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下
分合偶比類說
經曰知者一言而終。
不知者流散無窮。
脈之為說。
前已論辨于各脈之下。
今又以分合偶比類五字。
以經綸錯綜之。
庶無惑矣。
分有脈之形。
分謂脈各有形狀。
當先明辨。
便了然不疑。
大小浮沉滑澀。
可以指别。
迥然各異。
辨之于毫厘之間。
使其形不相混。
如舉有按無為浮。
按有舉無為沉之類。
有脈之證。
分。
謂脈之一字獨見為證。
如寸浮。
中風頭痛之類。
不雜他脈。
獨為證。
今脈訣歌在各脈之後者。
是也。
或獨見一部。
或通見三部。
或兩手俱現。
合有合衆脈之形為一脈者。
謂如似沉似伏。
實大長弦之合。
為牢。
極軟浮細之合。
為濡。
之類。
有合衆脈之形為一證者。
謂浮緩為不仁。
浮滑為飲。
浮洪大而長為風眩癫疾。
有二脈合者。
有三四脈合者。
大抵脈獨見為證者鮮。
參合衆脈為證者多。
今脈訣獨取平三關一脈論證。
而遺其合衆脈以論證者。
今各補注于後。
以全其脈證。
(此條補注節抄不及備錄)且一脈雖獨見。
而為證亦不一。
如浮。
為風。
又為虛。
又為氣。
各不同。
此又一脈之證合也。
必備論之。
以證相參。
而考脈。
則思過半矣。
潔古張元素醫學啟源雲。
右寸大腸。
肺脈之所出也。
先以輕手得之。
是大腸屬表。
後以重手得之。
是肺屬裡。
肺合皮毛。
肺脈尋皮毛而行。
持脈。
指法如三菽之重。
按至皮毛而得為浮。
稍稍加力。
脈道不利為澀。
又稍加力。
脈道縮入關中。
上半指不動。
下半指微動。
為短。
此乃浮澀而短。
肺不病之脈也。
肺脈本部。
在于皮毛之上。
見于膚表。
是其浮也。
入于皮毛之下。
見于血脈肌肉之分。
是其沉也。
六部仿此。
此診之定法。
可以合衆脈之形矣。
偶脈合陰陽。
必有偶對。
經曰善為脈者。
必以比類奇恒。
從容知之。
浮沉者。
脈之升降也。
浮升在上。
沉降在下。
為諸脈之根本。
為陰陽之定位。
為表裡之定診。
浮法天。
有輕清在上之象。
沉法地。
有重濁在下之象。
浮為風為虛。
體高而氣浮也。
沉為中堅。
為内蘊。
體聚而不散也。
論諸脈者。
必先此二脈。
遲數者。
脈之緊慢也。
脈以四五至為平。
減一至為三至曰遲。
增一至為六至曰數。
難經曰。
遲陰為在髒。
數陽為在腑。
遲則為寒。
數則為熱。
亦偶言之也。
中藏經曰。
數在上。
陽中之陽。
在下。
陰中之陽。
遲在上。
陽中之陰。
在下。
陰中之陰。
數在中則中熱。
遲在中則中寒。
寒用熱助。
熱用寒助。
本乎陰陽也。
虛實者。
脈之剛柔也。
按之浮中沉。
皆有力。
為實。
遲大而軟。
按之豁豁然空。
為虛。
虛實之由。
皆以有餘不足占之。
故以按而知。
經曰其氣來實強。
為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為不及。
病在内。
血實脈實。
血虛脈虛。
亦皆偶而言之。
論表裡虛實。
必以此二脈。
中藏經曰。
脈舉之滑。
按之微。
看在何部。
以斷其髒。
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
俱為髒虛。
其脈舉按皆盛者實也。
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
