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聞聲須察陰陽論
五音:宮屬土,商屬金,角屬木,征屬火,羽屬水。
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在音為征,在聲為笑;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此五音之應五髒也,若病則有不盡然者。
獨是五音不外陰陽,陰陽不外燥濕。
春山先生分平仄看法,實有至理。
燥邪幹澀,聲多屬仄,或幹哕,或咳聲不揚,或咳則牽痛,或幹咳連聲,或太息氣短(燥甚則經絡拘急,拘急求伸,故善太息);化火則多言,甚則谵狂,其聲似破似啞,聽之有幹澀不利之象。
濕邪重濁,聲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謂如從甕中作聲者然,或默默懶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聲,或水停心下有聲,或多噫氣(濕阻不宣,故多噫氣),周身酸痛,沉重難展;化火則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語,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濁不清之象,流露于呼吸之間。
他如出言壯厲,先輕後重者,外感也;出言懶怯,先重後輕者,内傷也。
妄見妄言為谵語,無稽狂叫為狂言,實也。
又有神虛谵語、虛煩似狂二證,當以脈、證、舌苔參之,斷不可誤以為實。
若語不接續為鄭聲,無人始言為獨語,此屬虛居多。
又有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二者皆屬危候。
又如痰壅肺絡,咳聲不揚,金實無聲也;勞瘵音啞,金破無聲也。
腹形充大,鼓之闆實者,實也;腹皮繃急,鼓之者,虛也。
然則燥濕、表裡、虛實,不皆可聞而知之乎?而猶不止此。
聲出于肺而根于腎,其有無還聲如鴉聲者,乃肺腎将絕,金水不交,聲音不能發自丹田,亦不能還至丹田,故聲直而無回音耳!然亦有痰閉肺竅使然者,又當以辛潤、清潤開痰利竅,不可竟作不治論。
至喘促一證,尤當辨認。
肺為氣之統,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實喘責在肺,虛喘責在腎。
實喘者,胸滿聲粗,氣長而有餘;虛喘者,呼長吸短,息促而不足。
實喘者,出氣不爽;虛喘者,入氣有音。
實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飲遏肺,有客邪(六氣之邪,皆能緻喘)幹肺,上焦氣壅,治宜疏利;虛喘為腎不納氣,孤陽無根,治宜固攝。
虛實分途,陰陽異治,然則聞聲之道,顧不重哉!經故曰聞而知之之謂聖。
卷中 問證求病論 病,藏于中者也。
證,形于外者也。
工于問者,非徒問其證,殆欲即其證見,以求其病因耳!法當先問其人之平昔有無宿疾?有無恚怒憂思?飲食喜淡喜濃、喜燥喜潤?嗜茶嗜酒?大便為燥為溏?婦人問其有無胎産?月事先期後期?有無脹痛?再問其病初起何因?前見何證?後變何證?惡寒惡熱孰重孰輕?有汗無汗?汗多汗少?汗起何處?汗止何處?口淡口苦?渴與不渴?思飲不思飲?飲多飲少?喜熱喜涼?(喜熱飲不皆屬寒,嘗有郁遏不通者,亦喜熱飲,以熱則流通故也)。
思食不思食?能食不能食?食多食少?化速化遲?胸心脅腹有無脹痛?二便通澀?大便為燥為溏?小便為清為濁?色黃色淡?(二便最為緊要,乃病之外見者也)。
種種詳诘,就其見證,審其病因,方得軒岐治病求本之旨。
豈徒見痰治痰,見血治血而已哉! 卷中 切脈源流論 經曰:營行脈中。
又曰:脈者,血之府也。
又曰:十二經皆有動脈。
(按:十二經動脈,上部動脈在頭,中部動脈在手,下部動脈在足,是為三部。
一部三候,是為九候。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陽之颔厭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陽明之地倉、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手少陽之和也。
中部天,手太陰之太淵、經渠也;中部地,手陽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陰之神門也。
