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之證不一。
脈亦不一。
三因方曰。
沉伏相搏名曰水。
蓋沉者乃水之病脈。
但風水皮水脈浮。
石水脈沉。
黃汗沉遲。
當參病原病證為斷。
況水病。
肌肉為水所脹。
脈元多沉。
若脈出必死。
脈病相反也。
今曰浮大延生。
更宜參審。
霍亂之候脈微遲。
氣少不語大難醫。
三部浮洪必救得。
古今課定更無疑。
病原曰脈伏及代而亂者。
霍亂也。
不亂猶可治。
微細不可治。
霍亂吐下。
脈微遲。
氣息劣。
口不欲言者。
不可治。
脈經所無。
脈訣自創之例也。
通真子曰清濁相幹霍亂時。
脈如微細是相宜。
不言氣劣微遲小。
此候神工亦莫醫。
通真子注脈訣。
不遵之而自作歌。
一曰浮洪可救。
一曰微細相宜。
何哉。
蓋病原不同。
脈随而見。
以病原參之。
勿一例但曰霍亂而已也。
鼻衄吐血沉細宜。
忽然浮大即傾危。
吐衄證中。
有卒中惡吐血。
脈沉數細者死。
浮大疾快者生。
又雜病衄責裡熱。
傷寒衄責表熱。
表熱者脈必浮。
咳而尿血羸瘦形。
其脈疾大命難任。
咳血之脈沉弱吉。
忽若實大死來侵。
金瘡血〔盛〕(出)虛細活。
急疾大數必危身。
此六句參錯在後。
今移于此。
從失血類。
脈訣所論金瘡。
本于脈經、中藏經。
皆論已出血之脈。
若金瘡未出血則又别。
墜壓内傷。
堅強安。
小弱兇。
頓仆内傷同。
笞榜内有結血。
實大生。
虛小死。
跌撲傷損。
浮大易安謂血散外。
沉細緊實多死。
謂惡血攻髒。
病患脈健不用治。
健人脈病号行屍。
病患脈健。
此雲不用治者。
是前形脈相反歌。
何其謬也。
心腹痛脈沉細差。
浮大弦長命必殂。
仲景曰。
假令病患雲腹内卒痛。
浮而大。
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
若裡有病者脈當沉細。
今浮大。
故知愈也。
病原曰若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
以脈病相反也。
然心痛與腹痛各異。
凡痛五髒相幹。
而心痛脈各異見。
惟真心痛不問脈。
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腹痛病原亦不一。
虛寒、緊弦。
積寒、沉緊而實。
肝腎弦大為寒痛。
故知弦長亦難以死斷。
頭痛短澀應須死。
浮滑風痰必易除。
脈訣此言。
隻可斷風痰頭痛一證而已。
頭痛具八經。
又有伏暑、積聚、痰厥、伏痰、腎痰、産後失血、風寒在腦、邪熱上攻、氣虛氣攻、諸證不同。
随證診脈。
斷生死可也。
中風口噤遲浮吉。
急實大數三魂孤。
魚口氣粗難得瘥。
面赤如妝不久居。
中風發直口吐沫。
噴藥悶亂起複蘇。
咽喉曳鋸水雞響。
搖頭上竄氣長噓。
病患頭面青黑暗。
汗透毛端恰似珠。
眼小目瞪不須治。
喘汗如油不可蘇。
中風口噤至此皆言中風之死候。
簡易方雲風邪中人。
其狀奄忽。
故六脈多沉伏。
亦有脈随氣奔。
指下洪盛者。
當此之際脈亦難辨。
但以證參為是。
中風。
目閉口開。
手撒遺尿。
聲如鼾睡者。
必難療。
内實腹脹痛滿盈。
心下牢強幹嘔頻。
手足煩熱脈沉細。
大小便澀死多真。
素問曰。
五實死。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
此謂五實。
