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痿痹門
關燈
小
中
大
益氣湯。
月經先期者。
加味逍遙散。
腎水虛弱者。
六味地黃丸。
腎虛風襲者。
安腎丸、腎氣丸參用。
凡潰後當大補脾胃。
若膿出反痛。
或寒熱煩渴等證。
皆屬氣血虧損。
一于培補。
庶保終吉。
喻嘉言曰。
鶴膝風者。
即風寒濕之痹于膝者也。
如膝骨日大。
上下肌肉日枯。
且未可治其膝。
先養血氣使肌肉漸榮。
後治其膝可也。
此與治偏枯之證。
大同小異。
急溉其未枯者。
使氣血流行而複榮。
倘不知此。
但用麻黃、防風等散風之藥。
鮮有不全枯者。
故治鶴膝風而急攻其痹。
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
古方治小兒鶴膝風。
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茸、牛膝。
不治其風。
其義是善。
蓋小兒非必為風寒濕所痹。
多因先天所禀腎氣衰薄。
陰寒凝聚于腰膝。
故以六味丸補腎中之水。
以鹿茸補腎中之火。
以牛膝引至骨節而壯其裹撷之筋。
此治本不治标之良法也。
卷六 諸風門 疠風 經雲。
疠者。
營氣熱。
其氣不清。
故使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名曰疠風。
風氣與太陽俱入。
行諸脈俞。
散于分肉之間。
與衛相幹。
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而有瘍。
衛氣有所礙而不行。
故其肉有不仁也。
病骨節重。
須眉落。
名曰大風。
脈風成為疠。
疠風者。
數刺其腫上已。
刺以銳針針其處。
按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毋食他食。
觀内經之論。
當分營衛為治。
古方雖多。
但混瀉其風熱于營衛。
又無先後之分。
至東垣丹溪始分之。
活法機要雲。
先桦皮散。
從少至多。
服五七日。
灸承漿穴七壯。
灸瘡愈再灸。
三灸之後。
服再造散。
祛血分之風熱。
戒房室三年病愈。
此先治其衛。
後治其營也。
丹溪雲。
疠風須分在上在下。
看其疙瘩。
先見在上體多者。
氣受之也。
以醉仙散取臭毒惡血于齒縫中也。
先見在下體多者。
血受之也。
以再造散取惡物蟲積于谷道中出。
所以雖有上下道路之異。
然皆不外于陽明一經而已。
若上下同得者。
氣血俱受也。
用必勝散上下兼取。
陽明主胃與大腸。
無物不受故也。
夫氣為陽為衛。
血為陰為營。
身半以上陽先受之。
身半以下陰先受之。
故再造散治其病在陰者。
用皂角刺出風毒于營血中。
肝主血。
惡血留止。
其屬肝也。
蟲亦生于厥陰風木所化。
必用是法治其髒氣。
殺蟲為主。
以赤槟榔出營分毒邪。
白牽牛出衛分毒邪。
大黃引入腸胃。
利出瘀血惡物。
醉仙散治病在陽者。
用鼠粘子出風毒遍身惡瘡。
亞麻逐風。
滋肺潤皮膚。
蒺藜主惡血身體風癢。
通鼻氣。
防風為諸風之引導。
栝蒌根治瘀血。
消熱腫。
枸杞和血。
消風熱。
散瘡毒。
蔓荊子主賊風。
苦參治熱毒風。
皮膚肌肉煩躁生瘡。
赤癞眉脫。
八味藥治功固至。
然必銀粉為使。
銀粉乃下膈通大腸之要劑。
用以驅諸藥入陽明經。
開其風熱怫郁。
逐出惡風臭穢之毒。
殺所生之蟲。
循經上行。
至牙齒軟薄之分。
而出其臭毒之涎水。
服此藥。
若有傷于齒。
則以黃連末揩之。
丹溪取二方。
為破敵之先鋒。
必勝散。
則兼二方之妙用。
但須慎口味戒房室。
服之必效。
治疠風五法。
一出汗。
用麻黃、荊、防、羌、獨、皂、角、苦參、全蠍之類。
熱服覆汗。
二熏浴。
先用黃柏、黃連、薄荷為末。
水調塗眼四圍。
次用荊芥、苦參、風藤、枳殼、蒼耳、羌活、桑槐桃柳枝、連根蔥。
煎湯熏浴。
浴起。
用木通、石菖蒲、大黃為末。
加麝少許。
擦患上。
三敷擦。
用白礬、川槿皮、五倍子、全蠍為末。
加斑螫少許。
香油調敷。
野狼油尤妙。
燥癢用大楓肉、番木鼈、烏柏仁、黑芝麻、黑豆、杏仁、木棉子。
共搗一處。
入炀成罐内。
以鐵盞蓋上。
鐵線紮定。
鐵釘旋緊。
糠火中煨一夜。
取其藥油調後藥。
預用胡椒、川椒各二兩。
枯礬、輕粉各六錢。
為細末。
入前藥油。
調勻擦患處。
數日如蛇蛻脫下。
再擦二次效。
肥人用川烏、草烏、細辛、杏仁、白附子、雄黃、白芥子為末。
加麝少許。
生姜蘸擦。
頑濃者。
加斑螫、白砒。
不時擦之。
擦時須覓空房。
用紙糊好。
勿見風。
七日後。
又換别靜房居之。
以前房便溺臭穢不堪也。
七日後。
日擦一次。
至病痊為度。
如有一處不知痛癢。
即是病根。
如前但擦其處。
日三五次。
四湯液。
用涼膈、雙解、消風散之類。
五丸散。
用九龍丸、漆黃丸、丸、白花蛇丸、鵝翎散、蜈蚣散選用。
疠風諸藥不效。
千金耆婆萬病丸。
極有神驗。
疠風面目蠕動。
升麻胃風湯。
并用桃柳槐桑枝煎湯熏洗。
面腫。
服消風、涼膈之類。
外用硫黃、雄黃、乳香、沒藥、血竭、輕粉、枯礬、麝香、烏賊骨為散。
香油調敷腫處。
七日不得洗面。
效。
疠風腳底穿。
用番木鼈酥炙三錢。
苎麻一斤。
燒灰存性為散。
空心酒下一錢。
重者。
不過一月效。
如過服惡寒作嘔者。
胡椒湯服之即止。
疠風眉毛脫落。
用鹿角锉炒存性六錢。
皂角灰存性一兩。
姜蘸擦眉上。
日三五次。
又方。
用骨碎補去毛炙幹。
生半夏為末等分。
生姜蘸擦。
日五七次。
内服一味皂角刺。
炒脆為末。
食後白酒釀或茶清服二錢。
白瘢風者。
血虛不能濡潤經絡。
毒邪傷犯肺經氣分也。
聖惠方用桑枝十斤。
茺蔚草穗三斤。
煎膏溫酒調服。
外用雄黃、硫黃、黃丹、南星、枯礬、密陀僧等分。
姜蘸擦之。
擦後漸黑。
再擦則愈。
一方。
