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為虛,浮而有力為實,似可不誤,然有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又非有力之謂,乃真陰涸極,孤陽無根,胃氣已無,真髒脈見,不可不知。
又有兼脈,如浮緊風寒,浮數風熱,浮虛傷暑(暑月汗多,傷陰、傷氣,所以脈虛),浮緩傷濕,浮大傷熱,浮滑宿食,浮芤失血之類,更宜參看。
沉行筋骨,主陰,主裡,主氣郁,主寒,主水;其病為停飲,為瘕,為脹滿,為厥逆,為洞洩。
沉細為少氣,為寒飲,為胃中冷,為腰足痛,為癖;沉遲為痼冷,為精寒;沉滑為宿食,為伏痰;沉伏為霍亂,為胸腹痛;沉數為内熱;沉弦為痰飲;沉緊為胸腹痛。
然沉雖主裡,亦有外感初起,寒燥之氣搏束皮毛,陽為陰蔽,脈不能達,反見沉緊而數者,見有寒熱、頭痛等證,即是表邪。
是沉不可概言裡。
更有沉而細者,或為陽氣不舒,或為陽虛氣陷,又不得以沉專主氣滞。
凡此皆于有力、無力辨之,庶可不誤。
遲脈三至,為陰,為寒,為虛。
氣寒則不行,血寒則凝滞。
寸遲則氣虛不化精,尺遲則精虛不化氣。
若遲兼滑大,多主濕痰頑痹;遲兼細小,必是真陽虧損,或陰寒留蓄于中,則為洩痛,或陽氣不衛乎表,而生外寒,以遲為寒、為虛固也。
然有濕溫、暑溫、溫熱初起,脈見沉遲,此非虛寒也,乃濕熱郁蒸之邪,口鼻吸入,從裡而發,所以脈象模糊,至數不清,有類沉遲也;遏而無力,亦勿作虛視,乃溫熱熏蒸散漫,所以脈不鼓指也。
熱病初退,餘邪未清,正氣未複,脈多遲滑。
是遲不可概言寒。
凡此于氣色、舌苔、神情、見證驗之,乃可無誤。
數脈六至,有虛有實,不盡主熱。
熱邪主蒸散,脈多緩滑。
經曰:緩者多熱,緩而滑者為熱中。
又曰:數則煩心。
及《難經》有數脈為熱之說,舉世宗之,要不可以不辨。
一傷寒在表,脈必緊數,此寒燥之氣搏束使然,非熱也。
一瘧作時,脈必浮數,瘧止脈則和緩,豈作則有熱,止則無熱乎?此營衛交争使然,非熱也。
一痢疾脈多數而弦、數而澀。
仲景曰:弦為陰脈。
沉弦為飲。
其數而弦者,濕郁氣血也;其數而澀者,(澀字與遏字不同,澀是幹澀,有如刀刮竹之象),燥傷血液也,非熱也。
一癰瘍初起,脈多數,此邪壅氣血也,非熱也。
一痙病脈多數,表痙為風寒外搏,裡痙為血燥生風,非熱也。
一瘕裡疽,脈多數而澀,此血燥而結,脈所以數澀不利也,非熱也。
一胎脈多數而滑,此沖任血旺也,非熱也。
更有陽虛者,數而緩大;陰虛者,數而弦澀。
愈虛愈數,愈數愈危,真髒脈見,數而散亂,數而堅勁,豈可誤以為熱乎?總之,邪正相争者,多數脈;陰虛成勞者,尤多數脈。
數而有力為實,數而無力為虛,是熱非熱可無瘥矣。
洪脈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是為陽脈。
洪而有力,為陽實耗陰,或為頭痛、面熱、煩渴、咽痛,或為癰瘍、斑疹,或為動血,或為二便不通等證;若洪而無力,乃陰虛陽亢。
是洪不可概言實。
微脈纖細無神,浮弱之極,是為陰脈,主氣虛、陽虛,或畏寒、少氣,或脹滿、食不化,或嘔吐、洩瀉,或腰腹痛,或眩暈、厥逆。
然亦有痛極氣閉,營衛壅滞,似微而實遏者。
是微不可概言虛。
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陽也。
滑而和緩,為營衛充實,禀賦充濃。
婦人滑而圓滿,經斷無他病,為胎孕。
大抵沉分圓滑者多男,浮分圓滑者多女。
若病患緩滑而大,為内熱蒸散,滑數有力,為痰、為食,多見脹悶、嘔吐等證。
凡病虛損者,瀉痢久者,脈多弦滑,此脾、腎受傷故也,不得概以火論。
澀脈往來艱澀,如刀刮竹,陰也(此陰字,非陰寒也,血主陰,澀乃血少之象)。
外感澀而緊數,為寒燥搏束,主身熱無汗,或皮膚刺痛,或咳嗽不爽,胸臆牽疼;内傷澀而弦數,為血燥陰傷,男子傷精,婦人不孕。
多由七情不遂,營氣耗傷,血無以充,氣無以暢,在上有上焦之不舒,在下有下焦之不運,在外有筋脈之拘攣、麻痹、枯痿,在裡有風、勞、蠱、膈、瘰、内疽、乳岩、瘕等證。
