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大小府門
關燈
小
中
大
寒之極。
所以反能食者則死。
反發熱者不死。
若痢證則能食者不死。
發熱者多死也。
周慎齋曰。
凡生病處。
皆為陰為火。
為陽氣不到。
若陽氣所到之處。
斷無生病之理。
痢疾不發于夏。
而發于秋者。
蓋夏時陽氣盡發于表。
太陰主裡。
濕土用事。
純陰無陽。
或過食生冷。
積而不化。
積久成熱。
痢之所由起也。
不發于夏者。
無陽則陰不運。
發于秋者。
陽氣入裡。
攻之使然也。
治法。
宜以苦寒之藥。
燥濕滌熱。
佐以辛熱助陽。
開郁達氣。
故曰。
行血則便紅自愈。
調氣則後重自除。
雖然。
亦有虛實之辨。
淺深之别。
未可以概治也。
心者。
血之主也。
肺者。
氣之主也。
凝滞則傷氣。
郁熱則傷血。
氣既病。
則心肺亦病矣。
而小腸者。
心之合也。
大腸者。
肺之合也。
二經皆出納水谷。
轉輸糟粕之官也。
而胃又為大小腸之總司。
肺移病于大腸。
則氣凝澀而成白痢。
心移病于小腸。
則血凝澀而成赤痢。
大小俱病。
則赤白互下。
胃土傳濕熱于大小腸者。
痢色兼黃。
如胃中先傷冷物。
以緻胃寒不能遊溢精氣上輸于脾。
脾即不能散精以上歸于肺。
則津液留滞于胃。
即為胃家之積。
其證嘔逆惡心。
其狀色如桃膠而不臭。
右關脈沉細而緊。
宜用濃樸、木香、幹姜、肉桂、吳茱萸等。
虛人可用附子理中湯。
非大小腸積之可比也。
至于色之黑者。
分為二種。
如焦黑之黑者。
此熱極反兼勝己之化也。
黃芩芍藥湯下香連丸。
如漆黑之光者。
此瘀血凝久而然也。
桃核承氣湯。
丹溪謂仲景可下者。
悉以承氣下之。
大黃之寒。
其性善走。
佐以濃樸之溫。
善行滞氣。
緩以甘草之甘。
飲以湯液。
蕩滌腸胃。
滋潤輕快。
積行則止。
局方例用熱藥為主。
澀藥為臣。
用之于下痢清白者猶可。
其裡急後重者。
皆屬于火。
又加以溫熱之藥。
非殺而何。
大凡熱痢。
仲景雖有用大承氣者。
然皆指傷寒熱邪傳裡緻病。
非滞下之謂。
蓋大黃專攻濕熱。
在所必需。
芒硝專攻燥結。
滞下總有裡急後重。
其積滞已是下注。
故無複用芒硝之理。
若系寒積。
又須姜、桂、吳茱萸以溫之。
以寒積多屬于虛也。
至于通因通用。
原有兩法。
有酒蒸大黃。
有蠟丸巴豆。
分析甚明。
況滞下多因寒滞郁熱而成。
世俗恒用姜茶煎。
赤。
倍芽茶。
白。
倍生姜。
往往獲效。
豈可偏執為熱哉。
積有新舊之分。
舊積者。
氣血食痰所化也。
新積者。
舊積已去。
未幾而複生也。
然舊積宜下。
新積禁下。
其故何也。
蓋腸胃之熟腐水谷。
轉輸糟粕者。
皆營衛灑陳于六腑之功。
今腸胃有邪。
則營衛營運之度。
為之阻滞。
不能施化。
故衛氣郁而不舒。
營血澀而不行。
于是飲食結痰停于胃。
糟粕留于腸。
與氣郁血澀之積。
相挾而成滞下矣。
必當下之以通其壅塞。
既下之後。
升降仍不行。
清濁仍不分。
則衛氣複郁。
營血複澀。
又成新積。
烏可複下乎。
但理衛氣。
和營血。
以調順陰陽。
則升降合節。
積亦不滞而自化矣。
然舊積亦有不可下者。
或先因脾胃之虛。
不能轉輸其食積。
必當調補脾胃。
兼行氣之藥。
俾虛回而痢自止。
世俗治痢。
隻守清熱破氣攻積涼血利水等法。
雖朝夕更醫。
出入增減。
不過如此。
已瀕于危。
猶曰血色依然。
腹痛未減。
誰敢溫補。
死無後悔。
傷哉。
痢初起時。
便見膿血者。
宜調氣和血。
氣分藥必不可少。
若但見白膿。
宜調氣消積。
不可用血藥。
引邪入于血分。
必變膿血也。
白痢初起。
裡急後重。
頻欲登圊。
及去而所下無多。
才起而腹中複急。
皆濕熱凝滞所緻。
胃苓湯加木香、砂仁。
血痢初起。
腹痛迸迫。
或脈數大。
身有微熱者。
先與小建中湯和之。
中有肉桂。
伐肝和營最捷。
膿血稠粘。
勢甚不可遏者。
黃芩、芍藥、延胡索、木香、砂仁。
腹痛。
少加肉桂以和之。
血積稠濃。
可用黃連。
若略見少血。
或稀淡者。
不可便用苦寒。
戕犯胃氣。
為害不淺也。
凡血色紫黯。
屢服涼藥。
而所下愈多。
作冷痢治。
故血色如豬肝。
如紫草。
如苋菜汁者。
非炮姜不治。
理中湯去參。
加肉桂、木香、肉果、烏梅。
純下血而色鮮濃濃者。
此心脾伏熱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有食積。
枳術丸加濃樸、黃連、木香、延胡索。
赤痢初起。
宜加延胡。
最散血積。
小兒八歲已内者。
作食積治。
風入腸胃。
純下清血。
或濕毒下血。
胃風湯加枳殼、荊、防。
風入腸胃。
下痢青綠雜色。
神術湯。
下痢腹痛異常。
脈沉而緊。
無熱證者。
先以姜、桂之類溫之。
後理積滞。
裡急而至圊反不能即出者。
氣滞也。
疏通為主。
重則小承氣。
輕則黃芩芍藥湯。
裡急而頻見污衣者。
氣脫也。
補中益氣去當歸加木香。
濕熱下痢後重。
升陽除濕湯。
虛滑而後重者。
圊後不減。
以得解愈虛故也。
養髒湯。
白痢初起。
但腹痛後重。
不能食。
小便卻清痢者。
為虛寒。
二陳湯加炮姜、焦術、濃樸、木香、砂仁。
能滌除痰積。
宜加用之。
後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
是以用大黃、槟榔輩。
此實也。
若久痢後重不除。
此脾氣下陷之故。
宜升、柴以升提之。
槟榔、枳殼皆當禁用。
若肺氣郁在大腸。
腹痛後墜。
理氣藥中。
須加桔梗以開之。
亦有積已去而過食濃味生冷複重者。
建脾兼消導為主。
痢如膠凍。
或如鼻涕。
或如魚腦。
此為冷痢。
先用木香、焦術、豆蔻、砂仁、濃樸。
