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采奇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晉江縣學司訓粵人李一楫纂
師匪莪何喬遠
友邦(王□)?韋國賢
申甫鄭維嶽
叔賢唐時興
仲先陳文進
季弢黃文照
舅悌何九雲仝校閱
中央土令
土居中央。
寄旺于四時。
各分十八日。
共七十二日。
金木水火。
亦各七十二日。
土于四時。
無在而無不在。
無定位。
無專氣無卦名。
而附于辰戌醜未之末。
未在火金之間。
又居一歲之中。
土為火之子。
為金之母。
故揭中央土一令于未申之間。
以完四時五行之序。
其日戊巳。
其帝黃帝。
乘坤艮。
執繩司下土。
其神後土。
其蟲裸。
其律借黃锺。
其音宮。
其色黃。
其數五。
其味甘。
其臭香。
祀中溜。
祭先心。
天子居明堂大室。
乘大辂。
駕黃(馬□)。
載黃旗。
衣黃衣。
服黃玉。
食稷與牛。
其器圓以揜。
命令各從四時。
此時人身之脾。
乃坤之氣。
土之精也脾。
裨也。
裨助胃氣。
為心之子。
為肺之母。
外通眉阙。
口為之官。
為消谷之府。
如轉磨焉。
脾不轉。
則食不消。
故衛生君子。
宜少思屏慮。
不為利争。
不與物競。
恬和清虛。
順坤之德。
嗜味必節。
以全其生。
宜食軟熱之物。
以養脾氣。
切勿食脾。
勿食羊血。
禁食酸味。
以順其氣。
逆之則脾腎受邪。
土木相克。
百病生矣。
秋季總叙 何謂秋。
禮記曰。
西方曰秋。
蓋西乃收物之方。
鬥指西。
天下皆秋。
尚書大傳曰。
西方。
鮮方也。
鮮。
訊也。
訊者。
始入之貌。
始入何以雲秋。
秋者。
愁也。
言萬物成象。
虞秋至而愁也。
又聚也。
肅也。
萬物莫不禮肅。
敬之至也。
太元經曰。
物皆成象而聚也。
西之義何。
漢律曆志曰。
西者。
遷也。
陰氣遷落。
萬物(韋焦)斂。
乃成熟也。
管子曰。
秋者。
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秋三月。
日行西陸。
循白道。
曰辰德。
其氣陰陰生金。
立秋金相。
秋分金旺。
故【盛德】在金。
萬物成實。
謂之容平。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萬物夏長。
華實以成。
是收物之府。
配以聖人之書。
而三王之世如之。
其天曰旻。
謂愍物之凋零也。
其時之總名。
曰三秋。
曰九秋。
□□□□□□□□□□一月三十日為三秋。
故三月有九秋也。
又曰素秋。
曰商秋。
曰冥秋。
曰高商。
曰白藏。
曰收成。
風曰商風曰商飙。
曰凄風。
曰高風。
曰素風。
曰涼風。
曰清風。
曰蓼風。
曰激風。
曰悲風。
曰迅商。
景曰朗景。
曰澄景。
曰清景。
曰明景。
曰晨景。
辰曰凄辰。
霜辰。
節曰素節。
商節。
高節。
草曰衰草。
白草。
木曰衰林。
霜柯。
曰霜條。
曰疏木。
曰疏林。
其日幹曰庚辛。
鄭氏曰庚之為言更也。
辛之為言新也。
日之行西從白道。
成熟萬物。
月為之佐。
萬物皆肅然更改。
秀實新成。
人因以為日名焉。
支曰申酉。
其帝少皞。
執矩司秋。
其神蓐收。
乘兌馭物。
