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
則周公之易。
邵子之數。
希夷之相。
子平之命。
皆不必作矣。
何聖人之不憚煩也。
何後世不從其脈之簡便。
而猶以蔔占風鑒星命。
而談不絕口哉。
且脈肇于岐黃。
演于秦越。
而詳于叔和。
遍考素難脈經。
并無一字語及此者。
非隐之也。
殆必有不可誣者矣。
若果如太素所言。
古人當先為之矣。
又何待後人之馳騁耶。
巢氏曰。
太素脈者善于相法。
特假太素以神其術耳。
誠哉言也。
足以破天下後世之惑矣。
又有善伺察者。
以言人。
陰得其實。
故于診按之際。
肆言而為欺罔。
此又下此一等。
無足論也。
雖然人禀天地之氣以生。
不能無清濁純駁之殊。
禀氣之清者。
則必形質清。
血氣清。
而脈來亦清。
清則脈形圓淨。
至數分明。
吾診乎此。
但知其主貴與富而已。
若曰何年登科。
何年升授。
何日招财。
何年得子。
吾皆不得而知矣。
禀氣之濁者。
則必形質濁。
氣血濁。
而脈來亦濁。
濁則脈形重濁。
至數混亂。
吾診乎此。
但知其主貧與賤而已。
若曰某時招晦。
某時失财。
某時損妻。
某時克子。
吾亦莫得而知矣。
又有形濁而脈清者。
此謂濁中之清。
所主得意處多。
而失意處少也。
質清而脈濁者。
此謂清中之濁。
所主失志處多。
而得志處少也。
又有形不甚清。
脈不甚濁。
但浮沉各得其位。
大小不失其等。
亦主平穩而無大得喪也。
富貴而壽。
脈清而長。
貧賤而夭。
脈濁而促。
其或清而促者。
富貴而夭也。
濁而長者。
貧賤而壽也。
其他言有所未盡。
義有所未備。
學人可以準此而類推。
是則吾之所調以脈而知人富貴窮通者。
一本于理而論也。
豈敢妄為之說以欺人哉。
噫。
予所以着為是論者。
蓋以世之有言太素脈者。
靡不翕然稱美。
不惟不能以理折。
又從而延譽之于人。
縱使其言有謬。
陰又與之委曲而影射。
此所謂誤己而誤人者也。
果何益之有哉。
又有迎醫服藥者。
不惟不先言其所苦。
甚至再三詢叩。
終于默默。
至有隐疾而困醫者。
醫固為爾所困。
不思身亦為醫所困矣。
籲。
可慨也夫。
此皆世之通患。
人所共有。
故予不得不詳論之。
以緻夫叮咛之意。
俾聾瞽者或有所開發焉。
孟子曰。
予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
(經曰。
春傷于風。
夏生飧洩。
夏傷于暑。
秋必瘧。
秋傷于濕。
冬生咳嗽。
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
王安道注曰。
四氣之傷人。
人豈能于未發病之前。
預知其客于何經絡。
何髒腑。
而成何病乎。
及其既發病。
然後可以診候。
始知其客于某經絡。
某髒腑。
成某病耳。
飧洩也。
瘧也。
咳嗽也。
溫病也。
皆是因其病發之時。
形診昭着。
乃逆推之。
而知其昔日緻病之原。
為傷風。
傷暑。
傷濕。
傷寒耳。
非是初受傷之時。
能預定其必為此病也。
機按。
四氣所傷。
入于皮膚之内。
藏于經脈之中。
宜其見于動脈。
可以診候而知也。
而王氏所論。
尚謂病若未發。
難以診候而知。
彼富貴貧賤。
天之命也。
身外事也。
非若邪氣入于皮膚。
藏于血脈也。
烏可以脈而知之乎。
王氏此論。
足以破太素之謬矣。
故并附之。
以示來者。
) 附錄 怪脈 論澀脈弦脈 (出丹溪) 脈之狀不一。
大率多兼見。
人之病有四。
曰寒、曰熱、曰虛、曰實。
故學診者亦必以浮沉遲數為之綱。
以察病情。
初學人又以浮數為熱為有餘。
沉遲為寒為不足。
其間最難體認者。
澀脈也。
最難調治者。
弦脈也。
澀脈細而遲。
往來難。
且散。
又曰短而止。
皆是不足之象。
得此脈者。
固為寒。
為濕。
為血少。
為氣多。
