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痿痹門
關燈
小
中
大
。
風寒濕痹。
猶可蒸湯灸燔。
時或一效。
惟痿用之轉甚者。
何也。
蓋痿以肺熱葉焦而成。
以此傳于五髒。
豈有寒者欤。
若痿作寒治。
是殺之也。
夫痿病不死。
死者皆藥之誤也。
石頑曰。
痿證髒腑病因。
雖曰不一。
大都起于陽明濕熱。
内蘊不清。
則肺受熱乘而日槁。
脾受濕淫而日溢。
遂成上枯下濕之候。
舉世靡不以腎虛為事。
陽明濕熱。
從無齒及之者。
或雲。
痿病既屬濕熱。
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熱而愈者。
殊不知濕熱沉滞既久。
非借辛熱之力。
不能開通經隧。
原非為腎髒虛寒而設。
若真陽未衰。
概行溫補。
而不知清熱滲濕。
甯無反助濕熱之患耶。
凡人自覺兩足熱如火炙。
自足踝下上沖膝腿。
且痿弱軟痛。
能行而不能久立。
脈濡而數。
乃陰虛而挾濕熱也。
虎潛丸。
不應。
少加附子。
骨痿不能起于床者。
金剛丸。
經言骨痿者。
生于大熱也。
有所遠行勞倦。
逢大熱而渴。
渴則陽氣内伐。
内伐則熱舍于腎。
腎者水髒也。
今水不勝火。
則骨枯而水虛。
足不任身。
發為骨痿。
此濕熱成痿。
多發于夏。
令人骨乏無力。
故治痿獨取陽明。
東垣獨得其秘。
而用清燥之劑。
主以清暑益氣湯。
屬濕痰者。
手足軟弱。
脈沉滑。
兼腰膝麻木。
或腫。
二陳湯加二術、羌活、黃柏、竹瀝、姜汁。
黑瘦人脈澀弱。
或左脈大而無力。
行步艱難。
或兼盜汗陰虛等證者。
是血虛有火。
四物加牛膝、肉桂、黃柏、蒼術。
陰血衰弱。
不能養筋。
筋緩不能自收持。
故痿弱無力。
補血榮筋丸。
氣虛痿弱無力。
四君子加蒼術、黃柏、肉桂、黃。
肥白人脈沉緩。
或滑。
惡心。
胸膈不利。
屬氣虛有痰。
六君子加蒼術、黃柏、竹瀝、姜汁。
兼食積。
即氣口弦滑。
腹脹惡食。
是食積妨礙。
脾氣不得運于四肢。
導痰湯加楂、曲、木瓜、防己。
挾死血者。
脈沉澀或弦。
而按之則芤。
為惡血流于腰膝。
或因産後。
或跌撲傷損而得者。
不可作虛治。
痿厥足痿弱不收為痿厥。
有二。
一屬腎與膀胱。
經雲。
恐懼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酸痿厥。
精時自下。
是腎傷精脫也。
都氣丸。
審系陽虛。
用八味丸。
又雲。
三陽為病發寒熱。
下為癰腫。
及為痿厥。
是膀胱在下發病也。
五苓散。
一屬脾濕傷腎。
經雲。
凡治痿厥發逆。
肥貴人膏粱之疾也。
腎着湯加萆。
又雲。
秋傷于濕。
上逆而咳。
發為痿厥。
小青龍湯去麻黃加羌浩。
腎虛之人。
六七月之間。
濕令大行。
濕熱相合。
痿厥之病大作。
脈沉濡而數。
小水赤澀。
或作腫痛。
腰以下痿軟不能動。
行走不正。
兩足欹側。
清燥湯。
伸不能屈。
屈不能伸。
腰膝腿腳腫痛。
行步艱難。
安腎丸。
目中流火。
視物昏花。
耳鳴耳聾。
困倦乏力。
寝汗憎風。
行步不正。
兩腳欹側。
卧而多驚。
腰膝無力。
腰以下消瘦。
加味虎潛丸。
凡老人痿厥。
累用虎潛丸不愈。
即于本方加附子立愈。
蓋附子有反佐之力也。
又有腳膝痿弱。
下尻臀皆冷。
陰汗臊臭。
精滑不固。
脈沉數有力。
此為膏粱濃味所緻。
火郁于内。
逼陽向外。
即陽盛拒陰。
滋腎丸苦寒下之。
肥盛蒼黑人。
足膝痿。
皆屬濕熱。
潛行散、二妙散。
誤用溫補必殆。
子和雲。
風痹痿厥四證。
本自不同。
而近世不能為辨。
一概作風冷治之。
下虛補之。
此所以曠日彌年而不愈者也。
夫四末之疾。
動而或勁者為風。
不仁或痛者為痹。
弱而不用者為痿。
逆而寒熱者為厥。
其狀未嘗同也。
故其本源又複大異。
風者必風熱相兼。
痹者必風寒濕相合。
痿者必火乘金。
厥者或寒或熱。
皆從下起。
今治之者。
不察其源。
見于手足曳。
便謂之風。
左傳雖謂風淫末疾。
不知風暑燥濕火寒六氣。
皆能為四末之疾也。
祝仲甯治一人。
病腰膝痹痛。
皆以為寒。
率用烏、附、蛇酒藥。
盛暑猶着綿。
如是者三載。
祝診之。
曰。
此濕熱相搏而成。
經所謂諸痿生于肺熱也。
即令褫其綿。
與清燥湯飲之。
曰。
疾已深。
又為熱藥所誤。
非百帖不效。
服三月餘而痊。
李士材治兵尊高玄圃。
患兩足酸軟。
神氣不足。
向服安神壯骨之藥不效。
改服滋腎牛膝、薏苡、二妙散之屬。
又不效。
純用血藥。
脾胃不實。
診之。
脈皆沖和。
按之亦不甚虛。
惟脾部重取之。
澀而無力。
此土虛下陷。
不能制水。
則濕氣墜于下焦。
故膝胫為患耳。
進補中益氣倍用升、柴。
數日即愈。
夫脾虛下陷之證。
若誤用牛膝等下行之劑。
則愈陷。
此前藥之所以無功也。
卷六 痿痹門 百合 金匮雲。
論曰。
百合病者。
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也。
意欲食。
複不能食。
常默默。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欲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口苦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
淅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溺時快然。
但頭眩者。
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
或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二十日。
或一月微見者。
各随證治之。
百合病發汗後者。
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病下之後者。
滑石代赭湯主之。
百合病吐之後者。
百合雞子湯主之。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
