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摘要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發熱辨
傷寒發熱,多兼惡寒,有仲景成法可循。
惟雜病發熱,頗類傷寒,不可不辨。
凡脈數、發熱、頭痛而身不痛、右脈或緊或滑而左脈平和者,傷食也。
夏月,四肢發熱、身體沉重、胸膈煩悶、但不惡風、不頭痛者,濕熱相搏也;一身盡痛,發熱日哺時劇者,風濕也,身熱而煩,但頭不痛、脈不浮緊、不惡寒者,虛煩也。
春夏之交,發熱而渴,或微惡寒、左脈大于右者,溫病也,身熱、頭痛、自污、多眠、陽脈浮數、陰脈濡弱者,風溫也。
夏月,脈虛、身熱而喘乏者,傷暑也;四肢發熱,口唇幹燥、煩悶不甯、而身不熱者,脾熱也。
每日晡時,憎寒壯熱、脈數盛而有痛處者,癰毒始發也。
(原注:又有夜間發熱,天明則退,或自汗出者,乃血發熱,熱在榮分,故不作渴,也宜清榮之劑。
) 太陽為先天之主陽,其熱發于榮衛,故一身手足壯熱。
陽明乃太陽少陽相合之陽,其熱發于肌肉,故蒸蒸發熱。
少陽為半表半裡之陽,其熱發于腠理,時開時合,故往來寒熱。
此三陽發熱之分也。
太陰為至陰,無熱可發,因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得主四肢而發熱于手足,所以太陰傷寒,手足自溫;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耳。
少陰為封蟄之本,若少陰不藏,則坎陽無蔽,故有始受風寒,而脈沉反發熱者,或始無表熱,八九日來熱入膀胱,緻一身手足盡熱者。
厥陰當兩陰交盡一陽初生,其傷寒也,有從陰而先厥後熱者,有從陽而先熱後厥者,或陽進而熱多厥少,或陽退而熱少厥多或陰陽和而厥與熱相應。
此三陰發熱之分也。
傷寒發熱,得汗則解。
若汗出而熱不退,或為風,或為濕,或風濕相搏,或風溫不解,切勿專用發表之藥。
初病時之熱,為虛實熱,或表實或裡實也。
大病後之熱,為虛熱,或陽虛或陰虛也。
潮熱辨 潮熱有作有止,如潮水之來,不失其時。
若每日申酉時發熱,此陽明胃實也,宜下之。
若潮熱于寅卯,則屬少陽;潮熱于巳午,則屬太陽,宜分别治之。
有潮熱似瘧、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弱、脈弦,服補藥不效者,此痰飲随氣而潮,故熱亦随飲而潮也,宜滌痰之劑。
有氣口脈滑,當薄暮發熱,明日複止者,此内有宿食也,宜消食之劑。
有陰虛發熱,夜熱而朝退者,或産後下血過多,或内傷失血不止也,宜養陰而兼清火。
小兒發熱辨 心熱者,額上先赤,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哕,或壯熱飲水,巳午時甚。
肝熱者,左頰先赤,便難,轉筋,尋衣撚物,多怒多驚,四肢困倦,寅卯時甚。
脾熱者,鼻上先赤,怠惰嗜卧,身熱,飲水遇夜益甚。
肺熱者,右頰先赤,手掐眉目喘咳,寒熱飲水,日酉熱甚。
腎熱者,颏下先赤,兩足熱甚,骨節如蟲蝕熱甚,不能起于床,夜間益甚。
仍當辨其虛實:實則面赤,氣粗,口燥唇腫,作渴飲冷,大小便難,或掀衣露體,煩啼暴叫,仰面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熱;虛則面色青白,恍惚神緩,口中虛冷,噓氣軟弱,喜熱惡寒,洩瀉多尿,或乍涼乍溫,怫郁驚惕,夜出虛汗,屈體而卧,睡露睛,手足指冷。
大抵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外熱。
以手輕按之則熱,重按之不熱,此皮毛血脈之熱,熱在表也;重按之筋骨之分則熱,輕按則不熱,此筋骨之熱,熱在裡也;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此肌肉之熱,熱在表裡之間也。
壯熱者,肢體大熱,熱不已則發驚痫;溫熱者,肢體微熱,熱不已則發驚搐。
壯熱惡風寒,表之虛熱也;不惡風寒表之實熱也。
壯熱飲湯,為津液虧,裡之虛熱也;壯熱飲水,為内火熾,裡之實熱也。
惡寒辨 發熱惡寒發于陽,無熱惡寒發于陰。