下部天,足厥陰之五裡也;下部地,足少陰之太溪也;下部人,足太陰之箕門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下部天,女子則取太沖;下部人,胃氣則候于陽明之沖陽,仲景謂之趺陽。
《難經》三部者,寸、關、尺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
又是一法。
)《内經》診法三部九候,就十二經之動脈診之,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部位分明,毫厘不爽。
迨扁鵲興,着《八十一難經》,将十二經脈均診于兩手,以圖簡便,其法亦自《内經》得來。
經曰:尺内兩傍,則季脅也(季脅包藏髒腑)。
尺外以候腎,尺内以候腹中;(内外者,一部中之内外也。
浮為外,沉為内,非兩條脈也,辨見《金鑒》。
柯韻伯雲:凡髒腑近背者,皆候于外,近腹中者,皆候于内。
《金鑒》謂五髒皆當候于内,六腑皆當候于外。
《内經》内外字,是傳寫之誤)。
中附上(關部),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按:心、肺居膈上,肝、脾、腎居膈下。
五髒俱注于膈,肝、脾、腎、膽之脈,俱貫膈而上;心、心包絡、腎、三焦、腸、胃之脈,俱從膈而下。
是膈為十一經必由之道)。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寸部)。
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關前以候前,關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或曰:十二經脈,手六經脈走手,足六經脈走足不走手,今皆診于手者何也?曰:崇其原也。
十二經脈根心而生,而上通于肺,以回于下。
心主血,肺主氣。
氣為血帥,故肺主藏氣而朝百脈。
十二經之氣,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氣流布,起于寸口(寸口又曰脈口、曰氣口,乃寸、關、尺三部之總名,非但指寸之一部已也),營運十二經中,周而複始,一日一夜,五十度畢。
(按: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有八,周身十六丈二尺。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呼一吸,合為一息,一息脈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即十六丈二尺而積之也)。
次日平旦寅初,複會于寸口。
寸口者,脈之大會,故十二經之盛衰,悉見于此。
經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經脈近筋骨走,故肉濃處按之不覺跳動,肉消處按之方見)。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此氣口所以獨為五髒主也。
人生不過氣血兩端,萬病亦不過病氣血兩端。
心為主血之髒,肺為藏氣以運血之髒,心肺二經之脈,皆走氣口,探其源不可知其流乎!曰:脈有尺寸何說?曰:人身上下兩焦,中有膈膜一層,以分陰陽之界。
《難經》分寸為尺,分尺為寸,(關上分去一寸,餘者為尺。
關下分去一尺,餘者為寸)。
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内九分。
蓋象乎此。
(關以下至尺澤,皆謂之尺,而診脈則止候關下一寸。
關以下至魚際,皆謂之寸,而診脈則止候關上九分。
曰九分者,其下一分為關耳!關僅一分,象膈膜故也) 曰:關以前者,陽之動也(診心肺)脈嘗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若上者,陰氣不能營,謂之格;陰氣太盛,陽氣不能營,謂之關;(按:《三難》及《三十七難》關得盡其命而死矣。
(此數句出《難經》。
) 或又曰:既以尺寸分陰陽,又雲脈有輕重者,何謂也?曰:此亦診陰陽之法也。
曰: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實者,腎部也。
夫人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故浮者陽也,沉者陰也,脾在中州,故其脈在中。
《靈樞·九針篇》曰:肺主皮,心主脈,脾主肌,肝主筋,腎主骨。