五音商。
其色白。
其蟲毛。
其數九。
其性義。
其情哀。
其味辛。
其臭腥。
祀主門。
祭先肝。
秋三月同也。
當秋時。
禁無赦過釋罪緩刑。
秋不禁。
則奸邪不勝此時金旺肺屬金為白帝神。
居髒之上。
對胸。
若覆蓋焉。
故曰華蓋。
肺。
勃也。
言其氣勃郁也。
六葉兩耳。
為脾之子。
為腎之母。
下有七魄。
名曰屍狗。
伏屍。
雀陰。
吞賊。
非毒。
除穢。
辟臭。
鼻為之官。
大腸為之府。
上通至腦。
下通至脾。
為呼吸之根源。
為傳從之宮殿。
故衛生君子。
當審時節宣。
養肺以安七魄。
飲食之味。
宜減辛增酸。
以養肝氣。
肺金旺。
忌克肝木也。
肺盛則宜用呬以洩之。
無□而哂。
懼不祥也。
蓋秋三月。
六氣一十八候。
皆□收斂之令。
人當收斂其心。
勿為發揚馳逞。
立秋後。
稍宜和平調攝。
蚤卧蚤起。
與雞俱興。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
金匮要略曰。
三秋不可食肺。
養生論曰秋初夏未熱氣酷甚。
不可脫衣裸體。
貪取涼風。
或令人扇風。
夜露手足。
此中風之原也。
切宜戒之。
秋三月。
卧時頭宜向西。
利益不小。
本草曰。
入秋小腹多冷。
宜用古時磚煮汁熱服之。
傥痛。
用熱磚熨肚三五次。
即瘥。
書曰。
秋氣燥。
宜食麻以潤之。
使不躁。
禁寒飲食禁蚤服寒衣。
又曰。
立秋日。
不宜沐浴。
八月朢後少寒。
宜用微火暖足。
勿令下冷。
攝生方曰。
秋當清晨睡覺時。
閉目叩齒三十六通咽下津液。
以兩手搓熱手心慰眼。
三秋行此。
極能明目。
養生書曰。
秋谷初熟。
不宜與老人先食。
食之多發宿疾。
管子曰。
秋三月。
以庚辛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禁博塞二政曰。
無見五兵之刃。
三政曰。
慎旅農。
趍聚收。
四政曰。
補缺塞坼。
修垣牆謹門闾。
五政曰。
敬時五谷之皆入也。
尚書曰。
寅餞納日。
平秩西成。
大傳曰。
天子以秋命王公将帥。
選士厲兵。
以征不義。
決獄訟。
斷刑罰。
趍收斂。
以順天道。
以佐秋殺。
五行統論生旺 孟秋。
金臨官。
木絕。
火病水土生。
仲秋金旺。
木胎。
火死。
水土沐浴。
季秋金衰。
木養。
火墓。
水土冠帶。
五行分陰陽析論生旺 孟秋。
庚金臨官。
辛金旺。
甲木絕。
乙木胎。
丙火戊土病。
丁火己土沐浴。
壬水生。
癸水死。
仲秋庚金旺。
辛金臨。
官。
甲木胎。
乙木絕。
丙火戊土死。
丁火己土生。
壬水沐浴。
癸水病。
季秋庚金衰。
辛金冠帶。
甲木養。
乙木墓。
丙火戊土墓。
丁火己土養。
壬水冠帶。
癸水衰。
三禮義宗雲。
周祫以秋者何。
萬物新成。
可以奉薦宗廟。
故合先祖之神而祭之。
所以祫宜在秋也。
七月令 孝經緯曰。
大暑後十五日。
鬥指坤。
為立秋。
秋。
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太陽尚在午。
躔鹑火之次。
表影長四尺五寸七分。
後十五日。
鬥指申。
為處暑言渎暑将退。
伏而潛處也。
太陽過巳躔鹑尾之次表影長五尺五寸五分。
日月亦會于鹑尾。
處暑。
乃七月中氣。
鬥指申。
