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瘡瘍門

關燈
見有服商陸根、苦匏酒、過山龍、雪裡青、鹿蔥等汁。

    吐利脫元而死者。

    指不勝屈。

    曾有孕婦病黃。

    誤用瓜蒂搐鼻。

    嘔逆喘滿。

    緻胎息上沖。

    慘痛叫号而斃。

    設當此際。

    得何法以救之耶。

    答言。

    是皆與飛蛾觸火無異。

    欲救之者。

    惟廣行刊布。

    垂誡将來。

    勿蹈前轍。

    庶不失仁人之用心。

     若欲手挽既覆之車。

    吾末如之何也。

     目黃目黃曰黃瘅。

    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

    經雲。

    風氣與陽明入胃。

    循脈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

    則風氣不得外洩。

    則為熱中而目黃。

    煩渴引飲。

    宣明用青龍散。

    殊失經旨。

    合用越婢加術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選用。

    病久屬虛者。

    理苓湯倍用桂、苓。

    凡黃瘅目黃不除。

    或頭重。

    以瓜蒂散搐鼻。

    後用茵陳五苓散清利之。

     〔診〕脈沉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皆發黃。

    脈洪大。

    大便利而渴者死。

    脈微小。

    小便利不渴者生。

    凡黃家。

    候其寸口近掌無脈。

    口鼻氣冷。

    并不可治。

    瘅毒入腹。

    喘滿者危。

    凡年壯氣實。

     脈滑便堅者易愈。

    年衰氣弱。

    脈虛澀而便利者難痊。

     卷九 雜門 嘈雜(嗳氣、KT) 嘈雜與吞酸一類。

    皆由肝氣不舒。

    木挾相火乘其脾胃。

    則谷之精微不行。

    濁液攢聚。

    為痰為飲。

    其痰亦從木氣化酸。

    肝木搖動中土。

    故中土擾擾不甯。

    而嘈雜如饑狀。

    每求食以自救。

    苟得少食。

    則嘈雜少止。

    止則複作。

    蓋土虛不禁木所搖。

    故治法必當補脾運痰。

    土濃載物。

    則風木自安。

    不必用伐肝之劑。

    六君子湯為專藥。

    火盛作酸。

    加吳茱萸、川黃連。

    若不開郁補土。

    務攻其痰。

    久久而虛。

    必變反胃洩瀉。

    痞滿眩暈等病矣。

    嘈雜或食後。

    腐化酸臭。

    心中煩雜者。

    保和丸。

     濕痰氣滞。

    不喜飲食者。

    保和丸二錢。

    越鞠丸一錢和服。

    脈洪大者火多。

    二陳加姜汁炒山栀、川連。

    滑大者痰多。

    導痰加芩、連、山栀。

    脈弦細身倦怠者。

    六君子加撫芎、蒼術、姜汁炒山栀。

     不應。

    合佐金丸。

    又有用消克藥過多。

    饑不能食。

    精神漸減。

    四君子加白芍、陳皮、姜汁炒川連。

     心懸懸如饑狀。

    欲食之時。

    勿與飲食。

    常以枳術丸三分。

    抑青丸一分和服。

    中脘有飲則嘈。

    有宿食則酸。

    故常嗳宿腐氣逆咽酸水。

    亦有每晨吐酸水數口。

    日間無事。

    膈常如酸熱者。

    皆中宮不清所緻。

    越鞠丸合佐金丸服最妙。

    婦人悒郁。

    多有此證。

    逍遙散下佐金丸。

    腎肝陰虛。

    不能納氣歸元而作嘈雜。

    嗳氣。

    痞滿。

    脈必澀弱。

    服補中、二陳諸藥不效者。

    臨卧用四神丸加川連。

    侵晨用六味丸加沉香。

     嗳氣嗳氣皆屬胃中窒塞。

