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祖方

關燈
卷十六 祖方 夫字有字母。

    方有方祖。

    自伊芳尹湯液。

    一脈相傳。

    與釋氏傳燈無異。

    苟能推源于此。

    自然心手合轍。

    諒非時師所能測識也。

     卷十六 祖方 桂枝湯(玉函) 治風傷衛氣。

    脈浮緩。

    發熱自汗。

    營衛不和。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炙。

    二錢)生姜(五片)大棗(四枚。

    擘) 上五味。

    水煎溫服。

    啜熱稀粥一盞。

    以助藥力。

    覆暖取微汗效。

    不汗。

    少頃再服。

     小建中湯(玉函)治風木乘脾。

    寒熱腹痛。

     桂枝湯倍芍藥。

    加膠饴三錢。

     黃建中湯(金匮)治虛勞感寒。

    發熱自汗。

     桂枝湯加黃錢半。

    膠饴一合。

    千金。

    多人參二錢。

    桂枝湯和營表藥。

    倍芍藥加膠饴。

    便能創建中氣。

    以芍藥之酸。

    斂護營血。

    膠饴之甘。

    培養中土。

    更加黃以實衛氣。

    營衛髒腑俱和。

     而受益多矣。

    千金于小建中方加入當歸。

    名曰内補建中。

    其調和中外之力可知。

     陽旦湯(千金)治冬溫脈浮發熱。

    項強頭痛。

     桂枝湯加黃芩錢半。

     陰旦湯(千金)治冬溫内寒外熱。

    肢節疼痛。

    中挾寒食。

     桂枝湯加黃芩錢半。

    幹姜五分。

    陰霾四塞。

    非平旦之氣。

    無以打開陽和。

    桂枝湯原名陽旦。

    打開陽邪之藥也。

    千金于中加入黃芩之苦寒性輕。

    以治冬溫在表之邪熱。

    仍以陽旦稱之。

    若兼挾寒食。

    再加幹姜之辛溫散結。

    以治中土之停滞。

    遂因之曰陰旦。

    與經絡之陰陽。

    風馬牛不相涉也。

     千金獨活湯治風懿奄忽不知人。

    咽中閉塞不能言。

    四肢不收。

    手足曳。

     桂枝湯桂枝易桂心。

    去大棗加獨活、栝蒌根、生葛發其汗。

    不得汗。

    去獨活、栝蒌根、生姜。

     加防己、防風、麻黃。

    喑啞不語。

    并皆治之。

     當歸四逆湯(玉函)治陽邪入犯厥陰。

    四肢厥逆。

     桂枝湯去生姜。

    加當歸三錢。

    細辛、通草各一錢。

    邪犯厥陰之界。

    有入無出。

    雖有熱邪。

    勢必從陰而後厥逆。

    故厥陰篇中。

    有厥深熱深之例。

    以振發傳經之變端。

    病邪至此。

    最為緊迫。

    醫者苟無成識于胸中。

    臨病将何措指。

    南陽先師乃毫不以厥逆為意。

    仍取太陽例中桂枝湯方。

    加入當歸協濟芍藥。

    以護厥陰之營。

    細辛引領桂枝。

    以為厥陰向導。

    通草通利膀胱。

    以疏厥陰出路。

    與桂枝平分力量。

    為分解之快捷方式。

    雖厥陰與太陽兩經接壤。

    邪既入陰。

    斷無複傳陽經之理。

    先輩六經例有不罷再傳之說。

    大可噴飯。

    而桂枝方中。

    獨去生姜者。

    恐辛辣性暴。

    不待氣味入陰。

    便從太陽開發。

    轉虛其衛。

    再有何力以振驅邪之任欤。

    由是廣推大小青龍。

    大小柴胡。

    和解營衛兩歧。

    表裡交界之邪。

    必用姜、棗為一定之法。

    若麻黃湯則專主寒傷營證。

    便與生姜無預。

    逮至三陰等治。

    從無一方泛用生姜者。

    生姜為手頭常用之物。

    尚爾若此之慎。

    況有不察厥深熱深之旨。

    一見四肢厥冷。

    漫投姜、附、四逆。

    于此能無戚戚乎。

     内補當歸建中湯(玉函)治産後血虛。

