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七竅門上

關燈


     倪仲賢雲。

    心者五髒之專精。

    目者其竅也。

    又為肝之竅。

    腎主骨。

    骨之精為神水。

    故肝木不平。

    内挾心火。

    乘勢妄行。

    火炎不制。

    神水受傷。

    上為内障。

    此五髒病也。

    膀胱小腸三焦膽脈。

    俱上循于目。

    四腑一衰。

    則精氣盡敗。

    邪火乘之。

    上為内障。

    此六腑病也。

    初起時視覺微昏。

    常見空中有黑花。

    神水淡綠。

    次則視歧。

    睹一成二。

    神水淡白。

    可與沖和養胃湯、益氣聰明湯。

    有熱。

    兼服黃連羊肝丸。

    久則不睹。

    神水純白。

    永為廢疾也。

     内障小青白翳。

    大亦微顯白翳。

    腦痛。

    瞳子散大。

    上熱惡熱。

    大便澀難。

    遇熱暖處。

    頭疼睛脹。

    日沒後天陰暗則昏。

    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石頑曰。

    内障諸證。

    其翳皆生于烏珠裡面。

    故宜金針撥之。

    撥後用滋養之劑以助其光。

    如六味丸、磁朱丸之類。

    氣虛者佐以八珍湯、神效黃湯。

    若翳嫩不可撥者。

    隻與用藥。

    治法縱各不同。

    大意不出乎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其間虛實寒熱。

    輕重随證出入。

    活法在心。

    非筆可盡。

    有肚腎陰虛。

    絕無翳膜者。

    惟宜滋養真陰。

    切勿誤與消翳等藥也。

    有偏正頭風。

    久而生翳。

    以蛇蛻炙脆為末。

    每服一錢。

    黑豆炒香淋酒一盞。

    入蔥白三莖。

    同煎去蔥。

    和滓日服效。

     青風内障證視瞳神内有氣色昏蒙。

    如晴山籠淡煙也。

    然自視尚見。

    但比平時光華則昏蒙日進。

    急宜治之。

    免變綠色。

    變綠色則病甚而光沒矣。

    陰虛血少之人。

    及竭勞心思。

    憂郁忿恚。

    用意太過者。

    每有此患。

    然無頭風痰氣夾攻者。

    則無此證。

    病至此危在旦夕。

    急用羚羊角湯。

     綠風内障證瞳神濁而不清。

    其色如黃雲之籠翠岫。

    似藍靛之合藤黃。

    乃青風變重之證。

    久則變為黃風。

    雖曰頭風所緻。

    亦由痰濕所攻。

    火郁憂思忿怒之故。

    此病初患。

    則頭旋兩額角相牽。

     瞳神連鼻内皆痛。

    或時紅白花起。

    或先後而發。

    或兩眼同發。

    肝受熱則先左。

    肺受熱則先右。

    肝肺同病則齊發。

    羚羊角散。

     黑風内障證與綠風相似。

    但時時黑花起。

    乃腎受風邪。

    熱攻于眼。

    宜先與去風熱藥三四劑。

     如荊、防、羌活、木賊、蒺藜、甘菊之類。

    後用補腎磁石丸。

     黃風内障證瞳神已大。

    而色昏濁為黃也。

    病至此十無一人可救。

     銀風内障證瞳神大成一片。

    雪白如銀。

    其病頭風痰火人偏于氣忿怒郁不得舒而傷真氣。

    此乃痼疾。

    金丹不能返光也。

     絲風内障證視瞳神内隐隐然。

    若有一絲橫經。

    或斜經于内。

    自視全物亦如有碎路者。

    乃絡為風攻。

    郁遏真氣。

    故視亦光華有損。

    宜六味丸加細辛、白蒺藜。

    間與皂莢丸。

    延久變重。

    内證笃矣。

     烏風内障證色昏濁暈滞氣。

    如暮雨中之濃煙重霧。

    風痰人嗜欲太多。

    敗血傷精。

    腎絡損而膽汁虧。

    真氣耗而神光墜矣。

     偃月内障證瞳神内上半邊。

    有隐隐白氣一灣。

    如新月覆垂而下。

    乃内障欲成之候。

    成則為如銀翳。

    腦漏人及腦有風寒。

    陰氣怫郁者患之。

