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瘡瘍門
關燈
小
中
大
胃以其熱由關門下傳于腎。
腎或以石藥耗其真。
女勞竭其精者。
陽強于外。
陰不内守。
而小溲混濁如膏。
飲一溲二。
腎消之病成矣。
故腎者胃之關也。
關門不開。
則水無輸洩而為腫滿。
關門不閉。
則無底止而為消渴。
消渴屬腎一證。
金匮原文未脫。
其曰飲一鬥溲一鬥者。
腎氣丸主之。
于此蒸動精水。
上承君火。
而止其下入之陽光。
此正通天手眼。
張子和辄敢诋之。
既诋仲景。
複谀河間。
謂其神芎丸。
以黃芩味苦入心。
牽牛、大黃驅火氣而下。
以滑石引入腎經。
将離入坎。
真得黃庭之秘。
颠倒其說。
阿私所好。
識趣卑陋若此。
又何足以入仲景之門哉。
何柏齋消渴論中已辨其非。
吾觀戴人吐下諸按中。
從無有治消渴一案者。
然以承氣治壯火之理。
施之消渴。
又無其事矣。
故以下消之火。
水中之火也。
下之則愈燔。
中消之火。
竭澤之火也。
下之則愈傷。
上消之火。
燎原之火也。
水從天降可滅。
徙攻腸胃。
無益反損。
夫地氣上為雲。
然後天氣下為雨。
是故雨出地氣。
地氣不上。
天能雨乎。
故亟升地氣以慰三農。
與亟蒸腎水以溉三焦。
皆事理之必然者耳。
内經曰。
心移熱于肺。
傳為鬲消。
戴人謂膈消猶未及于肺。
至心移寒于肺。
乃為肺消。
如此泥文害意。
非能讀内經者也。
要識心肺同居膈上。
肺為嬌髒。
移寒移熱。
總之易入。
但寒邪入而外束。
熱邪入而内傳。
均一肺消。
而治則有分矣。
腎消之病。
古曰強中。
又謂内消。
多因恣意色欲。
或餌金石。
腎氣既衰。
石氣獨在。
精髓失養。
故常發虛陽。
不交精出。
小便無度。
唇口幹焦。
加減八味丸。
用生脈散下。
千金雲。
有人苦熱不已。
皆由服石所緻。
種種服餌。
不能制止。
惟樸硝煎。
可以定之。
男子消渴。
飲一鬥。
溲一鬥者。
腎氣丸。
飲一溲二者難治。
渴家誤作火治。
涼藥亂投。
促人生命。
宜多服生脈散滋養之。
上焦蘊熱消渴。
小便赤澀。
清心蓮子飲。
心膈有熱。
久則引飲為消渴。
名曰鬲消。
胃滿煩心。
津液短少。
宣明麥門冬飲子。
老弱之人大渴。
易老門冬飲。
消中能食而瘦。
口舌幹枯。
大渴引飲自汗。
大便秘燥。
小便頻數。
蘭香飲子。
煩熱大渴。
引飲不止。
脈大滑實。
甘露飲子。
胃熱口臭。
煩渴引飲。
面赤唇幹。
氣口脈短滑者。
瀉黃散。
食已如饑。
胃熱消谷。
陽明脈盛。
心火上行。
面黃肌瘦。
胸滿脅脹。
小便赤澀。
七味白術散。
心膈有熱消渴。
咽幹面赤。
生料固本丸加黃、甘草、石斛、澤瀉、枇杷葉。
脈浮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
或渴飲水多停。
蓄不散。
心下辘辘有聲。
小便不利者。
并宜五苓散。
若熱渴不止。
加人參。
三消久而小便不臭。
反作甜氣。
此脾氣下脫。
為病最重。
七味白術散。
有溺桶中浮在面上如豬脂濺在桶邊。
或如地瀝青者。
此腎虛不能約制。
脾胃之膏液下流。
用白術散、腎氣丸。
可救十之一二。
脾消之證。
飲食入腹。
如湯沃雪。
随小便而出。
出于溷僻溝渠。
皆旋結如白。
肌膚日消。
用熱藥則愈甚。
用涼藥則愈虛。
不能起止。
精神恍惚。
口舌焦幹。
或陽強興盛。
不交而洩。
不久當斃。
孫真人雲。
消渴之人。
愈與未愈。
常須思慮有大癰。
何者。
消渴之人。
必于大骨間發癰疽而卒。
所以專慮發大癰也。
〔診〕石頑曰。
經言消瘅脈實大。
病久可治。
脈懸小堅。
病久不可治。
見消證脈顯實大。
為證脈相符。
雖久可治。
若見懸小而堅。
不但脈不應病。
且真髒發露。
其可療乎。
設消證脈小。
而不至于虛懸堅勁。
又當從仲景腎氣丸正治矣。
然曆診消瘅之脈。
無有不帶數象者。
但須察浮數沉數。
在左在右。
尺甚寸甚。
及有餘不足。
兼見何脈。
而為審治。
又須詳南北風土之強弱。
病患禀氣之濃薄。
合脈象而推之。
庶幾無虛虛之誤矣。
大抵北人消瘅。
脈多沉石滑數。
以北方寒水司權。
且素食煤火。
腎氣多濃。
故用劉張寒瀉之法。
往往獲效。
然間有恃力作強。
以水為事。
乃緻虛陽不守。
封藏不固。
而見右尺數大。
為下消者。
亦有真陰耗竭。
腎氣不升。
肺髒枯燥。
而見寸口數盛。
為上消者。
又有竭力房室。
服食悍。
火土太強。
恣意飲啖。
而見氣口動滑。
為中消者。
又不可限以風土。
急須導火壯水。
除陳氣等法。
若大江以南。
木氣始生之界。
患消瘅者。
從無沉石之脈。
即有滑數。
按之必濡。
多有尺内見弦。
及氣口命門大數。
或兩寸浮滑者。
以東南水土孱薄。
虛陽屬動。
腎水易虧。
當确遵金匮東垣養葵。
猶恐不及。
況可效用劉張之法乎。
至若庾嶺而南。
消瘅之脈。
亦絕無沉石之候。
多見浮大數盛。
外示有餘。
中實不足。
以其陽氣洩而不藏。
腎氣溢而不滿。
故其治僅可用辛涼以清其熱。
甘寒以滋其陰。
若辛熱導火。
苦寒瀉氣等藥。
總無于預也。
至于臨病審察。
又當随左右尺寸之太過不及。
而為決斷。
太過見于寸口。
多為氣病。
不及見于尺内。
多為腎虛。
又在左偏弦。
為精髓受傷。
在右偏旺。
為虛陽發露。
然其邪皆自内發。
故表證表脈絕少。
即金匮五苓散一條。
亦是水氣不化。
津液不行而渴。
故顯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之證。
見消瘅雖有浮脈。
亦是客邪為患。
非此證之本脈。
故特表而出之。
石頑治太學趙雪訪。
消中善食。
日進膏粱數次。
不能敵其饑勢。
丙夜必進二餐。
食過即昏昏嗜卧。
或時作酸作甜。
或時夢交精洩。
或時經日不飲。
或時引飲不徹。
自言省試勞心所緻。
詢其先前所服之藥。
屢用安神補心。
滋陰清火。