扁鵲從此悟出,分輕重五等,診候五髒本象之脈,以别太過不及之為病,實足輔翼經文,而為診候之大法。
曰:診法如此,《内經》又以寸、關、尺分發髒腑者,何謂也?曰:人正南面而立,心屬南離,故候于寸;人之有心,猶天之有日,日出于東,故心候于左寸。
肺主天氣,故亦候于寸;肺屬西方金,故候于右寸。
肝、膽屬震巽木,故候于左關;脾、胃屬中央土,故候于右關。
腎與膀胱屬坎水,故候于兩尺;三焦生右腎傍,故候于右尺。
二腸為至濁至下之腑,當候之于尺:小腸與心相表裡,候于左尺;大腸與肺相表裡,候于右尺(按:扁鵲《十難》據髒腑表裡之說,将大、小腸候于兩寸。
西晉王叔和遵之。
元、明諸家,力辨其非,謂二腸為至濁至下之腑,斷不能候于至上之寸部。
近代黃坤載又謂二腸腑雖至濁,經行頭上則至清。
徐靈胎亦以為然。
喻嘉言、羅東逸仍從元明諸公駁正之說。
禦纂《金鑒》配二腸于尺部。
按:《内經》尺内以候腹中一句,當謹遵《金鑒》。
又按:叔和謂左尺候腎水與膀胱,右尺候命門相火,蓋誤以三焦為命門也。
考命門之說,《内經》不載。
《内經》所謂之命門,指眼目而言,後人以腎為人身之根蒂,故謂兩腎中央為命門,其實命門即兩腎之稱,診腎即是診命門。
叔和右尺診命門之說,其誤可知。
膀胱與腎相表裡,腎候之兩尺,膀胱亦當候之兩尺,惟三焦在右腎傍,當候之右尺)。
再以三焦言之。
肺為華蓋,居于至高,故候于寸;右肺大于左(左肺二葉,右肺三葉),故經謂肺藏于右,肺氣由右而降,故候于右寸。
心象日,故候于寸。
心居肺下而位乎中,肺稍偏于右,是心稍居肺左矣。
心血從心左下竅而生,故曰候于左寸。
肝、膽、脾、胃同居膈膜之下,故候于關。
肝生于左,故候于左關;脾雖居胃之左,而與胃相連,胃之下口由右而降,故候于右關。
腎居腰脊,故候于兩尺。
大小腸、膀胱、三焦同位于下焦,故亦候于尺。
《内經》三部分發髒腑,蓋象乎此。
雖然,古人亦據常理言之耳!人身氣血,一氣貫通,區區一寸之地,不必拘分,亦不能盡驗。
他如男女左右及奇脈斜行之說,更難盡憑。
東垣左手人迎主外感(人迎,穴名,在結喉兩旁,與肺脈同診),右手氣口主内積之說(六脈均謂氣口),尤屬不經。
學人不可不知,亦不可盡拘,但能得其提綱,則權衡在握矣。
曰:診法何如?曰:診法之精,無過《内經》。
經以浮、沉、緩、急、大、小、滑、澀八脈,辨表、裡、寒、熱、虛、實、順、逆。
曰諸浮者,病在陽;諸沉者,病在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寒主收引,故脈緊急;熱主蒸散,故脈緩數)。
大者,多氣少血;小者甚(如微浮、甚浮、微沉、甚沉之類)。
懸絕(如太過至三倍、四倍,不及止一至、二至、絕無之類)之三等,以察病之進退、順逆、死生,何其精且約乎!及仲景以陰陽着脈為十,以浮、數、動、滑、大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
診陰陽之法,又莫過于此。
迨叔和興,繁脈象為二十四,且撰出七表、八裡、九道之名(九道更不可解),愈多愈亂,皆由于未審夫脈之有大原也。
夫脈之大原,緣于胃氣。
經曰:五髒皆禀氣于胃,髒氣不能自至于手太陰,必因胃氣,乃至于手太陰。
若邪氣勝,精氣衰,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髒之氣獨見。
獨見者病勝髒也,病勝髒曰死。
又曰:四時百病,胃氣為本,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若是者,胃氣顧不重哉?然推胃氣之原,又生于谷氣。
經曰:食氣入胃,濁氣(即谷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十二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即肺脈)合精,行氣于腑(六腑),府精神明(六腑精氣神明),留于四髒。
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肺主治節,分布氣化,以得其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又曰:得谷者昌,絕谷者亡。
審是,谷氣不又為胃氣之本乎?曰:胃氣脈何如?曰:胃氣脈和柔輕緩,勻淨分明,三部九候,皆要如此,中候尤重,非僅診于右關一部已也。
經曰:春胃微弦曰平。
胃而微弦者,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如循嫩竹竿梢之象。
弦多胃少曰肝病。
