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可消,已成即提膿高腫,易于針潰,捷驗異常。
蓖麻子(去殼取淨白肉一斤)大天南(臘月牛膽汁制透六錢)乳香沒藥(制去油各三兩)急性子(一兩)銀朱血竭(各二兩)上好麝香(三錢) 以上先以蓖麻子置石臼中捶極細,綿稠如醬,乃入後七味,俱各先研細末,緩緩杵勻,瓷器密收聽用。
【方解】 此方以蓖麻為君,銀朱、急性子等為佐,消腫退毒,捷于影響。
陽發瘍患初。
古書稱蓖麻能堕胎雲雲,亦以其流動而過甚言之。
然壽頤習用此膏,即孕婦癰瘍皆不避忌,确未有因此堕胎者,以此知古說之未可盡信。
亦猶古今本草皆雲凡食蓖麻者一生不可食大豆,犯此忌者必脹死;而壽頤在七八齡時,有人贈此種子,雲是外國豆,莳之後圃,秋收辄數十斤,炒熟之,阖家作為消閑食品者凡六七年,不知是蓖麻子,亦不知忌食豆也,然全家幸未嘗一病。
迨弱冠時,始知向之所謂外國豆者,原來即是蓖麻之俗名。
又其後研究醫藥,乃見有忌豆之說,于是悟到凡百醫書,大都人雲亦雲,未必皆為确論。
姑附識于此,以見此物之真。
後有君子,欲于醫藥中求實在效力,不可不從經驗閱曆四字上,有一番精細工夫。
若彼此懵懵,徒于故紙堆中尋生活,亦安往而不誤己誤人也耶。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三節·退毒膏丹 消堅腫,定酸痛,陰寒之證甚效。
急性子一味研末,随證大小酌用,熱陳酒調敷患處,外用溫煦薄貼蓋之,或調入溫煦薄貼作濃膏藥貼亦佳。
【方解】 急性子性最激烈,内服催生堕胎,其效甚迅。
以作外治,宜其通經入絡,散腫定痛,捷于影響。
此壽頤以意為之,試用頗應,命名“獨聖”,允無愧色。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三節·退毒膏丹 治暑瘍熱疖,小證初起,能消堅塊止痛。
此酒色如醬油,耳食者皆謂西法醬油藥水可以消毒,即此。
碘片(一錢五分)火酒(四兩) 此藥入酒即化,用時以毛筆蘸酒塗患處,一抹即幹。
不可頻搽,須隔五六小時再搽一次,肌膚小疖自能消散。
如搽之太過,即令外皮腐爛,滋水侵淫,反以贻害。
【方解】 此西法也。
西學家亦以為普通用品。
然碘片之力極厲,貯入瓷瓶中,如以木,自能深入肌腠,以消堅塊。
但藥性自外而入,幾如硝镪性質,頻頻用之,即令肌膚發腐,而内之堅塊如故,所以隻能治小小之疖,淺在皮裡方能有效。
若腫塊稍深,則藥力亦不及病所,縱使外皮腐爛,亦不能消其堅腫。
恒見有并以治瘰痰核,深藏經絡之證,則未見其利,隻見其弊,是不知于藥物性質上體會研究者也。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四節·退毒敷藥 瘍患初起,其有形塊者,但貼退消膏藥,已是适用;而漫腫無垠,不辨根腳者,則薄貼即無所用之。
此惟末子敷藥,可以遍塗患處,使之收束,其輕者亦可消散。
市肆中有如意金黃散一種,未嘗普通習用之品,瘍醫書中無不載之。
然藥味尚未免稍雜,輕證可效,重大者頗嫌不勝其任;且隻此一方,而以通治寒熱虛實,總嫌籠統不切。
徐洄溪所謂一證有一證切要之藥,非通套方劑,可以奏效雲雲,固亦有見于此。
然必每證各備敷藥亦太繁瑣,此老蓋未免大言欺人。
敝師門朱氏分溫涼兩種,如薄貼之例,亦已無施不可。
簡而能赅,是可法也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四節·退毒敷藥 如意金黃散宜于陽熱而不利于陰寒。
凡病在筋骨,先酸痛而後堅硬漫腫者,金黃散必不可用。
黃牆朱氏數世研究,深知其弊。