俱不應。
延至麥秋。
其證愈劇。
始求治于石頑。
察其聲音。
濁而多滞。
其形雖肥盛色蒼。
而肌肉綿軟。
其脈六部皆洪滑而數。
惟右關特甚。
其兩尺亦洪滑。
而按之少神。
此腎氣不充。
痰濕挾陰火泛溢于中之象。
遂與加味導痰加蘭香。
數服。
其勢大減。
次以六君子合佐金。
枳實湯泛丸服。
後以六味丸去地黃。
加鳔膠、蒺藜。
平調兩月而康。
又治朔客白小樓。
中消善食。
脾約便艱。
察其形。
瘦而質堅。
診其脈。
數而有力。
時喜飲冷氣酒。
此酒之濕熱内蘊為患。
遂以調胃承氣三下。
破其蘊熱。
次與滋腎丸數服。
滌其餘火而安。
又治粵客李之。
上消引飲。
時當三伏。
觸熱到吳。
初時自汗發熱。
煩渴引飲。
漸至溲便頻數。
飲即氣喘。
飲過即渴。
察其脈象。
惟右寸浮數動滑。
知為熱傷肺氣之候。
因以小劑白虎加人參。
三服。
其勢頓減。
次與生脈散。
調理數日而痊。
又治薛廉夫子。
強中下消。
飲一溲二。
因新娶繼室。
真陰灼爍。
虛陽用事。
陽強不倒。
恣肆益甚。
乃至氣息不能相續。
精滑不能自收。
背曲肩随。
腰胯疼軟。
足膝痿弱。
寸步艱難。
糜粥到口即厭。
惟喜膏粱方物。
其脈或時數大少力。
或時弦細數疾。
此陰陽離決。
中空不能主持。
而随虛火辄内辄外也。
峻與八味、腎氣、保元、獨參。
調補經年。
更與六味地黃。
久服而瘥。
又牙行邵渭賓。
仲夏與一婢通。
因客至驚恐。
精氣大脫。
即凜凜畏寒。
翕翕發熱。
畏食畏飲。
小便淋瀝不禁。
邀石頑診之。
六脈弦細如絲。
責責如循刀刃。
此腎中真陽大虧之兆。
令服生料六味。
稍加桂、附以通陽氣。
其左右親戚。
鹹謂夏暑不宜桂、附。
另延一醫。
峻用人參、附子月餘。
飲食大進。
猶謂參、附得力。
恣餌不徹。
遂至日食豚蹄雞鴨七八餐。
至夜預治熟食。
聽其飽餐二次。
如此又兩月餘。
形體豐滿備常。
但苦時時嘈雜易饑。
常見青衣群鬼。
圍繞其側。
遍禱不靈。
複邀石頑延醫。
其脈皆滑數有力。
而右倍于左。
察其形色多滞。
且多言多笑。
而語多不次。
此味痰壅塞于中。
複加辛熱助其淫火。
始本陰虛。
末傳中消之患也。
不急祛滌。
必為狂癡之病。
為制湧吐之劑。
遲疑不進。
未幾。
忽然大叫發狂。
妄言妄見。
始信餘言之非謬也。
卷九 雜門 痰火 石頑曰。
痰火一證。
方書罕及。
近惟郢中梁仁甫國醫宗旨。
專為立言。
然皆泛引膚辭。
且所用方藥。
專事降洩。
略無切于病情。
殊非指南之謂。
夫所謂痰火者。
精髓枯涸于下。
痰火憑陵于上。
有形之痰。
無形之火。
交固于中。
良由勞思傷神。
嗜欲傷精。
加以飲食不節。
血肉之味。
蘊釀為痰為火。
變動為咳為喘。
其在平居無恙之時。
貯積窠囊之中。
或時有所觸發。
則沖膈透膜。
與潮宗之泛濫無異。
觀其外顯之狀。
頗有似乎哮喘。
察其内發之因。
反有類乎消中。
消中由陰邪上僭。
攝之可以漸疼。
哮喘由表邪内陷。
溫之可以暫安。
此則外内合邪。
兩難分解。
溫之燥之升之攝之。
鹹非所宜。
況乎觸發多端。
治非一律。
何怪時師之茫無統緒乎。
予由是而因病制宜。
特立玉竹飲子一方。
為是證之專藥。
臨證以意增減。
庶幾款洽病情。
其有兼挾客邪者。
又須先徹标證。
然後從本而施。
自然信手合轍。
如因感風寒而發。
則香蘇散為至當。
略加細辛以開肺氣。
香豉以通腎邪。
散标最捷。
蓋香、蘇性降。
可無升舉濁垢之虞。
他如麻黃、桂枝、柴、防、升、葛、羌、獨、川芎等味。
能鼓動痰氣。
薄荷、荊芥、橘皮、蘇子等味。
能耗散真氣。
芩、連、知、柏、赤白芍、栝蒌根、石膏等味。
能斂閉邪氣。
皆宜遠之。
因飲食而發。
隻宜金匮枳術湯。
随所傷之物而為參用。
谷傷曲、。
酒傷煨葛。
肉傷炮楂。
麸面傷加草果。
雞鴨卵傷加杏仁。
痰食交結。
則加橘、半。
食積發熱。
必加黃連。
黃連與枳實同用。
善消痞滿。
半夏與白術同用。
專運痰濕。
然須生用力能豁痰。
痰去則津液流通。
熱渴自解。
非蒼術、南星燥烈傷津之比。
因惱怒而發。
沉香降氣散和滓煎服。
不但理氣化痰。
亦可消運食滞。
其或兼冒微風。
另煎香蘇散以協濟之。
原其觸發之因。
不出風食氣三者為甚。
然皆人所共知。
惟是觸感風熱而發者。
世所共昧。
蓋寒傷形而不傷氣。
氣本乎肺。
肺氣受傷。
咳嗽喘滿。
勢所必緻。
而寒客皮毛。
皮毛為肺之合。
邪從皮毛而入傷于肺。
咳嗽喘滿。
亦勢所必緻。
何怪舉世醫師。
一見喘咳。
概以表散為務。
良由不辨内因外因之故耳。
曷知外因從表而傷有形之津。
證屬有餘。
故一咳其痰即應。
而痰沫清稀。
内因從肺而傷無形之氣。
證屬不足。
故屢咳而痰不得出。
咳劇則嘔。
此不但肺病而胃亦病矣。
是予玉竹飲子方中。
茯苓、甘草專為胃家預立地步也。
至于标證散後。
餘火未清。
人參未宜遽用。
玉竹飲子。
尤為合劑。
病勢向衰。
即當滋養肺胃。
異功散加葳蕤。
取橘皮為宣通氣化之報使。
氣虛不能宣發其痰。
又需局方七氣湯。
借肉桂為熱因熱用之向導。
若其人形體雖肥。
而色白氣虛。
則以六君子湯加竹瀝、姜汁。
即有半夏。
亦無妨礙。
食少便溏者。
竹瀝又為切禁。
宜用伏龍肝湯代水煎服。
脾氣安和。
津液自固。
可無傷耗之慮矣。
瘦人陰虛多火。
六味地黃去澤瀉合生脈散。
使金水相生。
自然火息痰降。
去澤瀉者。
以其利水傷津也。
若命門脈弱。
真火式微。
或不時上沖。
頭面哄熱。
又須六味地黃加肉桂、五味子以攝火歸陰。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須知治痰先治火。
治火先養陰。
此為治痰治火之的訣。
然後有真氣浮散之極。
草根木實。
無濟于用。
又須金石以鎮固之。
予嘗借服食方中靈飛散。
取雲母以攝虛陽。
鐘乳以通肺竅。
菊花以清旺氣。
兼天冬、地黃、人參之三才。
以固精氣神之根本。
