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噎膈門
關燈
小
中
大
。
兼犯客邪。
加蔥白、香豉。
産婦。
用豆淋酒煎服之。
三因芎辛湯治寒厥頭痛。
川附子(去皮。
生用)川烏頭(去皮。
生用)天南星(姜湯泡。
去涎水)幹姜(生用) 細辛(連葉)川芎(各一錢)甘草(炙。
半錢) 生姜(七片)芽茶(一撮) 水煎。
放涼卧時服。
面赤戴陽。
加蔥白二莖。
童便半杯。
不應。
更加酒炒黃連三分。
大追風散治一切頭風攻注屬虛寒者。
川烏頭(炮)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全蠍(去毒。
醋泡。
炒黃)地龍(去土。
炒脆) 南星(炮)天麻(煨。
各五錢)荊芥甘草(炙。
)僵蠶(炒黃)石膏(。
各八錢) 為散。
每服二錢。
臨卧茶清調服。
局方。
多白附子、白芷各五錢。
乳香、沒藥、草烏、雄黃各一錢五分。
千金大三五七散治頭風眩暈。
口目斜耳聾。
及八風五痹。
癱瘓腳氣緩弱。
天雄(三枚。
炮。
去皮臍)細辛(三兩)山茱萸肉幹姜(炮。
各五兩)防風茯苓(各七兩) 上為散。
每服二錢。
食前溫酒調服。
本方去細辛、幹姜、防風、茯苓。
加薯蓣。
即小三五七散。
(局方。
無天雄。
用熟附子三枚) 頭風摩散治大寒犯腦頭痛。
大附子(一枚。
炮)鹽(等分) 為散。
沐後以方寸匕摩痛處。
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痰厥頭痛目眩。
黃柏(姜汁炒。
一錢)幹姜(炮。
三分)澤瀉天麻(煨切)黃(姜汁炒)人參蒼術(泔制) 神曲(炒)白術(各錢半)半夏曲(炒)橘紅麥(各七分)茯苓(八分)生姜(三片) 水煎稍熱。
食遠服。
寶鑒石膏散治風熱頭痛。
石膏(生。
碎。
一兩)麻黃(去節。
泡。
半兩)何首烏(生。
曬幹)葛根(各七錢半) 為散。
每服四五錢。
入生姜三片。
芽茶一撮。
水煎服。
取微汗效。
春夏麻黃量減。
不可執一。
透頂散治偏正夾腦風。
一切頭風遠年近日者皆效。
并治鼻塞不聞香臭。
細辛(三莖)瓜蒂(七枚。
熬)丁香(七粒)糯米(七粒。
一作赤小豆)龍腦(半分)麝香(一分) 前四味杵為細末。
入腦、麝同研。
置小口罐中。
緊塞罐口。
令患人口含清水。
随左右搐一豆大許于鼻中。
良久涎出即安。
不愈。
三日後再搐。
蓖麻貼法治氣攻頭痛不可忍。
篦麻仁乳香(等分) 上同搗爛作餅。
貼太陽穴上。
如痛定。
急于頂上解開頭發出氣。
即去藥。
(一方。
無乳香。
多麝香一方) 一字散治頭風。
雄黃細辛(各一錢)川烏尖(生。
三錢) 為散。
不拘時茶清調服一字。
日三服。
一滴金治首風偏正頭風。
人中白()地龍(曬幹。
等分) 上為細末。
羊膽汁為丸。
芥子大。
每用一丸。
新汲水一滴化開滴鼻内。
火筒散治頭風鼻塞不利。
蚯蚓糞(四錢)乳香(二錢)麝香(二分) 為散。
用紙筒自下燒上。
吸煙搐鼻内。
清震湯治雷頭風頭面疙瘩。
憎寒壯熱。
如傷寒者。
升麻蒼術(泔浸。
去皮。
各四錢)薄荷(一大片) 水煎。
食後熱服。
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消風散(咳嗽門)芎歸湯(四物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稀涎散(中風門)栀子豉湯(方祖)涼膈散(方祖)滾痰丸(痰飲門) 既濟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吳茱萸湯(嘔吐哕門)當歸四逆湯(桂枝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四物湯(方祖)外台茯苓飲(四君子湯下)羌活勝濕湯(濕門)瓜蒂散(痰飲門)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 黃連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逍遙散(虛損門)越鞠丸(郁門)小柴胡湯(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玉真丸(金液丹下)導痰湯(二陳湯下)二陳湯(方祖)星香湯(方祖)蒼術白虎湯(白虎湯下)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大建中湯(保元湯下)葛根湯(麻黃湯下) 桂枝湯(方祖)獨參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崔氏八味丸(方祖)鹿茸丸(虛損門) 歸脾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面痛門 犀角升麻湯(中風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越鞠丸(郁門) 卷十四 心痛胃脘痛門 金匮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
炮)生野狼牙(炙香。
即野狼毒芽)人參吳茱萸(開口者。
泡七次)幹姜(生。
各一兩)巴豆(熬。
杵淨。
一錢) 上六味為末。
煉白蜜丸梧子大。
溫酒送下。
強人三丸。
弱者二丸。
日三服。
兼治卒中惡腹脹痛。
口不能言。
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
并冷沖上氣。
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
忌口如常法。
喻嘉言曰。
九種心疼。
乃客邪之劇證。
即腎邪乘心。
腳氣沖心之别名也。
痛久血瘀。
陰邪搏結。
溫散藥中。
加生野狼牙、巴豆、吳茱萸。
驅之從陰竅而出。
以其邪據胸中。
結成堅壘。
非搗其巢。
邪終不出耳。
金鈴子散治熱厥心痛。
或作或止。
久不愈者。
金鈴子(即川楝子。
酒煮。
去皮核)延胡索(醋炒。
等分) 為散。
每服三錢。
溫酒調下。
煮黃丸治心胸腹脅。
痰食癖。
脹急冷痛。
但屬熱結。
唇口燥渴。
小便赤澀者禁用。
雄黃(研。
二錢)巴豆霜(去皮心。
熬。
杵淨。
二錢) 入白面二兩研勻。
滴水為丸。
梧子大。
滾漿水煮十二丸。
以浮為度。
濾入冷漿水内沉冷。
每服一丸。
涼茶下。
逐時服之。
一日服盡。
以微利為度。
不必盡劑。
水煮金花丸治食積痰飲結聚。
年久不散。