弦多胃少者,滑硬彈指,如循長竿者然。
其氣來實而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巅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兩脅滿。
但弦無胃曰死。
但弦無胃者,中外急勁,如按弓弦,如循刀刃,此真肝脈見也,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夏胃微鈎曰平。
胃而微鈎者,圓滿滑利,來盛去衰,如連珠,如循琅(美玉)。
鈎多胃少曰心病。
鈎多胃少者,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有急促相仍之象。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身熱膚痛為浸淫(蒸熱)。
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見氣洩。
但鈎無胃曰死。
但鈎無胃者,前曲後居。
前曲者,輕取則堅,強而不柔。
後居者,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堅而且滞),如操革帶之鈎,全失沖和之氣,此真心脈見也,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
胃而微軟弱者,和柔輕緩,勻淨分明,如雞踐地,從容不迫。
弱多胃少曰脾病。
弱多胃少者,輕疾不緩,如雞舉足者然。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濕勝);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經曰:脾髒者土也,孤髒以灌四傍者也。
今不能灌溉,故不通),名曰重強中止,如屋之漏,點滴不勻,又或如水之流,去而不返,此真脾脈見也,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曰平。
胃而微毛者,厭厭聶聶,如衆苗齊秀者然,輕浮和緩,如落榆莢者然。
毛多胃少曰肺病,毛多胃少者,不上不下,往來澀滞,或如循雞羽,輕浮而虛。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指氣下)聞病因(呻吟)。
但毛無不澤,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
胃而微石者,喘喘累累,沉而圓實流利,乃陰中藏陽之象。
石多胃少曰腎病。
石多胃少者,堅搏牽連如引葛然,其氣來如彈石,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如數者,動止急促,有似緊數,愈虛則愈數,乃真陰虧損之象,原非陽強實熱之數),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解(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中清(俠脊兩傍空軟處名。
清,冷也),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但石無胃曰死。
但石無胃者,散亂而勁,如奪索,如彈石,此真腎脈見也,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凡此皆面兼二色者,五行相克之道也;皆曰不澤者,陰液銷亡,色由無光而無體也;皆曰毛折乃死者,肺之化源絕也,草木之枯萎也,先本實而後枝葉,其即毛折不澤之義也。
夫觀《内經》診法,四時百病,一以胃氣為本,即以五髒本脈之微甚,診病之太過不及,以微甚之相去懸絕,知胃氣已亡,決之曰死。
理何其精,法何其約乎!且夫診法有以約為貴者,亦有以博為貴者,蓋以一脈能兼數病,一病能兼數脈,真僞固當辨認,常變尤貴圓通。
試取景嶽十六脈而詳辨之。
浮在皮毛,主陽,主表,主風,固也,然有真正外感初起,陽(陽氣)為陰(陰邪)蔽,脈反不浮者,亦有緊數而略兼浮者,審其發熱、無汗、頭身疼痛,為表邪而開達之,陽氣得通,脈始轉浮。
更有裡邪解後,表邪外達,沉小數實之脈,轉為浮緩,浮緩為外解之征,日内可冀得汗,此先裡後表病也;其有裡邪解後,而脈反浮躁者。
此邪火傷陰,病勝髒也,名陰陽交(陽邪交于陰分),不治。
又有内傷陽氣虛者,脈必浮而無力;陰血虛者,脈必浮而空豁,浮而弦數。
