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人身一小天地論
人禀陰陽五行之氣,以生于天地間,無處不與天地合。
人之有病,猶天地陰陽之不得其宜。
故欲知人,必先知天地。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蓋剛柔之質,即陰陽之氣所凝結。
故程子曰:凡有氣,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
又曰: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天氣降而至于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
朱子曰:地居天中央不動,不是在下。
(天之包地,如鳥卵之含黃。
天大地小,表裡皆水。
地名地球。
天圓,而地亦圓曰地方者,謂地之德方,靜而承天者也)。
使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
此天包乎地之義也。
以人言之,膈膜以上,肺與心與心包絡,象天;膈膜以下,肝、膽、脾、胃、小腸、大腸、腎、三焦、膀胱,象地。
經雲:天樞(臍穴)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
是以天樞居腹之中間者言之也。
餘以膈膜上下分天地者,以氣之輕清者為天,氣之重濁者為地言之也。
然膈膜以下,主之者地氣,而統之以營運者,實皆天氣。
匪直此也,凡皮膚、肌肉、經絡、筋骨、髒腑之有形質而凝靜者,皆象地,皆屬陰;而皮膚、肌肉、經絡、筋骨、髒腑之有空竅以營運者,皆象天,皆屬陽。
精(兩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津(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涕(淚也)唾(口液也)氣(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血(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液(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猶天地之有月與水也;陽氣,猶天地之有日與火考天有九重:最上一重為宗動天,左旋;其内八重天(恒星天、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太陽天、金星天、水星天、太陰天),右旋;逐日為宗動天,裹之左旋。
是宗動天者,乃一氣營運群動之宗也。
(中學謂天道左旋,日月亦是左旋。
此主七政天随宗動天以行也。
西于至高,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體極輕虛,用主肅降,肺固人之天也。
不獨肺之本髒為天,凡髒腑間經絡及内外空竅之能通氣者,皆莫非天。
雖各髒腑之經絡空竅,有各髒腑之本氣以營運,如七政本天之營運一般,而要皆随肺氣以營運,皆為肺氣所貫通,肺固人之宗動天也,故曰肺主天氣。
肺氣故名宗氣,又名大氣。
地居天中,人在氣中,天包乎地,氣包乎質,天地與人,同一理也。
夫在天則有日,在人則有心,心系于肺,猶日系于天;天為陽,日為陽之精,肺氣為陽,心為陰中之太陽。
天行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稍遲,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因天進一度,則日為退一度。
人身肺之宗氣,統心之營氣,一日一夜,五十度周于身,每日自寅始,至醜終,終而複始,七日行足,方與天合度。
故《易》曰:七日來複,以見天心。
