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芩、半夏、幹姜、黃連、大棗)。
又有嘔而發熱,柴胡湯證,醫反下之,柴胡證仍在者,仍與柴胡湯,必蒸蒸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即今所謂戰汗是也。
邪正相争而出,虛人多有之)。
若無柴胡證,但心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半夏瀉心湯主之,取辛以燥濕之意。
(半夏、黃芩、黃連、幹姜、人參、甘草、大棗)。
又有脈浮而緊,邪在表也,醫誤下之,緊反入裡(沉緊),則作痞,熱結氣分,内無水邪,故痞而按之自濡,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取苦以瀉熱之意,妙在麻沸湯(滾湯)泡汁,欲其輕揚清淡,以滌上焦之邪熱。
又有心下痞,複惡寒汗出者,此陽虛也,附子瀉心湯主之,取溫陽止汗之意。
妙在濃煎附子,輕泡大黃、黃芩、黃連,蓋扶陽欲其熱而性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凡此皆治心下見證者也。
他如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表邪陷入),腹痛欲嘔,與黃連湯(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達邪出外)。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誤下寒格吐下,食入即吐,與幹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此三者,皆寒熱、濕熱、虛實夾雜為病,與瀉心同一方法。
又有發汗後邪氣已去,腹中脹滿(濕氣),與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洩濕補虛,此又虛邪入腹中治法也。
若夫膈膜以下,病及地氣,不外胃中、腹中、少腹三者而已。
夫胃為中土,藏垢納污,萬物皆歸焉,故邪入胃腑,即不能外達,必從下解,或邪熱與胃腸渣滓搏結,或邪熱與膀胱血結,或邪熱夾濕郁極走于肌肉,緻身發黃。
匪直此也,陽明腑實,必病及三陰:胃脾相為表裡,太陰脾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咽幹;當臍屬少陰,少陰腎脈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少腹屬厥陰,厥陰肝脈絡于肝,循陰器,故煩滿囊縮。
三陰屬髒,五髒藏而不瀉,其可瀉者,惟胃腸而已,此承氣諸湯所由立也。
承氣雲者,謂承天氣以平地氣者也。
亦有邪由陽明經(“經”字宜着眼)傳太陰經,由太陰而少陰而厥陰,成可溫之證者,此寒濕重者也,詳見裡寒條下,茲不具論。
端以陽明腑實,必審其确實證見,如腑實則日晡(未、申時,陽明主令)。
必有潮熱,或如瘧狀。
其熱未潮者,裡未結也;其發熱微惡寒者,表未解也。
皆不可與承氣。
即腹大滿不通,僅可與小承氣(濃樸、枳實、大黃)微和胃氣,勿令大下。
若日晡潮熱,或手足然汗出,(四肢為諸陽之本,汗出則陽氣已盛于土中,以此為驗大便硬一法)。
多汗則津液外洩,胃中必燥,燥則大便必硬,腸有燥矢,則必谵語,或獨語如見鬼狀,或腹滿痛,或繞臍痛,或心以下按之硬,或煩躁發作有時,或時有微熱,喘冒不能卧,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裡邪結實,陽氣不能外達,往往微似惡寒,甚而厥逆(熱深厥亦深),舌苔必闆濃欠津,或黃或黑,皆宜大承氣湯速下之(大黃、芒硝、濃樸、枳實。
大黃用酒洗先煨,以緩其性。
芒硝後下,欲其先軟化而後行也)。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席,惕而不安,微喘直視,此皆陽明危證,脈弦者生,澀者死。
弦則以其尚能制土,若澀則氣血已枯矣(亦有邪結脈澀,氣血尚未盡枯者)。
又有陽明、少陽合病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洪緩是陽明脈,為不負。
弦緊是少陽脈,為負。
負,木克土也)。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遲而滑者,内實也:宜大承氣湯。
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邪結不通),有宿食也,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幹者(少陰證),急下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肝邪傳腎),心下必痛,口幹燥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又有發汗後不惡寒,但蒸蒸發熱者,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
調胃全在甘草。
恐傷中焦,故不用樸、實)。
太陽病未解(未出汗),脈陰陽俱停,先振栗,汗出乃解。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乃解;但陰脈微者,下之乃解,宜調胃承氣湯。
其有脾約者(精液不足,脾氣約束)。
大便必難,宜麻仁丸(即小承氣加麻仁、杏仁、白芍),潤脾洩肝,緩化行之。