無黃丹、南星。
用白茄子。
切去一頭蘸擦。
紫雲風。
氣滞不能統運血脈。
毒邪蘊結肝經血分也。
服用葉一斤。
漆葉半斤。
俱蜜潤九制。
丸如彈子大。
白湯調服。
又方。
用苦參、何首烏、大胡麻、白蒺藜、菖蒲、赤莖、薄荷、漆葉煎服。
外用硫黃、官粉。
雞子清調搽。
鵝掌風。
用核桃殼、鴿糞。
煎湯頻洗效。
又方。
用生桐油塗指上。
以蕲艾燒煙熏之。
七日不可下水效。
疠瘍砭刺一法。
子和謂一汗抵千針。
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
然奪汗者無血。
奪血者無汗。
二者一律。
若惡血凝滞肌表經絡者。
宜刺宜汗。
汗用一味浮萍。
曝幹為末。
每服三錢。
以黑豆淋酒。
食遠臨卧調服。
溫覆取汗。
禁食動風發毒之物。
強者。
連日服之。
元氣稍弱者。
須服一日。
間二三日。
與地黃丸間服。
以病退七八為度。
疠風初起。
麻木不仁。
用萬靈丹汗之。
以散凝滞風毒。
此與豆淋酒下浮萍之意不殊也。
惡血蘊結于髒。
非蕩滌其内則不能瘥。
若毒在外者。
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腰尻。
兩手足指縫及委中。
各出血。
其毒必不能散。
若表裡俱受毒者。
非外砭内洩。
其毒決不能退。
如有寒熱頭疼等證。
當須大補氣血。
服輕粉之劑。
若腹痛去後。
兼有膿穢之物。
不可用藥止之。
若口舌腫痛。
穢水時流作渴。
發熱喜冷。
此為上焦熱毒。
瀉黃散。
若寒熱往來。
小柴胡加知母。
若口縫出血。
發熱而大便秘結。
此為熱毒内淫。
黃連解毒湯加犀角、連翹。
若大便調和。
犀角地黃湯。
若疠風氣。
下焦腳弱。
或腠理開汗大洩者。
越婢加術湯。
若穢水雖盡。
口舌不愈。
或發熱大渴而不能飲冷。
此為虛熱也。
七味白術散。
丹方。
治疠風赤腫。
屬血病者。
以鲮鯉甲。
随患先起處。
取甲塗生漆于裡面。
砂内炙脆為末。
清晨陳酒調服七八分。
三服效。
七日愈。
随處取甲治之。
薛立齋曰。
疠風多由勞傷氣血。
腠理不密。
或醉後房勞沐浴。
或登山涉水。
外邪所乘衛。
氣相搏。
濕熱相并。
血随火化而緻。
眉毛先落者。
毒在肺。
面發紫泡者。
毒在肝。
腳底先痛或穿者。
毒在腎。
遍身如癬者。
毒在脾。
目先損者。
毒在心。
此五髒受病之重者也。
一曰皮死麻木不仁。
二曰肉死針刺不痛。
三曰血死爛潰。
四曰筋死指脫。
五曰骨死鼻柱壞。
此五髒受傷不可治也。
大抵風自頭面起者為順。
自足心起者為逆。
若聲啞目盲。
尤為難治。
治當辨本證兼證變證類證。
陰陽虛實而斟酌焉。
若妄投燥熱之劑。
膿水淋漓。
而肝血愈燥。
風熱愈熾。
腎水愈枯。
相火愈旺。
反為壞證矣。
口目斜。
若手足牽搐。
或眉棱癢動。
或面發紫泡。
或成塊。
屬肝經血虛風熱。
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以生肝血。
滋腎水。
若寒熱往來。
或耳聾脅痛。
屬肝木熾盛。
用柴胡四物湯以清肝火。
生肝血。
若筋攣骨痛。
不能動履。
用六味丸、補中益氣以滋化源。
身上虛癢。
此血不營于腠理。
所以癢也。
四物加酒芩煎服。
調紫背浮萍末。
癢甚。
加荊芥、蟬蛻。
夏秋濕熱行令。
若飲食不甘。
頭目眩暈。
遍體酸軟。
而兩腿麻木。
口幹自汗。
氣促身熱。
小便黃數。
大便稀溏。
濕熱傷元氣也。
清燥湯。
身起疙瘩。
搔破膿水淋漓。
若寒熱往來者。
肝經氣血虛而有火也。
加味逍遙散。
若肌腠搔如帛隔者。
氣血不能外營也。
人參養胃湯。
若面部搔之麻癢者。
氣血不能上營也。
補中益氣湯。
口舌生瘡。
或咽喉作痛。
或飲食喜冷。
大便秘結者。
實熱也。
四順清涼飲。
肌熱惡熱。
煩渴引飲者。
血虛也。
當歸補血湯。
牙齒作痛。
或牙龈潰爛。
若喜寒惡熱。
屬胃火。
清胃散為主。
舌赤裂。
作渴引飲。
或小便頻數。
不時發熱。
或熱無定處。
或足心熱起者。
乃腎水幹枯。
心火亢盛。
用加減八味丸。
若誤用寒涼。
必變虛寒而死。
〔診〕脈兩寸浮而緊。
浮而洪。
陽脈浮弦。
陰脈實大。
浮緩者易治。
洪大而數。
或沉實者難愈。
脈沉而病在上。
脈浮而病在下。
及無汗者。
皆為不治之證也。
卷六 諸風門 胃風 經雲。
胃風之狀。
頸多汗惡風。
食飲不下。
鬲塞不通。
腹善滿。
失衣則脹。
食寒則洩。
診形瘦而腹大。
胃風者。
頭面腫起。
右關脈弦緩帶浮。
多因飲食後乘涼所緻。
喻嘉言曰。
胃風變證有五。
一曰風成為寒熱。
以風入于胃。
必左投肝木而從其類。
風氣通于肝也。
肝木盛則侮脾土。
故生寒熱。
庸醫認為外感者此也。
宜小柴胡湯。
一曰瘅成為消中。
瘅者熱也。
熱積胃中。
善食而易饑。
火之害也。
宜白虎加人參。
一曰厥成為巅疾。
厥者逆也。
謂胃氣逆而上行。
成巅頂之疾。
如眩暈之類是也。
宜芎辛湯。
一曰久風為飧洩。
言胃中風熾。
飧已即洩。
不留停也。
若風氣入血分。
則下鮮血。
挾濕熱。
則下如豆汁。
人參胃風湯。
有血。
加防風。
一曰脈風成為疠。
言胃中之風。
醞釀既久。
則營氣熱。
其氣不清。
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
肌肉之間。
漸至潰爛。
輕則肌體麻木。
目蠕動。
牙關緊。
面腫能食。
升麻胃風湯。
此五者。
總為胃風之病也。
卷六 諸風門 破傷風 破傷風證。
因擊破皮肉。
風邪襲入。
而發熱腫脹。
治法與感冒不異。
又諸瘡潰後。
風邪乘虛内襲。
其候最急。
往往視為尋常。
緻變種種。
多有不可救療者。
亦有瘡熱郁結。
多着白痂。
瘡口閉塞。
氣難宣通。
而熱甚生風者。
或有用湯淋洗。
濕氣從瘡口中入。
其人昏迷沉重者。
或有用艾灸火烘。
火氣逼入而煩躁發熱者。
