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蠱、膈、三消諸燥病又相繼而生矣。
土賴火生,火炎則土燥,土燥則金熔,金熔則水虧,水虧則木熾,木熾則火愈炎,五内有火而無水,則谵狂、膈消,諸燥病生矣。
金賴火克,火炎則金燥,金燥則木熾,木生困于水火,(土包五行,故多兼病),則痞滿、脹痛燥濕諸病,又雜沓而生矣。
水賴土克,土燥、窘迫、下利,諸燥病生矣。
水賴金生,金寒則水冷,水冷則木濫,木濫則火濕,火濕則土困,克則勞咳、咽痛、窘迫、下利,諸燥病生矣。
生克一有太過,則克固為克,生亦為克。
且人身真陰真陽,隻有此數,凡見太過,實由不及。
太過不及,則為濁陰、為燥陽,濁陰則不為陰而為水,燥陽則不為陽而為火。
五行生克不外水火,生克太過不及為病,亦不外水火。
水流濕,火就燥。
故水火二氣,為五行之生成;燥濕二氣,為百病之綱領。
陰陽以氣言,水火以形言。
坎為水,水色黑,黑屬陰,然水外暗而内明,空靈活潑,實為陰中之陽,故坎中滿。
離為火,火色赤,赤屬陽,然火外明而内暗,且返本歸根,則其色黑,實為陽中之陰,故離中虛。
以形質言,水、火質虛,木、金、土質實,是水、火又為木、金、土之先天矣。
火有形無質,必根據附于物而乃有質,水雖有質而極虛,故論五行生成之序,則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論五行生克之序,則生始于水,克始于金。
知五行氣質、陰陽生克,乃知天人一貫道理,玩集中各論自明。
卷上 陰陽治法大要論 陽,天道也;陰,地道也。
非天之陽,地亦不凝,而萬物不生;非地之陰,天亦無根據,而萬物不成。
天主動,無一息之靜,使稍不動,則失其健運之機,而萬物屯矣;地主靜,無一息之動,使稍不靜,則失其貞凝之義,而萬物否矣。
人身之陽,法天者也,一失其流行之機,則百病起;人身之陰,法地者也,一失其安養之義,則百害生。
陰陽二氣,固不可稍偏而或失也。
夫所謂陽者,乃人身之真陽。
真陽,陰中之陽,非燥烈無濟之亢陽。
亢陽無陰則為火,如天之久旱酷暑,不得不藉甘霖以消其亢厲,故丹溪發補陰之論,補陰正所以濟陽也。
王太仆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此也。
所謂陰者,乃人身之真陰。
真陰,陽中之陰,非堅凝寒結之濁陰。
濁陰無陽則為水,如天之重陰凜冽,不得不藉皓日以緻其睛和,故先哲發扶陽之論,扶陽正所以濟陰也。
王太仆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此也。
夫幹為陽,坤為陰,乾坤化為坎離,是天地為陰陽之體,水火為陰陽之用。
用傷則體害。
水火有過不及之弊,在天地則不能無旱澇之災,在人則不能無燥濕之患,其理一也陰,人之形也;陽,人之氣也。
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
故地之萬物不生,又皆由天之旱澇失節。
人身一分陽氣不到之處,則此處便有病;然陰陽互根,凡陽所到之處,皆陰所到之處,若陽到而陰不到,則此處亦有病。
陰陽又當審其虛實。
外感實證,先病陽;内傷虛證,先病陰。
病陽者,肺主之;病陰者,脾、胃、腎主之。
外感上焦陽氣郁閉,治以開豁,通天氣也;中焦陽氣燥結,治以苦辛攻下、苦辛開化,平地氣也。
(治實火,要使邪有出路,若純用苦寒,逼邪深入,而無出路,非中焦陽氣下陷,不能上升于肺,治以升補,使地氣上騰乎天也;下焦陽氣外越,不能下歸于腎,治以溫納,使天氣下降于地也。
蓋先天真一之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而為人身之至寶。
若人真陰受傷,緻精不能化氣,氣即不能歸精,于是腎中龍火内爍,而見骨蒸等證;龍火外越,而見發熱、顴紅、面赤等證。
一火興而五火熾,将見肝之風火雷火,心之離火,胃之燥火,又必相因而起,而見有餘之象。