其有直腸津液内竭,欲行不行者,宜蜜煎導法、豬膽汁導法(膽汁導法尤效)。
又有太陽病不解(經邪不解,勢必傳腑),熱結膀胱,以緻蓄血,其人如狂(熱甚血凝,上幹心包),血自下,下者愈(亦有血下而脫者,不可不知)!其少腹急結者,宜桃仁承氣湯(桃仁、大黃、芒硝、甘草、桂枝);重者,少腹硬滿,其人喜忘(血凝則心氣結),甚則發狂,小便自利,(蓄血在血分,不在氣分),矢雖硬,大便反利(血性滑利),其色必黑(内有瘀血),或漱水不欲咽,皆蓄血見證,抵當湯下之(水蛭、虻蟲,熬一次,大黃、桃仁)。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又别有治法。
其有熱而少腹滿者,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宜抵當丸(即以湯藥作丸)。
此見證較輕,故用丸以緩下其血。
若脈沉結、少腹滿、身黃、小便不利(不利知為濕熱),此非血結,但濕熱不行耳,茵陳湯下之(茵陳、栀子、大黃)。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
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此為瘀熱(濕與熱合)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熱利下重(後重)者,白頭翁湯主之(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蛎澤瀉散主之(牡蛎、澤瀉、葶苈子、蜀漆、花粉、商陸、海藻)。
凡此皆治地氣為病者也,所謂六經不外三焦者此也。
試再言經邪。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按:循經傳,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經傳遍,七日從太陽病漸次而減。
今雲二三日以上,當指五日以上之二三日言)。
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
此少陰傳經之熱邪,有熱無結,故用降火養陰法。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與甘草湯;不瘥,與甘桔湯,此少陰虛熱上爍,故用甘緩辛開苦降法。
少陰病,咽傷生瘡,不能言語少含咽之)斂火降逆。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而煩者,主豬膚湯(白蜜、米粉,豬膚湯和服)。
此陰虛化燥,故用甘鹹潤納之法。
又有病後脈結代,心動悸者,主炙甘草湯(炙甘草、幹地黃、麥冬、麻仁、阿膠、生姜、人參、桂枝、大棗)。
此邪已去盡,氣血兩虧,經脈失養,燥結不通,故以甘涼潤養為主,尤妙在大甘緩之于上,佐辛潤通其脈絡,所以治脈結代心悸有殊功。
又有汗、吐、下後,病已向愈,而心胃之間尚有留邪結氣,以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複代赭湯主之(旋複花、人參、生姜、炙甘草、半夏、代赭石、大棗)。
此散結補虛法也。
又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無裡證者,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
此兩感傷寒,一曰太陽與少陰并病。
夫太陽、少陰相表裡而位最近,猶可引之外達,從汗而解,故溫陽而兼達表。
又有少陰病四逆,四逆散主之(甘草、枳實、芍藥、柴陰傳經之邪,非直中之邪,并無脈微、惡寒等陰證,即下利一端,并非清谷,而反下重,故用疏邪散結,而不用溫陽。
若大汗、大下後,陽氣大虛,則當以扶陽為急務。
論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此是陰煩)。
吐逆者,與甘草幹姜湯,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與芍藥甘草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谵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甘草、幹姜、附子。
此陰陽兩虛之後,又複竭其陽,非此湯不能挽回陽氣,然必實有陽虛見證,方可用)。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大汗出,熱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以上皆外證),又下利(清谷)、厥逆、惡寒者(三者皆虛寒内證)。
四逆湯主之(急當救裡)。
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雖有表證,急當救裡)。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二便俱利,内陽将盡)、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熱,(雖有外熱表證,而裡證重極)。
脈微欲絕,四逆湯主之。
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來安靜,(陽虛有二證,陰陽兩虛者畏陽,陰不虛者喜陽)。
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