俱曰髒實。
其脈浮而實大者。
腑實也。
輕手按之滑。
重手按之平者。
腑虛也。
左右寸口。
沉結實大者。
上實也。
左右寸弱而微者。
上虛也。
左右尺脈伏而澀者。
下實也。
尺中脈滑而濡者。
下虛也。
尺中微澀短小者。
俱屬下虛也。
許叔微曰。
浮緩為表虛。
傷風解肌。
浮緊澀有力為表實。
傷寒發汗。
脈沉無力為裡虛。
可溫。
沉而有力緊實為裡實。
可下。
此論傷寒表裡虛實。
凡此皆非單論脈虛實之理。
長短者。
脈之盈縮也。
脈盈過于本位曰長。
脈縮不及本位曰短。
長有見于尺寸。
有通見于三部。
短隻見于尺寸。
蓋必質于中。
而後知過于中為長。
不及于中為短。
經曰長則氣治。
短則氣病。
脈有三陰三陽。
而長短在其中。
是亦偶而言之。
又曰人長脈長。
人短脈短。
又因人形體而别。
滑澀者。
脈之通滞也。
脈通則流利無礙曰滑。
脈滞則蹇澀不流曰澀。
内經曰滑者陰氣有餘。
澀者陽氣有餘。
難經三陰三陽。
滑澀對舉。
千金曰。
滑者多血少氣。
澀者多氣少血。
皆偶言也。
以二義考之。
陰氣有餘者血多也。
血多則氣少。
脈者血之府也。
營行脈中。
今血多故流利圓滑。
陽氣有餘者氣多也。
氣多則血少。
故艱澀而散。
一止複來。
先明氣血之多少。
斯知滑澀之理。
洪微者。
脈之盛衰也。
血熱而盛。
氣随以溢。
滿指洪大。
沖湧有餘。
洪為脈之盛也。
氣虛而寒。
血随而澀。
應指微細。
欲絕非絕。
微為脈之衰也。
緊緩者。
脈之急慢也。
緊為傷寒。
寒則傷營。
營受寒邪。
脈絡激搏。
若風起水湧。
既如切繩。
又如轉索。
緩為風結。
皮膚不仁。
營血不流。
衛氣獨行。
不能疾速。
血虛頑痹。
脈為緩慢。
營受寒邪則脈緊。
營血蹇澀則脈緩。
二脈由營而見。
沉氏曰緊為陰。
陰主寒。
寒則物斂。
而有拘變之象。
又主痛。
諸痛皆原于寒。
又主宿食。
由胃虛挾寒。
不能腐化故也。
緩為陽熱主血虛。
血虛則脈體弱。
又主氣虛。
氣虛則脈體無力。
又主風。
風者陽邪。
主舒啟縱弛故也。
動伏者。
脈之出處也。
出見于外。
故數見關上。
如豆大。
出類而異于三部者動也。
處藏于内。
不見其形。
脈行筋下者伏也。
二者猶人物之出處也。
結促者。
因止以别陰陽之盛也。
陽盛則促。
脈疾而時止。
陰盛則結。
脈徐而時止。
雖有止非死脈也。
代則死脈也。
促結為偶。
而代無對。
脈不可以偶對言者。
不敢鑿也。
三因方盡為偶名。
而以弦弱、芤微、濡革、散代、亦為偶。
非一陰一陽也。
因知其不可盡以偶言也。
必一陰一陽而後可偶。
然又有脈偶而同見者。
如大小緩急疾徐疏數之類。
經曰前大後小。
前小後大。
來疾去徐。
來徐去疾。
去不盛來反盛。
去盛來不盛。
乍大乍小。
乍短乍長。
乍疏乍數。
是二脈偶見也。
亦有兩手偶見者。
如左大右小。
左小右大之類。
比比者所以明相類之脈。
比其類而合之。
因其疑也。
辨其異而分之。
決其疑也。
内經曰脾虛浮似肺。
腎小浮似脾。
肝急沉似腎。
此皆三者之所亂也。
然從容得之。
以知其比類也。
注雲以三髒相近。
故脈象參差而相類。
是以三惑亂為治之過失矣。
必從容比類而得三髒之形狀。
故浮緩曰脾。
浮短曰肺。
浮而滑曰心。
急緊而散曰肝。
搏沉而滑曰腎。
不能比類。
則疑惑彌甚。