蓋營氣之行,必随宗氣以行,所以十二經脈,首從肺起,每日寅時,百脈上朝于肺(人生于寅),肺主天氣,其明證也夫人周身經絡,皆根于心,而上通于肺,以回于下,如樹之有根有幹有枝,百體内外,一氣流通,營運血脈,以相出入,經故曰心生血,又曰諸脈皆屬于心。
按經絡功用不同,隐見亦異。
經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蓋經脈主發血,由髒腑而外行,近筋骨,故肌肉濃處,按之便不覺跳動;絡脈主回血,由外而還行髒腑,近肌肉,故易見,藍色無脈者皆是。
經脈由裡而外,其氣旺,旺則行速,速則有血有脈,其血赤;絡脈由外而裡,其氣緩,緩則行遲,遲則有血無脈,其血紫。
西學所謂生血管者,經是也;回血管者,絡是也。
房者,心竅是也。
經脈從心左下竅而生,行心左上竅而上,與左肺葉内經脈相通,由肺回曲而下,循手經,下達足經,以入孫絡(絡之細者);迨由孫絡以至絡脈,漸行漸緩,其色遂變為紫,于是紫血由絡脈而行,上至心右上竅兩絡脈中,還行心右下竅絡脈,上入右肺葉内絡脈,紫血複變為赤(陰從陽化),回心左上竅,還行心左下竅。
經脈(右旋而複行于左)往來營運,如環不絕。
經生血,故左旋;絡回血,故右旋。
左旋者,陽統陰;右旋者,陰從陽(與河圖洛書無異)。
其實是一氣旋轉,并非兩氣。
觀此與天之左旋速、右旋遲者,适相合矣;與天之左右旋而統歸一氣者,更無不合矣。
經絡如此,髒腑可知。
髒腑中皆有經絡貫串,以通于内外。
凡可通者,皆屬天氣。
六腑如器,更無不然。
不獨贲門、幽門、闌門、三焦之門之通天氣也,更不獨喉通天氣,咽通地氣,以上承天氣也。
此身以内之天也。
再以身外之天言之。
經雲:頭圓象天。
頭為諸陽之會,頭主天,氣固也;天氣遏郁,頭重頭痛固也。
即足之至下,亦天氣所貫通。
所以人病肺痿,足即痿不能行;外感阻遏肺氣,足即酸痛,甚則足冷,皆其證也,所謂天包乎地也。
經曰:天氣通于鼻。
又曰:鼻為肺竅。
一經外感,咳嗽喘滿,鼻竅即塞而不利,是鼻竅與肺最切近者也。
他如心寄竅于耳,膽脈上絡于耳,腎開竅于耳,肝開竅于目,脾開竅于口,腎又開竅于二陰,乳竅下通于肝胃,臍竅後通于命門。
(臍竅與兩腎中間之命門,針鋒相對。
)雖各竅自有其本氣,而要皆宗氣所貫通也。
請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耳亦鳴,濕勝則耳亦聾。
肝受燥風、濕熱則病目,肝之本氣自病也。
夫五髒之精華,皆上注于目,腎又為五髒之氣之根,腎中真陰真陽虛,而目昏昧,經故曰脫陰者目盲,脫陽者見鬼。
五髒之根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熱,熱則不能化陰外達,而目無淚而幹;濕勝則濡,濡則不能化水下降,而目多淚而爛。
脾有濕熱,則口瘅而生甜水;脾有燥熱,或膽經燥熱乘脾,則口苦而多煩渴;脾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肺陽郁于上,不得化陰于下,亦為唇燥口渴。
腎之陽虛,不能約水,而為遺溺,不能行水,而為自利;腎之陰虛,不能濡腸,而矢燥結,不能濡膀胱,而溺短數;腎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而亦為腸秘,為癃閉,或燥勝為窘迫下利,或濕勝為五洩。
肝、胃陰虛,無由升化乳汁;肝、胃陽結,不能上通乳竅;肝胃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則為乳岩。
凡外感燥濕,種種見證,雖各髒腑本氣自病,而要皆關乎肺,以肺為群氣之宗,天無二氣故也。
不獨空竅之大者為然也,即皮膚外八百萬有奇之汗空(汗空名玄府,又名鬼不息本氣亦病。
肺氣不得外達,即見憎寒、發熱、頭痛、身痛、腰痛、手足酸痛諸證;肺氣不得下降,即見腹痛、胸痹、咳嗽、嘔吐、喘逆諸證。
感風燥、暑燥、寒燥之氣,搏束氣機,不得外達,而為無汗;感風濕(自汗)、寒濕(冷汗)、暑濕、濕溫(熱汗)之氣,阻遏氣機,不得下降,橫溢而為自汗、冷汗、熱汗。
又或燥結血分,而為熱厥;濕阻氣分,而為寒厥;燥降太過,熱甚迫津,而為火瀉;濕郁太過,氣不行水,而為五洩,抑或為溺塞便閉。