    先與芎辛湯。

    後與消内障丸劑。

    此與偃月侵睛。

     在輪膜中來者不同。

     仰月内障證瞳神下半邊。

    有白氣隐隐一灣。

    如新月仰而從下向上也。

    久而變滿。

    為如銀内障。

    乃水不足。

    木失培養。

    金反有餘。

    故津液虧。

    乃火氣郁滞于絡而為病也。

    補腎丸、補腎磁石丸等選用。

     如銀内障證瞳神内白色如銀。

    輕則一點白亮如星。

    重則瞳神皆白。

    一名圓翳。

    有仰月偃月變重為圓者。

    有一點從中起而漸變大失明者。

    乃濕冷在腦。

    郁滞傷氣。

    故陽光為其閉塞而不得發現也。

    非銀風内障已散大而不可複收之比。

    血氣未衰者撥治之。

    先服羚羊補肝散。

    次用補腎丸。

    庶有複明之理。

     如金内障證瞳神不大不小。

    隻是黃而明瑩。

    乃濕熱傷元氣。

    因而痰濕陰火攻激。

    故色變易。

     非若黃風之散大不可治者。

    神消散、皂莢丸、羚羊角補肝散主之。

     綠映瞳神證瞳神乍看無異。

    久之專精熟視。

    乃見其深處隐隐綠色。

    自視亦漸覺昏眇。

    病甚始覺深綠。

    蓋痰火濕熱害及清純之氣也。

    先服黃連羊肝丸。

    後與補腎磁石丸、皂莢丸之類。

    久而不治。

    為如金青盲等證。

    其目映紅光處。

    看瞳神有綠色。

    而彼自視不昏者。

    乃紅光爍于瞳神。

    照映之故。

    不可誤認為綠風。

    此但覺昏眇而瞳神綠色。

    明處暗處。

    看之皆同。

    氣濁不清者。

    是此證也。

     雲霧移睛證自見如蠅飛花堕。

    旌旆條環。

    空中撩亂。

    或青黃黑白。

    仰視則上。

    俯則下也。

     乃絡間津液耗澀。

    郁滞清純之氣而然。

    其原皆屬膽腎。

    黑者膽腎自病。

    補腎磁石丸。

    或白或黃者。

     因痰火傷肺脾清純之氣也。

    皂莢丸。

     圓翳内障證黑睛上一點圓。

    初患之時。

    但見蠅飛蟻垂。

    薄煙輕霧。

    先患一眼。

    次第相牽。

     若油點浮水中。

    日中看之差小。

    陰處看之則大。

    或明或暗。

    視物不明。

    醫者不曉。

    以冷藥治之。

     轉見黑花。

    此因肝腎俱虛而得。

    先與皂莢丸合生熟地黃丸。

    次與羚羊補肝散、補腎丸。

     冰翳内障證如冰凍堅實。

    傍觀透于瞳神内。

    陰處及日中看之。

    其形一同。

    疼而淚出。

    此因膽熱攻腦而然也。

    皂莢丸合生熟地黃丸。

     滑翳内障證有如水銀珠子。

    但微含黃色。

    不疼不痛無淚。

    遮繞瞳神。

    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澀翳内障證微如赤色。

    或聚或開。

    而傍微光。

    瞳神上有凝脂色。

    時複澀痛而無淚出。

    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散翳内障證形如鱗點。

    乍青乍白。

    或睑下起粟子而爛。

    日夜痛楚。

    瞳神最疼。

    常下熱淚。

     或生散翳。

    形如爛綿。

    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浮翳内障證上如冰光。

    白色環繞瞳神。

    初生目小頭至黑珠上細看方見。

    不癢不疼。

    無血色相混。

    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沉翳内障證白藏在黑水下。

    向日細視方見。

    或兩眼相傳疼痛。

    則早輕夜重。

    間或出淚。

    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右圓翳以下七證。

    雖有治法。

    然皆難于奏效。

    惟金針撥之為善。

     偃月侵睛證風輪上半。

    氣輪交際。

