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急為促者。

    皆陽也。

     其不及為細為短為虛為軟為沉為結為伏為澀為微者。

    皆陰也。

    陽搏陰為弦。

    陰搏陽為緊。

    陰陽相搏為動。

    寒虛相搏為革。

    陰陽分離為散。

    陰陽不續為代。

     難經曰。

    諸陽為熱。

    諸陰為寒。

    數則為熱。

    遲則為寒。

    浮為表。

    沉為裡。

    三因方雲。

    博則二十四字。

     不濫絲毫。

    約則浮沉遲數。

    總括綱紀。

    故知浮為風為虛。

    沉為濕為實。

    遲為寒為冷。

    數為熱為燥。

     風濕寒熱屬外。

    虛實冷燥屬内。

    内外既分。

    三因頓别。

    三點劉立之亦以浮沉遲數四字為綱。

    以教學人。

    浮風沉氣。

    遲冷數熱。

    分别三部為證。

    此誠初學入門。

    然必搏學反約。

    然後能知脈之妙。

    若遽以此自足。

    則今汝畫矣。

     故述此于分合比偶類五字之後。

     卷下 診雜病生死候歌 五十不止身無病。

    數内有止皆知定。

    四十一止一髒絕。

    卻後四年多沒命。

    三十一止即三年。

    二十一止二年應。

    十五一止一年殂。

    以下有止看暴病。

     柳氏曰。

    以動數候脈。

    是吃緊語。

    候脈須候五十動。

    知五髒之氣有無缺失。

    今人手指到病患腕臂。

     便以為見了殊不知五十動見。

    豈彈指間事。

    相習成風。

    以疾速為神奇。

    廬山劉立之号曰三點。

    以手中指點人三部脈。

    生死吉兇多驗。

    學徒相傳亦用之。

    劉果三點之神耶。

    抑亦聲色得之耶。

    色可傳。

    脈不可傳。

    古人以切脈為上工。

    如扁鵲。

    飲上池水。

    能洞見人髒腑間病。

    如華佗。

    刳骨剔胃。

    是豈切脈而得之欤。

    後世聖神之術不常。

    有所當學人。

    診脈以知内。

    參以問證察言觀色以知外。

    則可耳。

    脈經曰。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

    五髒皆受氣。

    即無病四。

    十投而一止者。

    一髒無氣。

    卻後四歲死。

    以至十投一止者。

    四髒無氣髒中死。

    其言幾髒無氣。

    以分别幾歲之死期。

    予竊疑之。

    内經曰腎絕六日死。

    肝絕八日死。

    心絕一日死。

    果此髒氣絕。

    又安有待四歲三歲乎。

    大抵五十動者脈之大數。

    要必候五十動。

    不可不及五十動而遽不候也。

    或問候止脈何處數起。

    曰得止脈後。

    再從始至脈數起。

    看得幾至而止。

    為數。

     卷下 診暴病歌 兩動一止或三四。

    三動一至六七死。

    四動一止即八朝。

    以此推排但根據次。

     此是十動内有止脈者。

    然難必謂暴病有此。

    久病亦有見此者。

    俣當以至數定死期。

    不必專于診暴病也。

     卷下 形脈相反歌 健人脈病号行屍。

    病患脈健〔亦如之〕(審言之。

    )短長肥瘦并如此。

    〔細心診候有依稀〕(脈病相違亦若斯。

    ) 内經曰。

    形氣有餘。

    脈氣不足。

    死。

    脈氣有餘。

    形氣不足。

    生。

    仲景曰。

    脈病患不病。

    名曰行屍。

     以無王氣。

    卒眩仆不識人。

    則死。

    人病脈不病。

    名曰内虛。

    以無谷。

    神雖困無苦。

    今脈訣曰亦如之。

     是與行屍同也。

    故改之。

     仲景曰肥人責浮。

    瘦人責沉。

    肥人當沉。

    今反浮。

    故責之。

    瘦人當浮。

    今反沉。

    故責之。

    脈經曰當視其人大小長短。

    皆如其人之形性。

    則吉。

    反之則為逆。

    肥人脈細小如絲。

    身澀而脈來往滑。

    身滑而脈來往澀。

    皆死。

    前言形脈相反。

    又有脈病相反。

    不可不備舉。

    難經所謂脈不應病。

    病不應脈者是也。

     素問曰。

    形盛脈細。

    少氣。

    不足以息者。

    死。

    形瘦脈大。

    胸中多氣者。

    死。

    形氣相得者。

    生。

    三五不調者。

    病。

    形肉已脫。

    九候雖調。

    猶死。

    病熱脈靜。

    洩而脈大。

    脫血而脈實。

    病在中。

    脈實堅。

    病在外。

    脈不實堅者。

    皆難治。

     難經曰。

    病若閉目不欲見人。

    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

    而反得肺脈浮澀而短者。

    死也。

    病若閉目而渴。

     心下牢者。

    脈當得緊實而數。

    反得沉濡而微者。

    死。

    此類皆脈病相反。

    脈訣所缺。

    今改此歌末句以着之。

     卷下 診四時病五行相克歌 春得秋脈定知死。

    死在庚辛申酉裡。

