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大小府門

關燈
宜尿浸山楂、川連、丹、皮海石、玄明粉之類。

    小便艱澀如淋。

    短而不作痛者。

    虛也。

    六味丸加鹿茸、肉苁蓉。

    如莖中不痛而癢者。

    此屬精虛。

    八味丸。

    小便淋瀝。

    莖中痛不可忍。

    相引脅下痛。

    參苓琥珀散。

    有服五苓散不效。

    用生料鹿茸丸卻愈。

    此皆下元虛冷之故。

    胞痹小便淋瀝澀痛。

    腎虛膀胱積熱也。

    腎瀝湯。

    胞痹不得小便。

    小腹痛。

     若沃以湯。

    則小便雖澀而略通者。

    此膀胱虛寒也。

    茯苓丸。

    虛寒甚者。

    巴戟丸。

    老人精氣已衰。

     猶不絕欲。

    小便淋瀝。

    小腹脹閉而牽引谷道。

    或溺血梗痛。

    腎氣丸加牛膝。

    熱極成淋。

    莖中痛。

     五苓散減桂大半。

    加滑石、木通、生甘草梢。

    口苦咽幹。

    小便赤澀。

    或欲成淋。

    清心蓮子飲。

    伏暑成淋。

    五苓和益元散。

    虛人。

    生脈散。

    不時服之。

    小便自清。

    後有幾點血者。

    五苓散加牛膝、熟地、紫菀。

    有因怒而緻淋者。

    非青皮、沉香、山栀、木通不能已也。

    有因思慮成淋者。

    歸脾湯和五苓散并進。

    汗多而小便痛。

    暑月常有之。

    盛暑冷凍飲料既多。

    上停為飲。

    外發為汗。

    津液不通。

     小腸閉塞。

    五苓散加人參、甘草。

    名春澤湯。

    最為合劑。

    老人氣虛下陷成淋者。

    補中益氣加木通、澤瀉。

    以升麻、柴胡升九地之陰。

    木通、澤瀉降九天之陽。

    服之殊驗。

    心脾血虛。

    歸脾湯、辰砂妙香散選用。

    淡秋石治血淋莖中熱痛。

    降火最捷。

    但元氣下陷。

    小便多者禁用。

    血淋服諸藥不效。

     一味薏苡根搗汁服之。

    血淋每日用黃繭絲二兩。

    煮湯飲之。

    七日必效。

    留絲灰存性。

    蜜丸服之。

     并主婦人血崩。

    又生雞子黃。

    每日清晨沸湯調服二枚。

    其血自清。

    牛膝三兩。

    煮成。

    入麝少許頓服。

    名地髓湯。

    此治血淋要劑。

    但淋久不止。

    元氣下陷者。

    又為切禁。

    且虛人能損胃氣。

    及崩淋下血不止者。

    皆不宜服。

    以其滑精故也。

    樸硝雪白者。

    治痛淋殊效。

    每服二錢。

    血淋。

    用冷水下。

     氣淋。

    木通湯下。

    石淋。

    炒研用溫水下。

    石膏火。

    同琥珀滑石。

    乃石淋之要藥。

    然須質壯初起者宜之。

    老人絕欲太早成淋。

    生綠豆水浸。

    擂汁服之。

    然不若淡秋石擂水飲之。

    其效如神。

    一切淋濁屬實熱者。

     應手獲效。

    稍涉陰虛。

    甚于砒鸩。

    不可不慎。

     〔診〕少陰脈數。

    婦人則陰中生瘡。

    男子則氣淋。

    盛大而實者生。

    虛小而澀者死。

     薛立齋治一人。

    素膏粱。

    小便赤數。

    口幹。

    吐痰稠粘。

    右寸關數而有力。

    此脾肺積熱移于膀胱。

    先用黃芩清肺飲清理脾肺。

    次用滋腎丸、六味丸以滋腎水而安。

     又治一儒者。

    發熱飲水不絕。

    每如廁。

    小便澀痛。

    大便牽痛。

    此精竭複耗所緻。

    用補中益氣送都氣丸而安。