自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今脈訣增幹嘔。
去悶瞀。
又以脈沉細與病反。
決以為死。
此條宜參之内經。
外實内熱吐相連。
下清注谷轉難安。
忽然診得脈洪大。
莫費神功定不痊。
協熱下利。
胃熱嘔吐。
脈亦洪大。
不可遽以死斷。
内外俱虛身冷寒。
汗出如珠微嘔煩。
忽然手足脈厥逆。
體不安甯必死拚。
素問曰。
五虛死。
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
若漿粥入胃洩注止。
則虛者活。
今脈訣内外俱虛。
與内經多異。
全本脈經。
上氣浮腫肩息頻。
浮滑之脈即相成。
忽然微細應難救。
神功用盡也無生。
脈經曰。
上氣面浮腫肩息。
其脈大。
不可治。
加利甚者必死。
今脈訣以微細為難救。
似與脈經相悖。
上氣喘急候何甯。
手足溫暖淨滑生。
反得寒澀脈厥逆。
必知歸死命須傾。
通真子改差無因作命須傾。
貴協韻也。
中惡腹脹緊細生。
若得浮大命逡巡。
脈經曰。
卒中惡。
吐血數升。
脈沉數者死。
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
腹大。
四肢滿。
脈大而緩者生。
緊大而浮者死。
緊細而微亦生。
然中惡之候。
脈亦不等。
鬼疰。
脈滑。
或緊長過寸。
或尺寸有脈。
關中絕不至。
或乍大乍小。
乍長乍短。
遁屍。
三部緊急。
或沉重不至寸。
客忤三部皆滑洪大。
凡脈尺寸緊數形。
又似钗直吐轉增。
此患蠱毒急須救。
〔速求神藥命難停〕(脈逢數軟命延生。
) 此文根據脈經換末句。
中毒洪大脈應生。
細微之脈必危傾。
吐血但出不能止。
命應難返沒痊平。
他證吐血。
皆以沉細為生。
惟中毒吐血。
以洪大為生。
大凡要看生死門。
太沖脈在即為憑。
若動應神魂魄在。
止便幹休命不停。
銅人經太沖二穴土也。
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
(或雲一寸半)動脈陷中。
凡診太沖脈。
可決男子病死生。
足厥陰脈之所注也。
為俞。
靈樞曰。
胃之清氣上注于肺。
故氣之過于寸口也。
動而不止。
其悍氣上沖頭者。
合陽明。
并下人迎。
故陰陽俱動俱靜。
若引繩。
相傾者病。
沖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
出于氣沖。
循陰股内廉。
邪入骨中。
循胫骨内廉。
并少陰之經。
下入内踝之後。
入足下。
其别者邪入踝。
出屬跗上。
入大趾間。
此脈之常動者也。
經脈十二。
而寸口人迎太沖獨動不休。
故以此三處診百病。
決生死。
靈樞作并足少陰之動脈。
銅人作足厥陰之俞穴。
皆沖脈之所合并而經過者。
其實以候沖脈也。
仲景謂當時之人。
握手不及足。
故立趺陽太溪。
以候胃腎之病。
李範引活人書所列沖陽穴。
以解太沖。
失其穴矣。
仲景以趺陽專診足陽明。
太溪專診足少陰。
卷下 察色觀病患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黃。
仲景曰若脈和。
其人大煩。
目重睑。
内黃者。
此為欲解。
必當根據仲景以脈參之。
眼胞忽陷定知亡。
耳目口鼻黑色起。
入口十死〔七〕(實)難當。
赤白黑黃色〔起〕(入)目。
更〔兼〕(穿)口鼻有災殃。
耳目口鼻有黑色起。
入于口者必死。
