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七竅門上
關燈
小
中
大
細辛、杏仁為散。
入腦、麝少許。
雄黑狗膽。
或豬脂和研。
綿裹内鼻中。
頻換自消。
鼻中生瘡。
用雄黃、白礬、瓜蒂、細辛為散搐鼻。
若鼻中窒塞不通。
用苦丁香、母丁香、赤小豆。
為散吹鼻中。
皆外治良法也。
鼻瘡内服甘露飲加犀角、胡連、柴胡。
虛。
加人參。
外用黃柏、苦參、槟榔為末。
豬脂調敷。
或青黛、槐花、杏仁、輕粉、枯礬研敷。
鼻疳蝕内用椿根、蔥白、豆豉、川椒。
以清泔水三升。
和醋一杯煎成。
入鹽少許服。
有惡物下即效。
外用草烏燒灰。
麝香等分。
研極細。
以少許敷瘡上。
鼻幹無涕。
宜犀角、黃、木通、杏仁、麥冬、炙甘草、升麻、葛根、桑皮、石膏、朱砂。
積熱。
加牙硝、大黃。
鼻痛風火郁于上則痛。
初宜升麻、葛根、蔥白、白芷散之。
有氣道壅塞而痛。
宜川芎、葛根、甘草、苦梗、山栀、薄荷、姜、棗、蔥白。
痛久服藥不應。
時痛劇。
時向安。
或兼兩顴紫赤。
此為濕熱瘀滞。
宜犀角、玄參、連翹、山栀、丹皮、赤芍、生甘草之類。
肺受風。
面枯色。
頰時赤。
皮膚幹燥。
鼻塞幹痛。
此為虛風。
白鮮皮、麥冬、茯苓、杏仁、桑皮、白芷、細辛、石膏煎服。
卒食物從鼻中縮入。
腦仲介介痛不出。
以牛脂或羊脂。
如指大。
納鼻中。
以鼻吸取脂入。
須臾脂消。
則物随脂俱出也。
鼻赤俗名酒鼻。
乃血熱入鼻也。
多飲酒人。
邪熱熏蒸肺竅。
伏留不散。
故見于鼻。
或肺素有風熱。
雖不飲酒。
其鼻亦赤也。
宜用枇杷葉拭去毛。
生煎濃湯。
候冷調消風散。
食後臨卧服。
或服瀉青丸。
或同姜汁炒黑山栀、杏仁泥等分。
蜜丸服之。
并用白鹽時時擦之。
外治。
以生白礬、硫黃、玄明粉等分為散。
入麝少許擦之。
或用硫黃、輕粉、杏仁為散。
臨卧時以津唾調塗鼻上。
或用硫黃入大菜頭内。
煨碾塗之。
或用生礬研末。
每洗面時。
置掌中滴酒擦患處。
數日即白。
或用硫黃一兩。
輕粉、白礬各五分。
為末。
用燒酒一碗。
入酒壺。
将藥盛絹囊中。
懸空壺内。
熱湯浸壺。
慢火炖一二時。
取出放冷。
日用燒酒塗。
夜用沉底藥末敷。
鼻紫黑諸陽皆聚于頭。
則面為陽中之陽。
鼻居面之中央。
而陽明起于中。
為至清至精之分。
多酒之人。
酒氣熏蒸。
面鼻得酒。
血為極熱。
熱血得冷。
為陰所搏。
結滞不行。
故先紫後黑。
當用山栀仁姜汁浸炒黑二兩。
入幹姜炮黑二錢。
連翹仁一兩。
為末蜜丸。
臨卧燈心湯服二錢半。
以清肺家血中之熱也。
江應宿治一人。
鼻塞氣不通利。
濁涕稠粘。
屢藥不效。
已經三年。
其脈兩寸浮數。
曰。
此火郁也。
患者曰。
向作腦寒主治。
子何懸絕。
經雲。
諸氣郁。
皆屬于肺。
越人雲。
肺熱甚則出涕。
乃熱郁滞氣壅塞不通也。
投以升陽散火湯。
數劑而病如失。
卷八 七竅門下 口 口者。
脾之所主。
胃與大腸脈之所挾。
經雲。
脾氣通于口。
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
此脾之主于口也。
又雲。
胃足陽明之脈。
挾口。
下交承漿。
又雲。
大腸手陽明之脈。
挾口交人中。
此胃與大腸之脈挾于口也。
脾熱則口甘。
肝熱則口酸。
心熱則口苦。
肺熱則口辛。
腎熱則口鹹。
胃熱則口淡。
口甘。
經雲。
有病口甘者。
此五髒之溢也。
名曰脾瘅。
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蘭香飲子。
若脈弦滑。
兼嘈雜。
屬痰火。
滾痰丸。
此指實火而言。
平人口甘欲渴。
或小便亦甜而濁。
俱屬土中濕熱。
脾津上乘。
久之必發癰疽。
須斷濃味氣惱。
服三黃湯加蘭葉、白芍、生地。
燥渴甚者。
為腎虛。
日服加減八味丸。
可保無虞。
中消。
脾液上乘口甘者。
蘭香飲子。
老人虛人。
脾胃虛熱不能收斂津液而口甘者。
當滋補脾氣。
補中益氣去升、柴。
加蘭香、煨葛根。
口苦。
經雲。
有病口苦。
名曰膽瘅。
夫膽者中精之府。
五髒取決于膽。
咽為之使。
此人數謀慮不決。
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也。
龍膽瀉肝湯。
或小柴胡加麥冬、棗仁。
不應。
本方加川連、膽草。
口酸。
肝膽實熱也。
佐金丸加神曲、草龍膽。
口辛。
肺氣上溢也。
生脈散加桑皮、地骨皮、黃芩。
口鹹。
腎液上乘也。
六味地黃丸加五味、烏骨。
口淡為胃熱。
而有虛實。
實則甘露飲加廣藿香。
病後胃虛口淡。
六君子加黃、當歸。
口澀。
肝邪逆于肺。
氣虛火旺也。
黃芩、葛根、防風、薄荷、栝蒌、茯苓。
口瘡。
經雲。
膀胱遺熱于小腸。
膈腸不便。
上為口糜。
蓋小腸者。
心之府也。
此舉邪熱之一端耳。
心屬君火。
主五髒六腑之火。
故諸經之熱。
皆應于心。
心脈布舌上。
脾脈布舌下。
二經之火為病。
皆當用寒涼施治。
但有涎者。
兼取其涎。
若元藏虛冷。
上攻頭熱。
足冷口瘡。
用附子理中湯、連理湯。
并用當歸、附子蜜煎含咽。
有用生附子末塗腳心者。
若此之類。
皆是治龍火之法。
陰邪上迫。
心肺之陽不得下降。
故用溫熱主治。
或散于上。
或散于下。
随其攸利。
胃中有熱。
脈洪大而實者。
服涼膈散、金花丸。
并用黃柏一味蜜炙含之。
忌犯酒醋。
犯之難愈。
又好飲酒人。
多有此證。
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
相和治之。
服涼藥不愈者。
此酒色過度。
勞役不睡。
舌上光滑而無皮。
或因憂思損傷中氣。
虛火泛上無制。
必用理中湯。
甚者加附子。
并用蜜煎附子噙之。
口瘡以甘草半寸。
白礬錢許。
含化咽津。
口瘡久不愈。
以五倍子末摻之。
或煎湯漱。
或煎湯泡白礬漱。
蓋酸能收斂也。
口瘡甚者。
含焰硝、硼砂。
勿開口。
并用南星末。
醋調貼足心湧泉穴以引熱下行。
又方。
五倍子一兩。
蜜炙黃柏、滑石各半兩。
銅綠三錢。
麝香少許。
為末摻之。
舌瘡口破疼痛。
以巴豆半枚。
生研。
和米飲一豆大。
杵和。
貼印堂對額間。
約半刻許。
覺紅就去。
不可泡起。
小兒減半。
随即痊愈。
戴複庵雲。
下虛上盛。
緻口舌生瘡。
宜用鎮墜之藥。
以蘇子降氣湯。
或鹽湯下養正丹。
口臭。
年高水弱。
奉養太過。
濃味。
及服食補陽藥。
口糜臭不可近。
甘露飲加犀角、茵陳。
及濃煎香薷汁含之。
徐徐咽下。
口中如膠而臭。