次用理中湯加木香。
不應。
更加诃子、粟殼。
下痢脈遲緊。
腹痛未欲止。
當溫消之。
枳實理中湯。
下痢清白。
手足厥冷。
腹痛不已。
附子理中湯。
積久冷痢。
少腹酸痛。
結滞不爽。
及下久連年不止。
千金溫脾湯。
冷痢。
去甘草。
加桂心。
倍香附、人參。
熱痢。
去桂心。
加大黃一錢。
姜、附、人參各減一錢。
久痢不瘥。
雖所下漸減。
而津血枯槁。
肛門澀滞者。
千金羊脂煎潤以導之。
羊脂。
本經專主下痢脫肛。
腹中絞痛。
而世罕知用。
惜哉。
暴下積日久不止。
千金附子湯。
久痢虛冷滑脫。
脈細。
皮寒少氣。
畏食不能言。
或時發虛熱者。
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肉果、诃子。
下痢臍下攪痛。
桃花丸。
下痢久脫。
虛冷白滞。
大桃花湯。
熱痢二三年不止者。
濃樸湯。
久痢。
所食之物皆不化。
四肢沉重。
肌肉消盡。
椒艾丸。
下痢發熱。
自汗脈弦者。
是伏邪所發。
法當從表解散。
倉廪湯。
有一方長幼相染者。
謂之時疫痢。
亦宜倉廪湯。
一種陰虛痢疾。
切戒攻積之藥。
凡見痢下五色。
膿血稠粘。
滑洩無度。
發熱煩渴。
臍下急痛。
至夜轉劇而惡食。
或下鮮血者。
便屬陰虛。
急宜救熱存陰為主。
如駐車丸、阿膠丸、歸連丸、阿膠梅連丸、千金黃連湯、黃連阿膠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等方選用。
下痢至夜發熱。
煩渴引飲。
為津液受傷。
内水虧竭。
燎原之火自焚。
不得不引外水以濟急。
切不可用香燥之藥。
錢氏白術散加烏梅。
下痢失氣者。
當利小便。
陰氣前通。
則陽氣自化矣。
五苓散加木香。
痢仍不止。
以诃子、濃樸、橘皮等分。
丸服。
下痢大孔痛。
宜溫之。
黃建中加木香、當歸。
痢後大便秘澀。
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
或少有白膽。
此為氣虛下陷。
慎勿利之。
但舉其陽。
則陰自降矣。
補中益氣湯加防風。
下痢後裡急後重不除。
風邪傷衛。
衛氣不行也。
非三奇散不愈。
蠱注毒痢。
血如雞肝。
心煩腹痛者。
茜根丸。
虛人。
理中湯加黃連、烏梅。
不應。
用烏梅丸。
下利後遍身浮腫。
五苓散。
用生術、肉桂。
加升、柴。
利後虛浮。
六君子加木香、肉桂。
初利膿血稠粘。
勢甚宜下者。
一味大黃。
酒蒸為丸。
赤多。
用溫酒下百丸。
白多。
用淡姜湯下七十丸。
以奪其勢。
然後調理則易愈。
冷熱不調。
下利赤白。
兼冷食食積者。
連理湯加枳實、砂仁。
下利幹嘔者。
胃虛而寒熱錯雜也。
外台黃芩湯。
先前白利。
後變膿血者。
戊己丸。
先前白利。
後變鮮血者。
四物湯去地黃。
加炮姜、炙甘草、木香。
先前膿血。
後變赤白青黑。
腹痛倍常者。
駐車丸。
先前膿血。
後變白沫白膿者。
補中益氣加炮姜、赤石脂。
下利日百度。
精神委頓。
反不痛者。
此邪氣勝。
正氣微。
不能鼓激也。
難治。
有患利晝夜不及數度。
而反發熱。
心下痞悶。
不能食而嘔。
其有晝夜不止百度。
反脈靜身涼而能食。
何也。
曰。
利之邪客于下焦。
由橫連竟傳大腸。
原無反熱之理。
以中焦無病。
雖下利無度。
不礙飲食。
惟邪發于中焦。
由橫連入胃。
以胃受病。
自不欲食也。
凡風寒傷于營衛之中。
則為瘧。
飲食傷于腸胃之内。
則為利。
而世有瘧後痢。
痢後瘧者。
此則表氣不固。
邪氣内犯而緻也。
若瘧邪發洩已盡。
必無複為利疾。
皆由元氣下陷。
脾氣不能升舉。
故風寒暑濕。
得以襲入而為利耳。
又有利後似瘧非瘧。
乃陰陽兩虛。
陽虛則惡寒。
陰虛則發熱。
故寒熱交戰似瘧也。
又有瘧利齊發。
瘧止而痢甚者。
皆是脾胃之氣虛陷所緻。
并宜先與黃建中。
加木香、濃樸之類。
次與補中益氣加姜、桂。
若服後痢減而瘧作。
此陽氣得補而與陰争也。
再與補中益氣少加桂、附。
助陽祛陰則愈。
凡久痢年高。
與産後病後。
諸瘡疽及瀉後作痢。
慎不可用攻伐之劑。
急宜醒脾崇土。
補中益氣加炮姜、木香。
有血。
加烏梅、芍藥。
下痢六七日。
經盡。
當有結糞。
若至十三日再經。
結糞不出者。
此胃氣告匮也。
慎不可更與攻克之劑。
惟培養正氣。
庶有生機。
下痢以胃氣為本。
胃失生長。
故惡物而不欲食。
但得思食。
無分何物。
與之遂獲愈者。
此胃氣勝故也。
凡痢下如魚腦。
或如豬肝。
皆半死半生。
下如塵腐色。
大孔開如竹筒不收者。
或如屋漏水。
或純下鮮血。
及如赤豆汁。
唇如朱紅者。
皆不可治。
石頑曰。
腸之證。
内經原有下血。
下白沫。
下膿血之異。
推詳脈證。
大抵以白沫屬寒。
其脈應沉。
膿血屬熱。
脈應滑大。
若見白沫而脈反浮。
見膿血而脈反弦澀懸絕。
為脈不應病。
故皆主死。
其扼要尤在身熱則死。
寒則生。
為大關捩。
以腸胃受病。
不當更見表熱。
表熱則外内俱困。
将何所恃而與攻救邪。
更詳髒腑諸痢。
鹹以脈沉小為可治。
血溫身熱主死。
内經大義如此。
再推仲景論痢。
以身熱手足溫。
為陽回可治。
厥逆不返。
為陽絕主死。
此蓋指傷寒陰證而言。
不可與夏秋腸并列而論也。
然下痢豈無身熱得生者。
凡挾邪之痢。
與時行疫痢。
皆有身熱。
但當先撤表邪。
自然身涼痢止。
當知内經所言血溫身熱。
乃陰虛之本證。
此則兼并客邪耳。
及觀先輩論痢。
并以白沫隸之虛寒。
膿血隸之濕熱。
至守真乃有赤白相兼者。
豈寒熱俱甚于腸胃。
而同為痢之說。
丹溪從而和之。
遂有赤痢從小腸來。
白痢從大腸來。
皆濕熱為患。
此論一出。
