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痔門
關燈
小
中
大
犀角屑本通石菖蒲甘菊黑參赤芍赤小豆(炒)
甘草(炙)生姜(三片)
水煎。
不拘時熱服。
燒腎散治腎虛耳聾。
磁石(赤醋淬。
飛。
淨一兩)附子(一枚。
炮去皮臍)蜀椒(炒去汗。
取椒紅。
半兩)巴戟肉(一兩。
寶鑒。
無) 為散。
每服一錢。
用豬腎一枚。
去筋膜細切。
蔥白鹽花和勻。
裹十重濕紙。
于糖灰中煨熟。
空心細嚼。
溫酒送下。
以粥壓之。
十日效。
通神散治耳聾。
全蠍(炮)地龍蜣螂(各三枚)明礬(生半。
枯半)雄黃(各五分)麝香(一字) 為散。
每用少許。
蔥白蘸藥。
引入耳中。
閉氣面壁坐一時許。
三日一次。
蓖麻丸治久聾。
蓖麻仁(二十一粒)皂角(煨取肉。
五分)地龍(大者。
二條)全蠍(二個)遠志肉磁石(。
飛)乳香(各二錢) 麝香(少許) 為末。
熔黃臘為丸。
塞耳中。
栀子清肝散治寒熱脅痛。
耳内作癢生瘡。
柴胡栀子(炒黑)牡丹皮(各一兩)茯苓川芎白芍當歸牛蒡子甘草(炙。
各五錢) 為散。
每服五錢。
水煎去滓。
半饑熱服。
排風湯(續命湯下)複元通氣散(蓄血門)養正丹(金液丹下)四物湯(方祖)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 滾痰丸(痰飲門)溫膽湯(二陳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小柴胡湯(方祖)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正元散(眩暈門)黑錫丹(金液丹下)安腎丸(虛損門)四生散(目門)涼膈散(方祖) 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湯下)加味逍遙散(虛損門) 卷十五 鼻門 麗澤通氣湯治久風鼻塞。
羌活獨活防風蒼術(去皮。
切。
麻油拌炒)升麻葛根(各八分) 麻黃(連節。
四分)川椒(五分)白芷(一錢)黃(錢半)甘草(炙。
七分)生姜(三片)大棗(二枚。
擘) 蔥白(三寸) 水煎。
食遠服。
冬月。
倍麻黃加細辛三分。
夏月。
去獨活加石膏三錢。
忌一切冷物。
及風涼處坐卧。
穹散治鼻。
川芎槟榔辣桂麻黃防己木通細辛石菖蒲白芷(各一兩)木香川椒甘草(炙。
各半兩) 為散。
每服三四錢。
生姜三片。
蘇葉一撮。
水煎。
去滓熱服。
辛荑散治鼻塞不聞香臭。
涕出不止。
辛荑仁(一兩)細辛(三錢)本(七錢)升麻川芎白芷木通防風甘草(炙。
各五錢) 為散。
每服二錢。
食後茶清調服。
千金通草辛荑搐鼻法治鼻塞腦冷清涕出。
通草辛荑(各錢半)細辛甘遂桂心芎附子(各一錢) 上七味。
為末。
蜜丸。
綿裹納鼻中。
千金搐鼻法治鼻。
通草細辛附子上三味。
等分為末。
蜜和。
綿裹少許納鼻中。
又方。
加甘遂。
用白雄犬膽丸。
取涕瘥。
千金礬石藜蘆散治鼽鼻。
鼻中肉不得息。
礬石藜蘆(各六铢)瓜蒂(二七枚)附子(十二铢) 上四味。
各搗篩合和。
以小竹管。
吹藥如小豆許于鼻孔中以綿絮塞之。
日再。
以愈為度。
升麻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香蘇散(傷寒門)當歸内補建中湯(桂枝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生脈散(方祖)雙解散(涼膈散下)涼膈散(方祖)甘露飲(二冬膏下)消風散(咳嗽門) 瀉青丸(下血門)升陽散火湯(升麻湯下) 卷十五 口門 蘭香飲子(白虎湯下)滾痰丸(痰飲門)三黃丸(伊芳尹三黃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龍膽瀉肝湯(脅痛門)小柴胡湯(方祖)佐金丸(方祖)生脈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甘露飲(二冬膏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涼膈散(方祖) 金花丸(伊芳尹三黃湯下)五苓散(方祖)導赤散(暑門)理中湯(方祖)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 養正丹(金液丹下)瓜蒂散(痰飲門)神丸(十棗湯下)浚川散(伊芳尹三黃湯下) 卷十五 齒門 茵陳散治齒龈赤腫疼痛。
及骨槽風熱。
茵陳連翹荊芥麻黃升麻羌活薄荷僵蠶(各五錢)細辛(二錢半)大黃牽牛頭末(各一兩) 為散。
每服三錢。
先以水一盞。
煎沸入藥攪之。
急傾出。
食後和滓熱服。
世本。
多半夏、黃芩、射幹、獨活、丹皮。
當歸龍膽散治齒痛。
寒熱身疼。
升麻麻黃生地黃當歸梢白芷草豆蔻草龍膽黃連羊胫骨灰(等分) 為散。
每用少許。
擦牙疼處。
良久有涎吐去。
五倍子散治牙齒為物所傷。
動搖欲落。
川五倍(為末)幹地龍(微焙為末。
等分) 先将生姜擦牙龈。
後以藥敷之。
七日不得嚼硬物。
用骨碎補濃煎。
時時漱之。
如齒初傷欲落時。
以膏擦藥貼齒槽中至齒上。
即牢如故。
烏金散治牙齒動搖。
須發黃赤。
用此即齒牢發黑。
生姜(半斤。
搗取自然汁。
留滓待用)生地黃(一斤。
酒浸一宿搗汁。
留滓待用) 大皂莢(不蛀者。
十梃。
刮去黑皮。
将前二汁和蘸皂莢。
文火炙幹。
再蘸再炙。
汁盡為度) 上将皂莢同地黃滓。
入瓷罐内。
存性為末。
牙齒初搖。
用藥擦龈。
如須發黃赤。
以鐵器盛藥末三錢湯調。
過三日。
将藥汁蘸擦須發。
臨卧時用之。
次早如黑。
三夜一次。
其黑如漆。
不傷須發。
長春牢牙散烏須發。
去牙風。
除口氣。
升麻川芎細辛白蒺藜甘松丁香五倍子皂礬青鹽(各半兩)诃子肉沒石子(各三錢)麝香(五分) 為散。
早暮擦牙。
次以水漱。
吐出洗髭須。
小承氣湯(方祖)涼膈散(方祖)清胃散(衄血門)越鞠丸(郁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消風散(咳嗽門)羌活附子湯(頭痛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犀角升麻湯(中風門) 小安腎丸(衄血門)還少丹(遺精門)黑錫丹(金液丹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 甘露飲(二冬膏下) 卷十五 髭發門 七寶美髯丹補腎元。