發汗複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此陽氣不攝而煩,所謂陰煩也。
然必參以他證,方不緻誤)。
茯苓四逆湯主之(茯苓、人參、附子、甘草、幹姜)。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此發汗太過,水邪随陽氣上逆,比茯苓四逆湯證較重。
彼因汗、下兩傷,故用人參、幹姜;此因汗傷水逆,故用真武鎮伏水邪,挽回陽氣。
真武屬北方水神,故取以為名。
(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
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此亦陽虛水逆之證,即真武證之輕者。
若再發汗,則動經氣,而身為振振搖矣。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邪在上焦),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主之(桂枝、甘草、白術、人參、幹姜)。
傷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已,複以他藥下之(一誤再誤),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也。
此利在下焦,(下藥太過,大腸受傷),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澀以止脫)。
複利不止,當利其小便(分其清濁,則便自堅)。
凡此皆誤汗、誤下,傷及真陽,故轉而用溫,以救其誤,非表寒化熱之正方也。
若夫裡寒一證,不外脾腎陽虛,陽虛則化濕,故夾濕者多,治法不外四逆、真武、理中三法。
四逆一類,不離姜、附,再觀方中加減,皆欲其通陽開閉,重在腎也;真武一類,不離苓、附、生姜,欲其溫陽鎮水,亦重在腎也;理中一類,不離幹姜、白術,欲其守中,重在脾也;其桂枝附子一類,為風濕陽虛而設,欲其解肌溫陽化濕,表裡兼治,重在裡。
此治裡寒之大較也。
試詳言之。
論曰:發熱,頭痛(表邪),脈反沉(裡脈),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急救裡,宜四逆湯(甘草、幹姜、附子。
身體疼痛,表寒、裡寒陰陽二證皆有之。
雖沉為裡脈,而表邪郁遏者亦有之。
必審其人不煩不渴,脈沉而至數清楚,一派皆屬陰象,乃可用之,切勿孟浪)!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自利不渴,屬太陰,髒有寒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凡溫熱之劑,皆可選用,故不曰湯而曰輩)。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複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寒實),不可下也,當吐之(在上者因而越之)。
若膈上有寒飲,幹嘔者,(幹嘔無物,知其為飲),不可吐也,當溫之(寒散則飲化,凡治飲皆當用溫)。
宜四逆湯;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利盡而止,津液内竭。
亡血,即亡陰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回陽生津)。
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寒逼陽于外)、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寒邪入裡)、其人面色赤(逼陽于外,名曰戴陽)。
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寒逼陽上升)、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四逆湯,面赤加蔥。
腹痛去蔥,加芍藥。
嘔加生姜。
咽痛去芍藥,加桔梗。
利止脈不出去桔梗,加人參。
諸證或陰或陽,皆閉塞不通之故,故用辛溫通陽)。
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厥而汗出,陽有立亡之象)。
吐已下斷(利止也)、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取其苦滑,直達下焦)。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幹姜附子湯加蔥白四莖,取其通少陰之陽氣)。
少陰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童便湯主之(取童便引陽藥直達至陰,經所雲反佐是也)。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甘草、通草、大棗);若其人内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主之。
所謂四逆一類,重在通陽開閉者,此也。
試再言真武。
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加五味、幹姜、細辛),或小便利(去茯苓),或下利(去芍藥,加幹姜),或嘔者(去附子,加幹姜)。
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真武湯去生姜,加人參)。
