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婦人門下

關燈
嘔哕。

     走馬疳者。

    疳熱上攻。

    速如走馬。

    或痘毒上攻。

    則牙齒蝕爛。

    蓋齒屬腎。

    腎虛受熱。

    疳火上炎。

     緻口臭齒黑。

    輕則牙龈腐爛。

    唇吻腫痛可治。

    重則牙龈蝕落。

    腮頰透爛不治。

    其證雖多。

    要不出于五髒治法。

    肝疳。

    則頰左生瘡。

    眼目赤爛。

    肢體似癬。

    兩耳前後項側缺盆兩股結核。

    或小腹内股。

    莖囊睾丸腫潰。

    便溺癃閉。

    或出白津。

    或咬指甲。

    搖頭側目。

    白膜遮睛。

    羞明畏日。

    肚大青筋。

    口幹下血。

    用蘆荟丸以殺蟲。

    地黃丸以滋腎。

    心疳。

    則口舌蝕爛。

    身體壯熱。

    面黃頰赤。

    或作腫痛。

    腹滿膈悶。

    或掌熱咽幹。

    飲水便出盜汗。

    齧齒虛驚。

    用胡黃連丸以治心。

    異功散以補脾。

     脾疳。

    則體黃而瘦皮膚幹澀。

    頭不生發。

    或生瘡痂。

    或人中口吻赤爛。

    吐逆乳食。

    嗜土腹大臍突。

     瀉下酸臭。

    小便濁白。

    或合目昏睡。

    惡聞水音。

    用肥兒丸以治疳。

    五味異功散或益黃散以生土。

     肺疳。

    則鼻外生瘡。

    咽喉不利。

    頸腫齒痛。

    喘嗽氣促。

    寒熱少氣。

    皮膚皺揭。

    鼻癢出涕。

    衄血目黃。

    小便混濁而頻數。

    用加味陷胸丸以治肺。

    補中益氣湯以生金。

    腎疳。

    則腦熱吐痰。

    手足逆冷。

    肢體瘦削。

    夜則微寒發熱。

    滑洩腹痛。

    口臭作渴。

    齒龈潰爛。

    爪黑而黧。

    尻耳生瘡。

    或耳出水。

    用蟾蜍丸以去疳。

    地黃丸以補腎。

    其無辜疳。

    用保元湯、蟾蜍丸。

    丁奚哺露。

    用六味丸、蟾蜍丸。

    走馬疳。

    敷馬鳴散。

    服蟾蜍丸。

    若作渴瀉利。

    腫脹勞瘵等類。

    詳參方論而治之。

    蓋疳者幹也。

    因脾胃津液幹涸而患。

    在小兒為五疳。

    在大人為五勞。

    總以調補脾胃為主。

    凡小兒疳在内。

    目腫腹脹。

     臍突溺稠。

    瀉利青白。

    體漸瘦弱。

    疳在外。

    鼻下赤爛。

    頻揉鼻耳。

    或肢體生瘡。

    鼻瘡。

    蘭香散。

     諸瘡。

    白粉散。

    熱疳。

    如聖丸。

    冷疳。

    木香丸。

    冷熱交錯。

    元氣久虧。

    溫脾丸最宜。

    疳病害眼者。

     用蕪荑仁、青葙子細末。

    各一錢。

    不經水骟雞肝一具。

    研爛入白酒釀。

    飯上蒸熟食之。

    不過五七服必愈。

     卷十一 嬰兒門上 二便色白 秘旨雲。

    小兒便如米泔。

    或溺停少頃。

    變作泔濁者。

    此脾胃濕熱也。

    若大便泔白色。

    或如魚凍。

    或帶紅黃黑者。

    此濕熱積滞也。

    宜理脾消滞。

    去濕熱。

    節飲食。

    若忽然變青。

    即變蒸也。

    不必用藥。

    若久不愈。

    用補脾制肝藥。

    若母因七情。

    緻兒小便如泔。

    肥兒丸。

    大便色青。

    日久不複。

     或兼洩瀉色白。

    或腹痛者。

    六君子加木香。

    仍審乳母飲食七情主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食積 小兒食積者。

    因脾胃虛寒。

    乳食不化。

    久而成積。

    其證至夜發熱。

    天明後涼。

    腹痛膨脹。

    嘔吐吞酸。

    足冷壯熱。

    喜睡神昏。

    大便酸臭。

    甚則下血是也。

    若兼寒熱者。

    為食積發熱。

    若食在胃者消之。

    腹痛痞脹。