烏須發。
延齡益壽。
赤白何首烏(重斤餘者。
各一枚。
竹刀刮去皮。
切作大片。
同黑豆蒸曬九次。
去黑豆。
)川牛膝(去苗。
八兩。
與何首烏黑豆同蒸同曬。
切焙)補骨脂(八兩。
同黑芝麻炒無聲為度。
去芝麻) 赤白茯苓(去皮。
各八兩。
為粗末。
白者用,人乳拌蒸。
赤者用牛乳拌蒸)菟絲子(淘淨。
酒蒸一宿。
隔水煮二炷香。
搗成絲作餅。
焙幹取淨末。
八兩)當歸(去梢。
酒淨。
切曬勿見火。
取淨八兩) 枸杞子(八兩。
搗碎曬幹) 共為細末。
煉白蜜丸。
龍眼大。
每日清晨午前臨卧。
用鹽湯、沸湯、溫酒各嚼一丸。
忌萊菔、豬血、糟、醋。
烏金丹染須黑久。
清煙好墨一塊。
嵌大紅鳳仙梗中。
仍将剜下者掩紮好。
以泥塗之。
有花摘去。
勿令結子。
候兩月餘。
自壤取出。
又将青柿。
去蒂镂空入墨。
仍将柿蒂掩紮好。
埋馬矢中七晝夜。
收藏鉛盒中。
臨用以龜尿磨搽。
則黑透須根。
經月不白。
不傷須。
取龜尿法。
用三腳竹架頂起龜腹。
令足無着。
不得扒動。
置大盆中。
以受其尿。
将豬唾濕。
蘸麝香細末。
撚入鼻孔。
其尿即出。
或用麝香撚紙條燒煙熏其鼻。
尿亦出。
赤金散染須黑潤不燥。
久不傷須。
紅銅落(打紅銅器落下者滾水淘淨。
銅杓中炒赤米醋七次。
每料用三錢)川五倍(如菱角者佳。
碎如豆粒。
去末。
無油鍋内炒。
先赤煙起。
次黑煙起即如泥。
若不透則不黑。
又不可太過則須色綠。
第一要火候得宜。
将濕青布一方包。
壓地下成塊,每料一兩。
) 何首烏(幹者碎為粗末。
炒黑存性。
忌犯鐵器)枯礬(三錢)沒石子(碎如米粒。
醋拌。
炒黑存性) 上五味。
各為極細末。
入飛面三錢和勻。
每用二三錢。
量須多少。
臨用每錢入食鹽一厘。
濃煎茶漿。
調如稀糊。
隔水炖發。
候氣如棗。
光如漆。
再調勻。
先将肥皂洗淨須上油膩拭幹。
乘熱将刷子腳搽上。
稍冷則不黑。
以指捏須。
細細碾勻。
搽完以紙掩之。
晨起以溫水洗淨。
須連用二三夜。
即黑亮如漆。
過半月後。
須根漸白。
隻用少許。
如法調搽白根上。
黑處不必再染。
又方。
無沒石子、何首烏。
有青鹽三錢。
細辛一錢。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君子湯(方祖)烏金散(齒門) 卷十五 唇門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湯下) 清胃散(衄血門)犀角升麻湯(中風門) 逍遙散(虛損門)歸脾湯(保元湯下)小柴胡湯(方祖)竹葉石膏湯(白虛湯下)真武湯(術附湯下) 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黃芩芍藥湯(即黃芩湯桂枝湯下) 卷十五 舌門 黃連瀉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涼膈散(方祖)甘露飲(二冬膏下)金沸草散(咳嗽門) 三黃丸(伊芳尹三黃湯下) 卷十五 面門 鼠粘子散治面上風癢。
鼠粘子(生。
兩半)連翹防風荊芥枳殼桔梗蔓荊子白蒺藜(炒。
去刺)當歸蟬蛻濃樸(各一兩) 為散。
每服四錢。
加生姜一片。
蔥白一莖。
水煎熏服。
硫黃膏治面上生瘡。
及臭臉赤風粉刺。
生硫黃白芷栝蒌根鉛粉(各五分)芫青(七枚。
去翅足)全蠍(一枚)蟬蛻(七枚) 為細末。
麻黃、黃臘各半兩。
熬烊離火。
入諸藥末調勻。
瓷器收貯。
久則愈妙。
至夜洗面後。
以少許細細擦之。
擦過即拭去。
否則起泡。
近眼處勿擦。
三四日間。
瘡腫自平。
赤色自消。
風刺粉刺。
一夕見效。
消風散(咳嗽門)涼膈散(方祖)升麻湯(方祖)犀角升麻湯(中風門)升麻胃風湯(中風門) 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桂苓五味甘草湯(咳嗽門)當歸龍會丸(伊芳尹三黃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地黃飲子(中風門)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四逆湯(方祖)通聖散(涼膈散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人參養榮湯(保元湯下)羌活勝濕湯(濕門) 卷十五 咽喉門 硼砂丹治纏喉風。
風熱喉痹。
硼砂(生研)白礬(生研。
各一錢)西牛黃人爪甲(焙脆。
研。
各一分) 為極細末。
以爛白霜梅肉三錢。
研糊分作四丸噙化。
取湧頑痰立效。
本事利膈湯治脾肺積熱。
咽喉生瘡。
薄荷葉荊芥穗防風桔梗人參牛蒡子甘草(等分) 水煎。
不拘時緩緩服。
如口瘡甚而多痰聲者。
加僵蠶。
壯熱脈實。
去人參加黑參、犀角、山豆根。
烏龍膏治一切纏喉急證。
皂莢(二梃。
去皮弦子。
捶碎。
滾水三升泡一時許。
挪汁去滓。
砂鍋内熬成膏。
入好酒一合攪令稠。
入下項藥)百草霜焰硝硼砂人參(另為極細末。
各一錢) 上四味拌勻。
入白霜梅肉一錢細研。
入皂莢膏内。
以少許雞翎點喉中。
湧盡頑痰。
卻嚼甘草二寸。
咽汁吞津。
若木舌。
先用青布蘸水揩之。
然後用藥。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玉極丹(臭毒門)稀涎散(中風門)涼膈散(方祖) 普濟消毒飲(伊芳尹三黃湯下)荊防敗毒散(小柴胡湯下)桔梗湯(方祖)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半夏濃樸湯(二陳湯下)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卷十五 癰疽門 活命飲治一切癰毒赤腫。
未成者消。
已成者潰。
但漫腫色白不起。
及膿出而痛不止。
元氣虛者禁用。
穿山甲(炮)白芷防風乳香沒藥甘草節赤芍栝蒌根歸身貝母(去心。
研)陳皮皂角刺(各一錢)金銀花(三錢) 水酒各半煎服。
清熱解毒湯治瘡瘍腫赤痛。
形病俱實。
黃連(酒炒)山栀(炒黑)連翹當歸(各錢半)芍藥生地黃(各一錢)金銀花(二錢)甘草(六分) 水煎熱服。