    氣不宣通。

    上迫而出也。

    然有飲食太過。

    嗳出如敗卵氣者。

    則當審所傷何物而消導之。

    亦有胃弱不能克化而然者。

    此宜兼補兼消。

    不可純用克伐也。

     KT胃中津氣枯槁則KT。

    若平時飲食常KT者。

    為反胃之漸。

    不可不知。

     卷九 雜門 欠嚏 經雲。

    腎為欠為嚏。

    氣郁于胃。

    故欠生焉。

    胃足陽明之脈。

    是動。

    則病振寒。

    善伸數欠。

    二陽一陰發病。

    主驚駭。

    背痛。

    善噫善欠。

     胃為二陽。

    腎為一陰。

    以胃虛氣郁于中則為噫。

    腎虛經郁于下則為欠。

    内經雖以欠隸諸胃。

     然必由少陰經氣下郁。

    不能上走陽明。

    胃氣因之不舒而頻呼數欠。

    以洩其氣。

    舒其經。

    若少陰氣不下應。

    胃氣雖虛。

    郁上洩。

    則但呼而不欠也。

     人之嚏者。

    陽氣和利。

    滿于心。

    出于鼻。

    故為嚏。

     金匮雲。

    夫中寒家善欠。

    其人清涕出。

    發熱色和者善嚏。

    中寒。

    其人下利。

    以裡虛也。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

     中氣虛寒。

    不能上溫肺氣。

    則善呼。

    不能下引腎氣。

    則善欠。

    故呼欠。

    雖主胃氣不舒。

    實緣腎氣郁伏所緻。

    若中寒而加火迫津氣。

    或風激水液。

    皆清涕出。

    縱由士虛不能禦邪之故。

    設兼客邪發熱。

    而色和善嚏者。

    此表氣尚強。

    逼邪上走空竅也。

    亦有裡虛不能拒邪而為下利者。

    知其人必有陳寒。

    無陽氣以發越其邪。

    故欲嚏而不能也。

     河間曰。

    嚏者鼻中因癢。

    而氣噴作于聲也。

    鼻為肺竅。

    癢為火化。

    外風欲入而内火拒格。

    故發為嚏。

    有嚏則風邪随氣而散。

    不能入傷于經。

    是以傷風有嚏為輕。

     石頑曰。

    内經金匮。

    雖有嚏欠之因。

    卻無方藥主治。

    守真以傷風有嚏為輕者。

    其人陽氣和利。

     雖有風邪。

    自能随氣鼓散。

    可無藉于湯藥也。

    于此有人素蘊濕熱。

    加以客邪。

    鼻塞不聞香臭。

    服細辛、辛夷等藥百餘劑。

    每當微風。

    即嚏不已。

    三嚏之後。

    清涕如注。

    腦戶隐隐掣痛。

    諸治罔效。

     因思金匮中寒家清涕善嚏之說。

    遂取鐘乳專溫肺氣之品。

    助以人參溫中。

    黃實衛。

    鹿茸固髓。

     黃牛腦和丸。

    空腹服三十丸。

    餌及兩月。

    數年之病。

    随手而愈。

     卷九 雜門 身重(解) 經曰。

    肝虛腎虛腳虛。

    皆令人體重煩冤。

     身重多屬于濕。

    宜用健脾行濕之劑。

    如除濕湯、滲濕湯、胃苓湯之類。

    虛人補中益氣加羌、防、茯苓、澤瀉。

    随其攸利。

    仲景雲。

    風濕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湯。

    夏月中風濕。

     身重如山。

    不能轉側。

    消暑十全散加羌活、蒼術。

    腎着身體重。

    甘姜苓術湯。

     石頑曰。

    身重無非濕證。

    濕證多歸重于脾土。

    為脾病是矣。

    又腎為水髒。

    腎虛則邪水用事。

     故又主腎虛。

    至于肝虛。

    亦令人體重煩冤者。

    何也。

    蓋肝虛則不能勝土。

