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附錄 診脈早晏法 岐伯曰。

    診法常以平旦。

    陰氣未動。

    陽氣未散。

    飲食未進。

    經脈未盛。

    絡脈調勻。

    氣血未亂。

    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

    而視精明。

    察五色。

    觀五髒有餘不足。

    六腑強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參伍。

    決死生之分。

    (機按。

    診法以平旦。

    主無病者言。

    若遇有病。

    則随時皆可以診。

    不必以平旦為拘也。

    于此又知前聖決死生之分。

    不專于脈。

    必須察色觀形。

    以此相參伍也。

    今世專尚診脈。

     而不複問其餘。

    是不知前聖垂訓之意也。

    故表而出之。

    示警後人。

    ) 十二經皆有動脈。

    獨取寸口以決五腑六腑死生吉兇之候者。

    然。

    寸口脈之大會。

    手太陰之動脈也。

     脈行五十度。

    周于身。

    而複會于手太陰。

    太陰者寸口也。

    即五髒六腑之終始。

    故取法于寸口。

     (機按。

    此以氣口決死生者。

    謂氣口為五髒主也。

    難經四難言。

    五髒皆以胃氣為主。

    其脈在關上。

    是人之生死亦系于關上。

    八難十四難又言。

    人之有尺。

    譬如樹之有根。

    脈有根本。

    人有元氣。

    故知不死。

     是生死又系于尺脈也。

    可見寸關尺各有所歸重。

    故越人所以錯綜其義也。

    ) 附錄 寸關尺 脈經曰。

    從魚際至高骨。

    卻行一寸。

    其中名曰寸口。

    從寸至尺。

    名曰尺澤。

    故曰尺寸。

    寸後尺前。

     名曰關。

    陽出陰入。

    以關為界。

    陽出三分。

    陰入三分。

    故曰三陰三陽。

    陽生于尺動于寸。

    陰生于寸動于尺。

    (機按。

    難經曰尺寸。

    脈之大要會也。

    從關至尺。

    是尺内。

    陰之所治也。

    從關至魚際。

     是寸内。

    陽之所治也。

    故陰得尺内一寸。

    陽得寸内九分。

    尺寸始終。

    一寸九分。

    故曰尺寸也。

    于一寸九分之中。

    曰尺曰寸。

    而關在其中矣。

    一難言。

    寸口脈之大會。

    以肺朝百脈而言也。

    此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

    以陰陽對待而言也。

    大抵尺陰寸陽。

    人之一身。

    經絡榮衛。

    五髒六腑。

    莫不由于陰陽。

    而或過與不及。

    于尺寸見焉。

    故為脈之大要會也。

    一說古法寸部占九分。

    關尺部各占一寸。

     三部共二寸九分。

    若臂短者亦根據此法。

    則頭指診在關部。

    次指診在尺部。

    第三指診在閑處。

    如何知病之所在。

    今但以高骨為準。

    揣得高骨。

    壓中指于高骨。

    以定關位。

    然後下前後兩指以取尺寸。

     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說也。

    ) 附錄 五髒六腑脈所出 (以輕重分髒腑) 左寸。

    心小腸脈所出。

     重按至血脈。

    浮大而散者。

    心脈也。

    屬髒。

    或謂浮澀而短。

    輕按至皮毛。

    浮滑而長者。

    小腸脈也。

     屬腑。

     左關。

    肝、膽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

    沉短而弦急者。

    肝脈也。

    屬髒。

    輕按至皮毛。

    弦緊而浮長者。

    膽脈也。

    屬腑。

     左尺。

    腎、膀胱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

    沉而遲者。

    腎脈也。

    屬髒。

    輕按至皮毛。

    沉實而稍疾者。

    膀胱脈也。

    屬腑。

     右寸。

    肺、大腸脈所出。

     微重按于皮肉。

    浮短而澀者。

    肺脈也。

    屬髒。

    輕按至皮毛。

    浮短而疾者。

    大腸脈也。

    屬腑。

     右關。

    脾、胃脈所出。

     重按至肌肉。

    緩而遲者。

    脾脈也。

    屬髒。

    輕按至皮毛。

    微緩而稍疾者。

    胃脈也。

    屬腑。

     右尺。

    命門、三焦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

    沉實而疾者。

    命門脈也。

    屬髒。

    輕按至皮毛。

    沉實而稍疾者。

    三焦也。

    屬腑。

     機按。

    命門三焦。

    配合右尺。

    刊誤辯之詳矣。

    茲不複贅。

    但此與刊誤。

    并以輕重而分診髒腑之脈。

    不知何所據也。

    意者髒屬陰主沉。

    腑屬陽主浮。

    故以義取輕重為診式耶。