但須辨瘡口平無汁者。
破傷風也。
瘡口邊出黃水者。
破傷濕也。
瘡口腫赤色。
破傷火也。
其湯火之毒。
亦與破傷風無異。
其為證也。
皆能傳播經絡。
燔爍真氣。
是以寒熱間作。
甚則口噤目斜。
身體強直。
如角弓反張之狀。
死在旦夕。
當同傷寒處治。
有在表在裡。
半表半裡之不同。
河間曰。
太陽在表者汗之。
陽明在裡者下之。
少陽在表裡之半者和解之。
但患處複加腫赤。
神昏少食。
不分經絡者。
穿山甲一錢匙。
蜈蚣末半錢匙。
麝香一字。
濃煎蔥白香豉湯服之。
患上用蔥涕調炒飛面塗之。
其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者。
意謂風邪在三陽之經。
便宜按法早治而愈。
若待傳入三陰。
其證已危。
惟天靈蓋一錢匙。
穿山甲半錢匙。
麝香一字為散。
濃煎蔥白香豉湯服之。
或腹滿自利。
或口燥咽幹。
舌卷囊縮。
額上汗珠不流。
身上汗出如油。
眼小目瞪。
肢體痛劇而不在傷處者。
皆死證也。
破傷風邪在表者。
九味羌活湯。
半表半裡者。
小柴胡湯。
大汗不止。
筋攣搐搦。
升麻湯加黃。
若服蜈蚣等風藥過多。
有自汗者。
白術、黃、防風、生甘草作湯溫服。
大便秘結。
小便赤澀。
或用熱藥自汗不休。
宜速下之。
先用芎黃湯二三服。
後以大芎黃湯下之。
若不愈。
反作痙狀。
用羌獨活、防風、杏仁、地榆水煎頻服。
名蠲痙湯。
大便閉者。
用膽導蜜導法。
病久衰弱。
當養血。
以四物加本、防風、細辛、白芷。
瘡瘍破傷風邪。
身體疼痛。
風邪攻注攣急。
皮膚搔癢。
麻木不仁。
頭昏牙緊。
以防風、本、羌活、地骨皮、荊芥穗為末。
酒調服。
瘡痂壅塞。
内熱生風者。
九味羌活湯。
傷濕而瘡口常有稀膿者。
先服除濕湯二三劑。
後用一味白術膏。
或浸酒亦可。
傷火腫赤色。
時頭病發熱。
甚則煩躁者。
芎黃湯加薄荷、荊、防。
不應。
加酒黃連四五分。
黑山栀二錢。
兼小便不利。
合導赤散。
牙關緊急不開。
用蜈蚣一條。
焙幹研細末。
擦牙。
吐涎立蘇。
或服左龍丸亦得。
破傷腫不能透膿。
用朱砂、南星、獨活、穿山甲、人指甲。
炒研為末。
酒調服二三次。
外用南星、防風為末。
姜汁調敷患處。
石頑曰。
破傷一證。
金瘡跌撲。
與潰瘍迥殊。
金瘡跌撲受傷。
則寒熱頭痛。
面目浮腫。
胸膈痞悶。
六脈浮弦。
或模糊不清。
其傳經與傷寒不異。
其勢較傷寒更劇。
故可用疏表之法。
然亦不可峻用風藥。
以其經中之血。
先以受傷。
所謂奪血者無汗是也。
若潰瘍破傷。
則患處忽複腫脹。
按之不知疼痛。
周身肌肉不仁。
緩急引痛。
胸膈痞滿。
神思不清。
六脈弦細。
或虛大模糊。
雖風引毒瓦斯攻注周身。
切不可用攻表藥。
汗之必肉筋惕。
甚則發痙。
所謂瘡家不可發汗。
發汗必緻痙也。
輕者。
蔥白香豉湯加鲮鯉甲、白芷、蜈蚣之屬。
重則蔥白香豉湯加黃、肉桂、遠志、防風、鲮鯉甲、犀角之類。
甚則萬靈丹。
蔥豉煎湯調服。
嘔逆不食者。
此風引邪毒攻心也。
急與護心散。
外用蔥熨法分解其邪。
如大便不通者。
切不可用芎黃湯。
惟宜蜜煎導之。
其勢稍退。
盒飯用保元。
仍加遠志、肉桂、犀角、鲮鯉甲等解散餘毒。
兼使參、無壅滞之患。
其間瀉補。
各随其人所禀之偏以為權衡。
貴在臨證之活法耳。
〔診〕脈浮而無力太陽也。
脈長有力陽明也。
浮而弦者少陽也。
洪數者傷火也。
沉細者傷濕也。
虛細脈澀皆不治。
虞恒德治一人。
因勸鬥毆。
眉棱骨被打破。
得破傷風。
頭面大腫發熱。
以九味羌活湯取汗。
外用杏仁研爛。
入白面少許。
新汲水調敷瘡上。
腫消熱退而愈。
後屢試屢驗。
卷六 諸風門 跌撲 經雲。
人有堕墜。
惡血留内。
腹中脹滿。
不得前後。
先飲利藥。
金匮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
大黃一兩。
另用酒一大盞浸。
及桃仁、蒲黃、甘草、發灰。
以童子小便煎成。
納大黃。
去滓。
分溫三服。
先以敗蒲席煎湯浴之。
浴後服藥。
以衣被蓋覆。
斯須通利數行。
痛楚立瘥。
傷損氣血凝滞則腫。
或紫或青。
痛不可忍。
宜活血行氣。
最忌惡血攻心與破傷二證。
凡血上逆者。
即以逐瘀為急。
口噤牙關緊。
即是胃風。
根據破傷治之。
傷損着寒。
痛不可忍。
用蔥杵爛炒熱罨上。
其痛立止。
冷則溫之。
惡血上攻。
韭汁和童便飲半杯。
即下。
從高堕下。
腹中瘀血滿痛不得出。
短氣。
二便不通。
千金桃仁湯。
挫閃氣血不順。
腰脅疼痛。
或發寒熱。
香殼散加桃仁、蘇木。
脅痛。
加柴胡、川芎。
跌撲閃挫。
瘀結腹脅。
大便不通。
調營活絡飲。
跌撲損傷。
瘀蓄大便不通。
紅腫青紫。
疼痛昏悶。
内壅欲死者。
當歸導氣散。
跌撲閃挫。
腰脅氣滞。
牽引掣痛。
複元通氣散。
從高墜下。
惡血流于脅中。
痛不可忍。
複元活血湯。
被打傷破。
内有瘀血腹脹。
蒲黃生者篩取一升。
當歸、肉桂各二兩。
酒服方寸匙。
日三服。
丹方。
治折臂斷筋損骨。
生地、大黃搗汁。
和酒服一月即接連。
仍以滓炒熱貼之。
蟲擂酒服亦可。
焙幹為末。
每服一錢。
入麝少許。
溫酒調服。
接骨神效。
跌折或金刃傷骨。
用老鴉眼睛藤。
和根葉細搗。
封貼傷處。
令患者痛飲至醉。
此續骨法也。
若筋斷取筋相對。
用旋花根(即纏枝牡丹。
)杵汁滴傷處。
将渣封瘡上。
半月筋自續。
此續筋法也。
又方。
治筋絕取生蟹肉及黃。
搗塗傷處。
筋即續。
亦治骨斷。
以蟹生搗和酒痛飲。
并以滓。
幹即再塗。
骨連筋續乃止。
諸傷損瘀血凝聚。
痛不可忍。
以大黃一兩切。
杏仁三十粒。
研細。
酒煎服。
瘀血即下。
若恐氣絕。
取藥不及。
先以熱小便灌之。
外用大黃末。
姜汁調塗。
一夜青紫即變。
瘀積日久。
青黑痛極。
以附子一枚咀。
豬脂煎數沸。
去滓取脂。