    土無風氣。

    亦必郁熱上蒸而為病矣。

    然肝則重于煩冤。

    脾則重于腫重。

     腎則重于痿弱。

    不可不辨。

     解尺脈緩澀。

    謂之解。

    又雲。

    腎脈太過。

    則令人解。

    腎氣郁熱。

    精不運而解惰。

    煩熱氣乏不欲言。

    此腎經虛熱有餘也。

    河間用利腎湯大謬。

    宜虎潛丸、清燥湯之類。

    肥人夏月多此。

    皆濕熱為患也。

     卷九 雜門 脫營失精 石頑曰。

    嘗讀内經有脫營失精之病。

    方家罕言。

    近惟陳毓仁癰疽圖形。

    僅見失營之名。

    究無方論主治。

    故粗工遇此。

    靡不妄言作名。

    為害不淺。

    夫脫營者。

    營氣内奪。

    五志之火煎迫為患。

     所以動辄煩冤喘促。

    五火交煽于内。

    經久始發于外。

    發則堅硬如石。

    毓仁所謂初如痰核。

    久則漸大如石。

    破後無膿。

    惟流血水。

    乃百死一生之證。

    是以不立方論。

    良有以也。

    其形着也。

    或發膺乳腋脅。

    或發肘腕胫膝。

    各随陰陽偏阻而瑕聚其處。

    久而不已。

    五氣留連。

    病有所并。

    則上下連屬。

    如流注然。

    不可泥于毓仁之耳前後及項間。

    方目之為失營也。

    以始發之時。

    不赤不痛。

    見證甚微。

    是以病者略不介意。

    逮至腫大硬痛。

    蟠根錯節已極。

    豈待破後無膿。

    方為百死一生之證哉。

     原夫脫營之病。

    靡不本之于郁。

    若郁于髒腑。

    則為噎膈等證。

    此不在髒腑。

    病從内生。

    與流注結核乳岩。

    同源異。

    推其主治。

    在始萌可救之際。

    一以和營開結為務。

    而開結全賴胃氣有權。

    方能營運藥力。

    如益氣養營之制。

    專心久服。

    庶可望其向安。

    設以攻堅解毒清火消痰為事。

    必至腫破流水。

    津複外滲。

    至此日進參、。

    徒資淋瀝。

    其破敗之狀。

    有如榴子之裂于皮外。

    蓮實之嵌于房中。

    與翻花瘡形像無異。

    非若流注結核之潰後。

    尚可圖治。

    亦不似失精之筋脈痿也。

    詳脫營失精。

    經雖并舉。

    而死生輕重懸殊。

    脫營由于嘗貴後賤。

    雖不中邪。

    精華日脫。

    營既内亡。

    瑕複外聚。

    攻補皆為扼腕。

     良工無以易其情志也。

    失精由于先富後貧。

    雖不傷邪。

    身體日減。

    内雖菀結。

    外無瑕聚。

    投劑略無妨礙。

    醫師得以施其令澤也。

    然二者之病。

    總關情志。

    每每交加。

    而有同舟敵國。

    兩難分解之勢。

    故毓仁以失營二字括之。

    惜乎但啟其端。

    而肯綮示人之術。

    則隐而不發。

    何怪粗工謬言為道。

     妄用砭石。

    甯免五過四失之咎欤。

     卷九 雜門 脫 喻嘉言曰。

    夫人之身。

    陰陽相抱而不相離。

    是以百年有常。

    故陽欲上脫。

    陰下吸之。

    不能脫也。

    陰欲下脫。

    陽上吸之。

    不能脫也。

    即病因非一。

    陰陽時有亢戰。

    旋必兩協其平。

    惟大醉大勞。

     亂其常度。

    使魂魄不能自主。

    精神上下離決矣。

    蓋上脫者。

    皆是思慮傷神。

    其人多汗。

    面如渥丹。

     妄見妄聞。

    如有神靈。

    閉目轉盼。

    覺身非己有。

    恍若離魂者然。

    下脫者。

    多緣房勞傷精。