豆豉餅治瘡瘍腫而不潰。
潰而不斂。
江西淡豆豉上一味為末。
唾和成餅。
如錢大。
三四錢濃。
置患處。
以艾壯于餅上灸。
幹即易之。
如瘡大作餅覆患處。
以艾鋪上灸之。
未成者即消。
已成者祛逐毒邪則愈。
如郁證敗痰失道。
漫腫不赤不潰者。
以香附一味為細末。
唾調作餅。
如上法灸之。
或先用蔥一握。
切碎焙熱熨之。
冷則更疊而熨。
使氣血調和。
毒邪發。
然後灸之。
尤妙。
竹葉黃湯治氣虛。
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一握)黃(生)生地黃麥門冬(去心)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錢半)石膏(。
二錢) 水煎熱服。
烏金膏治潰瘍肉死不腐。
若有毒根。
以紙撚蘸即斂。
巴豆(去心膜。
炒黑) 一味研如膏。
點歹肉上。
臨用修合則不幹。
珍珠散治不拘何疾。
潰爛不肯長肉者。
爐甘石(如目門绛雪膏法。
淨八兩)珍珠(。
淨一錢)琥珀(淨末。
七分) 龍骨(。
水飛淨。
四分)赤石脂(。
水飛淨。
四分) 鐘乳石(甘草湯煮一伏時。
水飛淨。
六分)朱砂(水飛淨。
五分)麒麟竭(二分)象皮(焙幹為末。
五分) 上九味。
務令極細。
每藥一錢。
入冰片二分。
研勻和調。
敷上立長。
三白丹治黴瘡結毒。
水銀(一兩)白礬焰硝(各二兩) 上三味。
納鐵铫中。
以濃瓷碗合定。
鹽泥固濟。
壓定碗足。
文火三炷香。
升在碗内。
取出放地一夕以出火毒。
瓷罐收貯。
經年後方可用之。
每服三分。
入飛面三錢。
壯者分三服。
中者分五服。
羸者分七服。
每日以土茯苓半斤。
捶碎。
用水七碗。
煮至五碗。
去滓入前丹一服。
再煎至三碗。
一日服盡。
明日如前法再服。
二三日後。
喉腫痛。
齒龈出水。
七日毒盡自愈。
腫甚者。
用黃連、犀角、骨碎補各一錢。
黑豆一合。
煎湯漱之。
加味三白丹治元氣虛寒人結毒。
本方加滴乳石一兩。
天靈蓋二兩。
服法如前。
五寶丹治虛人結毒。
不勝三白丹。
及服三白丹餘毒未盡者。
韶粉(三錢。
銅杓内隔紙焙黃。
微火緩焙。
勿令焦黑)珍珠(勿見火。
另研)滴乳粉(淨。
取極細末)琥珀(勿見火。
另研)朱砂(水飛。
各一錢) 上五味杵勻。
湯浸蒸餅為丸。
綠豆大。
分作七服。
弱者分十服。
每服用土茯苓四兩。
煎湯服之。
歸飲治腦疽背癰。
毒盛腫。
及虛人肛門發毒。
當歸(重八錢者。
一隻)綿黃(生)金銀花(淨。
各五錢)甘草(生。
三錢) 水酒各碗半。
煎至二碗。
分三次熱服。
一日令盡。
在上者。
加升麻三分。
在下者。
加牛膝三錢。
四順清涼飲(燥門)參内托散(保元湯下)千金托裡散(保元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八珍湯(四君子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獨參湯(保元湯下) 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托裡消毒散(保元湯下)四君子湯(方祖)四物湯(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歸脾湯(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栀子清肝湯(耳門)内補黃湯(保元湯下)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 涼膈散(方祖)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參苓白術散(四君子湯下)理中湯(方祖) 四柱飲(洩瀉門) 六柱飲(洩瀉門)二神丸(洩瀉門)四神丸(洩瀉門)連理湯(理中湯下)萬靈丹(疠風門) 卷十五 汗門 素問澤術麋銜散治酒風汗出如浴。
惡風短氣。
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 上三味。
合為散。
以三指撮。
水煎。
為後飯(後飯者。
先服藥而後飯也) 當歸六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附湯(術附湯下)術附湯(方祖)參附湯(術附湯下)真武湯(術附湯下)玉屏風散(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逍遙散(虛損門) 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涼膈散(方祖)羌活勝濕湯(濕門)防己黃湯(方祖)桂枝湯(方祖) 五苓散(方祖)參蘇飲(傷寒門)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二陳湯(方祖)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生脈散(方祖)歸脾湯(保元湯下)二妙散(大補丸下)小柴胡湯(方祖)葛根湯(麻黃湯下) 白虎湯(方祖)犀角地黃湯(傷寒門)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茵陳蒿湯(濕門)保和丸(傷飲食門) 理中湯(方祖)龍膽瀉肝湯(脅痛門)當歸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人參養榮湯(保元湯下)大建中湯(保元湯下) 小續命湯(續命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小承氣湯(方祖) 卷十五 不得卧門 半夏湯(靈樞)治痰飲客于膽府。
自汗不得眠。
半夏(五合。
姜汁泡)秫(一升) 上二味。
以流水揚之萬遍。
煮秫米取湯内半夏煮。
去滓飲一杯。
日三。
稍益。
以和為度。
此靈樞方也。
後世方書。
以此湯加入黃連、遠志、生地、棗仁、幹生姜。