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病一月不解。
變成渴者。
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病渴不瘥者。
栝蒌牡蛎散主之。
百合病變發熱者。
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見于陰者。
以陽法救之。
見于陽者。
以陰法救之。
見陽攻陰。
複發其汗。
此為逆。
見陰攻陽。
乃複下之。
此亦為逆。
所謂百脈一宗。
言周身之血。
盡歸于心主也。
心主血脈。
又主火。
若火淫則熱蓄不散。
流于血脈。
故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也。
人身氣陽而血陰。
若氣盛則熱。
氣衰則寒。
今病在血。
不幹于氣。
所以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欲食不食。
欲卧不卧。
欲行不行。
皆陽火爍陰。
無可奈何之狀也。
又上熱則為口苦。
下熱則為便赤。
亦陽火爍陰之患也。
藥雖治病。
然必藉胃氣以行之。
若毒血在脾胃。
經脈閉塞。
藥雖入而胃弱不能行。
故得藥轉劇而吐利也。
病不在皮肉筋骨。
則身形如和。
惟熱在血。
故脈微數也。
脈數血熱。
則心火上炎。
不下交于腎。
而膀胱之經亦不得引精于上。
上虛則溺時淅然頭眩。
甚則為頭痛。
以此微甚。
可蔔其愈日之遠近也。
其治法鹹用百合為君。
以安心補神。
能去血中之熱。
利大小便。
導滌瘀積。
然必鮮者。
始克有濟。
若汗之而失者。
佐知母以調其上焦之津液。
下之而失者。
佐滑石、代赭以理其下焦之痹結。
吐之而失者。
佐雞子黃以補其中焦之榮血。
若不經吐下發汗。
但佐生地黃汁以涼血。
血涼則熱毒解而蘊積自行。
故大便出如黑漆矣。
其一月不解。
百脈壅塞。
津液不化而成渴者。
故用百合洗之。
則一身之脈皆得通暢。
而津液行。
渴自止。
勿食鹽豉者。
以味鹹而凝血也。
若洗後渴不瘥。
是中無津液。
則以栝蒌、牡蛎主之。
若變發熱。
乃脈郁而成熱。
佐滑石以通利之。
百合病皆持兩端。
不表不裡。
為其熱行血脈之中。
非如傷寒可行汗下等法。
所以每多誤治之失。
往往有綿延經歲不已者。
愈期不複可拘也。
至于誤行汗下。
變證救治。
大略不逾上法。
但當随所禀虛實偏勝而調之。
切勿誤認下元虛弱而用溫補之法也。
按百合病。
即痿證之暴者。
傷寒後得此為百合。
肺病日久而得者。
為痿。
石頑治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
因端士職任蘭台。
久疏定省。
兼聞稍有違和。
虛火不時上升。
自汗不止。
心神恍惚。
飲食不能食。
欲卧不能卧。
口苦小便難。
溺則灑淅頭暈。
自去歲迄今。
曆更諸醫。
每用一藥。
辄增一病。
用白術則窒塞脹滿。
用橘皮則喘息怔忡。
用遠志則煩擾哄熱。
用木香則腹熱咽幹。
用黃則迷悶不食。
用枳殼則喘咳氣乏。
用門冬則小便不禁。
用肉桂則顱脹咳逆。
用補骨脂則後重燥結。
用知、柏則小腹枯癟。
用芩、栀則臍下引急。
用香薷則耳鳴目眩。
時時欲人扶掖而走。
用大黃則臍下築築。
少腹愈覺收引。
遂緻畏藥如蠍。
惟日用人參錢許。
入粥飲和服。
聊藉支撐。
交春虛火倍劇。
火氣一升則周身大汗。
神氣欲脫。
惟倦極少寐。
則汗不出而神思稍甯。
覺後少頃。
火氣複升。
汗亦随至。
較之盜汗迥殊。
直至仲春中浣。
邀石頑診之。
其脈微數。
而左尺與左寸倍于他部。
氣口按之。
似有似無。
診後。
款述從前所患。
并用藥轉劇之由。
曾遍詢吳下諸名醫。
無一能識其為何病者。
石頑曰。
此本平時思慮傷脾。
脾陰受困。
而厥陽之火。
盡歸于心。
擾其百脈緻病。
病名百合。
此證惟仲景金匮要略言之甚詳。
本文原雲。
諸藥不能治。
所以每服一藥。
辄增一病。
惟百合地黃湯為之專藥。
奈病久中氣虧乏殆盡。
複經藥誤而成壞病。
姑先用生脈散加百合、茯神、龍齒以安其神。
稍兼萸、連以折其勢。
數劑稍安。
即令勿藥。
以養胃氣。
但令日用鮮百合煮湯服之。
交秋天氣下降。
火氣漸伏。
可保無虞。
迨後仲秋。
端士請假歸省。
欣然勿藥而康。
後因勞心思慮。
其火複有升動之意。
或令服佐金丸而安。
嗣後稍覺火炎。
即服前丸。
第苦燥之性。
苦先入心兼。
之辛臊入肝。
久服不無反從火化之虞。
平治權衡之要。
可不預為顧慮乎。
卷六 痿痹門 腳氣 千金論雲何以得之于腳問曰。
風毒中人。
随處皆得作病。
何偏着于腳也。
答曰。
夫人有五髒。
心肺二髒經絡。
所起在手十指。
肝腎與脾三髒經絡。
所起在足十趾。
夫風毒之氣。
皆起于地。
地之寒暑風濕。
皆作蒸氣。
足常履之。
所以風毒之中人也。
必先中腳。
久而不瘥。
遍及四肢腹背頭項也。
微時不覺。
痼滞乃知。
經雲。
次傳間傳是也。
論得已便令人覺否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緻。
得此病。
多不令人即覺。
會因他病一度。
乃始發動。
或奄然大悶。
經三兩日不起。
方乃覺之。
諸小庸醫。
皆不識此疾。
漫作餘病治之。
莫不盡斃。
故此病多不令人識也。
始起甚微。
食飲嬉戲。
氣力如故。
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
有此為異耳。
黃帝雲。
緩風濕痹是也。
論風毒相貌夫有腳未覺異。
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
有諸處皆悉未知。
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
又風毒之中人也。
或見食嘔吐。
憎聞食臭。
或腹痛下痢。
或大小便秘澀不通。
或胸中沖悸。
不欲見光明。
或精神昏愦。
或喜迷妄。
語言錯亂。
或壯熱頭痛。
或身體酷冷疼煩。
