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婦人門下

關燈
急。

    然燥令主于收斂勁切。

    或左或右。

    其因一也。

    若足陽明胃經氣虛。

    風邪所乘。

    其筋脈偏急者屬内因。

    若脾肺虛弱。

    腠理不密。

     外邪所乘。

    或吐瀉後。

    内亡津液。

    不能養肝緻口眼斜。

    皆屬肝血不足。

    内火生風。

    宜滋腎水養肝血壯脾土。

    治法。

    脾胃虛而動風者。

    異功散加柴胡、鈎藤鈎。

    肝肺虛而外邪所乘者。

    鈎藤飲。

     若兼目緊上視。

    寒熱往來。

    小便淋瀝。

    面青脅脹。

    皆肝經本病也。

    或唇口斜。

    腹痛少食。

    目胞浮腫。

    面色青黃。

    肢體倦怠。

    皆肝木乘脾證也。

    當審五髒相勝而主之。

    設執其見證。

    概投風藥。

     反成壞證矣。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角弓反張 角弓反張。

    即是痙病。

    經脈空疏。

    虛風襲入。

    而緻筋脈拘急。

    或因驚駭停食。

    肝脾受困。

    内動虛風。

    皆能緻此。

    若身反張強直。

    發熱不搐者。

    風傷太陽也。

    人參敗毒散、小續命湯。

    因驚駭目直。

    呵欠項強頓悶者。

    為木風内病。

    鈎藤散。

    因暴怒擊動肝火者。

    瀉青丸。

    若服前劑。

    其證益甚者。

    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也。

    異功散加芎、歸補之。

    若氣血素弱。

    或服攻伐之劑。

    而手循衣領。

     切牙呵欠者。

    肺經虛甚也。

    兼進六君子、地黃丸補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急驚 錢氏雲。

    小兒急驚。

    因聞大聲或驚而發搐。

    搐止如故。

    此熱生于心。

    身熱面赤引飲。

    口中氣熱。

    二便黃赤。

    甚則發搐。

    蓋熱盛生風。

    陽盛而陰虛也。

    經曰。

    熱則生風。

    風則痰動。

    痰熱客于心膈間。

    風火相搏。

    故抽搐發動。

    當用抱龍丸、瀉青丸除其痰熱。

    不可用巴豆之藥。

    樓全善雲。

    急驚屬木火土實。

    木實則搐有力及目上視。

    火實則動劄頻睫。

    土實則身熱面赤而不吐瀉。

    偃睡合睛。

    治法。

    宜涼宜瀉。

    用利驚丸等。

    亦有因驚而發者。

     牙關緊急。

    壯熱涎潮。

    竄視反張。

    搐搦顫動。

    唇口眉毛眨引。

    口中熱氣。

    頰赤唇紅。

    二便秘結。

     脈浮洪數緊。

    此内有實熱。

    外挾風邪。

    當截風定搐。

    若痰熱尚作。

    仍微下之。

    痰熱既洩。

    急宜調養脾氣。

    此肝膽血虛。

    火動生風。

    蓋風生則陰血愈散。

    陰火愈熾。

    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不愈。

    便宜認作脾虛血損。

    急以六君子湯補其脾胃。

    否則必變慢驚也。

    急驚而兒目睛翻轉。

    足擺跳搐。

    忽大叫吐逆。

    藥不得入。

    搐鼻無嚏者不治。

     卷十一 嬰兒門上 漫驚 錢氏雲。

    小兒慢驚。

    因病後。

    或吐瀉。

    或藥餌傷損脾胃。

    肢體逆冷。

    口鼻氣微。

    手足螈。

     昏睡露睛。

    此脾虛生風無陽之證也。

    因吐瀉脾肺俱虛。

    肝木所乘。

    或急驚屢用瀉熱。

    則脾損陰消。

     遂變慢驚而緻螈微搐。

    樓全善所謂木虛則搐而無力。

    火虛則身寒。

    口中氣冷。

    土虛則吐瀉。

    睡而露睛。

    治宜溫補脾胃。

    六君子姜、桂、蠍尾。

    或兼夾熱夾食夾痰。

    與外感證相似者。

    當審其因而治之。

    大率吐瀉痰鳴氣喘。

    眼開神緩。

