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痿痹門
關燈
小
中
大
痹
經雲。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
風氣勝者為行痹。
寒氣勝者為痛痹。
濕氣勝者為着痹。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
以春遇此者為筋痹。
以夏遇此者為脈痹。
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
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行痹者。
病處行而不定。
走注曆節疼痛之類。
當散風為主。
禦寒利氣。
仍不可廢。
更須參以補血之劑。
蓋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也。
痛痹者。
寒氣凝結。
陽氣不行。
故痛有定處。
俗名痛風是也。
治當散寒為主。
疏風燥濕。
仍不可缺。
更須參以補火之劑。
非大辛大溫。
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
着痹者。
肢體重着不移。
疼痛麻木是也。
蓋氣虛則麻。
血虛則木。
治當利濕為主。
祛風解寒。
亦不可缺。
更須參以理脾補氣之劑。
蓋土強自能勝濕。
而氣旺自無頑麻也。
骨痹者。
即寒痹痛痹也。
其證痛苦攻心。
四肢攣急。
關節浮腫。
筋痹者。
即風痹行痹也。
其證遊行不定。
與血氣相搏。
聚于關節。
筋脈弛縱。
或赤或腫。
脈痹者。
即熱痹也。
髒腑移熱。
複遇外邪客搏經絡。
留而不行。
其證肌肉熱極。
皮膚如鼠走。
唇口反裂。
皮膚色變。
肌痹者。
即着痹濕痹也。
留而不移。
汗出四肢痿弱。
皮膚麻木不仁。
精神昏塞。
皮痹者。
即寒痹也。
邪在皮毛。
瘾疹風瘡。
搔之不痛。
初起皮中如蟲行狀。
以上諸證。
又以所遇之時而命名。
非行痹痛痹着痹外。
又有皮脈筋肌骨之痹也。
故骨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腎。
筋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肝。
脈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肺。
所謂痹者。
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肺痹者。
煩滿喘而嘔。
心痹者。
脈不通。
煩則心下鼓。
暴上氣而喘。
嗌幹善噫。
厥氣上則恐。
肝痹者。
夜卧則驚。
多飲數小便。
上為引如懷。
腎痹者。
善脹。
尻以代踵。
脊以代頭。
脾痹者。
四肢懈惰。
發咳嘔汁。
上為大塞。
肺痹則肺氣不清。
胃熱上逆。
故煩喘而嘔。
心痹則脈道不通。
心火内衰。
濕氣淩心。
故恐。
肝痹則血液阻滞。
水飲客之。
故上為引急。
如有所懷也。
腎痹則胃之關門不利。
故善脹。
濁陰濕邪傷其陽氣。
所以腳攣不能伸。
身偻不能直也。
脾痹則陽氣不運。
故四肢懈惰。
上焦痞塞也。
腸痹者。
數飲而出不得。
中氣喘争。
時發飧洩。
腸者。
兼大小腸而言。
腸間病痹。
則下焦之氣不化。
故雖數飲。
而小便不得出。
則本末受病。
故與中氣喘争。
蓋其清濁不分。
故時發飧洩也。
胞痹者。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湯。
澀于小便。
上為清涕。
胞者膀胱之脬也。
膀胱氣閉。
則水道不行。
故按之内痛。
若以熱湯沃之。
小便得外熱之助。
方得稍通。
而猶滞澀不利。
則治宜溫助氣化。
可知膀胱之脈。
從巅入絡腦。
故上為清涕。
以太陽經氣不固而精氣上脫。
又須溫補無疑。
蓋緣精洩之後。
寒氣乘虛入于膀胱之内。
而緻小便淋瀝不通。
莖中痛引谷道。
甚則臍腹脹痛此。
屬津液枯竭之故。
誤與利水藥。
必緻喘逆脹急而死。
老人陰虛泉竭。
多有此證。
曾見膀胱脹破。
淋瀝無度。
時雖暫寬。
不久即斃。
諸痹不已。
亦益内也。
其風氣勝者。
其人易已也。
其入髒者死。
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
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凡痹之類。
逢寒則蟲。
逢熱則縱。
寒從中生者。
是人多痹氣也。
陽氣少。
陰氣多。
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人有身寒。
湯火不能熱。
濃衣不能溫。
然不能凍栗。
是人素腎氣勝。
以水為事。
太陽氣衰。
腎脂枯不長。
一水不能勝兩火。
腎者水也。
而生于骨。
腎不生。
則髓不能滿。
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凍栗者。
肝。
一陽也。
心。
二陽也。
腎。
孤髒也。
一水不能勝二火。
故不能凍栗。
病名骨痹。
是人當攣節也。
素腎氣勝。
言禀氣本充也。
以水為事。
言嗜欲無節。
傷其真陽。
無陽則陰無以生。
故腎脂枯不長。
無陰則陽無以化。
故寒甚至骨也。
病在陽者。
命曰風。
病在陰者。
命曰痹。
陰陽俱病。
命曰風痹。
陽受風氣。
故在陽者命曰風。
陰受濕氣。
故入陰則命曰痹。
風痹淫泺。
病不可已者。
足如履冰。
時如入湯中。
股胫淫泺。
煩心。
頭痛。
時嘔時。
(悶同。
)眩已汗出。
久則目眩。
悲以喜恐。
短氣不樂。
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為病也。
留而不去。
時痛而皮膚不仁。
剌布衣者。
以火淬之。
刺大人者。
以藥熨之。
以醇灑二十斤。
蜀椒一升。
幹姜一斤。
桂心一斤。
凡四種。
皆咀。
漬酒中。
用綿絮一斤。