故月建申。
從此月中氣而定建也。
申者何。
志雲。
堅于申。
史言陰用事。
申賊萬物也。
晉樂志曰。
申者。
身也。
成也。
言萬物身體皆成也。
命曰孟秋曰首秋。
曰上秋。
曰肇秋。
曰蘭秋。
又曰相月。
曰蘭月。
曰涒灘。
又名大晉。
是月也。
龍火西頹。
梧落一葉。
氣屬三陰。
月卦名否。
否。
塞也。
天地閉塞。
陰陽不交時也。
氣卦名坤。
律應夷則。
夷。
傷。
則。
法也。
言金氣始肅。
萬物于此凋傷。
猶被刑戮之法也。
八音屬土。
八風涼。
日次翌。
南方之宿。
楚之分野。
昏建星中。
旦畢中。
立秋節。
涼風至。
次五日。
白露降。
後五日。
寒蟬鳴。
處暑氣。
鷹乃祭鳥。
次五日。
天地始肅。
不可以嬴。
後五日。
禾乃登。
天子居總章左個。
乘戎路。
駕白駱。
載白旗衣白衣。
服白玉。
食麻與犬。
其器廉以深。
當立秋日。
夜漏未盡三刻。
京都百官。
皆衣白絁皂。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
諸侯大夫。
迎秋于西郊。
還乃賞軍帥。
遣使者。
赍束帛以賜武官。
命将厲兵。
簡練桀俊。
專任有功。
以征不義。
诘誅暴慢。
以明好惡。
順彼遠方。
始用刑戮。
命有司修法制。
繕囹圄。
具桎梏。
禁止奸。
慎罪邪。
決訟獄。
務搏執。
戮有罪。
斷刑罰。
趣收斂。
以順天道。
以佐秋殺。
農乃升谷。
天子嘗新。
先薦寝廟。
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
謹壅塞。
備水潦。
修宮室。
補城郭。
無割上地。
行重币。
出大使。
傥行冬令。
則陰氣大勝。
介蟲敗谷。
戎兵乃來。
行春令。
則其國乃旱。
陽氣複還。
五谷不實。
行夏令。
則國多大災。
寒熱不節。
民多瘧疾。
七月逐日雜記 ○初一日。
先天節。
聖祖天尊誕。
太上老君登太極朝元始。
桐柏真人。
與許遠受真。
又曰四始日。
楊公忌。
不宜問疾。
○初四。
長陵仁孝文皇後忌。
○初五曰。
三會日。
宜建齋醮。
○初七。
玄天平旦降。
太平寇真君太師降。
浮丘昭應真人生。
乃地府慶會之辰。
曰道德臘。
曰鶴駕日。
周處風土記。
七夕灑掃庭除。
露施幾筵。
設酒脯時果。
散香粉。
候河鼓織女。
言此二星當會。
守夜者。
鹹懷私願。
傥見天漢中。
有奕奕正白氣。
複耀五色。
即有征應。
見即下拜。
乞富。
乞壽。
乞子。
三年乃得。
惟得乞一。
不得兼求。
荊楚歲時記。
七夕為牛女聚會之辰。
戴德雲。
此日織女東向。
蓋言星也石氏星經雲。
牽牛。
名天關。
佐肋期雲。
織女神名收陰。
天官書雲。
是天帝外孫。
傅玄拟天問雲。
七夕牛女會天河。
即其事也。
牽牛。
主關梁。
織女則主□果。
開元中。
帝與妃子。
每至七夕。
在華清宮宴。
宮女各以蜘蛛内之小金盒子中。
至曉開視。
蛛絲稀密。
以為得巧之多寡。
民間效焉。
荊楚歲時記。
七夕婦人。
結樓穿七孔針。
或以金銀(金俞)石為針。
陳□果于庭。
以乞巧。
蜘蛛網密者巧多。
稀者巧少。
世說。
郝隆七月七日。
見鄰人皆曝曬衣物。
隆乃仰卧。
曝腹于庭。
曰。
我曝腹中書耳。
淮南子雲。
烏鵲填河而渡織女。
