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痔門
關燈
小
中
大
脹腹痛。
冰片麝香雄黃(水飛)朱砂(水飛。
各半錢)焰硝(一錢) 共為極細末。
瓷瓶收貯。
男左女右。
以少許點目大立效。
用此入時疫病家。
則不沾染。
并治六畜瘟。
亦點眼大。
越鞠丸(郁門)沉香降氣散(氣門)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蘇合香丸(中風門) 卷十五 番沙門 香蘇散(傷寒門)栀子豉湯(方祖)黃芩湯(桂枝湯下)涼膈散(方祖)白虎湯(方祖) 卷十五 嶺南瘴毒門 蒼術芩連湯治瘴疠濕熱。
蒼術(泔制。
炒黃。
錢半)黃芩(酒炒)黃連(姜汁炒)木香枳實半夏(姜制)柴胡升麻川芎濃樸(姜制)桔梗木通(各一錢)甘草(炙。
七分)生姜(三片) 水煎溫服。
蒼術羌活湯治瘴疠。
腹滿寒熱。
蒼術(制)黃芩枳實半夏柴胡川芎羌活陳皮(等分)甘草(減半)生姜(三片) 水煎溫服。
蒼術柴胡湯治瘴瘧。
柴胡(錢半)知母蒼術(泔制。
炒黃)黃芩(酒炒)葛根陳皮半夏川芎(各一錢)甘草(炙。
七分)生姜(三片)烏梅肉(一個) 水煎。
清晨服。
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平胃散(方祖)四君子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蒼術白虎湯(白虎湯下) 茵陳五苓散(五苓散下)理中湯(方祖)栀子豉湯(方祖) 卷十五 蟲門 秦川剪紅丸治蟲積為患。
噎膈反胃不能食。
雄黃(油煎)木香(各五錢)槟榔三棱(煨)蓬術(煨)貫衆椒紅(各一兩) 大黃(酒蒸。
兩半)幹漆(令煙盡。
三錢) 神曲糊丸。
綠豆大。
每服五十丸。
五更用雞湯送下。
方中椒紅。
世本皆作陳皮。
惟何繼沖藏本作椒紅。
乃合立方命名之意。
方後五更用雞湯送下。
亦異世本。
化蟲丸(局方)治蟲積肚腹常熱。
鶴虱(即天名精子。
炒)槟榔苦楝根(各一兩)胡粉(炒。
半兩)白礬(一錢五分) 為末。
米飲糊丸。
梧子大。
一歲兒五丸。
大人七八十丸。
酸漿水入麻油少許和勻送下。
清米湯亦可。
痛時用蜀椒湯調化服。
集效丸治蟲積四肢常冷。
木香鶴虱槟榔诃子肉蕪荑仁(炒。
各五錢)大黃(一兩)熟附子炮姜(各三錢)烏梅肉(十四枚) 煉白蜜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前陳皮湯下。
婦人醋湯下。
孕婦勿服。
萬應丸治腹中諸蟲血積。
黑牽牛頭末大黃赤槟榔(各一兩)白雷丸(醋炒)木香沉香(各半兩) 上将牽牛一處為末。
槟榔、雷丸、木香、大黃一處為末。
沉香另自為末。
以大皂莢、苦楝皮各四兩。
煎汁泛丸。
如綠豆大。
每服四五十丸至百丸。
小兒量減。
孕婦忌服。
遇仙丹治膈上痰氣蟲積。
白牽牛頭末(生。
一兩。
炒。
一兩)白槟榔(一兩)茵陳三棱(醋炒)蓬術(醋炒) 大皂莢(去皮弦子。
酥炙淨末。
各三錢)沉香(另末。
勿見火。
五錢) 為末。
醋糊丸。
綠豆大。
每服四五十丸。
五更時茶清送下。
天明當有所下。
有積去積。
有蟲去蟲。
小兒量減。
孕婦忌服。
服艾葙歸湯(千金)治蟲蝕肛門。
癢痛。
阿膠當歸青葙子(各六錢)艾葉(一把) 上四味。
水煎。
分三服。
雄黃兌法(千金) 雄黃(半兩)桃仁(一兩)青葙子(三兩)黃連(一兩)苦參(一兩) 上五味。
為末。
綿裹如棗核大。
納下部。
又方雄黃皂莢麝香朱砂(等分) 上四味為末。
蜜丸梧子大。
納下部日二。
烏梅丸(理中湯下)九痛丸(心痛門)妙功丸(癫門) 卷十五 蠱毒門 歸魂散(千金)治蠱毒國中在膈上者。
以此藥吐之。
白礬(枯。
半。
生。
半)建茶(各一兩) 為散。
每服五錢。
新汲水頓服。
服一時許。
當吐出毒。
此藥入口。
其味甜不覺苦澀者。
即有蠱毒也。
雄朱丸(千金)治蠱毒從酒食中下者。
雄黃朱砂(俱另研。
水飛)赤腳蜈蚣(微炙。
去足)續随子(為細末。
各一兩) 麝香(錢半。
另研) 上五味。
拌勻再研。
以糯米粥和丸。
如芡實大。
每服一丸。
熱酒吞下。
毒當與藥俱下。
端午日修合尤妙。
千金太乙追命丸治百病。
若中惡氣。
心腹脹滿。
不得喘息。
心腹積聚胪脹疝瘕。
宿食不消。
吐逆嘔哕寒熱。
瘰蠱毒。
婦人産後餘疾。
蜈蚣(一枚)丹砂附子礬石雄黃藜蘆鬼臼(各一分) 巴豆(二分) 上八味。
蜜丸如麻子。
服二丸。
日一。
陰毒傷寒。
遍身疼痛。
爪甲青黑。
服一丸。
當汗出。
綿裹兩丸。
塞兩耳中。
下痢。
服一丸。
下部塞一丸。
蠱毒。
服二丸。
在外膏和摩病上。
在膈上吐。
膈下利。
有瘡。
以一丸塗之。
毒自出。
産後餘疾。
服一丸。
耳聾。
綿裹塞耳中。
五香散(千金)治嶺南毒瓦斯惡核。
射工中人。
暴腫生瘡。
甲香(即螺甲靥)薰陸香丁香沉香青木香黃連黃芩(各四錢) 黃柏(六錢)犀角羚羊角鼈甲牡蛎升麻甘草烏(各四錢)吳茱萸(二錢) 上十六味。
治下節。
水服方寸匕。
日二。
并以水和少許。
洗之。
仍以雞子白和散塗瘡上。
幹即易之。
解水毒飲子(千金)治人忽中溪碉水毒。
手足指冷。
或至肘膝。
吳茱萸(湯泡。
七次。
二兩)升麻犀角橘皮(各六錢)生姜(三兩)烏梅肉(十四枚) 水煎。
分三服。
或以生犀磨汁服尤效。
身上赤斑退為度。
玉樞丹(臭毒門)千金耆婆萬病丸(積聚門)理中湯(方祖)生脈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五 婦人門上 旋複花湯(金匮)治虛風襲入膀胱。
崩漏鮮血不止。
旋複花(三錢)蔥(五莖)新绛(生用。