後世鹹為痢皆屬熱。
恣用苦寒攻之。
蒙害至今未已。
即東垣之聖于脾胃者。
猶言濕熱之物。
傷于中而下膿血。
宜苦寒以疏利之。
膿血稠粘。
數至圊而不能便。
脈洪大有力者下之。
亦認定膿血為熱。
曷知血色鮮紫濃濃者。
信乎屬熱。
若瘀晦稀淡。
或如瑪瑙色者。
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
非溫理其氣。
則血不清。
理氣如爐冶分金。
最為捷法。
設不知此。
概行疏利之法。
使五液盡随寒降而下。
安望其有甯止之日哉。
嘗見屢服黃連。
虛陽迫外。
而反發熱發斑者。
亦有虛陽内擾。
忽發除中。
反驟能食者。
有頻用大黃。
開腸洞洩。
甚至發呃吐蛔者。
有大黃下咽。
反脹閉不通。
陰氣上逆。
而變中滿鼓脹水腫者。
凡此之類。
未遑枚舉。
夫天氣之熱。
四時之正令也。
因熱而恣傷冰水瓜果。
是逆其正氣。
腑髒為寒物所傷而為患也。
以逆正氣之病。
又以逆病情之藥治之。
何怪變證百出乎。
雖是歲之熱。
較他歲倍常。
是以患腸者。
較他歲亦倍常。
其間總輕重不同。
所見之積。
一皆五色。
良由五髒之氣化并傷。
是以五色兼見。
按五色痢。
古人皆為腎病。
以腎為藏精之室。
所居之位。
最下最深。
深者既病。
其淺而上者。
安有不病之理。
精室既傷。
安能任蟄藏之令乎。
仲景所謂五液注下。
臍築湫痛。
命将難全者是也。
夫以精室受傷。
五液不守之患。
不知益火消陰。
實脾堤水。
兼分理其氣。
使失于氣化之積随之而下。
未失氣化之津統之而安。
即口噤不食者。
亦不出乎此法。
蓋腸之屬。
皆緣傳化失職。
津液受傷。
而緻奔迫無度。
豈可恣行攻伐。
以為不易之定法乎。
曆觀時師治痢。
無高下賢愚。
必用橘皮、枳殼、濃樸、槟榔之屬。
稍有赤沫。
即用芩、連、芍藥。
水道不利。
便與木通、車前。
口噤不食。
不出黃連、石蓮。
況世所謂石連者。
皆粵中草實僞充。
大苦大寒。
與本草所言蓮子堕淤泥中。
經歲取出者迥異也。
凡遇五色噤口。
及瘀晦清血諸痢。
每用甘草、幹姜。
專理脾胃。
肉桂、茯苓。
專伐腎邪。
其效如鼓應桴。
初起腹痛後重者。
則兼木香、槟、樸以洩之。
飲食艱進者。
則兼枳實、焦術以運之。
陰氣上逆。
幹嘔不食者。
則兼丁香、吳茱萸以溫之。
嘔吐涎水者。
則兼橘、半、生姜以豁之。
膿血稠粘者。
則兼茜根、烏梅以理之。
水道不通者。
則兼升、柴以舉之。
身熱不除者。
則兼桂枝、芍藥、姜、棗以和之。
陰虛至夜發熱痛劇者。
則兼熟地、黃、阿膠、歸、芍以濟之。
若數日不已而腹痛後重轉甚者。
必須參、術、升、柴兼補而升之。
久痢噤口不食。
此胃氣告匮。
最為危候。
較之初起口噤。
尚有濁氣可破。
積沫可驅。
迥乎不同。
非大劑參、術。
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根之屬。
大補胃氣。
兼行津液。
不能開之。
但得胃氣一轉。
飲食稍進。
便宜獨參湯略加橘皮或制香附。
緩緩調補。
兼疏滞氣。
最為合劑。
如茯苓之淡滲。
木香之耗氣。
葛根之行津。
皆當屏除。
即如久痢後重用三奇散。
取黃、防風以緻開阖。
枳殼以破滞氣。
以為卓識不群。
然後重稍減。
盒飯改用補中益氣。
轉關妙用。
全在乎此。
若濃樸、枳、橘、砂仁等耗氣之藥。
皆戈戟也。
凡脈見弦細小弱。
或六部沉小。
皆當準此。
間有脈來滑大數實者。
方可用芩、連、芍藥、澤瀉之屬。
挾熱後重煩渴者。
當與白頭翁、秦皮、黃連、白芍之類。
誤用大黃。
變成腫脹。
若其人元氣未憊。
大劑人參、桂、附散其濁陰。
尚可救其一二。
洞洩不止。
服大劑參、術。
不應。
用養髒湯。
亦不應。
惟附子理中湯調赤石脂末。
間有得生者。
即發呃吐蛔。
尚有四逆、參附、吳茱萸湯、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烏梅丸等法。
然非平日相信之真。
縱有生機。
亦勿許治。
若至發斑發躁。
久痢不食。
忽發除中。
從無救治之法也。
嘗見痢久虛脫。
六脈弦細。
厥逆冷汗。
煩渴躁擾。
呃逆不甯。
峻用理中、四逆、白通、通脈之類。
雖日進人參二三兩。
服之非不暫安。
脈來微續。
手足漸溫。
稀糜稍進。
去後亦稀。
三四日後必然驟變。
此根氣已絕。
燈盡複明之兆。
切勿因其暫安。
輕許以治。
徒為識者鄙笑耳。
至于婦人臨産下痢。
最為危殆。
鄭氏有胎前下痢。
産後不止。
七日必死之例。
予嘗用甘草幹姜湯加濃樸、茯苓、木香。
治妊娠白痢。
千金三物膠艾湯。
治妊娠血痢。
連理湯加膠、艾。
治赤白相兼之利。
駐車丸、千金黃連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胎前産後五色諸痢。
皆可選用。
若胎前下痢。
産後不止。
勢莫挽回者。
用伏龍肝湯丸。
随證加減。
未嘗不随手獲效也。
世醫治痢。
專守通因通用。
痛無補法之例。
不知因氣病而腸中切痛。
非溫理其氣則痛不止。
因氣陷而濁氣下墜。
非升舉其氣則後重不除。
因氣傷而津液崩脫。
非調補其氣則積不已。
因陰虛而至夜微熱腹痛。
非峻補其陰則痢痛不息。
世人見餘用參、術、姜、桂溫補氣血之藥。
以為可駭。
更有用黃、地黃滋陰膩滞之藥。
益怪甚矣。
且有用石脂、幹姜溫澀固脫之藥。
以為劫劑。
而大诽之。
不知内經中原有澀因澀用之法。
蓋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
非澀而何。
況因澀而過用利氣。
乃緻滑脫不收。
安得不用澀以固之耶。