總之,皆血虛化燥,由燥而結,由結而堅,緻成幹澀内着之候。
弦脈彈指,如張弓弦,按之有餘,陽中陰也。
(仲景謂弦為陰脈。
陰非寒也,乃病伏于裡之說。
觀下諸病便知)。
弦而滑大,病在陽、在外;弦而細澀,病在陰、在内。
外病為痰飲蓄水,陽中伏陰,或眩暈、嘔酸,或胸脅疼脹,或為瘧、痢、痹、疝(瘧脈多弦,弦為飲邪,飲即濕也,飲伏胸脅少陽部位,阻遏清陽,故脈多弦。
世認弦為少陽風邪,又不盡然);内傷為水虧木熾,木強土弱,為虛勞、寒熱、類中、偏枯、噎膈、蠱脹等證。
凡人髒腑得胃氣所及,則五髒皆和;見肝木相侵,則五髒俱病。
蓋以木之滋生在水,培養在土。
若木氣過強,則水土皆敗,而且水又為肝陽所耗,土轉被木賊而傷。
腎為精血之本,胃為水谷之源,根本受傷,生氣敗矣,所以木不宜強也。
故凡病脈見和緩者順,見弦強者逆,見弦甚者死,為其髒陰已盡故也。
觀《内經》真髒脈見,即與之期日可知。
芤脈浮大中空,按如蔥管,為孤陽脫陰之候,主陰虛發熱,失血脫血,頭暈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氣無所歸,血無所附。
芤雖陽脈,而陽實無根,大虛之兆。
緊脈急疾有力,堅實搏指,陰多陽少,乃陰邪擊搏之候,主寒燥,主痛。
緊數在表,為傷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等證,或為痹、為瘧;沉緊在裡,為心脅疼痛、胸腹脹滿,為中寒逆冷、瀉痢、陰疝、癖等證,在婦人為氣逆經滞,在小兒為寒燥搏束生痙之候。
緩脈四至,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胃氣沖和,是為平脈,必兼他脈,乃可斷病。
緩而滑大,多主實熱;緩而遲細,多主虛寒。
然實熱必緩大有力,或為煩熱、脹滿、二便不利,或為癰瘍,或傷寒、溫病愈後,餘熱未清,亦多有此脈;虛寒必遲緩無力,為陽虛畏寒、氣怯眩暈、痹弱痿厥、飧洩疼痛、精寒腎冷、小便頻數等證,在女子為經遲血少、氣不統血等證。
凡病但得緩脈易愈,以其未失沖和之氣故也。
結脈脈來忽止,止而複起。
舊訣以數來一止為促,促脈為熱,為陽極;緩來一止為結,結脈為寒,為陰極。
浮結為邪在表,沉結為積聚在裡。
促、結二脈,又通謂為氣血痰食、積聚瘕、七情郁結等證。
又動而中止,不能即還,良久複動,動而複止,止有常數為代。
主五髒無氣,為呼吸存亡之候;又為女胎三月,沖任惡阻,往往脈代,不主于病。
觀舊訣所雲,是以結、促為實,以代為虛也。
以餘驗之,又不盡然。
暴病見結、促、代脈,多主中有留滞、郁結等證;久病見促、結、代脈、多主憂思氣結、血結使然。
但緩而結者多陽虛,數而結者多陰虛,代脈為氣血衰殘,力不接續,更屬虛極。
緩者猶可,數者更甚,代者尤劇。
此可以結之微甚,察血氣之消長,故總謂之結脈。
又有無病而一生見結脈者,此禀賦之異也,不可不知。
伏脈若有若無,附骨乃見,或火閉而伏,或寒閉而伏,乃一時陰陽潛伏,阻塞氣機之象。
主霍亂痛極、疝瘕閉結、食滞水飲、怒忿厥逆等證。
有心腹痛極而伏者,有氣逆于經,脈道不行而伏者,有偶因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
然必暴病、暴逆乃有之,開其閉而脈自複矣。
若積困綿延,脈本微細,漸至隐伏者,乃爐火将絕之兆,安得尚有所伏哉?虛脈無力無神,經所謂按之不鼓是也。
浮而無力為血虛,陰氣不内營也;沉而無力為氣虛,陽氣不外鼓也;洪數無力為陰虛,陰不潛陽也;遲細無力為陽虛,氣不化精也。
陰虛則金水虧傷,龍雷易熾,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
或喘咳、勞熱,或驚悸、盜汗,或失血、夢遺。
陽虛則火土氣衰,真元日損,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
或頭目昏眩、嘔吐亡陽,或胸膈脹滿、洩則腹疼,或溺有餘瀝、寒精自滑。
