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七竅門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二曰火盛。
三曰燥邪傷肝。
戴複庵雲。
赤眼有三。
有氣毒。
有熱壅。
有時眼。
無非血壅肝經所緻。
屬表者。
羌活勝風湯。
屬裡者。
瀉肝散等藥。
赤久生翳膜者。
春雪膏、蕤仁膏選用。
并用碧雲散吹鼻。
目赤腫。
足寒者。
必用時時溫洗其足。
并詳赤脈處屬何經治之。
王節齋雲。
眼赤腫痛。
古方用藥。
内外不同。
在内湯散。
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火。
在外點洗。
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邪。
故點藥莫要于冰片。
而冰片大辛大熱。
因其性辛甚。
故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熱氣。
世俗不知冰片為劫藥。
誤認為寒。
常用點藥。
遂緻積熱入目。
昏暗障翳。
又不知忌寒涼而妄将寒涼冷藥挹洗。
常緻昏暗者。
比比皆是。
赤眼腫痛。
脾虛不能飲食。
肝脈盛。
脾脈弱。
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
暖藥暖脾則肝益甚。
惟于平和藥中。
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
一舉兩得。
經雲。
木得桂而枯。
更以芍藥制之。
散熱存陰之捷法也。
人乳點眼。
久病昏暗極效。
以乳與血液同源。
目得血而能視也。
凡赤而腫痛者。
當散濕熱。
赤而幹痛者。
當散火毒。
赤而多淚者。
當散風邪。
赤而不痛者。
當利小便。
先左赤而傳右者。
為風熱挾火。
散風為主。
勿兼涼藥。
涼能郁火也。
先右赤而傳左者。
痰濕挾熱。
瀉火藥中。
必兼風藥。
風能勝濕也。
凡赤甚腫痛。
于上睥開出惡血。
則不傷珠。
瘀血灌睛證此證為病最毒。
若人偏執己見。
不用開鐮者。
其目必壞。
初起不過紅赤。
次後紫脹。
及後則白珠皆脹起。
在睥則腫脹如杯。
在珠則白輪湧起。
失治必有青黃牒出HT凸之禍。
凡見白珠赤紫。
睥腫虬筋紫脹。
傳點不退。
必有瘀滞在内。
可翻睥内視之。
若睥内色暈。
泛浮椒瘡。
或粟瘡者。
皆用導之。
導後服宣明丸。
血灌瞳神證因毒血灌入金井瞳神水内也。
清濁相混。
時痛澀。
紅光滿目。
如隔絹。
看物若煙霧中。
此證有三。
者肝腎血熱灌入瞳神者。
多一眼先患。
後相牽俱損。
最難得退。
有撞損血灌入者。
雖甚而退速。
有針内障。
失手撥着黃仁。
瘀血灌入者。
三證治法頗同。
用大黃當歸散。
有翳退翳。
活法治之。
赤脈貫睛證不論粗細多少。
但貫到風輪。
經過瞳外接連氣輪者。
最不易治。
細者稍輕。
粗者尤重。
貫過者有變證。
絲粗及有傍絲虬亂者有變證。
凡各障外有此等脈罩者。
雖在易退之證。
亦退遲也。
貫雖未連。
而侵入風輪。
皆不易退。
起于大者。
心之實火也。
宜洗心散。
筋脈大者。
用小鋒針挑撥。
起于小者。
心之虛火也。
宜導赤散。
不必挑。
又有暴橫嗜酒之人。
赤脈灌睛。
乃生相也。
不在此例。
赤絲亂脈證病生在氣輪白珠上。
有絲脈縱橫。
或稀密粗細不等。
有痛不痛。
有淚無淚。
羞明不羞明。
但常常如是。
久而不愈也。
非若天行客風暴壅。
赤脈貫睛之比。
當驗其大脈從何部分而來。
或穿連其位。
即别其所患在何經絡以治之。
治外者。
細脈易退。
大脈虬紫者。
退遲。
必須耐久去盡。
庶無再來之患。
不然。
他日犯禁。
其病複發。
凡絲脈沿到風輪上者。
病最重而能變。
凡見絲脈虬紫。
内服外點。
點時細縮。
不點即脹。
久久亦然。
及因而激動病變者。
珠雖不紫。
睥雖不腫。
亦有積滞在絡中幽深之處。
揭開上睥深處看之。
其内必有不平之色在焉。
略略導之。
不可過。
過則有傷真血。
水虧膏澀。
目力昏弱之患。
點以石燕丹。
服用大黃當歸散、酒煎散之類。
白睛黃赤證人有白睛漸漸黃赤者。
皆為酒毒。
脾經濕傷。
肝膽邪火上溢肺經故也。
五苓散加茵陳。
甚則黃連解毒加山栀、膽草。
卷八 七竅門上 目青 目之白睛變青藍色者。
病在至急。
蓋氣輪本白。
被郁邪蒸逼。
走散珠中膏汁。
遊出在氣輪之内。
故色變青藍。
瞳神必有大小之患。
羌活除翳湯去麻黃、川椒、薄荷、荊芥。
加升麻、川連、甘草、桔梗。
然當各因其病而治其本。
如頭風者。
風邪也。
因毒者。
毒瓦斯所攻也。
餘仿此。
卷八 七竅門上 目腫脹 腫脹如杯證水火之邪。
傳脾土而為炎燥之病。
其珠必疼。
而睥方急硬。
若暴風客邪作腫者。
必然淚多而珠疼稍緩。
然風熱外感。
治之易愈。
若水火内自攻擊。
重則疼滞閉塞。
血灌睛中。
而變證不測矣。
輕則敷治而退。
重則必須開導。
敷治不退。
開導不消。
消而複發。
痛連頭腦。
而腫愈高睥愈實者。
此風熱欲成毒也。
洗肝散、龍膽飲選用。
脹有胞脹珠脹不同。
胞脹多屬濕勝。
治其濕熱為主。
珠脹多屬火淫。
治當去火為先。
故治珠脹。
雖挾風邪。
不宜輕用麻黃、木賊之類。
恐有烏珠脹裂之患。
不可不慎。
形如蝦座證有半邊脹起者。
有通珠俱被脹起蓋定烏珠者。
又有大内近鼻柱處。
脹出一片。
如皮如肉。
狀似袋者。
乃血脹從額中落來。
不可割。
為血英。
在此處誤割者。
為漏為瞽。
不可不辨。
急宜開導。
血漸去而皮漸縮。
小脹出如袋者亦然。
在肺部是重。
久則移傳于肝。
而風輪有害也。
宣明丸。
狀如魚脬證氣輪努脹。
不紫不赤。
狀如魚脬。
乃氣分之證。
金火相搏所緻。
不用鐮導。
惟以清涼自消。
瀉肺湯。
若有微紅及赤脈者。
略略于上睥開之。
若頭痛淚熱。
及内燥而赤脈多者。
防有變證。
宜早導之。
庶無後患。
鹘眼凝睛證此驟然而起。
五髒皆受熱毒。
緻五輪壅起。
頭疼面赤。
目脹不能轉動。
若鹘之睛。
乃三焦陽邪亢極之害。
先用香油調姜粉汁。
于額臉項上摩擦。
急服酒煎散。
覆蓋出汗。
其眼即活動。
而用燈火燒斷風路。
