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專方
關燈
小
中
大
方。
無羌活、黑參、白芷、天麻、生地、赤芍。
多川烏、南星、半夏、甘遂、甘草、人參、五靈脂各五錢丸治食魚鼈成痞。
此方最捷。
餘俱不效。
(一雙。
去毛。
水酒各半煮爛。
入阿魏五錢。
更煮汁盡為度。
取肉搗爛焙幹。
骨用酥炙。
)水紅花子(六兩)白術(二兩)阿魏(一兩)神曲茯苓當歸(各一兩)橘紅甘草(炙。
各五錢) 為末。
加生姜自然汁半杯。
入煉白蜜丸彈子大。
細嚼一丸。
沸湯或溫酒過口。
早暮各一服。
阿魏化痞散治瘧痞寒熱及瘕。
虛人禁用。
川芎當歸白術赤茯苓紅花阿魏(各一錢)鼈甲尖(酥炙腌。
三錢) 大黃(八錢。
酒炒)荞麥面(一兩) 為散。
每服四錢。
好酒一盞。
調稀糊服。
服後三日。
腹痛見膿血為驗。
忌生冷油膩。
大葷濕面等物。
金匮三物大建中湯(理中湯下)金匮大黃附子湯(小承氣湯下)大七氣湯(局方七氣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五苓散(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理中湯(方祖)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卷十三·專方 痰飲門 甘遂半夏湯(金匮)治病者脈伏。
自利反快而渴。
雖利心下續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大者。
三枚)半夏(十二枚。
姜湯泡。
去涎水。
)芍藥(半枚)甘草(如指大一枚。
炙。
) 上四味。
水煎去滓。
以蜜半杯和服。
按甘遂與甘草相反。
而一方并用。
乃浚痰逐飲之峻劑。
非聖于治者。
不敢拟議也。
木防己湯(金匮)治支飲心下痞堅。
脈沉面黑。
吐下不愈者。
木防己(三錢)石膏(雞子大一枚。
)桂枝(二錢)人參(四錢) 水煎。
溫分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匮) 木防己湯減防己一錢。
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各四錢。
水煎去滓。
納芒硝再微煎。
分溫再服。
微利則愈。
葶苈大棗瀉肺湯(金匮)治支飲喘不得息。
肺癰喘不得卧。
葶苈(熬黃。
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擘)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
己椒苈黃丸(金匮千金名椒目丸)治腹滿口幹燥。
此腸胃間有水氣。
防己椒目葶苈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
口中有津液。
渴者。
加芒硝半兩。
倍術丸(局方)治五飲留伏。
腹中鳴轉有聲。
白術(姜汁拌曬。
二兩)幹姜(炮)肉桂(勿見火。
各一兩) 神曲糊丸。
每服五七十丸。
食前淡姜湯下。
青礞石丸治中外老痰。
胸膈痞悶。
經絡四肢不遂。
青礞石(硝。
五錢)半夏(一兩)風化硝(三錢)白術(生。
一兩)橘紅(五錢) 茯苓(八錢)黃芩(四錢) 神曲糊丸。
空心淡姜湯下二錢。
痰丸(一名王隐君痰丸。
一名礞石痰丸。
一名沉香痰丸。
)治諸實熱。
積痰異證。
孕婦勿服。
青礞石(色青者良。
三兩。
同焰硝三合入炀成罐内。
赤石脂封護。
過水飛。
淨二兩)沉香(另研。
一兩)川大黃(酒蒸。
八兩)黃芩(酒炒。
八兩) 為末。
水泛為丸。
綠豆大。
每服一錢至二錢。
食遠沸湯下。
(原方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張景嶽倍之。
) 沉香化痰丸治胸中痰。
熱積年痰火。
無血者宜服。
半夏曲(八兩。
用姜汁一小杯。
竹瀝一大盞制)黃連(二兩。
姜汁炒。
)木香(一兩) 沉香(一兩) 為細末。
甘草湯泛為丸。
空心淡姜湯下二錢。
運痰丸治脾虛熱痰堵塞。
膈氣不舒。
沉香化痰丸半料。
合四君。
參、術、茯苓各三兩。
甘草一兩。
消痰餅子治老痰結于喉中。
燥不得出。
栝蒌仁(壓去油。
取霜)杏仁(去皮尖。
研如脂)海石()桔梗連翹風化硝(等分) 先用生姜自然汁少許拌。
加煉白蜜丸彈子大。
不時噙化一丸。
倒倉法治髒腑腸胃經絡宿滞。
諸藥不效者。
夏月三伏中。
揀肥嫩黃牛肉四蹄各七八斤。
切作小片。
去筋膜。
入砂鍋中。
長流水煮糜爛。
搗絞取汁。
三次去滓。
以汁入鍋内。
漫火熬至琥珀色為度。
膠成。
隔水炖鍋中。
時添微火。
則不冷不馊。
須預先斷肉。
食淡三日。
前一日勿食晚飯。
于明亮密室中不通風處行之。
置穢桶瓦盆。
貯所下之物。
以新瓷瓶。
盛所出之溺。
令病者入室。
以膠汁飲一杯。
少頃又飲一杯。
積數十杯。
自然吐利。
視所出之物。
必盡病根乃止。
吐利後必渴甚。
不可與湯。
以所出之溺。
乘熱飲之。
以蕩滌餘垢。
行後倦怠覺饑。
先以米飲。
次與淡稀糜。
三日後方可稍食菜羹。
調養半月或一月。
自覺精神渙發。
形體輕健。
沉悉去矣。
自後終身須忌牛肉。
永不複發。
如有餘膠。
熬如鹿骨膠收藏。
即霞天膠。
可入補劑。
瓜蒂散治寒痰結于膈上。
及濕熱頭重鼻塞。
瓜蒂(一分。
熬。
)赤小豆(二分。
) 上二味。
各别搗篩為散已。
合治之。
取一錢匙。
以香豉一合。
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
取汁和散。