業師阆仙先生因訂此方,以治附骨、環跳等證初起隐隐痛楚,漸至成塊木腫者,其效最捷。
并治跌仆損傷,筋骨掣痛,皆效。
炒香附(四兩)西羌活川獨活上安桂(去枯皮)生南星北細辛(各三兩)粉甘草(四兩)川烏草烏高良姜(各二兩)公丁香(一兩)急性子(五兩) 各取極細淨末和勻,臨用時以無灰酒加連根蔥三五莖煎沸調藥,熱敷患處,絹包裹,一日再易。
寒甚者,合四溫丹等分用。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四節·退毒敷藥 此則如意金黃散之變法。
金黃散性偏寒涼,惟赤腫大熱者為宜。
若初起肌肉腫痛,猶未發赤,雖曰亦是陽證,但氣滞血凝,藥宜疏通,乃可消散。
遽以大涼之藥遏郁之,則氣血堅凝,反不可散,是逼其團結,蘊釀成膿,适以助之成潰,伊芳誰之咎。
治此者縱不可用溫藥助虐,亦必以通絡洩散為唯一秘訣。
阆仙朱先生手訂是方,清涼而不偏于陰寒,散腫軟堅,疏洩郁熱,以治陽發紅腫熱,或尚未高腫色赤,乳癰疔毒,漫腫堅硬者,無不應手捷效。
其功實在金黃散之上。
羌活當歸甘草(各三兩)陳皮黃柏大黃急性子(各二兩)南星白芷赤芍(各一兩五錢)馬牙硝銀朱(各一兩)綠豆粉(四兩) 以上取細末和勻密收。
紅腫熱者,以忍冬藤杵自然汁調敷。
大青葉、芙蓉葉、馬頭、馬齒苋等自然汁皆可用。
時毒、發頤用防風三錢,薄荷葉二錢煎湯調敷,或加薄荷油十許甘草煎湯乘熱調敷。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五節·圍毒移毒 凡癰疽大毒,漫腫無垠,根腳四散,其毒不聚,最是惡候。
難消難發,遲延日久,必多變幻。
故收束瘡根一法,至不可少。
又有瘡發于骨節轉側之間,釀膿化腐,恐礙關節,亦宜外敷移毒末子,使其移至一偏,讓開要害,則縱使成膿,可免損及運動。
古法此類方藥,亦頗不鮮,而效者寥寥。
此是朱氏恒用之藥,較古書成文為效迅速,是收束瘡根必要之品。
外科書中别有此名,用芙蓉葉、蒼耳草二物搗塗,隻用以治熱疖輕證,非此方可比。
大五倍子(去蛀屑微炒成團,候冷研細,三兩)杜蟾酥(幹研細,五錢)藤黃(三兩,先以好白芨山慈菇(各三兩)制南星(一兩) 以上先以後五物用陳米好醋二大碗文火熬濃,絞去滓,乃和入醋煮之藤黃同熬成膏,俟極濃乃和入五倍子、蟾酥、二礬細末。
調勻離火,再入上麝香細末三錢,杵勻制成錠子,陰幹收藏。
臨用時以醋磨濃,塗瘡根四圍,幹則潤之以醋,一日洗去再塗,極效。
欲移毒使偏,則如上法塗其一偏,而塗藥處自能退腫,其毒聚于未塗藥之一偏矣。
可保骨節不緻損害,是即避重就輕之法。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此即升丹,一切潰瘍皆可通用,拔毒提膿最為應驗。
凡尋常之證,得此已足。
但濕瘡有水無膿及頑證惡腐不脫,或起缸口,或黑腐粘韌,久潰敗瘍,則别有應用藥末,非此可愈。
凡潰瘍近口近目處弗用,乳頭、臍中、陰、下疳弗用。
水銀火硝枯礬(各一兩) 先将硝、礬研細入鍋底按平(用小鐵鍋),中作凹形,坐入水銀,揀一平口渾圓瓷海碗覆之,聽碗中微有聲息,知硝礬自溶,看碗口無黃紫氣飛出,方不走爐(一見碗口出煙,汞已外洩一爐(最好要隔一宿,)開看,碗中滿粘鮮紅一片,而鍋底隻有白色藥底,最為佳候。
碗中之藥,面上一層,輕浮如粉,先用雞翎掃下别貯。
此藥性薄,隻有輕證可用。
掃盡浮藥,則碗上更有粘住一層。
以粘住一層,以刀刮取,濃者成片。
此藥力量較足,可治大毒重證。
入油缽細細研之,極細乃可用。
藥色以鮮紅如朱,明豔如赤霞者,最為火候得中。
若不及則色黃,且有淡黃色,即市肆中之所謂黃升藥,力量最薄不可用,且火候未到,汞性未化,多見空氣,則星星可辨,仍是水銀。