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陽乘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宜栀子豆豉湯吐以升之,或用升陽散火湯以達之。
若陰氣上争,心腹滿者,死。
陰乘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桂苓丸以導之。
若陽氣上争,得汗者,生。
(原注:陽邪陷入陰分,陰邪上幹陽位二層,為辨證關鍵。
) 内傷惡寒,得暖便減。
外感惡寒,絮火不除。
惡寒者,周身毛竅被寒遏郁,不得陽氣以衛外,故皮毛灑淅,雖向火覆被,不能禦其寒也。
人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衛外之氣也。
若病在太陽之氣,則通身惡寒。
從頭項而至背膂,太陽循行之經也。
若病在太陽之經,則背惡寒。
惡寒之外,又有身寒,着衣重複而身尚冷,乃三焦火熱之氣不能溫肌肉也,急溫之、灸之。
背惡寒者,背為陽氣行道,或陰邪凝滞,或陽極似陰,故惡寒也。
若寒邪在裡,口中和而背惡寒者,屬少陰證,宜附子湯;陽邪陷内,口燥渴而背惡寒者,屬陽明證,宜人參白虎湯。
若心下有留飲,背寒冷如掌大者,宜十棗湯。
若濕痰凝聚背心,時有一塊冷者,宜苓桂蒼術甘湯加半夏、南星、芥子。
寒熱辨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原注:熱極生寒,寒極生熱,所謂亢則害也。
)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
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
風氣客于皮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洩,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
而悶其寒也則減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使人R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往來寒熱少陽證。
寒熱相因,小柴胡。
如瘧,寒熱三五發,太陽麻桂等湯除。
傷寒傷風辨 (原注:風傷衛,衛主氣,陽也。
寒傷榮,榮主血,陰也。
) 傷寒郁而後發熱,傷風初起熱即發。
傷寒肢冷脈浮緊,傷風肢溫浮緩脈。
傷寒惡食汗涕無,傷風能食汗涕出。
(原注:風為陽邪,寒為陰邪。
)風寒相因相離少,三陽俱有惡寒風,惡風屬陽法從表,三陰惡寒不惡風。
自汗 (原注;汗出而表不解者,或為風邪未盡,或為風濕相搏。
) 自汗在太陽,為風邪,桂枝湯證也;在陽明,為熱越,白虎承氣湯證也。
若表虛自汗者,宜玉屏風散;陰虛盜汗者,宜當歸六黃湯。
頭汗 (原注:邪盛則汗,必熱。
陽脫則汗,必冷。
) 頭為諸陽之會,瘀熱在裡,不能發越,故熱蒸于頭,但頭汗出也。
有發熱而頭汗者,宜清理濕熱。
有水結而頭汗者,宜溫散水氣。
若火邪疫邪而頭汗者,或白虎湯清之,或承氣湯下之。
惟虛陽上脫,汗出如珠者,不治。
手足汗 四肢者,諸陽之本,胃主四肢。
今熱聚胃中,逼其津液旁達于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也,宜急下之。
若虛寒已極,手足出冷汗者,宜四逆湯。
發汗有二法,濕邪用香燥藥發汗,即以去濕燥病,用滋潤藥滋水,即以作汗。
凡脈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潤者,亡陽也,宜溫藥救陽;脈洪,汗熱不黏,手足溫和而舌幹者,亡陰也,宜涼藥救陰。
(原注:止熱汗,用浮小麥一兩、大棗七枚,水煎服。
) 頭痛 頭痛少陽盛兩邊,太陽連項厥陰巅,陽明在額眼眶甚,太少二陰痛亦連。
三陰經皆有頭痛、身必發熱,各随其經治之。
若無熱,幹嘔,吐涎沫而頭痛者,厥陰經證也,宜吳茱萸湯;若疫證頭脹痛如破者,胃家邪實,氣不下降也,宜承氣湯;若痰厥頭痛者,時重時輕,宜半夏白術天麻湯。