知母、地骨皮、桑皮、山栀、麥冬、甘草、食鹽。
煎湯噙下。
壯盛之人。
涼膈散甚佳。
痰壅氣濁而臭。
宜鹽湯探吐之。
子和治一男子。
二十餘歲。
病口中氣出。
臭如登廁。
夫肺金本主腥。
金為火所乘。
火主臭。
應使如是也。
久則成腐。
腐者腎也。
此亢極反兼水化也。
病在上。
宜湧之。
以瓜蒂散湧而去其七分。
夜以神丸、浚川散下五七行。
比旦而臭斷。
但藥性犷悍。
不宜輕用。
卷八 七竅門下 齒(齲蛀、骨槽風) 齒統屬足少陰腎經。
分上下龈。
上龈屬足陽明胃經。
下龈屬手陽明大腸經。
男子八歲腎氣實。
發長齒更。
三八真牙生。
五八齒槁。
八八則齒發去。
女子以七為數。
蓋腎主骨。
齒乃骨之餘。
髓之所養。
故随天癸之盛衰也。
東垣雲。
齒者腎之标。
口者脾之竅。
諸經多有會于口者。
下龈乃手陽明大腸脈之所過。
惡熱飲而喜寒。
上龈乃足陽明胃脈之所貫。
喜熱飲而惡寒。
牙者腎之标。
實則堅牢。
虛則浮動。
熱則袒動。
作痛不已。
其痛不一。
有惡熱而作痛者。
有惡寒而作痛者。
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
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
有齒袒而作痛者。
有齒龈為疳所蝕缺少血出而作痛者。
有齒龈腫起而作痛者。
有脾胃中有風邪。
但覺風而作痛者。
有胃中氣少。
不奈于寒。
袒露其齒作而痛者。
有為蟲蝕色變而作痛者。
有牙齒疼痛而臭穢之氣不可近者。
痛既各異。
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薛立齋雲。
濕熱甚而痛者。
承氣湯下之。
上下牙痛不可忍。
牽引入腦。
或喜寒惡熱。
脈洪數有力者。
涼膈散倍酒蒸大黃瀉之。
大腸熱而齒龈腫痛。
清胃散。
火郁而痛者。
越鞠丸解之。
腎經虛而痛者。
六味丸加骨碎補。
腎經虛寒而痛者。
八味丸加細辛。
其屬風熱者。
羌、獨、荊、防、芎、辛、薄荷、生地之類。
水煎漱咽。
不愈。
茵陳散。
風毒及熱壅上攻牙龈痛。
或龈縫有紅肉努出。
消風散。
臨卧半漱半服。
風寒入腦者。
羌活附子湯。
牙痛用清涼藥更甚者。
從治之。
畢茇、川椒、薄荷、細辛、龍腦、青鹽。
為末擦之。
得熱而痛。
得涼則止者。
小承氣湯加甘草、川連。
凡齒痛。
遇勞即發。
或午後甚者。
皆脾胃虛熱。
補中益氣下六味丸。
若齒龈腫痛。
赤腮頰。
此胃經風熱。
犀角升麻湯。
若善飲者。
齒痛腮頰腫。
此胃經濕熱。
清胃散加葛根。
因服補胃熱藥。
緻上下牙疼痛不可忍。
牽引頭腦。
滿面發熱大痛。
乃手陽明經中熱甚而作。
其齒喜冷惡熱。
清胃散加蘭香。
寒熱皆痛。
當歸龍膽散。
上邊痛。
倍升麻。
下邊痛。
倍白芷。
胃中實熱太甚。
口臭不可近。
牙根疳蝕血出。
乃恣食肥甘美酒所緻。
清胃散加茵陳、香薷。
少佐白豆蔻。
先以熟大黃瀉一二次。
使胃中濕熱去。
而齒自安矣。
腎虛牙浮而痛。
甚則憎寒壯熱。
如欲脫之狀。
下安腎丸、還少丹。
間進黑錫丹。
有房勞惱怒。
牙即動搖長出。
服補腎清胃藥俱不效者。
此腎經火邪盛也。
宜酒黃柏三錢。
青鹽、升麻各一錢。
且漱且咽以攝之。
或生地黃兩許。
骨碎補三錢。
同細辛一分。
秦椒七粒。
酒水浸搗。
略煎入青鹽少許。
如上且漱且咽服之良。
牙疳腫腐作痛。
人中白、青黛、冰片、玄明粉為散摻之。
小兒好食糖霜生疳。
治之不愈者。
以石蜜不時嚼之。
糖因煎煉而助濕熱。
石蜜不經火熬。
其性本寒。
故能化疳。
專取同氣之相感也。
齲蛀齲蛀數年不愈。
當作陽明蓄血治。
桃核承氣為細末。
煉蜜丸如桐子大服之。
好飲者多此。
屢服有效。
局方引涎止痛方。
川椒、露蜂房微炙。
等分為末。
水煎入鹽少許。
乘熱頻漱。
冷即吐出。
或用蟾酥、銀朱摻和為丸。
如萊菔子大。
每用一丸搽患處。
便不疼。
至三丸。
吐濃涎數口即愈。
又用不蛀皂角一莢。
去皮子。
于皂子處安巴豆一粒。
鹽泥固濟。
燒灰研細末。
用剜耳子抄少許。
填入蛀孔内。
白芷、細辛煎漱。
或溫米醋。
漱出蟲自愈。
或用食鹽之滴鹵漱二三次。
以攝其虛陽。
其痛即止。
但可暫用。
以其能損齒也。
牙齒動搖。
還少丹常服。
或六味丸加骨碎補。
陰虛内熱者。
甘露飲。
外用五倍子散、烏金散、長春牢牙散。
齒間肉壅。
口不能開。
水漿難入。
以牙硝煎湯漱之。
一法。
用皂白二礬湯漱之。
一法。
用五倍子煎湯漱之。
一法。
以熱醋漱之。
骨槽風生于耳前腮頰。
痛引筋骨。
寒熱如瘧。
牙關緊閉。
不能進食。
不待腐潰而齒便脫落。
此風毒竄入骨槽所緻。
初則堅硬難消。
急宜艾灸其外。
針刺齒龈以洩其毒。
用冰、硼、玄明粉。
為散吹搽。
内服降火化痰消腫之劑。
久則瘡口難合。
非參、、歸、芍補托。
兼肉桂、冬、味之類。
不能破結斂肌。
其治法。
外科正宗頗詳。
瘍醫宜參究之。
若腐腫不消。
虛熱不退。
形焦體削者不治。
卷八 七竅門下 髭發 經雲。
腎者。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髭須黃者。
多熱多氣。
白者。
少血多氣。
黑色者。
多血少氣。
美眉者。
太陽多血。
通髯極須者。
少陰多血。
美須者。
陽明多血。
發黃白。
七寶美髯丹。
發白須黃。
發落不生。
脈弦。
皮毛枯槁。
是營衛氣衰。
黃建中下六味丸。
發脫落。
及臍下痛。
是脾腎氣衰。
不能生長真陰。
四君子加熟地。
染須。
用烏金散、烏金丹、赤金散。
皆不傷髭而極效。
一法。
揀上好茄棵。
留初生第一枚茄子。
傍蒂上面挖去一塊。
嵌入水銀三分。
仍以挖下者掩上。
拴好。
餘花摘去。
勿令結子。
久之茄中悉化為水。
取貯鉛罐中。
以水浸罐之半。
勿令幹。
須梢一沾。
全須盡黑。
卷八 七竅門下 唇 唇屬足太陰陽明脾胃。
又屬手少陰太陰。
心脈挾口。
統屬沖任二脈。
上唇挾口。
屬足陽明。
下唇挾口。
屬手陽明。
唇燥則幹。
熱則裂。
風則。
寒則揭。
若唇腫起白皮。
皺裂如蠶繭者。
名曰繭唇。
有唇腫如繭如瘤者。
或因七情火動傷血。
或因心火傳脾。
或因濃味積熱傷脾。
大要審本證。
察兼證。
清胃氣。
生脾津。
或兼滋腎。
則燥自潤。
火自降。
風自息。
腫自消。
若患者忽略。
治者不察。
妄用消熱清毒之藥。
或用藥線結去。
反為翻花敗證矣。
腎虛唇繭。
時出血水。
内熱口幹。
吐痰體瘦。
六味丸去萸加麥冬。
不應。
用加減八味丸。
