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七竅門上
關燈
小
中
大
目疾統論
内經曰。
五髒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于目。
而為之睛。
睛之窠為眼。
骨之精為瞳子。
筋之精為黑眼。
血之精為絡其窠。
氣之精為白眼。
肌肉之精為約束。
裹撷筋骨。
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
上屬于腦。
後出于項中。
(後世五輪八廓蓋本諸此。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
白眼赤脈法于陽。
陰陽合傳而精明也。
東方青色。
入通于肝。
開竅于目。
藏精于肝。
人卧則血歸于肝。
肝受血而能視。
心合脈。
諸脈皆屬于目。
目者宗筋之所聚。
上液之道也。
泣不止。
則液竭。
液竭則精不灌。
精不灌。
則目無所見矣。
氣脫者。
目不明。
目外決于面者。
為銳。
(屬少陽。
)近鼻上為内。
上為外。
(屬太陽。
)下為内。
(屬陽明。
)赤脈從上下者。
太陽病。
從下上者。
陽明病。
從外走内者。
少陽病。
邪客陽跷之脈。
令人目痛。
從内始。
東垣曰。
經雲。
諸脈皆屬于目。
目得血而能視。
又雲。
心事煩冗。
飲食失節。
勞役過度。
故脾胃虛弱。
心火大盛。
則百脈沸勝。
血脈逆行。
邪害空竅。
夫五髒六腑之精氣。
皆禀受于脾土。
而上貫于目。
目者血之宗也。
故脾虛則五髒之精氣皆失所司。
不能歸明于目。
心者君火也。
主人之神。
宜靜而安。
相火代行其令。
相火者。
胞絡也。
主百脈。
皆榮于目。
既勞役運動。
勢乃妄行。
及因邪氣所并。
而損其血脈。
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
及養血安神。
治标不治本。
不明正理也。
子和雲。
目不因火則不病。
如氣輪變赤。
火乘肺也。
肉輪赤腫。
火乘脾也。
黑水神光被醫。
火乘肝與腎也。
赤脈貫目。
火自甚也。
能治火者。
一句可了。
故内經雲。
熱勝則腫。
治火之法。
在藥則鹹寒。
吐之下之。
在針則神庭。
上星。
囟會。
前頂。
百會。
血之翳者。
可使立退。
痛者可使立已。
昧者可使立明。
腫者可使立消。
惟小兒不可刺囟會。
為肉分淺薄。
恐傷其骨。
然小兒水在上。
火在下。
故目明。
老人火在上。
水不足。
故目昏。
内經雲。
血實者宜決之。
又雲。
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
如雀目不能夜視。
及内障。
暴怒大憂之所緻也。
皆禁出血。
止宜補肝養腎。
目暴腫。
隐澀難開者。
以三棱針刺前頂百會穴。
出血大妙。
宜淺勿深。
深則傷骨。
惟後頂強間腦戶風府四穴。
不可輕用針灸。
以多忌犯故也。
目忽盲不見物。
此相火也。
太陽陽明氣血俱盛。
乃刺其鼻中攢竹穴與頂前五穴。
大出血立明。
他經出血。
其病轉劇。
故曰。
刺太陽陽明則目愈明。
刺少陽陽明則目愈昏。
近世有以光明草于上下胞打出血絲。
往往獲效。
即三棱針刺血之法。
惟可施之于有餘暴發耳。
外障屬風熱上壅。
上下胞肉。
蓓蕾磨蕩其睛。
久之生翳蔽其睛明。
當消風散熱。
外用點藥退之。
内障屬虛挾氣郁。
黑水神光昏翳。
外似好眼而不能照物。
不痛不癢。
惟不能睹。
須分氣血脾胃治。
銀海精微曰。
夫眼者。
乃五髒之精華。
如日月麗天。
昭明而不可掩者也。
其首尾赤屬心。
其滿眼白睛屬肺。
其烏睛裹撷屬肝。
其上下肉胞屬脾。
而中間一點黑瞳如漆者。
腎實主之。
是随五髒各有證應。
然論所主。
則瞳子之關系重焉。
何以言之。
目者肝之外候也。
肝取木。
腎取水。
水能生木。
子肝母腎。
焉有子母而能相離者哉。
故肝腎之氣充。
則精彩光明。
肝腎之氣乏。
則昏蒙眩暈。
烏輪赤暈。
刺痛浮漿。
此肝熱也。
眼生新淚。
枯黃繞睛。
此肝虛也。
瞳神開大。
淡白偏斜。
此腎虛也。
瞳神緊小。
或帶微黃。
此腎熱也。
一虛一實。
以此驗之。
凡熱沖發于眼。
皆當清心補肝。
又不可拘執其水生木之說。
析而論之。
則拘急牽飕。
瞳胞白癢而清淚。
不赤不痛。
是謂風眼。
烏輪突起。
胞硬紅腫。
眵淚濕漿。
裡熱刺痛。
是謂熱眼。
眼昏而淚。
胞腫而軟。
上壅朦胧。
酸澀微赤。
是謂氣眼。
其或風與熱并。
則癢而浮赤。
風與氣薄。
則癢而昏沉。
血熱交聚。
故生淫膚粟肉紅縷偷針之類。
氣血不至。
故有眇視胞垂雀目盲障之形。
淡紫而隐紅者。
為虛火。
鮮紅而赤者。
為實熱。
兩逞露。
生肉者。
此心熱血旺。
白膜紅膜如拘輪者。
此氣滞血凝。
熱證瞳神肉壅。
白睛帶濕。
色浮而赤者也。
冷證瞳神青綠。
白睛枯槁。
氣沉而濁也。
眼熱經久。
複有風冷所乘。
則赤爛。
眼中不赤。
但為痰飲所注。
則作痛。
肝氣不順而挾熱。
所以羞明。
肝熱蓄聚而傷胞。
所以胞合。
此外證之大概。
然而五髒不可缺一。
脾與肺獨無預。
何也。
曰。
白睛帶赤。
或紅筋者。
其熱在肺。
上胞下睑。
或目胞間如疥點者。
其熱在脾。
脾主味也。
五味榮養諸中。
則精神發于外。
肺主氣也。
水火升降。
榮衛流轉。
非氣孰能使之。
前所雲五髒各有證應。
于此又可推矣。
雖然。
眼之為患。
多生于熱。
其間用藥。
大抵以清心涼肝。
調血順氣為先。
有如腎家惡燥。
設遇虛證。
亦不過以當歸、地黃輩潤養之。
輕用溫藥不可也。
至于退翳一節。
尤關利害。
凡翳起肺。
肺家受熱。
輕則朦胧。
重則生翳。
如珍珠。
如碎米者易散。
翳狀如梅花者難消。
雖翳自熱生。
然治法先退翳而退熱。
若謂熱極生翳。
先去赤熱。
則血為之冰。
而翳不能去矣。
其有赤眼。
涼藥與之過多。
又且滌之以水。
不反掌而水凝矣。
眼特一團水。
且水性澄清。
尤不可拘拘于點洗。
喜怒失節。
嗜欲過度。
窮役眼力。
泣涕過多。
淩寒沖風。
當暑觸熱。
不避煙火。
飲啖熱多。
此皆患生于髒腑者也。
專事點洗可乎。
有能靜坐澄神。
愛護目力。
放懷息慮。
心逸目休。
調和飲食以養之。