外感頭痛,痛甚不休;内傷頭痛,乍痛乍止。
晝痛暮止者,氣虛也;暮痛晝止者,血虛也。
身痛 身痛而發熱無汗者,表實也,宜麻黃湯。
身痛而不能轉側者,風濕也,宜桂枝加附子湯。
身痛如被杖者,陰證也,宜四逆湯。
身痛而脈遲者,血虛也,宜黃耆建中湯。
若勞傷,身痛、脈虛、體倦者,宜補中益氣湯。
頭重 (原注:濁陰寒濕之邪,上幹清陽之位,故使人頭重。
) 太陽項強惡寒,而頭重不能舉者,表邪也,宜汗之。
若陰陽易病,眼中生花者,宜燒軍散。
若雜病,百節解散者,宜補劑。
若濕痰随氣上升而頭重者,宜滌痰利濕。
頭眩 上虛則眩。
頭旋者,為眩運;頭昏者,為眩冒。
有因風、因痰、因火、因虛之不同。
項強 項背兒兒(音殊)強太陽,脈浮無汗葛根湯;有汗桂枝添葛入,脈沉括蒌桂枝方;結胸項強如柔痙,大陷胸丸下必康;但見少陽休汗下,小柴去(半)夏入(栝)蒌良。
痙 痙病汗多血液傷,惡寒身熱脈弦長,頸項強急面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
咽痛咽癢 咽痛有二,脈浮數、面赤、吐濃血而咽痛者,陽毒證也;脈沉遲、手足冷、或吐利而咽痛者,少陰證也。
咽癢亦有二,或實火上攻,或虛火上沖,随證治之。
耳聾 耳暴聾者,邪傳少陽之經也。
未汗者,宜和解;已汗者,宜養陰。
若脫精而耳聾者,虛極之候也,宜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湯治之。
胸脅滿 邪氣傳裡必先胸,由胸引脅少陽經。
胸滿桂枝加杏仁,脅滿宜和小柴平。
幹嘔潮熱胸脅滿,大柴加硝兩解行。
心下痞滿結胸髒結 不應下而下之,實邪留結,則硬滿而痛,為結胸(宜陷胸湯)。
虛邪留滞,則硬滿而不痛,為痞氣(宜瀉心湯)。
熱微而頭汗者,水結胸也(宜半夏茯苓湯)。
漱水不欲咽者,血結胸也(宜桃仁承氣湯)。
若未下而胸滿者,邪尚在表也,宜小柴胡湯加枳桔。
若狀如結胸、舌胎白滑、飲食如故、時時下利者,藏結也,難治,宜用溫散之劑。
陽證痞硬為熱痞,大黃黃連瀉心湯。
汗出惡寒寒熱痞,附子瀉心芩連黃。
腹滿 (原注:滿而可按者,為虛滿;而不可按者,為實。
惟雜病發熱,頗類傷寒,不可不辨。
凡脈數、發熱、頭痛而身不痛、右脈或緊或滑而左脈平和者,傷食也。
夏月,四肢發熱、身體沉重、胸膈煩悶、但不惡風、不頭痛者,濕熱相搏也;一身盡痛,發熱日哺時劇者,風濕也,身熱而煩,但頭不痛、脈不浮緊、不惡寒者,虛煩也。
春夏之交,發熱而渴,或微惡寒、左脈大于右者,溫病也,身熱、頭痛、自污、多眠、陽脈浮數、陰脈濡弱者,風溫也。
夏月,脈虛、身熱而喘乏者,傷暑也;四肢發熱,口唇幹燥、煩悶不甯、而身不熱者,脾熱也。
每日晡時,憎寒壯熱、脈數盛而有痛處者,癰毒始發也。
(原注:又有夜間發熱,天明則退,或自汗出者,乃血發熱,熱在榮分,故不作渴,也宜清榮之劑。
) 太陽為先天之主陽,其熱發于榮衛,故一身手足壯熱。
陽明乃太陽少陽相合之陽,其熱發于肌肉,故蒸蒸發熱。
少陽為半表半裡之陽,其熱發于腠理,時開時合,故往來寒熱。
此三陽發熱之分也。
太陰為至陰,無熱可發,因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得主四肢而發熱于手足,所以太陰傷寒,手足自溫;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耳。
少陰為封蟄之本,若少陰不藏,則坎陽無蔽,故有始受風寒,而脈沉反發熱者,或始無表熱,八九日來熱入膀胱,緻一身手足盡熱者。
厥陰當兩陰交盡一陽初生,其傷寒也,有從陰而先厥後熱者,有從陽而先熱後厥者,或陽進而熱多厥少,或陽退而熱少厥多或陰陽和而厥與熱相應。
此三陰發熱之分也。
傷寒發熱,得汗則解。
若汗出而熱不退,或為風,或為濕,或風濕相搏,或風溫不解,切勿專用發表之藥。
初病時之熱,為虛實熱,或表實或裡實也。
大病後之熱,為虛熱,或陽虛或陰虛也。
潮熱辨 潮熱有作有止,如潮水之來,不失其時。
若每日申酉時發熱,此陽明胃實也,宜下之。
若潮熱于寅卯,則屬少陽;潮熱于巳午,則屬太陽,宜分别治之。