即修内丹。
不外乎此。
所謂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敢以此言質之梁子。
梁仁甫雲。
病痰火者。
或吐血。
或衄血。
或喉疼身熱溺黃。
皆熱證也。
庸醫妄投苦寒瀉火之劑。
不知苦寒能瀉脾胃。
脾胃土也。
乃人身之本也。
今火病而瀉其土。
火未嘗除而土已病矣。
土病則胃虛。
因而飲食減少。
甚至洩瀉肌肉消瘦。
不可救藥矣。
世俗謂病痰火者。
服童便最好。
餘治痰火。
每禁服童便。
蓋童便降火雖速。
而損胃多矣。
故治火病。
以理脾為主。
此真訣也。
〔診〕痰脈沉弦細滑。
大小不勻。
皆痰氣為病。
左右手關前脈浮大而實者。
膈上有稠痰也。
關上脈伏而大者。
清痰也。
丹溪雲。
人得澀脈。
痰飲膠固。
脈道阻滞。
卒難得開。
必費調理。
卷九 雜門 黃瘅(目黃) 經雲。
身痛而色微黃。
齒垢黃。
爪甲上黃。
黃瘅也。
安卧小便黃赤。
脈小而澀者。
不嗜食。
溺黃赤安卧者。
曰黃瘅。
食已如饑者。
曰胃瘅。
目黃曰黃瘅。
金匮雲。
諸病黃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
當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黃湯主之。
黃家一證。
大率從水濕得之。
治濕之法。
當利小便為第一義。
然脈浮者。
知濕不在裡而在表。
又當以汗解之。
設表濕乘虛入裡而作癃閉。
又當利其小便也。
故下條雲。
黃瘅病。
茵陳五苓散主之。
活法在心。
可拘執乎。
黃瘅病。
茵陳五苓散主之。
夫病酒黃瘅。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熱。
足下熱。
是其證也。
酒黃瘅者。
或無熱。
靖言了了。
腹滿欲吐。
鼻燥。
其脈浮者。
先吐之。
沉弦者。
先下之。
酒瘅心中熱。
欲吐者吐之愈。
酒黃瘅。
心中懊。
或熱痛。
栀子大黃湯主之。
此即枳實栀子豉湯之變名也。
大病後勞複發熱。
服枳實、栀子、豉三味。
覆令微汗。
使餘熱從外而解。
若有宿食。
則加大黃從内而解。
此治酒瘅之脈沉弦者。
用此方以下之。
其脈浮當先吐者。
則用栀子豉湯。
可不言而喻矣。
蓋酒瘅傷胃發黃。
無形之濕熱。
故宜栀子豉湧之。
與谷瘅之當用茵陳蒿者。
泾渭自殊。
即此湯亦自治酒食并傷之濕郁。
故可用下。
觀枳實栀子豉湯之加大黃。
亦是因宿食而用也。
更有栀子柏皮湯治身黃發熱一證。
又以苦燥利其滲道也。
合此比例而推。
治黃之法。
無餘蘊矣。
酒瘅下之。
久久為黑瘅。
目黃面黑。
心中如啖蒜齑狀。
大便正黑。
皮膚爪之不仁。
其脈浮弱。
雖黑微黃。
故知之。
金匮治酒瘅。
用或吐或下之法。
言雖錯出。
義實一貫。
蓋酒之積熱。
入膀胱則氣體不行。
必小便不利。
積于上焦。
則心中熱。
積于下焦。
則足下熱。
其無心中足下熱者。
則靖言了了而不神昏。
但見腹滿欲吐鼻燥三證。
可知其膈上與腹中。
陰陽交病。
須分先後治之。
當辨脈之浮沉。
以定吐下之先後。
若但心中熱欲嘔吐。
則病全在上焦。
吐之即愈。
何取下為哉。
其酒熱内結。
心神昏亂。
而作懊及痛楚者則。
不可不下。
故以栀子、香豉。
皆治其心中懊。
大黃蕩滌實熱。
枳實破結。
逐去宿垢也。
但以此劫病之法。
不可久用。
久久下之。
必脾肺之陽氣盡傷。
不能統領其陰血。
其血有日趨于敗而變黑耳。
然酒瘅之黑。
非女勞瘅之黑也。
女勞瘅之黑。
為腎氣所發。
酒瘅之黑。
為敗血之色。
因酒之濕熱傷脾胃。
脾胃不和。
陽氣不化。
陰血不運。
若更下之。
久久則運化之用愈耗矣。
氣耗血積。
敗腐瘀濁。
色越肌面為黑。
味變于心。
咽作嘈雜。
心辣如啖蒜齑狀。
營血衰而不行。
痹于皮膚。
爪之不仁。
輸于大腸。
便如漆黑。
其目黃與脈浮弱。
皆病血也。
仲景于一酒瘅。
胪列先後次第。
以盡其治。
其精而且詳如此。
谷瘅之為病。
寒熱不食。
食即頭眩。
心胸不安。
久久發黃為谷瘅。
茵陳蒿湯主之。
額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熱。
薄暮即發。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瘅。
腹如水狀。
不治。
女勞之瘅。
惟言額上黑。
不言身黃。
簡文也。
然黑為北方陰晦之色。
乃加于南方離明之位。
以女勞無度。
而脾中之濁陰。
下趨入腎。
水土互顯之色。
乃至微汗亦随火而出于額。
心之液且外亡矣。
手足心熱。
内傷皆然。
日暮陽明用事。
陽明主阖。
收斂一身之濕熱。
疾趨而下膀胱。
其小便自利。
大便黑時溏。
又是膀胱蓄血之驗。
腹如水狀。
實非水也。
正指蓄血而言。
故為不治。
黃家日晡所發熱。
而反惡寒。
此為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小腹滿身盡黃。
額上黑。
足下熱。
因作黑瘅。
其腹脹如水狀。
大便必黑時溏。
此女勞之病。
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
硝石礬石散主之。
此治女勞瘅之急方也。
夫男子精動。
則一身之血俱動。
以女勞而傾其精。
血必繼之。
故因女勞而尿血者。
其血尚行。
猶易治也。
因女勞而成瘅者。
血瘀不行。
非急去膀胱少腹之瘀血。
萬無生路。
乃取皂礬以滌除瘀垢。
硝石以破積散堅。
二味相胥。
銳而不猛。
此方之妙用也。
黃瘅腹滿。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為表和裡實。
當下之。
大黃硝石湯。
黃瘴最難得汗。
自汗則表從汗解。
故曰。