是以脈經立相類之脈。
今立比字為綱。
使從容比類。
先明于未診之先。
免交疑于持脈之際。
脈經曰浮與芤相類。
一曰與洪相類。
弦與緊相類。
滑與數。
沉與伏。
微與澀。
軟與弱。
緩與遲。
革與實。
千金雲牢與實。
今細詳之。
有弦細。
有芤虛。
有濡芤。
有洪散。
有牢伏。
有數脈同類者。
洪散俱大也。
而散無力。
濡弱同極軟而細也。
有浮沉之異。
微細俱小也。
而微無力。
芤類浮也。
按之邊有中無。
濡類芤也。
按之如無。
沉伏牢同居下也。
按有餘曰沉。
按實大長弦曰牢。
按不見脈行筋下曰伏。
弦細同直長之形。
同收斂之義也。
亦有大小之分。
弦如弦之直。
細如線之細。
遲緩同慢也。
有三至四至之異。
大慢小衰之别。
澀微易識也。
何疑乎相類。
牢與實。
革與實。
非相類也。
脈賦雲。
洪與實形同仿佛。
是相類也。
洪實同有力而大也。
洪分沉浮之異。
實合浮沉而皆有力。
弦與緊之異。
弦左右無。
而中直如弦。
緊左右彈。
而有如轉索。
雖相類而甚相遠也。
又有數脈之相類。
如澀促結代。
同一止也。
而全不同。
他如濡弱遲。
如芤虛。
如微細濡弱澀。
已辨于各脈條下。
類易曰方以類聚。
又曰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内經曰脈合陰陽。
又曰察之有紀。
從陰陽始。
衆脈陰陽。
各以類從。
知乎此。
則七表八裡九道之非。
不膠固于先入之言矣。
旨哉蔡西山之論也。
曰凡平脈。
不大不細。
不長不短。
不浮不沉。
不滑不澀。
應手中和。
意思欣欣。
難以名狀者。
為胃氣。
其太過為大為長為實為堅為強為浮為芤為滑為洪為
不知者流散無窮。
脈之為說。
前已論辨于各脈之下。
今又以分合偶比類五字。
以經綸錯綜之。
庶無惑矣。
分有脈之形。
分謂脈各有形狀。
當先明辨。
便了然不疑。
大小浮沉滑澀。
可以指别。
迥然各異。
辨之于毫厘之間。
使其形不相混。
如舉有按無為浮。
按有舉無為沉之類。
有脈之證。
分。
謂脈之一字獨見為證。
如寸浮。
中風頭痛之類。
不雜他脈。
獨為證。
今脈訣歌在各脈之後者。
是也。
或獨見一部。
或通見三部。
或兩手俱現。
合有合衆脈之形為一脈者。
謂如似沉似伏。
實大長弦之合。
為牢。
極軟浮細之合。
為濡。
之類。
有合衆脈之形為一證者。
謂浮緩為不仁。
浮滑為飲。
浮洪大而長為風眩癫疾。
有二脈合者。
有三四脈合者。
大抵脈獨見為證者鮮。
參合衆脈為證者多。
今脈訣獨取平三關一脈論證。
而遺其合衆脈以論證者。
今各補注于後。
以全其脈證。
(此條補注節抄不及備錄)且一脈雖獨見。
而為證亦不一。
如浮。
為風。
又為虛。
又為氣。
各不同。
此又一脈之證合也。
必備論之。
以證相參。
而考脈。
則思過半矣。
潔古張元素醫學啟源雲。
右寸大腸。
肺脈之所出也。
先以輕手得之。
是大腸屬表。
後以重手得之。
是肺屬裡。
肺合皮毛。
肺脈尋皮毛而行。
持脈。
指法如三菽之重。
按至皮毛而得為浮。
稍稍加力。
脈道不利為澀。
又稍加力。
脈道縮入關中。
上半指不動。
下半指微動。
為短。
此乃浮澀而短。
肺不病之脈也。
肺脈本部。
在于皮毛之上。
見于膚表。
是其浮也。
入于皮毛之下。
見于血脈肌肉之分。
是其沉也。
六部仿此。
此診之定法。