細布四丈。
并納酒中。
置酒馬矢中。
蓋封塗。
勿使洩。
五日五夜。
出布綿絮曝幹之。
幹複漬。
以盡其汁。
每漬必其日。
乃出幹。
幹并用滓與綿絮。
複布為複巾。
長六七尺。
為六七巾。
則用之。
生桑炭炙巾。
以熨寒痹所刺之處。
令熱入至于病所。
寒。
複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
亦三十遍止。
起步内中。
無見風。
每刺必熨。
如此病已矣。
此所謂内熱也。
内。
納同。
謂溫其經。
使熱氣内入。
血脈流通也。
布衣血氣澀濁。
故當以火淬之。
即近世針挑艾熨之類。
周痹者。
在于血脈之中。
随脈以上。
随脈以下。
不能左右。
各當其所。
風寒濕氣客于分肉之間。
迫切而為沫。
沫得寒則聚。
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
分裂則痛。
痛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熱。
熱則痛解。
痛解則厥。
厥則他痹發。
發則如是。
此内不在藏。
而外未發于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命曰周痹。
金匮雲。
問曰。
血痹病。
從何得之。
師曰。
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
重因疲勞。
汗出。
卧不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
關上小緊。
宜針引陽氣。
今脈和。
緊去則愈。
血痹。
陰陽俱微。
寸口關上微。
尺中小緊。
外證身體不仁。
如風痹狀。
黃桂枝五物湯主之。
血痹者。
寒濕之邪。
痹着于血分也。
辛苦勞之人。
皮腠緻密。
筋骨堅強。
雖有風寒濕邪。
莫之能客。
惟尊榮奉養之人。
肌肉豐滿。
筋骨柔脆。
素常不勝疲勞。
行卧動搖。
或遇微風。
則能痹着為患。
不必風寒濕之氣雜至而為病也。
上條言脈自微澀。
而關寸小緊。
為濕痹血分。
所以陽氣不能外行。
故宜針引陽氣以和陰血。
下條言陰陽俱微。
而尺中小緊。
為營衛俱虛。
所以身體不仁。
故宜藥通營衛。
行散其痹。
則緊去人安而愈矣。
夫血痹者。
即内經所謂在脈則血凝不流。
仲景直發其所以不流之故。
言血既痹。
脈自微澀。
然或寸或關或尺。
其脈見小急之處。
即風入之處也。
故其針藥所施。
皆引風外出之法也。
腎着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
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
甘姜苓術湯主之。
此證乃濕邪中腎之外廓。
與腎髒無預也。
雖腰中冷如坐水中。
實非腎髒之真氣冷也。
今邪着下焦。
飲食如故。
不渴。
小便自利。
且與腸胃之府無預。
況腎髒乎。
此不過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
久久得之。
但用甘草、幹姜、茯苓、白術。
甘溫淡滲行濕足矣。
又何取暖腎壯陽哉。
諸肢節疼痛。
身體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即總治三焦痹之法。
頭眩短氣。
上焦痹也。
溫溫欲吐。
中焦痹也。
腳腫如脫。
下焦痹也。
肢節疼痛。
身體羸。
筋骨痹也。
由是觀之。
當是風寒濕痹其營衛筋骨三焦之病。
然濕多則腫。
寒多則痛。
風多則動。
用桂枝治風。
麻黃治寒。
白術治濕。
防風佐桂枝。
附子佐麻黃、白術。
其芍藥、生姜、甘草。
亦如桂枝湯之和其營衛也。
知母治腳腫。
引諸藥下行。
附子以行藥勢。
開痹之大劑也。
戴人雲。
痹病以濕熱為源。
風寒為兼。
三氣合而為痹。
其脈沉澀。
奈何治此者。
不問經絡。
不分髒腑。
不分表裡。
便作寒濕腳氣。
烏之附之。
乳之沒之。
種種燥熱攻之。
中脘灸之。
臍下燒之。
三裡火之。
蒸之熨之。
湯之炕之。
以緻便溺澀滞。
前後俱閉。
虛躁轉甚。
肌膚日削。
飲食不下。
雖遇扁華。
亦難措手。
若此者何哉。
胸膈間有寒痰故也。
痹病本不死。
死于醫之誤也。
景嶽全書雲。
觀痹論曰。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
而壽夭剛柔論又曰。
在陽者命曰風。
在陰者命曰痹。
何也。
蓋三氣之合。
乃專言痹證之所因也。
曰在陽為風。
在陰為痹。
又分言表裡之有殊也。
如風之與痹。
本皆由感邪所緻。
但外有表證之見。
而見發熱頭疼等證。
或得汗即解者。
是皆有形之謂。
此以陽邪在陽分。
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
故病在陽者命曰風。
若既受寒邪。
而初無發熱頭疼。
又無變證。
或有汗。
或無汗。
而筋骨之痛如故。
及延綿久不能愈。
而外無表證之見者。
是皆無形之謂。
此以陰邪直走陰分。
即諸痹之屬也。
故病在陰者命曰痹。
其或既有表證。
而疼痛又不能愈。
此即半表半裡。
陰陽俱病之證。
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
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
然則諸痹者。
皆在陰分。
亦總由真陰衰弱。
精血虧損。
故三氣得以乘之。
而為此諸證。
經曰。
邪入于陰則痹。
正謂此也。
是以治痹之法。
最宜峻補真陰。
使血氣流行。
則寒邪随去。
若過用風濕痰滞等藥。
而再傷陰氣。
必反增其病矣。
行痹者。
走注無定。
風之用也。
經言病在陽者。
命曰風。
在陰者。
命曰痹。
陰陽俱病。
命曰風痹。
越婢加術附湯。
輕則羌、防、歸、艽、葛、桂、赤茯、甘草、威靈仙、蒼術、黃柏。
若病久大虛。
非大補氣血不可。
如日從事乎散風清火。
則脾肺必敗。
終緻不起。
痛痹者。
痛有定處。