此為表和裡實。
方用大黃、硝石解散在裡血結。
黃柏專祛下焦濕熱。
栀子輕浮。
能使裡熱從滲道而洩也。
諸黃。
豬膏發煎主之。
詳此治瘀血發黃之緩劑。
以諸黃雖多濕熱。
然經脈久病。
不無瘀血阻滞也。
肘後方以此治女勞瘅。
身目盡黃。
發熱惡寒。
少腹滿。
小便難。
以大熱大寒女勞。
交接入水所緻。
用發灰專散瘀血。
和豬膏煎之。
以潤經絡腸胃之燥。
較硝石礬石散。
雖緩急輕重懸殊。
散瘀之旨則一也。
瘅而渴者。
其瘅難治。
瘅而不渴者。
其瘅可治。
發于陰部。
其人必嘔。
陽部。
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瘅為濕熱固結。
阻其津液往來之道。
故以渴與不渴。
證津液之通與不通也。
嘔為腸胃受病。
振寒發熱。
為經絡受傷。
于此可證其表裡陰陽而治也。
黃瘅者。
色如熏黃。
一身盡痛。
乃濕病也。
色如橘子黃。
身不痛。
乃瘅病也。
瘅分為五。
黃汗。
黃瘅。
谷瘅。
酒瘅。
女勞瘅。
黃汗者。
其證兩胫自冷。
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
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
煩躁小便不利。
此為黃汗。
宜芍桂酒湯。
晝熱。
加防風。
夜熱。
加當歸。
食少。
加白術、茯苓。
黃瘅有幹有濕。
幹黃者。
肺燥也。
小便自利。
四肢不沉重。
渴而引飲。
栀子柏皮湯。
濕黃者。
脾濕也。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
似渴不欲飲者。
麻黃連轺赤小豆湯。
身黃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
茵陳蒿湯。
渴者。
茵陳五苓散。
谷瘅者。
食畢即頭眩。
心中怫郁不安。
遍身發黃是也。
小柴胡去參加白術、炮姜、膽草、枳實。
二便秘者。
茵陳蒿湯。
胃瘅食已如饑。
胃熱消谷。
面黃瘦。
胸滿脅脹。
小便秘赤。
補中益氣加豬膽汁炒川連、酒黃柏、澤瀉。
酒瘅者。
身目發黃。
腹如水狀。
心下懊而熱。
不能食。
時時欲吐。
足胫腫。
小便黃。
面發赤斑。
此因饑中飲酒。
大醉當風入水所緻。
栀子大黃湯。
酒瘅下之。
久久為黑瘅者。
前方去大黃合犀角、地黃。
不應。
去地黃加桂心、桃仁、穿山甲。
色瘅者。
身黃額上微黑。
小便利。
大便黑。
此因房事過傷。
血蓄小腹而發黃。
故小腹連腰下痛。
大黃附子湯去細辛加肉桂。
若神思困倦。
頭目昏重。
脾氣不運。
大便不實者。
四君子湯下硝石礬石丸。
陰黃者。
厥冷脈沉。
或服寒涼過多。
變為陰黃。
或因過食寒物而成。
四肢皮膚皆冷。
心下痞硬。
眼澀不欲開。
自利蜷卧。
茵陳附子幹姜湯。
或茵陳四逆湯加白術。
冷食不化。
腹中結痛。
去甘草加枳實、白術、草豆蔻。
小便不利。
加桂、苓、澤瀉。
有瘀血發黃。
大便必黑。
腹脅有塊或脹。
脈沉或弦。
大便不利。
脈稍實而不甚弱者。
桃核承氣湯。
下盡黑物則退。
失血後崩後。
一切病後。
脾胃肺元氣大傷。
面色痿黃。
或淡白色。
悉屬虛。
從内傷治。
不可誤認作瘅。
食勞疳黃。
俗名黃胖。
夫黃瘅者。
暴病也。
疳黃者。
宿病也。
至有久不愈者。
溫中丸、棗礬丸。
然此僅可治實人。
及田家力作之輩。
若膏粱柔脆之人。
未可輕試也。
戴氏雲。
食積發黃。
量其虛實而下之。
其餘但利小便。
小便清利。
則黃自退。
喻嘉言曰。
夏月天氣之熱。
與地氣之濕交蒸。
人受二氣。
内結不散。
發為黃瘅。
與醬無異。
必從外感汗吐下之法去其濕熱。
然夏月陽外陰内。
非若冬月傷寒人氣伏藏難動之比。
其谷瘅酒瘅女勞瘅則純是内傷。
與外感無涉。
仲景補内經之阙。
曲盡其微。
至于陰瘅一證。
仲景之方論已亡。
千古之下。
惟羅謙甫茵陳四逆湯一方。
治過用寒涼陽瘅變陰之證。
有合往轍。
此外無有也。
今人但雲陽瘅色明。
陰瘅色晦。
此不過氣血之分。
辨之不清。
轉足誤人。
如酒瘅變黑。
女勞瘅額上黑。
豈以其黑遂謂陰瘅。
可用附子、幹姜乎。
夫女勞瘅者。
真陽為血所壅閉。
尚未大損。
瘀血一行。
陽氣即通矣。
陰瘅則真陽衰微不振。
一任濕熱與濁氣敗血團聚不散。
必複其陽。
固結始開。
倘非離照當空。
幽隐何由畢達耶。
黃瘅得之外感者。
誤用補法。
是謂實實。
得之内傷者。
誤用攻法。
是謂虛虛。
陰瘅誤從陽治。
襲用苦寒者。
皆醫殺之也。
在半陰半陽之證。
其始必先退陰複陽。
陰退乃從陽治。
若以附子、黃連合用。
況且有害。
奈何純陰無陽。
辄用苦寒耶。
石頑曰。
黃瘅證中。
惟黑瘅最劇。
良由酒後不禁。
酒濕流入髓藏所緻。
土敗水崩之兆。
始病形神未槁者。
尚有濕熱可攻。
為祛瘅之向導。
若病久肌肉消爍。
此真元告匮。
不能回榮于竭澤也。
中翰汪先于病瘅。
服茵陳五苓不應。
八月間。
邀石頑診之。
弦大而芤。
腎傷挾瘀。
結積不散所緻。
急乘元氣尚可攻擊時。
用金匮硝石礬石散兼桂苓丸之制。
以洗滌之。
遲則難為力矣。
汪氏有業醫者。
以為藥力太峻。
不便輕用。
旋值公郎鄉薦。
繼以公車。
未免萦心。
不及調治。
迨至新正二日。
複邀石頑相商。
脈轉弦勁而革。
真元竭盡無餘。
半月以來。
日服人參數錢。
如水投石。
延至正月下浣。
遣内使竊問。
予謂之曰。
挨至今日小主場事。
可無礙矣。
其後安公聯捷。
不及殿試而返。
信予言之不謬也。
同時有伶人黑瘅。
投以硝石礬石散作丸。
晨夕各進五丸服。
至四日。
少腹攻絞。
小便先下瘀水。
大便繼下溏黑。
至十一日瘀盡。
次與桂、苓、歸、芍之類。
調理半月而安。
或問近世治瘅。
多用草頭單方。
在窮鄉絕域。
猶之可也。
城郭愚民。
亦多效尤。