    隐隐白片。

    薄薄蓋下。

    其色粉青。

    從膜中而來。

    為害最遲。

     每每忽之。

    乃腦有風濕郁滞。

    火激腦脂滴下而成。

    羚羊補肝散。

     劍脊翳證亦名橫翳。

    色白或如糙米色者。

    或微帶焦黃色者。

    但狀如劍脊。

    中高邊薄。

    有似鋒芒。

    橫于風輪之外。

    濃薄不等。

    濃者雖露上下風輪。

    而瞳神被掩。

    視亦不見。

    薄者瞳神終是被掩。

    視亦昏。

    縱色嫩根浮者。

    亦有瘢痕。

    若微微紅絲罩絆者。

    尤為難退。

    非需之歲月。

    必無功耳。

    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棗花障證薄甚而白。

    起于風輪。

    從白膜之内。

    四圍環布而來。

    雖有棗花鋸齒之說。

    實無正形。

     初患時。

    微有頭旋眼黑。

    時時癢痛。

    凡性躁急及患痰火傷酒濕熱之人。

    多有此證。

    久則始有目急幹澀。

    昏花不爽之病。

    犯而不戒。

    則瞳神細小。

    火入血分。

    昏淚赤痛者。

    亦在變證例。

    宜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白翳黃心證四邊皆白。

    中心一點黃。

    大小頭微赤。

    時下澀淚。

    團團在黑珠上。

    乃脾肺相傳。

    停留風熱。

    皂莢丸合生熟地黃丸。

     黑花翳證又名黑水凝翳。

    初患時頭旋眼澀見花黃黑不定。

    其翳凝結青色。

    大小頭澀。

    頻頻下淚。

    口苦不喜飲食。

    蓋肝受風寒所緻。

    羚羊角散、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五風變成内障證初患時。

    頭旋偏腫。

    痛甚。

    或一目先患。

    或因嘔吐雙目并暗。

    瞳神結白如霜。

    卻無淚出。

    乃毒風腦熱所緻。

    先與除風湯。

    次用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卷八 七竅門上 瞳神散大 瞳神散大者。

    風熱所為也。

    火性散。

    挾風益熾。

    神光怯弱不能支。

    亦随而散漫。

    猶風起而水波也。

    亦有過服辛散而緻者。

    治宜苦宜酸宜涼。

    如四物去川芎。

    加芩、連、甘草、五味。

    或六味丸加五味、石決明。

    大忌辛熱。

    當瀉木火之邪。

    飲食中常如此理。

    尤忌食冷水大寒之物。

    能損胃氣也。

    藥中不可用茺蔚、青葙、川芎、蔓荊之類。

    以味辛反助火也。

    當歸味亦辛甘。

    而不去者。

     以其和血之聖藥也。

    又有瞳神散大而風輪反窄。

    甚則一周如線者。

    乃邪熱郁蒸。

    風濕攻激。

    以緻神膏走散。

    若初起收放不常者易斂。

    緩則氣定膏散。

    不可複收。

    未起内障。

    止是散大者。

    直收瞳神。

    而光自生。

    散大而有内障起者。

    于收瞳神藥内量加攻内障藥。

    如補腎磁石丸、補腎丸、千金磁朱丸之類。

    大抵瞳神散大。

    因頭風攻痛者多。

    乃水中伏火之發。

    最難收斂。

    如他證傷寒瘧疾痰火等熱邪。

    蒸壞神膏。

    内障來遲。

    而收亦易斂。

    若風攻則内障即來。

    且難收斂。

    而光亦損耳。

    亦有常人因勞役。

    或觸熱而偶然瞳神覺大者。

    勿誤呼為散大也。

     卷八 七竅門上 瞳神緊小 瞳神漸漸細小如簪腳。

    或如芥子。

    又有神水外圍。

    相類蟲蝕。

    漸覺臊羞澀。

    視尚有光。

    極難調理。

    早治可以挽住。

    經久則難。

    因病目不忌淫欲。

    相火強搏腎水。

    肝腎俱傷。

    元氣衰弱。

    不能升運精汁。

    以滋于膽。

    膽中之精有虧。

    所輸亦乏。