    虛羸不足。

    腹中刺痛。

    少腹中急。

    或感寒發熱。

     桂枝湯桂枝易肉桂。

    加當歸二錢。

    膠饴六錢。

    崩傷内衄不止。

    加地黃六錢。

    阿膠二錢。

    産後一月服四五劑。

    令人強壯。

     桂枝龍骨牡蛎湯(玉函)治虛勞夢洩。

    惡寒發熱。

     桂枝湯加龍骨()牡蛎(熬)各錢半。

     桂枝大黃湯(玉函)治太陰中風誤下。

    引邪入内。

    腹滿痛。

     桂枝湯加大黃一錢。

    桂枝湯表藥也。

    以其誤下。

    引邪内賊而腹滿痛。

    渾是表邪在内不解之故。

    故仍用桂枝湯。

    略加大黃。

    因勢利導。

    病既變。

    則藥亦不得不随之而變也。

     桂枝葛根湯(玉函)治太陽經柔痙。

    自汗脈浮。

     桂枝湯加葛根二錢。

     栝蒌桂枝湯(金匮)治痙太陽證備。

    身體強KTKT然。

    脈沉遲。

     桂枝湯加栝蒌根二錢。

     桂枝加附子湯(玉函)治亡陽漏風。

    肢體屈伸不和。

     桂枝湯加熟附子一錢。

     桂枝加黃湯(金匮)治黃汗發熱胫冷。

    腰以上汗出。

    下無汗。

     桂枝湯加黃二錢。

     芍桂酒湯(金匮)治汗如柏汁。

    肢體腫。

    發熱汗出而渴。

     桂枝湯去甘草、姜、棗。

    加黃五錢。

    苦酒和水煎。

     黃桂枝五物湯(金匮)治血痹。

    身體不仁。

    如風狀。

     桂枝湯去甘草。

    加黃等分。

    千金桂枝易桂心。

    加人參名黃湯。

     茯苓甘草湯(玉函)治風邪入犯膀胱氣分。

    小便不利。

     桂枝湯去芍藥、大棗。

    加茯苓二錢。

     苓桂術甘湯(玉函)治心下有支飲。

    胸腹支滿。

    目眩。

     桂枝湯去芍藥、姜、棗。

    加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此僅用桂枝湯之半。

    以流動中外之支滿。

     兼四君子之半。

    以營運在裡之痰氣也。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金匮)治肺癰吐涎沫。

    初起有表邪者。

     桂枝湯去芍藥加皂莢一枚。

    (去皮核。

    酥炙)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金匮)治氣分。

    心下如盤。

     桂枝湯去芍藥。

    加麻黃、附子各一錢。

    細辛半錢。

    病在氣分。

    非麻桂不能分解。

    病氣盤錯。

     非辛、附不能破結。

    去芍藥者。

    惡其酸收也。

     小青龍湯(玉函)治溢飲喘咳。

    自利發熱。

    當發其汗。

     桂枝湯去姜、棗。

    加麻黃三錢。

    半夏二錢。

    炮姜、細辛、五味子各半錢。

     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匮)治喘咳上氣煩躁。

    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湯加石膏雞子大一枚。

    (碎) 桂枝麻黃各半湯(玉函)治太陽證脈微惡寒。

     桂枝湯加麻黃、杏仁。

     桂枝二越婢一湯(玉函)治營衛俱傷。

    風多寒少而煩滿。

     桂枝湯本方各二錢。

    加麻黃二錢。

    石膏三錢。

     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匮)治肢節痛。

    腳腫如脫。

     桂枝湯去大棗。

    加麻黃二錢。

    白術半兩。

    知母、防風各四錢。

    熟附子二錢。

     炙甘草湯(玉函)治傷寒脈結代。

    心動悸。

    及肺痿唾多。

    心中溫溫液液。

    虛勞不足。

    汗出而悶。

     桂枝湯去芍藥倍甘草。