譬如注水之器,上竅閉塞,則下竅點滴不通;下竅閉塞,則上竅壅遏不開。
種種見證,皆關乎肺。
肺主天氣,洵不誣也。
若夫地固承天者也,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
胃固人之地氣也,腎乃天氣蘊蓄于地中者也。
胃為水谷之海,又為倉廪之官。
胃之發育,又藉腎之真陰真陽以與為發育者也,經故曰:腎為胃關。
又曰:四時百病,胃氣為本,得谷者昌,絕谷者亡。
又曰:營出中焦。
又曰騰也。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是天氣下降也。
又曰:水谷之悍氣為衛,水谷之精氣為營。
其營血之精者,得肺氣以敷布之,入膽化膽汁,入腎化精,上行頭化腦,内行骨空化髓。
故曰:天氣降而至于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
其水随肺氣呼吸,攝入腸胃肺升出為氣,由毛竅滲出為汗,餘入内腎,得三焦之氣化,滲入膀胱為溺。
故曰:氣為水母。
又曰:水行天上。
然水血并行絡中,而不相妨者,何也?蓋血有血輪以統之者也。
(按:《内經》刺血絡,出清汁,便知水血并行血絡)。
其渣滓變化于小腸(小腸為火腑,故能變化)。
以傳道于大腸,是皆肺氣所統布也,是陰從陽也。
夫天之真陰真陽,發于地上,以生萬物,實藏于地中,而為萬物所由生。
人身肺之真陰,下布于腎而為水,肺之真陽,下納于腎而為火,所謂地居天中,天包乎地也。
兩腎中間,名曰命門,為人身之根柢,一陽藏于二陰之中,水火互宅,在卦為坎。
肺一呼一吸,與腰間腎氣息息相通,經故曰:腎上連肺,至于脾,猶地上堤防之土,為胃散精以上輸于肺者耳;肝猶地上之木,以樞轉地中生發之氣者耳;六經為川,腸胃為海,猶地之有泾渭,運清而行濁者耳。
由此觀之,人身不誠一小天地哉!肺、腎也,胃也,非又人身所最重者哉! 卷上 陰陽互根論 《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錯,萬物生焉。
太極,陰含陽也;儀象,陽分陰也。
陽不能自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而陰為陽之母;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統,而陽為陰之父。
根陰根陽,天人一理也。
以定位言,則陽在上,陰在下,而對待之體立;以氣化言,則陰上升,陽下降,而流行之用宏。
請以卦論:幹為天,幹之左為坎水,右為兌水,是水行天上也,而非水也,乃水之陰氣上升于天也;若陰升于天,而氣化之不及,則陰霾四起,而天象變矣。
坤為地,坤之左為震之雷火、巽之風火、離之正火,是火出地下也,而非火也,乃火之陽氣下降于地也;若陽降于地,而氣運之不周,則赤鹵不毛,而地象變矣。
然論卦象猶虛也,請實征諸時。
試觀一歲之間,夏至以後,酷暑炎蒸,若非陰氣潛生,大雨時行,則大地皆成灰燼矣。
陰氣上升,其明證也。
且陰氣上升于天,得天之布,而陰氣乃彌綸于無際。
冬至以後,陰凝寒冱,若非陽氣潛藏,水泉流動,則世人皆成僵凍矣。
陽氣下降,其明證也。
且陽氣下降于地,得地之醞釀,而陽氣乃發育于無窮。
獨是陰氣上升,而非自升,必得陽氣乃升。
地之陽,即天下降之陽,以陽助陰升,故不曰陽升,而曰陰升。
陽氣下降,而非虛降,必含陰氣以降。
天之陰,即地上升之陰,以陰随陽化,故不曰陰降,而曰陽降。
若是陰陽互根,本是一氣,特因升降而為二耳!以人言之。
人之陰升,脾胃水谷精微之氣,上升于肺,如經所謂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輸于肺,是即水行天上也。
氣中有水,故曰陰升,然水不離乎氣也。
若非氣水蒸騰,而為邪水上泛,則水溢高源,而肺脹、喘嗽諸證生矣。
然氣水既生于胃,必胃中水谷充滿,而後陰氣乃旺,經故曰:精氣生于谷氣。
若胃氣自病,則生化之源絕,安望得腎之含納,而陽氣乃收藏不越。