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苓桂術甘湯(桂枝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十棗湯(方祖)大青龍湯(麻黃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 澤瀉湯(五苓散下)濃樸大黃湯(小承氣湯下)小半夏湯(二陳湯下)小半夏茯苓湯(二陳湯下)五苓散(方祖) 半夏濃樸湯(二陳湯下)桂苓丸(五苓散下)二陳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利金湯(桔梗湯下) 十味導痰湯(二陳湯下)千缗湯(二陳湯下)涼膈散(方祖)崔氏八味丸(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 控涎丹(十棗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小陷胸湯(傷寒門)四七湯(二陳湯下)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 深師消飲丸(枳術湯下)外台茯苓飲(四君子湯下)溫膽湯(二陳湯下)理中湯(方祖)加味歸脾湯(保元湯下) 加味逍遙散(虛損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二冬膏(方祖) 真武湯(術附湯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枳術丸(方祖) 卷十三·專方 咳嗽門 桂苓五味甘草湯(金匮)治咳逆氣從小腹上沖。
桂枝茯苓(各四兩)甘草(炙。
三錢)五味子(二錢) 水煎。
去滓。
溫分三服。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金匮) 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枝。
加幹姜、細辛各三錢。
嘔逆。
更加半夏二錢。
形腫。
更加杏仁二錢。
面赤如醉。
更加大黃三錢。
射幹麻黃湯(金匮。
射音夜)治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幹(三錢。
)麻黃(去節。
四錢)細辛(一錢)紫菀款冬花(各三錢)五味子(一錢。
捶)半夏(二錢。
洗)生姜(四片)大棗(二枚。
擘) 先煮麻黃去上沫。
納諸藥。
湯成去滓。
溫分三服。
濃樸麻黃湯(金匮)治咳而脈浮。
上氣胸滿。
喉中不利如水雞聲。
濃樸(半兩)麻黃(去節。
四錢)石膏(雞子大。
碎)杏仁(去皮尖。
半兩)半夏(洗。
半兩)幹姜(二錢)細辛(一錢)五味子(半錢。
捶)小麥(一合) 先煮小麥。
去滓納諸藥。
湯成去滓。
分溫三服。
按此本麻杏甘石、越婢半夏及大小青龍之制。
主以濃樸。
辛溫散氣。
使以小麥補肝助胃。
西北二方發汗之首劑也。
澤漆湯(金匮)治咳而脈沉。
上氣咽喉不利。
澤漆(一兩。
即大戟苗。
)白前(形如細辛而白。
産徽州砂石水中。
徽人藥肆中覓之)紫參(如無。
紫菀代之)半夏(洗。
各錢半)桂枝(千金。
作桂心)人參甘草黃芩(各一錢)生姜(四片) 上九味。
先煮澤漆。
去滓納諸藥。
湯成去滓。
溫服至夜盡。
麥門冬湯(金匮)治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
麥門冬(去心。
一兩)半夏(洗。
錢半)人參(一錢)甘草(炙。
六分)粳米(半合)大棗(四枚。
擘) 上六味。
水煎。
溫分日三夜一服。
按此即白虎加人參湯去石膏、知母。
加麥冬、半夏、大棗也。
金沸草散治肺感風寒。
咳嗽鼻塞聲重。
旋複花(即金沸草)麻黃(去節。
蜜制)前胡(各七分)荊芥穗半夏甘草(炙) 芍藥(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一枚。
擘) 水煎。
去滓濾清。
溫服。
消風散(局方)治風熱咳嗽。
遍身疥瘰。
小兒瘡疹餘熱。
川芎羌活防風荊芥穗藿香人參茯苓僵蠶蟬蛻(等分)甘草(炙)陳皮濃樸(姜制。
減半) 上十二味。
為散。
每服三四錢。
茶清調下。
或用五錢。
水煎去滓服。
如久病頭風目翳。
每日三服效。
此方妙用。
全在濃樸、人參。
當知肌表之疾。
無不由胃而發。
故用濃樸清理其内。
即以人參助諸風藥。
消解風熱于外。
則羌、防、荊芥輩。
方始得力耳。
瀉白散治肺熱咳。
手足心熱。
桑根皮(姜汁和蜜炙。
)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
五錢) 為散。
每服四五錢。
入粳米百粒。
竹葉一把。
水煎服。
加橘紅、桔梗。
名加味瀉白散。
有熱。
更加知母、黃芩。
如有客邪禁用。
或問地骨皮。
三焦氣分藥。
瀉白用之何義。
答言三焦屬腎。
實則瀉其子也。
門人曰唯。
吾道一以貫之。
蘆吸散治冷哮寒嗽。
喘促痰清。
但肺熱者禁用。
款冬花川貝母(去心)肉桂甘草(炙。
各三錢)鵝管石(五錢。
。
即鐘乳之最精者) 為極細末。
以蘆管吸少許。
噙化咽之。
日五七次。
此即宣明焚香透膈散之變法。
彼用雄黃、佛耳。
此用桂心、貝母、甘草。
彼取無形之氣。
以散肺中之伏寒。
此用有形之散。
以搜肺絡之伏飲。
藥雖相類。
而用法懸殊。
總取鐘乳、款冬之溫肺利竅也。
千金補肺湯治肺胃虛寒咳嗽。
五味子(一錢)幹姜桂心款冬花麥門冬(去心。
各三錢)桑白皮(姜汁和蜜炙黃。
二錢。
)大棗(三枚。
擘) 水煮。
溫分三服。
紫菀茸湯(改定)治傷酒湊肺。
發咳痰中見血。
紫菀茸(三錢)薇銜白術(于潛者良。
生用)澤瀉(各一錢)牡丹皮麥門冬(去心。
各錢半)犀角(八分)甘草(炙。
三分。
生。
二分)藕汁(半杯。
) 上九味。
水煎食遠服。
瘦人陰虛多火。
忌用燥藥。
去白術易白芍藥一錢。
兼傷肉食。
胸膈膨脹。
去犀角、芍藥加炮黑山楂肉三錢。
炒枳實一錢。
紫菀散治咳唾有血。
虛勞肺痿。
紫菀茸人參(各二兩)麥門冬(去心。
)桔梗茯苓阿膠川貝母(去心。
各一兩)五味子甘草(炙。
各五錢) 為散。
每服四五錢。
水煎去滓服。
紫菀膏治肺熱咳嗽。
肌膚灼熱。