其迎香太陽兩睥上星等要隘處。
并舉而劫治之。
此證多是小兒急驚。
大人少有此患。
因風成毒證初發時乃頭風濕熱。
瘀血灌睛。
睑硬睛疼等病。
失于早治。
或治不得其法。
遂至邪盛。
搏夾成毒。
睥與珠脹出如拳。
連珠帶腦。
痛不可當。
先從烏珠爛起。
後爛氣輪。
有爛沿上下睑并腦。
及顴上肉盡空而死。
若患頭疼腫脹珠凸等證。
治退複發。
再治再發。
痛脹如前者。
即成此患。
若已成者。
雖治之脹少退。
痛少止。
決又發。
發時再治。
至于數四。
終當一發。
不複退矣。
惟初起時。
急用石膏散加羌活、細辛、川芎、薄荷、赤芍。
若至珠爛。
治無及矣。
旋胪泛起證氣輪自平。
水輪自明。
惟風輪泛起也。
或半邊泛起者。
亦因半邊火盛。
火郁風輪。
故随火脹起。
服用涼膈散。
點用石燕丹。
非旋螺突起。
已成證而頂尖俱凸。
不可醫治之比也。
旋螺突起證烏珠高而綻起如螺。
為肝熱盛。
必有瘀血。
急宜石燕丹、绛雪膏點之。
或調鳝血點尖處。
若年久須用鋒針對瞳神量淺深橫入。
放出惡水。
紙封避風。
忌口數日。
先服守真雙解散。
後以六味丸加知、柏急救少陰伏匿之邪。
若初起失于正治之法。
則瘀雖退而氣定。
膏不複平矣。
神珠自脹證此陰峻利害之證。
因五髒毒風所蘊。
熱極充服。
與旋螺突起不同。
初起麻木疼痛淚出。
其勢莫測。
急投大黃當歸散。
宜退五髒熱毒。
搗蔥、艾熨五輪之突起。
洗以白芷、細辛、麻黃、防風、羌活。
未可與點。
或突起高寸許者。
須鋒針針出惡水。
疼方得止。
珠突出眶證此烏珠忽然突出眶也。
與鹘眼證因滞而漫漫脹出者不同。
有因精華衰敗。
癢極揩擦而出者。
其人不久必死。
有酒醉怒甚。
及嘔吐極而綻出者。
有因患火證熱盛。
關格亢極而脹出者。
有因打撲而出者。
凡此雖離兩睑而脈皮未斷者。
乘熱捺入。
雖入。
脈絡損動。
終是光損。
須用清涼膏。
若突出閣在睑中而含者易入。
光不損。
若離睑。
脈絡皮俱斷者不救。
卷八 七竅門上 目癢 目癢因風寒者。
姜粉和白蜜點之。
風熱。
四生散。
或黃、防風、蒺藜、羌活、蟬蛻、黃芩、甘草之類。
因火者。
于赤痛條求降火之劑。
因血虛而癢者。
四物湯加羌、防、蒺藜、黃。
癢若蟲行證乃癢不可忍。
非若常時之小癢也。
為病不一。
如有障無障。
皆有癢極之患。
病源非一。
有風邪之癢。
有血虛氣動之癢。
有虛火入絡邪氣行動之癢。
有邪退火息氣血得行脈絡通暢而癢。
大凡有病之目不治。
不治而自作癢者。
癢一番則病重一番。
若醫治後而作癢。
病必去速。
若癢極難當自覺低陷者。
命亦不久。
急宜溫補。
庶或可圖。
若癢而淚多者。
血虛夾火。
大抵癢屬虛火。
治宜姜粉、枯礬、硼砂。
津唾調如米大。
時将一丸納大。
及鹽湯蒸洗。
不應。
于大小旁去一韭葉許。
各灸七壯。
其癢立止。
如蟹睛黑翳如珠等證作癢。
俱可用灸。
但痛甚者。
皆屬實火。
不可誤用艾灼。
反增其劇也。
卷八 七竅門上 外障 外障在睛外遮暗。
凡赤脈翳。
初起從上而下者屬太陽。
以太陽主表。
其病必連腦項痛。
治宜溫之散之。
赤脈翳初從下而上。
或從内出外者。
皆屬陽明。
以陽明主裡。
其證多熱。
或便實是也。
治宜寒之下之。
赤脈翳初從外入内者屬少陽。
以少陽主半表半裡。
治宜和之解之。
翳膜者。
風熱重則有之。
或斑入眼。
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
翳膜已生。
在表明矣。
宜發散而去之。
若反疏利。
則邪氣内陷。
為翳益深。
邪氣未定。
謂之熱翳而浮。
邪氣已定。
謂之冰翳而沉。
邪氣牢而深者。
謂之陷翳。
當以發之物。
使其邪氣再動。
翳膜乃浮。
佐之以退翳之藥自去。
病久者不能速效。
以歲月除之。
新翳。
東垣羌活除翳湯。
有熱。
萬應蟬花散加犀角、白蒺藜、木賊。
發陷翳。
用保命集羚羊角散。
翳盡。
至其年月日期複發者。
有留積也。
皂莢丸。
倪仲賢雲。
風熱不制之病曰翳。
如雲霧。
如絲縷。
如秤星。
或一二點。
多至數十點。
如螺蓋。
為病久不去。
治不如法。
服寒涼藥過多。
脾胃受傷。
生氣不能上升。
以漸而緻也。
羌活勝風湯專主風熱去翳。
自内而出者加蔓荊。
自銳而入者加膽草、本。
自上而下者加黃連倍柴胡。
自下而上者加木通。
熱甚者。
兼用治濕熱之藥。
搐鼻碧雲散。
大抵如開鍋法。
搐之随效。
然力少而銳。
宜不時用之。
去星。
用阿魏搐鼻法。
又論奇經客邪之病。
經曰。
邪客于足陽跷之脈。
令人目疼從内始。
故陽跷受邪者。
内即赤。
生脈如縷縷俗。
呼攀睛是也。
撥雲退翳丸、萬應蟬花散選用。
外用點藥。
如春雪膏、蕤仁膏專祛風熱暴翳。
如去老翳。
則以石燕丹、绛雪膏、熊膽膏選用。
若宿翳冰凝者。
當以照水丹。
蠍附散助之。
石頑曰。
外障諸證雖殊。
究其本。
不出風火濕熱内蘊。
故必以滌熱消翳為務。
然初起者。
但于除風熱藥中。
略兼消翳。
其翳自去。
若去宿障。
自當專力攻翳。
但必兼助脾胃行其藥力。
始克有濟。
谛觀外障内治之藥雖多。
鹹以神消散、皂莢丸二方為主。
外治之藥不一。
莫如石燕丹為最。
今之專于此者。
能識斯意。
守是法而行之。
亦可以為中工矣。
血翳包睛證此乃心經發熱。
肝虛受邪。
緻令眼赤腫痛淚出。
常時舉發。
久則赤筋結濃。
遮滿烏睛。
服瀉心火破血涼肝之劑。
痛時用破血藥。
兼硝、黃下之。
紅霞映日證眼赤澀腫痛年深。
有紅翳于烏睛上。
濃淚如紅霞映日之狀。
乃肝膈風熱上攻所緻。
治宜去風散血清涼之劑。
黃膜上沖證在風輪下際。
神膏之内。
有翳色黃。
與凝脂翳同一氣脈。
但凝脂翳。
在輪外生。
點藥可去。
此在膏内邪熱蒸起。
點藥所不能除。
若漫及瞳神。
其珠必損。
此經絡阻塞極甚。
三焦關格。
火土邪實。
故大便秘。
小便澀。
而熱蒸膏内作膿也。
失治者。
有HT凸之患。
神消散、皂莢丸選用。
諸外障。
俱可用石燕丹吹之。
绛雪膏點之。
碧雲散搐之。
黃膜下垂證此脾胃熱結。
血凝氣滞。
膏脂窒塞。
故生是證。
發歇無時。
痛澀淚出。
漸生黃膜下垂。
發則膜長遮滿瞳神。
甚至滿目皆黃。
不辨人物。
治宜蟬花散加石膏、膽草、大黃。
點以石燕丹。
有淚者退易。
無淚者退遲。
濃者宜挑剪。
赤膜下垂證初起甚薄。
