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瘡瘍門
關燈
小
中
大
益甚。
盜汗者。
寐中通身汗出。
覺來漸收。
諸古法雲。
自汗者屬陽虛。
腠理不固。
衛氣之所司也。
人以衛氣固其表。
衛氣不固。
則表虛自汗。
而津液為之發洩也。
治宜實表補陽。
盜汗者。
屬陰虛。
陰虛者陽必湊之。
故陽蒸陰分則血熱。
血熱則液洩而為盜汗也。
治宜清火補陰。
此其大法。
然自汗亦有陰虛。
盜汗亦多陽虛者。
如遇煩勞大熱之類。
最多自汗。
如飲食之火起于胃。
勞倦之火起于脾。
酒色之火起于腎。
皆能令人自汗。
若此者。
非陽盛陰衰而何。
又若人之寤寐。
總由衛氣之出入。
衛氣者。
陽氣也。
人于寐時。
則衛氣入于陰分。
此其時非陽虛于表而何。
然則陰陽有異。
何以辨之。
曰。
但察其有火無火。
則或陰或陽。
自可見矣。
蓋火盛而汗出者。
以火爍陰。
陰虛可知也。
無火而汗出者。
以表氣不固。
陽虛可知也。
知斯二者。
則汗出之要。
無餘義矣。
汗由血液。
本乎陰也。
經曰。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其義可知。
然汗發于陰而出于陽。
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
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
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
欲禁汗而不知橐之牝牡。
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汗證有陰陽。
陽汗者。
熱汗也。
陰汗者。
冷汗也。
人但知熱能緻汗。
而不知寒亦緻汗。
所謂寒者。
非曰外寒。
正以陽氣内虛。
則寒生于中。
而陰中無陽。
陰中無陽。
則陰無所主。
而汗随氣洩。
故凡大驚大恐大懼。
皆能令人汗出。
是皆陽氣頓消。
真元失守之兆。
至其甚者。
則如病後産後。
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
必多有汗出者。
是豈非氣怯而然乎。
故經曰。
陰勝則身寒。
汗出身常清。
數栗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死。
仲景曰。
極寒反汗出。
身必冷如冰。
是皆陰汗之謂也。
故凡治陰汗者。
但當察氣虛之微甚。
微虛者。
略扶正氣。
其汗自收。
甚虛者。
非甘、姜、桂、附。
速救元氣不可。
自汗雖由衛氣不固。
胃中之津液外洩。
而實關乎髒腑蒸發使然。
心之陽不能衛外而為固。
則自汗出。
包絡之火郁發也。
腎之陰不能退藏于密。
則盜汗出。
陰火乘虛蒸發也。
肺氣衰則表不能衛而自汗出。
必喘乏少氣。
胃虛水谷氣脫散者汗自出。
必氣虛少食。
陰虛者。
陽必湊。
故發熱自汗。
當歸六黃湯。
陽虛者。
陰必乘。
故發厥自汗。
黃建中湯。
甚者少加附子。
營血不足自汗。
黃建中加當歸。
甚者加熟地。
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
附湯。
脾中之陽衰微而自汗。
術附湯。
腎中之陽浮遊而自汗。
參附湯。
身冷自汗陰躁。
欲坐泥水中。
脈浮而數。
按之如無。
經雲。
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
此陰盛格陽。
真武湯冷服。
肺氣虛者。
固其皮毛。
玉屏風散。
脾虛者。
壯其中氣。
補中益氣湯。
心虛者。
益其血脈。
當歸補血湯。
肝虛者。
理其疏洩。
逍遙散。
腎虛者。
助其封藏。
都氣丸。
火氣炎上。
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可用涼膈散。
脾胃不和。
外挾風濕。
身重汗出。
羌活勝濕湯。
風濕相搏。
時自汗出。
防己黃湯。
惡風自汗。
桂枝湯。
又有漏風證。
一名酒風。
不論冬夏。
額上常有汗出。
此醉後當風所緻。
經曰。
有病身熱懈惰。
汗出如浴。
惡風少氣。
病名酒風。
治之以澤瀉、術各十分。
麋銜五分。
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又曰。
飲酒中風。
則為漏風。
漏風之狀。
多汗。
常不可以單衣。
食則汗出。
甚則身汗喘急。
惡風衣常濡。
口幹善渴。
不能勞事。
先宜五苓散熱服取汗。
後與黃建中加白術、澤瀉。
汗出日久。
用參、、術、附等藥不效。
汗幹仍熱。
此風邪伏于經絡。
暫與參蘇飲。
病已止服。
此反治也。
汗出不止。
名曰亡陽。
以附子理中加黃。
外用溫粉撲之。
痰證汗自出。
痰消汗自止。
二陳加桂枝、枳、桔、香附、貝母。
多汗惡風。
食則汗出如油。
久不治。
必成消渴。
玉屏風散。
少加牡蛎。
病餘氣血俱虛而汗。
服諸止汗藥不應。
用十全大補湯半劑。
加熟棗仁五錢。
若胸膈煩悶。
不能勝陰藥者。
生脈散加黃二錢。
當歸六分。
熟棗仁三錢。
一服即驗。
别處無汗。
獨心胸一片有汗。
此思傷心也。
其病在心。
名曰心汗。
歸脾湯倍黃。
或生脈散加當歸、棗仁。
豬心湯煎服。
汗出不治證汗出而喘甚者不治。
汗出而脈脫者不治。
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
汗出發潤至颠者不治。
汗出如油者不治。
汗出如珠者不治。
汗出如膠。
膠粘如珠之凝。
及淋漓如雨。
揩拭不逮者。
皆不可治。
盜汗金匮雲。
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
善盜汗出。
蓋平人脈虛弱微細。
是衛虛不能鼓其脈氣于外。
所以不能約束津液。
當衛氣行陰。
目瞑之時。
血氣無以固其表。
腠理開則汗。
醒則行陽之氣複散于表。
則汗止矣。
名曰盜汗。
亦名寝汗。
此屬本虛。
與傷寒邪在半表不同。
先與當歸補血湯加炒棗仁半兩。
數服後與都氣丸調補之。
酒客睡中多汗。
此濕熱外蒸也。
二妙散加白術、防風、牡蛎。
血熱盜汗。
當歸六黃湯為專藥。
虛人。
多加參、減芩、連。
身熱。
加地骨皮。
肝虛。