非有餘也,實下元不足所緻耳!經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火在丹田以下為少火,即真火;火離丹田而上為壯火,即虛火。
虛火,水中之火,不得再以水滅之固也。
奈何世執丹溪法,而用知母、黃柏之苦寒以撲滅之,勢必愈治愈劇,如雨愈大龍愈騰,欲其潛藏也得乎?不獨苦寒不可用也,即甘涼亦當慎投。
其在初病,本原未傷者,甘涼清潤,猶可獲效;若高年以及久病,本原已傷者,法當治以溫潤,引火歸原,如雲開日出而龍乃潛也。
濁陰可溫,桂、附、幹姜辛熱之屬,不得不用;若陰中陽虛,而藥偏剛燥,恐陽未能扶,而陰又被劫,法當治以溫潤,納氣歸原。
經曰:氣納為寶。
蓋氣納則歸腎,不納則不歸腎。
氣不歸腎者,謂肺氣不得歸腎,并謂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
夫腎為先天五髒之始,始數一,一,水數也。
金為水源,水天本一氣也。
脾胃為後天五髒之成,成數五,五,土數也。
土為萬物之母,故精、神、氣、血,皆胃氣所生,又皆腎氣助之以生。
胃為人之地,腎為地中之天氣,胃、腎又本一氣也,經故曰:腎為胃關。
夫所謂胃氣者,谷氣也。
經曰:營為水谷之精氣,衛為水谷之悍氣。
又曰:精氣生于谷氣。
故“氣”水谷精氣生于胃,輸于脾,由脾上輸于肺,則為氣,從肺回下,入心化血,入腎化精,是生之者胃,升之者脾,降之者肺,地天交泰,胃、脾、肺又本一氣也。
經故曰:脾為谏議之官,曰:飲食傷脾,則又何說?曰:飲食不節,遏郁脾氣,脾氣為其所郁,則不能散精,而濕斯停矣。
是謂傷逆,非脾之過也,良由飲食不節所緻耳!夫人生天地間,天氣固重,地氣尤重。
蓋人在天中,(離地而上,凡空處皆謂之天。
人在通,而人莫名其妙,亦莫得自主,故凡天之六氣,病患之天氣者,人不能盡避之。
附于地上,實而可據,人得以自主,故凡七情之病,由人事所緻者,多病患之地氣以及天氣。
病地氣,則胃、腎為重。
然腎雖主地氣,而實為地中之天氣。
腎屬天一所生之水,而為人之先天者,此也。
其有胎元薄弱,先天不足者,人不得而主之,又恃調攝後天,以補先天之不足。
若是者,胃氣不尤重哉?重胃氣非即所以重腎氣哉?夫胃為中土,胃氣賴五髒之氣以生化。
如地無堤防之土,則水無收束,無水則燥,無火則濫,無木則實,無金則死是也。
然五髒之氣,又賴胃氣以成功。
如金無土則不生,木無土則不載,水、火無土則無本原,脾土無胃土則不滋潤是也。
故脾胃谷氣,不得到肺,則肺之脾胃虛;脾胃谷氣,不得到心,則心之脾胃虛;脾胃谷氣,不得到肝,則肝之脾胃虛;脾胃谷氣,不得到腎,則腎之脾胃虛;胃之谷氣,不得到脾,則脾之胃虛。
若是者,脾胃顧不重哉?内傷百病,可不首固脾胃哉?請申言之。
肺之脾胃虛,則熱自内生,熱則不能生水,而嗽、腫滿諸濕證,是亦肺氣不得歸腎也。
醫學雲喘,在腎為虛,在肺為實。
夫所謂實者,非真實也,乃肺之陽虛不化,緻水上溢高源耳!金寒水冷,非溫潤納氣不可;邪水射肺,非辛淡輸水扶氣不可。
心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君弱者臣自強,血虛者肝自旺,火水未濟,緻生虛煩、心熱、不寐等證,是心氣不得歸腎也。
或曰:心屬火,火性炎上,如何下降?腎屬水交于腎水;腎屬水,而腎中有氣,是水中有真陽,故腎水随真陽上升,以交于心火。
夫真陰真陽者,心腎中之真氣也。
故欲補心者,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甯心,使心得降。
肝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肝血一虧,肝氣即亢,或風雷激搏,緻生頭疼、嘔吐等證;或木火刑金,緻生幹咳、吐血等證;或燥木侮土,緻生脅痛、嘔吐、蠱、膈等證,是肝氣不得歸腎也。
夫治肝較他髒尤難。
