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噎膈門
關燈
小
中
大
卷十四
噎膈門
開關利膈丸(寶監名人參利膈丸)治腸胃壅滞。
噎膈不通。
大便燥結。
木香槟榔(各七錢)人參當歸(酒洗)藿香甘草(炙。
)枳實(炒。
各一兩) 大黃(酒蒸)濃樸(姜制。
各二兩) 滴水為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後米飲下。
按此本小承氣加入參、歸等味。
意在養正祛邪。
而實攻多于補。
惟熱壅膈塞用之庶為得宜。
然噎膈之燥結。
皆由五志抑郁。
傷耗精氣而成。
非有熱邪留結。
可攻下而除也。
用方者審諸。
五噎丸(千金)治胸中久寒。
嘔逆妨食。
結氣不消。
幹姜蜀椒吳茱萸桂心細辛(各一兩。
)人參白術(各二兩) 橘皮茯苓(各一兩半)附子(一枚。
炮) 上為細末。
煉白蜜丸。
梧子大。
酒服十五丸。
日三服。
漸加至三十丸。
五膈丸(千金)治飲食不得下。
手足冷。
上氣喘息。
麥門冬(三兩。
去心)甘草(二兩)蜀椒(炒去汗)遠志肉桂心細辛幹姜(炮。
各一兩)附子(一枚。
炮)人參(二兩) 上為細末。
煉白蜜丸彈子大。
先食含一丸。
細細咽之。
喉中胸中當熱。
藥丸稍盡。
再含一丸。
日三夜二服。
七日愈。
五噎、五膈二丸。
同用參、附、椒辛、姜、桂之屬。
一以肝氣上逆。
胃氣不下而嘔噎。
故用萸、橘以疏肝降逆。
苓、術以健胃通津。
一以腎氣不蒸。
肺胃枯槁而不納。
故用冬、草以滋肺和胃。
遠志以補火生土。
又嘔噎而藥食可進者。
頻與小丸調之。
膈塞而飲食不納者。
時用大丸噙之。
其立法之詳若此。
可不辨而忽諸。
旋複代赭石湯(玉函)治胃虛噫氣不除。
旋複花(二錢)代赭石(。
一錢)人參(二錢)甘草(炙。
二錢)半夏(三錢) 生姜(半兩)大棗(四枚。
擘) 上七味。
水煎去滓。
分溫日三服。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四君子湯(方祖)指迷七氣湯(局方七氣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 四物湯(方祖)代抵當丸(抵當湯下)理中湯(方祖)越鞠丸(郁門)崔氏八味丸(方祖) 二陳湯(方祖) 卷十四 反胃門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
飲食不進。
嘔吐不腐。
藿香橘紅(各半兩)丁香(三錢)人參(一兩) 為散。
每服二錢。
生姜三片。
水煎溫。
食前和滓服。
四逆湯(方祖)小半夏湯(二陳湯下)大半夏湯(二陳湯下)理中湯(方祖)茯苓澤瀉湯(五苓散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平胃散(方祖)四君子湯(方祖)桂苓丸(五苓散下) 七味白術散(四君子湯下)二陳湯(方祖)開關利膈丸(噎膈門)固本丸(二冬膏下) 逍遙散(虛損門) 歸脾湯(保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黑錫丹(金液丹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 卷十四 嘔吐哕門 金匮甘草粉蜜湯治吐涎心痛。
發作有時。
毒藥不止。
吐蛔者。
甘草(半兩)粉(三錢。
即鉛粉)蜜(一兩二錢)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甘草取二升。
去滓。
納粉、蜜。
攪令和。
煎如薄粥。
溫服一升。
瘥即止。
吳茱萸湯(玉函)治胃氣虛寒。
幹嘔吐涎沫頭痛。
吳茱萸(取開口者。
湯泡七次以去濁氣。
淨一錢)人參(半錢)大棗(四枚。
擘)生姜(半兩) 上四味。
水煎去滓。
溫分日三服。
千金通草橘皮湯治傷寒胃熱嘔逆。
通草(三錢)橘皮(錢半)粳米(一合)生蘆根汁(半合。
) 上四味。
水煎熱服。
不瘥更作。
本方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
千金名蘆根飲子。
治傷寒後嘔哕。
反胃幹嘔。
千金麥門冬理中湯治漏氣。
上焦熱。
腹滿不欲飲食。
食則先嘔後瀉。
身熱痞悶。
麥門冬(去心)白術(各五錢)甘草(炙)茯苓(各二錢)人參橘皮心葳蕤(各三錢)蘆根(一握。
生)竹茹(一團。
雞子大)生姜(四錢)陳米(一合) 上十二味。
水煎。
溫分日三服。
澤瀉湯(千金)治上焦飲食下胃。
胃氣未定。
面背身中皆熱。
名曰漏氣。
澤瀉半夏柴胡生姜(各三錢)桂心甘草(炙。
各一錢)茯苓人參(各二錢)地骨皮(五錢)石膏(八錢)竹葉(一把)心(五錢) 上十二味。
水煎。
溫服日三。
人參湯(千金)治下焦熱。
氣逆不續。
嘔逆不禁。
二便不通。
名曰走哺。
人參黃芩知母葳蕤茯苓(各三錢)白術栀子(姜汁炒黑) 陳皮蘆根(各四錢)石膏(。
八錢) 上十味。
水煎。
溫服日三(準繩。
多竹菇)走哺漏氣。
皆屬火淫于内。
火性急速。
故得食則既吐且利。
是名漏氣。
若得食即嘔而便溺不通者。
則為走哺。
總是胃虛火逆所緻。
觀麥門冬理中湯、人參湯二方可知。
不可誤認虛寒。
輕用溫補之劑也。
安蛔散治吐蛔色赤成團而活。
屬熱者。
烏梅肉(三錢)黃連蜀椒藿香槟榔(各一錢)胡粉白礬(各半錢) 為散。
每服三四錢。
水煎如糊。
空腹服之。
瘥即止。
