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婦人門下
關燈
小
中
大
自消。
丹方治痰核。
用貝母、全蠍、連皮胡桃肉各百枚。
同搗蜜丸。
空心日服彈子大二三丸效。
又方。
用羯羊角瓷片刮下為末。
或舊明角琉璃刮下為末尤良。
每斤入貝母四兩。
全蠍二兩。
蜜丸空腹服三錢。
外用皂莢肉。
入鲫魚腹中灰存性。
蜜和醋調塗大效。
若潰而肉不腐。
或肉不生。
或膿水清稀。
肌寒肉冷。
自汗盜汗。
寒熱内熱。
面色痿黃。
食少體倦。
便利不調者。
五髒皆虛也。
但用補中、六君、益氣養營等湯。
調補脾胃。
則各證自退。
故經雲。
氣傷痛。
形傷腫。
慎不可輕用行氣破血之劑。
流注婦人流注。
多因憂思郁怒。
虧損肝脾。
以緻營氣不從。
逆于肉裡。
或因腠理不密。
外邪客之。
或濕痰流注。
或跌撲血滞。
或産後惡露凝積。
蓋氣流而注。
血注而凝。
或生于四肢關節。
或留于胸腹腰臀。
或結塊。
或漫腫。
皆屬郁火。
急用蔥熨法。
内服益氣養營湯。
未成自消。
已成自潰。
須久服無間。
自然收功。
若久而腫起作痛。
肢體倦怠。
病氣有餘。
形氣不足。
尚可調治。
若漫腫微痛。
屬形氣病氣俱不足。
最為難治。
或不作腫。
或膿成不潰。
氣血虛也。
人參養榮湯。
憎寒畏寒。
陽氣虛也。
十全大補湯。
晡熱内熱。
陰血虛也。
四物加參、術。
作嘔欲嘔。
胃氣虛也。
六君子加炮姜。
食少體倦。
脾氣虛也。
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
四肢逆冷。
小便頻數。
命門火衰也。
八味丸。
小便頻數。
痰盛作渴。
腎水虧損也。
六味丸加麥門冬。
月經過期。
多日不止。
肝脾虛也。
八珍加柴胡、丹皮。
凡潰而氣血虛弱不斂者。
十全大補煎膏服之。
久潰而寒邪凝滞不斂者。
豆豉餅祛散之。
其潰而内有膿管不斂者。
用藥腐化之。
若不補氣血。
不節飲食。
不慎起居。
不戒七情。
或用寒涼克伐。
俱不治。
乳癰乳岩婦人乳癰。
有内吹外吹。
上逆下順之異。
總屬膽胃二經熱毒。
氣血凝滞。
故初起腫痛。
發于肌表。
肉色赤。
其人表熱發熱。
或發寒熱。
或憎寒頭痛。
煩渴引飲。
加味逍遙散加栝蒌霜。
若至數日之間。
膿成滿竅。
稠膿湧出。
膿盡自愈。
若氣血虛弱。
或誤用敗毒。
久不收斂。
膿清脈大。
非大劑開郁理氣。
溫補氣血。
不能收功。
丹方治乳癰初起。
用蒲公英草搗汁。
和陳酒服。
以滓敷腫處即消。
然此施于藜藿之人辄效。
若膏粱七情内郁所緻者。
良非所宜。
當用鹿角。
瓷鋒刮屑。
加麝香溫酒調服。
若肥盛多痰郁滞者。
用橘皮摘碎如豆大。
湯泡淨。
以飛羅面拌炒。
去面為末。
黑糖調二錢。
醇酒服之。
又方。
用蟹殼存性。
醇酒服三錢。
又乳房腫。
用貝母、栝蒌實、甘草節各三錢煎服效。
已潰。
加忍冬一兩佳。
乳岩屬肝脾二髒久郁。
氣血虧損。
故初起小核結于乳内。
肉色如故。
其人内熱夜熱。
五心煩熱。
肢體倦瘦。
月經不調。
益氣養營湯、加味逍遙散。
多服漸散。
氣虛必大劑人參。
專心久服。
其核漸消。
若服攻堅解毒。
傷其正氣。
必緻潰敗。
多有數年不潰者最危。
潰則不治。
周季芝雲。
乳癖乳岩結硬未潰。
以活鲫魚同生山藥搗爛。
入麝香少許。
塗塊上。
覺癢極。
勿搔動。
隔衣輕輕揉之。
七日一塗。
旋塗漸消。
若荏苒歲月。
以緻潰腐。
漸大類岩。
色赤出水。
深洞臭穢。
用歸脾湯等藥。
可延歲月。
若誤用攻伐。
危殆迫矣。
曾見一婦乳房結核如杯。
數年諸治不效。
因血崩後。
日服人參兩許。
月餘參盡二斤。
乳核霍然。
陰瘡婦人陰瘡。
乃七情郁火傷損肝脾。
濕熱下注。
其外證。
有陰中舒出如蛇。
俗呼陰挺。
有翻突如餅。
俗呼陰菌。
亦有如雞冠。
如鼠乳。
亦有生諸蟲。
腫病濕癢。
潰爛出水。
脹悶脫墜者。
其内證。
口幹内熱體倦。
經候不調。
飲食無味。
晡熱發熱。
胸膈不利。
脅腹不調。
小腹痞脹。
赤白帶下。
小水淋瀝。
其治法。
腫痛者。
四物加柴胡、山栀、丹皮、膽草。
濕癢者。
歸脾湯加山栀、柴胡、丹皮。
淋瀝者。
龍膽瀉肝湯加白術、丹皮。
潰腐者。
加味逍遙散。
腫悶脫墜者。
補中益氣加山栀、丹皮。
佐以外治之法可也。
若陰中有蟲癢痛。
乃肝經濕熱。
此惟獨陰無陽。
郁火内蘊所緻。
患此者。
必骨蒸潮熱。
經水不調。
幹咳吐紅。
面赤聲啞。
雖日用開郁降火之藥。
多不能愈。
大抵五志之病。
非藥可醫。
而失合證治尤難。
外治之法。
以桃仁研膏和雄黃末、輕粉。
塗豬肝納陰中。
并用肥湯煎苦參洗滌。
或以鲫魚膽塗之。
然旋治旋發。
如菌蒂生蟲。
不腐不止。
又有交接時辄出血作痛。
此肝傷而不能藏血。
脾傷而不能攝血也。
多用加味逍遙散加肉桂。
或歸脾湯下加減八味丸自愈。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脈法 小兒三歲以内。
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
以驗其病。
脈紋從寅關起。
不至卯關者易已。
若連卯關者難愈。
若寅侵卯。
卯侵過辰者最劇。
其脈紋見五色。
如因驚必青。
熱則赤。
風熱瀉利色紫。
當以類推之。
又紋色顯而有萦纡者。
為有胃氣。
易治。
紋色細淡而直如刀刃者。
乃正氣之虛。
難治。
紋上另有一點如流珠者為宿食。
紋傍另有一條如絲縷者為風痰。
紋斜向内者易已。
斜向指甲者難愈。
三歲後則以一指轉側辨其脈。
五六歲後脈六七至為平脈。
浮為風。
浮大而數為風熱。
沉細為寒。
沉澀為傷食。
伏結為物聚。
微細為疳積。
為腹痛。
