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七竅門上
關燈
小
中
大
羌活、蠍尾。
小漏證小間生一漏。
時流血色鮮紅。
病由心胞絡而來。
相火橫行之候。
導亦散加透風清熱藥。
陰漏證不論何部生漏。
但從黃昏至天曉。
則痛脹流水。
作青黑色。
或腥臭不可聞。
日間則稍可。
乃幽陰中有伏火為患。
四物加細辛、香附、連翹之類。
陽漏證不論何部生漏。
但日間脹痛流水。
其色黃赤。
遇夜則稍可。
乃陽絡中有濕熱留着所緻。
人參漏蘆散去當歸。
加羌、防、生甘草。
正漏證生于風輪。
或正中。
或略偏。
為肝腎風熱伏陷所緻。
若初發破淺。
則流出如痰白膏。
日久而深。
則流出青黑膏汁。
瞳神已損。
急用瀉肝藥。
如龍膽、羌活、生地、大黃之類下奪之。
偏漏證生于氣輪。
痰濕流于肺經而成。
較正漏為害稍遲。
其流如稠粘白水。
重則流膿。
急用瀉肺藥。
如貝母、桔梗、桑皮、生甘草、黃芩、山栀之類涼解之。
久而失治。
水洩膏枯。
目亦損矣。
外漏證生于兩睥之外。
或流稠膿。
或流臭水。
脹痛則流出。
不脹則略止。
先與人參漏蘆散。
後用千金托裡散加蔥白。
竅漏證乃目傍竅中流出薄稠水。
如膿腥臭。
拭之即有。
久則目亦模糊也。
嗜燥耽酒。
痰火濕熱者。
每多患此。
竹葉瀉經湯、千金托裡散。
先後收功。
久不治。
亦有暗傷神水。
耗損神膏之患。
卷八 七竅門上 不能近視 東垣雲。
能遠視不能近視者。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少年窮役眼神所緻也。
海藏雲。
目能遠視。
知其有火。
不能近視。
責其無水。
法當補腎。
加減地芝丸。
或六味丸加減。
秘要雲。
陰精不足。
陽光有餘。
病于水者。
故光華發見。
散亂而不能收斂近視。
治之在心腎。
若貪淫恣欲。
饑飽失節。
形體甚勞。
過于悲泣。
皆斫喪陰精。
精虧則陽火盛。
火性炎而發見。
陰精不能制伏挽回。
故越于外而遠照不收。
治之而反觸激者。
有内障之患。
卷八 七竅門上 不能遠視 東垣雲。
能近視不能遠視者。
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海藏雲。
目能近視。
知其有水。
不能遠視。
責其無火。
治當補心。
加味定志丸、八味丸。
早暮間服。
秘要雲。
此證非謂禀受生成近觑之病。
乃平昔無病。
素能遠視而忽然不能者也。
蓋陽不足陰有餘。
病于火者。
故光華不能發越于外。
而偎斂近視耳。
治之在膽腎。
若耽酒嗜燥。
頭風痰火。
忿怒暴悖者。
必傷損神氣。
陰陽偏勝。
而光華不能發達矣。
卷八 七竅門上 目妄見 素問雲。
夫精明者。
所以視萬物。
别黑白。
審長短。
以長為短。
以白為黑。
如是則精衰矣。
人之目者。
心之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
故精神亂而不轉。
卒然見非常處。
精神魂魄。
散不相得。
故曰惑也。
如神光自見。
則每如電閃。
黑夜精明。
則晦冥之中。
倏忽見物。
視正反邪。
則物本正而目見為邪。
視定反動。
則物本定而目見為動。
視物颠倒。
則觀物皆振動倒植。
視一為二。
則一物而目視為二。
視瞻有色。
則常見螢星雲霧及大片青綠藍碧之色。
視赤如白。
則視物卻非本色。
或視粉牆如紅如碧。
或看黃紙似綠似藍之類。
光華暈大。
則視日與燈燭皆生紅暈而大。
此陰精虧損。
陽光飛越之候。
總補養為主。
如加減駐景丸、益氣聰明湯之類。
久而不治。
不無内障之虞。
報國澄和尚患眼疾二年。
服祛風清熱藥過多。
緻耳鳴嘈嘈不止。
大便常苦燥結。
近來左眼上有微翳。
見燈火則大如鬥。
視月光則小如螢。
嘗詢諸方家。
俱莫能解。
因以質之石頑。
石頑曰。
此水虧而陰火用事也。
試以格物之理參之。
如西洋玻璃眼鏡。
人但知宜于老人。
不知原為望氣者而設。
其最精者。
鹹以十二鏡編十二支為一套。
無論老少。
其間必有一者。
能察秋毫。
則知人眼有十二種偏勝。
故造眼鏡者。
亦以十二等鉛料配之。
取鉛以助陰精。
料以助陽氣也。
少年氣血本旺。
原無藉此。
若鉛料之輕重。
與眼之偏勝不相當。
則得之反加障礙矣。
老人氣血皆衰。
但借此以籠住其光。
不使散漫。
不必論其鉛料之孰重孰輕也。
即如所言視月甚小者。
月乃至陰之精。
真水内涸。
不能泛濫其光。
所以視之甚小。
設加之以鉛重者。
則視月必大矣。
見燈火甚大者。
燈本燃膏之焰。
專擾乎陰。
不能勝其灼爍。
所以見之甚大。
設加之以料重者。
燈火必愈大矣。
合脈參證。
知為平昔勞傷心脾。
火土二髒過燥。
并傷腎水真陰也。
遂疏天王補心丹與之。
他如中翰徐燕及。
見日光則昏眯如蒙。
見燈火則精彩倍常。
此平昔恒勞心腎。
上盛下虛所緻。
蓋上盛則五志聚于心包。
暗侮其君。
如權黨在位。
蒙蔽九重。
下虛則相火失職。
不能司明察之令。
得燈燭相助其力。
是以精彩勝于常時。
此與嬰兒胎寒夜啼。
見火則止之義不殊。
未識專事眼科者。
能悉此義否。
卷八 七竅門上 目閉不開 足太陽之筋。
為目上綱。
足陽明之筋。
為目下綱。
熱則筋縱目不開。
助陽和血湯。
然又有濕熱所遏者。
則目胞微腫。
升陽除濕防風湯。
真陽不能上升者。
則喜暖怕亮。
補中益氣湯。
肝虛者則閉目不欲見人。
金匮腎氣丸。
各求其本而治之。
卷八 七竅門上 目為物所傷 被物撞損者。
或打跌撞破傷胞睑也。
積血紫青。
撞破白仁。
傷其硬殼。
此不為害。
惟撞破黃仁風輪。
血灌瞳神。
與水輪混雜。
是為利害。
或雖不破。
而淚多苦如柏汁者難治。
急宜酒煎散去防己、牛蒡。
加羌活、木賊。
熨以蔥、艾。
護以清涼膏。
或專以生地黃搗爛作餅。
烘熱貼太陽穴及眼胞上。
一日一換。
以散其血。
如無生地黃。
用芙蓉葉搗爛烘貼。
幹者用雞子清調之。
若眼眶青黑。
搗生萊菔護貼。
切宜避風忌口。
痛甚。
酒煎散加沒藥。
漸生翳障者。
犀角地黃湯換赤芍。
加大黃、當歸、柴胡、連翹、甘草。
若至血散。
變生白翳不痛。
為不治也。
驚振外障證目被物撞觸而結為外障也。
與傷在膏上急者不同。
初撞目時。
亦有珠疼澀脹之苦。
為其傷輕。
而瘀自潛消。
故痛雖止而不戒禁。
有所觸發其火。
緻水不清。
氣滞絡澀而生外障者。
神消散去蒼術。
加石決明。
兼皂莢丸。
凡外障結而珠疼。
緻頭疼及腫脹者。
皆是惡證。
防變。
急宜治之。
