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專方

關燈
遍。

    然後煮沸。

    即甘瀾水法也。

     瓊玉膏治虛勞幹咳。

    喉中血腥。

    腸中隐痛。

     鮮地黃(四十兩)人參(另為末)白茯苓(另為末。

    各十兩)沉香(另研)琥珀(另研。

    各半兩) 先以地黃熬膏。

    點紙上不滲。

    入人參、茯苓末。

    并入糖晶二十兩。

    攪勻熔化。

    離火。

    再入琥珀、沉香和勻。

    瓷罐收藏。

    清晨午前。

    溫酒服數匙。

    沸湯亦可。

     四味鹿茸丸治肝腎督脈皆虛。

    咳嗽吐血。

    脈虛無力。

    上熱下寒。

     鹿茸(酥炙。

    另搗成泥)五味子當歸身(各一兩)熟地黃(二兩) 為細末。

    酒和丸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空腹溫酒送下。

     濟生鹿茸丸(作湯。

    名生料鹿茸丸)治腎髒真腸久虛。

    下體痿弱。

    疼痛喘嗽。

    水泛為痰。

     鹿茸(酒炙)牛膝(鹽酒炒。

    )五味子(各二兩)石斛巴戟肉附子(炮。

    )川楝肉(酒蒸)山藥肉桂杜仲(鹽酒炒。

    )澤瀉(鹽水炒。

    各一兩)沉香(另研。

    五錢) 為末。

    酒糊丸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

    侵晨溫酒下。

    俗本尚多白棘、菟絲、磁石、陽起石四味。

     安腎丸治腎虛風襲。

    下體痿弱疼痛。

    不能起立。

     肉桂川烏頭(炮。

    各一兩五錢)白蒺藜(炒。

    去刺。

    )巴戟天(去骨。

    )薯蓣(姜汁炒。

    )茯苓石斛(酒炒) 川萆(炒)白術肉苁蓉(酒浸去腐)補骨脂(炒。

    各四兩八錢) 為末。

    煉蜜丸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腹鹽湯。

    臨卧溫酒下。

    腎髒為風寒所襲。

    所以不安。

    故用烏頭、蒺藜祛風散寒之劑。

    風去則腎自安。

    原無事于溫補也。

    其他桂、苓、術、、脂、戟、苁、斛。

    雖曰兼理脾腎。

    而實從事乎祛濕利水。

    隻緣醉飽入房。

    汗随風蔽。

    所以肢體沉重。

    非藉疏通溝洫。

    病必不除。

    因仿佛地黃飲子而為制劑。

    彼用地黃、菖、志、冬、味、萸、附以交心腎之氣。

     此用蒺、、術、蓣、骨、脂、烏頭以祛坎陷之風。

    與崔氏八味丸。

    迥乎不同也。

    四烏骨一蘆茹丸。

    (素問)治氣竭肝傷。

    脫血血枯。

    婦人血枯經閉。

    丈夫陰痿精傷。

     烏骨(四兩。

    即烏賊骨)蘆菇(一兩。

    本草作茹蘆。

    即茜根。

    ) 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

    以五丸為後飯。

    飲以鮑魚汁。

    利腸中及傷肝也。

    内經之方不多見。

    僅僅數方。

    世都棄置不講。

    況甲乙太素誤作茹。

    緻王太仆亦作菇性味訓解。

    所以目睹其方。

    究竟不識為何物爾。

    嘗考本草二味。

    并皆走血。

    故内經以之治氣竭傷肝。

    血枯經閉等證。

    丸以雀卵。

    飲以鮑魚汁者。

    取異類有情。

    以暖腎調肝。

    則虛中留結之幹血。

    漸化黃水而下矣。

    後飯者。

    先藥後飯。

    使藥力下行也。

    惟金水二髒。

    陰虛陽擾。

    喘嗽失血。

    強中滑精者禁用。

    以其專主溫散。

    而無涵養真陰之澤也。

    或問烏茹蘆。

    俱搜血之品。

    如何可治血枯經閉之疾。

    答曰。

    夫血枯經閉。

    非純虛而經絕不行也。

    良由氣竭肝傷。

    幹血内結。

    以故營血不能内藏。

    如胸脅支滿目眩。

    血結肝部也。

    聞腥臊妨于食。

    血結胃脘也。

    出清涕。

    胃氣衰而濁逆清道也。

    凡崩淋胞痹諸證。

    若沃以湯。

    上為清涕。

    皆陽衰不能灌注精微。

    敗殘之液。

    悉化為涕。

    得湯氣蒸而上走空竅也。

    是知血枯經閉。

    心以清理幹血為首務。

    故金匮治五勞虛極羸瘦。

    内有幹血。

    用大黃蟲丸。

    由此而推。

    胞痹精傷。

    亦必清理敗濁為首務。

    蓋大黃蟲丸。