救陰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救陽者,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漸長則生,漸消則死。
實脈舉、按皆強,鼓動有力,為三焦壅塞之候。
表邪實者,浮大有力;裡邪實者,沉小有力;火邪實者,洪滑有力;寒邪實者,沉緊有力。
然實脈有真有僞,真者實而聚,僞者實而散,辟辟如彈石,散亂如解索,乃肝腎真髒脈也,非實也,須兼形證察之,庶幾不誤。
凡此皆脈之有真有僞,不可不辨者也。
試再言常變。
浮而無力為陽虛,常也。
然陽虛者必反見陰脈,陽愈虛,脈愈沉細,此真陽不能鼓舞也。
如沉極而反浮,是微陽欲脫之兆;若得補藥漸浮,而僅得之中候,乃為吉象。
倘忽然而浮,浮而短澀無根,是肺之真髒脈見;浮而散大無根,是心之真髒脈見,陽将脫矣,汗出如珠不流乃死。
沉而無力為陰虛,常也。
然陰虛者必反見陽脈,陰愈虛,脈愈浮數,此真陰不能潛陽也。
如浮極而轉沉,是真陰将絕之兆。
若得補藥漸沉,而僅得之中候,乃為吉象。
倘忽然而沉,沉而欲絕,知陰将脫矣,色黑黃不澤乃死。
暴病脈當有力,而反模糊不清者,此邪遏于内也,非虛也;其有沉弱細微,至數分明者,此正不勝邪也。
久病脈當柔軟,而反弦澀細數者,此真陰欲涸也。
浮沉辨表裡,常也。
然沉脈亦有表證,浮脈亦有裡證。
凡察外感,當以緊數與否為辨。
蓋表寒主收引,脈皆緊數而浮;溫熱從裡發,脈多緊數而沉。
更有脈息素小之人,見似緊非緊,較平日稍為滑急者,即是外邪。
又有邪輕者,或初起未甚者,亦多如此,是又不可不兼證察之。
若其脈緊急太甚,和緩全無,脈雖浮大,自非表邪。
凡辨内傷,見甚浮、甚沉、甚遲、甚數、甚大、甚小、甚微、甚實,皆是勞傷之候。
但漸緩則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弦細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以無胃氣故也。
又有始也,為浮、為大、為滑、為動、為數(五陽脈);繼也,反沉、反弱、反澀、反弦、反遲(五陰脈)。
此由表入裡,由腑入髒之機,其病也進。
始也,為沉、為弱、為澀、為弦、為遲;繼也,微浮、微大、微滑、微動、微數。
(微字宜玩,五陰脈雖喜轉陽,若忽然暴見,又是脫象)。
此由裡出表,由髒出腑之機,其病也退。
又有脈體本大,而更加洪數,此邪氣日甚也,其病也進;脈體本小,而漸至緩大,此胃氣将至也,其病也退。
又有五陽脈終為陽,而始為有力之強陽,繼為無神無氣之微陽,知陽将絕矣;五陰脈雖喜變陽,若忽然暴見,知陽不附陰,孤陽飛越,反照之不長,餘燼之将滅也。
又有不以部位拘者,如諸弦皆屬肝脈,諸洪皆屬心脈,諸軟皆屬脾脈,諸浮皆屬肺脈,諸沉皆屬腎脈是也。
又如頭痛一證,脈應在寸,常也;若少陽、陽明之痛,則不候之寸而候之關,太陽裡邪蓄水之痛,又不候之寸而候之尺。
遺、淋等證,脈應在尺,常也;若氣不攝精,心為熱灼,又不候之尺而候之寸。
又如六脈中有一脈獨乖者,即當于獨乖之一脈求之,景嶽所謂操獨見也。
又有素大、素小、素陰(六陰)、素陽(六陽)之脈,此禀之先天,非病也,病則脈又不同矣。
總之,脈以胃氣為本。
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又曰: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夫谷氣,胃氣也。
胃氣為氣血之本原,故無論何脈,但得兼而軟滑和柔之象,便是有胃氣,雖病無危。
若今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知邪氣之愈進;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
頃刻之間,初急後緩者,胃氣之來也;初緩後急者,胃氣之去也。