加棗仁。
肝實。
加龍膽草。
煩心。
加竹葉、辰砂、麥冬。
脾虛。
去芩、連加白術、芍藥。
傷寒陽明少陽證盜汗。
柴胡、葛根随證主治。
溫熱三陽合病。
目合則汗。
白虎湯。
頭汗頭為諸陽之會。
額上多汗而他處無者。
濕熱上蒸使然。
或蓄血結于胃口。
迫其津液上逆所緻。
蓄血頭汗出。
劑頸而還。
犀角地黃湯。
頭汗小便不利。
而渴不能飲。
此瘀蓄膀胱也。
桃核承氣湯。
胃熱上蒸。
額汗發黃。
小水不利者。
五苓散加茵陳。
甚則茵陳蒿湯微利之。
傷寒脅痛耳聾。
寒熱口苦。
頭上汗出。
劑頸而還。
屬少陽。
小柴胡加桂枝、苓、術和之。
凡頭汗。
服和營衛逐濕豁痰理氣散瘀藥。
或發寒熱。
下體得汗者。
為營衛氣通。
日漸向愈之機也。
食滞中宮。
熱氣上炎。
亦令頭汗。
生料保和丸。
倍用姜汁炒川連。
病後産後。
悉屬陽虛。
誤治必死。
傷濕額上汗出。
下之微喘者死。
下後小便不利者亦死。
傷寒陰毒等證額汗。
見緒論。
手足汗脾胃濕蒸。
傍達于四肢。
則手足多汗。
熱者。
二陳湯加川連、白芍。
冷者。
理中湯加烏梅。
弱者。
十全大補去芎加五味子。
陰汗陰間有汗。
屬下焦濕熱。
龍膽瀉肝湯加風藥一二味。
風能勝濕也。
或當歸龍荟丸。
及二妙散俱效。
陰囊濕者。
以爐甘石過撲之。
密陀僧末亦佳。
半身汗出夏月止半身出汗。
皆氣血不充。
内挾寒飲所緻。
偏枯及夭之兆也。
大劑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大建中輩加行經豁痰藥治之。
若元氣稍充。
即間用小續命湯一劑以開發其表。
或防己黃湯加川烏以散其濕。
此證雖屬血虛。
慎不可用四物陰藥。
以其閉滞經絡故也。
石頑曰。
汗之源不一。
有因于衛氣疏者。
有因于營氣熱者。
有因于營衛不和者。
蓋風邪幹衛。
則腠理疏。
營氣乘表虛而外洩。
則自汗。
治當散邪為急。
宜從仲景桂枝湯、小建中輩。
遲則營氣外亡。
邪氣内入。
必變府實潮熱矣。
又宜三承氣湯選用。
此皆外感自汗也。
若郁熱内蒸。
亦必從空竅發洩。
或從腸胃下奔。
或從皮毛外達。
則郁熱得散。
然外洩輕于下奔。
蒸熱勝于幹熱。
以此驗營衛之枯與不枯也。
當從内傷虛損例治之。
至于邪正交加。
非汗不解。
故少陽挾熱。
或為盜汗。
或腋汗脅汗。
須知從陰陽交互時。
及陰陽交互處發洩者。
皆陰陽不和。
半表半裡證。
小柴胡、逍遙散。
皆合劑也。
及乎挾風邪痰濕之類。
亦多有之。
至如頭汗。
或為濕熱上攻。
或為瘀血内結。
亦屬陰陽不和。
其于陰汗股汗。
又為肝家濕熱下滲之征驗。
豈可一概施治乎。
〔診〕汗家腠理疏豁。
其脈必緩。
兼浮則為風。
兼滑則為痰。
兼大則為熱。
兼弱為衛虛。
兼芤為失血。
兼遲為氣虛。
兼細為陰虛。
經雲。
肺脈軟而散者。
當病灌汗。
肺脈緩甚為多汗。
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
病風人脈緊數。
浮沉有力。
汗出不止。
呼吸有聲者死。
不然。
則主病氣。
東垣治一人。
二月陰雨寒濕。
又因勞役所傷。
病解之後。
汗出不止。
沾濡數日。
惡寒重添濃衣。
心胸間時煩熱。
頭目昏愦。
上壅食少。
此乃胃中陰火熾盛。
與外天雨之濕氣相合。
而汗出不休。
遂用羌活勝濕湯。
以風藥去其濕。
甘寒瀉其熱。
一服而愈。
滑伯仁治一婦。
暑月自汗。
口幹煩躁。
欲坐水中。
脈浮而數。
按之豁然虛散。
得之食生冷乘涼所緻。
以真武湯。
一進汗止。
再進躁退。
三進全安。
飛疇治陳子濃媳。
八月間因産不順。
去血過多。
産後惡露稀少。
服益母草湯不行。
身熱汗出。
産科用發散行血更劇。
自用焦糖酒一碗。
遂周身絡脈棰楚難堪。
惡露大下。
昏沉戴眼。
汗出如浴。
但言心痛不可名狀。
此血去過多。
心失其養故痛。
肝主筋。
為藏血之地。
肝失其榮。
故絡脈棰楚不堪。
且汗為産後之大禁。
若非急用人參。
恐難保其朝夕也。
用四君合保元加白芍、五味。
一劑汗止。
因其語言如祟。
疑為瘀血未盡。
更欲通利。
予曰。
聲怯無神。
此屬鄭聲。
且腹不疼痛。
瘀何從有。
此神氣散亂不收之故。
前方加入棗仁、龍齒。
諸證漸平。
後服獨參湯。
至彌月而安。
卷九 雜門 不得卧(多卧嗜卧) 靈樞雲。
衛氣不得入于陰。
當留于陽。
留于陽。
則陽氣滿。
陽氣滿。
則陽跷盛。
不得入于陰。
則陰氣虛。
故目不瞑。
(衛氣行陽則寤。
行陰則寐。
此其常也。
失其常則不得靜而藏魂。
所以目不得瞑也。
)壯者之氣血盛。
其肌肉滑。
氣道通。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
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
其肌肉枯。
氣道澀。
五髒之氣相搏。
其營氣衰少。
而衛氣内伐。
故晝不精。
夜不瞑。
素問雲。
陰虛故目不暝。
補其不足。
瀉其有餘。
調其虛實。
以通其道。
而去其邪。
飲以半夏湯一劑。
陰陽已通。
其卧立至。
病新發者。
覆杯則卧。
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而已也。
胃不和。
則卧不安也。
卧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也。
不寐有二。
有病後虛弱。
有年高人血衰不寐。
有痰在膽經。
神不歸舍。
亦令人不寐。
虛者。
六君子加棗仁。
痰者。
靈樞半夏湯。
虛勞煩熱不得眠。
酸棗湯。
或酸棗仁一兩炒研。
水煎絞取汁。
下米二合煮糜。
以生地五錢搗汁入。
更煮過。
時時服之。
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竹葉石膏湯。
水停心下不得眠。
茯苓甘草湯。
婦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
從郁結痰火治。
大抵膽氣宜靜。
濁氣痰火擾之則不眠。
溫膽湯。
用豬膽汁炒半夏曲加柴胡三錢。
炒棗仁一錢五分。
立效。
蓋驚悸健忘失志心風不寐。
皆是痰涎沃心。
以緻心氣不足。
若涼心太過。
則心火愈微。
痰涎愈盛。
惟以理痰順氣為第一義。
導痰湯加石菖蒲。
有寐中覺魂魄飛蕩驚悸。
通夕不得安眠。
是肝虛受邪也。
其人易怒。