可以合衆脈之形矣。
偶脈合陰陽。
必有偶對。
經曰善為脈者。
必以比類奇恒。
從容知之。
浮沉者。
脈之升降也。
浮升在上。
沉降在下。
為諸脈之根本。
為陰陽之定位。
為表裡之定診。
浮法天。
有輕清在上之象。
沉法地。
有重濁在下之象。
浮為風為虛。
體高而氣浮也。
沉為中堅。
為内蘊。
體聚而不散也。
論諸脈者。
必先此二脈。
遲數者。
脈之緊慢也。
脈以四五至為平。
減一至為三至曰遲。
增一至為六至曰數。
難經曰。
遲陰為在髒。
數陽為在腑。
遲則為寒。
數則為熱。
亦偶言之也。
中藏經曰。
數在上。
陽中之陽。
在下。
陰中之陽。
遲在上。
陽中之陰。
在下。
陰中之陰。
數在中則中熱。
遲在中則中寒。
寒用熱助。
熱用寒助。
本乎陰陽也。
虛實者。
脈之剛柔也。
按之浮中沉。
皆有力。
為實。
遲大而軟。
按之豁豁然空。
為虛。
虛實之由。
皆以有餘不足占之。
故以按而知。
經曰其氣來實強。
為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為不及。
病在内。
血實脈實。
血虛脈虛。
亦皆偶而言之。
論表裡虛實。
必以此二脈。
中藏經曰。
脈舉之滑。
按之微。
看在何部。
以斷其髒。
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
俱為髒虛。
其脈舉按皆盛者實也。
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
俱曰髒實。
其脈浮而實大者。
腑實也。
輕手按之滑。
重手按之平者。
腑虛也。
左右寸口。
沉結實大者。
上實也。
左右寸弱而微者。
上虛也。
左右尺脈伏而澀者。
下實也。
尺中脈滑而濡者。
下虛也。
尺中微澀短小者。
俱屬下虛也。
許叔微曰。
浮緩為表虛。
傷風解肌。
浮緊澀有力為表實。
傷寒發汗。
脈沉無力為裡虛。
可溫。
沉而有力緊實為裡實。
可下。
此論傷寒表裡虛實。
凡此皆非單論脈虛實之理。
長短者。
脈之盈縮也。
脈盈過于本位曰長。
脈縮不及本位曰短。
長有見于尺寸。
有通見于三部。
短隻見于尺寸。
蓋必質于中。
而後知過于中為長。
不及于中為短。
經曰長則氣治。
短則氣病。
脈有三陰三陽。
而長短在其中。
是亦偶而言之。
又曰人長脈長。
人短脈短。
又因人形體而别。
滑澀者。
脈之通滞也。
脈通則流利無礙曰滑。
脈滞則蹇澀不流曰澀。
内經曰滑者陰氣有餘。
澀者陽氣有餘。
難經三陰三陽。
滑澀對舉。
千金曰。
滑者多血少氣。
澀者多氣少血。
皆偶言也。
以二義考之。
陰氣有餘者血多也。
血多則氣少。
脈者血之府也。
營行脈中。
今血多故流利圓滑。
陽氣有餘者氣多也。
氣多則血少。
故艱澀而散。
一止複來。
先明氣血之多少。
斯知滑澀之理。
洪微者。
脈之盛衰也。
血熱而盛。
氣随以溢。
滿指洪大。
沖湧有餘。
洪為脈之盛也。
氣虛而寒。
血随而澀。
應指微細。
欲絕非絕。
微為脈之衰也。
緊緩者。
脈之急慢也。
緊為傷寒。
寒則傷營。
營受寒邪。
脈絡激搏。
若風起水湧。
既如切繩。
又如轉索。
緩為風結。
皮膚不仁。
營血不流。
衛氣獨行。
不能疾速。
血虛頑痹。
脈為緩慢。
營受寒邪則脈緊。
營血蹇澀則脈緩。
二脈由營而見。