驚振内障證因病目再被撞打。
變成内障。
日夜疼痛。
淹淹障生。
赤膜繞目不能視三光。
亦如久病内障。
皂莢丸合生熟地黃丸。
物損真睛證謂被物觸打在風輪。
傷有大小。
色有黃白。
黃者害速。
白者稍遲。
若觸膏及破者。
必有膏汁。
或青黑。
或白如痰者流出。
為患最急。
縱然急治。
瞳神雖在。
亦難免欹側之患。
如草木刺。
金石屑。
苗葉尖。
針尖。
觸在風輪。
必曉夜疼痛難當。
急宜取出。
遲則結成黃白顆。
如粟瘡銀星之狀。
綠膏水結滞而障生。
先去物而治障。
若傷在氣輪皮内。
取遲者必有瘀血灌睛。
取去物而先導之。
後治餘證。
若視昏者。
瞳神有大小欹側之患。
久而失治。
目必枯凸。
大凡此病。
不論大小黃白。
但有淚流赤脹等證者。
急而有變。
珠疼頭重者尤急。
素有風熱痰火斫喪之人。
病已内積。
因外傷激動其邪。
乘此為害。
痛甚便澀者最兇。
飛絲入目證謂風揚遊絲。
偶然觸入目中而作痛也。
若野蠶蜘蛛木蟲之絲患尚遲。
若遇金蠶老鹳絲。
其目不出三日迸裂。
治飛絲入目方。
用頭垢點入眼中。
柘樹漿點過。
線裹箸頭。
蘸水于眼上繳拭涎毒。
火麻子一合。
杵碎。
井水一碗浸攪。
卻将舌浸水中。
涎沫自出神效。
一方。
用茄子葉碎杵。
如麻子法亦妙。
飛絲入目。
目脹如眯。
痛澀不開。
鼻流清涕。
用京墨濃磨。
以新筆塗入目中。
閉少時以手張開。
其絲自成一塊。
看在眼白上。
用綿輕輕卷下。
未盡再塗。
物偶入睛證謂偶然被物落在目中而痛也。
切不可乘躁便擦。
須按住性。
待淚來滿而擦。
則物潤而易出。
如物性重。
及有芒刺而不能出者。
急令人取出。
不可揉擦。
擦則物愈深入而難取。
至若入深。
輕翻上睥取之。
不取則轉運阻礙。
氣滞血凝而病變。
芒刺金石棱角之物。
失取礙久。
及擦重者。
則壞損輪膏。
如痕HT凝脂等病。
輕則血瘀水滞。
為痛為障等病。
有終不得出而結于睥内者。
必須翻之尋看。
因其證而治之。
眯目飛揚證因出行間。
風吹沙土入目。
頻多揩拭。
以緻氣血凝滞而為病。
初起淚出急澀。
漸重結為障翳。
常辨形證施治。
初起将綿卷簪腳。
撚撥出塵物。
久者翻轉睥睑。
看有積處。
鐮洗至平。
不須吹點。
物落眼中。
用新筆蘸繳出。
治稻麥芒入眼。
取蛴螬以新布覆目上。
待蛴螬從布上摩之。
其芒出着布上。
又法。
以鴨倒懸。
取涎滴入目中。
其芒自出。
卷八 七竅門上 傷寒愈後之病 傷寒病愈後。
或有目複大病者。
以其清陽之氣不升。
餘邪上走空竅也。
其病瘾澀赤脹。
生翳羞明。
頭腦骨痛。
當助清陽上出則愈。
最忌大黃、芒硝。
苦寒通利。
犯之不可複治。
卷八 七竅門上 經逆赤腫 女人逆經。
血灌瞳神。
滿眼赤澀者。
乃血熱經閉。
過期不行。
則血逆行于上。
如有肉。
切不可鈎割。
隻用四物加行氣破血通經藥。
經行則血翳自退。
勢甚。
必加酒大黃下奪其勢。
去火所以存陰。
正為肝虛血少。
不得不以退火為急務。
火不下奪。
則淩爍真陰。
陽愈亢而陰愈竭矣。
人但如四物之補血。
孰知大黃為補血哉。
若因其虛而用補藥。
非徒無益。
真是抱薪救焚矣。
卷八 七竅門上 妊娠目病 妊娠目病。
須分氣分血分。
氣分則有旋胪泛起。
瞳神散大等證。
血分則有瘀血凝脂等病。
蓋其陰陽澀滞。
與常人不同。
内伐恐傷胎洩氣。
不伐則病又不除。
然必善施内護外劫之法。
則百發百中矣。
卷八 七竅門上 産後目病 産則百脈皆動。
邪易以乘。
肝部發生之氣甚弱。
而膽失滋養。
精汁不盛。
則目中膏液。
皆失化源。
所以目病者多皆内不足所緻。
大抵産後。
病宜早治。
莫待其久。
久則氣血定而病深。
治亦不易。
其外證易知者。
人皆知害而早治。
其内證害緩者。
人多忽之。
比其成也。
悔無及矣。
卷八 七竅門上 痘疹餘毒證 痘瘡入眼。
其痘瘡初生。
眼閉不開。
眼上即有痘瘡。
點在黑暗上者。
急取益母草煎湯熏洗。
日三度。
更以鳝血點之。
忌口及夜啼。
乳母亦忌口。
須痘瘡痊可。
其眼漸開。
眼中之痘亦愈矣。
初起痘瘡入眼。
決明散、密蒙散。
痘瘡入眼成翳者。
谷精散、神功散選用。
丹方。
用望月砂末。
生雞肝研爛。
飯上蒸熟。
每日空心食之效。
大抵治之早。
則易退而無變。
遲則退遲。
今人但見痘後目疾。
便謂不治。
不知但瞳神不損者。
縱久遠。
亦有可治之理。
惟久而血定精凝。
障翳沉滑澀損者為不治耳。
倪仲賢雲。
斑疹餘毒所害者。
與風熱不制之病。
稍同而異。
總似羚羊散主之。
便不硬者。
減硝、黃。
未滿二十一日而病者。
當消毒化斑為主。
斑後風熱翳膜。
氣暈遮睛。
瀉青丸瀉之大效。
痘疹瘡痂落盡。
肌體肥壯。
眼中忽然紅色。
乃餘毒郁結而發出。
此證最劇。
失治多能害目。
隻用車前草擂水。
頻頻灌之。
滌卻肝經之熱毒。
洗以益母草。
點以鳝魚血。
胎風赤爛證此證有三。
一為血露入眼。
洗不幹淨而赤爛。
生萊菔搗汁點之。
一為在母腹中時其。
母多食壅毒辛熱。
生後百日而赤爛。
犀角地黃湯加黃連。
母子俱服。
一為乳母壯盛。
乳頭脹滿。
乳汁灑射兒眼中而赤爛。
黃連湯拭淨。
一味過爐甘石吹點。
小兒疳眼證皆由過食傷脾腹脹。
午後發熱。
至夜方退。
日久發稀作瀉。
瀉甚則渴。
食積發熱既久。
則肝膽受傷。
白仁紅色。
漸生翳膜。
遮滿黑珠。
突起如黑豆如香菇之狀。
決明雞肝散。
或羊肝蘸夜明砂食。
或綠礬一兩。
饅頭去餡裹煨。
外黑盡。
内通紅。
取出用密陀僧。
夜明砂等分為末。
煮棗肉搗丸黍米大。
每服二三十丸。
量兒大小。
空心米湯下。
切宜忌口。
膜用人乳頻點自去。
若至聲啞口幹。
腳手俱腫。
十難救一。
卷八 七竅門上 因風證 因風者。
謂患風人病目也。
風在五行為木。
在髒為肝在竅為目。
本乎一氣。
故患風人。
未有目不病者。
然必因其故而發。
有日淺而郁未深。
為偏歪斜者。
有入脾而睥反濕勝赤爛者。
有血虛筋弱而振搐者。
有不禁而反傷精神。
及恣燥嗜熱。
蘊郁而為内障者。
有風盛血滞。
結為外障。
如肉等證者。
各因其證而伐其本。
内外治法不同。
大抵風病目者。
當去風為先。
風不去。
目病終無不發之理。
卷八 七竅門上 因毒證 因毒者謂人生瘡瘍腫毒累及目病也。
若病目在病毒之時。
治毒愈而目亦愈。
若毒愈而目不愈者。
乃邪入至高之深處。
難以自退。
當浚其本。
澄其源。
因而觸激甚者。
有瘀滞之變。
卷八 七竅門上 因他證 因他證而害及目。
所緻不同。
如傷寒陽證熱郁。
蒸損瞳神。
内證也。
熱盛血滞。
赤痛淚澀者。
外證也。
陰證脫陽目盲。