乃濕氣傷腎。
腎不生肝。
肝風挾濕。
流走四肢。
肩疼痛。
拘急浮腫。
金匮烏頭湯加羌活、官桂。
服後啜熱稀粥助其作汗乃解。
身體痛如欲折。
肉如錐刺刀割。
千金附子湯。
着痹者。
痹着不仁。
經曰。
營氣虛則不仁。
衛氣虛則不用。
營衛俱虛則。
不仁且不用。
靈樞雲。
衛氣不行。
則為麻木。
東垣治麻痹。
必補衛氣而行之。
渾身麻木不仁。
或左或右。
半身麻木。
或面或頭。
或手臂或腳腿。
麻木不仁。
并宜神效黃湯。
皮膚間麻木。
此肺氣不行也。
本方去蔓荊倍黃加防風。
如肌肉麻。
營氣不行也。
去蔓荊加桂枝、羌防。
手足麻痹。
臂痛不能舉。
多眠昏冒者。
支飲也。
氣口脈滑。
指迷茯苓丸。
脈浮者。
二陳湯加桂枝、枳、桔。
若手麻乃是氣虛。
十指麻乃是濕痰死血。
手指麻木是氣不行。
有頑痰死血也。
導痰湯加烏藥、蒼術。
風吹手足酸疼而腫。
是寒濕。
桂枝附子湯。
因于風者。
百節走痛。
烏藥順氣散加羌活、南星、蒼術。
因于濕者。
天陰即發。
身體沉重酸疼。
除濕蠲痛湯。
在上痛者。
加桂枝、桔梗。
在下痛者。
加防己、木通。
多汗。
加黃、防風。
自汗身重。
防己黃湯。
寒濕不可屈伸者。
烏頭湯、活絡丹選用。
并外用摩風膏。
因火者。
五苓散加酒芩、黃柏、竹瀝、姜汁。
因濕熱者。
肢節疼痛。
肩背沉重。
胸膈不利。
下注足胫痛腫。
當歸拈痛湯。
熱毒流入肢節疼痛。
患處必熱。
千金犀角散。
血瘀者。
芎、歸、桃仁、紅花、威靈仙。
煎成入麝少許。
血痹者。
邪入于陰也。
經雲。
人卧則血歸于肝。
汗出而風吹之。
血凝于膚者為痹是也。
黃桂枝五物湯。
晝輕夜重。
加當歸。
痹而身寒如從水中出者。
屬寒濕。
附子丸。
血氣凝滞。
手足拘攣疼重。
風寒濕三氣雜至者。
改定三痹湯。
周痹者。
真氣不能周于身。
故周身痹痛。
用蠲痹湯。
行痹上半身甚。
用烏藥順氣散。
下半身甚。
用虎骨散。
痛痹。
用烏頭湯。
着痹。
用除濕蠲痛湯。
不應。
用補中益氣加熟附子、羌活、蒼術、黃柏。
有痹遍身走痛無定。
二陳湯加羌活、風化硝。
姜汁糊丸服。
痹在骨。
安腎丸。
痹在筋。
羚羊角散。
痹在脈。
人參丸。
痹在肌肉。
神效黃湯。
痹在皮。
越婢湯加羌活、細辛、白蒺藜。
痹在腸。
吳茱萸散。
痹在胞。
腎瀝湯。
虛寒。
茯苓丸。
虛寒甚者。
巴戟丸。
熱痹。
千金犀角散。
冷痹。
巴戟天湯。
寒痹。
宜以蜀椒、幹姜、桂心各四兩。
醇酒五斤。
絮四兩。
布五尺。
馬矢火煨一伏時。
将絮布曝幹收盡。
炙熱熨之。
着痹不移。
肉破。
身熱脈澀者。
不治。
凡治痹證。
不明其理。
以風門諸通套藥施之者。
醫之過也。
夫痹證非不有風。
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
擾亂其血脈。
緻身中之陽不通于陰。
故緻痹也。
古方多有用麻黃、白芷者。
以麻黃能通陽氣。
白芷能行營衛。
然已入在四物、四君子等藥之内。
非颛發表明矣。
至于攻裡之法。
則從無有用之者。
以攻裡之藥皆屬苦寒。
用之則陽愈不通。
其痹轉入諸府而成死證多矣。
可無明辨而深戒欤。
〔診〕脈大而澀為痹。
脈急亦為痹。
肺脈微為肺痹。
心脈微為心痹。
右寸沉而遲澀為皮痹。
左寸結而不流利為血痹。
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澀為肉痹。
左關弦緊而浮沉有力為筋痹。
卷六 痿痹門 痛風(曆節) 靈樞雲。
賊風邪氣之傷人也。
令人病焉。
今有不離屏蔽。
不出室穴之中。
卒然病者。
不離賊風邪氣。
其故何也。
曰。
此皆嘗有所傷于濕氣。
藏于血脈之中。
分肉之間。
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堕墜。
惡血在内而不去。
卒然喜怒不節。
飲食不适。
寒溫不時。
腠理閉而不通。
其開而遇風寒。
則血氣凝結。
與故邪相襲。
則為寒痹。
其有熱則汗出。
汗出則受風。
雖不遇賊風邪氣。
必有因加而發焉。
其毋所遇邪氣。
又毋怵惕之所志。
卒然而病者。
其故何也。
惟有因鬼神之事乎。
曰。
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
因而志有所惡。
及有所慕。
血氣内亂。
兩氣相搏。
其所從來者微。
視之不見。
聽而不聞。
故似鬼神。
金匮雲。
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曆節黃汗出。
故曰曆節。
盛人脈澀小。
短氣。
自汗出。
曆節疼。
不可屈伸。
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緻。
病曆節不可屈伸疼痛。
烏頭湯主之。
并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烏頭湯治曆節不可屈伸疼痛。
複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二者之病。
皆是風寒傷于筋。
麻黃開汗孔。
通腠理。
散寒邪。
解風痹。
芍藥以理血痹。
甘草通經脈以和藥。
黃益衛氣。
氣壯則邪退。
烏頭善走。
入肝逐風寒。
故筋脈之急者。
必以烏頭治之。
然以蜜煎。
取緩其性。
使之留連筋骨。
以利其屈伸。
且蜜之潤又可益血養筋。
兼制烏頭燥熱之毒。
丹溪雲。
痛風者。
大率因血受熱。
已自沸騰。
其後或涉冷水。
或立濕地。
或扇取涼。
或卧當風。
寒外搏熱。
血得風寒。
汗濁凝澀。
所以作痛。
夜則痛甚。
行于陰也。
治法。
以辛熱之劑疏散寒濕。
開發腠理。
其血得行。
與氣相和。
其病自安。
然有數種。
治法稍異。
痛風而痛有常處。
其痛上赤腫灼熱。
或渾身壯熱。
此欲成風毒。
宜敗毒散。
如肢節痛。
須用羌活。
去風濕亦宜用之。
肥人肢節痛。
多是風濕痰飲流注。
宜導痰湯。
瘦人股節痛。
是血枯。
宜四物加羌、防。
老人性急作勞。
患兩腿痛。
動則痛甚。
或血痢用澀藥。
惡血流入經絡隧道而變痛風。