    昏睡露睛。

    驚跳搐搦。

    乍發乍靜。

    或身熱肢冷。

    面淡唇青。

    其脈沉遲微緩者是也。

    當溫補脾氣為主。

    佐以安心制肝藥。

    若禀賦不足。

    或久病脾虛。

    及常服克伐之藥者。

    多緻此證。

    若因土虛不能生金。

    金不能平木。

    木來侮土。

    緻成慢驚者。

    五味異功散加當歸、棗仁、鈎藤以補土平木。

    若脾土虛寒者。

    六君子加烏頭、蠍尾。

    洩瀉。

    加炮姜、木香。

     不應。

    急加附子以回陽氣。

    凡元氣虧損而緻昏愦者。

    急灸百會穴。

    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

    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

    此乃髒腑傳變已極。

    總歸虛處。

    惟脾受之。

    無風可逐。

    無驚可療。

    因脾虛不能攝涎。

    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

    當根據前法自效。

    若不審其因。

    泛用祛風化痰之劑。

    反促其危也。

    每見小兒脾胃弱者。

    一病即成慢驚。

    不可泥為久病。

    誤藥而後始成也。

     内經謂之慢脾風。

    意可見矣。

    慢驚而見目不轉睛。

    痰鳴如拽鋸聲。

    項軟身冷粘汗。

    手足一邊牽引者不治。

    喻嘉言曰。

    小兒初生。

    以及童幼。

    肌肉筋骨。

    髒腑血脈。

    俱未充長。

    陽則有餘。

    陰則不足。

    故易于生熱。

    熱甚則生痰生風生驚。

    亦所恒有。

    設當日直以四字立名。

    曰熱痰風驚。

    則後人不眩。

    因四字不便立名。

    乃節去二字。

    後人不解。

    遂以為奇特之病。

    且謂此病有八候。

    以其頭搖手勁也。

    而立抽掣之名。

    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

    而立目邪心亂搐搦之名。

    以其脊強背反也。

    而立角弓反張之名。

    相傳既久。

    不知其妄造。

    遇此等證。

    無不以為奇特。

    而不知小兒之腠理未密。

    易于感冒風寒。

    病則筋脈牽強。

    因筋脈牽強。

    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張種種不通名目。

    而用金石藥鎮墜。

    外邪深入髒腑。

    千中千死。

    間有體堅證輕得愈者。

    又詫為再造奇功。

    遂至各守專門。

    雖日殺數兒。

    不自知其罪矣。

    如方書中有雲。

    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

    此等胡言。

    竟出自高明。

    偏足為驚風之說樹幟。

    曾不思小兒不耐傷寒。

    初傳太陽一經。

    早已身強多汗。

    筋脈牽動。

    人事昏沉。

    勢已極于本經。

    湯藥亂投。

    死亡接踵。

    何由見其傳經解散耶。

    此所以誤言小兒無傷寒也。

    不知小兒易于外感。

    易于發熱。

    傷寒為獨多。

    世所妄稱為驚風者。

    即此也。

    小兒傷寒。

    要在三日内即愈為貴。

     若待經盡方解。

    必不能耐矣。

    又剛痙無汗。

    柔痙有汗。

    小兒肌腠不密。

    故剛痙少。

    柔痙多。

    世醫見其汗出不止。

    神昏不醒。

    往往以慢驚風證為名。

    而用參、、術、附等藥閉其腠理。

    熱邪不得外越。

    亦為大害。

    但比金石藥為差減耳。

    所以凡治小兒之熱。

    但撤其出表。

    不當固其入裡也。

    仲景原有桂枝湯法。

    若舍而不用。

    從事東垣内傷為治。

    毫厘千裡矣。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天釣内釣 天釣者發時頭目仰視。

    驚悸壯熱。

    兩目反張。

    淚出不流。

    手足搐掣。

    不時悲哭。

    如鬼祟所附。