察邪正進退生死,一以胃氣為主,則得所指歸矣。
然又有一切痰脈,不能以常情論者。
王中曰:痰滞氣機,往往脈見蝦遊、雀啄、代止之形,頃刻之間,時有時無,時大時小,或尺寸一有一無,或關上不見,或兩三路亂動。
有素息多痰,不時而然者,有忽然而然者,有僵仆卒中而然者,皆非死脈也。
凡此皆其變焉者也。
知常知變,乃可與言診。
且夫辨真僞,察常變,固貴求諸博;而審病因,觀進退,決死生,又貴返諸約。
蓋以天地不外陰陽,陰陽不外燥濕。
春山先生分剛柔、圓遏、神氣六字看法,最妙。
病有燥濕,脈有剛柔;病有進退,脈有圓遏;病有死生,脈有有無神氣。
學人以剛柔、圓遏、神氣六字為綱,以諸脈為目,則由博返約,綱舉而目張矣。
剛脈者,即古所謂弦、緊、動、澀、牢、革諸脈是也,按之有尖滞彈指之象,主陰虛之燥病。
凡物少雨露滋培,勢必幹澀,人少血液灌溉,亦必幹澀,有同然也,故以剛脈屬陰虛化燥之病。
柔脈者,即古所謂濡、緩、濫、滑、微、細諸脈是也,按之如絲線,濕泥柔軟之象,主陽虛之濕病。
凡物少風日暄動,勢必軟濫,人少火土蒸運,亦必軟濫,無二理也,故以柔脈屬陽虛化濕之病。
夫陰陽以氣言,剛柔以質言,脈為血脈,有氣有質者也。
故欲知陰陽之氣,須辨剛柔之質,不獨内傷為然也,外感亦然。
但外感以剛、柔二字審病因,以圓、遏二字觀進退。
剛而遏者,為燥邪;柔而遏者為濕邪。
再以浮、中、沉三候,以察邪之淺深,自有心得。
此皆氣血為邪所阻,不能循其常席,一“遏”字足以赅之。
暑濕之氣(溫病即暑、濕、熱三氣夾雜之邪),從口鼻吸受,病發于内,脈必似數似緩,或不浮不沉而數,或濡緩模糊,至數不清,皆遏象也。
至于風,無定體者也,兼寒燥者緊數而浮,兼暑濕者濡緩而浮(風為陽邪,故脈兼浮)。
火,無中立者也,六氣皆從火化。
化火在經、在氣分,脈必洪緩;化火入胃腑,與渣滓相搏,脈必沉實而小,甚則沉微而伏。
實而小,微而伏,亦遏象也。
迨裡邪既下,脈轉浮緩而不沉遏,日内必得汗解。
若汗後脈仍沉數者,邪未盡也;汗後脈轉浮躁者,邪勝正也;汗後必身涼脈靜,乃為邪盡。
夫靜者,沉細之謂。
然脈雖沉細,而至數分明,與前之澀滞模糊者不同,數日内食進虛回,則脈轉圓浮矣。
圓脈與遏脈反。
遏者,病邪遏伏也;圓則氣血通調,精神貫注,何病之有?昔人以胃、根、神三字為診家妙訣。
高鼓峰以脈圓為病愈。
此圓之一字,又得胃、根、神三字之神髓矣。
夫胃、根、神三字,猶不甚确。
蓋有胃即是有神,和柔輕緩,勻淨分明,如雞踐地,從容不迫,所謂胃氣者如此,所謂脈貴有神者亦如此。
至根字之說,古人以沉候為根,又以尺部為根中之根。
歌曰:枝葉雖枯槁,根本将自生。
診危證之脈,必求根以為斷。
然以沉候、尺部為根,仍未得根中之氣。
嘗見五髒絕脈,惟肺絕,脈如風吹毛,空而無根,其他髒絕,脈沉候尺部皆按之鼓指,分外堅搏,如彈石,如循刀刃,如雀啄,如操帶鈎,皆無神而有根者也。
然有根而亦死者,何也?蓋猶木根深入地中而死者,不得氣故也。
夫木根雖下垂,而根上旁須四面旋繞,得四方之土氣,氣盛方能旁見側出,枝葉四布。
人之脈,隐于肌肉之内,不但下至尺,深至筋骨,亦必按之中間,與肌肉相連一片,如是則氣血交紐,營衛未離,謂之有氣,有氣便是有根。
嘗見陰虧之輩,以及年高之人,其脈若獨然一條扛起,似與肌肉不相聯系,陰與陽分,是謂無氣,萬物非氣不能融貫通連,故言根不若言氣,言胃不若言神。
心主神,肺主氣,神、氣二者,非脈之大原者哉? 卷中 内傷大要論 《内經》論内傷,首言七情。
曰:怒傷肝,悲勝怒(金勝木);喜傷心,恐勝喜(水勝火);思傷脾,怒勝思(木勝土);悲傷肺,喜勝悲(火勝金);恐傷腎,思勝恐(土勝水)。
此七情之病,還以七情治之也。
又曰:百病皆生于氣,怒則氣上(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故氣上),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
若喜失之太過,則心氣又渙散不收矣)。