煮黃丸去巴霜。
加南星、半夏各一兩。
天麻五錢。
如前法制。
每服五十丸。
淡姜湯送下。
日二服。
千金高良姜湯治心腹絞痛如刺。
兩脅脹滿。
高良姜濃樸(姜制)當歸桂心(各二錢)生姜(三片) 上五味。
水煎溫服。
若一服痛止。
不須更作。
虛人。
加芍藥、半夏、甘草、人參、幹姜、蜀椒、黃。
崔氏烏頭丸治風冷邪氣。
入乘心絡。
或腑髒暴感寒氣。
卒然心痛。
或引背膂。
經久不瘥。
附子(炮。
去皮臍)川烏頭(炮。
去皮臍)赤石脂(各三兩)蜀椒(去閉口者。
炒去汗)桂心幹姜(炮。
各二兩) 上六味。
杵為細末。
煉白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丸。
冷酒下。
覺至痛處痛即止。
若不止加至五六丸。
以知為度。
若早服無所覺。
至午再服三丸。
若久心痛。
每旦三丸。
加至十丸。
劑終不發。
忌豬肉、生蔥。
清中蠲痛湯治中脘火郁。
作發即寒熱。
山栀(姜汁炒黑。
一錢五分)幹姜(炮。
二分)川芎(童便浸。
切)黃連(姜汁炒褐色)橘紅(各五分)香附(醋炒。
一錢五分) 蒼術(童便浸。
刮去皮。
切曬。
麻油拌炒。
八分)神曲(姜汁炒。
一錢)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擘) 水煎。
食前熱服。
清中湯治胃熱作痛。
黃連(姜汁。
炒)山栀(姜汁炒黑。
二錢)陳皮茯苓半夏(姜汁炒。
各二錢)草豆蔻(研)甘草(炙。
各七分)生姜(三片) 水煎。
食前熱服。
手拈散治中脘死血作痛。
好飲熱酒人多此。
延胡索五靈脂(酒研。
澄定)草果仁沒藥(等分) 為散。
每服三錢。
不拘時熱酒調服。
或用熬熟砂糖作丸。
溫酒送下。
七十丸。
越婢湯(麻黃湯下)涼膈散(方祖)術附湯(方祖)二陳湯(方祖)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 小建中湯(桂枝湯下)理中湯(方祖)三物大建中湯(理中湯下)四七湯(二陳湯下) 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 小半夏茯苓湯(二陳湯下)半硫丸(金液丹下)導痰湯(二陳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 五苓散(方祖) 沉香降氣散(氣門)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四物湯(方祖)來複丹(金液丹下) 歸脾湯(保元湯下)平胃散(方祖) 卷十四 胸痹門 栝蒌薤白白酒湯(金匮)治胸痹喘息。
咳唾胸背痛。
栝蒌實(一枚。
搗)薤白(三兩)白酒(七升) 上三味。
合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栝蒌薤白半夏湯(金匮)治胸痹不得卧。
心痛徹背。
栝蒌實(一枚。
搗)薤白(一兩)半夏(二兩)白酒(一鬥。
) 上四味。
合煮取四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千金。
無白酒。
多枳實生姜) 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匮)治胸痹心中痞結。
脅下逆搶心。
枳實(四枚)濃樸(一兩二錢)薤白(三兩)桂枝(三錢)栝蒌實(一枚。
搗) 上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枳實、濃樸取二升。
去滓。
納諸藥。
煮數沸。
分溫三服。
茯苓杏仁甘草湯(金匮)治胸痹窒塞短氣。
茯苓(一兩)杏仁(五十個。
研)甘草(炙。
三錢) 上三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橘皮枳實生姜湯(金匮)治胸痹胸中如滿。
噎塞習習如癢。
喉中澀燥吐沫。
橘皮(一兩)枳實(二枚)生姜(一兩)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薏苡附子散(金匮)治胸痹緩急。
薏苡仁(五兩)大附子(一枚。
炮) 上二味。
杵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桂枝生姜枳實湯(金匮)治心中痞逆心懸痛。
桂枝生姜(各一兩)枳實(五枚。
切)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
日三服。
烏頭赤石脂丸(金匮)治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蜀椒(熬。
去汗。
)赤石脂(各二兩)烏頭(一枚。
炮)附子(一枚。
炮)幹姜(一兩。
炮) 上五味。
為末。
蜜丸梧子大。
先食服十丸。
日三服。
不知。
稍加服。
千金細辛散治胸痹達背痛。
細辛甘草(各六錢)枳實生姜栝蒌實幹地黃白術(各一兩) 桂心茯苓(各兩半) 上九味。
為散。
酒服方寸匕。
前胡湯(千金)治胸中逆氣。
心痛徹背。
少氣不食。
前胡桂心半夏芍藥(各二錢)黃芩當歸人參甘草(各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竹葉(一握) 上十一味。
水煎。
去滓。
日三服。
(一方。
無竹葉。
多茯苓麥門冬膠饴)方以前胡取名。
取其下氣。
氣下則寒熱諸邪。
解散無餘。
并開通經絡。
使氣從外分解。
心手之靈若此。
非拘于繩墨者之可測識也。
下氣湯(千金)治胸腹閉滿。
上氣喘息。
杏仁大腹槟榔上二味。
咀。
以童子小便煎。
日再服。
熨背法(千金)治胸背疼痛而悶。
烏頭細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各錢半)芎(一錢) 上七味。
為末。
帛裹。
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
取瘥止。
慎生冷物。
治中湯(理中湯下)人參湯(即理中湯方祖)生姜半夏湯(二陳湯下) 卷十四 腹痛門 調肝散治郁怒傷肝。
腰痛。
或小腹偏左結痛。
半夏(一兩)辣桂木瓜當歸川芎牛膝(各五錢)細辛石菖蒲酸棗仁(炒)甘草(炙。
各三錢) 為散。
每服四錢。
入姜五片。
棗二枚。
水煎。
去滓熱服。