     石頑治内閣文湛持。

    夏月熱淋。

    醫用香薷飲、益元散。

    五日不應。

    淋澀轉甚。

    反加心煩不寐。

     乃弟廣文彥可。

    相邀往診。

    見其唇赤齒燥。

    多汗喘促。

    不時引飲。

    脈見左手微細。

    右手虛數。

    知為熱傷元氣之候。

    遂疏生脈散方。

    頻進代茶。

    至夜稍安。

    明日複苦溲便澀數。

    然其脈已向和。

    仍用前方不時煎服。

    調理五日而痊。

     又治太史沈韓倬。

    患膏淋。

    小便頻數。

    晝夜百餘次。

    晝則滴瀝不通。

    時如欲解。

    痛如火燒。

     夜雖頻迸。

    而所解倍常。

    溲中如脂如涕者甚多。

    先曾服清熱利水藥半月餘。

    其勢轉劇。

    面色痿黃。

     飲食艱進。

    延石頑診之。

    脈得弦細而數。

    兩尺按之益堅。

    而右關澀大少力。

    此腎水素虧。

    加以勞心思慮。

    肝木乘脾所緻。

    法當先實中土。

    使能堤水。

    則陰火不緻下溜。

    清陽得以上升。

    氣化通而疼澀廖矣。

    或雲。

    邪火亢極。

    反用參、補之。

    得無助長之患乎。

    曷知陰火乘虛下陷。

    非開提清陽不應。

    譬諸水注。

    塞其上孔。

    傾之涓滴不出。

    所謂病在下。

    取之上。

    若用清熱利水。

    則氣愈陷。

     精愈脫。

    而溺愈不通矣。

    遂疏補中益氣方。

    用人參三錢。

    服二劑。

    痛雖稍減。

    而病者求其速效。

     或進四苓散加知母、門冬、沙參、花粉。

    甫一服。

    徹夜痛楚倍甚。

    于是專服補中益氣。

    兼六味丸。

    用紫河車熬膏代蜜調理。

    補中原方。

    服至五十劑。

    參盡斤餘而安。

     卷七 大小府門 小便不禁(小便頻數遺溺) 王節齋曰。

    小便不禁。

    或頻數。

    古方多以為寒。

    而用溫澀之藥。

    殊不知陰虛屬熱者多。

    蓋火邪妄動。

    水不得甯。

    故不能禁而頻數也。

    是以老年人多頻數者。

    是膀胱血少。

    陽火偏旺也。

    治法宜滋腎水真陰。

    補膀胱津液為主。

    而佐以收澀之劑。

    六味丸加麥冬、五味之類。

    不可用溫藥也。

     戴氏雲。

    小便多者。

    乃下元虛冷。

    腎不攝水。

    以緻滲洩。

    宜八味丸、生料鹿茸丸。

    若小便常急偏數。

    雖多而所出常少。

    放了複急。

    不澀痛。

    卻非淋證。

    亦有小便畢。

    少頃将謂已盡。

    忽再出些少者。

    多因從忍尿行房事而然。

    宜生料五苓散加阿膠。

    吞加減八味丸。

    小便不禁而淋瀝澀痛者。

     此真陽不固而下滲也。

    固脬丸。

    不應。

    用加減桑螵蛸散。

    晝甚者。

    為陽虛。

    補中益氣加熟附子。

     夜甚者。

    為陰虛。

    八味丸。

    脬氣不足。

    小便頻數。

    晝甚于夜者。

    縮泉丸。

    或時清利過多。

    或時頻數赤澀者。

    舊用萆厘清飲。

    多不應。

    改用加減八味丸效。

    若夜起小便多者。

    八味丸加五味子。

     數而少為實熱。

    宜滲之。

    五苓減桂加滑石、甘草。

    數而色黃。

    虛熱也。

    宜滋陰六味丸。

    數而多。

     色白體羸。

    為真陽虛。

    升氣少而降氣多。

    須補右腎相火。

    八味丸加補骨脂、鹿茸。