仍用流水煎服。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酸棗湯(虛損門)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茯苓甘草湯(桂枝湯下)溫膽湯(二陳湯下) 導痰湯(二陳湯下)獨活湯(驚門)珍珠母丸(驚門)栀子豉湯(方祖)朱砂安神丸(勞倦門) 益元散(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升陽益胃湯(保元湯下) 卷十五 不能食門 胃苓湯(平胃散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保和丸(傷飲食門)枳術丸(方祖)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二神丸(洩瀉門)二陳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人參白虎湯(白虎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卷十五 不能語門 導痰湯(二陳湯下)至寶丹(中風門)牛黃丸(中風門)蘇合香丸(中風門) 卷十五 消瘅門 文蛤散(玉函)治渴欲飲水不止。
川文蛤(即蛤蜊中一種。
殼濃色蒼而滑者。
火用) 上一味。
杵為散。
沸湯服方寸匙。
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五苓散(方祖)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謂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理中湯(方祖)生脈散(方祖)千金樸硝煎(火門) 清心蓮子飲(生脈散下)宣明麥門冬飲子(生脈散下)易老門冬飲(生脈散下)蘭香飲(白虎湯下)甘露飲(二冬膏下) 瀉黃散(疠風門)七味白術散(四君子湯下)固本丸(二冬膏下)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佐金丸(方祖)滋腎丸(大補丸下)保元湯(方祖)獨參湯(保元湯下) 卷十五 痰火門 玉竹飲子(新定)治痰火痰涎湧盛。
咳逆喘滿。
葳蕤(一名玉竹。
三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桔梗(一錢)橘皮(一錢)紫菀(二錢)川貝母(去心。
研。
三錢) 生姜(同橘皮蜜煎。
四錢) 上八味。
長流水煎。
入熟白蜜二匕。
分二服。
氣虛。
加人參二錢。
虛火。
加肉桂半錢。
客邪。
加細辛二分。
香豉三錢。
咽喉不利唾膿血。
加阿膠三錢。
藕汁半懷。
頭額痛。
加蔥白二莖。
便溏。
用伏龍肝擊碎煎湯。
澄清代水煎服。
氣塞。
臨服磨沉香汁數匙。
香蘇散(傷寒門)金匮枳術湯(方祖)沉香降氣散(氣門)異功散(四君子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六味地黃丸(崔氏八味丸下)生脈散(方祖)靈飛散(養性門) 卷十五 黃痹門 消石礬石散(金匮)治腎瘅額上黑。
硝石礬石(皂者等分) 為散。
大麥粥飲和服方寸匙。
日三服。
病随大小便去。
小便正黃。
大便正黑。
是其候也。
大黃硝石湯(金匮)治黃瘅腹滿。
小便不利自汗。
大黃硝石黃柏(各四錢)栀子(七枚) 上四味。
水煎去滓。
納硝更煮。
分二服。
豬膏發煎(金匮)治女勞瘅。
及陰吹正喧。
豬膏(三兩)亂發(如雞子大。
三枚) 上二味。
合煮。
發消藥成。
分二服。
病從小便出。
桂枝加黃湯(桂枝湯下)茵陳五苓散(五苓散下)栀子大黃湯(栀子豉湯下)茵陳蒿湯(濕門)芍桂酒湯(桂枝湯下) 栀子柏皮湯(栀子豉湯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湯下)小柴胡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犀角地黃湯(傷寒門)大黃附子湯(小承氣湯下)四君子湯(方祖)茵陳附子幹姜湯(四逆湯下)茵陳四逆湯(四逆湯下) 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溫中丸(二陳湯下)棗礬丸(平胃散下)越婢加術湯(麻黃湯下)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理苓湯(理中湯下)瓜蒂散(痰飲門)桂苓丸(五苓湯下) 卷十五 嘈雜門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保和丸(傷飲食門)越鞠丸(郁門)二陳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 佐金丸(方祖)四君子湯(方祖)枳術丸(方祖)抑青丸(佐金丸下)逍遙散(虛損門)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四神丸(洩瀉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五 身重門 除濕湯(平胃散下)滲濕湯(理中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防己黃湯(方祖) 消暑十全散(暑門)甘姜苓術湯(理中湯下)虎潛丸(大補丸下)清燥湯(保元湯下) 卷十五 脫營失精門 益氣養營湯(四君子湯下) 卷十五 過饑胃竭門 保元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 卷十五 藥蠱門 獨參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五 臭毒門 玉樞丹(一名紫金綻)治一切藥毒食毒瘴毒蟲毒痰毒癰毒臭毒疫毒溪毒。
并用水磨。
内服外敷。
無不神效。
惟正氣虛人。
及孕婦忌服。
川文蛤(二兩。
即五倍子。
形如菱角者佳)千金子(即續随子。
去殼取淨霜。
一兩)紅芽大戟(杭州者良。
去傍根。
酒煮去骨。
焙。
淨兩半)山茨菇(姜汁洗。
淨一兩) 雄黃(明淨者。
水飛。
淨一兩)麝香(取當門子。
三錢) 上為細末。
以糯米粥糊搗成劑。
分作四十餅。
于端午七夕。
或辰日。
于石臼中杵千下。
(一方。