仁人鑒此。
豈不痛欤。
嘗
腎或以石藥耗其真。
女勞竭其精者。
陽強于外。
陰不内守。
而小溲混濁如膏。
飲一溲二。
腎消之病成矣。
故腎者胃之關也。
關門不開。
則水無輸洩而為腫滿。
關門不閉。
則無底止而為消渴。
消渴屬腎一證。
金匮原文未脫。
其曰飲一鬥溲一鬥者。
腎氣丸主之。
于此蒸動精水。
上承君火。
而止其下入之陽光。
此正通天手眼。
張子和辄敢诋之。
既诋仲景。
複谀河間。
謂其神芎丸。
以黃芩味苦入心。
牽牛、大黃驅火氣而下。
以滑石引入腎經。
将離入坎。
真得黃庭之秘。
颠倒其說。
阿私所好。
識趣卑陋若此。
又何足以入仲景之門哉。
何柏齋消渴論中已辨其非。
吾觀戴人吐下諸按中。
從無有治消渴一案者。
然以承氣治壯火之理。
施之消渴。
又無其事矣。
故以下消之火。
水中之火也。
下之則愈燔。
中消之火。
竭澤之火也。
下之則愈傷。
上消之火。
燎原之火也。
水從天降可滅。
徙攻腸胃。
無益反損。
夫地氣上為雲。
然後天氣下為雨。
是故雨出地氣。
地氣不上。
天能雨乎。
故亟升地氣以慰三農。
與亟蒸腎水以溉三焦。
皆事理之必然者耳。
内經曰。
心移熱于肺。
傳為鬲消。
戴人謂膈消猶未及于肺。
至心移寒于肺。
乃為肺消。
如此泥文害意。
非能讀内經者也。
要識心肺同居膈上。
肺為嬌髒。
移寒移熱。
總之易入。
但寒邪入而外束。
熱邪入而内傳。
均一肺消。
而治則有分矣。
腎消之病。
古曰強中。
又謂内消。
多因恣意色欲。
或餌金石。
腎氣既衰。
石氣獨在。
精髓失養。
故常發虛陽。
不交精出。
小便無度。
唇口幹焦。
加減八味丸。
用生脈散下。
千金雲。
有人苦熱不已。
皆由服石所緻。
種種服餌。
不能制止。
惟樸硝煎。
可以定之。
男子消渴。
飲一鬥。
溲一鬥者。
腎氣丸。
飲一溲二者難治。
渴家誤作火治。
涼藥亂投。
促人生命。
宜多服生脈散滋養之。
上焦蘊熱消渴。
小便赤澀。
清心蓮子飲。
心膈有熱。
久則引飲為消渴。
名曰鬲消。
胃滿煩心。
津液短少。
宣明麥門冬飲子。
老弱之人大渴。
易老門冬飲。
消中能食而瘦。
口舌幹枯。
大渴引飲自汗。
大便秘燥。
小便頻數。
蘭香飲子。
煩熱大渴。
引飲不止。
脈大滑實。
甘露飲子。
胃熱口臭。
煩渴引飲。
面赤唇幹。
氣口脈短滑者。
瀉黃散。
食已如饑。
胃熱消谷。
陽明脈盛。
心火上行。
面黃肌瘦。
胸滿脅脹。
小便赤澀。
七味白術散。
心膈有熱消渴。
咽幹面赤。
生料固本丸加黃、甘草、石斛、澤瀉、枇杷葉。
脈浮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
或渴飲水多停。
蓄不散。
心下辘辘有聲。
小便不利者。
并宜五苓散。
若熱渴不止。
加人參。
三消久而小便不臭。
反作甜氣。
此脾氣下脫。
為病最重。
七味白術散。
有溺桶中浮在面上如豬脂濺在桶邊。
或如地瀝青者。
此腎虛不能約制。
脾胃之膏液下流。
用白術散、腎氣丸。
可救十之一二。
脾消之證。
飲食入腹。
如湯沃雪。
随小便而出。
出于溷僻溝渠。
皆旋結如白。
肌膚日消。
用熱藥則愈甚。
用涼藥則愈虛。
不能起止。
精神恍惚。
口舌焦幹。
或陽強興盛。
不交而洩。
不久當斃。
孫真人雲。
消渴之人。
愈與未愈。
常須思慮有大癰。
何者。
消渴之人。
必于大骨間發癰疽而卒。
所以專慮發大癰也。
〔診〕石頑曰。
經言消瘅脈實大。
病久可治。
脈懸小堅。
病久不可治。
見消證脈顯實大。
為證脈相符。
雖久可治。
若見懸小而堅。
不但脈不應病。
且真髒發露。
其可療乎。
設消證脈小。
而不至于虛懸堅勁。
又當從仲景腎氣丸正治矣。
然曆診消瘅之脈。
無有不帶數象者。
但須察浮數沉數。
在左在右。
尺甚寸甚。
及有餘不足。
兼見何脈。
而為審治。
又須詳南北風土之強弱。
病患禀氣之濃薄。
合脈象而推之。
庶幾無虛虛之誤矣。
大抵北人消瘅。
脈多沉石滑數。
以北方寒水司權。
且素食煤火。
腎氣多濃。
故用劉張寒瀉之法。
往往獲效。
然間有恃力作強。
以水為事。
乃緻虛陽不守。
封藏不固。
而見右尺數大。
為下消者。
亦有真陰耗竭。
腎氣不升。
肺髒枯燥。
而見寸口數盛。
為上消者。
又有竭力房室。
服食悍。
火土太強。
恣意飲啖。
而見氣口動滑。
為中消者。
又不可限以風土。
急須導火壯水。
除陳氣等法。
若大江以南。
木氣始生之界。
患消瘅者。
從無沉石之脈。
即有滑數。
按之必濡。
多有尺内見弦。
及氣口命門大數。
或兩寸浮滑者。
以東南水土孱薄。
虛陽屬動。
腎水易虧。
當确遵金匮東垣養葵。
猶恐不及。
況可效用劉張之法乎。
至若庾嶺而南。
消瘅之脈。
亦絕無沉石之候。
多見浮大數盛。
外示有餘。
中實不足。
以其陽氣洩而不藏。
腎氣溢而不滿。
故其治僅可用辛涼以清其熱。
甘寒以滋其陰。
若辛熱導火。
苦寒瀉氣等藥。
總無于預也。
至于臨病審察。
又當随左右尺寸之太過不及。
而為決斷。
太過見于寸口。
多為氣病。
不及見于尺内。
多為腎虛。
又在左偏弦。
為精髓受傷。
在右偏旺。
為虛陽發露。
然其邪皆自内發。
故表證表脈絕少。
即金匮五苓散一條。
亦是水氣不化。
津液不行而渴。
故顯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之證。
見消瘅雖有浮脈。
亦是客邪為患。
非此證之本脈。
故特表而出之。
石頑治太學趙雪訪。
消中善食。
日進膏粱數次。
不能敵其饑勢。
丙夜必進二餐。
食過即昏昏嗜卧。
或時作酸作甜。
或時夢交精洩。
或時經日不飲。
或時引飲不徹。
自言省試勞心所緻。
詢其先前所服之藥。
屢用安神補心。
滋陰清火。
俱不應。
延至麥秋。
其證愈劇。
始求治于石頑。
察其聲音。
濁而多滞。
其形雖肥盛色蒼。
而肌肉綿軟。
其脈六部皆洪滑而數。