人之陽降,肺之陽氣下降于腎,如天之陽氣潛藏于地,是即火出地下也。
水由氣化,故曰陽降,然氣不離乎水也。
若非氣水涵濡,而為燥陽下降,則金枯水竭,而勞咳、骨蒸諸證生矣。
然則陽氣不可虛降,必含陰氣以降。
肺之真陰,即脾、胃、腎上升之陰。
惟脾、胃、腎之陰上升于肺,得肺之敷布,而陰氣乃充周一身。
經故曰:腎上連肺。
又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然而陰陽升降,不可得而見也,請借證釜甑。
釜中之水谷,水也;釜底之火,火也。
釜上之氣,即為陽氣;氣中之水,即為陰氣。
然必釜中水谷充滿,又得釜底之火以熏蒸之,釜上之蓋以統束之,而後氣中之水,煦育,上蒸下布。
氣中有水,即是陰升;水由氣化,即為陽降。
若釜中水谷不充,則無米之炊,将見釜底之火,僅存虛陽,釜上之蓋,亦為虛器。
又或釜中雖有水谷,而釜底無火,不獨精氣不能蒸運,即渣滓亦難銷熔;釜上無蓋,不獨統攝無權,亦且漫溢不治。
然則陰陽二氣,非相需而不可須臾離者哉?然就二氣而權衡之,陰承陽,陽統陰,陽氣一分不到即病,陽氣一分不盡不死,人自當以陽氣為重。
然陽氣固重,陰氣亦重,何也?人事與病,多緻陰傷者也,經雲:靜則神藏,動則消亡。
日用操勞,皆動機也,動則所生之少,不敵所耗之多;病亦動機也,動則六氣皆從火化,化火則必傷陰,則又當以陰氣為重。
譬如行舟,行者氣也,行之者水也,水足氣始旺也。
再譬諸燈:燈火,火也;油,水也,油足火始明也。
氣為血帥,血又為氣航。
此陽統陰而基于陰之理也。
若無陰,則陽氣亦無根據而亡矣。
(陰液脫者死,大肉脫者亦死。
)故陰陽二字,不讀曰陽陰,而讀曰陰陽,其亦可以恍然悟矣! 卷上 五行生克論 水木火土金五行生克,一陰陽升降之旋相為宮也。
生為長養,即為陰升;克為制化,即是陽降。
然必陰先升而後陽乃降,亦必陽能降而後陰轉升。
五行不克則不生,如有妻而無夫也。
乃相生之道,人皆知之,相克之道,人多不察,請詳言之。
腎主地、主陰、主水,五液亦皆主地、主陰、主水。
腎中真陽之氣,煦育,上通各髒腑之陽,而腎中真陰之氣,即因腎陽蒸運,上通各髒腑之陰。
陽助陰升,以養肝木,則木氣敷榮,血充而氣暢矣。
由是,肝得上升之陰氣而養心火,則火氣溫潤,血生而脈行矣。
由是,心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脾土,則土氣健運,統血而散精矣。
由是,脾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肺金,則金有治節,調元而贊化矣。
肺得上升之陰氣,轉降而入腎,則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矣。
此五行一氣相生,始于腎,終于肺,地所以上交乎天也。
肺主天、主陽、主氣,敷布陰液,以柔肝木。
木得下降之陽氣所制,則溫柔和緩,不似燥急難平矣。
由是,木來疏土,土得下降之陽氣所制,則宣松運化,不似困鈍不靈矣。
由是,土來治水,水得下降之陽氣所制,則知周輸洩,不似汜濫無歸矣。
由是,水來濟火,火得上升而複下降之陽氣所制,則心腎相交,不似火炎水燥矣。
由是,火來暖金,金得上升而複下降之陽氣所制,則津液分布,不似金寒水冷矣。
此五行一氣相克,始于肺,終于肺,天所以大包乎地也。
然則五行之生,雖五髒之陰遞升而生,實腎之陽助腎之陰遞升而生,陰之升,天統之而地承之也。
五行之克,雖五髒之陽遞降而克,實肺之陽統肺之陰遞降而克,陽之降,地承之而天統之也。
生固為生,克亦為生,生克二者,非即陰升陽降,循環而不窮者哉?然而生克又不可太過也,太過則非真陰真陽升降以為生,而為邪水邪火升降以為害也。
木賴水生,水泛則木浮,木浮則火濕,火濕則土困,土困則金埋,金埋則水愈泛,五内有水而無火,則瀉利、腫滿,諸濕病生矣。
火賴水克,水盛則火滅,火滅則金寒,金寒則木濕,木賴木生,木盛則自焚,火焚則土燥,土燥則金枯,金枯則水涸,水涸則木愈焚,五内有火而無水,則風、勞、蠱、膈、三消,諸燥病生矣。
土賴木克,木強則土弱,土弱則水泛,水泛則亦虧,土無火必濫,則痞滿、腫脹、洩瀉諸濕病生;土無水必幹,則