和醋塗之。
堕墜重傷。
危在旦夕。
用烏雞連毛搗爛。
和醋烘熱。
隔布熨之。
甚則破牛馬腹納入。
浸熱血中救之。
金傷腸出。
以豬脂抹手推入。
急用桑皮線縫合。
即以熱雞血塗之。
次入燒人屎拌塗尤妙。
從高墜下。
或行車走馬。
跌折筋骨。
骨傷。
自然銅散。
筋傷。
乳香定痛散。
金刃出血不止者。
紫金丹敷之。
跌撲緻衄。
或吐血不止。
濃煎蘇木湯去滓。
煎小烏神湯。
下黑神散。
促筋脫骱。
用槿樹皮搗爛。
拌臘糟焙熱塗紮。
損傷一證。
專從血論。
但須分有瘀血停積與亡血過多之證。
蓋打撲堕墜。
皮不破而内損者。
必有瘀血。
若金刃傷皮出血。
或緻亡血過多。
二者不可同法而治。
有瘀血者。
宜攻利之。
若亡血者。
兼補調之。
須察其所傷上下輕重淺深之異。
經絡氣血多少之殊。
惟宜先逐瘀血。
通經絡。
和血止痛。
然後調氣養血。
補益胃氣。
無不效也。
〔診〕金瘡出血太多。
其脈虛細小者生。
數實而浮大者死。
砍瘡血不止。
脈來或大或止者死。
細滑者生。
從高颠仆。
内有血。
腹脹滿。
脈堅強者生。
小弱者死。
卷六 諸風門 痙(與缵結二論痙例參看) 經雲。
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
肺移熱于腎。
傳為柔痙。
金匮雲。
太陽之病。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痙。
太陽病。
發熱汗出。
而不惡寒者。
名曰柔痙。
太陽病。
發熱脈沉而細者。
名曰痙。
為難治。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緻痙。
風病下之則痙。
複發汗。
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
不可發汗。
汗出則痙。
病者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
時頭熱。
面赤目赤。
獨頭動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痙病也。
若發其汗者。
寒濕相搏。
其表益虛。
即惡寒甚。
發其汗已。
其脈如蛇。
暴腹脹大者。
為欲解。
脈如故。
反複弦者痙。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
直上下行。
脈經雲。
痙家脈伏。
直上下行。
痙家有灸瘡者難治。
太陽病。
其證備。
身體強KTKT(音殊。
)然。
脈反沉遲。
此為痙。
栝蒌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
無汗而小便反少。
氣上沖胸。
口噤不得語。
欲作剛痙。
葛根湯主之。
痙為病。
胸滿口噤。
卧不着席。
腳攣急。
必齒。
可與大承氣湯。
合上十一條推之。
則痙病之屬表者。
宜用桂枝、葛根。
屬裡者。
可用承氣。
是為邪實者設也。
若首二條之葛根、桂枝。
所不待言。
第三條無汗。
麻黃附子細辛湯。
有汗。
桂枝附子湯。
四條。
真武湯。
五條。
附子湯。
六條。
芍藥甘。
草附子湯。
七條。
未發汗前。
桂枝加附子湯。
發其汗已。
其脈如蛇。
甘草附子湯。
八條。
幹姜附子湯。
九條是統言痙病之脈。
無證可驗。
不得拟方。
第十條言痙病之不宜用灸。
灸則艾火助虐。
一切辛烈。
概不可施。
所以難治。
惟腹脹便秘者。
庶可行下奪一法。
虛者可用炙甘草湯。
其脈經雲一條與第九條不異。
演文無疑。
按痙病與金匮開卷第一證治。
論證最詳。
而方治最略。
以其證最危逆。
難于造次也。
觀其論中。
惟出太陽陽明邪實三方。
不及三陰虛證之治者。
以痙病之脈。
皆弦勁伏匿。
證多反張厥逆。
是難議攻發。
易于溫散也。
若不通篇體會。
烏知先聖立言之旨。
陳無擇曰。
夫人之筋。
各随經絡退出于身。
血氣内虛。
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痙。
蓋風散氣。
故有汗而不惡寒。
曰柔痙。
寒泣血。
故無汗而惡寒。
曰剛痙。
原其所因。
多由亡血。
筋無所營。
故邪得以襲之。
所以傷寒汗下過多。
與夫病瘡人。
及産後緻斯疾者。
概可見矣。
診其脈。
皆沉伏弦緊。
但陽緩陰急。
則久久拘攣。
陰緩陽急。
則反張強直。
二證各異。
不可不别。
張景嶽曰。
痙之為病。
強直反張病也。
其病在筋脈。
筋脈拘急。
所以反張。
其病在血液。
血液枯燥。
所以筋攣。
觀仲景曰。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緻痙。
風病下之則成痙。
瘡家不可發汗。
汗之亦成痙。
隻此數言。
可見病痙者。
多由誤治之壞證。
其虛其實可了然矣。
自仲景之後。
惟陳無擇能知所因。
曰多由亡血。
筋無所營。
因而成痙。
則盡之矣。
但惜其言之既善。
而複未有善者。
曰。
氣血内虛。
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
斯言不無有誤。
若其所雲。
則仍是風濕為邪。
而虛反次之。
不知風随汗散。
而既汗之後。
何複言風。
濕随下行。
而既下之後。
何反緻濕。
蓋誤汗者。
必傷血液。
誤下者。
必傷真陰。
陰血受傷。
則血燥。
血燥則筋失所滋。
筋失所滋。
則為拘為攣。
而反張強直之病。
勢所必至。
又何待風寒濕熱之相襲而後為痙耶。
且仲景所言。
言不當汗而汗也。
不當下而下也。
汗下既誤。
即因誤治而成痙矣。
豈誤治之外。
必再受邪而後成痙。
無邪則無痙哉。
此陳氏之言。
不惟失仲景之意。
而反緻後人疑惑。
用持兩端。
故凡今人之治此者。