面赤如醉。
紫菀茸(二兩)款冬花(一兩)杏仁(泡。
去皮尖。
炒研)枇杷葉(刷去毛。
蜜水炙) 木通桑根皮(蜜炙)大黃(酒蒸。
各半兩) 熬膏蜜收。
不時噙化一二匙。
中病即止。
不可過服。
久嗽。
去杏仁、大黃。
煎成加童便半盞。
小青龍湯(桂枝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 炙甘草湯(桂枝湯下)小柴胡湯(方祖)理中湯(方祖)桂枝湯(方祖)華蓋散(麻黃湯下) 九寶湯(麻黃湯下)芎蘇散(傷寒門)甯嗽化痰湯(二陳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 真武湯(術附湯下) 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葳蕤湯(傷寒門)越婢湯(麻黃湯下)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涼膈散(方祖) 加減蔥白香豉湯(傷寒門)小陷胸湯(傷寒門)麻黃加術湯(麻黃湯下)二陳湯(方祖) 千缗湯(二陳湯下) 千金麥門冬湯(燥門)千金五味子湯(燥門)桔梗湯(方祖)地黃煎(燥門)千金生地黃煎(燥門) 生脈散(方祖)二冬膏(方祖)麻杏甘石湯(麻黃湯下)保元湯(方祖)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 四七湯(二陳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逍遙散(虛損門)加味逍遙散(虛損門) 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 枳殼煮散(桔梗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平胃散(方祖) 越鞠丸(郁門)四烏骨一蘆茹丸(虛損門)百勞丸(虛損門)溫肺湯(七氣湯下) 半夏溫肺湯(七氣湯下)參蘇溫肺湯(七氣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瓊玉膏(虛損門)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濟生鹿茸丸(虛損門)門冬清肺湯(生脈散下)三拗湯(麻黃湯下)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五苓散(方祖) 局方七氣湯(方祖)瑞金丹(虛損門)童真丸(虛損門)烏骨雞丸(虛損門)大溫經湯(四物湯下) 卷十三·專方 肺痿門 千金溫中生姜湯治肺痿虛寒。
噓吸胸滿。
生姜(一兩)桂心橘(各一兩三錢)甘草麻黃(各一兩) 上五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兩沸去沫。
然後入諸藥。
合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
咽燥而渴。
生姜(半兩)甘草(炙。
二錢)人參(三錢)大棗(五枚。
擘) 上四味。
水煎溫服。
人參蛤蚧散治肺痿失音。
咳唾膿血。
或面上生瘡。
川蛤蚧(十對。
酒浸。
酥炙。
色白形如守宮者真。
若剖開如鼠皮者假)知母(酒炒)川貝母(去心)桑白皮(姜汁和蜜炙)茯苓(各三兩)人參甘草(炙。
各三兩)杏仁(去皮尖。
五錢) 為散。
每服三錢。
不拘時。
茶清或蜜水調服。
甘草幹姜湯(理中湯下)炙甘草(桂枝湯下)紫菀散(咳嗽門)固本丸(二冬膏下) 劫勞散(四物湯下)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湯下)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生脈散(方祖)保元湯(方祖)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局方七氣湯(方祖) 卷十三·專方 肺癰門 皂莢丸(金匮)治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但坐不得眠。
皂英(刮去皮弦子。
酥炙) 上一味未之。
蜜九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服三丸。
日三夜一服。
千金葦莖湯治肺癰胸中甲錯。
葦莖(即蘆管。
取節一升)薏苡仁(三合)桃仁(五十枚。
碎)瓜瓣(即甜瓜子。
半升。
研。
如無。
栝蒌仁代之)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葦莖。
得五升。
去滓納諸藥。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再服當吐如膿。
皂莢滌肺胃濁垢。
草苈瀉肺下水氣。
葦莖通肺絡瘀塞。
治肺癰鼎峙三法。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桂枝湯下)桔梗湯(方祖)十六味桔梗湯(桔梗湯下)葶苈大棗瀉肺湯(痰飲門) 葶苈薏苡瀉肺湯(桔梗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三·專方 喑門 千金酥蜜膏治肺氣虛寒。
疠風所傷。
語聲嘶塞。
咳唾上氣喘嗽。
及寒郁熱邪。
聲喑不出。
酥崖蜜饴糖(各一升)生姜汁生百部汁棗肉杏仁(各半升。
研) 柑皮(五具末) 上八味。
先将杏仁和水三升。
煮減半。
去滓入酥、蜜、姜、饴等味。
文火再熬。
取二升。
溫酒調服方寸匕。
細細咽之。
日三服。
七日痰色變。
二七日唾稀。
三七日嗽止。
木方去百部、柑、饴。
加通草、款冬令二兩。
菖蒲、人參、竹茹各一兩。
五味、細辛、桂心各半兩。
名通聲膏。
肺竅為風寒所襲。
而緻喘咳上氣。
語聲嘶塞。