他髒之邪,可移之出腑,若膽雖為肝之腑,而一囊膽汁,藏而不瀉,而無出路,雖屬腑而與髒無殊,故肝病較他髒為難治。
則惟有清潤以濡之、鹹柔以潛之,沃水以生木也;甘潤以緩之,培土以載木也;微苦以降之,使木火不上僭也;平潤以納之,導木火得下潛也;血能含氣,氣不耗血,而肝自平矣。
其肝有濕熱者,方可用苦降、辛通、酸洩之劑;氣不條達者,方可用木郁達之之法。
彼破氣、耗血諸品,豈可妄用,以伐生氣,以耗肝陰也哉?腎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腎陰一虧,腎陽即亢,或骨蒸、發熱,或吐血、夢遺,或上咳、下利,是腎氣不得歸腎也。
治法亦不外清潤、溫潤,以增水養火而已矣;甘潤、甘平,以固水火中之脾胃而已矣。
脾之胃虛則中土自病,或因思慮過度,或因饑飽失宜,以緻氣結化濕,血結化燥,濕困脾陽,燥傷脾陰等證。
胃病則不能散輸精氣于脾,脾病則不能上輸精氣于肺,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是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
此則非寒熱溫涼所能納也,法當病燥則治燥,病濕則治濕,取純甘之味,扶土生金,順其升降之性以納之耳!總之,内傷百病,不起于先天,即起于後天;起于後天,又必病及先天。
五髒中有一髒不秉生成之氣,則形氣病,形病不能無害于氣,氣病不能無害于形,此不易之道,相因之理也。
但治之者,不可無标本先後之分。
夫陰陽、髒腑、氣血,有各自為病者,有相因而至者,有去此适彼者。
用藥之法,如腑病宜開通,不得以髒藥犯之;髒病宜補益,不得以腑藥犯之。
腑病将及髒,治腑尤須顧髒,髒病将入腑,治髒必兼理腑。
腑入髒,髒入腑,又有輕重之異,藥亦不得不随其輕重而用之。
更有病雖在腑,而原起于髒,則重在治髒;病雖在髒,而原起于腑,則重在治腑。
蓋病雖在此,不必治此,治此反劇;病已去此,猶當顧此,罔顧此則損。
此陰陽标本先後輕重之大略也。
要之,天地與人,不外陰陽二氣。
天之陰陽失,相燮理之;人之陰陽失,醫燮理之。
良相、良醫,總在調劑陰陽,使之兩得其平焉已矣。
卷上 樞機論 竊聞三陰三陽,有樞機焉。
樞者,如門戶之樞,乃陰陽開阖之轉機也。
《内經》樞機有二:一曰少陰為樞;一曰少陽為樞。
陰之初生為少陰,少陰,稚陰也。
手少陰屬心,足少陰屬腎。
心為人身君主之官,神明所從出。
腎為陰陽互根之地,精氣之本原。
故少陰為轉陽至陰之機竅,陰之樞也。
由少陰而太陰,由太陰而厥陰,經曰:太陰為開,厥陰為阖。
蓋太陰脾土,得此樞而散精以升于上;太陰肺金,得此樞而布精以降于下,能升能降,故謂之開。
由是厥陰心包絡,得此樞而陰血以生;厥陰肝木,得此樞而陰血以藏,以生以藏,故謂之阖。
是太陰、厥陰之開阖,皆少陰之樞所默運者也。
厥陰為陰之極,陰極則陽生,而陰轉入于陽,陽之初生為少陽,少陽,稚陽也。
手少陽屬三焦,足少陽屬膽。
三焦具真陽之火,其體虛潤,其氣氤氲。
(焦,熱也。
滿腔中熱氣布,能通調水道也。
按三焦從右腎生出,心腎陰至陽之機括,陽之樞也。
由少陽而太陽,由太陽而陽明,經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阖。
蓋太陽膀胱,得此樞而水道通調;太陽小腸,得此樞而食物變化,通調變化,故謂之開。
由是陽明胃腑,得此樞而陽氣含納;陽明大腸,得此樞而陽氣收藏,含納收藏,故謂之阖。
是太陽、陽明之開阖,皆少陽之樞所默運者也。
陽明為陽之極,陽極則陰生,而陽又轉入于陰。
然則少陰、少陽,非陰陽出入開阖之樞機者哉?若其樞一有不利,則出入之機停;出入機停,則開阖之機廢。
能開不能阖,則洩瀉諸病生;能阖不能開,則噎膈、便閉諸病生。
病先天則從腎起,病後天則從脾胃起。
脾胃病則土不生金而金敗,金敗則水衰,水衰則木枯,木枯則火熾,火熾則水益涸,水涸則龍火起,龍火起而風火、雷火、燥火亦相繼而起,則一身無非火矣。