浮而洪為有熱。
浮而遲為有寒。
弦急為氣不和。
促結為虛驚。
脈亂不治。
此論脈之大端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面目證 左腮屬肝。
右腮屬肺。
額上屬心。
鼻屬脾。
頤屬腎。
青主驚積不散。
紅主痰積驚熱。
黃者食積癖。
白主洩瀉水谷。
黑主腎氣受傷。
目内赤者心實熱。
淡紅者心虛熱。
青者肝實熱。
淡青者肝虛熱。
黃者脾實熱。
白而混者肺實熱。
目無精光者腎虛也。
若目無大者。
五髒皆不滿。
兒多不育。
卷十一 嬰兒門上 五髒虛實寒熱 心主驚。
實則叫哭。
發熱飲水而搐。
虛則困卧而悸。
心熱則合面睡。
或上竄切牙。
心氣實則喜仰卧。
肝主風。
實則面青目直。
叫哭壯熱。
項急頓悶。
虛則切牙呵欠。
肝熱則手循衣領。
及亂撚物。
壯熱飲水喘悶。
肝有風則目連劄。
得心熱則發搐。
或筋脈牽緊而直視。
肝熱則目赤。
兼青則發搐。
風甚則身反張強直。
脾主困。
實則身熱引飲。
虛則吐瀉生風。
若面白腹痛。
口中氣冷。
不思飲食。
或吐清水者。
脾胃虛寒也。
呵欠多睡者。
脾氣虛而欲發驚也。
肺主喘。
實則悶亂氣急喘促飲水。
虛則哽氣出息。
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
肺盛複感風寒。
則胸滿氣急。
喘嗽上氣。
肺髒怯則唇白。
若悶亂氣粗。
喘促哽氣者。
肺虛而邪實也。
腎主噓。
皆胎禀虛怯。
神氣不足。
目無精光。
面白顱解。
此皆難育。
雖育不壽。
或目畏明下竄者。
蓋骨重則身縮也。
切牙者。
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
惟痘瘡有實則黑陷證。
乃邪火亢盛。
非正氣之實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變蒸 小兒變蒸。
變者變其情智。
蒸者蒸其血脈。
大抵三十二日為一變。
每經變畢。
則情智異常。
全嬰方論雲。
變蒸者。
以長氣血也。
變者上氣。
蒸者發熱。
輕則體熱虛驚。
耳冷KT冷。
微汗。
唇生白泡。
三日可愈。
重者寒熱。
脈亂。
腹疼啼叫。
不能乳食。
食即吐。
五七日方愈。
變蒸之時。
不欲驚動。
當其時有熱微驚。
慎不可治及灸刺。
但熟視之。
若良久不已。
少與紫丸微下。
熱歇便止。
若于變蒸之中。
加以時行溫病。
或非變蒸而得時行病者。
其證皆相似。
惟耳及尻通熱。
口上無白泡。
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
汗出溫粉粉之。
熱歇便瘥。
若猶不除。
乃與紫丸微下之。
小兒禀虛。
在所不免。
勿藥可也。
嘗見小兒變蒸發熱有痰。
投以抱龍丸。
卒至不救。
若不熱不蒸。
略無證候而暗變者。
禀氣壯實故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胎證 小兒胎證。
謂胎熱。
胎寒。
胎黃。
胎肥。
胎弱。
是也。
胎熱者。
生下有血色。
旬日之間。
目閉面赤。
眼胞腫。
啼叫驚煩。
壯熱溺黃。
大便色黃。
急欲食乳。
此在胎中受熱。
及膏粱内蘊。
宜用清胃散之類。
胎寒者。
初生面色白。
啼聲低小。
或手足攣屈。
或口噤不開。
此母氣虛寒。
或在胎時。
母過食生冷。
或感寒氣。
宜用五味異功散之類。
胎黃者體目俱黃。
小便秘澀。
不乳啼叫。
或腹膨洩瀉。
此在胎時。
母過食炙爆辛辣。
緻生濕熱。
宜用瀉黃散之類。
胎肥者。
肌肉禀濃。
目睛粉紅。
彌月後漸瘦。
五心煩熱。
大便不利。
口吻流涎。
此受母之胃熱所緻也。
乳母服大連翹湯。
兒亦飲少許以疏利之。
胎弱者面無精光。
肌體瘦薄。
身無血色。
大便白水。
時時哽氣及哕。
因父氣不足者。
六味地黃丸。
因母氣不足者。
八珍湯。
母子并服。
近世初生小兒。
概與化毒丹。
及黃連、犀角、貝母、甘草、朱砂之屬。
殊不知此惟身面皆赤。
胎禀多熱毒者為宜。
若身面皆白。
胎禀虛寒。
本來少毒者服之。
反伐其始生之氣。
多緻夭枉。
當用連皮胡桃肉三枚研極爛。
橄榄核三枚燒存性。
明雄黃研細水飛淨三分。
甘草煎濃汁。
和生白蜜數匙。
研勻攪去滓。
時時溫服引出腎髒之毒。
嘗見服此者。
多不出痘。
即出亦稀。
而無苦寒傷胃之患。
可不辨虛實寒熱。
而漫投化毒之劑乎。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胎毒 小兒初生。
其身如有湯潑火傷者。
皆母過食膏粱所緻。
母服清胃散、逍遙散。
清其氣血。
兒亦常飲數滴。
有身無皮膚而赤發熱者。
皆由産母胃中火盛也。
用熟石膏末。
加珍珠粉撲之。
亦有因父遺毒所緻。
當從黴瘡毒治。
夏月以兒卧蕉葉上尤良。
有身無皮膚而不赤者。
皆由産母脾肺不足也。
以參、末加珍珠粉撲之。
脾主肌肉。
肺主皮毛。
故知病脾肺也。
子母俱服保元湯。
如腦額生瘡者。
火土相合。
濕熱攻擊髓海也。
難治。
腳上有瘡者。
陰虛火盛也。
不滿五歲而死。
如未盈月而撮口握拳腰軟者。
此肝腎中邪勝正弱也。
三日内見者必不治。
如男指向裡。
女指向外。
尚可治。
鈎藤散主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噤風撮口臍風 小兒初生噤風者。
胎中受熱。
毒流心脾。
生下複為風邪所搏。
緻眼閉口噤。
啼聲不出。
舌上如粟。
口吐白沫。
七日内見者。
百無一生。
撮口者。
因胎熱。
兼風。
自臍而入心脾。
緻面目黃赤。
氣息喘急。
聲不出。
舌強唇青。
口撮腹脹。
急于囟門灸七壯。