次後甚大。
有赤脈貫白輪而下。
烏珠上半邊近白際起障一片。
仍有赤絲牽絆。
障大絲粗。
虬赤淚澀。
珠疼頭痛者。
病急而有變。
絲細少。
色微赤。
珠不疼。
頭不痛者。
緩而未變。
或于障邊絲下。
仍起星數點。
此星亦是凝脂之類。
皆火内滞之患。
其病尚輕。
蓋無形之火。
潛入膏内。
故作是疾。
非比有形血熱之重也。
若障上有絲。
及星生于絲梢。
皆是退遲之病。
翳薄細。
絲赤不甚者。
隻用善逐之。
甚者不得已而開導之。
若貫過瞳神者。
不問粗細聯斷皆退遲。
此濕熱在腦。
幽隐之火深潛在絡。
一有觸動。
則其患迸發。
輕者消散。
重者開導。
此定法也。
内服神消散去二蛻。
加皂莢、石決明。
外點绛雪膏。
次用皂莢丸。
凝脂翳在風輪上。
有點初起如星色白。
中有HT如針刺傷。
後漸長大。
變為黃色。
HT亦漸大為窟者。
有初起便帶鵝黃色。
或初起便成一片如障。
又于障内變出一塊如黃脂者。
或先有痕HT後變出凝脂一片者。
所變不一。
禍則一端。
大法不問星障。
但起時能大色黃。
善變速長者。
即此證也。
甚則為窟為漏。
為蟹睛。
内潰精膏。
外為枯凸。
或氣極有聲。
爆出稠水而破者。
此皆郁遏之極。
蒸爍肝膽二絡。
不過旬日。
損及瞳神。
若四圍見有瘀滞者。
因血阻道路。
清汁不得升運之故。
若四圍不見瘀赤者。
其内絡深處。
必有阻滞之故。
此證當急用神消散、皂莢丸。
曉夜治之。
若遲待長大蔽滿烏珠。
雖救得珠完。
珠上必有白障。
終身不得脫。
凡有此證。
但是頭疼珠痛。
二便燥澀。
即是急之極甚。
若二便通暢。
禍為稍緩。
花翳白陷證因火燥絡内。
而膏液蒸傷。
凝脂從白輪之際生來。
四圍高。
中間低。
此金克木之禍也。
或就于脂内下邊起一片黃膜。
此二證夾攻尤急。
亦有上下生起。
名順逆障。
此火土郁之禍也。
亦有細條如翳。
或細顆如星。
四散生起。
長大牽連。
此木火禍也。
以上三者。
必有所滞。
輕則清涼之。
重則開導之。
若漫及瞳神。
不甚濃重者。
速救亦可挽回。
但終不得如舊。
止可救其HT凸而已。
龍膽飲去黃連。
加赤芍藥。
蟹睛證真珠膏損。
凝脂翳破壞風輪。
神膏綻出。
黑顆小如蟹睛。
大則如黑豆。
甚則損及瞳神。
至極則青黃凸出者。
此證與黑翳如珠。
狀類而治不同。
夫黑翳如珠。
源從膏内生起。
此因破而出。
中挾虛火。
所以時時奇癢。
或時掣痛酸澀。
古法用小鋒針。
針出惡水。
流盡即平。
以爐甘石散。
不用腦、麝點之。
内服防風瀉肝散。
次用六味丸加蒺藜、車前調之。
然終未免瘢靥之患。
斑脂翳證其色白中帶青黑。
或焦黃微細。
有細細赤絲絆者。
則有病發之患。
結在風輪邊傍。
大則掩及瞳神。
雖有神手。
不能除去。
治者但可定其不垂不發。
亦須神消散、皂莢丸、石燕丹、绛雪膏内外夾攻。
得氣血定久。
瘢結牢固。
庶不再發。
若治不固。
或即縱犯。
則斑迹發出細水泡。
時起時隐。
甚則發出大泡。
起而不隐。
又甚則于本處作痛。
或随絲生障。
或蟹睛再出矣。
黃油證生于氣輪。
狀如脂而淡黃浮嫩。
乃金受土之濕熱也。
不腫不疼。
目亦不昏。
故人不求治。
略有目疾發作。
則為他病之端。
揭開上脾。
氣輪上有黃油者。
是濕熱從腦而下。
先宜開導上睥。
即與神消散、皂莢丸之類。
有頭風證者。
石膏散兼皂莢丸。
若疠風目上有此者最重。
當從疠風證治。
狀如懸膽證有翳從上而下。
貫及瞳神。
色青或斑。
上尖下大。
薄而圓長。
狀如懸膽。
蓋膽有瘀熱。
肝膽膏損。
變證急來之候。
若眼帶細細赤脈紫脹者最急。
頭疼者尤惡。
内必有滞。
急向四圍尋其滞而導之。
庶免損壞之患。
服用石膏散、皂莢丸。
點以石燕丹。
玉粒分經生于氣輪者。
燥熱為重。
生于睥者。
濕熱為重。
其形圓小而顆堅。
淡黃如白肉色。
初起不疼。
治亦易退。
亦有輕而自愈者。
若恣酒色。
嗜辛熱。
多忿怒。
及久而不治因而積久者。
則變堅大而疼。
或變大而低潰。
如爛瘡相似者尚輕。
宜神消散去二蛻。
加皂莢、石決明。
燥熱。
去蒼術加當歸、杏仁。
若複不知禁忌。
且犯戒者。
則爛深而變為漏矣。
不可誤認為粟瘡。
銀星獨見烏珠上有星。
獨自生也。
蓋人之患星者。
由火在陰分而生。
故不能大。
若能長大者。
必是各障之初起也。
即如凝脂一證。
初起白顆。
小而圓嫩。
俨然一星。
不出一二日間。
漸漸長大。
因而觸犯。
遂至損目。
若誤認為星。
則謬矣。
大凡見珠上有星一二顆。
散而各自生。
至二三日。
看之不大者方是。
若七日而退者。
火數盡也。
若連萃貫串相生。
及能大者。
皆非是也。
凡星見青色者為風。
其人必頭痛。
蟬花散去蒼術。
加白蒺藜、谷精草。
并用碧雲散。
祛風為主。
星久不退。
恐其成翳。
阿魏搐鼻法。
每夜搐之。
星見陷下者。
或小點亂生者。
為腎虛。
其人必因夢洩。
或房勞之故。
宜生料六味丸加谷精草、白蒺藜、車前子。
凡去星之藥。
非谷精不應也。
聚開障證其障或圓或缺。
或濃或薄。
或如雲似月。
或數點如星。
痛則見之。
不痛則隐。
聚散不一。
來去無時。
或月數發。
或年數發。
乃腦有濕熱之故。
大約治法。
不出鎮心火。
散瘀血。
消痰飲。
逐濕熱而已。
聚星障證烏珠上有細顆。
或白色。
或微黃。
或聯綴。
或團聚。
或散漫。
或頓起。
或漸生。
初起者易治。
生定者退遲。
白者輕。
黃者重。
聚生而能大作一塊者。
有凝脂之變。
聯綴四散。
傍風輪白際而起。
變大而接連者。
花翳白陷也。
若兼赤脈絆者。
或星翳生于絲盡頭者退遲。
此證多由痰火之患。
能保養者庶幾。
斫喪犯戒者。
變證生焉。
先服羚羊角散。
後服補腎丸。
垂簾障證生于風輪。
從上而下。
證有數般。
緩急各異。
一肉初生。
一偃月侵睛。
一赤膜下垂。
治各不同。
此隻白障漫生。
自上而下。
為混障。
間有微紅。
因其觸犯。
搏動其火。
方有變證。
其病從上而下。
本當言順。
何以逆稱。
蓋指火而言。
火本炎上。
今反下垂。
是謂逆矣。
生熟地黃丸、羚羊角湯選用。
虛者。
兼進補腎丸。
湧波翳證障從輪外自下而上。
故曰湧波。
非黃膜上沖。
從内向上急甚之比。
白緩赤急。
亦有激犯變出黃膜。
宜涼膈散先去上沖。
後以四物換生地、赤芍。
加犀角、甘草、丹皮治之。
逆順障證白赤而脹。