半夏瀉心湯(方祖)豬苓散(五苓散下)小柴胡湯(方祖)大黃甘草湯(小承氣湯下)文蛤湯(麻黃湯下) 橘皮湯(二陳湯下)橘皮竹茹湯(二陳湯下)半夏幹姜湯(二陳湯下)二陳湯(方祖) 理中湯(方祖) 小半夏湯(二陳湯下)大半夏湯(二陳湯下)姜附湯(四逆湯下即幹姜附子湯)黑錫丹(金液丹下)逍遙散(虛損門)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橘皮半夏湯(二陳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小承氣湯(方祖) 豬苓湯(五苓散下) 橘皮幹姜湯(七氣湯下)黃芩湯(桂枝湯下)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桂枝湯下)佐金丸(方祖) 連理湯(理中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平胃散(方祖) 五苓散(方祖) 烏梅丸(理中湯下)四君子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霍亂門 理中湯(方祖)四逆湯(方祖)胃苓湯(平胃散下)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 平胃散(方祖) 六和湯(暑門)香薷飲(暑門)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五苓散(方祖)漿水散(四逆湯下) 二陳湯(方祖)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桂枝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天水散(方祖即益元散) 導痰湯(二陳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卷十四 關格門 人參散治胃虛津枯。
關格吐逆。
人參(五錢至一兩)麝(半分至一分)冰腦(三厘至半分) 為散。
水煎。
和滓。
分二三次溫服。
此雲岐子治噎膈胃反關格不通。
九方之一。
用獨參湯峻補其胃。
稍加腦、麝以發越其氣。
得補中寓瀉之至訣。
乃肥盛氣虛。
痰窒中脘。
及酒客濕熱。
郁痰固結之專劑。
以中有腦、麝。
善能開結利竅散郁也。
若瘦人津枯不能出納而大便秘結者。
即以此方去腦、麝。
加蘆根汁、竹菇。
未嘗不為合轍也。
柏子仁湯治胃虛關格。
脈虛微無力。
人參(錢半)白術茯苓陳皮(各一錢。
略去白)甘草(炙。
三分)柏子仁(研三錢)麝香(一字) 生姜(五片) 水煎。
去滓。
入麝調服。
此雲岐第二方。
取用異功。
加柏仁、麝香。
其法稍平。
而胃中津枯大便艱澀者最宜。
亦可加蘆根汁、竹茹。
或竹瀝俱妙。
既濟丸治關格脈沉細。
手足厥冷。
熟附子(一兩)人參(三兩)麝香(少許為衣) 為細末。
陳米飲糊丸。
梧子大。
每服十丸至三十丸。
米飲下。
此雲岐第三方。
用參、附加麝單刀直入以破中下二焦之結。
藥雖峻而用法最緩。
不可不詳此義。
而擅改作湯也。
二陳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黃連湯(半夏瀉心湯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卷十四 呃逆門 丁香煮散(與局方不同)治胃反嘔逆。
呃哕洩瀉。
丁香(三七粒。
)建蓮肉(去心。
二七粒。
上二味另煎。
去滓)生姜(七片)黃秫米(半合。
) 水一碗半。
煮熟去姜啜粥。
此仿附子粳米湯之制。
彼用粳米。
此用糯米。
皆取其直達胃腑。
雖其勢稍平。
亦是突圍之将。
局方無蓮肉、秫米。
而多川烏、紅豆、青皮、陳皮、甘草、幹姜、良姜、益智、胡椒等味。
為散煮湯。
入鹽一字調服。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理中湯(方祖)橘皮竹茹湯(二陳湯下)越鞠丸(郁門) 附子粳米湯(腹滿門)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下)羌活附子散(四逆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旋複代赭石湯(噎膈門) 調中益氣湯(保元湯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 卷十四 胃脘癰門 射幹湯治人迎逆而盛。
嗽膿血。
營衛不流。
熱聚胃口成癰。
射幹(去毛)栀子仁(姜汁炒黑)赤茯苓(去皮。
)升麻(各一兩)赤芍藥(兩半) 白術(生。
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
去滓。
入地黃汁一合再煎。
溫。
日再服。
日晡發熱。
每服加犀角、丹皮各一錢。
甘草二分。
太乙膏治内外一切癰瘍。
黑參白芷歸身肉桂大黃赤芍生地黃(各二兩) 上切為片。
麻油二斤浸。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煎熬去滓。
摅淨再熬。
徐下黃丹。
不住手攪。
滴水不散為度。
内癰可丸服之。
金匮排膿湯(桔梗湯下)大黃牡丹湯(小承氣湯下)涼膈散(方祖)金匮排膿散(桔梗湯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 八珍湯(四君子湯下) 卷十四 諸見血門 柏葉湯(金匮)治吐血不止。
柏葉(炒。
三錢)幹姜(炮。
一錢)艾(一撮。
一本。
作阿膠三錢) 上三味。
水煎。
入馬通汁一杯。
合煮取一盞。
分溫再服。
(如無馬通。
以童便代之)血逆不止。
當責之于火旺。
故用柏葉治其旺氣。
即兼姜、艾之辛溫散結。
使無留滞之患。
更加馬通導之下行。
非近世專用柏葉、棕灰、血餘之屬可比。
黃土湯(金匮)治陰絡受傷。
血從内溢。
先血後便。
及吐血衄血色瘀晦者。
并主産後下痢。
白術附子(炮)甘草(炙)幹地黃阿膠黃芩(各錢半)竈心黃土(雞子大。
碎) 上七味。
先用水煎。
竈心土澄清去滓。
納諸藥。
煎成分溫。
日再服。
有熱。
加柏葉一握。
(千金。
無附子地黃。
有幹姜) 赤小豆當歸散(金匮)治小腸熱毒流于大腸。
先便後血。
及狐惑蓄血。
腸癰便膿等證。
赤小豆(二升。
即赤豆之細者。
浸令芽出。
曬幹)當歸(三兩) 為散。
漿水服。
方寸匕。
日三服。
(如無酸漿水。
以醋和沸湯代之) 瀉心湯(方祖即伊芳尹三黃湯)崔氏八味丸(方祖)白通湯(四逆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衄血門 止衄散治久衄發熱。
黃(六錢)當歸赤茯苓白芍藥幹地黃阿膠(各三錢) 為散。
半饑時麥門冬湯調服三錢。
日三服。