未有不以散風去濕為事
月經先期者。
加味逍遙散。
腎水虛弱者。
六味地黃丸。
腎虛風襲者。
安腎丸、腎氣丸參用。
凡潰後當大補脾胃。
若膿出反痛。
或寒熱煩渴等證。
皆屬氣血虧損。
一于培補。
庶保終吉。
喻嘉言曰。
鶴膝風者。
即風寒濕之痹于膝者也。
如膝骨日大。
上下肌肉日枯。
且未可治其膝。
先養血氣使肌肉漸榮。
後治其膝可也。
此與治偏枯之證。
大同小異。
急溉其未枯者。
使氣血流行而複榮。
倘不知此。
但用麻黃、防風等散風之藥。
鮮有不全枯者。
故治鶴膝風而急攻其痹。
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
古方治小兒鶴膝風。
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茸、牛膝。
不治其風。
其義是善。
蓋小兒非必為風寒濕所痹。
多因先天所禀腎氣衰薄。
陰寒凝聚于腰膝。
故以六味丸補腎中之水。
以鹿茸補腎中之火。
以牛膝引至骨節而壯其裹撷之筋。
此治本不治标之良法也。
卷六 諸風門 疠風 經雲。
疠者。
營氣熱。
其氣不清。
故使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名曰疠風。
風氣與太陽俱入。
行諸脈俞。
散于分肉之間。
與衛相幹。
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而有瘍。
衛氣有所礙而不行。
故其肉有不仁也。
病骨節重。
須眉落。
名曰大風。
脈風成為疠。
疠風者。
數刺其腫上已。
刺以銳針針其處。
按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毋食他食。
觀内經之論。
當分營衛為治。
古方雖多。
但混瀉其風熱于營衛。
又無先後之分。
至東垣丹溪始分之。
活法機要雲。
先桦皮散。
從少至多。
服五七日。
灸承漿穴七壯。
灸瘡愈再灸。
三灸之後。
服再造散。
祛血分之風熱。
戒房室三年病愈。
此先治其衛。
後治其營也。
丹溪雲。
疠風須分在上在下。
看其疙瘩。
先見在上體多者。
氣受之也。
以醉仙散取臭毒惡血于齒縫中也。
先見在下體多者。
血受之也。
以再造散取惡物蟲積于谷道中出。
所以雖有上下道路之異。
然皆不外于陽明一經而已。
若上下同得者。
氣血俱受也。
用必勝散上下兼取。
陽明主胃與大腸。
無物不受故也。
夫氣為陽為衛。
血為陰為營。
身半以上陽先受之。
身半以下陰先受之。
故再造散治其病在陰者。
用皂角刺出風毒于營血中。
肝主血。
惡血留止。
其屬肝也。
蟲亦生于厥陰風木所化。
必用是法治其髒氣。
殺蟲為主。
以赤槟榔出營分毒邪。
白牽牛出衛分毒邪。
大黃引入腸胃。
利出瘀血惡物。
醉仙散治病在陽者。
用鼠粘子出風毒遍身惡瘡。
亞麻逐風。
滋肺潤皮膚。
蒺藜主惡血身體風癢。
通鼻氣。
防風為諸風之引導。
栝蒌根治瘀血。
消熱腫。
枸杞和血。
消風熱。
散瘡毒。
蔓荊子主賊風。
苦參治熱毒風。
皮膚肌肉煩躁生瘡。
赤癞眉脫。
八味藥治功固至。
然必銀粉為使。
銀粉乃下膈通大腸之要劑。
用以驅諸藥入陽明經。
開其風熱怫郁。
逐出惡風臭穢之毒。
殺所生之蟲。
循經上行。
至牙齒軟薄之分。
而出其臭毒之涎水。
服此藥。
若有傷于齒。
則以黃連末揩之。
丹溪取二方。
為破敵之先鋒。
必勝散。
則兼二方之妙用。
但須慎口味戒房室。
服之必效。
治疠風五法。
一出汗。
用麻黃、荊、防、羌、獨、皂、角、苦參、全蠍之類。
熱服覆汗。
二熏浴。
先用黃柏、黃連、薄荷為末。
水調塗眼四圍。
次用荊芥、苦參、風藤、枳殼、蒼耳、羌活、桑槐桃柳枝、連根蔥。
煎湯熏浴。
浴起。
用木通、石菖蒲、大黃為末。
加麝少許。
擦患上。
三敷擦。
用白礬、川槿皮、五倍子、全蠍為末。
加斑螫少許。
香油調敷。
野狼油尤妙。
燥癢用大楓肉、番木鼈、烏柏仁、黑芝麻、黑豆、杏仁、木棉子。
共搗一處。
入炀成罐内。
以鐵盞蓋上。
鐵線紮定。
鐵釘旋緊。
糠火中煨一夜。
取其藥油調後藥。
預用胡椒、川椒各二兩。
枯礬、輕粉各六錢。
為細末。
入前藥油。
調勻擦患處。
數日如蛇蛻脫下。
再擦二次效。
肥人用川烏、草烏、細辛、杏仁、白附子、雄黃、白芥子為末。
加麝少許。
生姜蘸擦。
頑濃者。
加斑螫、白砒。
不時擦之。
擦時須覓空房。
用紙糊好。
勿見風。
七日後。
又換别靜房居之。
以前房便溺臭穢不堪也。
七日後。
日擦一次。
至病痊為度。
如有一處不知痛癢。
即是病根。
如前但擦其處。
日三五次。
四湯液。
用涼膈、雙解、消風散之類。
五丸散。
用九龍丸、漆黃丸、丸、白花蛇丸、鵝翎散、蜈蚣散選用。
疠風諸藥不效。
千金耆婆萬病丸。
極有神驗。
疠風面目蠕動。
升麻胃風湯。
并用桃柳槐桑枝煎湯熏洗。
面腫。
服消風、涼膈之類。
外用硫黃、雄黃、乳香、沒藥、血竭、輕粉、枯礬、麝香、烏賊骨為散。
香油調敷腫處。
七日不得洗面。
效。
疠風腳底穿。
用番木鼈酥炙三錢。
苎麻一斤。
燒灰存性為散。
空心酒下一錢。
重者。
不過一月效。
如過服惡寒作嘔者。
胡椒湯服之即止。
疠風眉毛脫落。
用鹿角锉炒存性六錢。
皂角灰存性一兩。
姜蘸擦眉上。
日三五次。
又方。
用骨碎補去毛炙幹。
生半夏為末等分。
生姜蘸擦。
日五七次。
内服一味皂角刺。
炒脆為末。
食後白酒釀或茶清服二錢。
白瘢風者。
血虛不能濡潤經絡。
毒邪傷犯肺經氣分也。
聖惠方用桑枝十斤。
茺蔚草穗三斤。
煎膏溫酒調服。
外用雄黃、硫黃、黃丹、南星、枯礬、密陀僧等分。
姜蘸擦之。
擦後漸黑。
再擦則愈。
一方。
無黃丹、南星。
用白茄子。
切去一頭蘸擦。
紫雲風。
氣滞不能統運血脈。
毒邪蘊結肝經血分也。
服用葉一斤。
漆葉半斤。