及絲脈赤亂。
見于風輪際處。
由白珠而來。
粗細不等。
周遭侵入黑睛。
障起昏澀者。
即此證。
必有瘀滞在内。
滞于左則從左而來。
滞于右則從右而來。
宜先導去惡血。
後用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點用石燕丹。
若色浮嫩能大。
或微黃者。
乃花翳白陷也。
若燥澀甚者。
則下起一片。
變為黃膜上沖。
若頭疼珠痛脹急者。
病尤重而急。
陰陽翳證烏珠上生二翳。
俱白色。
一中虛。
一中實。
兩翳連串。
如陰陽之圖。
若白中略帶焦黃色。
或有細細紅絲絆者。
皆不能盡去。
内服蟬花散、皂莢丸。
外點石燕丹、熊膽膏。
此證非心堅耐久。
不能得效。
瑪瑙内傷證其障如瑪瑙之雜色。
是雖生輪外。
實是内傷。
肝膽真氣清液受傷。
結成此翳。
皂莢丸、绛雪膏。
久久耐心醫治。
方得減薄。
終不能除盡也。
連珠外翳證與聚星相似。
蓋聚星在可治之時。
此則凝定之證。
雖妙手久治。
難免迹滞如冰瑕之患。
冰瑕翳證或片或點。
生于風輪之上。
色白而薄。
如冰上之瑕。
時常淚出。
眵滿蔽瞳神。
發歇往來。
風輪有痕HT。
如凝脂聚星等證。
初發點服不得盡去。
或點片腦過多。
皆為此證。
與魚鱗障不殊。
雖治不能速去。
内與六味丸加菟絲子、白蒺藜。
外點石燕丹。
必須堅守。
久而方退。
圓翳外障證薄而色白。
大小不同。
間有濃者。
亦非堆之比。
又名遮睛障。
以其光滑深沉。
病最難治。
治與冰瑕翳證不殊。
雖堅心久治。
亦難免終身之患。
水晶障證清瑩見内。
但高濃滿珠者。
看雖易治。
得效最遲。
乃初起膏傷時。
内服寒涼太過。
外點冰片太多。
緻精液凝滞。
結為此病。
若傍斜細看。
則白透睛瞳内。
陰處與日中看。
其形不同。
治法須分新久。
若有進退。
紅腫有淚。
發歇未定。
用石燕丹則眼淚帶藥流出。
此翳必能漸退。
若發年久。
無進退紅腫。
縱有撥雲墜翳聖藥。
終不能取效也。
服藥與冰瑕同。
風輪釘翳證乃勞傷肝經所緻。
其證赤澀難開。
病牽頭腦。
淚出羞明。
釘翳日深。
接引黃仁。
根深不移。
治宜退熱去風散血。
頭痛熨以蔥、艾。
外以琥珀、龍腦、朱砂、玄明粉點之。
避風戒房室。
不痛者不治。
魚鱗障證色雖白而不光亮。
狀帶欹斜。
故号魚鱗。
乃氣滞膏凝。
結如凝脂。
病已甚。
不得已大用寒涼及多用冰片點者。
往往結為此也。
用青鹽黃泥固濟。
煨熟研細。
以羽毛蘸點。
一日一次。
内服退翳之藥。
馬蝗積證兩頭尖薄。
中間高濃。
肉紅色。
若馬蝗狀。
橫卧于中。
乃血分之病。
久久方成。
難去易來。
風疾人每多此患。
必先用鈎割。
十去五六。
方用殺伐之藥則有功。
然割須用烙其根處。
不爾。
則朝去暮生。
枉受痛楚。
多有激邪之禍。
外雖劫治。
内須平治。
不然。
外雖平而内心發也。
肉攀睛證多起于大。
如膜如肉。
漸侵風輪。
甚則掩過瞳神。
初起可點而退。
久則堅韌難消。
必用鈎割。
以針從上邊肉中道。
挑起穿過。
先揭起風輪邊。
後揭至大邊。
鈎定。
沿割去。
留則複長。
過則傷。
适當為妥。
若血出。
用軟紙蘸墨之則止。
肉四沿雖粘。
中則浮也。
有用線穿挂割。
亦能去之。
但延緩為累。
去後用點藥消其根。
内服和血清火之劑。
肺瘀證由大而起。
貫過氣輪。
如皮筋橫帶風輪。
甚則掩及瞳神。
初起如薄薄黃脂。
或赤脈數條。
後漸大濃。
赤者少。
白者多。
雖赤者。
亦是白者所緻。
蓋先有白而不忌火毒辛熱。
故傷血而赤。
必須殺伐。
用殺伐之法。
一割即烙。
見其再發。
大抵眼科鈎割一法。
惟此最為得效。
雞冠蚬肉二證形色相類。
經絡相同。
治亦一法。
多生睥之間。
然後害及氣輪。
而遮掩于目。
治須用割。
亦用烙定方好。
宜三黃丸加芒硝噙化。
外用绛雪膏去麝加阿魏點之。
其目大内有紅肉一塊。
如雞冠蚬肉者。
乃心經血部之英華。
若誤割者。
輕則損目。
重則喪命。
慎之。
魚子石榴二證經絡不異。
治法亦同。
其狀生肉一片。
如榴子綻露于房。
障滿神珠。
血部瘀實。
目疾之惡證。
治用割。
割後見三光者可治。
服用皂莢丸。
點以绛雪膏。
若三光瞑黑者。
内必瞳神有損。
不治。
輪上一顆如赤豆證氣輪有赤脈灌注。
風輪上有顆積色紅。
内有瘀血之故。
念宜開導。
血漸通。
顆亦漸消。
然至此十有九損。
若白珠上獨有顆鮮血者。
亦是瘀滞。
上下無絲脈接貫者。
吹點自消。
若有貫接者。
必絡中有血灌來。
向所來之處尋看。
量輕重導之。
睛中一點似銀星證白點一顆。
如星光滑。
當睛中蓋定。
雖久不大。
傍視瞳神在内。
乃目痛時不忌房事。
及服滲洩下焦寒涼之藥過多。
火雖退而腎絡受傷所緻。
終身之患也。
五花障證生于神珠之上。
斑斑雜雜。
蓋五髒經絡間之氣俱傷。
結為此疾。
其色斓駁雜不一。
若中有一點黑色者。
乃腎絡氣傷。
雖治不能盡去。
此狀與斑脂翳。
瑪瑙内傷。
形略相似。
斑脂翳乃破而結成瘢痕不能去者。
瑪瑙内傷乃小而薄未掩瞳神之輕者。
此則高濃顯大。
生在膏外可退。
故不同耳。
宜神消散、皂莢丸。
并用點藥。
混睛障證有赤白二種。
赤者畏赤脈外絆。
白者畏光滑如苔。
一種白睛光赤而後癢痛迎風有淚。
閉塞難開。
或時無事。
不久亦發。
年深則睛變成碧色。
滿目如凝脂赤露。
如橫赤絲。
此毒風積熱所緻也。
宜服補肝調血之劑。
血行則風自息。
外用吹點則翳漸退。
黑翳如珠證非蟹睛木疳之比。
蟹睛因破流出。
此則肝氣有餘。
欲泛起之患。
故從風輪際處發起。
黑泡如珠。
多寡不一。
其火實盛者痛。
虛緩者不痛。
治法用小鋒針。
逐個橫穿破其黑翳。
中有惡水。
流出即平。
挑後用爐甘石散去腦、麝點之。
先服羚羊角飲子去五味加赤芍藥。
次用六味丸。
後服補腎丸。
設若不谙此法。
服涼劑點涼藥。
鮮能奏效也。
卷八 七竅門上 内障 内障在睛裡昏暗。
與不患之眼相似。
惟瞳神裡有隐隐青白者。
樓全善曰。
内障先患一眼。
次第相引。
兩目俱損者。
皆有翳在黑睛内遮瞳子而然。
今詳通黑睛之脈者目系也。
目系屬足厥陰足太陰手少陰三經。
蓋此三經。
髒腑中虛。
則邪乘虛入。
經中郁結。
從目系入黑睛内為翳。
龍木論所謂腦脂流下作翳者。
即足太陽之邪也。
所謂肝氣沖上成翳者。
即足厥陰之邪也。