    其人翕翕少氣。

    不能飲食。

    大便滑洩無度。

    小便清利倍常。

    或夢寐走洩。

    晝夜遺精。

    或精血并脫。

    不能自主。

    複有上下俱脫者。

    良由上盛下虛。

    精華外脫。

    其人必嗜肥甘。

    好酒色。

    而體肥痰盛。

    往往有類中之虞。

    嘗見有壯歲無病。

    一笑而逝者。

    此上脫也。

    少年交合。

    一注而傾者。

    此下脫也。

    颠仆遺尿。

    喘鳴大汗者。

    此上下俱脫也。

    治法。

    要在未脫之先。

    尋其罅漏緘固之。

    若不識病因。

    而搏搜以冀弋獲。

    雖日服人參。

    徒竭重資。

    究鮮實益。

    總不解陰陽離決之機。

    何髒使然。

    若能洞鑒隔垣。

    随上下援救。

    使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烏有暴脫之患乎。

     石頑曰。

    脫之一證。

    内經雖有精脫者耳襲。

    氣脫者目不明。

    難經又有脫陽者見鬼。

    脫陰者目盲等說。

    鹹非喻子所言之暴脫也。

    夫暴脫之患。

    每嘗見于膏粱充饫之家。

    藜藿艱虞之輩。

    未之有也。

    其于百藝之中。

    惟鳴于醫者。

    殚心竭力。

    以博虛聲。

    非他伎術。

    但勞形而神氣無傷之比。

    昔沈朗仲先生。

    抱病赴高澹遊之招。

    歸即喘汗而脫。

    兒科趙蕙田。

    輕舟應鳴先項公之請。

    比及到崖。

    舟子呼之不應。

    脫然而逝。

    吳羽仁先生。

    先予而候如農姜公。

    适予踵至。

    時方瘀血大下。

    氣亂脈喘。

    難以議藥。

    姑待平旦氣清之時診決。

    庶無差誤。

    握手言别。

    切切囑予。

    歸當謹察病機。

    毋失氣宜。

    訂期明晨早至。

     共圖竭厥之治。

    诘朝坐候。

    吳子不至。

    詢之姜使。

    雲是昨暮複過半塘。

    坐脫肩輿之中。

    因思所囑之言。

    乃知仁人之用心。

    直至形離神散而不自覺。

    又安能于未脫之先。

    尋罅漏而為緘固耶。

    嗟予朽落。

    一息僅存。

    尚不能謝此煩勞。

    因書以為前車之鑒。

    并為同人保生之勸。

     卷九 雜門 過饑胃竭 人賴水谷以生。

    水谷敷布則五髒安和。

    水谷阻逆。

    則百病叢生。

    水谷廢絕。

    則性命傾危。

    以胃為水谷之海。

    五髒之本也。

    惟是病邪結于胃。

    不能行出納之令者。

    切勿強與。

    以益病邪。

    以胃中邪熱蘊隆。

    痰食阻滞。

    故雖一旬一氣不食。

    不足為慮。

    非若無病之人。

    脾氣時時消磨。

    不可旦晚缺食也。

    故越人有平人不食水谷七日則死之說。

    而最為切禁者。

    傷寒之無汗脈緊。

    為寒傷營證。

    及汗不得出而煩躁之營衛俱病。

    其胃中營氣為寒邪所傷。

    既郁遏而為熱矣。

    若不奪其飲食。

     必轉助邪為虐。

    為害不淺。

    更有揮霍撩亂胃氣反戾之證。

    誤進谷氣。

    禍不旋踵。

    至于自汗脈緩之風傷衛證。

    雖同感客邪。

    隻傳經絡。

    不傳胃府。

    便無禁食之例。

    觀仲景桂枝湯後雲。

    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于此可見。

    不當概為禁止也。

    非特桂枝湯用熱稀粥以助藥力也。

    即寒傷營之尺中微弱者。

    用小建中。

    取膠饴之稼穑作甘。

    引桂枝之辛溫。