面熱足冷。
心懸如饑。
下焦陰火也。
加肉桂末一錢五分。
渴不能飲。
自覺膈滿者。
瘀血也。
加犀角、丹皮。
氣虛少食。
二便如常者。
獨參湯服之。
兼感微風。
發熱頭痛者。
蔥白香豉湯服之。
虛煩不安。
不時哄熱者。
栀子豉湯服之。
素有偏風。
頭痛異常者。
黑豆、荊芥灰淋酒服之。
驟衄不止者。
茅花湯服之。
久衄不時舉發者。
烏梅湯服之。
小烏沉湯(局方)治血氣不調。
心中刺痛。
香附(童便浸。
杵。
三錢)甘草(炙。
一錢)烏梅(錢半) 上三味。
水煎。
即用藥汁磨沉香五分。
入鹽一字。
熱服。
上三味。
在婦科名抑氣散。
合四物。
即四烏湯。
乃局方烏沉湯之變法。
中去參、姜而易香附。
其破氣之力雖峻。
而功力稍遜。
故以小字加之。
立方之意微矣。
黑神散(局方)治吐血衄血。
屢發不止。
甘草(炙。
二兩)幹姜(炮)肉桂(各一兩)熟地黃(四兩)當歸蒲黃(篩淨。
炒黑。
各三兩) 白芍(酒制。
二兩) 上為散。
每服四錢。
用細黑豆半合。
微炒香。
淋酒半盞。
和水半盞。
煎至半盞。
入童便半杯和服。
(世本。
以黑豆炒熱去殼同。
上藥為散。
不知黑豆之功全在殼也)氣虛。
加人參三兩。
黃六兩。
以固衛氣。
庶無營脫之患。
千金當歸湯治衄血吐血。
當歸(一錢。
)幹姜(炮。
五分)芍藥阿膠黃芩(各錢半) 上五味。
水煎。
日再服。
小安腎丸治風寒襲于腎經。
下體沉重。
夜多小便。
耳鳴歧視。
牙龈動搖出血。
小腹寒疝作痛。
香附(童便制。
二兩)川烏頭(炮淨。
一兩。
)香(青鹽微焙。
三兩)川椒(去閉口者。
炒。
一兩)熟地黃(四兩)川楝子(酒蒸取肉。
三錢) 酒糊丸。
梧子大。
空心鹽湯。
臨卧溫酒。
各服三錢。
清胃散治胃中蘊熱。
中脘作痛。
痛後火氣發洩。
必作寒熱乃止。
及齒龈腫痛出血。
痛引頭腦。
生地黃(四錢)升麻(錢半)牡丹皮(五錢)當歸川連(酒蒸。
各三錢) 為散。
分三服。
水煎去滓。
細細呷之。
半日再服。
犀角地黃湯。
專以散瘀為主。
故用犀、芍。
此則開提胃熱。
故用升、連。
其後加味清胃。
則兼二方之制。
但少芍藥耳。
加味清胃散治斑疹口舌生瘡。
齒龈腐爛。
清胃散加犀角、連翹、生甘草。
麻黃湯(方祖)越婢湯(麻黃湯下)四物湯(方祖)理中湯(方祖)三黃補血湯(四物湯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五苓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黃六一湯(保元湯下)生脈散(方祖)消風散(咳嗽門)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湯下)桅子豉湯(方祖)獨參湯(保元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當歸六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既濟湯(白虎湯下) 卷十四 吐血門 柴胡疏肝散治怒火傷肝脅痛。
血菀于上。
柴胡橘皮(醋炒。
各二錢)川芎(童便浸。
切)芍藥枳殼(炒。
各錢半)甘草(炙。
五分)香附(醋炒。
錢半) 山栀(姜汁炒黑。
一錢)煨姜(一片) 水煎。
食前溫服。
吐血。
加童子小便半盞。
犀角地黃湯(傷寒門)千金當歸湯(衄血門)十灰散(虛損門)花蕊石散(虛損門) 參蘇飲(傷寒門) 六味地黃丸(崔氏八味丸下)四君子湯(方祖)五苓散(方祖)桂苓甘露飲(五苓散下) 新定紫菀茸湯(咳嗽門)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獨參湯(保元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 烏骨雞丸(虛損門) 巽順丸(虛損門)桃仁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小烏沉湯(衄血門)黑神散(衄積門)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生脈散(方祖)保元湯(方祖)理中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烏骨一蘆茹丸(虛損門)加味歸脾湯(保元湯下) 劫勞散(四物湯下) 瓊玉膏(虛損門)滾痰丸(痰飲門)靈砂丹(金液丹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瀉心湯(方祖即伊芳尹三黃湯)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 卷十四 溲血門 辰砂妙香散(局方)治心脾不足。
恍惚不睡。
盜汗遺精。
衄血溺血。
黃(蜜炙)人參(各二兩)甘草(炙)桔梗山藥遠志(甘草湯泡。
去骨) 茯神茯苓(各一兩)木香(煨。
二錢五分)辰砂(另研。
水飛淨。
三錢)麝香(另研。
一錢) 上十一味。
為散。
每服二錢。
不拘時溫酒調服。
(秘旨。
無木香。
有縮砂三錢)本方去黃、山藥、桔梗、木香。
加龍骨、益智。
即王荊公妙香散。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導赤散(生脈散下)五苓散(方祖)四味鹿茸丸(虛損門)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沉香降氣散(氣門) 卷十四 下血門 瀉青丸治肝經實熱。
大便不通。
腸風便血。
陰汗燥臭。
當歸川芎栀子(炒黑)大黃羌活防風草龍膽(等分) 滴水為丸。
空心茶清下。
七八十丸至百丸。
髒連丸治大便下血正赤。
日久不止。
若血色晦淡者禁用。
宣黃連(一兩。
酒炒為末) 上用嫩豬髒二尺。
泡去油膩。
入黃連末。
線紮兩頭。
同韭菜蒸。
爛搗作餅。
焙幹為末。
米糊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食前米湯或烏梅湯下。
一方。
加槐花二兩。
(不用黃連。
但用槐花。
名豬髒丸。