為污血。
然亦有病熱與實者。
不可不知。
或因多怒。
或因憂郁。
或因濃味。
或因補劑。
或因無汗。
氣騰血沸。
清化為濁。
老痰宿飲。
膠固雜揉。
脈道阻澀。
亦見澀狀。
若重取至骨。
來似有力。
且帶數。
以意參之于證。
驗之形氣。
但有熱證。
當作實熱可也。
醫于指下見有不足之象。
便以為虛為寒。
用藥熱補。
誤人多矣。
弦為春令之脈。
非春時而見木為病也。
五髒更相制伏。
以防其太過。
木為病則肝邪盛矣。
肝之盛。
金之衰也。
金之衰。
火之炎也。
火之炎。
水之弱也。
金不足以制木。
則土病矣。
考之諸家。
皆曰弦者虛也。
為反胃。
為痛。
沉弦為懸飲。
弦長為積病。
弦緊而細主。
弦而伏主不治。
弦急為腹痛。
弦而鈎主蜚屍。
弦小主寒痹。
弦而大。
主半産漏下。
亡血失精。
雙弦為寒。
雙弦而遲為心下堅。
偏弦為飲。
左寸弦頭痛。
右寸弦水走腸胃。
左關弦怒而血聚。
右關弦寒痛四肢拘急。
趺陽弦腸痔下血。
尺中弦小腹痛。
回腸結核。
率是木邪風氣。
土極士敗為病。
先哲常言之矣。
惟金因火伏。
木寡于畏之論。
尚未發明。
倘非滋水以降火。
濃土以養金。
加以行濕散風導郁。
為之輔佐。
邪何由去。
病何由安。
況弦脈為病甚多。
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遠。
故不容不辨。
若曰不然。
夫弦屬陽。
而仲景列于五陰之數。
至于叙六殘賊之脈。
又以弦為之首。
澀為之終。
其意可見。
又雲。
癰疽而得浮洪弦數。
氣病脈也。
豈可據此作熱論。
沉細弱澀。
血病脈也。
豈可據此作寒論。
此萬病之根本。
非特癰疽而已。
(機按。
丹溪論澀弦二脈。
及癰疽之脈主病。
與諸家所主大不相侔。
夫脈藏于血脈之中。
形之于脈。
宜其同也。
何脈同而病異耶。
此脈所以難憑。
務須觀形而審證也。
噫。
脈本以察病。
而病尚難以脈決。
彼富貴貧賤。
乃外來假設之事。
非藏于血脈中也。
所謂趙孟所貴。
趙孟能賤。
豈得形之于脈。
而可以脈之乎。
) 附錄 怪脈 脈大必病進論 (出丹溪) 脈。
血之所為。
屬陰。
大。
洪之别名。
火之象。
屬陽。
其病得之于内傷者。
陰虛為陽所乘。
故脈大。
當作虛多治之。
其病得之于外傷者。
邪客于經。
脈亦大。
當作邪勝治之。
合二者而觀之。
皆病症方長之勢也。
謂之病進。
不亦宜乎。
(機按。
脈之大。
一也。
内傷得之。
為虛多。
外傷得之。
為邪勝。
便要審證。
如此分别。
不知太素家診得此脈。
亦将審其貴賤。
而如此分别否乎。
) 附錄 怪脈 脈說 (出東坡) 脈之難也尚矣。
至虛有實候。
大實有羸狀。
差之毫厘。
疑似之間。
便有死生禍福之異。
可不慎欤。
病不可不谒醫。
醫之明脈者。
天下蓋一二數。
亦因其長而護其短耳。
士大夫多秘所患。
求診以驗醫之能否。
使索病于冥漠之中。
辨虛實冷熱于疑似之間。
醫不幸而失。
終不肯自謂失也。
則巧飾遂非以全其名。
至于不救。
則曰是固難治也。
間有謹願者。
雖或因主人之言。
複參以己之所見。
兩存而雜治。
以故藥之不效。
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
吾平生求醫。
蓋于平時默驗其工拙。
至于有疾而求療。
必先盡告以所患。
使醫了然知患之所在。
虛實冷熱。
已定于中矣。
然後求診。
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雖中醫。
治吾病常愈。
吾求疾愈而已。
豈以困醫為事哉。
(機按。
東坡有宋名人。
尚不使醫索病于脈者。
蓋以脈虛而病實者。
脈實而病虛者。
脈有不相應故也。
籲。
病且難憑于脈。
而欲憑脈知富貴貧賤。
甯不為東坡笑耶。