夫此火之來,總由于樞之不利,火即陽氣外越,而不能根據附于陰者也。
若寒以降之,則火益烈而元氣亡矣。
故欲其樞之利,非溫潤之、鹹柔之不可。
法當滋腎之陰,納腎之陽,蓋腎為水火互根之髒,腎陰足而後水濟火,腎陽固而後氣歸精也;法當養肝之血,達膽之氣,蓋肝膽為東方震巽之木,木之陰液不可耗,木之生氣尤不可伐也。
知少陰、少陽之為樞,而治法可悟矣。
卷上 衛氣行度一經星經天論 衛氣,陽氣也,即人之天氣也。
天有二十八宿,周布四面,(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主周于身,與宗氣、營氣度數相等。
或曰:衛氣出于何所?行于何地乎?曰:宗氣積于上焦,營氣出于中焦,而衛氣則出于下焦。
營氣随宗氣行于經脈之中,衛氣則不随宗氣入于經脈,而自行于各經脈外,及頭目、手足、皮膚、分肉之間。
故經曰: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或又曰:衛氣何以出于下焦,行于脈外乎?曰:經謂上焦如霧,(此三焦,即三谷下正以下焦如渎之畜洩乎水也。
)衛氣賴下焦陰中真陽,以升出中、上二焦,故衛氣出于下焦。
營為水谷之精氣,屬陰,陰性精專,自行脈中;衛為水谷之悍氣,屬陽,陽性剽悍滑利,故行脈外。
請析言之。
平旦陰盡,由寐而寤。
邵子曰:人之神,寐則栖腎,寤則栖心,将寐在脾,熟寐在腎,将寤在肝,正寤在心。
十二經脈,皆根于心。
寤屬陽,太陽為陽中之陽,故經曰:人寤則目張。
目張則陽氣出于睛明穴(屬足太陽經),而上行于頭,始于足太陽,次手太陽,而寐。
目合則陽氣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複注于腎,如是亦周二十五度,終而複始,如環無端。
再析言之。
如卯初初刻,陰盡而寤,衛行太陽;(先行足經,次行手經。
餘皆同。
)卯初一卯正一刻,衛複行少陽;卯正二刻,衛複行陽明;卯正三刻,衛複間行足少陰。
陽盡間陰者,以足少陰陰陽互根,為人身之大根柢、大樞紐也。
如是環行,自卯至申,周二十五度,陽盡于陰,陰受氣矣,陰亦周二十五度。
一晝一夜,漏下百刻而盡,衛氣五十度周于身,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知此,則人之病否、生死可以決,藥之升降、補瀉、表裡、陰陽可無差矣。
卷上 營氣行度一經水行地論 營氣,陰氣也,如地水之氣,随天氣以營運者也。
天有經宿,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經脈者,乃營運髒腑之血,以周于内外者也。
髒屬陰,故髒六經為陰,如手太陰肺、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絡、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是也。
腑屬陽,故腑六經為陽,如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右腎旁三焦腑)、足陽明胃、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是也。
陰之大者為太陰,太陰為開,敷布陰氣者也;(太陰,三陰也。
經曰:三陰為母。
)陰之小者為陰,在陽行身之側面,在表裡之間。
)少陽為樞,轉輸陽氣者也;兩陽合明為陽明,(陽明行腹,在表之裡。
)陽明為阖,收納陽氣者也。
然則陰陽分手足者何也?蓋人有三焦(此三焦即三停),而三焦隻是兩焦,以人身中有膈膜(遮蔽濁氣,不使上熏心肺)。
膈膜以上,肺與心與心包絡,象天,經脈因行于手,故手三陰從髒走手(陰從内起),手三陽從手走頭(陽從外起,手三陽雖位居下焦,然與手三陰為表裡,直相聯系,故亦走手);膈膜以下諸髒腑,皆象地,經脈因行于足,故