    故瞳神亦日漸耗損。

    甚則陷沒俱無。

    而終身疾矣。

    治當抑陽緩陰。

    先與黃連羊肝丸數服。

    次與六味地黃丸換生地加二冬。

    兼進滋腎丸。

    不應。

     加熊膽。

    亦有頭風熱證攻走。

    蒸幹津液而細小者。

    皆宜乘初早救。

    以免噬臍之悔也。

     卷八 七竅門上 瞳神欹側 瞳神欹側。

    謂瞳神歪斜。

    或如杏仁桃核。

    三角半月。

    此肝腎灼爍。

    水槁火炎而耗損瞳神。

    宜六味丸加蒺藜、當歸及清火藥。

    若輪破損。

    神膏流綻而欹側者。

    瞳神将盡矣。

    急宜補腎。

    若輪外有蟹睛者。

    蟹睛雖平。

    瞳神不得複圓。

    外有脂翳。

    終身不脫。

     卷八 七竅門上 目昏 經曰。

    肝虛則目KTKT無所見。

    又曰。

    腎足少陰之脈。

    是動則病坐而欲起。

    目KTKT無所見。

    又曰。

    少陰所謂起則目KTKT無所見者。

    陰内奪。

    故目KTKT無所見也。

    此目疾而犯房勞所緻。

    大率于房勞後尤甚。

    夜光椒紅丸。

    倪仲賢雲。

    經曰。

    足厥陰肝主目。

    在志為怒。

    怒甚傷肝。

    傷脾胃。

    則氣不聚。

    傷肝則神水散。

    神水亦氣聚也。

    其證無眵淚。

    痛癢羞明緊澀。

    初但昏如雲霧中行。

    漸覺空中有黑花。

    又漸則睹物成二體。

    久則光不收。

    遂為廢疾。

    蓋其神水漸散。

    散而又散。

    終則盡散也。

    此病勿作痰治。

     但當養肝腎陰血。

    然必積以歲月。

    無饑飽勞役。

    七情五賊。

    庶幾易效。

    若久病光不收者。

    不可治也。

    一證因為暴怒。

    神水随散。

    光遂不收。

    永不複治。

    又一證為物所擊。

    神水散。

    如暴怒之證。

     亦不複治。

    俗名為青盲者也。

    病者始不經意。

    及成。

    醫亦不識。

    直曰熱緻。

    竟以涼藥收之。

    殊不知涼為秋為金。

    又傷肝木。

    往往緻廢而後已。

     睛黃視眇證風輪黃亮如金色。

    而視亦微眇。

    為濕熱重而濁氣熏蒸。

    清陽之氣升入輪中。

    故輪亦色變。

    好酒嗜食。

    濕熱燥膩之人。

    每有此疾。

    治其濕痰則愈。

    五苓散加茵陳、膽草。

    甚則栀子柏皮湯之類。

     卷八 七竅門上 暴盲 暴盲者。

    倏然盲而不見也。

    緻病有三。

    曰陽寡。

    曰陰孤。

    曰神離。

    乃痞塞關格之病。

    病于陽傷者。

    緣忿怒暴悖。

    恣酒嗜辣。

    久病熱病痰火人得之。

    則煩躁秘渴。

    病于陰傷者。

    多嗜色欲。

    或悲傷哭泣之故。

    患則類中風中寒之起。

    傷于神者。

    因思慮太過。

    用心罔極。

    憂傷至甚。

    驚恐無措者得之。

    患則其人如癡病發之狀。

    屢見陰虛水少之人。

    因頭風痰火眩暈發後。

    醒則不見。

    能保養者。

    亦有不治自愈。

    氣大虛者。

    急服大劑人參膏。

    血虛者。

    大劑黃、當歸煎湯。

    調服人參膏。

     患濕者。

    白術為君。

    黃、茯苓、陳皮為臣。

    附子為佐。

    三者治目暴盲。

    皆為氣病。

    故用參、術。

     即血虛者。

    亦須人參。

    方有陽生陰長之功。

    經謂氣脫者目不明。

    即其證也。

    是忌金石鎮墜之藥。

    以其神氣浮散于上。

    犯之必死。

     卷八 七竅門上 青盲 青盲有二。

    須詢其為病之源。

    若傷于七情。

    則傷于神。

    獨參湯。

    或保元湯加神、砂、麝香、門冬、歸身。

    若傷于精血。

    則損于膽。

    六味丸加棗仁、柴胡。

    皆不易治。

    而失神者。

    尤難取效。