内證也。
服姜、附溫熱之劑多而火燥赤澀者。
外證也。
瘧疾之熱損瞳神。
内證也。
火滞于血而赤澀。
外證也。
瀉利後昏眇。
為谷氣乏。
氣傷不能發生。
内證也。
山岚瘴氣目昏者。
邪氣蒙蔽正氣。
外證也。
蠱脹中滿赤痛者。
陰虛難制陽邪。
内證也。
氣證多郁。
弱證多昏花。
皆内證也。
痰證之膩沫。
火證之赤澀。
皆外證也。
當尋其源而治之。
卷八 七竅門上 時複證 目病不治。
忍待自愈。
或失其宜。
有犯禁戒。
傷其脈絡。
遂至深入。
又不治之。
緻搏夾不得發散。
至其年月如期而發。
當驗其形證絲脈。
别何部分。
然後治之。
卷八 七竅門下 耳 (耳鳴耳腫痛耳疹耳中癢耳膿耵聍蟲入耳中) 經雲。
腎氣通于耳。
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蒙招尤。
目冥耳聾。
下虛上實。
過在足少陽厥陰。
甚則入肝。
所謂耳鳴者。
陽氣萬物盛上而躍。
故耳鳴也。
所謂浮為聾者。
皆在氣也。
趙以德曰。
耳者腎之竅。
足少陰經之所主。
然心亦寄竅于耳。
在十二經脈中。
除足太陽。
手厥陰外。
其餘十經脈絡。
皆入于耳中。
蓋腎治内之陰。
心治外之陽。
合天地之道。
精氣無不變通。
故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
耳受之而聽斯聰矣。
靈樞雲。
腎氣通于耳。
腎和則耳聞五音矣。
五髒不和。
則七竅不通。
故凡一經一絡。
有虛實之氣入于耳中者。
皆足以亂主竅之精明。
而兼至聾聩。
此言暴病者也。
若夫久聾者。
于腎亦有虛實之異。
左腎為陰。
主精。
右腎為陽。
主氣。
精不足。
氣有餘。
則聾為虛。
其人瘦而色黑。
筋骨健壯。
此精氣俱有餘。
固藏閉塞。
是聾為實。
乃高壽之兆也。
此皆禀賦使然。
不須治之。
又有乍聾者。
經雲。
不知調陰陽七損八益之道。
早喪之節也。
其年五十體重。
耳目不聰明矣。
此亦無治也。
惟暴聾之病。
與陰陽隔絕之未甚。
經脈欲行而未通。
沖擊其中。
鼓動聽戶。
随其氣之微甚而作嘈嘈風雨諸聲者。
則可随其邪以為治。
外此又有耳觸風邪。
與氣相擊。
其聲嘈嘈。
眼如見火。
謂之虛鳴。
熱氣乘虛。
随脈入耳。
聚熱不散。
膿汁出焉。
謂之膿耳。
人耳間有津液。
輕則不能為害。
若風熱搏之。
津液結硬。
成核塞耳。
亦令暴聾。
謂之耵耳。
前是數者。
腎脈可推。
風則浮而盛。
熱則洪而實。
虛則澀而濡風為之疏散。
熱為之疏利。
虛為之調養。
邪氣并退。
然後以通脈調氣安腎之劑治之。
羅謙甫雲。
夫暴聾者。
由腎虛風邪所乘。
搏于經絡。
随其血脈上入耳。
正氣與邪氣相搏。
故卒聾也。
風虛耳聾。
排風湯、桂辛散。
腎髒風虛。
黃丸。
兼氣虛。
去附子加肉桂、人參。
肝腎虛火。
姜蠍散。
風熱耳聾。
犀角飲子。
厥聾。
經雲。
暴厥而聾。
偏閉塞不通。
内氣暴薄也。
複元通氣散去白牽牛。
加全蠍、石菖蒲、川芎、生姜、蔥白。
吞養正丹凡治耳聾。
皆當調氣。
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
四物湯加肉桂吞龍荟丸降火。
及複元通氣散調氣。
耳聾有濕痰者。
滾痰丸下之。
耳聾面頰黑者。
為精脫腎虛。
燒腎散。
耳聾多恐者。
為肝虛。
溫膽湯下養正丹。
外治。
用通神散、蓖麻丸。
一方。
用地龍三枚。
鹽少許。
同入蔥管内。
化水滴耳中。
三五日效。
一法。
用磁石豆大一塊。
鲮鯉甲三片。
燒存性。
綿裹塞耳中。
口銜生鐵少許。
覺耳中如風雨聲即愈。
耳鳴經雲。
耳者。
宗脈之所聚也。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
虛則下溜。
脈有所竭。
故耳鳴。
又雲。
液脫者。
腦髓消。
筋酸耳數鳴。
凡此皆耳鳴之屬虛者也。
經雲。
太陽所謂耳鳴者。
陽氣萬物。
盛上而躍。
故耳鳴也。
又雲。
厥陰之脈。
耳鳴頭眩。
又雲。
少陽所至為耳鳴。
治以涼寒。
凡此皆耳鳴之屬實者也。
王汝明曰。
耳鳴如蟬。
或左或右。
或時閉塞。
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
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
郁于耳中而鳴。
郁甚則閉塞矣。
若平昔飲酒濃味。
上焦素有痰火。
清痰降火為主。
大抵此證先因痰火在上。
又感惱怒而得。
怒則氣上。
少陽之火客于耳也。
若腎虛而鳴者。
其鳴不甚。
其人多欲。
當見虛勞等證。
喻嘉言曰。
凡治高年腎氣逆上而耳鳴。
當以磁石為主。
以其重能達下。
但性主下吸。
不能制肝木之上吸。
更以地黃、龜膠群陰之藥輔之。
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
令陰氣自旺于本宮。
不上觸于陽竅。
由是空曠無礙。
豈更艱于遠聽哉。
丹溪取通聖散治飲酒過度而耳鳴。
亦無确見。
惟滾痰丸一方。
少壯用之多效。
以黃芩、大黃、沉香之苦最能下氣。
礞石之重墜。
大約與磁石相仿也。
薛立齋雲。
若血虛有火。
用四物加山栀、柴胡。
若中氣虛弱。
補中益氣加山栀、丹皮。
若因怒便聾。
而或耳鳴。
屬肝膽氣實。
小柴胡加芎、歸、山栀。
若午前甚者。
陽氣實熱也。
小柴胡加黃連、山栀。
午後甚者。
陰血虛也。
四物加白術、茯苓。
若腎虛火動。
耳中哄哄然。
是無陰也。
加減八味丸。
腎虛耳中潮聲蟬聲。
無休止時。
妨害聽聞者。
當墜氣補腎。
正元散下黑錫丹。
間進安腎丸。
腎髒虛風耳鳴。
夜間睡着如擂戰鼓。
四肢掣痛。
耳内覺有風吹奇癢。
黃丸、四生散選用。
耳腫痛屬少陽相火。
犀角飲子加腦、麝為丸。
經雲。
少陽之勝耳痛。
治以辛寒是也。
耳内痛生瘡。
用鼠粘子、連翹、歸、芍、芩、連、甘、桔、生地、桃仁、黃、柴胡、草龍膽之類。
耳濕腫痛。
用涼膈散加羌、防、荊芥。
外用龍骨、黃丹等分。
枯礬減半。
加麝少許吹入。
或龍骨、黃丹、幹胭脂為末亦佳。
或用五倍子燒灰。
同枯礬吹之。
耳疹耳疹屬少陽三焦。
或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
或怒動肝火而緻。
若發熱痛。
屬三焦厥陰風熱。
用柴胡清肝散、栀子清肝散之類。
慎不可專治其外複傷氣血也。
有因腎虛風熱作癢。