多水飛朱砂一兩) 點眼砂(一名人馬平安散)治時疫毒瓦斯臭毒。
痧
不拘時熱服。
燒腎散治腎虛耳聾。
磁石(赤醋淬。
飛。
淨一兩)附子(一枚。
炮去皮臍)蜀椒(炒去汗。
取椒紅。
半兩)巴戟肉(一兩。
寶鑒。
無) 為散。
每服一錢。
用豬腎一枚。
去筋膜細切。
蔥白鹽花和勻。
裹十重濕紙。
于糖灰中煨熟。
空心細嚼。
溫酒送下。
以粥壓之。
十日效。
通神散治耳聾。
全蠍(炮)地龍蜣螂(各三枚)明礬(生半。
枯半)雄黃(各五分)麝香(一字) 為散。
每用少許。
蔥白蘸藥。
引入耳中。
閉氣面壁坐一時許。
三日一次。
蓖麻丸治久聾。
蓖麻仁(二十一粒)皂角(煨取肉。
五分)地龍(大者。
二條)全蠍(二個)遠志肉磁石(。
飛)乳香(各二錢) 麝香(少許) 為末。
熔黃臘為丸。
塞耳中。
栀子清肝散治寒熱脅痛。
耳内作癢生瘡。
柴胡栀子(炒黑)牡丹皮(各一兩)茯苓川芎白芍當歸牛蒡子甘草(炙。
各五錢) 為散。
每服五錢。
水煎去滓。
半饑熱服。
排風湯(續命湯下)複元通氣散(蓄血門)養正丹(金液丹下)四物湯(方祖)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 滾痰丸(痰飲門)溫膽湯(二陳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小柴胡湯(方祖)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正元散(眩暈門)黑錫丹(金液丹下)安腎丸(虛損門)四生散(目門)涼膈散(方祖) 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湯下)加味逍遙散(虛損門) 卷十五 鼻門 麗澤通氣湯治久風鼻塞。
羌活獨活防風蒼術(去皮。
切。
麻油拌炒)升麻葛根(各八分) 麻黃(連節。
四分)川椒(五分)白芷(一錢)黃(錢半)甘草(炙。
七分)生姜(三片)大棗(二枚。
擘) 蔥白(三寸) 水煎。
食遠服。
冬月。
倍麻黃加細辛三分。
夏月。
去獨活加石膏三錢。
忌一切冷物。
及風涼處坐卧。
穹散治鼻。
川芎槟榔辣桂麻黃防己木通細辛石菖蒲白芷(各一兩)木香川椒甘草(炙。
各半兩) 為散。
每服三四錢。
生姜三片。
蘇葉一撮。
水煎。
去滓熱服。
辛荑散治鼻塞不聞香臭。
涕出不止。
辛荑仁(一兩)細辛(三錢)本(七錢)升麻川芎白芷木通防風甘草(炙。
各五錢) 為散。
每服二錢。
食後茶清調服。
千金通草辛荑搐鼻法治鼻塞腦冷清涕出。
通草辛荑(各錢半)細辛甘遂桂心芎附子(各一錢) 上七味。
為末。
蜜丸。
綿裹納鼻中。
千金搐鼻法治鼻。
通草細辛附子上三味。
等分為末。
蜜和。
綿裹少許納鼻中。
又方。
加甘遂。
用白雄犬膽丸。
取涕瘥。
千金礬石藜蘆散治鼽鼻。
鼻中肉不得息。
礬石藜蘆(各六铢)瓜蒂(二七枚)附子(十二铢) 上四味。
各搗篩合和。
以小竹管。
吹藥如小豆許于鼻孔中以綿絮塞之。
日再。
以愈為度。
升麻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香蘇散(傷寒門)當歸内補建中湯(桂枝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生脈散(方祖)雙解散(涼膈散下)涼膈散(方祖)甘露飲(二冬膏下)消風散(咳嗽門) 瀉青丸(下血門)升陽散火湯(升麻湯下) 卷十五 口門 蘭香飲子(白虎湯下)滾痰丸(痰飲門)三黃丸(伊芳尹三黃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龍膽瀉肝湯(脅痛門)小柴胡湯(方祖)佐金丸(方祖)生脈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甘露飲(二冬膏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涼膈散(方祖) 金花丸(伊芳尹三黃湯下)五苓散(方祖)導赤散(暑門)理中湯(方祖)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 養正丹(金液丹下)瓜蒂散(痰飲門)神丸(十棗湯下)浚川散(伊芳尹三黃湯下) 卷十五 齒門 茵陳散治齒龈赤腫疼痛。
及骨槽風熱。
茵陳連翹荊芥麻黃升麻羌活薄荷僵蠶(各五錢)細辛(二錢半)大黃牽牛頭末(各一兩) 為散。
每服三錢。
先以水一盞。
煎沸入藥攪之。
急傾出。
食後和滓熱服。
世本。
多半夏、黃芩、射幹、獨活、丹皮。
當歸龍膽散治齒痛。
寒熱身疼。
升麻麻黃生地黃當歸梢白芷草豆蔻草龍膽黃連羊胫骨灰(等分) 為散。
每用少許。
擦牙疼處。
良久有涎吐去。
五倍子散治牙齒為物所傷。
動搖欲落。
川五倍(為末)幹地龍(微焙為末。
等分) 先将生姜擦牙龈。
後以藥敷之。
七日不得嚼硬物。
用骨碎補濃煎。
時時漱之。
如齒初傷欲落時。
以膏擦藥貼齒槽中至齒上。
即牢如故。
烏金散治牙齒動搖。
須發黃赤。
用此即齒牢發黑。
生姜(半斤。
搗取自然汁。
留滓待用)生地黃(一斤。
酒浸一宿搗汁。
留滓待用) 大皂莢(不蛀者。
十梃。
刮去黑皮。
将前二汁和蘸皂莢。
文火炙幹。
再蘸再炙。
汁盡為度) 上将皂莢同地黃滓。
入瓷罐内。
存性為末。
牙齒初搖。
用藥擦龈。
如須發黃赤。
以鐵器盛藥末三錢湯調。
過三日。
将藥汁蘸擦須發。
臨卧時用之。
次早如黑。
三夜一次。
其黑如漆。
不傷須發。
長春牢牙散烏須發。
去牙風。
除口氣。
升麻川芎細辛白蒺藜甘松丁香五倍子皂礬青鹽(各半兩)诃子肉沒石子(各三錢)麝香(五分) 為散。
早暮擦牙。
次以水漱。
吐出洗髭須。
小承氣湯(方祖)涼膈散(方祖)清胃散(衄血門)越鞠丸(郁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消風散(咳嗽門)羌活附子湯(頭痛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犀角升麻湯(中風門) 小安腎丸(衄血門)還少丹(遺精門)黑錫丹(金液丹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 甘露飲(二冬膏下) 卷十五 髭發門 七寶美髯丹補腎元。