    加人參二錢。

    生地三錢。

    麥門冬二錢。

    麻子仁一錢。

    阿膠二錢。

    渾是清潤調補藥中。

    但用桂枝一味以流動經脈之滞。

    麻仁一味以滋潤腸胃之結。

    而脈虛結代。

    心虛動悸。

     一切虛勞不足。

    得以榮養。

    則脈虛自複。

    心悸自甯矣。

     芍藥甘草湯(玉函)治營血受傷。

    熱不止。

     桂枝湯去桂枝、姜、棗。

     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發汗病不解。

    反惡寒。

    及瘡家發汗成痙。

     桂枝湯去桂枝、姜、棗。

    加附子一錢。

    (炮) 黃芩湯(玉函一名黃芩芍藥湯)治伏氣發溫。

    太陽少陽合病自利。

     桂枝湯去桂枝、生姜。

    加黃芩三錢。

     黃芩加半夏湯(玉函金匮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伏氣發溫。

    内挾痰飲痞滿咳逆。

     桂枝湯去桂枝。

    加黃芩三錢。

    半夏二錢。

    黃芩湯本治春夏溫熱。

    熱自内發。

    故于桂枝湯中。

     除去桂枝、生姜之辛溫。

    易以黃芩之苦燥。

    轉溫散為涼解。

    大匠運斤妙用。

    不可思議。

    後世借以治下利身熱。

    亦不出此。

    其黃芩加半夏湯。

    治自利而嘔。

    與夏秋下利白沫。

    若合符節。

    異病同治。

    總不出南陽之繩墨也。

     卷十六 祖方 麻黃湯(玉函) 治寒傷營氣。

    脈浮發熱。

    無汗而喘。

    骨節痛。

     麻黃(去節。

    三錢)桂枝(三錢)甘草(炙。

    一錢)杏仁(二十枚。

    泡。

    去皮尖。

    碎) 上四味。

    水煎溫服。

    暖覆取微汗。

    不須啜粥。

    以寒邪入傷營氣。

    營氣起于中焦。

    恐谷氣反助邪熱也。

     麻黃加術湯(金匮)治濕家身體煩疼。

    日晡發熱。

     黃麻湯加白術四錢。

    濕家身疼煩熱。

    渾是軀殼受傷。

    即用麻黃湯開發肌表。

    不得白術健運脾氣。

    則濕熱雖從汗洩。

    而水谷之氣。

    依然複為痰濕。

    流薄中外矣。

    然術必生用。

    若經炒焙。

    但有健脾之能。

    而無祛濕之力矣。

     古今錄驗橘皮湯(金匮)治寒邪傷肺。

    咳嗽吐血。

     麻黃湯換肉桂加橘皮、當歸、紫菀、黃芩。

     麻杏甘石湯(玉函)治發汗後。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麻黃湯去桂枝。

    加石膏半兩。

    此麻黃湯去桂。

    而兼越婢之意。

    專祛上焦濕熱痰氣。

    與苓桂術甘湯互發。

    彼藉苓、術。

    專祛心下之支飲。

    此藉石膏。

    專祛膈上之濕熱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玉函)治風濕一身盡痛發熱。

    日晡所劇者。

     麻黃湯去桂枝。

    加薏苡半兩。

     杏子湯治風水虛脹脈浮。

    發其汗即已。

     麻黃湯去桂枝。

    (又易簡杏子湯。

    用小青龍加人參杏子仁) 甘草麻黃湯(金匮)亦治裡水。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

    方用甘草二錢。

    麻黃四錢。

     葛根湯(玉函)治太陽陽明合病自利。

    或發熱無汗。

    喘滿不食。

     麻黃湯去杏仁。

    增桂枝一錢。

    加葛根四錢。

    芍藥二錢。

    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

    此即麻黃、桂枝二湯合用。

    于中但去杏仁。

    增葛根。

    為陽明經證之專藥。

    以其能輔麻黃。