挖傷成瘡者。
六味丸加白蒺藜。
耳中癢。
腎家有風。
四生散。
每作時服二三劑即瘥。
耳膿者濕熱聚于耳中也。
複元通氣散如前加減。
外以五倍子、全蠍、枯礬為末。
入麝少許吹入。
或橘皮燒灰存性。
入麝少許。
先以綿拭耳内。
膿淨吹之。
如壯盛之人。
積熱上攻。
耳中出膿水不瘥。
涼膈散瀉之。
耳中耵聍。
耳鳴耳聾。
内有污血。
外用萊菔搗汁。
研麝少許滴入。
餘法與耳聾相參治之。
蟲入耳中。
将生姜擦貓鼻。
其尿即出。
取尿滴耳中。
蟲即出。
或用炒芝麻枕之。
蟲亦出。
耳中有物不可出。
以弓弦或錢串繩。
剪令頭散蘸好膠着耳中。
使其物粘之。
徐徐引出效。
薛立齋治一男子。
每交接。
耳中癢痛或水出。
以銀簪探之。
甚喜陰涼。
此腎經虛火。
用加減八味丸而愈。
又治一婦因怒發。
每經行。
兩耳出膿。
兩太陽作痛。
以手按之痛稍止。
怒則胸脅乳房脹痛。
或寒熱往來。
小便頻數。
或小腹脹悶。
皆屬肝火血虛。
加味逍遙散十劑。
諸證悉退。
以補中益氣加五味而痊。
卷八 七竅門下 鼻 (鼻鼻鼽鼻淵鼻肉鼻瘡鼻疳蝕鼻痛鼻赤鼻紫黑) 經曰。
肺開竅于鼻。
肺氣通于鼻。
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五氣入臭。
藏于心肺。
心肺有病。
而臭為之不利也。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
開竅于鼻。
藏精于肺。
肺主臭。
在藏為肺。
在竅為鼻。
陽明之脈。
挾鼻絡目。
膽移熱于腦。
則辛鼻淵。
經雲。
其宗氣走于鼻而為臭。
夫宗氣者。
胃中生發之氣也。
因饑飽勞役損其脾胃則營運之氣不能上升。
邪塞孔竅。
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
麗澤通氣湯。
時值寒月。
必須發散。
或加麻黃、細辛之類于升麻湯内。
春夏可用蔥白、白芷之屬。
佐以枯芩、蘇葉。
多加桔梗為舟楫。
庶或成功。
已經發散。
未得全開。
脈洪有力。
口幹鼻燥者。
君以辛涼清之。
酒芩、栀子、薄荷之屬。
仍佐荊、防、升、芷。
不可驟用寒涼也。
丹溪雲。
鼻為肺竅。
肺家有病。
而鼻為之不利也。
有寒有熱。
暴起為寒。
久郁成熱。
寒傷皮毛。
氣不得利而壅塞。
熱壅清道。
氣不宣通。
先以蔥白、白芷、香豉、羌、防、紫蘇、細辛、辛荑之屬表散。
後以酒炒芩、連、姜汁炒黑山栀、生甘草、石膏、薄荷、川椒之屬清火自愈。
近世以辛荑仁治鼻塞不聞香臭。
無問新久寒熱。
一概用之。
殊不知肺胃陽氣虛衰。
不能上透于腦。
緻濁陰之氣。
上乾清陽之位而窒塞者。
固宜辛荑之辛溫香竄以通達之。
若濕熱上蒸。
蘊釀為火而窒塞者。
非山栀仁之輕浮清燥不能開發也。
至于風寒暴窒。
重則麗澤通氣。
輕則蔥白、香豉、細辛、羌活、薄荷、荊芥之屬。
随寒熱輕重而施。
可不審權度而混治哉。
王汝言曰。
鼻塞不聞香臭。
或遇冬月多塞。
或略感風寒便塞。
不時舉發者。
世俗皆以為肺寒。
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
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
火郁甚。
故遇寒便塞。
遇感便發也。
治當清肺降火為主。
而佐以通利之劑。
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
再審其平素。
隻作肺熱治之。
清金瀉火消痰。
或丸藥噙化。
或末藥輕調。
緩服久服。
無不效也。
若其平素原無鼻塞舊證。
一時偶感風寒而緻窒塞聲重。
或流清涕者。
作風寒治。
薛立齋雲。
前證若因饑飽勞役所傷。
脾胃生發之氣不能上升。
邪害孔竅。
故不利而不聞香臭。
宜養脾胃。
使陽氣上行。
則鼻通矣。
補中益氣加辛荑、山栀。
鼻肺氣注于鼻。
上榮頭面。
若風寒客于頭腦。
則氣不通。
久而郁熱。
搏于津液。
濃涕結聚。
則鼻不聞香臭。
遂成。
芎散。
外用千金搐鼻法。
或瓜蒂、黃連、赤小豆為散。
入龍腦少許。
吹鼻中。
水出郁火即通。
不應。
非火也。
乃濕也。
瓜蒂、藜蘆、皂莢為散。
入麝、腦少許。
吹鼻中去水以散其濕。
鼻鼽鼻出清涕也。
風寒傷皮毛。
則腠理郁閉。
宜疏風清肺。
香蘇散加川芎、蜀椒、細辛、辣桂、诃子。
不應。
非風也。
乃寒也。
辛夷散去木通、防風、升麻。
本。
加桂、附、蔓荊、诃子、白術。
如血與涕俱出。
謂之鼽衄。
宜和營降火。
當歸内補建中湯加香豉、童便最捷。
後以六味合生脈調之。
鼻塞腦冷清涕出。
千金通草辛荑搐鼻法。
鼽鼻鼻中肉不得息。
用礬石藜蘆散吹之鼻淵鼻出濁涕。
即今之腦漏是也。
經雲。
膽移熱于腦。
則辛鼻淵傳為衄瞑目。
要皆陽明伏火所緻。
宜風藥散之。
辛荑散加蒼耳、薄荷。
夏月。
加黃芩、石膏。
不應。
非火也。
膈上有濁痰。
濕熱也。
雙解散加辛荑。
鼻淵鼻鼽。
當□寒熱。
若涕濃而臭者為淵。
屬熱。
清涼之藥散之。
若涕清而不臭者為鼽。
屬虛寒。
辛溫之劑調之。
鼻中時時流臭黃水。
甚者腦亦時痛。
俗名控腦砂。
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尺許。
燒存性。
為細末。
酒調服即愈。
鼻淵腦漏。
用生附子為末。
煨蔥涎。
和如泥。
夜間塗湧泉穴。
一方。
以老少年陰幹。
有嘴壺内燒煙。
以壺嘴向鼻熏之。
左漏熏右。
右漏熏左。
一方。
以石首魚腦過。
和生白礬、腦麝搐之。
一法。
用白鲞頭一枚。
炙燥為末。
放火在有嘴壺内。
蓋好。
以嘴向鼻。
吸煙熏之。
分七日熏。
燒完即愈。
鼻肉上焦積熱郁久而生。
有諸中而形諸外。
必内服清火利膈藥。
宜涼膈散加減。
須斷酒濃味。
韓氏雲。
富貴人鼻中肉贅。
臭不可近。
痛不可搖。
束手待斃者。
但以白礬末。
加阿魏、腦、麝少許。
吹其上。
頃之。
化水而消。
内服勝濕瀉肺之藥。
此濃味擁熱。
蒸于肺門。
如雨霁之地。
突生芝菌也。
肉與鼻痔大同小異。
痛極而不下垂者為肉。
此血熱勝也。
阿魏為血積之向導。
白礬為滌垢之專藥。
兼腦、麝以開結利竅也。
鼻痔則有物下垂而不痛。
乃濕熱勝也。
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
内服星、半、蒼術、酒洗芩、連、神曲、辛荑、細辛、白芷、甘草。
消痰積之藥。