烏須發。
延齡益壽。
赤白何首烏(重斤餘者。
各一枚。
竹刀刮去皮。
切作大片。
同黑豆蒸曬九次。
去黑豆。
)川牛膝(去苗。
八兩。
與何首烏黑豆同蒸同曬。
切焙)補骨脂(八兩。
同黑芝麻炒無聲為度。
去芝麻) 赤白茯苓(去皮。
各八兩。
為粗末。
白者用,人乳拌蒸。
赤者用牛乳拌蒸)菟絲子(淘淨。
酒蒸一宿。
隔水煮二炷香。
搗成絲作餅。
焙幹取淨末。
八兩)當歸(去梢。
酒淨。
切曬勿見火。
取淨八兩) 枸杞子(八兩。
搗碎曬幹) 共為細末。
煉白蜜丸。
龍眼大。
每日清晨午前臨卧。
用鹽湯、沸湯、溫酒各嚼一丸。
忌萊菔、豬血、糟、醋。
烏金丹染須黑久。
清煙好墨一塊。
嵌大紅鳳仙梗中。
仍将剜下者掩紮好。
以泥塗之。
有花摘去。
勿令結子。
候兩月餘。
自壤取出。
又将青柿。
去蒂镂空入墨。
仍将柿蒂掩紮好。
埋馬矢中七晝夜。
收藏鉛盒中。
臨用以龜尿磨搽。
則黑透須根。
經月不白。
不傷須。
取龜尿法。
用三腳竹架頂起龜腹。
令足無着。
不得扒動。
置大盆中。
以受其尿。
将豬唾濕。
蘸麝香細末。
撚入鼻孔。
其尿即出。
或用麝香撚紙條燒煙熏其鼻。
尿亦出。
赤金散染須黑潤不燥。
久不傷須。
紅銅落(打紅銅器落下者滾水淘淨。
銅杓中炒赤米醋七次。
每料用三錢)川五倍(如菱角者佳。
碎如豆粒。
去末。
無油鍋内炒。
先赤煙起。
次黑煙起即如泥。
若不透則不黑。
又不可太過則須色綠。
第一要火候得宜。
将濕青布一方包。
壓地下成塊,每料一兩。
) 何首烏(幹者碎為粗末。
炒黑存性。
忌犯鐵器)枯礬(三錢)沒石子(碎如米粒。
醋拌。
炒黑存性) 上五味。
各為極細末。
入飛面三錢和勻。
每用二三錢。
量須多少。
臨用每錢入食鹽一厘。
濃煎茶漿。
調如稀糊。
隔水炖發。
候氣如棗。
光如漆。
再調勻。
先将肥皂洗淨須上油膩拭幹。
乘熱将刷子腳搽上。
稍冷則不黑。
以指捏須。
細細碾勻。
搽完以紙掩之。
晨起以溫水洗淨。
須連用二三夜。
即黑亮如漆。
過半月後。
須根漸白。
隻用少許。
如法調搽白根上。
黑處不必再染。
又方。
無沒石子、何首烏。
有青鹽三錢。
細辛一錢。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君子湯(方祖)烏金散(齒門) 卷十五 唇門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湯下) 清胃散(衄血門)犀角升麻湯(中風門) 逍遙散(虛損門)歸脾湯(保元湯下)小柴胡湯(方祖)竹葉石膏湯(白虛湯下)真武湯(術附湯下) 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黃芩芍藥湯(即黃芩湯桂枝湯下) 卷十五 舌門 黃連瀉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涼膈散(方祖)甘露飲(二冬膏下)金沸草散(咳嗽門) 三黃丸(伊芳尹三黃湯下) 卷十五 面門 鼠粘子散治面上風癢。
鼠粘子(生。
兩半)連翹防風荊芥枳殼桔梗蔓荊子白蒺藜(炒。
去刺)當歸蟬蛻濃樸(各一兩) 為散。
每服四錢。
加生姜一片。
蔥白一莖。
水煎熏服。
硫黃膏治面上生瘡。
及臭臉赤風粉刺。
生硫黃白芷栝蒌根鉛粉(各五分)芫青(七枚。
去翅足)全蠍(一枚)蟬蛻(七枚) 為細末。
麻黃、黃臘各半兩。
熬烊離火。
入諸藥末調勻。
瓷器收貯。
久則愈妙。
至夜洗面後。
以少許細細擦之。
擦過即拭去。
否則起泡。
近眼處勿擦。
三四日間。
瘡腫自平。
赤色自消。
風刺粉刺。
一夕見效。
消風散(咳嗽門)涼膈散(方祖)升麻湯(方祖)犀角升麻湯(中風門)升麻胃風湯(中風門) 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桂苓五味甘草湯(咳嗽門)當歸龍會丸(伊芳尹三黃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地黃飲子(中風門)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四逆湯(方祖)通聖散(涼膈散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人參養榮湯(保元湯下)羌活勝濕湯(濕門) 卷十五 咽喉門 硼砂丹治纏喉風。
風熱喉痹。
硼砂(生研)白礬(生研。
各一錢)西牛黃人爪甲(焙脆。
研。
各一分) 為極細末。
以爛白霜梅肉三錢。
研糊分作四丸噙化。
取湧頑痰立效。
本事利膈湯治脾肺積熱。
咽喉生瘡。
薄荷葉荊芥穗防風桔梗人參牛蒡子甘草(等分) 水煎。
不拘時緩緩服。
如口瘡甚而多痰聲者。
加僵蠶。
壯熱脈實。
去人參加黑參、犀角、山豆根。
烏龍膏治一切纏喉急證。
皂莢(二梃。
去皮弦子。
捶碎。
滾水三升泡一時許。
挪汁去滓。
砂鍋内熬成膏。
入好酒一合攪令稠。
入下項藥)百草霜焰硝硼砂人參(另為極細末。
各一錢) 上四味拌勻。
入白霜梅肉一錢細研。
入皂莢膏内。
以少許雞翎點喉中。
湧盡頑痰。
卻嚼甘草二寸。
咽汁吞津。
若木舌。
先用青布蘸水揩之。
然後用藥。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玉極丹(臭毒門)稀涎散(中風門)涼膈散(方祖) 普濟消毒飲(伊芳尹三黃湯下)荊防敗毒散(小柴胡湯下)桔梗湯(方祖)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半夏濃樸湯(二陳湯下)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卷十五 癰疽門 活命飲治一切癰毒赤腫。
未成者消。
已成者潰。
但漫腫色白不起。
及膿出而痛不止。
元氣虛者禁用。
穿山甲(炮)白芷防風乳香沒藥甘草節赤芍栝蒌根歸身貝母(去心。
研)陳皮皂角刺(各一錢)金銀花(三錢) 水酒各半煎服。
清熱解毒湯治瘡瘍腫赤痛。
形病俱實。
黃連(酒炒)山栀(炒黑)連翹當歸(各錢半)芍藥生地黃(各一錢)金銀花(二錢)甘草(六分) 水煎熱服。
豆豉餅治瘡瘍腫而不潰。
潰而不斂。
江西淡豆豉上一味為末。
唾和成餅。
如錢大。
三四錢濃。
置患處。
以艾壯于餅上灸。
幹即易之。