    一派破瘀之味。

    較烏蘆茹丸之搜血。

    猛竣白倍耳。

    又問雀卵以時而生。

    急需未可必得。

    奈何。

    答曰。

    大匠在乎繩墨。

    不拘物料。

    皆可成器。

    雀卵功專暖腎。

    如無。

    雀肉煮搗可代。

    雞卵及肝亦可代。

    雞屬巽而肝主血也。

    活法在人。

    可執一哉。

     花蕊石散(局方)治氣虛血凝。

    瘀積壅聚。

    胸膈作痛。

    宜用重劑竭之。

     花蕊石(五兩。

    碎。

    産硫黃山中。

    狀如黃石。

    中有黃點如花之心。

    故名花蕊。

    近世皆以玲珑如花蕊者僞充。

    欲試真僞。

    過置血上血即化水者真。

    )硫黃(二兩。

    ) 上二味。

    同入炀成罐内。

    鹽泥封固。

    一伏時。

    研如面。

    每用二錢。

    食遠童便調服。

    婦人産後血逆血暈。

    胞衣不下。

    或子死腹中。

    俱宜服之。

    瘀血化為黃水。

    然後以獨參湯調之。

     十灰散治虛勞吐血咯血。

    先用此遏之。

     大薊小薊柏葉薄荷茜根茅根山栀大黃牡丹皮棕榈皮(等分。

    ) 各燒灰存性。

    紙裹蓋地上一夕。

    食遠服二三錢。

    童便調下。

    花蕊石散為破血之峻劑。

    功專化血為水。

    而世畏其峻。

    罕能用之。

    葛可久言。

    暴血成升鬥者。

    宜花蕊石散。

    若病久涉虛。

    及肝腎二家之血。

    非其所宜。

    且與十灰散。

    并舉而言。

    不分寒熱主治。

    所以後世不能無誤用之失。

    當知十灰散。

    專主火炎上湧之血。

    倘誤用以治陰邪固結之證。

    為害猶輕。

    若誤用花蕊石散治血熱妄行之病。

     為患莫測。

    況血熱妄行。

    十常八九。

    陰邪固結。

    十無一二。

    所以舉世醫者病者。

    俱畏之如蠍。

    遂緻置而不講。

    乃緻一切陰邪暴湧之血。

    悉皆委之莫救。

    豈其命耶。

     瑞金丹治虛勞吐紅瘀結者。

     川大黃(酒拌。

    炒黑至黃煙起為度)真秋石(各一兩) 上杵為細末。

    煮紅棗肉為丸。

    小豆大。

    空腹簿荷湯下二錢。

    瘀在心包。

    不時驚悸。

    面赤神昏者。

     加真郁金三錢。

    (皮色如梧桐子紋皺者真)瘀在胃。

    吐血成盆者。

    犀角地黃湯送下。

     童真丸治虛勞吐血。

    氣虛喘嗽。

     真秋石川貝母(去心。

    等分) 上二味。

    煮紅棗肉為丸。

    空腹薄荷湯下二錢。

    如脈虛氣耗。

    加人參。

    若脈細數為陰虛。

    禁用人參。

    加牡丹皮。

    脾虛溏洩。

    加山藥、茯苓、炙甘草。

     龜鹿二仙膏治督任俱虛。

    精血不足。

     鹿角膠(一斤)龜版膠(半斤)枸杞(六兩)人參(四兩。

    另為細末)桂圓肉(六兩) 上五味。

    以杞、圓煎膏。

    煉白蜜收。

    先将二膠酒浸。

    烊杞圓膏中。

    候化盡。

    入人參末。

    瓷罐收貯。

    清晨醇酒調服五六錢。

     聚精丸治腎虛封藏不固。

     鳔膠(白淨者。

    一斤。

    碎切。

    蛤粉或牡蛎粉炒成珠。

    再用乳酥拌炒則不粘韌)沙苑蒺藜(五兩。

    乳浸一宿。

    隔湯蒸一炷香。

    曬幹勿炒。

    ) 為細末。

    煉白蜜中加入陳酒再沸。

    候蜜将冷為丸。

    不可熱搗。

    熱搗則膠粘難丸。

    丸如綠豆大。

     空心溫酒或白湯下八九十丸。

    忌諸魚牛肉。

    張景嶽加五味二兩。

     大補黃庭丸治虛勞食少便溏。

    不宜陰藥者。

     人參(一兩)茯苓(一兩)山藥(二兩) 上為末。

    用鮮紫河車一具。

    用河水二升。

    稍入白蜜。

    隔水熬膏。

    代蜜為丸。

    空心淡鹽湯下三錢。

     巽順丸治婦人倒經。

    血溢于上。

    男子咳嗽吐血。

    左手關尺脈弦。

    背上畏寒。

    有瘀血者。

     烏骨白絲毛雞(一隻。

    男雌女雄。

    取嫩長者。

    溺倒。

    泡去毛。

    竹刀剖脅出肫肝。

    去穢。

    留内金。

     并去腸垢。

    仍入腹内。

    )烏骨(童便浸。

    曬幹為末。

    微炒黃。

    取淨四兩) 茹蘆(去梢。

    酒洗。

    切片。