肝經怒火。
風熱傳脾。
唇腫裂。
或患繭唇。
柴胡清肝散。
胃火血燥。
唇裂為繭。
或牙龈潰爛作痛。
清胃散。
風客于脾經。
唇燥裂無色。
犀角升麻湯去白附子。
加枳殼、石斛。
婦人郁怒。
肝脾受傷。
多有此證。
逍遙、歸脾、小柴胡選用。
唇燥口幹。
生瘡年久不愈。
外用橄榄燒灰研末。
豬脂調塗。
治唇緊裂生瘡。
青皮燒灰敷之。
唇者肉之分也。
唇反者。
肉先死。
唇青者。
為筋死。
石頑曰。
唇青有二。
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
為熱伏厥陰。
竹葉石膏湯。
若唇青厥冷而畏寒。
振振欲擗地者。
為寒犯少陰。
真武湯。
唇淡為脫血。
宜十全大補輩。
唇赤中帶黃色。
為脾熱。
黃芩芍藥湯。
唇赤而腫濃。
漯漯然者。
雖曰心火亢盛。
實脾胃中有濕熱。
當從清胃散加減治之。
卷八 七竅門下 舌 張三錫曰。
心開竅于舌。
心火盛則舌幹或破。
脈洪實有力者。
黃連瀉心湯加減。
右脈虛大。
四肢倦怠。
而舌瘡破不愈。
屬勞役過度。
虛火上炎為患。
補中益氣湯。
口舌唇疼有瘡。
皆心火炎盛。
涼膈散。
舌瘡風熱。
口中幹燥。
舌裂生瘡。
甘露飲。
酒客膏粱。
積熱内盛。
上焦痰實。
舌脹腫。
涼膈散瀉之。
須脈實有力。
氣壯乃可。
舌強硬如豬脬。
以針刺舌兩邊大脈血出即消。
勿刺中央。
令人血不止。
此病患多不識。
失治則死。
凡舌腫。
舌下必有如蟲形。
有頭有尾。
可燒釘烙頭即消。
上焦痰熱壅遏。
勢挾相火。
則病速而危。
毒瓦斯結于舌下。
複生一小舌。
名子舌脹。
但脹大而強無小舌者。
名木舌脹。
大都痰火為患。
緩者用辛涼利氣化痰藥。
重者砭去其血即平。
勞神不睡。
口舌破者。
自當安神養心。
作心虛治。
心之本脈。
系于舌根。
脾之絡脈。
系于舌傍。
肝脈絡于舌本。
少陰脈系舌本。
風寒傷于心脾。
憎寒壯熱。
齒浮舌腫痛。
金沸草散漱口。
吞一半。
吐一半。
經驗方。
治舌脹大。
塞口不能飲食。
用真蒲黃一味。
頻刷舌上。
甚則加幹姜末從治之。
若能服藥。
即以川連一味。
煎濃汁呷之。
以瀉心火。
甚者。
加幹姜從治。
舌上有竅。
出血不止。
炒槐花末摻舌重舌。
宜三黃丸。
及生蒲黃摻之。
舌出不收。
心經熱甚。
及傷寒熱毒攻心。
與傷寒後不調攝。
往往有之。
宜珍珠末、冰片、火人中白敷之。
舌暴腫退場門。
用巴豆霜。
以紙卷納鼻中。
舌自收。
此取辛烈開竅散火。
引毒流散之意。
與小兒口疳貼囟同法。
平人舌上稠黑胎垢。
拭之不淨。
經久不退。
且口甜氣穢。
便是胃脘發癰之候。
與傷寒暴病。
府邪内實迥異。
急宜涼膈散下之。
卷八 七竅門下 面 靈樞雲。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其精陽氣。
上走于目而為睛。
其别氣走于耳而為聽。
其宗氣出于鼻而為臭。
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
其氣之津液。
皆上熏于面。
而皮又濃。
其肉堅。
故天氣甚寒。
不能勝之也。
風邪入皮膚。
痰飲積腑髒。
則面黯。
脾肺二經風濕。
搏而為熱濕。
故面生瘡。
面腫曰風。
兩頰赤腫。
其狀如痱。
酒調消風散。
食後服之。
或用羌活、防風、升麻、白芷、牛蒡子之屬。
甚則涼膈散、生姜、蔥豉汗之。
外杵杏仁如膏。
加玄明粉、硫黃敷之。
風熱面腫而痛。
升麻湯加犀角、黃連、白芷、川芎、薄荷、荊芥。
風熱面腫痛。
或咽喉不利者。
犀角升麻湯。
虛風證。
能食麻瞀。
牙關急搐。
目内動。
胃中有風。
故面獨腫。
升麻胃風湯。
面熱面寒飲食不節則胃病。
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
有時火上行而獨燎其面。
針經雲。
面熱者足陽明病。
調胃承氣湯加犀角、川連。
脈數實有力。
精神茂澤。
升麻湯加川連。
甚者。
涼膈散。
咳逆倚息不得卧。
面熱如醉。
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
桂苓五味甘草湯加大黃利之。
左半邊面及耳熱耳鳴。
覺從少腹左脅沖上者。
屬肝火。
實則當歸龍荟丸。
虛則加減八味丸。
虛甚。
地黃飲子。
面寒為陽虛。
陰寒郁遏所緻。
升麻湯加熟附子。
甚者。
附子理中湯。
陽明經虛。
面熱而赤者。
補中益氣加熟附子二三分。
面赤為邪氣怫郁在經。
宜表不宜下。
面戴陽。
下虛也。
傷寒用四逆湯。
雜證用地黃飲子。
面白善嚏。
脈緊者寒也。
羌活、防風、甘草、本四味。
瀉足太陽。
少加附子以通其脈。
悲恐者。
更加桂、附。
面目浮腫。
或紫黑。
或風刺瘾疹。
消風散加減。
面上風癢。
或如火丹。
鼠粘子散。
不應。
加人參一錢。
數服即效。
面部生瘡。
或鼻臉赤。
風刺粉刺。
百藥不效。
及面上細瘡。
常出黃水者。
并宜硫黃膏塗之。
上焦風熱。
則面生小瘡。
通聖散。
脾胃虛。
或吐瀉後面目浮腫者。
脈必緩弱。
或氣口虛大。
六君子湯加減。
面青肝虛。
面白肺虛。
面黃脾虛。
兩頰紅陰虛。
面如漆柴。
手足少陰氣俱絕。
為血先死。
若面黑而不至于枯者。
六味丸。
面塵脫色。
為肝木失榮。
人參養榮湯。
面色忽黑。
乃因臭氣所沖而成。
或頭痛。
或腹痛。
或嘔吐。
或腹脹。
一味香附末。
淡鹽湯下三錢。
面上豆痕。
或斑密陀僧細末。
夜以人乳調敷。
面上雀斑。
白丁香、鷹屎白、密陀僧。
唾調搽之。
面上赤斑癬。
鹿角灰豬脂調塗。
指爪破面。
輕粉研細。
生姜汁調敷。
無瘢痕。
肋腫屬風熱。
幹葛、甘、桔、升麻、薄荷。
濕熱脈洪大者。
羌活勝濕湯加甘、桔、黃芩。
腮。
赤小豆末。
雞子清調敷。
井底泥亦得。
三因方。
凡伸欠頰車蹉。
但開不能合。
以酒飲之令大醉。
睡中吹皂角末搐鼻。
嚏透即愈。
正後以補中益氣加骨碎補調之。
卷八 七竅門下 咽喉(哽) 經雲。
咽喉者。
水谷之道也。
喉嚨者。
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懸雍者。
音聲之關也。
咽與喉。
會厭與舌。
此四者同在一門。
而其用各異。
喉以納氣。
故喉氣通于天。
咽以納食。
故咽氣通于地。
會厭管于其上。
以司開阖。
掩其厭則食下。
不掩其喉必錯。
以舌抵上。
則會厭能閉其喉矣。
四者交相為用。
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凡經言喉痹者。
