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如彈石。

    去如解索者死。

    彈石者。

    辟辟急也。

    解索者。

    動數而随散亂。

    無複次序也。

     蕭處濃謂肺絕之脈。

    吳仲廣謂肝絕。

    當以謂腎絕為正。

    蓋石乃腎之本脈。

    合沉濡而滑。

    今真藏脈見。

    如彈石。

    劈劈然湊指。

    殊無息數。

    死無疑矣。

    一說脈來指下。

    如堅硬之物擊于石。

    貌劈劈然無息數。

    ) 搭指散亂真解索。

    (解索見前彈石下。

    吳仲廣雲解索脈者。

    其形見于兩尺。

    脈來指下。

    散而不聚。

    若分于兩畔。

    更無息數。

    是精髓已耗。

    将死之候。

    機按。

    脈經雲。

    來如彈石。

    去如解索。

    似通指一脈來去而言也。

    今此分為二脈。

    則與脈經相反矣。

    宜考之。

    ) 魚翔似有一似無。

    (脈經雲魚翔者。

    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

    身搖而久住者。

    是也。

    王叔和雲。

    魚躍澄澄而遲疑掉尾。

     吳仲廣雲。

    脈來指下。

    尋之即有。

    泛泛高虛。

    前定而後動。

    殊無息數。

    宛如魚遊于水面。

    頭不動而尾緩搖之貌。

    主腎與命門俱絕。

    衛氣與營氣兩亡。

    旦占夕死。

    ) 蝦遊靜中跳一躍。

    (脈經曰。

    蝦遊者冉冉而起。

    尋複退沒。

    不知所在。

    久乃複起。

    起辄遲而沒去速者是也。

    王叔和雲。

     蝦遊冉冉。

    而進退難尋。

    吳仲廣雲。

    脈來指下。

    若蝦遊于水面。

    沉沉不動。

    瞥然驚掉而去。

    将手欲趁。

    杳然不見。

    須臾于指下又來。

    良久準前複去。

    如蝦遊入水之形。

    瞥然而上。

    倏然而去。

    此是神魂已去之候。

    一說。

    脾胃絕也。

    ) 寄語醫家子細看。

    此脈一見休餌藥。

     附錄 怪脈 矯世惑脈論 (汪機撰) 夫脈者本乎營與衛也。

    而營行于脈之中。

    衛行于脈之外也。

    苟髒腑和平。

    營衛調暢。

    則脈無形狀之可議矣。

    或六淫外襲。

    七情内傷。

    則髒腑不和。

    營衛乖謬。

    而二十四脈之名狀。

    層出而疊見矣。

     是故風寒暑濕燥火。

    此六淫也。

    外傷六淫之脈。

    則浮為風。

    緊為寒。

    虛為暑。

    細為濕。

    數為燥。

    洪為火。

     此皆可以脈而别其外感之邪也。

    喜怒憂思悲恐驚者。

    此七情也。

    内傷七情之脈。

    喜則傷心而脈緩。

     怒則傷肝而脈急。

    憂則傷肺而脈澀。

    思則傷脾而脈結。

    恐則傷腎而脈沉。

    悲則氣消而脈短。

    驚則氣亂而脈動。

    凡此者皆可以脈而辨其内傷之病也。

    然此特舉其常。

    而以脈病相應者為言也。

    若論其變。

     則有脈不應病。

    病不應脈。

    變出百端。

    而難一一盡憑于脈矣。

    試舉一二言之。

    張仲景雲。

    脈浮大。

     邪在表。

    為可汗。

    若脈浮大。

    心下硬。

    有熱。

    屬髒者。

    攻之。

    不令發汗。

    此又非浮為表邪。

    可汗之脈也。

     又雲促脈為陽盛。

    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若脈促厥冷為虛脫。

    非灸非溫不可。

    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又雲遲脈為寒。

    沉脈為裡。

    若陽明脈遲。

    不惡寒。

    身體汗出。

    則用大承氣。

    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

     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熱而脈沉。

    宜麻黃細辛湯。

    微汗之。

    此又非沉為在裡之脈矣。

    凡此皆脈難盡憑之明驗也。

    若隻憑脈而不問症。

    未免以寒為熱。

    以表為裡。

    以陰為陽。

    颠倒錯亂。

    而夭人長壽者有矣。

     是以古人治病。

    不專于脈。

    而必兼于審症。

    良有以也。

    奈何世人不明乎此。

     往往有病諱而不言。

    惟以診脈而試醫之能否。

    診之而所言偶中。

    便視為良醫。

    傾心付托。

    笃意委任。

    而于病之根源。

    一無所告。

    藥之宜否。

    亦無所審。

    惟束手聽命于醫。

    因循遂至于死。

    尚亦不悟。

    深可悲夫。

     彼庸俗之人。

    素不嗜學。

    不識義理。

    固無足怪。

    近世士大夫家。