土賴火生,火炎則土燥,土燥則金熔,金熔則水虧,水虧則木熾,木熾則火愈炎,五内有火而無水,則谵狂、膈消,諸燥病生矣。
金賴火克,火炎則金燥,金燥則木熾,木生困于水火,(土包五行,故多兼病),則痞滿、脹痛燥濕諸病,又雜沓而生矣。
水賴土克,土燥、窘迫、下利,諸燥病生矣。
水賴金生,金寒則水冷,水冷則木濫,木濫則火濕,火濕則土困,克則勞咳、咽痛、窘迫、下利,諸燥病生矣。
生克一有太過,則克固為克,生亦為克。
且人身真陰真陽,隻有此數,凡見太過,實由不及。
太過不及,則為濁陰、為燥陽,濁陰則不為陰而為水,燥陽則不為陽而為火。
五行生克不外水火,生克太過不及為病,亦不外水火。
水流濕,火就燥。
故水火二氣,為五行之生成;燥濕二氣,為百病之綱領。
陰陽以氣言,水火以形言。
坎為水,水色黑,黑屬陰,然水外暗而内明,空靈活潑,實為陰中之陽,故坎中滿。
離為火,火色赤,赤屬陽,然火外明而内暗,且返本歸根,則其色黑,實為陽中之陰,故離中虛。
以形質言,水、火質虛,木、金、土質實,是水、火又為木、金、土之先天矣。
火有形無質,必根據附于物而乃有質,水雖有質而極虛,故論五行生成之序,則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論五行生克之序,則生始于水,克始于金。
知五行氣質、陰陽生克,乃知天人一貫道理,玩集中各論自明。
卷上 陰陽治法大要論 陽,天道也;陰,地道也。
非天之陽,地亦不凝,而萬物不生;非地之陰,天亦無根據,而萬物不成。
天主動,無一息之靜,使稍不動,則失其健運之機,而萬物屯矣;地主靜,無一息之動,使稍不靜,則失其貞凝之義,而萬物否矣。
人身之陽,法天者也,一失其流行之機,則百病起;人身之陰,法地者也,一失其安養之義,則百害生。
陰陽二氣,固不可稍偏而或失也。
夫所謂陽者,乃人身之真陽。
真陽,陰中之陽,非燥烈無濟之亢陽。
亢陽無陰則為火,如天之久旱酷暑,不得不藉甘霖以消其亢厲,故丹溪發補陰之論,補陰正所以濟陽也。
王太仆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此也。
所謂陰者,乃人身之真陰。
真陰,陽中之陰,非堅凝寒結之濁陰。
濁陰無陽則為水,如天之重陰凜冽,不得不藉皓日以緻其睛和,故先哲發扶陽之論,扶陽正所以濟陰也。
王太仆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此也。
夫幹為陽,坤為陰,乾坤化為坎離,是天地為陰陽之體,水火為陰陽之用。
用傷則體害。
水火有過不及之弊,在天地則不能無旱澇之災,在人則不能無燥濕之患,其理一也陰,人之形也;陽,人之氣也。
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
故地之萬物不生,又皆由天之旱澇失節。
人身一分陽氣不到之處,則此處便有病;然陰陽互根,凡陽所到之處,皆陰所到之處,若陽到而陰不到,則此處亦有病。
陰陽又當審其虛實。
外感實證,先病陽;内傷虛證,先病陰。
病陽者,肺主之;病陰者,脾、胃、腎主之。
外感上焦陽氣郁閉,治以開豁,通天氣也;中焦陽氣燥結,治以苦辛攻下、苦辛開化,平地氣也。
(治實火,要使邪有出路,若純用苦寒,逼邪深入,而無出路,非中焦陽氣下陷,不能上升于肺,治以升補,使地氣上騰乎天也;下焦陽氣外越,不能下歸于腎,治以溫納,使天氣下降于地也。
蓋先天真一之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而為人身之至寶。
若人真陰受傷,緻精不能化氣,氣即不能歸精,于是腎中龍火内爍,而見骨蒸等證;龍火外越,而見發熱、顴紅、面赤等證。
一火興而五火熾,将見肝之風火雷火,心之離火,胃之燥火,又必相因而起,而見有餘之象。