    大開肌肉也。

    去杏仁者。

    既開肌肉于外。

    不當複洩肺氣于内也。

    聖人立法。

    一方一味。

    各有斟酌。

    非刻意研求。

    焉能測識其微而為蒼生司命哉。

     三拗湯(局方)治風寒傷肺而咳。

    誤行斂肺。

    而壅嗽喘急。

     麻黃湯去桂枝。

    用麻黃、(不去節。

    )甘草、(生)杏仁(連皮尖)等分。

    更加桔梗、荊芥。

    名加味三拗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玉函)治少陰病。

    脈沉發熱。

    及水腫喘咳。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甘草。

    加附子一錢。

    細辛半錢。

     千金附子散治中風手臂不仁。

    口面僻。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幹姜、桂心、人參、防風、芎、羚羊角。

    為散水煎。

    加竹瀝。

    日服一劑效。

     倉公當歸湯治賊風口噤。

    角弓反張成痙。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當歸、防風獨活。

    水酒和煎。

    口不開者。

    格口内湯。

    一服當蘇。

    二服小汗。

    三服大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玉函金匮名麻黃附子湯)治少陰病脈沉發熱。

    二三日無裡證。

    及水腫脈沉。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

    加附子一錢。

     千金大棗湯治曆節疼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

    加黃、姜、棗。

    日三服汗之。

    發表重劑。

    莫如麻黃。

    溫經峻藥。

    首推附子。

    表裡補瀉。

    功用天淵。

    仲景于少陰病脈沉發熱。

    二味合用。

    單刀直破堅壘。

    而建補天浴日之功。

    在一二日間。

    勢難叵測。

    則用細辛以助其銳。

    二三日無裡證。

    則用甘草以緩其治。

    各有權度。

    金匮于水腫治例。

    亦用二湯。

    喘嗽則兼細辛以開肺氣之壅。

    脈沉則兼甘草以緩腎氣之逆。

    與初起防變。

    二三日無裡證互發。

    而倉公乃于麻附細辛方中。

    加當歸、防、獨以療賊風口噤發痙。

    千金複以麻附甘草湯内加黃、姜、棗以治曆節疼痛。

    總賴麻黃、附子。

    徹外徹内。

    迅掃其邪。

    杲日當陽。

    何有陰霾之患乎。

     麻黃升麻湯(玉函)治冬溫誤行汗下。

    下部脈不至。

    咽候不利。

    唾膿血。

     麻黃湯去杏仁。

    用麻黃二錢。

    桂枝、甘草各八分。

    加升麻、當歸各一錢。

    知母、黃芩、葳蕤各二錢。

    天門冬、芍藥、幹姜、白術、茯苓、石膏各八分。

    此方專主陽熱陷于厥陰。

    經脈為邪氣所遏。

    故下部脈不至。

    而證見咽喉不利。

    唾膿血也。

    邪遏經脈。

    非兼麻黃、桂枝之制。

    不能開發肌表以洩外熱。

    非取白虎、越婢之法。

    不能清潤肺胃以化裡熱。

    更以芍藥甘草參黃芩湯寒因寒用。

    謂之應敵。

    甘草幹姜合腎着湯熱因熱用。

    謂之向導。

    以病氣龐雜。

    不得不以逆順兼治也。

     華蓋散(局方)治肺受風寒。

    咳嗽聲重。

    煩滿昏眩。

    脈浮數。

     麻黃湯去桂枝。

    方用麻黃、杏仁各一錢。

    甘草五分。

    加蘇子、赤茯苓、橘紅、桑根皮各一錢。

    生姜二片。

    紅棗一枚。

     九寶湯治經年久嗽不愈。

    脈浮起于外感者。