斟酌藥餌以平之。
明察秋亳。
斷可必矣。
五輪八廓所屬。
五輪者。
肝屬木。
曰風輪。
在眼為黑睛。
心屬火。
曰血輪。
在目為二。
脾屬土。
曰肉輪。
在目為上下胞。
其上屬脾。
而下屬胃。
肺屬金。
曰氣輪。
在目為白仁。
腎屬水。
曰水輪。
在目為瞳神。
此為眼目之根本。
又藉血為之胞絡也。
逮夫八廓。
有名無位。
膽之府為山廓。
又名清淨廓。
大腸之府為天廓。
又名傳送廓。
膀胱之府為澤廓。
又名津液廓。
肝之府為風廓。
又名養化廓。
腎之府為水廓。
又名會陰廓。
命門之府為火廓。
又名抱陽廓。
脾胃之府為地廓。
又名水谷廓。
小腸之府為雷廓。
又名關前廓。
此雖眼目之源派。
而實無關于治療也。
五髒或蘊積風熱。
或有七情之氣。
郁結不散。
上攻眼目。
各随五髒所屬而見。
或腫而痛。
羞澀多淚。
或生冷翳障膜。
昏暗失明。
治之須究其源。
風則散之。
熱則清涼之。
氣結則調順之。
切不可輕用針刀鈎割。
偶得其愈。
出乎僥幸。
倘或不然。
終身之害。
又目不可過用寒涼。
恐冰其血。
凝而不流。
亦成痼疾。
當量人之老少。
氣體虛實用藥。
又有腎虛者。
亦令人眼目無光。
或生冷翳。
當暖腎經。
北方之人患服。
皆是目冒飛沙。
夜卧熱炕。
二氣交蒸。
治宜多用涼藥。
禀氣與南方不同也。
又痘疹之後。
毒瓦斯郁于肝。
氣不能瀉。
發于眼目。
傷于瞳神者。
素無治法也。
卷八 七竅門上 開導說 開導之法。
蓋由陰虛火盛。
經絡郁滞。
不得通暢而設。
其處有五。
謂迎香。
内睥。
上星。
耳際左右。
兩太陽穴也。
内睥。
正隊之沖鋒也。
其功雖遲。
漸收而平順。
兩太陽。
擊其左右翼也。
其功次之。
上星穴。
絕其饷道也。
内迎香。
抵賊之巢穴也。
成功雖速。
乘險而征。
耳際。
擊其遊騎耳。
道遠功卑。
智者不取。
此實極危之良術。
挫敵之要機。
與其閉門捕賊。
不若開門逐之為良法也。
若病淺而邪不勝正者。
固内治而邪自退矣。
倘或六陽炎熾。
不若開導通之。
縱使其虛。
雖有所傷。
以藥内治。
而補其所虧。
庶免瘀滞至極。
而有潰爛枯凸之患。
卷八 七竅門上 點服藥說 病有内外。
治各不同。
内疾已成。
外證若無。
點之何益。
外有紅絲赤脈。
若初發乃微邪。
退後乃餘賊。
點亦可消。
服之猶愈。
内病始盛而不内治。
隻泥外點者。
不惟徒點無功。
且有激發之患。
内病既成。
外病已見。
必須内外夾攻。
點服并行。
奈何人多愚拗。
有喜服而畏點者。
有喜點而畏服者。
不知内證既發。
非服不除。
外疾既成。
非點不退。
外障服而不點者。
病初發。
浮嫩未定者亦退。
既已結成者。
服雖不發不長。
所結不除。
當内外夾攻。
方盡其妙。
卷八 七竅門上 鈎割針烙說 鈎割針烙四者。
猶斬刈之刑。
剪戮兇頑之法也。
如鈎。
先須識定何處。
皮肉筋脈浮淺。
而手力亦随病輕重行之。
如針。
先須識定内障證候可針。
歲月已足。
氣血甯定者。
方與之針。
庶無差誤。
針後當照證内治其本。
或補或瀉。
各随其證之所宜。
若止治其标。
不治其本。
則氣不定。
不久複為害矣。
割。
如在氣血肉三輪者可割。
而大一塊紅肉。
乃血之英。
心之華也。
若誤割之。
則目盲。
傷重者死。
有割傷因而惹風。
則為燥為潰爛。
為漏為目枯。
凡障若掩及風輪之重濃者可割。
如攀睛肉。
雞冠蚬肉。
魚子石榴。
赤脈虬筋。
肉睥粘輪等證可割。
凡鈎割見血。
及針犯血絡。
須以綿漬墨水之。
餘病及在風輪之淺者誤割之。
則珠破而目損矣。
烙能治殘風潰眩。
瘡爛濕熱。
久不愈者。
輕則不須烙而能自愈。
若紅障血分之病割去者。
必須烙定。
否則不久複生。
在氣分之白者。
不須用烙。
凡針烙皆不可犯及烏珠。
雖有惡障濃者。
鈎割亦宜輕輕淺淺。
披去外邊。
其内邊障底。
隻點藥緩伐。
久自潛消。
若鐮割風毒流毒瘀血等證。
當以活法審視。
不可拘于一定。
針瞳神發白。
一切内障。
在心融手巧。
輕重得宜。
須口傳目見。
非筆下可形容也。
卷八 七竅門上 金針開内障論(造金針法) 張飛疇曰。
内障一證。
皆由本虛邪入。
肝氣沖上。
不得外越。
凝結而成。
故多患于躁急善怒之輩。
初起之時。
不痛不癢。
視物微昏。
或朦胧如輕煙薄霧。
次則空中常見黑花。
或如蠅飛蟻垂。
睹一成二。
瞳神漸漸變色。
而至失明。
初時一眼先患。
次則相牽俱損。
能睹三光者可治。
若三光已絕。
雖龍樹複出。
亦難挽回。
古人雖立多名。
終不越有水無水之辨。
若有水而光澤瑩徹者易明。
無水而色不鮮明者難治。
忽大忽小。
收放如氣蒸動者。
針之立明。
若久視定而不動者為死翳。
縱水未枯。
治之亦難全複。
翳色白或帶青。
或如爐灰色。
糙米色者易明。
若真綠正黃色者不治。
凡翳不拘何色。
但有棱角。
撥即難落。
翳狀破散。
及中心濃重者。
非撥可除。
若猶能視物者。
其翳尚嫩。
不可便針。
俟翳老。
然後針之。
又一種翳色雖正。
水縱不枯。
目珠軟塌者。
此必不治。
不可輕用金針。
如一眼先暗。
而三光已絕。
其後眼續患。
亦難針治。
若夫瞳神散大。
或緊小。
或渾黑。
或變色而無障翳。
至不睹三光者。
此内水虧乏。
不在證治。
倪仲賢所雲。
圓翳冰翳。
滑翳澀翳。
散翳浮翳。
沉翳橫翳。
棗花翳。
白翳黃心。
黑水凝翳。
驚振内障等證。
金針撥之。
俱可複明。
但針後數日中。
宜服磁朱消翳等藥。
後則常服補腎調養氣血之劑。
以助其光。
其翳狀龍木論中已悉。
不暇再述。
姑以針時手法言之。
若江西流派。
先用冷水洗眼。
使翳凝定。
以開鋒針先刺一穴。
續進圓針撥翳。
或有開孔撥翳。
俱用鴨舌針者。
雲雖龍樹真傳。
但針粗穴大。
每至痛極欲暈。
餘所用毫針。
細而尖銳。
取穴輕捷。
全無痛楚。
然必擇吉日。
避風雨陰晦日。
酷暑嚴寒日。
令病患先食糜粥。
不可過飽。
少停向明端坐。
一人扶定其首。
禁止傍人喧雜。
醫者凝神澄慮。
慎勿膽怯手顫。
以左手大次二指。
按開眼胞。
使其轉睛向鼻。
睜目如努出狀。
右手大次中三指。
撚正金針鑲處之上。
看準穴道。
從外一邊。
離黑珠約半米長許。
平對瞳神。
下針最便。
必須手準力完。
一針即進。
切勿撓動。
使之畏忍。
所以開單瞽。
須遮蔽好眼。
方可進針。
進針之後。