病患及健人。
黑色若白色起。
入目及鼻口。
死在二日中。
脈經同。
扁鵲曰。
按明堂察色入門戶為兇。
不得為吉。
所謂門戶者。
阙庭、肺門戶。
目、肝門戶。
耳、腎門戶。
口、心脾門戶。
若有色氣入者皆死。
白色見沖眉上。
肺有病。
入阙庭。
夏死。
黃色見鼻上者。
脾有病。
入口者。
春夏死。
青色見人中者。
肝有病。
入目者。
秋死。
黑色見顴上者。
腎有病。
入耳者。
六月死。
赤色見頤者。
心有病。
入口者。
冬死。
蓋以五髒五色。
各入本髒門戶。
至被克之時為死期。
脈訣四句分作二處。
本論一理。
今移相附。
添赤去起以備五色脈。
改兼為穿。
以明色入門戶為殃。
李範及潔古不知扁鵲所論。
随各髒色入門戶定死期。
為脈訣所述之源。
故以意誤解。
面色忽然望之青。
近之如黑卒難當。
此二句移在此。
從氣色類。
面赤目白憂息氣。
待過十日定存亡。
面青目黃中時死。
餘候須看兩日強。
面黃目青衆惡揚。
榮衛不通立須亡。
(面青目白亦須亡。
) 據脈經改添此句。
内經曰。
凡面色見黃為有胃氣。
皆不死。
面黃目青酒亂頻。
邪氣在胃喪其身。
面黑目白命門敗。
困極八日死來侵。
此四句并上面赤目白定存亡二句。
刊誤本無。
據刊本添之在此。
面無精光如土色。
不能食時四日亡。
目無精光齒牙黑。
面白目黑亦災殃。
口如魚口不能閉。
氣出不返命飛揚。
肩息直視及唇焦。
面腫蒼黑也難逃。
妄語錯亂及不語。
脈經曰。
病患不能語者。
不治。
熱病者可治。
又有風喑不語。
而卒不死者。
有妊娠胞脈絕不語。
俟産後自能言者。
屍臭元知壽不高。
人中盡滿兼唇青。
(俗本作背青非)三日須知命必傾。
〔兩頰〕(庭黑)顴赤人〔病久〕(必死。
) 靈樞曰
脈亦不一。
三因方曰。
沉伏相搏名曰水。
蓋沉者乃水之病脈。
但風水皮水脈浮。
石水脈沉。
黃汗沉遲。
當參病原病證為斷。
況水病。
肌肉為水所脹。
脈元多沉。
若脈出必死。
脈病相反也。
今曰浮大延生。
更宜參審。
霍亂之候脈微遲。
氣少不語大難醫。
三部浮洪必救得。
古今課定更無疑。
病原曰脈伏及代而亂者。
霍亂也。
不亂猶可治。
微細不可治。
霍亂吐下。
脈微遲。
氣息劣。
口不欲言者。
不可治。
脈經所無。
脈訣自創之例也。
通真子曰清濁相幹霍亂時。
脈如微細是相宜。
不言氣劣微遲小。
此候神工亦莫醫。
通真子注脈訣。
不遵之而自作歌。
一曰浮洪可救。
一曰微細相宜。
何哉。
蓋病原不同。
脈随而見。
以病原參之。
勿一例但曰霍亂而已也。
鼻衄吐血沉細宜。
忽然浮大即傾危。
吐衄證中。
有卒中惡吐血。
脈沉數細者死。
浮大疾快者生。
又雜病衄責裡熱。
傷寒衄責表熱。
表熱者脈必浮。
咳而尿血羸瘦形。
其脈疾大命難任。
咳血之脈沉弱吉。
忽若實大死來侵。
金瘡血〔盛〕(出)虛細活。
急疾大數必危身。
此六句參錯在後。
今移于此。
從失血類。
脈訣所論金瘡。
本于脈經、中藏經。
皆論已出血之脈。
若金瘡未出血則又别。
墜壓内傷。
堅強安。
小弱兇。
頓仆内傷同。
笞榜内有結血。
實大生。
虛小死。
跌撲傷損。
浮大易安謂血散外。
沉細緊實多死。
謂惡血攻髒。
病患脈健不用治。
健人脈病号行屍。
病患脈健。
此雲不用治者。
是前形脈相反歌。
何其謬也。
心腹痛脈沉細差。
浮大弦長命必殂。
仲景曰。
假令病患雲腹内卒痛。
浮而大。
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