    病後服苦寒洩利藥太過。

    小水不禁。

    或如稠泔色者。

    加減八味丸。

     小便頻數。

    勞而益甚者。

    屬脾氣虛弱。

    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

    若小便澀滞。

    補之益甚者。

    乃膀胱熱結也。

     赤芍、赤茯苓、黑山栀、生甘草、木通、滑石、淡竹葉。

    目白睛黃。

    加茵陳。

    有血。

    加當歸、延胡索。

    脈滑數盛。

    加大黃二錢。

    芒硝一錢。

    大便通。

    小便亦利也。

    其脾肺氣燥不能化生者。

    黃芩清肺飲。

    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者。

    滋腎丸。

    腎與膀胱俱虛。

    或肺氣不化。

    水泉澀數者。

    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若小便澀滞。

    或莖中痛。

    屬肝腎濕熱。

    龍膽瀉肝湯。

     遺溺經雲。

    督脈生病為遺溺。

    肝所生病為遺溺。

    膀胱不約為遺溺。

    仲景雲。

    下焦不歸則遺溺。

    天寒則腠理閉。

    氣濕不行。

    水下流于膀胱。

    則為溺與氣。

    故多溺而寒也。

    至于不禁。

    虛寒之甚。

    非八味丸、固脬丸、加減桑螵蛸散不效。

    然亦有熱客腎部而遺尿者。

    經曰。

    淫氣遺溺。

    痹聚在腎。

    此系熱證。

    其證發熱作渴。

    或時閉澀。

    或時自遺。

    或陰挺不能約制。

    午前小劑補中益氣加黑山栀。

    午後大劑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子。

    常服自效。

    夏月暑病遺尿者。

    白虎加人參湯。

    一服即應。

     有先因病淋。

    服利藥太多。

    緻溺不禁者。

    補中益氣少佐熟附子。

    有所傷損。

    污血蓄于胞中。

    亦令遺失。

    鹿角屑炙黃為末。

    和桃仁泥等分。

    酒調三錢。

    咳而遺溺屬膀胱。

    茯苓甘草湯。

    不應。

    五苓散。

    小兒胎中受冷遺尿。

    一味補骨脂炒研。

    臨卧紅酒調服。

    即不遺。

    孕婦及産後遺尿。

    見婦人門。

     石頑治吳興闵少江。

    年高體豐。

    患胞痹一十三年。

    曆治罔效。

    一日偶述其證于張涵高。

    涵高曰。

    此病隐曲難明。

    非請正于石頑張子。

    不能測識也。

    少江素忝交知。

    因是延餘。

    備陳所患。

    凡遇勞心嗔恚。

    或飲食失宜。

    則小便頻數。

    滴瀝澀痛不已。

    至夜略得交睫。

    溺即滲漉而遺。

    覺則阻滞如前。

    十三年來。

    服人參、鹿茸、紫河車無算。

    然皆平穩無礙。

    獨犯牡丹、白術。

    即脹痛不禁。

     五犯五劇。

    究竟此屬何疾。

    餘曰。

    病名胞痹。

    惟見之于内經。

    其他方書不載。

    是以醫不加察。

    并未聞其病名。

    此皆膏粱積熱于上。

    作強傷精于下。

    濕熱乘虛。

    結聚于膀胱之内胞也。

    素問雲。

    胞痹者。

    小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湯。

    澀于小便。

    上為清涕。

    詳此節經文。

    則知膀胱虛滞。

    不能上吸肺氣。

     肺氣不清。

    不能下通水道。

    所以澀滞不利。