治法。
以針言之。
則當取三經之俞穴。
以藥言之。
則當補中。
疏通此三經郁結。
使邪不入目系而愈
三曰燥邪傷肝。
戴複庵雲。
赤眼有三。
有氣毒。
有熱壅。
有時眼。
無非血壅肝經所緻。
屬表者。
羌活勝風湯。
屬裡者。
瀉肝散等藥。
赤久生翳膜者。
春雪膏、蕤仁膏選用。
并用碧雲散吹鼻。
目赤腫。
足寒者。
必用時時溫洗其足。
并詳赤脈處屬何經治之。
王節齋雲。
眼赤腫痛。
古方用藥。
内外不同。
在内湯散。
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火。
在外點洗。
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邪。
故點藥莫要于冰片。
而冰片大辛大熱。
因其性辛甚。
故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熱氣。
世俗不知冰片為劫藥。
誤認為寒。
常用點藥。
遂緻積熱入目。
昏暗障翳。
又不知忌寒涼而妄将寒涼冷藥挹洗。
常緻昏暗者。
比比皆是。
赤眼腫痛。
脾虛不能飲食。
肝脈盛。
脾脈弱。
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
暖藥暖脾則肝益甚。
惟于平和藥中。
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
一舉兩得。
經雲。
木得桂而枯。
更以芍藥制之。
散熱存陰之捷法也。
人乳點眼。
久病昏暗極效。
以乳與血液同源。
目得血而能視也。
凡赤而腫痛者。
當散濕熱。
赤而幹痛者。
當散火毒。
赤而多淚者。
當散風邪。
赤而不痛者。
當利小便。
先左赤而傳右者。
為風熱挾火。
散風為主。
勿兼涼藥。
涼能郁火也。
先右赤而傳左者。
痰濕挾熱。
瀉火藥中。
必兼風藥。
風能勝濕也。
凡赤甚腫痛。
于上睥開出惡血。
則不傷珠。
瘀血灌睛證此證為病最毒。
若人偏執己見。
不用開鐮者。
其目必壞。
初起不過紅赤。
次後紫脹。
及後則白珠皆脹起。
在睥則腫脹如杯。
在珠則白輪湧起。
失治必有青黃牒出HT凸之禍。
凡見白珠赤紫。
睥腫虬筋紫脹。
傳點不退。
必有瘀滞在内。
可翻睥内視之。
若睥内色暈。
泛浮椒瘡。
或粟瘡者。
皆用導之。
導後服宣明丸。
血灌瞳神證因毒血灌入金井瞳神水内也。
清濁相混。
時痛澀。
紅光滿目。
如隔絹。
看物若煙霧中。
此證有三。
者肝腎血熱灌入瞳神者。
多一眼先患。
後相牽俱損。
最難得退。
有撞損血灌入者。
雖甚而退速。
有針内障。
失手撥着黃仁。
瘀血灌入者。
三證治法頗同。
用大黃當歸散。
有翳退翳。
活法治之。
赤脈貫睛證不論粗細多少。
但貫到風輪。
經過瞳外接連氣輪者。
最不易治。
細者稍輕。
粗者尤重。
貫過者有變證。
絲粗及有傍絲虬亂者有變證。
凡各障外有此等脈罩者。
雖在易退之證。
亦退遲也。
貫雖未連。
而侵入風輪。
皆不易退。
起于大者。
心之實火也。
宜洗心散。
筋脈大者。
用小鋒針挑撥。
起于小者。
心之虛火也。
宜導赤散。
不必挑。
又有暴橫嗜酒之人。
赤脈灌睛。
乃生相也。
不在此例。
赤絲亂脈證病生在氣輪白珠上。
有絲脈縱橫。
或稀密粗細不等。
有痛不痛。
有淚無淚。
羞明不羞明。
但常常如是。
久而不愈也。
非若天行客風暴壅。
赤脈貫睛之比。
當驗其大脈從何部分而來。
或穿連其位。
即别其所患在何經絡以治之。
治外者。
細脈易退。
大脈虬紫者。
退遲。
必須耐久去盡。
庶無再來之患。
不然。
他日犯禁。
其病複發。
凡絲脈沿到風輪上者。
病最重而能變。
凡見絲脈虬紫。
内服外點。
點時細縮。
不點即脹。
久久亦然。
及因而激動病變者。
珠雖不紫。
睥雖不腫。
亦有積滞在絡中幽深之處。
揭開上睥深處看之。
其内必有不平之色在焉。
略略導之。
不可過。
過則有傷真血。
水虧膏澀。
目力昏弱之患。
點以石燕丹。
服用大黃當歸散、酒煎散之類。
白睛黃赤證人有白睛漸漸黃赤者。
皆為酒毒。
脾經濕傷。
肝膽邪火上溢肺經故也。
五苓散加茵陳。
甚則黃連解毒加山栀、膽草。
卷八 七竅門上 目青 目之白睛變青藍色者。
病在至急。
蓋氣輪本白。
被郁邪蒸逼。
走散珠中膏汁。
遊出在氣輪之内。
故色變青藍。
瞳神必有大小之患。
羌活除翳湯去麻黃、川椒、薄荷、荊芥。
加升麻、川連、甘草、桔梗。
然當各因其病而治其本。
如頭風者。
風邪也。
因毒者。
毒瓦斯所攻也。
餘仿此。
卷八 七竅門上 目腫脹 腫脹如杯證水火之邪。
傳脾土而為炎燥之病。
其珠必疼。
而睥方急硬。
若暴風客邪作腫者。
必然淚多而珠疼稍緩。
然風熱外感。
治之易愈。
若水火内自攻擊。
重則疼滞閉塞。
血灌睛中。
而變證不測矣。
輕則敷治而退。
重則必須開導。
敷治不退。
開導不消。
消而複發。
痛連頭腦。
而腫愈高睥愈實者。
此風熱欲成毒也。
洗肝散、龍膽飲選用。
脹有胞脹珠脹不同。
胞脹多屬濕勝。
治其濕熱為主。
珠脹多屬火淫。
治當去火為先。
故治珠脹。
雖挾風邪。
不宜輕用麻黃、木賊之類。
恐有烏珠脹裂之患。
不可不慎。
形如蝦座證有半邊脹起者。
有通珠俱被脹起蓋定烏珠者。
又有大内近鼻柱處。
脹出一片。
如皮如肉。
狀似袋者。
乃血脹從額中落來。
不可割。
為血英。
在此處誤割者。
為漏為瞽。
不可不辨。
急宜開導。
血漸去而皮漸縮。
小脹出如袋者亦然。
在肺部是重。
久則移傳于肝。
而風輪有害也。
宣明丸。
狀如魚脬證氣輪努脹。
不紫不赤。
狀如魚脬。
乃氣分之證。
金火相搏所緻。
不用鐮導。
惟以清涼自消。
瀉肺湯。
若有微紅及赤脈者。
略略于上睥開之。
若頭痛淚熱。
及内燥而赤脈多者。
防有變證。
宜早導之。
庶無後患。
鹘眼凝睛證此驟然而起。
五髒皆受熱毒。
緻五輪壅起。
頭疼面赤。
目脹不能轉動。
若鹘之睛。
乃三焦陽邪亢極之害。
先用香油調姜粉汁。
于額臉項上摩擦。
急服酒煎散。
覆蓋出汗。
其眼即活動。
而用燈火燒斷風路。
其迎香太陽兩睥上星等要隘處。
并舉而劫治之。
此證多是小兒急驚。
大人少有此患。
因風成毒證初發時乃頭風濕熱。
瘀血灌睛。
睑硬睛疼等病。