如瘡大作餅覆患處。
以艾鋪上灸之。
未成者即消。
已成者祛逐毒邪則愈。
如郁證敗痰失道。
漫腫不赤不潰者。
以香附一味為細末。
唾調作餅。
如上法灸之。
或先用蔥一握。
切碎焙熱熨之。
冷則更疊而熨。
使氣血調和。
毒邪發。
然後灸之。
尤妙。
竹葉黃湯治氣虛。
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一握)黃(生)生地黃麥門冬(去心)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錢半)石膏(。
二錢) 水煎熱服。
烏金膏治潰瘍肉死不腐。
若有毒根。
以紙撚蘸即斂。
巴豆(去心膜。
炒黑) 一味研如膏。
點歹肉上。
臨用修合則不幹。
珍珠散治不拘何疾。
潰爛不肯長肉者。
爐甘石(如目門绛雪膏法。
淨八兩)珍珠(。
淨一錢)琥珀(淨末。
七分) 龍骨(。
水飛淨。
四分)赤石脂(。
水飛淨。
四分) 鐘乳石(甘草湯煮一伏時。
水飛淨。
六分)朱砂(水飛淨。
五分)麒麟竭(二分)象皮(焙幹為末。
五分) 上九味。
務令極細。
每藥一錢。
入冰片二分。
研勻和調。
敷上立長。
三白丹治黴瘡結毒。
水銀(一兩)白礬焰硝(各二兩) 上三味。
納鐵铫中。
以濃瓷碗合定。
鹽泥固濟。
壓定碗足。
文火三炷香。
升在碗内。
取出放地一夕以出火毒。
瓷罐收貯。
經年後方可用之。
每服三分。
入飛面三錢。
壯者分三服。
中者分五服。
羸者分七服。
每日以土茯苓半斤。
捶碎。
用水七碗。
煮至五碗。
去滓入前丹一服。
再煎至三碗。
一日服盡。
明日如前法再服。
二三日後。
喉腫痛。
齒龈出水。
七日毒盡自愈。
腫甚者。
用黃連、犀角、骨碎補各一錢。
黑豆一合。
煎湯漱之。
加味三白丹治元氣虛寒人結毒。
本方加滴乳石一兩。
天靈蓋二兩。
服法如前。
五寶丹治虛人結毒。
不勝三白丹。
及服三白丹餘毒未盡者。
韶粉(三錢。
銅杓内隔紙焙黃。
微火緩焙。
勿令焦黑)珍珠(勿見火。
另研)滴乳粉(淨。
取極細末)琥珀(勿見火。
另研)朱砂(水飛。
各一錢) 上五味杵勻。
湯浸蒸餅為丸。
綠豆大。
分作七服。
弱者分十服。
每服用土茯苓四兩。
煎湯服之。
歸飲治腦疽背癰。
毒盛腫。
及虛人肛門發毒。
當歸(重八錢者。
一隻)綿黃(生)金銀花(淨。
各五錢)甘草(生。
三錢) 水酒各碗半。
煎至二碗。
分三次熱服。
一日令盡。
在上者。
加升麻三分。
在下者。
加牛膝三錢。
四順清涼飲(燥門)參内托散(保元湯下)千金托裡散(保元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八珍湯(四君子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獨參湯(保元湯下) 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托裡消毒散(保元湯下)四君子湯(方祖)四物湯(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歸脾湯(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栀子清肝湯(耳門)内補黃湯(保元湯下)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 涼膈散(方祖)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參苓白術散(四君子湯下)理中湯(方祖) 四柱飲(洩瀉門) 六柱飲(洩瀉門)二神丸(洩瀉門)四神丸(洩瀉門)連理湯(理中湯下)萬靈丹(疠風門) 卷十五 汗門 素問澤術麋銜散治酒風汗出如浴。
惡風短氣。
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 上三味。
合為散。
以三指撮。
水煎。
為後飯(後飯者。
先服藥而後飯也) 當歸六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附湯(術附湯下)術附湯(方祖)參附湯(術附湯下)真武湯(術附湯下)玉屏風散(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逍遙散(虛損門) 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涼膈散(方祖)羌活勝濕湯(濕門)防己黃湯(方祖)桂枝湯(方祖) 五苓散(方祖)參蘇飲(傷寒門)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二陳湯(方祖)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生脈散(方祖)歸脾湯(保元湯下)二妙散(大補丸下)小柴胡湯(方祖)葛根湯(麻黃湯下) 白虎湯(方祖)犀角地黃湯(傷寒門)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茵陳蒿湯(濕門)保和丸(傷飲食門) 理中湯(方祖)龍膽瀉肝湯(脅痛門)當歸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人參養榮湯(保元湯下)大建中湯(保元湯下) 小續命湯(續命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小承氣湯(方祖) 卷十五 不得卧門 半夏湯(靈樞)治痰飲客于膽府。
自汗不得眠。
半夏(五合。
姜汁泡)秫(一升) 上二味。
以流水揚之萬遍。
煮秫米取湯内半夏煮。
去滓飲一杯。
日三。
稍益。
以和為度。
此靈樞方也。
後世方書。
以此湯加入黃連、遠志、生地、棗仁、幹生姜。