或覺轉筋。
或腫不腫。
或腿頑痹。
或時緩縱不随。
或複百節攣急。
或小腹不仁。
此皆腳氣狀貌也。
亦雲風毒腳氣之候也。
其候難知。
當須細意察之。
不爾必失其機要。
一朝病成。
難可以理。
婦人亦爾。
又有婦人産後。
春夏取涼。
多中此毒。
深宜慎之。
其熱悶掣。
驚悸心煩。
嘔吐氣上。
皆其候也。
又但覺臍下冷痞。
然不快。
兼小便淋瀝。
不同生平。
即是腳氣之候。
頑弱名緩風。
疼痛為濕痹。
論得之所由凡四時之中。
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
亦不得因酒醉汗出。
脫衣靴襪。
當風取涼。
皆令腳氣。
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者。
則熱濕之氣蒸入經絡。
病發必熱。
四肢酸疼煩悶。
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
即冷濕之氣上入經絡。
病發則四體酷冷轉筋。
若當風取涼得之者。
病發則皮肉頑痹。
諸處動。
漸漸向頭。
凡常之日。
忽然暴熱。
人皆不能忍得者。
當于此時。
必得頓取于寒以快意也。
卒有暴寒。
複不得受之。
皆生病也。
世有勤功力學之士。
一心注意于事。
久坐行立于濕地。
不時動轉。
冷風來擊入于經絡。
不覺成病。
故風毒中人。
或先中手足十指。
因汗毛孔開。
腠理疏通。
風如急箭。
或先中足心。
或先中足趺。
或先中膝以下胫表裡者。
若人初覺。
即灸所患處二三十壯即愈。
不複發也。
黃帝雲。
當風取涼。
醉已入房。
能成此疾。
論冷熱不同問曰。
何故得者。
有冷有熱。
答曰。
足有三陰三陽。
寒中三陽。
所患必冷。
暑中三陰。
所患必熱。
故有表裡冷熱不同。
熱者治以冷藥。
冷者療以熱藥。
以意消息之。
脾受陽毒即熱頑。
腎受陰濕即寒痹。
論須療緩急凡小覺病候有異。
即須大怖畏。
決意急治之。
勿緩。
氣上入腹。
或腫或不腫。
胸脅逆滿。
氣上肩息。
急者死不旋踵。
寬者數日必死。
不可不急療也。
但看心下急。
氣喘不停。
或自汗數出。
或乍寒乍熱。
其脈促短而數。
嘔吐不止者皆死。
論虛實可服藥不可服藥凡腳氣之疾。
皆由氣實而死。
終無一人以服藥緻虛而殂。
故腳氣之人。
皆不得大補。
亦不可大瀉。
終不得畏虛。
故預止湯不服也。
如此者皆死不治。
論脈候法凡腳氣雖殊。
診候不異。
而三部之脈。
要須不違四時者為吉。
其逆四時者勿治。
餘如脈經所說。
此中不複具載。
其人本黑瘦者易治。
肥大肉濃赤白者難愈。
黑人耐風濕。
赤白不耐風冷。
瘦人肉硬。
肥人肉軟。
肉軟則受疾至深。
難愈也。
論腫不腫凡人久患腳氣。
不自知别。
于後因有他疾發動。
治之得瘥。
後直患嘔吐而複腳弱。
餘為診之。
乃告為腳氣。
病者曰。
某平生不患腳腫。
何因名為腳氣。
不肯服湯。
餘醫以為石發。
孤疑之間。
不過一旬而死。
故腳氣不得一向以腫為候。
亦有腫者。
有不腫者。
其以小腹頑痹不仁者。
腳多不腫。
小腹頑後。
不過三五日。
即令人嘔吐者。
名腳氣入心。
如此者死在旦夕。
凡患腳氣到心難治。
以其腎水克心火故也。
論須慎不慎凡腳氣之病。
極須慎房室。
羊肉牛肉。
魚蒜蕺菜。
菘菜蔓青。
瓠子酒面。
酥油乳麋。
豬雞鵝鴨。
有方用鯉魚頭。
此等并切禁。
不得犯之。
并忌大怒。
惟得食粳粱粟米。
醬豉蔥韭薤。
椒姜橘皮。
又不得食諸生果子。
酸酢之食。
犯者皆不可瘥。
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
論灸法凡腳氣初得腳弱。
便速灸之。
并服竹瀝湯。
灸訖可服八風散。
無不瘥者。
惟急速治之。
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
服散而不灸。
如此者半瘥半死。
雖得瘥者。
或至一二年複更發動。
覺得。
便根據此須速灸之及服散者。
治十十愈。
此病輕者。
雖不即死。
治之不當。
根源不除。
久久期于殺人。
不可不精以為意。
初風市穴灸百壯。
重者五六百壯。
勿令頓灸。
三報之。
次伏兔穴灸百壯。
亦可五十壯。
次犢鼻穴灸五十壯至百壯。
次膝眼穴灸百壯。
次三裡穴灸百壯。
次上廉穴灸百壯。
次下廉穴灸百壯。
次絕骨穴灸百壯。
凡此諸穴灸。
不必一頓灸盡壯數。
可日日報灸之。
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
凡病一腳則灸一腳。
病兩腳則灸兩腳。
凡腳弱病。
皆多兩腳。
又一方雲。
如覺腳惡。
便灸三裡及絕骨各一處。
兩腳惡者。
合四處灸之。
多少随病輕重。
大要雖輕。
不可減百壯。
不瘥速以次灸之。
論服湯藥色目風毒之氣。
入人體中。
脈有三品。
内外證候相似。
但脈有異耳。
若脈浮大而緩。
宜服續命湯。
兩劑應瘥。
若風盛。
宜作越婢湯加白術四兩。
胡洽雲。
若惡風者。
更加附子一枚。
若脈浮大緊轉快。
宜作竹瀝湯。
若病患脈微而弱。
宜服風引湯。
此脈多是因虛而得之。
若大虛短氣力乏。
其間可作補湯。
随病冷熱而用之。
若未愈。
更服竹瀝湯。
若病患脈浮大而緊快。
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脈也。
或沉細而快者。
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
浮大者病在外。
沉細者病在内。
治當消息以意逆之。
雖其形尚可。
而手腳未至弱極。
數日之中。
氣上。
即便命終。
如此之脈。
往往有人得之。
無一存者。
急服竹瀝湯。
日服一劑。
切要湯勢常令相及。
勿令半日之中空無湯也。
此湯竹汁多服之。
若不極熱。
辄停在胸心。
更為人患。
每服當使極熱。
若服竹瀝湯得下者。
必佳也。
續命湯治風毒病初得。
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
終不變快。
此不治。
或數日而死。
或十日而死。
或得便不識人。