俱蜜潤九制。
丸如彈子大。
白湯調服。
又方。
用苦參、何首烏、大胡麻、白蒺藜、菖蒲、赤莖、薄荷、漆葉煎服。
外用硫黃、官粉。
雞子清調搽。
鵝掌風。
用核桃殼、鴿糞。
煎湯頻洗效。
又方。
用生桐油塗指上。
以蕲艾燒煙熏之。
七日不可下水效。
疠瘍砭刺一法。
子和謂一汗抵千針。
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
然奪汗者無血。
奪血者無汗。
二者一律。
若惡血凝滞肌表經絡者。
宜刺宜汗。
汗用一味浮萍。
曝幹為末。
每服三錢。
以黑豆淋酒。
食遠臨卧調服。
溫覆取汗。
禁食動風發毒之物。
強者。
連日服之。
元氣稍弱者。
須服一日。
間二三日。
與地黃丸間服。
以病退七八為度。
疠風初起。
麻木不仁。
用萬靈丹汗之。
以散凝滞風毒。
此與豆淋酒下浮萍之意不殊也。
惡血蘊結于髒。
非蕩滌其内則不能瘥。
若毒在外者。
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腰尻。
兩手足指縫及委中。
各出血。
其毒必不能散。
若表裡俱受毒者。
非外砭内洩。
其毒決不能退。
如有寒熱頭疼等證。
當須大補氣血。
服輕粉之劑。
若腹痛去後。
兼有膿穢之物。
不可用藥止之。
若口舌腫痛。
穢水時流作渴。
發熱喜冷。
此為上焦熱毒。
瀉黃散。
若寒熱往來。
小柴胡加知母。
若口縫出血。
發熱而大便秘結。
此為熱毒内淫。
黃連解毒湯加犀角、連翹。
若大便調和。
犀角地黃湯。
若疠風氣。
下焦腳弱。
或腠理開汗大洩者。
越婢加術湯。
若穢水雖盡。
口舌不愈。
或發熱大渴而不能飲冷。
此為虛熱也。
七味白術散。
丹方。
治疠風赤腫。
屬血病者。
以鲮鯉甲。
随患先起處。
取甲塗生漆于裡面。
砂内炙脆為末。
清晨陳酒調服七八分。
三服效。
七日愈。
随處取甲治之。
薛立齋曰。
疠風多由勞傷氣血。
腠理不密。
或醉後房勞沐浴。
或登山涉水。
外邪所乘衛。
氣相搏。
濕熱相并。
血随火化而緻。
眉毛先落者。
毒在肺。
面發紫泡者。
毒在肝。
腳底先痛或穿者。
毒在腎。
遍身如癬者。
毒在脾。
目先損者。
毒在心。
此五髒受病之重者也。
一曰皮死麻木不仁。
二曰肉死針刺不痛。
三曰血死爛潰。
四曰筋死指脫。
五曰骨死鼻柱壞。
此五髒受傷不可治也。
大抵風自頭面起者為順。
自足心起者為逆。
若聲啞目盲。
尤為難治。
治當辨本證兼證變證類證。
陰陽虛實而斟酌焉。
若妄投燥熱之劑。
膿水淋漓。
而肝血愈燥。
風熱愈熾。
腎水愈枯。
相火愈旺。
反為壞證矣。
口目斜。
若手足牽搐。
或眉棱癢動。
或面發紫泡。
或成塊。
屬肝經血虛風熱。
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以生肝血。
滋腎水。
若寒熱往來。
或耳聾脅痛。
屬肝木熾盛。
用柴胡四物湯以清肝火。
生肝血。
若筋攣骨痛。
不能動履。
用六味丸、補中益氣以滋化源。
身上虛癢。
此血不營于腠理。
所以癢也。
四物加酒芩煎服。
調紫背浮萍末。
癢甚。
加荊芥、蟬蛻。
夏秋濕熱行令。
若飲食不甘。
頭目眩暈。
遍體酸軟。
而兩腿麻木。
口幹自汗。
氣促身熱。
小便黃數。
大便稀溏。
濕熱傷元氣也。
清燥湯。
身起疙瘩。
搔破膿水淋漓。
若寒熱往來者。
肝經氣血虛而有火也。
加味逍遙散。
若肌腠搔如帛隔者。
氣血不能外營也。
人參養胃湯。
若面部搔之麻癢者。
氣血不能上營也。
補中益氣湯。
口舌生瘡。
或咽喉作痛。
或飲食喜冷。
大便秘結者。
實熱也。
四順清涼飲。
肌熱惡熱。
煩渴引飲者。
血虛也。
當歸補血湯。
牙齒作痛。
或牙龈潰爛。
若喜寒惡熱。
屬胃火。
清胃散為主。
舌赤裂。
作渴引飲。
或小便頻數。
不時發熱。
或熱無定處。
或足心熱起者。
乃腎水幹枯。
心火亢盛。
用加減八味丸。
若誤用寒涼。
必變虛寒而死。
〔診〕脈兩寸浮而緊。
浮而洪。
陽脈浮弦。
陰脈實大。
浮緩者易治。
洪大而數。
或沉實者難愈。
脈沉而病在上。
脈浮而病在下。
及無汗者。
皆為不治之證也。
卷六 諸風門 胃風 經雲。
胃風之狀。
頸多汗惡風。
食飲不下。
鬲塞不通。
腹善滿。
失衣則脹。
食寒則洩。
診形瘦而腹大。
胃風者。
頭面腫起。
右關脈弦緩帶浮。
多因飲食後乘涼所緻。
喻嘉言曰。
胃風變證有五。
一曰風成為寒熱。
以風入于胃。
必左投肝木而從其類。
風氣通于肝也。
肝木盛則侮脾土。
故生寒熱。
庸醫認為外感者此也。
宜小柴胡湯。
一曰瘅成為消中。
瘅者熱也。
熱積胃中。
善食而易饑。
火之害也。
宜白虎加人參。
一曰厥成為巅疾。
厥者逆也。
謂胃氣逆而上行。
成巅頂之疾。
如眩暈之類是也。
宜芎辛湯。
一曰久風為飧洩。
言胃中風熾。
飧已即洩。
不留停也。
若風氣入血分。
則下鮮血。
挾濕熱。
則下如豆汁。
人參胃風湯。
有血。
加防風。
一曰脈風成為疠。
言胃中之風。
醞釀既久。
則營氣熱。
其氣不清。
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
肌肉之間。
漸至潰爛。
輕則肌體麻木。
目蠕動。
牙關緊。
面腫能食。
升麻胃風湯。
此五者。
總為胃風之病也。
卷六 諸風門 破傷風 破傷風證。
因擊破皮肉。
風邪襲入。
而發熱腫脹。
治法與感冒不異。
又諸瘡潰後。
風邪乘虛内襲。
其候最急。
往往視為尋常。
緻變種種。
多有不可救療者。
亦有瘡熱郁結。
多着白痂。
瘡口閉塞。
氣難宣通。
而熱甚生風者。
或有用湯淋洗。
濕氣從瘡口中入。
其人昏迷沉重者。
或有用艾灸火烘。
火氣逼入而煩躁發熱者。
但須辨瘡口平無汁者。
破傷風也。
瘡口邊出黃水者。
破傷濕也。
瘡口腫赤色。
破傷火也。
其湯火之毒。
亦與破傷風無異。