    淨一兩。

    即茜根)鮑魚(切薄片。

    四兩。

    ) 上三味。

    入雞腹内。

    用陳酒、童便各二碗。

    水數碗。

    砂鍋中旋煮旋添。

    糜爛汁盡。

    搗爛焙幹。

     骨用稣炙。

    共為細末。

    幹山藥末調糊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空心百勞水下。

    (百勞水見。

     百勞丸下。

    ) 烏骨雞丸(秘旨)治婦人郁結不舒。

    蒸熱咳嗽。

    月事不調。

    或久閉不行。

    或倒經血溢于上。

     或産後褥勞。

    或崩淋不止。

    及帶下赤白白淫諸證。

    兼療男子斫喪太早。

    勞嗽吐紅。

    成虛損者。

     烏骨白絲毛雞(一隻。

    男雌女雄。

    制法同巽順丸)北五味(一兩。

    碎)熟地黃(四兩。

    如血熱。

    加生地黃二兩) 上二味。

    入雞腹内。

    用陳酒、酒釀、童便于砂鍋中煮。

    如巽順丸。

     綿黃(去皮。

    蜜酒拌炙。

    )于術(飯上蒸九次。

    各三兩)白茯苓(去皮。

    )當歸身(酒洗。

    )白芍藥(酒炒。

    各二兩) 上五味。

    預為粗末。

    同雞肉搗爛焙幹。

    骨用酥炙。

    共為細末。

    入下項藥。

     人參(三兩。

    虛甚加至六兩)牡丹皮(二兩。

    酒淨。

    勿炒)川芎(一兩。

    童便浸。

    切曬) 上三味。

    各為細末。

    和前藥中。

    另用幹山藥末六兩打糊。

    衆手丸成。

    曬幹勿令馊。

    瓷罐收貯。

     侵晨人參湯或沸湯送下三錢。

    卧時醇酒再服二錢。

    大便實者。

    煉白蜜為丸亦可。

    骨蒸寒熱。

    加九肋鼈甲三兩。

    銀柴胡、地骨皮各一兩五錢。

    經閉。

    加肉桂一兩。

    崩漏下血。

    倍熟地。

    加真阿膠二兩。

    倒經血溢。

    加麥門冬二兩。

    郁結痞悶。

    加童便制香附二兩。

    沉香半兩。

    赤白帶下。

    加真川萆二兩。

    四制香附二兩。

    蕲艾一兩。

    白淫。

    倍用參、、苓、術。

    按烏骨雞丸。

    諸藥皆平常無奇。

    而調經最驗。

    蓋雞屬巽補肝。

    尤妙在烏骨益腎。

    變巽歸坎。

    甲癸同源。

    兼滋沖任也。

    孫真人雲。

    自古名賢治病。

    多用生命以濟危急。

    雖曰貴人賤畜。

    至于愛命。

    人畜一也。

    如白鳳膏、烏骨雞丸等方。

    為虛損門中調經要藥。

    在證治之所必需者。

    不得已而用之。

    以人命至重。

    非飛蠕動之比。

    苟有他方可以代充取效。

    尤為曲體天地好生之心。

    倘用之無濟。

    徒傷生命。

    以為财利之謀。

    仁人君子。

    諒不為之也。

     逍遙散(局方)治肝氣抑郁。

    寒熱咳嗽。

    月事不調。

     柴胡(七分炒。

    )白術(蜜水拌蒸。

    一錢)茯苓(一錢)甘草(炙。

    八分)當歸(一錢)白芍(酒炒。

    一錢五分) 陳皮(略去白。

    八分。

    幹咳用蜜制)薄荷葉(五分)煨姜(三片) 上九味。

    水煎。

    半饑時服。

     加味逍遙散。

     逍遙散加牡丹皮一錢五分。

    炒黑山栀一錢。

    脾虛食少便溏。

    去山栀易香附。

    此本八珍湯。

     去參之益氣。

    芎之上竄。

    地之膩膈。

    而加入柴胡、陳皮、薄荷以疏肝氣。

    姜用煨者。

    取其守中而不緻于辛散僭上也。

    加丹皮、山栀者。

    以清上下之火也。

     芎歸血餘散治傳屍勞瘵面赤。

    五心煩熱。

     室女頂門生發(一團。

    洗淨。

    存性。

    )芎(童便浸。

    切五錢)當歸(三錢)木香桃仁(去皮。

    各二錢) 真安息香(如無。

    蘇合香油代之)雄黃(各一錢)全蠍(三枚。

    不去毒。

    炒香)降真香(五分) 獺肝(一具。

    如無。

    以江上大鯉魚頭活截一枚代之。

    酥炙。

    ) 為散。

    新汲水煎。

    月初五更。

    空腹服頭導。

    日午服二導。

     鼈甲生犀散治傳屍勞瘵。

    脾虛唇面手足清。

     天靈蓋(一具。

    酥炙。

    男者色不赤黑。

    可用。

    女者有赤黑色勿用。

    )鼈甲(九肋者。

    一枚。