    他本又謂内以候髒。

     外以候腑。

    其義亦猶此也。

    然考之脈經。

    及素難諸書。

    隻論五髒之脈。

    于六腑之脈。

    雖言之而不詳。

    六腑病脈。

     雖間或言之。

    診法輕重亦未之及。

    蓋謂髒脈可以兼腑欤。

    抑謂能知髒脈。

    而腑脈無勞診欤。

    或病在六腑為輕。

    而脈無要緊耶。

    愚皆莫解其意也。

    且所論五髒脈狀。

    及六腑脈狀。

    與下編大不相侔。

    亦不知其何所本也。

    故着之以俟明者。

     附錄 五髒平脈 心脈。

    浮大而散。

     心合血脈。

    故心脈循血脈而行。

    持脈指法。

    如六菽之重。

    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

    稍稍加力。

     脈道粗者為大。

    又稍加力。

    脈道闊軟者為散。

    餘仿此。

    機按。

    菽。

    豆也。

    指按如六豆之重也。

     肺脈。

    浮澀而短。

     肺合皮毛。

    故脈循皮毛而行。

    持脈指法。

    如三菽之重。

    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

    稍稍加力。

    脈道不利為澀。

    又稍加力。

    不及本位曰短。

     肝脈。

    弦而長。

     肝合筋。

    故肝脈循筋而行。

    持脈指法。

    如十二菽之重。

    按至筋。

    脈道與筝弦相似為弦。

    次稍加力。

    脈道迢迢者為長。

     脾脈。

    緩而大。

     脾合肌肉。

    故脾脈循肌肉而行。

    持脈指法。

    如九菽之重。

    按至肌肉。

    如微風輕柳梢之狀。

     為緩。

    次稍加力。

    脈道敦實者為大。

     腎脈。

    沉而軟滑。

     腎合骨。

    故腎脈循骨而行。

    持脈指法。

    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

    次重按之。

    脈道無力為軟。

     舉指來疾。

    脈道流利者為滑。

    凡此五髒平脈。

    須要察之。

    久久成熟。

    一遇病脈。

    自然可曉。

     經曰。

    先識經脈。

    而後識病脈。

    此之謂也。

     附錄 六腑平脈 (出診脈須知。

    ) 左寸。

    手太陽小腸脈。

    洪大而緊。

    (一雲洪大而長。

    為受盛之官。

    名受盛之府。

    ) 左關。

    足少陽膽脈。

    弦大而浮。

    (一雲大而浮。

    一雲乍數乍疏。

    乍短乍長。

    一雲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與祟脈無異。

    何以區别。

    然兩手三部皆然。

    方為祟脈。

    今獨左手關部如此。

    則謂之膽脈。

    可也。

     膽為中正之官。

    名清淨之府。

    相火膽與風肝合。

    脈急則為驚。

    ) 左尺。

    足太陽膀胱脈。

    洪滑而長。

    (膀胱為州都之官。

    名津液之府。

    寒水膀胱。

    與君火腎合。

    脈急則為瘕。

    或曰心脈居午。

    謂之君火宜也。

    今腎脈居子。

    亦謂之君火何義。

    又命門脈為心主。

     居亥。

    謂之相火宜也。

    今膽脈居寅。

    亦謂之相火。

    又何邪。

    内經天元紀論。

    鬼臾區曰。

    子午之歲。

     上見少陰。

    巳亥之歲。

    上見厥陰。

    少陰所謂标也。

    厥陰所謂終也。

    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

    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

    少陽之上。

    相火主之。

    而釋者謂午亥之歲為正化。

    子巳之歲為對化。

    由此言之。

    則心腎皆可言君火。

    以其熱氣主之也。

    厥陰既主風氣。

    而手厥陰命門不當以相火言。

    少陽既主其相火。

     則膽與三焦為相火明矣。

    ) 右寸。

    手陽明大腸脈。

    浮短而滑。

    (一雲短而澀。

    為傳道之官。

    名傳道之府。

    ) 右關。

    足陽明胃脈。

    浮長而滑。

    (一雲浮大而短。

    為倉廪之官。

    名水谷之府。

    燥金胃與濕土脾合。

    ) 右尺。

    手少陽三焦脈。

    洪散而急。

    (為決渎之官。

    名外府。

    機按。

    以上但言六腑脈狀。

    而診法輕重内外。

    俱未及論。

    學人宜更考之。

    ) 附錄 四時平脈 凡診脈須先要識時脈。

    胃脈。

    與髒腑平脈。

    然後及于病脈。

    (時脈。

    謂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

    夏三月俱帶洪。

    秋三月俱帶浮。

    冬三月俱帶沉。

    胃脈。

    謂中按得之脈和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