若裡有病者脈當沉細。
今浮大。
故知愈也。
病原曰若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
以脈病相反也。
然心痛與腹痛各異。
凡痛五髒相幹。
而心痛脈各異見。
惟真心痛不問脈。
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腹痛病原亦不一。
虛寒、緊弦。
積寒、沉緊而實。
肝腎弦大為寒痛。
故知弦長亦難以死斷。
頭痛短澀應須死。
浮滑風痰必易除。
脈訣此言。
隻可斷風痰頭痛一證而已。
頭痛具八經。
又有伏暑、積聚、痰厥、伏痰、腎痰、産後失血、風寒在腦、邪熱上攻、氣虛氣攻、諸證不同。
随證診脈。
斷生死可也。
中風口噤遲浮吉。
急實大數三魂孤。
魚口氣粗難得瘥。
面赤如妝不久居。
中風發直口吐沫。
噴藥悶亂起複蘇。
咽喉曳鋸水雞響。
搖頭上竄氣長噓。
病患頭面青黑暗。
汗透毛端恰似珠。
眼小目瞪不須治。
喘汗如油不可蘇。
中風口噤至此皆言中風之死候。
簡易方雲風邪中人。
其狀奄忽。
故六脈多沉伏。
亦有脈随氣奔。
指下洪盛者。
當此之際脈亦難辨。
但以證參為是。
中風。
目閉口開。
手撒遺尿。
聲如鼾睡者。
必難療。
内實腹脹痛滿盈。
心下牢強幹嘔頻。
手足煩熱脈沉細。
大小便澀死多真。
素問曰。
五實死。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
此謂五實。
自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今脈訣增幹嘔。
去悶瞀。
又以脈沉細與病反。
決以為死。
此條宜參之内經。
外實内熱吐相連。
下清注谷轉難安。
忽然診得脈洪大。
莫費神功定不痊。
協熱下利。
胃熱嘔吐。
脈亦洪大。
不可遽以死斷。
内外俱虛身冷寒。
汗出如珠微嘔煩。
忽然手足脈厥逆。
體不安甯必死拚。
素問曰。
五虛死。
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
若漿粥入胃洩注止。
則虛者活。
今脈訣内外俱虛。
與内經多異。
全本脈經。
上氣浮腫肩息頻。
浮滑之脈即相成。
忽然微細應難救。
神功用盡也無生。
脈經曰。
上氣面浮腫肩息。
其脈大。
不可治。
加利甚者必死。
今脈訣以微細為難救。
似與脈經相悖。
上氣喘急候何甯。
手足溫暖淨滑生。
反得寒澀脈厥逆。
必知歸死命須傾。
通真子改差無因作命須傾。
貴協韻也。
中惡腹脹緊細生。
若得浮大命逡巡。
脈經曰。
卒中惡。
吐血數升。
脈沉數者死。
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
腹大。
四肢滿。
脈大而緩者生。
緊大而浮者死。
緊細而微亦生。
然中惡之候。
脈亦不等。
鬼疰。
脈滑。
或緊長過寸。
或尺寸有脈。
關中絕不至。
或乍大乍小。
乍長乍短。
遁屍。
三部緊急。
或沉重不至寸。
客忤三部皆滑洪大。
凡脈尺寸緊數形。
又似钗直吐轉增。
此患蠱毒急須救。
〔速求神藥命難停〕(脈逢數軟命延生。
) 此文根據脈經換末句。
中毒洪大脈應生。
細微之脈必危傾。
吐血但出不能止。
命應難返沒痊平。
他證吐血。
皆以沉細為生。
惟中毒吐血。
以洪大為生。
大凡要看生死門。
太沖脈在即為憑。