     能保其真者。

    屢有不治而愈。

    若年高及病後。

    或心腎不充者。

    雖治不愈。

    世人但見目盲。

    便呼為青盲者謬甚。

    夫青盲者。

    瞳神不大不小。

    無缺無損。

    仔細視之。

    與好眼一般。

    隻是自看不見。

    方為此證。

    若瞳神有何氣色。

    即是内障。

    非青盲也。

     卷八 七竅門上 雀盲 雀盲。

    俗稱也。

    亦曰雞盲。

    本科曰高風内障。

    至晚不見。

    至曉複明也。

    方書以為木生于亥。

     旺于卯而絕于申。

    至酉戌之時。

    木氣衰甚。

    故不能睹。

    至日出于卯之時。

    木氣稍盛。

    故複明。

    蛤粉丸、煮肝散、決明夜靈散。

    效後常服六味丸加當歸、沙參。

    永保終吉。

    按内經雲。

    目得血而能視。

    血虛肝失所養。

    則不能視。

    夜屬陰。

    人之血屬陰。

    陰主靜而惡躁擾。

    陰虛則火必盛。

    弱陰不能勝強火。

    故夜轉劇。

    昏暗而不能睹。

    天明以陽用事。

    陽主動。

    火邪暫開。

    故稍明。

    治以補氣養血為主。

    食以牛豬之肝即愈。

    益見其元氣弱而陰不足也。

     卷八 七竅門上 真睛膏損 真睛膏損。

    乃熱傷其水。

    以緻神膏缺損。

    其狀風輪有證。

    或痕或HT。

    長短大小不一。

    或HT小如針刺傷者。

    或HT大如簪腳刺傷者。

    或痕如指甲刻傷者。

    或風輪周匝有痕長甚者。

    凡有此等。

     皆肝膽絡分有郁滞。

    熱蒸之甚。

    爍壞神膏之故。

    并宜六味丸加當歸、石決明、白蒺藜及八珍、補中之類。

    急須早治。

    勿使深陷為窟。

    為蟹睛突出。

    為翳滿如冰瑕等患。

    必久服峻補之劑。

    方得水清膏複。

    若治間怠。

    則白暈終身難免。

     卷八 七竅門上 膏傷珠陷 膏傷珠陷。

    謂珠覺低陷而不鮮綻也。

    非若青黃凸出諸漏之比。

    所緻不一。

    有恣色而竭腎水者。

     有嗜辛燥而傷津液者。

    有因風痰濕熱久郁而蒸損睛膏者。

    有不當出血而誤傷經絡。

    及出血太多。

     以緻膏液不得滋潤涵養者。

    有哭損液汁而緻者。

    大抵皆元氣弱而膏液不足也。

    治當溫養血氣為主。

     慎不可用清涼之劑。

    凡人目無故而自低陷者。

    死期至矣。

    若外有惡證。

    内損睛膏者不治。

     卷八 七竅門上 神水将枯 神水将枯。

    視珠外神水幹澀不潤。

    如蜒蚰之光。

    乃火氣郁蒸。

    膏澤内竭之候。

    凡見此證。

    必成内障。

    若失調理。

    久久瞳神緊小。

    内結雲翳。

    漸成瞽疾。

    蓋瞳神小者。

    肝熱腎虛。

    瞳神大者。

    肝虛腎熱。

    此為肝熱腎虛。

     初起珠頭墜痛。

    大微紅。

    猶見三光者。

    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

    切忌吹點。

    若小兒素有疳證。

     糞如鴨溏而目疾。

    神将枯者死。

    熱結膀胱證。

    神水将枯者。

    蓋下水熱蒸不清。

    故上亦不清。

    澄其源而流自清矣。

     卷八 七竅門上 辘轳轉關 目病六氣不和。

    或有風邪所擊。

    腦筋如拽神珠。

    不待轉運而自蓦然察上。

    蓦然察下。

    下之不能上。

    上之不能下。

    或左或右。

    倏易無時。

    輕則氣定脈偏而珠歪。

    如神珠将反之狀。

    甚則翻轉而為瞳神反背矣。

    治用姜汁調香油。

    摩擦目睥及迎香上星風池風府太陽等穴。

    若暴起者。

    宜用裡藥。

     兼升補即愈。

    如神效黃湯、補中益氣湯并加羌活。

    風熱勢盛。

    通肝散。

     卷八 七竅門上 神珠将反 神珠将反者。

    謂目珠不正。

    雖欲轉而不能轉。