人之有病,猶天地陰陽之不得其宜。
故欲知人,必先知天地。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蓋剛柔之質,即陰陽之氣所凝結。
故程子曰:凡有氣,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
又曰: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天氣降而至于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
朱子曰:地居天中央不動,不是在下。
(天之包地,如鳥卵之含黃。
天大地小,表裡皆水。
地名地球。
天圓,而地亦圓曰地方者,謂地之德方,靜而承天者也)。
使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
此天包乎地之義也。
以人言之,膈膜以上,肺與心與心包絡,象天;膈膜以下,肝、膽、脾、胃、小腸、大腸、腎、三焦、膀胱,象地。
經雲:天樞(臍穴)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
是以天樞居腹之中間者言之也。
餘以膈膜上下分天地者,以氣之輕清者為天,氣之重濁者為地言之也。
然膈膜以下,主之者地氣,而統之以營運者,實皆天氣。
匪直此也,凡皮膚、肌肉、經絡、筋骨、髒腑之有形質而凝靜者,皆象地,皆屬陰;而皮膚、肌肉、經絡、筋骨、髒腑之有空竅以營運者,皆象天,皆屬陽。
精(兩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津(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涕(淚也)唾(口液也)氣(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血(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液(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猶天地之有月與水也;陽氣,猶天地之有日與火考天有九重:最上一重為宗動天,左旋;其内八重天(恒星天、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太陽天、金星天、水星天、太陰天),右旋;逐日為宗動天,裹之左旋。
是宗動天者,乃一氣營運群動之宗也。
(中學謂天道左旋,日月亦是左旋。
此主七政天随宗動天以行也。
西于至高,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體極輕虛,用主肅降,肺固人之天也。
不獨肺之本髒為天,凡髒腑間經絡及内外空竅之能通氣者,皆莫非天。
雖各髒腑之經絡空竅,有各髒腑之本氣以營運,如七政本天之營運一般,而要皆随肺氣以營運,皆為肺氣所貫通,肺固人之宗動天也,故曰肺主天氣。
肺氣故名宗氣,又名大氣。
地居天中,人在氣中,天包乎地,氣包乎質,天地與人,同一理也。
夫在天則有日,在人則有心,心系于肺,猶日系于天;天為陽,日為陽之精,肺氣為陽,心為陰中之太陽。
天行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稍遲,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因天進一度,則日為退一度。
人身肺之宗氣,統心之營氣,一日一夜,五十度周于身,每日自寅始,至醜終,終而複始,七日行足,方與天合度。
故《易》曰:七日來複,以見天心。
蓋營氣之行,必随宗氣以行,所以十二經脈,首從肺起,每日寅時,百脈上朝于肺(人生于寅),肺主天氣,其明證也夫人周身經絡,皆根于心,而上通于肺,以回于下,如樹之有根有幹有枝,百體内外,一氣流通,營運血脈,以相出入,經故曰心生血,又曰諸脈皆屬于心。