所謂真武一類,重在溫陽行水(水即是濕)者,此也。
至理中丸一方,(人參、甘草、白術、幹姜。
臍上築築欲作奔豚者,腎氣動也,去白術,加桂枝。
吐者去白術,加生姜。
悸者加茯苓。
渴欲飲水者加術,消飲生津。
腹中虛痛,加人參。
寒加幹姜。
腹滿者去術,加附子)。
乃大病瘥後,喜唾(胃液不藏,兼有寒飲),久不了了,胃上有寒,當以丸藥緩理之。
若桂枝附子一類,乃解肌、化濕、溫陽,表裡兼治之劑。
論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濕則身重)、不嘔不渴(濕為陰邪)、脈浮虛而澀(表裡皆虛),桂枝附子湯主之(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棗)。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白術生腸胃之津液)。
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仍當加桂(觀此條,可知桂枝能通小便,故五苓散用之)。
服後其人如冒狀,勿怪。
此以附、術并走皮肉,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
其法當加桂以治之。
又有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得微汗則解(即桂枝附子湯去姜、棗,加白術。
此條因汗出,故去姜、棗,雖用桂枝,而其意則重在甘草、附子溫陽,故以名湯。
風濕發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
治風濕,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此治風濕之大法也。
他如食谷欲嘔者(必食谷而始嘔,受病在納谷之處,與幹嘔不同),屬陽明也(虛寒),吳茱萸湯主之(吳萸、人參、生姜、大棗)。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停飲)。
又有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胃氣虛寒)。
幹嘔,吐涎沫(胃中寒飲),頭痛者(陽明之脈上于頭),吳茱萸湯主之。
又有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赤石脂、幹姜、粳米)。
一服愈,餘勿服。
又有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陽不衛外),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不治),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當吐蛔。
今病者靜而複時煩,此為髒寒。
蛔上入其膈,其人當自吐蛔。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
(烏梅、細辛、幹姜、當歸、附子、蜀椒、桂枝、黃連、黃柏、人參。
先食後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禁食生冷滑臭等物)。
凡此皆治裡寒者也。
餘故曰《傷寒論》當分兩大段看法。
又有表寒壞證,如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汗出愈(麻黃、升麻、當歸、桂枝、白芍、茯苓、甘草、幹姜、白術、石膏、知母、黃芩、玉竹、天冬)。
此上熱下寒互傷之證,病證之雜,藥味之多,為古方所僅見,觀此可悟古人用藥之法。
又有表寒方愈,因交接感其餘熱,名陰陽易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燒散主之(男取婦裆,婦取男裆,燒灰,和服方寸匕,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蓋引其邪火從陰處出也)。
此又以意用藥法也。
觀《傷寒》一書,立方錯綜變化,皆本自《内經》,用藥又與《神農本草》所載一一吻合。
餘止言其大略,學人于全書講求而推展之,則操縱在我,萬病皆得所指歸矣,豈徒作傷寒書讀哉!?按:《傷寒論》中表寒一類,本是寒燥之邪,所立諸方,隻此麻黃、桂枝、葛根、柴胡四味藥,系為經邪而設,其餘皆從三焦論治,與溫病原不相悖,觀諸方便知。
麻黃專主開表,溫病忌用,若嚴寒天氣,實因感受風寒,新邪引動伏邪,如吳又可所雲感冒兼役之證,麻杏石甘湯,亦不妨暫用。
其桂枝一味,為溫病所最忌,以其溫裡故也。
書雲:桂枝入口,陽盛(熱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寒盛)則亡。
嘗見誤服桂枝,變證蜂起,不可不知。
葛根辛甘涼潤,為陽明藥。
柴胡主治邪郁胸脅,溫病亦有陽明及胸脅證,故間有用之者。
總之,有是病則用是藥,不可拘執。
至救誤諸方,如四逆、真武、理中輩,乃為傷寒誤汗、誤下傷陽而設,皆與溫病相反。
傷寒多傷陽,故末路以扶陽為急務;溫病多傷陰,故末路以養陰為要法。
此又寒溫判若霄壤者也。
故并記之。
卷下 女科論 經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月為天之真水,故潮汐長落,上應月之盈虧,而有常期者也。
女子屬陰,血為水類,故亦上應月之盈虧,而有常期者也。
愆期則病生焉,故古人謂女子首重調經。
夫首重調經,是也,但欲調其所不調,必推其所以不調之源,從而調之,而經始調。