    乃風熱攻腦。

    筋絡牽急。

    吊偏神珠。

    是以不能運轉。

    甚則其中自聞聒聒有聲如響。

    石膏散、通肝散選用。

    血分有滞者。

    目赤腫痛。

    酒煎散加五靈脂。

    失治。

    有反背之患。

     卷八 七竅門上 瞳神反背 瞳神反背者。

    因風熱搏擊其珠。

    而斜翻轉側。

    通肝散加全蠍、鈎藤。

    或黃建中加羌活、歸身、蠍梢。

    虛則神效黃、補中益氣皆可取用。

    或雲即是瞳神發白。

    北人聲韻相似也。

    蓋發白即是内障。

    故宜金針撥之。

    若前所言。

    即神珠将反之暴者。

    非真反背也。

    安有目系内系而能反背之理。

    醫者審之。

     卷八 七竅門上 青黃凸出 青黃凸出者。

    風輪破碎。

    内中膏汁綻出也。

    有自破而脹出不收者。

    有因外障。

    以寒涼逐退内火。

    外失平治而凸起者。

    縱有妙手。

    不複可救。

    但用皂莢丸入硼砂少許。

    免其HT凸而已。

     卷八 七竅門上 珠中氣動 氣動者。

    視瞳神深處。

    有氣一道。

    隐隐袅袅而動。

    狀若明鏡遠照一縷清煙也。

    患頭風痰火人。

     郁久火勝。

    則搏擊其絡中之氣。

    遊散飄忽。

    宜以頭風例治之。

    動而定後光冥者。

    内證成矣。

     卷八 七竅門上 倒睫拳毛 倒睫拳毛者。

    由目緊皮縮所緻也。

    久則赤爛。

    神水不清。

    以緻障結澀礙淚出之苦。

    人有拔去剪去者。

    有醫以竹闆夾起上睥。

    七日連皮脫下者。

    得效雖速。

    殊不知内病未除。

    未幾複倒。

    譬之草木枯槁。

    則枝葉萎垂。

    即朝摘黃葉。

    暮去枯枝。

    徒傷其本。

    不若培益水土。

    則黃者翠而垂者聳矣。

    此證内伏火熱而陰氣外行。

    當瀉其熱。

    眼皮緩則毛自出。

    翳膜亦退。

    用手法扳出内睑向外。

    速以三棱針出血。

    以左手爪甲迎其鋒立愈。

    又目眶赤爛。

    亦當以三棱針刺目眶瀉其濕熱。

    後服防風飲子。

    搐鼻。

    碧雲散。

    亦宜兼用。

    起倒睫法。

     以木鼈一枚為末。

    綿裹塞鼻中。

    左塞右。

    右塞左。

    一夜其毛自直。

    若内邊另出一層短毛撩于珠上者。

    鑷去。

    以虱血塗。

    則不複生矣。

     卷八 七竅門上 睥急緊小 睥急緊小。

    謂眼楞緊縮。

    乃倒睫拳毛之漸也。

    若不因治而漸自縮小者。

    乃膏血津液澀耗。

    筋脈緊急之故。

    若因治而急小者。

    多因睥寬倒睫。

    屢次夾去上睥。

    失于内治。

    或不當割導而頻數開導。

    緻血液耗而緊小者。

    當乘時滋養。

    神效黃湯。

    小角偏緊。

    去陳皮。

    加連翹、生地、當歸。

     若絡定氣滞。

    雖治不複愈矣。

    樓全善雲。

    陽虛則眼楞緊急。

    陰虛則瞳子散大。

    故東垣治眼楞緊急。

     用參、補氣為君。

    佐以辛味疏散之。

    而忌芍藥、五味之類。

    酸收故也。

    治瞳子散大。

    用地黃補血為君。

    佐以酸味收斂之。

    而忌茺蔚子、青葙子之類。

    辛散故也。

     睥肉粘輪目内睥之肉與氣輪相粘不開。

    宜服瀉濕熱藥。

    如防風、細辛、膽草、苦參、蠍梢、牛蒡子之類。

    以風藥能于土中瀉水故也。

     胞肉膠粘證兩睥粘閉。

    夜卧尤甚。

    必得潤而後可開。

    其病重在脾肺濕熱。

    當以清涼滋潤為主。

    雖有障在珠。

    亦是濕熱内滞之故。

    非障之愆。

    久而不治。

    則有瘡爛之變。

     睥翻粘睑證乃睥翻轉貼在外睑之上。

    此氣滞血壅于内。

    皮急系吊于外。

    故不能複轉。

    皆由風濕之滞所緻。

    故風疾人患此者多。

    宜用鐮剔開導之法。

     風牽出睑證乃脾胃受風毒之證。

    睑受風而皮緊。