     甚者爪甲皆青。

    蓋由乳母濃味積毒在胃。

    緻兒心肺生熱。

    熱痰郁滞為患。

    加以外挾風邪而發。

    法當解利其邪。

    鈎藤飲。

    面色皎白。

    氣虛喘促者。

    四君子湯加蠍尾。

    内釣者。

    腹痛多喘。

    唇黑囊腫。

     伛偻反張。

    眼尾赤色。

    若五内抽掣。

    作痛狂叫。

    或洩瀉縮腳。

    内證一作。

    則外證亦然。

    極難調理。

     内證。

    烏蠍六君子丸。

    外證。

    鈎藤飲。

    進乳食者可治。

    若因乳母醇酒濃味。

    積毒在胃。

    加味清胃散。

    若因乳母郁怒。

    積熱在肝。

    加味逍遙散。

    稍加漏蘆。

    母子俱服。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盤腸氣痛 小兒盤腸氣者。

    痛則曲腰幹啼。

    額上有汗。

    皆由肝經風邪所搏也。

    肝腎居下。

    故痛則曲腰。

     幹啼者。

    風燥其液。

    故無淚也。

    額上有汗者。

    風水助心火也。

    口閉足冷者。

    脾氣不榮也。

    下利清糞者。

    肝木乘脾也。

    丁香楝實丸。

    曲腰幹啼者。

    鹽湯送下。

    額上有汗者。

    蔥豉湯下。

    口閉足冷者。

     人參湯下。

    若面赤唇焦。

    小便不通。

    小腹脹痛者。

    小腸熱也。

    加味通心散。

    若痛不止。

    煎蔥湯淋揉其腹。

    就以熱蔥熨臍腹間。

    良久尿出痛止。

    若因乳母飲食停滞者。

    保和丸。

    怒動肝火者。

    加味逍遙散。

    子母俱服。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傷風 小兒傷風。

    鼻塞發熱。

    或痰壅發搐。

    多因乳母鼻吹囟門。

    但服惺惺散。

    或用蔥頭七莖。

    生姜一片。

    細切擂爛。

    攤紙上置掌中合。

    待溫貼于囟門。

    其邪即解。

    乃去其蔥。

    卻用絹緞寸餘。

    塗以面糊。

    仍貼囟門。

    永無傷風之患。

    其餘用藥發散。

    與大人不異。

    但脾胃怯弱。

    所以多手足寒冷之證。

    故治法以照顧脾胃為主。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諸經發熱潮熱 小兒之熱。

    有五髒之不同。

    虛實之各異。

    實則面赤氣粗。

    口燥唇腫。

    作渴飲冷。

    大小便難。

     或掀衣露體。

    煩啼暴叫。

    伸體而卧。

    睡不露睛。

    手足指熱。

    宜用汗下。

    虛則面色青白。

    恍惚神緩。

     口中虛冷。

    噓氣軟弱。

    喜熱惡寒。

    洩瀉多尿。

    或乍涼乍溫。

    怫郁驚惕。

    上熱下洩。

    夜則虛汗。

    屈體而卧。

    睡而露睛。

    手足指冷。

    宜用調補。

    壯熱者。

    肢體大熱。

    熱不已則發驚痫。

    若身熱而口中氣熱。

    乃風寒外感也。

    輕則惺惺散。

    重則羌活之類。

    發熱而搐搦上竄。

    拗哭昏睡者。

    驚熱也。

    實則瀉青丸、抱龍丸。

    虛則鈎藤散。

    肝火内熱者。

    龍膽瀉肝湯。

    陰盛格陽而熱者。

    理中湯。

    發熱而不欲飲水者。

    胃氣虛熱也。

    白術散。

    發熱而飲水作渴喜冷凍飲料食者。

    胃氣實熱也。

    瀉黃散。

    小兒諸熱。

    其因外證而作者。

    當從外證治之。

    或乳母七情濃味。

    飲食停積。

    遺熱于兒。

    或兒嗜食甘肥。

     衣裳過暖。

    或頻浴熱湯。

    積熱于内為患者。

    當詳其因而治之。

    潮熱者。

    時間發熱即退。

    來日根據時而至。

    有風寒疳積食癖之分。

    表裡陰陽虛實之異。

    如汗出身熱。

    呵欠面赤。

    風熱也。

    傷寒時疫。

    陰陽相勝。

    外感熱也。

    肌瘦口幹。

    骨蒸盜汗。