外用膽礬、枯礬、辛荑仁、
小漏證小間生一漏。
時流血色鮮紅。
病由心胞絡而來。
相火橫行之候。
導亦散加透風清熱藥。
陰漏證不論何部生漏。
但從黃昏至天曉。
則痛脹流水。
作青黑色。
或腥臭不可聞。
日間則稍可。
乃幽陰中有伏火為患。
四物加細辛、香附、連翹之類。
陽漏證不論何部生漏。
但日間脹痛流水。
其色黃赤。
遇夜則稍可。
乃陽絡中有濕熱留着所緻。
人參漏蘆散去當歸。
加羌、防、生甘草。
正漏證生于風輪。
或正中。
或略偏。
為肝腎風熱伏陷所緻。
若初發破淺。
則流出如痰白膏。
日久而深。
則流出青黑膏汁。
瞳神已損。
急用瀉肝藥。
如龍膽、羌活、生地、大黃之類下奪之。
偏漏證生于氣輪。
痰濕流于肺經而成。
較正漏為害稍遲。
其流如稠粘白水。
重則流膿。
急用瀉肺藥。
如貝母、桔梗、桑皮、生甘草、黃芩、山栀之類涼解之。
久而失治。
水洩膏枯。
目亦損矣。
外漏證生于兩睥之外。
或流稠膿。
或流臭水。
脹痛則流出。
不脹則略止。
先與人參漏蘆散。
後用千金托裡散加蔥白。
竅漏證乃目傍竅中流出薄稠水。
如膿腥臭。
拭之即有。
久則目亦模糊也。
嗜燥耽酒。
痰火濕熱者。
每多患此。
竹葉瀉經湯、千金托裡散。
先後收功。
久不治。
亦有暗傷神水。
耗損神膏之患。
卷八 七竅門上 不能近視 東垣雲。
能遠視不能近視者。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少年窮役眼神所緻也。
海藏雲。
目能遠視。
知其有火。
不能近視。
責其無水。
法當補腎。
加減地芝丸。
或六味丸加減。
秘要雲。
陰精不足。
陽光有餘。
病于水者。
故光華發見。
散亂而不能收斂近視。
治之在心腎。
若貪淫恣欲。
饑飽失節。
形體甚勞。
過于悲泣。
皆斫喪陰精。
精虧則陽火盛。
火性炎而發見。
陰精不能制伏挽回。
故越于外而遠照不收。
治之而反觸激者。
有内障之患。
卷八 七竅門上 不能遠視 東垣雲。
能近視不能遠視者。
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海藏雲。
目能近視。
知其有水。
不能遠視。
責其無火。
治當補心。
加味定志丸、八味丸。
早暮間服。
秘要雲。
此證非謂禀受生成近觑之病。
乃平昔無病。
素能遠視而忽然不能者也。
蓋陽不足陰有餘。
病于火者。
故光華不能發越于外。
而偎斂近視耳。
治之在膽腎。
若耽酒嗜燥。
頭風痰火。
忿怒暴悖者。
必傷損神氣。
陰陽偏勝。
而光華不能發達矣。
卷八 七竅門上 目妄見 素問雲。
夫精明者。
所以視萬物。
别黑白。
審長短。
以長為短。
以白為黑。
如是則精衰矣。
人之目者。
心之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
故精神亂而不轉。
卒然見非常處。
精神魂魄。
散不相得。
故曰惑也。
如神光自見。
則每如電閃。
黑夜精明。
則晦冥之中。
倏忽見物。
視正反邪。
則物本正而目見為邪。
視定反動。
則物本定而目見為動。
視物颠倒。
則觀物皆振動倒植。
視一為二。
則一物而目視為二。
視瞻有色。
則常見螢星雲霧及大片青綠藍碧之色。
視赤如白。
則視物卻非本色。
或視粉牆如紅如碧。
或看黃紙似綠似藍之類。
光華暈大。
則視日與燈燭皆生紅暈而大。
此陰精虧損。
陽光飛越之候。
總補養為主。
如加減駐景丸、益氣聰明湯之類。
久而不治。
不無内障之虞。
報國澄和尚患眼疾二年。
服祛風清熱藥過多。
緻耳鳴嘈嘈不止。
大便常苦燥結。
近來左眼上有微翳。
見燈火則大如鬥。
視月光則小如螢。
嘗詢諸方家。
俱莫能解。
因以質之石頑。
石頑曰。
此水虧而陰火用事也。
試以格物之理參之。
如西洋玻璃眼鏡。
人但知宜于老人。
不知原為望氣者而設。
其最精者。
鹹以十二鏡編十二支為一套。
無論老少。
其間必有一者。
能察秋毫。
則知人眼有十二種偏勝。
故造眼鏡者。
亦以十二等鉛料配之。
取鉛以助陰精。
料以助陽氣也。
少年氣血本旺。
原無藉此。
若鉛料之輕重。
與眼之偏勝不相當。
則得之反加障礙矣。
老人氣血皆衰。
但借此以籠住其光。
不使散漫。
不必論其鉛料之孰重孰輕也。
即如所言視月甚小者。
月乃至陰之精。
真水内涸。
不能泛濫其光。
所以視之甚小。
設加之以鉛重者。
則視月必大矣。
見燈火甚大者。
燈本燃膏之焰。
專擾乎陰。
不能勝其灼爍。
所以見之甚大。
設加之以料重者。
燈火必愈大矣。
合脈參證。
知為平昔勞傷心脾。
火土二髒過燥。
并傷腎水真陰也。
遂疏天王補心丹與之。
他如中翰徐燕及。
見日光則昏眯如蒙。
見燈火則精彩倍常。
此平昔恒勞心腎。
上盛下虛所緻。
蓋上盛則五志聚于心包。
暗侮其君。
如權黨在位。
蒙蔽九重。
下虛則相火失職。
不能司明察之令。
得燈燭相助其力。
是以精彩勝于常時。
此與嬰兒胎寒夜啼。
見火則止之義不殊。
未識專事眼科者。
能悉此義否。
卷八 七竅門上 目閉不開 足太陽之筋。
為目上綱。
足陽明之筋。
為目下綱。
熱則筋縱目不開。
助陽和血湯。
然又有濕熱所遏者。
則目胞微腫。
升陽除濕防風湯。
真陽不能上升者。
則喜暖怕亮。
補中益氣湯。
肝虛者則閉目不欲見人。
金匮腎氣丸。
各求其本而治之。
卷八 七竅門上 目為物所傷 被物撞損者。
或打跌撞破傷胞睑也。
積血紫青。
撞破白仁。
傷其硬殼。
此不為害。
惟撞破黃仁風輪。
血灌瞳神。
與水輪混雜。
是為利害。
或雖不破。
而淚多苦如柏汁者難治。
急宜酒煎散去防己、牛蒡。
加羌活、木賊。
熨以蔥、艾。
護以清涼膏。
或專以生地黃搗爛作餅。
烘熱貼太陽穴及眼胞上。
一日一換。
以散其血。
如無生地黃。
用芙蓉葉搗爛烘貼。
幹者用雞子清調之。
若眼眶青黑。
搗生萊菔護貼。
切宜避風忌口。
痛甚。
酒煎散加沒藥。
漸生翳障者。
犀角地黃湯換赤芍。
加大黃、當歸、柴胡、連翹、甘草。
若至血散。
變生白翳不痛。
為不治也。
驚振外障證目被物撞觸而結為外障也。
與傷在膏上急者不同。
初撞目時。
亦有珠疼澀脹之苦。
為其傷輕。
而瘀自潛消。
故痛雖止而不戒禁。
有所觸發其火。
緻水不清。
氣滞絡澀而生外障者。
神消散去蒼術。
加石決明。
兼皂莢丸。
凡外障結而珠疼。
緻頭疼及腫脹者。
皆是惡證。
防變。
急宜治之。
驚振内障證因病目再被撞打。
變成内障。
日夜疼痛。
淹淹障生。
赤膜繞目不能視三光。
亦如久病内障。
皂莢丸合生熟地黃丸。