    睥受風而肉壅。

    淚出水漬于睑而濕爛。

    此土陷不能堤水也。

    治法。

    先用香油調姜汁粉摩散風邪。

    翻轉睑皮。

    烙三五度。

    若眼有紅筋貫上。

     黑睛有翳膜者。

    吹以丹藥。

    斜者。

    灸頰車耳門。

    開口取之。

    太陽人中承漿。

    右灸左。

    左灸右。

    近患者易退。

    年久者難愈。

    又大風人面部所牽。

    多受是病。

    難以調治。

     血瘀睥泛謂睥内之肉。

    紫瘀浮泛。

    甚則如細泡無數。

    相連成片。

    蓋睥絡血滞又不忌火毒燥膩。

    緻積而不散。

    或碎睥出血冒風所緻。

    宜活血為主。

    并用開導。

     睥虛如球謂目睥浮腫如球也。

    以兩手掌擦熱拭之。

    少平。

    頃複如故。

    可見其血不足。

    而虛火壅于氣分也。

    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葛根、木通、澤瀉。

     卷八 七竅門上 風沿爛眼 風沿眼系。

    上膈有積熱。

    自飲食中挾怒氣而成。

    頑痰痞塞。

    濁氣不降。

    清氣不升。

    由是火益熾而水益降。

    積而久也。

    眼沿因膿積而腫。

    于中生細小蟲絲。

    遂年久不愈。

    而多癢者是也。

    服柴胡飲子。

    點蕤仁膏。

     迎風赤爛證目不論何風。

    見之則赤爛。

    無風則痞。

    蓋赤者木中火證。

    爛者土之濕證。

    此專言見風赤爛之患。

    與後見風淚出諸證不同。

    川芎茶調散。

     赤爛證謂目爛惟有之。

    目無别病也。

    赤勝爛者多火。

    乃勞心憂郁忿悖。

    無形之火所傷。

     爛勝赤者濕多。

    乃恣燥嗜酒。

    風熱熏蒸。

    有形之濕所傷。

    病屬心絡。

    甚則火盛水不清。

    而生瘡于邊也。

    洗肝散加麻黃、蒺藜、川連。

    并用赤芍、防風、五倍子、川連煎湯。

    入鹽、輕粉少許洗之。

    點用爐甘石散。

    及晚蠶砂香油浸月餘。

    重綿濾過點之。

     卷八 七竅門上 目淚不止 經雲。

    風氣與陽明入胃。

    循脈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洩。

    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

    則外洩而寒。

    則為寒中而泣出。

    其目黃屬熱。

    淚出屬寒也明矣。

     東垣雲。

    水乘木勢。

    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

    此皆由肺金之虛。

    而肝木寡于畏也。

    凡目見西北二風。

    則澀痛淚出。

    乃肝虛受克之病。

    止淚補肝散。

    并灸睛明二穴。

    見東南二風。

    則澀痛淚出。

     乃肝自病。

    菊花散。

    若不論何風。

    見則流冷淚者。

    乃肝腎經中有伏飲。

    血液不足。

    竅虛風入。

    因邪引邪之患。

    夜光椒紅丸。

    或四物換赤芍、生地。

    加防風、肉桂、羌活、木賊。

    又不論何風。

    見則流熱淚。

    乃肝腎經中有伏火。

    虛竅不密。

    因風引出其淚。

    川芎茶調散、菊花散選用。

    龐安常雲。

     頭風冷淚。

    用菊花、決明、白術、白芷、細辛、羌活、荊芥煎服并洗。

    若目不赤不痛。

    别無病苦。

     不因見風。

    亦時常流出冷淚。

    甚則視而昏眇。

    乃肝膽氣弱。

    腎水不足。

    八味丸用椒制地黃加芎、歸。

    産後悲泣太過者。

    十全大補加川椒、細辛。

    若熱淚不時常流。

    乃内火激動其水。

    因肝腎精血耗竭。

    陽火易動而傷其液也。

    六味丸加川椒、制熟地。

    倍丹皮哭泣太傷者。

    八珍湯加川椒、五味。

    又肺髒久冷。

    不時冷淚積于淚堂。