以下唇略抵針柄。
輕輕移手于針柄盡處。
徐徐撚進。
第一宜輕。
稍重則痛。
俟針進約可撥至瞳神時。
以名指曲附大指次節。
承其針柄。
虛虛拈着。
向上斜回針鋒至瞳神内夾道中。
貼翳内面往下撥之。
翳即随落。
若不落。
再如前手法。
從上往下撥之。
倘三五撥不下。
須定穩念頭。
輕輕撥去自落。
惟死翳撥之不動者忌撥。
有撥落而複起者當再撥之。
其翳随針捺于黑珠之下。
略頓起針。
緩緩撚出。
但元氣虛人。
針後每多作嘔。
以托養神膏者屬胃氣也。
須預備烏梅之類。
勿使其嘔為妙。
嘔則防翳複上。
上則一兩月後複針。
翳既盡。
不可貪功多撥。
多撥則有傷損神膏。
嘔動胃氣之害。
凡翳嫩如漿。
不沾針首。
而不能撥下。
或撥下而複泛上滿珠者。
服補養兼消翳藥自明。
先與千金磁朱丸七服。
次與皂莢丸。
生熟地黃丸并進。
否則俟凝定再針。
不可限以時日。
有種翳雖撥落。
圓滑而捺下複滾上者。
必略縮針頭。
穿破其翳。
捺之自下。
不下。
亦如前用藥自消。
或有目珠難于轉内者。
針内亦得。
此名過梁針。
取穴較外稍遠一線。
針法與外無異。
但略覺拗手。
然鼻梁高者。
難于轉針。
不可強也。
若針右眼外。
下針之後。
換左手轉針撥翳。
手法亦須平日演熟。
庶無失誤。
出針之後。
令病者垂垂閉目。
用綿紙五七重。
量紙濃薄。
及天時寒暖封固。
更以軟帛裹黑豆數粒。
以線系定鎮眼。
使目珠不能動移。
動則恐翳複上。
是以咳嗽之人不宜用針。
亦是此意。
又肝虛人時有淚出。
勿用黑豆。
宜以決明子代之。
則無脹壓珠痛之患。
然覺緊則宜稍松。
覺寬則宜稍收。
以平适為主。
封後靜坐時許。
然後輕扶。
高枕仰卧。
不須飲食。
若饑則不妨少與。
周時後以糜粥養之。
戒食震牙之物。
及勞動多言。
不可扳動露風。
露風則疼痛。
疼痛則複暗。
不可不慎。
過七日方可開封看物。
切勿勞視。
亦有針時見物。
開封時反不見者。
本虛故也。
保元湯、六味丸。
補養自明。
針後微有咳嗽。
難用黃者。
以生脈散代之。
若形白氣虛者。
大劑人參以補之。
肥盛多痰濕者。
六君子加歸、芍以調之。
一月之内。
宜美味調攝。
毒物禁食。
不得高聲叫喚。
及洗面勞神。
百日之中。
禁犯房勞惱怒。
周年勿食五辛酒面等物。
若犯前所禁諸條。
緻重喪明者。
不可歸罪于醫也。
其有進針時。
手法遲慢。
目珠旋轉。
針尖劃損白珠外膜之絡而見血。
及傷酒客輩。
目中紅絲血縷者。
雖為小過。
切勿驚恐。
如法針之。
所謂見血莫驚休住手是也。
又進針後觸着黃仁。
而血灌瞳神。
急當出針。
而服散血之藥。
所謂見血莫針須住手是也。
法雖若此。
醫者能無咎乎。
又年高衛氣不固。
針時神膏微出者。
即與保元湯調補之。
開卦時白睛紅色。
勿訝。
以封固氣閉。
勢使然也。
其用針未熟者。
量針穴與瞳神。
相去幾許。
以墨點針上。
庶指下無過淺過深之惑。
凡初習針時。
不得以人目輕試。
宜針羊眼。
久久成熟。
方可治人。
諺雲。
羊頭初試。
得其輕重之宜。
正初習金針之要法。
不可以其鄙而忽諸。
造金針法用上赤不脆金。
抽作金絲。
粗如底針。
約長三寸。
敲作針形。
以小光鐵槌。
在镦上緩緩磋之。
令尖圓若繡針狀。
亦不可太細。
細則易曲易斷。
如覺柔軟。
再磋令堅。
不可锉擊。
恐脆則有傷。
斷入目中。
為害不淺。
緣金銀之性。
經火則柔。
磋擊則堅。
務令剛柔得宜。
以堅細中空慈竹三寸作柄。
則輕便易轉。
且不滑指。
柄中以蠟入滿。
嵌入大半。
留鋒寸餘。
針根用銀鑲好。
無使動搖。
針鋒以銀管護之。
先用木賊草擦令圓銳。
更以羊肝石磨令滑澤。
穿膚不疼。
則入目不痛。
方可用之。
造成後。
亦宜先針羊眼。
試其柔脆。
庶幾無失。
飛疇治畫師吳文玉母。
年五十四。
失明數年。
諸治罔效。
餘偶見之曰。
此内障眼。
可以複明。
何棄之也。
曰。
向來力能給藥。
治而不靈。
今縱有仙術可回。
力莫支也。
予曰。
無汝費。
但右眼之翳尚嫩。
遲半載可撥。
遂先與針左眼。
針入撥時。
其翳下而珠尚不清。
卦後因與磁朱丸七日。
開封視物模糊。
又與皂莢丸服而漸明。
其後自執鄙見。
謂一眼複明。
已出望外。
若命犯帶疾而全療之。
于壽有阻。
遂不欲更治右眼。
雖是知足。
誠亦愚矣。
又治孫搗。
年七十。
茹素五十餘年。
内障失明四載。
餘用金針。
先針左眼。
進針時外膜有血。
針入微有膏出。
觀者駭然。
餘于膏血中進針。
撥去翳障。
次針右眼。
出針兩眼俱明。
遂與封固。
用黑豆包系鎮眼。
因向來肝虛多淚。
是夕淚濕豆脹。
不敢寬放。
緻右眼痛而作嘔。
明晨告予。
令稍寬其系。
先以烏梅止其嘔。
用六味丸調服。
以補其肝。
遂痛止安谷。
至七日開封。
其右眼因嘔而翳複上。
侵掩瞳神之半。
視物已灼然矣。
許其來春複撥。
以收十全之功。
但針時有神膏漏出。
稠而不粘。
知壽源無幾為惜耳。
又治徐天錫。
内障十五年。
三載前曾有醫針之。
其翳撥下複上。
如是數次。
翳不能下。
委之不治。
乃甥周公來。
見餘針吳之寰内障。
兩眼俱一撥而明。
因詳述其故。
予曰。
此圓翳也。
遂同往與針。
其翳撥下。
果複滾上。
即縮針穿破其翳。
有白漿灌滿風輪。
因謂之曰。
過七日其漿自澄。
設不澄。
當俟結定再針。
則翳不複圓也。
過七日開封。
已能見物。
但瞳神之色不清。
其視未能了了。
令多服補腎藥。
将三月而視清。
又沈倩若。
年二十五。
患内障年餘。
翳狀白潤而正。
能辨三光。
許其可療。
臨時見其黑珠不定。
針下覺軟。
遂止針不進。
曰。
風輪動。
是肝虛有風。
目珠軟。
是神水不固。
辭以不治。
病者恻然曰。
予得遇龍樹。
許可複明。
今辭不治。
則終為長夜之人也。
免慰之曰。
汝姑服藥。
俟元氣充足。
方可用針。
後聞一醫不辨而與針治。
翳韌不能撥下。
終屬無功。
胡似不針之為上也。
又治楚商馬化龍。
患内障三月。
色含淡綠。
白珠紅赤而頭痛。
究其根。
是舟中露卧。
腦受風邪而成。
因其翳色低。
不欲與針。
複思本風而緻。
青綠有之。
且證未久。
猶為可治。
遂先與疏風。
次與清肝。
頭痛止目赤退。
然後針之。
其翳難落。
稍用力始開。
内泛黃綠沙于風輪。
似屬難愈。
服補腎養正藥兩月。
翳色變正。
再撥而明。