    留戀中焦。

    以助胃祛邪。

    即是熱稀粥之變法。

    且釀去渣滓。

    無質滞着。

    則不助邪熱。

    故寒傷營亦得用之。

    較熱稀粥之法。

    更進一層矣。

    仲景為傷寒立法之祖。

    必無誕妄之言。

    欺誤後世之理。

    隻緣聖法久湮。

    故近世醫流。

    凡遇發熱頭痛。

    有似外感之類。

    無論病之虛實。

     證之表裡。

    熱之真假。

    概以傷寒目之。

    必先禁止飲食。

    混與通套疏風消克之藥。

    在質壯氣實人得之。

    雖未中。

    稍借行表之勢。

    便可熱退身涼。

    安知胃氣有權者。

    感邪不深。

    雖不服藥。

    自能蒸發正汗。

    所謂壯者氣行則已也。

    苟元氣虛人。

    胃中津液本少。

    且複奪其飲食。

    藥雖中病。

    尚難作汗。

    況堪恣行表藥。

    重傷本虛之胃氣乎。

    曷知脾胃之氣。

    全賴水谷資其轉運。

    與車輪戽水不異。

     今以既病垂絕之胃。

    尚欲俟其胸膈開爽。

    始進谷氣。

    猶埋輪旱麓。

    待水漲而後戽之。

    則苗之不槁也幾希矣。

    縱僥幸不死。

    元氣削伐殆盡。

    少年者日漸羸。

    多成虛損。

    高年者暗損元神。

    促其天年。

    皆由習俗好用攻克。

    罔顧正氣所緻。

    蓋病之有發熱頭痛者。

    未必盡為傷寒。

    假如内傷勞倦。

     陰虛火炎。

    概以傷寒法治之。

    是速其夭紮也。

    予業擅傷寒專科。

    六十年來。

    目擊誤奪飲食。

    至劇緻斃者。

    未遑枚舉。

    嘗見餓久之人。

    脾氣不運。

    雖經旬累月。

    愈不思食。

    庸工不知。

    以為尚有宿食。

    猛進寬胸破氣之藥。

    每每激其虛陽。

    上浮外泛。

    而緻頭面不時哄熱。

    醫者複認表邪未盡。

    重與發散。

    硝、黃、柴、葛、枳、橘之屬。

    恣無忌憚。

    不死不已。

    亦有腸胃久絕谷氣。

    大便枯竭不行。

    而欲妄議攻下者。

    此胃氣虛極。

    無論攻伐之藥不能勝任。

    即調補藥亦難勝任。

    但當頻與粥湯。

     微助胃氣。

    以俟津回。

    庶或可救。

    而餓久之人。

    粥食到口。

    雖極甘美。

    然多有食下作嘔者。

    或食下少頃作酸者。

    或膈間迷迷不爽者。

    或腹中隐隐作痛者。

    或腸中聲響不已者。

    此皆三脘閉約。

    痰氣阻礙之故。

    病家不明此理。

    往往惑于師巫及親朋左右之言。

    猶豫不敢進食。

    因循日久。

    終成不救者多矣。

    曷知胃氣久虛之人。

    即有不時哄熱。

    非助以谷氣。

    則虛火不除。

    則有胸膈痞滿。

    非助以谷氣。

    則大氣不運。

    即有大便枯約。

    非助以谷氣。

    則津液不回。

    蓋新谷氣運。

    則宿滞始能下通。

    若能認定關頭。

    頻與稀糜。

    俟胃氣稍複。

    漸以獨參、保元、四君、異功之類調之。

    如此而獲保全者。

    亦頗不少。

    但不可猛進強進。

     及添水複熱者。

    搪塞一時。

    重傷衰竭之胃氣。

    反歸咎于調治也。

    經雲。

    漿粥入胃。

    則虛者活。

    所以往往令其勿藥。

    以收十全之功耳。

     飛疇治一婦。

    嘔惡胸滿身熱。

    六脈弦數無力。

    形色倦怠。

    渴不甚飲。

    雲自遊虎邱暈船吐後。

     汗出發熱頭痛。

    服發散四劑。

    頭痛雖緩。

    但脹暈不禁。

    複用消導三四劑。