理中湯(方祖)真武湯(術附湯下)當歸四逆湯(桂枝湯下)芍藥甘草湯(桂枝湯下)黃芩湯(桂枝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五苓散(方祖)控涎丹(十棗湯下) 枳實導滞湯(傷飲食門)平胃散(方祖)人參養胃湯(平胃散下)二陳湯(方祖)十味香薷飲(暑門) 胃苓湯(平胃散下)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七氣湯(方祖)曲丸(傷飲食門) 保和丸(傷飲食門)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麻仁丸(燥門)通幽湯(燥門)蜜煎導(燥門) 豬膽導(燥門)豬苓湯(五香散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當歸生姜羊肉湯(疝門)越鞠丸(郁門)逍遙散(虛損門)佐金丸(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治中湯(理中湯下) 卷十四 脅痛門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
腋脅滿痛。
小便赤澀。
柴胡梢澤瀉(各錢半)車前木通當歸梢草龍膽(各八分)生地黃(二錢) 生姜(三片) 水煎。
食遠熱服。
更以美膳壓之。
此本導赤散加柴胡、膽草之屬入肝。
以瀉濕熱也。
推氣散治右脅疼脹不食。
片子姜黃(皮極細者真)枳殼肉桂(勿見火。
各五錢)甘草(炙。
二錢) 為散。
每服二三錢。
加姜、棗。
水煎去滓。
溫服。
小柴胡湯(方祖)枳殼煮散(桔梗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分氣紫蘇飲(二陳湯下)增損流氣飲(痞滿門) 當歸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二陳湯(方祖)抑青丸(佐金丸下) 佐金丸(方祖) 複元活血湯(蓄血門)大黃附子湯(小承氣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控涎丹(十棗湯下)神保丸(傷飲食門) 煮黃丸(心痛門)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十棗湯(方祖)逍遙散(虛損門) 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七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 卷十四 腰痛門 摩腰膏治老人虛人脅痛。
婦人帶下清水不臭者。
附子川烏頭南星(各二錢半)蜀椒雄黃樟腦丁香(各錢半) 幹姜(一錢)麝香(一分) 上為末。
蜜丸彈子大。
每用一丸。
生姜自然汁化開如糜。
蘸手掌上。
烘熱摩腰中痛處。
即以緩帛束定。
少頃其熱如火。
每日飽後用一丸。
(世本。
無蜀椒有朱砂誤) 三痹湯(改定)治風寒濕氣合病。
氣血凝滞。
手足拘攣。
人參黃(酒炒)白術當歸川芎白芍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
)桂心防己防風烏頭(炮。
各五分)細辛生姜(三片) 紅棗(二枚) 水煎。
不拘時。
熱服。
此方合保元、四君、内補建中、防己黃、防己茯苓湯、千金防己湯等方。
但加防風以搜氣分之風。
川芎以搜血分之風。
細辛以搜骨髓之風。
于原方中削去生地、牛膝、杜仲、續斷、秦艽、獨活。
增入防己、白術、烏頭以祛除風濕。
則參附、附、術附、桂附、真武等法。
俱在其中。
彼用附子之雄以播真陽。
此藉烏頭之烈以祛痹着。
蓋雜合之氣。
須雜合之方。
方為合劑。
第恐地黃、牛膝輩陰柔之藥。
難振迅掃之威。
是不得不稍為裁酌。
用力者。
毋以擅改成方為妄也。
燒羊腎(千金)治腎虛而受寒濕。
腰疼不得立。
甘遂桂心(一作附子)杜仲人參上四味等分。
治下篩。
以方寸匕納羊腎中。
炙之令熟。
服之。
青娥丸(局方)治腎虛腰與季脅痛。
補骨脂(炒香)杜仲(鹽酒炒斷絲。
各四兩) 上二味為末。
連皮胡桃肉三十枚。
青鹽去砂土淨一兩。
同搗成膏。
稍入煉白蜜。
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
空心溫酒化下。
虎骨散治腰胯連腳膝。
曉夜疼痛。
虎骨(酥炙)敗龜闆(酥炙。
)當歸川萆牛膝(各二兩)川芎肉桂羌活(各一兩) 為散。
每服四錢。
空心溫酒調下。
亦可用蜜丸。
溫酒服之。
二至丸治老人腎虛腰痛。
不可屈伸。
頭旋眼黑。
下體痿軟。
附子(炮。
一枚)桂心(一兩)杜仲(鹽酒炒)補骨脂(炒。
各二兩)鹿茸(酥炙) 麋茸(酥炙。
各一具) 上為細末。
青鹽半兩。
熱酒中化去砂土。
入鹿角膠一兩糊丸。
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
醇酒同胡桃肉一枚細嚼送下。
惡熱。
去附子加肉苁蓉一兩。
龜闆膠一兩。
倍杜仲、補骨脂。
按鹿是山獸。
性禀純陽。
其角乃陽中之陽。
夏至得一陰之氣而解。
麋是澤獸。
性禀至陰。
其角乃陰中之陽。
冬至得一陽之氣而解。
此方二茸并用。
故名二至。
加以桂、附、杜仲、補骨脂峻溫腎肝。
允為老人調補下元虧損虛火上乘要藥。
但麋鹿二茸。
世罕能辨。
鹿茸則毛色黃而角門窄頂骨薄。
麋茸則毛色黧而角門開頂骨濃。
世人貴鹿賤麋。
而粗大短壯圓滿鮮澤者為之茄茸。
不知粗大者多是麋茸。
若鹿茸則大者絕少。
即帶馬鞍樣肥嫩者亦佳。
縱獨獻而枯瘦太短。
血氣不多者。
無足取也。
更觀茸下有節。
若隻一層者。
其鹿少壯力優。
茸茸如筍芽者。
則鹿老而力遜矣。
小續命湯(續命湯下)幹姜附子湯(四逆湯下)五積散(平胃散下)小柴胡湯(方祖)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 滲濕湯(理中湯下)術附湯(方祖)二妙散(大補湯下)羌活勝濕湯(濕門)複元通氣散(蓄血門) 複元活血湯(蓄血門)烏藥順氣散(中風門)八味順氣散(四君子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 調肝散(腹痛門)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腎着湯(理中湯下)安腎丸(虛損門) 卷十四 脊痛脊強門 椒附散治項背強痛。
不可以顧。
附子(一枚。
炮。
去皮臍) 為散。
每服二錢。
用川椒三十粒。
生姜七片。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椒。