風俗記雲。
織女七夕渡河。
使鵲為橋。
故古詩雲。
寂然香滅後。
鵲散渡橋空。
王子喬即周靈王太子晉也。
好吹笙。
作鳳凰聲。
道士浮丘公。
接以上嵩山。
三十餘年。
求之不
寄旺于四時。
各分十八日。
共七十二日。
金木水火。
亦各七十二日。
土于四時。
無在而無不在。
無定位。
無專氣無卦名。
而附于辰戌醜未之末。
未在火金之間。
又居一歲之中。
土為火之子。
為金之母。
故揭中央土一令于未申之間。
以完四時五行之序。
其日戊巳。
其帝黃帝。
乘坤艮。
執繩司下土。
其神後土。
其蟲裸。
其律借黃锺。
其音宮。
其色黃。
其數五。
其味甘。
其臭香。
祀中溜。
祭先心。
天子居明堂大室。
乘大辂。
駕黃(馬□)。
載黃旗。
衣黃衣。
服黃玉。
食稷與牛。
其器圓以揜。
命令各從四時。
此時人身之脾。
乃坤之氣。
土之精也脾。
裨也。
裨助胃氣。
為心之子。
為肺之母。
外通眉阙。
口為之官。
為消谷之府。
如轉磨焉。
脾不轉。
則食不消。
故衛生君子。
宜少思屏慮。
不為利争。
不與物競。
恬和清虛。
順坤之德。
嗜味必節。
以全其生。
宜食軟熱之物。
以養脾氣。
切勿食脾。
勿食羊血。
禁食酸味。
以順其氣。
逆之則脾腎受邪。
土木相克。
百病生矣。
秋季總叙 何謂秋。
禮記曰。
西方曰秋。
蓋西乃收物之方。
鬥指西。
天下皆秋。
尚書大傳曰。
西方。
鮮方也。
鮮。
訊也。
訊者。
始入之貌。
始入何以雲秋。
秋者。
愁也。
言萬物成象。
虞秋至而愁也。
又聚也。
肅也。
萬物莫不禮肅。
敬之至也。
太元經曰。
物皆成象而聚也。
西之義何。
漢律曆志曰。
西者。
遷也。
陰氣遷落。
萬物(韋焦)斂。
乃成熟也。
管子曰。
秋者。
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秋三月。
日行西陸。
循白道。
曰辰德。
其氣陰陰生金。
立秋金相。
秋分金旺。
故【盛德】在金。
萬物成實。
謂之容平。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萬物夏長。
華實以成。
是收物之府。
配以聖人之書。
而三王之世如之。
其天曰旻。
謂愍物之凋零也。
其時之總名。
曰三秋。
曰九秋。
□□□□□□□□□□一月三十日為三秋。
故三月有九秋也。
又曰素秋。
曰商秋。
曰冥秋。
曰高商。
曰白藏。
曰收成。
風曰商風曰商飙。
曰凄風。
曰高風。
曰素風。
曰涼風。
曰清風。
曰蓼風。
曰激風。
曰悲風。
曰迅商。
景曰朗景。
曰澄景。
曰清景。
曰明景。
曰晨景。
辰曰凄辰。
霜辰。
節曰素節。
商節。
高節。
草曰衰草。
白草。
木曰衰林。
霜柯。
曰霜條。
曰疏木。
曰疏林。
其日幹曰庚辛。
鄭氏曰庚之為言更也。
辛之為言新也。
日之行西從白道。
成熟萬物。
月為之佐。
萬物皆肅然更改。
秀實新成。
人因以為日名焉。
支曰申酉。
其帝少皞。
執矩司秋。
其神蓐收。
乘兌馭物。
五音商。
其色白。
其蟲毛。
其數九。
其性義。
其情哀。
其味辛。
其臭腥。
祀主門。
祭先肝。
秋三月同也。
當秋時。
禁無赦過釋罪緩刑。
秋不禁。
則奸邪不勝此時金旺肺屬金為白帝神。