尺許) 上三味。
水煎頓服。
旋複性專下氣。
兼蔥。
則能散結祛風。
佐以繭絲專補膀胱。
加以紅藍染就。
深得本經散結氣之旨。
礬石丸(金匮)治婦人經水不利。
下白物。
礬石(用綠色者。
燒過。
三錢)杏仁(一錢) 上二味。
蜜丸。
棗核大。
納陰中。
土瓜根散(金匮)治瘀積經水不利。
或一月再見。
及陰頹腫。
土瓜根芍藥肉桂蟲(等分) 上四味。
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土瓜根。
黃瓜根也。
藥鋪不收。
往往以栝蒌根代用。
考之本經栝蒌根。
性味雖同苦寒。
而無散瘀血通月閉之功。
此治雖專。
惜乎其力彈緩。
故以桂、弼之。
芍藥監之。
與旋複花湯之用新绛不殊。
歸附丸治氣亂。
經期或前或後。
當歸(四兩)香附(八兩。
童便浸透。
晾幹。
再加酒醋鹽姜四制) 為細末。
醋糊丸。
空心砂仁湯下三錢。
血虛。
加熟地八兩。
虛寒。
加桂、附各一兩。
帶下氣腥。
加吳茱萸、靳艾各一兩。
臍下冷痛。
加桂、附、沉香各一兩。
丁香三錢。
經行少腹先痛。
或血色紫黑結塊。
加醋煮蓬術二兩。
沉香一兩。
經後少腹虛痛。
加參、、阿膠各四兩。
蕲艾二兩。
經水色淡。
加姜、桂各二兩。
人參四兩。
醋煎散治經行少腹結痛。
産後惡露不行。
三棱蓬術香附烏藥赤芍甘草肉桂(等分) 通用醋炒為散。
每服三錢。
空心。
砂糖湯調服。
蘆荟丸治肝疳口舌生瘡。
牙龈腐爛。
遍體生瘡。
及婦人熱結經閉。
作塊上沖梗痛。
蘆荟青黛朱砂(另研。
水飛。
各三錢)麝香(一錢)大皂莢(去皮弦子。
一兩) 幹蟾(一兩。
同皂莢燒存性) 為細末。
蒸餅糊丸。
麻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空心米湯下。
防風丸治風入胞門。
崩漏下血。
色清淡者。
防風(勿見火) 為末。
醋丸梧子大。
空腹。
蔥白湯下二錢五分。
子芩丸治風熱入犯肝經。
崩漏下血。
色稠紫者。
條黃芩(酒炒) 為末。
酒丸梧子大。
空腹。
烏梅湯下三錢。
千金茯苓補心湯治心氣不足。
善悲愁恙怒。
衄血面黃煩悶。
五心煩熱。
獨語不覺。
婦人崩中面赤。
茯苓(六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紫石英(碎如米粒。
一兩)人參麥門冬(去心。
各五錢)大棗(四枚) 赤小豆(一合)水煮。
日三服。
千金小牛角腮散治帶下五崩下血。
外實内虛之病。
牛角腮(一枚。
燒令赤)鹿茸禹餘糧當歸幹姜續斷(各二兩)阿膠(三兩) 烏骨龍骨(各一兩)赤小豆(六合) 上十味。
為散。
空腹溫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千金伏龍肝湯治勞傷沖任。
崩中去血。
赤白相兼。
或如豆汁。
臍腹冷痛。
口幹食少。
伏龍肝(如彈子大。
七枚)生姜生地黃(各兩半)甘草艾葉赤石脂桂心(各六錢) 上七味。
咀。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四服。
日三夜一。
失笑散治婦人瘀結。
少腹急痛。
五靈脂(酒研。
澄去砂)蒲黃(篩淨。
生半。
炒半。
等分) 為散。
每服二錢半。
酒煎入砂糖少許。
和滓服。
少頃再服。
瘀結腹痛。
經水反多。
元氣虧弱。
藥力不行者。
用人參二三錢調服以擊搏之。
千金七子散治丈夫風虛目暗。
精氣衰少無子。
補不足。
五味子鐘乳粉牡荊子菟絲子車前子菥子石斛幹地黃薯蓣杜仲鹿茸遠志(各八铢)附子蛇床子芎(各六铢)山茱萸天雄人參茯苓黃牛膝(各三铢) 桂心苁蓉(各十铢)巴戟天(十二铢) 上二十四味。
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二。
不知增至二匕。
以知為度。
禁如藥法。
不能酒者。
蜜丸服亦可。
紫石門冬丸(千金)治全不産及斷緒方。
紫石英天門(各三兩)當歸芎紫葳卷柏桂心烏頭幹地黃牡蒙禹餘糧石斛辛荑(各二兩)人參桑寄生續斷細辛濃樸幹姜食茱萸牡丹牛膝(各二十铢)柏子仁(一兩)薯蓣烏賊骨甘草(各一兩半) 上三十六味。
為末。
蜜和丸。
如梧子大。
酒服十丸。
日三。
漸增至三十丸。
以腹中熱為度。
不禁房室。
夫行不在不可服。
禁如藥法。
比來服者不至盡劑即有娠。
慶雲散(千金)治丈夫陽氣不足。
不有施化無成。
覆盆子五味子菟絲子(各一升)天雄(一兩)石斛白術(各三兩)桑寄生(四兩) 天門冬(九兩)紫石英(二兩) 上九味。
治下節。
酒服方寸匕。
先食服。
日三。
素不耐冷者。
去寄生加細辛四兩。
陽氣不少而無子者。
去石斛加槟榔十五枚。
樸硝蕩胞湯(千金)治婦人立身已來全不産。
及斷緒久不産二三十年者。
樸硝牡丹當歸大黃桃仁(生。
各三铢)細辛濃樸桔梗人參赤芍藥茯苓桂心甘草牛膝橘皮(各一铢)附子(六铢)虻蟲水蛭(各十枚) 上十八味。
咀。
以清酒五升。
水五升。
合煮取三升。
分四服。
日三夜一。
每服相去三時。
更服如常。
覆被取少汗。
汗不出。
冬日着火籠之。
必下積血。
及冷赤膿如赤小豆汁。
本為婦人子宮内有此惡物使然。
或天陰臍下痛。
或月水不調。
為有冷血不受胎。
若斟酌下盡。
氣力弱大困。
不堪更服。
亦可二三服即止。
如大悶不堪。
可食酢飯冷漿。
一口即止。
然恐去惡物不盡。
不大得藥力。
若能忍。
服盡大好。
(如無水蛭。
用鲮鯉甲以生漆塗炙脆代之) 白薇丸(千金)治月水不利。
閉塞絕産。
白薇細辛(各三十铢)人參杜蘅牡蒙濃樸半夏白僵蠶當歸紫菀(各十八铢)牛膝沙參幹姜秦艽(各半兩) 蜀椒附子防風(各一兩半) 上十七味。
