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脈之提綱。

    不出六字者。

    蓋以其足以統夫表裡陰陽。

    冷熱虛實。

    風寒燥濕。

    髒腑血氣也。

    (浮為陽。

    為表診。

    為風。

    為虛。

    沉為陰。

    為裡診。

    為濕。

    為寒。

    實。

    遲為在髒。

    為寒。

    為冷。

    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

    澀為氣獨滞也。

     人一身之變不越乎此。

    能于是六脈之中審求之。

    則疾之在人者莫能逃焉。

    一說浮有力主風。

    無力主虛。

    沉有力主積。

     無力主氣。

    三因方為濕為實。

    沉有力主痛。

    無力主冷。

    數有力主熱。

    無力主瘡。

    為燥。

    ) 附錄 八段錦 第一。

    平鋪三指闊。

    (初持脈時。

    不必便尋三部。

    且闊鋪三指。

    從尺外臂内。

    稍稍挪上探摸。

    要知皮膚端的。

    方可診候三部。

    十三難曰。

    脈數。

    而尺之皮膚亦數等語。

    古人先診視三部。

    然後參以尺之皮膚。

    尺之皮膚者。

    第三部尺中脈之外。

    臂肉内皮上也。

    此處不診動脈。

    但探試皮膚。

    或數。

    或急。

    或緩。

    或澀。

    或滑。

    故以尺中皮膚言之。

    所以欲知尺之皮膚者。

    欲以此法先得其身之冷熱。

    形之腴瘠。

    膚之疏密。

    則淺深内外久近之疾。

    可得而識也。

    丁氏曰。

    臂内數者。

    皮膚熱。

    臂内急者。

    經絡滿實。

    緩者。

    肌肉消。

    愚故雲。

    數。

    言臂肉。

    皮膚熱便知病亦是熱。

    皮膚不熱者。

    病亦是不熱。

     其他極冷。

    與非冷非熱。

    可以類推矣。

    急。

    言其肉實而皮急。

    是近病。

    營衛未消耗也。

    緩。

    言其肉皮寬。

    是久病。

    營衛已消耗也。

    澀。

    言皮膚不滑澤。

    腠理閉。

    無汗。

    然也。

    滑。

    言其潤滑。

    腠理疏。

    汗多然也。

    古人言不盡意。

    舉此五者言之。

    大意可見。

    或者不用三指。

    隻以一指自上至下。

    逐部按之。

    未嘗不可。

    然不可以得尺之皮膚。

    不足法也。

    尺之皮膚。

     或男或女。

    隻看一手便見。

    ) 第二。

    三部準高骨。

    (人兩手。

    掌後各有高骨。

    欲診三部。

    先以中指揣得高骨。

    名為關上。

    既得高骨。

    微微擡起中指。

     以食指。

    于高骨之前。

    取寸口脈。

    診寸口畢。

    則微微擡起食指。

    再下中指。

    取關上脈。

    診關上畢。

    複微微擡起中指。

    又下無名指于高骨之後。

    取尺中脈。

    診候之時。

    不可正對患人。

    要随左右偏立兩傍。

    慎容止。

    調鼻息。

    專念慮。

    然後徐徐診候。

    若乖張失次非法矣。

    一說凡診脈。

    以氣息平定。

    方可下指。

    病者禁聲勿言。

    醫者閉息莫語。

    寂然敬靜。

    絕無外聽。

     初則浮按消息之。

    次中按消息之。

    次重按消息之。

    次上竟消息之。

    次下竟消息之。

    次推指外消息之。

    次推指内消息之。

     其詳。

    見前推移用指法。

    ) 第三。

    指法定宗源。

    (崔劉二師。

    止以浮沉遲數四脈。

    定風氣冷熱四病。

    以概百。

    原此四者止是雜症。

    若卒診傷寒外感之疾。

    則有不可通者。

    今取仲景平脈法。

    參以崔劉所傳。

    庶幾并用而無遺恨。

    其曰。

    浮風。

    沉氣。

    遲冷。

    數熱。

    此祖訣論雜病者也。

    其曰浮在表。

    沉在裡。

    遲在髒。

    數在腑。

    今所定傷寒診法也。

    須要知得傷寒與雜症診法。

    皆須以浮沉遲數四脈為宗。

    而又各有其類不可混淆。

    必得此訣。

    然後可讀脈書。

    不然則泛無統會也。

    ) 第四。

    通融葉于一。

    (以前法定得病症。

    又以病症參驗前法。

    既因脈以知病。

    複随病以考脈。

    融會貫通。

    反複探讨。

     實得病名。

    歸一而後止。

    凡診脈最難。

    有脈病相應者。

    有不相應者。

    有病得易愈之脈者。

    有治之而即瘥者。

    有治之而增劇者。

    大要以我簡易馭彼繁難。

    以我之一心制彼之萬變。

    此所謂通一舉萬之道也。