魂不歸肝。
是以飛揚。
獨活湯、珍珠母丸。
次第服之。
喘不得卧。
以喘法治之。
蘇子、橘紅、甘草、桔梗、竹茹。
厥不得卧。
以腳氣法治之。
牛膝、丹皮、木通、沉香、觀桂。
虛勞咳嗽。
形脫不得卧。
不可治。
煩不得卧。
諸藥不效者。
栀子豉湯下朱砂安神丸。
不應。
用益元散加牛黃。
更不應。
虛火用事也。
補中益氣湯下朱砂安神丸。
間進六味丸。
恒服方效。
有病久餘熱不止。
久不得卧者。
六味丸滋其真陰。
自然熱止安卧矣。
脈數滑有力不眠者。
中有宿滞痰火。
此為胃不和。
則卧不安也。
心下硬悶。
屬宿滞。
半夏、白術、茯苓、川連、枳實。
病後。
及汗下後。
與潰瘍不得眠。
屬膽虛。
人參、茯苓、炒棗仁、陳皮、麥冬、圓眼肉為主。
有火。
脈數口幹。
加知母、川連、竹茹。
心煩。
用炒黑山栀。
石頑曰。
平人不得卧。
多起于勞心思慮。
喜怒驚恐。
是以舉世用補心安神藥。
鮮克有效。
曷知五志不伸。
往往生痰聚飲。
飲聚于膽。
則膽寒肝熱。
故魂不歸肝而不得卧。
是以内經用半夏湯滌其痰飲。
則陰陽自通。
其卧立至。
一少年因恐慮兩月不卧。
服安神補心藥無算。
餘與溫膽湯倍半夏、柴胡。
一劑頓卧兩晝夜。
竟爾霍然。
複有一人遺精煩擾不得卧。
與六味丸料加棗仁。
數服而安寝如常。
更有一人。
潰瘍久不收斂而不得卧。
瘍醫不能療。
令用大劑十全大補而安。
大抵因病不得卧。
當詳所因。
亦不專主膽病也。
多卧經雲。
卒然多卧者。
邪氣客于上焦。
上焦閉而不通。
已食若飲湯。
衛氣久留于陰而不行。
故卒然多卧焉。
膽虛不眠。
寒也。
酸棗仁一兩炒為末。
醇酒調服。
膽實多卧。
熱也。
酸棗仁一兩生為末。
茶清調服。
嗜卧東垣雲。
脈緩怠惰。
四肢不收。
或大便洩瀉。
此濕勝。
從胃苓湯。
食入則困倦。
精神昏冒而欲睡者。
脾虛也。
六君子加曲、、山楂。
時值秋燥。
怠惰嗜卧。
兼見肺病。
灑淅惡寒。
不嗜食者。
此陽氣不伸也。
升陽益胃湯。
卷九 雜門 不能食(惡食、饑不能食) 經雲。
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
精氣并于脾。
熱氣留于胃。
胃熱則消谷。
故善饑。
胃氣逆上。
則胃脘寒。
故不嗜食也。
東垣雲。
太陰所謂惡聞食臭。
胃無氣。
故惡食臭也。
胃中元氣虛。
則能食而不傷。
過時而不饑。
脾胃俱旺。
則能食而肥。
脾胃俱虛。
則不能食而瘦。
故不能食。
皆作虛論。
若傷食惡食。
自有本門。
不在此例。
病患脈緩。
怠惰。
四肢重着。
或大便洩瀉不食。
此濕勝也。
胃苓湯。
病患脈弦。
氣弱自汗。
四肢發熱。
或大便洩瀉不食。
皮毛枯槁發脫。
黃建中湯加減。
病患脈滑。
氣口盛于人迎。
或澀滞不調。
其人痞滿。
嘔逆不食。
此有宿食。
保和丸、枳術丸消導之。
病患脈虛氣弱。
脾胃不和。
或兼惡心不食。
六君子、枳實理中選用。
有痰。
用導痰湯。
虛而有痰。
用人參四兩。
半夏一兩。
姜汁浸一宿。
曬為末。
面糊丸。
食後生姜湯下。
許學士雲。
有人全不進食。
服補脾藥皆不效。
授以二神丸服之。
頓能進食。
五更腎瀉尤宜。
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
蓋腎氣怯弱。
真元衰削。
是以不能消化飲食。
譬之釜底無薪。
水谷不能腐化也。
惡食惡食有虛實之分。
實則心下悶痛。
惡心口苦。
二陳加黃連、枳、術。
虛則倦怠。
色痿黃。
心下軟。
異功散加砂仁、木香。
有痰惡心。
六君子加香、砂。
饑不能食此證有二。
一屬胃中虛熱。
六君子加姜汁炒川連。
一屬陰火乘胃。
六味丸加赤桂、五味。
又熱病後餘熱未盡。
脈虛洪不實者。
人參白虎湯。
石頑曰。
胃主出納。
脾司運化。
故不食皆為中土受病。
然胃之土。
體陽而用陰。
脾之土。
體陰而用陽。
胃實則痞滿氣脹。
胃虛則飲食不甘。
胃熱則饑不能食。
胃寒則脹滿不食。
胃津不布。
則口淡無味。
胃中火盛。
則消渴易饑。
有痰則惡心嘔涎。
脾虛則食後反飽。
脾津不藏。
則口甘畏食。
脾挾肝熱。
則吞酸吐酸。
此皆中土受病也。
至于腎髒陽虛。
不能腐熟水谷。
又當歸重于命門。
火為土母故也。
喻嘉言治一人。
病後胃中隐隐作痛。
有時得食則已。
有時得食轉加。
大便甚難。
小水不暢。
蓋因脾中津液。
為邪火所爍。
津液未充。
火勢内蘊。
易于上燎。
所以得食以壓其火則安。
若食飲稍過。
則氣不能轉運其食。
而痛亦增。
是火不除。
則氣不複。
氣不複。
則胃中清濁混亂。
不肯下行。
而痛終不免也。
于是為訂降火生津。
下氣止痛方。
為常用之藥。
務先收攝腎氣不使外出。
然後濁氣之源清。
而膀胱得吸引。
上中二焦之氣以下行矣。
石頑治孝廉徐俟齋尊阃。
不得寐。
不能食。
心神恍惚。
四肢微寒。
手心熱汗。
至晚則喉間熱結有痰。
兩耳時如充塞。
遍服安神清火藥罔效。
邀石頑診之。
六脈萦萦如蜘蛛絲。
而微顯弦數之象。
此中氣久郁不舒。
虛火上炎之候也。
蓋緣俟齋索居澗上。
自鼎革三十年來。
繭足杜門。
粥不繼。
乃阃克相夫志。
力竭神勞所緻。
本當用歸脾湯以補心脾之虛。
奈素有虛痰陰火。
不勝、圓之滞。
木香之燥。
遂以五味異功。
略加歸、芍。
肉桂以和其陰。
導其火。
不數服而食進寝甯。
諸證釋然矣。
卷九 雜門 不能語 人有一生不能言者。
此肺竅窒塞。
腎氣不能上通于咽。
如管鑰之固閉其竅。
不能通呼吸之氣也。
若因病而不能語者。
惟中風傷寒暴病有之。
近有顧允祥之婦。
暴怒傷食。
喘脹嘔逆不止。
醫者誤認風邪。
而與表藥。
遂昏愦目瞪不語。
呼之不省。
乃求救于石頑。
其脈六部澀伏。
知為痰因氣閉所緻。
本當因勢利導。
探吐以通其竅。
緣病家畏其吐劇。
遂與導痰湯加菖蒲、遠志。
一啜便能語言。
更與前藥加槟榔、鐵落。
得下而安。
門人問曰。
此病既當探吐。
何下之亦能取效。
因謂之曰。
治病貴乎圓活。
但得開通經絡。
管鑰自空。
設用橘皮濃煎。
亦可探吐。
參蘆濃煎。
亦可灌吐。
姜汁、竹瀝。
亦可取吐。
在豐稔之家。
局方至寶丹、牛黃丸、蘇合香丸。
皆可取用。
奚必拘于何藥方為合劑耶。
卷九 雜門 消瘅 經雲。
二陽結。
謂之消。
(二陽者陽明也。
手陽明大腸主津。
病消則目黃口幹。
是津不足也。
足陽明胃主血。
熱則消谷善饑。
血中伏火。
乃血不足也。