并宜四物加桃仁、陳皮、牛膝、生甘草。
煎入生姜。
研潛行散。
有瘀積者。
加酒熱服。
并刺委中出血。
然非二三十帖不效。
壯年人性躁。
兼嗜濃味。
患痛風攣縮。
此挾痰與氣證。
導痰湯加牛膝、枳殼、通草、桃仁。
煎入生姜。
研潛行散熱服。
亦須多服乃效。
按濕熱痰火死血郁于經絡。
四肢麻痹。
或痛或癢。
輕而新者。
可以緩治。
久而重者。
必加烏、附驅逐痰濕壯氣行經。
大便阻滞。
必用大黃。
昧者畏其峻攻。
多緻狐疑。
不知邪毒流滿經絡。
非烏、附豈能散結。
燥熱結滞腸胃。
非硝、黃豈能潤燥。
要在合宜耳。
曆節景嶽全書曰。
曆節風痛。
以其痛無定所。
即行痹之屬也。
病源雲。
曆節風痛是氣血本虛。
或因飲酒腠理開。
汗出當風所緻。
或因勞倦。
調護不謹。
以緻三氣之邪。
遍曆關節。
與氣血相搏。
而疼痛非常。
或如虎之咬。
故又有白虎曆節之名。
中藏經曰。
曆節疼痛者。
因醉犯房而得之。
此其概也。
大都痛痹之證。
多有晝輕而夜重者。
正陰邪之在陰分也。
其有遇風雨陰晦而甚者。
此正陰邪侮陽之證也。
或得暖遇熱而甚者。
此濕熱傷陰之火證也。
有火者宜從清涼。
有寒者宜從溫熱。
若筋脈拘滞。
伸縮不利者。
此血虛血燥證也。
非養血養氣不可。
遍身骨節疼痛。
肢節如槌。
晝靜夜劇。
如虎齧之狀。
乃痛風之甚者也。
必飲酒當風。
汗出入水。
遂成斯疾。
寒則倉公當歸湯、千金大棗湯、防己湯選用。
熱則千金犀角湯、當歸拈痛湯加姜汁炒黃柏。
掣者為寒。
腫者為濕。
汗者為風。
三氣雜至。
傷于血脈之中。
營衛澀滞不行。
故痛。
用虎骨、犀角、沉香、青木香、當歸、羌活、桂枝、秦艽、牛膝、骨碎補、桃仁、甘草。
水煎入麝少許。
曆節風毒攻注。
骨節疼痛。
發作不定。
烏藥順氣散。
不應。
五積散。
四肢曆節疼。
其人短氣脈沉。
為留飲。
導痰湯加減。
身體腫痛。
一味木通。
用二兩煎服。
身必發出紅丹。
汗出至足。
頃時即愈。
外治之法。
以蕲艾斤許。
先以一半焙幹。
攤痛處。
外鋪燈心草一層。
以指甲在痛傍。
不時攢之。
冷則更遞焙用。
三次少歇。
又頃如前再用。
自四五度效。
不可撫摩。
撫摩則七竅閉郁也。
又法。
好陳醋五大碗。
煎沸。
入蔥白一斤。
将蔥裹痛處熨之。
着即麻木也。
石頑曰。
按痛風一證。
靈樞謂之賊風。
素問謂之痹。
金匮名曰曆節。
後世更名白虎曆節。
多由風寒濕氣。
乘虛襲于經絡。
氣血凝滞所緻。
近世邪說盛行。
而名之曰箭風。
風毒腫潰。
乃謂之曰箭袋。
禁絕一切湯藥。
恣行艾熨針挑。
此雖靈樞刺布衣之法。
而藥熨之方。
世絕不聞。
使既病之肌肉。
複受無辜之痛楚。
奈何懵懂無知。
甘受其惑。
良可慨夫。
卷六 痿痹門 麻木(與痹證參看) 營衛滞而不行則麻木。
如坐久倚着。
壓住一處。
麻不能舉。
理可見矣。
麻則屬痰屬虛。
木則全屬濕痰死血。
一塊不知痛癢。
若木然是也。
脈沉滑。
體濃人屬痰與濕。
二術、二陳。
先少佐羌、獨、桂枝等風藥一二味。
次兼參、補氣。
脈微弱。
或弦大無力。
病久體羸者。
屬氣虛。
補中益氣加熟附子一片。
夏月對生脈散。
或清燥湯。
一塊不知痛癢。
陰寒益甚。
或日輕夜重。
脈澀而芤或弦。
屬痰挾死血。
宜活血行氣。
二陳加芎、歸、桃仁泥、紅花、牛膝、韭汁之類。
大便見黑而不作瀉者。
小劑桃核承氣湯微利之。
十指麻木。
屬胃中濕痰死血。
二陳加二術、桃仁、紅花。
少加附子行經。
濕熱下流。
兩腳麻木。
或如火燎者。
二妙加牛膝作丸。
不應。
少加肉桂。
東垣治閉眼則渾身麻木。
開眼則漸退。
久而方止。
晝減夜甚。
為陽氣衰而濕伏陰分也。
三痹湯去烏頭。
加蒼術、黃柏。
又合眼則麻。
開眼即不麻。
近火則頭旋眩暈者。
風氣下陷于血分。
不得升越而作也。
三痹湯去烏頭。
加羌活、麻黃。
凡婦人素有郁悒者。
當舒郁。
逍遙散加補氣行濕藥。
薛立齋治劉孟春有痰。
兩臂作麻。
兩目流淚。
服祛風化痰藥。
痰愈甚。
臂反痛不能伸。
手指俱攣。
薛曰。
麻屬氣虛。
因前藥而複傷肝。
火盛而筋攣耳。
況風自火出。
當補脾肺滋水則風自退。
痰自清。
遂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
三月而愈。
石頑治洋客巴慈明婦。
産後眩暈心悸。
神魂離散。
若失髒腑之狀。
開眼則遍體麻木。
如在雲霧之中。
必緊閉其目。
似覺稍可。
晝日煩躁。
夜則安靜。
專事女科者。
用四物等血藥。
則嘔逆不食。
更一醫用姜、附等熱藥。
則躁擾不甯。
其脈虛大而數。
按之則散。
舉之應指。
此心火浮散之象。
因艱産受驚。
痰飲乘虛襲入心包絡中。
留伏膈上。
有入無出。
所以綿延不已。
蓋目開則諸竅皆開。
痰火堵塞心竅。
所以神識無主。
目閉則諸竅俱閉。
痰火潛伏不行。
故得稍安。
與東垣所言。
合眼則陽氣不行之麻木迥殊。
況晝甚夜輕。
明是上焦陽位之病。
與理痰清火之劑。
諸證漸甯。
然或因驚恚。
或因飲食。
不時舉發。
此伏匿膈上之痰。
無從搜滌也。
乘發時。
用獨參湯下紫雪開通膈膜。
仍與前藥。
調補半載而康。
卷六 痿痹門 痿(痿厥) 素問雲。
肺熱葉焦。
則皮毛虛弱急薄。
着則生痿也。
心氣熱。
則下脈厥而上。
上則下脈虛。
虛則生脈痿。
樞折挈胫縱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
則膽洩口苦。
筋膜幹。
筋膜幹則筋急而攣。
發為筋痿。
脾氣熱。
則胃幹而渴。
肌肉不仁。
發為肉痿。
腎氣熱。
則腰脊不舉。
骨枯而髓減。
發為骨痿。
戴人雲。
痿之為狀。
兩足痿弱不能行。
皆由腎水不能勝心火。
心火上爍肺金。
肺受火制。
六葉皆焦。
皮毛虛弱。
急而薄者。
則生痿。
者。
足不能伸而行步然也。
腎乃肺金之子。
今腎水衰少。
随火上炎。
腎水既衰。
則骨髓衰竭。
由使内太過所緻。
直斷曰。
痿病無寒。
故痿之作也。
五六七月。
皆其時也。
故病痿之人。
其脈浮軟。
今之行藥者。
凡見腳膝痿弱難于行步。
或一足不伸。
便作寒濕腳氣治之。
驟用烏、附、乳、沒、威靈仙之類。
燔針艾火。
湯蒸袋蒸。
痿弱轉加。
如此而死。
豈非夭乎。