    ) 第五。

    觀形勿泥形。

    (脈經曰。

    五髒各有聲色臭味。

    當與寸口尺内相應。

    其不相應者病也。

    是知觀形察色。

    與寸口尺内相應。

    此古法也。

    謂如色青是肝病。

    當得弦而急肝脈之類。

    然仲景法又不止察五髒色脈而已。

    必觀其起居動靜。

    及諸外症。

    可以望而知之者。

    要當目睹心推。

    洞見端的。

    方斷吉兇。

    豈但察五髒别五色而已哉。

    ) 第六。

    聞聲不在聲。

    (經雲聞而知之謂之聖。

    亦如察色。

    以五髒所主相參。

    故曰聞其五音以别其病。

    此亦幾于拘泥。

     如中風不語為入髒。

    然有無故而喑。

    脈不至。

    不治自愈。

    為氣暴逆者。

    雖與中風不語相似。

    而實不同。

    又如傷寒谵語。

     為陽明病。

    胃中有燥屎。

    當下則愈。

    與虛病谵語。

    正氣脫絕。

    精神散亂。

    若下之。

    則為重虛。

    此處一差。

    禍如反掌。

    又曰聲重咳嗽。

    固為寒邪。

    亦有風熱上壅。

    及勞嗽失聲。

    而為肺痿。

    難愈之症。

    症同實異。

    然則聽聲之法。

    豈可以宮商角征羽之五音。

    而定五髒之病哉。

    須将患人之言語聲音。

    與病家來請語言。

    及他一切旁觀物議。

    皆當審聽。

    入耳注心。

    斯乃聞聲之道。

    非古法所能盡也。

    ) 第七。

    發言須當理。

    (望聞問切。

    謂之神聖工巧。

    問症本第三法。

    切脈本第四法。

    今世道不古。

    以切脈反居第一。

    以問視為最末。

    抱病不惟不言。

    雖再三義詢叩。

    終亦不告。

    反謂醫拙。

    甚至有隐疾而困醫者。

    醫固為爾所困。

    不思身亦為醫所困矣。

    果何所益哉。

    雖然。

    為醫者亦須貴乎有學。

    大率診視已畢。

    不可便指病名。

    發言猝易。

    須從所得脈象說起。

    廣引經書以為證據。

    然後由淺而深。

    說歸病症。

    務要精當确實。

    不可支離狂妄。

    說證已畢。

    然後徐徐問其所苦。

    或論說未盡。

     使患者一一詳告。

    卻以彼說較吾所診。

    或同或異而折衷之。

    如此則望聞問切四法兼全。

    彼我之間交相孚契。

    既無所惑。

     必收全功。

    ) 第八。

    慈憫濟蒼生。

    (孫思邈雲。

    凡醫治病。

    必須安神定志。

    無欲無求。

    不論貴賤貧富。

    視為一等。

    皆如至親。

    亦不得瞻前顧後。

    自慮吉兇。

    護惜身命。

    見彼苦惱若已有之。

    深加恻怆勿避險。

    一心救難。

    無存形迹。

    如此。

    可謂慈憫濟蒼生。

    太醫反此則含靈巨賊。

    今考斯言。

    切中世醫之病。

    衡陽羅氏雲今之醫者。

    每每毀訾前醫。

    驚恐病家。

    意圖濃賂。

     尤為不仁之甚。

    昔皇子病國醫莫能治。

    長公主因言錢乙起草野。

    有異能。

    立召入。

    進黃土湯而愈。

    神宗問此何以能愈斯疾。

    對曰。

    以土勝水,木得其平。

    則風自止。

    且諸醫治亦将愈。

    小臣适逢其愈。

    上悅其對。

    擢太醫丞。

    學人能以仲陽之心為心。

    則善矣。

    愚謂醫本末技。

    若不謀利不計功。

    則為仁人。

    苟患得患失則無所不至矣。

    況用心不仁之人。

    自有果報。

    故于診視之中。

    備述孫真人錢醫丞嘉言善行。

    以為吾徒勉。

    ) 附錄 怪脈 雀啄連來三五啄。

    (脈經曰。

    雀啄者。

    脈來數而疾絕。

    止複頓來也。

    診脈要訣雲主脾元谷氣已絕。

    胃氣無所榮養。

    其脈來指下。

    連連湊指。

    數急殊無息數。

    但有進而無退。

    頓絕自去。

    良久準前又來。

    宛如雞踐食之貌。

    但數日之壽也。

    王叔和雲雀啄頓來而又住。

    據此雲脾絕之脈。

    蕭處濃謂之心絕。

    吳仲廣謂之木脈。

    其說尤遠。

    當以脾絕為是。

    ) 屋漏半日一點落。

    (脈經曰屋漏者。

    其來既絕而止。

    時時複起。

    而不相連屬也。

    王叔和雲。

    屋漏将絕而複起。

    吳仲廣雲。

    脈來指下。

    按之極慢。

    一息之間。

    或來一至。

    若屋漏之水。

    滴于地上。

    而四畔濺起之貌。

    主胃經已絕。

    谷氣空虛。

     立死之候。

    據此雲胃絕。

    而蕭處濃又謂心肺絕。

    何耶。

    ) 彈石硬來尋即散。

    (脈經曰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