又陳彥錫夫人内障。
何宇昭内障。
李能九内障。
陳順源内障。
俱年遠一撥即明。
但服磁朱消翳藥。
後之調治各異。
彥錫夫人多郁不舒。
散結養神為主。
字昭肥白多痰。
理脾滲濕養神為主。
能九勞心沉默。
宣達補血養神為主。
順源善飲性暴。
開封時風輪紅紫。
瞳神散闊。
視物反不若針時明了。
此火盛燔灼。
瞳神散漫。
平肝降火斂神為主。
凡此不能枚舉。
總在臨證變通。
非執成見之可獲全功也。
又治趙妪内障。
進針一撥。
漿泛風輪全白。
兩目皆然。
服消翳藥。
一月後能視。
此屬包漿内障。
與圓翳似同而别。
并識以曉未經曆者。
卷八 七竅門上 目痛 目痛有二。
一謂目白眼痛。
一謂目珠黑眼痛。
蓋目白眼痛屬陽。
故晝則疼甚。
點苦寒藥則效。
經所謂白眼赤脈法于陽是也。
目珠黑眼痛屬陰。
故夜則疼甚。
點苦寒藥反劇。
經所謂瞳子黑眼法于陰故也。
樓全善雲。
夏枯草散。
治目珠痛。
至夜則疼甚者神效。
血熱。
本方加當歸、芍藥。
虛人。
四物湯換生地加羌活、香附。
下咽則疼減。
風熱瞳痛甚。
瀉青丸、洗肝散選用。
白眼痛多有赤脈。
若惡寒脈浮為在表。
選奇湯。
脈實有力。
大府閉為在裡。
瀉青丸加薄荷、甘草。
亦有不腫不紅。
但沙澀昏痛者。
乃脾肺氣分隐伏之濕熱。
秋天多有此患。
故俗謂之稻芒赤。
瀉青丸加黃、甘草。
天行赤熱證目赤痛。
或睥腫頭重。
怕熱羞明。
涕淚交流。
裡巷老幼相傳。
治法前後不可鐮洗。
隻用童子小便煎黃連溫洗。
日三五遍。
更用宣胡二連、白礬、雄黃。
共研細調。
姜汁點大。
通其惡淚。
其痛立止。
先服洗心散一劑。
次用洗肝散一二服。
此證隻氣候瘴毒之染。
全屬外因。
雖有赤絲亂脈。
赤腫痛甚。
終不傷損瞳神也。
二七日不愈。
必犯本虛之故防變他證。
暴露赤眼證此證與天行赤熱眼同。
而天行能傳染。
此但患一人。
而無傳染。
天行雖痛腫而無翳。
此則痛而生翳。
為不同耳。
切不可鐮洗。
亦不可用補。
先宜酒煎散發散。
次與大黃當歸散疏通血氣。
洗以黃連、當歸、赤芍滾湯泡。
乘熱熏洗。
冷即再溫。
日三五次。
暴風客熱證卒然而發。
其證白仁壅起。
包小烏睛。
疼痛難開。
此肺經受毒風不散。
熱攻眼中。
緻令白睛浮腫。
雖有腫脹。
治亦易退。
非若腫脹如杯之比。
宜服瀉肺湯。
腫濕甚者。
稍加麻黃三四分。
赤腫甚者。
加黃連半錢。
生地黃一錢。
火脹大頭證目赤痛而頭目浮腫。
夏月多有此患。
有濕熱風熱。
濕熱多淚而睥爛。
風熱多脹痛而憎寒。
普濟消毒飲随證加減。
若失治則血滞于内。
雖得腫消。
而目必變也。
羞明怕熱證熱亮之處。
則目痛澀。
畏避不能開。
火郁于上也。
病在心肝脾三經。
火燥血熱。
偏在陽分。
蓋己之精光弱而不能敵彼之光者。
生料六味丸換生地去山萸。
加決明、羌活、芩、連。
若風氣攻注。
眵淚羞明。
密蒙花散。
風痛日久。
漸變作火而羞明畏熱。
頭目脹痛。
若以風藥與之則火愈熾。
此風火相煽。
選奇湯倍加蔥白。
怕熱皆有餘證。
羞明有不足證。
患久不已。
此風從火化也。
還睛丸。
若目不赤痛而羞明者。
乃血不足。
膽汁少也。
神效黃湯。
今人皆稱怕日羞明。
俗傳音近之誤。
睑硬睛疼證不論有障無障。
但或頭痛者尤急。
乃風熱痰火。
及頭風夾攻。
血滞于睥内所緻。
先用香油調姜粉擦之。
稍軟翻睥開導。
若堅硬之甚。
其脹日高。
雖治不退不軟。
此頭風欲成毒也。
石膏散加羌活、全蠍。
不應。
用通肝散。
若有障膜。
绛雪膏、石燕丹選用。
赤熱如邪證眼不赤不疼。
乍痛如神祟者。
陰陽升降不和。
氣血偏勝相攻使然。
或有血虛者。
下午痛。
大黃當歸散。
或有氣虛火旺者。
上晝痛甚。
助陽和血湯。
氣眼痛才怒氣則目疼。
肝火過旺也。
石決明、草決明、楮實、香附、木賊、甘草、川芎、蟬蛻等為末。
清茶調下。
珠痛如針證病屬心經實火。
若蓦然一二處如針刺。
目雖不赤。
亦是心經流火。
宜洗心散。
然此證多有體疲目勞。
營氣不上潮于目而如針刺之痛者。
宜養其營。
若降火則殆矣。
熱結膀胱證目病小便不通利而頭疼寒熱者方是。
若小便清利者非也。
宜先利其水。
後治其目。
五苓散加車前、滑石之類。
血熱。
導赤散合益元散。
肝風目暗證肝腎虛熱。
生風疼痛。
舉發無時。
眼睛墜疼。
頗有赤澀淚出。
眼前多花發。
一物如見兩般。
白蒺藜散、還睛丸選用。
大小雷頭風證不論偏正。
但頭痛倏疾而來。
疼至極而不可忍。
身熱頭旋。
惡心嘔吐。
目痛便秘。
若失治。
禍變不測。
目必損壞。
輕則HT凸。
重則結白如珠而變内障。
清震湯。
左右偏頭風證久則左發損左目。
右發損右目。
有左損反攻右。
右損反攻左而二目俱損者。
若外有赤痛淚熱等病。
則外證生。
若内有昏眇眩暈等病。
則内證生矣。
痛從内起止于腦。
則攻害遲。
痛從腦起止于内。
則攻害速。
若痛從中發。
及眉梁内上星中發者。
兩目俱害也。
從頭風例治之。
陽邪風證額闆眉棱骨痛也。
發則多于六陽用事之時。
元氣弱者。
則有内證之患。
若兼火者。
則有證外之病。
選奇湯、清空膏、還睛丸選用。
陰邪風證腦後枕骨痛也。
多發于六陰用事之時。
發則虛暈耳鳴。
久而不治。
内障成矣。
三因芎辛湯。
巅頂風證頂骨内痛極如錘如鑽也。
夾痰濕者。
每痛多眩暈。
若痛連及目珠而脹急瘀赤者。
外證之惡候。
若昏眇則内證成矣。
外證用羌活勝風湯。
内證沖和養胃湯。
痰濕。
礞石滾痰丸。
卒腦風證太陽内如槌似鑽而痛也。
若痛及目珠。
珠外有赤脂縱貫及瘀滞者。
外證之惡候也。
若珠不赤痛。
自覺視如雲遮霧障漸漸昏眇者。
内證成矣。
治法如巅頂風證。
急早治之。
以免後慮。
遊風證頭風痛無常位。
一飯之頃。
遊易數遍。
若痛緩而珠赤。
必變外障。
痛甚而腫脹緊急者。
必有瘀滞之患。
久而失治。
不赤痛而昏眇者。
内證成矣。
邪風證人素有頭風。
因而目病。
内經所謂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是也。
發則頭痛目亦病。
目病頭亦痛。
輕則一年數發。
重則連綿不已。
先用羌活勝風湯。
次與還睛丸。
目中常若風吹狀者。
此火氣内伏。
陽氣不行于外也。
大追風散。
若無赤痛而止内脹昏眇者。
内證成矣。
卷八 七竅門上 目赤 目赤有三。