故用姜汁、杏仁、柑皮、百部。
溫散肺絡之結。
膠、饴、棗肉、乳酥、崖蜜。
熬膏酒服。
通行脾肺之津。
津回燥潤而聲自複矣。
于本方中除去百部、柑皮之耗氣。
膠饴之助壅。
加五味、人參資肺之津。
款冬、竹茹清肺之燥。
桂心、細辛搜肺之邪。
通草、菖蒲利肺之竅。
仍取前方中酥、蜜、杏仁、姜汁、棗肉。
滋培津氣而通其聲。
蓋酥蜜膏酒專滋肺胃之燥。
通聲膏專資脾肺之津。
津本大腸所主。
故千金以此方隸諸大腸府門。
消風散(咳嗽門)二陳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生脈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麻杏甘石湯(麻黃湯下)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 童真丸(虛損門)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桔梗湯(方祖)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湯下) 卷十三·專方 喘門 麻黃蒼術湯治秋冬感寒。
至夜大喘。
麻黃羌活(各八分)蒼術(泔浸切。
麻油炒)柴胡(各五分)防風當歸(各四分。
)黃芩(三分) 草豆蔻(炒研。
六分)黃(酒炒。
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
碎)甘草(炙。
三分。
生。
四分) 水煎。
臨卧熱服。
麻黃定喘湯治寒包熱邪。
哮喘痰嗽。
遇冷即發。
麻黃(去節。
八分)杏仁(十四粒。
泡去皮尖。
研)濃樸(姜制。
八分)款冬花(去梗。
)桑皮(蜜炙)蘇子(微炒。
研。
各一錢) 甘草(生炙各四分)黃芩半夏(姜制。
各一錢二分) 煎成去滓。
以生銀杏七枚。
搗爛入藥。
絞去滓。
乘熱服之。
去枕仰卧。
暖覆取微汗效。
局方人參定喘湯治遠年咳逆。
上氣胸滿。
痞塞聲不出。
人參麻黃(去節。
)甘草(炙)阿膠半夏曲(各一錢)桑白皮(蜜炙)五味子(碎。
各半錢。
) 罂粟殼(蜜炙。
二分)生姜(三片) 水煎。
食後服。
溫覆取微汗。
鐘乳丸治冷哮痰喘。
但有血者勿服。
滴乳石(酒濕研七日。
水飛七次。
甘草湯煮三伏時。
蘸少許撚開。
光亮如魚為度。
)麻黃(醋湯泡。
焙幹)杏仁(揀去雙仁。
泡。
去皮尖。
)甘草(炙。
等分。
) 煉白蜜丸。
彈子大。
五更臨卧各噙化一丸。
去枕仰卧。
勿開言。
數日效。
此即麻黃湯去桂枝。
麻杏甘石湯去石膏。
而易鐘乳。
互換一味。
寒熱天淵。
本草言服鐘乳人。
一生忌術。
以石藥悍。
白術壅滞。
犯之恐有暴絕之虞。
而千金方有二味并用者。
又非庸工可以測識也。
冷哮丸治背受寒氣。
遇冷即發喘嗽。
頑痰結聚。
胸膈痞滿。
倚息不得卧。
麻黃(泡)川烏(生)細辛蜀椒白礬(生)牙皂(去皮弦子。
酥炙。
) 半夏曲陳膽星杏仁(去雙仁者。
連皮尖用)甘草(生。
各一兩)紫菀茸款冬花(各二兩) 上為細末。
姜汁調神曲末打糊為丸。
每遇發時。
臨卧生姜湯服二錢。
羸者一錢。
更以三建膏貼肺俞穴中。
服後時吐頑痰。
胸膈自寬。
服此數日後。
以補脾肺藥調之。
候發如前再服。
按此少變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法。
而合稀涎散以湧洩其痰。
開發肺氣之剛劑。
但氣虛少食。
及痰中見血。
營氣受傷者禁用。
以其專司疏洩而無溫養之功也。
觀方下所雲。
服此數日後。
以補脾肺藥調之。
候發如前再服。
擒縱緩急之妙。
盡在乎此。
三建膏治陰疽歹肉不化。
天雄附子川烏(各一枚。
)桂心觀桂桂枝細辛幹姜蜀椒(各二兩) 上切為片。
麻油二斤浸。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煎熬去滓。
摅淨再熬。
徐下黃丹。
不往手攪。
滴水不散為度。
陰疽以蔥湯洗淨。
攤成加銀粉少許貼患處。
腹痛少食洩瀉。
攤成加丁香末少許。
貼臍中及中脘。
陽衰精冷。
攤成加阿芙蓉少許。
貼臍中及丹田。
冷哮喘嗽。
攤成加麝少許。
貼肺俞及華蓋膻中。
瘕冷積。
攤成加麝香、阿魏少許貼患處。
崔氏八味丸(方祖)逍遙散(虛損門)佐金丸(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生脈散(方祖)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華蓋散(麻黃湯下)滲濕湯(理中湯下)白虎湯(方祖) 二陳湯(方祖) 四七湯(二陳湯下)越婢加半夏湯(麻黃湯下)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靈砂丹(金液丹下) 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參蘇溫肺湯(七氣湯下)四磨湯(氣門)千缗湯(二陳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 神保丸(傷飲食門)三拗湯(麻黃湯下)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九寶湯(麻黃湯下) 甯嗽化痰湯(二陳湯下) 苓桂術甘湯(桂枝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濃樸大黃湯(小承氣湯下)四君子湯(方祖) 獨參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七氣湯(方祖)越婢湯(麻黃湯下) 杏子湯(麻黃湯下)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湯下)溫肺湯(七氣湯下)越婢加術湯(麻黃湯下)蘆吸散(咳嗽門) 滾痰丸(痰飲門)