為末。
蜜和丸。
如梧子大。
先食服三丸。
不知。
稍增至四五丸。
此藥不可長服。
覺有娠即止。
用之大驗。
葆真丸治房勞太過。
腎氣虛衰。
精寒不能生子。
鹿角膠(八兩。
即用鹿角霜拌炒成珠)杜仲(鹽水拌炒。
三兩)幹山藥(微焙) 白茯苓(人乳拌蒸。
曬)熟地黃山茱萸肉(各三兩) 北五味益智仁(鹽水拌炒)遠志(甘草湯泡。
去骨)川楝子(酒煮。
去皮核)川巴戟肉(酒炒)補骨脂胡蘆巴(與補骨脂同羊腎煮。
汁盡為度。
焙幹。
各一兩)沉香(五錢。
另為末。
勿見火) 上十四味。
共為細末。
入沉香和勻。
以肉苁蓉四兩。
洗去皮垢切開。
心有黃膜去之。
取淨二兩。
好酒煮爛搗如糊。
同煉蜜杵勻。
丸如梧子。
每服五七十丸。
空心溫酒下。
以美物壓之。
精薄者。
加鳔膠六兩。
此方不用桂、附壯火助陽。
純用溫養精血之味。
獨以沉香、益智鼓其氤氲。
又以楝子抑其陽氣。
引諸陽藥歸宿下元。
深得廣嗣之旨。
千金種子丹此方服之。
令人多子。
并治虛損夢遺白濁。
沙苑蒺藜(取淨末。
四兩。
水一大碗熬膏。
候用)蓮須(取淨末。
四兩)覆盆子(去核。
取淨。
二兩)山茱萸肉(取淨。
三兩)芡實(取淨。
四兩)龍骨(。
飛淨。
五錢) 上用伏蜜一斤煉。
以紙粘去浮沫。
滴水成珠者。
止用四兩。
将前五味藥末。
先以蒺藜膏和作一塊。
再入煉蜜搗千杵。
丸如豌豆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鹽湯送下。
忌房室二十日。
此藥延年益壽。
令人多子。
五子衍宗丸此藥添精補髓。
疏利腎氣。
不問下焦虛實寒熱。
服之自然平秘。
甘州枸杞子菟絲子(酒蒸。
搗成餅。
各八兩)北五味子(一兩)覆盆子(酒洗。
去目。
四兩)車前子(炒。
二兩) 上五味。
俱擇道地精新者。
焙曬幹。
共為細末。
煉蜜丸。
如桐子大。
每日空心服九十丸。
卧時服五十丸。
沸湯、鹽湯任下。
煉真丸治高年體豐痰盛。
飽饫肥甘。
恣情房室。
上盛下虛。
及髓髒中多着酒濕。
精氣不純。
不能生子者。
服之并效。
大腹子(七兩。
童便浸。
切)茅山蒼術(去皮。
泔浸。
麻油炒)人參茯苓(各三兩) 濃黃柏(三兩。
童便乳汁鹽水各制一兩) 鹿茸(大者一對。
酥炙)大茴香(去子。
一兩)淫羊霍(去刺。
羊脂拌炒)澤瀉蛇床子(酒炒)白蓮須(酒洗)沉香(另末。
勿見火) 五味子(各一兩)金鈴子(即川楝子。
酒煮。
去皮核。
三兩)鳳眼草(一兩。
即樗樹葉。
中有子一粒。
形如鳳眼。
故名。
如無樗根皮代之。
) 上為末。
用幹山藥末調糊代蜜為丸。
空心鹽湯送下三四錢。
臨卧溫酒再服二錢。
煉真者。
煉精氣。
使之純粹也。
故方中專以大腹佐黃柏、茅術滌除身中素蘊濕熱。
則香、茸、茴香不緻反助濁濕痰氣。
何慮年高艱嗣哉。
抑氣散治婦人氣盛于血。
所以無子。
尋常頭目眩暈。
膈滿體疼怔忡皆可服。
香附(制炒。
淨二兩)陳皮(焙。
二兩)茯神甘草(炙。
各一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三錢。
不拘時白湯調下。
秦桂丸(即螽斯丸)治婦人子宮虛寒。
不能攝精成孕。
熟附子(二枚)桂心(勿見火)濃樸(姜汁炒)濃杜仲(鹽酒炒)細辛秦艽(酒洗。
焙)白薇川牛膝(酒淨)沙參(各二兩)茯苓人參(各四兩) 煉白蜜丸。
梧子大。
空心溫酒下五七十丸。
得孕二三月。
不可更服。
忌牛馬肉。
犯之難産。
此方鄭心手裁。
較世本減附子四兩。
細辛三兩。
茯苓二兩。
削去幹姜。
易入當歸。
以和陽藥之性。
不緻陽無以化。
且免經水紫黑。
胎息不育之虞。
其秦艽、樸、半專理痰積。
沙參、膝、薇專清濁帶。
使子戶溫和。
陽施陰化。
孕自成矣。
皺血丸(局方)治婦人血海虛冷。
百病變生。
氣血不調。
時發寒熱。
或下血過多。
或久閉不通。
崩中不止。
帶下赤白。
瘕癖塊。
攻刺疼痛。
小腹緊滿。
脅肋脹痛。
腰重腳弱。
面黃體虛。
飲食減少。
漸成勞怯。
及經脈不調。
胎氣多損。
胎前産後一切病患。
無不治療。
熟地黃甘菊(去心蒂梗)茴香(去子)當歸身延胡索(炒)赤芍藥桂心蒲黃(取淨粉。
焙)蓬術牛膝香附(炒去毛。
酒浸三日。
焙。
各三兩) 上十一味。
為末。
用細黑豆一升。
醋煮候幹為末。
再入米醋三碗。
煮二碗為糊和丸。
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溫酒或醋湯下。
血氣攻刺。
煨姜湯下。
瘕絞痛。
當歸酒下。
忌鴨肉、羊血。
方以皺血命名。
取醋之酸。
引藥歸宿子髒以收攝精氣也。
蓋血海之虛寒。
皆緣肝髒生陽氣衰。
不能宣散濁陰而緻子髒不淨。
子髒不淨烏能攝精而成胎息乎。
故立方專以推陳緻新為綱旨。
是以清熱散瘀之劑。
反過于歸、地、桂茴等味。
使子髒安和。
生生之機不竭矣。
大抵婦人之百病變生。
總屬氣血不調。
即寒熱虛怯。
經閉崩中。
靡不因血海不淨所緻。
其妙用尤在醋煮烏豆。
以血得酸則斂。
不緻滑脫。
瘀得辛則散。
不緻留蓄。
更慮陰寒内結。
勢必虛陽上浮。
故用菊花以清在上之虛陽。
冷積胞門。
勢必熱留經隧。
又需牛膝、赤芍輩。
以祛在經之積熱。
與秦桂丸中用濃樸、秦艽、白薇、沙參之意不殊。
良工苦心。
非深究其旨。
何以獲先哲立方之旨哉。
但服此而得坤儀者多。
良由純屬血藥。
血偏旺而氣偏餒。
是不能無陰勝之過。
宜于方中增入人參一味。
或等分。
或倍加。
随質而助陽和之力。
鼓氤氲之氣。
為幹道之基。
未始其為不可也。
再詳廣嗣諸方。
男子世稱葆真丸。
婦人首推秦桂丸。
然服之有驗有不驗者。
質之偏勝不同也。
蓋男子腎髒陽衰。
婦人血海虛冷。