更有不知調氣。
但見下痢日久。
便行止澀。
輕以粟殼、诃子投之。
閉其滞氣。
迫痛愈加。
愈劫愈甚。
此與殺之無異也。
痢不納食俗。
名噤口。
如因邪留胃中。
胃氣伏而不宣。
脾氣因而澀滞者。
香、連、枳、樸、橘紅、茯苓之屬。
熱毒沖心。
頭疼心煩。
嘔而不食。
手足溫暖者。
甘草瀉心湯去大棗易生姜。
此證胃口有熱。
不可用溫藥。
若陽氣不足。
宿食未消。
噫而不食。
枳實理中加砂仁、陳皮、木香、豆寇。
或山楂、曲、之類。
肝乘脾者。
戊己丸加木香、肉桂。
有水飲停聚者。
心下必悸動不甯。
五苓散加姜汁。
有火炎氣沖者。
黃連解毒湯去黃柏加枳殼、木香。
有胃虛挾熱而嘔逆者。
連理湯。
有積穢太多。
惡氣熏蒸者。
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木香。
丹溪用人參、川連、石蓮子、粳米、姜汁。
煎湯細細呷之神效。
如吐。
再作服之。
但得一呷下咽便開。
石蓮子真者絕無。
餘常以藕汁煮熟。
稍加糖霜頻服。
兼進多年陳米稀糜。
調其胃氣必效。
此即石蓮之意也。
治噤口痢。
多有用黃連者。
此正治濕熱之藥。
苦而且降。
不能開提。
況非胃虛所宜。
不可輕用。
大抵初痢噤口。
為濕瘀胃口。
故宜苦燥治之。
若久痢口噤。
則胃氣虛敗。
即大劑獨參、理中。
恐難為力也。
久痢不止。
諸藥不應。
貧人無力服參者。
烏梅、大棗各數枚。
煎服屢效。
休息痢此證多因兜澀太早。
積熱未盡。
加以調攝失宜。
不能節食戒欲。
所以時止時作。
補中益氣加肉果、木香。
吞駐車丸。
亦有陰虛多火。
不能勝任升、柴、木香、白術者。
隻用駐車丸加人參、肉桂、烏梅之類。
有積。
可加枳實、炮黑楂肉。
有服補中益氣數服。
不應。
反下鮮紫血塊者。
此久風成飧洩。
風氣通于肝。
肝傷不能藏血也。
三奇湯倍防風加羌、葛、升、柴。
其一切利水破氣藥。
皆為切禁。
蛲蟲痢其證腹大。
皮膚黃粗。
循循戚戚然。
得之于寒濕。
寒濕之氣。
菀笃不發。
化為蟲。
此九蟲之一。
其形極細。
胃弱腸虛。
則蛲蟲乘之。
或癢。
或從谷道中溢出。
倉公以芫花一撮主之。
烏梅丸、黃連犀角散亦主之。
然蟲盡之後。
即用六君子加犀角、黃連、烏梅肉丸服。
以補脾胃。
兼清濕熱。
庶不再發。
若一味攻蟲。
愈攻愈盛。
漫無止期也。
痢後風因痢後不善調攝。
或多行。
或房勞。
或感風寒。
或受濕氣。
緻兩腳痿軟腫痛。
用大防風湯。
痢後變成痛風。
皆調攝失宜所緻。
補中益氣加羌活、續斷、虎骨。
痢後呃哕此乃胃氣虛寒之極。
最為惡候。
急宜橘皮幹姜湯主之。
下痢而渴。
誤食冷物水果而哕者。
理中湯加丁香十五粒。
柿蒂五枚。
水煎熱服。
兼寒熱往來者。
小柴胡加丁香。
血痢嘔哕而渴。
心煩不得眠。
小便不通者。
豬苓湯。
白痢嘔哕。
用五苓散。
以中有肉桂可通逆氣也。
〔診〕下痢白沫。
初起脈小滑。
能食者易治。
洪大急疾。
四肢厥冷者難治。
久痢脈微弱小細者即愈。
數實或虛大無根者危。
下痢膿血。
初起脈小滑。
或弦軟。
身不熱者易治。
數實滑大而身熱者。
勢雖甚。
猶或可治。
若先不熱。
五六日後。
反發熱脈大者必死。
久則脈宜芤遲虛細。
不宜數盛滑實。
或身熱不止。
口噤不食者皆死。
久痢脈結代。
反驟能食。
為除中者必死。
大抵下利之脈。
初起雖實大不妨。
六七日後最忌強盛。
凡下痢脈浮身熱。
作風治。
脈沉身重。
作濕治。
下痢為腸胃病。
雖頻迸而能食則吉。
若噤口痢。
初起脈數實可治。
久痢而反不能食。
脈見有餘者死。
惟小弱流利者。
當作胃虛治之。
海藏治楊師。
屢大醉後渴飲冷水冰茶。
後病大便鮮血甚多。
先以吳茱萸溫藥。
次與胃苓湯。
血止後白痢。
又與溫下藥四服乃止。
或曰。
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
反用溫熱之劑。
曰。
血為寒所凝。
漬入腸間而便下。
得溫乃行。
若用寒涼。
即變證難療矣。
汪石山治一婦。
病痢半載餘。
服四物、香連愈劇。
腹痛後重。
咳嗽煩熱。
脈皆細弱而數。
以補中益氣去歸。
加茯苓、芍藥為散。
日用米飲調下。
三次而安。
吳茭山治一婦。
長夏患痢。
痛迫。
下黃黑。
曾服香薷、枳殼、黃連愈劇。
其脈兩尺緊澀。
此寒傷血也。
問其由。
乃行經時渴飲冷水一碗。
遂得此證。
與桃仁承氣加延胡索一服。
次早下黑血升許痛止。
次用調脾活血之劑而痊。
此蓋經凝作痢。
不可不察也。
李士材治屯田孫侍禦夫人。
久痢不止。
口幹發熱。
飲食不進。
猶服香、連等藥。
完谷不化。
尚謂邪熱不殺谷。
欲進芩、連。
數日不食。
熱甚危迫。
診之。
脈大而數。
按之極微。
詢之小便仍利。
腹痛而喜手按。
此火衰不能生土。
内真寒而外假熱也。
小便利則無熱可知。
腹喜按則虛寒立辨。
急進附子理中湯。
待冷與服。
一劑而痛止。
連進二十餘劑。
兼進八味丸而康。
石頑治春榜項鳴先尊堂。
下痢血色如苋汁。
服消克苦寒芩、連、大黃之類愈甚。
不時發熱痞悶。
六脈瞥瞥虛大。
右關獨顯弦象。
然按之則芤。
此氣虛不能統血之候。
與補中益氣加炮姜、肉桂。
四劑而安。
又治郭然明之室。
患五色痢。
晝夜數十次。
兼帶下如崩。
誤服大黃、黃連之屬十餘劑。
遂隔塞不通。
口噤不食者半月餘。
至夜必大發熱躁渴。
六脈弦細而疾。
此足三陰俱虛之候。
與理中加桂、苓、木香、烏梅以調其胃。
次與加減八味作湯。
導其陰火而痊。
刑部郎中申勖庵高年久痢。
色如苋汁。
服芩、連、芍藥之類二十餘劑。
漸加呃逆。
乃甥王勤中。
邀石頑往診。
六脈弦細如絲。
惟急進辛溫峻補。
庶合病情。