謂喉中呼吸不通。
言語不出。
而天地閉塞也。
雲咽塞。
雲嗌痛者。
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
而地氣閉塞也。
雲喉痹咽嗌痛者。
謂咽喉俱病。
天地之氣并閉塞也。
咽喉二竅。
同出一脘。
異途施化。
喉在前主出。
咽在後主吞。
喉系堅空。
連接肺本。
為氣息之路。
主出而不納。
咽系柔空。
下接胃本。
為飲食之路。
主納而不出。
當食言語。
則水谷乘氣送入喉脘。
遂嗆而咳矣。
經雲。
足少陰所生病者。
口渴舌幹。
咽腫上氣。
咽幹及痛。
其證内熱口幹面赤。
痰涎湧上。
尺脈必數而無力。
蓋緣腎水虧損。
相火無制而然。
須用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大劑作湯服之。
又有色欲過度。
元陽虧損。
無根之火遊行無制客于咽喉者。
須八味腎氣丸。
大劑煎成。
冰冷與飲。
引火歸源。
庶幾可救。
乳鵝纏喉。
二種不同。
腫于喉兩傍者為雙鵝。
腫于一邊者為單鵝。
治法。
用鵝翎蘸米醋攪喉中。
去盡痰涎。
後以鵝翎探吐之。
令着實一咯。
咯破喉中。
紫血即潰。
或玉樞丹磨服。
毒甚不散者。
上以小刀刺出紫血即愈。
古法有刺少商穴甚好。
刀針刺血。
急則用之。
然但腫不痛者。
切不宜用。
蓋有形而無痛者。
陽之類也。
當峻補其陰。
若刺之。
反傷陰血必死。
纏喉風證。
先兩日頭目眩暈。
胸膈緊塞。
氣息短促。
蓦然咽喉腫痛。
手足厥冷。
氣閉不通。
飲食不下。
痰毒壅盛為纏喉風。
其證最急。
又有兩塊結于喉傍。
甚則大如雞卵。
氣塞不通。
痰鳴不止者。
為鎖喉風。
其證更劇。
慎勿砭破。
急用土牛膝。
選粗者兩許。
勿經水。
勿犯鐵。
折斷搗汁。
和米醋半盞。
雞翅毛蘸攪喉中。
如牙關緊閉者。
蘸攪兩腮自開。
開後喉中頻攪以通其氣。
若喉兩傍有塊者。
涎出自消。
後以人中白過。
入冰片少許吹喉中。
日吹一次。
不過三四日愈。
或硼砂丹湧去頑痰。
或荔枝草搗汁。
和醋含漱。
或天名精搗自然汁。
鵝翎掃入去痰。
或用馬鞭草搗汁灌漱。
倘腫塞不得下者。
灌鼻取吐。
以奪其勢然不若土牛膝汁最捷。
若兩塊湊合。
喉中痰鳴。
懸壅上縮不見。
氣塞不通。
神丹不可救矣。
用土牛膝醋攪後。
以拇指捺其脊上七節兩傍。
如疼痛者易已。
甚者以膝墊其當背。
以手抄兩脅下。
向上扳兩缺盆。
令胸前凸起。
則氣伸而得上洩。
若出涎後。
涕淚稠粘者。
風熱也。
無涕淚者。
風寒也。
胸中有結塊者。
宿食也。
随證治之。
此證雖系時毒邪氣。
多有因跌撲飲食停滞而起者。
宜用荊、防、甘、桔、連翹、牛蒡、薄荷、黑參、山楂内解其毒。
蓋山楂能消食散血。
破結塊中火。
與消風散中濃樸同意。
又有喉疼忽愈。
毒攻胸脅。
痛不可忍。
氣促身熱。
不能卧者。
牛蒡子、貝母、醋炒升麻、黃藥子、幹浮萍、黑參、生甘草。
蜜丸噙化。
七日以後。
毒深喘甚。
手足指甲紫者。
難治。
吹藥用紫口蛤蜊七枚。
橄榄核七枚。
文火過。
研細入枯礬一錢。
以大青魚膽一枚。
置鐘内曬幹。
再加膽汁。
三膽為度。
加冰片吹之。
然須戒茶百日。
後無複發之虞。
一切喉痹腫痛及重舌木舌等證。
烏龍膏。
急者惟針刺血。
最為上策。
咽喉腫痛。
作渴飲冷。
大便秘結。
六脈俱實。
涼膈散下之。
喉痹脈浮。
惡寒發熱。
多是暴寒折熱。
表邪勢盛。
非但寒涼藥食能凝閉毒邪。
即硼砂、白礬、白梅等酸收之品。
及膽礬點喉。
俱不可犯。
惟當輕揚開發其表以洩火毒。
急砭患處。
并刺少商出血。
最為要訣。
走馬喉風。
若有頭痛發熱。
先與一味香豉濃煎。
加蔥涕探吐。
後用荊、防、牛蒡、甘、桔、連翹、薄荷、犀角之類。
如口不開者。
以牙皂末吹鼻取嚏。
方可下藥。
鎖喉風證。
有用牙皂煎湯湧吐頑痰。
每至皮毛脫落。
大傷胃氣。
甚至激動其痰。
鎖住不能吐出。
頃刻立斃者。
其走馬喉痹。
有用巴豆綿裹塞鼻。
每至發其毒。
不可不慎。
乳鵝。
用硼砂、白梅。
應手獲效。
然性最辛烈。
雖假酸收。
終是以火濟火。
每令不時舉發。
人皆未省其故也。
時氣咽腫。
普濟消毒飲去芩、連苦寒之味。
熱服以散表為先。
喉痹傳染是疫疠。
荊防敗毒散。
随證加減。
陰虛咳嗽。
久之喉中痛者。
必有肺花瘡。
難治。
桔梗湯送都氣丸。
切勿用冰片吹點。
證劇不勝湯藥者。
日用雞子生調米飲沖服。
稍緩其疼。
終亦必亡而已。
脾肺有熱。
虛火上壅。
咽喉生瘡。
本事利膈湯。
咽痛服涼藥反甚者。
宜用姜汁。
咽中如有炙脔。
或如梗狀。
痰火客于上焦也。
半夏濃樸湯。
(即四七湯。
)懸壅腫痛。
不可飲食。
黑參、升麻、大黃、射幹、甘草煎服。
咽痛。
諸藥不效者。
此非咽痛。
乃鼻中生紅絲如發。
懸黑泡如瘿珠。
垂挂咽門。
緻飲食不入。
杜牛膝根洗淨。
入好醋三五滴。
同研汁。
就鼻孔滴入。
絲斷珠破即安。
懸壅痛不下食。
即會厭垂長。
而懸壅塞。
妨礙飲食者。
燒鹽箸蘸點之。
乳鵝紅腫不消。
杜牛膝根研爛。
用乳點納鼻。
諸哽在喉。
當審何物。
以所勝能制者治之。
如鸬橄榄治魚哽。
狗涎治骨哽。
鵝涎治稻芒哽。
鴨涎治螺蛳哽。
磁石治鐵哽。
水銀灰治金銀哽。
要在變通。
諸物哽塞。
苎麻根杵爛。
丸如彈子大。
将所哽物煎湯吞下。
吞釘鐵金銀銅錢等物。
用烊銀罐中炭。
為末。
銀匠油槽内油調服即出。
并多食肥肉。
助其潤下。
錢哽。
荸荠生嚼多食效。
或加茨菇汁。
不應。
用羊胫骨。
存性。
荸荠汁調服自化。
諸哽。
用薤白煮半熟。
以綿縛定。
手執線頭。
少嚼薤白咽。
度薤至哽處。
便牽引。
哽即随出。
又法。
用絲綿一小團。
如上法亦妙。
誤吞魚釣。
以串咽下拽之。
有線在外者。
以綿紙剪數百層穿在線。
徐徐咽下。
少頃引之上出。
羅謙甫治征南元帥。
七旬。
至楚上。
因過飲腹痛。
腸鳴自利。
日夜約五十行。
咽嗌腫痛。
耳前後腫。
舌本強。
涎唾稠粘。
欲吐不能。
以手拽之方出。
言語艱難。
反側悶亂。
夜不得卧。
其脈浮數。
按之沉細而弦。
先以砭刺腫上。
出紫黑血。
頃時腫勢消減。
遂用桔梗、甘草、連翹、鼠粘子、酒黃芩、升麻、防風。
水煎令熱漱。
冷即吐出勿咽。
恐傷脾胃也。
再漱而涎清腫散。
語聲自出。
後以辛熱丸劑。
以治中寒化宿食而燥脾胃。
取丸之不即施行。
而不犯其上熱。
至其病所而後化。
乃治以緩也。
不數服利止痛定。
後胸中閉塞。
作陣而痛。
複以異攻散加升麻溫養脾胃。