按經絡功用不同,隐見亦異。
經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蓋經脈主發血,由髒腑而外行,近筋骨,故肌肉濃處,按之便不覺跳動;絡脈主回血,由外而還行髒腑,近肌肉,故易見,藍色無脈者皆是。
經脈由裡而外,其氣旺,旺則行速,速則有血有脈,其血赤;絡脈由外而裡,其氣緩,緩則行遲,遲則有血無脈,其血紫。
西學所謂生血管者,經是也;回血管者,絡是也。
房者,心竅是也。
經脈從心左下竅而生,行心左上竅而上,與左肺葉内經脈相通,由肺回曲而下,循手經,下達足經,以入孫絡(絡之細者);迨由孫絡以至絡脈,漸行漸緩,其色遂變為紫,于是紫血由絡脈而行,上至心右上竅兩絡脈中,還行心右下竅絡脈,上入右肺葉内絡脈,紫血複變為赤(陰從陽化),回心左上竅,還行心左下竅。
經脈(右旋而複行于左)往來營運,如環不絕。
經生血,故左旋;絡回血,故右旋。
左旋者,陽統陰;右旋者,陰從陽(與河圖洛書無異)。
其實是一氣旋轉,并非兩氣。
觀此與天之左旋速、右旋遲者,适相合矣;與天之左右旋而統歸一氣者,更無不合矣。
經絡如此,髒腑可知。
髒腑中皆有經絡貫串,以通于内外。
凡可通者,皆屬天氣。
六腑如器,更無不然。
不獨贲門、幽門、闌門、三焦之門之通天氣也,更不獨喉通天氣,咽通地氣,以上承天氣也。
此身以内之天也。
再以身外之天言之。
經雲:頭圓象天。
頭為諸陽之會,頭主天,氣固也;天氣遏郁,頭重頭痛固也。
即足之至下,亦天氣所貫通。
所以人病肺痿,足即痿不能行;外感阻遏肺氣,足即酸痛,甚則足冷,皆其證也,所謂天包乎地也。
經曰:天氣通于鼻。
又曰:鼻為肺竅。
一經外感,咳嗽喘滿,鼻竅即塞而不利,是鼻竅與肺最切近者也。
他如心寄竅于耳,膽脈上絡于耳,腎開竅于耳,肝開竅于目,脾開竅于口,腎又開竅于二陰,乳竅下通于肝胃,臍竅後通于命門。
(臍竅與兩腎中間之命門,針鋒相對。
)雖各竅自有其本氣,而要皆宗氣所貫通也。
請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耳亦鳴,濕勝則耳亦聾。
肝受燥風、濕熱則病目,肝之本氣自病也。
夫五髒之精華,皆上注于目,腎又為五髒之氣之根,腎中真陰真陽虛,而目昏昧,經故曰脫陰者目盲,脫陽者見鬼。
五髒之根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熱,熱則不能化陰外達,而目無淚而幹;濕勝則濡,濡則不能化水下降,而目多淚而爛。
脾有濕熱,則口瘅而生甜水;脾有燥熱,或膽經燥熱乘脾,則口苦而多煩渴;脾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肺陽郁于上,不得化陰于下,亦為唇燥口渴。
腎之陽虛,不能約水,而為遺溺,不能行水,而為自利;腎之陰虛,不能濡腸,而矢燥結,不能濡膀胱,而溺短數;腎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而亦為腸秘,為癃閉,或燥勝為窘迫下利,或濕勝為五洩。
肝、胃陰虛,無由升化乳汁;肝、胃陽結,不能上通乳竅;肝胃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則為乳岩。
凡外感燥濕,種種見證,雖各髒腑本氣自病,而要皆關乎肺,以肺為群氣之宗,天無二氣故也。
不獨空竅之大者為然也,即皮膚外八百萬有奇之汗空(汗空名玄府,又名鬼不息本氣亦病。
肺氣不得外達,即見憎寒、發熱、頭痛、身痛、腰痛、手足酸痛諸證;肺氣不得下降,即見腹痛、胸痹、咳嗽、嘔吐、喘逆諸證。
感風燥、暑燥、寒燥之氣,搏束氣機,不得外達,而為無汗;感風濕(自汗)、寒濕(冷汗)、暑濕、濕溫(熱汗)之氣,阻遏氣機,不得下降,橫溢而為自汗、冷汗、熱汗。
又或燥結血分,而為熱厥;濕阻氣分,而為寒厥;燥降太過,熱甚迫津,而為火瀉;濕郁太過,氣不行水,而為五洩,抑或為溺塞便閉。
譬如注水之器,上竅閉塞,則下竅點滴不通;下竅閉塞,則上竅壅遏不開。
種種見證,皆關乎肺。
肺主天氣,洵不誣也。