物損真睛證謂被物觸打在風輪。
傷有大小。
色有黃白。
黃者害速。
白者稍遲。
若觸膏及破者。
必有膏汁。
或青黑。
或白如痰者流出。
為患最急。
縱然急治。
瞳神雖在。
亦難免欹側之患。
如草木刺。
金石屑。
苗葉尖。
針尖。
觸在風輪。
必曉夜疼痛難當。
急宜取出。
遲則結成黃白顆。
如粟瘡銀星之狀。
綠膏水結滞而障生。
先去物而治障。
若傷在氣輪皮内。
取遲者必有瘀血灌睛。
取去物而先導之。
後治餘證。
若視昏者。
瞳神有大小欹側之患。
久而失治。
目必枯凸。
大凡此病。
不論大小黃白。
但有淚流赤脹等證者。
急而有變。
珠疼頭重者尤急。
素有風熱痰火斫喪之人。
病已内積。
因外傷激動其邪。
乘此為害。
痛甚便澀者最兇。
飛絲入目證謂風揚遊絲。
偶然觸入目中而作痛也。
若野蠶蜘蛛木蟲之絲患尚遲。
若遇金蠶老鹳絲。
其目不出三日迸裂。
治飛絲入目方。
用頭垢點入眼中。
柘樹漿點過。
線裹箸頭。
蘸水于眼上繳拭涎毒。
火麻子一合。
杵碎。
井水一碗浸攪。
卻将舌浸水中。
涎沫自出神效。
一方。
用茄子葉碎杵。
如麻子法亦妙。
飛絲入目。
目脹如眯。
痛澀不開。
鼻流清涕。
用京墨濃磨。
以新筆塗入目中。
閉少時以手張開。
其絲自成一塊。
看在眼白上。
用綿輕輕卷下。
未盡再塗。
物偶入睛證謂偶然被物落在目中而痛也。
切不可乘躁便擦。
須按住性。
待淚來滿而擦。
則物潤而易出。
如物性重。
及有芒刺而不能出者。
急令人取出。
不可揉擦。
擦則物愈深入而難取。
至若入深。
輕翻上睥取之。
不取則轉運阻礙。
氣滞血凝而病變。
芒刺金石棱角之物。
失取礙久。
及擦重者。
則壞損輪膏。
如痕HT凝脂等病。
輕則血瘀水滞。
為痛為障等病。
有終不得出而結于睥内者。
必須翻之尋看。
因其證而治之。
眯目飛揚證因出行間。
風吹沙土入目。
頻多揩拭。
以緻氣血凝滞而為病。
初起淚出急澀。
漸重結為障翳。
常辨形證施治。
初起将綿卷簪腳。
撚撥出塵物。
久者翻轉睥睑。
看有積處。
鐮洗至平。
不須吹點。
物落眼中。
用新筆蘸繳出。
治稻麥芒入眼。
取蛴螬以新布覆目上。
待蛴螬從布上摩之。
其芒出着布上。
又法。
以鴨倒懸。
取涎滴入目中。
其芒自出。
卷八 七竅門上 傷寒愈後之病 傷寒病愈後。
或有目複大病者。
以其清陽之氣不升。
餘邪上走空竅也。
其病瘾澀赤脹。
生翳羞明。
頭腦骨痛。
當助清陽上出則愈。
最忌大黃、芒硝。
苦寒通利。
犯之不可複治。
卷八 七竅門上 經逆赤腫 女人逆經。
血灌瞳神。
滿眼赤澀者。
乃血熱經閉。
過期不行。
則血逆行于上。
如有肉。
切不可鈎割。
隻用四物加行氣破血通經藥。
經行則血翳自退。
勢甚。
必加酒大黃下奪其勢。
去火所以存陰。
正為肝虛血少。
不得不以退火為急務。
火不下奪。
則淩爍真陰。
陽愈亢而陰愈竭矣。
人但如四物之補血。
孰知大黃為補血哉。
若因其虛而用補藥。
非徒無益。
真是抱薪救焚矣。
卷八 七竅門上 妊娠目病 妊娠目病。
須分氣分血分。
氣分則有旋胪泛起。
瞳神散大等證。
血分則有瘀血凝脂等病。
蓋其陰陽澀滞。
與常人不同。
内伐恐傷胎洩氣。
不伐則病又不除。
然必善施内護外劫之法。
則百發百中矣。
卷八 七竅門上 産後目病 産則百脈皆動。
邪易以乘。
肝部發生之氣甚弱。
而膽失滋養。
精汁不盛。
則目中膏液。
皆失化源。
所以目病者多皆内不足所緻。
大抵産後。
病宜早治。
莫待其久。
久則氣血定而病深。
治亦不易。
其外證易知者。
人皆知害而早治。
其内證害緩者。
人多忽之。
比其成也。
悔無及矣。
卷八 七竅門上 痘疹餘毒證 痘瘡入眼。
其痘瘡初生。
眼閉不開。
眼上即有痘瘡。
點在黑暗上者。
急取益母草煎湯熏洗。
日三度。
更以鳝血點之。
忌口及夜啼。
乳母亦忌口。
須痘瘡痊可。
其眼漸開。
眼中之痘亦愈矣。
初起痘瘡入眼。
決明散、密蒙散。
痘瘡入眼成翳者。
谷精散、神功散選用。
丹方。
用望月砂末。
生雞肝研爛。
飯上蒸熟。
每日空心食之效。
大抵治之早。
則易退而無變。
遲則退遲。
今人但見痘後目疾。
便謂不治。
不知但瞳神不損者。
縱久遠。
亦有可治之理。
惟久而血定精凝。
障翳沉滑澀損者為不治耳。
倪仲賢雲。
斑疹餘毒所害者。
與風熱不制之病。
稍同而異。
總似羚羊散主之。
便不硬者。
減硝、黃。
未滿二十一日而病者。
當消毒化斑為主。
斑後風熱翳膜。
氣暈遮睛。
瀉青丸瀉之大效。
痘疹瘡痂落盡。
肌體肥壯。
眼中忽然紅色。
乃餘毒郁結而發出。
此證最劇。
失治多能害目。
隻用車前草擂水。
頻頻灌之。
滌卻肝經之熱毒。
洗以益母草。
點以鳝魚血。
胎風赤爛證此證有三。
一為血露入眼。
洗不幹淨而赤爛。
生萊菔搗汁點之。
一為在母腹中時其。
母多食壅毒辛熱。
生後百日而赤爛。
犀角地黃湯加黃連。
母子俱服。
一為乳母壯盛。
乳頭脹滿。
乳汁灑射兒眼中而赤爛。
黃連湯拭淨。
一味過爐甘石吹點。
小兒疳眼證皆由過食傷脾腹脹。
午後發熱。
至夜方退。
日久發稀作瀉。
瀉甚則渴。
食積發熱既久。
則肝膽受傷。
白仁紅色。
漸生翳膜。
遮滿黑珠。
突起如黑豆如香菇之狀。
決明雞肝散。
或羊肝蘸夜明砂食。
或綠礬一兩。
饅頭去餡裹煨。
外黑盡。
内通紅。
取出用密陀僧。
夜明砂等分為末。
煮棗肉搗丸黍米大。
每服二三十丸。
量兒大小。
空心米湯下。
切宜忌口。
膜用人乳頻點自去。
若至聲啞口幹。
腳手俱腫。
十難救一。
卷八 七竅門上 因風證 因風者。
謂患風人病目也。
風在五行為木。
在髒為肝在竅為目。
本乎一氣。
故患風人。
未有目不病者。
然必因其故而發。
有日淺而郁未深。
為偏歪斜者。
有入脾而睥反濕勝赤爛者。
有血虛筋弱而振搐者。
有不禁而反傷精神。
及恣燥嗜熱。
蘊郁而為内障者。
有風盛血滞。
結為外障。
如肉等證者。
各因其證而伐其本。
内外治法不同。
大抵風病目者。
當去風為先。
風不去。
目病終無不發之理。
卷八 七竅門上 因毒證 因毒者謂人生瘡瘍腫毒累及目病也。
若病目在病毒之時。
治毒愈而目亦愈。
若毒愈而目不愈者。
乃邪入至高之深處。
難以自退。
當浚其本。
澄其源。
因而觸激甚者。
有瘀滞之變。
卷八 七竅門上 因他證 因他證而害及目。
所緻不同。
如傷寒陽證熱郁。
蒸損瞳神。
内證也。
熱盛血滞。
赤痛淚澀者。
外證也。
陰證脫陽目盲。
内證也。
服姜、附溫熱之劑多而火燥赤澀者。
外證也。
瘧疾之熱損瞳神。
内證也。
火滞于血而赤澀。
外證也。
瀉利後昏眇。