或發黃。
或發斑。
或目赤。
或下部穿爛者。
此最急。
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
須服葛根、麻黃湯下之。
若此不折。
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
夫腳氣之病。
先起嶺南。
稍來江東。
得之無漸。
或微覺疼痹。
或兩胫腫滿。
或行起澀弱。
或上入腹不仁。
或時冷熱。
小便秘澀。
喘息氣沖喉。
氣急欲死。
食嘔不下。
氣上逆者。
皆其候也。
若覺此證。
先與犀角旋複花湯。
宜久服之。
以氣下小便利為度。
按東垣雲。
腳氣實由水濕。
然有二焉。
南方卑濕。
清濕襲虛。
則病起于下。
此是外感。
北方常食膻乳。
又飲酒太過。
脾胃有傷。
不能運化。
水濕下流。
此因内而至外者也。
腳氣兩胫腫。
是為壅疾。
皆當疏下。
然太過則損脾。
不及則病不去。
南方多見兩足粗大。
與疾偕老者。
初起治宜槟榔湯。
或四七湯、香蘇散。
并加槟榔、橘皮以宣通其氣。
不使其壅。
壅既成者。
砭去惡血。
然後服藥。
經雲。
蓄則腫熱。
砭石之也。
腳氣之病。
初起甚微。
飲食如故。
人多不覺。
惟卒然腳膝屈弱。
或腫。
或不腫。
或頑痹。
或緩縱。
或攣急。
皆是濕邪為患。
其腫者為濕腳氣。
不腫者為幹腳氣。
腳氣之發。
必身痛發熱大。
類傷寒。
不可妄用傷寒等藥。
若卒起腳弱。
或少腹不仁。
或轉筋嘔逆。
或腹痛下利。
或二便秘澀。
或驚悸妄錯。
但兩胫腫赤。
便作腳氣治。
風勝者。
自汗走注。
脈浮弦。
越婢加術湯。
寒勝者。
無汗攣急掣痛。
脈遲澀。
酒浸牛膝丸。
濕勝者。
腫痛重着。
脈遲細。
除濕湯。
冷痹惡風者。
非術、附、麻黃并用。
必不能開。
越婢加術附湯汗之。
或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桂枝、白術亦妙。
腳痹冷痛。
或時哄熱。
不可屈伸者。
千金獨活湯。
風冷腳痹疼痛。
攣弱不可屈伸。
千金烏頭湯。
暑勝者。
煩渴身熱。
或成水泡瘡。
脈洪。
清燥湯。
腳氣頭疼身熱。
肢節疼痛。
或一腳偏患軟弱曳。
狀如偏風者。
小續命加木瓜。
三陽經受熱。
毒瓦斯流腳踝上。
赤腫痛。
寒熱如瘧。
自汗惡風。
或無汗惡寒。
敗毒散加蒼術。
三陰受寒。
濕着于腳膝上。
枯瘦色淡。
少腹不仁。
腹急疼痛。
上氣喘急。
八味丸加沉香。
腳氣上入腹。
腹急上沖胸。
氣欲絕。
千金半夏湯。
腳氣沖心。
疼痛腫滿。
大小便秘。
沉香導氣湯。
腳氣遍身腫痛。
喘促煩悶者。
木通散。
因腳氣而服補劑太過小便不通者。
姜汁炒黑山栀、木通、赤芍、赤茯苓、當歸、生甘草梢。
不時煎服。
腳氣初發。
一身盡疼。
或肢節腫。
便溺阻隔。
此屬濕熱。
先以羌活導滞湯導之。
後以當歸拈痛湯除之。
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崔氏八味丸。
腳氣入腹。
喘急腹脹。
蘇子降氣湯。
佐以養正丹。
下氣甚捷。
腳氣迫肺。
令人喘嗽。
小青龍湯加槟榔。
腳氣嘔逆。
惡心畏食。
生料平胃散加木香。
大便秘。
加煨大黃。
腳氣風毒。
生瘡腫痛。
心神煩熱。
犀角散。
腳氣沖心。
火氣逆上也。
金鈴子散加茴香、酒黃柏。
另以附子末。
津調敷湧泉穴。
腳氣初發。
從足起至膝胫骨腫疼者。
千金蓖麻葉裹法。
腳氣注踝成孔。
至下半日疼甚者。
此腳氣流成漏也。
以人中白火炙。
敷瘡口良。
腳氣沖心。
礬石一兩。
酸漿水一鬥五升。
煎三五沸。
浸腳良。
活人書雲。
凡腳氣服補藥。
及用湯藥渫洗。
逼邪入于經絡。
皆醫之大禁也。
大抵腳氣腫痛。
并屬濕熱。
或兼風兼暑。
當詳春夏病因六淫治之。
至于枯瘦而熱者。
屬陰虛。
瘦弱而寒者。
屬陽虛。
當作本證治之。
〔診〕脈浮弦起于風。
濡弱起于濕。
洪數起于熱。
遲澀起于寒。
沉而伏。
毒在筋骨也。
指下澀澀不調。
毒在血分也。
夏暑腳膝冷痛。
其脈陽濡陰弱。
濕溫也。
腳氣多從暑濕得之。
石頑治文學褚廷嘉精脫氣傷。
喘汗蒸熱如淋。
六脈浮芤。
按之乏力。
勢不得不從事溫補。
遂猛進黃建中。
易桂心加人參。
數帖而安。
因有腳氣痼疾。
恒服腎氣丸不徹。
六七年來。
宿患未除。
堅懇石頑鏟絕病根。
乃彙取術附、桂附、附、參附等法。
兼采八風散中菊花。
鼈甲湯中鼈甲、貝齒、羚羊、犀角。
風引湯中獨活、防己。
竹瀝湯中姜汁、竹瀝為丸。
共襄祛風逐濕之功。
服後必蒸蒸汗出。
不終劑而數年之疾頓愈。
非深達法存千金妙義。
烏能及此。
卷六 痿痹門 鶴膝風 鶴膝風者。
胫細而膝腫是也。
經雲。
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則偻俯。
筋将憊矣。
治宜祛風順氣。
活血壯筋。
十全大補加杜仲、牛膝、羌活。
或五積散加松節。
血少虛寒而痛者。
四物加荊芥、牛膝。
送活絡丹。
氣血流動。
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調理。
正氣旺而患自除矣。
兼風濕者。
換骨丹。
下利後膝腫痛。
風邪乘虛入三陰經也。
大防風湯。
服藥不能應手者。
外用雷火針法。
每日淬之。
不必着傷肌肉也。
方用蕲艾五錢。
丁香五分。
麝香三分。
合研勻。
入紙筒中。
痛處襯粗紙三五層。
點火淬之。
以筋脈活動為度。
數日自效。
又鶴膝風初起。
漫腫不紅。
屈伸不便者。
乘未潰時。
用陳年芥菜子研細。
以姜汁、蔥涕和白蜜。
調塗一伏時。
患處起。
幹脫皮自愈。
上二法。
若膿成者。
不可用也。
婦人鶴膝風證。
因胎産經行失調。
或郁怒虧損肝脾。
而為外感所傷。
或先肢體筋攣。
繼而膝漸大。
腿漸細。
如鶴膝之狀。
若腫高赤痛者易治。
漫腫不赤痛者難治。
二三月潰而膿稠者易治。
半載後潰而膿清者難治。
誤用攻伐。
複傷元氣。
尤為難治也。
大要當固元氣為主。
若食少體倦者。
六君子湯。
晡熱内熱。
寒熱往來者。
逍遙散。
發熱惡寒者。
十全大補湯。
少寐驚悸者。
歸脾湯。