有潮熱似瘧、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弱、脈弦,服補藥不效者,此痰飲随氣而潮,故熱亦随飲而潮也,宜滌痰之劑。
有氣口脈滑,當薄暮發熱,明日複止者,此内有宿食也,宜消食之劑。
有陰虛發熱,夜熱而朝退者,或産後下血過多,或内傷失血不止也,宜養陰而兼清火。
小兒發熱辨 心熱者,額上先赤,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哕,或壯熱飲水,巳午時甚。
肝熱者,左頰先赤,便難,轉筋,尋衣撚物,多怒多驚,四肢困倦,寅卯時甚。
脾熱者,鼻上先赤,怠惰嗜卧,身熱,飲水遇夜益甚。
肺熱者,右頰先赤,手掐眉目喘咳,寒熱飲水,日酉熱甚。
腎熱者,颏下先赤,兩足熱甚,骨節如蟲蝕熱甚,不能起于床,夜間益甚。
仍當辨其虛實:實則面赤,氣粗,口燥唇腫,作渴飲冷,大小便難,或掀衣露體,煩啼暴叫,仰面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熱;虛則面色青白,恍惚神緩,口中虛冷,噓氣軟弱,喜熱惡寒,洩瀉多尿,或乍涼乍溫,怫郁驚惕,夜出虛汗,屈體而卧,睡露睛,手足指冷。
大抵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外熱。
以手輕按之則熱,重按之不熱,此皮毛血脈之熱,熱在表也;重按之筋骨之分則熱,輕按則不熱,此筋骨之熱,熱在裡也;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此肌肉之熱,熱在表裡之間也。
壯熱者,肢體大熱,熱不已則發驚痫;溫熱者,肢體微熱,熱不已則發驚搐。
壯熱惡風寒,表之虛熱也;不惡風寒表之實熱也。
壯熱飲湯,為津液虧,裡之虛熱也;壯熱飲水,為内火熾,裡之實熱也。
惡寒辨 發熱惡寒發于陽,無熱惡寒發于陰。
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陽乘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宜栀子豆豉湯吐以升之,或用升陽散火湯以達之。
若陰氣上争,心腹滿者,死。
陰乘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桂苓丸以導之。
若陽氣上争,得汗者,生。
(原注:陽邪陷入陰分,陰邪上幹陽位二層,為辨證關鍵。
) 内傷惡寒,得暖便減。
外感惡寒,絮火不除。
惡寒者,周身毛竅被寒遏郁,不得陽氣以衛外,故皮毛灑淅,雖向火覆被,不能禦其寒也。
人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衛外之氣也。
若病在太陽之氣,則通身惡寒。
從頭項而至背膂,太陽循行之經也。
若病在太陽之經,則背惡寒。
惡寒之外,又有身寒,着衣重複而身尚冷,乃三焦火熱之氣不能溫肌肉也,急溫之、灸之。
背惡寒者,背為陽氣行道,或陰邪凝滞,或陽極似陰,故惡寒也。
若寒邪在裡,口中和而背惡寒者,屬少陰證,宜附子湯;陽邪陷内,口燥渴而背惡寒者,屬陽明證,宜人參白虎湯。
若心下有留飲,背寒冷如掌大者,宜十棗湯。
若濕痰凝聚背心,時有一塊冷者,宜苓桂蒼術甘湯加半夏、南星、芥子。
寒熱辨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原注:熱極生寒,寒極生熱,所謂亢則害也。
)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
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
風氣客于皮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洩,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
而悶其寒也則減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使人R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往來寒熱少陽證。