奈方書調經諸方
又有嘔而發熱,柴胡湯證,醫反下之,柴胡證仍在者,仍與柴胡湯,必蒸蒸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即今所謂戰汗是也。
邪正相争而出,虛人多有之)。
若無柴胡證,但心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半夏瀉心湯主之,取辛以燥濕之意。
(半夏、黃芩、黃連、幹姜、人參、甘草、大棗)。
又有脈浮而緊,邪在表也,醫誤下之,緊反入裡(沉緊),則作痞,熱結氣分,内無水邪,故痞而按之自濡,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取苦以瀉熱之意,妙在麻沸湯(滾湯)泡汁,欲其輕揚清淡,以滌上焦之邪熱。
又有心下痞,複惡寒汗出者,此陽虛也,附子瀉心湯主之,取溫陽止汗之意。
妙在濃煎附子,輕泡大黃、黃芩、黃連,蓋扶陽欲其熱而性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凡此皆治心下見證者也。
他如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表邪陷入),腹痛欲嘔,與黃連湯(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達邪出外)。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誤下寒格吐下,食入即吐,與幹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此三者,皆寒熱、濕熱、虛實夾雜為病,與瀉心同一方法。
又有發汗後邪氣已去,腹中脹滿(濕氣),與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洩濕補虛,此又虛邪入腹中治法也。
若夫膈膜以下,病及地氣,不外胃中、腹中、少腹三者而已。
夫胃為中土,藏垢納污,萬物皆歸焉,故邪入胃腑,即不能外達,必從下解,或邪熱與胃腸渣滓搏結,或邪熱與膀胱血結,或邪熱夾濕郁極走于肌肉,緻身發黃。
匪直此也,陽明腑實,必病及三陰:胃脾相為表裡,太陰脾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咽幹;當臍屬少陰,少陰腎脈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少腹屬厥陰,厥陰肝脈絡于肝,循陰器,故煩滿囊縮。
三陰屬髒,五髒藏而不瀉,其可瀉者,惟胃腸而已,此承氣諸湯所由立也。
承氣雲者,謂承天氣以平地氣者也。
亦有邪由陽明經(“經”字宜着眼)傳太陰經,由太陰而少陰而厥陰,成可溫之證者,此寒濕重者也,詳見裡寒條下,茲不具論。
端以陽明腑實,必審其确實證見,如腑實則日晡(未、申時,陽明主令)。
必有潮熱,或如瘧狀。
其熱未潮者,裡未結也;其發熱微惡寒者,表未解也。
皆不可與承氣。
即腹大滿不通,僅可與小承氣(濃樸、枳實、大黃)微和胃氣,勿令大下。
若日晡潮熱,或手足然汗出,(四肢為諸陽之本,汗出則陽氣已盛于土中,以此為驗大便硬一法)。
多汗則津液外洩,胃中必燥,燥則大便必硬,腸有燥矢,則必谵語,或獨語如見鬼狀,或腹滿痛,或繞臍痛,或心以下按之硬,或煩躁發作有時,或時有微熱,喘冒不能卧,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裡邪結實,陽氣不能外達,往往微似惡寒,甚而厥逆(熱深厥亦深),舌苔必闆濃欠津,或黃或黑,皆宜大承氣湯速下之(大黃、芒硝、濃樸、枳實。
大黃用酒洗先煨,以緩其性。
芒硝後下,欲其先軟化而後行也)。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席,惕而不安,微喘直視,此皆陽明危證,脈弦者生,澀者死。
弦則以其尚能制土,若澀則氣血已枯矣(亦有邪結脈澀,氣血尚未盡枯者)。
又有陽明、少陽合病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洪緩是陽明脈,為不負。
弦緊是少陽脈,為負。
負,木克土也)。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遲而滑者,内實也:宜大承氣湯。
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邪結不通),有宿食也,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幹者(少陰證),急下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肝邪傳腎),心下必痛,口幹燥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又有發汗後不惡寒,但蒸蒸發熱者,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
調胃全在甘草。
恐傷中焦,故不用樸、實)。
太陽病未解(未出汗),脈陰陽俱停,先振栗,汗出乃解。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乃解;但陰脈微者,下之乃解,宜調胃承氣湯。
其有脾約者(精液不足,脾氣約束)。
大便必難,宜麻仁丸(即小承氣加麻仁、杏仁、白芍),潤脾洩肝,緩化行之。
其有直腸津液内竭,欲行不行者,宜蜜煎導法、豬膽汁導法(膽汁導法尤效)。