    得湯熱之助。

    則小便澀澀微通。

    其氣循經蒸發。

    肺氣暫開。

    則清涕得以上洩也。

    因舉腎瀝湯方。

    服之其效頗捷。

    但原其不得甯寝。

    寝則遺溺。

    知肝虛火擾。

    而緻魂夢不甯。

    疏洩失職。

    所以服牡丹疏肝之藥則脹者。

    不勝其氣之竄。

    以擊動陰火也。

     服白術補脾之藥亦脹者。

    不勝其味之濁。

    以壅滞濕熱也服。

    人參、鹿茸、河車溫補之藥。

    平穩無礙者。

    虛能受熱。

    但補而不切于治也。

    更拟加減桑螵蛸散。

    用羊腎湯泛丸服。

    庶有合于病情。

    然八秩年高。

    猶恃體豐。

    不遠房室。

    藥雖中。

    難保前證不複也。

     又治徽友黃元吉。

    年六十餘。

    因喪明蓄外家。

    而患小便淋澀。

    春間因颠仆昏愦遺尿。

    此後遂不時遺溺。

    或發或止。

    至一陽後。

    其證大劇。

    晝日苦于溺澀不通。

    非坐于熱湯。

    則涓滴不出。

    交睫便遺之不禁。

    因求治于石頑。

    其脈或時虛大。

    或時細數。

    而左關尺必顯弦象。

    此腎氣大虧。

    而為下脫之兆也。

    乃與地黃飲子數服。

    溺澀稍可。

    遺亦少間。

    後與八味丸去丹皮、澤瀉。

    加鹿茸、五味、巴戟、遠志。

    調理而痊。

     又治陝客亢仁軒。

    年壯色蒼。

    體豐善啖。

    患胞痹十餘年。

    諸省名醫。

    俱藥之不應。

    亦未有識其病名者。

    癸醜夏。

    泊吳求治。

    其脈軟大而澀澀不調。

    不時蹲踞于地。

    以手揉其莖囊則溲從谷道點滴而滲。

    必以熱湯沃之始得稍通。

    寐則有時而遺其。

    最苦者。

    中有結塊如橘核之狀。

    外裹紅絲。

     内包黃水。

    雜于脂膩之中。

    與向所治高參議田孟先無異。

    此因恣飲不禁。

    酒濕乘虛襲入髓竅。

    故有是患。

    因令堅戒煙草火酒。

    濕面椒蒜。

    糟醋雞豕。

    炙爆等味。

    與半夏、茯苓、豬苓、澤瀉、萆、犀角、竹茹作湯。

    四劑不應。

    省其故。

    以西北人慣食等味。

    不能戒口。

    所以不效。

    乃令其堅守勿犯。

     方與調治。

    仍用前藥四劑。

    勢減二三。

    次與腎瀝湯加萆數服。

    水道遂通。

    溲亦不痛。

    但覺食不甘美。

    後以補中益氣加車前、木通。

    調之而安。

    此與高參議田孟先證雖同而治稍異。

    高則因遠遊。

     恣樂妓館緻病。

    故用腎瀝湯、加減八味丸收功。

    田由陰虛多火。

    故用腎瀝湯、生脈散合六味丸收功。

    若萆厘清滲水傷精之味。

    鹹為切禁。

    此則肥盛多濕。

    故先與清胃豁痰之藥。

    然後理腎調脾。

     為治不得不異耳。

     又治禦前侍衛金漢光。

    年逾花甲。

    初夏誤飲新酒緻病。

    前有淋瀝澀痛。

    後有四痔腫突。

    此陰虛熱陷膀胱也。

    先與導赤散。

    次進補中益氣。

    勢漸向安。

    惟庭孔澀痛未除。

    或令服益元散三服。

     遂緻遺溺不能自主。

    投劑不應。

    直至新秋。

    脈漸弱。

    因采腎瀝之義。

    以羯羊腎制補骨脂。

    羊脬制菟絲子。

    濃煎桑根皮汁制螵蛸。

    甫進三日。

    得終夜安寝。

    涓滴靡遺矣。

     卷七 大小府門 小便黃赤 内經曰。

    諸病水液混濁。

    皆屬于熱。

    夫小便黃赤有四。

    一屬肝熱。