寒熱相因,小柴胡。
如瘧,寒熱三五發,太陽麻桂等湯除。
傷寒傷風辨 (原注:風傷衛,衛主氣,陽也。
寒傷榮,榮主血,陰也。
) 傷寒郁而後發熱,傷風初起熱即發。
傷寒肢冷脈浮緊,傷風肢溫浮緩脈。
傷寒惡食汗涕無,傷風能食汗涕出。
(原注:風為陽邪,寒為陰邪。
)風寒相因相離少,三陽俱有惡寒風,惡風屬陽法從表,三陰惡寒不惡風。
自汗 (原注;汗出而表不解者,或為風邪未盡,或為風濕相搏。
) 自汗在太陽,為風邪,桂枝湯證也;在陽明,為熱越,白虎承氣湯證也。
若表虛自汗者,宜玉屏風散;陰虛盜汗者,宜當歸六黃湯。
頭汗 (原注:邪盛則汗,必熱。
陽脫則汗,必冷。
) 頭為諸陽之會,瘀熱在裡,不能發越,故熱蒸于頭,但頭汗出也。
有發熱而頭汗者,宜清理濕熱。
有水結而頭汗者,宜溫散水氣。
若火邪疫邪而頭汗者,或白虎湯清之,或承氣湯下之。
惟虛陽上脫,汗出如珠者,不治。
手足汗 四肢者,諸陽之本,胃主四肢。
今熱聚胃中,逼其津液旁達于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也,宜急下之。
若虛寒已極,手足出冷汗者,宜四逆湯。
發汗有二法,濕邪用香燥藥發汗,即以去濕燥病,用滋潤藥滋水,即以作汗。
凡脈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潤者,亡陽也,宜溫藥救陽;脈洪,汗熱不黏,手足溫和而舌幹者,亡陰也,宜涼藥救陰。
(原注:止熱汗,用浮小麥一兩、大棗七枚,水煎服。
) 頭痛 頭痛少陽盛兩邊,太陽連項厥陰巅,陽明在額眼眶甚,太少二陰痛亦連。
三陰經皆有頭痛、身必發熱,各随其經治之。
若無熱,幹嘔,吐涎沫而頭痛者,厥陰經證也,宜吳茱萸湯;若疫證頭脹痛如破者,胃家邪實,氣不下降也,宜承氣湯;若痰厥頭痛者,時重時輕,宜半夏白術天麻湯。
外感頭痛,痛甚不休;内傷頭痛,乍痛乍止。
晝痛暮止者,氣虛也;暮痛晝止者,血虛也。
身痛 身痛而發熱無汗者,表實也,宜麻黃湯。
身痛而不能轉側者,風濕也,宜桂枝加附子湯。
身痛如被杖者,陰證也,宜四逆湯。
身痛而脈遲者,血虛也,宜黃耆建中湯。
若勞傷,身痛、脈虛、體倦者,宜補中益氣湯。
頭重 (原注:濁陰寒濕之邪,上幹清陽之位,故使人頭重。
) 太陽項強惡寒,而頭重不能舉者,表邪也,宜汗之。
若陰陽易病,眼中生花者,宜燒軍散。
若雜病,百節解散者,宜補劑。
若濕痰随氣上升而頭重者,宜滌痰利濕。
頭眩 上虛則眩。
頭旋者,為眩運;頭昏者,為眩冒。
有因風、因痰、因火、因虛之不同。
項強 項背兒兒(音殊)強太陽,脈浮無汗葛根湯;有汗桂枝添葛入,脈沉括蒌桂枝方;結胸項強如柔痙,大陷胸丸下必康;但見少陽休汗下,小柴去(半)夏入(栝)蒌良。
痙 痙病汗多血液傷,惡寒身熱脈弦長,頸項強急面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
咽痛咽癢 咽痛有二,脈浮數、面赤、吐濃血而咽痛者,陽毒證也;脈沉遲、手足冷、或吐利而咽痛者,少陰證也。
咽癢亦有二,或實火上攻,或虛火上沖,随證治之。
耳聾 耳暴聾者,邪傳少陽之經也。
未汗者,宜和解;已汗者,宜養陰。
若脫精而耳聾者,虛極之候也,宜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湯治之。
胸脅滿 邪氣傳裡必先胸,由胸引脅少陽經。
胸滿桂枝加杏仁,脅滿宜和小柴平。
幹嘔潮熱胸脅滿,大柴加硝兩解行。
心下痞滿結胸髒結 不應下而下之,實邪留結,則硬滿而痛,為結胸(宜陷胸湯)。
虛邪留滞,則硬滿而不痛,為痞氣(宜瀉心湯)。
熱微而頭汗者,水結胸也(宜半夏茯苓湯)。
漱水不欲咽者,血結胸也(宜桃仁承氣湯)。
若未下而胸滿者,邪尚在表也,宜小柴胡湯加枳桔。
若狀如結胸、舌胎白滑、飲食如故、時時下利者,藏結也,難治,宜用溫散之劑。
陽證痞硬為熱痞,大黃黃連瀉心湯。
汗出惡寒寒熱痞,附子瀉心芩連黃。
腹滿 (原注:滿而可按者,為虛滿;而不可按者,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