又有太陽病不解(經邪不解,勢必傳腑),熱結膀胱,以緻蓄血,其人如狂(熱甚血凝,上幹心包),血自下,下者愈(亦有血下而脫者,不可不知)!其少腹急結者,宜桃仁承氣湯(桃仁、大黃、芒硝、甘草、桂枝);重者,少腹硬滿,其人喜忘(血凝則心氣結),甚則發狂,小便自利,(蓄血在血分,不在氣分),矢雖硬,大便反利(血性滑利),其色必黑(内有瘀血),或漱水不欲咽,皆蓄血見證,抵當湯下之(水蛭、虻蟲,熬一次,大黃、桃仁)。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又别有治法。
其有熱而少腹滿者,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宜抵當丸(即以湯藥作丸)。
此見證較輕,故用丸以緩下其血。
若脈沉結、少腹滿、身黃、小便不利(不利知為濕熱),此非血結,但濕熱不行耳,茵陳湯下之(茵陳、栀子、大黃)。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
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此為瘀熱(濕與熱合)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熱利下重(後重)者,白頭翁湯主之(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蛎澤瀉散主之(牡蛎、澤瀉、葶苈子、蜀漆、花粉、商陸、海藻)。
凡此皆治地氣為病者也,所謂六經不外三焦者此也。
試再言經邪。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按:循經傳,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經傳遍,七日從太陽病漸次而減。
今雲二三日以上,當指五日以上之二三日言)。
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
此少陰傳經之熱邪,有熱無結,故用降火養陰法。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與甘草湯;不瘥,與甘桔湯,此少陰虛熱上爍,故用甘緩辛開苦降法。
少陰病,咽傷生瘡,不能言語少含咽之)斂火降逆。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而煩者,主豬膚湯(白蜜、米粉,豬膚湯和服)。
此陰虛化燥,故用甘鹹潤納之法。
又有病後脈結代,心動悸者,主炙甘草湯(炙甘草、幹地黃、麥冬、麻仁、阿膠、生姜、人參、桂枝、大棗)。
此邪已去盡,氣血兩虧,經脈失養,燥結不通,故以甘涼潤養為主,尤妙在大甘緩之于上,佐辛潤通其脈絡,所以治脈結代心悸有殊功。
又有汗、吐、下後,病已向愈,而心胃之間尚有留邪結氣,以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複代赭湯主之(旋複花、人參、生姜、炙甘草、半夏、代赭石、大棗)。
此散結補虛法也。
又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無裡證者,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
此兩感傷寒,一曰太陽與少陰并病。
夫太陽、少陰相表裡而位最近,猶可引之外達,從汗而解,故溫陽而兼達表。
又有少陰病四逆,四逆散主之(甘草、枳實、芍藥、柴陰傳經之邪,非直中之邪,并無脈微、惡寒等陰證,即下利一端,并非清谷,而反下重,故用疏邪散結,而不用溫陽。
若大汗、大下後,陽氣大虛,則當以扶陽為急務。
論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此是陰煩)。
吐逆者,與甘草幹姜湯,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與芍藥甘草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谵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甘草、幹姜、附子。
此陰陽兩虛之後,又複竭其陽,非此湯不能挽回陽氣,然必實有陽虛見證,方可用)。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大汗出,熱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以上皆外證),又下利(清谷)、厥逆、惡寒者(三者皆虛寒内證)。
四逆湯主之(急當救裡)。
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雖有表證,急當救裡)。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二便俱利,内陽将盡)、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熱,(雖有外熱表證,而裡證重極)。
脈微欲絕,四逆湯主之。
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來安靜,(陽虛有二證,陰陽兩虛者畏陽,陰不虛者喜陽)。
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
發汗複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此陽氣不攝而煩,所謂陰煩也。
然必參以他證,方不緻誤)。