則二方為專藥。
若男子體肥痰盛。
精氣不純。
婦人瘀積留着。
子戶不淨。
豈可純以暖腎溫經為事哉。
又需煉真丸之大腹、茅術、金鈴祛滌蘊濕。
皺血丸之蓬術、牛膝、甘菊清解瘀熱。
為合劑耳。
用方者審諸。
千金大黃丸治帶下百病無子。
服藥十日。
下血。
二十日。
下長蟲及青黃汁。
三十日。
病除五十日。
肥白而能成孕。
大黃(破如豆粒。
熬黑)柴胡芒硝(各一斤)芎(五兩)幹姜蜀椒(各一升)茯苓(雞子大。
一枚) 上七味。
為末。
蜜和丸。
如梧子大。
先食米飲服七丸。
加至十丸。
以知為度。
五日微下。
桂心茯苓丸(金匮)治妊娠瘕下血。
胎動在于臍上。
桂心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
熬)赤芍藥(等分) 上五味。
蜜丸。
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
加至三丸。
當歸貝母苦參丸(金匮)治妊娠煩熱小便難。
當歸貝母(去心)苦參(等分) 上三味。
蜜丸。
如小豆大。
飲服三丸。
加至十丸。
葵子茯苓散(金匮)治妊娠小便不利。
惡寒頭眩。
葵子(五兩。
向日葵子也。
)茯苓(一兩) 上二味。
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白術散(金匮)治妊娠胎寒帶下。
白術芎(各二十分)蜀椒(三分。
炒去汗)牡蛎(熬。
五分) 上四味。
為散。
酒服一錢匕。
日三服。
千金半夏茯苓湯治妊娠惡阻。
心煩頭眩。
惡寒汗出少食。
半夏生姜(各四錢)幹地黃茯苓(各二錢半)橘皮旋複花細辛人參芍藥芎桔梗甘草(各一錢六分) 上十二味。
水煎服二劑。
便急。
使服茯苓丸。
令能食便強健也。
千金茯苓丸治妊娠惡阻。
心中煩悶。
不能健運。
茯苓人參桂心(熬)幹姜半夏橘皮(各一兩)白術葛根(煨)甘草(炙)枳實(各二兩) 上十味。
為末。
蜜和丸。
如梧子大。
飲服二十丸。
漸加至三十丸。
日三。
妊娠忌桂故熬。
幹姜地黃散治妊娠漏胎下血。
幹姜(炮。
一兩)幹地黃(六兩。
切焙。
) 上二味。
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香桂散治子死腹中。
胞衣不下。
服片時。
如手推出。
肉桂(三錢)麝香(三分) 為散。
酒煎和滓服。
加生川烏三錢。
為下私胎猛劑。
千金鯉魚湯治妊娠遍身浮腫。
胎間有水氣。
白術茯苓當歸芍藥(各三錢)橘皮(一錢)生姜(五片)活鯉魚(重斤許者。
一頭) 上六味。
先煮鯉魚至熟。
澄清取汁納藥煎。
汁分五服。
日三夜二。
虛。
加人參一錢五分。
千金竹瀝湯治妊娠子煩。
竹瀝(一盞)麥門冬(去心)防風黃芩(各三錢)茯苓(四錢) 上五味。
以水四升。
合竹瀝煮取二升。
分三服。
不瘥更作。
加味竹葉湯治妊娠心煩不解。
名曰子煩。
白茯苓(錢半)麥門冬(去心。
二錢半)黃芩(一錢)人參(一錢)竹葉(五片) 粳米(一撮) 水煎。
空腹熱服。
肥人。
加半夏、生姜。
(原方。
無人參粳米) 千金石膏大青湯治妊娠傷寒。
頭疼壯熱。
肢節煩疼。
石膏(八錢)大青黃芩(各三錢)蔥白(四莖)前胡知母栀子仁(各四錢) 上七味。
水煎。
去滓溫服。
此方既可散邪。
又能安胎。
允為妊娠傷寒溫熱時行神方。
非千金不能立也。
千金膠艾榴皮湯治妊娠利下不止。
阿膠艾葉酸石榴上三味。
水煎溫服。
千金鐘乳湯治婦人肺胃虛寒。
乳汁不通。
石鐘乳(四錢)甘草(二錢)漏蘆(二錢)通草栝蒌根(各五錢) 上五味。
水煎溫服。
一方。
有桂心。
千金麥門冬散治婦人寒熱阻逆。
乳汁不通。
麥門冬通草理石(即石膏之硬者)石鐘乳(等分) 上四味。
為散。
先食酒服方寸匕。
日三。
(有熱。
去鐘乳加漏蘆。
如無理石。
以石膏代之) 千金白薇散治妊娠肺熱遺尿。
白薇白芍(等分) 上二味。
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夜二服。
千金芩術芍藥湯治妊娠腹中滿痛。
叉手不得飲食。
黃芩(二錢)白術(六錢)白芍(四錢) 上三味。
水煎分三服。
半日令盡。
微下水則易産。
日飲一劑為善。
全生白術散治妊娠子腫。
白術(一兩)姜皮大腹皮(去外垢内膜盡)橘皮茯苓(各半兩) 為散。
每服三錢。
水煎。
和滓。
日三服。
此方較澹寮五皮湯稍善。
中間惟白術易桑皮。
而功用懸殊。
點鐵成金手也。
兔腦丸治妊娠難産。
催生第一神方。
麝香(取當門子。
一錢)明乳香(二錢半)母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
揀臘月天醫日修合。
活劈兔腦為丸。
如芡實大。
朱砂為衣。
蠟和收藏。
待臨盆腰痛兒不能下。
用白湯囫囵送下。
其子立産。
兔用小者為真。
若形如兔而大者。
乃也。
誤用則不驗。
即真兔之死者亦不驗。
瘦胎飲(即枳殼散)治妊娠體肥。
胎氣不運。
在九個月服。
黃芩(酒炒。
一兩)白術(一兩)枳殼(炒。
七錢半) 為散。
每服二錢。
饑時砂仁湯下。
不可多服。
恐傷正氣。
瘦弱者勿服。
琥珀黑龍丹(局方)治死胎胞衣不下。
敗血逆沖。
五靈脂(酒研。
澄去砂)當歸川芎幹地黃良姜(各三兩) 上五味。
入炀成罐内。
鹽泥封固。
炭火通紅。
去火候冷研細。
入下項藥。
琥珀百草霜硫黃(各三錢半)花蕊石()乳香(各三錢) 上五味。
逐為細末。
同前藥和勻。
米醋和丸。
如彈子大。
臨服以炭火通紅。
投入生姜自然汁内。
浸碎研化。
以無灰酒入麝香少許。
不時頻服一口。
加童子小便尤宜。
二味參蘇飲治惡露入胞。
脹大不能出。
及産後敗血沖肺。