)
則周公之易。
邵子之數。
希夷之相。
子平之命。
皆不必作矣。
何聖人之不憚煩也。
何後世不從其脈之簡便。
而猶以蔔占風鑒星命。
而談不絕口哉。
且脈肇于岐黃。
演于秦越。
而詳于叔和。
遍考素難脈經。
并無一字語及此者。
非隐之也。
殆必有不可誣者矣。
若果如太素所言。
古人當先為之矣。
又何待後人之馳騁耶。
巢氏曰。
太素脈者善于相法。
特假太素以神其術耳。
誠哉言也。
足以破天下後世之惑矣。
又有善伺察者。
以言人。
陰得其實。
故于診按之際。
肆言而為欺罔。
此又下此一等。
無足論也。
雖然人禀天地之氣以生。
不能無清濁純駁之殊。
禀氣之清者。
則必形質清。
血氣清。
而脈來亦清。
清則脈形圓淨。
至數分明。
吾診乎此。
但知其主貴與富而已。
若曰何年登科。
何年升授。
何日招财。
何年得子。
吾皆不得而知矣。
禀氣之濁者。
則必形質濁。
氣血濁。
而脈來亦濁。
濁則脈形重濁。
至數混亂。
吾診乎此。
但知其主貧與賤而已。
若曰某時招晦。
某時失财。
某時損妻。
某時克子。
吾亦莫得而知矣。
又有形濁而脈清者。
此謂濁中之清。
所主得意處多。
而失意處少也。
質清而脈濁者。
此謂清中之濁。
所主失志處多。
而得志處少也。
又有形不甚清。
脈不甚濁。
但浮沉各得其位。
大小不失其等。
亦主平穩而無大得喪也。
富貴而壽。
脈清而長。
貧賤而夭。
脈濁而促。
其或清而促者。
富貴而夭也。
濁而長者。
貧賤而壽也。
其他言有所未盡。
義有所未備。
學人可以準此而類推。
是則吾之所調以脈而知人富貴窮通者。
一本于理而論也。
豈敢妄為之說以欺人哉。
噫。
予所以着為是論者。
蓋以世之有言太素脈者。
靡不翕然稱美。
不惟不能以理折。
又從而延譽之于人。
縱使其言有謬。
陰又與之委曲而影射。
此所謂誤己而誤人者也。
果何益之有哉。
又有迎醫服藥者。
不惟不先言其所苦。
甚至再三詢叩。
終于默默。
至有隐疾而困醫者。
醫固為爾所困。
不思身亦為醫所困矣。
籲。
可慨也夫。
此皆世之通患。
人所共有。
故予不得不詳論之。
以緻夫叮咛之意。
俾聾瞽者或有所開發焉。
孟子曰。
予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
(經曰。
春傷于風。
夏生飧洩。
夏傷于暑。
秋必瘧。
秋傷于濕。
冬生咳嗽。
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
王安道注曰。
四氣之傷人。
人豈能于未發病之前。
預知其客于何經絡。
何髒腑。
而成何病乎。
及其既發病。
然後可以診候。
始知其客于某經絡。
某髒腑。
成某病耳。
飧洩也。
瘧也。
咳嗽也。
溫病也。
皆是因其病發之時。
形診昭着。
乃逆推之。
而知其昔日緻病之原。
為傷風。
傷暑。
傷濕。
傷寒耳。
非是初受傷之時。
能預定其必為此病也。
機按。
四氣所傷。
入于皮膚之内。
藏于經脈之中。
宜其見于動脈。
可以診候而知也。
而王氏所論。
尚謂病若未發。
難以診候而知。
彼富貴貧賤。
天之命也。
身外事也。
非若邪氣入于皮膚。
藏于血脈也。
烏可以脈而知之乎。
王氏此論。
足以破太素之謬矣。
故并附之。
以示來者。
) 附錄 怪脈 論澀脈弦脈 (出丹溪) 脈之狀不一。
大率多兼見。
人之病有四。
曰寒、曰熱、曰虛、曰實。
故學診者亦必以浮沉遲數為之綱。
以察病情。
初學人又以浮數為熱為有餘。
沉遲為寒為不足。
其間最難體認者。
澀脈也。
最難調治者。
弦脈也。
澀脈細而遲。
往來難。
且散。
又曰短而止。
皆是不足之象。
得此脈者。
固為寒。
為濕。
為血少。
為氣多。
為污血。
然亦有病熱與實者。
不可不知。
或因多怒。
或因憂郁。
或因濃味。
或因補劑。
或因無汗。