     麻黃湯加紫蘇、薄荷、橘紅、桑白皮、大腹皮等分。

    生姜三片。

    烏梅肉半個。

     麻黃連轺赤小豆湯(玉函)治濕熱發黃。

     麻黃湯去桂枝減麻黃一錢。

    加連轺(即連翹。

    )二錢赤小豆一合。

    生梓白皮一兩。

    生姜三片。

    大棗四枚。

    水煎。

    分溫三服。

    半日服盡。

     越婢湯(金匮)治風水惡寒。

    一身悉腫。

    脈浮不渴。

    續自汗出。

    無大熱者。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倍麻黃。

    加石膏八錢。

    生姜三片。

    大棗五枚。

    水煎。

    溫分三服。

    越婢者。

    發越濕土之邪氣也。

    水濕之氣。

    因風流播中外。

    兩相激搏。

    勢難分解。

    不得不藉麻黃祛之從表而越。

    石膏清之從裡而化。

    内經開鬼門法也。

    本方加術以助腠理開汗大洩。

    于加術方中更加附子。

    以治腳痹惡風。

    開中寓阖。

    信手合轍。

    其大青龍、小續命、麻杏甘石湯。

    或加桂枝以和營。

     或加參、歸以鼓氣。

    或加杏仁以洩滿。

    總以此方為樞局也。

    或問表無大熱。

    何得輕用麻黃。

    内無煩渴。

    何得輕用石膏。

    蓋惡寒身腫自汗。

    渾是濕氣郁着。

    非風以播之。

    不能解散。

    麻黃在寒傷營劑中。

    則為正治。

    在開痹濕門中。

    則為導引。

    石膏在白虎湯中。

    則為正治。

    在越婢、青龍、續命方中。

    則為導引。

    不可以此礙彼也。

     越婢加術湯(金匮)治内極熱。

    則身體津脫。

    腠理開。

    汗大洩。

    厲風氣。

    下焦腳弱。

     越婢湯加白術四錢。

     越婢加術附湯(金匮)治腳痹惡風。

     越婢湯加白術四錢。

    附子一錢。

     越婢加半夏湯(金匮)治肺脹咳而上氣。

     越婢湯加半夏半兩。

     大青龍湯(玉函)治營衛俱傷。

    脈浮緊。

    汗不得出而煩躁。

     越婢加杏仁十四枚。

    (去皮尖)桂枝二錢。

     文蛤湯(金匮)治吐後渴飲不止。

    脈緊頭痛。

     越婢湯麻黃減半。

    蓋文蛤半兩。

    杏仁十五枚。

     卷十六 祖方 續命湯(金匮名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

    身體不能自收。

    并治但伏不得卧。

    咳逆上氣。

    面目浮腫。

     麻黃桂枝(千金。

    局方。

    俱作桂心)當歸人參石膏幹姜甘草(炙。

    各三錢)芎(一錢)杏仁(三十枚。

    千金。

    作白術) 上九味。

    水煎。

    溫服。

    當薄覆脊憑幾坐。

    汗出則愈。

    不汗更服。

    無所禁。

    勿當風。

    千金續命湯無人參。

    有防風、黃芩、芍藥。

    續命風引湯。

    多防己、防風、獨活、附子。

    治中風癫眩不知人。

    狂言舌腫出。

    千金根據源續命湯。

    多白術、茯苓、大棗為十二味。

     小續命湯(千金)治中風外顯六經形證。

     續命湯去石膏。

    加芍藥、防風、黃芩各一錢四分。

    防己一錢。

    熟附子七分。

    生姜五片。

    大棗一枚。

    (崔氏。

    外台。

    不用防己大棗)無汗惡寒。

    倍麻黃、杏仁。

    有汗惡風。

    倍桂枝、芍藥。

     無汗身熱不惡寒。

    去附子倍甘草加石膏、知母。

    有汗身熱不惡風。

    倍桂枝、黃芩加葛根。

    無汗身涼脈沉細。

    倍附子加幹姜。

    有汗無熱畏寒脈沉。

    倍桂枝、附子、甘草。

    肢節攣痛。

    麻木不仁。

    脈緩。

    加羌活、連翹。