若動應神魂魄在。
止便幹休命不停。
銅人經太沖二穴土也。
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
(或雲一寸半)動脈陷中。
凡診太沖脈。
可決男子病死生。
足厥陰脈之所注也。
為俞。
靈樞曰。
胃之清氣上注于肺。
故氣之過于寸口也。
動而不止。
其悍氣上沖頭者。
合陽明。
并下人迎。
故陰陽俱動俱靜。
若引繩。
相傾者病。
沖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
出于氣沖。
循陰股内廉。
邪入骨中。
循胫骨内廉。
并少陰之經。
下入内踝之後。
入足下。
其别者邪入踝。
出屬跗上。
入大趾間。
此脈之常動者也。
經脈十二。
而寸口人迎太沖獨動不休。
故以此三處診百病。
決生死。
靈樞作并足少陰之動脈。
銅人作足厥陰之俞穴。
皆沖脈之所合并而經過者。
其實以候沖脈也。
仲景謂當時之人。
握手不及足。
故立趺陽太溪。
以候胃腎之病。
李範引活人書所列沖陽穴。
以解太沖。
失其穴矣。
仲景以趺陽專診足陽明。
太溪專診足少陰。
卷下 察色觀病患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黃。
仲景曰若脈和。
其人大煩。
目重睑。
内黃者。
此為欲解。
必當根據仲景以脈參之。
眼胞忽陷定知亡。
耳目口鼻黑色起。
入口十死〔七〕(實)難當。
赤白黑黃色〔起〕(入)目。
更〔兼〕(穿)口鼻有災殃。
耳目口鼻有黑色起。
入于口者必死。
病患及健人。
黑色若白色起。
入目及鼻口。
死在二日中。
脈經同。
扁鵲曰。
按明堂察色入門戶為兇。
不得為吉。
所謂門戶者。
阙庭、肺門戶。
目、肝門戶。
耳、腎門戶。
口、心脾門戶。
若有色氣入者皆死。
白色見沖眉上。
肺有病。
入阙庭。
夏死。
黃色見鼻上者。
脾有病。
入口者。
春夏死。
青色見人中者。
肝有病。
入目者。
秋死。
黑色見顴上者。
腎有病。
入耳者。
六月死。
赤色見頤者。
心有病。
入口者。
冬死。
蓋以五髒五色。
各入本髒門戶。
至被克之時為死期。
脈訣四句分作二處。
本論一理。
今移相附。
添赤去起以備五色脈。
改兼為穿。
以明色入門戶為殃。
李範及潔古不知扁鵲所論。
随各髒色入門戶定死期。
為脈訣所述之源。
故以意誤解。
面色忽然望之青。
近之如黑卒難當。
此二句移在此。
從氣色類。
面赤目白憂息氣。
待過十日定存亡。
面青目黃中時死。
餘候須看兩日強。
面黃目青衆惡揚。
榮衛不通立須亡。
(面青目白亦須亡。
) 據脈經改添此句。
内經曰。
凡面色見黃為有胃氣。
皆不死。
面黃目青酒亂頻。
邪氣在胃喪其身。
面黑目白命門敗。
困極八日死來侵。
此四句并上面赤目白定存亡二句。
刊誤本無。
據刊本添之在此。
面無精光如土色。
不能食時四日亡。
目無精光齒牙黑。
面白目黑亦災殃。
口如魚口不能閉。
氣出不返命飛揚。
肩息直視及唇焦。
面腫蒼黑也難逃。
妄語錯亂及不語。
脈經曰。
病患不能語者。
不治。
熱病者可治。
又有風喑不語。
而卒不死者。
有妊娠胞脈絕不語。
俟産後自能言者。
屍臭元知壽不高。
人中盡滿兼唇青。
(俗本作背青非)三日須知命必傾。
〔兩頰〕(庭黑)顴赤人〔病久〕(必死。
) 靈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