夫治痿與治痹頗異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
風氣勝者為行痹。
寒氣勝者為痛痹。
濕氣勝者為着痹。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
以春遇此者為筋痹。
以夏遇此者為脈痹。
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
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行痹者。
病處行而不定。
走注曆節疼痛之類。
當散風為主。
禦寒利氣。
仍不可廢。
更須參以補血之劑。
蓋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也。
痛痹者。
寒氣凝結。
陽氣不行。
故痛有定處。
俗名痛風是也。
治當散寒為主。
疏風燥濕。
仍不可缺。
更須參以補火之劑。
非大辛大溫。
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
着痹者。
肢體重着不移。
疼痛麻木是也。
蓋氣虛則麻。
血虛則木。
治當利濕為主。
祛風解寒。
亦不可缺。
更須參以理脾補氣之劑。
蓋土強自能勝濕。
而氣旺自無頑麻也。
骨痹者。
即寒痹痛痹也。
其證痛苦攻心。
四肢攣急。
關節浮腫。
筋痹者。
即風痹行痹也。
其證遊行不定。
與血氣相搏。
聚于關節。
筋脈弛縱。
或赤或腫。
脈痹者。
即熱痹也。
髒腑移熱。
複遇外邪客搏經絡。
留而不行。
其證肌肉熱極。
皮膚如鼠走。
唇口反裂。
皮膚色變。
肌痹者。
即着痹濕痹也。
留而不移。
汗出四肢痿弱。
皮膚麻木不仁。
精神昏塞。
皮痹者。
即寒痹也。
邪在皮毛。
瘾疹風瘡。
搔之不痛。
初起皮中如蟲行狀。
以上諸證。
又以所遇之時而命名。
非行痹痛痹着痹外。
又有皮脈筋肌骨之痹也。
故骨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腎。
筋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肝。
脈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
複感于邪。
内舍于肺。
所謂痹者。
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肺痹者。
煩滿喘而嘔。
心痹者。
脈不通。
煩則心下鼓。
暴上氣而喘。
嗌幹善噫。
厥氣上則恐。
肝痹者。
夜卧則驚。
多飲數小便。
上為引如懷。
腎痹者。
善脹。
尻以代踵。
脊以代頭。
脾痹者。
四肢懈惰。
發咳嘔汁。
上為大塞。
肺痹則肺氣不清。
胃熱上逆。
故煩喘而嘔。
心痹則脈道不通。
心火内衰。
濕氣淩心。
故恐。
肝痹則血液阻滞。
水飲客之。
故上為引急。
如有所懷也。
腎痹則胃之關門不利。
故善脹。
濁陰濕邪傷其陽氣。
所以腳攣不能伸。
身偻不能直也。
脾痹則陽氣不運。
故四肢懈惰。
上焦痞塞也。
腸痹者。
數飲而出不得。
中氣喘争。
時發飧洩。
腸者。
兼大小腸而言。
腸間病痹。
則下焦之氣不化。
故雖數飲。
而小便不得出。
則本末受病。
故與中氣喘争。
蓋其清濁不分。
故時發飧洩也。
胞痹者。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湯。
澀于小便。
上為清涕。
胞者膀胱之脬也。
膀胱氣閉。
則水道不行。
故按之内痛。
若以熱湯沃之。
小便得外熱之助。
方得稍通。
而猶滞澀不利。
則治宜溫助氣化。
可知膀胱之脈。
從巅入絡腦。
故上為清涕。
以太陽經氣不固而精氣上脫。
又須溫補無疑。
蓋緣精洩之後。
寒氣乘虛入于膀胱之内。
而緻小便淋瀝不通。
莖中痛引谷道。
甚則臍腹脹痛此。
屬津液枯竭之故。
誤與利水藥。
必緻喘逆脹急而死。
老人陰虛泉竭。
多有此證。
曾見膀胱脹破。
淋瀝無度。
時雖暫寬。
不久即斃。
諸痹不已。
亦益内也。
其風氣勝者。
其人易已也。
其入髒者死。
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
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凡痹之類。
逢寒則蟲。
逢熱則縱。
寒從中生者。
是人多痹氣也。
陽氣少。
陰氣多。
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人有身寒。
湯火不能熱。
濃衣不能溫。
然不能凍栗。
是人素腎氣勝。
以水為事。
太陽氣衰。
腎脂枯不長。
一水不能勝兩火。
腎者水也。
而生于骨。
腎不生。
則髓不能滿。
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凍栗者。
肝。
一陽也。
心。
二陽也。
腎。
孤髒也。
一水不能勝二火。
故不能凍栗。
病名骨痹。
是人當攣節也。
素腎氣勝。
言禀氣本充也。
以水為事。
言嗜欲無節。
傷其真陽。
無陽則陰無以生。
故腎脂枯不長。
無陰則陽無以化。
故寒甚至骨也。
病在陽者。
命曰風。
病在陰者。
命曰痹。
陰陽俱病。
命曰風痹。
陽受風氣。
故在陽者命曰風。
陰受濕氣。
故入陰則命曰痹。
風痹淫泺。
病不可已者。
足如履冰。
時如入湯中。
股胫淫泺。
煩心。
頭痛。
時嘔時。
(悶同。
)眩已汗出。
久則目眩。
悲以喜恐。
短氣不樂。
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為病也。
留而不去。
時痛而皮膚不仁。
剌布衣者。
以火淬之。
刺大人者。
以藥熨之。
以醇灑二十斤。
蜀椒一升。
幹姜一斤。
桂心一斤。
凡四種。
皆咀。
漬酒中。
用綿絮一斤。
細布四丈。
并納酒中。
置酒馬矢中。
蓋封塗。
勿使洩。
五日五夜。
出布綿絮曝幹之。
幹複漬。
以盡其汁。