入鹽一字。
空心熱服。
有熱。
加川羌活一撮。
面赤戴陽。
加蔥白二莖。
火炎頭痛哄熱。
加臘茶一撮。
地龍湯治瘀積太陽經中。
腰脊痛不可忍。
地龍(焙幹)肉桂(各五分)桃仁(十粒。
研)羌活(二錢)獨活甘草(炙)黃柏(姜酒炒。
各一錢)麻黃(六分)蘇木(八分)當歸梢(錢半) 水煎。
食遠熱服。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羌活勝濕湯(濕門)麻黃湯(方祖)五苓散(方祖) 二陳湯(方祖)二妙散(大補丸下) 卷十四 肩背痛門 通氣防風湯(保元湯下)逍遙散(虛損門)升陽散火湯(升麻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羌活勝濕湯(濕門) 消風散(咳嗽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當歸拈痛湯(濕門)神保丸(傷飲食門) 近效白術附子湯(術附湯下) 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聖愈湯(保元湯下)當歸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 胃苓湯(平胃散下) 卷十四 臂痛手痛門 蠲痹湯治風濕相搏。
身體煩疼。
手足冷。
四肢沉重。
當歸赤芍藥黃片子姜黃羌活(各錢半)甘草(半錢)生姜(三片) 紅棗(二枚。
擘) 水煎。
熱服無時。
五積散(平胃散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二陳湯(方祖) 薏苡仁湯(中風門)近效白術附子湯(術附湯下)十味锉散(四物湯下)加味逍遙散(虛損門) 卷十四 腿痛門 虎骨四斤丸治肝腎虛寒。
而挾風濕。
足膝疼痛。
木瓜天麻肉苁蓉(酒洗去腐)牛膝(各一斤)附子(炮。
二兩)虎胫并掌骨(一具。
酥炙) 上四味。
以醇酒五升浸。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取出焙幹。
切片爆燥。
同附子虎骨為細末。
用浸藥酒打糊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食前鹽湯。
臨卧時用浸藥酒送下。
浸藥酒完。
以陳酒服之。
如無虎胫骨。
随前後左右用掌骨亦可。
鹿茸四斤丸(局方)治腎肝俱虛。
筋骨痿弱顫掉。
虎骨四斤丸去附子、虎骨。
加鹿茸二具。
菟絲子、熟地黃、杜仲各半斤。
蜜丸梧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
空心淡鹽湯。
臨卧溫酒送下。
川芎肉桂湯治宿于寒濕地。
血凝腰脅痛。
不能轉側。
羌活(錢半)柴胡川芎當歸梢甘草肉桂蒼術(各一錢) 獨活防風(各五分)漢防己(酒洗。
三分)桃仁(七個。
研) 水酒各一升。
煎八合。
食遠熱服。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舒筋三聖散(中風門)除風濕羌活湯(濕門)白術附子湯(術附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 當歸拈痛湯(濕門)二陳湯(方祖)虎潛丸(大補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安腎丸(虛損門)三痹湯(腰痛門)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二妙散(大補丸下)除濕湯(平胃散下) 滲濕湯(理中湯下) 卷十四 膝痛門 附子丸治濕痹一身如從水中出。
附子(炮)川烏頭(炮)觀桂川椒菖蒲甘草(炙。
各四兩)骨碎補(切。
姜汁拌炒。
)天麻(煨)白術(生。
各二兩) 煉白蜜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溫酒下。
侵晨食前臨卧各一服。
活絡丹(局方)治寒濕襲于經絡而痛。
肢體不能屈伸。
川烏頭(炮)地龍(去土。
炮研)南星(炮。
各三兩)乳香沒藥(酒研飛。
澄定曬幹。
各一兩二錢) 上五味為末。
酒曲糊丸。
如彈子大。
幹透蠟護。
臨服剖開。
空腹。
荊芥湯或陳酒或四物湯化下。
痛處色紅腫者勿用。
鐵彈丸治筋攣骨痛。
麻瞀不仁。
川烏頭(炮。
一兩五錢)乳香沒藥(各一兩)五靈脂(酒研。
澄去砂石。
曬幹。
淨四兩)麝香(一錢) 為末。
滴水為丸。
彈子大。
食後薄荷湯。
臨卧溫酒。
各服一丸。
按此與活絡丹。
通治寒濕作痛。
肥人風痰流入經絡者。
則宜活絡丹。
瘦人風毒入傷血脈者。
則宜鐵彈丸。
若濕熱赤腫煩疼。
及癰毒将成腫痛。
二方皆在切禁。
換骨丹治風痿痹弱。
寒濕風氣。
鶴膝風等證。
當歸(一兩)虎胫并掌骨(一具。
酥炙)羌活獨活防風川萆(各二兩) 秦艽(四兩)龜闆(酥炙。
一兩)牛膝晚蠶砂(炒)枸杞子油松節(各五兩)白茄根(八兩。
飯上蒸) 蒼術(泔浸去皮。
炒。
淨四兩) 上用無灰酒一大壇。
将絹囊盛藥。
懸于酒内封固。
候十四日開壇取酒。
不可以面對壇口。
恐藥氣沖人面目。
每飲盞許。
勿令藥力斷絕。
飲盡病痊。
将藥曬幹為末。
米飲糊丸。
梧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
空心溫酒下。
忌食動風辛熱之物。
此藥可以常服。
但赤腫痛。
甚于春夏者。
多屬濕熱。
非其所宜。
史國公藥酒治風濕疼。
換骨丹去龜闆、蒼術。
加鼈甲、蒼耳子。
二妙散(大補丸下)虎潛丸(大補丸下)當歸拈痛湯(濕門)川芎肉桂湯(腿痛門)虎骨四斤丸(腿痛門) 鹿茸四斤丸(腿痛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腎着湯(理中湯下) 卷十四 身體痛門 麻黃複煎湯治風濕倦怠。
常微汗出。
麻黃(去節。
一錢) 用水三盞。
先煎令沸。
去上沫。
至二盞。
入下項藥。
黃(二錢)白術人參(各半錢)柴胡防風羌活黃柏(姜汁炒褐色。
) 生地黃(各一錢)甘草(生。
二分。
炙。
三分)杏仁(五個。
去皮尖。
研) 上十味。
入麻黃湯中。
煎至一盞。
卧時半饑熱服。
不可飽。
服後微汗為度。
不可過汗。
過汗則熱不止而煩擾不甯也。
桅子豉湯解之。
甘草附子湯(術附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當歸拈痛湯(濕門)小續命湯(續命湯