一曰風助火郁于上。
五髒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于目。
而為之睛。
睛之窠為眼。
骨之精為瞳子。
筋之精為黑眼。
血之精為絡其窠。
氣之精為白眼。
肌肉之精為約束。
裹撷筋骨。
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
上屬于腦。
後出于項中。
(後世五輪八廓蓋本諸此。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
白眼赤脈法于陽。
陰陽合傳而精明也。
東方青色。
入通于肝。
開竅于目。
藏精于肝。
人卧則血歸于肝。
肝受血而能視。
心合脈。
諸脈皆屬于目。
目者宗筋之所聚。
上液之道也。
泣不止。
則液竭。
液竭則精不灌。
精不灌。
則目無所見矣。
氣脫者。
目不明。
目外決于面者。
為銳。
(屬少陽。
)近鼻上為内。
上為外。
(屬太陽。
)下為内。
(屬陽明。
)赤脈從上下者。
太陽病。
從下上者。
陽明病。
從外走内者。
少陽病。
邪客陽跷之脈。
令人目痛。
從内始。
東垣曰。
經雲。
諸脈皆屬于目。
目得血而能視。
又雲。
心事煩冗。
飲食失節。
勞役過度。
故脾胃虛弱。
心火大盛。
則百脈沸勝。
血脈逆行。
邪害空竅。
夫五髒六腑之精氣。
皆禀受于脾土。
而上貫于目。
目者血之宗也。
故脾虛則五髒之精氣皆失所司。
不能歸明于目。
心者君火也。
主人之神。
宜靜而安。
相火代行其令。
相火者。
胞絡也。
主百脈。
皆榮于目。
既勞役運動。
勢乃妄行。
及因邪氣所并。
而損其血脈。
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
及養血安神。
治标不治本。
不明正理也。
子和雲。
目不因火則不病。
如氣輪變赤。
火乘肺也。
肉輪赤腫。
火乘脾也。
黑水神光被醫。
火乘肝與腎也。
赤脈貫目。
火自甚也。
能治火者。
一句可了。
故内經雲。
熱勝則腫。
治火之法。
在藥則鹹寒。
吐之下之。
在針則神庭。
上星。
囟會。
前頂。
百會。
血之翳者。
可使立退。
痛者可使立已。
昧者可使立明。
腫者可使立消。
惟小兒不可刺囟會。
為肉分淺薄。
恐傷其骨。
然小兒水在上。
火在下。
故目明。
老人火在上。
水不足。
故目昏。
内經雲。
血實者宜決之。
又雲。
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
如雀目不能夜視。
及内障。
暴怒大憂之所緻也。
皆禁出血。
止宜補肝養腎。
目暴腫。
隐澀難開者。
以三棱針刺前頂百會穴。
出血大妙。
宜淺勿深。
深則傷骨。
惟後頂強間腦戶風府四穴。
不可輕用針灸。
以多忌犯故也。
目忽盲不見物。
此相火也。
太陽陽明氣血俱盛。
乃刺其鼻中攢竹穴與頂前五穴。
大出血立明。
他經出血。
其病轉劇。
故曰。
刺太陽陽明則目愈明。
刺少陽陽明則目愈昏。
近世有以光明草于上下胞打出血絲。
往往獲效。
即三棱針刺血之法。
惟可施之于有餘暴發耳。
外障屬風熱上壅。
上下胞肉。
蓓蕾磨蕩其睛。
久之生翳蔽其睛明。
當消風散熱。
外用點藥退之。
内障屬虛挾氣郁。
黑水神光昏翳。
外似好眼而不能照物。
不痛不癢。
惟不能睹。
須分氣血脾胃治。
銀海精微曰。
夫眼者。
乃五髒之精華。
如日月麗天。
昭明而不可掩者也。
其首尾赤屬心。
其滿眼白睛屬肺。
其烏睛裹撷屬肝。
其上下肉胞屬脾。
而中間一點黑瞳如漆者。
腎實主之。
是随五髒各有證應。
然論所主。
則瞳子之關系重焉。
何以言之。
目者肝之外候也。
肝取木。
腎取水。
水能生木。
子肝母腎。
焉有子母而能相離者哉。
故肝腎之氣充。
則精彩光明。
肝腎之氣乏。
則昏蒙眩暈。
烏輪赤暈。
刺痛浮漿。
此肝熱也。
眼生新淚。
枯黃繞睛。
此肝虛也。
瞳神開大。
淡白偏斜。
此腎虛也。
瞳神緊小。
或帶微黃。
此腎熱也。
一虛一實。
以此驗之。
凡熱沖發于眼。
皆當清心補肝。
又不可拘執其水生木之說。
析而論之。
則拘急牽飕。
瞳胞白癢而清淚。
不赤不痛。
是謂風眼。
烏輪突起。
胞硬紅腫。
眵淚濕漿。
裡熱刺痛。
是謂熱眼。
眼昏而淚。
胞腫而軟。
上壅朦胧。
酸澀微赤。
是謂氣眼。
其或風與熱并。
則癢而浮赤。
風與氣薄。
則癢而昏沉。
血熱交聚。
故生淫膚粟肉紅縷偷針之類。
氣血不至。
故有眇視胞垂雀目盲障之形。
淡紫而隐紅者。
為虛火。
鮮紅而赤者。
為實熱。
兩逞露。
生肉者。
此心熱血旺。
白膜紅膜如拘輪者。
此氣滞血凝。
熱證瞳神肉壅。
白睛帶濕。
色浮而赤者也。
冷證瞳神青綠。
白睛枯槁。
氣沉而濁也。
眼熱經久。
複有風冷所乘。
則赤爛。
眼中不赤。
但為痰飲所注。
則作痛。
肝氣不順而挾熱。
所以羞明。
肝熱蓄聚而傷胞。
所以胞合。
此外證之大概。
然而五髒不可缺一。
脾與肺獨無預。
何也。
曰。
白睛帶赤。
或紅筋者。
其熱在肺。
上胞下睑。
或目胞間如疥點者。
其熱在脾。
脾主味也。
五味榮養諸中。
則精神發于外。
肺主氣也。
水火升降。
榮衛流轉。
非氣孰能使之。
前所雲五髒各有證應。
于此又可推矣。
雖然。
眼之為患。
多生于熱。
其間用藥。
大抵以清心涼肝。
調血順氣為先。
有如腎家惡燥。
設遇虛證。
亦不過以當歸、地黃輩潤養之。
輕用溫藥不可也。
至于退翳一節。
尤關利害。
凡翳起肺。
肺家受熱。
輕則朦胧。
重則生翳。
如珍珠。
如碎米者易散。
翳狀如梅花者難消。
雖翳自熱生。
然治法先退翳而退熱。
若謂熱極生翳。
先去赤熱。
則血為之冰。
而翳不能去矣。
其有赤眼。
涼藥與之過多。
又且滌之以水。
不反掌而水凝矣。
眼特一團水。
且水性澄清。
尤不可拘拘于點洗。
喜怒失節。
嗜欲過度。
窮役眼力。
泣涕過多。
淩寒沖風。
當暑觸熱。
不避煙火。
飲啖熱多。
此皆患生于髒腑者也。
專事點洗可乎。
有能靜坐澄神。
愛護目力。
放懷息慮。
心逸目休。
調和飲食以養之。
斟酌藥餌以平之。
明察秋亳。
斷可必矣。
五輪八廓所屬。
五輪者。
肝屬木。
曰風輪。
在眼為黑睛。
心屬火。
曰血輪。