每漬必其日。
乃出幹。
幹并用滓與綿絮。
複布為複巾。
長六七尺。
為六七巾。
則用之。
生桑炭炙巾。
以熨寒痹所刺之處。
令熱入至于病所。
寒。
複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
亦三十遍止。
起步内中。
無見風。
每刺必熨。
如此病已矣。
此所謂内熱也。
内。
納同。
謂溫其經。
使熱氣内入。
血脈流通也。
布衣血氣澀濁。
故當以火淬之。
即近世針挑艾熨之類。
周痹者。
在于血脈之中。
随脈以上。
随脈以下。
不能左右。
各當其所。
風寒濕氣客于分肉之間。
迫切而為沫。
沫得寒則聚。
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
分裂則痛。
痛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熱。
熱則痛解。
痛解則厥。
厥則他痹發。
發則如是。
此内不在藏。
而外未發于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命曰周痹。
金匮雲。
問曰。
血痹病。
從何得之。
師曰。
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
重因疲勞。
汗出。
卧不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
關上小緊。
宜針引陽氣。
今脈和。
緊去則愈。
血痹。
陰陽俱微。
寸口關上微。
尺中小緊。
外證身體不仁。
如風痹狀。
黃桂枝五物湯主之。
血痹者。
寒濕之邪。
痹着于血分也。
辛苦勞之人。
皮腠緻密。
筋骨堅強。
雖有風寒濕邪。
莫之能客。
惟尊榮奉養之人。
肌肉豐滿。
筋骨柔脆。
素常不勝疲勞。
行卧動搖。
或遇微風。
則能痹着為患。
不必風寒濕之氣雜至而為病也。
上條言脈自微澀。
而關寸小緊。
為濕痹血分。
所以陽氣不能外行。
故宜針引陽氣以和陰血。
下條言陰陽俱微。
而尺中小緊。
為營衛俱虛。
所以身體不仁。
故宜藥通營衛。
行散其痹。
則緊去人安而愈矣。
夫血痹者。
即内經所謂在脈則血凝不流。
仲景直發其所以不流之故。
言血既痹。
脈自微澀。
然或寸或關或尺。
其脈見小急之處。
即風入之處也。
故其針藥所施。
皆引風外出之法也。
腎着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
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
甘姜苓術湯主之。
此證乃濕邪中腎之外廓。
與腎髒無預也。
雖腰中冷如坐水中。
實非腎髒之真氣冷也。
今邪着下焦。
飲食如故。
不渴。
小便自利。
且與腸胃之府無預。
況腎髒乎。
此不過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
久久得之。
但用甘草、幹姜、茯苓、白術。
甘溫淡滲行濕足矣。
又何取暖腎壯陽哉。
諸肢節疼痛。
身體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即總治三焦痹之法。
頭眩短氣。
上焦痹也。
溫溫欲吐。
中焦痹也。
腳腫如脫。
下焦痹也。
肢節疼痛。
身體羸。
筋骨痹也。
由是觀之。
當是風寒濕痹其營衛筋骨三焦之病。
然濕多則腫。
寒多則痛。
風多則動。
用桂枝治風。
麻黃治寒。
白術治濕。
防風佐桂枝。
附子佐麻黃、白術。
其芍藥、生姜、甘草。
亦如桂枝湯之和其營衛也。
知母治腳腫。
引諸藥下行。
附子以行藥勢。
開痹之大劑也。
戴人雲。
痹病以濕熱為源。
風寒為兼。
三氣合而為痹。
其脈沉澀。
奈何治此者。
不問經絡。
不分髒腑。
不分表裡。
便作寒濕腳氣。
烏之附之。
乳之沒之。
種種燥熱攻之。
中脘灸之。
臍下燒之。
三裡火之。
蒸之熨之。
湯之炕之。
以緻便溺澀滞。
前後俱閉。
虛躁轉甚。
肌膚日削。
飲食不下。
雖遇扁華。
亦難措手。
若此者何哉。
胸膈間有寒痰故也。
痹病本不死。
死于醫之誤也。
景嶽全書雲。
觀痹論曰。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
而壽夭剛柔論又曰。
在陽者命曰風。
在陰者命曰痹。
何也。
蓋三氣之合。
乃專言痹證之所因也。
曰在陽為風。
在陰為痹。
又分言表裡之有殊也。
如風之與痹。
本皆由感邪所緻。
但外有表證之見。
而見發熱頭疼等證。
或得汗即解者。
是皆有形之謂。
此以陽邪在陽分。
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
故病在陽者命曰風。
若既受寒邪。
而初無發熱頭疼。
又無變證。
或有汗。
或無汗。
而筋骨之痛如故。
及延綿久不能愈。
而外無表證之見者。
是皆無形之謂。
此以陰邪直走陰分。
即諸痹之屬也。
故病在陰者命曰痹。
其或既有表證。
而疼痛又不能愈。
此即半表半裡。
陰陽俱病之證。
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
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
然則諸痹者。
皆在陰分。
亦總由真陰衰弱。
精血虧損。
故三氣得以乘之。
而為此諸證。
經曰。
邪入于陰則痹。
正謂此也。
是以治痹之法。
最宜峻補真陰。
使血氣流行。
則寒邪随去。
若過用風濕痰滞等藥。
而再傷陰氣。
必反增其病矣。
行痹者。
走注無定。
風之用也。
經言病在陽者。
命曰風。
在陰者。
命曰痹。
陰陽俱病。
命曰風痹。
越婢加術附湯。
輕則羌、防、歸、艽、葛、桂、赤茯、甘草、威靈仙、蒼術、黃柏。
若病久大虛。
非大補氣血不可。
如日從事乎散風清火。
則脾肺必敗。
終緻不起。
痛痹者。
痛有定處。
乃濕氣傷腎。
腎不生肝。
肝風挾濕。
流走四肢。
肩疼痛。
拘急浮腫。
金匮烏頭湯加羌活、官桂。
服後啜熱稀粥助其作汗乃解。