非有餘也,實下元不足所緻耳!經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火在丹田以下為少火,即真火;火離丹田而上為壯火,即虛火。
虛火,水中之火,不得再以水滅之固也。
奈何世執丹溪法,而用知母、黃柏之苦寒以撲滅之,勢必愈治愈劇,如雨愈大龍愈騰,欲其潛藏也得乎?不獨苦寒不可用也,即甘涼亦當慎投。
其在初病,本原未傷者,甘涼清潤,猶可獲效;若高年以及久病,本原已傷者,法當治以溫潤,引火歸原,如雲開日出而龍乃潛也。
濁陰可溫,桂、附、幹姜辛熱之屬,不得不用;若陰中陽虛,而藥偏剛燥,恐陽未能扶,而陰又被劫,法當治以溫潤,納氣歸原。
經曰:氣納為寶。
蓋氣納則歸腎,不納則不歸腎。
氣不歸腎者,謂肺氣不得歸腎,并謂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
夫腎為先天五髒之始,始數一,一,水數也。
金為水源,水天本一氣也。
脾胃為後天五髒之成,成數五,五,土數也。
土為萬物之母,故精、神、氣、血,皆胃氣所生,又皆腎氣助之以生。
胃為人之地,腎為地中之天氣,胃、腎又本一氣也,經故曰:腎為胃關。
夫所謂胃氣者,谷氣也。
經曰:營為水谷之精氣,衛為水谷之悍氣。
又曰:精氣生于谷氣。
故“氣”水谷精氣生于胃,輸于脾,由脾上輸于肺,則為氣,從肺回下,入心化血,入腎化精,是生之者胃,升之者脾,降之者肺,地天交泰,胃、脾、肺又本一氣也。
經故曰:脾為谏議之官,曰:飲食傷脾,則又何說?曰:飲食不節,遏郁脾氣,脾氣為其所郁,則不能散精,而濕斯停矣。
是謂傷逆,非脾之過也,良由飲食不節所緻耳!夫人生天地間,天氣固重,地氣尤重。
蓋人在天中,(離地而上,凡空處皆謂之天。
人在通,而人莫名其妙,亦莫得自主,故凡天之六氣,病患之天氣者,人不能盡避之。
附于地上,實而可據,人得以自主,故凡七情之病,由人事所緻者,多病患之地氣以及天氣。
病地氣,則胃、腎為重。
然腎雖主地氣,而實為地中之天氣。
腎屬天一所生之水,而為人之先天者,此也。
其有胎元薄弱,先天不足者,人不得而主之,又恃調攝後天,以補先天之不足。
若是者,胃氣不尤重哉?重胃氣非即所以重腎氣哉?夫胃為中土,胃氣賴五髒之氣以生化。
如地無堤防之土,則水無收束,無水則燥,無火則濫,無木則實,無金則死是也。
然五髒之氣,又賴胃氣以成功。
如金無土則不生,木無土則不載,水、火無土則無本原,脾土無胃土則不滋潤是也。
故脾胃谷氣,不得到肺,則肺之脾胃虛;脾胃谷氣,不得到心,則心之脾胃虛;脾胃谷氣,不得到肝,則肝之脾胃虛;脾胃谷氣,不得到腎,則腎之脾胃虛;胃之谷氣,不得到脾,則脾之胃虛。
若是者,脾胃顧不重哉?内傷百病,可不首固脾胃哉?請申言之。
肺之脾胃虛,則熱自内生,熱則不能生水,而嗽、腫滿諸濕證,是亦肺氣不得歸腎也。
醫學雲喘,在腎為虛,在肺為實。
夫所謂實者,非真實也,乃肺之陽虛不化,緻水上溢高源耳!金寒水冷,非溫潤納氣不可;邪水射肺,非辛淡輸水扶氣不可。
心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君弱者臣自強,血虛者肝自旺,火水未濟,緻生虛煩、心熱、不寐等證,是心氣不得歸腎也。
或曰:心屬火,火性炎上,如何下降?腎屬水交于腎水;腎屬水,而腎中有氣,是水中有真陽,故腎水随真陽上升,以交于心火。
夫真陰真陽者,心腎中之真氣也。
故欲補心者,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甯心,使心得降。
肝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肝血一虧,肝氣即亢,或風雷激搏,緻生頭疼、嘔吐等證;或木火刑金,緻生幹咳、吐血等證;或燥木侮土,緻生脅痛、嘔吐、蠱、膈等證,是肝氣不得歸腎也。
夫治肝較他髒尤難。
他髒之邪,可移之出腑,若膽雖為肝之腑,而一囊膽汁,藏而不瀉,而無出路,雖屬腑而與髒無殊,故肝病較他髒為難治。