    經曰。

    肝熱病者。

    小便先黃是也。

    二屬胃熱。

    經曰。

    胃足陽明之脈。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消谷善饑。

    溺色黃是也。

    三屬肺虛。

    經曰。

    肺手太陰之脈。

    氣虛則肩背痛。

    寒則少氣不足以息。

    溺色變是也。

    四屬腎虛。

    經曰。

     冬脈者腎也。

    冬脈不及。

    則令人中清。

    脊中痛。

    少腹滿。

    小便變是也。

    汗多而小便赤澀。

    夏月多有此證。

    盛暑汗既多。

    膀胱閉澀。

    則水不運下。

    四君子合五苓散。

    或五苓合生脈。

    或生脈合保元。

    或消暑丸、清燥湯選用。

    有小便赤短。

    體倦食少。

    缺盆痛。

    此脾肺腎俱虛也。

    補中益氣下六味丸。

    滋其化源自愈。

    誤用滲利必危。

    已經分利。

    或病後有此。

    屬脾肺氣虛。

    不能施化。

    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

    尺脈數大。

     陰火上炎。

    而小便赤少者。

    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肝熱者。

    頻欲解而赤澀梗痛。

    時覺凜凜。

    或發寒熱。

    六味丸多加牛膝。

    脈盛氣實者。

    龍荟丸。

    胃熱者。

    口中幹淡引飲。

    肌膚壯熱。

    竹葉石膏湯。

     膀胱熱甚者。

    滋腎丸。

     卷七 大小府門 遺精 經曰。

    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腎者。

    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五髒主藏精者也。

    傷則失守。

    謂一髒之真不得其正。

    則一髒之病作矣。

    厥氣客于陰器。

    則夢接内。

    厥陰主筋。

    故諸筋統系于肝也。

    腎為陰。

    主藏精。

    肝為陽。

    主疏洩。

    故腎之陰虛。

    則精不藏。

    肝之陽強。

    則氣不固。

    若遇陰邪客于其竅。

    與所強之陽相感。

    則精脫而成夢矣。

    所謂陽強者。

     乃肝藏所寄之相火強耳。

    故治以腎肝為主。

    亦有不在腎肝。

    而在心肺脾胃之不足者。

    然必傳于腎肝而後精方走也。

    治法若從他髒而起。

    則以初感病者為本。

    腎肝聚病者為标。

    若由腎肝二髒自得者。

    獨治腎肝。

    陰陽離決。

    水火不交通者。

    則既濟之。

    陰陽不相抱負者。

    則調和之。

    陽虛者補其氣。

    陰虛者補其血。

    陽強者瀉其火。

    有正治反治。

    從少從多。

    随其攸利。

    夢與人交接為夢遺。

    相火之強為患。

    不因夢感而自遺者。

    為精滑。

    心腎之傷居多。

    因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而為白淫者。

     治法有五。

    神氣浮遊。

    宜補中益氣湯加菖蒲。

    下朱砂安神丸。

    思久成痰。

    迷于心竅。

    宜先服四七湯以豁其痰。

    後用豬苓丸、威喜丸調之。

    思想傷陰。

    八味丸去附子。

    加酒黃柏以滋養之。

    用心太過。

    心不攝腎以緻失精者。

    遠志丸。

    因思欲不遂。

    則耳聞目見。

    其精即出。