治證同上) 升陽除濕和血湯治腸風下血如濺者。
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身(各一錢)甘草(炙。
六分。
生。
四分)白芍(錢半) 黃(三錢)升麻(醋炒。
七分) 蒼術(泔浸。
去皮。
同芝麻炒)秦艽肉桂陳皮(各三分)丹皮(錢半) 水煎。
食前稍熱服。
秘旨。
無蒼術。
有防風。
斷紅丸治下血久不止。
虛寒色淡晦者。
側柏葉(炒香)川續斷(酒炒。
各三錢)鹿茸(一具。
酥炙) 前三味。
為細末。
醋煮阿膠為丸。
每服四五十丸。
烏梅浸、人參湯、米飲湯任下。
逍遙散(虛損門)人參胃風湯(四君子湯下)小烏沉湯(衄血門)黑神散(衄血門) 升陽除濕防風湯(濕門) 歸脾湯(保元湯下)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升陽益胃湯(保元湯下)四君子湯(方祖)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黃土湯(諸見血門)赤小豆當歸散(諸見血門)四物湯(方祖)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理中丸(方祖) 卷十四 蓄血門 香殼散治蓄血暴起。
胸脅小腹作痛。
香附(姜汁炒。
三錢)枳殼(炒。
二錢)青皮(炒)陳皮烏藥赤芍藥蓬術(醋炒。
各一錢)歸尾(三錢)紅花(五分)甘草(炙。
二分。
生。
三分) 為散。
每服四五錢。
水煎去淬。
加童便半盞。
空心溫服。
更以桃核黑糖酒助之。
不應。
加延胡索、穿山甲。
有外風寒。
加桂枝、羌活。
複元通氣散治閃挫氣血凝滞。
腰脅引痛。
茴香(炒。
一兩)穿山甲(炮)延胡索白牽牛陳皮(去白)甘草(炙。
各半兩) 木香(七錢半。
勿見火) 為散。
每服二錢。
砂糖調溫酒送下。
日二服。
複元活血湯治從高墜下。
惡血留于腹脅。
痛不可忍。
柴胡(錢半)當歸(二錢)甘草(炙。
六分)穿山甲(炮研。
七分)大黃(酒浸。
三錢)桃仁(五十枚。
研)紅花(三分)栝蒌根(五分) 水二盞。
酒一盞。
煎至一盞。
去滓熱服。
以利為度。
利後痛不止。
三五日後痛尚不止。
更作半劑與之。
當歸活血湯治挾血如見祟狀。
當歸(三錢)赤芍(酒洗)生地黃(酒浸。
别搗爛)桂心(各一錢半)桃仁(二十粒。
研)茯苓枳殼柴胡(各八分)甘草(五分)幹姜(炮。
四分)紅花(二分) 上除生地。
水煎去滓。
入地黃再煎數沸。
加陳酒服之。
不應。
加穿山甲五分。
又不應。
加附子三分。
有實熱難用附子者。
須與大黃錢許同用。
浚血丸治肥人多年内傷。
血蓄于胃。
雜于痰涎。
諸藥不效者。
人參白術(生)赤茯苓(各一兩)甘草(炙。
四錢)半夏曲(七錢。
炒)浮石(五錢。
)牡丹皮(五錢) 當歸身(四錢)桃仁(三錢。
幹漆并炒。
去漆)穿山甲(三錢)桂(三錢。
病在脅下。
用觀桂。
在少腹。
用肉桂) 為末。
紅曲糊丸。
溫酒下三錢。
瘦人去半夏、浮石。
加生地黃、蓬術。
蜜丸服之。
犀角地黃湯(傷寒門)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抵當湯(方祖)抵當丸(抵當湯下)下瘀血湯(抵當湯下) 代抵當湯(抵當湯下)越鞠丸(郁門)平胃散(方祖)理中湯(方祖)變通抵當丸(抵當湯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四 頭痛門 茸朱丹治腎虛火炎頭痛。
必先眼黑頭旋。
辰砂(另研)草烏頭(一作川烏頭)瞿麥穗黃藥子(各一兩) 上除辰砂。
以三味為粗末。
用瓷碗一個。
将姜汁塗烘數次。
入砂在碗。
鋪諸藥末。
以盞蓋之。
掘地一窟。
安碗在内。
用熟炭五斤。
令火盡。
吹去藥灰。
取砂研細。
用鹿茸一對。
去毛。
酒浸切片。
焙幹為末。
煮棗肉丸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空心。
人參湯或黑豆淋酒下。
強者倍加。
羸者量減用之。
羌活附子湯治大寒犯腦厥逆。
頭痛齒亦痛。
麻黃(一錢)黃(二錢)蒼術(制。
五分)羌活(七分)防風升麻甘草(炙各三分)生附子(一錢)白芷僵蠶黃柏(酒炒。
各五分) 水煎去滓。
食後溫服。
有嗽。
加佛耳草五分。
選奇湯治風火相煽。
眉棱骨痛。
羌活(錢半)防風(一錢)黃芩(酒炒。
錢半)甘草(炙。
一錢)生姜(一片) 水煎去滓。
食後稍熱緩緩服之。
冬月。
去黃芩加香豉三錢。
蔥白二莖。
如痛連魚尾為血虛。
加黃三錢。
當歸一錢。
日晡發熱為血熱。
加白芍一錢五分。
目赤。
加菊花。
鼻塞。
加細辛。
夏月近火痛劇為伏火。
加石膏三錢。
頭風疼熱不止。
加石膏、麻黃。
不應。
屬血病也。
加川芎、芽茶。
羌活、甘草之辛甘發散。
僅可治風。
未能散火。
得黃芩以協濟之。
乃分解之良法也。
黃芩雖苦寒。
專走肌表。
所以表藥中靡不用之。
觀仲景黃芩湯、柴胡湯。
及奉議陽旦湯可知。
川芎茶調散(局方)治久風化火頭痛。
及偏正頭風。
川芎白芷羌活防風荊芥薄荷甘草(炙。
各一兩) 香附(童便浸。
炒二兩) 為散。
食後茶清調服二錢。
日三服。
婦人産後。
豆淋酒服。
輕者三服。
重者五七服效。
山牛湯治黴瘡頭痛不止。
土茯苓(四兩)忍冬(三錢)防風天麻黑參(各一錢)辛荑仁川芎(各六分) 黑豆(四十九粒)芽茶(一撮) 水煎。
溫服。
半夏蒼術湯(即柴胡半夏湯)治素有風證。
目澀頭疼眩暈。
胸中有痰兀兀欲吐。
如居暖室。
則微汗出。
其證乃減。
見風其證複作。
當先風一日痛甚。
升麻柴胡本(各五分)茯苓神曲(姜汁炒。
各一錢)蒼術(泔制)半夏(各二錢) 生姜(十片。
)甘草(炙。
四分) 水煎。
食遠稍熱服。
清空膏治頭風濕熱上盛。
遇風即發。
羌活(三兩)防風(二兩)甘草(炙。
兩半)黃芩(三兩。
酒炒)黃連(一兩。
酒炒)柴胡(七錢)川芎(五錢) 共為細末。
每服五錢。
盛盞内。
以茶清半盞調勻。
隔湯煮如膏。
臨卧湯送下。
(此即選奇湯加下三味也) 芎辛湯治熱厥頭痛。
川芎(錢半)細辛(半錢)甘草(炙。
六分)生姜(五片) 水煎。
食後熱服。
有熱。
加酒黃芩一錢五分。
不應。
更加生石膏三錢。
烏頭二分。