則惟有清潤以濡之、鹹柔以潛之,沃水以生木也;甘潤以緩之,培土以載木也;微苦以降之,使木火不上僭也;平潤以納之,導木火得下潛也;血能含氣,氣不耗血,而肝自平矣。
其肝有濕熱者,方可用苦降、辛通、酸洩之劑;氣不條達者,方可用木郁達之之法。
彼破氣、耗血諸品,豈可妄用,以伐生氣,以耗肝陰也哉?腎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腎陰一虧,腎陽即亢,或骨蒸、發熱,或吐血、夢遺,或上咳、下利,是腎氣不得歸腎也。
治法亦不外清潤、溫潤,以增水養火而已矣;甘潤、甘平,以固水火中之脾胃而已矣。
脾之胃虛則中土自病,或因思慮過度,或因饑飽失宜,以緻氣結化濕,血結化燥,濕困脾陽,燥傷脾陰等證。
胃病則不能散輸精氣于脾,脾病則不能上輸精氣于肺,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是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
此則非寒熱溫涼所能納也,法當病燥則治燥,病濕則治濕,取純甘之味,扶土生金,順其升降之性以納之耳!總之,内傷百病,不起于先天,即起于後天;起于後天,又必病及先天。
五髒中有一髒不秉生成之氣,則形氣病,形病不能無害于氣,氣病不能無害于形,此不易之道,相因之理也。
但治之者,不可無标本先後之分。
夫陰陽、髒腑、氣血,有各自為病者,有相因而至者,有去此适彼者。
用藥之法,如腑病宜開通,不得以髒藥犯之;髒病宜補益,不得以腑藥犯之。
腑病将及髒,治腑尤須顧髒,髒病将入腑,治髒必兼理腑。
腑入髒,髒入腑,又有輕重之異,藥亦不得不随其輕重而用之。
更有病雖在腑,而原起于髒,則重在治髒;病雖在髒,而原起于腑,則重在治腑。
蓋病雖在此,不必治此,治此反劇;病已去此,猶當顧此,罔顧此則損。
此陰陽标本先後輕重之大略也。
要之,天地與人,不外陰陽二氣。
天之陰陽失,相燮理之;人之陰陽失,醫燮理之。
良相、良醫,總在調劑陰陽,使之兩得其平焉已矣。
卷上 樞機論 竊聞三陰三陽,有樞機焉。
樞者,如門戶之樞,乃陰陽開阖之轉機也。
《内經》樞機有二:一曰少陰為樞;一曰少陽為樞。
陰之初生為少陰,少陰,稚陰也。
手少陰屬心,足少陰屬腎。
心為人身君主之官,神明所從出。
腎為陰陽互根之地,精氣之本原。
故少陰為轉陽至陰之機竅,陰之樞也。
由少陰而太陰,由太陰而厥陰,經曰:太陰為開,厥陰為阖。
蓋太陰脾土,得此樞而散精以升于上;太陰肺金,得此樞而布精以降于下,能升能降,故謂之開。
由是厥陰心包絡,得此樞而陰血以生;厥陰肝木,得此樞而陰血以藏,以生以藏,故謂之阖。
是太陰、厥陰之開阖,皆少陰之樞所默運者也。
厥陰為陰之極,陰極則陽生,而陰轉入于陽,陽之初生為少陽,少陽,稚陽也。
手少陽屬三焦,足少陽屬膽。
三焦具真陽之火,其體虛潤,其氣氤氲。
(焦,熱也。
滿腔中熱氣布,能通調水道也。
按三焦從右腎生出,心腎陰至陽之機括,陽之樞也。
由少陽而太陽,由太陽而陽明,經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阖。
蓋太陽膀胱,得此樞而水道通調;太陽小腸,得此樞而食物變化,通調變化,故謂之開。
由是陽明胃腑,得此樞而陽氣含納;陽明大腸,得此樞而陽氣收藏,含納收藏,故謂之阖。
是太陽、陽明之開阖,皆少陽之樞所默運者也。
陽明為陽之極,陽極則陰生,而陽又轉入于陰。
然則少陰、少陽,非陰陽出入開阖之樞機者哉?若其樞一有不利,則出入之機停;出入機停,則開阖之機廢。
能開不能阖,則洩瀉諸病生;能阖不能開,則噎膈、便閉諸病生。
病先天則從腎起,病後天則從脾胃起。
脾胃病則土不生金而金敗,金敗則水衰,水衰則木枯,木枯則火熾,火熾則水益涸,水涸則龍火起,龍火起而風火、雷火、燥火亦相繼而起,則一身無非火矣。
夫此火之來,總由于樞之不利,火即陽氣外越,而不能根據附于陰者也。
若寒以降之,則火益烈而元氣亡矣。