灸之不哭。
吊腸吐沫者不救。
臍風者。
因斷臍之後。
為水濕風邪入于心脾。
緻腹脹臍腫。
四肢厥直。
啼不吮乳。
甚則撮口發搐。
七日内患者最危。
宜用麝香、蠍尾、銅綠、輕粉、辰砂為散。
姜湯調服。
若臍邊青黑。
握拳口噤。
是為内搐。
不治。
若齒龈有泡如粟。
挑破即開。
不必用藥。
卷十一 嬰兒門上 急欲乳 急欲乳。
不能食者。
此風邪由臍而蘊心脾。
緻舌幹唇燥。
不能吮乳也。
因外邪而唇口撮緊者。
名臍風。
多不可救。
若心脾有熱。
舌尖痛不能吮乳者。
以柳華散敷之。
目閉口噤。
啼聲不出。
吮乳不得而吐沫者。
辰砂膏塗乳。
令兒吮之。
若舌下腫如小舌者。
或舌絡牽痛。
或齒龈患白星。
俱用線針刺出毒血。
亦數柳華散。
凡針重舌。
以針向外橫挑底尖細脈。
不可傷其本絡。
輕則言語不清。
重則血出而死。
若暴病發熱。
作渴飲冷。
口舌生瘡。
大便秘結。
瀉黃散。
若病後發熱。
口渴飲湯。
大便不實。
異功散或口角流涎。
或痰氣壅盛。
脾不能攝也。
六君子湯。
若兒自食甘肥。
或母食酒面。
緻兒口舌生瘡。
清胃散。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弄舌 脾髒虛熱。
令舌絡牽緊。
時時微露而即收者。
名弄舌。
屬心脾虧損。
溫脾散。
有熱。
人參安胃散。
舌舒長而良久不收者。
名吐舌。
乃心脾積熱。
或兼口舌生瘡。
作渴飲冷。
屬胃經實熱。
并用瀉黃散。
若飲水者。
脾胃虛而津液少也。
兼面黃肌瘦。
五心煩熱者。
疳瘦也。
胡黃連丸。
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兇。
卷十一 嬰兒門上 遊風猴疳 丹瘤之證。
俗名遊風。
因胎毒客于腠理。
搏于氣血。
發于皮膚。
其赤暈遊走者。
乃血随風熱也。
若發于胸脅。
遊走四肢者輕。
發于頭面四肢。
延及胸背脅腹者重。
千金雲。
赤遊風腫。
若遍身入心腹者。
即能殺人。
伏龍肝為細末。
雞子白和敷。
勿令幹。
或加發灰、豬膏敷之。
古人雲。
從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
當令人用力。
于各患處遍吮毒血。
各聚于一處。
急砭出之。
内服小劑活命飲。
惟百日内禁砭。
若肚腹膨脹。
二便不通。
毒入内也。
用大連翹湯。
亦有生者。
或用雄黃二分。
朱砂一分。
水飛。
生蜜水調勻。
隔湯溫熱。
常服數匙。
得瀉其毒便解。
在小腹脅上陰囊等處。
忽紅腫如霞。
流行不定。
不止一處者。
用白殼胡桃七個連殼捶碎。
大川連一錢五分。
生甘草節去皮二錢。
水煎炖熱。
陸續勤服。
鄉村不便醫藥者。
以生萊菔搗汁塗之。
亦可灌服數匙。
更以萊菔滓絹包烘暖。
紅腫處。
猴疳者。
狀如圓癬。
色紅。
從臀而起。
漸及遍身。
四圍皮脫。
中露赤肉。
臀疳若猴之狀。
乃胎中毒邪。
蓄于腎髒而發。
不急治必死。
用大川連、生甘草各六分。
乳香、沒藥并炙。
雄黃水飛各四分。
青黛研淨。
朱砂水飛各分半。
西牛黃一分。
各為細末和勻。
每服分半。
蜜調。
燈心湯下。
日三夜二服。
外用淨青黛二錢。
黃柏末微炒閉口。
連翹炒黑。
人中白火醋淬。
各一錢。
土貝母去心炒褐色五錢。
為末和勻。
臨用入西牛黃、冰片各半錢。
麻油調敷神效。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胎驚 小兒胎驚者。
因妊娠飲酒。
忿怒驚跌。
或外挾風邪。
内傷于胎。
兒生下即病也。
若月内壯熱。
翻眼握拳。
噤口出涎。
腰強搐掣。
驚怖啼叫。
腮縮囟開。
頰亦面青眼合者。
當疏風利驚。
化痰調氣。
及貼囟法。
若面青拳搐。
用鈎藤散。
切不可誤作脾風。
妄用溫藥。
若眉間色赤。
或虎口指紋曲裡者可治。
鈎藤散加全蠍。
若眉間青黑者不治。
大抵小兒髒腑脆弱。
不可辄用銀粉鎮墜之劑。
反傷真氣。
多緻不救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目睛動 目者肝之竅也。
肝膽屬風木二經。
兼為相火。
肝血不足。
則風火内生。
故目睛為之動。
經曰。
曲直動搖。
風之象也。
宜四物湯滋其血。
柴胡、山栀清其肝。
陰血内營。
則虛風自息。
兼用六味丸以滋其源。
若愈後驚悸不寐。
或寐中發搐咬牙。
目睛動者。
血虛不能榮筋脈也。
補中益氣倍歸、。
凡病氣有餘。
皆屬元氣不足。
況此證兼屬肝脾。
多為慢驚之漸。
尤當審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唇口蠕動 唇為脾之華。
陽明之脈。
環唇而交人中。
是以脾胃虛者。
多有此證。
不獨病後而已。
夫脾主涎。
脾虛則不能收攝。
多兼流涎。
或誤認為痰而用祛逐之藥。
則津液益枯。
不能滋養筋脈。
遂緻四肢抽搐。
病勢愈甚。
原其治法與慢脾風相同。
當大補脾胃。
六君子加升、柴。
切禁青皮、龍膽草伐肝之藥。
若兼四肢微搐。
或潮熱往來。
或洩瀉嘔吐。
面色痿黃。
皆脾胃有傷也。
加黃、當歸、白芍。
若脾氣下陷而肝木侮之者。
補中益氣以升其陽。
加苓、半、芍藥制肝補脾。
切不可用疏風治驚之藥。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發搐 驚痫發搐。
多因乳母郁怒傳兒。
胎中受患。
或生後乳傷驚恐緻病。
證多吐乳面青。
若痰實壅積。
則壯熱面紅。
當兼調治其母。
切不可損其元氣。
驗其順逆。
男則握拳。
拇指叉入食指中為順。
于外為逆。
女則叉入食指為逆。
于外為順。
凡小兒忽然驚搐目直者。
皆肝經風熱。