居髒之上。
對胸。
若覆蓋焉。
故曰華蓋。
肺。
勃也。
言其氣勃郁也。
六葉兩耳。
為脾之子。
為腎之母。
下有七魄。
名曰屍狗。
伏屍。
雀陰。
吞賊。
非毒。
除穢。
辟臭。
鼻為之官。
大腸為之府。
上通至腦。
下通至脾。
為呼吸之根源。
為傳從之宮殿。
故衛生君子。
當審時節宣。
養肺以安七魄。
飲食之味。
宜減辛增酸。
以養肝氣。
肺金旺。
忌克肝木也。
肺盛則宜用呬以洩之。
無□而哂。
懼不祥也。
蓋秋三月。
六氣一十八候。
皆□收斂之令。
人當收斂其心。
勿為發揚馳逞。
立秋後。
稍宜和平調攝。
蚤卧蚤起。
與雞俱興。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
金匮要略曰。
三秋不可食肺。
養生論曰秋初夏未熱氣酷甚。
不可脫衣裸體。
貪取涼風。
或令人扇風。
夜露手足。
此中風之原也。
切宜戒之。
秋三月。
卧時頭宜向西。
利益不小。
本草曰。
入秋小腹多冷。
宜用古時磚煮汁熱服之。
傥痛。
用熱磚熨肚三五次。
即瘥。
書曰。
秋氣燥。
宜食麻以潤之。
使不躁。
禁寒飲食禁蚤服寒衣。
又曰。
立秋日。
不宜沐浴。
八月朢後少寒。
宜用微火暖足。
勿令下冷。
攝生方曰。
秋當清晨睡覺時。
閉目叩齒三十六通咽下津液。
以兩手搓熱手心慰眼。
三秋行此。
極能明目。
養生書曰。
秋谷初熟。
不宜與老人先食。
食之多發宿疾。
管子曰。
秋三月。
以庚辛之日發五政。
一政曰禁博塞二政曰。
無見五兵之刃。
三政曰。
慎旅農。
趍聚收。
四政曰。
補缺塞坼。
修垣牆謹門闾。
五政曰。
敬時五谷之皆入也。
尚書曰。
寅餞納日。
平秩西成。
大傳曰。
天子以秋命王公将帥。
選士厲兵。
以征不義。
決獄訟。
斷刑罰。
趍收斂。
以順天道。
以佐秋殺。
五行統論生旺 孟秋。
金臨官。
木絕。
火病水土生。
仲秋金旺。
木胎。
火死。
水土沐浴。
季秋金衰。
木養。
火墓。
水土冠帶。
五行分陰陽析論生旺 孟秋。
庚金臨官。
辛金旺。
甲木絕。
乙木胎。
丙火戊土病。
丁火己土沐浴。
壬水生。
癸水死。
仲秋庚金旺。
辛金臨。
官。
甲木胎。
乙木絕。
丙火戊土死。
丁火己土生。
壬水沐浴。
癸水病。
季秋庚金衰。
辛金冠帶。
甲木養。
乙木墓。
丙火戊土墓。
丁火己土養。
壬水冠帶。
癸水衰。
三禮義宗雲。
周祫以秋者何。
萬物新成。
可以奉薦宗廟。
故合先祖之神而祭之。
所以祫宜在秋也。
七月令 孝經緯曰。
大暑後十五日。
鬥指坤。
為立秋。
秋。
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太陽尚在午。
躔鹑火之次。
表影長四尺五寸七分。
後十五日。
鬥指申。
為處暑言渎暑将退。
伏而潛處也。
太陽過巳躔鹑尾之次表影長五尺五寸五分。
日月亦會于鹑尾。
處暑。
乃七月中氣。
鬥指申。
故月建申。
從此月中氣而定建也。
申者何。
志雲。
堅于申。
史言陰用事。
申賊萬物也。
晉樂志曰。
申者。
身也。
成也。
言萬物身體皆成也。
命曰孟秋曰首秋。
曰上秋。
曰肇秋。
曰蘭秋。
又曰相月。
曰蘭月。
曰涒灘。
又名大晉。
是月也。
龍火西頹。
梧落一葉。