    疳熱也。

    大小便秘澀。

    汗下不解。

    積熱也。

    腹背先熱。

     夜發旦止。

    食熱也。

    涎嗽飲水。

    乳食不消。

    癖積也。

    又有煩熱者。

    氣粗喘促。

    心煩不安。

    頰赤口瘡。

    兼發痫證。

    瘡疹熱者。

    耳鼻尖冷。

    心熱者。

    巳午間發。

    至夜則涼。

    虛熱者。

    困倦少力。

    大凡壯熱飲水。

    大便秘結。

    屬實熱。

    瀉黃散加黃、犀角。

    熱渴飲湯。

    大便如常。

    屬陰虛。

    六味丸。

     若見驚搐等證。

    肝經血虛生風也。

    四物加天麻、鈎藤鈎。

    頰赤口幹。

    小便赤色。

    大便焦黃。

    表裡俱實熱也。

    清涼飲。

    如大便已利。

    或熱未止。

    表邪未解也。

    惺惺散微汗之。

    陽氣下溜于陰中而發熱者。

    補中益氣。

    若食乳嬰兒。

    當兼治其母。

    小兒潮熱。

    或壯熱不退。

    多是變蒸及五髒相勝。

    不必用藥。

    又多食積郁熱。

    由中發外。

    見于肌表。

    隻理其中。

    清陽明之熱而表熱自除。

    不可認作外感。

    用解表攻裡等藥重傷其内。

    又潮熱不退。

    恐是出痘。

    亦當審察。

    勿便下藥。

    大抵發熱飲水者。

     熱在内。

    不飲水者。

    熱在外。

    宜詳辨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傷寒夾驚夾食 錢仲陽雲。

    小兒正傷寒者。

    謂感冒寒邪。

    壯熱頭痛。

    鼻塞流涕。

    畏寒拘急是也。

    夾驚者。

    因驚而又感寒邪。

    或因傷寒。

    熱極生風。

    是熱乘于心。

    心神易動。

    故發搐也。

    羌活散解之。

    不可便用抱龍丸。

    以有朱砂能鎮固其邪也。

    夾食者。

    或先傷風寒後複停滞飲食。

    或先停滞飲食而後傷風寒。

    以緻發熱氣粗。

    嗳氣壯熱。

    頭疼腹脹作痛。

    大便酸臭。

    先用解散。

    次與消導。

    不解者。

    大柴胡湯。

    周歲以前。

    傷寒熱輕者。

    惺惺散。

    周歲以後。

    須解表微汗。

    若五六日不除。

    邪入經絡。

    傳變多端。

    不可枚舉。

    大略參以六經例治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咳嗽 兒因腠理不密。

    外邪内蘊。

    或因乳母七情濃味郁熱。

    若風邪外傷。

    鼻流清涕。

    頭痛身重者。

     參蘇飲。

    小兒傷寒發熱。

    咳嗽頭面熱。

    千金用麻黃湯加石膏、黃芩、芍藥、生姜。

    小兒發熱喘咳。

     喉中水雞聲。

    千金射幹湯。

    若嗽而吐青綠水者。

    六君子加柴胡、桔梗。

    若嗽而吐痰乳者。

    但加桔梗。

    勿用柴胡。

    嗽而嘔苦水者。

    膽汁溢上也。

    二陳湯加黃芩。

    嗽而喉中作梗。

    心火刑金也。

    桔梗湯加山栀。

    有痰。

    加半夏、茯苓。

    風熱。

    加葳蕤、薄荷。

    小兒嗽久不止。

    服發散之藥不應。

    至夜微熱。

    急當改用小劑六味地黃以濟其陰。

    若面目浮腫者。

    五味異功以益其氣。

    其嗽立止。

    切禁升發及助氣藥。

    若痰中有血。

    或嗽則鼻衄。

    須加紫菀。

    因風熱痰結。

    屢嗽痰不得出者。

    必用葳蕤、白蜜以潤之。

    百日内嗽者。

    名乳嗽。

    甚難調理。

    桔梗湯。

    随證加薄荷、紫蘇、羌活、前胡、蔥白、香豉之類。

    更須禁其吮乳。

    但與粥湯乃效。

    風邪外感者。

    惺惺散。

    痰熱既去。

    而氣粗痰盛。

    或流涎者。

    脾肺氣虛也。

    異功散加桔梗。

    口瘡眼熱。

    五心煩熱。

    腹滿氣粗。

    大便堅實者。

    涼膈散。

    若因乳母食五辛濃味。

    緻兒為患者。

    母服清胃散。