無羌活、黑參、白芷、天麻、生地、赤芍。
多川烏、南星、半夏、甘遂、甘草、人參、五靈脂各五錢丸治食魚鼈成痞。
此方最捷。
餘俱不效。
(一雙。
去毛。
水酒各半煮爛。
入阿魏五錢。
更煮汁盡為度。
取肉搗爛焙幹。
骨用酥炙。
)水紅花子(六兩)白術(二兩)阿魏(一兩)神曲茯苓當歸(各一兩)橘紅甘草(炙。
各五錢) 為末。
加生姜自然汁半杯。
入煉白蜜丸彈子大。
細嚼一丸。
沸湯或溫酒過口。
早暮各一服。
阿魏化痞散治瘧痞寒熱及瘕。
虛人禁用。
川芎當歸白術赤茯苓紅花阿魏(各一錢)鼈甲尖(酥炙腌。
三錢) 大黃(八錢。
酒炒)荞麥面(一兩) 為散。
每服四錢。
好酒一盞。
調稀糊服。
服後三日。
腹痛見膿血為驗。
忌生冷油膩。
大葷濕面等物。
金匮三物大建中湯(理中湯下)金匮大黃附子湯(小承氣湯下)大七氣湯(局方七氣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五苓散(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理中湯(方祖)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卷十三·專方 痰飲門 甘遂半夏湯(金匮)治病者脈伏。
自利反快而渴。
雖利心下續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大者。
三枚)半夏(十二枚。
姜湯泡。
去涎水。
)芍藥(半枚)甘草(如指大一枚。
炙。
) 上四味。
水煎去滓。
以蜜半杯和服。
按甘遂與甘草相反。
而一方并用。
乃浚痰逐飲之峻劑。
非聖于治者。
不敢拟議也。
木防己湯(金匮)治支飲心下痞堅。
脈沉面黑。
吐下不愈者。
木防己(三錢)石膏(雞子大一枚。
)桂枝(二錢)人參(四錢) 水煎。
溫分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匮) 木防己湯減防己一錢。
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各四錢。
水煎去滓。
納芒硝再微煎。
分溫再服。
微利則愈。
葶苈大棗瀉肺湯(金匮)治支飲喘不得息。
肺癰喘不得卧。
葶苈(熬黃。
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擘)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
己椒苈黃丸(金匮千金名椒目丸)治腹滿口幹燥。
此腸胃間有水氣。
防己椒目葶苈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
口中有津液。
渴者。
加芒硝半兩。
倍術丸(局方)治五飲留伏。
腹中鳴轉有聲。
白術(姜汁拌曬。
二兩)幹姜(炮)肉桂(勿見火。
各一兩) 神曲糊丸。
每服五七十丸。
食前淡姜湯下。
青礞石丸治中外老痰。
胸膈痞悶。
經絡四肢不遂。
青礞石(硝。
五錢)半夏(一兩)風化硝(三錢)白術(生。
一兩)橘紅(五錢) 茯苓(八錢)黃芩(四錢) 神曲糊丸。
空心淡姜湯下二錢。
痰丸(一名王隐君痰丸。
一名礞石痰丸。
一名沉香痰丸。
)治諸實熱。
積痰異證。
孕婦勿服。
青礞石(色青者良。
三兩。
同焰硝三合入炀成罐内。
赤石脂封護。
過水飛。
淨二兩)沉香(另研。
一兩)川大黃(酒蒸。
八兩)黃芩(酒炒。
八兩) 為末。
水泛為丸。
綠豆大。
每服一錢至二錢。
食遠沸湯下。
(原方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張景嶽倍之。
) 沉香化痰丸治胸中痰。
熱積年痰火。
無血者宜服。
半夏曲(八兩。
用姜汁一小杯。
竹瀝一大盞制)黃連(二兩。
姜汁炒。
)木香(一兩) 沉香(一兩) 為細末。
甘草湯泛為丸。
空心淡姜湯下二錢。
運痰丸治脾虛熱痰堵塞。
膈氣不舒。
沉香化痰丸半料。
合四君。
參、術、茯苓各三兩。
甘草一兩。
消痰餅子治老痰結于喉中。
燥不得出。
栝蒌仁(壓去油。
取霜)杏仁(去皮尖。
研如脂)海石()桔梗連翹風化硝(等分) 先用生姜自然汁少許拌。
加煉白蜜丸彈子大。
不時噙化一丸。
倒倉法治髒腑腸胃經絡宿滞。
諸藥不效者。
夏月三伏中。
揀肥嫩黃牛肉四蹄各七八斤。
切作小片。
去筋膜。
入砂鍋中。
長流水煮糜爛。
搗絞取汁。
三次去滓。
以汁入鍋内。
漫火熬至琥珀色為度。
膠成。
隔水炖鍋中。
時添微火。
則不冷不馊。
須預先斷肉。
食淡三日。
前一日勿食晚飯。
于明亮密室中不通風處行之。
置穢桶瓦盆。
貯所下之物。
以新瓷瓶。
盛所出之溺。
令病者入室。
以膠汁飲一杯。
少頃又飲一杯。
積數十杯。
自然吐利。
視所出之物。
必盡病根乃止。
吐利後必渴甚。
不可與湯。
以所出之溺。
乘熱飲之。
以蕩滌餘垢。
行後倦怠覺饑。
先以米飲。
次與淡稀糜。
三日後方可稍食菜羹。
調養半月或一月。
自覺精神渙發。
形體輕健。
沉悉去矣。
自後終身須忌牛肉。
永不複發。
如有餘膠。
熬如鹿骨膠收藏。
即霞天膠。
可入補劑。
瓜蒂散治寒痰結于膈上。
及濕熱頭重鼻塞。
瓜蒂(一分。
熬。
)赤小豆(二分。
) 上二味。
各别搗篩為散已。
合治之。
取一錢匙。
以香豉一合。
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
取汁和散。