胃虛者。
去白芷易白術。
使邪無内賊之患
噎膈不通。
大便燥結。
木香槟榔(各七錢)人參當歸(酒洗)藿香甘草(炙。
)枳實(炒。
各一兩) 大黃(酒蒸)濃樸(姜制。
各二兩) 滴水為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後米飲下。
按此本小承氣加入參、歸等味。
意在養正祛邪。
而實攻多于補。
惟熱壅膈塞用之庶為得宜。
然噎膈之燥結。
皆由五志抑郁。
傷耗精氣而成。
非有熱邪留結。
可攻下而除也。
用方者審諸。
五噎丸(千金)治胸中久寒。
嘔逆妨食。
結氣不消。
幹姜蜀椒吳茱萸桂心細辛(各一兩。
)人參白術(各二兩) 橘皮茯苓(各一兩半)附子(一枚。
炮) 上為細末。
煉白蜜丸。
梧子大。
酒服十五丸。
日三服。
漸加至三十丸。
五膈丸(千金)治飲食不得下。
手足冷。
上氣喘息。
麥門冬(三兩。
去心)甘草(二兩)蜀椒(炒去汗)遠志肉桂心細辛幹姜(炮。
各一兩)附子(一枚。
炮)人參(二兩) 上為細末。
煉白蜜丸彈子大。
先食含一丸。
細細咽之。
喉中胸中當熱。
藥丸稍盡。
再含一丸。
日三夜二服。
七日愈。
五噎、五膈二丸。
同用參、附、椒辛、姜、桂之屬。
一以肝氣上逆。
胃氣不下而嘔噎。
故用萸、橘以疏肝降逆。
苓、術以健胃通津。
一以腎氣不蒸。
肺胃枯槁而不納。
故用冬、草以滋肺和胃。
遠志以補火生土。
又嘔噎而藥食可進者。
頻與小丸調之。
膈塞而飲食不納者。
時用大丸噙之。
其立法之詳若此。
可不辨而忽諸。
旋複代赭石湯(玉函)治胃虛噫氣不除。
旋複花(二錢)代赭石(。
一錢)人參(二錢)甘草(炙。
二錢)半夏(三錢) 生姜(半兩)大棗(四枚。
擘) 上七味。
水煎去滓。
分溫日三服。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四君子湯(方祖)指迷七氣湯(局方七氣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 四物湯(方祖)代抵當丸(抵當湯下)理中湯(方祖)越鞠丸(郁門)崔氏八味丸(方祖) 二陳湯(方祖) 卷十四 反胃門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
飲食不進。
嘔吐不腐。
藿香橘紅(各半兩)丁香(三錢)人參(一兩) 為散。
每服二錢。
生姜三片。
水煎溫。
食前和滓服。
四逆湯(方祖)小半夏湯(二陳湯下)大半夏湯(二陳湯下)理中湯(方祖)茯苓澤瀉湯(五苓散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平胃散(方祖)四君子湯(方祖)桂苓丸(五苓散下) 七味白術散(四君子湯下)二陳湯(方祖)開關利膈丸(噎膈門)固本丸(二冬膏下) 逍遙散(虛損門) 歸脾湯(保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黑錫丹(金液丹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 卷十四 嘔吐哕門 金匮甘草粉蜜湯治吐涎心痛。
發作有時。
毒藥不止。
吐蛔者。
甘草(半兩)粉(三錢。
即鉛粉)蜜(一兩二錢)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甘草取二升。
去滓。
納粉、蜜。
攪令和。
煎如薄粥。
溫服一升。
瘥即止。
吳茱萸湯(玉函)治胃氣虛寒。
幹嘔吐涎沫頭痛。
吳茱萸(取開口者。
湯泡七次以去濁氣。
淨一錢)人參(半錢)大棗(四枚。
擘)生姜(半兩) 上四味。
水煎去滓。
溫分日三服。
千金通草橘皮湯治傷寒胃熱嘔逆。
通草(三錢)橘皮(錢半)粳米(一合)生蘆根汁(半合。
) 上四味。
水煎熱服。
不瘥更作。
本方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
千金名蘆根飲子。
治傷寒後嘔哕。
反胃幹嘔。
千金麥門冬理中湯治漏氣。
上焦熱。
腹滿不欲飲食。
食則先嘔後瀉。
身熱痞悶。
麥門冬(去心)白術(各五錢)甘草(炙)茯苓(各二錢)人參橘皮心葳蕤(各三錢)蘆根(一握。
生)竹茹(一團。
雞子大)生姜(四錢)陳米(一合) 上十二味。
水煎。
溫分日三服。
澤瀉湯(千金)治上焦飲食下胃。
胃氣未定。
面背身中皆熱。
名曰漏氣。
澤瀉半夏柴胡生姜(各三錢)桂心甘草(炙。
各一錢)茯苓人參(各二錢)地骨皮(五錢)石膏(八錢)竹葉(一把)心(五錢) 上十二味。
水煎。
溫服日三。
人參湯(千金)治下焦熱。
氣逆不續。
嘔逆不禁。
二便不通。
名曰走哺。
人參黃芩知母葳蕤茯苓(各三錢)白術栀子(姜汁炒黑) 陳皮蘆根(各四錢)石膏(。
八錢) 上十味。
水煎。
溫服日三(準繩。
多竹菇)走哺漏氣。
皆屬火淫于内。
火性急速。
故得食則既吐且利。
是名漏氣。
若得食即嘔而便溺不通者。
則為走哺。
總是胃虛火逆所緻。
觀麥門冬理中湯、人參湯二方可知。
不可誤認虛寒。
輕用溫補之劑也。
安蛔散治吐蛔色赤成團而活。
屬熱者。
烏梅肉(三錢)黃連蜀椒藿香槟榔(各一錢)胡粉白礬(各半錢) 為散。
每服三四錢。
水煎如糊。
空腹服之。
瘥即止。
半夏瀉心湯(方祖)豬苓散(五苓散下)小柴胡湯(方祖)大黃甘草湯(小承氣湯下)文蛤湯(麻黃湯下) 橘皮湯(二陳湯下)橘皮竹茹湯(二陳湯下)半夏幹姜湯(二陳湯下)二陳湯(方祖) 理中湯(方祖) 小半夏湯(二陳湯下)大半夏湯(二陳湯下)姜附湯(四逆湯下即幹姜附子湯)黑錫丹(金液丹下)逍遙散(虛損門)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橘皮半夏湯(二陳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小承氣湯(方祖) 豬苓湯(五苓散下) 橘皮幹姜湯(七氣湯下)黃芩湯(桂枝湯下)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桂枝湯下)佐金丸(方祖) 