悲則氣消(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胸中,故氣消),恐則氣下(恐則精卻,卻則
又有兼脈,如浮緊風寒,浮數風熱,浮虛傷暑(暑月汗多,傷陰、傷氣,所以脈虛),浮緩傷濕,浮大傷熱,浮滑宿食,浮芤失血之類,更宜參看。
沉行筋骨,主陰,主裡,主氣郁,主寒,主水;其病為停飲,為瘕,為脹滿,為厥逆,為洞洩。
沉細為少氣,為寒飲,為胃中冷,為腰足痛,為癖;沉遲為痼冷,為精寒;沉滑為宿食,為伏痰;沉伏為霍亂,為胸腹痛;沉數為内熱;沉弦為痰飲;沉緊為胸腹痛。
然沉雖主裡,亦有外感初起,寒燥之氣搏束皮毛,陽為陰蔽,脈不能達,反見沉緊而數者,見有寒熱、頭痛等證,即是表邪。
是沉不可概言裡。
更有沉而細者,或為陽氣不舒,或為陽虛氣陷,又不得以沉專主氣滞。
凡此皆于有力、無力辨之,庶可不誤。
遲脈三至,為陰,為寒,為虛。
氣寒則不行,血寒則凝滞。
寸遲則氣虛不化精,尺遲則精虛不化氣。
若遲兼滑大,多主濕痰頑痹;遲兼細小,必是真陽虧損,或陰寒留蓄于中,則為洩痛,或陽氣不衛乎表,而生外寒,以遲為寒、為虛固也。
然有濕溫、暑溫、溫熱初起,脈見沉遲,此非虛寒也,乃濕熱郁蒸之邪,口鼻吸入,從裡而發,所以脈象模糊,至數不清,有類沉遲也;遏而無力,亦勿作虛視,乃溫熱熏蒸散漫,所以脈不鼓指也。
熱病初退,餘邪未清,正氣未複,脈多遲滑。
是遲不可概言寒。
凡此于氣色、舌苔、神情、見證驗之,乃可無誤。
數脈六至,有虛有實,不盡主熱。
熱邪主蒸散,脈多緩滑。
經曰:緩者多熱,緩而滑者為熱中。
又曰:數則煩心。
及《難經》有數脈為熱之說,舉世宗之,要不可以不辨。
一傷寒在表,脈必緊數,此寒燥之氣搏束使然,非熱也。
一瘧作時,脈必浮數,瘧止脈則和緩,豈作則有熱,止則無熱乎?此營衛交争使然,非熱也。
一痢疾脈多數而弦、數而澀。
仲景曰:弦為陰脈。
沉弦為飲。
其數而弦者,濕郁氣血也;其數而澀者,(澀字與遏字不同,澀是幹澀,有如刀刮竹之象),燥傷血液也,非熱也。
一癰瘍初起,脈多數,此邪壅氣血也,非熱也。
一痙病脈多數,表痙為風寒外搏,裡痙為血燥生風,非熱也。
一瘕裡疽,脈多數而澀,此血燥而結,脈所以數澀不利也,非熱也。
一胎脈多數而滑,此沖任血旺也,非熱也。
更有陽虛者,數而緩大;陰虛者,數而弦澀。
愈虛愈數,愈數愈危,真髒脈見,數而散亂,數而堅勁,豈可誤以為熱乎?總之,邪正相争者,多數脈;陰虛成勞者,尤多數脈。
數而有力為實,數而無力為虛,是熱非熱可無瘥矣。
洪脈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是為陽脈。
洪而有力,為陽實耗陰,或為頭痛、面熱、煩渴、咽痛,或為癰瘍、斑疹,或為動血,或為二便不通等證;若洪而無力,乃陰虛陽亢。
是洪不可概言實。
微脈纖細無神,浮弱之極,是為陰脈,主氣虛、陽虛,或畏寒、少氣,或脹滿、食不化,或嘔吐、洩瀉,或腰腹痛,或眩暈、厥逆。
然亦有痛極氣閉,營衛壅滞,似微而實遏者。
是微不可概言虛。
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陽也。
滑而和緩,為營衛充實,禀賦充濃。
婦人滑而圓滿,經斷無他病,為胎孕。
大抵沉分圓滑者多男,浮分圓滑者多女。
若病患緩滑而大,為内熱蒸散,滑數有力,為痰、為食,多見脹悶、嘔吐等證。
凡病虛損者,瀉痢久者,脈多弦滑,此脾、腎受傷故也,不得概以火論。
澀脈往來艱澀,如刀刮竹,陰也(此陰字,非陰寒也,血主陰,澀乃血少之象)。
外感澀而緊數,為寒燥搏束,主身熱無汗,或皮膚刺痛,或咳嗽不爽,胸臆牽疼;内傷澀而弦數,為血燥陰傷,男子傷精,婦人不孕。
多由七情不遂,營氣耗傷,血無以充,氣無以暢,在上有上焦之不舒,在下有下焦之不運,在外有筋脈之拘攣、麻痹、枯痿,在裡有風、勞、蠱、膈、瘰、内疽、乳岩、瘕等證。
總之,皆血虛化燥,由燥而結,由結而堅,緻成幹澀内着之候。
弦脈彈指,如張弓弦,按之有餘,陽中陰也。
(仲景謂弦為陰脈。
陰非寒也,乃病伏于裡之說。
觀下諸病便知)。