    按之益痛者下之。

    下後仍痛。

    按之則止者補之。

    夾食傷寒者。

    先散之。

    參蘇飲。

    熱甚便秘者。

    先利之。

    大柴胡湯。

    如無外感。

    但隻傷食。

    不至于甚。

    保和丸調之。

    蓋脾為至陰之髒。

    故凡脾病者。

    至夜必熱。

    熱而兼寒。

    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矣。

    食未消者消之。

    則寒熱止。

    食既消者補之。

    則寒熱痊。

    若手足并冷。

    喜熱飲食。

     此中州虛寒也。

    宜溫之。

    大便欲去不去。

    脾氣下陷也。

    宜升之。

    若夜間或侵晨洩瀉者。

    脾腎俱虛也。

    四神丸。

    手足并熱。

    作渴飲水者。

    脾胃實熱也。

    瀉黃散。

    大便秘結。

    大柴胡湯。

    手足雖熱。

     口不作渴。

    大便不實者。

    白術散。

    大便下血者。

    理中湯去參加枳實、黃連、紅曲。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腹痛腹脹 小兒腹痛體瘦。

    面色白。

    目無精光。

    手足指寒。

    口中氣冷。

    不思飲食。

    或嘔利撮口。

    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

    益黃散。

    或理中丸去參加茯苓。

    若口中氣溫。

    手足心熱。

    面色黃白。

    目無精光。

    或多睡惡食。

    或大便酸臭。

    此積痛也。

    消積丸。

    甚者。

    白餅子下之。

    後以白術散調補脾胃。

     若腹脹而悶亂喘滿者。

    白餅子。

    若不悶亂喘滿者脾虛也。

    白術散調補之。

    誤下而緻目胞腮面四肢浮腫。

    肚腹愈脹。

    脾虛欲發驚痫者。

    塌氣丸溫理之。

    若腹中有癖不食。

    飲乳則吐。

    按之則啼。

    當暫用白餅子下之。

    蓋小兒病此。

    良由乳食不消。

    伏于腹中。

    乍冷乍熱。

    飲水過多。

    脾胃虛弱。

    不能傳化水谷。

    以緻四肢羸瘦。

    肚腹漸大而成疳矣。

    六君子加幹蟾。

    若痛連兩脅。

    肝木乘脾也。

    四君子加柴胡、芍藥。

    若腹痛重墜。

    脾氣下陷也。

    補中益氣湯加枳實。

    若手足指冷。

    或呃逆洩瀉。

     寒水侮土也。

    六君子加炮姜、肉桂。

    不應。

    急加附子。

    若服克削之藥。

    緻腹作痛。

    按之痛止者。

     脾氣複傷也。

    五味異功散。

    至于腹脹喘滿。

    亦皆脾虛邪乘所緻。

    東垣所謂寒脹多而熱脹少。

    熱者。

    六君子加芩、連、枳、樸。

    寒者。

    六君子加姜、桂、吳茱萸。

    亦有寒熱錯雜者。

    瀉心湯。

    芩、連、炮姜并用。

    若治實脹。

    用二陳加枳、樸、木香。

    有熱。

    加芩。

    連可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煩渴 小兒唇紅如丹即發渴。

    紅甚焦黑則危笃。

    若三焦煩熱作渴。

    導赤散。

    風熱。

    瀉青丸。

    虛煩懊。

    栀子豉湯。

    虛煩不得眠。

    酸棗湯。

    夜甚者。

    當歸補血湯。

    傷寒後唇口焦者。

    竹葉石膏湯。

    瀉利作渴。

    五苓散。

    暑傷心脾。

    煩渴引飲者。

    人參白虎湯。

    下利脾虛作渴。

    七味白術散。

    熱結膀胱。

     小便秘渴。

    五苓散。

    上焦虛熱。

    四君子湯。

    膏粱積熱。

    清胃散。

    脾虛積熱。

    瀉黃散。

    中氣虛熱。

     異功散。

    腎水虛熱。

    六味丸。

    慎勿誤用寒涼降火。

    脾胃複傷。

    則腹脹而為敗證矣。