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
皆燥熱為病也。
) 瘅成為消中。
心移熱于肺。
傳為鬲消。
(鬲上煩渴。
飲水多而善消。
肺氣不化小便反少也。
)心移寒于肺。
肺消。
肺消者飲一溲二。
死不治。
(君火失政。
則陰火乘之。
故肺金雖有客熱消水。
而下焦真陽失守。
溲便反多。
故死不治。
)大腸移熱于胃。
善食而瘦。
謂之食。
(食謂食移易而過。
胃熱不生肌肉。
津液内爍而消見于外也。
若胃移熱于膽而食。
則有煩熱口苦之患矣。
) 腎熱病者。
先腰痛酸。
苦渴數飲身熱。
有口甘者。
病名脾瘅。
五味入口。
藏于胃。
脾為之行其精氣。
津液在脾。
故令人口甘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
肥者令人内熱。
甘者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
轉為消渴。
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熱中消中。
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
石藥發癫。
芳草發狂。
芳草之氣美。
石藥之氣悍。
二者其氣急疾堅勁。
非緩心和人。
不可以服。
熱氣留于小腸。
腸中痛。
瘅熱焦渴。
則堅幹不得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
消瘅脈實大。
病久可治。
脈懸小堅。
病久不可治。
金匮雲。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鬥。
小便一鬥。
腎氣丸主之。
腎主藏精以施化。
若精洩無度。
火動不已。
則肺氣傷燥而思水。
水入于胃。
不得肺氣之化。
不複上歸下輸。
腎病則氣不約束調布。
豈不飲一鬥而出一鬥乎。
故用腎氣丸。
全賴桂、附之辛溫。
蒸發津氣。
以潤髒腑百骸。
豈雲專補其腎哉。
脈浮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宜利小便發汗。
五苓散主之。
此言水氣不化之渴。
與渴欲飲水。
水入即吐。
名曰水逆之渴。
證雖稍異。
而水氣阻礙津液則一。
故并宜五苓以輸散之。
水散則津液灌溉。
而渴自已耳。
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散主之。
文蛤治傷寒冷水灌。
意欲飲水。
反不渴者。
是治表之水寒。
今治裡熱而渴飲水不止者。
亦取其鹹寒退火。
有益水潤燥之功。
一味而兩得之。
若治心移熱于肺。
傳為鬲消者尤宜。
趙養葵雲。
上消者。
舌上赤裂。
大渴引飲。
逆調論謂心移熱于肺。
傳為鬲消者是也。
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中消者。
善食而瘦自汗。
大便硬。
小便數。
瘅成為消中者是也。
以調胃承氣湯治之。
下消者。
煩躁引飲。
耳葉焦幹。
小便如膏。
此腎消也。
六味丸治之。
古人治三消之法。
詳别如此。
餘又有一說焉。
人之水火得其平。
氣血得其養。
何消之有。
其間調攝失宜。
水火偏勝。
津液枯槁。
以緻龍雷之火上炎。
熬煎既久。
腸胃合消。
五髒幹燥。
令人四肢瘦削。
精神倦怠。
故治消之法。
無分上中下。
先治腎為急。
惟六味、八味、加減八味。
随證而服。
降其心火。
滋其腎水。
則渴自止矣。
白虎與承氣。
非其所治也。
總之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元。
遊于肺則為上消。
遊于胃即為中消。
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元。
使火在釜底。
水火既濟。
氣上熏蒸。
肺受濕潤。
而渴疾愈矣。
或□。
人有服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
何也。
曰。
心肺位近。
宜制小其服。
腎肝位遠。
宜制大其服。
如上消中消。
可以用前丸緩治。
若下消已虛。
大渴大燥。
須加減八味丸料一斤。
肉桂一兩。
水煎六七碗。
恣意冰冷服之。
熟睡而渴病如失矣。
處方之制存乎人之變通耳。
有等渴欲引飲。
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
少頃複渴。
飲亦不過若此。
但不若消渴者之飲水□厭也。
此是中氣虛寒。
寒水泛上。
逼其浮遊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間。
故上焦一段。
欲得水救。
若到中焦。
以水見水。
正其所惡也。
治法。
如面紅煩躁者。
理中湯送八味丸。
喻嘉言曰。
消渴之患。
常始于微而成于着。
始于胃而極于肺腎。
始如以水沃焦。
水入猶能消之。
既而以水投石。
水去而石自若。
至于飲一溲一。
飲一溲二。
則燥火劫其真陰。
操立盡之勢而成矣。
内經有其論。
無其治。
金匮有論有治也。
而集書者。
采傷寒論厥陰經消渴之文湊入。
後人不能決擇。
斯亦不适于用也。
蓋傷寒傳經熱邪。
至厥陰而盡。
熱勢入深。
故渴而消水。
及熱解則不渴。
且不消矣。
豈雜證積漸為患之比乎。
謹從内經拟議言之。
經謂治消瘅仆擊。
偏枯痿厥。
氣滿發逆。
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此中消之所由來也。
肥而不貴。
食弗給于鮮。
貴而不肥。
餐弗過于饕。
肥而且貴。
醇酒濃味。
孰為限量哉。
久之食飲釀成内熱。
津液幹涸。
求濟于水。
然水入尚能消之也。
愈消愈渴。
其膏粱愈無已。
而中消之病成矣。
夫既瘅成為消中。
随其或上或下。
火熱熾盛之區。
以次傳入矣。
上消者。
胃以其熱上輸于肺。
而子受母累。
心複以其熱移之于肺。
而金受火刑。
金者。
生水而出高源者也。
飲入胃中。
遊溢精氣而上。
則肺通調水道而下。
今火熱入之。
高源之水。
為炎威所逼。
合外飲之水。
建瓴而下。
飲一溲二。
不但不能消外水。
且并素醞水精。
竭絕而盡輸于下。
較大府之暴注暴洩。
尤為甚矣。