沉氏曰緊為陰。
陰主寒。
寒則物斂。
而有拘變之象。
又主痛。
諸痛皆原于寒。
又主宿食。
由胃虛挾寒。
不能腐化故也。
緩為陽熱主血虛。
血虛則脈體弱。
又主氣虛。
氣虛則脈體無力。
又主風。
風者陽邪。
主舒啟縱弛故也。
動伏者。
脈之出處也。
出見于外。
故數見關上。
如豆大。
出類而異于三部者動也。
處藏于内。
不見其形。
脈行筋下者伏也。
二者猶人物之出處也。
結促者。
因止以别陰陽之盛也。
陽盛則促。
脈疾而時止。
陰盛則結。
脈徐而時止。
雖有止非死脈也。
代則死脈也。
促結為偶。
而代無對。
脈不可以偶對言者。
不敢鑿也。
三因方盡為偶名。
而以弦弱、芤微、濡革、散代、亦為偶。
非一陰一陽也。
因知其不可盡以偶言也。
必一陰一陽而後可偶。
然又有脈偶而同見者。
如大小緩急疾徐疏數之類。
經曰前大後小。
前小後大。
來疾去徐。
來徐去疾。
去不盛來反盛。
去盛來不盛。
乍大乍小。
乍短乍長。
乍疏乍數。
是二脈偶見也。
亦有兩手偶見者。
如左大右小。
左小右大之類。
比比者所以明相類之脈。
比其類而合之。
因其疑也。
辨其異而分之。
決其疑也。
内經曰脾虛浮似肺。
腎小浮似脾。
肝急沉似腎。
此皆三者之所亂也。
然從容得之。
以知其比類也。
注雲以三髒相近。
故脈象參差而相類。
是以三惑亂為治之過失矣。
必從容比類而得三髒之形狀。
故浮緩曰脾。
浮短曰肺。
浮而滑曰心。
急緊而散曰肝。
搏沉而滑曰腎。
不能比類。
則疑惑彌甚。
是以脈經立相類之脈。
今立比字為綱。
使從容比類。
先明于未診之先。
免交疑于持脈之際。
脈經曰浮與芤相類。
一曰與洪相類。
弦與緊相類。
滑與數。
沉與伏。
微與澀。
軟與弱。
緩與遲。
革與實。
千金雲牢與實。
今細詳之。
有弦細。
有芤虛。
有濡芤。
有洪散。
有牢伏。
有數脈同類者。
洪散俱大也。
而散無力。
濡弱同極軟而細也。
有浮沉之異。
微細俱小也。
而微無力。
芤類浮也。
按之邊有中無。
濡類芤也。
按之如無。
沉伏牢同居下也。
按有餘曰沉。
按實大長弦曰牢。
按不見脈行筋下曰伏。
弦細同直長之形。
同收斂之義也。
亦有大小之分。
弦如弦之直。
細如線之細。
遲緩同慢也。
有三至四至之異。
大慢小衰之别。
澀微易識也。
何疑乎相類。
牢與實。
革與實。
非相類也。
脈賦雲。
洪與實形同仿佛。
是相類也。
洪實同有力而大也。
洪分沉浮之異。
實合浮沉而皆有力。
弦與緊之異。
弦左右無。
而中直如弦。
緊左右彈。
而有如轉索。
雖相類而甚相遠也。
又有數脈之相類。
如澀促結代。
同一止也。
而全不同。
他如濡弱遲。
如芤虛。
如微細濡弱澀。
已辨于各脈條下。
類易曰方以類聚。
又曰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内經曰脈合陰陽。
又曰察之有紀。
從陰陽始。
衆脈陰陽。
各以類從。
知乎此。
則七表八裡九道之非。
不膠固于先入之言矣。
旨哉蔡西山之論也。
曰凡平脈。
不大不細。
不長不短。
不浮不沉。
不滑不澀。
應手中和。
意思欣欣。
難以名狀者。
為胃氣。
其太過為大為長為實為堅為強為浮為芤為滑為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