     卷十一 嬰兒門上 汗 小兒腠理疏薄。

    常時微汗。

    但不宜過多。

    亦不可衣被過濃。

    使汗大出。

    若睡中出汗名盜汗。

     止汗散。

    遍身多汗煩熱為胃熱。

    三補丸。

    胃虛汗者。

    上至項下至臍也。

    益黃散。

    六陽虛汗者。

    上至頭下至項。

    乃禀賦不足。

    保元湯加防風、白術。

    小兒元氣未充。

    腠理不密。

    或飲食停滞。

    或濃衣溫暖。

    熱郁心包而津液妄洩也。

    導赤散。

    血虛。

    用人參、當歸等分煎服。

    名團參湯。

    其盜汗屬胃經虛熱者。

    五味異功。

    腎經虛熱者。

    六味丸。

    若寒水侮土。

    益黃散。

    設泛行施治。

    誤損脾胃多成疳瘵。

    大凡汗多亡陽。

    必至角弓反張。

    頸項痙強。

    用十全大補。

    多有生者。

     卷十一 嬰兒門上 黃瘅 夫人身之神。

    貴于髒而默用。

    見于外則内虛也。

    其證皆由脾氣有虧。

    運化失職。

    濕熱留于肌膚。

    發而為瘅。

    錢仲陽所謂身痛背強。

    二便澀滞。

    遍身面目爪甲皆黃。

    小便褐色是也。

    治法。

    宜固脾為先。

    如專用克伐寬中淡洩利水之藥。

    則鮮有不緻危者。

    若初生及百日之中。

    半旬之内。

    不因病而身黃者。

    胃熱胎黃也。

    腹大食土。

    為脾疳。

    兼作渴冷凍飲料。

    瀉黃散。

    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茵陳。

    大便秘。

    茵陳蒿湯。

    病後發黃。

    肢體浮腫。

    白術散。

    清便自調。

    肢冷嗜卧。

    益黃散。

    身淡黃白。

    理中丸加茵陳。

    身熱膈滿。

    肌膚面目皆黃。

    瀉黃散加枳殼、生姜。

    若閉目壯熱。

    多哭不已。

     大小便赤澀。

    口中熱氣。

    乃妊母濃味遺毒也。

    母子并服清胃散、生料地黃丸。

    忌酒面五辛熱物。

     倘誤傷脾土。

    急則驚風吐瀉。

    緩則肢體浮腫。

    小便不利。

    眼目障閉。

    多成疳疾矣。

    又有脾虛發黃者。

    當于脾胃中求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蛔 曹氏雲。

    蛔者九蟲之一。

    因髒腑虛弱及傷甘肥生冷。

    緻蛔不安。

    動則腹中攻痛。

    或作或止。

     口吐涎水。

    貫心則死。

    錢仲陽雲。

    吐水不心痛者胃冷也。

    吐沫心痛者蟲痛也。

    與痫相似。

    但目不斜。

    手不搐耳。

    化蟲丸。

    田氏雲。

    蟲痛啼哭。

    俯仰坐卧不安。

    自按心痛。

    時時大叫。

    面色青黃。

     唇色兼白。

    目無精光。

    口吐涎沫也。

    若因胃冷即吐。

    理中湯加炒川椒、烏梅。

    或送烏梅丸尤妙。

     若中氣虛而蟲不安者。

    但補脾胃自安。

    冬月吐蟲。

    多是胃氣虛寒。

    白術散加丁香、烏梅。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疝 小兒陰腫疝氣。

    多屬肝腎氣虛。

    為風邪所傷。

    血氣相搏而成。

    六味丸加茴香、川楝子。

    若坐卧濕地所緻者。

    五苓散換蒼術加蠍尾、柴胡、山栀、車前。

    不時寒熱者。

    小柴胡去參加桂、苓、川楝、蠍尾。

    若因啼哭不止。

    動于陰器。

    結聚不散。

    而睾丸腫大者。

    桂枝湯加細辛、當歸、木香、蠍尾。

    啼叫氣逆。

    水道不行而緻者。

    沉香降氣散加青皮、蠍梢、柴胡。

    小腹作痛。

    小便澀滞者。

     龍膽瀉肝湯加延胡索、肉桂。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目 五髒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于目。