    (上易老加減法)張景嶽曰。

    按曆代相傳。

    治中風之方。

    皆以續命等湯為主。

    考其所自。

    則始于金匮要略。

    附方中有古今錄驗續命湯。

    然此必宋時校正之所增。

    而非仲景本方也。

    此自隋唐以來。

    則孫氏千金方。

    乃有小續命、大續命、西州續命、排風等湯。

    故後世宗之。

    無不以此為中風主治矣。

    夫續命湯以麻黃為君。

    而與姜、桂并用。

    本發散外邪之方。

    至小續命、大續命、西州續命等湯。

    則複加黃芩以兼桂、附。

    雖曰相制。

    而水火冰炭。

    道本不同。

    即有神妙。

    終非餘之心服者。

    其他無論。

    獨怪乎河間東垣丹溪三子者。

    既于中風門。

    皆言此病非風矣。

    何于本門并首列小續命湯。

    而附以加減之法。

    又何前後之言不相應耶。

     千金大續命湯治中風肥盛。

    多痰多渴。

    肢體不遂。

     續命湯去人參。

    加黃芩、荊瀝(一作竹瀝) 西州續命湯(千金)治中風痱。

    身體不能自收。

    口不能言。

    冒昧不識人。

    拘急不能轉側。

     大續命湯去荊瀝。

     千金八風續命湯治卒中半身不遂。

    手足拘急。

     續命湯去麻黃、芎加獨活、黃芩。

    水煎。

    溫服覆汗。

    不得汗。

    倍麻黃。

     千金排風湯治中風肢體煩疼。

    皮膚不仁。

     續命湯去人參、石膏、幹姜。

    加防風、芍藥、白術、茯苓、獨活、白鮮皮、生姜。

     卷十六 祖方 升麻湯(一名升麻葛根湯) 治陽明經邪發熱。

    及痘疹初起。

     升麻(一錢)葛根白芍(各錢半)甘草(炙。

    八分) 上四味。

    水煎。

    溫服。

    升、葛為陽明經之向導。

    陽明專主肌肉。

    恐開洩太過。

    即以白芍斂護營血。

    甘草調和中氣。

    所以解利本經邪熱及時行痘疹。

    皆為專藥。

    然在起脹後禁用。

     秦艽升麻湯治中風口目斜。

     升麻湯加秦艽、人參、桂枝、白芷、防風、蔥白。

     升陽散火湯治胃虛過食寒物。

    抑遏陽氣于脾土中。

    畏寒發熱。

    火郁則發之也。

     升麻湯加羌活、獨活、人參、柴胡、防風。

    用生甘草。

     火郁湯治火郁不舒。

    凜凜惡寒不止。

     升麻湯用生甘草加柴胡、防風、蔥白。

    按此即升陽散火湯去羌活、獨活、人參。

    加蔥白。

     内經所謂惡寒非寒。

    火郁則發之也。

     沖和順氣湯治内傷脾氣。

    惡寒發熱。

    食少便溏。

     升麻湯加人參、羌活、防風、蒼術、白術、姜、棗。

     升陽補氣湯治胃氣不足。

    脾氣下溜。

    氣短無力。

    不時發熱。

    早飯後煩悶。

    須要眠睡。

    五心煩熱。

     升麻湯去葛根。

    加羌活、獨活、防風、柴胡、濃樸、澤瀉、姜、棗。

     和解湯治痘三日前後。

    起發遲。

     升麻湯加人參、川芎、羌活、防風。

     連翹升麻湯治痘發太多。

    涼内解毒。

     升麻湯加連翹、桔梗、牛蒡、木通、薄荷、燈心、竹葉。

     卷十六 祖方 小柴胡湯(玉函千金名黃龍湯) 治少陽受邪。

    往來寒熱。

    脈弦。

    脅痛而嘔。

     柴胡(三錢)黃芩人參甘草(炙。

    各一錢)半夏(二錢)生姜(五片) 大棗(四枚) 水煎。

    去滓。

    溫服。

    治傷寒有五法。

    曰汗。

    曰吐。

    曰下。

    曰溫。

    曰和。

    皆一定之法。

    而少陽例中小柴胡湯。

    專一和解表裡。

    少陽為陰陽交界。

    邪傳至此。

    已漸向裡。

    故用柴胡升發其邪。

     使從外解。

    即以人參擋截于中。

    不令内犯。

    更以半夏、黃芩清解在裡之熱痰。