在目為二。
脾屬土。
曰肉輪。
在目為上下胞。
其上屬脾。
而下屬胃。
肺屬金。
曰氣輪。
在目為白仁。
腎屬水。
曰水輪。
在目為瞳神。
此為眼目之根本。
又藉血為之胞絡也。
逮夫八廓。
有名無位。
膽之府為山廓。
又名清淨廓。
大腸之府為天廓。
又名傳送廓。
膀胱之府為澤廓。
又名津液廓。
肝之府為風廓。
又名養化廓。
腎之府為水廓。
又名會陰廓。
命門之府為火廓。
又名抱陽廓。
脾胃之府為地廓。
又名水谷廓。
小腸之府為雷廓。
又名關前廓。
此雖眼目之源派。
而實無關于治療也。
五髒或蘊積風熱。
或有七情之氣。
郁結不散。
上攻眼目。
各随五髒所屬而見。
或腫而痛。
羞澀多淚。
或生冷翳障膜。
昏暗失明。
治之須究其源。
風則散之。
熱則清涼之。
氣結則調順之。
切不可輕用針刀鈎割。
偶得其愈。
出乎僥幸。
倘或不然。
終身之害。
又目不可過用寒涼。
恐冰其血。
凝而不流。
亦成痼疾。
當量人之老少。
氣體虛實用藥。
又有腎虛者。
亦令人眼目無光。
或生冷翳。
當暖腎經。
北方之人患服。
皆是目冒飛沙。
夜卧熱炕。
二氣交蒸。
治宜多用涼藥。
禀氣與南方不同也。
又痘疹之後。
毒瓦斯郁于肝。
氣不能瀉。
發于眼目。
傷于瞳神者。
素無治法也。
卷八 七竅門上 開導說 開導之法。
蓋由陰虛火盛。
經絡郁滞。
不得通暢而設。
其處有五。
謂迎香。
内睥。
上星。
耳際左右。
兩太陽穴也。
内睥。
正隊之沖鋒也。
其功雖遲。
漸收而平順。
兩太陽。
擊其左右翼也。
其功次之。
上星穴。
絕其饷道也。
内迎香。
抵賊之巢穴也。
成功雖速。
乘險而征。
耳際。
擊其遊騎耳。
道遠功卑。
智者不取。
此實極危之良術。
挫敵之要機。
與其閉門捕賊。
不若開門逐之為良法也。
若病淺而邪不勝正者。
固内治而邪自退矣。
倘或六陽炎熾。
不若開導通之。
縱使其虛。
雖有所傷。
以藥内治。
而補其所虧。
庶免瘀滞至極。
而有潰爛枯凸之患。
卷八 七竅門上 點服藥說 病有内外。
治各不同。
内疾已成。
外證若無。
點之何益。
外有紅絲赤脈。
若初發乃微邪。
退後乃餘賊。
點亦可消。
服之猶愈。
内病始盛而不内治。
隻泥外點者。
不惟徒點無功。
且有激發之患。
内病既成。
外病已見。
必須内外夾攻。
點服并行。
奈何人多愚拗。
有喜服而畏點者。
有喜點而畏服者。
不知内證既發。
非服不除。
外疾既成。
非點不退。
外障服而不點者。
病初發。
浮嫩未定者亦退。
既已結成者。
服雖不發不長。
所結不除。
當内外夾攻。
方盡其妙。
卷八 七竅門上 鈎割針烙說 鈎割針烙四者。
猶斬刈之刑。
剪戮兇頑之法也。
如鈎。
先須識定何處。
皮肉筋脈浮淺。
而手力亦随病輕重行之。
如針。
先須識定内障證候可針。
歲月已足。
氣血甯定者。
方與之針。
庶無差誤。
針後當照證内治其本。
或補或瀉。
各随其證之所宜。
若止治其标。
不治其本。
則氣不定。
不久複為害矣。
割。
如在氣血肉三輪者可割。
而大一塊紅肉。
乃血之英。
心之華也。
若誤割之。
則目盲。
傷重者死。
有割傷因而惹風。
則為燥為潰爛。
為漏為目枯。
凡障若掩及風輪之重濃者可割。
如攀睛肉。
雞冠蚬肉。
魚子石榴。
赤脈虬筋。
肉睥粘輪等證可割。
凡鈎割見血。
及針犯血絡。
須以綿漬墨水之。
餘病及在風輪之淺者誤割之。
則珠破而目損矣。
烙能治殘風潰眩。
瘡爛濕熱。
久不愈者。
輕則不須烙而能自愈。
若紅障血分之病割去者。
必須烙定。
否則不久複生。
在氣分之白者。
不須用烙。
凡針烙皆不可犯及烏珠。
雖有惡障濃者。
鈎割亦宜輕輕淺淺。
披去外邊。
其内邊障底。
隻點藥緩伐。
久自潛消。
若鐮割風毒流毒瘀血等證。
當以活法審視。
不可拘于一定。
針瞳神發白。
一切内障。
在心融手巧。
輕重得宜。
須口傳目見。
非筆下可形容也。
卷八 七竅門上 金針開内障論(造金針法) 張飛疇曰。
内障一證。
皆由本虛邪入。
肝氣沖上。
不得外越。
凝結而成。
故多患于躁急善怒之輩。
初起之時。
不痛不癢。
視物微昏。
或朦胧如輕煙薄霧。
次則空中常見黑花。
或如蠅飛蟻垂。
睹一成二。
瞳神漸漸變色。
而至失明。
初時一眼先患。
次則相牽俱損。
能睹三光者可治。
若三光已絕。
雖龍樹複出。
亦難挽回。
古人雖立多名。
終不越有水無水之辨。
若有水而光澤瑩徹者易明。
無水而色不鮮明者難治。
忽大忽小。
收放如氣蒸動者。
針之立明。
若久視定而不動者為死翳。
縱水未枯。
治之亦難全複。
翳色白或帶青。
或如爐灰色。
糙米色者易明。
若真綠正黃色者不治。
凡翳不拘何色。
但有棱角。
撥即難落。
翳狀破散。
及中心濃重者。
非撥可除。
若猶能視物者。
其翳尚嫩。
不可便針。
俟翳老。
然後針之。
又一種翳色雖正。
水縱不枯。
目珠軟塌者。
此必不治。
不可輕用金針。
如一眼先暗。
而三光已絕。
其後眼續患。
亦難針治。
若夫瞳神散大。
或緊小。
或渾黑。
或變色而無障翳。
至不睹三光者。
此内水虧乏。
不在證治。
倪仲賢所雲。
圓翳冰翳。
滑翳澀翳。
散翳浮翳。
沉翳橫翳。
棗花翳。
白翳黃心。
黑水凝翳。
驚振内障等證。
金針撥之。
俱可複明。
但針後數日中。
宜服磁朱消翳等藥。
後則常服補腎調養氣血之劑。
以助其光。
其翳狀龍木論中已悉。
不暇再述。
姑以針時手法言之。
若江西流派。
先用冷水洗眼。
使翳凝定。
以開鋒針先刺一穴。
續進圓針撥翳。
或有開孔撥翳。
俱用鴨舌針者。
雲雖龍樹真傳。
但針粗穴大。
每至痛極欲暈。
餘所用毫針。
細而尖銳。
取穴輕捷。
全無痛楚。
然必擇吉日。
避風雨陰晦日。
酷暑嚴寒日。
令病患先食糜粥。
不可過飽。
少停向明端坐。
一人扶定其首。
禁止傍人喧雜。
醫者凝神澄慮。
慎勿膽怯手顫。
以左手大次二指。
按開眼胞。
使其轉睛向鼻。
睜目如努出狀。
右手大次中三指。
撚正金針鑲處之上。
看準穴道。
從外一邊。
離黑珠約半米長許。
平對瞳神。
下針最便。
必須手準力完。
一針即進。
切勿撓動。
使之畏忍。
所以開單瞽。
須遮蔽好眼。
方可進針。
進針之後。
以下唇略抵針柄。
輕輕移手于針柄盡處。
徐徐撚進。
第一宜輕。
稍重則痛。
俟針進約可撥至瞳神時。
以名指曲附大指次節。