若肝虛生風。
則目連劄而不搐。
及多呵欠切牙。
若肝經風實。
則目直大叫。
呵欠項急頓悶。
若肝經有熱。
則目直視不搐。
得心熱則搐。
其證手循衣領。
及亂撚物。
宜瀉肝熱為主。
凡病之新久。
皆能引動肝風。
風内動則上入于目。
故目為之連劄。
若熱入于目。
牽其筋脈。
兩俱緊。
不能轉視。
故目直也。
亦有飲食停滞中焦。
緻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肝木生發之氣不得升。
緻生虛風者。
若胸滿腹痛。
嘔吐惡食。
輕則消導化痰。
重則探吐攻積。
更須審其所傷寒物熱物。
亦有因感冒吐瀉。
緻土敗水侮而生虛風者。
不可遽服驚藥。
若辄用之。
反成其風而益其病矣。
潔古雲。
傷風發搐。
當辨有汗無汗。
用大青膏、小續命分治。
薛按前證。
若口中氣熱。
搐而有力。
屬形病俱實。
宜大青膏以散風邪。
若口氣不熱。
搐而無力。
屬形病俱虛。
宜異功散以補脾土。
六味丸以滋肝木。
鈎藤飲以清肝火。
因風邪郁熱而變諸證。
當理肺經。
清風邪。
若外邪既解。
而諸證不愈者。
當實脾土補肺金。
若竟治其風。
恐脾氣複傷。
諸證蜂起矣。
若傷食後發搐。
身溫多睡。
或吐不思食。
宜先定搐。
搐止白餅子下之。
後與秘旨安神丸。
若飲食停滞。
嘔吐不食。
腹脹便秘者。
屬實熱。
白餅子下之。
若下後搐熱益甚。
嘔吐不食者。
屬虛熱。
異功散補之。
若脾胃既傷。
肝火所勝。
六君子加鈎藤鈎。
以健脾氣。
平肝木。
大凡飲食既消而不愈者。
但調補脾胃。
則諸邪自退。
百日内發搐。
真者不過兩三次必死。
假者頻發不死。
真者内生驚痫。
假者外傷風冷。
血氣未實。
不能勝任。
故發搐也。
口中氣熱。
大青膏及塗囟法。
并用大青膏加白礬。
取三錢。
入桃枝一握。
煎水浴之。
勿浴兒背。
此即浴體法也。
前證多因胎中受患。
或乳母郁怒傳兒。
或兒脾傷自病。
當固元氣為主。
凡搐頻者。
風在表易治。
宜發散。
搐稀者風在髒。
難治。
宜補脾。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癫痫 錢仲陽雲。
小兒發痫。
因氣血未充。
神氣未實。
或為風邪所傷。
或為驚怪所觸。
亦有因乳母七情驚怖所緻。
若眼直目牽。
口噤流涎。
腹膨搐搦。
背項反張。
腰脊強勁。
形如死狀。
或一時二時醒。
若反折上竄。
其聲如雞。
屬肝。
抽搐有力。
為實邪。
柴胡清肝散。
大便不通者。
瀉青丸。
陰虛。
地黃丸。
若目瞪吐舌。
其聲如馬。
屬心。
發熱飲冷為實熱。
朱砂安神丸。
發熱飲湯為虛熱。
辰砂妙香散。
若目直腹痛。
其聲如牛。
屬脾。
若發熱抽掣。
仰卧。
面色光澤。
脈浮病在腑為陽。
易治。
加味導痰湯。
身冷不搐。
覆卧面色黯黑。
脈沉病在髒為陰。
難治。
六君子加木香、柴胡。
若驚跳反折手縱。
其聲如羊。
屬肺。
面色痿黃者。
土不能生金也。
五味異功散。
面色赤者。
陰火上沖于肺也。
地黃丸。
若肢體如屍。
口吐涎沫。
其聲如豬。
屬腎。
地黃丸用紫河車膏代蜜丸服。
腎無瀉法。
故悉從虛治。
凡有此證。
先宜看耳後高骨間。
有青紫紋。
抓破出血。
可免其患。
此皆元氣不足之證。
須常用六味丸加鹿角膠。
或八味丸用鮮河車膏代蜜以助先天。
更以六君子補中益氣以助後天。
設若泛行克伐。
複傷元氣。
則必不時舉發。
久而危殆。
多緻不救。
凡癫痫虎口脈亂。
乃氣不和也。
脈紋見有五色。
由其病甚。
色能加變。
至于純黑者。
不可治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睡中驚動 小兒睡中驚動。
由心腎不足所緻。
蓋髒腑脆弱。
易為驚恐。
夫人之神氣。
寤則行于目。
寐則栖于腎。
今心腎既虛。
則不能甯攝精神。
故睡中驚動也。
治宜清心安神。
亦有驚吓而作者。
因擊動其肝。
故魂不安也。
宜抱龍丸以豁痰鎮驚。
若食郁生痰。
驚動不安者。
用四君子以健脾。
加神曲、半夏以化痰。
山栀、柴胡以清熱。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目動切牙 小兒驚後。
目微動切牙者。
皆病後亡津液。
不能榮其筋脈也。
亦有肝經虛熱生風者。
宜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
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
氣有餘也。
瀉青丸。
夜間盜汗及睡不甯而動者。
血不足而肝腎有熱也。
地黃丸。
或因肝經風邪傳于脾腎者。
亦令切牙。
先用柴胡清肝散。
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
若因肝胃虛熱。
補中益氣加芍藥、山栀。
實熱。
瀉黃散。
以牙龈屬手足陽明故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搖頭便血 經曰。
諸風掉眩。
皆屬于肝。
肝屬木。
木得風則搖動。
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也。
便血者。
風木搖動。
則土受淩虐而不能統血也。
或因乳母恚怒。
風熱熾盛。
肝木傷脾。
使清陽不升。
亦有風邪侵入大腸者。
治法。
若因風熱。
柴胡清肝散。
若因怒火者。
小柴胡湯加白芍、丹皮。
若清氣不升。
脾氣下陷者。
補中益氣湯。
肝經血熱妄行者。
六味地黃丸。
脾土不能培肝木者。