故死不治也。
至于
盜汗者。
寐中通身汗出。
覺來漸收。
諸古法雲。
自汗者屬陽虛。
腠理不固。
衛氣之所司也。
人以衛氣固其表。
衛氣不固。
則表虛自汗。
而津液為之發洩也。
治宜實表補陽。
盜汗者。
屬陰虛。
陰虛者陽必湊之。
故陽蒸陰分則血熱。
血熱則液洩而為盜汗也。
治宜清火補陰。
此其大法。
然自汗亦有陰虛。
盜汗亦多陽虛者。
如遇煩勞大熱之類。
最多自汗。
如飲食之火起于胃。
勞倦之火起于脾。
酒色之火起于腎。
皆能令人自汗。
若此者。
非陽盛陰衰而何。
又若人之寤寐。
總由衛氣之出入。
衛氣者。
陽氣也。
人于寐時。
則衛氣入于陰分。
此其時非陽虛于表而何。
然則陰陽有異。
何以辨之。
曰。
但察其有火無火。
則或陰或陽。
自可見矣。
蓋火盛而汗出者。
以火爍陰。
陰虛可知也。
無火而汗出者。
以表氣不固。
陽虛可知也。
知斯二者。
則汗出之要。
無餘義矣。
汗由血液。
本乎陰也。
經曰。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其義可知。
然汗發于陰而出于陽。
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
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
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
欲禁汗而不知橐之牝牡。
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汗證有陰陽。
陽汗者。
熱汗也。
陰汗者。
冷汗也。
人但知熱能緻汗。
而不知寒亦緻汗。
所謂寒者。
非曰外寒。
正以陽氣内虛。
則寒生于中。
而陰中無陽。
陰中無陽。
則陰無所主。
而汗随氣洩。
故凡大驚大恐大懼。
皆能令人汗出。
是皆陽氣頓消。
真元失守之兆。
至其甚者。
則如病後産後。
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
必多有汗出者。
是豈非氣怯而然乎。
故經曰。
陰勝則身寒。
汗出身常清。
數栗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死。
仲景曰。
極寒反汗出。
身必冷如冰。
是皆陰汗之謂也。
故凡治陰汗者。
但當察氣虛之微甚。
微虛者。
略扶正氣。
其汗自收。
甚虛者。
非甘、姜、桂、附。
速救元氣不可。
自汗雖由衛氣不固。
胃中之津液外洩。
而實關乎髒腑蒸發使然。
心之陽不能衛外而為固。
則自汗出。
包絡之火郁發也。
腎之陰不能退藏于密。
則盜汗出。
陰火乘虛蒸發也。
肺氣衰則表不能衛而自汗出。
必喘乏少氣。
胃虛水谷氣脫散者汗自出。
必氣虛少食。
陰虛者。
陽必湊。
故發熱自汗。
當歸六黃湯。
陽虛者。
陰必乘。
故發厥自汗。
黃建中湯。
甚者少加附子。
營血不足自汗。
黃建中加當歸。
甚者加熟地。
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
附湯。
脾中之陽衰微而自汗。
術附湯。
腎中之陽浮遊而自汗。
參附湯。
身冷自汗陰躁。
欲坐泥水中。
脈浮而數。
按之如無。
經雲。
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
此陰盛格陽。
真武湯冷服。
肺氣虛者。
固其皮毛。
玉屏風散。
脾虛者。
壯其中氣。
補中益氣湯。
心虛者。
益其血脈。
當歸補血湯。
肝虛者。
理其疏洩。
逍遙散。
腎虛者。
助其封藏。
都氣丸。
火氣炎上。
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可用涼膈散。
脾胃不和。
外挾風濕。
身重汗出。
羌活勝濕湯。
風濕相搏。
時自汗出。
防己黃湯。
惡風自汗。
桂枝湯。
又有漏風證。
一名酒風。
不論冬夏。
額上常有汗出。
此醉後當風所緻。
經曰。
有病身熱懈惰。
汗出如浴。
惡風少氣。
病名酒風。
治之以澤瀉、術各十分。
麋銜五分。
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又曰。
飲酒中風。
則為漏風。
漏風之狀。
多汗。
常不可以單衣。
食則汗出。
甚則身汗喘急。
惡風衣常濡。
口幹善渴。
不能勞事。
先宜五苓散熱服取汗。
後與黃建中加白術、澤瀉。
汗出日久。
用參、、術、附等藥不效。
汗幹仍熱。
此風邪伏于經絡。
暫與參蘇飲。
病已止服。
此反治也。
汗出不止。
名曰亡陽。
以附子理中加黃。
外用溫粉撲之。
痰證汗自出。
痰消汗自止。
二陳加桂枝、枳、桔、香附、貝母。
多汗惡風。
食則汗出如油。
久不治。
必成消渴。
玉屏風散。
少加牡蛎。
病餘氣血俱虛而汗。
服諸止汗藥不應。
用十全大補湯半劑。
加熟棗仁五錢。
若胸膈煩悶。
不能勝陰藥者。
生脈散加黃二錢。
當歸六分。
熟棗仁三錢。
一服即驗。
别處無汗。
獨心胸一片有汗。
此思傷心也。
其病在心。
名曰心汗。
歸脾湯倍黃。
或生脈散加當歸、棗仁。
豬心湯煎服。
汗出不治證汗出而喘甚者不治。
汗出而脈脫者不治。
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
汗出發潤至颠者不治。
汗出如油者不治。
汗出如珠者不治。
汗出如膠。
膠粘如珠之凝。
及淋漓如雨。
揩拭不逮者。
皆不可治。
盜汗金匮雲。
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
善盜汗出。
蓋平人脈虛弱微細。
是衛虛不能鼓其脈氣于外。
所以不能約束津液。
當衛氣行陰。
目瞑之時。
血氣無以固其表。
腠理開則汗。
醒則行陽之氣複散于表。
則汗止矣。
名曰盜汗。
亦名寝汗。
此屬本虛。
與傷寒邪在半表不同。
先與當歸補血湯加炒棗仁半兩。
數服後與都氣丸調補之。
酒客睡中多汗。
此濕熱外蒸也。
二妙散加白術、防風、牡蛎。
血熱盜汗。
當歸六黃湯為專藥。
虛人。
多加參、減芩、連。
身熱。
加地骨皮。
肝虛。
加棗仁。
肝實。
加龍膽草。
煩心。
加竹葉、辰砂、麥冬。
脾虛。
去芩、連加白術、芍藥。
傷寒陽明少陽證盜汗。