遂疏理中加丁香、
所以反能食者則死。
反發熱者不死。
若痢證則能食者不死。
發熱者多死也。
周慎齋曰。
凡生病處。
皆為陰為火。
為陽氣不到。
若陽氣所到之處。
斷無生病之理。
痢疾不發于夏。
而發于秋者。
蓋夏時陽氣盡發于表。
太陰主裡。
濕土用事。
純陰無陽。
或過食生冷。
積而不化。
積久成熱。
痢之所由起也。
不發于夏者。
無陽則陰不運。
發于秋者。
陽氣入裡。
攻之使然也。
治法。
宜以苦寒之藥。
燥濕滌熱。
佐以辛熱助陽。
開郁達氣。
故曰。
行血則便紅自愈。
調氣則後重自除。
雖然。
亦有虛實之辨。
淺深之别。
未可以概治也。
心者。
血之主也。
肺者。
氣之主也。
凝滞則傷氣。
郁熱則傷血。
氣既病。
則心肺亦病矣。
而小腸者。
心之合也。
大腸者。
肺之合也。
二經皆出納水谷。
轉輸糟粕之官也。
而胃又為大小腸之總司。
肺移病于大腸。
則氣凝澀而成白痢。
心移病于小腸。
則血凝澀而成赤痢。
大小俱病。
則赤白互下。
胃土傳濕熱于大小腸者。
痢色兼黃。
如胃中先傷冷物。
以緻胃寒不能遊溢精氣上輸于脾。
脾即不能散精以上歸于肺。
則津液留滞于胃。
即為胃家之積。
其證嘔逆惡心。
其狀色如桃膠而不臭。
右關脈沉細而緊。
宜用濃樸、木香、幹姜、肉桂、吳茱萸等。
虛人可用附子理中湯。
非大小腸積之可比也。
至于色之黑者。
分為二種。
如焦黑之黑者。
此熱極反兼勝己之化也。
黃芩芍藥湯下香連丸。
如漆黑之光者。
此瘀血凝久而然也。
桃核承氣湯。
丹溪謂仲景可下者。
悉以承氣下之。
大黃之寒。
其性善走。
佐以濃樸之溫。
善行滞氣。
緩以甘草之甘。
飲以湯液。
蕩滌腸胃。
滋潤輕快。
積行則止。
局方例用熱藥為主。
澀藥為臣。
用之于下痢清白者猶可。
其裡急後重者。
皆屬于火。
又加以溫熱之藥。
非殺而何。
大凡熱痢。
仲景雖有用大承氣者。
然皆指傷寒熱邪傳裡緻病。
非滞下之謂。
蓋大黃專攻濕熱。
在所必需。
芒硝專攻燥結。
滞下總有裡急後重。
其積滞已是下注。
故無複用芒硝之理。
若系寒積。
又須姜、桂、吳茱萸以溫之。
以寒積多屬于虛也。
至于通因通用。
原有兩法。
有酒蒸大黃。
有蠟丸巴豆。
分析甚明。
況滞下多因寒滞郁熱而成。
世俗恒用姜茶煎。
赤。
倍芽茶。
白。
倍生姜。
往往獲效。
豈可偏執為熱哉。
積有新舊之分。
舊積者。
氣血食痰所化也。
新積者。
舊積已去。
未幾而複生也。
然舊積宜下。
新積禁下。
其故何也。
蓋腸胃之熟腐水谷。
轉輸糟粕者。
皆營衛灑陳于六腑之功。
今腸胃有邪。
則營衛營運之度。
為之阻滞。
不能施化。
故衛氣郁而不舒。
營血澀而不行。
于是飲食結痰停于胃。
糟粕留于腸。
與氣郁血澀之積。
相挾而成滞下矣。
必當下之以通其壅塞。
既下之後。
升降仍不行。
清濁仍不分。
則衛氣複郁。
營血複澀。
又成新積。
烏可複下乎。
但理衛氣。
和營血。
以調順陰陽。
則升降合節。
積亦不滞而自化矣。
然舊積亦有不可下者。
或先因脾胃之虛。
不能轉輸其食積。
必當調補脾胃。
兼行氣之藥。
俾虛回而痢自止。
世俗治痢。
隻守清熱破氣攻積涼血利水等法。
雖朝夕更醫。
出入增減。
不過如此。
已瀕于危。
猶曰血色依然。
腹痛未減。
誰敢溫補。
死無後悔。
傷哉。
痢初起時。
便見膿血者。
宜調氣和血。
氣分藥必不可少。
若但見白膿。
宜調氣消積。
不可用血藥。
引邪入于血分。
必變膿血也。
白痢初起。
裡急後重。
頻欲登圊。
及去而所下無多。
才起而腹中複急。
皆濕熱凝滞所緻。
胃苓湯加木香、砂仁。
血痢初起。
腹痛迸迫。
或脈數大。
身有微熱者。
先與小建中湯和之。
中有肉桂。
伐肝和營最捷。
膿血稠粘。
勢甚不可遏者。
黃芩、芍藥、延胡索、木香、砂仁。
腹痛。
少加肉桂以和之。
血積稠濃。
可用黃連。
若略見少血。
或稀淡者。
不可便用苦寒。
戕犯胃氣。
為害不淺也。
凡血色紫黯。
屢服涼藥。
而所下愈多。
作冷痢治。
故血色如豬肝。
如紫草。
如苋菜汁者。
非炮姜不治。
理中湯去參。
加肉桂、木香、肉果、烏梅。
純下血而色鮮濃濃者。
此心脾伏熱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有食積。
枳術丸加濃樸、黃連、木香、延胡索。
赤痢初起。
宜加延胡。
最散血積。
小兒八歲已内者。
作食積治。
風入腸胃。
純下清血。
或濕毒下血。
胃風湯加枳殼、荊、防。
風入腸胃。
下痢青綠雜色。
神術湯。
下痢腹痛異常。
脈沉而緊。
無熱證者。
先以姜、桂之類溫之。
後理積滞。
裡急而至圊反不能即出者。
氣滞也。
疏通為主。
重則小承氣。
輕則黃芩芍藥湯。
裡急而頻見污衣者。
氣脫也。
補中益氣去當歸加木香。
濕熱下痢後重。
升陽除濕湯。
虛滑而後重者。
圊後不減。
以得解愈虛故也。
養髒湯。
白痢初起。
但腹痛後重。
不能食。
小便卻清痢者。
為虛寒。
二陳湯加炮姜、焦術、濃樸、木香、砂仁。
能滌除痰積。
宜加用之。
後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
是以用大黃、槟榔輩。
此實也。
若久痢後重不除。
此脾氣下陷之故。
宜升、柴以升提之。
槟榔、枳殼皆當禁用。
若肺氣郁在大腸。
腹痛後墜。
理氣藥中。
須加桔梗以開之。
亦有積已去而過食濃味生冷複重者。
建脾兼消導為主。
痢如膠凍。
或如鼻涕。
或如魚腦。
此為冷痢。
先用木香、焦術、豆蔻、砂仁、濃樸。
次用理中湯加木香。
不應。
更加诃子、粟殼。
下痢脈遲緊。
腹痛未欲止。
當溫消之。
枳實理中湯。
下痢清白。