若夫地固承天者也,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
胃固人之地氣也,腎乃天氣蘊蓄于地中者也。
胃為水谷之海,又為倉廪之官。
胃之發育,又藉腎之真陰真陽以與為發育者也,經故曰:腎為胃關。
又曰:四時百病,胃氣為本,得谷者昌,絕谷者亡。
又曰:營出中焦。
又曰騰也。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是天氣下降也。
又曰:水谷之悍氣為衛,水谷之精氣為營。
其營血之精者,得肺氣以敷布之,入膽化膽汁,入腎化精,上行頭化腦,内行骨空化髓。
故曰:天氣降而至于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
其水随肺氣呼吸,攝入腸胃肺升出為氣,由毛竅滲出為汗,餘入内腎,得三焦之氣化,滲入膀胱為溺。
故曰:氣為水母。
又曰:水行天上。
然水血并行絡中,而不相妨者,何也?蓋血有血輪以統之者也。
(按:《内經》刺血絡,出清汁,便知水血并行血絡)。
其渣滓變化于小腸(小腸為火腑,故能變化)。
以傳道于大腸,是皆肺氣所統布也,是陰從陽也。
夫天之真陰真陽,發于地上,以生萬物,實藏于地中,而為萬物所由生。
人身肺之真陰,下布于腎而為水,肺之真陽,下納于腎而為火,所謂地居天中,天包乎地也。
兩腎中間,名曰命門,為人身之根柢,一陽藏于二陰之中,水火互宅,在卦為坎。
肺一呼一吸,與腰間腎氣息息相通,經故曰:腎上連肺,至于脾,猶地上堤防之土,為胃散精以上輸于肺者耳;肝猶地上之木,以樞轉地中生發之氣者耳;六經為川,腸胃為海,猶地之有泾渭,運清而行濁者耳。
由此觀之,人身不誠一小天地哉!肺、腎也,胃也,非又人身所最重者哉! 卷上 陰陽互根論 《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錯,萬物生焉。
太極,陰含陽也;儀象,陽分陰也。
陽不能自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而陰為陽之母;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統,而陽為陰之父。
根陰根陽,天人一理也。
以定位言,則陽在上,陰在下,而對待之體立;以氣化言,則陰上升,陽下降,而流行之用宏。
請以卦論:幹為天,幹之左為坎水,右為兌水,是水行天上也,而非水也,乃水之陰氣上升于天也;若陰升于天,而氣化之不及,則陰霾四起,而天象變矣。
坤為地,坤之左為震之雷火、巽之風火、離之正火,是火出地下也,而非火也,乃火之陽氣下降于地也;若陽降于地,而氣運之不周,則赤鹵不毛,而地象變矣。
然論卦象猶虛也,請實征諸時。
試觀一歲之間,夏至以後,酷暑炎蒸,若非陰氣潛生,大雨時行,則大地皆成灰燼矣。
陰氣上升,其明證也。
且陰氣上升于天,得天之布,而陰氣乃彌綸于無際。
冬至以後,陰凝寒冱,若非陽氣潛藏,水泉流動,則世人皆成僵凍矣。
陽氣下降,其明證也。
且陽氣下降于地,得地之醞釀,而陽氣乃發育于無窮。
獨是陰氣上升,而非自升,必得陽氣乃升。
地之陽,即天下降之陽,以陽助陰升,故不曰陽升,而曰陰升。
陽氣下降,而非虛降,必含陰氣以降。
天之陰,即地上升之陰,以陰随陽化,故不曰陰降,而曰陽降。
若是陰陽互根,本是一氣,特因升降而為二耳!以人言之。
人之陰升,脾胃水谷精微之氣,上升于肺,如經所謂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輸于肺,是即水行天上也。
氣中有水,故曰陰升,然水不離乎氣也。
若非氣水蒸騰,而為邪水上泛,則水溢高源,而肺脹、喘嗽諸證生矣。
然氣水既生于胃,必胃中水谷充滿,而後陰氣乃旺,經故曰:精氣生于谷氣。
若胃氣自病,則生化之源絕,安望得腎之含納,而陽氣乃收藏不越。
人之陽降,肺之陽氣下降于腎,如天之陽氣潛藏于地,是即火出地下也。
水由氣化,故曰陽降,然氣不離乎水也。
若非氣水涵濡,而為燥陽下降,則金枯水竭,而勞咳、骨蒸諸證生矣。