身體痛如欲折。
肉如錐刺刀割。
千金附子湯。
着痹者。
痹着不仁。
經曰。
營氣虛則不仁。
衛氣虛則不用。
營衛俱虛則。
不仁且不用。
靈樞雲。
衛氣不行。
則為麻木。
東垣治麻痹。
必補衛氣而行之。
渾身麻木不仁。
或左或右。
半身麻木。
或面或頭。
或手臂或腳腿。
麻木不仁。
并宜神效黃湯。
皮膚間麻木。
此肺氣不行也。
本方去蔓荊倍黃加防風。
如肌肉麻。
營氣不行也。
去蔓荊加桂枝、羌防。
手足麻痹。
臂痛不能舉。
多眠昏冒者。
支飲也。
氣口脈滑。
指迷茯苓丸。
脈浮者。
二陳湯加桂枝、枳、桔。
若手麻乃是氣虛。
十指麻乃是濕痰死血。
手指麻木是氣不行。
有頑痰死血也。
導痰湯加烏藥、蒼術。
風吹手足酸疼而腫。
是寒濕。
桂枝附子湯。
因于風者。
百節走痛。
烏藥順氣散加羌活、南星、蒼術。
因于濕者。
天陰即發。
身體沉重酸疼。
除濕蠲痛湯。
在上痛者。
加桂枝、桔梗。
在下痛者。
加防己、木通。
多汗。
加黃、防風。
自汗身重。
防己黃湯。
寒濕不可屈伸者。
烏頭湯、活絡丹選用。
并外用摩風膏。
因火者。
五苓散加酒芩、黃柏、竹瀝、姜汁。
因濕熱者。
肢節疼痛。
肩背沉重。
胸膈不利。
下注足胫痛腫。
當歸拈痛湯。
熱毒流入肢節疼痛。
患處必熱。
千金犀角散。
血瘀者。
芎、歸、桃仁、紅花、威靈仙。
煎成入麝少許。
血痹者。
邪入于陰也。
經雲。
人卧則血歸于肝。
汗出而風吹之。
血凝于膚者為痹是也。
黃桂枝五物湯。
晝輕夜重。
加當歸。
痹而身寒如從水中出者。
屬寒濕。
附子丸。
血氣凝滞。
手足拘攣疼重。
風寒濕三氣雜至者。
改定三痹湯。
周痹者。
真氣不能周于身。
故周身痹痛。
用蠲痹湯。
行痹上半身甚。
用烏藥順氣散。
下半身甚。
用虎骨散。
痛痹。
用烏頭湯。
着痹。
用除濕蠲痛湯。
不應。
用補中益氣加熟附子、羌活、蒼術、黃柏。
有痹遍身走痛無定。
二陳湯加羌活、風化硝。
姜汁糊丸服。
痹在骨。
安腎丸。
痹在筋。
羚羊角散。
痹在脈。
人參丸。
痹在肌肉。
神效黃湯。
痹在皮。
越婢湯加羌活、細辛、白蒺藜。
痹在腸。
吳茱萸散。
痹在胞。
腎瀝湯。
虛寒。
茯苓丸。
虛寒甚者。
巴戟丸。
熱痹。
千金犀角散。
冷痹。
巴戟天湯。
寒痹。
宜以蜀椒、幹姜、桂心各四兩。
醇酒五斤。
絮四兩。
布五尺。
馬矢火煨一伏時。
将絮布曝幹收盡。
炙熱熨之。
着痹不移。
肉破。
身熱脈澀者。
不治。
凡治痹證。
不明其理。
以風門諸通套藥施之者。
醫之過也。
夫痹證非不有風。
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
擾亂其血脈。
緻身中之陽不通于陰。
故緻痹也。
古方多有用麻黃、白芷者。
以麻黃能通陽氣。
白芷能行營衛。
然已入在四物、四君子等藥之内。
非颛發表明矣。
至于攻裡之法。
則從無有用之者。
以攻裡之藥皆屬苦寒。
用之則陽愈不通。
其痹轉入諸府而成死證多矣。
可無明辨而深戒欤。
〔診〕脈大而澀為痹。
脈急亦為痹。
肺脈微為肺痹。
心脈微為心痹。
右寸沉而遲澀為皮痹。
左寸結而不流利為血痹。
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澀為肉痹。
左關弦緊而浮沉有力為筋痹。
卷六 痿痹門 痛風(曆節) 靈樞雲。
賊風邪氣之傷人也。
令人病焉。
今有不離屏蔽。
不出室穴之中。
卒然病者。
不離賊風邪氣。
其故何也。
曰。
此皆嘗有所傷于濕氣。
藏于血脈之中。
分肉之間。
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堕墜。
惡血在内而不去。
卒然喜怒不節。
飲食不适。
寒溫不時。
腠理閉而不通。
其開而遇風寒。
則血氣凝結。
與故邪相襲。
則為寒痹。
其有熱則汗出。
汗出則受風。
雖不遇賊風邪氣。
必有因加而發焉。
其毋所遇邪氣。
又毋怵惕之所志。
卒然而病者。
其故何也。
惟有因鬼神之事乎。
曰。
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
因而志有所惡。
及有所慕。
血氣内亂。
兩氣相搏。
其所從來者微。
視之不見。
聽而不聞。
故似鬼神。
金匮雲。
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曆節黃汗出。
故曰曆節。
盛人脈澀小。
短氣。
自汗出。
曆節疼。
不可屈伸。
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緻。
病曆節不可屈伸疼痛。
烏頭湯主之。
并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烏頭湯治曆節不可屈伸疼痛。
複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二者之病。
皆是風寒傷于筋。
麻黃開汗孔。
通腠理。
散寒邪。
解風痹。
芍藥以理血痹。
甘草通經脈以和藥。
黃益衛氣。
氣壯則邪退。
烏頭善走。
入肝逐風寒。
故筋脈之急者。
必以烏頭治之。
然以蜜煎。
取緩其性。
使之留連筋骨。
以利其屈伸。
且蜜之潤又可益血養筋。
兼制烏頭燥熱之毒。
丹溪雲。
痛風者。
大率因血受熱。
已自沸騰。
其後或涉冷水。
或立濕地。
或扇取涼。
或卧當風。
寒外搏熱。
血得風寒。
汗濁凝澀。
所以作痛。
夜則痛甚。
行于陰也。
治法。
以辛熱之劑疏散寒濕。
開發腠理。
其血得行。
與氣相和。
其病自安。
然有數種。
治法稍異。
痛風而痛有常處。
其痛上赤腫灼熱。
或渾身壯熱。
此欲成風毒。
宜敗毒散。
如肢節痛。
須用羌活。
去風濕亦宜用之。
肥人肢節痛。
多是風濕痰飲流注。
宜導痰湯。
瘦人股節痛。
是血枯。
宜四物加羌、防。
老人性急作勞。
患兩腿痛。
動則痛甚。
或血痢用澀藥。
惡血流入經絡隧道而變痛風。
并宜四物加桃仁、陳皮、牛膝、生甘草。
煎入生姜。
研潛行散。
有瘀積者。
加酒熱服。
并刺委中出血。
然非二三十帖不效。
壯年人性躁。