     酥炙)虎長牙(一枚。

    酥炙)安息香桃仁(去皮) 尖槟榔(各半兩)生犀角(鎊。

    )木香甘遂降真香幹漆(炒令煙盡)真阿魏(酒研。

    各三錢) 雷丸(二錢)穿山甲(取四趾尾尖上者。

    土炒。

    三錢)全蠍(三枚。

    醋泡。

    炒香)地龍(七枚。

    生研和藥) 上為細末。

    每服半兩。

    先用香豉四十九粒。

    連須蔥白七莖。

    石臼杵爛。

    新汲水碗半。

    童便半碗。

    納藥末。

    煎取七分。

    入麝香一字。

    月初五更空腹溫服。

    少時必瀉出蟲。

    以淨桶盛之。

    鉗取付烈火焚之。

    如瀉不止。

    龍骨、炒黃連等分為末。

    沸湯下五錢。

    次日用白梅粥補之。

     傳屍丸治傳屍勞瘵。

    初起元氣未敗者。

     鳗鲡魚(半斤外者。

    七條) 甑中先鋪薄荷葉四兩。

    入鳗在内。

    摻幹山藥粗末斤餘。

    鍋内入去心百部一斤。

    煮三炷香。

    候鳗爛極去薄荷。

    取鳗與山藥連骨搗爛。

    焙為末。

    煉白蜜丸。

    侵晨臨卧沸湯各服五錢。

     桂枝龍骨牡蛎湯(桂枝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理中丸(方祖) 固本丸(二冬膏下)集靈膏(二冬膏下)四物湯(方祖)犀角地黃湯(傷寒門)獨參湯(保元湯下) 保元湯(方祖)聖愈湯(保元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納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十補丸(崔氏八味丸下)香茸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甘草幹姜湯(理中湯下)炙甘草湯(桂枝湯下) 白鳳丸(平胃散下)生脈散(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歸脾湯(保元湯下)增損柴胡湯(小柴胡湯下) 滋腎丸(大補丸下)玉燭散(四物湯下)蘇合香丸(中風門)四君子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桂枝人參湯(理中湯下)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澤術麋銜湯(汗門) 卷十三·專方 潮熱門 涼膈散(方祖)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逍遙散(虛損門)小柴胡湯(方祖)加味逍遙散(虛損門)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三·專方 惡寒門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理中丸(方祖)升陽益胃湯(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二陳湯(方祖)火郁湯(升麻湯下)升陽散火湯(升麻湯下) 大建中湯(保元湯下) 金花湯(伊芳尹三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生脈散(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附子湯(術附湯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人參白虎湯(白虎湯下)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苓桂術甘湯(桂枝湯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 犀角地黃湯(傷寒門) 卷十三·專方 振寒門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桂枝加附子湯(桂枝湯下) 卷十三·專方 戰栗門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麻黃湯(方祖) 卷十三·專方 寒熱門 小柴胡湯(方祖)柴胡四物湯(小柴胡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理中湯(方祖)逍遙散(虛損門)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越婢湯(麻黃湯下)火郁湯(升麻湯下)栀子豉湯(方祖) 桂苓丸(五苓散下) 既濟湯(白虎湯下)既濟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滋腎丸(大補丸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五苓散(方祖) 卷十三·專方 瘧門 金匮蜀漆散治牝瘧多寒。