升順正氣而愈。
入腦、麝少許。
雄黑狗膽。
或豬脂和研。
綿裹内鼻中。
頻換自消。
鼻中生瘡。
用雄黃、白礬、瓜蒂、細辛為散搐鼻。
若鼻中窒塞不通。
用苦丁香、母丁香、赤小豆。
為散吹鼻中。
皆外治良法也。
鼻瘡内服甘露飲加犀角、胡連、柴胡。
虛。
加人參。
外用黃柏、苦參、槟榔為末。
豬脂調敷。
或青黛、槐花、杏仁、輕粉、枯礬研敷。
鼻疳蝕内用椿根、蔥白、豆豉、川椒。
以清泔水三升。
和醋一杯煎成。
入鹽少許服。
有惡物下即效。
外用草烏燒灰。
麝香等分。
研極細。
以少許敷瘡上。
鼻幹無涕。
宜犀角、黃、木通、杏仁、麥冬、炙甘草、升麻、葛根、桑皮、石膏、朱砂。
積熱。
加牙硝、大黃。
鼻痛風火郁于上則痛。
初宜升麻、葛根、蔥白、白芷散之。
有氣道壅塞而痛。
宜川芎、葛根、甘草、苦梗、山栀、薄荷、姜、棗、蔥白。
痛久服藥不應。
時痛劇。
時向安。
或兼兩顴紫赤。
此為濕熱瘀滞。
宜犀角、玄參、連翹、山栀、丹皮、赤芍、生甘草之類。
肺受風。
面枯色。
頰時赤。
皮膚幹燥。
鼻塞幹痛。
此為虛風。
白鮮皮、麥冬、茯苓、杏仁、桑皮、白芷、細辛、石膏煎服。
卒食物從鼻中縮入。
腦仲介介痛不出。
以牛脂或羊脂。
如指大。
納鼻中。
以鼻吸取脂入。
須臾脂消。
則物随脂俱出也。
鼻赤俗名酒鼻。
乃血熱入鼻也。
多飲酒人。
邪熱熏蒸肺竅。
伏留不散。
故見于鼻。
或肺素有風熱。
雖不飲酒。
其鼻亦赤也。
宜用枇杷葉拭去毛。
生煎濃湯。
候冷調消風散。
食後臨卧服。
或服瀉青丸。
或同姜汁炒黑山栀、杏仁泥等分。
蜜丸服之。
并用白鹽時時擦之。
外治。
以生白礬、硫黃、玄明粉等分為散。
入麝少許擦之。
或用硫黃、輕粉、杏仁為散。
臨卧時以津唾調塗鼻上。
或用硫黃入大菜頭内。
煨碾塗之。
或用生礬研末。
每洗面時。
置掌中滴酒擦患處。
數日即白。
或用硫黃一兩。
輕粉、白礬各五分。
為末。
用燒酒一碗。
入酒壺。
将藥盛絹囊中。
懸空壺内。
熱湯浸壺。
慢火炖一二時。
取出放冷。
日用燒酒塗。
夜用沉底藥末敷。
鼻紫黑諸陽皆聚于頭。
則面為陽中之陽。
鼻居面之中央。
而陽明起于中。
為至清至精之分。
多酒之人。
酒氣熏蒸。
面鼻得酒。
血為極熱。
熱血得冷。
為陰所搏。
結滞不行。
故先紫後黑。
當用山栀仁姜汁浸炒黑二兩。
入幹姜炮黑二錢。
連翹仁一兩。
為末蜜丸。
臨卧燈心湯服二錢半。
以清肺家血中之熱也。
江應宿治一人。
鼻塞氣不通利。
濁涕稠粘。
屢藥不效。
已經三年。
其脈兩寸浮數。
曰。
此火郁也。
患者曰。
向作腦寒主治。
子何懸絕。
經雲。
諸氣郁。
皆屬于肺。
越人雲。
肺熱甚則出涕。
乃熱郁滞氣壅塞不通也。
投以升陽散火湯。
數劑而病如失。
卷八 七竅門下 口 口者。
脾之所主。
胃與大腸脈之所挾。
經雲。
脾氣通于口。
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
此脾之主于口也。
又雲。
胃足陽明之脈。
挾口。
下交承漿。
又雲。
大腸手陽明之脈。
挾口交人中。
此胃與大腸之脈挾于口也。
脾熱則口甘。
肝熱則口酸。
心熱則口苦。
肺熱則口辛。
腎熱則口鹹。
胃熱則口淡。
口甘。
經雲。
有病口甘者。
此五髒之溢也。
名曰脾瘅。
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蘭香飲子。
若脈弦滑。
兼嘈雜。
屬痰火。
滾痰丸。
此指實火而言。
平人口甘欲渴。
或小便亦甜而濁。
俱屬土中濕熱。
脾津上乘。
久之必發癰疽。
須斷濃味氣惱。
服三黃湯加蘭葉、白芍、生地。
燥渴甚者。
為腎虛。
日服加減八味丸。
可保無虞。
中消。
脾液上乘口甘者。
蘭香飲子。
老人虛人。
脾胃虛熱不能收斂津液而口甘者。
當滋補脾氣。
補中益氣去升、柴。
加蘭香、煨葛根。
口苦。
經雲。
有病口苦。
名曰膽瘅。
夫膽者中精之府。
五髒取決于膽。
咽為之使。
此人數謀慮不決。
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也。
龍膽瀉肝湯。
或小柴胡加麥冬、棗仁。
不應。
本方加川連、膽草。
口酸。
肝膽實熱也。
佐金丸加神曲、草龍膽。
口辛。
肺氣上溢也。
生脈散加桑皮、地骨皮、黃芩。
口鹹。
腎液上乘也。
六味地黃丸加五味、烏骨。
口淡為胃熱。
而有虛實。
實則甘露飲加廣藿香。
病後胃虛口淡。
六君子加黃、當歸。
口澀。
肝邪逆于肺。
氣虛火旺也。
黃芩、葛根、防風、薄荷、栝蒌、茯苓。
口瘡。
經雲。
膀胱遺熱于小腸。
膈腸不便。
上為口糜。
蓋小腸者。
心之府也。
此舉邪熱之一端耳。
心屬君火。
主五髒六腑之火。
故諸經之熱。
皆應于心。
心脈布舌上。
脾脈布舌下。
二經之火為病。
皆當用寒涼施治。
但有涎者。
兼取其涎。
若元藏虛冷。
上攻頭熱。
足冷口瘡。
用附子理中湯、連理湯。
并用當歸、附子蜜煎含咽。
有用生附子末塗腳心者。
若此之類。
皆是治龍火之法。
陰邪上迫。
心肺之陽不得下降。
故用溫熱主治。
或散于上。
或散于下。
随其攸利。
胃中有熱。
脈洪大而實者。
服涼膈散、金花丸。
并用黃柏一味蜜炙含之。
忌犯酒醋。
犯之難愈。
又好飲酒人。
多有此證。
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
相和治之。
服涼藥不愈者。
此酒色過度。
勞役不睡。
舌上光滑而無皮。
或因憂思損傷中氣。
虛火泛上無制。
必用理中湯。
甚者加附子。
并用蜜煎附子噙之。
口瘡以甘草半寸。
白礬錢許。
含化咽津。
口瘡久不愈。
以五倍子末摻之。
或煎湯漱。
或煎湯泡白礬漱。
蓋酸能收斂也。
口瘡甚者。
含焰硝、硼砂。
勿開口。
并用南星末。
醋調貼足心湧泉穴以引熱下行。
又方。
五倍子一兩。
蜜炙黃柏、滑石各半兩。
銅綠三錢。
麝香少許。
為末摻之。
舌瘡口破疼痛。
以巴豆半枚。
生研。
和米飲一豆大。
杵和。
貼印堂對額間。
約半刻許。
覺紅就去。
不可泡起。
小兒減半。
随即痊愈。
戴複庵雲。
下虛上盛。
緻口舌生瘡。
宜用鎮墜之藥。
以蘇子降氣湯。
或鹽湯下養正丹。
口臭。
年高水弱。
奉養太過。
濃味。
及服食補陽藥。
口糜臭不可近。
甘露飲加犀角、茵陳。
及濃煎香薷汁含之。
徐徐咽下。
口中如膠而臭。
知母、地骨皮、桑皮、山栀、麥冬、甘草、食鹽。
煎湯噙下。
壯盛之人。
涼膈散甚佳。
痰壅氣濁而臭。
宜鹽湯探吐之。