兼犯客邪。
加蔥白、香豉。
産婦。
用豆淋酒煎服之。
三因芎辛湯治寒厥頭痛。
川附子(去皮。
生用)川烏頭(去皮。
生用)天南星(姜湯泡。
去涎水)幹姜(生用) 細辛(連葉)川芎(各一錢)甘草(炙。
半錢) 生姜(七片)芽茶(一撮) 水煎。
放涼卧時服。
面赤戴陽。
加蔥白二莖。
童便半杯。
不應。
更加酒炒黃連三分。
大追風散治一切頭風攻注屬虛寒者。
川烏頭(炮)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全蠍(去毒。
醋泡。
炒黃)地龍(去土。
炒脆) 南星(炮)天麻(煨。
各五錢)荊芥甘草(炙。
)僵蠶(炒黃)石膏(。
各八錢) 為散。
每服二錢。
臨卧茶清調服。
局方。
多白附子、白芷各五錢。
乳香、沒藥、草烏、雄黃各一錢五分。
千金大三五七散治頭風眩暈。
口目斜耳聾。
及八風五痹。
癱瘓腳氣緩弱。
天雄(三枚。
炮。
去皮臍)細辛(三兩)山茱萸肉幹姜(炮。
各五兩)防風茯苓(各七兩) 上為散。
每服二錢。
食前溫酒調服。
本方去細辛、幹姜、防風、茯苓。
加薯蓣。
即小三五七散。
(局方。
無天雄。
用熟附子三枚) 頭風摩散治大寒犯腦頭痛。
大附子(一枚。
炮)鹽(等分) 為散。
沐後以方寸匕摩痛處。
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痰厥頭痛目眩。
黃柏(姜汁炒。
一錢)幹姜(炮。
三分)澤瀉天麻(煨切)黃(姜汁炒)人參蒼術(泔制) 神曲(炒)白術(各錢半)半夏曲(炒)橘紅麥(各七分)茯苓(八分)生姜(三片) 水煎稍熱。
食遠服。
寶鑒石膏散治風熱頭痛。
石膏(生。
碎。
一兩)麻黃(去節。
泡。
半兩)何首烏(生。
曬幹)葛根(各七錢半) 為散。
每服四五錢。
入生姜三片。
芽茶一撮。
水煎服。
取微汗效。
春夏麻黃量減。
不可執一。
透頂散治偏正夾腦風。
一切頭風遠年近日者皆效。
并治鼻塞不聞香臭。
細辛(三莖)瓜蒂(七枚。
熬)丁香(七粒)糯米(七粒。
一作赤小豆)龍腦(半分)麝香(一分) 前四味杵為細末。
入腦、麝同研。
置小口罐中。
緊塞罐口。
令患人口含清水。
随左右搐一豆大許于鼻中。
良久涎出即安。
不愈。
三日後再搐。
蓖麻貼法治氣攻頭痛不可忍。
篦麻仁乳香(等分) 上同搗爛作餅。
貼太陽穴上。
如痛定。
急于頂上解開頭發出氣。
即去藥。
(一方。
無乳香。
多麝香一方) 一字散治頭風。
雄黃細辛(各一錢)川烏尖(生。
三錢) 為散。
不拘時茶清調服一字。
日三服。
一滴金治首風偏正頭風。
人中白()地龍(曬幹。
等分) 上為細末。
羊膽汁為丸。
芥子大。
每用一丸。
新汲水一滴化開滴鼻内。
火筒散治頭風鼻塞不利。
蚯蚓糞(四錢)乳香(二錢)麝香(二分) 為散。
用紙筒自下燒上。
吸煙搐鼻内。
清震湯治雷頭風頭面疙瘩。
憎寒壯熱。
如傷寒者。
升麻蒼術(泔浸。
去皮。
各四錢)薄荷(一大片) 水煎。
食後熱服。
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消風散(咳嗽門)芎歸湯(四物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稀涎散(中風門)栀子豉湯(方祖)涼膈散(方祖)滾痰丸(痰飲門) 既濟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吳茱萸湯(嘔吐哕門)當歸四逆湯(桂枝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四物湯(方祖)外台茯苓飲(四君子湯下)羌活勝濕湯(濕門)瓜蒂散(痰飲門)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 黃連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逍遙散(虛損門)越鞠丸(郁門)小柴胡湯(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玉真丸(金液丹下)導痰湯(二陳湯下)二陳湯(方祖)星香湯(方祖)蒼術白虎湯(白虎湯下)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大建中湯(保元湯下)葛根湯(麻黃湯下) 桂枝湯(方祖)獨參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崔氏八味丸(方祖)鹿茸丸(虛損門) 歸脾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面痛門 犀角升麻湯(中風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越鞠丸(郁門) 卷十四 心痛胃脘痛門 金匮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
炮)生野狼牙(炙香。
即野狼毒芽)人參吳茱萸(開口者。
泡七次)幹姜(生。
各一兩)巴豆(熬。
杵淨。
一錢) 上六味為末。
煉白蜜丸梧子大。
溫酒送下。
強人三丸。
弱者二丸。
日三服。
兼治卒中惡腹脹痛。
口不能言。
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
并冷沖上氣。
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
忌口如常法。
喻嘉言曰。
九種心疼。
乃客邪之劇證。
即腎邪乘心。
腳氣沖心之别名也。
痛久血瘀。
陰邪搏結。
溫散藥中。
加生野狼牙、巴豆、吳茱萸。
驅之從陰竅而出。
以其邪據胸中。
結成堅壘。
非搗其巢。
邪終不出耳。
金鈴子散治熱厥心痛。
或作或止。
久不愈者。
金鈴子(即川楝子。
酒煮。
去皮核)延胡索(醋炒。
等分) 為散。
每服三錢。
溫酒調下。
煮黃丸治心胸腹脅。
痰食癖。
脹急冷痛。
但屬熱結。
唇口燥渴。
小便赤澀者禁用。
雄黃(研。
二錢)巴豆霜(去皮心。
熬。
杵淨。
二錢) 入白面二兩研勻。
滴水為丸。
梧子大。
滾漿水煮十二丸。
以浮為度。
濾入冷漿水内沉冷。
每服一丸。
涼茶下。
逐時服之。
一日服盡。
以微利為度。
不必盡劑。
水煮金花丸治食積痰飲結聚。
年久不散。
煮黃丸去巴霜。
加南星、半夏各一兩。
天麻五錢。
如前法制。
每服五十丸。
淡姜湯送下。
日二服。