承其針柄。
虛虛拈着。
向上斜回針鋒至瞳神内夾道中。
貼翳内面往下撥之。
翳即随落。
若不落。
再如前手法。
從上往下撥之。
倘三五撥不下。
須定穩念頭。
輕輕撥去自落。
惟死翳撥之不動者忌撥。
有撥落而複起者當再撥之。
其翳随針捺于黑珠之下。
略頓起針。
緩緩撚出。
但元氣虛人。
針後每多作嘔。
以托養神膏者屬胃氣也。
須預備烏梅之類。
勿使其嘔為妙。
嘔則防翳複上。
上則一兩月後複針。
翳既盡。
不可貪功多撥。
多撥則有傷損神膏。
嘔動胃氣之害。
凡翳嫩如漿。
不沾針首。
而不能撥下。
或撥下而複泛上滿珠者。
服補養兼消翳藥自明。
先與千金磁朱丸七服。
次與皂莢丸。
生熟地黃丸并進。
否則俟凝定再針。
不可限以時日。
有種翳雖撥落。
圓滑而捺下複滾上者。
必略縮針頭。
穿破其翳。
捺之自下。
不下。
亦如前用藥自消。
或有目珠難于轉内者。
針内亦得。
此名過梁針。
取穴較外稍遠一線。
針法與外無異。
但略覺拗手。
然鼻梁高者。
難于轉針。
不可強也。
若針右眼外。
下針之後。
換左手轉針撥翳。
手法亦須平日演熟。
庶無失誤。
出針之後。
令病者垂垂閉目。
用綿紙五七重。
量紙濃薄。
及天時寒暖封固。
更以軟帛裹黑豆數粒。
以線系定鎮眼。
使目珠不能動移。
動則恐翳複上。
是以咳嗽之人不宜用針。
亦是此意。
又肝虛人時有淚出。
勿用黑豆。
宜以決明子代之。
則無脹壓珠痛之患。
然覺緊則宜稍松。
覺寬則宜稍收。
以平适為主。
封後靜坐時許。
然後輕扶。
高枕仰卧。
不須飲食。
若饑則不妨少與。
周時後以糜粥養之。
戒食震牙之物。
及勞動多言。
不可扳動露風。
露風則疼痛。
疼痛則複暗。
不可不慎。
過七日方可開封看物。
切勿勞視。
亦有針時見物。
開封時反不見者。
本虛故也。
保元湯、六味丸。
補養自明。
針後微有咳嗽。
難用黃者。
以生脈散代之。
若形白氣虛者。
大劑人參以補之。
肥盛多痰濕者。
六君子加歸、芍以調之。
一月之内。
宜美味調攝。
毒物禁食。
不得高聲叫喚。
及洗面勞神。
百日之中。
禁犯房勞惱怒。
周年勿食五辛酒面等物。
若犯前所禁諸條。
緻重喪明者。
不可歸罪于醫也。
其有進針時。
手法遲慢。
目珠旋轉。
針尖劃損白珠外膜之絡而見血。
及傷酒客輩。
目中紅絲血縷者。
雖為小過。
切勿驚恐。
如法針之。
所謂見血莫驚休住手是也。
又進針後觸着黃仁。
而血灌瞳神。
急當出針。
而服散血之藥。
所謂見血莫針須住手是也。
法雖若此。
醫者能無咎乎。
又年高衛氣不固。
針時神膏微出者。
即與保元湯調補之。
開卦時白睛紅色。
勿訝。
以封固氣閉。
勢使然也。
其用針未熟者。
量針穴與瞳神。
相去幾許。
以墨點針上。
庶指下無過淺過深之惑。
凡初習針時。
不得以人目輕試。
宜針羊眼。
久久成熟。
方可治人。
諺雲。
羊頭初試。
得其輕重之宜。
正初習金針之要法。
不可以其鄙而忽諸。
造金針法用上赤不脆金。
抽作金絲。
粗如底針。
約長三寸。
敲作針形。
以小光鐵槌。
在镦上緩緩磋之。
令尖圓若繡針狀。
亦不可太細。
細則易曲易斷。
如覺柔軟。
再磋令堅。
不可锉擊。
恐脆則有傷。
斷入目中。
為害不淺。
緣金銀之性。
經火則柔。
磋擊則堅。
務令剛柔得宜。
以堅細中空慈竹三寸作柄。
則輕便易轉。
且不滑指。
柄中以蠟入滿。
嵌入大半。
留鋒寸餘。
針根用銀鑲好。
無使動搖。
針鋒以銀管護之。
先用木賊草擦令圓銳。
更以羊肝石磨令滑澤。
穿膚不疼。
則入目不痛。
方可用之。
造成後。
亦宜先針羊眼。
試其柔脆。
庶幾無失。
飛疇治畫師吳文玉母。
年五十四。
失明數年。
諸治罔效。
餘偶見之曰。
此内障眼。
可以複明。
何棄之也。
曰。
向來力能給藥。
治而不靈。
今縱有仙術可回。
力莫支也。
予曰。
無汝費。
但右眼之翳尚嫩。
遲半載可撥。
遂先與針左眼。
針入撥時。
其翳下而珠尚不清。
卦後因與磁朱丸七日。
開封視物模糊。
又與皂莢丸服而漸明。
其後自執鄙見。
謂一眼複明。
已出望外。
若命犯帶疾而全療之。
于壽有阻。
遂不欲更治右眼。
雖是知足。
誠亦愚矣。
又治孫搗。
年七十。
茹素五十餘年。
内障失明四載。
餘用金針。
先針左眼。
進針時外膜有血。
針入微有膏出。
觀者駭然。
餘于膏血中進針。
撥去翳障。
次針右眼。
出針兩眼俱明。
遂與封固。
用黑豆包系鎮眼。
因向來肝虛多淚。
是夕淚濕豆脹。
不敢寬放。
緻右眼痛而作嘔。
明晨告予。
令稍寬其系。
先以烏梅止其嘔。
用六味丸調服。
以補其肝。
遂痛止安谷。
至七日開封。
其右眼因嘔而翳複上。
侵掩瞳神之半。
視物已灼然矣。
許其來春複撥。
以收十全之功。
但針時有神膏漏出。
稠而不粘。
知壽源無幾為惜耳。
又治徐天錫。
内障十五年。
三載前曾有醫針之。
其翳撥下複上。
如是數次。
翳不能下。
委之不治。
乃甥周公來。
見餘針吳之寰内障。
兩眼俱一撥而明。
因詳述其故。
予曰。
此圓翳也。
遂同往與針。
其翳撥下。
果複滾上。
即縮針穿破其翳。
有白漿灌滿風輪。
因謂之曰。
過七日其漿自澄。
設不澄。
當俟結定再針。
則翳不複圓也。
過七日開封。
已能見物。
但瞳神之色不清。
其視未能了了。
令多服補腎藥。
将三月而視清。
又沈倩若。
年二十五。
患内障年餘。
翳狀白潤而正。
能辨三光。
許其可療。
臨時見其黑珠不定。
針下覺軟。
遂止針不進。
曰。
風輪動。
是肝虛有風。
目珠軟。
是神水不固。
辭以不治。
病者恻然曰。
予得遇龍樹。
許可複明。
今辭不治。
則終為長夜之人也。
免慰之曰。
汝姑服藥。
俟元氣充足。
方可用針。
後聞一醫不辨而與針治。
翳韌不能撥下。
終屬無功。
胡似不針之為上也。
又治楚商馬化龍。
患内障三月。
色含淡綠。
白珠紅赤而頭痛。
究其根。
是舟中露卧。
腦受風邪而成。
因其翳色低。
不欲與針。
複思本風而緻。
青綠有之。
且證未久。
猶為可治。
遂先與疏風。
次與清肝。
頭痛止目赤退。
然後針之。
其翳難落。
稍用力始開。
内泛黃綠沙于風輪。
似屬難愈。
服補腎養正藥兩月。
翳色變正。
再撥而明。
又陳彥錫夫人内障。
何宇昭内障。
李能九内障。
陳順源内障。
俱年遠一撥即明。
但服磁朱消翳藥。
後之調治各異。