為谷氣乏。
氣傷不能發生。
内證也。
山岚瘴氣目昏者。
邪氣蒙蔽正氣。
外證也。
蠱脹中滿赤痛者。
陰虛難制陽邪。
内證也。
氣證多郁。
弱證多昏花。
皆内證也。
痰證之膩沫。
火證之赤澀。
皆外證也。
當尋其源而治之。
卷八 七竅門上 時複證 目病不治。
忍待自愈。
或失其宜。
有犯禁戒。
傷其脈絡。
遂至深入。
又不治之。
緻搏夾不得發散。
至其年月如期而發。
當驗其形證絲脈。
别何部分。
然後治之。
卷八 七竅門下 耳 (耳鳴耳腫痛耳疹耳中癢耳膿耵聍蟲入耳中) 經雲。
腎氣通于耳。
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蒙招尤。
目冥耳聾。
下虛上實。
過在足少陽厥陰。
甚則入肝。
所謂耳鳴者。
陽氣萬物盛上而躍。
故耳鳴也。
所謂浮為聾者。
皆在氣也。
趙以德曰。
耳者腎之竅。
足少陰經之所主。
然心亦寄竅于耳。
在十二經脈中。
除足太陽。
手厥陰外。
其餘十經脈絡。
皆入于耳中。
蓋腎治内之陰。
心治外之陽。
合天地之道。
精氣無不變通。
故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
耳受之而聽斯聰矣。
靈樞雲。
腎氣通于耳。
腎和則耳聞五音矣。
五髒不和。
則七竅不通。
故凡一經一絡。
有虛實之氣入于耳中者。
皆足以亂主竅之精明。
而兼至聾聩。
此言暴病者也。
若夫久聾者。
于腎亦有虛實之異。
左腎為陰。
主精。
右腎為陽。
主氣。
精不足。
氣有餘。
則聾為虛。
其人瘦而色黑。
筋骨健壯。
此精氣俱有餘。
固藏閉塞。
是聾為實。
乃高壽之兆也。
此皆禀賦使然。
不須治之。
又有乍聾者。
經雲。
不知調陰陽七損八益之道。
早喪之節也。
其年五十體重。
耳目不聰明矣。
此亦無治也。
惟暴聾之病。
與陰陽隔絕之未甚。
經脈欲行而未通。
沖擊其中。
鼓動聽戶。
随其氣之微甚而作嘈嘈風雨諸聲者。
則可随其邪以為治。
外此又有耳觸風邪。
與氣相擊。
其聲嘈嘈。
眼如見火。
謂之虛鳴。
熱氣乘虛。
随脈入耳。
聚熱不散。
膿汁出焉。
謂之膿耳。
人耳間有津液。
輕則不能為害。
若風熱搏之。
津液結硬。
成核塞耳。
亦令暴聾。
謂之耵耳。
前是數者。
腎脈可推。
風則浮而盛。
熱則洪而實。
虛則澀而濡風為之疏散。
熱為之疏利。
虛為之調養。
邪氣并退。
然後以通脈調氣安腎之劑治之。
羅謙甫雲。
夫暴聾者。
由腎虛風邪所乘。
搏于經絡。
随其血脈上入耳。
正氣與邪氣相搏。
故卒聾也。
風虛耳聾。
排風湯、桂辛散。
腎髒風虛。
黃丸。
兼氣虛。
去附子加肉桂、人參。
肝腎虛火。
姜蠍散。
風熱耳聾。
犀角飲子。
厥聾。
經雲。
暴厥而聾。
偏閉塞不通。
内氣暴薄也。
複元通氣散去白牽牛。
加全蠍、石菖蒲、川芎、生姜、蔥白。
吞養正丹凡治耳聾。
皆當調氣。
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
四物湯加肉桂吞龍荟丸降火。
及複元通氣散調氣。
耳聾有濕痰者。
滾痰丸下之。
耳聾面頰黑者。
為精脫腎虛。
燒腎散。
耳聾多恐者。
為肝虛。
溫膽湯下養正丹。
外治。
用通神散、蓖麻丸。
一方。
用地龍三枚。
鹽少許。
同入蔥管内。
化水滴耳中。
三五日效。
一法。
用磁石豆大一塊。
鲮鯉甲三片。
燒存性。
綿裹塞耳中。
口銜生鐵少許。
覺耳中如風雨聲即愈。
耳鳴經雲。
耳者。
宗脈之所聚也。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
虛則下溜。
脈有所竭。
故耳鳴。
又雲。
液脫者。
腦髓消。
筋酸耳數鳴。
凡此皆耳鳴之屬虛者也。
經雲。
太陽所謂耳鳴者。
陽氣萬物。
盛上而躍。
故耳鳴也。
又雲。
厥陰之脈。
耳鳴頭眩。
又雲。
少陽所至為耳鳴。
治以涼寒。
凡此皆耳鳴之屬實者也。
王汝明曰。
耳鳴如蟬。
或左或右。
或時閉塞。
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
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
郁于耳中而鳴。
郁甚則閉塞矣。
若平昔飲酒濃味。
上焦素有痰火。
清痰降火為主。
大抵此證先因痰火在上。
又感惱怒而得。
怒則氣上。
少陽之火客于耳也。
若腎虛而鳴者。
其鳴不甚。
其人多欲。
當見虛勞等證。
喻嘉言曰。
凡治高年腎氣逆上而耳鳴。
當以磁石為主。
以其重能達下。
但性主下吸。
不能制肝木之上吸。
更以地黃、龜膠群陰之藥輔之。
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
令陰氣自旺于本宮。
不上觸于陽竅。
由是空曠無礙。
豈更艱于遠聽哉。
丹溪取通聖散治飲酒過度而耳鳴。
亦無确見。
惟滾痰丸一方。
少壯用之多效。
以黃芩、大黃、沉香之苦最能下氣。
礞石之重墜。
大約與磁石相仿也。
薛立齋雲。
若血虛有火。
用四物加山栀、柴胡。
若中氣虛弱。
補中益氣加山栀、丹皮。
若因怒便聾。
而或耳鳴。
屬肝膽氣實。
小柴胡加芎、歸、山栀。
若午前甚者。
陽氣實熱也。
小柴胡加黃連、山栀。
午後甚者。
陰血虛也。
四物加白術、茯苓。
若腎虛火動。
耳中哄哄然。
是無陰也。
加減八味丸。
腎虛耳中潮聲蟬聲。
無休止時。
妨害聽聞者。
當墜氣補腎。
正元散下黑錫丹。
間進安腎丸。
腎髒虛風耳鳴。
夜間睡着如擂戰鼓。
四肢掣痛。
耳内覺有風吹奇癢。
黃丸、四生散選用。
耳腫痛屬少陽相火。
犀角飲子加腦、麝為丸。
經雲。
少陽之勝耳痛。
治以辛寒是也。
耳内痛生瘡。
用鼠粘子、連翹、歸、芍、芩、連、甘、桔、生地、桃仁、黃、柴胡、草龍膽之類。
耳濕腫痛。
用涼膈散加羌、防、荊芥。
外用龍骨、黃丹等分。
枯礬減半。
加麝少許吹入。
或龍骨、黃丹、幹胭脂為末亦佳。
或用五倍子燒灰。
同枯礬吹之。
耳疹耳疹屬少陽三焦。
或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
或怒動肝火而緻。
若發熱痛。
屬三焦厥陰風熱。
用柴胡清肝散、栀子清肝散之類。
慎不可專治其外複傷氣血也。
有因腎虛風熱作癢。
挖傷成瘡者。
六味丸加白蒺藜。
耳中癢。
腎家有風。
四生散。
每作時服二三劑即瘥。
耳膿者濕熱聚于耳中也。
複元通氣散如前加減。