其為證也。
皆能傳播經絡。
燔爍真氣。
是以寒熱間作。
甚則口噤目斜。
身體強直。
如角弓反張之狀。
死在旦夕。
當同傷寒處治。
有在表在裡。
半表半裡之不同。
河間曰。
太陽在表者汗之。
陽明在裡者下之。
少陽在表裡之半者和解之。
但患處複加腫赤。
神昏少食。
不分經絡者。
穿山甲一錢匙。
蜈蚣末半錢匙。
麝香一字。
濃煎蔥白香豉湯服之。
患上用蔥涕調炒飛面塗之。
其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者。
意謂風邪在三陽之經。
便宜按法早治而愈。
若待傳入三陰。
其證已危。
惟天靈蓋一錢匙。
穿山甲半錢匙。
麝香一字為散。
濃煎蔥白香豉湯服之。
或腹滿自利。
或口燥咽幹。
舌卷囊縮。
額上汗珠不流。
身上汗出如油。
眼小目瞪。
肢體痛劇而不在傷處者。
皆死證也。
破傷風邪在表者。
九味羌活湯。
半表半裡者。
小柴胡湯。
大汗不止。
筋攣搐搦。
升麻湯加黃。
若服蜈蚣等風藥過多。
有自汗者。
白術、黃、防風、生甘草作湯溫服。
大便秘結。
小便赤澀。
或用熱藥自汗不休。
宜速下之。
先用芎黃湯二三服。
後以大芎黃湯下之。
若不愈。
反作痙狀。
用羌獨活、防風、杏仁、地榆水煎頻服。
名蠲痙湯。
大便閉者。
用膽導蜜導法。
病久衰弱。
當養血。
以四物加本、防風、細辛、白芷。
瘡瘍破傷風邪。
身體疼痛。
風邪攻注攣急。
皮膚搔癢。
麻木不仁。
頭昏牙緊。
以防風、本、羌活、地骨皮、荊芥穗為末。
酒調服。
瘡痂壅塞。
内熱生風者。
九味羌活湯。
傷濕而瘡口常有稀膿者。
先服除濕湯二三劑。
後用一味白術膏。
或浸酒亦可。
傷火腫赤色。
時頭病發熱。
甚則煩躁者。
芎黃湯加薄荷、荊、防。
不應。
加酒黃連四五分。
黑山栀二錢。
兼小便不利。
合導赤散。
牙關緊急不開。
用蜈蚣一條。
焙幹研細末。
擦牙。
吐涎立蘇。
或服左龍丸亦得。
破傷腫不能透膿。
用朱砂、南星、獨活、穿山甲、人指甲。
炒研為末。
酒調服二三次。
外用南星、防風為末。
姜汁調敷患處。
石頑曰。
破傷一證。
金瘡跌撲。
與潰瘍迥殊。
金瘡跌撲受傷。
則寒熱頭痛。
面目浮腫。
胸膈痞悶。
六脈浮弦。
或模糊不清。
其傳經與傷寒不異。
其勢較傷寒更劇。
故可用疏表之法。
然亦不可峻用風藥。
以其經中之血。
先以受傷。
所謂奪血者無汗是也。
若潰瘍破傷。
則患處忽複腫脹。
按之不知疼痛。
周身肌肉不仁。
緩急引痛。
胸膈痞滿。
神思不清。
六脈弦細。
或虛大模糊。
雖風引毒瓦斯攻注周身。
切不可用攻表藥。
汗之必肉筋惕。
甚則發痙。
所謂瘡家不可發汗。
發汗必緻痙也。
輕者。
蔥白香豉湯加鲮鯉甲、白芷、蜈蚣之屬。
重則蔥白香豉湯加黃、肉桂、遠志、防風、鲮鯉甲、犀角之類。
甚則萬靈丹。
蔥豉煎湯調服。
嘔逆不食者。
此風引邪毒攻心也。
急與護心散。
外用蔥熨法分解其邪。
如大便不通者。
切不可用芎黃湯。
惟宜蜜煎導之。
其勢稍退。
盒飯用保元。
仍加遠志、肉桂、犀角、鲮鯉甲等解散餘毒。
兼使參、無壅滞之患。
其間瀉補。
各随其人所禀之偏以為權衡。
貴在臨證之活法耳。
〔診〕脈浮而無力太陽也。
脈長有力陽明也。
浮而弦者少陽也。
洪數者傷火也。
沉細者傷濕也。
虛細脈澀皆不治。
虞恒德治一人。
因勸鬥毆。
眉棱骨被打破。
得破傷風。
頭面大腫發熱。
以九味羌活湯取汗。
外用杏仁研爛。
入白面少許。
新汲水調敷瘡上。
腫消熱退而愈。
後屢試屢驗。
卷六 諸風門 跌撲 經雲。
人有堕墜。
惡血留内。
腹中脹滿。
不得前後。
先飲利藥。
金匮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
大黃一兩。
另用酒一大盞浸。
及桃仁、蒲黃、甘草、發灰。
以童子小便煎成。
納大黃。
去滓。
分溫三服。
先以敗蒲席煎湯浴之。
浴後服藥。
以衣被蓋覆。
斯須通利數行。
痛楚立瘥。
傷損氣血凝滞則腫。
或紫或青。
痛不可忍。
宜活血行氣。
最忌惡血攻心與破傷二證。
凡血上逆者。
即以逐瘀為急。
口噤牙關緊。
即是胃風。
根據破傷治之。
傷損着寒。
痛不可忍。
用蔥杵爛炒熱罨上。
其痛立止。
冷則溫之。
惡血上攻。
韭汁和童便飲半杯。
即下。
從高堕下。
腹中瘀血滿痛不得出。
短氣。
二便不通。
千金桃仁湯。
挫閃氣血不順。
腰脅疼痛。
或發寒熱。
香殼散加桃仁、蘇木。
脅痛。
加柴胡、川芎。
跌撲閃挫。
瘀結腹脅。
大便不通。
調營活絡飲。
跌撲損傷。
瘀蓄大便不通。
紅腫青紫。
疼痛昏悶。
内壅欲死者。
當歸導氣散。
跌撲閃挫。
腰脅氣滞。
牽引掣痛。
複元通氣散。
從高墜下。
惡血流于脅中。
痛不可忍。
複元活血湯。
被打傷破。
内有瘀血腹脹。
蒲黃生者篩取一升。
當歸、肉桂各二兩。
酒服方寸匙。
日三服。
丹方。
治折臂斷筋損骨。
生地、大黃搗汁。
和酒服一月即接連。
仍以滓炒熱貼之。
蟲擂酒服亦可。
焙幹為末。
每服一錢。
入麝少許。
溫酒調服。
接骨神效。
跌折或金刃傷骨。
用老鴉眼睛藤。
和根葉細搗。
封貼傷處。
令患者痛飲至醉。
此續骨法也。
若筋斷取筋相對。
用旋花根(即纏枝牡丹。
)杵汁滴傷處。
将渣封瘡上。
半月筋自續。
此續筋法也。
又方。
治筋絕取生蟹肉及黃。
搗塗傷處。
筋即續。
亦治骨斷。
以蟹生搗和酒痛飲。
并以滓。
幹即再塗。
骨連筋續乃止。
諸傷損瘀血凝聚。
痛不可忍。
以大黃一兩切。
杏仁三十粒。
研細。
酒煎服。
瘀血即下。
若恐氣絕。
取藥不及。
先以熱小便灌之。
外用大黃末。
姜汁調塗。
一夜青紫即變。
瘀積日久。
青黑痛極。
以附子一枚咀。
豬脂煎數沸。
去滓取脂。
和醋塗之。
堕墜重傷。
危在旦夕。
用烏雞連毛搗爛。
和醋烘熱。
隔布熨之。
甚則破牛馬腹納入。
浸熱血中救之。
金傷腸出。