以之摻入潰爛之處,為禍甚矣。
若火候太過,則其色焦紫或如醬色,亦不可用。
間有滿碗如暈,一圈鮮紅,一圈深黃,一圈青紫,圈圈異色者,則爐火之作用,古人所謂藥爐中自有神妙不測之理,确是不可多見者,實在功效亦同。
如偶遇之,可各色掃開,分别貯之,以資博物。
總之顔色以鮮紅明豔為第一,亦偶有晦滞者,是為壞藥。
若上火時有煙騰出,則其汞已走,碗中可以一毫不存,不可不慎。
炭要預先揀取有聲如銅者,方可合用,劣炭不可用。
火候不佳藥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
市肆中有煉成者,嘗試用之,病者皆嫌作痛,而自制者則不痛,此必有故。
俗謂陳久不痛,新煉者則痛,殊不盡然。
頤嘗以新煉之丹試用,亦未作痛。
但研必極細,用此隻用新棉花蘸此藥末,輕輕彈上薄貼,隻見薄薄深黃色已足,如多用之則大痛矣。
門外人見之,必謂吝惜藥末不肯重用,而不知此丹力量甚濃,必不可多乎。
煉丹時爐中所餘白色爐底,亦可研細,和入疥瘡奇癢藥中。
但枯礬收濕止癢,重用作痛,宜稍稍用之。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治疔瘡初起一粒,形如粟米,頂白無根,初覺頑木或則微癢,最是惡證。
勢必腫散腐開,其毒甚熾,非三仙所能治,則需此散。
先用針當頭點破半分許,稍稍見血乃用此藥少許摻于瘡頭上,以清涼薄貼蓋之。
一日再換,能束腫提膿,并能提出腐肉一塊,其韌異常,俗謂之疔頭。
此腐一脫,大證皆平,是神丹也。
腦疽、發背及其他頑瘡,苟有堅韌或粘如筋,或黑而臭,牽連好肉,鑷之不去,皆可以此散輕輕摻在惡肉上,亦能速之使脫。
但必預護新肌,弗沾此藥。
斑蝥(七枚,糯米拌炒黃,去米弗用。
此米大毒,宜埋土中)全蠍(漂淡土拌炒幹,三枚)玄參(炒松弗焦,三錢)爪兒血竭(研細,去粗硬塊,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取淨末)上梅各為細末,和勻密藏。
此方加重斑蝥、全蠍各三倍,另為一料,治代指初起,腫痛無頭。
用藥一二分貼于痛處,以膏蓋之,輕者可退,重者提出速成,可不化大。
咽喉痛者,以此藥少許,貼于頸外相近痛處,上以膏蓋。
一周時揭去,皮有水泡,銀簪挑破洩去毒水,喉痛即瘥。
近有刊送咽喉異功散者,即是此方,其應神速。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此藥名各處通行,然藥各不同。
此則朱氏家傳,大有經驗者也。
) 治大證頑毒,三仙丹不能治。
與拔疔散功相近,而提取膿水,威而不猛。
大約腐肉不脫,利于拔疔,并無惡肉,而膿水頻仍,經久不愈則宜此丹。
全蠍(制同上方七枚)蜈蚣(炙大者七條)蜘蛛(炙大者七個)甲片(炙七片)白僵蠶(炙七條) 霜(淨者五錢) 各為極細末,和勻瓷瓶密貯。
每用少許摻瘡口上,以薄貼蓋之。
凡虛寒瘍患,潰久不斂及潰後陽虛,惡腐不脫者,亦摻此丹,功在三仙丹之上。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治潰瘍毒盛,非三仙丹所能提毒化腐者。
露蜂房(有子者佳,瓦上炭)蟬蛻蜈蚣(各二錢,炒炭)全壁虎(十枚炒炭)三仙丹(五錢)明腰黃(四錢)元寸(五分) 研細和勻,用如上法。
【方解】 此亦上方之變法,大毒頑證,必以此二方為主,始能有效。
但黑虎丹利于虛寒之證,濕熱病忌之,此方則陽發亦可用,二方微有分别。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治疔毒及腦疽、背疽、腹皮大癰,潰後膿多或腐肉不脫。