茯苓四逆湯主之(茯苓、人參、附子、甘草、幹姜)。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此發汗太過,水邪随陽氣上逆,比茯苓四逆湯證較重。
彼因汗、下兩傷,故用人參、幹姜;此因汗傷水逆,故用真武鎮伏水邪,挽回陽氣。
真武屬北方水神,故取以為名。
(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
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此亦陽虛水逆之證,即真武證之輕者。
若再發汗,則動經氣,而身為振振搖矣。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邪在上焦),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主之(桂枝、甘草、白術、人參、幹姜)。
傷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已,複以他藥下之(一誤再誤),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也。
此利在下焦,(下藥太過,大腸受傷),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澀以止脫)。
複利不止,當利其小便(分其清濁,則便自堅)。
凡此皆誤汗、誤下,傷及真陽,故轉而用溫,以救其誤,非表寒化熱之正方也。
若夫裡寒一證,不外脾腎陽虛,陽虛則化濕,故夾濕者多,治法不外四逆、真武、理中三法。
四逆一類,不離姜、附,再觀方中加減,皆欲其通陽開閉,重在腎也;真武一類,不離苓、附、生姜,欲其溫陽鎮水,亦重在腎也;理中一類,不離幹姜、白術,欲其守中,重在脾也;其桂枝附子一類,為風濕陽虛而設,欲其解肌溫陽化濕,表裡兼治,重在裡。
此治裡寒之大較也。
試詳言之。
論曰:發熱,頭痛(表邪),脈反沉(裡脈),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急救裡,宜四逆湯(甘草、幹姜、附子。
身體疼痛,表寒、裡寒陰陽二證皆有之。
雖沉為裡脈,而表邪郁遏者亦有之。
必審其人不煩不渴,脈沉而至數清楚,一派皆屬陰象,乃可用之,切勿孟浪)!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自利不渴,屬太陰,髒有寒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凡溫熱之劑,皆可選用,故不曰湯而曰輩)。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複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寒實),不可下也,當吐之(在上者因而越之)。
若膈上有寒飲,幹嘔者,(幹嘔無物,知其為飲),不可吐也,當溫之(寒散則飲化,凡治飲皆當用溫)。
宜四逆湯;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利盡而止,津液内竭。
亡血,即亡陰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回陽生津)。
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寒逼陽于外)、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寒邪入裡)、其人面色赤(逼陽于外,名曰戴陽)。
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寒逼陽上升)、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四逆湯,面赤加蔥。
腹痛去蔥,加芍藥。
嘔加生姜。
咽痛去芍藥,加桔梗。
利止脈不出去桔梗,加人參。
諸證或陰或陽,皆閉塞不通之故,故用辛溫通陽)。
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厥而汗出,陽有立亡之象)。
吐已下斷(利止也)、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取其苦滑,直達下焦)。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幹姜附子湯加蔥白四莖,取其通少陰之陽氣)。
少陰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童便湯主之(取童便引陽藥直達至陰,經所雲反佐是也)。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甘草、通草、大棗);若其人内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主之。
所謂四逆一類,重在通陽開閉者,此也。
試再言真武。
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加五味、幹姜、細辛),或小便利(去茯苓),或下利(去芍藥,加幹姜),或嘔者(去附子,加幹姜)。
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真武湯去生姜,加人參)。
所謂真武一類,重在溫陽行水(水即是濕)者,此也。
至理中丸一方,(人參、甘草、白術、幹姜。