氣屬三陰。
月卦名否。
否。
塞也。
天地閉塞。
陰陽不交時也。
氣卦名坤。
律應夷則。
夷。
傷。
則。
法也。
言金氣始肅。
萬物于此凋傷。
猶被刑戮之法也。
八音屬土。
八風涼。
日次翌。
南方之宿。
楚之分野。
昏建星中。
旦畢中。
立秋節。
涼風至。
次五日。
白露降。
後五日。
寒蟬鳴。
處暑氣。
鷹乃祭鳥。
次五日。
天地始肅。
不可以嬴。
後五日。
禾乃登。
天子居總章左個。
乘戎路。
駕白駱。
載白旗衣白衣。
服白玉。
食麻與犬。
其器廉以深。
當立秋日。
夜漏未盡三刻。
京都百官。
皆衣白絁皂。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
諸侯大夫。
迎秋于西郊。
還乃賞軍帥。
遣使者。
赍束帛以賜武官。
命将厲兵。
簡練桀俊。
專任有功。
以征不義。
诘誅暴慢。
以明好惡。
順彼遠方。
始用刑戮。
命有司修法制。
繕囹圄。
具桎梏。
禁止奸。
慎罪邪。
決訟獄。
務搏執。
戮有罪。
斷刑罰。
趣收斂。
以順天道。
以佐秋殺。
農乃升谷。
天子嘗新。
先薦寝廟。
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
謹壅塞。
備水潦。
修宮室。
補城郭。
無割上地。
行重币。
出大使。
傥行冬令。
則陰氣大勝。
介蟲敗谷。
戎兵乃來。
行春令。
則其國乃旱。
陽氣複還。
五谷不實。
行夏令。
則國多大災。
寒熱不節。
民多瘧疾。
七月逐日雜記 ○初一日。
先天節。
聖祖天尊誕。
太上老君登太極朝元始。
桐柏真人。
與許遠受真。
又曰四始日。
楊公忌。
不宜問疾。
○初四。
長陵仁孝文皇後忌。
○初五曰。
三會日。
宜建齋醮。
○初七。
玄天平旦降。
太平寇真君太師降。
浮丘昭應真人生。
乃地府慶會之辰。
曰道德臘。
曰鶴駕日。
周處風土記。
七夕灑掃庭除。
露施幾筵。
設酒脯時果。
散香粉。
候河鼓織女。
言此二星當會。
守夜者。
鹹懷私願。
傥見天漢中。
有奕奕正白氣。
複耀五色。
即有征應。
見即下拜。
乞富。
乞壽。
乞子。
三年乃得。
惟得乞一。
不得兼求。
荊楚歲時記。
七夕為牛女聚會之辰。
戴德雲。
此日織女東向。
蓋言星也石氏星經雲。
牽牛。
名天關。
佐肋期雲。
織女神名收陰。
天官書雲。
是天帝外孫。
傅玄拟天問雲。
七夕牛女會天河。
即其事也。
牽牛。
主關梁。
織女則主□果。
開元中。
帝與妃子。
每至七夕。
在華清宮宴。
宮女各以蜘蛛内之小金盒子中。
至曉開視。
蛛絲稀密。
以為得巧之多寡。
民間效焉。
荊楚歲時記。
七夕婦人。
結樓穿七孔針。
或以金銀(金俞)石為針。
陳□果于庭。
以乞巧。
蜘蛛網密者巧多。
稀者巧少。
世說。
郝隆七月七日。
見鄰人皆曝曬衣物。
隆乃仰卧。
曝腹于庭。
曰。
我曝腹中書耳。
淮南子雲。
烏鵲填河而渡織女。
風俗記雲。
織女七夕渡河。
使鵲為橋。
故古詩雲。
寂然香滅後。
鵲散渡橋空。
王子喬即周靈王太子晉也。
好吹笙。
作鳳凰聲。
道士浮丘公。
接以上嵩山。
三十餘年。
求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