    而黑睛為肝之竅。

    瞳神又為腎之精華。

    小兒目無精光。

    及白睛多黑精少者。

    肝腎俱不足也。

    地黃丸加鹿茸。

    晝視通明。

    夜視罔見者。

    所禀陽氣衰弱。

    遇夜陰盛則陽愈衰。

    故不能視也。

    沖和養胃湯、煮肝散。

    疳眼者。

    因肝火濕熱上沖。

    脾氣有虧。

    不能上升清氣。

    故生白翳。

    睫閉不開。

    眵淚如糊。

    久而膿流。

    遂至損目。

    益氣聰明湯、決明雞肝散。

    目閉不開者。

    因乳食失節。

    或過服寒涼之藥。

    使陽氣下陷。

    不能升舉。

    補中益氣湯。

    眼連劄者。

    肝經風熱也。

    柴胡清肝散。

    若目劄面青。

    食少體倦。

    肝木克脾土也。

    五味異功散加白芍、柴胡、生姜。

    實者。

    去參換赤芍加羌活、蠍梢。

    若生下目黃壯熱。

    大小便秘結。

    乳食不思。

    面赤眼閉者。

     皆由在胎時。

    感母熱毒所緻。

    兒服瀉黃散。

    母服地黃丸。

    若乳母膏粱積熱。

    緻兒目黃者。

    母服清胃散。

    若肢體面目爪甲皆黃。

    小便如屋塵色者。

    難治。

    餘參眼目本門治之。

     小兒誤跌。

    或打着頭腦受驚。

    肝系受風。

    緻瞳神不正。

    名曰通睛。

    宜石南散吹鼻。

    内服牛黃平肝鎮驚藥。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耳 耳者心腎之竅。

    肝腎之經也。

    心腎主内證精血不足。

    肝膽主外證風熱有餘。

    或聾聩或虛鳴者。

     禀賦虛也。

    或脹痛或膿癢者。

    邪氣客也。

    禀賦不足。

    地黃丸。

    肝經風熱。

    柴胡清肝散。

    若因血燥。

     栀子清肝散。

    不應。

    佐以六味丸。

    若因腎肝疳熱。

    朝用六味丸。

    夕用蘆荟丸。

    若因乳母膏粱積熱而緻者。

    子母并服加味清胃散。

     卷十一 嬰兒門上 鼻塞鼻衄 曹氏雲。

    鼻乃肺之竅。

    皮毛腠理。

    乃肺所主。

    因風邪客于肺。

    而鼻塞不利者。

    内服消風散。

     外用蔥白七莖。

    入膩粉少許。

    擂攤帛上。

    掌中護溫貼囟門。

    小兒鼻衄。

    多因驚仆氣散。

    血無所羁而随氣上脫。

    先用小烏沉湯。

    次用止衄散。

    或異功散加柴胡、山栀。

    久不愈。

    用麥冬、黃、當歸、生地、人參、五味煎服。

    若衄久血脫。

    但出淡紅水。

    或帶黃黑色者難已。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解顱 解顱者。

    生下囟門不合也。

    長必多愁少笑。

    目白睛多。

    面色白。

    肢體消瘦。

    皆屬腎虛。

    按腎主髓。

    腦為髓海。

    因父母精血不足。

    不能斂固也。

    地黃丸加五味、鹿茸。

    更用天南星微炮為末。

     醋調攤绯帛。

    烘熱貼囟門。

    虛寒。

    用細辛、桂心、幹姜為末。

    乳汁和敷上。

    幹複敷之。

    兒面赤即愈。

    又方。

    半夏、生姜、芎、細辛、桂心、烏頭。

     苦酒煮去滓。

    以帛浸藥汁中。

    适寒溫以熨囟上。

    冷更溫之。

    複熨如前。

    朝暮各三四熨乃止。

    二十日可愈。

    有至七八歲。

    或十四五歲。

    氣血既盛而自合。

    若縱恣色欲。

    戕賊真陰。

    終焉不壽。

    此證若在乳下。

    當兼補其母。

    更以軟帛束緊兒首。

    使其易合。

    亦有囟陷囟填。

    俱屬賦禀不足。

    或五疳久病。

    元氣虧損。

    瀉利氣虛。

    脾氣不能上充所緻者。

    補中益氣及十補丸。

    若手足并冷。

    前湯加姜、桂。

    不應。

    虛寒之甚也。

    急加附子。

    緩則不救。

     卷十一 嬰兒門上 龜胸背 龜背者。

    由兒生下。

    風客于脊。

    入于骨髓。

    小續命去附加防風。

    龜胸者。

    因肺受濕熱。

    攻于胸膈。

    龜胸丸。

    并用龜尿點其骨節。

    多有得愈者。