惟右關特甚。
其兩尺亦洪滑。
而按之少神。
此腎氣不充。
痰濕挾陰火泛溢于中之象。
遂與加味導痰加蘭香。
數服。
其勢大減。
次以六君子合佐金。
枳實湯泛丸服。
後以六味丸去地黃。
加鳔膠、蒺藜。
平調兩月而康。
又治朔客白小樓。
中消善食。
脾約便艱。
察其形。
瘦而質堅。
診其脈。
數而有力。
時喜飲冷氣酒。
此酒之濕熱内蘊為患。
遂以調胃承氣三下。
破其蘊熱。
次與滋腎丸數服。
滌其餘火而安。
又治粵客李之。
上消引飲。
時當三伏。
觸熱到吳。
初時自汗發熱。
煩渴引飲。
漸至溲便頻數。
飲即氣喘。
飲過即渴。
察其脈象。
惟右寸浮數動滑。
知為熱傷肺氣之候。
因以小劑白虎加人參。
三服。
其勢頓減。
次與生脈散。
調理數日而痊。
又治薛廉夫子。
強中下消。
飲一溲二。
因新娶繼室。
真陰灼爍。
虛陽用事。
陽強不倒。
恣肆益甚。
乃至氣息不能相續。
精滑不能自收。
背曲肩随。
腰胯疼軟。
足膝痿弱。
寸步艱難。
糜粥到口即厭。
惟喜膏粱方物。
其脈或時數大少力。
或時弦細數疾。
此陰陽離決。
中空不能主持。
而随虛火辄内辄外也。
峻與八味、腎氣、保元、獨參。
調補經年。
更與六味地黃。
久服而瘥。
又牙行邵渭賓。
仲夏與一婢通。
因客至驚恐。
精氣大脫。
即凜凜畏寒。
翕翕發熱。
畏食畏飲。
小便淋瀝不禁。
邀石頑診之。
六脈弦細如絲。
責責如循刀刃。
此腎中真陽大虧之兆。
令服生料六味。
稍加桂、附以通陽氣。
其左右親戚。
鹹謂夏暑不宜桂、附。
另延一醫。
峻用人參、附子月餘。
飲食大進。
猶謂參、附得力。
恣餌不徹。
遂至日食豚蹄雞鴨七八餐。
至夜預治熟食。
聽其飽餐二次。
如此又兩月餘。
形體豐滿備常。
但苦時時嘈雜易饑。
常見青衣群鬼。
圍繞其側。
遍禱不靈。
複邀石頑延醫。
其脈皆滑數有力。
而右倍于左。
察其形色多滞。
且多言多笑。
而語多不次。
此味痰壅塞于中。
複加辛熱助其淫火。
始本陰虛。
末傳中消之患也。
不急祛滌。
必為狂癡之病。
為制湧吐之劑。
遲疑不進。
未幾。
忽然大叫發狂。
妄言妄見。
始信餘言之非謬也。
卷九 雜門 痰火 石頑曰。
痰火一證。
方書罕及。
近惟郢中梁仁甫國醫宗旨。
專為立言。
然皆泛引膚辭。
且所用方藥。
專事降洩。
略無切于病情。
殊非指南之謂。
夫所謂痰火者。
精髓枯涸于下。
痰火憑陵于上。
有形之痰。
無形之火。
交固于中。
良由勞思傷神。
嗜欲傷精。
加以飲食不節。
血肉之味。
蘊釀為痰為火。
變動為咳為喘。
其在平居無恙之時。
貯積窠囊之中。
或時有所觸發。
則沖膈透膜。
與潮宗之泛濫無異。
觀其外顯之狀。
頗有似乎哮喘。
察其内發之因。
反有類乎消中。
消中由陰邪上僭。
攝之可以漸疼。
哮喘由表邪内陷。
溫之可以暫安。
此則外内合邪。
兩難分解。
溫之燥之升之攝之。
鹹非所宜。
況乎觸發多端。
治非一律。
何怪時師之茫無統緒乎。
予由是而因病制宜。
特立玉竹飲子一方。
為是證之專藥。
臨證以意增減。
庶幾款洽病情。
其有兼挾客邪者。
又須先徹标證。
然後從本而施。
自然信手合轍。
如因感風寒而發。
則香蘇散為至當。
略加細辛以開肺氣。
香豉以通腎邪。
散标最捷。
蓋香、蘇性降。
可無升舉濁垢之虞。
他如麻黃、桂枝、柴、防、升、葛、羌、獨、川芎等味。
能鼓動痰氣。
薄荷、荊芥、橘皮、蘇子等味。
能耗散真氣。
芩、連、知、柏、赤白芍、栝蒌根、石膏等味。
能斂閉邪氣。
皆宜遠之。
因飲食而發。
隻宜金匮枳術湯。
随所傷之物而為參用。
谷傷曲、。
酒傷煨葛。
肉傷炮楂。
麸面傷加草果。
雞鴨卵傷加杏仁。
痰食交結。
則加橘、半。
食積發熱。
必加黃連。
黃連與枳實同用。
善消痞滿。
半夏與白術同用。
專運痰濕。
然須生用力能豁痰。
痰去則津液流通。
熱渴自解。
非蒼術、南星燥烈傷津之比。
因惱怒而發。
沉香降氣散和滓煎服。
不但理氣化痰。
亦可消運食滞。
其或兼冒微風。
另煎香蘇散以協濟之。
原其觸發之因。
不出風食氣三者為甚。
然皆人所共知。
惟是觸感風熱而發者。
世所共昧。
蓋寒傷形而不傷氣。
氣本乎肺。
肺氣受傷。
咳嗽喘滿。
勢所必緻。
而寒客皮毛。
皮毛為肺之合。
邪從皮毛而入傷于肺。
咳嗽喘滿。
亦勢所必緻。
何怪舉世醫師。
一見喘咳。
概以表散為務。
良由不辨内因外因之故耳。
曷知外因從表而傷有形之津。
證屬有餘。
故一咳其痰即應。
而痰沫清稀。
内因從肺而傷無形之氣。
證屬不足。
故屢咳而痰不得出。
咳劇則嘔。
此不但肺病而胃亦病矣。
是予玉竹飲子方中。
茯苓、甘草專為胃家預立地步也。
至于标證散後。
餘火未清。
人參未宜遽用。
玉竹飲子。
尤為合劑。
病勢向衰。
即當滋養肺胃。
異功散加葳蕤。
取橘皮為宣通氣化之報使。
氣虛不能宣發其痰。
又需局方七氣湯。
借肉桂為熱因熱用之向導。
若其人形體雖肥。
而色白氣虛。
則以六君子湯加竹瀝、姜汁。
即有半夏。
亦無妨礙。
食少便溏者。
竹瀝又為切禁。
宜用伏龍肝湯代水煎服。
脾氣安和。
津液自固。
可無傷耗之慮矣。
瘦人陰虛多火。
六味地黃去澤瀉合生脈散。
使金水相生。
自然火息痰降。
去澤瀉者。
以其利水傷津也。
若命門脈弱。
真火式微。
或不時上沖。
頭面哄熱。
又須六味地黃加肉桂、五味子以攝火歸陰。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須知治痰先治火。
治火先養陰。
此為治痰治火之的訣。
然後有真氣浮散之極。
草根木實。
無濟于用。
又須金石以鎮固之。
予嘗借服食方中靈飛散。
取雲母以攝虛陽。
鐘乳以通肺竅。
菊花以清旺氣。
兼天冬、地黃、人參之三才。
以固精氣神之根本。
即修内丹。
不外乎此。
所謂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敢以此言質之梁子。