喘滿面赤。
大便
冰片麝香雄黃(水飛)朱砂(水飛。
各半錢)焰硝(一錢) 共為極細末。
瓷瓶收貯。
男左女右。
以少許點目大立效。
用此入時疫病家。
則不沾染。
并治六畜瘟。
亦點眼大。
越鞠丸(郁門)沉香降氣散(氣門)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蘇合香丸(中風門) 卷十五 番沙門 香蘇散(傷寒門)栀子豉湯(方祖)黃芩湯(桂枝湯下)涼膈散(方祖)白虎湯(方祖) 卷十五 嶺南瘴毒門 蒼術芩連湯治瘴疠濕熱。
蒼術(泔制。
炒黃。
錢半)黃芩(酒炒)黃連(姜汁炒)木香枳實半夏(姜制)柴胡升麻川芎濃樸(姜制)桔梗木通(各一錢)甘草(炙。
七分)生姜(三片) 水煎溫服。
蒼術羌活湯治瘴疠。
腹滿寒熱。
蒼術(制)黃芩枳實半夏柴胡川芎羌活陳皮(等分)甘草(減半)生姜(三片) 水煎溫服。
蒼術柴胡湯治瘴瘧。
柴胡(錢半)知母蒼術(泔制。
炒黃)黃芩(酒炒)葛根陳皮半夏川芎(各一錢)甘草(炙。
七分)生姜(三片)烏梅肉(一個) 水煎。
清晨服。
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平胃散(方祖)四君子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蒼術白虎湯(白虎湯下) 茵陳五苓散(五苓散下)理中湯(方祖)栀子豉湯(方祖) 卷十五 蟲門 秦川剪紅丸治蟲積為患。
噎膈反胃不能食。
雄黃(油煎)木香(各五錢)槟榔三棱(煨)蓬術(煨)貫衆椒紅(各一兩) 大黃(酒蒸。
兩半)幹漆(令煙盡。
三錢) 神曲糊丸。
綠豆大。
每服五十丸。
五更用雞湯送下。
方中椒紅。
世本皆作陳皮。
惟何繼沖藏本作椒紅。
乃合立方命名之意。
方後五更用雞湯送下。
亦異世本。
化蟲丸(局方)治蟲積肚腹常熱。
鶴虱(即天名精子。
炒)槟榔苦楝根(各一兩)胡粉(炒。
半兩)白礬(一錢五分) 為末。
米飲糊丸。
梧子大。
一歲兒五丸。
大人七八十丸。
酸漿水入麻油少許和勻送下。
清米湯亦可。
痛時用蜀椒湯調化服。
集效丸治蟲積四肢常冷。
木香鶴虱槟榔诃子肉蕪荑仁(炒。
各五錢)大黃(一兩)熟附子炮姜(各三錢)烏梅肉(十四枚) 煉白蜜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前陳皮湯下。
婦人醋湯下。
孕婦勿服。
萬應丸治腹中諸蟲血積。
黑牽牛頭末大黃赤槟榔(各一兩)白雷丸(醋炒)木香沉香(各半兩) 上将牽牛一處為末。
槟榔、雷丸、木香、大黃一處為末。
沉香另自為末。
以大皂莢、苦楝皮各四兩。
煎汁泛丸。
如綠豆大。
每服四五十丸至百丸。
小兒量減。
孕婦忌服。
遇仙丹治膈上痰氣蟲積。
白牽牛頭末(生。
一兩。
炒。
一兩)白槟榔(一兩)茵陳三棱(醋炒)蓬術(醋炒) 大皂莢(去皮弦子。
酥炙淨末。
各三錢)沉香(另末。
勿見火。
五錢) 為末。
醋糊丸。
綠豆大。
每服四五十丸。
五更時茶清送下。
天明當有所下。
有積去積。
有蟲去蟲。
小兒量減。
孕婦忌服。
服艾葙歸湯(千金)治蟲蝕肛門。
癢痛。
阿膠當歸青葙子(各六錢)艾葉(一把) 上四味。
水煎。
分三服。
雄黃兌法(千金) 雄黃(半兩)桃仁(一兩)青葙子(三兩)黃連(一兩)苦參(一兩) 上五味。
為末。
綿裹如棗核大。
納下部。
又方雄黃皂莢麝香朱砂(等分) 上四味為末。
蜜丸梧子大。
納下部日二。
烏梅丸(理中湯下)九痛丸(心痛門)妙功丸(癫門) 卷十五 蠱毒門 歸魂散(千金)治蠱毒國中在膈上者。
以此藥吐之。
白礬(枯。
半。
生。
半)建茶(各一兩) 為散。
每服五錢。
新汲水頓服。
服一時許。
當吐出毒。
此藥入口。
其味甜不覺苦澀者。
即有蠱毒也。
雄朱丸(千金)治蠱毒從酒食中下者。
雄黃朱砂(俱另研。
水飛)赤腳蜈蚣(微炙。
去足)續随子(為細末。
各一兩) 麝香(錢半。
另研) 上五味。
拌勻再研。
以糯米粥和丸。
如芡實大。
每服一丸。
熱酒吞下。
毒當與藥俱下。
端午日修合尤妙。
千金太乙追命丸治百病。
若中惡氣。
心腹脹滿。
不得喘息。
心腹積聚胪脹疝瘕。
宿食不消。
吐逆嘔哕寒熱。
瘰蠱毒。
婦人産後餘疾。
蜈蚣(一枚)丹砂附子礬石雄黃藜蘆鬼臼(各一分) 巴豆(二分) 上八味。
蜜丸如麻子。
服二丸。
日一。
陰毒傷寒。
遍身疼痛。
爪甲青黑。
服一丸。
當汗出。
綿裹兩丸。
塞兩耳中。
下痢。
服一丸。
下部塞一丸。
蠱毒。
服二丸。
在外膏和摩病上。
在膈上吐。
膈下利。
有瘡。
以一丸塗之。
毒自出。
産後餘疾。
服一丸。
耳聾。
綿裹塞耳中。
五香散(千金)治嶺南毒瓦斯惡核。
射工中人。
暴腫生瘡。
甲香(即螺甲靥)薰陸香丁香沉香青木香黃連黃芩(各四錢) 黃柏(六錢)犀角羚羊角鼈甲牡蛎升麻甘草烏(各四錢)吳茱萸(二錢) 上十六味。
治下節。
水服方寸匕。
日二。
并以水和少許。
洗之。
仍以雞子白和散塗瘡上。
幹即易之。
解水毒飲子(千金)治人忽中溪碉水毒。
手足指冷。
或至肘膝。
吳茱萸(湯泡。
七次。
二兩)升麻犀角橘皮(各六錢)生姜(三兩)烏梅肉(十四枚) 水煎。
分三服。
或以生犀磨汁服尤效。
身上赤斑退為度。
玉樞丹(臭毒門)千金耆婆萬病丸(積聚門)理中湯(方祖)生脈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五 婦人門上 旋複花湯(金匮)治虛風襲入膀胱。
崩漏鮮血不止。
旋複花(三錢)蔥(五莖)新绛(生用。
尺許) 上三味。
水煎頓服。
旋複性專下氣。
兼蔥。
則能散結祛風。
佐以繭絲專補膀胱。
加以紅藍染就。