彥錫夫人多郁不舒。
散結養神為主。
字昭肥白多痰。
理脾滲濕養神為主。
能九勞心沉默。
宣達補血養神為主。
順源善飲性暴。
開封時風輪紅紫。
瞳神散闊。
視物反不若針時明了。
此火盛燔灼。
瞳神散漫。
平肝降火斂神為主。
凡此不能枚舉。
總在臨證變通。
非執成見之可獲全功也。
又治趙妪内障。
進針一撥。
漿泛風輪全白。
兩目皆然。
服消翳藥。
一月後能視。
此屬包漿内障。
與圓翳似同而别。
并識以曉未經曆者。
卷八 七竅門上 目痛 目痛有二。
一謂目白眼痛。
一謂目珠黑眼痛。
蓋目白眼痛屬陽。
故晝則疼甚。
點苦寒藥則效。
經所謂白眼赤脈法于陽是也。
目珠黑眼痛屬陰。
故夜則疼甚。
點苦寒藥反劇。
經所謂瞳子黑眼法于陰故也。
樓全善雲。
夏枯草散。
治目珠痛。
至夜則疼甚者神效。
血熱。
本方加當歸、芍藥。
虛人。
四物湯換生地加羌活、香附。
下咽則疼減。
風熱瞳痛甚。
瀉青丸、洗肝散選用。
白眼痛多有赤脈。
若惡寒脈浮為在表。
選奇湯。
脈實有力。
大府閉為在裡。
瀉青丸加薄荷、甘草。
亦有不腫不紅。
但沙澀昏痛者。
乃脾肺氣分隐伏之濕熱。
秋天多有此患。
故俗謂之稻芒赤。
瀉青丸加黃、甘草。
天行赤熱證目赤痛。
或睥腫頭重。
怕熱羞明。
涕淚交流。
裡巷老幼相傳。
治法前後不可鐮洗。
隻用童子小便煎黃連溫洗。
日三五遍。
更用宣胡二連、白礬、雄黃。
共研細調。
姜汁點大。
通其惡淚。
其痛立止。
先服洗心散一劑。
次用洗肝散一二服。
此證隻氣候瘴毒之染。
全屬外因。
雖有赤絲亂脈。
赤腫痛甚。
終不傷損瞳神也。
二七日不愈。
必犯本虛之故防變他證。
暴露赤眼證此證與天行赤熱眼同。
而天行能傳染。
此但患一人。
而無傳染。
天行雖痛腫而無翳。
此則痛而生翳。
為不同耳。
切不可鐮洗。
亦不可用補。
先宜酒煎散發散。
次與大黃當歸散疏通血氣。
洗以黃連、當歸、赤芍滾湯泡。
乘熱熏洗。
冷即再溫。
日三五次。
暴風客熱證卒然而發。
其證白仁壅起。
包小烏睛。
疼痛難開。
此肺經受毒風不散。
熱攻眼中。
緻令白睛浮腫。
雖有腫脹。
治亦易退。
非若腫脹如杯之比。
宜服瀉肺湯。
腫濕甚者。
稍加麻黃三四分。
赤腫甚者。
加黃連半錢。
生地黃一錢。
火脹大頭證目赤痛而頭目浮腫。
夏月多有此患。
有濕熱風熱。
濕熱多淚而睥爛。
風熱多脹痛而憎寒。
普濟消毒飲随證加減。
若失治則血滞于内。
雖得腫消。
而目必變也。
羞明怕熱證熱亮之處。
則目痛澀。
畏避不能開。
火郁于上也。
病在心肝脾三經。
火燥血熱。
偏在陽分。
蓋己之精光弱而不能敵彼之光者。
生料六味丸換生地去山萸。
加決明、羌活、芩、連。
若風氣攻注。
眵淚羞明。
密蒙花散。
風痛日久。
漸變作火而羞明畏熱。
頭目脹痛。
若以風藥與之則火愈熾。
此風火相煽。
選奇湯倍加蔥白。
怕熱皆有餘證。
羞明有不足證。
患久不已。
此風從火化也。
還睛丸。
若目不赤痛而羞明者。
乃血不足。
膽汁少也。
神效黃湯。
今人皆稱怕日羞明。
俗傳音近之誤。
睑硬睛疼證不論有障無障。
但或頭痛者尤急。
乃風熱痰火。
及頭風夾攻。
血滞于睥内所緻。
先用香油調姜粉擦之。
稍軟翻睥開導。
若堅硬之甚。
其脹日高。
雖治不退不軟。
此頭風欲成毒也。
石膏散加羌活、全蠍。
不應。
用通肝散。
若有障膜。
绛雪膏、石燕丹選用。
赤熱如邪證眼不赤不疼。
乍痛如神祟者。
陰陽升降不和。
氣血偏勝相攻使然。
或有血虛者。
下午痛。
大黃當歸散。
或有氣虛火旺者。
上晝痛甚。
助陽和血湯。
氣眼痛才怒氣則目疼。
肝火過旺也。
石決明、草決明、楮實、香附、木賊、甘草、川芎、蟬蛻等為末。
清茶調下。
珠痛如針證病屬心經實火。
若蓦然一二處如針刺。
目雖不赤。
亦是心經流火。
宜洗心散。
然此證多有體疲目勞。
營氣不上潮于目而如針刺之痛者。
宜養其營。
若降火則殆矣。
熱結膀胱證目病小便不通利而頭疼寒熱者方是。
若小便清利者非也。
宜先利其水。
後治其目。
五苓散加車前、滑石之類。
血熱。
導赤散合益元散。
肝風目暗證肝腎虛熱。
生風疼痛。
舉發無時。
眼睛墜疼。
頗有赤澀淚出。
眼前多花發。
一物如見兩般。
白蒺藜散、還睛丸選用。
大小雷頭風證不論偏正。
但頭痛倏疾而來。
疼至極而不可忍。
身熱頭旋。
惡心嘔吐。
目痛便秘。
若失治。
禍變不測。
目必損壞。
輕則HT凸。
重則結白如珠而變内障。
清震湯。
左右偏頭風證久則左發損左目。
右發損右目。
有左損反攻右。
右損反攻左而二目俱損者。
若外有赤痛淚熱等病。
則外證生。
若内有昏眇眩暈等病。
則内證生矣。
痛從内起止于腦。
則攻害遲。
痛從腦起止于内。
則攻害速。
若痛從中發。
及眉梁内上星中發者。
兩目俱害也。
從頭風例治之。
陽邪風證額闆眉棱骨痛也。
發則多于六陽用事之時。
元氣弱者。
則有内證之患。
若兼火者。
則有證外之病。
選奇湯、清空膏、還睛丸選用。
陰邪風證腦後枕骨痛也。
多發于六陰用事之時。
發則虛暈耳鳴。
久而不治。
内障成矣。
三因芎辛湯。
巅頂風證頂骨内痛極如錘如鑽也。
夾痰濕者。
每痛多眩暈。
若痛連及目珠而脹急瘀赤者。
外證之惡候。
若昏眇則内證成矣。
外證用羌活勝風湯。
内證沖和養胃湯。
痰濕。
礞石滾痰丸。
卒腦風證太陽内如槌似鑽而痛也。
若痛及目珠。
珠外有赤脂縱貫及瘀滞者。
外證之惡候也。
若珠不赤痛。
自覺視如雲遮霧障漸漸昏眇者。
内證成矣。
治法如巅頂風證。
急早治之。
以免後慮。
遊風證頭風痛無常位。
一飯之頃。
遊易數遍。
若痛緩而珠赤。
必變外障。
痛甚而腫脹緊急者。
必有瘀滞之患。
久而失治。
不赤痛而昏眇者。
内證成矣。
邪風證人素有頭風。
因而目病。
内經所謂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是也。
發則頭痛目亦病。
目病頭亦痛。
輕則一年數發。
重則連綿不已。
先用羌活勝風湯。
次與還睛丸。
目中常若風吹狀者。
此火氣内伏。
陽氣不行于外也。
大追風散。
若無赤痛而止内脹昏眇者。
内證成矣。
卷八 七竅門上 目赤 目赤有三。
一曰風助火郁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