    仍參所見諸證治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喘 喘急之證。

    有因暴驚觸心者。

    有因風寒之邪壅盛者。

    有因膏粱積熱熏蒸清道者。

    有因過服消導脾胃氣虛者。

    然喘與氣急。

    有輕重之别。

    喘則欲言不能。

    隘于胸臆。

    氣急則但息短心神迷悶耳。

     治法。

    因驚者。

    抱龍丸。

    風寒傷肺氣者。

    小青龍湯。

    或三拗湯加減。

    熱傷肺氣者。

    當涼肺定喘。

    痰聲如鋸者。

    小劑金匮麥門冬湯加牙硝。

    脾肺氣虛者。

    面色青白。

    四肢不溫。

    大便不實。

    五味異功散。

    薛雲。

    前證因脾肺氣虛。

    腠理不密。

     外邪所乘。

    真氣虛而邪氣實者為多。

    若已發之際。

    散邪為主。

    未發之先。

    補脾為主。

    設概攻其邪。

     則損真氣。

    徑補其肺。

    則壅其邪。

    惟在臨證之活法耳。

    凡喘嗽小便不利。

    則必生脹。

    脹則必生喘。

     當分先後标本治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土瀉 小兒脾胃俱傷。

    則嘔洩并作。

    傷辛熱停滞。

    則嘔吐出酸穢。

    或黃色乳。

    或腹痛下利者。

    瀉黃散、保和丸選用。

    胃虛食不化而發熱者。

    六君子加黃連、吳茱萸、木香。

    若停滞已去。

    洩瀉不已。

     理中湯去參加茯苓、木香。

    胃氣不能化食。

    益黃散。

    若傷生冷腹痛。

    瀉利青白。

    六君子加砂仁、木香、炮姜。

    若傷魚肉等物。

    六君子加山楂、砂仁。

    若瀉紅黃赤黑。

    腸胃俱熱也。

    養胃湯加木香、黃連。

    若夏秋傷熱。

    吐瀉色黃者。

    玉露散。

    若夏秋霍亂吐瀉。

    手足心熱。

    口幹唇燥。

    喜飲冷水者。

     五苓散。

    凡霍亂吐瀉。

    手足逆冷。

    喜飲熱湯者。

    理中湯。

    若瀉利青白。

    乳食不化。

    額上微汗。

    脈沉遲而或哕逆者。

    由胃氣虛甚。

    過服克伐。

    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

    以緻氣不宣通而作也。

    若瀉而嗳臭吞酸。

    胸腹滿痛。

    按之益甚者。

    雖作瀉而所傷之物未消也。

    保和丸消導之。

    腹痛按之不哭者。

     乳食已消也。

    異功散加木香。

    驚瀉者。

    肝主驚。

    木盛必傳克于脾。

    脾土既衰。

    則乳食不化。

    水道不調。

    故洩瀉色青。

    或兼發搐也。

    亦有因乳母脾虛受驚。

    及怒動肝火。

    緻兒吐瀉色青。

    異功、六君加柴胡、鈎藤鈎、蠍梢之屬。

    實脾以甯肝膽之氣。

    慎勿用峻攻之藥。

    脾氣益虛。

    肝邪彌甚。

    甚至抽搐反張也。

    若母食濃味而乳熱者。

    清胃散。

    若母飲燒酒而乳熱。

    或子母身赤。

    或昏愦吐瀉。

    丹方用錫掇盛滾水。

    蓋良久。

    取蓋上蒸氣水服之即解。

    同氣相求之義也。

    吐痰涎及綠水者。

    胃虛受冷也。

    吳茱萸湯。

    小兒衣甚薄。

    則腹中乳食不消。

    不消則大便酸臭。

    此欲為癖之漸也。

    便将紫丸微消之。

    乳哺自當如常。

    若兒不受食哺。

    而但欲乳者。

    此是有癖。

    當下之。

    不下必緻寒熱吐利。

    失下之故也。

    凡小兒屎黃而臭甚。

    此腹中有伏熱。

    龍膽湯微下之。

    若白而酸臭者。

    此宿食不消也。

    當與紫丸。

    微者少與藥令内消。

    甚者稍增藥令小下。

    節乳哺數日。

    令胃氣平和。

    若不節乳哺。

    則病易複。

    複下之則令腹脹滿必發痫。

    此為食痫。

    輕則下之。

    重則難療。

    大凡吐乳瀉青色。

    手足乍冷乍熱者。

    屬驚。

     法當平肝補脾。