深得本經散結氣之旨。
礬石丸(金匮)治婦人經水不利。
下白物。
礬石(用綠色者。
燒過。
三錢)杏仁(一錢) 上二味。
蜜丸。
棗核大。
納陰中。
土瓜根散(金匮)治瘀積經水不利。
或一月再見。
及陰頹腫。
土瓜根芍藥肉桂蟲(等分) 上四味。
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土瓜根。
黃瓜根也。
藥鋪不收。
往往以栝蒌根代用。
考之本經栝蒌根。
性味雖同苦寒。
而無散瘀血通月閉之功。
此治雖專。
惜乎其力彈緩。
故以桂、弼之。
芍藥監之。
與旋複花湯之用新绛不殊。
歸附丸治氣亂。
經期或前或後。
當歸(四兩)香附(八兩。
童便浸透。
晾幹。
再加酒醋鹽姜四制) 為細末。
醋糊丸。
空心砂仁湯下三錢。
血虛。
加熟地八兩。
虛寒。
加桂、附各一兩。
帶下氣腥。
加吳茱萸、靳艾各一兩。
臍下冷痛。
加桂、附、沉香各一兩。
丁香三錢。
經行少腹先痛。
或血色紫黑結塊。
加醋煮蓬術二兩。
沉香一兩。
經後少腹虛痛。
加參、、阿膠各四兩。
蕲艾二兩。
經水色淡。
加姜、桂各二兩。
人參四兩。
醋煎散治經行少腹結痛。
産後惡露不行。
三棱蓬術香附烏藥赤芍甘草肉桂(等分) 通用醋炒為散。
每服三錢。
空心。
砂糖湯調服。
蘆荟丸治肝疳口舌生瘡。
牙龈腐爛。
遍體生瘡。
及婦人熱結經閉。
作塊上沖梗痛。
蘆荟青黛朱砂(另研。
水飛。
各三錢)麝香(一錢)大皂莢(去皮弦子。
一兩) 幹蟾(一兩。
同皂莢燒存性) 為細末。
蒸餅糊丸。
麻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空心米湯下。
防風丸治風入胞門。
崩漏下血。
色清淡者。
防風(勿見火) 為末。
醋丸梧子大。
空腹。
蔥白湯下二錢五分。
子芩丸治風熱入犯肝經。
崩漏下血。
色稠紫者。
條黃芩(酒炒) 為末。
酒丸梧子大。
空腹。
烏梅湯下三錢。
千金茯苓補心湯治心氣不足。
善悲愁恙怒。
衄血面黃煩悶。
五心煩熱。
獨語不覺。
婦人崩中面赤。
茯苓(六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紫石英(碎如米粒。
一兩)人參麥門冬(去心。
各五錢)大棗(四枚) 赤小豆(一合)水煮。
日三服。
千金小牛角腮散治帶下五崩下血。
外實内虛之病。
牛角腮(一枚。
燒令赤)鹿茸禹餘糧當歸幹姜續斷(各二兩)阿膠(三兩) 烏骨龍骨(各一兩)赤小豆(六合) 上十味。
為散。
空腹溫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千金伏龍肝湯治勞傷沖任。
崩中去血。
赤白相兼。
或如豆汁。
臍腹冷痛。
口幹食少。
伏龍肝(如彈子大。
七枚)生姜生地黃(各兩半)甘草艾葉赤石脂桂心(各六錢) 上七味。
咀。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四服。
日三夜一。
失笑散治婦人瘀結。
少腹急痛。
五靈脂(酒研。
澄去砂)蒲黃(篩淨。
生半。
炒半。
等分) 為散。
每服二錢半。
酒煎入砂糖少許。
和滓服。
少頃再服。
瘀結腹痛。
經水反多。
元氣虧弱。
藥力不行者。
用人參二三錢調服以擊搏之。
千金七子散治丈夫風虛目暗。
精氣衰少無子。
補不足。
五味子鐘乳粉牡荊子菟絲子車前子菥子石斛幹地黃薯蓣杜仲鹿茸遠志(各八铢)附子蛇床子芎(各六铢)山茱萸天雄人參茯苓黃牛膝(各三铢) 桂心苁蓉(各十铢)巴戟天(十二铢) 上二十四味。
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二。
不知增至二匕。
以知為度。
禁如藥法。
不能酒者。
蜜丸服亦可。
紫石門冬丸(千金)治全不産及斷緒方。
紫石英天門(各三兩)當歸芎紫葳卷柏桂心烏頭幹地黃牡蒙禹餘糧石斛辛荑(各二兩)人參桑寄生續斷細辛濃樸幹姜食茱萸牡丹牛膝(各二十铢)柏子仁(一兩)薯蓣烏賊骨甘草(各一兩半) 上三十六味。
為末。
蜜和丸。
如梧子大。
酒服十丸。
日三。
漸增至三十丸。
以腹中熱為度。
不禁房室。
夫行不在不可服。
禁如藥法。
比來服者不至盡劑即有娠。
慶雲散(千金)治丈夫陽氣不足。
不有施化無成。
覆盆子五味子菟絲子(各一升)天雄(一兩)石斛白術(各三兩)桑寄生(四兩) 天門冬(九兩)紫石英(二兩) 上九味。
治下節。
酒服方寸匕。
先食服。
日三。
素不耐冷者。
去寄生加細辛四兩。
陽氣不少而無子者。
去石斛加槟榔十五枚。
樸硝蕩胞湯(千金)治婦人立身已來全不産。
及斷緒久不産二三十年者。
樸硝牡丹當歸大黃桃仁(生。
各三铢)細辛濃樸桔梗人參赤芍藥茯苓桂心甘草牛膝橘皮(各一铢)附子(六铢)虻蟲水蛭(各十枚) 上十八味。
咀。
以清酒五升。
水五升。
合煮取三升。
分四服。
日三夜一。
每服相去三時。
更服如常。
覆被取少汗。
汗不出。
冬日着火籠之。
必下積血。
及冷赤膿如赤小豆汁。
本為婦人子宮内有此惡物使然。
或天陰臍下痛。
或月水不調。
為有冷血不受胎。
若斟酌下盡。
氣力弱大困。
不堪更服。
亦可二三服即止。
如大悶不堪。
可食酢飯冷漿。
一口即止。
然恐去惡物不盡。
不大得藥力。
若能忍。
服盡大好。
(如無水蛭。
用鲮鯉甲以生漆塗炙脆代之) 白薇丸(千金)治月水不利。
閉塞絕産。
白薇細辛(各三十铢)人參杜蘅牡蒙濃樸半夏白僵蠶當歸紫菀(各十八铢)牛膝沙參幹姜秦艽(各半兩) 蜀椒附子防風(各一兩半) 上十七味。
為末。
蜜和丸。
如梧子大。
先食服三丸。
不知。
稍增至四五丸。
此藥不可長服。
覺有娠即止。
用之大驗。