    生姜、大棗并祛在表之邪氣。

    又須甘草協輔參、柴。

    共襄匡正辟邪之功。

    真不易之法。

    無容拟議者也。

    其方後加減。

    乃法中之法。

    定而不移。

    至于邪氣犯本。

    膽府受病。

    而加龍骨、牡蛎。

    丸藥誤下。

    而加芒硝。

     屢下不解。

    引邪入裡。

    心下急。

    郁郁微煩。

    而用大柴胡。

    為法外之法。

    變通無定。

    不可思議者也。

    獨怪世醫用小柴胡。

    一概除去人參。

    且必加枳、桔耗氣之品。

    此非法之法。

    習俗相承。

    匿于橫議者也。

    何怪乎道藝日卑。

    風斯日下哉。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玉函)治少陽經邪。

    誤下犯本。

    胸滿驚煩。

     小柴胡湯去黃芩、甘草。

    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蛎、鉛丹、大黃。

     柴胡加芒硝湯(玉函)治少陽過經不解。

     小柴胡湯加芒硝三錢。

     大柴胡湯(玉函)治寒熱便秘。

     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

    加芍藥、枳實各一錢。

    大黃二錢。

     四逆散(玉函)治熱邪傳入少陰厥逆。

     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黃芩、姜、棗。

    加枳實、芍藥等。

    分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凡病各有真假。

    真者易見。

    假者難辨。

    差之毫厘。

    迥乎冰炭。

    試以傷寒之厥逆辨之。

    其始病便見者為直中寒厥。

    五六日熱除而見者為傳經熱厥。

    寒厥真而熱厥假也。

    熱厥之治。

    惟四逆散得之。

     細推其邪。

    從陽入陰必由少陽而達。

    亦無不由太陰竟入少陰之理。

    故首推柴胡為來路之引經。

    亦借以為去路之向導。

    用枳實者。

    掃除中道。

    以修整正氣複回之路也。

    夫陰為陽擾。

    陽被陰埋。

    舍和别無良法。

    故又需芍藥以和其營。

    甘草以和其胃。

    胃氣和而真陽敷布。

    假證愈而厥逆自除。

    但方後加減紛龐。

    寒熱互用。

    非随證而推逆順之機。

    難以語此。

    如悸。

    加桂枝。

    小便不利。

    加茯苓。

    洩利下重。

    加薤白。

    皆陰為陽擾。

    随其攸利而開洩之。

    咳利。

    加五味、幹姜。

    腹痛。

    加附子。

     是陽被陰埋。

    急須煥發以克複之。

    與厥陰例中。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同法。

    須知真證正治。

    假證間取。

    總不出此方之模範也。

    至若二經熱邪亢極而厥。

    自有大承氣下奪之法。

    又非四逆散、當歸四逆之和法可例治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湯(金匮)治瘧多渴。

     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蒌根。

     柴胡桂枝幹姜湯(玉函金匮名柴胡桂姜湯)治瘧寒多微有熱。

     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姜、棗。

    加桂枝、幹姜、栝蒌根、牡蛎。

    (熬) 柴胡桂枝湯(玉函)治太陽少陽并病合病。

    寒熱及瘧。

     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

    (即小柴胡湯合桂枝湯) 柴胡四物湯治婦人經行感冒。