     蜀漆(即常山苗。

    )雲母(燒二晝夜。

    )龍骨(熬。

    等分。

    ) 上杵為散。

    發前以漿水調半錢。

    (即酸漿。

    漿水散下)溫瘧加蜀漆半分。

    臨發時服一錢匕。

     按蜀漆性升。

    上湧頑痰最速。

    雲母性溫。

    開發陰邪最猛。

    二味相需。

    較之常山、陽起石更捷。

    又恐湧洩太過。

    即以龍骨斂固其津。

    仍取龍性純陽。

    同氣相求。

    佐上藥以發越陰分伏匿之邪。

    則牝瘧之寒自已。

    與桂枝龍骨牡蛎湯、火逆湯之義不殊。

    其外台牡蛎湯。

    用吐蛎、蜀漆、麻黃、甘草四味。

    藥雖異而功用則同。

    蓋蜀漆得雲母。

    則溫散頑痰于内。

    蜀漆得麻黃。

    則溫散寒邪于外。

    亦恐發洩太過。

    即以牡蛎收斂陰津。

    仍取其性入陰。

    有軟堅散結之功也。

    用甘草者。

    令以協和中外。

    則胃氣有權。

    方得振祛邪作汗之力耳。

     達原飲治疫瘧壯熱。

    多汗而渴。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炙。

    一錢)白芍(一錢)知母(二錢)濃樸(一錢)槟榔(二錢)草果(一錢)生姜(七片。

    )大棗(一枚。

    擘) 水煎。

    發前熱服。

    溫覆取微汗。

    或問疫邪初犯募原。

    吳又可以達原飲為主方。

    詳方中槟榔、草果、濃樸。

    俱屬清理腸胃之品。

    知母直瀉少陰邪熱。

    與募原何預而用之。

    答曰。

    募原雖附軀殼。

    貼近于裡。

    為經絡髒腑之交界。

    況濕土之邪。

    從竅而入。

    以類橫連。

    未有不入犯中土者。

    所以清理腸胃為先。

    非若傷寒傳次。

    表證未罷。

    誤用裡藥。

    則有結胸傳裡之變。

    即尚未離表。

    但須姜、棗。

    佐芩、芍、甘草以和解之。

    若見少陽陽明太陽。

    必兼柴胡、葛根、羌活以開洩之。

     設裡氣不通。

    勢必盤錯于中而内陷。

    則加大黃以攻下之。

    又可專工瘟疫。

    曆治有年。

    故立此為初犯募原之主方。

    其殿後則有白虎、涼膈為鼎足之任。

    以此推原。

    其他變證。

    則三黃雙解、清熱解毒、人中黃丸等方。

    可默識其微。

    而用之必當矣。

    餘嘗以此治疫瘧、時瘧。

    靡不應手獲效。

    總借以分解中外寒熱諸邪之力耳。

     何首烏散治瘧積滞去後。

    寒熱不止。

    至夜尤甚。

     生何首烏(五錢。

    碎)青皮陳皮甘草(炙。

    各一錢)生姜(七片)大棗(三枚。

    擘) 水煎。

    露一宿。

    侵晨熱服。

    多汗而渴。

    加知母、烏梅。

    虛人腹痛。

    加人參、濃樸、木香。

     七寶飲治一切實瘧。

    服調理藥不止。

     濃樸常山(醋炒。

    )槟榔陳皮青皮草果(各一錢。

    )甘草(炙。

    七分) 生姜(七片) 水酒各半煎。

    露一宿。

    侵晨熱服。

    (一方。

    多半夏一錢。

    大棗一枚。

    ) 常山飲治瘧發晡時。

    至夜數不止。

    脈實邪盛者。

     常山(醋炒)槟榔青皮(炒)甘草當歸(各一錢)穿山甲(八分。

    世本。

    作木通。

    )黑豆(四十粒)生姜(七片) 水酒各半煎。

    露一宿。

    侵晨熱服。

     鼈甲煎丸(金匮)治瘧母一切痞積。

     鼈甲(炙。

    一兩二錢)柴胡芍藥牡丹蟲(熬)烏扇(燒)鼠婦(熬) 蜣螂(熬。

    各四錢)桂枝(千金。

    作桂心)阿膠(各三錢)黃芩桃仁幹姜大黃半夏人參濃樸蜂房(炙。

    各二錢)石韋(去毛)紫葳(各二錢半)葶苈瞿麥(各一錢半)赤硝(一兩) 上二十三味。

    為末。

    取鍛竈下灰一鬥。

    清酒一斛。

    浸灰候酒盡一半。

    濾去灰。

    着鼈甲于中。

    煮令泛爛如膠漆。

    絞取汁。

    納諸藥末煎為丸。

    如梧子大。

    空心服七丸。