子和治一男子。
二十餘歲。
病口中氣出。
臭如登廁。
夫肺金本主腥。
金為火所乘。
火主臭。
應使如是也。
久則成腐。
腐者腎也。
此亢極反兼水化也。
病在上。
宜湧之。
以瓜蒂散湧而去其七分。
夜以神丸、浚川散下五七行。
比旦而臭斷。
但藥性犷悍。
不宜輕用。
卷八 七竅門下 齒(齲蛀、骨槽風) 齒統屬足少陰腎經。
分上下龈。
上龈屬足陽明胃經。
下龈屬手陽明大腸經。
男子八歲腎氣實。
發長齒更。
三八真牙生。
五八齒槁。
八八則齒發去。
女子以七為數。
蓋腎主骨。
齒乃骨之餘。
髓之所養。
故随天癸之盛衰也。
東垣雲。
齒者腎之标。
口者脾之竅。
諸經多有會于口者。
下龈乃手陽明大腸脈之所過。
惡熱飲而喜寒。
上龈乃足陽明胃脈之所貫。
喜熱飲而惡寒。
牙者腎之标。
實則堅牢。
虛則浮動。
熱則袒動。
作痛不已。
其痛不一。
有惡熱而作痛者。
有惡寒而作痛者。
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
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
有齒袒而作痛者。
有齒龈為疳所蝕缺少血出而作痛者。
有齒龈腫起而作痛者。
有脾胃中有風邪。
但覺風而作痛者。
有胃中氣少。
不奈于寒。
袒露其齒作而痛者。
有為蟲蝕色變而作痛者。
有牙齒疼痛而臭穢之氣不可近者。
痛既各異。
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薛立齋雲。
濕熱甚而痛者。
承氣湯下之。
上下牙痛不可忍。
牽引入腦。
或喜寒惡熱。
脈洪數有力者。
涼膈散倍酒蒸大黃瀉之。
大腸熱而齒龈腫痛。
清胃散。
火郁而痛者。
越鞠丸解之。
腎經虛而痛者。
六味丸加骨碎補。
腎經虛寒而痛者。
八味丸加細辛。
其屬風熱者。
羌、獨、荊、防、芎、辛、薄荷、生地之類。
水煎漱咽。
不愈。
茵陳散。
風毒及熱壅上攻牙龈痛。
或龈縫有紅肉努出。
消風散。
臨卧半漱半服。
風寒入腦者。
羌活附子湯。
牙痛用清涼藥更甚者。
從治之。
畢茇、川椒、薄荷、細辛、龍腦、青鹽。
為末擦之。
得熱而痛。
得涼則止者。
小承氣湯加甘草、川連。
凡齒痛。
遇勞即發。
或午後甚者。
皆脾胃虛熱。
補中益氣下六味丸。
若齒龈腫痛。
赤腮頰。
此胃經風熱。
犀角升麻湯。
若善飲者。
齒痛腮頰腫。
此胃經濕熱。
清胃散加葛根。
因服補胃熱藥。
緻上下牙疼痛不可忍。
牽引頭腦。
滿面發熱大痛。
乃手陽明經中熱甚而作。
其齒喜冷惡熱。
清胃散加蘭香。
寒熱皆痛。
當歸龍膽散。
上邊痛。
倍升麻。
下邊痛。
倍白芷。
胃中實熱太甚。
口臭不可近。
牙根疳蝕血出。
乃恣食肥甘美酒所緻。
清胃散加茵陳、香薷。
少佐白豆蔻。
先以熟大黃瀉一二次。
使胃中濕熱去。
而齒自安矣。
腎虛牙浮而痛。
甚則憎寒壯熱。
如欲脫之狀。
下安腎丸、還少丹。
間進黑錫丹。
有房勞惱怒。
牙即動搖長出。
服補腎清胃藥俱不效者。
此腎經火邪盛也。
宜酒黃柏三錢。
青鹽、升麻各一錢。
且漱且咽以攝之。
或生地黃兩許。
骨碎補三錢。
同細辛一分。
秦椒七粒。
酒水浸搗。
略煎入青鹽少許。
如上且漱且咽服之良。
牙疳腫腐作痛。
人中白、青黛、冰片、玄明粉為散摻之。
小兒好食糖霜生疳。
治之不愈者。
以石蜜不時嚼之。
糖因煎煉而助濕熱。
石蜜不經火熬。
其性本寒。
故能化疳。
專取同氣之相感也。
齲蛀齲蛀數年不愈。
當作陽明蓄血治。
桃核承氣為細末。
煉蜜丸如桐子大服之。
好飲者多此。
屢服有效。
局方引涎止痛方。
川椒、露蜂房微炙。
等分為末。
水煎入鹽少許。
乘熱頻漱。
冷即吐出。
或用蟾酥、銀朱摻和為丸。
如萊菔子大。
每用一丸搽患處。
便不疼。
至三丸。
吐濃涎數口即愈。
又用不蛀皂角一莢。
去皮子。
于皂子處安巴豆一粒。
鹽泥固濟。
燒灰研細末。
用剜耳子抄少許。
填入蛀孔内。
白芷、細辛煎漱。
或溫米醋。
漱出蟲自愈。
或用食鹽之滴鹵漱二三次。
以攝其虛陽。
其痛即止。
但可暫用。
以其能損齒也。
牙齒動搖。
還少丹常服。
或六味丸加骨碎補。
陰虛内熱者。
甘露飲。
外用五倍子散、烏金散、長春牢牙散。
齒間肉壅。
口不能開。
水漿難入。
以牙硝煎湯漱之。
一法。
用皂白二礬湯漱之。
一法。
用五倍子煎湯漱之。
一法。
以熱醋漱之。
骨槽風生于耳前腮頰。
痛引筋骨。
寒熱如瘧。
牙關緊閉。
不能進食。
不待腐潰而齒便脫落。
此風毒竄入骨槽所緻。
初則堅硬難消。
急宜艾灸其外。
針刺齒龈以洩其毒。
用冰、硼、玄明粉。
為散吹搽。
内服降火化痰消腫之劑。
久則瘡口難合。
非參、、歸、芍補托。
兼肉桂、冬、味之類。
不能破結斂肌。
其治法。
外科正宗頗詳。
瘍醫宜參究之。
若腐腫不消。
虛熱不退。
形焦體削者不治。
卷八 七竅門下 髭發 經雲。
腎者。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髭須黃者。
多熱多氣。
白者。
少血多氣。
黑色者。
多血少氣。
美眉者。
太陽多血。
通髯極須者。
少陰多血。
美須者。
陽明多血。
發黃白。
七寶美髯丹。
發白須黃。
發落不生。
脈弦。
皮毛枯槁。
是營衛氣衰。
黃建中下六味丸。
發脫落。
及臍下痛。
是脾腎氣衰。
不能生長真陰。
四君子加熟地。
染須。
用烏金散、烏金丹、赤金散。
皆不傷髭而極效。
一法。
揀上好茄棵。
留初生第一枚茄子。
傍蒂上面挖去一塊。
嵌入水銀三分。
仍以挖下者掩上。
拴好。
餘花摘去。
勿令結子。
久之茄中悉化為水。
取貯鉛罐中。
以水浸罐之半。
勿令幹。
須梢一沾。
全須盡黑。
卷八 七竅門下 唇 唇屬足太陰陽明脾胃。
又屬手少陰太陰。
心脈挾口。
統屬沖任二脈。
上唇挾口。
屬足陽明。
下唇挾口。
屬手陽明。
唇燥則幹。
熱則裂。
風則。
寒則揭。
若唇腫起白皮。
皺裂如蠶繭者。
名曰繭唇。
有唇腫如繭如瘤者。
或因七情火動傷血。
或因心火傳脾。
或因濃味積熱傷脾。
大要審本證。
察兼證。
清胃氣。
生脾津。
或兼滋腎。
則燥自潤。
火自降。
風自息。
腫自消。
若患者忽略。
治者不察。
妄用消熱清毒之藥。
或用藥線結去。
反為翻花敗證矣。
腎虛唇繭。
時出血水。
内熱口幹。
吐痰體瘦。
六味丸去萸加麥冬。
不應。
用加減八味丸。
肝經怒火。
風熱傳脾。
唇腫裂。
或患繭唇。
柴胡清肝散。
胃火血燥。
唇裂為繭。
或牙龈潰爛作痛。
清胃散。
風客于脾經。