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苓桂術甘湯(桂枝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十棗湯(方祖)大青龍湯(麻黃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 澤瀉湯(五苓散下)濃樸大黃湯(小承氣湯下)小半夏湯(二陳湯下)小半夏茯苓湯(二陳湯下)五苓散(方祖) 半夏濃樸湯(二陳湯下)桂苓丸(五苓散下)二陳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利金湯(桔梗湯下) 十味導痰湯(二陳湯下)千缗湯(二陳湯下)涼膈散(方祖)崔氏八味丸(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 控涎丹(十棗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小陷胸湯(傷寒門)四七湯(二陳湯下)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 深師消飲丸(枳術湯下)外台茯苓飲(四君子湯下)溫膽湯(二陳湯下)理中湯(方祖)加味歸脾湯(保元湯下) 加味逍遙散(虛損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二冬膏(方祖) 真武湯(術附湯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枳術丸(方祖) 卷十三·專方 咳嗽門 桂苓五味甘草湯(金匮)治咳逆氣從小腹上沖。
桂枝茯苓(各四兩)甘草(炙。
三錢)五味子(二錢) 水煎。
去滓。
溫分三服。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金匮) 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枝。
加幹姜、細辛各三錢。
嘔逆。
更加半夏二錢。
形腫。
更加杏仁二錢。
面赤如醉。
更加大黃三錢。
射幹麻黃湯(金匮。
射音夜)治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幹(三錢。
)麻黃(去節。
四錢)細辛(一錢)紫菀款冬花(各三錢)五味子(一錢。
捶)半夏(二錢。
洗)生姜(四片)大棗(二枚。
擘) 先煮麻黃去上沫。
納諸藥。
湯成去滓。
溫分三服。
濃樸麻黃湯(金匮)治咳而脈浮。
上氣胸滿。
喉中不利如水雞聲。
濃樸(半兩)麻黃(去節。
四錢)石膏(雞子大。
碎)杏仁(去皮尖。
半兩)半夏(洗。
半兩)幹姜(二錢)細辛(一錢)五味子(半錢。
捶)小麥(一合) 先煮小麥。
去滓納諸藥。
湯成去滓。
分溫三服。
按此本麻杏甘石、越婢半夏及大小青龍之制。
主以濃樸。
辛溫散氣。
使以小麥補肝助胃。
西北二方發汗之首劑也。
澤漆湯(金匮)治咳而脈沉。
上氣咽喉不利。
澤漆(一兩。
即大戟苗。
)白前(形如細辛而白。
産徽州砂石水中。
徽人藥肆中覓之)紫參(如無。
紫菀代之)半夏(洗。
各錢半)桂枝(千金。
作桂心)人參甘草黃芩(各一錢)生姜(四片) 上九味。
先煮澤漆。
去滓納諸藥。
湯成去滓。
溫服至夜盡。
麥門冬湯(金匮)治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
麥門冬(去心。
一兩)半夏(洗。
錢半)人參(一錢)甘草(炙。
六分)粳米(半合)大棗(四枚。
擘) 上六味。
水煎。
溫分日三夜一服。
按此即白虎加人參湯去石膏、知母。
加麥冬、半夏、大棗也。
金沸草散治肺感風寒。
咳嗽鼻塞聲重。
旋複花(即金沸草)麻黃(去節。
蜜制)前胡(各七分)荊芥穗半夏甘草(炙) 芍藥(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一枚。
擘) 水煎。
去滓濾清。
溫服。
消風散(局方)治風熱咳嗽。
遍身疥瘰。
小兒瘡疹餘熱。
川芎羌活防風荊芥穗藿香人參茯苓僵蠶蟬蛻(等分)甘草(炙)陳皮濃樸(姜制。
減半) 上十二味。
為散。
每服三四錢。
茶清調下。
或用五錢。
水煎去滓服。
如久病頭風目翳。
每日三服效。
此方妙用。
全在濃樸、人參。
當知肌表之疾。
無不由胃而發。
故用濃樸清理其内。
即以人參助諸風藥。
消解風熱于外。
則羌、防、荊芥輩。
方始得力耳。
瀉白散治肺熱咳。
手足心熱。
桑根皮(姜汁和蜜炙。
)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
五錢) 為散。
每服四五錢。
入粳米百粒。
竹葉一把。
水煎服。
加橘紅、桔梗。
名加味瀉白散。
有熱。
更加知母、黃芩。
如有客邪禁用。
或問地骨皮。
三焦氣分藥。
瀉白用之何義。
答言三焦屬腎。
實則瀉其子也。
門人曰唯。
吾道一以貫之。
蘆吸散治冷哮寒嗽。
喘促痰清。
但肺熱者禁用。
款冬花川貝母(去心)肉桂甘草(炙。
各三錢)鵝管石(五錢。
。
即鐘乳之最精者) 為極細末。
以蘆管吸少許。
噙化咽之。
日五七次。
此即宣明焚香透膈散之變法。
彼用雄黃、佛耳。
此用桂心、貝母、甘草。
彼取無形之氣。
以散肺中之伏寒。
此用有形之散。
以搜肺絡之伏飲。
藥雖相類。
而用法懸殊。
總取鐘乳、款冬之溫肺利竅也。
千金補肺湯治肺胃虛寒咳嗽。
五味子(一錢)幹姜桂心款冬花麥門冬(去心。
各三錢)桑白皮(姜汁和蜜炙黃。
二錢。
)大棗(三枚。
擘) 水煮。
溫分三服。
紫菀茸湯(改定)治傷酒湊肺。
發咳痰中見血。
紫菀茸(三錢)薇銜白術(于潛者良。
生用)澤瀉(各一錢)牡丹皮麥門冬(去心。
各錢半)犀角(八分)甘草(炙。
三分。
生。
二分)藕汁(半杯。
) 上九味。
水煎食遠服。
瘦人陰虛多火。
忌用燥藥。
去白術易白芍藥一錢。
兼傷肉食。
胸膈膨脹。
去犀角、芍藥加炮黑山楂肉三錢。
炒枳實一錢。
紫菀散治咳唾有血。
虛勞肺痿。
紫菀茸人參(各二兩)麥門冬(去心。
)桔梗茯苓阿膠川貝母(去心。
各一兩)五味子甘草(炙。
各五錢) 為散。
每服四五錢。
水煎去滓服。
紫菀膏治肺熱咳嗽。
肌膚灼熱。
面赤如醉。
紫菀茸(二兩)款冬花(一兩)杏仁(泡。
去皮尖。
炒研)枇杷葉(刷去毛。
蜜水炙) 木通桑根皮(蜜炙)大黃(酒蒸。