    蓋小兒腠理不密。

    風邪乘之。

    或痰飲蘊熱于肺。

     風熱交攻而緻。

    或坐早風入骨髓。

    治用上法。

    若禀受肝腎虛熱。

    六味丸。

    腎氣不足。

    八味丸。

    背。

     加鹿茸。

    胸。

    加龜甲。

    治之貴早。

    遲則不驗。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虛羸 小兒虛羸。

    因脾胃不和。

    不能乳食。

    使肌膚瘦弱。

    或大病後脾氣尚弱。

    不能傳化谷氣所緻。

     若冷者。

    時時下利。

    唇口清白。

    熱者。

    身溫壯熱。

    肌體微黃。

    更當審形色。

    察見證。

    如面赤多啼。

     心之虛羸也。

    面青目劄。

    肝之虛羸也。

    耳前後或耳下結核。

    肝經虛火也。

    頸間肉裡結核。

    食積虛熱也。

    面黃痞滿。

    脾之虛羸也。

    面白氣喘。

    肺之虛羸也。

    目睛多白。

    腎之虛羸也。

    仍參相勝治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五遲五硬五軟 五遲者。

    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是也。

    蓋腎主骨。

    齒者骨之餘。

    發者腎之榮。

    若齒久不生。

     生而不固。

    發久不生。

    生則不黑。

    皆胎弱也。

    良由父母精血不足。

    腎氣虛弱。

    不能榮養而然。

    若長不可立。

    立而骨軟。

    大不能行。

    行則筋軟。

    皆肝腎氣血不充。

    筋骨痿弱之故。

    有肝血虛而筋不榮膝。

    膝蓋不成。

    手足拳攣者。

    有胃氣虛而髓不溫骨。

    骨不能用。

    而足胫無力者。

    并用地黃丸為主。

    齒遲。

    加骨碎補、補骨脂。

    發遲。

    加龜版、鹿茸、何首烏。

    立遲。

    加鹿茸、桂、附。

    行遲。

     加牛膝、鹿茸、五加皮。

    語遲之因不一。

    有因妊母卒然驚動。

    邪乘兒心不能言者。

    有禀父腎氣不足而言遲者。

    有乳母五火遺熱。

    閉塞氣道者。

    有病後津液内亡。

    會厭幹涸者。

    亦有脾胃虛弱。

    清氣不升而言遲者。

    邪乘兒心。

    菖蒲丸。

    腎氣不足。

    地黃丸加遠志。

    閉塞氣道。

    加味逍遙散。

    津液内亡。

    七味白術散。

    脾胃虛弱。

    補中益氣湯。

    若病久或五疳所緻者。

    但調補脾胃為主。

    五硬者。

     仰頭哽氣。

    手腳心堅。

    口緊肉硬。

    此陽氣不榮于四末。

    獨陽無陰之候。

    若腹筋青急者。

    木乘土位也。

    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若系風邪。

    小續命去附子。

    五軟者。

    頭項手足口肉皆軟。

    胎禀脾腎氣弱也。

    若口軟不能齧物。

    肉軟不能輔骨。

    必先用補中益氣以補中州。

    若項軟天柱不正。

    手軟持物無力。

    足軟不能立地。

    皆當六味丸加鹿茸、五味。

    兼補中益氣。

    二藥久服。

    仍令壯年乳母乳哺。

    為第一義。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失音 舌者音聲之機也。

    喉者音聲之關也。

    小兒卒然無音者。

    乃寒氣客于會厭。

    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

    開阖不緻。

    故無音也。

    若咽喉聲音如故。

    而舌不能轉運言語。

    則為舌喑。

    此乃風冷之邪客于脾絡。

    或中舌下廉泉穴所緻。

    若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中聲嘶者。

    則為喉喑。

    此亦風痰阻塞。

     使氣道不通。

    故聲不得發。

    而喉無音也。

    大抵此證多有禀賦不足。

    不能言者。

    有乳母五志之火遺兒。

    熏閉清道。

    不能言者。