臍上築築欲作奔豚者,腎氣動也,去白術,加桂枝。
吐者去白術,加生姜。
悸者加茯苓。
渴欲飲水者加術,消飲生津。
腹中虛痛,加人參。
寒加幹姜。
腹滿者去術,加附子)。
乃大病瘥後,喜唾(胃液不藏,兼有寒飲),久不了了,胃上有寒,當以丸藥緩理之。
若桂枝附子一類,乃解肌、化濕、溫陽,表裡兼治之劑。
論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濕則身重)、不嘔不渴(濕為陰邪)、脈浮虛而澀(表裡皆虛),桂枝附子湯主之(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棗)。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白術生腸胃之津液)。
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仍當加桂(觀此條,可知桂枝能通小便,故五苓散用之)。
服後其人如冒狀,勿怪。
此以附、術并走皮肉,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
其法當加桂以治之。
又有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得微汗則解(即桂枝附子湯去姜、棗,加白術。
此條因汗出,故去姜、棗,雖用桂枝,而其意則重在甘草、附子溫陽,故以名湯。
風濕發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
治風濕,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此治風濕之大法也。
他如食谷欲嘔者(必食谷而始嘔,受病在納谷之處,與幹嘔不同),屬陽明也(虛寒),吳茱萸湯主之(吳萸、人參、生姜、大棗)。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停飲)。
又有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胃氣虛寒)。
幹嘔,吐涎沫(胃中寒飲),頭痛者(陽明之脈上于頭),吳茱萸湯主之。
又有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赤石脂、幹姜、粳米)。
一服愈,餘勿服。
又有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陽不衛外),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不治),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當吐蛔。
今病者靜而複時煩,此為髒寒。
蛔上入其膈,其人當自吐蛔。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
(烏梅、細辛、幹姜、當歸、附子、蜀椒、桂枝、黃連、黃柏、人參。
先食後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禁食生冷滑臭等物)。
凡此皆治裡寒者也。
餘故曰《傷寒論》當分兩大段看法。
又有表寒壞證,如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汗出愈(麻黃、升麻、當歸、桂枝、白芍、茯苓、甘草、幹姜、白術、石膏、知母、黃芩、玉竹、天冬)。
此上熱下寒互傷之證,病證之雜,藥味之多,為古方所僅見,觀此可悟古人用藥之法。
又有表寒方愈,因交接感其餘熱,名陰陽易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燒散主之(男取婦裆,婦取男裆,燒灰,和服方寸匕,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蓋引其邪火從陰處出也)。
此又以意用藥法也。
觀《傷寒》一書,立方錯綜變化,皆本自《内經》,用藥又與《神農本草》所載一一吻合。
餘止言其大略,學人于全書講求而推展之,則操縱在我,萬病皆得所指歸矣,豈徒作傷寒書讀哉!?按:《傷寒論》中表寒一類,本是寒燥之邪,所立諸方,隻此麻黃、桂枝、葛根、柴胡四味藥,系為經邪而設,其餘皆從三焦論治,與溫病原不相悖,觀諸方便知。
麻黃專主開表,溫病忌用,若嚴寒天氣,實因感受風寒,新邪引動伏邪,如吳又可所雲感冒兼役之證,麻杏石甘湯,亦不妨暫用。
其桂枝一味,為溫病所最忌,以其溫裡故也。
書雲:桂枝入口,陽盛(熱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寒盛)則亡。
嘗見誤服桂枝,變證蜂起,不可不知。
葛根辛甘涼潤,為陽明藥。
柴胡主治邪郁胸脅,溫病亦有陽明及胸脅證,故間有用之者。
總之,有是病則用是藥,不可拘執。
至救誤諸方,如四逆、真武、理中輩,乃為傷寒誤汗、誤下傷陽而設,皆與溫病相反。
傷寒多傷陽,故末路以扶陽為急務;溫病多傷陰,故末路以養陰為要法。
此又寒溫判若霄壤者也。
故并記之。
卷下 女科論 經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月為天之真水,故潮汐長落,上應月之盈虧,而有常期者也。
女子屬陰,血為水類,故亦上應月之盈虧,而有常期者也。
愆期則病生焉,故古人謂女子首重調經。
夫首重調經,是也,但欲調其所不調,必推其所以不調之源,從而調之,而經始調。
奈方書調經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