失于早治。
或治不得其法。
遂至邪盛。
搏夾成毒。
睥與珠脹出如拳。
連珠帶腦。
痛不可當。
先從烏珠爛起。
後爛氣輪。
有爛沿上下睑并腦。
及顴上肉盡空而死。
若患頭疼腫脹珠凸等證。
治退複發。
再治再發。
痛脹如前者。
即成此患。
若已成者。
雖治之脹少退。
痛少止。
決又發。
發時再治。
至于數四。
終當一發。
不複退矣。
惟初起時。
急用石膏散加羌活、細辛、川芎、薄荷、赤芍。
若至珠爛。
治無及矣。
旋胪泛起證氣輪自平。
水輪自明。
惟風輪泛起也。
或半邊泛起者。
亦因半邊火盛。
火郁風輪。
故随火脹起。
服用涼膈散。
點用石燕丹。
非旋螺突起。
已成證而頂尖俱凸。
不可醫治之比也。
旋螺突起證烏珠高而綻起如螺。
為肝熱盛。
必有瘀血。
急宜石燕丹、绛雪膏點之。
或調鳝血點尖處。
若年久須用鋒針對瞳神量淺深橫入。
放出惡水。
紙封避風。
忌口數日。
先服守真雙解散。
後以六味丸加知、柏急救少陰伏匿之邪。
若初起失于正治之法。
則瘀雖退而氣定。
膏不複平矣。
神珠自脹證此陰峻利害之證。
因五髒毒風所蘊。
熱極充服。
與旋螺突起不同。
初起麻木疼痛淚出。
其勢莫測。
急投大黃當歸散。
宜退五髒熱毒。
搗蔥、艾熨五輪之突起。
洗以白芷、細辛、麻黃、防風、羌活。
未可與點。
或突起高寸許者。
須鋒針針出惡水。
疼方得止。
珠突出眶證此烏珠忽然突出眶也。
與鹘眼證因滞而漫漫脹出者不同。
有因精華衰敗。
癢極揩擦而出者。
其人不久必死。
有酒醉怒甚。
及嘔吐極而綻出者。
有因患火證熱盛。
關格亢極而脹出者。
有因打撲而出者。
凡此雖離兩睑而脈皮未斷者。
乘熱捺入。
雖入。
脈絡損動。
終是光損。
須用清涼膏。
若突出閣在睑中而含者易入。
光不損。
若離睑。
脈絡皮俱斷者不救。
卷八 七竅門上 目癢 目癢因風寒者。
姜粉和白蜜點之。
風熱。
四生散。
或黃、防風、蒺藜、羌活、蟬蛻、黃芩、甘草之類。
因火者。
于赤痛條求降火之劑。
因血虛而癢者。
四物湯加羌、防、蒺藜、黃。
癢若蟲行證乃癢不可忍。
非若常時之小癢也。
為病不一。
如有障無障。
皆有癢極之患。
病源非一。
有風邪之癢。
有血虛氣動之癢。
有虛火入絡邪氣行動之癢。
有邪退火息氣血得行脈絡通暢而癢。
大凡有病之目不治。
不治而自作癢者。
癢一番則病重一番。
若醫治後而作癢。
病必去速。
若癢極難當自覺低陷者。
命亦不久。
急宜溫補。
庶或可圖。
若癢而淚多者。
血虛夾火。
大抵癢屬虛火。
治宜姜粉、枯礬、硼砂。
津唾調如米大。
時将一丸納大。
及鹽湯蒸洗。
不應。
于大小旁去一韭葉許。
各灸七壯。
其癢立止。
如蟹睛黑翳如珠等證作癢。
俱可用灸。
但痛甚者。
皆屬實火。
不可誤用艾灼。
反增其劇也。
卷八 七竅門上 外障 外障在睛外遮暗。
凡赤脈翳。
初起從上而下者屬太陽。
以太陽主表。
其病必連腦項痛。
治宜溫之散之。
赤脈翳初從下而上。
或從内出外者。
皆屬陽明。
以陽明主裡。
其證多熱。
或便實是也。
治宜寒之下之。
赤脈翳初從外入内者屬少陽。
以少陽主半表半裡。
治宜和之解之。
翳膜者。
風熱重則有之。
或斑入眼。
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
翳膜已生。
在表明矣。
宜發散而去之。
若反疏利。
則邪氣内陷。
為翳益深。
邪氣未定。
謂之熱翳而浮。
邪氣已定。
謂之冰翳而沉。
邪氣牢而深者。
謂之陷翳。
當以發之物。
使其邪氣再動。
翳膜乃浮。
佐之以退翳之藥自去。
病久者不能速效。
以歲月除之。
新翳。
東垣羌活除翳湯。
有熱。
萬應蟬花散加犀角、白蒺藜、木賊。
發陷翳。
用保命集羚羊角散。
翳盡。
至其年月日期複發者。
有留積也。
皂莢丸。
倪仲賢雲。
風熱不制之病曰翳。
如雲霧。
如絲縷。
如秤星。
或一二點。
多至數十點。
如螺蓋。
為病久不去。
治不如法。
服寒涼藥過多。
脾胃受傷。
生氣不能上升。
以漸而緻也。
羌活勝風湯專主風熱去翳。
自内而出者加蔓荊。
自銳而入者加膽草、本。
自上而下者加黃連倍柴胡。
自下而上者加木通。
熱甚者。
兼用治濕熱之藥。
搐鼻碧雲散。
大抵如開鍋法。
搐之随效。
然力少而銳。
宜不時用之。
去星。
用阿魏搐鼻法。
又論奇經客邪之病。
經曰。
邪客于足陽跷之脈。
令人目疼從内始。
故陽跷受邪者。
内即赤。
生脈如縷縷俗。
呼攀睛是也。
撥雲退翳丸、萬應蟬花散選用。
外用點藥。
如春雪膏、蕤仁膏專祛風熱暴翳。
如去老翳。
則以石燕丹、绛雪膏、熊膽膏選用。
若宿翳冰凝者。
當以照水丹。
蠍附散助之。
石頑曰。
外障諸證雖殊。
究其本。
不出風火濕熱内蘊。
故必以滌熱消翳為務。
然初起者。
但于除風熱藥中。
略兼消翳。
其翳自去。
若去宿障。
自當專力攻翳。
但必兼助脾胃行其藥力。
始克有濟。
谛觀外障内治之藥雖多。
鹹以神消散、皂莢丸二方為主。
外治之藥不一。
莫如石燕丹為最。
今之專于此者。
能識斯意。
守是法而行之。
亦可以為中工矣。
血翳包睛證此乃心經發熱。
肝虛受邪。
緻令眼赤腫痛淚出。
常時舉發。
久則赤筋結濃。
遮滿烏睛。
服瀉心火破血涼肝之劑。
痛時用破血藥。
兼硝、黃下之。
紅霞映日證眼赤澀腫痛年深。
有紅翳于烏睛上。
濃淚如紅霞映日之狀。
乃肝膈風熱上攻所緻。
治宜去風散血清涼之劑。
黃膜上沖證在風輪下際。
神膏之内。
有翳色黃。
與凝脂翳同一氣脈。
但凝脂翳。
在輪外生。
點藥可去。
此在膏内邪熱蒸起。
點藥所不能除。
若漫及瞳神。
其珠必損。
此經絡阻塞極甚。
三焦關格。
火土邪實。
故大便秘。
小便澀。
而熱蒸膏内作膿也。
失治者。
有HT凸之患。
神消散、皂莢丸選用。
諸外障。
俱可用石燕丹吹之。
绛雪膏點之。
碧雲散搐之。
黃膜下垂證此脾胃熱結。
血凝氣滞。
膏脂窒塞。
故生是證。
發歇無時。
痛澀淚出。
漸生黃膜下垂。
發則膜長遮滿瞳神。
甚至滿目皆黃。
不辨人物。
治宜蟬花散加石膏、膽草、大黃。
點以石燕丹。
有淚者退易。
無淚者退遲。
濃者宜挑剪。
赤膜下垂證初起甚薄。
次後甚大。
有赤脈貫白輪而下。
烏珠上半邊近白際起障一片。
仍有赤絲牽絆。
障大絲粗。
虬赤淚澀。
珠疼頭痛者。
病急而有變。