是浮不可概言表。
即謂浮而無力
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在音為征,在聲為笑;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此五音之應五髒也,若病則有不盡然者。
獨是五音不外陰陽,陰陽不外燥濕。
春山先生分平仄看法,實有至理。
燥邪幹澀,聲多屬仄,或幹哕,或咳聲不揚,或咳則牽痛,或幹咳連聲,或太息氣短(燥甚則經絡拘急,拘急求伸,故善太息);化火則多言,甚則谵狂,其聲似破似啞,聽之有幹澀不利之象。
濕邪重濁,聲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謂如從甕中作聲者然,或默默懶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聲,或水停心下有聲,或多噫氣(濕阻不宣,故多噫氣),周身酸痛,沉重難展;化火則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語,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濁不清之象,流露于呼吸之間。
他如出言壯厲,先輕後重者,外感也;出言懶怯,先重後輕者,内傷也。
妄見妄言為谵語,無稽狂叫為狂言,實也。
又有神虛谵語、虛煩似狂二證,當以脈、證、舌苔參之,斷不可誤以為實。
若語不接續為鄭聲,無人始言為獨語,此屬虛居多。
又有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二者皆屬危候。
又如痰壅肺絡,咳聲不揚,金實無聲也;勞瘵音啞,金破無聲也。
腹形充大,鼓之闆實者,實也;腹皮繃急,鼓之者,虛也。
然則燥濕、表裡、虛實,不皆可聞而知之乎?而猶不止此。
聲出于肺而根于腎,其有無還聲如鴉聲者,乃肺腎将絕,金水不交,聲音不能發自丹田,亦不能還至丹田,故聲直而無回音耳!然亦有痰閉肺竅使然者,又當以辛潤、清潤開痰利竅,不可竟作不治論。
至喘促一證,尤當辨認。
肺為氣之統,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實喘責在肺,虛喘責在腎。
實喘者,胸滿聲粗,氣長而有餘;虛喘者,呼長吸短,息促而不足。
實喘者,出氣不爽;虛喘者,入氣有音。
實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飲遏肺,有客邪(六氣之邪,皆能緻喘)幹肺,上焦氣壅,治宜疏利;虛喘為腎不納氣,孤陽無根,治宜固攝。
虛實分途,陰陽異治,然則聞聲之道,顧不重哉!經故曰聞而知之之謂聖。
卷中 問證求病論 病,藏于中者也。
證,形于外者也。
工于問者,非徒問其證,殆欲即其證見,以求其病因耳!法當先問其人之平昔有無宿疾?有無恚怒憂思?飲食喜淡喜濃、喜燥喜潤?嗜茶嗜酒?大便為燥為溏?婦人問其有無胎産?月事先期後期?有無脹痛?再問其病初起何因?前見何證?後變何證?惡寒惡熱孰重孰輕?有汗無汗?汗多汗少?汗起何處?汗止何處?口淡口苦?渴與不渴?思飲不思飲?飲多飲少?喜熱喜涼?(喜熱飲不皆屬寒,嘗有郁遏不通者,亦喜熱飲,以熱則流通故也)。
思食不思食?能食不能食?食多食少?化速化遲?胸心脅腹有無脹痛?二便通澀?大便為燥為溏?小便為清為濁?色黃色淡?(二便最為緊要,乃病之外見者也)。
種種詳诘,就其見證,審其病因,方得軒岐治病求本之旨。
豈徒見痰治痰,見血治血而已哉! 卷中 切脈源流論 經曰:營行脈中。
又曰:脈者,血之府也。
又曰:十二經皆有動脈。
(按:十二經動脈,上部動脈在頭,中部動脈在手,下部動脈在足,是為三部。
一部三候,是為九候。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陽之颔厭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陽明之地倉、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手少陽之和也。
中部天,手太陰之太淵、經渠也;中部地,手陽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陰之神門也。
下部天,足厥陰之五裡也;下部地,足少陰之太溪也;下部人,足太陰之箕門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下部天,女子則取太沖;下部人,胃氣則候于陽明之沖陽,仲景謂之趺陽。