    此淚通于肺。

    難治。

    久流令人目昏。

    又有睥内如痰。

    白稠膩甚。

    拭之即有者。

    是痰火上壅。

    脾肺濕熱所緻。

    故好酒嗜燥悖郁者。

    每患此疾。

    逍遙散去柴胡、陳皮。

    加羌、防、菊花。

    若覺睥腫及有絲脈虬赤者。

    必滞入血分。

    防瘀血灌睛等變。

     卷八 七竅門上 目瘡疣 實熱生瘡。

    有痛癢輕重不同。

    重則堆高濃。

    紫血膿爛。

    而腥臭如瘀滞之證。

    膏溷水濁。

    每每流于睥成瘡。

    血散而瘡自除。

    别無痛腫證者。

    輕而無妨。

    若火盛瘡生。

    堆重帶腫痛者。

    又當急治。

    恐濁氣沿入而病及于珠也。

    治宜瀉心火。

    解熱毒。

    有瘡處仍用開導洗點。

    椒瘡生于睥内。

     累累如椒。

    紅而堅者是也。

    有則砂擦難開。

    多淚而痛。

    今人皆呼為粟瘡誤矣。

    粟瘡亦生在睥。

    但色黃軟而易散。

    此則堅而難散。

    醫者卒以龍須出血取效。

    甚則累累連片。

    疙瘩不平。

    不得已而導。

     中病即止。

    若退而複來者。

    乃内有瘀滞。

    必須再導。

    更服祛風熱藥以治其内。

    粟瘡生于兩睥。

    細顆黃而軟。

    若目病頭疼者。

    必有變證。

    是濕熱郁于土分。

    須服退濕熱藥。

    若睥生痰核者。

    乃痰因火滞而結。

    生于上睥者多。

    屢有不治自愈。

    有恣嗜辛辣熱毒。

    酒色斫喪之人。

    久而變為瘿漏重疾者有之。

     卷八 七竅門上 五疳證 木疳證生于風輪者多。

    其色藍綠青碧。

    有虛實之别。

    虛者大而昏花。

    實者小而澀痛。

    非比蟹睛因破而出。

    乃自然生者。

    大小不一。

    随其變長也。

    實者。

    瀉青丸。

    虛者。

    通肝散。

     火疳證生于睥及氣輪。

    在氣輪者。

    火邪克金。

    為害尤急。

    初起如椒瘡瘤子一顆。

    小而圓如小赤豆。

    次後漸大。

    痛者多。

    不痛者少。

    不可誤認作輪上一顆如赤豆。

    為易消之證。

    此則從内而生也。

    三黃湯、導赤散。

    分虛實治之。

     土疳證謂睥上生毒。

    俗呼偷針眼。

    有一目生又一目者。

    有止生一目者。

    有邪微不出膿血而愈者。

    有犯辛熱燥膩。

    風沙煙火。

    為漏為吊者。

    瀉黃散。

    初起以入大内邊淚堂竅中撚之。

    淚出即消。

    無不立愈。

     金疳證初起與玉粒相似。

    生于睥内。

    必礙珠澀痛。

    以生障翳。

    生于氣輪者。

    則有珠痛淚流之苦。

    子後午前。

    陽分氣升之時則重。

    午後入陰分。

    則病略甯。

    久而失治。

    違戒反觸者。

    有變漏之患。

    瀉肺湯。

     水疳證忽然一珠。

    生于睥氣輪之間者多。

    若在風輪。

    目必破損。

    有虛實大小之殊。

    實者小而痛甚。

    虛者大而痛緩。

    狀如黑豆。

    亦有橫長而圓者。

    頭風人多有此患。

    清空膏、神芎丸選用。

     此證與木疳相似。

    但部分稍異。

    色亦不同。

    黑者屬水。

    青綠藍碧者屬木。

    久而失治。

    必變為漏。

     以風郁久勝。

    精膏走散。

    随其所傷之絡。

    結滞為疳。

    濕熱相搏而為漏矣。

     卷八 七竅門上 漏睛 漏睛者。

    頭結聚生瘡。

    流出膿汁。

    或如涎水粘睛。

    上下不痛。

    仍無翳膜。

    此因風濕停留睑中所緻。

    久而不治。

    緻有烏珠墜落之患。

     大漏證大之間生一漏。

    時流血水。

    紫暈腫脹而痛。

    病在心火實毒。

    金花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