此藥提膿拔毒,能去惡腐
蓖麻子(去殼取淨白肉一斤)大天南(臘月牛膽汁制透六錢)乳香沒藥(制去油各三兩)急性子(一兩)銀朱血竭(各二兩)上好麝香(三錢) 以上先以蓖麻子置石臼中捶極細,綿稠如醬,乃入後七味,俱各先研細末,緩緩杵勻,瓷器密收聽用。
【方解】 此方以蓖麻為君,銀朱、急性子等為佐,消腫退毒,捷于影響。
陽發瘍患初。
古書稱蓖麻能堕胎雲雲,亦以其流動而過甚言之。
然壽頤習用此膏,即孕婦癰瘍皆不避忌,确未有因此堕胎者,以此知古說之未可盡信。
亦猶古今本草皆雲凡食蓖麻者一生不可食大豆,犯此忌者必脹死;而壽頤在七八齡時,有人贈此種子,雲是外國豆,莳之後圃,秋收辄數十斤,炒熟之,阖家作為消閑食品者凡六七年,不知是蓖麻子,亦不知忌食豆也,然全家幸未嘗一病。
迨弱冠時,始知向之所謂外國豆者,原來即是蓖麻之俗名。
又其後研究醫藥,乃見有忌豆之說,于是悟到凡百醫書,大都人雲亦雲,未必皆為确論。
姑附識于此,以見此物之真。
後有君子,欲于醫藥中求實在效力,不可不從經驗閱曆四字上,有一番精細工夫。
若彼此懵懵,徒于故紙堆中尋生活,亦安往而不誤己誤人也耶。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三節·退毒膏丹 消堅腫,定酸痛,陰寒之證甚效。
急性子一味研末,随證大小酌用,熱陳酒調敷患處,外用溫煦薄貼蓋之,或調入溫煦薄貼作濃膏藥貼亦佳。
【方解】 急性子性最激烈,内服催生堕胎,其效甚迅。
以作外治,宜其通經入絡,散腫定痛,捷于影響。
此壽頤以意為之,試用頗應,命名“獨聖”,允無愧色。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三節·退毒膏丹 治暑瘍熱疖,小證初起,能消堅塊止痛。
此酒色如醬油,耳食者皆謂西法醬油藥水可以消毒,即此。
碘片(一錢五分)火酒(四兩) 此藥入酒即化,用時以毛筆蘸酒塗患處,一抹即幹。
不可頻搽,須隔五六小時再搽一次,肌膚小疖自能消散。
如搽之太過,即令外皮腐爛,滋水侵淫,反以贻害。
【方解】 此西法也。
西學家亦以為普通用品。
然碘片之力極厲,貯入瓷瓶中,如以木,自能深入肌腠,以消堅塊。
但藥性自外而入,幾如硝镪性質,頻頻用之,即令肌膚發腐,而内之堅塊如故,所以隻能治小小之疖,淺在皮裡方能有效。
若腫塊稍深,則藥力亦不及病所,縱使外皮腐爛,亦不能消其堅腫。
恒見有并以治瘰痰核,深藏經絡之證,則未見其利,隻見其弊,是不知于藥物性質上體會研究者也。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四節·退毒敷藥 瘍患初起,其有形塊者,但貼退消膏藥,已是适用;而漫腫無垠,不辨根腳者,則薄貼即無所用之。
此惟末子敷藥,可以遍塗患處,使之收束,其輕者亦可消散。
市肆中有如意金黃散一種,未嘗普通習用之品,瘍醫書中無不載之。
然藥味尚未免稍雜,輕證可效,重大者頗嫌不勝其任;且隻此一方,而以通治寒熱虛實,總嫌籠統不切。
徐洄溪所謂一證有一證切要之藥,非通套方劑,可以奏效雲雲,固亦有見于此。
然必每證各備敷藥亦太繁瑣,此老蓋未免大言欺人。
敝師門朱氏分溫涼兩種,如薄貼之例,亦已無施不可。
簡而能赅,是可法也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四節·退毒敷藥 如意金黃散宜于陽熱而不利于陰寒。
凡病在筋骨,先酸痛而後堅硬漫腫者,金黃散必不可用。
黃牆朱氏數世研究,深知其弊。
業師阆仙先生因訂此方,以治附骨、環跳等證初起隐隐痛楚,漸至成塊木腫者,其效最捷。
并治跌仆損傷,筋骨掣痛,皆效。