月經過期者。
補中
風寒濕痹。
猶可蒸湯灸燔。
時或一效。
惟痿用之轉甚者。
何也。
蓋痿以肺熱葉焦而成。
以此傳于五髒。
豈有寒者欤。
若痿作寒治。
是殺之也。
夫痿病不死。
死者皆藥之誤也。
石頑曰。
痿證髒腑病因。
雖曰不一。
大都起于陽明濕熱。
内蘊不清。
則肺受熱乘而日槁。
脾受濕淫而日溢。
遂成上枯下濕之候。
舉世靡不以腎虛為事。
陽明濕熱。
從無齒及之者。
或雲。
痿病既屬濕熱。
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熱而愈者。
殊不知濕熱沉滞既久。
非借辛熱之力。
不能開通經隧。
原非為腎髒虛寒而設。
若真陽未衰。
概行溫補。
而不知清熱滲濕。
甯無反助濕熱之患耶。
凡人自覺兩足熱如火炙。
自足踝下上沖膝腿。
且痿弱軟痛。
能行而不能久立。
脈濡而數。
乃陰虛而挾濕熱也。
虎潛丸。
不應。
少加附子。
骨痿不能起于床者。
金剛丸。
經言骨痿者。
生于大熱也。
有所遠行勞倦。
逢大熱而渴。
渴則陽氣内伐。
内伐則熱舍于腎。
腎者水髒也。
今水不勝火。
則骨枯而水虛。
足不任身。
發為骨痿。
此濕熱成痿。
多發于夏。
令人骨乏無力。
故治痿獨取陽明。
東垣獨得其秘。
而用清燥之劑。
主以清暑益氣湯。
屬濕痰者。
手足軟弱。
脈沉滑。
兼腰膝麻木。
或腫。
二陳湯加二術、羌活、黃柏、竹瀝、姜汁。
黑瘦人脈澀弱。
或左脈大而無力。
行步艱難。
或兼盜汗陰虛等證者。
是血虛有火。
四物加牛膝、肉桂、黃柏、蒼術。
陰血衰弱。
不能養筋。
筋緩不能自收持。
故痿弱無力。
補血榮筋丸。
氣虛痿弱無力。
四君子加蒼術、黃柏、肉桂、黃。
肥白人脈沉緩。
或滑。
惡心。
胸膈不利。
屬氣虛有痰。
六君子加蒼術、黃柏、竹瀝、姜汁。
兼食積。
即氣口弦滑。
腹脹惡食。
是食積妨礙。
脾氣不得運于四肢。
導痰湯加楂、曲、木瓜、防己。
挾死血者。
脈沉澀或弦。
而按之則芤。
為惡血流于腰膝。
或因産後。
或跌撲傷損而得者。
不可作虛治。
痿厥足痿弱不收為痿厥。
有二。
一屬腎與膀胱。
經雲。
恐懼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酸痿厥。
精時自下。
是腎傷精脫也。
都氣丸。
審系陽虛。
用八味丸。
又雲。
三陽為病發寒熱。
下為癰腫。
及為痿厥。
是膀胱在下發病也。
五苓散。
一屬脾濕傷腎。
經雲。
凡治痿厥發逆。
肥貴人膏粱之疾也。
腎着湯加萆。
又雲。
秋傷于濕。
上逆而咳。
發為痿厥。
小青龍湯去麻黃加羌浩。
腎虛之人。
六七月之間。
濕令大行。
濕熱相合。
痿厥之病大作。
脈沉濡而數。
小水赤澀。
或作腫痛。
腰以下痿軟不能動。
行走不正。
兩足欹側。
清燥湯。
伸不能屈。
屈不能伸。
腰膝腿腳腫痛。
行步艱難。
安腎丸。
目中流火。
視物昏花。
耳鳴耳聾。
困倦乏力。
寝汗憎風。
行步不正。
兩腳欹側。
卧而多驚。
腰膝無力。
腰以下消瘦。
加味虎潛丸。
凡老人痿厥。
累用虎潛丸不愈。
即于本方加附子立愈。
蓋附子有反佐之力也。
又有腳膝痿弱。
下尻臀皆冷。
陰汗臊臭。
精滑不固。
脈沉數有力。
此為膏粱濃味所緻。
火郁于内。
逼陽向外。
即陽盛拒陰。
滋腎丸苦寒下之。
肥盛蒼黑人。
足膝痿。
皆屬濕熱。
潛行散、二妙散。
誤用溫補必殆。
子和雲。
風痹痿厥四證。
本自不同。
而近世不能為辨。
一概作風冷治之。
下虛補之。
此所以曠日彌年而不愈者也。
夫四末之疾。
動而或勁者為風。
不仁或痛者為痹。
弱而不用者為痿。
逆而寒熱者為厥。
其狀未嘗同也。
故其本源又複大異。
風者必風熱相兼。
痹者必風寒濕相合。
痿者必火乘金。
厥者或寒或熱。
皆從下起。
今治之者。
不察其源。
見于手足曳。
便謂之風。
左傳雖謂風淫末疾。
不知風暑燥濕火寒六氣。
皆能為四末之疾也。
祝仲甯治一人。
病腰膝痹痛。
皆以為寒。
率用烏、附、蛇酒藥。
盛暑猶着綿。
如是者三載。
祝診之。
曰。
此濕熱相搏而成。
經所謂諸痿生于肺熱也。
即令褫其綿。
與清燥湯飲之。
曰。
疾已深。
又為熱藥所誤。
非百帖不效。
服三月餘而痊。
李士材治兵尊高玄圃。
患兩足酸軟。
神氣不足。
向服安神壯骨之藥不效。
改服滋腎牛膝、薏苡、二妙散之屬。
又不效。
純用血藥。
脾胃不實。
診之。
脈皆沖和。
按之亦不甚虛。
惟脾部重取之。
澀而無力。
此土虛下陷。
不能制水。
則濕氣墜于下焦。
故膝胫為患耳。
進補中益氣倍用升、柴。
數日即愈。
夫脾虛下陷之證。
若誤用牛膝等下行之劑。
則愈陷。
此前藥之所以無功也。
卷六 痿痹門 百合 金匮雲。
論曰。
百合病者。
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也。
意欲食。
複不能食。
常默默。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欲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口苦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
淅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溺時快然。
但頭眩者。
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
或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二十日。
或一月微見者。
各随證治之。
百合病發汗後者。
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病下之後者。
滑石代赭湯主之。
百合病吐之後者。
百合雞子湯主之。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
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病一月不解。