六君子加柴胡、鈎藤鈎。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偏風口噤 小兒偏風者。
少陽厥陰肝膽二經證也。
口噤者。
由風木太甚而乘于脾。
則筋燥而
丹方治痰核。
用貝母、全蠍、連皮胡桃肉各百枚。
同搗蜜丸。
空心日服彈子大二三丸效。
又方。
用羯羊角瓷片刮下為末。
或舊明角琉璃刮下為末尤良。
每斤入貝母四兩。
全蠍二兩。
蜜丸空腹服三錢。
外用皂莢肉。
入鲫魚腹中灰存性。
蜜和醋調塗大效。
若潰而肉不腐。
或肉不生。
或膿水清稀。
肌寒肉冷。
自汗盜汗。
寒熱内熱。
面色痿黃。
食少體倦。
便利不調者。
五髒皆虛也。
但用補中、六君、益氣養營等湯。
調補脾胃。
則各證自退。
故經雲。
氣傷痛。
形傷腫。
慎不可輕用行氣破血之劑。
流注婦人流注。
多因憂思郁怒。
虧損肝脾。
以緻營氣不從。
逆于肉裡。
或因腠理不密。
外邪客之。
或濕痰流注。
或跌撲血滞。
或産後惡露凝積。
蓋氣流而注。
血注而凝。
或生于四肢關節。
或留于胸腹腰臀。
或結塊。
或漫腫。
皆屬郁火。
急用蔥熨法。
内服益氣養營湯。
未成自消。
已成自潰。
須久服無間。
自然收功。
若久而腫起作痛。
肢體倦怠。
病氣有餘。
形氣不足。
尚可調治。
若漫腫微痛。
屬形氣病氣俱不足。
最為難治。
或不作腫。
或膿成不潰。
氣血虛也。
人參養榮湯。
憎寒畏寒。
陽氣虛也。
十全大補湯。
晡熱内熱。
陰血虛也。
四物加參、術。
作嘔欲嘔。
胃氣虛也。
六君子加炮姜。
食少體倦。
脾氣虛也。
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
四肢逆冷。
小便頻數。
命門火衰也。
八味丸。
小便頻數。
痰盛作渴。
腎水虧損也。
六味丸加麥門冬。
月經過期。
多日不止。
肝脾虛也。
八珍加柴胡、丹皮。
凡潰而氣血虛弱不斂者。
十全大補煎膏服之。
久潰而寒邪凝滞不斂者。
豆豉餅祛散之。
其潰而内有膿管不斂者。
用藥腐化之。
若不補氣血。
不節飲食。
不慎起居。
不戒七情。
或用寒涼克伐。
俱不治。
乳癰乳岩婦人乳癰。
有内吹外吹。
上逆下順之異。
總屬膽胃二經熱毒。
氣血凝滞。
故初起腫痛。
發于肌表。
肉色赤。
其人表熱發熱。
或發寒熱。
或憎寒頭痛。
煩渴引飲。
加味逍遙散加栝蒌霜。
若至數日之間。
膿成滿竅。
稠膿湧出。
膿盡自愈。
若氣血虛弱。
或誤用敗毒。
久不收斂。
膿清脈大。
非大劑開郁理氣。
溫補氣血。
不能收功。
丹方治乳癰初起。
用蒲公英草搗汁。
和陳酒服。
以滓敷腫處即消。
然此施于藜藿之人辄效。
若膏粱七情内郁所緻者。
良非所宜。
當用鹿角。
瓷鋒刮屑。
加麝香溫酒調服。
若肥盛多痰郁滞者。
用橘皮摘碎如豆大。
湯泡淨。
以飛羅面拌炒。
去面為末。
黑糖調二錢。
醇酒服之。
又方。
用蟹殼存性。
醇酒服三錢。
又乳房腫。
用貝母、栝蒌實、甘草節各三錢煎服效。
已潰。
加忍冬一兩佳。
乳岩屬肝脾二髒久郁。
氣血虧損。
故初起小核結于乳内。
肉色如故。
其人内熱夜熱。
五心煩熱。
肢體倦瘦。
月經不調。
益氣養營湯、加味逍遙散。
多服漸散。
氣虛必大劑人參。
專心久服。
其核漸消。
若服攻堅解毒。
傷其正氣。
必緻潰敗。
多有數年不潰者最危。
潰則不治。
周季芝雲。
乳癖乳岩結硬未潰。
以活鲫魚同生山藥搗爛。
入麝香少許。
塗塊上。
覺癢極。
勿搔動。
隔衣輕輕揉之。
七日一塗。
旋塗漸消。
若荏苒歲月。
以緻潰腐。
漸大類岩。
色赤出水。
深洞臭穢。
用歸脾湯等藥。
可延歲月。
若誤用攻伐。
危殆迫矣。
曾見一婦乳房結核如杯。
數年諸治不效。
因血崩後。
日服人參兩許。
月餘參盡二斤。
乳核霍然。
陰瘡婦人陰瘡。
乃七情郁火傷損肝脾。
濕熱下注。
其外證。
有陰中舒出如蛇。
俗呼陰挺。
有翻突如餅。
俗呼陰菌。
亦有如雞冠。
如鼠乳。
亦有生諸蟲。
腫病濕癢。
潰爛出水。
脹悶脫墜者。
其内證。
口幹内熱體倦。
經候不調。
飲食無味。
晡熱發熱。
胸膈不利。
脅腹不調。
小腹痞脹。
赤白帶下。
小水淋瀝。
其治法。
腫痛者。
四物加柴胡、山栀、丹皮、膽草。
濕癢者。
歸脾湯加山栀、柴胡、丹皮。
淋瀝者。
龍膽瀉肝湯加白術、丹皮。
潰腐者。
加味逍遙散。
腫悶脫墜者。
補中益氣加山栀、丹皮。
佐以外治之法可也。
若陰中有蟲癢痛。
乃肝經濕熱。
此惟獨陰無陽。
郁火内蘊所緻。
患此者。
必骨蒸潮熱。
經水不調。
幹咳吐紅。
面赤聲啞。
雖日用開郁降火之藥。
多不能愈。
大抵五志之病。
非藥可醫。
而失合證治尤難。
外治之法。
以桃仁研膏和雄黃末、輕粉。
塗豬肝納陰中。
并用肥湯煎苦參洗滌。
或以鲫魚膽塗之。
然旋治旋發。
如菌蒂生蟲。
不腐不止。
又有交接時辄出血作痛。
此肝傷而不能藏血。
脾傷而不能攝血也。
多用加味逍遙散加肉桂。
或歸脾湯下加減八味丸自愈。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脈法 小兒三歲以内。
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
以驗其病。
脈紋從寅關起。
不至卯關者易已。
若連卯關者難愈。
若寅侵卯。
卯侵過辰者最劇。
其脈紋見五色。
如因驚必青。
熱則赤。
風熱瀉利色紫。
當以類推之。
又紋色顯而有萦纡者。
為有胃氣。
易治。
紋色細淡而直如刀刃者。
乃正氣之虛。
難治。
紋上另有一點如流珠者為宿食。
紋傍另有一條如絲縷者為風痰。
紋斜向内者易已。
斜向指甲者難愈。
三歲後則以一指轉側辨其脈。
五六歲後脈六七至為平脈。
浮為風。
浮大而數為風熱。
沉細為寒。
沉澀為傷食。
伏結為物聚。
微細為疳積。
為腹痛。