炒香附(四兩)西羌活川獨活上安桂(去枯皮)生南星北細辛(各三兩)粉甘草(四兩)川烏草烏高良姜(各二兩)公丁香(一兩)急性子(五兩) 各取極細淨末和勻,臨用時以無灰酒加連根蔥三五莖煎沸調藥,熱敷患處,絹包裹,一日再易。
寒甚者,合四溫丹等分用。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四節·退毒敷藥 此則如意金黃散之變法。
金黃散性偏寒涼,惟赤腫大熱者為宜。
若初起肌肉腫痛,猶未發赤,雖曰亦是陽證,但氣滞血凝,藥宜疏通,乃可消散。
遽以大涼之藥遏郁之,則氣血堅凝,反不可散,是逼其團結,蘊釀成膿,适以助之成潰,伊芳誰之咎。
治此者縱不可用溫藥助虐,亦必以通絡洩散為唯一秘訣。
阆仙朱先生手訂是方,清涼而不偏于陰寒,散腫軟堅,疏洩郁熱,以治陽發紅腫熱,或尚未高腫色赤,乳癰疔毒,漫腫堅硬者,無不應手捷效。
其功實在金黃散之上。
羌活當歸甘草(各三兩)陳皮黃柏大黃急性子(各二兩)南星白芷赤芍(各一兩五錢)馬牙硝銀朱(各一兩)綠豆粉(四兩) 以上取細末和勻密收。
紅腫熱者,以忍冬藤杵自然汁調敷。
大青葉、芙蓉葉、馬頭、馬齒苋等自然汁皆可用。
時毒、發頤用防風三錢,薄荷葉二錢煎湯調敷,或加薄荷油十許甘草煎湯乘熱調敷。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五節·圍毒移毒 凡癰疽大毒,漫腫無垠,根腳四散,其毒不聚,最是惡候。
難消難發,遲延日久,必多變幻。
故收束瘡根一法,至不可少。
又有瘡發于骨節轉側之間,釀膿化腐,恐礙關節,亦宜外敷移毒末子,使其移至一偏,讓開要害,則縱使成膿,可免損及運動。
古法此類方藥,亦頗不鮮,而效者寥寥。
此是朱氏恒用之藥,較古書成文為效迅速,是收束瘡根必要之品。
外科書中别有此名,用芙蓉葉、蒼耳草二物搗塗,隻用以治熱疖輕證,非此方可比。
大五倍子(去蛀屑微炒成團,候冷研細,三兩)杜蟾酥(幹研細,五錢)藤黃(三兩,先以好白芨山慈菇(各三兩)制南星(一兩) 以上先以後五物用陳米好醋二大碗文火熬濃,絞去滓,乃和入醋煮之藤黃同熬成膏,俟極濃乃和入五倍子、蟾酥、二礬細末。
調勻離火,再入上麝香細末三錢,杵勻制成錠子,陰幹收藏。
臨用時以醋磨濃,塗瘡根四圍,幹則潤之以醋,一日洗去再塗,極效。
欲移毒使偏,則如上法塗其一偏,而塗藥處自能退腫,其毒聚于未塗藥之一偏矣。
可保骨節不緻損害,是即避重就輕之法。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此即升丹,一切潰瘍皆可通用,拔毒提膿最為應驗。
凡尋常之證,得此已足。
但濕瘡有水無膿及頑證惡腐不脫,或起缸口,或黑腐粘韌,久潰敗瘍,則别有應用藥末,非此可愈。
凡潰瘍近口近目處弗用,乳頭、臍中、陰、下疳弗用。
水銀火硝枯礬(各一兩) 先将硝、礬研細入鍋底按平(用小鐵鍋),中作凹形,坐入水銀,揀一平口渾圓瓷海碗覆之,聽碗中微有聲息,知硝礬自溶,看碗口無黃紫氣飛出,方不走爐(一見碗口出煙,汞已外洩一爐(最好要隔一宿,)開看,碗中滿粘鮮紅一片,而鍋底隻有白色藥底,最為佳候。
碗中之藥,面上一層,輕浮如粉,先用雞翎掃下别貯。
此藥性薄,隻有輕證可用。
掃盡浮藥,則碗上更有粘住一層。
以粘住一層,以刀刮取,濃者成片。
此藥力量較足,可治大毒重證。
入油缽細細研之,極細乃可用。
藥色以鮮紅如朱,明豔如赤霞者,最為火候得中。
若不及則色黃,且有淡黃色,即市肆中之所謂黃升藥,力量最薄不可用,且火候未到,汞性未化,多見空氣,則星星可辨,仍是水銀。
以之摻入潰爛之處,為禍甚矣。
若火候太過,則其色焦紫或如醬色,亦不可用。