故欲其樞之利,非溫潤之、鹹柔之不可。
法當滋腎之陰,納腎之陽,蓋腎為水火互根之髒,腎陰足而後水濟火,腎陽固而後氣歸精也;法當養肝之血,達膽之氣,蓋肝膽為東方震巽之木,木之陰液不可耗,木之生氣尤不可伐也。
知少陰、少陽之為樞,而治法可悟矣。
卷上 衛氣行度一經星經天論 衛氣,陽氣也,即人之天氣也。
天有二十八宿,周布四面,(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主周于身,與宗氣、營氣度數相等。
或曰:衛氣出于何所?行于何地乎?曰:宗氣積于上焦,營氣出于中焦,而衛氣則出于下焦。
營氣随宗氣行于經脈之中,衛氣則不随宗氣入于經脈,而自行于各經脈外,及頭目、手足、皮膚、分肉之間。
故經曰: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或又曰:衛氣何以出于下焦,行于脈外乎?曰:經謂上焦如霧,(此三焦,即三谷下正以下焦如渎之畜洩乎水也。
)衛氣賴下焦陰中真陽,以升出中、上二焦,故衛氣出于下焦。
營為水谷之精氣,屬陰,陰性精專,自行脈中;衛為水谷之悍氣,屬陽,陽性剽悍滑利,故行脈外。
請析言之。
平旦陰盡,由寐而寤。
邵子曰:人之神,寐則栖腎,寤則栖心,将寐在脾,熟寐在腎,将寤在肝,正寤在心。
十二經脈,皆根于心。
寤屬陽,太陽為陽中之陽,故經曰:人寤則目張。
目張則陽氣出于睛明穴(屬足太陽經),而上行于頭,始于足太陽,次手太陽,而寐。
目合則陽氣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複注于腎,如是亦周二十五度,終而複始,如環無端。
再析言之。
如卯初初刻,陰盡而寤,衛行太陽;(先行足經,次行手經。
餘皆同。
)卯初一卯正一刻,衛複行少陽;卯正二刻,衛複行陽明;卯正三刻,衛複間行足少陰。
陽盡間陰者,以足少陰陰陽互根,為人身之大根柢、大樞紐也。
如是環行,自卯至申,周二十五度,陽盡于陰,陰受氣矣,陰亦周二十五度。
一晝一夜,漏下百刻而盡,衛氣五十度周于身,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知此,則人之病否、生死可以決,藥之升降、補瀉、表裡、陰陽可無差矣。
卷上 營氣行度一經水行地論 營氣,陰氣也,如地水之氣,随天氣以營運者也。
天有經宿,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經脈者,乃營運髒腑之血,以周于内外者也。
髒屬陰,故髒六經為陰,如手太陰肺、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絡、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是也。
腑屬陽,故腑六經為陽,如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右腎旁三焦腑)、足陽明胃、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是也。
陰之大者為太陰,太陰為開,敷布陰氣者也;(太陰,三陰也。
經曰:三陰為母。
)陰之小者為陰,在陽行身之側面,在表裡之間。
)少陽為樞,轉輸陽氣者也;兩陽合明為陽明,(陽明行腹,在表之裡。
)陽明為阖,收納陽氣者也。
然則陰陽分手足者何也?蓋人有三焦(此三焦即三停),而三焦隻是兩焦,以人身中有膈膜(遮蔽濁氣,不使上熏心肺)。
膈膜以上,肺與心與心包絡,象天,經脈因行于手,故手三陰從髒走手(陰從内起),手三陽從手走頭(陽從外起,手三陽雖位居下焦,然與手三陰為表裡,直相聯系,故亦走手);膈膜以下諸髒腑,皆象地,經脈因行于足,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