浮而洪為有熱。
浮而遲為有寒。
弦急為氣不和。
促結為虛驚。
脈亂不治。
此論脈之大端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面目證 左腮屬肝。
右腮屬肺。
額上屬心。
鼻屬脾。
頤屬腎。
青主驚積不散。
紅主痰積驚熱。
黃者食積癖。
白主洩瀉水谷。
黑主腎氣受傷。
目内赤者心實熱。
淡紅者心虛熱。
青者肝實熱。
淡青者肝虛熱。
黃者脾實熱。
白而混者肺實熱。
目無精光者腎虛也。
若目無大者。
五髒皆不滿。
兒多不育。
卷十一 嬰兒門上 五髒虛實寒熱 心主驚。
實則叫哭。
發熱飲水而搐。
虛則困卧而悸。
心熱則合面睡。
或上竄切牙。
心氣實則喜仰卧。
肝主風。
實則面青目直。
叫哭壯熱。
項急頓悶。
虛則切牙呵欠。
肝熱則手循衣領。
及亂撚物。
壯熱飲水喘悶。
肝有風則目連劄。
得心熱則發搐。
或筋脈牽緊而直視。
肝熱則目赤。
兼青則發搐。
風甚則身反張強直。
脾主困。
實則身熱引飲。
虛則吐瀉生風。
若面白腹痛。
口中氣冷。
不思飲食。
或吐清水者。
脾胃虛寒也。
呵欠多睡者。
脾氣虛而欲發驚也。
肺主喘。
實則悶亂氣急喘促飲水。
虛則哽氣出息。
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
肺盛複感風寒。
則胸滿氣急。
喘嗽上氣。
肺髒怯則唇白。
若悶亂氣粗。
喘促哽氣者。
肺虛而邪實也。
腎主噓。
皆胎禀虛怯。
神氣不足。
目無精光。
面白顱解。
此皆難育。
雖育不壽。
或目畏明下竄者。
蓋骨重則身縮也。
切牙者。
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
惟痘瘡有實則黑陷證。
乃邪火亢盛。
非正氣之實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變蒸 小兒變蒸。
變者變其情智。
蒸者蒸其血脈。
大抵三十二日為一變。
每經變畢。
則情智異常。
全嬰方論雲。
變蒸者。
以長氣血也。
變者上氣。
蒸者發熱。
輕則體熱虛驚。
耳冷KT冷。
微汗。
唇生白泡。
三日可愈。
重者寒熱。
脈亂。
腹疼啼叫。
不能乳食。
食即吐。
五七日方愈。
變蒸之時。
不欲驚動。
當其時有熱微驚。
慎不可治及灸刺。
但熟視之。
若良久不已。
少與紫丸微下。
熱歇便止。
若于變蒸之中。
加以時行溫病。
或非變蒸而得時行病者。
其證皆相似。
惟耳及尻通熱。
口上無白泡。
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
汗出溫粉粉之。
熱歇便瘥。
若猶不除。
乃與紫丸微下之。
小兒禀虛。
在所不免。
勿藥可也。
嘗見小兒變蒸發熱有痰。
投以抱龍丸。
卒至不救。
若不熱不蒸。
略無證候而暗變者。
禀氣壯實故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胎證 小兒胎證。
謂胎熱。
胎寒。
胎黃。
胎肥。
胎弱。
是也。
胎熱者。
生下有血色。
旬日之間。
目閉面赤。
眼胞腫。
啼叫驚煩。
壯熱溺黃。
大便色黃。
急欲食乳。
此在胎中受熱。
及膏粱内蘊。
宜用清胃散之類。
胎寒者。
初生面色白。
啼聲低小。
或手足攣屈。
或口噤不開。
此母氣虛寒。
或在胎時。
母過食生冷。
或感寒氣。
宜用五味異功散之類。
胎黃者體目俱黃。
小便秘澀。
不乳啼叫。
或腹膨洩瀉。
此在胎時。
母過食炙爆辛辣。
緻生濕熱。
宜用瀉黃散之類。
胎肥者。
肌肉禀濃。
目睛粉紅。
彌月後漸瘦。
五心煩熱。
大便不利。
口吻流涎。
此受母之胃熱所緻也。
乳母服大連翹湯。
兒亦飲少許以疏利之。
胎弱者面無精光。
肌體瘦薄。
身無血色。
大便白水。
時時哽氣及哕。
因父氣不足者。
六味地黃丸。
因母氣不足者。
八珍湯。
母子并服。
近世初生小兒。
概與化毒丹。
及黃連、犀角、貝母、甘草、朱砂之屬。
殊不知此惟身面皆赤。
胎禀多熱毒者為宜。
若身面皆白。
胎禀虛寒。
本來少毒者服之。
反伐其始生之氣。
多緻夭枉。
當用連皮胡桃肉三枚研極爛。
橄榄核三枚燒存性。
明雄黃研細水飛淨三分。
甘草煎濃汁。
和生白蜜數匙。
研勻攪去滓。
時時溫服引出腎髒之毒。
嘗見服此者。
多不出痘。
即出亦稀。
而無苦寒傷胃之患。
可不辨虛實寒熱。
而漫投化毒之劑乎。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胎毒 小兒初生。
其身如有湯潑火傷者。
皆母過食膏粱所緻。
母服清胃散、逍遙散。
清其氣血。
兒亦常飲數滴。
有身無皮膚而赤發熱者。
皆由産母胃中火盛也。
用熟石膏末。
加珍珠粉撲之。
亦有因父遺毒所緻。
當從黴瘡毒治。
夏月以兒卧蕉葉上尤良。
有身無皮膚而不赤者。
皆由産母脾肺不足也。
以參、末加珍珠粉撲之。
脾主肌肉。
肺主皮毛。
故知病脾肺也。
子母俱服保元湯。
如腦額生瘡者。
火土相合。
濕熱攻擊髓海也。
難治。
腳上有瘡者。
陰虛火盛也。
不滿五歲而死。
如未盈月而撮口握拳腰軟者。
此肝腎中邪勝正弱也。
三日内見者必不治。
如男指向裡。
女指向外。
尚可治。
鈎藤散主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噤風撮口臍風 小兒初生噤風者。
胎中受熱。
毒流心脾。
生下複為風邪所搏。
緻眼閉口噤。
啼聲不出。
舌上如粟。
口吐白沫。
七日内見者。
百無一生。
撮口者。
因胎熱。
兼風。
自臍而入心脾。
緻面目黃赤。
氣息喘急。
聲不出。
舌強唇青。
口撮腹脹。
急于囟門灸七壯。