    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

    若遺熱與津液耗者。

    七味白術散。

    清氣不升者。

     補中益氣湯。

    禀賦不足與虛火傷肺者。

    地黃丸。

    若仰首咳嗽。

    肢體羸瘦。

    目白睛多。

    或兼解囟呵欠切牙等證。

    悉屬腎虛。

    非地黃丸加鹿茸、遠志不能治也。

    若吐瀉後。

    或大病後。

    雖有聲而不能言。

    又能咽物者。

    非失音。

    乃胃氣不能上升。

    地黃丸與補中益氣湯兼服。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切牙 小兒寤寐。

    不時切牙及齧乳者。

    雖多屬驚。

    然所緻各有不同。

    惟齧乳驚搐者。

    抱龍丸。

    若發熱飲水。

    叫哭而搐者。

    心經實熱也。

    瀉心湯。

    睡困驚悸。

    合目而卧者。

    心經虛熱也。

    導赤散。

    面青目劄。

    呵欠項強煩悶者。

    肝經實熱也。

    柴胡清肝散。

    手循衣領。

    及亂撚物者。

    肝經虛熱也。

    發搐目青面赤。

    肝經風熱也。

    并宜六味丸。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夜啼驚啼 夜啼有二。

    曰脾寒。

    曰心熱。

    夜屬陰。

    陰勝則脾髒之寒愈盛。

    脾為至陰。

    喜溫而惡寒。

    寒則腹中作痛。

    故曲腰而啼。

    得燈火。

    其啼便止。

    其候面青白。

    手腹俱冷。

    不思乳食。

    亦曰胎寒。

    益黃散加鈎藤。

    若見燈愈啼者。

    心熱也。

    心屬火。

    見燈則煩熱内生。

    兩陽相搏。

    故仰身而啼。

    其候面赤。

    手腹俱暖。

    口中氣熱。

    導赤散加黃連、麥冬。

    若面色白而黑睛少。

    屬腎氣不足。

    至夜陰虛而啼也。

    宜用六味丸。

    因驚者。

    參客忤驚啼治之。

    驚啼者。

    邪氣乘心也。

    哭而多淚。

    是驚也。

    啼而無淚。

    是痛也。

    若因心火不足而驚啼者。

    秘旨安神丸。

    心火熾盛。

    導赤散。

    木火相搏。

    加柴胡、栀子。

    肝血不足。

    六味丸。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喜笑不休 經曰。

    神有餘則笑不休。

    又曰。

    在髒為心。

    在聲為笑。

    在志為喜。

    又火太過為赫曦。

    赫曦之紀。

    其病笑谑狂妄。

    又雲。

    少陰所主為喜笑。

    又雲。

    精氣并于心則喜。

    此數者皆言屬心火也。

    先用瀉心湯治其心火。

    次與六味丸滋其腎水。

    太仆所謂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也。

    扁鵲雲。

    其人唇口赤色者可治。

    青黑者死。

    若腎水虧涸。

    不勝心火。

    而喜笑不休。

    尋作不安之态者。

    六味地黃丸。

     肝木過盛。

    上挾心火。

    而喜笑不休者。

    柴胡清肝散。

    餘兼别證各從其類而參治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循衣撮空 循衣撮空。

    皆由肝熱筋脈血枯而風引之。

    故手指為之撮斂也。

    宜确服六味丸。

    間有回生之功。

     亦有脾虛肝乘者。

    六君子加鈎藤、蠍梢。

    若肝經實熱。

    瀉青丸。

    蓋循衣撮空。

    皆病之敗證。

    求其實熱。

    十無一二。

    許叔微雲。

    循衣撮空。

    皆神虛無主。

    非大劑獨參、保元。

    不能挽回。

    虛寒。

    則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大建中溫補之。

    然亦有心包熱極所緻者。

    王海藏治血脫。

    循衣撮空摸床。

     揚手搖頭。

    錯語失神。

    脈弦浮而虛。

    血脫内燥。

    熱之極也。

    氣粗鼻幹。

    此為難治。

    生地黃黃連湯。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壽夭 孫真人曰。