弦而滑大,病在陽、在外;弦而細澀,病在陰、在内。
外病為痰飲蓄水,陽中伏陰,或眩暈、嘔酸,或胸脅疼脹,或為瘧、痢、痹、疝(瘧脈多弦,弦為飲邪,飲即濕也,飲伏胸脅少陽部位,阻遏清陽,故脈多弦。
世認弦為少陽風邪,又不盡然);内傷為水虧木熾,木強土弱,為虛勞、寒熱、類中、偏枯、噎膈、蠱脹等證。
凡人髒腑得胃氣所及,則五髒皆和;見肝木相侵,則五髒俱病。
蓋以木之滋生在水,培養在土。
若木氣過強,則水土皆敗,而且水又為肝陽所耗,土轉被木賊而傷。
腎為精血之本,胃為水谷之源,根本受傷,生氣敗矣,所以木不宜強也。
故凡病脈見和緩者順,見弦強者逆,見弦甚者死,為其髒陰已盡故也。
觀《内經》真髒脈見,即與之期日可知。
芤脈浮大中空,按如蔥管,為孤陽脫陰之候,主陰虛發熱,失血脫血,頭暈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氣無所歸,血無所附。
芤雖陽脈,而陽實無根,大虛之兆。
緊脈急疾有力,堅實搏指,陰多陽少,乃陰邪擊搏之候,主寒燥,主痛。
緊數在表,為傷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等證,或為痹、為瘧;沉緊在裡,為心脅疼痛、胸腹脹滿,為中寒逆冷、瀉痢、陰疝、癖等證,在婦人為氣逆經滞,在小兒為寒燥搏束生痙之候。
緩脈四至,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胃氣沖和,是為平脈,必兼他脈,乃可斷病。
緩而滑大,多主實熱;緩而遲細,多主虛寒。
然實熱必緩大有力,或為煩熱、脹滿、二便不利,或為癰瘍,或傷寒、溫病愈後,餘熱未清,亦多有此脈;虛寒必遲緩無力,為陽虛畏寒、氣怯眩暈、痹弱痿厥、飧洩疼痛、精寒腎冷、小便頻數等證,在女子為經遲血少、氣不統血等證。
凡病但得緩脈易愈,以其未失沖和之氣故也。
結脈脈來忽止,止而複起。
舊訣以數來一止為促,促脈為熱,為陽極;緩來一止為結,結脈為寒,為陰極。
浮結為邪在表,沉結為積聚在裡。
促、結二脈,又通謂為氣血痰食、積聚瘕、七情郁結等證。
又動而中止,不能即還,良久複動,動而複止,止有常數為代。
主五髒無氣,為呼吸存亡之候;又為女胎三月,沖任惡阻,往往脈代,不主于病。
觀舊訣所雲,是以結、促為實,以代為虛也。
以餘驗之,又不盡然。
暴病見結、促、代脈,多主中有留滞、郁結等證;久病見促、結、代脈、多主憂思氣結、血結使然。
但緩而結者多陽虛,數而結者多陰虛,代脈為氣血衰殘,力不接續,更屬虛極。
緩者猶可,數者更甚,代者尤劇。
此可以結之微甚,察血氣之消長,故總謂之結脈。
又有無病而一生見結脈者,此禀賦之異也,不可不知。
伏脈若有若無,附骨乃見,或火閉而伏,或寒閉而伏,乃一時陰陽潛伏,阻塞氣機之象。
主霍亂痛極、疝瘕閉結、食滞水飲、怒忿厥逆等證。
有心腹痛極而伏者,有氣逆于經,脈道不行而伏者,有偶因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
然必暴病、暴逆乃有之,開其閉而脈自複矣。
若積困綿延,脈本微細,漸至隐伏者,乃爐火将絕之兆,安得尚有所伏哉?虛脈無力無神,經所謂按之不鼓是也。
浮而無力為血虛,陰氣不内營也;沉而無力為氣虛,陽氣不外鼓也;洪數無力為陰虛,陰不潛陽也;遲細無力為陽虛,氣不化精也。
陰虛則金水虧傷,龍雷易熾,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
或喘咳、勞熱,或驚悸、盜汗,或失血、夢遺。
陽虛則火土氣衰,真元日損,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
或頭目昏眩、嘔吐亡陽,或胸膈脹滿、洩則腹疼,或溺有餘瀝、寒精自滑。
救陰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救陽者,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漸長則生,漸消則死。