《難經》三部者,寸、關、尺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
又是一法。
)《内經》診法三部九候,就十二經之動脈診之,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部位分明,毫厘不爽。
迨扁鵲興,着《八十一難經》,将十二經脈均診于兩手,以圖簡便,其法亦自《内經》得來。
經曰:尺内兩傍,則季脅也(季脅包藏髒腑)。
尺外以候腎,尺内以候腹中;(内外者,一部中之内外也。
浮為外,沉為内,非兩條脈也,辨見《金鑒》。
柯韻伯雲:凡髒腑近背者,皆候于外,近腹中者,皆候于内。
《金鑒》謂五髒皆當候于内,六腑皆當候于外。
《内經》内外字,是傳寫之誤)。
中附上(關部),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按:心、肺居膈上,肝、脾、腎居膈下。
五髒俱注于膈,肝、脾、腎、膽之脈,俱貫膈而上;心、心包絡、腎、三焦、腸、胃之脈,俱從膈而下。
是膈為十一經必由之道)。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寸部)。
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關前以候前,關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或曰:十二經脈,手六經脈走手,足六經脈走足不走手,今皆診于手者何也?曰:崇其原也。
十二經脈根心而生,而上通于肺,以回于下。
心主血,肺主氣。
氣為血帥,故肺主藏氣而朝百脈。
十二經之氣,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氣流布,起于寸口(寸口又曰脈口、曰氣口,乃寸、關、尺三部之總名,非但指寸之一部已也),營運十二經中,周而複始,一日一夜,五十度畢。
(按: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有八,周身十六丈二尺。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呼一吸,合為一息,一息脈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即十六丈二尺而積之也)。
次日平旦寅初,複會于寸口。
寸口者,脈之大會,故十二經之盛衰,悉見于此。
經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經脈近筋骨走,故肉濃處按之不覺跳動,肉消處按之方見)。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此氣口所以獨為五髒主也。
人生不過氣血兩端,萬病亦不過病氣血兩端。
心為主血之髒,肺為藏氣以運血之髒,心肺二經之脈,皆走氣口,探其源不可知其流乎!曰:脈有尺寸何說?曰:人身上下兩焦,中有膈膜一層,以分陰陽之界。
《難經》分寸為尺,分尺為寸,(關上分去一寸,餘者為尺。
關下分去一尺,餘者為寸)。
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内九分。
蓋象乎此。
(關以下至尺澤,皆謂之尺,而診脈則止候關下一寸。
關以下至魚際,皆謂之寸,而診脈則止候關上九分。
曰九分者,其下一分為關耳!關僅一分,象膈膜故也) 曰:關以前者,陽之動也(診心肺)脈嘗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若上者,陰氣不能營,謂之格;陰氣太盛,陽氣不能營,謂之關;(按:《三難》及《三十七難》關得盡其命而死矣。
(此數句出《難經》。
) 或又曰:既以尺寸分陰陽,又雲脈有輕重者,何謂也?曰:此亦診陰陽之法也。
曰: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實者,腎部也。
夫人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故浮者陽也,沉者陰也,脾在中州,故其脈在中。
《靈樞·九針篇》曰:肺主皮,心主脈,脾主肌,肝主筋,腎主骨。
扁鵲從此悟出,分輕重五等,診候五髒本象之脈,以别太過不及之為病,實足輔翼經文,而為診候之大法。