    名曰白淫。

    辰砂妙香散。

    色欲過度。

    下元虛憊。

    滑洩不禁。

    六味丸加鹿茸、五味、龍骨。

    失精夢洩。

    亦有因郁火而得。

     故壯年火盛。

    多有流溢者。

    若以虛冷用熱劑。

    則精愈失。

    滋腎丸加生地、茯神、棗仁、菖蒲。

    夢遺為肝熱膽寒。

    以肝熱則火淫于外。

    魂不内守。

    故多淫夢失精。

    或時心悸。

    肥人多此。

    宜清肝。

     不必補腎。

    溫膽湯加人參、茯神、棗仁、蓮肉。

    遺精腰疼。

    六味丸加杜仲、五味、菟絲、苁蓉。

     中年以後。

    還少丹。

    精氣不足。

    吸吸短氣。

    遺精盜汗。

    濟生鹿茸丸。

    斫喪太過。

    滑洩不禁。

    兼心脾氣虛。

    飲食少進者。

    金鎖玉關丸加參、。

    脾腎俱虛。

    敗精失道。

    精滑不固者。

    九龍丹去當歸。

     加萆。

    五味。

    然不若萃仙丸尤妙。

    所謂敗精失道者。

    非敗精不洩而有所蓄滞也。

    以精竅屢開。

     不能閉密。

    失其常度而流溢不止。

    故宜止澀之劑。

    小便過多。

    而便後常有滑精者。

    補中益氣湯下縮泉丸。

    痛而小便頻數者。

    禁用縮泉。

    以益智壯火。

    烏藥耗氣。

    非陰虛多火人所宜。

    遺精莖中癢而水道不禁。

    是陽虛有火。

    加減八味丸。

    脾虛不能堤水。

    水虧不能制火者。

    聚精丸加參、術、芡實、蓮須、五味。

    常服有效。

    大抵夢遺多是陰虛火氣用事。

    苟非确系陽虛。

    桂、附、鹿茸等助陽之藥。

    慎勿輕用。

    非确系氣虛。

    參、術、遠志輩益氣之味。

    不可漫施。

    試觀夢遺。

    必在黎明陽氣發動之時。

    其為陰虛陽擾可知矣。

    凡身有熱而脈洪滑。

    皆因于熱。

    犀角、山栀、麥冬、茯神、竹葉、木通、豬苓、生地、蓮肉。

    凡屬郁滞積熱等證。

    貴在疏洩。

    醫者不知。

    但用固澀。

    反增其疾矣。

    宜滋腎丸、豬苓丸清利之。

    肥盛之人遺濁。

    滾痰丸下之最妙。

    脾胃濕熱之人。

    及飲食濃味太過。

    與酒客輩痰火為殃。

    多緻不夢而遺洩。

    宜二陳、二術。

    加濃樸、黃柏、升、柴。

    使清升濁降。

     脾胃健。

    而遺滑止矣。

    仲景治失精夢交。

    少腹弦急。

    脈虛遲。

    或芤動微緊。

    用桂枝龍骨牡蛎湯。

     及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或悸或衄。

    此陽上升而不降。

    陰獨居内而為夢。

    用小建中湯和之。

    此世俗所昧也。

     陸麗京曰。

    遺精之源有三。

    有斫喪太過。

    腎氣不藏。

    無夢而遺者。

    當益精以壯火。

    如鹿茸丸、安腎丸、聚精丸、九龍丹、金鎖玉關丸之類。

    有勞心太過。

    心腎不交。

    酣卧而遺者。

    當實土以堤水。

     如歸脾湯、妙香散、遠志丸。

    補中益氣湯、朱砂安神丸之類。

    有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

    妄夢而遺者。

    當瀉火以甯水。

    如滋腎丸、威喜丸、本事豬苓丸、清心蓮子飲之類。

    三者其源各異。

    若當清利而反補澀。

    滋患愈甚。

    當補澀而反清利。

    陽氣愈微。

    當升補而反滋陰。

    元氣愈陷。

    不可不求其故。

    而為施治也。