梁仁甫雲。
病痰火者。
或吐血。
或衄血。
或喉疼身熱溺黃。
皆熱證也。
庸醫妄投苦寒瀉火之劑。
不知苦寒能瀉脾胃。
脾胃土也。
乃人身之本也。
今火病而瀉其土。
火未嘗除而土已病矣。
土病則胃虛。
因而飲食減少。
甚至洩瀉肌肉消瘦。
不可救藥矣。
世俗謂病痰火者。
服童便最好。
餘治痰火。
每禁服童便。
蓋童便降火雖速。
而損胃多矣。
故治火病。
以理脾為主。
此真訣也。
〔診〕痰脈沉弦細滑。
大小不勻。
皆痰氣為病。
左右手關前脈浮大而實者。
膈上有稠痰也。
關上脈伏而大者。
清痰也。
丹溪雲。
人得澀脈。
痰飲膠固。
脈道阻滞。
卒難得開。
必費調理。
卷九 雜門 黃瘅(目黃) 經雲。
身痛而色微黃。
齒垢黃。
爪甲上黃。
黃瘅也。
安卧小便黃赤。
脈小而澀者。
不嗜食。
溺黃赤安卧者。
曰黃瘅。
食已如饑者。
曰胃瘅。
目黃曰黃瘅。
金匮雲。
諸病黃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
當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黃湯主之。
黃家一證。
大率從水濕得之。
治濕之法。
當利小便為第一義。
然脈浮者。
知濕不在裡而在表。
又當以汗解之。
設表濕乘虛入裡而作癃閉。
又當利其小便也。
故下條雲。
黃瘅病。
茵陳五苓散主之。
活法在心。
可拘執乎。
黃瘅病。
茵陳五苓散主之。
夫病酒黃瘅。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熱。
足下熱。
是其證也。
酒黃瘅者。
或無熱。
靖言了了。
腹滿欲吐。
鼻燥。
其脈浮者。
先吐之。
沉弦者。
先下之。
酒瘅心中熱。
欲吐者吐之愈。
酒黃瘅。
心中懊。
或熱痛。
栀子大黃湯主之。
此即枳實栀子豉湯之變名也。
大病後勞複發熱。
服枳實、栀子、豉三味。
覆令微汗。
使餘熱從外而解。
若有宿食。
則加大黃從内而解。
此治酒瘅之脈沉弦者。
用此方以下之。
其脈浮當先吐者。
則用栀子豉湯。
可不言而喻矣。
蓋酒瘅傷胃發黃。
無形之濕熱。
故宜栀子豉湧之。
與谷瘅之當用茵陳蒿者。
泾渭自殊。
即此湯亦自治酒食并傷之濕郁。
故可用下。
觀枳實栀子豉湯之加大黃。
亦是因宿食而用也。
更有栀子柏皮湯治身黃發熱一證。
又以苦燥利其滲道也。
合此比例而推。
治黃之法。
無餘蘊矣。
酒瘅下之。
久久為黑瘅。
目黃面黑。
心中如啖蒜齑狀。
大便正黑。
皮膚爪之不仁。
其脈浮弱。
雖黑微黃。
故知之。
金匮治酒瘅。
用或吐或下之法。
言雖錯出。
義實一貫。
蓋酒之積熱。
入膀胱則氣體不行。
必小便不利。
積于上焦。
則心中熱。
積于下焦。
則足下熱。
其無心中足下熱者。
則靖言了了而不神昏。
但見腹滿欲吐鼻燥三證。
可知其膈上與腹中。
陰陽交病。
須分先後治之。
當辨脈之浮沉。
以定吐下之先後。
若但心中熱欲嘔吐。
則病全在上焦。
吐之即愈。
何取下為哉。
其酒熱内結。
心神昏亂。
而作懊及痛楚者則。
不可不下。
故以栀子、香豉。
皆治其心中懊。
大黃蕩滌實熱。
枳實破結。
逐去宿垢也。
但以此劫病之法。
不可久用。
久久下之。
必脾肺之陽氣盡傷。
不能統領其陰血。
其血有日趨于敗而變黑耳。
然酒瘅之黑。
非女勞瘅之黑也。
女勞瘅之黑。
為腎氣所發。
酒瘅之黑。
為敗血之色。
因酒之濕熱傷脾胃。
脾胃不和。
陽氣不化。
陰血不運。
若更下之。
久久則運化之用愈耗矣。
氣耗血積。
敗腐瘀濁。
色越肌面為黑。
味變于心。
咽作嘈雜。
心辣如啖蒜齑狀。
營血衰而不行。
痹于皮膚。
爪之不仁。
輸于大腸。
便如漆黑。
其目黃與脈浮弱。
皆病血也。
仲景于一酒瘅。
胪列先後次第。
以盡其治。
其精而且詳如此。
谷瘅之為病。
寒熱不食。
食即頭眩。
心胸不安。
久久發黃為谷瘅。
茵陳蒿湯主之。
額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熱。
薄暮即發。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瘅。
腹如水狀。
不治。
女勞之瘅。
惟言額上黑。
不言身黃。
簡文也。
然黑為北方陰晦之色。
乃加于南方離明之位。
以女勞無度。
而脾中之濁陰。
下趨入腎。
水土互顯之色。
乃至微汗亦随火而出于額。
心之液且外亡矣。
手足心熱。
内傷皆然。
日暮陽明用事。
陽明主阖。
收斂一身之濕熱。
疾趨而下膀胱。
其小便自利。
大便黑時溏。
又是膀胱蓄血之驗。
腹如水狀。
實非水也。
正指蓄血而言。
故為不治。
黃家日晡所發熱。
而反惡寒。
此為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小腹滿身盡黃。
額上黑。
足下熱。
因作黑瘅。
其腹脹如水狀。
大便必黑時溏。
此女勞之病。
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
硝石礬石散主之。
此治女勞瘅之急方也。
夫男子精動。
則一身之血俱動。
以女勞而傾其精。
血必繼之。
故因女勞而尿血者。
其血尚行。
猶易治也。
因女勞而成瘅者。
血瘀不行。
非急去膀胱少腹之瘀血。
萬無生路。
乃取皂礬以滌除瘀垢。
硝石以破積散堅。
二味相胥。
銳而不猛。
此方之妙用也。
黃瘅腹滿。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為表和裡實。
當下之。
大黃硝石湯。
黃瘴最難得汗。
自汗則表從汗解。
故曰。
此為表和裡實。
方用大黃、硝石解散在裡血結。
黃柏專祛下焦濕熱。
栀子輕浮。
能使裡熱從滲道而洩也。
諸黃。
豬膏發煎主之。