各半兩) 熬膏蜜收。
不時噙化一二匙。
中病即止。
不可過服。
久嗽。
去杏仁、大黃。
煎成加童便半盞。
小青龍湯(桂枝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 炙甘草湯(桂枝湯下)小柴胡湯(方祖)理中湯(方祖)桂枝湯(方祖)華蓋散(麻黃湯下) 九寶湯(麻黃湯下)芎蘇散(傷寒門)甯嗽化痰湯(二陳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 真武湯(術附湯下) 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葳蕤湯(傷寒門)越婢湯(麻黃湯下)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涼膈散(方祖) 加減蔥白香豉湯(傷寒門)小陷胸湯(傷寒門)麻黃加術湯(麻黃湯下)二陳湯(方祖) 千缗湯(二陳湯下) 千金麥門冬湯(燥門)千金五味子湯(燥門)桔梗湯(方祖)地黃煎(燥門)千金生地黃煎(燥門) 生脈散(方祖)二冬膏(方祖)麻杏甘石湯(麻黃湯下)保元湯(方祖)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 四七湯(二陳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逍遙散(虛損門)加味逍遙散(虛損門) 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 枳殼煮散(桔梗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平胃散(方祖) 越鞠丸(郁門)四烏骨一蘆茹丸(虛損門)百勞丸(虛損門)溫肺湯(七氣湯下) 半夏溫肺湯(七氣湯下)參蘇溫肺湯(七氣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瓊玉膏(虛損門)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濟生鹿茸丸(虛損門)門冬清肺湯(生脈散下)三拗湯(麻黃湯下)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五苓散(方祖) 局方七氣湯(方祖)瑞金丹(虛損門)童真丸(虛損門)烏骨雞丸(虛損門)大溫經湯(四物湯下) 卷十三·專方 肺痿門 千金溫中生姜湯治肺痿虛寒。
噓吸胸滿。
生姜(一兩)桂心橘(各一兩三錢)甘草麻黃(各一兩) 上五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兩沸去沫。
然後入諸藥。
合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
咽燥而渴。
生姜(半兩)甘草(炙。
二錢)人參(三錢)大棗(五枚。
擘) 上四味。
水煎溫服。
人參蛤蚧散治肺痿失音。
咳唾膿血。
或面上生瘡。
川蛤蚧(十對。
酒浸。
酥炙。
色白形如守宮者真。
若剖開如鼠皮者假)知母(酒炒)川貝母(去心)桑白皮(姜汁和蜜炙)茯苓(各三兩)人參甘草(炙。
各三兩)杏仁(去皮尖。
五錢) 為散。
每服三錢。
不拘時。
茶清或蜜水調服。
甘草幹姜湯(理中湯下)炙甘草(桂枝湯下)紫菀散(咳嗽門)固本丸(二冬膏下) 劫勞散(四物湯下)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湯下)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生脈散(方祖)保元湯(方祖)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局方七氣湯(方祖) 卷十三·專方 肺癰門 皂莢丸(金匮)治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但坐不得眠。
皂英(刮去皮弦子。
酥炙) 上一味未之。
蜜九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服三丸。
日三夜一服。
千金葦莖湯治肺癰胸中甲錯。
葦莖(即蘆管。
取節一升)薏苡仁(三合)桃仁(五十枚。
碎)瓜瓣(即甜瓜子。
半升。
研。
如無。
栝蒌仁代之)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葦莖。
得五升。
去滓納諸藥。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再服當吐如膿。
皂莢滌肺胃濁垢。
草苈瀉肺下水氣。
葦莖通肺絡瘀塞。
治肺癰鼎峙三法。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桂枝湯下)桔梗湯(方祖)十六味桔梗湯(桔梗湯下)葶苈大棗瀉肺湯(痰飲門) 葶苈薏苡瀉肺湯(桔梗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三·專方 喑門 千金酥蜜膏治肺氣虛寒。
疠風所傷。
語聲嘶塞。
咳唾上氣喘嗽。
及寒郁熱邪。
聲喑不出。
酥崖蜜饴糖(各一升)生姜汁生百部汁棗肉杏仁(各半升。
研) 柑皮(五具末) 上八味。
先将杏仁和水三升。
煮減半。
去滓入酥、蜜、姜、饴等味。
文火再熬。
取二升。
溫酒調服方寸匕。
細細咽之。
日三服。
七日痰色變。
二七日唾稀。
三七日嗽止。
木方去百部、柑、饴。
加通草、款冬令二兩。
菖蒲、人參、竹茹各一兩。
五味、細辛、桂心各半兩。
名通聲膏。
肺竅為風寒所襲。
而緻喘咳上氣。
語聲嘶塞。
故用姜汁、杏仁、柑皮、百部。
溫散肺絡之結。
膠、饴、棗肉、乳酥、崖蜜。
熬膏酒服。
通行脾肺之津。
津回燥潤而聲自複矣。
于本方中除去百部、柑皮之耗氣。