    胸膈愈膨。

    聞谷氣則嘔眩。

    因熱不退。

    醫禁粥食已半月。

    惟日飲清茶三四瓯。

    今周身骨肉楚痛。

    轉側眩暈嘔哕。

    予曰。

     當風嘔汗。

    外感有之。

    已經發散矣。

    吐則飲食已去。

    胃氣從逆。

    消克則更傷脾氣。

    脾虛故脹甚。

     今無外感可散。

    無飲食可消。

    脾絕谷氣則嘔。

    土受水克則暈。

    即使用藥。

    亦無胃氣行其藥力。

    惟與米飲。

    繼進稀糜。

    使脾胃有主。

    更議補益可也。

    因确守予言。

    竟不藥而愈。

     卷九 雜門 藥蠱 藥之治病。

    不得已也。

    古人以不服藥為中醫。

    厥有旨哉。

    嘗聞古聖垂誨。

    靡不反複詳慎。

    至立方之下。

    每雲中病即止。

    不必盡劑。

    其鄭重有如此者。

    近世豐裕之家。

    略有小病。

    即從事于醫藥。

    元氣堅固者。

    無論治之中與否。

    但得開通病氣。

    元神自複。

    若禀質素弱。

    及病後産後。

    亡血脫瀉之後。

    不能即愈。

    日以湯藥為務。

    多緻輕者重而重者劇。

    病氣日增。

    飲食日減。

    以緻寒熱咳嗽。

    吐痰吐血。

    諸證百出。

    而猶以為藥力未逮。

    邪熱未除。

    日以清火消痰為務。

    遂成藥蠱之病矣。

    夫人之胃氣。

    全賴水谷滋養。

    胃氣旺。

    則諸病不生。

    縱有賊邪侵犯。

     氣複自已。

    原無急于調治也。

    嘗見世人不得盡其天年者。

    大都皆醫藥之誤耳。

    今既病之胃。

    轉為藥力所侵。

    不至四大分崩不已。

    末流之挽。

    雖日事參、苓、、術。

    如以漏器承漿。

    漫無盈滿之期。

    況堪克任偏勝性味乎。

    凡虛羸之疾。

    治之不能即應。

    當暫為休息。

    以俟胃氣之複。

    不特藥蠱為然也。

    其藥蠱之患有三。

    一者胃氣為藥所汨。

    飲食不為肌屑。

    而骨不支床。

    一者藥毒流于坎陷。

     少火不能五内。

    而煩蒸髓極。

    一者脾傷不能收精。

    髒氣固結不舒而羸瘦腹大。

    雖有脾胃之分。

    所重全在胃氣。

    胃為五髒之本也。

    此性膏粱豢養者有之。

    在藜藿勞之人。

    未之見也。

    其治藥蠱之病。

    當屏絕一切苦寒降洩。

    辛熱升發。

    氣味濃烈之藥。

    隻宜小劑參、。

    甘溫養胃之品。

    庶為合宜。

    如獨參、保元之類。

    以圖陽生陰長之功。

    若虛火僭逆。

    稍加秋石以引參、之力入于陰分。

     為止逆下氣之首藥。

    無寒涼傷胃。

    奪食作瀉之虞。

    若晡熱自汗不止。

    當歸補血、六味地黃。

    少少與之。

    一為血虛發熱。

    一為陰虛發熱之專劑。

    勿以迂緩而忽諸。

    若貪功而妄行雜治。

    則與抱薪救焚不殊也。

    況有中氣久為藥憊。

    畏食洩瀉。

    或下利膿血。

    無論寒熱補瀉。

    即獨參、理中。

    下咽必增煩劇。

    即宜屏除藥石。

    但與稀糜養其胃氣。

    次以肴核助其氣血。

    五谷為養。

    五肉為助。

    未嘗不為軒岐要旨也。

    當知樂蠱傷胃。

    則胃之畏藥。

    所不待言。

    惟使谷神敷布。

    日漸向安。

    經雲。

    安谷者昌。

    安谷者過期。

    未聞服藥得以長生也。

    操司命之權者。

    何不思之甚耶。

     卷九 雜門 臭毒 臭毒。

    俗名發痧。

    皆由中氣素虧之故。