然則陽氣不可虛降,必含陰氣以降。
肺之真陰,即脾、胃、腎上升之陰。
惟脾、胃、腎之陰上升于肺,得肺之敷布,而陰氣乃充周一身。
經故曰:腎上連肺。
又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然而陰陽升降,不可得而見也,請借證釜甑。
釜中之水谷,水也;釜底之火,火也。
釜上之氣,即為陽氣;氣中之水,即為陰氣。
然必釜中水谷充滿,又得釜底之火以熏蒸之,釜上之蓋以統束之,而後氣中之水,煦育,上蒸下布。
氣中有水,即是陰升;水由氣化,即為陽降。
若釜中水谷不充,則無米之炊,将見釜底之火,僅存虛陽,釜上之蓋,亦為虛器。
又或釜中雖有水谷,而釜底無火,不獨精氣不能蒸運,即渣滓亦難銷熔;釜上無蓋,不獨統攝無權,亦且漫溢不治。
然則陰陽二氣,非相需而不可須臾離者哉?然就二氣而權衡之,陰承陽,陽統陰,陽氣一分不到即病,陽氣一分不盡不死,人自當以陽氣為重。
然陽氣固重,陰氣亦重,何也?人事與病,多緻陰傷者也,經雲:靜則神藏,動則消亡。
日用操勞,皆動機也,動則所生之少,不敵所耗之多;病亦動機也,動則六氣皆從火化,化火則必傷陰,則又當以陰氣為重。
譬如行舟,行者氣也,行之者水也,水足氣始旺也。
再譬諸燈:燈火,火也;油,水也,油足火始明也。
氣為血帥,血又為氣航。
此陽統陰而基于陰之理也。
若無陰,則陽氣亦無根據而亡矣。
(陰液脫者死,大肉脫者亦死。
)故陰陽二字,不讀曰陽陰,而讀曰陰陽,其亦可以恍然悟矣! 卷上 五行生克論 水木火土金五行生克,一陰陽升降之旋相為宮也。
生為長養,即為陰升;克為制化,即是陽降。
然必陰先升而後陽乃降,亦必陽能降而後陰轉升。
五行不克則不生,如有妻而無夫也。
乃相生之道,人皆知之,相克之道,人多不察,請詳言之。
腎主地、主陰、主水,五液亦皆主地、主陰、主水。
腎中真陽之氣,煦育,上通各髒腑之陽,而腎中真陰之氣,即因腎陽蒸運,上通各髒腑之陰。
陽助陰升,以養肝木,則木氣敷榮,血充而氣暢矣。
由是,肝得上升之陰氣而養心火,則火氣溫潤,血生而脈行矣。
由是,心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脾土,則土氣健運,統血而散精矣。
由是,脾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肺金,則金有治節,調元而贊化矣。
肺得上升之陰氣,轉降而入腎,則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矣。
此五行一氣相生,始于腎,終于肺,地所以上交乎天也。
肺主天、主陽、主氣,敷布陰液,以柔肝木。
木得下降之陽氣所制,則溫柔和緩,不似燥急難平矣。
由是,木來疏土,土得下降之陽氣所制,則宣松運化,不似困鈍不靈矣。
由是,土來治水,水得下降之陽氣所制,則知周輸洩,不似汜濫無歸矣。
由是,水來濟火,火得上升而複下降之陽氣所制,則心腎相交,不似火炎水燥矣。
由是,火來暖金,金得上升而複下降之陽氣所制,則津液分布,不似金寒水冷矣。
此五行一氣相克,始于肺,終于肺,天所以大包乎地也。
然則五行之生,雖五髒之陰遞升而生,實腎之陽助腎之陰遞升而生,陰之升,天統之而地承之也。
五行之克,雖五髒之陽遞降而克,實肺之陽統肺之陰遞降而克,陽之降,地承之而天統之也。
生固為生,克亦為生,生克二者,非即陰升陽降,循環而不窮者哉?然而生克又不可太過也,太過則非真陰真陽升降以為生,而為邪水邪火升降以為害也。
木賴水生,水泛則木浮,木浮則火濕,火濕則土困,土困則金埋,金埋則水愈泛,五内有水而無火,則瀉利、腫滿,諸濕病生矣。
火賴水克,水盛則火滅,火滅則金寒,金寒則木濕,木賴木生,木盛則自焚,火焚則土燥,土燥則金枯,金枯則水涸,水涸則木愈焚,五内有火而無水,則風、勞、蠱、膈、三消,諸燥病生矣。
土賴木克,木強則土弱,土弱則水泛,水泛則亦虧,土無火必濫,則痞滿、腫脹、洩瀉諸濕病生;土無水必幹,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