詳此治瘀血發黃之緩劑。
以諸黃雖多濕熱。
然經脈久病。
不無瘀血阻滞也。
肘後方以此治女勞瘅。
身目盡黃。
發熱惡寒。
少腹滿。
小便難。
以大熱大寒女勞。
交接入水所緻。
用發灰專散瘀血。
和豬膏煎之。
以潤經絡腸胃之燥。
較硝石礬石散。
雖緩急輕重懸殊。
散瘀之旨則一也。
瘅而渴者。
其瘅難治。
瘅而不渴者。
其瘅可治。
發于陰部。
其人必嘔。
陽部。
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瘅為濕熱固結。
阻其津液往來之道。
故以渴與不渴。
證津液之通與不通也。
嘔為腸胃受病。
振寒發熱。
為經絡受傷。
于此可證其表裡陰陽而治也。
黃瘅者。
色如熏黃。
一身盡痛。
乃濕病也。
色如橘子黃。
身不痛。
乃瘅病也。
瘅分為五。
黃汗。
黃瘅。
谷瘅。
酒瘅。
女勞瘅。
黃汗者。
其證兩胫自冷。
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
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
煩躁小便不利。
此為黃汗。
宜芍桂酒湯。
晝熱。
加防風。
夜熱。
加當歸。
食少。
加白術、茯苓。
黃瘅有幹有濕。
幹黃者。
肺燥也。
小便自利。
四肢不沉重。
渴而引飲。
栀子柏皮湯。
濕黃者。
脾濕也。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
似渴不欲飲者。
麻黃連轺赤小豆湯。
身黃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
茵陳蒿湯。
渴者。
茵陳五苓散。
谷瘅者。
食畢即頭眩。
心中怫郁不安。
遍身發黃是也。
小柴胡去參加白術、炮姜、膽草、枳實。
二便秘者。
茵陳蒿湯。
胃瘅食已如饑。
胃熱消谷。
面黃瘦。
胸滿脅脹。
小便秘赤。
補中益氣加豬膽汁炒川連、酒黃柏、澤瀉。
酒瘅者。
身目發黃。
腹如水狀。
心下懊而熱。
不能食。
時時欲吐。
足胫腫。
小便黃。
面發赤斑。
此因饑中飲酒。
大醉當風入水所緻。
栀子大黃湯。
酒瘅下之。
久久為黑瘅者。
前方去大黃合犀角、地黃。
不應。
去地黃加桂心、桃仁、穿山甲。
色瘅者。
身黃額上微黑。
小便利。
大便黑。
此因房事過傷。
血蓄小腹而發黃。
故小腹連腰下痛。
大黃附子湯去細辛加肉桂。
若神思困倦。
頭目昏重。
脾氣不運。
大便不實者。
四君子湯下硝石礬石丸。
陰黃者。
厥冷脈沉。
或服寒涼過多。
變為陰黃。
或因過食寒物而成。
四肢皮膚皆冷。
心下痞硬。
眼澀不欲開。
自利蜷卧。
茵陳附子幹姜湯。
或茵陳四逆湯加白術。
冷食不化。
腹中結痛。
去甘草加枳實、白術、草豆蔻。
小便不利。
加桂、苓、澤瀉。
有瘀血發黃。
大便必黑。
腹脅有塊或脹。
脈沉或弦。
大便不利。
脈稍實而不甚弱者。
桃核承氣湯。
下盡黑物則退。
失血後崩後。
一切病後。
脾胃肺元氣大傷。
面色痿黃。
或淡白色。
悉屬虛。
從内傷治。
不可誤認作瘅。
食勞疳黃。
俗名黃胖。
夫黃瘅者。
暴病也。
疳黃者。
宿病也。
至有久不愈者。
溫中丸、棗礬丸。
然此僅可治實人。
及田家力作之輩。
若膏粱柔脆之人。
未可輕試也。
戴氏雲。
食積發黃。
量其虛實而下之。
其餘但利小便。
小便清利。
則黃自退。
喻嘉言曰。
夏月天氣之熱。
與地氣之濕交蒸。
人受二氣。
内結不散。
發為黃瘅。
與醬無異。
必從外感汗吐下之法去其濕熱。
然夏月陽外陰内。
非若冬月傷寒人氣伏藏難動之比。
其谷瘅酒瘅女勞瘅則純是内傷。
與外感無涉。
仲景補内經之阙。
曲盡其微。
至于陰瘅一證。
仲景之方論已亡。
千古之下。
惟羅謙甫茵陳四逆湯一方。
治過用寒涼陽瘅變陰之證。
有合往轍。
此外無有也。
今人但雲陽瘅色明。
陰瘅色晦。
此不過氣血之分。
辨之不清。
轉足誤人。
如酒瘅變黑。
女勞瘅額上黑。
豈以其黑遂謂陰瘅。
可用附子、幹姜乎。
夫女勞瘅者。
真陽為血所壅閉。
尚未大損。
瘀血一行。
陽氣即通矣。
陰瘅則真陽衰微不振。
一任濕熱與濁氣敗血團聚不散。
必複其陽。
固結始開。
倘非離照當空。
幽隐何由畢達耶。
黃瘅得之外感者。
誤用補法。
是謂實實。
得之内傷者。
誤用攻法。
是謂虛虛。
陰瘅誤從陽治。
襲用苦寒者。
皆醫殺之也。
在半陰半陽之證。
其始必先退陰複陽。
陰退乃從陽治。
若以附子、黃連合用。
況且有害。
奈何純陰無陽。
辄用苦寒耶。
石頑曰。
黃瘅證中。
惟黑瘅最劇。
良由酒後不禁。
酒濕流入髓藏所緻。
土敗水崩之兆。
始病形神未槁者。
尚有濕熱可攻。
為祛瘅之向導。
若病久肌肉消爍。
此真元告匮。
不能回榮于竭澤也。
中翰汪先于病瘅。
服茵陳五苓不應。
八月間。
邀石頑診之。
弦大而芤。
腎傷挾瘀。
結積不散所緻。
急乘元氣尚可攻擊時。
用金匮硝石礬石散兼桂苓丸之制。
以洗滌之。
遲則難為力矣。
汪氏有業醫者。
以為藥力太峻。
不便輕用。
旋值公郎鄉薦。
繼以公車。
未免萦心。
不及調治。
迨至新正二日。
複邀石頑相商。
脈轉弦勁而革。
真元竭盡無餘。
半月以來。
日服人參數錢。
如水投石。
延至正月下浣。
遣内使竊問。
予謂之曰。
挨至今日小主場事。
可無礙矣。
其後安公聯捷。
不及殿試而返。
信予言之不謬也。
同時有伶人黑瘅。
投以硝石礬石散作丸。
晨夕各進五丸服。
至四日。
少腹攻絞。
小便先下瘀水。
大便繼下溏黑。
至十一日瘀盡。
次與桂、苓、歸、芍之類。
調理半月而安。
或問近世治瘅。
多用草頭單方。
在窮鄉絕域。
猶之可也。
城郭愚民。
亦多效尤。
仁人鑒此。
豈不痛欤。
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