    蓋脾胃之所喜者香燥。

    所惡者臭濕。

    今脾胃真氣有虧。

     或素多濕郁。

    所以不能主持。

    故臭惡之氣。

    得以直犯無禁。

    發則腹痛。

    不能飲食。

    或上連頭額俱痛。

    或下連腿及委中俱痛。

    甚至有欲吐不吐。

    欲瀉不瀉。

    或四肢厥逆。

    面青脈伏。

    或遍體壯熱。

     面紫脈堅。

    此平昔火衰火盛之别也。

    有痛死不知人。

    少間複蘇者。

    有腹痛不時上攻。

    水漿不入。

     數日不已者。

    欲試真否。

    但與生黃豆嚼之。

    覺香甜者。

    即是臭毒。

    覺腥者非也。

    舉世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

    有以苎麻水濕刮之者。

    有以瓷碗油潤刮之者。

    有以瓷鋒針刺委中出血者。

    有以油紙點照。

    視背上有紅點處皆烙之者。

    總欲使腠理開通之意。

    又有以冷水咽椒數十粒者。

    有以白礬生研冷水。

    調服二三錢者。

    然椒性辛散。

    誤餌無妨。

    礬性酸澀。

    苟非臭毒。

    為禍不淺。

    多有誤認食積。

     屢攻不愈。

    綿延十日半月而死者。

    常見有大飲冷水。

    而變下痢者。

    亦有飲水停于肺中。

    而變水腫者。

    有誤服礬水。

    呃逆嘔哕不止者。

    有刺委中去血過多。

    移時而死者。

    亦有傷寒陰證腹痛。

    誤刺委中。

    及飲冷水。

    而緻不救者。

    又有内傷冷食腹痛。

    誤刺委中。

    而緻轉劇者。

    誠可憫也。

    按此腹痛。

    乃陰邪穢氣。

    郁遏脾胃中伏火。

    兩邪相擊而緻。

    每苦時常舉發。

    藥之不應。

    古法。

    有初得病時。

    飲以艾湯試吐。

    即是此證。

    有以蠶蛻紙泡湯飲之。

    溫覆取汗。

    蓋蠶性豁痰祛風利竅。

    其紙已經鹽過而順下最速也。

    餘嘗謂此證既屬中土氣衰。

    穢氣内賊。

    盒飯用利氣藥以散穢濁之氣。

    合用一味香附。

    童便浸曬為末。

    停湯頓服四五錢立效。

    或越鞠丸、沉香降氣散亦佳。

    又脾虛挾火。

    兼犯穢氣。

    則心腹擾痛。

    上下不通。

    俗謂之幹霍亂。

    近世謂之絞腸痧。

    以穢氣在外。

    固結不散。

    火邪在内。

    攻擊不開。

    故為證最急。

    急以鹽置刀頭燒紅。

    淬水中。

    攪勻灌吐。

    以升提郁閉之氣。

    然後以藿香正氣散。

    放溫與之。

    曾見有熱服湯藥而斃者。

    有服玉樞丹、蘇合香丸而愈者。

    然不若鹽湯和童便為最。

    點眼砂亦佳。

     但凡臭惡腹痛。

    脈或伏。

    或細小緊澀。

    或堅勁搏指中而帶促結。

    皆是陰逆陽伏之象。

    不可誤認陰寒而投熱藥。

    緻動其火。

    為害不可勝言。

    非但熱藥當禁。

    即砂仁辛溫香竄。

    生姜辛辣上升氣。

    酒辛烈助火。

    皆當忌之。

    熱湯亦切勿與。

    熱浴尤為大忌。

    熱則上沖莫制也。

    若見面青唇黑。

    脈勁搏指。

    厥逆喘促者。

    多不可救也。

     卷九 雜門 番痧 嘗考方書。

    從無痧證之名。

    惟觸犯臭穢。

    而腹痛嘔逆。

    世俗以瓷器蘸油刮其脊上。

    随發紅斑者。

    謂之曰痧。

    甚則欲吐不吐。

    欲瀉不瀉。

    幹嘔絞痛者。

    曰絞腸痧。

    近時有感惡毒異氣而驟發黑痧。

    俗名番痧。

    卒然昏倒腹痛。

    面色黑脹。