    兒初生。

    叫聲連延相屬者壽。

    聲絕而複揚急者不壽。

    啼聲散。

    不成人。

    啼聲深。

     不成人。

    臍中無血者好。

    臍小者。

    不成人。

    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壽。

    鮮白長大者壽。

    生下目自開者。

    不成人。

    目視不正數動者。

    大非佳。

    汗血者。

    多危不壽。

    汗不流。

    不成人。

    小便凝如脂膏。

     不成人。

    頭四破。

    不成人。

    常搖手足者。

    不成人。

    額上有旋毛者早貴。

    妨父母。

    兒生枕骨不成者。

     能言而死。

    尻骨不成者。

    能踞而死。

    掌骨不成者。

    能匐匍而死。

    踵骨不成者。

    能行而死。

    膑骨不成者。

    能立而死。

    身不收者死。

    魚目者死。

    股間無生肉者死。

    頤下破者死。

    陰不起者死。

    陰囊下白者死。

    赤者死。

    卵縫通達黑者壽。

    兒小時。

    識悟通敏過人者。

    多夭。

    大則項橐顔回之流也。

    小兒骨法。

    成就威儀。

    回轉遲舒。

    稍費人精神雕琢者壽。

    其預知人意。

    回旋敏速者夭。

    大則楊修孔融之徒也。

     張介賓曰。

    小兒之壽夭。

    其因有二。

    一則由于禀賦。

    一則由于撫養。

    夫禀賦為胎元之本。

    精氣之受于父母者也。

    撫養為居處寒溫。

    飲食饑飽之得失者也。

    凡少年之子多有羸弱。

    欲勤精薄也。

     老年之子多強壯者。

    欲少精全也。

    多飲者子多不育。

    蓋以酒濕亂精。

    則精半非真而濕熱勝也。

    多欲者子多不育。

    以孕後不節。

    則洩母陰。

     奪養胎之氣也。

    此外如饑飽勞逸。

    五情六氣。

    無不各有所關。

    是皆所謂禀賦也。

    至于撫養之法。

     則俗傳有雲。

    若要兒安。

    須帶饑寒。

    此言殊為未審。

    夫欲其帶饑者。

    恐飲食之過耳。

    過則傷脾而病生。

    甯使略饑。

    其猶庶幾。

    至若寒之一字。

    則大有關系。

    小兒以未成之血氣。

    嫩薄之肌膚。

    較之大人。

    相去百倍。

    顧可令其帶寒耶。

    嘗見新産之兒。

    多生驚搐。

    此為穩婆不慎。

    則風寒襲之。

     多緻不救者此也。

    及其稍長。

    每多發熱。

    輕則為鼻塞咳嗽。

    重則為小兒傷寒。

    幼科不識。

    一概呼為變蒸。

    投藥緻斃者此也。

    或寒氣傷髒。

    則為吐瀉。

    或因寒生熱。

    則為驚為疳。

    種種變生。

    多由外感。

    雖禀體強盛不畏風寒者。

    亦所常有。

    但強者三之一。

    弱者三之二。

    傷熱者十之三。

    傷寒者十之七。

    況膏粱貧賤。

    氣質本是不同。

    醫家不能察。

    但知見熱攻熱。

    嬰兒不能言。

    病家不能辨。

     徒付之命。

    誠可歎也。

    又有謂小兒純陽之體。

    故多宜清涼治之。

    此說尤為誤人。

    而王節齋又曰。

     小兒無補腎。

    謂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

    既滿之後。

    妄用虧損。

    則可用藥補之。

    若受胎之時。

    禀之不足。

    則無可補。

    禀之原足。

    又何待補。

    嗚呼。

    此何說耶。

    夫小兒謂純陽者。

    以其陰氣未成。

    即腎虛也。

    或父母多欲而所禀水虧。

    亦腎虛也。

    陰既不足。

    而不知補之。

    陰絕則孤陽亦絕矣。

    何謂無可補耶。

    殊不知錢氏六味地黃丸。

    專治小兒腎虛解顱。

    以其純陽無陰。

    故取崔氏八味丸。

    裁去桂、附。

    以獨補腎水也。

    此義惟薛立齋得之。

    惜乎世醫。

    多所未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