氣騰血沸。
清化為濁。
老痰宿飲。
膠固雜揉。
脈道阻澀。
亦見澀狀。
若重取至骨。
來似有力。
且帶數。
以意參之于證。
驗之形氣。
但有熱證。
當作實熱可也。
醫于指下見有不足之象。
便以為虛為寒。
用藥熱補。
誤人多矣。
弦為春令之脈。
非春時而見木為病也。
五髒更相制伏。
以防其太過。
木為病則肝邪盛矣。
肝之盛。
金之衰也。
金之衰。
火之炎也。
火之炎。
水之弱也。
金不足以制木。
則土病矣。
考之諸家。
皆曰弦者虛也。
為反胃。
為痛。
沉弦為懸飲。
弦長為積病。
弦緊而細主。
弦而伏主不治。
弦急為腹痛。
弦而鈎主蜚屍。
弦小主寒痹。
弦而大。
主半産漏下。
亡血失精。
雙弦為寒。
雙弦而遲為心下堅。
偏弦為飲。
左寸弦頭痛。
右寸弦水走腸胃。
左關弦怒而血聚。
右關弦寒痛四肢拘急。
趺陽弦腸痔下血。
尺中弦小腹痛。
回腸結核。
率是木邪風氣。
土極士敗為病。
先哲常言之矣。
惟金因火伏。
木寡于畏之論。
尚未發明。
倘非滋水以降火。
濃土以養金。
加以行濕散風導郁。
為之輔佐。
邪何由去。
病何由安。
況弦脈為病甚多。
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遠。
故不容不辨。
若曰不然。
夫弦屬陽。
而仲景列于五陰之數。
至于叙六殘賊之脈。
又以弦為之首。
澀為之終。
其意可見。
又雲。
癰疽而得浮洪弦數。
氣病脈也。
豈可據此作熱論。
沉細弱澀。
血病脈也。
豈可據此作寒論。
此萬病之根本。
非特癰疽而已。
(機按。
丹溪論澀弦二脈。
及癰疽之脈主病。
與諸家所主大不相侔。
夫脈藏于血脈之中。
形之于脈。
宜其同也。
何脈同而病異耶。
此脈所以難憑。
務須觀形而審證也。
噫。
脈本以察病。
而病尚難以脈決。
彼富貴貧賤。
乃外來假設之事。
非藏于血脈中也。
所謂趙孟所貴。
趙孟能賤。
豈得形之于脈。
而可以脈之乎。
) 附錄 怪脈 脈大必病進論 (出丹溪) 脈。
血之所為。
屬陰。
大。
洪之别名。
火之象。
屬陽。
其病得之于内傷者。
陰虛為陽所乘。
故脈大。
當作虛多治之。
其病得之于外傷者。
邪客于經。
脈亦大。
當作邪勝治之。
合二者而觀之。
皆病症方長之勢也。
謂之病進。
不亦宜乎。
(機按。
脈之大。
一也。
内傷得之。
為虛多。
外傷得之。
為邪勝。
便要審證。
如此分别。
不知太素家診得此脈。
亦将審其貴賤。
而如此分别否乎。
) 附錄 怪脈 脈說 (出東坡) 脈之難也尚矣。
至虛有實候。
大實有羸狀。
差之毫厘。
疑似之間。
便有死生禍福之異。
可不慎欤。
病不可不谒醫。
醫之明脈者。
天下蓋一二數。
亦因其長而護其短耳。
士大夫多秘所患。
求診以驗醫之能否。
使索病于冥漠之中。
辨虛實冷熱于疑似之間。
醫不幸而失。
終不肯自謂失也。
則巧飾遂非以全其名。
至于不救。
則曰是固難治也。
間有謹願者。
雖或因主人之言。
複參以己之所見。
兩存而雜治。
以故藥之不效。
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
吾平生求醫。
蓋于平時默驗其工拙。
至于有疾而求療。
必先盡告以所患。
使醫了然知患之所在。
虛實冷熱。
已定于中矣。
然後求診。
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雖中醫。
治吾病常愈。
吾求疾愈而已。
豈以困醫為事哉。
(機按。
東坡有宋名人。
尚不使醫索病于脈者。
蓋以脈虛而病實者。
脈實而病虛者。
脈有不相應故也。
籲。
病且難憑于脈。
而欲憑脈知富貴貧賤。
甯不為東坡笑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