絲細少。
色微赤。
珠不疼。
頭不痛者。
緩而未變。
或于障邊絲下。
仍起星數點。
此星亦是凝脂之類。
皆火内滞之患。
其病尚輕。
蓋無形之火。
潛入膏内。
故作是疾。
非比有形血熱之重也。
若障上有絲。
及星生于絲梢。
皆是退遲之病。
翳薄細。
絲赤不甚者。
隻用善逐之。
甚者不得已而開導之。
若貫過瞳神者。
不問粗細聯斷皆退遲。
此濕熱在腦。
幽隐之火深潛在絡。
一有觸動。
則其患迸發。
輕者消散。
重者開導。
此定法也。
内服神消散去二蛻。
加皂莢、石決明。
外點绛雪膏。
次用皂莢丸。
凝脂翳在風輪上。
有點初起如星色白。
中有HT如針刺傷。
後漸長大。
變為黃色。
HT亦漸大為窟者。
有初起便帶鵝黃色。
或初起便成一片如障。
又于障内變出一塊如黃脂者。
或先有痕HT後變出凝脂一片者。
所變不一。
禍則一端。
大法不問星障。
但起時能大色黃。
善變速長者。
即此證也。
甚則為窟為漏。
為蟹睛。
内潰精膏。
外為枯凸。
或氣極有聲。
爆出稠水而破者。
此皆郁遏之極。
蒸爍肝膽二絡。
不過旬日。
損及瞳神。
若四圍見有瘀滞者。
因血阻道路。
清汁不得升運之故。
若四圍不見瘀赤者。
其内絡深處。
必有阻滞之故。
此證當急用神消散、皂莢丸。
曉夜治之。
若遲待長大蔽滿烏珠。
雖救得珠完。
珠上必有白障。
終身不得脫。
凡有此證。
但是頭疼珠痛。
二便燥澀。
即是急之極甚。
若二便通暢。
禍為稍緩。
花翳白陷證因火燥絡内。
而膏液蒸傷。
凝脂從白輪之際生來。
四圍高。
中間低。
此金克木之禍也。
或就于脂内下邊起一片黃膜。
此二證夾攻尤急。
亦有上下生起。
名順逆障。
此火土郁之禍也。
亦有細條如翳。
或細顆如星。
四散生起。
長大牽連。
此木火禍也。
以上三者。
必有所滞。
輕則清涼之。
重則開導之。
若漫及瞳神。
不甚濃重者。
速救亦可挽回。
但終不得如舊。
止可救其HT凸而已。
龍膽飲去黃連。
加赤芍藥。
蟹睛證真珠膏損。
凝脂翳破壞風輪。
神膏綻出。
黑顆小如蟹睛。
大則如黑豆。
甚則損及瞳神。
至極則青黃凸出者。
此證與黑翳如珠。
狀類而治不同。
夫黑翳如珠。
源從膏内生起。
此因破而出。
中挾虛火。
所以時時奇癢。
或時掣痛酸澀。
古法用小鋒針。
針出惡水。
流盡即平。
以爐甘石散。
不用腦、麝點之。
内服防風瀉肝散。
次用六味丸加蒺藜、車前調之。
然終未免瘢靥之患。
斑脂翳證其色白中帶青黑。
或焦黃微細。
有細細赤絲絆者。
則有病發之患。
結在風輪邊傍。
大則掩及瞳神。
雖有神手。
不能除去。
治者但可定其不垂不發。
亦須神消散、皂莢丸、石燕丹、绛雪膏内外夾攻。
得氣血定久。
瘢結牢固。
庶不再發。
若治不固。
或即縱犯。
則斑迹發出細水泡。
時起時隐。
甚則發出大泡。
起而不隐。
又甚則于本處作痛。
或随絲生障。
或蟹睛再出矣。
黃油證生于氣輪。
狀如脂而淡黃浮嫩。
乃金受土之濕熱也。
不腫不疼。
目亦不昏。
故人不求治。
略有目疾發作。
則為他病之端。
揭開上脾。
氣輪上有黃油者。
是濕熱從腦而下。
先宜開導上睥。
即與神消散、皂莢丸之類。
有頭風證者。
石膏散兼皂莢丸。
若疠風目上有此者最重。
當從疠風證治。
狀如懸膽證有翳從上而下。
貫及瞳神。
色青或斑。
上尖下大。
薄而圓長。
狀如懸膽。
蓋膽有瘀熱。
肝膽膏損。
變證急來之候。
若眼帶細細赤脈紫脹者最急。
頭疼者尤惡。
内必有滞。
急向四圍尋其滞而導之。
庶免損壞之患。
服用石膏散、皂莢丸。
點以石燕丹。
玉粒分經生于氣輪者。
燥熱為重。
生于睥者。
濕熱為重。
其形圓小而顆堅。
淡黃如白肉色。
初起不疼。
治亦易退。
亦有輕而自愈者。
若恣酒色。
嗜辛熱。
多忿怒。
及久而不治因而積久者。
則變堅大而疼。
或變大而低潰。
如爛瘡相似者尚輕。
宜神消散去二蛻。
加皂莢、石決明。
燥熱。
去蒼術加當歸、杏仁。
若複不知禁忌。
且犯戒者。
則爛深而變為漏矣。
不可誤認為粟瘡。
銀星獨見烏珠上有星。
獨自生也。
蓋人之患星者。
由火在陰分而生。
故不能大。
若能長大者。
必是各障之初起也。
即如凝脂一證。
初起白顆。
小而圓嫩。
俨然一星。
不出一二日間。
漸漸長大。
因而觸犯。
遂至損目。
若誤認為星。
則謬矣。
大凡見珠上有星一二顆。
散而各自生。
至二三日。
看之不大者方是。
若七日而退者。
火數盡也。
若連萃貫串相生。
及能大者。
皆非是也。
凡星見青色者為風。
其人必頭痛。
蟬花散去蒼術。
加白蒺藜、谷精草。
并用碧雲散。
祛風為主。
星久不退。
恐其成翳。
阿魏搐鼻法。
每夜搐之。
星見陷下者。
或小點亂生者。
為腎虛。
其人必因夢洩。
或房勞之故。
宜生料六味丸加谷精草、白蒺藜、車前子。
凡去星之藥。
非谷精不應也。
聚開障證其障或圓或缺。
或濃或薄。
或如雲似月。
或數點如星。
痛則見之。
不痛則隐。
聚散不一。
來去無時。
或月數發。
或年數發。
乃腦有濕熱之故。
大約治法。
不出鎮心火。
散瘀血。
消痰飲。
逐濕熱而已。
聚星障證烏珠上有細顆。
或白色。
或微黃。
或聯綴。
或團聚。
或散漫。
或頓起。
或漸生。
初起者易治。
生定者退遲。
白者輕。
黃者重。
聚生而能大作一塊者。
有凝脂之變。
聯綴四散。
傍風輪白際而起。
變大而接連者。
花翳白陷也。
若兼赤脈絆者。
或星翳生于絲盡頭者退遲。
此證多由痰火之患。
能保養者庶幾。
斫喪犯戒者。
變證生焉。
先服羚羊角散。
後服補腎丸。
垂簾障證生于風輪。
從上而下。
證有數般。
緩急各異。
一肉初生。
一偃月侵睛。
一赤膜下垂。
治各不同。
此隻白障漫生。
自上而下。
為混障。
間有微紅。
因其觸犯。
搏動其火。
方有變證。
其病從上而下。
本當言順。
何以逆稱。
蓋指火而言。
火本炎上。
今反下垂。
是謂逆矣。
生熟地黃丸、羚羊角湯選用。
虛者。
兼進補腎丸。
湧波翳證障從輪外自下而上。
故曰湧波。
非黃膜上沖。
從内向上急甚之比。
白緩赤急。
亦有激犯變出黃膜。
宜涼膈散先去上沖。
後以四物換生地、赤芍。
加犀角、甘草、丹皮治之。
逆順障證白赤而脹。
及絲脈赤亂。
見于風輪際處。
由白珠而來。
粗細不等。
周遭侵入黑睛。
障起昏澀者。
即此證。
必有瘀滞在内。