實脈舉、按皆強,鼓動有力,為三焦壅塞之候。
表邪實者,浮大有力;裡邪實者,沉小有力;火邪實者,洪滑有力;寒邪實者,沉緊有力。
然實脈有真有僞,真者實而聚,僞者實而散,辟辟如彈石,散亂如解索,乃肝腎真髒脈也,非實也,須兼形證察之,庶幾不誤。
凡此皆脈之有真有僞,不可不辨者也。
試再言常變。
浮而無力為陽虛,常也。
然陽虛者必反見陰脈,陽愈虛,脈愈沉細,此真陽不能鼓舞也。
如沉極而反浮,是微陽欲脫之兆;若得補藥漸浮,而僅得之中候,乃為吉象。
倘忽然而浮,浮而短澀無根,是肺之真髒脈見;浮而散大無根,是心之真髒脈見,陽将脫矣,汗出如珠不流乃死。
沉而無力為陰虛,常也。
然陰虛者必反見陽脈,陰愈虛,脈愈浮數,此真陰不能潛陽也。
如浮極而轉沉,是真陰将絕之兆。
若得補藥漸沉,而僅得之中候,乃為吉象。
倘忽然而沉,沉而欲絕,知陰将脫矣,色黑黃不澤乃死。
暴病脈當有力,而反模糊不清者,此邪遏于内也,非虛也;其有沉弱細微,至數分明者,此正不勝邪也。
久病脈當柔軟,而反弦澀細數者,此真陰欲涸也。
浮沉辨表裡,常也。
然沉脈亦有表證,浮脈亦有裡證。
凡察外感,當以緊數與否為辨。
蓋表寒主收引,脈皆緊數而浮;溫熱從裡發,脈多緊數而沉。
更有脈息素小之人,見似緊非緊,較平日稍為滑急者,即是外邪。
又有邪輕者,或初起未甚者,亦多如此,是又不可不兼證察之。
若其脈緊急太甚,和緩全無,脈雖浮大,自非表邪。
凡辨内傷,見甚浮、甚沉、甚遲、甚數、甚大、甚小、甚微、甚實,皆是勞傷之候。
但漸緩則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弦細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以無胃氣故也。
又有始也,為浮、為大、為滑、為動、為數(五陽脈);繼也,反沉、反弱、反澀、反弦、反遲(五陰脈)。
此由表入裡,由腑入髒之機,其病也進。
始也,為沉、為弱、為澀、為弦、為遲;繼也,微浮、微大、微滑、微動、微數。
(微字宜玩,五陰脈雖喜轉陽,若忽然暴見,又是脫象)。
此由裡出表,由髒出腑之機,其病也退。
又有脈體本大,而更加洪數,此邪氣日甚也,其病也進;脈體本小,而漸至緩大,此胃氣将至也,其病也退。
又有五陽脈終為陽,而始為有力之強陽,繼為無神無氣之微陽,知陽将絕矣;五陰脈雖喜變陽,若忽然暴見,知陽不附陰,孤陽飛越,反照之不長,餘燼之将滅也。
又有不以部位拘者,如諸弦皆屬肝脈,諸洪皆屬心脈,諸軟皆屬脾脈,諸浮皆屬肺脈,諸沉皆屬腎脈是也。
又如頭痛一證,脈應在寸,常也;若少陽、陽明之痛,則不候之寸而候之關,太陽裡邪蓄水之痛,又不候之寸而候之尺。
遺、淋等證,脈應在尺,常也;若氣不攝精,心為熱灼,又不候之尺而候之寸。
又如六脈中有一脈獨乖者,即當于獨乖之一脈求之,景嶽所謂操獨見也。
又有素大、素小、素陰(六陰)、素陽(六陽)之脈,此禀之先天,非病也,病則脈又不同矣。
總之,脈以胃氣為本。
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又曰: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夫谷氣,胃氣也。
胃氣為氣血之本原,故無論何脈,但得兼而軟滑和柔之象,便是有胃氣,雖病無危。
若今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知邪氣之愈進;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
頃刻之間,初急後緩者,胃氣之來也;初緩後急者,胃氣之去也。
察邪正進退生死,一以胃氣為主,則得所指歸矣。
然又有一切痰脈,不能以常情論者。
王中曰:痰滞氣機,往往脈見蝦遊、雀啄、代止之形,頃刻之間,時有時無,時大時小,或尺寸一有一無,或關上不見,或兩三路亂動。