連理湯(理中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平胃散(方祖) 五苓散(方祖) 烏梅丸(理中湯下)四君子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霍亂門 理中湯(方祖)四逆湯(方祖)胃苓湯(平胃散下)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 平胃散(方祖) 六和湯(暑門)香薷飲(暑門)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五苓散(方祖)漿水散(四逆湯下) 二陳湯(方祖)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桂枝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天水散(方祖即益元散) 導痰湯(二陳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卷十四 關格門 人參散治胃虛津枯。
關格吐逆。
人參(五錢至一兩)麝(半分至一分)冰腦(三厘至半分) 為散。
水煎。
和滓。
分二三次溫服。
此雲岐子治噎膈胃反關格不通。
九方之一。
用獨參湯峻補其胃。
稍加腦、麝以發越其氣。
得補中寓瀉之至訣。
乃肥盛氣虛。
痰窒中脘。
及酒客濕熱。
郁痰固結之專劑。
以中有腦、麝。
善能開結利竅散郁也。
若瘦人津枯不能出納而大便秘結者。
即以此方去腦、麝。
加蘆根汁、竹菇。
未嘗不為合轍也。
柏子仁湯治胃虛關格。
脈虛微無力。
人參(錢半)白術茯苓陳皮(各一錢。
略去白)甘草(炙。
三分)柏子仁(研三錢)麝香(一字) 生姜(五片) 水煎。
去滓。
入麝調服。
此雲岐第二方。
取用異功。
加柏仁、麝香。
其法稍平。
而胃中津枯大便艱澀者最宜。
亦可加蘆根汁、竹茹。
或竹瀝俱妙。
既濟丸治關格脈沉細。
手足厥冷。
熟附子(一兩)人參(三兩)麝香(少許為衣) 為細末。
陳米飲糊丸。
梧子大。
每服十丸至三十丸。
米飲下。
此雲岐第三方。
用參、附加麝單刀直入以破中下二焦之結。
藥雖峻而用法最緩。
不可不詳此義。
而擅改作湯也。
二陳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黃連湯(半夏瀉心湯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卷十四 呃逆門 丁香煮散(與局方不同)治胃反嘔逆。
呃哕洩瀉。
丁香(三七粒。
)建蓮肉(去心。
二七粒。
上二味另煎。
去滓)生姜(七片)黃秫米(半合。
) 水一碗半。
煮熟去姜啜粥。
此仿附子粳米湯之制。
彼用粳米。
此用糯米。
皆取其直達胃腑。
雖其勢稍平。
亦是突圍之将。
局方無蓮肉、秫米。
而多川烏、紅豆、青皮、陳皮、甘草、幹姜、良姜、益智、胡椒等味。
為散煮湯。
入鹽一字調服。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理中湯(方祖)橘皮竹茹湯(二陳湯下)越鞠丸(郁門) 附子粳米湯(腹滿門)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下)羌活附子散(四逆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旋複代赭石湯(噎膈門) 調中益氣湯(保元湯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 卷十四 胃脘癰門 射幹湯治人迎逆而盛。
嗽膿血。
營衛不流。
熱聚胃口成癰。
射幹(去毛)栀子仁(姜汁炒黑)赤茯苓(去皮。
)升麻(各一兩)赤芍藥(兩半) 白術(生。
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
去滓。
入地黃汁一合再煎。
溫。
日再服。
日晡發熱。
每服加犀角、丹皮各一錢。
甘草二分。
太乙膏治内外一切癰瘍。
黑參白芷歸身肉桂大黃赤芍生地黃(各二兩) 上切為片。
麻油二斤浸。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煎熬去滓。
摅淨再熬。
徐下黃丹。
不住手攪。
滴水不散為度。
内癰可丸服之。
金匮排膿湯(桔梗湯下)大黃牡丹湯(小承氣湯下)涼膈散(方祖)金匮排膿散(桔梗湯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 八珍湯(四君子湯下) 卷十四 諸見血門 柏葉湯(金匮)治吐血不止。
柏葉(炒。
三錢)幹姜(炮。
一錢)艾(一撮。
一本。
作阿膠三錢) 上三味。
水煎。
入馬通汁一杯。
合煮取一盞。
分溫再服。
(如無馬通。
以童便代之)血逆不止。
當責之于火旺。
故用柏葉治其旺氣。
即兼姜、艾之辛溫散結。
使無留滞之患。
更加馬通導之下行。
非近世專用柏葉、棕灰、血餘之屬可比。
黃土湯(金匮)治陰絡受傷。
血從内溢。
先血後便。
及吐血衄血色瘀晦者。
并主産後下痢。
白術附子(炮)甘草(炙)幹地黃阿膠黃芩(各錢半)竈心黃土(雞子大。
碎) 上七味。
先用水煎。
竈心土澄清去滓。
納諸藥。
煎成分溫。
日再服。
有熱。
加柏葉一握。
(千金。
無附子地黃。
有幹姜) 赤小豆當歸散(金匮)治小腸熱毒流于大腸。
先便後血。
及狐惑蓄血。
腸癰便膿等證。
赤小豆(二升。
即赤豆之細者。
浸令芽出。
曬幹)當歸(三兩) 為散。
漿水服。
方寸匕。
日三服。
(如無酸漿水。
以醋和沸湯代之) 瀉心湯(方祖即伊芳尹三黃湯)崔氏八味丸(方祖)白通湯(四逆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衄血門 止衄散治久衄發熱。
黃(六錢)當歸赤茯苓白芍藥幹地黃阿膠(各三錢) 為散。
半饑時麥門冬湯調服三錢。
日三服。
面熱足冷。
心懸如饑。
下焦陰火也。
加肉桂末一錢五分。
渴不能飲。
自覺膈滿者。
瘀血也。
加犀角、丹皮。
氣虛少食。
二便如常者。
獨參湯服之。