膠饴之助壅。
加五味、人參資肺之津。
款冬、竹茹清肺之燥。
桂心、細辛搜肺之邪。
通草、菖蒲利肺之竅。
仍取前方中酥、蜜、杏仁、姜汁、棗肉。
滋培津氣而通其聲。
蓋酥蜜膏酒專滋肺胃之燥。
通聲膏專資脾肺之津。
津本大腸所主。
故千金以此方隸諸大腸府門。
消風散(咳嗽門)二陳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生脈散(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代抵當丸(抵當湯下)麻杏甘石湯(麻黃湯下)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 童真丸(虛損門)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桔梗湯(方祖)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湯下) 卷十三·專方 喘門 麻黃蒼術湯治秋冬感寒。
至夜大喘。
麻黃羌活(各八分)蒼術(泔浸切。
麻油炒)柴胡(各五分)防風當歸(各四分。
)黃芩(三分) 草豆蔻(炒研。
六分)黃(酒炒。
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
碎)甘草(炙。
三分。
生。
四分) 水煎。
臨卧熱服。
麻黃定喘湯治寒包熱邪。
哮喘痰嗽。
遇冷即發。
麻黃(去節。
八分)杏仁(十四粒。
泡去皮尖。
研)濃樸(姜制。
八分)款冬花(去梗。
)桑皮(蜜炙)蘇子(微炒。
研。
各一錢) 甘草(生炙各四分)黃芩半夏(姜制。
各一錢二分) 煎成去滓。
以生銀杏七枚。
搗爛入藥。
絞去滓。
乘熱服之。
去枕仰卧。
暖覆取微汗效。
局方人參定喘湯治遠年咳逆。
上氣胸滿。
痞塞聲不出。
人參麻黃(去節。
)甘草(炙)阿膠半夏曲(各一錢)桑白皮(蜜炙)五味子(碎。
各半錢。
) 罂粟殼(蜜炙。
二分)生姜(三片) 水煎。
食後服。
溫覆取微汗。
鐘乳丸治冷哮痰喘。
但有血者勿服。
滴乳石(酒濕研七日。
水飛七次。
甘草湯煮三伏時。
蘸少許撚開。
光亮如魚為度。
)麻黃(醋湯泡。
焙幹)杏仁(揀去雙仁。
泡。
去皮尖。
)甘草(炙。
等分。
) 煉白蜜丸。
彈子大。
五更臨卧各噙化一丸。
去枕仰卧。
勿開言。
數日效。
此即麻黃湯去桂枝。
麻杏甘石湯去石膏。
而易鐘乳。
互換一味。
寒熱天淵。
本草言服鐘乳人。
一生忌術。
以石藥悍。
白術壅滞。
犯之恐有暴絕之虞。
而千金方有二味并用者。
又非庸工可以測識也。
冷哮丸治背受寒氣。
遇冷即發喘嗽。
頑痰結聚。
胸膈痞滿。
倚息不得卧。
麻黃(泡)川烏(生)細辛蜀椒白礬(生)牙皂(去皮弦子。
酥炙。
) 半夏曲陳膽星杏仁(去雙仁者。
連皮尖用)甘草(生。
各一兩)紫菀茸款冬花(各二兩) 上為細末。
姜汁調神曲末打糊為丸。
每遇發時。
臨卧生姜湯服二錢。
羸者一錢。
更以三建膏貼肺俞穴中。
服後時吐頑痰。
胸膈自寬。
服此數日後。
以補脾肺藥調之。
候發如前再服。
按此少變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法。
而合稀涎散以湧洩其痰。
開發肺氣之剛劑。
但氣虛少食。
及痰中見血。
營氣受傷者禁用。
以其專司疏洩而無溫養之功也。
觀方下所雲。
服此數日後。
以補脾肺藥調之。
候發如前再服。
擒縱緩急之妙。
盡在乎此。
三建膏治陰疽歹肉不化。
天雄附子川烏(各一枚。
)桂心觀桂桂枝細辛幹姜蜀椒(各二兩) 上切為片。
麻油二斤浸。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煎熬去滓。
摅淨再熬。
徐下黃丹。
不往手攪。
滴水不散為度。
陰疽以蔥湯洗淨。
攤成加銀粉少許貼患處。
腹痛少食洩瀉。
攤成加丁香末少許。
貼臍中及中脘。
陽衰精冷。
攤成加阿芙蓉少許。
貼臍中及丹田。
冷哮喘嗽。
攤成加麝少許。
貼肺俞及華蓋膻中。
瘕冷積。
攤成加麝香、阿魏少許貼患處。
崔氏八味丸(方祖)逍遙散(虛損門)佐金丸(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生脈散(方祖)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華蓋散(麻黃湯下)滲濕湯(理中湯下)白虎湯(方祖) 二陳湯(方祖) 四七湯(二陳湯下)越婢加半夏湯(麻黃湯下)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靈砂丹(金液丹下) 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參蘇溫肺湯(七氣湯下)四磨湯(氣門)千缗湯(二陳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 神保丸(傷飲食門)三拗湯(麻黃湯下)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九寶湯(麻黃湯下) 甯嗽化痰湯(二陳湯下) 苓桂術甘湯(桂枝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濃樸大黃湯(小承氣湯下)四君子湯(方祖) 獨參湯(保元湯下)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七氣湯(方祖)越婢湯(麻黃湯下) 杏子湯(麻黃湯下)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湯下)溫肺湯(七氣湯下)越婢加術湯(麻黃湯下)蘆吸散(咳嗽門) 滾痰丸(痰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