仍用流水煎服。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酸棗湯(虛損門)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茯苓甘草湯(桂枝湯下)溫膽湯(二陳湯下) 導痰湯(二陳湯下)獨活湯(驚門)珍珠母丸(驚門)栀子豉湯(方祖)朱砂安神丸(勞倦門) 益元散(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升陽益胃湯(保元湯下) 卷十五 不能食門 胃苓湯(平胃散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保和丸(傷飲食門)枳術丸(方祖)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二神丸(洩瀉門)二陳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人參白虎湯(白虎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卷十五 不能語門 導痰湯(二陳湯下)至寶丹(中風門)牛黃丸(中風門)蘇合香丸(中風門) 卷十五 消瘅門 文蛤散(玉函)治渴欲飲水不止。
川文蛤(即蛤蜊中一種。
殼濃色蒼而滑者。
火用) 上一味。
杵為散。
沸湯服方寸匙。
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五苓散(方祖)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謂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理中湯(方祖)生脈散(方祖)千金樸硝煎(火門) 清心蓮子飲(生脈散下)宣明麥門冬飲子(生脈散下)易老門冬飲(生脈散下)蘭香飲(白虎湯下)甘露飲(二冬膏下) 瀉黃散(疠風門)七味白術散(四君子湯下)固本丸(二冬膏下)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佐金丸(方祖)滋腎丸(大補丸下)保元湯(方祖)獨參湯(保元湯下) 卷十五 痰火門 玉竹飲子(新定)治痰火痰涎湧盛。
咳逆喘滿。
葳蕤(一名玉竹。
三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桔梗(一錢)橘皮(一錢)紫菀(二錢)川貝母(去心。
研。
三錢) 生姜(同橘皮蜜煎。
四錢) 上八味。
長流水煎。
入熟白蜜二匕。
分二服。
氣虛。
加人參二錢。
虛火。
加肉桂半錢。
客邪。
加細辛二分。
香豉三錢。
咽喉不利唾膿血。
加阿膠三錢。
藕汁半懷。
頭額痛。
加蔥白二莖。
便溏。
用伏龍肝擊碎煎湯。
澄清代水煎服。
氣塞。
臨服磨沉香汁數匙。
香蘇散(傷寒門)金匮枳術湯(方祖)沉香降氣散(氣門)異功散(四君子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六味地黃丸(崔氏八味丸下)生脈散(方祖)靈飛散(養性門) 卷十五 黃痹門 消石礬石散(金匮)治腎瘅額上黑。
硝石礬石(皂者等分) 為散。
大麥粥飲和服方寸匙。
日三服。
病随大小便去。
小便正黃。
大便正黑。
是其候也。
大黃硝石湯(金匮)治黃瘅腹滿。
小便不利自汗。
大黃硝石黃柏(各四錢)栀子(七枚) 上四味。
水煎去滓。
納硝更煮。
分二服。
豬膏發煎(金匮)治女勞瘅。
及陰吹正喧。
豬膏(三兩)亂發(如雞子大。
三枚) 上二味。
合煮。
發消藥成。
分二服。
病從小便出。
桂枝加黃湯(桂枝湯下)茵陳五苓散(五苓散下)栀子大黃湯(栀子豉湯下)茵陳蒿湯(濕門)芍桂酒湯(桂枝湯下) 栀子柏皮湯(栀子豉湯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湯下)小柴胡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犀角地黃湯(傷寒門)大黃附子湯(小承氣湯下)四君子湯(方祖)茵陳附子幹姜湯(四逆湯下)茵陳四逆湯(四逆湯下) 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溫中丸(二陳湯下)棗礬丸(平胃散下)越婢加術湯(麻黃湯下)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理苓湯(理中湯下)瓜蒂散(痰飲門)桂苓丸(五苓湯下) 卷十五 嘈雜門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保和丸(傷飲食門)越鞠丸(郁門)二陳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 佐金丸(方祖)四君子湯(方祖)枳術丸(方祖)抑青丸(佐金丸下)逍遙散(虛損門)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四神丸(洩瀉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五 身重門 除濕湯(平胃散下)滲濕湯(理中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防己黃湯(方祖) 消暑十全散(暑門)甘姜苓術湯(理中湯下)虎潛丸(大補丸下)清燥湯(保元湯下) 卷十五 脫營失精門 益氣養營湯(四君子湯下) 卷十五 過饑胃竭門 保元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 卷十五 藥蠱門 獨參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五 臭毒門 玉樞丹(一名紫金綻)治一切藥毒食毒瘴毒蟲毒痰毒癰毒臭毒疫毒溪毒。
并用水磨。
内服外敷。
無不神效。
惟正氣虛人。
及孕婦忌服。
川文蛤(二兩。
即五倍子。
形如菱角者佳)千金子(即續随子。
去殼取淨霜。
一兩)紅芽大戟(杭州者良。
去傍根。
酒煮去骨。
焙。
淨兩半)山茨菇(姜汁洗。
淨一兩) 雄黃(明淨者。
水飛。
淨一兩)麝香(取當門子。
三錢) 上為細末。
以糯米粥糊搗成劑。
分作四十餅。
于端午七夕。
或辰日。
于石臼中杵千下。
(一方。
多水飛朱砂一兩) 點眼砂(一名人馬平安散)治時疫毒瓦斯臭毒。
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