    日三服。

    (千金。

    無鼠婦赤。

     硝。

    多海藻大戟)此方妙用。

    全在鼈甲之用灰淋酒。

    煮如膠漆。

    非但鼈甲消積。

    酒淋灰汁。

    亦善消積。

    較瘧母丸之用醋煮。

    功用百倍。

     瘧母丸治瘧痞結于左脅硬痛。

     青皮桃仁神曲麥芽(各一兩。

    四味俱炒)鼈甲(三兩)山棱蓬術海粉(即蛤粉。

    各五錢)香附(二兩。

    五味俱醋煮)紅花(三錢) 神曲糊丸。

    梧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

    空心淡姜湯下。

     白虎湯(方祖)白虎加桂枝湯(白虎湯下)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湯(小柴胡湯下)柴胡桂姜湯(小柴胡湯下) 二陳湯(方祖)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下)人參養胃湯(平胃散下)清脾飲(小柴胡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人參實衛湯(保元湯下)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理中湯(方祖) 小建中湯(桂枝湯下)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内補當歸建中湯(桂枝湯下)涼膈散(方祖)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 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逍遙散(虛損門)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四獸飲(四君子湯下)芎歸鼈甲飲(四物湯下) 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卷十三·專方 厥門 四逆散(小柴胡湯下)四逆湯(方祖)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清暑益氣湯(保元湯下) 犀角地黃湯(傷寒門)地黃飲子(中風門)崔氏八味丸(方祖)小承氣湯(方祖)二氣丹(金液丹下) 五苓散(方祖)白虎湯(方祖)七氣湯即人參七氣湯(方祖) 卷十三·專方 氣門 烏沉湯(局方)治一切冷氣。

    及婦人血氣攻擊。

    心腹撮痛。

     天台烏藥沉香人參(各一兩)甘草(炒。

    五錢) 上四味為末。

    每服半兩。

    入生姜三片。

    煎成入食鹽一字。

    熱服。

     沉香降氣散(局方)治一切氣滞。

    胸膈不舒。

    婦人經癸不調。

    少腹刺痛。

     沉香(四錢)甘草(炙。

    八錢)砂仁(炒。

    四錢)香附(童便浸。

    去外皮。

    微炒。

    二兩) 上四味為散。

    每服二錢。

    入鹽一字。

    沸湯調服。

     木香調氣散治氣滞胸膈虛痞。

    嘔逆刺痛。

     白豆蔻(去殼)丁香木香檀香(各二錢)藿香甘草(炙。

    各八分)砂仁(四錢。

    炒) 上為散。

    每服二錢。

    入鹽一字。

    沸湯調如稠糊。

    晨夕各一服。

    或滴水為丸。

    服二錢。

    本方加人參、白術、茯苓、山藥、橘皮、青皮、荜澄茄。

    名育氣散。

    治虛寒腹痛。

    進飲食。

     四磨湯治一切氣塞。

    痞悶不舒。

    不時暴發。

     沉香烏藥槟榔人參上等分。

    酒磨。

    各約半錢。

    入鹽一字。

    沸湯點服。

    或磨上三味。

    倍用人參煎湯。

    入鹽調服。

     六磨湯四磨湯加枳殼、木香。

    按四磨湯。

    雖用人參。

    實為散氣之峻劑。

    蓋槟、沉、烏藥。

    得人參助之。

    其力愈峻。

    服後大便必有積沫。

    下後即寬。

    若六磨更加破氣二味。

    下氣尤迅。

    近世醫人以氣滞不敢用參。

    但用諸破氣藥磨服。

    殊失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