變成渴者。
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病渴不瘥者。
栝蒌牡蛎散主之。
百合病變發熱者。
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見于陰者。
以陽法救之。
見于陽者。
以陰法救之。
見陽攻陰。
複發其汗。
此為逆。
見陰攻陽。
乃複下之。
此亦為逆。
所謂百脈一宗。
言周身之血。
盡歸于心主也。
心主血脈。
又主火。
若火淫則熱蓄不散。
流于血脈。
故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也。
人身氣陽而血陰。
若氣盛則熱。
氣衰則寒。
今病在血。
不幹于氣。
所以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欲食不食。
欲卧不卧。
欲行不行。
皆陽火爍陰。
無可奈何之狀也。
又上熱則為口苦。
下熱則為便赤。
亦陽火爍陰之患也。
藥雖治病。
然必藉胃氣以行之。
若毒血在脾胃。
經脈閉塞。
藥雖入而胃弱不能行。
故得藥轉劇而吐利也。
病不在皮肉筋骨。
則身形如和。
惟熱在血。
故脈微數也。
脈數血熱。
則心火上炎。
不下交于腎。
而膀胱之經亦不得引精于上。
上虛則溺時淅然頭眩。
甚則為頭痛。
以此微甚。
可蔔其愈日之遠近也。
其治法鹹用百合為君。
以安心補神。
能去血中之熱。
利大小便。
導滌瘀積。
然必鮮者。
始克有濟。
若汗之而失者。
佐知母以調其上焦之津液。
下之而失者。
佐滑石、代赭以理其下焦之痹結。
吐之而失者。
佐雞子黃以補其中焦之榮血。
若不經吐下發汗。
但佐生地黃汁以涼血。
血涼則熱毒解而蘊積自行。
故大便出如黑漆矣。
其一月不解。
百脈壅塞。
津液不化而成渴者。
故用百合洗之。
則一身之脈皆得通暢。
而津液行。
渴自止。
勿食鹽豉者。
以味鹹而凝血也。
若洗後渴不瘥。
是中無津液。
則以栝蒌、牡蛎主之。
若變發熱。
乃脈郁而成熱。
佐滑石以通利之。
百合病皆持兩端。
不表不裡。
為其熱行血脈之中。
非如傷寒可行汗下等法。
所以每多誤治之失。
往往有綿延經歲不已者。
愈期不複可拘也。
至于誤行汗下。
變證救治。
大略不逾上法。
但當随所禀虛實偏勝而調之。
切勿誤認下元虛弱而用溫補之法也。
按百合病。
即痿證之暴者。
傷寒後得此為百合。
肺病日久而得者。
為痿。
石頑治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
因端士職任蘭台。
久疏定省。
兼聞稍有違和。
虛火不時上升。
自汗不止。
心神恍惚。
飲食不能食。
欲卧不能卧。
口苦小便難。
溺則灑淅頭暈。
自去歲迄今。
曆更諸醫。
每用一藥。
辄增一病。
用白術則窒塞脹滿。
用橘皮則喘息怔忡。
用遠志則煩擾哄熱。
用木香則腹熱咽幹。
用黃則迷悶不食。
用枳殼則喘咳氣乏。
用門冬則小便不禁。
用肉桂則顱脹咳逆。
用補骨脂則後重燥結。
用知、柏則小腹枯癟。
用芩、栀則臍下引急。
用香薷則耳鳴目眩。
時時欲人扶掖而走。
用大黃則臍下築築。
少腹愈覺收引。
遂緻畏藥如蠍。
惟日用人參錢許。
入粥飲和服。
聊藉支撐。
交春虛火倍劇。
火氣一升則周身大汗。
神氣欲脫。
惟倦極少寐。
則汗不出而神思稍甯。
覺後少頃。
火氣複升。
汗亦随至。
較之盜汗迥殊。
直至仲春中浣。
邀石頑診之。
其脈微數。
而左尺與左寸倍于他部。
氣口按之。
似有似無。
診後。
款述從前所患。
并用藥轉劇之由。
曾遍詢吳下諸名醫。
無一能識其為何病者。
石頑曰。
此本平時思慮傷脾。
脾陰受困。
而厥陽之火。
盡歸于心。
擾其百脈緻病。
病名百合。
此證惟仲景金匮要略言之甚詳。
本文原雲。
諸藥不能治。
所以每服一藥。
辄增一病。
惟百合地黃湯為之專藥。
奈病久中氣虧乏殆盡。
複經藥誤而成壞病。
姑先用生脈散加百合、茯神、龍齒以安其神。
稍兼萸、連以折其勢。
數劑稍安。
即令勿藥。
以養胃氣。
但令日用鮮百合煮湯服之。
交秋天氣下降。
火氣漸伏。
可保無虞。
迨後仲秋。
端士請假歸省。
欣然勿藥而康。
後因勞心思慮。
其火複有升動之意。
或令服佐金丸而安。
嗣後稍覺火炎。
即服前丸。
第苦燥之性。
苦先入心兼。
之辛臊入肝。
久服不無反從火化之虞。
平治權衡之要。
可不預為顧慮乎。
卷六 痿痹門 腳氣 千金論雲何以得之于腳問曰。
風毒中人。
随處皆得作病。
何偏着于腳也。
答曰。
夫人有五髒。
心肺二髒經絡。
所起在手十指。
肝腎與脾三髒經絡。
所起在足十趾。
夫風毒之氣。
皆起于地。
地之寒暑風濕。
皆作蒸氣。
足常履之。
所以風毒之中人也。
必先中腳。
久而不瘥。
遍及四肢腹背頭項也。
微時不覺。
痼滞乃知。
經雲。
次傳間傳是也。
論得已便令人覺否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緻。
得此病。
多不令人即覺。
會因他病一度。
乃始發動。
或奄然大悶。
經三兩日不起。
方乃覺之。
諸小庸醫。
皆不識此疾。
漫作餘病治之。
莫不盡斃。
故此病多不令人識也。
始起甚微。
食飲嬉戲。
氣力如故。
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
有此為異耳。
黃帝雲。
緩風濕痹是也。
論風毒相貌夫有腳未覺異。
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
有諸處皆悉未知。
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
又風毒之中人也。
或見食嘔吐。
憎聞食臭。
或腹痛下痢。
或大小便秘澀不通。
或胸中沖悸。
不欲見光明。
或精神昏愦。
或喜迷妄。
語言錯亂。
或壯熱頭痛。
或身體酷冷疼煩。
或覺轉筋。
或腫不腫。
或腿頑痹。
或時緩縱不随。
或複百節攣急。
或小腹不仁。
此皆腳氣狀貌也。
亦雲風毒腳氣之候也。