千金高良姜湯治心腹絞痛如刺。
兩脅脹滿。
高良姜濃樸(姜制)當歸桂心(各二錢)生姜(三片) 上五味。
水煎溫服。
若一服痛止。
不須更作。
虛人。
加芍藥、半夏、甘草、人參、幹姜、蜀椒、黃。
崔氏烏頭丸治風冷邪氣。
入乘心絡。
或腑髒暴感寒氣。
卒然心痛。
或引背膂。
經久不瘥。
附子(炮。
去皮臍)川烏頭(炮。
去皮臍)赤石脂(各三兩)蜀椒(去閉口者。
炒去汗)桂心幹姜(炮。
各二兩) 上六味。
杵為細末。
煉白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丸。
冷酒下。
覺至痛處痛即止。
若不止加至五六丸。
以知為度。
若早服無所覺。
至午再服三丸。
若久心痛。
每旦三丸。
加至十丸。
劑終不發。
忌豬肉、生蔥。
清中蠲痛湯治中脘火郁。
作發即寒熱。
山栀(姜汁炒黑。
一錢五分)幹姜(炮。
二分)川芎(童便浸。
切)黃連(姜汁炒褐色)橘紅(各五分)香附(醋炒。
一錢五分) 蒼術(童便浸。
刮去皮。
切曬。
麻油拌炒。
八分)神曲(姜汁炒。
一錢)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擘) 水煎。
食前熱服。
清中湯治胃熱作痛。
黃連(姜汁。
炒)山栀(姜汁炒黑。
二錢)陳皮茯苓半夏(姜汁炒。
各二錢)草豆蔻(研)甘草(炙。
各七分)生姜(三片) 水煎。
食前熱服。
手拈散治中脘死血作痛。
好飲熱酒人多此。
延胡索五靈脂(酒研。
澄定)草果仁沒藥(等分) 為散。
每服三錢。
不拘時熱酒調服。
或用熬熟砂糖作丸。
溫酒送下。
七十丸。
越婢湯(麻黃湯下)涼膈散(方祖)術附湯(方祖)二陳湯(方祖)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 小建中湯(桂枝湯下)理中湯(方祖)三物大建中湯(理中湯下)四七湯(二陳湯下) 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 小半夏茯苓湯(二陳湯下)半硫丸(金液丹下)導痰湯(二陳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 五苓散(方祖) 沉香降氣散(氣門)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四物湯(方祖)來複丹(金液丹下) 歸脾湯(保元湯下)平胃散(方祖) 卷十四 胸痹門 栝蒌薤白白酒湯(金匮)治胸痹喘息。
咳唾胸背痛。
栝蒌實(一枚。
搗)薤白(三兩)白酒(七升) 上三味。
合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栝蒌薤白半夏湯(金匮)治胸痹不得卧。
心痛徹背。
栝蒌實(一枚。
搗)薤白(一兩)半夏(二兩)白酒(一鬥。
) 上四味。
合煮取四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千金。
無白酒。
多枳實生姜) 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匮)治胸痹心中痞結。
脅下逆搶心。
枳實(四枚)濃樸(一兩二錢)薤白(三兩)桂枝(三錢)栝蒌實(一枚。
搗) 上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枳實、濃樸取二升。
去滓。
納諸藥。
煮數沸。
分溫三服。
茯苓杏仁甘草湯(金匮)治胸痹窒塞短氣。
茯苓(一兩)杏仁(五十個。
研)甘草(炙。
三錢) 上三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橘皮枳實生姜湯(金匮)治胸痹胸中如滿。
噎塞習習如癢。
喉中澀燥吐沫。
橘皮(一兩)枳實(二枚)生姜(一兩)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薏苡附子散(金匮)治胸痹緩急。
薏苡仁(五兩)大附子(一枚。
炮) 上二味。
杵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桂枝生姜枳實湯(金匮)治心中痞逆心懸痛。
桂枝生姜(各一兩)枳實(五枚。
切)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
日三服。
烏頭赤石脂丸(金匮)治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蜀椒(熬。
去汗。
)赤石脂(各二兩)烏頭(一枚。
炮)附子(一枚。
炮)幹姜(一兩。
炮) 上五味。
為末。
蜜丸梧子大。
先食服十丸。
日三服。
不知。
稍加服。
千金細辛散治胸痹達背痛。
細辛甘草(各六錢)枳實生姜栝蒌實幹地黃白術(各一兩) 桂心茯苓(各兩半) 上九味。
為散。
酒服方寸匕。
前胡湯(千金)治胸中逆氣。
心痛徹背。
少氣不食。
前胡桂心半夏芍藥(各二錢)黃芩當歸人參甘草(各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竹葉(一握) 上十一味。
水煎。
去滓。
日三服。
(一方。
無竹葉。
多茯苓麥門冬膠饴)方以前胡取名。
取其下氣。
氣下則寒熱諸邪。
解散無餘。
并開通經絡。
使氣從外分解。
心手之靈若此。
非拘于繩墨者之可測識也。
下氣湯(千金)治胸腹閉滿。
上氣喘息。
杏仁大腹槟榔上二味。
咀。
以童子小便煎。
日再服。
熨背法(千金)治胸背疼痛而悶。
烏頭細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各錢半)芎(一錢) 上七味。
為末。
帛裹。
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
取瘥止。
慎生冷物。
治中湯(理中湯下)人參湯(即理中湯方祖)生姜半夏湯(二陳湯下) 卷十四 腹痛門 調肝散治郁怒傷肝。
腰痛。
或小腹偏左結痛。
半夏(一兩)辣桂木瓜當歸川芎牛膝(各五錢)細辛石菖蒲酸棗仁(炒)甘草(炙。
各三錢) 為散。
每服四錢。
入姜五片。
棗二枚。
水煎。
去滓熱服。