唇燥裂無色。
犀角升麻湯去白附子。
加枳殼、石斛。
婦人郁怒。
肝脾受傷。
多有此證。
逍遙、歸脾、小柴胡選用。
唇燥口幹。
生瘡年久不愈。
外用橄榄燒灰研末。
豬脂調塗。
治唇緊裂生瘡。
青皮燒灰敷之。
唇者肉之分也。
唇反者。
肉先死。
唇青者。
為筋死。
石頑曰。
唇青有二。
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
為熱伏厥陰。
竹葉石膏湯。
若唇青厥冷而畏寒。
振振欲擗地者。
為寒犯少陰。
真武湯。
唇淡為脫血。
宜十全大補輩。
唇赤中帶黃色。
為脾熱。
黃芩芍藥湯。
唇赤而腫濃。
漯漯然者。
雖曰心火亢盛。
實脾胃中有濕熱。
當從清胃散加減治之。
卷八 七竅門下 舌 張三錫曰。
心開竅于舌。
心火盛則舌幹或破。
脈洪實有力者。
黃連瀉心湯加減。
右脈虛大。
四肢倦怠。
而舌瘡破不愈。
屬勞役過度。
虛火上炎為患。
補中益氣湯。
口舌唇疼有瘡。
皆心火炎盛。
涼膈散。
舌瘡風熱。
口中幹燥。
舌裂生瘡。
甘露飲。
酒客膏粱。
積熱内盛。
上焦痰實。
舌脹腫。
涼膈散瀉之。
須脈實有力。
氣壯乃可。
舌強硬如豬脬。
以針刺舌兩邊大脈血出即消。
勿刺中央。
令人血不止。
此病患多不識。
失治則死。
凡舌腫。
舌下必有如蟲形。
有頭有尾。
可燒釘烙頭即消。
上焦痰熱壅遏。
勢挾相火。
則病速而危。
毒瓦斯結于舌下。
複生一小舌。
名子舌脹。
但脹大而強無小舌者。
名木舌脹。
大都痰火為患。
緩者用辛涼利氣化痰藥。
重者砭去其血即平。
勞神不睡。
口舌破者。
自當安神養心。
作心虛治。
心之本脈。
系于舌根。
脾之絡脈。
系于舌傍。
肝脈絡于舌本。
少陰脈系舌本。
風寒傷于心脾。
憎寒壯熱。
齒浮舌腫痛。
金沸草散漱口。
吞一半。
吐一半。
經驗方。
治舌脹大。
塞口不能飲食。
用真蒲黃一味。
頻刷舌上。
甚則加幹姜末從治之。
若能服藥。
即以川連一味。
煎濃汁呷之。
以瀉心火。
甚者。
加幹姜從治。
舌上有竅。
出血不止。
炒槐花末摻舌重舌。
宜三黃丸。
及生蒲黃摻之。
舌出不收。
心經熱甚。
及傷寒熱毒攻心。
與傷寒後不調攝。
往往有之。
宜珍珠末、冰片、火人中白敷之。
舌暴腫退場門。
用巴豆霜。
以紙卷納鼻中。
舌自收。
此取辛烈開竅散火。
引毒流散之意。
與小兒口疳貼囟同法。
平人舌上稠黑胎垢。
拭之不淨。
經久不退。
且口甜氣穢。
便是胃脘發癰之候。
與傷寒暴病。
府邪内實迥異。
急宜涼膈散下之。
卷八 七竅門下 面 靈樞雲。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其精陽氣。
上走于目而為睛。
其别氣走于耳而為聽。
其宗氣出于鼻而為臭。
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
其氣之津液。
皆上熏于面。
而皮又濃。
其肉堅。
故天氣甚寒。
不能勝之也。
風邪入皮膚。
痰飲積腑髒。
則面黯。
脾肺二經風濕。
搏而為熱濕。
故面生瘡。
面腫曰風。
兩頰赤腫。
其狀如痱。
酒調消風散。
食後服之。
或用羌活、防風、升麻、白芷、牛蒡子之屬。
甚則涼膈散、生姜、蔥豉汗之。
外杵杏仁如膏。
加玄明粉、硫黃敷之。
風熱面腫而痛。
升麻湯加犀角、黃連、白芷、川芎、薄荷、荊芥。
風熱面腫痛。
或咽喉不利者。
犀角升麻湯。
虛風證。
能食麻瞀。
牙關急搐。
目内動。
胃中有風。
故面獨腫。
升麻胃風湯。
面熱面寒飲食不節則胃病。
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
有時火上行而獨燎其面。
針經雲。
面熱者足陽明病。
調胃承氣湯加犀角、川連。
脈數實有力。
精神茂澤。
升麻湯加川連。
甚者。
涼膈散。
咳逆倚息不得卧。
面熱如醉。
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
桂苓五味甘草湯加大黃利之。
左半邊面及耳熱耳鳴。
覺從少腹左脅沖上者。
屬肝火。
實則當歸龍荟丸。
虛則加減八味丸。
虛甚。
地黃飲子。
面寒為陽虛。
陰寒郁遏所緻。
升麻湯加熟附子。
甚者。
附子理中湯。
陽明經虛。
面熱而赤者。
補中益氣加熟附子二三分。
面赤為邪氣怫郁在經。
宜表不宜下。
面戴陽。
下虛也。
傷寒用四逆湯。
雜證用地黃飲子。
面白善嚏。
脈緊者寒也。
羌活、防風、甘草、本四味。
瀉足太陽。
少加附子以通其脈。
悲恐者。
更加桂、附。
面目浮腫。
或紫黑。
或風刺瘾疹。
消風散加減。
面上風癢。
或如火丹。
鼠粘子散。
不應。
加人參一錢。
數服即效。
面部生瘡。
或鼻臉赤。
風刺粉刺。
百藥不效。
及面上細瘡。
常出黃水者。
并宜硫黃膏塗之。
上焦風熱。
則面生小瘡。
通聖散。
脾胃虛。
或吐瀉後面目浮腫者。
脈必緩弱。
或氣口虛大。
六君子湯加減。
面青肝虛。
面白肺虛。
面黃脾虛。
兩頰紅陰虛。
面如漆柴。
手足少陰氣俱絕。
為血先死。
若面黑而不至于枯者。
六味丸。
面塵脫色。
為肝木失榮。
人參養榮湯。
面色忽黑。
乃因臭氣所沖而成。
或頭痛。
或腹痛。
或嘔吐。
或腹脹。
一味香附末。
淡鹽湯下三錢。
面上豆痕。
或斑密陀僧細末。
夜以人乳調敷。
面上雀斑。
白丁香、鷹屎白、密陀僧。
唾調搽之。
面上赤斑癬。
鹿角灰豬脂調塗。
指爪破面。
輕粉研細。
生姜汁調敷。
無瘢痕。
肋腫屬風熱。
幹葛、甘、桔、升麻、薄荷。
濕熱脈洪大者。
羌活勝濕湯加甘、桔、黃芩。
腮。
赤小豆末。
雞子清調敷。
井底泥亦得。
三因方。
凡伸欠頰車蹉。
但開不能合。
以酒飲之令大醉。
睡中吹皂角末搐鼻。
嚏透即愈。
正後以補中益氣加骨碎補調之。
卷八 七竅門下 咽喉(哽) 經雲。
咽喉者。
水谷之道也。
喉嚨者。
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懸雍者。
音聲之關也。
咽與喉。
會厭與舌。
此四者同在一門。
而其用各異。
喉以納氣。
故喉氣通于天。
咽以納食。
故咽氣通于地。
會厭管于其上。
以司開阖。
掩其厭則食下。
不掩其喉必錯。
以舌抵上。
則會厭能閉其喉矣。
四者交相為用。
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凡經言喉痹者。
謂喉中呼吸不通。
言語不出。
而天地閉塞也。
雲咽塞。
雲嗌痛者。