葆真丸治房勞太過。
腎氣虛衰。
精寒不能生子。
鹿角膠(八兩。
即用鹿角霜拌炒成珠)杜仲(鹽水拌炒。
三兩)幹山藥(微焙) 白茯苓(人乳拌蒸。
曬)熟地黃山茱萸肉(各三兩) 北五味益智仁(鹽水拌炒)遠志(甘草湯泡。
去骨)川楝子(酒煮。
去皮核)川巴戟肉(酒炒)補骨脂胡蘆巴(與補骨脂同羊腎煮。
汁盡為度。
焙幹。
各一兩)沉香(五錢。
另為末。
勿見火) 上十四味。
共為細末。
入沉香和勻。
以肉苁蓉四兩。
洗去皮垢切開。
心有黃膜去之。
取淨二兩。
好酒煮爛搗如糊。
同煉蜜杵勻。
丸如梧子。
每服五七十丸。
空心溫酒下。
以美物壓之。
精薄者。
加鳔膠六兩。
此方不用桂、附壯火助陽。
純用溫養精血之味。
獨以沉香、益智鼓其氤氲。
又以楝子抑其陽氣。
引諸陽藥歸宿下元。
深得廣嗣之旨。
千金種子丹此方服之。
令人多子。
并治虛損夢遺白濁。
沙苑蒺藜(取淨末。
四兩。
水一大碗熬膏。
候用)蓮須(取淨末。
四兩)覆盆子(去核。
取淨。
二兩)山茱萸肉(取淨。
三兩)芡實(取淨。
四兩)龍骨(。
飛淨。
五錢) 上用伏蜜一斤煉。
以紙粘去浮沫。
滴水成珠者。
止用四兩。
将前五味藥末。
先以蒺藜膏和作一塊。
再入煉蜜搗千杵。
丸如豌豆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鹽湯送下。
忌房室二十日。
此藥延年益壽。
令人多子。
五子衍宗丸此藥添精補髓。
疏利腎氣。
不問下焦虛實寒熱。
服之自然平秘。
甘州枸杞子菟絲子(酒蒸。
搗成餅。
各八兩)北五味子(一兩)覆盆子(酒洗。
去目。
四兩)車前子(炒。
二兩) 上五味。
俱擇道地精新者。
焙曬幹。
共為細末。
煉蜜丸。
如桐子大。
每日空心服九十丸。
卧時服五十丸。
沸湯、鹽湯任下。
煉真丸治高年體豐痰盛。
飽饫肥甘。
恣情房室。
上盛下虛。
及髓髒中多着酒濕。
精氣不純。
不能生子者。
服之并效。
大腹子(七兩。
童便浸。
切)茅山蒼術(去皮。
泔浸。
麻油炒)人參茯苓(各三兩) 濃黃柏(三兩。
童便乳汁鹽水各制一兩) 鹿茸(大者一對。
酥炙)大茴香(去子。
一兩)淫羊霍(去刺。
羊脂拌炒)澤瀉蛇床子(酒炒)白蓮須(酒洗)沉香(另末。
勿見火) 五味子(各一兩)金鈴子(即川楝子。
酒煮。
去皮核。
三兩)鳳眼草(一兩。
即樗樹葉。
中有子一粒。
形如鳳眼。
故名。
如無樗根皮代之。
) 上為末。
用幹山藥末調糊代蜜為丸。
空心鹽湯送下三四錢。
臨卧溫酒再服二錢。
煉真者。
煉精氣。
使之純粹也。
故方中專以大腹佐黃柏、茅術滌除身中素蘊濕熱。
則香、茸、茴香不緻反助濁濕痰氣。
何慮年高艱嗣哉。
抑氣散治婦人氣盛于血。
所以無子。
尋常頭目眩暈。
膈滿體疼怔忡皆可服。
香附(制炒。
淨二兩)陳皮(焙。
二兩)茯神甘草(炙。
各一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三錢。
不拘時白湯調下。
秦桂丸(即螽斯丸)治婦人子宮虛寒。
不能攝精成孕。
熟附子(二枚)桂心(勿見火)濃樸(姜汁炒)濃杜仲(鹽酒炒)細辛秦艽(酒洗。
焙)白薇川牛膝(酒淨)沙參(各二兩)茯苓人參(各四兩) 煉白蜜丸。
梧子大。
空心溫酒下五七十丸。
得孕二三月。
不可更服。
忌牛馬肉。
犯之難産。
此方鄭心手裁。
較世本減附子四兩。
細辛三兩。
茯苓二兩。
削去幹姜。
易入當歸。
以和陽藥之性。
不緻陽無以化。
且免經水紫黑。
胎息不育之虞。
其秦艽、樸、半專理痰積。
沙參、膝、薇專清濁帶。
使子戶溫和。
陽施陰化。
孕自成矣。
皺血丸(局方)治婦人血海虛冷。
百病變生。
氣血不調。
時發寒熱。
或下血過多。
或久閉不通。
崩中不止。
帶下赤白。
瘕癖塊。
攻刺疼痛。
小腹緊滿。
脅肋脹痛。
腰重腳弱。
面黃體虛。
飲食減少。
漸成勞怯。
及經脈不調。
胎氣多損。
胎前産後一切病患。
無不治療。
熟地黃甘菊(去心蒂梗)茴香(去子)當歸身延胡索(炒)赤芍藥桂心蒲黃(取淨粉。
焙)蓬術牛膝香附(炒去毛。
酒浸三日。
焙。
各三兩) 上十一味。
為末。
用細黑豆一升。
醋煮候幹為末。
再入米醋三碗。
煮二碗為糊和丸。
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溫酒或醋湯下。
血氣攻刺。
煨姜湯下。
瘕絞痛。
當歸酒下。
忌鴨肉、羊血。
方以皺血命名。
取醋之酸。
引藥歸宿子髒以收攝精氣也。
蓋血海之虛寒。
皆緣肝髒生陽氣衰。
不能宣散濁陰而緻子髒不淨。
子髒不淨烏能攝精而成胎息乎。
故立方專以推陳緻新為綱旨。
是以清熱散瘀之劑。
反過于歸、地、桂茴等味。
使子髒安和。
生生之機不竭矣。
大抵婦人之百病變生。
總屬氣血不調。
即寒熱虛怯。
經閉崩中。
靡不因血海不淨所緻。
其妙用尤在醋煮烏豆。
以血得酸則斂。
不緻滑脫。
瘀得辛則散。
不緻留蓄。
更慮陰寒内結。
勢必虛陽上浮。
故用菊花以清在上之虛陽。
冷積胞門。
勢必熱留經隧。
又需牛膝、赤芍輩。
以祛在經之積熱。
與秦桂丸中用濃樸、秦艽、白薇、沙參之意不殊。
良工苦心。
非深究其旨。
何以獲先哲立方之旨哉。
但服此而得坤儀者多。
良由純屬血藥。
血偏旺而氣偏餒。
是不能無陰勝之過。
宜于方中增入人參一味。
或等分。
或倍加。
随質而助陽和之力。
鼓氤氲之氣。
為幹道之基。
未始其為不可也。
再詳廣嗣諸方。
男子世稱葆真丸。
婦人首推秦桂丸。
然服之有驗有不驗者。
質之偏勝不同也。
蓋男子腎髒陽衰。
婦人血海虛冷。
則二方為專藥。
若男子體肥痰盛。
精氣不純。
婦人瘀積留着。
子戶不淨。
豈可純以暖腎溫經為事哉。
又需煉真丸之大腹、茅術、金鈴祛滌蘊濕。