    夏得冬脈亦如然。

    還于壬癸為期爾。

    嚴冬診得四季脈。

     戊己辰戌還是厄。

    秋得夏脈亦同前。

    為緣丙丁相刑克。

    季月季夏得春脈。

    克在甲寅應病極。

    直逢乙卯亦非良。

    此是五行相鬼賊。

     内經難經并以天幹五行論克賊。

    脈訣又以地支并論。

    若用支幹上下純為鬼邪之日為死。

    必六十日方遇。

    若死期之近何以克之。

    不若以天幹一旬為期。

    根據内經為斷。

    不失之拘也。

    内經又曰夫邪氣之客于身也。

    以勝相加。

    至其所生而愈。

    (謂我所生者)至其所不勝而甚。

    至其所生而持。

    (謂生我者) 自得其位而起。

    必定五髒之脈。

    乃可言間甚之期。

     卷下 決四時〔虛實〕(五邪)歌 一髒有五邪。

    今隻取虛實微三邪作歌。

    及立名。

    又隻取二邪而遺其一。

    今改作診五邪歌。

     春得冬脈隻是虛。

    兼令補腎病自除。

    若是夏脈緣心實。

    還應瀉子自無虞。

    〔夏秋冬月皆如是〕(所勝為微不勝賊。

    )在前為實後為虛。

    春中若得四季脈。

    不治多應病自除。

    (今添兩句雲。

    正邪自病通成五。

     四時五髒仿斯圖。

    ) 難經曰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

    虛當補母。

    人所共知。

    千金曰心勞甚者。

    補脾氣以益之。

    脾旺則感于心矣。

    若乃勞則補其子。

    人所未聞。

    蓋母生我者也。

    子繼我而助我者也。

    方治其虛。

    則補其生我者。

     與郭氏葬書。

    本骸得氣。

    遺體受蔭同義。

    方治其勞。

    則補其助我者。

    與荀子所謂未有子富而父貧同義。

     此補虛與治勞之異也。

     卷下 傷寒歌 傷寒熱病同看脈。

    滿手透關洪拍拍。

    出至風門遇太陽。

    一日之中見脫厄。

    過關微有慢騰騰。

    直至伏時重候覓。

    掌内迢迢散慢行。

    瘥軋HT疔多不的。

    大凡當日問途程。

    遲數洪微更消息。

     熱病須得脈浮洪。

    細小徒費用神功。

    汗後脈靜當便差。

    喘熱脈亂。

    命應終。

     此歌未足以括傷寒之綱要也。

    三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十三方。

    學人以仲景傷寒論為祖。

    成無己注及明理論。

    許叔微百證百問。

    薛宋二氏钤。

    則又發明仲景之旨奧。

    外此則蘭台寶鑒。

    金匮要略。

    無求子百問。

    南陽百問。

    龐安常、王仲弓、盧昶、韓祗和、孫用和及諸家之書。

    遍覽參考。

    守之以正條。

     用之以活法。

    方為盡善。

    此歌其能盡乎。

    予又病世之醫者。

    往往以活人書自足。

    不複祖之仲景之論。

    況南陽失仲景之旨者有之。

    不特宋氏所譏。

    況傷寒為大病。

    生死在五六日間。

    可不盡心乎。

     卷下 陽毒陰毒歌 陽毒健亂四肢煩。

    面赤生花作點斑。

    狂言妄語如神鬼。

    下痢頻多喉不安。

    汗出遍身應大差。

    魚口開張命欲翻。

    有藥不辜但與服。

    能過七日漸須安。

    陰毒傷寒身體重。

    背強眼痛不堪任。

    小腹急痛口青黑。

    毒瓦斯沖心轉不禁。

    四肢厥冷惟思吐。

    咽喉不利脈細沉。

    若能速灸臍輪下。

    六日看過見喜深。

     陰陽二毒。

    病有輕重。

    治有淺深。

    仲景略言于金匮要略。

    後世傳述。

    備載諸書。

    亦難以二歌盡。

     卷下 診諸雜病生死脈候歌 病源各不一。

    今歌本診生死之脈。

    故不論病源。

    隻論脈之生死。

     腹脹浮大是出厄。

    虛小命殂須努力。

     此篇大抵以脈病相應不應言生死。

    然亦不可專執。

    臨病參考可也。

    如中惡腹脹脈緊細者生。

    浮大者死之類。

     下痢微小卻為生。

    脈大浮洪無瘥日。

     下痢脈欲絕者不死。

    雜色惡痢脈微弱。

    暴冷傷陽。

    脈細欲絕。

    冷熱不調者。

    洪大易治。

    微遲小細難治。

     恍惚之病〔定颠〕(發為)狂。

    其脈實牢保安吉。

    寸關尺部沉細時。

    如此未聞人救得。

     恍惚颠狂三病也。

    恍惚心不甯。

    陰颠而陽狂也。

    脈經曰。

    颠病脈虛可治。

    實則死。

    蓋重陰為颠。

    謂陰部内見沉澀微短脈。

    是陽脈不見而陰獨盛。

    故為颠疾。

    經曰陰氣從下。

    下虛上實。

    故作颠疾。

     則沉細脈。

    是脈病相應而不逆矣。

     消渴脈數大者活。

    虛小病深厄難脫。

     三消之證内消渴一證。

    沉小者生。

    實堅大者死。

    此外如少陰自利而渴。

    脈必沉。

    中暑渴脈虛。

     産後渴脈多弱。

    難專以虛小為渴之兇。

     水氣浮大得延生。

    沉細應當是死别。

     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