    不呼不叫。

    如不急治。

    兩三時即斃。

    有微發寒熱。

    腹痛麻瞀。

    嘔惡神昏者。

    或汗出。

    或隐隐發斑。

    此毒邪發于表也。

    亦有發即瀉利厥逆。

    腹脹無脈者。

    此毒邪内伏。

    不能外發也。

    所患最暴。

    多有不及見斑而殂者。

    經謂大氣入于髒腑。

    雖不病而卒死是也。

    初覺先将紙撚點淬頭額。

    即以荞麥焙燥。

    去殼。

    取末三錢。

    溫湯調服。

    重者。

    少頃再服即安。

    蓋荞麥能煉腸胃滓穢。

    降氣寬胸而治濁滞。

    為痧毒之專藥。

    但服過荞麥者。

    後患别病。

    藥中有綠礬者。

    切勿犯之。

    其毒甚面黑者。

    急于兩膝後委中穴。

    砭出黑血。

    以洩毒邪。

    蓋驟發之病。

    勿慮其虛。

    非此急奪。

    束手待斃。

    以此病起于漠北。

    流入中原。

    故以番痧目之。

    原夫此病與瘴疠相似。

    瘴則觸冒山岚瘴氣。

    此則觸冒惡毒異氣。

    與時行疫疠不殊。

    但時行則沿門阖境傳染。

    此則一人驟感。

    死于一日半日之間。

    不似時行之可以遷延數日也。

    又此病與傷寒之伏氣相似。

     伏氣發溫。

    熱毒自裡達表。

    此則一身驟感異氣。

    無分表裡髒腑。

    亦不似中寒暑。

    本虛不勝寒暑之暴也。

    又此病與揮霍撩亂相似。

    霍亂是客邪與水谷之氣相并。

    此則正氣暴逆。

    不能與邪相亢也。

    又此病與關格相似。

     關格是上下不通。

    病純屬裡。

    此則兼有斑痧表證也。

    大略與臭毒相類。

    然臭毒所觸穢氣。

    此則觸冒惡毒。

    較之疠疫尤劇。

    初起昏愦不省。

    脈多沉匿不顯。

    或渾渾不清。

    勿以腹痛足冷而與溫藥。

     倘荞麥一時難得。

    或服之不應。

    即宜理氣為先。

    如香蘇散加薄荷、荊芥。

    辛涼透表。

    次則辟邪為要。

    栀子破湯加牛蒡、生甘草。

    解毒安中。

    表熱勢甚。

    清熱為急。

    黃芩湯加連翹、木通。

    分利陰陽。

    如見煩擾腹脹。

    脈來數疾。

    急投涼膈散。

    如局方以竹葉易生姜。

    則毒從下奪。

    熱劇神昏。

    雖合三黃。

    多不可救。

    煩渴引飲遺尿。

    速清陽明。

    白虎湯加蔥、豉。

    使毒從表化。

    以上諸法。

    在未經誤藥。

    庶可挽回一二。

    若病家疑信未真。

    慎毋輕治。

    脫或變生反掌。

    取咎未便。

    曾見一商。

    初到吳會。

    暢飲酣歌。

    席間霎時不安。

    索生姜湯一啜而逝。

    又有朔客到楓。

    覓混澡浴。

    忽然眩暈嘔逆。

    到舟即斃。

    繼有醫者。

    飯後寒熱腹痛。

    手足逆冷。

    不終夕而告殂。

    更有文學。

    鄉居到郡作吊。

     歸即腹痛。

    坐立不甯。

    語言不次。

    然見客猶能勉力作揖。

    診之。

    六脈模糊。

    是夜即便捐館。

    迩來卒患腹痛死者。

    比比皆然。

    雖無斑現。

    靡不謂之番痧。

    近有年少新婚。

    陡然腹痛麻瞀。

    或令飲火酒半瓯。

    而腹痛轉劇。

    旋增顱脹。

    身發紅點。

    與蘆根汁得吐乃解。

    複有鼻衄口燥。

    胸腹略見紅斑。

     啜童子小便稍甯。

    醫與蔥白、香豉濃煎。

    仍入童便。

    續續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