有素息多痰,不時而然者,有忽然而然者,有僵仆卒中而然者,皆非死脈也。
凡此皆其變焉者也。
知常知變,乃可與言診。
且夫辨真僞,察常變,固貴求諸博;而審病因,觀進退,決死生,又貴返諸約。
蓋以天地不外陰陽,陰陽不外燥濕。
春山先生分剛柔、圓遏、神氣六字看法,最妙。
病有燥濕,脈有剛柔;病有進退,脈有圓遏;病有死生,脈有有無神氣。
學人以剛柔、圓遏、神氣六字為綱,以諸脈為目,則由博返約,綱舉而目張矣。
剛脈者,即古所謂弦、緊、動、澀、牢、革諸脈是也,按之有尖滞彈指之象,主陰虛之燥病。
凡物少雨露滋培,勢必幹澀,人少血液灌溉,亦必幹澀,有同然也,故以剛脈屬陰虛化燥之病。
柔脈者,即古所謂濡、緩、濫、滑、微、細諸脈是也,按之如絲線,濕泥柔軟之象,主陽虛之濕病。
凡物少風日暄動,勢必軟濫,人少火土蒸運,亦必軟濫,無二理也,故以柔脈屬陽虛化濕之病。
夫陰陽以氣言,剛柔以質言,脈為血脈,有氣有質者也。
故欲知陰陽之氣,須辨剛柔之質,不獨内傷為然也,外感亦然。
但外感以剛、柔二字審病因,以圓、遏二字觀進退。
剛而遏者,為燥邪;柔而遏者為濕邪。
再以浮、中、沉三候,以察邪之淺深,自有心得。
此皆氣血為邪所阻,不能循其常席,一“遏”字足以赅之。
暑濕之氣(溫病即暑、濕、熱三氣夾雜之邪),從口鼻吸受,病發于内,脈必似數似緩,或不浮不沉而數,或濡緩模糊,至數不清,皆遏象也。
至于風,無定體者也,兼寒燥者緊數而浮,兼暑濕者濡緩而浮(風為陽邪,故脈兼浮)。
火,無中立者也,六氣皆從火化。
化火在經、在氣分,脈必洪緩;化火入胃腑,與渣滓相搏,脈必沉實而小,甚則沉微而伏。
實而小,微而伏,亦遏象也。
迨裡邪既下,脈轉浮緩而不沉遏,日内必得汗解。
若汗後脈仍沉數者,邪未盡也;汗後脈轉浮躁者,邪勝正也;汗後必身涼脈靜,乃為邪盡。
夫靜者,沉細之謂。
然脈雖沉細,而至數分明,與前之澀滞模糊者不同,數日内食進虛回,則脈轉圓浮矣。
圓脈與遏脈反。
遏者,病邪遏伏也;圓則氣血通調,精神貫注,何病之有?昔人以胃、根、神三字為診家妙訣。
高鼓峰以脈圓為病愈。
此圓之一字,又得胃、根、神三字之神髓矣。
夫胃、根、神三字,猶不甚确。
蓋有胃即是有神,和柔輕緩,勻淨分明,如雞踐地,從容不迫,所謂胃氣者如此,所謂脈貴有神者亦如此。
至根字之說,古人以沉候為根,又以尺部為根中之根。
歌曰:枝葉雖枯槁,根本将自生。
診危證之脈,必求根以為斷。
然以沉候、尺部為根,仍未得根中之氣。
嘗見五髒絕脈,惟肺絕,脈如風吹毛,空而無根,其他髒絕,脈沉候尺部皆按之鼓指,分外堅搏,如彈石,如循刀刃,如雀啄,如操帶鈎,皆無神而有根者也。
然有根而亦死者,何也?蓋猶木根深入地中而死者,不得氣故也。
夫木根雖下垂,而根上旁須四面旋繞,得四方之土氣,氣盛方能旁見側出,枝葉四布。
人之脈,隐于肌肉之内,不但下至尺,深至筋骨,亦必按之中間,與肌肉相連一片,如是則氣血交紐,營衛未離,謂之有氣,有氣便是有根。
嘗見陰虧之輩,以及年高之人,其脈若獨然一條扛起,似與肌肉不相聯系,陰與陽分,是謂無氣,萬物非氣不能融貫通連,故言根不若言氣,言胃不若言神。
心主神,肺主氣,神、氣二者,非脈之大原者哉? 卷中 内傷大要論 《内經》論内傷,首言七情。
曰:怒傷肝,悲勝怒(金勝木);喜傷心,恐勝喜(水勝火);思傷脾,怒勝思(木勝土);悲傷肺,喜勝悲(火勝金);恐傷腎,思勝恐(土勝水)。
此七情之病,還以七情治之也。
又曰:百病皆生于氣,怒則氣上(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故氣上),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
若喜失之太過,則心氣又渙散不收矣)。
悲則氣消(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胸中,故氣消),恐則氣下(恐則精卻,卻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