手足厥冷。
腹痛不已。
附子理中湯。
積久冷痢。
少腹酸痛。
結滞不爽。
及下久連年不止。
千金溫脾湯。
冷痢。
去甘草。
加桂心。
倍香附、人參。
熱痢。
去桂心。
加大黃一錢。
姜、附、人參各減一錢。
久痢不瘥。
雖所下漸減。
而津血枯槁。
肛門澀滞者。
千金羊脂煎潤以導之。
羊脂。
本經專主下痢脫肛。
腹中絞痛。
而世罕知用。
惜哉。
暴下積日久不止。
千金附子湯。
久痢虛冷滑脫。
脈細。
皮寒少氣。
畏食不能言。
或時發虛熱者。
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肉果、诃子。
下痢臍下攪痛。
桃花丸。
下痢久脫。
虛冷白滞。
大桃花湯。
熱痢二三年不止者。
濃樸湯。
久痢。
所食之物皆不化。
四肢沉重。
肌肉消盡。
椒艾丸。
下痢發熱。
自汗脈弦者。
是伏邪所發。
法當從表解散。
倉廪湯。
有一方長幼相染者。
謂之時疫痢。
亦宜倉廪湯。
一種陰虛痢疾。
切戒攻積之藥。
凡見痢下五色。
膿血稠粘。
滑洩無度。
發熱煩渴。
臍下急痛。
至夜轉劇而惡食。
或下鮮血者。
便屬陰虛。
急宜救熱存陰為主。
如駐車丸、阿膠丸、歸連丸、阿膠梅連丸、千金黃連湯、黃連阿膠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等方選用。
下痢至夜發熱。
煩渴引飲。
為津液受傷。
内水虧竭。
燎原之火自焚。
不得不引外水以濟急。
切不可用香燥之藥。
錢氏白術散加烏梅。
下痢失氣者。
當利小便。
陰氣前通。
則陽氣自化矣。
五苓散加木香。
痢仍不止。
以诃子、濃樸、橘皮等分。
丸服。
下痢大孔痛。
宜溫之。
黃建中加木香、當歸。
痢後大便秘澀。
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
或少有白膽。
此為氣虛下陷。
慎勿利之。
但舉其陽。
則陰自降矣。
補中益氣湯加防風。
下痢後裡急後重不除。
風邪傷衛。
衛氣不行也。
非三奇散不愈。
蠱注毒痢。
血如雞肝。
心煩腹痛者。
茜根丸。
虛人。
理中湯加黃連、烏梅。
不應。
用烏梅丸。
下利後遍身浮腫。
五苓散。
用生術、肉桂。
加升、柴。
利後虛浮。
六君子加木香、肉桂。
初利膿血稠粘。
勢甚宜下者。
一味大黃。
酒蒸為丸。
赤多。
用溫酒下百丸。
白多。
用淡姜湯下七十丸。
以奪其勢。
然後調理則易愈。
冷熱不調。
下利赤白。
兼冷食食積者。
連理湯加枳實、砂仁。
下利幹嘔者。
胃虛而寒熱錯雜也。
外台黃芩湯。
先前白利。
後變膿血者。
戊己丸。
先前白利。
後變鮮血者。
四物湯去地黃。
加炮姜、炙甘草、木香。
先前膿血。
後變赤白青黑。
腹痛倍常者。
駐車丸。
先前膿血。
後變白沫白膿者。
補中益氣加炮姜、赤石脂。
下利日百度。
精神委頓。
反不痛者。
此邪氣勝。
正氣微。
不能鼓激也。
難治。
有患利晝夜不及數度。
而反發熱。
心下痞悶。
不能食而嘔。
其有晝夜不止百度。
反脈靜身涼而能食。
何也。
曰。
利之邪客于下焦。
由橫連竟傳大腸。
原無反熱之理。
以中焦無病。
雖下利無度。
不礙飲食。
惟邪發于中焦。
由橫連入胃。
以胃受病。
自不欲食也。
凡風寒傷于營衛之中。
則為瘧。
飲食傷于腸胃之内。
則為利。
而世有瘧後痢。
痢後瘧者。
此則表氣不固。
邪氣内犯而緻也。
若瘧邪發洩已盡。
必無複為利疾。
皆由元氣下陷。
脾氣不能升舉。
故風寒暑濕。
得以襲入而為利耳。
又有利後似瘧非瘧。
乃陰陽兩虛。
陽虛則惡寒。
陰虛則發熱。
故寒熱交戰似瘧也。
又有瘧利齊發。
瘧止而痢甚者。
皆是脾胃之氣虛陷所緻。
并宜先與黃建中。
加木香、濃樸之類。
次與補中益氣加姜、桂。
若服後痢減而瘧作。
此陽氣得補而與陰争也。
再與補中益氣少加桂、附。
助陽祛陰則愈。
凡久痢年高。
與産後病後。
諸瘡疽及瀉後作痢。
慎不可用攻伐之劑。
急宜醒脾崇土。
補中益氣加炮姜、木香。
有血。
加烏梅、芍藥。
下痢六七日。
經盡。
當有結糞。
若至十三日再經。
結糞不出者。
此胃氣告匮也。
慎不可更與攻克之劑。
惟培養正氣。
庶有生機。
下痢以胃氣為本。
胃失生長。
故惡物而不欲食。
但得思食。
無分何物。
與之遂獲愈者。
此胃氣勝故也。
凡痢下如魚腦。
或如豬肝。
皆半死半生。
下如塵腐色。
大孔開如竹筒不收者。
或如屋漏水。
或純下鮮血。
及如赤豆汁。
唇如朱紅者。
皆不可治。
石頑曰。
腸之證。
内經原有下血。
下白沫。
下膿血之異。
推詳脈證。
大抵以白沫屬寒。
其脈應沉。
膿血屬熱。
脈應滑大。
若見白沫而脈反浮。
見膿血而脈反弦澀懸絕。
為脈不應病。
故皆主死。
其扼要尤在身熱則死。
寒則生。
為大關捩。
以腸胃受病。
不當更見表熱。
表熱則外内俱困。
将何所恃而與攻救邪。
更詳髒腑諸痢。
鹹以脈沉小為可治。
血溫身熱主死。
内經大義如此。
再推仲景論痢。
以身熱手足溫。
為陽回可治。
厥逆不返。
為陽絕主死。
此蓋指傷寒陰證而言。
不可與夏秋腸并列而論也。
然下痢豈無身熱得生者。
凡挾邪之痢。
與時行疫痢。
皆有身熱。
但當先撤表邪。
自然身涼痢止。
當知内經所言血溫身熱。
乃陰虛之本證。
此則兼并客邪耳。
及觀先輩論痢。
并以白沫隸之虛寒。
膿血隸之濕熱。
至守真乃有赤白相兼者。
豈寒熱俱甚于腸胃。
而同為痢之說。
丹溪從而和之。
遂有赤痢從小腸來。
白痢從大腸來。
皆濕熱為患。
此論一出。
後世鹹為痢皆屬熱。
恣用苦寒攻之。
蒙害至今未已。
即東垣之聖于脾胃者。
猶言濕熱之物。
傷于中而下膿血。
宜苦寒以疏利之。