柴胡、葛根随證主治。
溫熱三陽合病。
目合則汗。
白虎湯。
頭汗頭為諸陽之會。
額上多汗而他處無者。
濕熱上蒸使然。
或蓄血結于胃口。
迫其津液上逆所緻。
蓄血頭汗出。
劑頸而還。
犀角地黃湯。
頭汗小便不利。
而渴不能飲。
此瘀蓄膀胱也。
桃核承氣湯。
胃熱上蒸。
額汗發黃。
小水不利者。
五苓散加茵陳。
甚則茵陳蒿湯微利之。
傷寒脅痛耳聾。
寒熱口苦。
頭上汗出。
劑頸而還。
屬少陽。
小柴胡加桂枝、苓、術和之。
凡頭汗。
服和營衛逐濕豁痰理氣散瘀藥。
或發寒熱。
下體得汗者。
為營衛氣通。
日漸向愈之機也。
食滞中宮。
熱氣上炎。
亦令頭汗。
生料保和丸。
倍用姜汁炒川連。
病後産後。
悉屬陽虛。
誤治必死。
傷濕額上汗出。
下之微喘者死。
下後小便不利者亦死。
傷寒陰毒等證額汗。
見緒論。
手足汗脾胃濕蒸。
傍達于四肢。
則手足多汗。
熱者。
二陳湯加川連、白芍。
冷者。
理中湯加烏梅。
弱者。
十全大補去芎加五味子。
陰汗陰間有汗。
屬下焦濕熱。
龍膽瀉肝湯加風藥一二味。
風能勝濕也。
或當歸龍荟丸。
及二妙散俱效。
陰囊濕者。
以爐甘石過撲之。
密陀僧末亦佳。
半身汗出夏月止半身出汗。
皆氣血不充。
内挾寒飲所緻。
偏枯及夭之兆也。
大劑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大建中輩加行經豁痰藥治之。
若元氣稍充。
即間用小續命湯一劑以開發其表。
或防己黃湯加川烏以散其濕。
此證雖屬血虛。
慎不可用四物陰藥。
以其閉滞經絡故也。
石頑曰。
汗之源不一。
有因于衛氣疏者。
有因于營氣熱者。
有因于營衛不和者。
蓋風邪幹衛。
則腠理疏。
營氣乘表虛而外洩。
則自汗。
治當散邪為急。
宜從仲景桂枝湯、小建中輩。
遲則營氣外亡。
邪氣内入。
必變府實潮熱矣。
又宜三承氣湯選用。
此皆外感自汗也。
若郁熱内蒸。
亦必從空竅發洩。
或從腸胃下奔。
或從皮毛外達。
則郁熱得散。
然外洩輕于下奔。
蒸熱勝于幹熱。
以此驗營衛之枯與不枯也。
當從内傷虛損例治之。
至于邪正交加。
非汗不解。
故少陽挾熱。
或為盜汗。
或腋汗脅汗。
須知從陰陽交互時。
及陰陽交互處發洩者。
皆陰陽不和。
半表半裡證。
小柴胡、逍遙散。
皆合劑也。
及乎挾風邪痰濕之類。
亦多有之。
至如頭汗。
或為濕熱上攻。
或為瘀血内結。
亦屬陰陽不和。
其于陰汗股汗。
又為肝家濕熱下滲之征驗。
豈可一概施治乎。
〔診〕汗家腠理疏豁。
其脈必緩。
兼浮則為風。
兼滑則為痰。
兼大則為熱。
兼弱為衛虛。
兼芤為失血。
兼遲為氣虛。
兼細為陰虛。
經雲。
肺脈軟而散者。
當病灌汗。
肺脈緩甚為多汗。
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
病風人脈緊數。
浮沉有力。
汗出不止。
呼吸有聲者死。
不然。
則主病氣。
東垣治一人。
二月陰雨寒濕。
又因勞役所傷。
病解之後。
汗出不止。
沾濡數日。
惡寒重添濃衣。
心胸間時煩熱。
頭目昏愦。
上壅食少。
此乃胃中陰火熾盛。
與外天雨之濕氣相合。
而汗出不休。
遂用羌活勝濕湯。
以風藥去其濕。
甘寒瀉其熱。
一服而愈。
滑伯仁治一婦。
暑月自汗。
口幹煩躁。
欲坐水中。
脈浮而數。
按之豁然虛散。
得之食生冷乘涼所緻。
以真武湯。
一進汗止。
再進躁退。
三進全安。
飛疇治陳子濃媳。
八月間因産不順。
去血過多。
産後惡露稀少。
服益母草湯不行。
身熱汗出。
産科用發散行血更劇。
自用焦糖酒一碗。
遂周身絡脈棰楚難堪。
惡露大下。
昏沉戴眼。
汗出如浴。
但言心痛不可名狀。
此血去過多。
心失其養故痛。
肝主筋。
為藏血之地。
肝失其榮。
故絡脈棰楚不堪。
且汗為産後之大禁。
若非急用人參。
恐難保其朝夕也。
用四君合保元加白芍、五味。
一劑汗止。
因其語言如祟。
疑為瘀血未盡。
更欲通利。
予曰。
聲怯無神。
此屬鄭聲。
且腹不疼痛。
瘀何從有。
此神氣散亂不收之故。
前方加入棗仁、龍齒。
諸證漸平。
後服獨參湯。
至彌月而安。
卷九 雜門 不得卧(多卧嗜卧) 靈樞雲。
衛氣不得入于陰。
當留于陽。
留于陽。
則陽氣滿。
陽氣滿。
則陽跷盛。
不得入于陰。
則陰氣虛。
故目不瞑。
(衛氣行陽則寤。
行陰則寐。
此其常也。
失其常則不得靜而藏魂。
所以目不得瞑也。
)壯者之氣血盛。
其肌肉滑。
氣道通。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
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
其肌肉枯。
氣道澀。
五髒之氣相搏。
其營氣衰少。
而衛氣内伐。
故晝不精。
夜不瞑。
素問雲。
陰虛故目不暝。
補其不足。
瀉其有餘。
調其虛實。
以通其道。
而去其邪。
飲以半夏湯一劑。
陰陽已通。
其卧立至。
病新發者。
覆杯則卧。
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而已也。
胃不和。
則卧不安也。
卧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也。
不寐有二。
有病後虛弱。
有年高人血衰不寐。
有痰在膽經。
神不歸舍。
亦令人不寐。
虛者。
六君子加棗仁。
痰者。
靈樞半夏湯。
虛勞煩熱不得眠。
酸棗湯。
或酸棗仁一兩炒研。
水煎絞取汁。
下米二合煮糜。
以生地五錢搗汁入。
更煮過。
時時服之。
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竹葉石膏湯。
水停心下不得眠。
茯苓甘草湯。
婦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
從郁結痰火治。
大抵膽氣宜靜。
濁氣痰火擾之則不眠。
溫膽湯。
用豬膽汁炒半夏曲加柴胡三錢。
炒棗仁一錢五分。
立效。
蓋驚悸健忘失志心風不寐。
皆是痰涎沃心。
以緻心氣不足。
若涼心太過。
則心火愈微。
痰涎愈盛。
惟以理痰順氣為第一義。
導痰湯加石菖蒲。
有寐中覺魂魄飛蕩驚悸。
通夕不得安眠。
是肝虛受邪也。
其人易怒。
魂不歸肝。
是以飛揚。
獨活湯、珍珠母丸。
次第服之。
喘不得卧。
以喘法治之。
蘇子、橘紅、甘草、桔梗、竹茹。