    熱入血室。

     小柴胡湯合四物湯。

     柴胡枳桔湯(一名枳桔柴胡湯)治少陽寒熱痞滿。

     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

     增損柴胡湯治少陽血虛。

    寒熱不止。

     小柴胡湯去黃芩。

    加川芎、芍藥、陳皮。

     柴胡清肝散治怒火憎寒發熱。

    肝膽風熱瘡瘍。

     小柴胡湯去半夏、姜、棗。

    加山栀、川芎、連翹、桔梗。

     人參敗毒散(局方)治時疫初起發熱。

    及感冒發散後熱不止。

     小柴胡湯去半夏、黃芩、大棗。

    加茯苓、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枳殼、桔梗。

    問時疫初起。

    用人參敗毒。

    得毋助邪為虐之患乎。

    又何以治非時寒疫。

    汗後熱不止。

    詳此二者。

    一為全盛之毒。

    一為未盡之邪。

    胡一方可混治耶。

    蓋時疫之發。

    或值歲氣并臨。

    或當水土疏豁。

    種種不侔。

     然必入傷中土。

    土主百骸。

    無分經絡。

    毒瓦斯流行。

    随虛辄陷。

    最難叵測。

    亟乘邪氣未陷時。

    盡力峻攻。

    庶克有濟。

    其立方之妙。

    全在人參一味。

    力緻開阖。

    始則鼓舞羌、獨、柴、前各走其經。

     而與熱毒分解之門。

    繼而調禦津精血氣各守其鄉。

    以斷邪氣複入之路。

    與桂枝湯中芍藥護營之意不殊。

    如桂枝人參湯、小柴胡湯、參蘇飲。

    未嘗不用人參以協濟表藥成功也。

    但其所主。

    惟天行大頭。

    乃為合轍。

    加荊、防、牛蒡、薄荷。

    名荊防敗毒。

    為撚頸瘟。

    咽喉腫痛之專藥。

    即上二證。

    在熱毒既陷以後。

    及北方黑骨溫等。

     總與此方無預也。

    至若傷寒傳變之邪。

    伏氣郁發之證。

    泾渭攸分。

    略無交涉。

    而先哲嘗借以治寒疫汗後餘熱往往獲效者。

    以非時之邪混廁經中。

    屢行疏表不應。

    邪伏幽隐不出。

    非藉人參之大力不能載之外洩也。

    逮至疫痢昏熱口噤。

    亦宜此方加陳倉米引領入胃。

    則毒随藥化。

    得非人參輔佐之力欤。

    獨怪近世醫流。

    偏謂人參助長邪氣。

    除去不用。

    專行群隊攻發。

    鼓激壯火飛騰。

    不至竭絕真陰不已。

    茲緣同學質問。

    因祖述以政。

     荊防敗毒散治大頭蝦蟆瘟證。

     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薄荷、牛蒡子。

     倉禀湯治疫痢發熱。

     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

     清脾飲治食瘧脈實。

    溺赤便秘。

     小柴胡湯去人參。

    加白術、青皮、濃樸、草果。

    按清脾飲。

    清理脾家痰氣宿滞。

    及蘊積少陽經中風熱之邪。

    乃于小柴胡中除去人參。

    益入青皮、白術、濃樸、草果一派克削之味。

    在藜藿之人。

    固為相宜。

    若膏粱豢養柔脆者。

    即有留滞。

    亦難勝此。

    用者審之。

     卷十六 祖方 星香湯 治中風痰涎潮塞。

    不省人事。

    服熱不得者。

     南星(三錢)木香(半錢)生姜(十片) 水煎。

    服無時。

     省風湯(局方)治卒中口噤不能言。

    口眼斜。

    筋脈抽掣。

    風痰壅盛。

     星香湯去木香。

    用陳膽星一錢五分。

    加防風一錢。

    生半夏、黃芩、生甘草各七分半。

     大省風湯(局方)治卒中痰逆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