膿血稠粘。
數至圊而不能便。
脈洪大有力者下之。
亦認定膿血為熱。
曷知血色鮮紫濃濃者。
信乎屬熱。
若瘀晦稀淡。
或如瑪瑙色者。
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
非溫理其氣。
則血不清。
理氣如爐冶分金。
最為捷法。
設不知此。
概行疏利之法。
使五液盡随寒降而下。
安望其有甯止之日哉。
嘗見屢服黃連。
虛陽迫外。
而反發熱發斑者。
亦有虛陽内擾。
忽發除中。
反驟能食者。
有頻用大黃。
開腸洞洩。
甚至發呃吐蛔者。
有大黃下咽。
反脹閉不通。
陰氣上逆。
而變中滿鼓脹水腫者。
凡此之類。
未遑枚舉。
夫天氣之熱。
四時之正令也。
因熱而恣傷冰水瓜果。
是逆其正氣。
腑髒為寒物所傷而為患也。
以逆正氣之病。
又以逆病情之藥治之。
何怪變證百出乎。
雖是歲之熱。
較他歲倍常。
是以患腸者。
較他歲亦倍常。
其間總輕重不同。
所見之積。
一皆五色。
良由五髒之氣化并傷。
是以五色兼見。
按五色痢。
古人皆為腎病。
以腎為藏精之室。
所居之位。
最下最深。
深者既病。
其淺而上者。
安有不病之理。
精室既傷。
安能任蟄藏之令乎。
仲景所謂五液注下。
臍築湫痛。
命将難全者是也。
夫以精室受傷。
五液不守之患。
不知益火消陰。
實脾堤水。
兼分理其氣。
使失于氣化之積随之而下。
未失氣化之津統之而安。
即口噤不食者。
亦不出乎此法。
蓋腸之屬。
皆緣傳化失職。
津液受傷。
而緻奔迫無度。
豈可恣行攻伐。
以為不易之定法乎。
曆觀時師治痢。
無高下賢愚。
必用橘皮、枳殼、濃樸、槟榔之屬。
稍有赤沫。
即用芩、連、芍藥。
水道不利。
便與木通、車前。
口噤不食。
不出黃連、石蓮。
況世所謂石連者。
皆粵中草實僞充。
大苦大寒。
與本草所言蓮子堕淤泥中。
經歲取出者迥異也。
凡遇五色噤口。
及瘀晦清血諸痢。
每用甘草、幹姜。
專理脾胃。
肉桂、茯苓。
專伐腎邪。
其效如鼓應桴。
初起腹痛後重者。
則兼木香、槟、樸以洩之。
飲食艱進者。
則兼枳實、焦術以運之。
陰氣上逆。
幹嘔不食者。
則兼丁香、吳茱萸以溫之。
嘔吐涎水者。
則兼橘、半、生姜以豁之。
膿血稠粘者。
則兼茜根、烏梅以理之。
水道不通者。
則兼升、柴以舉之。
身熱不除者。
則兼桂枝、芍藥、姜、棗以和之。
陰虛至夜發熱痛劇者。
則兼熟地、黃、阿膠、歸、芍以濟之。
若數日不已而腹痛後重轉甚者。
必須參、術、升、柴兼補而升之。
久痢噤口不食。
此胃氣告匮。
最為危候。
較之初起口噤。
尚有濁氣可破。
積沫可驅。
迥乎不同。
非大劑參、術。
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根之屬。
大補胃氣。
兼行津液。
不能開之。
但得胃氣一轉。
飲食稍進。
便宜獨參湯略加橘皮或制香附。
緩緩調補。
兼疏滞氣。
最為合劑。
如茯苓之淡滲。
木香之耗氣。
葛根之行津。
皆當屏除。
即如久痢後重用三奇散。
取黃、防風以緻開阖。
枳殼以破滞氣。
以為卓識不群。
然後重稍減。
盒飯改用補中益氣。
轉關妙用。
全在乎此。
若濃樸、枳、橘、砂仁等耗氣之藥。
皆戈戟也。
凡脈見弦細小弱。
或六部沉小。
皆當準此。
間有脈來滑大數實者。
方可用芩、連、芍藥、澤瀉之屬。
挾熱後重煩渴者。
當與白頭翁、秦皮、黃連、白芍之類。
誤用大黃。
變成腫脹。
若其人元氣未憊。
大劑人參、桂、附散其濁陰。
尚可救其一二。
洞洩不止。
服大劑參、術。
不應。
用養髒湯。
亦不應。
惟附子理中湯調赤石脂末。
間有得生者。
即發呃吐蛔。
尚有四逆、參附、吳茱萸湯、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烏梅丸等法。
然非平日相信之真。
縱有生機。
亦勿許治。
若至發斑發躁。
久痢不食。
忽發除中。
從無救治之法也。
嘗見痢久虛脫。
六脈弦細。
厥逆冷汗。
煩渴躁擾。
呃逆不甯。
峻用理中、四逆、白通、通脈之類。
雖日進人參二三兩。
服之非不暫安。
脈來微續。
手足漸溫。
稀糜稍進。
去後亦稀。
三四日後必然驟變。
此根氣已絕。
燈盡複明之兆。
切勿因其暫安。
輕許以治。
徒為識者鄙笑耳。
至于婦人臨産下痢。
最為危殆。
鄭氏有胎前下痢。
産後不止。
七日必死之例。
予嘗用甘草幹姜湯加濃樸、茯苓、木香。
治妊娠白痢。
千金三物膠艾湯。
治妊娠血痢。
連理湯加膠、艾。
治赤白相兼之利。
駐車丸、千金黃連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胎前産後五色諸痢。
皆可選用。
若胎前下痢。
産後不止。
勢莫挽回者。
用伏龍肝湯丸。
随證加減。
未嘗不随手獲效也。
世醫治痢。
專守通因通用。
痛無補法之例。
不知因氣病而腸中切痛。
非溫理其氣則痛不止。
因氣陷而濁氣下墜。
非升舉其氣則後重不除。
因氣傷而津液崩脫。
非調補其氣則積不已。
因陰虛而至夜微熱腹痛。
非峻補其陰則痢痛不息。
世人見餘用參、術、姜、桂溫補氣血之藥。
以為可駭。
更有用黃、地黃滋陰膩滞之藥。
益怪甚矣。
且有用石脂、幹姜溫澀固脫之藥。
以為劫劑。
而大诽之。
不知内經中原有澀因澀用之法。
蓋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
非澀而何。
況因澀而過用利氣。
乃緻滑脫不收。
安得不用澀以固之耶。
更有不知調氣。
但見下痢日久。
便行止澀。
輕以粟殼、诃子投之。
閉其滞氣。
迫痛愈加。
愈劫愈甚。
此與殺之無異也。
痢不納食俗。