     丹溪治一人二十餘歲。

    攻舉子業。

    四鼓猶未就枕。

    于卧間。

    玉莖但着被與股便夢交接脫精。

     飲食日減。

    倦怠少氣。

    此用心太過。

    二火俱起。

    夜不得睡。

    血不歸肝。

    腎水不足。

    火乘陰虛。

    入客下焦。

    鼓其精房。

    則精不得聚藏而欲走。

    因玉莖着物。

    猶厥氣客之。

    故作接内之夢。

    于是上則補心安神。

    中則調理脾胃。

    升舉其陽。

    下則益精生陰固陽。

    不三月而瘥。

     沈朗仲治王雨泉。

    壯年氣弱。

    溺後精水淋漓不斷。

    服六味丸不應。

    易八味丸。

    反加澀痛。

    兩尺脈數而氣口虛大。

    此土虛不能堤水也。

    與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

    十劑而痊。

     宗伯學士韓慕廬三公郎祖昭。

    素禀清。

    宿有精滑不禁之恙。

    邀石頑診之。

    脈得微弦而數。

     尺中略有不續之象。

    此不但腎氣不充。

    抑且氣秘不調。

    愈不能司封藏之令耳。

    為疏六味丸去澤瀉加鳔膠、五味。

    略兼沉香于補中寓宣。

    法雖如此。

    但久滑竅疏。

    難期速應。

    毋怪藥之不力也。

     卷七 大小府門 赤濁白濁(白淫筋疝) 濁之為證。

    莖中熱痛。

    如火灼刀割。

    溲溺自清。

    惟竅端時流穢濁如膿。

    淋瀝不斷。

    初與溲溺不相混濫。

    時醫不知其故。

    多以利水之劑。

    雜投不已。

    因而增劇者。

    往往有之。

    蓋由敗積瘀腐者十中六七。

    由濕熱下注與脾虛下陷者。

    十常三四。

    必先補中氣。

    兼升舉之。

    而後分其髒腑氣血。

     赤白虛實以治。

    與夫他邪所傷者。

    固在瀉熱補虛。

    設腎氣虛甚。

    或火熱亢極者。

    則不宜純用寒涼。

     必反佐治之。

    在達人觀變耳。

    色白如泔。

    或如腐花腐漿。

    而馬口不幹結者為濕。

    色黃赤而馬口幹靥者為火。

    此皆為濁。

    胃中濕熱下流也。

    又濁而清者為濕。

    痛者濕兼熱也。

    有溺時結塊阻滞作痛。

     塊中内蓄水泡者。

    此必醉酒使内。

    酒濕乘虛襲入精竅也。

    粘膩如膠。

    或心動辄遺。

    或溺後遺下者。

     皆精病。

    與濁無幹。

    肥人白獨白帶。

    多是胃中濕熱。

    濁痰下流。

    滲入膀胱。

    謂之便濁。

    與腎絕不相幹。

    雖溺後便出濁塊。

    卻不牽膩。

    用二陳加川萆、澤瀉、姜汁炒黃柏。

    濁物中有水泡者。

    二陳倍半夏加豬苓、澤瀉、滑石、麝香、赤小豆、竹瀝、姜汁之類。

    赤者。

    去半夏加琥珀、延胡索、赤芍藥、椿根皮。

    若腎虛淫火易動。

    精離其位而成精濁者。

    其精牽膩如膏。

    雖不便溺。

    亦常有之。

     用九龍丹收攝之。

    若忍精不洩。

    流入竅隧而患白濁。

    用五苓散。

    赤濁。

    用豬苓湯。

    并加麝少許。

     小便頻數。

    莖中痛。

    調下益元散。

    赤者。

    少加朱砂。

    晝甚者。

    屬上焦燥熱。

    氣化不行。

    益智、烏藥。

    皆不可用。

    宜清心蓮子飲。

    虛者。

    妙香散二方選用。

    心經伏暑而赤濁者。

    五苓散減桂合生脈散。

    肥人濕痰成濁。

    二陳加二術、黃柏、神曲。

    黑瘦人脈洪數。

    五心煩熱。

    頰赤唇幹。