以豬脂抹手推入。
急用桑皮線縫合。
即以熱雞血塗之。
次入燒人屎拌塗尤妙。
從高墜下。
或行車走馬。
跌折筋骨。
骨傷。
自然銅散。
筋傷。
乳香定痛散。
金刃出血不止者。
紫金丹敷之。
跌撲緻衄。
或吐血不止。
濃煎蘇木湯去滓。
煎小烏神湯。
下黑神散。
促筋脫骱。
用槿樹皮搗爛。
拌臘糟焙熱塗紮。
損傷一證。
專從血論。
但須分有瘀血停積與亡血過多之證。
蓋打撲堕墜。
皮不破而内損者。
必有瘀血。
若金刃傷皮出血。
或緻亡血過多。
二者不可同法而治。
有瘀血者。
宜攻利之。
若亡血者。
兼補調之。
須察其所傷上下輕重淺深之異。
經絡氣血多少之殊。
惟宜先逐瘀血。
通經絡。
和血止痛。
然後調氣養血。
補益胃氣。
無不效也。
〔診〕金瘡出血太多。
其脈虛細小者生。
數實而浮大者死。
砍瘡血不止。
脈來或大或止者死。
細滑者生。
從高颠仆。
内有血。
腹脹滿。
脈堅強者生。
小弱者死。
卷六 諸風門 痙(與缵結二論痙例參看) 經雲。
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
肺移熱于腎。
傳為柔痙。
金匮雲。
太陽之病。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痙。
太陽病。
發熱汗出。
而不惡寒者。
名曰柔痙。
太陽病。
發熱脈沉而細者。
名曰痙。
為難治。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緻痙。
風病下之則痙。
複發汗。
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
不可發汗。
汗出則痙。
病者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
時頭熱。
面赤目赤。
獨頭動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痙病也。
若發其汗者。
寒濕相搏。
其表益虛。
即惡寒甚。
發其汗已。
其脈如蛇。
暴腹脹大者。
為欲解。
脈如故。
反複弦者痙。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
直上下行。
脈經雲。
痙家脈伏。
直上下行。
痙家有灸瘡者難治。
太陽病。
其證備。
身體強KTKT(音殊。
)然。
脈反沉遲。
此為痙。
栝蒌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
無汗而小便反少。
氣上沖胸。
口噤不得語。
欲作剛痙。
葛根湯主之。
痙為病。
胸滿口噤。
卧不着席。
腳攣急。
必齒。
可與大承氣湯。
合上十一條推之。
則痙病之屬表者。
宜用桂枝、葛根。
屬裡者。
可用承氣。
是為邪實者設也。
若首二條之葛根、桂枝。
所不待言。
第三條無汗。
麻黃附子細辛湯。
有汗。
桂枝附子湯。
四條。
真武湯。
五條。
附子湯。
六條。
芍藥甘。
草附子湯。
七條。
未發汗前。
桂枝加附子湯。
發其汗已。
其脈如蛇。
甘草附子湯。
八條。
幹姜附子湯。
九條是統言痙病之脈。
無證可驗。
不得拟方。
第十條言痙病之不宜用灸。
灸則艾火助虐。
一切辛烈。
概不可施。
所以難治。
惟腹脹便秘者。
庶可行下奪一法。
虛者可用炙甘草湯。
其脈經雲一條與第九條不異。
演文無疑。
按痙病與金匮開卷第一證治。
論證最詳。
而方治最略。
以其證最危逆。
難于造次也。
觀其論中。
惟出太陽陽明邪實三方。
不及三陰虛證之治者。
以痙病之脈。
皆弦勁伏匿。
證多反張厥逆。
是難議攻發。
易于溫散也。
若不通篇體會。
烏知先聖立言之旨。
陳無擇曰。
夫人之筋。
各随經絡退出于身。
血氣内虛。
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痙。
蓋風散氣。
故有汗而不惡寒。
曰柔痙。
寒泣血。
故無汗而惡寒。
曰剛痙。
原其所因。
多由亡血。
筋無所營。
故邪得以襲之。
所以傷寒汗下過多。
與夫病瘡人。
及産後緻斯疾者。
概可見矣。
診其脈。
皆沉伏弦緊。
但陽緩陰急。
則久久拘攣。
陰緩陽急。
則反張強直。
二證各異。
不可不别。
張景嶽曰。
痙之為病。
強直反張病也。
其病在筋脈。
筋脈拘急。
所以反張。
其病在血液。
血液枯燥。
所以筋攣。
觀仲景曰。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緻痙。
風病下之則成痙。
瘡家不可發汗。
汗之亦成痙。
隻此數言。
可見病痙者。
多由誤治之壞證。
其虛其實可了然矣。
自仲景之後。
惟陳無擇能知所因。
曰多由亡血。
筋無所營。
因而成痙。
則盡之矣。
但惜其言之既善。
而複未有善者。
曰。
氣血内虛。
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
斯言不無有誤。
若其所雲。
則仍是風濕為邪。
而虛反次之。
不知風随汗散。
而既汗之後。
何複言風。
濕随下行。
而既下之後。
何反緻濕。
蓋誤汗者。
必傷血液。
誤下者。
必傷真陰。
陰血受傷。
則血燥。
血燥則筋失所滋。
筋失所滋。
則為拘為攣。
而反張強直之病。
勢所必至。
又何待風寒濕熱之相襲而後為痙耶。
且仲景所言。
言不當汗而汗也。
不當下而下也。
汗下既誤。
即因誤治而成痙矣。
豈誤治之外。
必再受邪而後成痙。
無邪則無痙哉。
此陳氏之言。
不惟失仲景之意。
而反緻後人疑惑。
用持兩端。
故凡今人之治此者。
未有不以散風去濕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