曰:診法如此,《内經》又以寸、關、尺分發髒腑者,何謂也?曰:人正南面而立,心屬南離,故候于寸;人之有心,猶天之有日,日出于東,故心候于左寸。
肺主天氣,故亦候于寸;肺屬西方金,故候于右寸。
肝、膽屬震巽木,故候于左關;脾、胃屬中央土,故候于右關。
腎與膀胱屬坎水,故候于兩尺;三焦生右腎傍,故候于右尺。
二腸為至濁至下之腑,當候之于尺:小腸與心相表裡,候于左尺;大腸與肺相表裡,候于右尺(按:扁鵲《十難》據髒腑表裡之說,将大、小腸候于兩寸。
西晉王叔和遵之。
元、明諸家,力辨其非,謂二腸為至濁至下之腑,斷不能候于至上之寸部。
近代黃坤載又謂二腸腑雖至濁,經行頭上則至清。
徐靈胎亦以為然。
喻嘉言、羅東逸仍從元明諸公駁正之說。
禦纂《金鑒》配二腸于尺部。
按:《内經》尺内以候腹中一句,當謹遵《金鑒》。
又按:叔和謂左尺候腎水與膀胱,右尺候命門相火,蓋誤以三焦為命門也。
考命門之說,《内經》不載。
《内經》所謂之命門,指眼目而言,後人以腎為人身之根蒂,故謂兩腎中央為命門,其實命門即兩腎之稱,診腎即是診命門。
叔和右尺診命門之說,其誤可知。
膀胱與腎相表裡,腎候之兩尺,膀胱亦當候之兩尺,惟三焦在右腎傍,當候之右尺)。
再以三焦言之。
肺為華蓋,居于至高,故候于寸;右肺大于左(左肺二葉,右肺三葉),故經謂肺藏于右,肺氣由右而降,故候于右寸。
心象日,故候于寸。
心居肺下而位乎中,肺稍偏于右,是心稍居肺左矣。
心血從心左下竅而生,故曰候于左寸。
肝、膽、脾、胃同居膈膜之下,故候于關。
肝生于左,故候于左關;脾雖居胃之左,而與胃相連,胃之下口由右而降,故候于右關。
腎居腰脊,故候于兩尺。
大小腸、膀胱、三焦同位于下焦,故亦候于尺。
《内經》三部分發髒腑,蓋象乎此。
雖然,古人亦據常理言之耳!人身氣血,一氣貫通,區區一寸之地,不必拘分,亦不能盡驗。
他如男女左右及奇脈斜行之說,更難盡憑。
東垣左手人迎主外感(人迎,穴名,在結喉兩旁,與肺脈同診),右手氣口主内積之說(六脈均謂氣口),尤屬不經。
學人不可不知,亦不可盡拘,但能得其提綱,則權衡在握矣。
曰:診法何如?曰:診法之精,無過《内經》。
經以浮、沉、緩、急、大、小、滑、澀八脈,辨表、裡、寒、熱、虛、實、順、逆。
曰諸浮者,病在陽;諸沉者,病在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寒主收引,故脈緊急;熱主蒸散,故脈緩數)。
大者,多氣少血;小者甚(如微浮、甚浮、微沉、甚沉之類)。
懸絕(如太過至三倍、四倍,不及止一至、二至、絕無之類)之三等,以察病之進退、順逆、死生,何其精且約乎!及仲景以陰陽着脈為十,以浮、數、動、滑、大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
診陰陽之法,又莫過于此。
迨叔和興,繁脈象為二十四,且撰出七表、八裡、九道之名(九道更不可解),愈多愈亂,皆由于未審夫脈之有大原也。
夫脈之大原,緣于胃氣。
經曰:五髒皆禀氣于胃,髒氣不能自至于手太陰,必因胃氣,乃至于手太陰。
若邪氣勝,精氣衰,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髒之氣獨見。
獨見者病勝髒也,病勝髒曰死。
又曰:四時百病,胃氣為本,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若是者,胃氣顧不重哉?然推胃氣之原,又生于谷氣。
經曰:食氣入胃,濁氣(即谷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十二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即肺脈)合精,行氣于腑(六腑),府精神明(六腑精氣神明),留于四髒。
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肺主治節,分布氣化,以得其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又曰:得谷者昌,絕谷者亡。
審是,谷氣不又為胃氣之本乎?曰:胃氣脈何如?曰:胃氣脈和柔輕緩,勻淨分明,三部九候,皆要如此,中候尤重,非僅診于右關一部已也。
經曰:春胃微弦曰平。
胃而微弦者,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如循嫩竹竿梢之象。
弦多胃少曰肝病。
弦多胃少者,滑硬彈指,如循長竿者然。