    小便赤濁。

     龍膽瀉肝湯。

    曾見白濁人。

    服涼藥不效。

    一味生白果即愈者。

    以其專祛濕濁污垢故也。

    脾虛下陷者。

    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

    有小便如常。

    放流濁物。

    兩尺脈沉弱。

    足膝痿弱。

    白濁頻數。

     凝白如油。

    光彩不定。

    漩腳澄下如膏糊。

    六味丸加萆、麥冬。

    莖中大痛。

    便赤口渴。

    脈來滑數者。

    宜與清熱利水。

    津液自行。

    四苓散加生地、麥冬、芩、栀、知、柏之類。

    丹方。

    治白濁。

    用枸杞一錢五分。

    菟絲、車前、韭子各一錢。

    蓮子去心二十一粒。

    入豬尿脬内。

    煮一伏時。

    加蔥酒啜汁。

    并食豬脬、蓮子。

    連服二三次效。

     白淫者。

    一時流放白水。

    火郁故也。

    加味逍遙散。

    小腹急痛。

    便溺失精。

    溲出白液。

    桂枝加龍骨牡蛎湯。

    脾風傳腎。

    小腹痛。

    冤熱出白液。

    名曰蠱。

    左傳以喪志名為蠱病。

    乃真元不守也。

     當歸内補建中湯加黃。

     筋疝者。

    莖中作痛。

    筋急縮。

    或作癢。

    或腫。

    或筋緩不收。

    白物如精。

    随溺而下。

    此腎不虛。

     而肝經濕熱火旺也。

    龍膽瀉肝湯。

     〔診〕濁證脈大而澀。

    按之無力。

    或微細。

    或沉緊而澀為虛。

    動滑為實。

    尺脈虛浮急疾者。

    皆難治。

    遲者易治。

     卷七 大小府門 前陰諸疾 (陰縮陰縱陰痿陰冷陰腫痛陰中癢) 前陰所過之脈有二。

    一曰肝脈。

    二曰督脈。

    經雲。

    足厥陰之脈。

    入毛中。

    過陰器。

    抵少腹。

     是肝脈之所過也。

    又雲。

    督脈者。

    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

    循陰器。

    男子循莖下至篡。

    與女子等。

    是督脈之所過也。

     陰縮陰縱經曰。

    足厥陰之筋。

    傷于寒則陰縮入。

    傷于熱則挺縱不收。

    治在行水清陰器。

    陰縮。

    謂前陰受寒入腹内也。

    本虛。

    四逆湯加人參、肉桂。

    挾表邪發熱。

    黃建中加熟附三五分。

     挾食。

    枳實理中湯加熟附五七分。

    發熱面赤戴陽。

    稍加黃連三四分。

    陰縱者。

    謂前陰受熱。

    挺縱不收也。

    小柴胡湯加酒黃柏。

    濕熱。

    龍膽瀉肝湯。

    強中有肝火盛強。

    有金石性發。

    其證莖盛不衰。

    精出不止。

    多發消渴癰疽。

    若因下焦伏火。

    宜用知母、生地、麥冬、黃芩、黑參、甜桔梗、黃連、栝蒌根、地骨皮、石膏、生甘草、大豆、豬腎之類。

    以解毒為主。

    若因腎虛肝熱。

    宜用熟地、龜闆、丹皮、茯苓、黑參、沙參、天冬、麥冬、澤瀉、五味之類。

    以補陰為主。

    夏子由奇方。

    治玉莖長硬不痿。

    精出。

    捏之則脆癢如刺針。

     方用補骨脂、家韭子各一兩為末。

    每服三錢。

    水煎日三。

     陰痿。

    當責之精衰。

    斫喪太過所緻。

    經雲。

    足厥陰之經。

    傷于内則不起是也。

    仲景八味丸特妙。

    甚者。

    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