其候難知。
當須細意察之。
不爾必失其機要。
一朝病成。
難可以理。
婦人亦爾。
又有婦人産後。
春夏取涼。
多中此毒。
深宜慎之。
其熱悶掣。
驚悸心煩。
嘔吐氣上。
皆其候也。
又但覺臍下冷痞。
然不快。
兼小便淋瀝。
不同生平。
即是腳氣之候。
頑弱名緩風。
疼痛為濕痹。
論得之所由凡四時之中。
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
亦不得因酒醉汗出。
脫衣靴襪。
當風取涼。
皆令腳氣。
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者。
則熱濕之氣蒸入經絡。
病發必熱。
四肢酸疼煩悶。
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
即冷濕之氣上入經絡。
病發則四體酷冷轉筋。
若當風取涼得之者。
病發則皮肉頑痹。
諸處動。
漸漸向頭。
凡常之日。
忽然暴熱。
人皆不能忍得者。
當于此時。
必得頓取于寒以快意也。
卒有暴寒。
複不得受之。
皆生病也。
世有勤功力學之士。
一心注意于事。
久坐行立于濕地。
不時動轉。
冷風來擊入于經絡。
不覺成病。
故風毒中人。
或先中手足十指。
因汗毛孔開。
腠理疏通。
風如急箭。
或先中足心。
或先中足趺。
或先中膝以下胫表裡者。
若人初覺。
即灸所患處二三十壯即愈。
不複發也。
黃帝雲。
當風取涼。
醉已入房。
能成此疾。
論冷熱不同問曰。
何故得者。
有冷有熱。
答曰。
足有三陰三陽。
寒中三陽。
所患必冷。
暑中三陰。
所患必熱。
故有表裡冷熱不同。
熱者治以冷藥。
冷者療以熱藥。
以意消息之。
脾受陽毒即熱頑。
腎受陰濕即寒痹。
論須療緩急凡小覺病候有異。
即須大怖畏。
決意急治之。
勿緩。
氣上入腹。
或腫或不腫。
胸脅逆滿。
氣上肩息。
急者死不旋踵。
寬者數日必死。
不可不急療也。
但看心下急。
氣喘不停。
或自汗數出。
或乍寒乍熱。
其脈促短而數。
嘔吐不止者皆死。
論虛實可服藥不可服藥凡腳氣之疾。
皆由氣實而死。
終無一人以服藥緻虛而殂。
故腳氣之人。
皆不得大補。
亦不可大瀉。
終不得畏虛。
故預止湯不服也。
如此者皆死不治。
論脈候法凡腳氣雖殊。
診候不異。
而三部之脈。
要須不違四時者為吉。
其逆四時者勿治。
餘如脈經所說。
此中不複具載。
其人本黑瘦者易治。
肥大肉濃赤白者難愈。
黑人耐風濕。
赤白不耐風冷。
瘦人肉硬。
肥人肉軟。
肉軟則受疾至深。
難愈也。
論腫不腫凡人久患腳氣。
不自知别。
于後因有他疾發動。
治之得瘥。
後直患嘔吐而複腳弱。
餘為診之。
乃告為腳氣。
病者曰。
某平生不患腳腫。
何因名為腳氣。
不肯服湯。
餘醫以為石發。
孤疑之間。
不過一旬而死。
故腳氣不得一向以腫為候。
亦有腫者。
有不腫者。
其以小腹頑痹不仁者。
腳多不腫。
小腹頑後。
不過三五日。
即令人嘔吐者。
名腳氣入心。
如此者死在旦夕。
凡患腳氣到心難治。
以其腎水克心火故也。
論須慎不慎凡腳氣之病。
極須慎房室。
羊肉牛肉。
魚蒜蕺菜。
菘菜蔓青。
瓠子酒面。
酥油乳麋。
豬雞鵝鴨。
有方用鯉魚頭。
此等并切禁。
不得犯之。
并忌大怒。
惟得食粳粱粟米。
醬豉蔥韭薤。
椒姜橘皮。
又不得食諸生果子。
酸酢之食。
犯者皆不可瘥。
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
論灸法凡腳氣初得腳弱。
便速灸之。
并服竹瀝湯。
灸訖可服八風散。
無不瘥者。
惟急速治之。
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
服散而不灸。
如此者半瘥半死。
雖得瘥者。
或至一二年複更發動。
覺得。
便根據此須速灸之及服散者。
治十十愈。
此病輕者。
雖不即死。
治之不當。
根源不除。
久久期于殺人。
不可不精以為意。
初風市穴灸百壯。
重者五六百壯。
勿令頓灸。
三報之。
次伏兔穴灸百壯。
亦可五十壯。
次犢鼻穴灸五十壯至百壯。
次膝眼穴灸百壯。
次三裡穴灸百壯。
次上廉穴灸百壯。
次下廉穴灸百壯。
次絕骨穴灸百壯。
凡此諸穴灸。
不必一頓灸盡壯數。
可日日報灸之。
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
凡病一腳則灸一腳。
病兩腳則灸兩腳。
凡腳弱病。
皆多兩腳。
又一方雲。
如覺腳惡。
便灸三裡及絕骨各一處。
兩腳惡者。
合四處灸之。
多少随病輕重。
大要雖輕。
不可減百壯。
不瘥速以次灸之。
論服湯藥色目風毒之氣。
入人體中。
脈有三品。
内外證候相似。
但脈有異耳。
若脈浮大而緩。
宜服續命湯。
兩劑應瘥。
若風盛。
宜作越婢湯加白術四兩。
胡洽雲。
若惡風者。
更加附子一枚。
若脈浮大緊轉快。
宜作竹瀝湯。
若病患脈微而弱。
宜服風引湯。
此脈多是因虛而得之。
若大虛短氣力乏。
其間可作補湯。
随病冷熱而用之。
若未愈。
更服竹瀝湯。
若病患脈浮大而緊快。
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脈也。
或沉細而快者。
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
浮大者病在外。
沉細者病在内。
治當消息以意逆之。
雖其形尚可。
而手腳未至弱極。
數日之中。
氣上。
即便命終。
如此之脈。
往往有人得之。
無一存者。
急服竹瀝湯。
日服一劑。
切要湯勢常令相及。
勿令半日之中空無湯也。
此湯竹汁多服之。
若不極熱。
辄停在胸心。
更為人患。
每服當使極熱。
若服竹瀝湯得下者。
必佳也。
續命湯治風毒病初得。
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
終不變快。
此不治。
或數日而死。
或十日而死。
或得便不識人。
或發黃。
或發斑。
或目赤。
或下部穿爛者。
此最急。
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