兼感微風。
發熱頭痛者。
蔥白香豉湯服之。
虛煩不安。
不時哄熱者。
栀子豉湯服之。
素有偏風。
頭痛異常者。
黑豆、荊芥灰淋酒服之。
驟衄不止者。
茅花湯服之。
久衄不時舉發者。
烏梅湯服之。
小烏沉湯(局方)治血氣不調。
心中刺痛。
香附(童便浸。
杵。
三錢)甘草(炙。
一錢)烏梅(錢半) 上三味。
水煎。
即用藥汁磨沉香五分。
入鹽一字。
熱服。
上三味。
在婦科名抑氣散。
合四物。
即四烏湯。
乃局方烏沉湯之變法。
中去參、姜而易香附。
其破氣之力雖峻。
而功力稍遜。
故以小字加之。
立方之意微矣。
黑神散(局方)治吐血衄血。
屢發不止。
甘草(炙。
二兩)幹姜(炮)肉桂(各一兩)熟地黃(四兩)當歸蒲黃(篩淨。
炒黑。
各三兩) 白芍(酒制。
二兩) 上為散。
每服四錢。
用細黑豆半合。
微炒香。
淋酒半盞。
和水半盞。
煎至半盞。
入童便半杯和服。
(世本。
以黑豆炒熱去殼同。
上藥為散。
不知黑豆之功全在殼也)氣虛。
加人參三兩。
黃六兩。
以固衛氣。
庶無營脫之患。
千金當歸湯治衄血吐血。
當歸(一錢。
)幹姜(炮。
五分)芍藥阿膠黃芩(各錢半) 上五味。
水煎。
日再服。
小安腎丸治風寒襲于腎經。
下體沉重。
夜多小便。
耳鳴歧視。
牙龈動搖出血。
小腹寒疝作痛。
香附(童便制。
二兩)川烏頭(炮淨。
一兩。
)香(青鹽微焙。
三兩)川椒(去閉口者。
炒。
一兩)熟地黃(四兩)川楝子(酒蒸取肉。
三錢) 酒糊丸。
梧子大。
空心鹽湯。
臨卧溫酒。
各服三錢。
清胃散治胃中蘊熱。
中脘作痛。
痛後火氣發洩。
必作寒熱乃止。
及齒龈腫痛出血。
痛引頭腦。
生地黃(四錢)升麻(錢半)牡丹皮(五錢)當歸川連(酒蒸。
各三錢) 為散。
分三服。
水煎去滓。
細細呷之。
半日再服。
犀角地黃湯。
專以散瘀為主。
故用犀、芍。
此則開提胃熱。
故用升、連。
其後加味清胃。
則兼二方之制。
但少芍藥耳。
加味清胃散治斑疹口舌生瘡。
齒龈腐爛。
清胃散加犀角、連翹、生甘草。
麻黃湯(方祖)越婢湯(麻黃湯下)四物湯(方祖)理中湯(方祖)三黃補血湯(四物湯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五苓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黃六一湯(保元湯下)生脈散(方祖)消風散(咳嗽門)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湯下)桅子豉湯(方祖)獨參湯(保元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當歸六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既濟湯(白虎湯下) 卷十四 吐血門 柴胡疏肝散治怒火傷肝脅痛。
血菀于上。
柴胡橘皮(醋炒。
各二錢)川芎(童便浸。
切)芍藥枳殼(炒。
各錢半)甘草(炙。
五分)香附(醋炒。
錢半) 山栀(姜汁炒黑。
一錢)煨姜(一片) 水煎。
食前溫服。
吐血。
加童子小便半盞。
犀角地黃湯(傷寒門)千金當歸湯(衄血門)十灰散(虛損門)花蕊石散(虛損門) 參蘇飲(傷寒門) 六味地黃丸(崔氏八味丸下)四君子湯(方祖)五苓散(方祖)桂苓甘露飲(五苓散下) 新定紫菀茸湯(咳嗽門)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獨參湯(保元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 烏骨雞丸(虛損門) 巽順丸(虛損門)桃仁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小烏沉湯(衄血門)黑神散(衄積門)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生脈散(方祖)保元湯(方祖)理中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烏骨一蘆茹丸(虛損門)加味歸脾湯(保元湯下) 劫勞散(四物湯下) 瓊玉膏(虛損門)滾痰丸(痰飲門)靈砂丹(金液丹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瀉心湯(方祖即伊芳尹三黃湯)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 卷十四 溲血門 辰砂妙香散(局方)治心脾不足。
恍惚不睡。
盜汗遺精。
衄血溺血。
黃(蜜炙)人參(各二兩)甘草(炙)桔梗山藥遠志(甘草湯泡。
去骨) 茯神茯苓(各一兩)木香(煨。
二錢五分)辰砂(另研。
水飛淨。
三錢)麝香(另研。
一錢) 上十一味。
為散。
每服二錢。
不拘時溫酒調服。
(秘旨。
無木香。
有縮砂三錢)本方去黃、山藥、桔梗、木香。
加龍骨、益智。
即王荊公妙香散。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導赤散(生脈散下)五苓散(方祖)四味鹿茸丸(虛損門)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沉香降氣散(氣門) 卷十四 下血門 瀉青丸治肝經實熱。
大便不通。
腸風便血。
陰汗燥臭。
當歸川芎栀子(炒黑)大黃羌活防風草龍膽(等分) 滴水為丸。
空心茶清下。
七八十丸至百丸。
髒連丸治大便下血正赤。
日久不止。
若血色晦淡者禁用。
宣黃連(一兩。
酒炒為末) 上用嫩豬髒二尺。
泡去油膩。
入黃連末。
線紮兩頭。
同韭菜蒸。
爛搗作餅。
焙幹為末。
米糊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食前米湯或烏梅湯下。
一方。
加槐花二兩。
(不用黃連。
但用槐花。
名豬髒丸。
治證同上) 升陽除濕和血湯治腸風下血如濺者。
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身(各一錢)甘草(炙。