    若吐瀉青白色而不甚臭。

    手足指冷。

    或昏睡露睛者。

    屬虛。

    法當溫補脾土。

    若吐瀉黃赤色而臭穢異常。

    或喜冷凍飲料而睡不露睛。

    手足指熱者。

    屬實。

    法當消導清理脾胃。

    此驗虛實補瀉法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病 海藏雲。

    病者。

    因母有妊。

    兒飲其乳所緻。

    他孕相迫。

    亦能緻此。

    其狀微利。

    寒熱往來。

     或發熱形瘦腹大。

    毛發。

    情思不悅。

    令兒斷乳。

    先與龍膽瀉肝湯加蓄。

    及白餅子下之。

    後與異功散、益黃散補之。

    禀氣素虛不勝攻擊者。

    理中加黃連、茯苓、蓄。

    或一味蓄濃煎日服。

     以其能利小便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瘧 小兒瘧疾。

    不越風食乳癖食積痰積。

    挾驚挾暑。

    與脾虛胃弱之不同。

    蓋風則多寒。

    食則多熱。

     乳癖則洩瀉多哭。

    痰積則嘔吐喘鳴。

    食積則腹脹下血。

    挾驚則發搐指冷。

    挾暑則昏睡壯熱。

    脾虛則倦怠肢冷。

    胃虛則多渴少食。

    治法。

    不離疏風消導豁痰。

    如小柴胡随證加減。

    多寒。

    則加羌活、桂枝。

    多熱。

    則加橘皮、枳實。

    洩瀉。

    則加濃樸、神曲。

    嘔吐。

    則加橘皮、枳實。

    下血。

    則加枳實、黃連。

    發搐。

    則加鈎藤、羌活。

    昏睡。

    則加茯苓、澤瀉。

    脾虛。

    則補中益氣加桂枝。

    胃虛。

     則六君子加草果。

    夜發。

    則加當歸。

    日晏。

    則加升麻。

    若痢後瘧。

    瘧後痢。

    與夫三日瘧。

    及久瘧不止。

    俱補中益氣為主。

    瘧母。

    以小柴胡加鼈甲、桃仁丸服。

    大抵小兒肌腠疏薄無汗者絕少。

    即使無汗。

    稍加桂枝。

    有汗。

    并加芍藥。

    不必用知母、石膏、紫蘇、羌活輩也。

    至于勞瘧瘴瘧之類。

     小兒本無。

    不複贅及。

    其有因乳母七情六淫所緻者。

    又當以小柴胡、逍遙散之類。

    兼治乳母為當。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痢 錢仲陽雲。

    瀉利黃赤黑。

    皆熱也。

    瀉利清白。

    米谷不化。

    皆冷也。

    東垣雲。

    白者濕熱傷于氣分。

    赤者濕熱傷于血分。

    赤白相雜。

    氣血相亂也。

    羅謙甫雲。

    小兒下利色白。

    大都受寒。

    下利膿血。

    大都受熱與食積。

    薛雲。

    手足指熱。

    飲冷者為實熱。

    香連丸。

    手足指冷。

    飲熱者為虛寒。

    理苓湯。

    若兼體重肢痛。

    濕熱傷脾也。

    升陽益胃湯。

    小便不利。

    陰陽不分也。

    五苓散。

    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

    脾氣下陷也。

    補中益氣湯倍升、柴。

    瀉利兼嘔。

    或腹中作痛者。

    脾胃虛寒也。

    異功散加炮姜、木香。

    或變而為瘧者。

    六君子加升、柴。

    若積滞已去。

    利仍不止者。

    脾氣虛也。

    四君子加肉果。

    有寒。

    加吳茱萸、炮姜。

    有熱。

     加炒黑宣連。

    丸服尤妙。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脫肛 實熱則大便秘結。

    虛寒則肛門脫出。

    因吐瀉脾虛。

    肺無所養。

    故大腸氣虛下脫也。

    補中益氣為主。

    若脫出绯赤。

    或作痛者。

    血虛有熱也。

    本方加丹皮、芍藥。

    甚則加川連。

    外用槐角煎湯熏洗。

    若色淡不腫不痛。

    無血。

    此屬氣虛。

    隻用補中益氣以升舉之。

    或加烏梅以收斂之。

    大凡手足指熱。

    屬胃熱。