灸之不哭。
吊腸吐沫者不救。
臍風者。
因斷臍之後。
為水濕風邪入于心脾。
緻腹脹臍腫。
四肢厥直。
啼不吮乳。
甚則撮口發搐。
七日内患者最危。
宜用麝香、蠍尾、銅綠、輕粉、辰砂為散。
姜湯調服。
若臍邊青黑。
握拳口噤。
是為内搐。
不治。
若齒龈有泡如粟。
挑破即開。
不必用藥。
卷十一 嬰兒門上 急欲乳 急欲乳。
不能食者。
此風邪由臍而蘊心脾。
緻舌幹唇燥。
不能吮乳也。
因外邪而唇口撮緊者。
名臍風。
多不可救。
若心脾有熱。
舌尖痛不能吮乳者。
以柳華散敷之。
目閉口噤。
啼聲不出。
吮乳不得而吐沫者。
辰砂膏塗乳。
令兒吮之。
若舌下腫如小舌者。
或舌絡牽痛。
或齒龈患白星。
俱用線針刺出毒血。
亦數柳華散。
凡針重舌。
以針向外橫挑底尖細脈。
不可傷其本絡。
輕則言語不清。
重則血出而死。
若暴病發熱。
作渴飲冷。
口舌生瘡。
大便秘結。
瀉黃散。
若病後發熱。
口渴飲湯。
大便不實。
異功散或口角流涎。
或痰氣壅盛。
脾不能攝也。
六君子湯。
若兒自食甘肥。
或母食酒面。
緻兒口舌生瘡。
清胃散。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弄舌 脾髒虛熱。
令舌絡牽緊。
時時微露而即收者。
名弄舌。
屬心脾虧損。
溫脾散。
有熱。
人參安胃散。
舌舒長而良久不收者。
名吐舌。
乃心脾積熱。
或兼口舌生瘡。
作渴飲冷。
屬胃經實熱。
并用瀉黃散。
若飲水者。
脾胃虛而津液少也。
兼面黃肌瘦。
五心煩熱者。
疳瘦也。
胡黃連丸。
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兇。
卷十一 嬰兒門上 遊風猴疳 丹瘤之證。
俗名遊風。
因胎毒客于腠理。
搏于氣血。
發于皮膚。
其赤暈遊走者。
乃血随風熱也。
若發于胸脅。
遊走四肢者輕。
發于頭面四肢。
延及胸背脅腹者重。
千金雲。
赤遊風腫。
若遍身入心腹者。
即能殺人。
伏龍肝為細末。
雞子白和敷。
勿令幹。
或加發灰、豬膏敷之。
古人雲。
從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
當令人用力。
于各患處遍吮毒血。
各聚于一處。
急砭出之。
内服小劑活命飲。
惟百日内禁砭。
若肚腹膨脹。
二便不通。
毒入内也。
用大連翹湯。
亦有生者。
或用雄黃二分。
朱砂一分。
水飛。
生蜜水調勻。
隔湯溫熱。
常服數匙。
得瀉其毒便解。
在小腹脅上陰囊等處。
忽紅腫如霞。
流行不定。
不止一處者。
用白殼胡桃七個連殼捶碎。
大川連一錢五分。
生甘草節去皮二錢。
水煎炖熱。
陸續勤服。
鄉村不便醫藥者。
以生萊菔搗汁塗之。
亦可灌服數匙。
更以萊菔滓絹包烘暖。
紅腫處。
猴疳者。
狀如圓癬。
色紅。
從臀而起。
漸及遍身。
四圍皮脫。
中露赤肉。
臀疳若猴之狀。
乃胎中毒邪。
蓄于腎髒而發。
不急治必死。
用大川連、生甘草各六分。
乳香、沒藥并炙。
雄黃水飛各四分。
青黛研淨。
朱砂水飛各分半。
西牛黃一分。
各為細末和勻。
每服分半。
蜜調。
燈心湯下。
日三夜二服。
外用淨青黛二錢。
黃柏末微炒閉口。
連翹炒黑。
人中白火醋淬。
各一錢。
土貝母去心炒褐色五錢。
為末和勻。
臨用入西牛黃、冰片各半錢。
麻油調敷神效。
卷十一 嬰兒門上 胎驚 小兒胎驚者。
因妊娠飲酒。
忿怒驚跌。
或外挾風邪。
内傷于胎。
兒生下即病也。
若月内壯熱。
翻眼握拳。
噤口出涎。
腰強搐掣。
驚怖啼叫。
腮縮囟開。
頰亦面青眼合者。
當疏風利驚。
化痰調氣。
及貼囟法。
若面青拳搐。
用鈎藤散。
切不可誤作脾風。
妄用溫藥。
若眉間色赤。
或虎口指紋曲裡者可治。
鈎藤散加全蠍。
若眉間青黑者不治。
大抵小兒髒腑脆弱。
不可辄用銀粉鎮墜之劑。
反傷真氣。
多緻不救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目睛動 目者肝之竅也。
肝膽屬風木二經。
兼為相火。
肝血不足。
則風火内生。
故目睛為之動。
經曰。
曲直動搖。
風之象也。
宜四物湯滋其血。
柴胡、山栀清其肝。
陰血内營。
則虛風自息。
兼用六味丸以滋其源。
若愈後驚悸不寐。
或寐中發搐咬牙。
目睛動者。
血虛不能榮筋脈也。
補中益氣倍歸、。
凡病氣有餘。
皆屬元氣不足。
況此證兼屬肝脾。
多為慢驚之漸。
尤當審之。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唇口蠕動 唇為脾之華。
陽明之脈。
環唇而交人中。
是以脾胃虛者。
多有此證。
不獨病後而已。
夫脾主涎。
脾虛則不能收攝。
多兼流涎。
或誤認為痰而用祛逐之藥。
則津液益枯。
不能滋養筋脈。
遂緻四肢抽搐。
病勢愈甚。
原其治法與慢脾風相同。
當大補脾胃。
六君子加升、柴。
切禁青皮、龍膽草伐肝之藥。
若兼四肢微搐。
或潮熱往來。
或洩瀉嘔吐。
面色痿黃。
皆脾胃有傷也。
加黃、當歸、白芍。
若脾氣下陷而肝木侮之者。
補中益氣以升其陽。
加苓、半、芍藥制肝補脾。
切不可用疏風治驚之藥。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發搐 驚痫發搐。
多因乳母郁怒傳兒。
胎中受患。
或生後乳傷驚恐緻病。
證多吐乳面青。
若痰實壅積。
則壯熱面紅。
當兼調治其母。
切不可損其元氣。
驗其順逆。
男則握拳。
拇指叉入食指中為順。
于外為逆。
女則叉入食指為逆。
于外為順。
凡小兒忽然驚搐目直者。
皆肝經風熱。
若肝虛生風。
則目連劄而不搐。
及多呵欠切牙。
若肝經風實。
則目直大叫。
呵欠項急頓悶。