六分。
生。
四分)白芍(錢半) 黃(三錢)升麻(醋炒。
七分) 蒼術(泔浸。
去皮。
同芝麻炒)秦艽肉桂陳皮(各三分)丹皮(錢半) 水煎。
食前稍熱服。
秘旨。
無蒼術。
有防風。
斷紅丸治下血久不止。
虛寒色淡晦者。
側柏葉(炒香)川續斷(酒炒。
各三錢)鹿茸(一具。
酥炙) 前三味。
為細末。
醋煮阿膠為丸。
每服四五十丸。
烏梅浸、人參湯、米飲湯任下。
逍遙散(虛損門)人參胃風湯(四君子湯下)小烏沉湯(衄血門)黑神散(衄血門) 升陽除濕防風湯(濕門) 歸脾湯(保元湯下)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升陽益胃湯(保元湯下)四君子湯(方祖)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黃土湯(諸見血門)赤小豆當歸散(諸見血門)四物湯(方祖)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理中丸(方祖) 卷十四 蓄血門 香殼散治蓄血暴起。
胸脅小腹作痛。
香附(姜汁炒。
三錢)枳殼(炒。
二錢)青皮(炒)陳皮烏藥赤芍藥蓬術(醋炒。
各一錢)歸尾(三錢)紅花(五分)甘草(炙。
二分。
生。
三分) 為散。
每服四五錢。
水煎去淬。
加童便半盞。
空心溫服。
更以桃核黑糖酒助之。
不應。
加延胡索、穿山甲。
有外風寒。
加桂枝、羌活。
複元通氣散治閃挫氣血凝滞。
腰脅引痛。
茴香(炒。
一兩)穿山甲(炮)延胡索白牽牛陳皮(去白)甘草(炙。
各半兩) 木香(七錢半。
勿見火) 為散。
每服二錢。
砂糖調溫酒送下。
日二服。
複元活血湯治從高墜下。
惡血留于腹脅。
痛不可忍。
柴胡(錢半)當歸(二錢)甘草(炙。
六分)穿山甲(炮研。
七分)大黃(酒浸。
三錢)桃仁(五十枚。
研)紅花(三分)栝蒌根(五分) 水二盞。
酒一盞。
煎至一盞。
去滓熱服。
以利為度。
利後痛不止。
三五日後痛尚不止。
更作半劑與之。
當歸活血湯治挾血如見祟狀。
當歸(三錢)赤芍(酒洗)生地黃(酒浸。
别搗爛)桂心(各一錢半)桃仁(二十粒。
研)茯苓枳殼柴胡(各八分)甘草(五分)幹姜(炮。
四分)紅花(二分) 上除生地。
水煎去滓。
入地黃再煎數沸。
加陳酒服之。
不應。
加穿山甲五分。
又不應。
加附子三分。
有實熱難用附子者。
須與大黃錢許同用。
浚血丸治肥人多年内傷。
血蓄于胃。
雜于痰涎。
諸藥不效者。
人參白術(生)赤茯苓(各一兩)甘草(炙。
四錢)半夏曲(七錢。
炒)浮石(五錢。
)牡丹皮(五錢) 當歸身(四錢)桃仁(三錢。
幹漆并炒。
去漆)穿山甲(三錢)桂(三錢。
病在脅下。
用觀桂。
在少腹。
用肉桂) 為末。
紅曲糊丸。
溫酒下三錢。
瘦人去半夏、浮石。
加生地黃、蓬術。
蜜丸服之。
犀角地黃湯(傷寒門)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抵當湯(方祖)抵當丸(抵當湯下)下瘀血湯(抵當湯下) 代抵當湯(抵當湯下)越鞠丸(郁門)平胃散(方祖)理中湯(方祖)變通抵當丸(抵當湯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四 頭痛門 茸朱丹治腎虛火炎頭痛。
必先眼黑頭旋。
辰砂(另研)草烏頭(一作川烏頭)瞿麥穗黃藥子(各一兩) 上除辰砂。
以三味為粗末。
用瓷碗一個。
将姜汁塗烘數次。
入砂在碗。
鋪諸藥末。
以盞蓋之。
掘地一窟。
安碗在内。
用熟炭五斤。
令火盡。
吹去藥灰。
取砂研細。
用鹿茸一對。
去毛。
酒浸切片。
焙幹為末。
煮棗肉丸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空心。
人參湯或黑豆淋酒下。
強者倍加。
羸者量減用之。
羌活附子湯治大寒犯腦厥逆。
頭痛齒亦痛。
麻黃(一錢)黃(二錢)蒼術(制。
五分)羌活(七分)防風升麻甘草(炙各三分)生附子(一錢)白芷僵蠶黃柏(酒炒。
各五分) 水煎去滓。
食後溫服。
有嗽。
加佛耳草五分。
選奇湯治風火相煽。
眉棱骨痛。
羌活(錢半)防風(一錢)黃芩(酒炒。
錢半)甘草(炙。
一錢)生姜(一片) 水煎去滓。
食後稍熱緩緩服之。
冬月。
去黃芩加香豉三錢。
蔥白二莖。
如痛連魚尾為血虛。
加黃三錢。
當歸一錢。
日晡發熱為血熱。
加白芍一錢五分。
目赤。
加菊花。
鼻塞。
加細辛。
夏月近火痛劇為伏火。
加石膏三錢。
頭風疼熱不止。
加石膏、麻黃。
不應。
屬血病也。
加川芎、芽茶。
羌活、甘草之辛甘發散。
僅可治風。
未能散火。
得黃芩以協濟之。
乃分解之良法也。
黃芩雖苦寒。
專走肌表。
所以表藥中靡不用之。
觀仲景黃芩湯、柴胡湯。
及奉議陽旦湯可知。
川芎茶調散(局方)治久風化火頭痛。
及偏正頭風。
川芎白芷羌活防風荊芥薄荷甘草(炙。
各一兩) 香附(童便浸。
炒二兩) 為散。
食後茶清調服二錢。
日三服。
婦人産後。
豆淋酒服。
輕者三服。
重者五七服效。
山牛湯治黴瘡頭痛不止。
土茯苓(四兩)忍冬(三錢)防風天麻黑參(各一錢)辛荑仁川芎(各六分) 黑豆(四十九粒)芽茶(一撮) 水煎。
溫服。
半夏蒼術湯(即柴胡半夏湯)治素有風證。
目澀頭疼眩暈。
胸中有痰兀兀欲吐。
如居暖室。
則微汗出。
其證乃減。
見風其證複作。
當先風一日痛甚。
升麻柴胡本(各五分)茯苓神曲(姜汁炒。
各一錢)蒼術(泔制)半夏(各二錢) 生姜(十片。
)甘草(炙。
四分) 水煎。
食遠稍熱服。
清空膏治頭風濕熱上盛。
遇風即發。
羌活(三兩)防風(二兩)甘草(炙。
兩半)黃芩(三兩。
酒炒)黃連(一兩。
酒炒)柴胡(七錢)川芎(五錢) 共為細末。
每服五錢。
盛盞内。
以茶清半盞調勻。
隔湯煮如膏。
臨卧湯送下。
(此即選奇湯加下三味也) 芎辛湯治熱厥頭痛。
川芎(錢半)細辛(半錢)甘草(炙。
六分)生姜(五片) 水煎。
食後熱服。
有熱。
加酒黃芩一錢五分。
不應。
更加生石膏三錢。
烏頭二分。
胃虛者。
去白芷易白術。
使邪無内賊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