    亦未免狃于此習。

    是又大可笑也。

     夫定靜安慮格物緻知。

    乃大學首章第一義。

    而慮者謂處事精詳。

    格物者謂窮緻事物之理。

    緻知者謂推極吾之所知。

    凡此數事。

    學人必常究心于此矣。

    先正又曰。

    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

    病卧于床。

     委之庸醫。

    比之不慈不孝。

    夫望聞問切。

    醫家大節目也。

    苟于臨病之際。

    惟以切而知之為能。

    其餘三事一切置而不講。

    豈得為知醫乎。

    豈得為處事精詳乎。

    豈得為窮緻事物之理。

    而推極吾之所知乎。

     又豈得為父而慈。

    為子而孝乎。

    且醫之良。

    亦不專于善診一節。

    苟或動靜有常。

    舉止不妄。

    存心而忠濃。

    發言而純笃。

    察病詳審。

    處方精專。

    兼此數者。

    亦可謂之良矣。

    雖據脈言症。

    或有少差。

    然一脈所主非一病。

    故所言未必盡中也。

    若以此而遂棄之。

    所謂以二雞子而棄幹城之将。

    烏可與智者道哉。

     姑以浮脈言之。

    脈經雲。

    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為内結等類。

    所主不下十數種病。

    假使診得浮脈。

    彼将斷其為何病耶。

    苟不兼之以望聞問。

    而欲的知其為何病。

    吾謂戛戛乎其難矣。

    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後。

    則是望聞問之間。

    已得其病情矣。

    不過再診其脈。

    看病應與不應也。

    若病與脈應。

    則吉而易醫。

    脈與病反。

    則兇而難治。

    以脈參病。

    意蓋如此。

     曷嘗以診脈知病為貴哉。

    夫脈經一書。

    拳拳示人以診法。

    而開卷入首。

    便言觀形察色。

    彼此參伍。

    以決死生。

    可見望聞問切。

    醫之不可缺一也。

    豈得而偏廢乎。

    噫。

    世稱善脈莫過叔和。

    尚有待于彼此參伍。

    況下于叔和萬萬者耶。

    故專以切脈言病。

    必不能不至于無誤也。

    安得為醫之良。

    抑不特此。

    世人又有以太素脈而言人貴賤窮通者。

    此又妄之甚也。

    予嘗考其義矣。

    夫太者始也。

    初也。

    如太極太乙之太。

    素者質也。

    本也。

    如繪事後素之素。

    此蓋言始初本質之脈也。

    始初本質之脈。

    果何脈耶。

    則必指元氣而言也。

    東垣雲。

    元氣者。

    胃氣之别名。

    胃氣之脈。

    蔡西山所謂不長不短。

    不疏不數。

    不大不小。

    應手中和。

    意思欣欣。

    難以名狀者是也。

    無病之人皆得此脈。

    以此脈而察人之有病無病。

    則可。

    以此脈察人之富貴貧賤。

    則不可。

    何也。

    胃氣之脈。

    難以形容。

    莫能名狀。

    将何以為貴賤窮通之診乎。

     竊視其書。

    名雖太素。

    而其中論述。

    略無一言及于太素之義。

    所作歌括率多俚語。

    全無理趣。

    原其初志。

    不過托此以為僥利之媒。

    後世不察。

    遂相傳習。

    莫有能辯其非者。

    或又為之語曰。

    太素雲者。

     指貴賤窮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

    即脈可以察而知之。

    非謂脈名太素也。

    予曰。

    固也。

    然則太素之所診者。

    必不出于二十四脈之外矣。

    夫二十四脈皆主病言。

    一脈見則主一病。

    貧富貴賤。

    何從而察知哉。

     假如浮脈。

    其診為風。

    使太素家診之。

    将言其為風耶。

    抑言其為貴賤窮通耶。

    二者不可得兼。

    若言其為風。

    則其所知亦不過病也。

    若遺其病而言其為貴賤窮通。

    則是近而病諸身者尚不能知。

    安得謂之太素。

     則遠而違諸身者。

    必不能知之也。

    蓋貴賤窮通。

    身外之事。

    與身之血氣了不相幹。

    安得以脈而知之乎。

     況脈之變見無常。

    而天之寒暑不一。

    故四時各異其脈。

    不能必其久而不變。

    是以今日診得是脈。

    明日診之而或非。

    春間診得此脈。

    至夏按之而或否。

    彼太素者。

    以片時之尋按。

    而斷人一生之休咎。

    殆必無是理。

    然縱使億則屢中。

    亦是捕影捉蛇。

    仿佛形象。

    安有一定之見哉。

    噫。

    以脈察病。

    尚不知病之的。

    而猶待于望聞問切。

    況能知人之貴賤窮通乎。

    使脈而能知貴賤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