其氣來實而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巅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兩脅滿。
但弦無胃曰死。
但弦無胃者,中外急勁,如按弓弦,如循刀刃,此真肝脈見也,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夏胃微鈎曰平。
胃而微鈎者,圓滿滑利,來盛去衰,如連珠,如循琅(美玉)。
鈎多胃少曰心病。
鈎多胃少者,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有急促相仍之象。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身熱膚痛為浸淫(蒸熱)。
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見氣洩。
但鈎無胃曰死。
但鈎無胃者,前曲後居。
前曲者,輕取則堅,強而不柔。
後居者,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堅而且滞),如操革帶之鈎,全失沖和之氣,此真心脈見也,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
胃而微軟弱者,和柔輕緩,勻淨分明,如雞踐地,從容不迫。
弱多胃少曰脾病。
弱多胃少者,輕疾不緩,如雞舉足者然。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濕勝);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經曰:脾髒者土也,孤髒以灌四傍者也。
今不能灌溉,故不通),名曰重強中止,如屋之漏,點滴不勻,又或如水之流,去而不返,此真脾脈見也,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曰平。
胃而微毛者,厭厭聶聶,如衆苗齊秀者然,輕浮和緩,如落榆莢者然。
毛多胃少曰肺病,毛多胃少者,不上不下,往來澀滞,或如循雞羽,輕浮而虛。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指氣下)聞病因(呻吟)。
但毛無不澤,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
胃而微石者,喘喘累累,沉而圓實流利,乃陰中藏陽之象。
石多胃少曰腎病。
石多胃少者,堅搏牽連如引葛然,其氣來如彈石,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如數者,動止急促,有似緊數,愈虛則愈數,乃真陰虧損之象,原非陽強實熱之數),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解(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中清(俠脊兩傍空軟處名。
清,冷也),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但石無胃曰死。
但石無胃者,散亂而勁,如奪索,如彈石,此真腎脈見也,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凡此皆面兼二色者,五行相克之道也;皆曰不澤者,陰液銷亡,色由無光而無體也;皆曰毛折乃死者,肺之化源絕也,草木之枯萎也,先本實而後枝葉,其即毛折不澤之義也。
夫觀《内經》診法,四時百病,一以胃氣為本,即以五髒本脈之微甚,診病之太過不及,以微甚之相去懸絕,知胃氣已亡,決之曰死。
理何其精,法何其約乎!且夫診法有以約為貴者,亦有以博為貴者,蓋以一脈能兼數病,一病能兼數脈,真僞固當辨認,常變尤貴圓通。
試取景嶽十六脈而詳辨之。
浮在皮毛,主陽,主表,主風,固也,然有真正外感初起,陽(陽氣)為陰(陰邪)蔽,脈反不浮者,亦有緊數而略兼浮者,審其發熱、無汗、頭身疼痛,為表邪而開達之,陽氣得通,脈始轉浮。
更有裡邪解後,表邪外達,沉小數實之脈,轉為浮緩,浮緩為外解之征,日内可冀得汗,此先裡後表病也;其有裡邪解後,而脈反浮躁者。
此邪火傷陰,病勝髒也,名陰陽交(陽邪交于陰分),不治。
又有内傷陽氣虛者,脈必浮而無力;陰血虛者,脈必浮而空豁,浮而弦數。
是浮不可概言表。
即謂浮而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