外以五倍子、全蠍、枯礬為末。
入麝少許吹入。
或橘皮燒灰存性。
入麝少許。
先以綿拭耳内。
膿淨吹之。
如壯盛之人。
積熱上攻。
耳中出膿水不瘥。
涼膈散瀉之。
耳中耵聍。
耳鳴耳聾。
内有污血。
外用萊菔搗汁。
研麝少許滴入。
餘法與耳聾相參治之。
蟲入耳中。
将生姜擦貓鼻。
其尿即出。
取尿滴耳中。
蟲即出。
或用炒芝麻枕之。
蟲亦出。
耳中有物不可出。
以弓弦或錢串繩。
剪令頭散蘸好膠着耳中。
使其物粘之。
徐徐引出效。
薛立齋治一男子。
每交接。
耳中癢痛或水出。
以銀簪探之。
甚喜陰涼。
此腎經虛火。
用加減八味丸而愈。
又治一婦因怒發。
每經行。
兩耳出膿。
兩太陽作痛。
以手按之痛稍止。
怒則胸脅乳房脹痛。
或寒熱往來。
小便頻數。
或小腹脹悶。
皆屬肝火血虛。
加味逍遙散十劑。
諸證悉退。
以補中益氣加五味而痊。
卷八 七竅門下 鼻 (鼻鼻鼽鼻淵鼻肉鼻瘡鼻疳蝕鼻痛鼻赤鼻紫黑) 經曰。
肺開竅于鼻。
肺氣通于鼻。
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五氣入臭。
藏于心肺。
心肺有病。
而臭為之不利也。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
開竅于鼻。
藏精于肺。
肺主臭。
在藏為肺。
在竅為鼻。
陽明之脈。
挾鼻絡目。
膽移熱于腦。
則辛鼻淵。
經雲。
其宗氣走于鼻而為臭。
夫宗氣者。
胃中生發之氣也。
因饑飽勞役損其脾胃則營運之氣不能上升。
邪塞孔竅。
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
麗澤通氣湯。
時值寒月。
必須發散。
或加麻黃、細辛之類于升麻湯内。
春夏可用蔥白、白芷之屬。
佐以枯芩、蘇葉。
多加桔梗為舟楫。
庶或成功。
已經發散。
未得全開。
脈洪有力。
口幹鼻燥者。
君以辛涼清之。
酒芩、栀子、薄荷之屬。
仍佐荊、防、升、芷。
不可驟用寒涼也。
丹溪雲。
鼻為肺竅。
肺家有病。
而鼻為之不利也。
有寒有熱。
暴起為寒。
久郁成熱。
寒傷皮毛。
氣不得利而壅塞。
熱壅清道。
氣不宣通。
先以蔥白、白芷、香豉、羌、防、紫蘇、細辛、辛荑之屬表散。
後以酒炒芩、連、姜汁炒黑山栀、生甘草、石膏、薄荷、川椒之屬清火自愈。
近世以辛荑仁治鼻塞不聞香臭。
無問新久寒熱。
一概用之。
殊不知肺胃陽氣虛衰。
不能上透于腦。
緻濁陰之氣。
上乾清陽之位而窒塞者。
固宜辛荑之辛溫香竄以通達之。
若濕熱上蒸。
蘊釀為火而窒塞者。
非山栀仁之輕浮清燥不能開發也。
至于風寒暴窒。
重則麗澤通氣。
輕則蔥白、香豉、細辛、羌活、薄荷、荊芥之屬。
随寒熱輕重而施。
可不審權度而混治哉。
王汝言曰。
鼻塞不聞香臭。
或遇冬月多塞。
或略感風寒便塞。
不時舉發者。
世俗皆以為肺寒。
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
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
火郁甚。
故遇寒便塞。
遇感便發也。
治當清肺降火為主。
而佐以通利之劑。
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
再審其平素。
隻作肺熱治之。
清金瀉火消痰。
或丸藥噙化。
或末藥輕調。
緩服久服。
無不效也。
若其平素原無鼻塞舊證。
一時偶感風寒而緻窒塞聲重。
或流清涕者。
作風寒治。
薛立齋雲。
前證若因饑飽勞役所傷。
脾胃生發之氣不能上升。
邪害孔竅。
故不利而不聞香臭。
宜養脾胃。
使陽氣上行。
則鼻通矣。
補中益氣加辛荑、山栀。
鼻肺氣注于鼻。
上榮頭面。
若風寒客于頭腦。
則氣不通。
久而郁熱。
搏于津液。
濃涕結聚。
則鼻不聞香臭。
遂成。
芎散。
外用千金搐鼻法。
或瓜蒂、黃連、赤小豆為散。
入龍腦少許。
吹鼻中。
水出郁火即通。
不應。
非火也。
乃濕也。
瓜蒂、藜蘆、皂莢為散。
入麝、腦少許。
吹鼻中去水以散其濕。
鼻鼽鼻出清涕也。
風寒傷皮毛。
則腠理郁閉。
宜疏風清肺。
香蘇散加川芎、蜀椒、細辛、辣桂、诃子。
不應。
非風也。
乃寒也。
辛夷散去木通、防風、升麻。
本。
加桂、附、蔓荊、诃子、白術。
如血與涕俱出。
謂之鼽衄。
宜和營降火。
當歸内補建中湯加香豉、童便最捷。
後以六味合生脈調之。
鼻塞腦冷清涕出。
千金通草辛荑搐鼻法。
鼽鼻鼻中肉不得息。
用礬石藜蘆散吹之鼻淵鼻出濁涕。
即今之腦漏是也。
經雲。
膽移熱于腦。
則辛鼻淵傳為衄瞑目。
要皆陽明伏火所緻。
宜風藥散之。
辛荑散加蒼耳、薄荷。
夏月。
加黃芩、石膏。
不應。
非火也。
膈上有濁痰。
濕熱也。
雙解散加辛荑。
鼻淵鼻鼽。
當□寒熱。
若涕濃而臭者為淵。
屬熱。
清涼之藥散之。
若涕清而不臭者為鼽。
屬虛寒。
辛溫之劑調之。
鼻中時時流臭黃水。
甚者腦亦時痛。
俗名控腦砂。
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尺許。
燒存性。
為細末。
酒調服即愈。
鼻淵腦漏。
用生附子為末。
煨蔥涎。
和如泥。
夜間塗湧泉穴。
一方。
以老少年陰幹。
有嘴壺内燒煙。
以壺嘴向鼻熏之。
左漏熏右。
右漏熏左。
一方。
以石首魚腦過。
和生白礬、腦麝搐之。
一法。
用白鲞頭一枚。
炙燥為末。
放火在有嘴壺内。
蓋好。
以嘴向鼻。
吸煙熏之。
分七日熏。
燒完即愈。
鼻肉上焦積熱郁久而生。
有諸中而形諸外。
必内服清火利膈藥。
宜涼膈散加減。
須斷酒濃味。
韓氏雲。
富貴人鼻中肉贅。
臭不可近。
痛不可搖。
束手待斃者。
但以白礬末。
加阿魏、腦、麝少許。
吹其上。
頃之。
化水而消。
内服勝濕瀉肺之藥。
此濃味擁熱。
蒸于肺門。
如雨霁之地。
突生芝菌也。
肉與鼻痔大同小異。
痛極而不下垂者為肉。
此血熱勝也。
阿魏為血積之向導。
白礬為滌垢之專藥。
兼腦、麝以開結利竅也。
鼻痔則有物下垂而不痛。
乃濕熱勝也。
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
内服星、半、蒼術、酒洗芩、連、神曲、辛荑、細辛、白芷、甘草。
消痰積之藥。
外用膽礬、枯礬、辛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