若肝經有熱。
則目直視不搐。
得心熱則搐。
其證手循衣領。
及亂撚物。
宜瀉肝熱為主。
凡病之新久。
皆能引動肝風。
風内動則上入于目。
故目為之連劄。
若熱入于目。
牽其筋脈。
兩俱緊。
不能轉視。
故目直也。
亦有飲食停滞中焦。
緻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肝木生發之氣不得升。
緻生虛風者。
若胸滿腹痛。
嘔吐惡食。
輕則消導化痰。
重則探吐攻積。
更須審其所傷寒物熱物。
亦有因感冒吐瀉。
緻土敗水侮而生虛風者。
不可遽服驚藥。
若辄用之。
反成其風而益其病矣。
潔古雲。
傷風發搐。
當辨有汗無汗。
用大青膏、小續命分治。
薛按前證。
若口中氣熱。
搐而有力。
屬形病俱實。
宜大青膏以散風邪。
若口氣不熱。
搐而無力。
屬形病俱虛。
宜異功散以補脾土。
六味丸以滋肝木。
鈎藤飲以清肝火。
因風邪郁熱而變諸證。
當理肺經。
清風邪。
若外邪既解。
而諸證不愈者。
當實脾土補肺金。
若竟治其風。
恐脾氣複傷。
諸證蜂起矣。
若傷食後發搐。
身溫多睡。
或吐不思食。
宜先定搐。
搐止白餅子下之。
後與秘旨安神丸。
若飲食停滞。
嘔吐不食。
腹脹便秘者。
屬實熱。
白餅子下之。
若下後搐熱益甚。
嘔吐不食者。
屬虛熱。
異功散補之。
若脾胃既傷。
肝火所勝。
六君子加鈎藤鈎。
以健脾氣。
平肝木。
大凡飲食既消而不愈者。
但調補脾胃。
則諸邪自退。
百日内發搐。
真者不過兩三次必死。
假者頻發不死。
真者内生驚痫。
假者外傷風冷。
血氣未實。
不能勝任。
故發搐也。
口中氣熱。
大青膏及塗囟法。
并用大青膏加白礬。
取三錢。
入桃枝一握。
煎水浴之。
勿浴兒背。
此即浴體法也。
前證多因胎中受患。
或乳母郁怒傳兒。
或兒脾傷自病。
當固元氣為主。
凡搐頻者。
風在表易治。
宜發散。
搐稀者風在髒。
難治。
宜補脾。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癫痫 錢仲陽雲。
小兒發痫。
因氣血未充。
神氣未實。
或為風邪所傷。
或為驚怪所觸。
亦有因乳母七情驚怖所緻。
若眼直目牽。
口噤流涎。
腹膨搐搦。
背項反張。
腰脊強勁。
形如死狀。
或一時二時醒。
若反折上竄。
其聲如雞。
屬肝。
抽搐有力。
為實邪。
柴胡清肝散。
大便不通者。
瀉青丸。
陰虛。
地黃丸。
若目瞪吐舌。
其聲如馬。
屬心。
發熱飲冷為實熱。
朱砂安神丸。
發熱飲湯為虛熱。
辰砂妙香散。
若目直腹痛。
其聲如牛。
屬脾。
若發熱抽掣。
仰卧。
面色光澤。
脈浮病在腑為陽。
易治。
加味導痰湯。
身冷不搐。
覆卧面色黯黑。
脈沉病在髒為陰。
難治。
六君子加木香、柴胡。
若驚跳反折手縱。
其聲如羊。
屬肺。
面色痿黃者。
土不能生金也。
五味異功散。
面色赤者。
陰火上沖于肺也。
地黃丸。
若肢體如屍。
口吐涎沫。
其聲如豬。
屬腎。
地黃丸用紫河車膏代蜜丸服。
腎無瀉法。
故悉從虛治。
凡有此證。
先宜看耳後高骨間。
有青紫紋。
抓破出血。
可免其患。
此皆元氣不足之證。
須常用六味丸加鹿角膠。
或八味丸用鮮河車膏代蜜以助先天。
更以六君子補中益氣以助後天。
設若泛行克伐。
複傷元氣。
則必不時舉發。
久而危殆。
多緻不救。
凡癫痫虎口脈亂。
乃氣不和也。
脈紋見有五色。
由其病甚。
色能加變。
至于純黑者。
不可治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睡中驚動 小兒睡中驚動。
由心腎不足所緻。
蓋髒腑脆弱。
易為驚恐。
夫人之神氣。
寤則行于目。
寐則栖于腎。
今心腎既虛。
則不能甯攝精神。
故睡中驚動也。
治宜清心安神。
亦有驚吓而作者。
因擊動其肝。
故魂不安也。
宜抱龍丸以豁痰鎮驚。
若食郁生痰。
驚動不安者。
用四君子以健脾。
加神曲、半夏以化痰。
山栀、柴胡以清熱。
卷十一 嬰兒門上 目動切牙 小兒驚後。
目微動切牙者。
皆病後亡津液。
不能榮其筋脈也。
亦有肝經虛熱生風者。
宜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
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
氣有餘也。
瀉青丸。
夜間盜汗及睡不甯而動者。
血不足而肝腎有熱也。
地黃丸。
或因肝經風邪傳于脾腎者。
亦令切牙。
先用柴胡清肝散。
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
若因肝胃虛熱。
補中益氣加芍藥、山栀。
實熱。
瀉黃散。
以牙龈屬手足陽明故也。
卷十一 嬰兒門上 搖頭便血 經曰。
諸風掉眩。
皆屬于肝。
肝屬木。
木得風則搖動。
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也。
便血者。
風木搖動。
則土受淩虐而不能統血也。
或因乳母恚怒。
風熱熾盛。
肝木傷脾。
使清陽不升。
亦有風邪侵入大腸者。
治法。
若因風熱。
柴胡清肝散。
若因怒火者。
小柴胡湯加白芍、丹皮。
若清氣不升。
脾氣下陷者。
補中益氣湯。
肝經血熱妄行者。
六味地黃丸。
脾土不能培肝木者。
六君子加柴胡、鈎藤鈎。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偏風口噤 小兒偏風者。
少陽厥陰肝膽二經證也。
口噤者。
由風木太甚而乘于脾。
則筋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