滞于左則從左而來。
滞于右則從右而來。
宜先導去惡血。
後用皂莢丸、生熟地黃丸。
點用石燕丹。
若色浮嫩能大。
或微黃者。
乃花翳白陷也。
若燥澀甚者。
則下起一片。
變為黃膜上沖。
若頭疼珠痛脹急者。
病尤重而急。
陰陽翳證烏珠上生二翳。
俱白色。
一中虛。
一中實。
兩翳連串。
如陰陽之圖。
若白中略帶焦黃色。
或有細細紅絲絆者。
皆不能盡去。
内服蟬花散、皂莢丸。
外點石燕丹、熊膽膏。
此證非心堅耐久。
不能得效。
瑪瑙内傷證其障如瑪瑙之雜色。
是雖生輪外。
實是内傷。
肝膽真氣清液受傷。
結成此翳。
皂莢丸、绛雪膏。
久久耐心醫治。
方得減薄。
終不能除盡也。
連珠外翳證與聚星相似。
蓋聚星在可治之時。
此則凝定之證。
雖妙手久治。
難免迹滞如冰瑕之患。
冰瑕翳證或片或點。
生于風輪之上。
色白而薄。
如冰上之瑕。
時常淚出。
眵滿蔽瞳神。
發歇往來。
風輪有痕HT。
如凝脂聚星等證。
初發點服不得盡去。
或點片腦過多。
皆為此證。
與魚鱗障不殊。
雖治不能速去。
内與六味丸加菟絲子、白蒺藜。
外點石燕丹。
必須堅守。
久而方退。
圓翳外障證薄而色白。
大小不同。
間有濃者。
亦非堆之比。
又名遮睛障。
以其光滑深沉。
病最難治。
治與冰瑕翳證不殊。
雖堅心久治。
亦難免終身之患。
水晶障證清瑩見内。
但高濃滿珠者。
看雖易治。
得效最遲。
乃初起膏傷時。
内服寒涼太過。
外點冰片太多。
緻精液凝滞。
結為此病。
若傍斜細看。
則白透睛瞳内。
陰處與日中看。
其形不同。
治法須分新久。
若有進退。
紅腫有淚。
發歇未定。
用石燕丹則眼淚帶藥流出。
此翳必能漸退。
若發年久。
無進退紅腫。
縱有撥雲墜翳聖藥。
終不能取效也。
服藥與冰瑕同。
風輪釘翳證乃勞傷肝經所緻。
其證赤澀難開。
病牽頭腦。
淚出羞明。
釘翳日深。
接引黃仁。
根深不移。
治宜退熱去風散血。
頭痛熨以蔥、艾。
外以琥珀、龍腦、朱砂、玄明粉點之。
避風戒房室。
不痛者不治。
魚鱗障證色雖白而不光亮。
狀帶欹斜。
故号魚鱗。
乃氣滞膏凝。
結如凝脂。
病已甚。
不得已大用寒涼及多用冰片點者。
往往結為此也。
用青鹽黃泥固濟。
煨熟研細。
以羽毛蘸點。
一日一次。
内服退翳之藥。
馬蝗積證兩頭尖薄。
中間高濃。
肉紅色。
若馬蝗狀。
橫卧于中。
乃血分之病。
久久方成。
難去易來。
風疾人每多此患。
必先用鈎割。
十去五六。
方用殺伐之藥則有功。
然割須用烙其根處。
不爾。
則朝去暮生。
枉受痛楚。
多有激邪之禍。
外雖劫治。
内須平治。
不然。
外雖平而内心發也。
肉攀睛證多起于大。
如膜如肉。
漸侵風輪。
甚則掩過瞳神。
初起可點而退。
久則堅韌難消。
必用鈎割。
以針從上邊肉中道。
挑起穿過。
先揭起風輪邊。
後揭至大邊。
鈎定。
沿割去。
留則複長。
過則傷。
适當為妥。
若血出。
用軟紙蘸墨之則止。
肉四沿雖粘。
中則浮也。
有用線穿挂割。
亦能去之。
但延緩為累。
去後用點藥消其根。
内服和血清火之劑。
肺瘀證由大而起。
貫過氣輪。
如皮筋橫帶風輪。
甚則掩及瞳神。
初起如薄薄黃脂。
或赤脈數條。
後漸大濃。
赤者少。
白者多。
雖赤者。
亦是白者所緻。
蓋先有白而不忌火毒辛熱。
故傷血而赤。
必須殺伐。
用殺伐之法。
一割即烙。
見其再發。
大抵眼科鈎割一法。
惟此最為得效。
雞冠蚬肉二證形色相類。
經絡相同。
治亦一法。
多生睥之間。
然後害及氣輪。
而遮掩于目。
治須用割。
亦用烙定方好。
宜三黃丸加芒硝噙化。
外用绛雪膏去麝加阿魏點之。
其目大内有紅肉一塊。
如雞冠蚬肉者。
乃心經血部之英華。
若誤割者。
輕則損目。
重則喪命。
慎之。
魚子石榴二證經絡不異。
治法亦同。
其狀生肉一片。
如榴子綻露于房。
障滿神珠。
血部瘀實。
目疾之惡證。
治用割。
割後見三光者可治。
服用皂莢丸。
點以绛雪膏。
若三光瞑黑者。
内必瞳神有損。
不治。
輪上一顆如赤豆證氣輪有赤脈灌注。
風輪上有顆積色紅。
内有瘀血之故。
念宜開導。
血漸通。
顆亦漸消。
然至此十有九損。
若白珠上獨有顆鮮血者。
亦是瘀滞。
上下無絲脈接貫者。
吹點自消。
若有貫接者。
必絡中有血灌來。
向所來之處尋看。
量輕重導之。
睛中一點似銀星證白點一顆。
如星光滑。
當睛中蓋定。
雖久不大。
傍視瞳神在内。
乃目痛時不忌房事。
及服滲洩下焦寒涼之藥過多。
火雖退而腎絡受傷所緻。
終身之患也。
五花障證生于神珠之上。
斑斑雜雜。
蓋五髒經絡間之氣俱傷。
結為此疾。
其色斓駁雜不一。
若中有一點黑色者。
乃腎絡氣傷。
雖治不能盡去。
此狀與斑脂翳。
瑪瑙内傷。
形略相似。
斑脂翳乃破而結成瘢痕不能去者。
瑪瑙内傷乃小而薄未掩瞳神之輕者。
此則高濃顯大。
生在膏外可退。
故不同耳。
宜神消散、皂莢丸。
并用點藥。
混睛障證有赤白二種。
赤者畏赤脈外絆。
白者畏光滑如苔。
一種白睛光赤而後癢痛迎風有淚。
閉塞難開。
或時無事。
不久亦發。
年深則睛變成碧色。
滿目如凝脂赤露。
如橫赤絲。
此毒風積熱所緻也。
宜服補肝調血之劑。
血行則風自息。
外用吹點則翳漸退。
黑翳如珠證非蟹睛木疳之比。
蟹睛因破流出。
此則肝氣有餘。
欲泛起之患。
故從風輪際處發起。
黑泡如珠。
多寡不一。
其火實盛者痛。
虛緩者不痛。
治法用小鋒針。
逐個橫穿破其黑翳。
中有惡水。
流出即平。
挑後用爐甘石散去腦、麝點之。
先服羚羊角飲子去五味加赤芍藥。
次用六味丸。
後服補腎丸。
設若不谙此法。
服涼劑點涼藥。
鮮能奏效也。
卷八 七竅門上 内障 内障在睛裡昏暗。
與不患之眼相似。
惟瞳神裡有隐隐青白者。
樓全善曰。
内障先患一眼。
次第相引。
兩目俱損者。
皆有翳在黑睛内遮瞳子而然。
今詳通黑睛之脈者目系也。
目系屬足厥陰足太陰手少陰三經。
蓋此三經。
髒腑中虛。
則邪乘虛入。
經中郁結。
從目系入黑睛内為翳。
龍木論所謂腦脂流下作翳者。
即足太陽之邪也。
所謂肝氣沖上成翳者。
即足厥陰之邪也。
治法。
以針言之。
則當取三經之俞穴。
以藥言之。
則當補中。
疏通此三經郁結。
使邪不入目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