皺血丸之蓬術、牛膝、甘菊清解瘀熱。
為合劑耳。
用方者審諸。
千金大黃丸治帶下百病無子。
服藥十日。
下血。
二十日。
下長蟲及青黃汁。
三十日。
病除五十日。
肥白而能成孕。
大黃(破如豆粒。
熬黑)柴胡芒硝(各一斤)芎(五兩)幹姜蜀椒(各一升)茯苓(雞子大。
一枚) 上七味。
為末。
蜜和丸。
如梧子大。
先食米飲服七丸。
加至十丸。
以知為度。
五日微下。
桂心茯苓丸(金匮)治妊娠瘕下血。
胎動在于臍上。
桂心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
熬)赤芍藥(等分) 上五味。
蜜丸。
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
加至三丸。
當歸貝母苦參丸(金匮)治妊娠煩熱小便難。
當歸貝母(去心)苦參(等分) 上三味。
蜜丸。
如小豆大。
飲服三丸。
加至十丸。
葵子茯苓散(金匮)治妊娠小便不利。
惡寒頭眩。
葵子(五兩。
向日葵子也。
)茯苓(一兩) 上二味。
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白術散(金匮)治妊娠胎寒帶下。
白術芎(各二十分)蜀椒(三分。
炒去汗)牡蛎(熬。
五分) 上四味。
為散。
酒服一錢匕。
日三服。
千金半夏茯苓湯治妊娠惡阻。
心煩頭眩。
惡寒汗出少食。
半夏生姜(各四錢)幹地黃茯苓(各二錢半)橘皮旋複花細辛人參芍藥芎桔梗甘草(各一錢六分) 上十二味。
水煎服二劑。
便急。
使服茯苓丸。
令能食便強健也。
千金茯苓丸治妊娠惡阻。
心中煩悶。
不能健運。
茯苓人參桂心(熬)幹姜半夏橘皮(各一兩)白術葛根(煨)甘草(炙)枳實(各二兩) 上十味。
為末。
蜜和丸。
如梧子大。
飲服二十丸。
漸加至三十丸。
日三。
妊娠忌桂故熬。
幹姜地黃散治妊娠漏胎下血。
幹姜(炮。
一兩)幹地黃(六兩。
切焙。
) 上二味。
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香桂散治子死腹中。
胞衣不下。
服片時。
如手推出。
肉桂(三錢)麝香(三分) 為散。
酒煎和滓服。
加生川烏三錢。
為下私胎猛劑。
千金鯉魚湯治妊娠遍身浮腫。
胎間有水氣。
白術茯苓當歸芍藥(各三錢)橘皮(一錢)生姜(五片)活鯉魚(重斤許者。
一頭) 上六味。
先煮鯉魚至熟。
澄清取汁納藥煎。
汁分五服。
日三夜二。
虛。
加人參一錢五分。
千金竹瀝湯治妊娠子煩。
竹瀝(一盞)麥門冬(去心)防風黃芩(各三錢)茯苓(四錢) 上五味。
以水四升。
合竹瀝煮取二升。
分三服。
不瘥更作。
加味竹葉湯治妊娠心煩不解。
名曰子煩。
白茯苓(錢半)麥門冬(去心。
二錢半)黃芩(一錢)人參(一錢)竹葉(五片) 粳米(一撮) 水煎。
空腹熱服。
肥人。
加半夏、生姜。
(原方。
無人參粳米) 千金石膏大青湯治妊娠傷寒。
頭疼壯熱。
肢節煩疼。
石膏(八錢)大青黃芩(各三錢)蔥白(四莖)前胡知母栀子仁(各四錢) 上七味。
水煎。
去滓溫服。
此方既可散邪。
又能安胎。
允為妊娠傷寒溫熱時行神方。
非千金不能立也。
千金膠艾榴皮湯治妊娠利下不止。
阿膠艾葉酸石榴上三味。
水煎溫服。
千金鐘乳湯治婦人肺胃虛寒。
乳汁不通。
石鐘乳(四錢)甘草(二錢)漏蘆(二錢)通草栝蒌根(各五錢) 上五味。
水煎溫服。
一方。
有桂心。
千金麥門冬散治婦人寒熱阻逆。
乳汁不通。
麥門冬通草理石(即石膏之硬者)石鐘乳(等分) 上四味。
為散。
先食酒服方寸匕。
日三。
(有熱。
去鐘乳加漏蘆。
如無理石。
以石膏代之) 千金白薇散治妊娠肺熱遺尿。
白薇白芍(等分) 上二味。
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夜二服。
千金芩術芍藥湯治妊娠腹中滿痛。
叉手不得飲食。
黃芩(二錢)白術(六錢)白芍(四錢) 上三味。
水煎分三服。
半日令盡。
微下水則易産。
日飲一劑為善。
全生白術散治妊娠子腫。
白術(一兩)姜皮大腹皮(去外垢内膜盡)橘皮茯苓(各半兩) 為散。
每服三錢。
水煎。
和滓。
日三服。
此方較澹寮五皮湯稍善。
中間惟白術易桑皮。
而功用懸殊。
點鐵成金手也。
兔腦丸治妊娠難産。
催生第一神方。
麝香(取當門子。
一錢)明乳香(二錢半)母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
揀臘月天醫日修合。
活劈兔腦為丸。
如芡實大。
朱砂為衣。
蠟和收藏。
待臨盆腰痛兒不能下。
用白湯囫囵送下。
其子立産。
兔用小者為真。
若形如兔而大者。
乃也。
誤用則不驗。
即真兔之死者亦不驗。
瘦胎飲(即枳殼散)治妊娠體肥。
胎氣不運。
在九個月服。
黃芩(酒炒。
一兩)白術(一兩)枳殼(炒。
七錢半) 為散。
每服二錢。
饑時砂仁湯下。
不可多服。
恐傷正氣。
瘦弱者勿服。
琥珀黑龍丹(局方)治死胎胞衣不下。
敗血逆沖。
五靈脂(酒研。
澄去砂)當歸川芎幹地黃良姜(各三兩) 上五味。
入炀成罐内。
鹽泥封固。
炭火通紅。
去火候冷研細。
入下項藥。
琥珀百草霜硫黃(各三錢半)花蕊石()乳香(各三錢) 上五味。
逐為細末。
同前藥和勻。
米醋和丸。
如彈子大。
臨服以炭火通紅。
投入生姜自然汁内。
浸碎研化。
以無灰酒入麝香少許。
不時頻服一口。
加童子小便尤宜。
二味參蘇飲治惡露入胞。
脹大不能出。
及産後敗血沖肺。
喘滿面赤。
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