理中湯(方祖)真武湯(術附湯下)當歸四逆湯(桂枝湯下)芍藥甘草湯(桂枝湯下)黃芩湯(桂枝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五苓散(方祖)控涎丹(十棗湯下) 枳實導滞湯(傷飲食門)平胃散(方祖)人參養胃湯(平胃散下)二陳湯(方祖)十味香薷飲(暑門) 胃苓湯(平胃散下)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七氣湯(方祖)曲丸(傷飲食門) 保和丸(傷飲食門)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麻仁丸(燥門)通幽湯(燥門)蜜煎導(燥門) 豬膽導(燥門)豬苓湯(五香散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當歸生姜羊肉湯(疝門)越鞠丸(郁門)逍遙散(虛損門)佐金丸(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治中湯(理中湯下) 卷十四 脅痛門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
腋脅滿痛。
小便赤澀。
柴胡梢澤瀉(各錢半)車前木通當歸梢草龍膽(各八分)生地黃(二錢) 生姜(三片) 水煎。
食遠熱服。
更以美膳壓之。
此本導赤散加柴胡、膽草之屬入肝。
以瀉濕熱也。
推氣散治右脅疼脹不食。
片子姜黃(皮極細者真)枳殼肉桂(勿見火。
各五錢)甘草(炙。
二錢) 為散。
每服二三錢。
加姜、棗。
水煎去滓。
溫服。
小柴胡湯(方祖)枳殼煮散(桔梗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分氣紫蘇飲(二陳湯下)增損流氣飲(痞滿門) 當歸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二陳湯(方祖)抑青丸(佐金丸下) 佐金丸(方祖) 複元活血湯(蓄血門)大黃附子湯(小承氣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控涎丹(十棗湯下)神保丸(傷飲食門) 煮黃丸(心痛門)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十棗湯(方祖)逍遙散(虛損門) 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七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 卷十四 腰痛門 摩腰膏治老人虛人脅痛。
婦人帶下清水不臭者。
附子川烏頭南星(各二錢半)蜀椒雄黃樟腦丁香(各錢半) 幹姜(一錢)麝香(一分) 上為末。
蜜丸彈子大。
每用一丸。
生姜自然汁化開如糜。
蘸手掌上。
烘熱摩腰中痛處。
即以緩帛束定。
少頃其熱如火。
每日飽後用一丸。
(世本。
無蜀椒有朱砂誤) 三痹湯(改定)治風寒濕氣合病。
氣血凝滞。
手足拘攣。
人參黃(酒炒)白術當歸川芎白芍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
)桂心防己防風烏頭(炮。
各五分)細辛生姜(三片) 紅棗(二枚) 水煎。
不拘時。
熱服。
此方合保元、四君、内補建中、防己黃、防己茯苓湯、千金防己湯等方。
但加防風以搜氣分之風。
川芎以搜血分之風。
細辛以搜骨髓之風。
于原方中削去生地、牛膝、杜仲、續斷、秦艽、獨活。
增入防己、白術、烏頭以祛除風濕。
則參附、附、術附、桂附、真武等法。
俱在其中。
彼用附子之雄以播真陽。
此藉烏頭之烈以祛痹着。
蓋雜合之氣。
須雜合之方。
方為合劑。
第恐地黃、牛膝輩陰柔之藥。
難振迅掃之威。
是不得不稍為裁酌。
用力者。
毋以擅改成方為妄也。
燒羊腎(千金)治腎虛而受寒濕。
腰疼不得立。
甘遂桂心(一作附子)杜仲人參上四味等分。
治下篩。
以方寸匕納羊腎中。
炙之令熟。
服之。
青娥丸(局方)治腎虛腰與季脅痛。
補骨脂(炒香)杜仲(鹽酒炒斷絲。
各四兩) 上二味為末。
連皮胡桃肉三十枚。
青鹽去砂土淨一兩。
同搗成膏。
稍入煉白蜜。
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
空心溫酒化下。
虎骨散治腰胯連腳膝。
曉夜疼痛。
虎骨(酥炙)敗龜闆(酥炙。
)當歸川萆牛膝(各二兩)川芎肉桂羌活(各一兩) 為散。
每服四錢。
空心溫酒調下。
亦可用蜜丸。
溫酒服之。
二至丸治老人腎虛腰痛。
不可屈伸。
頭旋眼黑。
下體痿軟。
附子(炮。
一枚)桂心(一兩)杜仲(鹽酒炒)補骨脂(炒。
各二兩)鹿茸(酥炙) 麋茸(酥炙。
各一具) 上為細末。
青鹽半兩。
熱酒中化去砂土。
入鹿角膠一兩糊丸。
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
醇酒同胡桃肉一枚細嚼送下。
惡熱。
去附子加肉苁蓉一兩。
龜闆膠一兩。
倍杜仲、補骨脂。
按鹿是山獸。
性禀純陽。
其角乃陽中之陽。
夏至得一陰之氣而解。
麋是澤獸。
性禀至陰。
其角乃陰中之陽。
冬至得一陽之氣而解。
此方二茸并用。
故名二至。
加以桂、附、杜仲、補骨脂峻溫腎肝。
允為老人調補下元虧損虛火上乘要藥。
但麋鹿二茸。
世罕能辨。
鹿茸則毛色黃而角門窄頂骨薄。
麋茸則毛色黧而角門開頂骨濃。
世人貴鹿賤麋。
而粗大短壯圓滿鮮澤者為之茄茸。
不知粗大者多是麋茸。
若鹿茸則大者絕少。
即帶馬鞍樣肥嫩者亦佳。
縱獨獻而枯瘦太短。
血氣不多者。
無足取也。
更觀茸下有節。
若隻一層者。
其鹿少壯力優。
茸茸如筍芽者。
則鹿老而力遜矣。
小續命湯(續命湯下)幹姜附子湯(四逆湯下)五積散(平胃散下)小柴胡湯(方祖)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 滲濕湯(理中湯下)術附湯(方祖)二妙散(大補湯下)羌活勝濕湯(濕門)複元通氣散(蓄血門) 複元活血湯(蓄血門)烏藥順氣散(中風門)八味順氣散(四君子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 調肝散(腹痛門)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腎着湯(理中湯下)安腎丸(虛損門) 卷十四 脊痛脊強門 椒附散治項背強痛。
不可以顧。
附子(一枚。
炮。
去皮臍) 為散。
每服二錢。
用川椒三十粒。
生姜七片。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椒。
入鹽一字。
空心熱服。
有熱。
加川羌活一撮。
面赤戴陽。
加蔥白二莖。