名噤口。
如因邪留胃中。
胃氣伏而不宣。
脾氣因而澀滞者。
香、連、枳、樸、橘紅、茯苓之屬。
熱毒沖心。
頭疼心煩。
嘔而不食。
手足溫暖者。
甘草瀉心湯去大棗易生姜。
此證胃口有熱。
不可用溫藥。
若陽氣不足。
宿食未消。
噫而不食。
枳實理中加砂仁、陳皮、木香、豆寇。
或山楂、曲、之類。
肝乘脾者。
戊己丸加木香、肉桂。
有水飲停聚者。
心下必悸動不甯。
五苓散加姜汁。
有火炎氣沖者。
黃連解毒湯去黃柏加枳殼、木香。
有胃虛挾熱而嘔逆者。
連理湯。
有積穢太多。
惡氣熏蒸者。
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木香。
丹溪用人參、川連、石蓮子、粳米、姜汁。
煎湯細細呷之神效。
如吐。
再作服之。
但得一呷下咽便開。
石蓮子真者絕無。
餘常以藕汁煮熟。
稍加糖霜頻服。
兼進多年陳米稀糜。
調其胃氣必效。
此即石蓮之意也。
治噤口痢。
多有用黃連者。
此正治濕熱之藥。
苦而且降。
不能開提。
況非胃虛所宜。
不可輕用。
大抵初痢噤口。
為濕瘀胃口。
故宜苦燥治之。
若久痢口噤。
則胃氣虛敗。
即大劑獨參、理中。
恐難為力也。
久痢不止。
諸藥不應。
貧人無力服參者。
烏梅、大棗各數枚。
煎服屢效。
休息痢此證多因兜澀太早。
積熱未盡。
加以調攝失宜。
不能節食戒欲。
所以時止時作。
補中益氣加肉果、木香。
吞駐車丸。
亦有陰虛多火。
不能勝任升、柴、木香、白術者。
隻用駐車丸加人參、肉桂、烏梅之類。
有積。
可加枳實、炮黑楂肉。
有服補中益氣數服。
不應。
反下鮮紫血塊者。
此久風成飧洩。
風氣通于肝。
肝傷不能藏血也。
三奇湯倍防風加羌、葛、升、柴。
其一切利水破氣藥。
皆為切禁。
蛲蟲痢其證腹大。
皮膚黃粗。
循循戚戚然。
得之于寒濕。
寒濕之氣。
菀笃不發。
化為蟲。
此九蟲之一。
其形極細。
胃弱腸虛。
則蛲蟲乘之。
或癢。
或從谷道中溢出。
倉公以芫花一撮主之。
烏梅丸、黃連犀角散亦主之。
然蟲盡之後。
即用六君子加犀角、黃連、烏梅肉丸服。
以補脾胃。
兼清濕熱。
庶不再發。
若一味攻蟲。
愈攻愈盛。
漫無止期也。
痢後風因痢後不善調攝。
或多行。
或房勞。
或感風寒。
或受濕氣。
緻兩腳痿軟腫痛。
用大防風湯。
痢後變成痛風。
皆調攝失宜所緻。
補中益氣加羌活、續斷、虎骨。
痢後呃哕此乃胃氣虛寒之極。
最為惡候。
急宜橘皮幹姜湯主之。
下痢而渴。
誤食冷物水果而哕者。
理中湯加丁香十五粒。
柿蒂五枚。
水煎熱服。
兼寒熱往來者。
小柴胡加丁香。
血痢嘔哕而渴。
心煩不得眠。
小便不通者。
豬苓湯。
白痢嘔哕。
用五苓散。
以中有肉桂可通逆氣也。
〔診〕下痢白沫。
初起脈小滑。
能食者易治。
洪大急疾。
四肢厥冷者難治。
久痢脈微弱小細者即愈。
數實或虛大無根者危。
下痢膿血。
初起脈小滑。
或弦軟。
身不熱者易治。
數實滑大而身熱者。
勢雖甚。
猶或可治。
若先不熱。
五六日後。
反發熱脈大者必死。
久則脈宜芤遲虛細。
不宜數盛滑實。
或身熱不止。
口噤不食者皆死。
久痢脈結代。
反驟能食。
為除中者必死。
大抵下利之脈。
初起雖實大不妨。
六七日後最忌強盛。
凡下痢脈浮身熱。
作風治。
脈沉身重。
作濕治。
下痢為腸胃病。
雖頻迸而能食則吉。
若噤口痢。
初起脈數實可治。
久痢而反不能食。
脈見有餘者死。
惟小弱流利者。
當作胃虛治之。
海藏治楊師。
屢大醉後渴飲冷水冰茶。
後病大便鮮血甚多。
先以吳茱萸溫藥。
次與胃苓湯。
血止後白痢。
又與溫下藥四服乃止。
或曰。
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
反用溫熱之劑。
曰。
血為寒所凝。
漬入腸間而便下。
得溫乃行。
若用寒涼。
即變證難療矣。
汪石山治一婦。
病痢半載餘。
服四物、香連愈劇。
腹痛後重。
咳嗽煩熱。
脈皆細弱而數。
以補中益氣去歸。
加茯苓、芍藥為散。
日用米飲調下。
三次而安。
吳茭山治一婦。
長夏患痢。
痛迫。
下黃黑。
曾服香薷、枳殼、黃連愈劇。
其脈兩尺緊澀。
此寒傷血也。
問其由。
乃行經時渴飲冷水一碗。
遂得此證。
與桃仁承氣加延胡索一服。
次早下黑血升許痛止。
次用調脾活血之劑而痊。
此蓋經凝作痢。
不可不察也。
李士材治屯田孫侍禦夫人。
久痢不止。
口幹發熱。
飲食不進。
猶服香、連等藥。
完谷不化。
尚謂邪熱不殺谷。
欲進芩、連。
數日不食。
熱甚危迫。
診之。
脈大而數。
按之極微。
詢之小便仍利。
腹痛而喜手按。
此火衰不能生土。
内真寒而外假熱也。
小便利則無熱可知。
腹喜按則虛寒立辨。
急進附子理中湯。
待冷與服。
一劑而痛止。
連進二十餘劑。
兼進八味丸而康。
石頑治春榜項鳴先尊堂。
下痢血色如苋汁。
服消克苦寒芩、連、大黃之類愈甚。
不時發熱痞悶。
六脈瞥瞥虛大。
右關獨顯弦象。
然按之則芤。
此氣虛不能統血之候。
與補中益氣加炮姜、肉桂。
四劑而安。
又治郭然明之室。
患五色痢。
晝夜數十次。
兼帶下如崩。
誤服大黃、黃連之屬十餘劑。
遂隔塞不通。
口噤不食者半月餘。
至夜必大發熱躁渴。
六脈弦細而疾。
此足三陰俱虛之候。
與理中加桂、苓、木香、烏梅以調其胃。
次與加減八味作湯。
導其陰火而痊。
刑部郎中申勖庵高年久痢。
色如苋汁。
服芩、連、芍藥之類二十餘劑。
漸加呃逆。
乃甥王勤中。
邀石頑往診。
六脈弦細如絲。
惟急進辛溫峻補。
庶合病情。
遂疏理中加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