厥不得卧。
以腳氣法治之。
牛膝、丹皮、木通、沉香、觀桂。
虛勞咳嗽。
形脫不得卧。
不可治。
煩不得卧。
諸藥不效者。
栀子豉湯下朱砂安神丸。
不應。
用益元散加牛黃。
更不應。
虛火用事也。
補中益氣湯下朱砂安神丸。
間進六味丸。
恒服方效。
有病久餘熱不止。
久不得卧者。
六味丸滋其真陰。
自然熱止安卧矣。
脈數滑有力不眠者。
中有宿滞痰火。
此為胃不和。
則卧不安也。
心下硬悶。
屬宿滞。
半夏、白術、茯苓、川連、枳實。
病後。
及汗下後。
與潰瘍不得眠。
屬膽虛。
人參、茯苓、炒棗仁、陳皮、麥冬、圓眼肉為主。
有火。
脈數口幹。
加知母、川連、竹茹。
心煩。
用炒黑山栀。
石頑曰。
平人不得卧。
多起于勞心思慮。
喜怒驚恐。
是以舉世用補心安神藥。
鮮克有效。
曷知五志不伸。
往往生痰聚飲。
飲聚于膽。
則膽寒肝熱。
故魂不歸肝而不得卧。
是以内經用半夏湯滌其痰飲。
則陰陽自通。
其卧立至。
一少年因恐慮兩月不卧。
服安神補心藥無算。
餘與溫膽湯倍半夏、柴胡。
一劑頓卧兩晝夜。
竟爾霍然。
複有一人遺精煩擾不得卧。
與六味丸料加棗仁。
數服而安寝如常。
更有一人。
潰瘍久不收斂而不得卧。
瘍醫不能療。
令用大劑十全大補而安。
大抵因病不得卧。
當詳所因。
亦不專主膽病也。
多卧經雲。
卒然多卧者。
邪氣客于上焦。
上焦閉而不通。
已食若飲湯。
衛氣久留于陰而不行。
故卒然多卧焉。
膽虛不眠。
寒也。
酸棗仁一兩炒為末。
醇酒調服。
膽實多卧。
熱也。
酸棗仁一兩生為末。
茶清調服。
嗜卧東垣雲。
脈緩怠惰。
四肢不收。
或大便洩瀉。
此濕勝。
從胃苓湯。
食入則困倦。
精神昏冒而欲睡者。
脾虛也。
六君子加曲、、山楂。
時值秋燥。
怠惰嗜卧。
兼見肺病。
灑淅惡寒。
不嗜食者。
此陽氣不伸也。
升陽益胃湯。
卷九 雜門 不能食(惡食、饑不能食) 經雲。
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
精氣并于脾。
熱氣留于胃。
胃熱則消谷。
故善饑。
胃氣逆上。
則胃脘寒。
故不嗜食也。
東垣雲。
太陰所謂惡聞食臭。
胃無氣。
故惡食臭也。
胃中元氣虛。
則能食而不傷。
過時而不饑。
脾胃俱旺。
則能食而肥。
脾胃俱虛。
則不能食而瘦。
故不能食。
皆作虛論。
若傷食惡食。
自有本門。
不在此例。
病患脈緩。
怠惰。
四肢重着。
或大便洩瀉不食。
此濕勝也。
胃苓湯。
病患脈弦。
氣弱自汗。
四肢發熱。
或大便洩瀉不食。
皮毛枯槁發脫。
黃建中湯加減。
病患脈滑。
氣口盛于人迎。
或澀滞不調。
其人痞滿。
嘔逆不食。
此有宿食。
保和丸、枳術丸消導之。
病患脈虛氣弱。
脾胃不和。
或兼惡心不食。
六君子、枳實理中選用。
有痰。
用導痰湯。
虛而有痰。
用人參四兩。
半夏一兩。
姜汁浸一宿。
曬為末。
面糊丸。
食後生姜湯下。
許學士雲。
有人全不進食。
服補脾藥皆不效。
授以二神丸服之。
頓能進食。
五更腎瀉尤宜。
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
蓋腎氣怯弱。
真元衰削。
是以不能消化飲食。
譬之釜底無薪。
水谷不能腐化也。
惡食惡食有虛實之分。
實則心下悶痛。
惡心口苦。
二陳加黃連、枳、術。
虛則倦怠。
色痿黃。
心下軟。
異功散加砂仁、木香。
有痰惡心。
六君子加香、砂。
饑不能食此證有二。
一屬胃中虛熱。
六君子加姜汁炒川連。
一屬陰火乘胃。
六味丸加赤桂、五味。
又熱病後餘熱未盡。
脈虛洪不實者。
人參白虎湯。
石頑曰。
胃主出納。
脾司運化。
故不食皆為中土受病。
然胃之土。
體陽而用陰。
脾之土。
體陰而用陽。
胃實則痞滿氣脹。
胃虛則飲食不甘。
胃熱則饑不能食。
胃寒則脹滿不食。
胃津不布。
則口淡無味。
胃中火盛。
則消渴易饑。
有痰則惡心嘔涎。
脾虛則食後反飽。
脾津不藏。
則口甘畏食。
脾挾肝熱。
則吞酸吐酸。
此皆中土受病也。
至于腎髒陽虛。
不能腐熟水谷。
又當歸重于命門。
火為土母故也。
喻嘉言治一人。
病後胃中隐隐作痛。
有時得食則已。
有時得食轉加。
大便甚難。
小水不暢。
蓋因脾中津液。
為邪火所爍。
津液未充。
火勢内蘊。
易于上燎。
所以得食以壓其火則安。
若食飲稍過。
則氣不能轉運其食。
而痛亦增。
是火不除。
則氣不複。
氣不複。
則胃中清濁混亂。
不肯下行。
而痛終不免也。
于是為訂降火生津。
下氣止痛方。
為常用之藥。
務先收攝腎氣不使外出。
然後濁氣之源清。
而膀胱得吸引。
上中二焦之氣以下行矣。
石頑治孝廉徐俟齋尊阃。
不得寐。
不能食。
心神恍惚。
四肢微寒。
手心熱汗。
至晚則喉間熱結有痰。
兩耳時如充塞。
遍服安神清火藥罔效。
邀石頑診之。
六脈萦萦如蜘蛛絲。
而微顯弦數之象。
此中氣久郁不舒。
虛火上炎之候也。
蓋緣俟齋索居澗上。
自鼎革三十年來。
繭足杜門。
粥不繼。
乃阃克相夫志。
力竭神勞所緻。
本當用歸脾湯以補心脾之虛。
奈素有虛痰陰火。
不勝、圓之滞。
木香之燥。
遂以五味異功。
略加歸、芍。
肉桂以和其陰。
導其火。
不數服而食進寝甯。
諸證釋然矣。
卷九 雜門 不能語 人有一生不能言者。
此肺竅窒塞。
腎氣不能上通于咽。
如管鑰之固閉其竅。
不能通呼吸之氣也。
若因病而不能語者。
惟中風傷寒暴病有之。
近有顧允祥之婦。
暴怒傷食。
喘脹嘔逆不止。
醫者誤認風邪。
而與表藥。
遂昏愦目瞪不語。
呼之不省。
乃求救于石頑。
其脈六部澀伏。
知為痰因氣閉所緻。
本當因勢利導。
探吐以通其竅。
緣病家畏其吐劇。
遂與導痰湯加菖蒲、遠志。
一啜便能語言。
更與前藥加槟榔、鐵落。
得下而安。
門人問曰。
此病既當探吐。
何下之亦能取效。
因謂之曰。
治病貴乎圓活。
但得開通經絡。
管鑰自空。
設用橘皮濃煎。
亦可探吐。
參蘆濃煎。
亦可灌吐。
姜汁、竹瀝。
亦可取吐。
在豐稔之家。
局方至寶丹、牛黃丸、蘇合香丸。
皆可取用。
奚必拘于何藥方為合劑耶。
卷九 雜門 消瘅 經雲。
二陽結。
謂之消。
(二陽者陽明也。
手陽明大腸主津。
病消則目黃口幹。
是津不足也。
足陽明胃主血。
熱則消谷善饑。
血中伏火。
乃血不足也。
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
皆燥熱為病也。
) 瘅成為消中。
心移熱于肺。