兼嗜濃味。
患痛風攣縮。
此挾痰與氣證。
導痰湯加牛膝、枳殼、通草、桃仁。
煎入生姜。
研潛行散熱服。
亦須多服乃效。
按濕熱痰火死血郁于經絡。
四肢麻痹。
或痛或癢。
輕而新者。
可以緩治。
久而重者。
必加烏、附驅逐痰濕壯氣行經。
大便阻滞。
必用大黃。
昧者畏其峻攻。
多緻狐疑。
不知邪毒流滿經絡。
非烏、附豈能散結。
燥熱結滞腸胃。
非硝、黃豈能潤燥。
要在合宜耳。
曆節景嶽全書曰。
曆節風痛。
以其痛無定所。
即行痹之屬也。
病源雲。
曆節風痛是氣血本虛。
或因飲酒腠理開。
汗出當風所緻。
或因勞倦。
調護不謹。
以緻三氣之邪。
遍曆關節。
與氣血相搏。
而疼痛非常。
或如虎之咬。
故又有白虎曆節之名。
中藏經曰。
曆節疼痛者。
因醉犯房而得之。
此其概也。
大都痛痹之證。
多有晝輕而夜重者。
正陰邪之在陰分也。
其有遇風雨陰晦而甚者。
此正陰邪侮陽之證也。
或得暖遇熱而甚者。
此濕熱傷陰之火證也。
有火者宜從清涼。
有寒者宜從溫熱。
若筋脈拘滞。
伸縮不利者。
此血虛血燥證也。
非養血養氣不可。
遍身骨節疼痛。
肢節如槌。
晝靜夜劇。
如虎齧之狀。
乃痛風之甚者也。
必飲酒當風。
汗出入水。
遂成斯疾。
寒則倉公當歸湯、千金大棗湯、防己湯選用。
熱則千金犀角湯、當歸拈痛湯加姜汁炒黃柏。
掣者為寒。
腫者為濕。
汗者為風。
三氣雜至。
傷于血脈之中。
營衛澀滞不行。
故痛。
用虎骨、犀角、沉香、青木香、當歸、羌活、桂枝、秦艽、牛膝、骨碎補、桃仁、甘草。
水煎入麝少許。
曆節風毒攻注。
骨節疼痛。
發作不定。
烏藥順氣散。
不應。
五積散。
四肢曆節疼。
其人短氣脈沉。
為留飲。
導痰湯加減。
身體腫痛。
一味木通。
用二兩煎服。
身必發出紅丹。
汗出至足。
頃時即愈。
外治之法。
以蕲艾斤許。
先以一半焙幹。
攤痛處。
外鋪燈心草一層。
以指甲在痛傍。
不時攢之。
冷則更遞焙用。
三次少歇。
又頃如前再用。
自四五度效。
不可撫摩。
撫摩則七竅閉郁也。
又法。
好陳醋五大碗。
煎沸。
入蔥白一斤。
将蔥裹痛處熨之。
着即麻木也。
石頑曰。
按痛風一證。
靈樞謂之賊風。
素問謂之痹。
金匮名曰曆節。
後世更名白虎曆節。
多由風寒濕氣。
乘虛襲于經絡。
氣血凝滞所緻。
近世邪說盛行。
而名之曰箭風。
風毒腫潰。
乃謂之曰箭袋。
禁絕一切湯藥。
恣行艾熨針挑。
此雖靈樞刺布衣之法。
而藥熨之方。
世絕不聞。
使既病之肌肉。
複受無辜之痛楚。
奈何懵懂無知。
甘受其惑。
良可慨夫。
卷六 痿痹門 麻木(與痹證參看) 營衛滞而不行則麻木。
如坐久倚着。
壓住一處。
麻不能舉。
理可見矣。
麻則屬痰屬虛。
木則全屬濕痰死血。
一塊不知痛癢。
若木然是也。
脈沉滑。
體濃人屬痰與濕。
二術、二陳。
先少佐羌、獨、桂枝等風藥一二味。
次兼參、補氣。
脈微弱。
或弦大無力。
病久體羸者。
屬氣虛。
補中益氣加熟附子一片。
夏月對生脈散。
或清燥湯。
一塊不知痛癢。
陰寒益甚。
或日輕夜重。
脈澀而芤或弦。
屬痰挾死血。
宜活血行氣。
二陳加芎、歸、桃仁泥、紅花、牛膝、韭汁之類。
大便見黑而不作瀉者。
小劑桃核承氣湯微利之。
十指麻木。
屬胃中濕痰死血。
二陳加二術、桃仁、紅花。
少加附子行經。
濕熱下流。
兩腳麻木。
或如火燎者。
二妙加牛膝作丸。
不應。
少加肉桂。
東垣治閉眼則渾身麻木。
開眼則漸退。
久而方止。
晝減夜甚。
為陽氣衰而濕伏陰分也。
三痹湯去烏頭。
加蒼術、黃柏。
又合眼則麻。
開眼即不麻。
近火則頭旋眩暈者。
風氣下陷于血分。
不得升越而作也。
三痹湯去烏頭。
加羌活、麻黃。
凡婦人素有郁悒者。
當舒郁。
逍遙散加補氣行濕藥。
薛立齋治劉孟春有痰。
兩臂作麻。
兩目流淚。
服祛風化痰藥。
痰愈甚。
臂反痛不能伸。
手指俱攣。
薛曰。
麻屬氣虛。
因前藥而複傷肝。
火盛而筋攣耳。
況風自火出。
當補脾肺滋水則風自退。
痰自清。
遂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
三月而愈。
石頑治洋客巴慈明婦。
産後眩暈心悸。
神魂離散。
若失髒腑之狀。
開眼則遍體麻木。
如在雲霧之中。
必緊閉其目。
似覺稍可。
晝日煩躁。
夜則安靜。
專事女科者。
用四物等血藥。
則嘔逆不食。
更一醫用姜、附等熱藥。
則躁擾不甯。
其脈虛大而數。
按之則散。
舉之應指。
此心火浮散之象。
因艱産受驚。
痰飲乘虛襲入心包絡中。
留伏膈上。
有入無出。
所以綿延不已。
蓋目開則諸竅皆開。
痰火堵塞心竅。
所以神識無主。
目閉則諸竅俱閉。
痰火潛伏不行。
故得稍安。
與東垣所言。
合眼則陽氣不行之麻木迥殊。
況晝甚夜輕。
明是上焦陽位之病。
與理痰清火之劑。
諸證漸甯。
然或因驚恚。
或因飲食。
不時舉發。
此伏匿膈上之痰。
無從搜滌也。
乘發時。
用獨參湯下紫雪開通膈膜。
仍與前藥。
調補半載而康。
卷六 痿痹門 痿(痿厥) 素問雲。
肺熱葉焦。
則皮毛虛弱急薄。
着則生痿也。
心氣熱。
則下脈厥而上。
上則下脈虛。
虛則生脈痿。
樞折挈胫縱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
則膽洩口苦。
筋膜幹。
筋膜幹則筋急而攣。
發為筋痿。
脾氣熱。
則胃幹而渴。
肌肉不仁。
發為肉痿。
腎氣熱。
則腰脊不舉。
骨枯而髓減。
發為骨痿。
戴人雲。
痿之為狀。
兩足痿弱不能行。
皆由腎水不能勝心火。
心火上爍肺金。
肺受火制。
六葉皆焦。
皮毛虛弱。
急而薄者。
則生痿。
者。
足不能伸而行步然也。
腎乃肺金之子。
今腎水衰少。
随火上炎。
腎水既衰。
則骨髓衰竭。
由使内太過所緻。
直斷曰。
痿病無寒。
故痿之作也。
五六七月。
皆其時也。
故病痿之人。
其脈浮軟。
今之行藥者。
凡見腳膝痿弱難于行步。
或一足不伸。
便作寒濕腳氣治之。
驟用烏、附、乳、沒、威靈仙之類。
燔針艾火。
湯蒸袋蒸。
痿弱轉加。
如此而死。
豈非夭乎。
夫治痿與治痹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