須服葛根、麻黃湯下之。
若此不折。
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
夫腳氣之病。
先起嶺南。
稍來江東。
得之無漸。
或微覺疼痹。
或兩胫腫滿。
或行起澀弱。
或上入腹不仁。
或時冷熱。
小便秘澀。
喘息氣沖喉。
氣急欲死。
食嘔不下。
氣上逆者。
皆其候也。
若覺此證。
先與犀角旋複花湯。
宜久服之。
以氣下小便利為度。
按東垣雲。
腳氣實由水濕。
然有二焉。
南方卑濕。
清濕襲虛。
則病起于下。
此是外感。
北方常食膻乳。
又飲酒太過。
脾胃有傷。
不能運化。
水濕下流。
此因内而至外者也。
腳氣兩胫腫。
是為壅疾。
皆當疏下。
然太過則損脾。
不及則病不去。
南方多見兩足粗大。
與疾偕老者。
初起治宜槟榔湯。
或四七湯、香蘇散。
并加槟榔、橘皮以宣通其氣。
不使其壅。
壅既成者。
砭去惡血。
然後服藥。
經雲。
蓄則腫熱。
砭石之也。
腳氣之病。
初起甚微。
飲食如故。
人多不覺。
惟卒然腳膝屈弱。
或腫。
或不腫。
或頑痹。
或緩縱。
或攣急。
皆是濕邪為患。
其腫者為濕腳氣。
不腫者為幹腳氣。
腳氣之發。
必身痛發熱大。
類傷寒。
不可妄用傷寒等藥。
若卒起腳弱。
或少腹不仁。
或轉筋嘔逆。
或腹痛下利。
或二便秘澀。
或驚悸妄錯。
但兩胫腫赤。
便作腳氣治。
風勝者。
自汗走注。
脈浮弦。
越婢加術湯。
寒勝者。
無汗攣急掣痛。
脈遲澀。
酒浸牛膝丸。
濕勝者。
腫痛重着。
脈遲細。
除濕湯。
冷痹惡風者。
非術、附、麻黃并用。
必不能開。
越婢加術附湯汗之。
或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桂枝、白術亦妙。
腳痹冷痛。
或時哄熱。
不可屈伸者。
千金獨活湯。
風冷腳痹疼痛。
攣弱不可屈伸。
千金烏頭湯。
暑勝者。
煩渴身熱。
或成水泡瘡。
脈洪。
清燥湯。
腳氣頭疼身熱。
肢節疼痛。
或一腳偏患軟弱曳。
狀如偏風者。
小續命加木瓜。
三陽經受熱。
毒瓦斯流腳踝上。
赤腫痛。
寒熱如瘧。
自汗惡風。
或無汗惡寒。
敗毒散加蒼術。
三陰受寒。
濕着于腳膝上。
枯瘦色淡。
少腹不仁。
腹急疼痛。
上氣喘急。
八味丸加沉香。
腳氣上入腹。
腹急上沖胸。
氣欲絕。
千金半夏湯。
腳氣沖心。
疼痛腫滿。
大小便秘。
沉香導氣湯。
腳氣遍身腫痛。
喘促煩悶者。
木通散。
因腳氣而服補劑太過小便不通者。
姜汁炒黑山栀、木通、赤芍、赤茯苓、當歸、生甘草梢。
不時煎服。
腳氣初發。
一身盡疼。
或肢節腫。
便溺阻隔。
此屬濕熱。
先以羌活導滞湯導之。
後以當歸拈痛湯除之。
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崔氏八味丸。
腳氣入腹。
喘急腹脹。
蘇子降氣湯。
佐以養正丹。
下氣甚捷。
腳氣迫肺。
令人喘嗽。
小青龍湯加槟榔。
腳氣嘔逆。
惡心畏食。
生料平胃散加木香。
大便秘。
加煨大黃。
腳氣風毒。
生瘡腫痛。
心神煩熱。
犀角散。
腳氣沖心。
火氣逆上也。
金鈴子散加茴香、酒黃柏。
另以附子末。
津調敷湧泉穴。
腳氣初發。
從足起至膝胫骨腫疼者。
千金蓖麻葉裹法。
腳氣注踝成孔。
至下半日疼甚者。
此腳氣流成漏也。
以人中白火炙。
敷瘡口良。
腳氣沖心。
礬石一兩。
酸漿水一鬥五升。
煎三五沸。
浸腳良。
活人書雲。
凡腳氣服補藥。
及用湯藥渫洗。
逼邪入于經絡。
皆醫之大禁也。
大抵腳氣腫痛。
并屬濕熱。
或兼風兼暑。
當詳春夏病因六淫治之。
至于枯瘦而熱者。
屬陰虛。
瘦弱而寒者。
屬陽虛。
當作本證治之。
〔診〕脈浮弦起于風。
濡弱起于濕。
洪數起于熱。
遲澀起于寒。
沉而伏。
毒在筋骨也。
指下澀澀不調。
毒在血分也。
夏暑腳膝冷痛。
其脈陽濡陰弱。
濕溫也。
腳氣多從暑濕得之。
石頑治文學褚廷嘉精脫氣傷。
喘汗蒸熱如淋。
六脈浮芤。
按之乏力。
勢不得不從事溫補。
遂猛進黃建中。
易桂心加人參。
數帖而安。
因有腳氣痼疾。
恒服腎氣丸不徹。
六七年來。
宿患未除。
堅懇石頑鏟絕病根。
乃彙取術附、桂附、附、參附等法。
兼采八風散中菊花。
鼈甲湯中鼈甲、貝齒、羚羊、犀角。
風引湯中獨活、防己。
竹瀝湯中姜汁、竹瀝為丸。
共襄祛風逐濕之功。
服後必蒸蒸汗出。
不終劑而數年之疾頓愈。
非深達法存千金妙義。
烏能及此。
卷六 痿痹門 鶴膝風 鶴膝風者。
胫細而膝腫是也。
經雲。
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則偻俯。
筋将憊矣。
治宜祛風順氣。
活血壯筋。
十全大補加杜仲、牛膝、羌活。
或五積散加松節。
血少虛寒而痛者。
四物加荊芥、牛膝。
送活絡丹。
氣血流動。
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調理。
正氣旺而患自除矣。
兼風濕者。
換骨丹。
下利後膝腫痛。
風邪乘虛入三陰經也。
大防風湯。
服藥不能應手者。
外用雷火針法。
每日淬之。
不必着傷肌肉也。
方用蕲艾五錢。
丁香五分。
麝香三分。
合研勻。
入紙筒中。
痛處襯粗紙三五層。
點火淬之。
以筋脈活動為度。
數日自效。
又鶴膝風初起。
漫腫不紅。
屈伸不便者。
乘未潰時。
用陳年芥菜子研細。
以姜汁、蔥涕和白蜜。
調塗一伏時。
患處起。
幹脫皮自愈。
上二法。
若膿成者。
不可用也。
婦人鶴膝風證。
因胎産經行失調。
或郁怒虧損肝脾。
而為外感所傷。
或先肢體筋攣。
繼而膝漸大。
腿漸細。
如鶴膝之狀。
若腫高赤痛者易治。
漫腫不赤痛者難治。
二三月潰而膿稠者易治。
半載後潰而膿清者難治。
誤用攻伐。
複傷元氣。
尤為難治也。
大要當固元氣為主。
若食少體倦者。
六君子湯。
晡熱内熱。
寒熱往來者。
逍遙散。
發熱惡寒者。
十全大補湯。
少寐驚悸者。
歸脾湯。
月經過期者。
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