傳為鬲消。
(鬲上煩渴。
飲水多而善消。
肺氣不化小便反少也。
)心移寒于肺。
肺消。
肺消者飲一溲二。
死不治。
(君火失政。
則陰火乘之。
故肺金雖有客熱消水。
而下焦真陽失守。
溲便反多。
故死不治。
)大腸移熱于胃。
善食而瘦。
謂之食。
(食謂食移易而過。
胃熱不生肌肉。
津液内爍而消見于外也。
若胃移熱于膽而食。
則有煩熱口苦之患矣。
) 腎熱病者。
先腰痛酸。
苦渴數飲身熱。
有口甘者。
病名脾瘅。
五味入口。
藏于胃。
脾為之行其精氣。
津液在脾。
故令人口甘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
肥者令人内熱。
甘者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
轉為消渴。
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熱中消中。
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
石藥發癫。
芳草發狂。
芳草之氣美。
石藥之氣悍。
二者其氣急疾堅勁。
非緩心和人。
不可以服。
熱氣留于小腸。
腸中痛。
瘅熱焦渴。
則堅幹不得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
消瘅脈實大。
病久可治。
脈懸小堅。
病久不可治。
金匮雲。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鬥。
小便一鬥。
腎氣丸主之。
腎主藏精以施化。
若精洩無度。
火動不已。
則肺氣傷燥而思水。
水入于胃。
不得肺氣之化。
不複上歸下輸。
腎病則氣不約束調布。
豈不飲一鬥而出一鬥乎。
故用腎氣丸。
全賴桂、附之辛溫。
蒸發津氣。
以潤髒腑百骸。
豈雲專補其腎哉。
脈浮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宜利小便發汗。
五苓散主之。
此言水氣不化之渴。
與渴欲飲水。
水入即吐。
名曰水逆之渴。
證雖稍異。
而水氣阻礙津液則一。
故并宜五苓以輸散之。
水散則津液灌溉。
而渴自已耳。
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散主之。
文蛤治傷寒冷水灌。
意欲飲水。
反不渴者。
是治表之水寒。
今治裡熱而渴飲水不止者。
亦取其鹹寒退火。
有益水潤燥之功。
一味而兩得之。
若治心移熱于肺。
傳為鬲消者尤宜。
趙養葵雲。
上消者。
舌上赤裂。
大渴引飲。
逆調論謂心移熱于肺。
傳為鬲消者是也。
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中消者。
善食而瘦自汗。
大便硬。
小便數。
瘅成為消中者是也。
以調胃承氣湯治之。
下消者。
煩躁引飲。
耳葉焦幹。
小便如膏。
此腎消也。
六味丸治之。
古人治三消之法。
詳别如此。
餘又有一說焉。
人之水火得其平。
氣血得其養。
何消之有。
其間調攝失宜。
水火偏勝。
津液枯槁。
以緻龍雷之火上炎。
熬煎既久。
腸胃合消。
五髒幹燥。
令人四肢瘦削。
精神倦怠。
故治消之法。
無分上中下。
先治腎為急。
惟六味、八味、加減八味。
随證而服。
降其心火。
滋其腎水。
則渴自止矣。
白虎與承氣。
非其所治也。
總之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元。
遊于肺則為上消。
遊于胃即為中消。
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元。
使火在釜底。
水火既濟。
氣上熏蒸。
肺受濕潤。
而渴疾愈矣。
或□。
人有服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
何也。
曰。
心肺位近。
宜制小其服。
腎肝位遠。
宜制大其服。
如上消中消。
可以用前丸緩治。
若下消已虛。
大渴大燥。
須加減八味丸料一斤。
肉桂一兩。
水煎六七碗。
恣意冰冷服之。
熟睡而渴病如失矣。
處方之制存乎人之變通耳。
有等渴欲引飲。
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
少頃複渴。
飲亦不過若此。
但不若消渴者之飲水□厭也。
此是中氣虛寒。
寒水泛上。
逼其浮遊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間。
故上焦一段。
欲得水救。
若到中焦。
以水見水。
正其所惡也。
治法。
如面紅煩躁者。
理中湯送八味丸。
喻嘉言曰。
消渴之患。
常始于微而成于着。
始于胃而極于肺腎。
始如以水沃焦。
水入猶能消之。
既而以水投石。
水去而石自若。
至于飲一溲一。
飲一溲二。
則燥火劫其真陰。
操立盡之勢而成矣。
内經有其論。
無其治。
金匮有論有治也。
而集書者。
采傷寒論厥陰經消渴之文湊入。
後人不能決擇。
斯亦不适于用也。
蓋傷寒傳經熱邪。
至厥陰而盡。
熱勢入深。
故渴而消水。
及熱解則不渴。
且不消矣。
豈雜證積漸為患之比乎。
謹從内經拟議言之。
經謂治消瘅仆擊。
偏枯痿厥。
氣滿發逆。
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此中消之所由來也。
肥而不貴。
食弗給于鮮。
貴而不肥。
餐弗過于饕。
肥而且貴。
醇酒濃味。
孰為限量哉。
久之食飲釀成内熱。
津液幹涸。
求濟于水。
然水入尚能消之也。
愈消愈渴。
其膏粱愈無已。
而中消之病成矣。
夫既瘅成為消中。
随其或上或下。
火熱熾盛之區。
以次傳入矣。
上消者。
胃以其熱上輸于肺。
而子受母累。
心複以其熱移之于肺。
而金受火刑。
金者。
生水而出高源者也。
飲入胃中。
遊溢精氣而上。
則肺通調水道而下。
今火熱入之。
高源之水。
為炎威所逼。
合外飲之水。
建瓴而下。
飲一溲二。
不但不能消外水。
且并素醞水精。
竭絕而盡輸于下。
較大府之暴注暴洩。
尤為甚矣。
故死不治也。
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