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
而地氣閉塞也。
雲喉痹咽嗌痛者。
謂咽喉俱病。
天地之氣并閉塞也。
咽喉二竅。
同出一脘。
異途施化。
喉在前主出。
咽在後主吞。
喉系堅空。
連接肺本。
為氣息之路。
主出而不納。
咽系柔空。
下接胃本。
為飲食之路。
主納而不出。
當食言語。
則水谷乘氣送入喉脘。
遂嗆而咳矣。
經雲。
足少陰所生病者。
口渴舌幹。
咽腫上氣。
咽幹及痛。
其證内熱口幹面赤。
痰涎湧上。
尺脈必數而無力。
蓋緣腎水虧損。
相火無制而然。
須用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大劑作湯服之。
又有色欲過度。
元陽虧損。
無根之火遊行無制客于咽喉者。
須八味腎氣丸。
大劑煎成。
冰冷與飲。
引火歸源。
庶幾可救。
乳鵝纏喉。
二種不同。
腫于喉兩傍者為雙鵝。
腫于一邊者為單鵝。
治法。
用鵝翎蘸米醋攪喉中。
去盡痰涎。
後以鵝翎探吐之。
令着實一咯。
咯破喉中。
紫血即潰。
或玉樞丹磨服。
毒甚不散者。
上以小刀刺出紫血即愈。
古法有刺少商穴甚好。
刀針刺血。
急則用之。
然但腫不痛者。
切不宜用。
蓋有形而無痛者。
陽之類也。
當峻補其陰。
若刺之。
反傷陰血必死。
纏喉風證。
先兩日頭目眩暈。
胸膈緊塞。
氣息短促。
蓦然咽喉腫痛。
手足厥冷。
氣閉不通。
飲食不下。
痰毒壅盛為纏喉風。
其證最急。
又有兩塊結于喉傍。
甚則大如雞卵。
氣塞不通。
痰鳴不止者。
為鎖喉風。
其證更劇。
慎勿砭破。
急用土牛膝。
選粗者兩許。
勿經水。
勿犯鐵。
折斷搗汁。
和米醋半盞。
雞翅毛蘸攪喉中。
如牙關緊閉者。
蘸攪兩腮自開。
開後喉中頻攪以通其氣。
若喉兩傍有塊者。
涎出自消。
後以人中白過。
入冰片少許吹喉中。
日吹一次。
不過三四日愈。
或硼砂丹湧去頑痰。
或荔枝草搗汁。
和醋含漱。
或天名精搗自然汁。
鵝翎掃入去痰。
或用馬鞭草搗汁灌漱。
倘腫塞不得下者。
灌鼻取吐。
以奪其勢然不若土牛膝汁最捷。
若兩塊湊合。
喉中痰鳴。
懸壅上縮不見。
氣塞不通。
神丹不可救矣。
用土牛膝醋攪後。
以拇指捺其脊上七節兩傍。
如疼痛者易已。
甚者以膝墊其當背。
以手抄兩脅下。
向上扳兩缺盆。
令胸前凸起。
則氣伸而得上洩。
若出涎後。
涕淚稠粘者。
風熱也。
無涕淚者。
風寒也。
胸中有結塊者。
宿食也。
随證治之。
此證雖系時毒邪氣。
多有因跌撲飲食停滞而起者。
宜用荊、防、甘、桔、連翹、牛蒡、薄荷、黑參、山楂内解其毒。
蓋山楂能消食散血。
破結塊中火。
與消風散中濃樸同意。
又有喉疼忽愈。
毒攻胸脅。
痛不可忍。
氣促身熱。
不能卧者。
牛蒡子、貝母、醋炒升麻、黃藥子、幹浮萍、黑參、生甘草。
蜜丸噙化。
七日以後。
毒深喘甚。
手足指甲紫者。
難治。
吹藥用紫口蛤蜊七枚。
橄榄核七枚。
文火過。
研細入枯礬一錢。
以大青魚膽一枚。
置鐘内曬幹。
再加膽汁。
三膽為度。
加冰片吹之。
然須戒茶百日。
後無複發之虞。
一切喉痹腫痛及重舌木舌等證。
烏龍膏。
急者惟針刺血。
最為上策。
咽喉腫痛。
作渴飲冷。
大便秘結。
六脈俱實。
涼膈散下之。
喉痹脈浮。
惡寒發熱。
多是暴寒折熱。
表邪勢盛。
非但寒涼藥食能凝閉毒邪。
即硼砂、白礬、白梅等酸收之品。
及膽礬點喉。
俱不可犯。
惟當輕揚開發其表以洩火毒。
急砭患處。
并刺少商出血。
最為要訣。
走馬喉風。
若有頭痛發熱。
先與一味香豉濃煎。
加蔥涕探吐。
後用荊、防、牛蒡、甘、桔、連翹、薄荷、犀角之類。
如口不開者。
以牙皂末吹鼻取嚏。
方可下藥。
鎖喉風證。
有用牙皂煎湯湧吐頑痰。
每至皮毛脫落。
大傷胃氣。
甚至激動其痰。
鎖住不能吐出。
頃刻立斃者。
其走馬喉痹。
有用巴豆綿裹塞鼻。
每至發其毒。
不可不慎。
乳鵝。
用硼砂、白梅。
應手獲效。
然性最辛烈。
雖假酸收。
終是以火濟火。
每令不時舉發。
人皆未省其故也。
時氣咽腫。
普濟消毒飲去芩、連苦寒之味。
熱服以散表為先。
喉痹傳染是疫疠。
荊防敗毒散。
随證加減。
陰虛咳嗽。
久之喉中痛者。
必有肺花瘡。
難治。
桔梗湯送都氣丸。
切勿用冰片吹點。
證劇不勝湯藥者。
日用雞子生調米飲沖服。
稍緩其疼。
終亦必亡而已。
脾肺有熱。
虛火上壅。
咽喉生瘡。
本事利膈湯。
咽痛服涼藥反甚者。
宜用姜汁。
咽中如有炙脔。
或如梗狀。
痰火客于上焦也。
半夏濃樸湯。
(即四七湯。
)懸壅腫痛。
不可飲食。
黑參、升麻、大黃、射幹、甘草煎服。
咽痛。
諸藥不效者。
此非咽痛。
乃鼻中生紅絲如發。
懸黑泡如瘿珠。
垂挂咽門。
緻飲食不入。
杜牛膝根洗淨。
入好醋三五滴。
同研汁。
就鼻孔滴入。
絲斷珠破即安。
懸壅痛不下食。
即會厭垂長。
而懸壅塞。
妨礙飲食者。
燒鹽箸蘸點之。
乳鵝紅腫不消。
杜牛膝根研爛。
用乳點納鼻。
諸哽在喉。
當審何物。
以所勝能制者治之。
如鸬橄榄治魚哽。
狗涎治骨哽。
鵝涎治稻芒哽。
鴨涎治螺蛳哽。
磁石治鐵哽。
水銀灰治金銀哽。
要在變通。
諸物哽塞。
苎麻根杵爛。
丸如彈子大。
将所哽物煎湯吞下。
吞釘鐵金銀銅錢等物。
用烊銀罐中炭。
為末。
銀匠油槽内油調服即出。
并多食肥肉。
助其潤下。
錢哽。
荸荠生嚼多食效。
或加茨菇汁。
不應。
用羊胫骨。
存性。
荸荠汁調服自化。
諸哽。
用薤白煮半熟。
以綿縛定。
手執線頭。
少嚼薤白咽。
度薤至哽處。
便牽引。
哽即随出。
又法。
用絲綿一小團。
如上法亦妙。
誤吞魚釣。
以串咽下拽之。
有線在外者。
以綿紙剪數百層穿在線。
徐徐咽下。
少頃引之上出。
羅謙甫治征南元帥。
七旬。
至楚上。
因過飲腹痛。
腸鳴自利。
日夜約五十行。
咽嗌腫痛。
耳前後腫。
舌本強。
涎唾稠粘。
欲吐不能。
以手拽之方出。
言語艱難。
反側悶亂。
夜不得卧。
其脈浮數。
按之沉細而弦。
先以砭刺腫上。
出紫黑血。
頃時腫勢消減。
遂用桔梗、甘草、連翹、鼠粘子、酒黃芩、升麻、防風。
水煎令熱漱。
冷即吐出勿咽。
恐傷脾胃也。
再漱而涎清腫散。
語聲自出。
後以辛熱丸劑。
以治中寒化宿食而燥脾胃。
取丸之不即施行。
而不犯其上熱。
至其病所而後化。
乃治以緩也。
不數服利止痛定。
後胸中閉塞。
作陣而痛。
複以異攻散加升麻溫養脾胃。
升順正氣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