間有滿碗如暈,一圈鮮紅,一圈深黃,一圈青紫,圈圈異色者,則爐火之作用,古人所謂藥爐中自有神妙不測之理,确是不可多見者,實在功效亦同。
如偶遇之,可各色掃開,分别貯之,以資博物。
總之顔色以鮮紅明豔為第一,亦偶有晦滞者,是為壞藥。
若上火時有煙騰出,則其汞已走,碗中可以一毫不存,不可不慎。
炭要預先揀取有聲如銅者,方可合用,劣炭不可用。
火候不佳藥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
市肆中有煉成者,嘗試用之,病者皆嫌作痛,而自制者則不痛,此必有故。
俗謂陳久不痛,新煉者則痛,殊不盡然。
頤嘗以新煉之丹試用,亦未作痛。
但研必極細,用此隻用新棉花蘸此藥末,輕輕彈上薄貼,隻見薄薄深黃色已足,如多用之則大痛矣。
門外人見之,必謂吝惜藥末不肯重用,而不知此丹力量甚濃,必不可多乎。
煉丹時爐中所餘白色爐底,亦可研細,和入疥瘡奇癢藥中。
但枯礬收濕止癢,重用作痛,宜稍稍用之。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治疔瘡初起一粒,形如粟米,頂白無根,初覺頑木或則微癢,最是惡證。
勢必腫散腐開,其毒甚熾,非三仙所能治,則需此散。
先用針當頭點破半分許,稍稍見血乃用此藥少許摻于瘡頭上,以清涼薄貼蓋之。
一日再換,能束腫提膿,并能提出腐肉一塊,其韌異常,俗謂之疔頭。
此腐一脫,大證皆平,是神丹也。
腦疽、發背及其他頑瘡,苟有堅韌或粘如筋,或黑而臭,牽連好肉,鑷之不去,皆可以此散輕輕摻在惡肉上,亦能速之使脫。
但必預護新肌,弗沾此藥。
斑蝥(七枚,糯米拌炒黃,去米弗用。
此米大毒,宜埋土中)全蠍(漂淡土拌炒幹,三枚)玄參(炒松弗焦,三錢)爪兒血竭(研細,去粗硬塊,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取淨末)上梅各為細末,和勻密藏。
此方加重斑蝥、全蠍各三倍,另為一料,治代指初起,腫痛無頭。
用藥一二分貼于痛處,以膏蓋之,輕者可退,重者提出速成,可不化大。
咽喉痛者,以此藥少許,貼于頸外相近痛處,上以膏蓋。
一周時揭去,皮有水泡,銀簪挑破洩去毒水,喉痛即瘥。
近有刊送咽喉異功散者,即是此方,其應神速。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此藥名各處通行,然藥各不同。
此則朱氏家傳,大有經驗者也。
) 治大證頑毒,三仙丹不能治。
與拔疔散功相近,而提取膿水,威而不猛。
大約腐肉不脫,利于拔疔,并無惡肉,而膿水頻仍,經久不愈則宜此丹。
全蠍(制同上方七枚)蜈蚣(炙大者七條)蜘蛛(炙大者七個)甲片(炙七片)白僵蠶(炙七條) 霜(淨者五錢) 各為極細末,和勻瓷瓶密貯。
每用少許摻瘡口上,以薄貼蓋之。
凡虛寒瘍患,潰久不斂及潰後陽虛,惡腐不脫者,亦摻此丹,功在三仙丹之上。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治潰瘍毒盛,非三仙丹所能提毒化腐者。
露蜂房(有子者佳,瓦上炭)蟬蛻蜈蚣(各二錢,炒炭)全壁虎(十枚炒炭)三仙丹(五錢)明腰黃(四錢)元寸(五分) 研細和勻,用如上法。
【方解】 此亦上方之變法,大毒頑證,必以此二方為主,始能有效。
但黑虎丹利于虛寒之證,濕熱病忌之,此方則陽發亦可用,二方微有分别。
卷下 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治疔毒及腦疽、背疽、腹皮大癰,潰後膿多或腐肉不脫。
此藥提膿拔毒,能去惡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