火炎頭痛哄熱。
加臘茶一撮。
地龍湯治瘀積太陽經中。
腰脊痛不可忍。
地龍(焙幹)肉桂(各五分)桃仁(十粒。
研)羌活(二錢)獨活甘草(炙)黃柏(姜酒炒。
各一錢)麻黃(六分)蘇木(八分)當歸梢(錢半) 水煎。
食遠熱服。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羌活勝濕湯(濕門)麻黃湯(方祖)五苓散(方祖) 二陳湯(方祖)二妙散(大補丸下) 卷十四 肩背痛門 通氣防風湯(保元湯下)逍遙散(虛損門)升陽散火湯(升麻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羌活勝濕湯(濕門) 消風散(咳嗽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當歸拈痛湯(濕門)神保丸(傷飲食門) 近效白術附子湯(術附湯下) 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聖愈湯(保元湯下)當歸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 胃苓湯(平胃散下) 卷十四 臂痛手痛門 蠲痹湯治風濕相搏。
身體煩疼。
手足冷。
四肢沉重。
當歸赤芍藥黃片子姜黃羌活(各錢半)甘草(半錢)生姜(三片) 紅棗(二枚。
擘) 水煎。
熱服無時。
五積散(平胃散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二陳湯(方祖) 薏苡仁湯(中風門)近效白術附子湯(術附湯下)十味锉散(四物湯下)加味逍遙散(虛損門) 卷十四 腿痛門 虎骨四斤丸治肝腎虛寒。
而挾風濕。
足膝疼痛。
木瓜天麻肉苁蓉(酒洗去腐)牛膝(各一斤)附子(炮。
二兩)虎胫并掌骨(一具。
酥炙) 上四味。
以醇酒五升浸。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取出焙幹。
切片爆燥。
同附子虎骨為細末。
用浸藥酒打糊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食前鹽湯。
臨卧時用浸藥酒送下。
浸藥酒完。
以陳酒服之。
如無虎胫骨。
随前後左右用掌骨亦可。
鹿茸四斤丸(局方)治腎肝俱虛。
筋骨痿弱顫掉。
虎骨四斤丸去附子、虎骨。
加鹿茸二具。
菟絲子、熟地黃、杜仲各半斤。
蜜丸梧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
空心淡鹽湯。
臨卧溫酒送下。
川芎肉桂湯治宿于寒濕地。
血凝腰脅痛。
不能轉側。
羌活(錢半)柴胡川芎當歸梢甘草肉桂蒼術(各一錢) 獨活防風(各五分)漢防己(酒洗。
三分)桃仁(七個。
研) 水酒各一升。
煎八合。
食遠熱服。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舒筋三聖散(中風門)除風濕羌活湯(濕門)白術附子湯(術附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 當歸拈痛湯(濕門)二陳湯(方祖)虎潛丸(大補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安腎丸(虛損門)三痹湯(腰痛門)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二妙散(大補丸下)除濕湯(平胃散下) 滲濕湯(理中湯下) 卷十四 膝痛門 附子丸治濕痹一身如從水中出。
附子(炮)川烏頭(炮)觀桂川椒菖蒲甘草(炙。
各四兩)骨碎補(切。
姜汁拌炒。
)天麻(煨)白術(生。
各二兩) 煉白蜜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溫酒下。
侵晨食前臨卧各一服。
活絡丹(局方)治寒濕襲于經絡而痛。
肢體不能屈伸。
川烏頭(炮)地龍(去土。
炮研)南星(炮。
各三兩)乳香沒藥(酒研飛。
澄定曬幹。
各一兩二錢) 上五味為末。
酒曲糊丸。
如彈子大。
幹透蠟護。
臨服剖開。
空腹。
荊芥湯或陳酒或四物湯化下。
痛處色紅腫者勿用。
鐵彈丸治筋攣骨痛。
麻瞀不仁。
川烏頭(炮。
一兩五錢)乳香沒藥(各一兩)五靈脂(酒研。
澄去砂石。
曬幹。
淨四兩)麝香(一錢) 為末。
滴水為丸。
彈子大。
食後薄荷湯。
臨卧溫酒。
各服一丸。
按此與活絡丹。
通治寒濕作痛。
肥人風痰流入經絡者。
則宜活絡丹。
瘦人風毒入傷血脈者。
則宜鐵彈丸。
若濕熱赤腫煩疼。
及癰毒将成腫痛。
二方皆在切禁。
換骨丹治風痿痹弱。
寒濕風氣。
鶴膝風等證。
當歸(一兩)虎胫并掌骨(一具。
酥炙)羌活獨活防風川萆(各二兩) 秦艽(四兩)龜闆(酥炙。
一兩)牛膝晚蠶砂(炒)枸杞子油松節(各五兩)白茄根(八兩。
飯上蒸) 蒼術(泔浸去皮。
炒。
淨四兩) 上用無灰酒一大壇。
将絹囊盛藥。
懸于酒内封固。
候十四日開壇取酒。
不可以面對壇口。
恐藥氣沖人面目。
每飲盞許。
勿令藥力斷絕。
飲盡病痊。
将藥曬幹為末。
米飲糊丸。
梧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
空心溫酒下。
忌食動風辛熱之物。
此藥可以常服。
但赤腫痛。
甚于春夏者。
多屬濕熱。
非其所宜。
史國公藥酒治風濕疼。
換骨丹去龜闆、蒼術。
加鼈甲、蒼耳子。
二妙散(大補丸下)虎潛丸(大補丸下)當歸拈痛湯(濕門)川芎肉桂湯(腿痛門)虎骨四斤丸(腿痛門) 鹿茸四斤丸(腿痛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腎着湯(理中湯下) 卷十四 身體痛門 麻黃複煎湯治風濕倦怠。
常微汗出。
麻黃(去節。
一錢) 用水三盞。
先煎令沸。
去上沫。
至二盞。
入下項藥。
黃(二錢)白術人參(各半錢)柴胡防風羌活黃柏(姜汁炒褐色。
) 生地黃(各一錢)甘草(生。
二分。
炙。
三分)杏仁(五個。
去皮尖。
研) 上十味。
入麻黃湯中。
煎至一盞。
卧時半饑熱服。
不可飽。
服後微汗為度。
不可過汗。
過汗則熱不止而煩擾不甯也。
桅子豉湯解之。
甘草附子湯(術附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當歸拈痛湯(濕門)小續命湯(續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