    手足指寒。

    屬胃寒。

    若小兒肛癢或嗜甘肥。

    大腸濕熱壅滞。

    或濕毒生蟲而齧蝕肛門者。

    内服肥兒丸。

    外以雄黃、銅綠為散納肛門。

    若因病不食。

    蟲無養而蝕肛者為狐惑。

    黃連犀角散。

    若蝕肛透内者不治。

     卷十一 嬰兒門上 便血 熱入大腸則便血。

    補中益氣加黃連、柴胡。

    熱入小腸則尿血。

    六味丸。

    小兒多因胎中受熱。

     或乳母六淫七情濃味積熱。

    或兒自食甘肥積熱。

    或六淫外侵而成。

    糞前見血者。

    清胃散加槐米。

     糞後見血者。

    清胃散加犀角、連翹。

    若嬰兒則以治母為主。

    餘當臨證制宜。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大便不通 小兒大便不通。

    肺與大腸有熱也。

    清涼飲。

    若飲食夾驚。

    及積滞不通者。

    瀉青丸。

    此皆治實熱例也。

    若因乳母膏粱積熱。

    及六淫七情郁火傳兒為患者。

    清胃散加蜂蜜。

    清邪解郁。

    若兒禀賦怯弱。

    五心煩熱。

    作渴引飲而大便難者。

    六味丸加二冬滋補肺腎。

    若用大黃、麻仁輩。

    是速其咎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

    有在氣在血之分。

    上焦氣分有火。

    則必渴。

    下焦血分有濕。

    則不渴。

    若津液偏滲于腸胃。

    大便瀉利。

    而小便澀少者。

    五苓散加半夏、人參。

    若脾胃氣滞。

    不能通調水道者。

    補中益氣加木通、澤瀉。

    心神煩熱。

    臍腹脹悶。

    而小便不通者。

    栀子仁散。

    脾肺燥熱。

    陰無以化而赤澀者。

    黃芩清肺飲。

    膀胱陰虛。

    陽無以生而淋瀝者。

    滋腎丸。

    若膀胱陰虛。

    陽無以化而淋瀝者。

     六味丸。

    若因乳母濃味酒面積熱者。

    清胃散。

     卷十一 嬰兒門上 遺尿 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卧則陽氣内收。

    腎與膀胱之氣。

    虛寒不能約制。

    故睡中遺尿。

     一味補骨脂酒炒為散。

    醇酒或益智仁煎湯送下。

    脾肺氣虛者。

    補中益氣加補骨脂、山茱萸。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疳 楊氏雲。

    疳者腑藏蟲疳也。

    其名甚多。

    姑舉其要。

    蟲疳者其蟲如絲。

    出于頭項胸背之間。

    黃白赤者可治。

    青黑者難療。

    蛔疳者。

    皺眉多啼。

    嘔吐清沫。

    中脘作痛。

    腹脹青筋。

    唇口紫黑。

    頭搖齒癢。

    脊疳者。

    身熱羸瘦。

    煩渴下利。

    拍背有聲。

    脊骨如鋸齒。

    十指皆瘡。

    頻齧爪甲。

    腦疳者。

    頭皮光急。

    滿頭俱瘡。

    腦熱如火。

    發結如穗。

    遍身多汗。

    腮腫囟高。

    疳渴者。

    日則煩渴。

    飲水不食。

     夜則渴止。

    疳瀉者。

    毛焦唇白。

    額上青紋。

    肚脹腸鳴。

    瀉下糟粕。

    疳痢者。

    停積宿滞。

    水谷不聚。

     瀉下惡物。

    疳腫者。

    胃中有積。

    肚腹緊脹。

    脾複受濕。

    則頭面手足虛浮。

    疳勞者。

    潮熱往來。

    五心煩熱。

    盜汗骨蒸。

    嗽喘枯悴。

    渴瀉飲水。

    肛硬如石。

    面色如銀。

    無辜疳者。

    腦後項邊。

    有核如彈丸。

    按之轉動。

    軟而不疼。

    壯熱羸瘦。

    頭露骨高。

    乃乏乳所緻。

    丁奚疳者。

    手足極細。

    項小骨高。

    尻削體痿。

    腹大臍突。

    号哭胸陷。

    哺露疳者。

    虛熱往來。

    頭骨分開。

    翻食吐蟲。

    煩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