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諸血門

關燈
千金當歸湯。

    不應。

    用十灰散遏之。

    若血色瘀晦如污泥。

    為陽不制陰。

    宜花蕊石散溫以散之。

    吐血初起。

    脈俱洪數者。

    屬外因。

    須用參蘇飲加歸身倍茯苓。

    蓋茯苓能守五髒真氣。

     瀉腎中伏火。

    去脾胃中濕。

    二三劑後。

    脈數退而洪不退者。

    用六味地黃丸加沉香以納氣歸元。

    若洪退弱極。

    用四君子加橘紅以補脾生肺。

    慎不可用涼藥。

    蓋火載上行。

    逆也。

    複用涼藥強為降下。

     豈非逆而又逆乎。

    不若發散之為愈也。

    上膈壅熱。

    胸腹滿痛。

    吐血。

    脈洪大弦長。

    按之有力。

    精神不倦。

    或覺胸中滿痛。

    或血是紫黑塊者。

    用當歸、丹皮、荊芥、阿膠、滑石、酒大黃、玄明粉、桃仁泥之屬從大便導之。

    此釜底抽薪之法。

    不知此。

    而從事于芩、連、知、柏之屬輔四物而行之。

     使氣血俱傷。

    脾胃多敗。

    百不一生也。

    吐血在暑天。

    病患口渴面垢。

    頭暈幹嘔。

    五苓散。

    或桂苓甘露飲。

    并加麥冬、五味、藕節汁。

    酒後悶嘔。

    血從吐後出者。

    新定紫菀茸湯。

    飲酒過多。

    傷胃吐血。

    六君子加香、砂、幹葛。

    傷胃吐血。

    因飲食太過不能消化。

    煩悶強嘔。

    因傷胃口吐血。

    腹中絞痛自汗。

    其脈緊而數者難治。

    枳實理中湯加丹皮、扁豆灰。

    諸失血後。

    倦怠昏愦。

    面失色。

     懶于言語。

    濃煎獨參湯加橘皮。

    所謂血脫益氣也。

    勞心太過。

    吐血不止。

    歸脾湯去木香。

    加門冬、阿膠。

    婦人倒經。

    血溢于上。

    蒸熱咳嗽不除。

    及男子精未充而禦女。

    而成虛勞失血。

    并宜烏骨雞丸、巽順丸選用。

    若血色晦淡不鮮。

    無論上吐下失。

    俱當用溫熱之劑。

    如甘草幹姜溫理中氣。

    切禁寒涼。

    若至血血水。

    難已。

    胃中熱甚。

    迫血妄行。

    犀角地黃湯加大黃灰、木香、桃仁。

    吐血勢不可遏。

    胸中覺氣塞滞。

    吐紫黑血者。

    桃仁承氣加茜根。

    千金翼治吐血。

    用生地汁半升。

    煎三兩沸。

    調生大黃末一方寸匙。

    分三服。

    治熱毒吐血有效。

    有時吐血兩口。

    随即無事。

    數日又發。

    經年累月不愈者。

    小烏沉湯送黑神散。

    不時常服。

    吐甚不止者。

    柏葉、幹姜等分。

    加艾少許。

    入童便服。

    失血後。

    頭暈發熱者。

    往往有之。

    此是虛火上炎外擾之故。

    不可誤認外感而用風藥。

    吐血發渴。

    名曰血渴。

    十全大補湯。

     或生脈散加黃、煨葛根、枇杷葉。

    量胃氣虛實用之。

    暴吐血新止後。

    丹方用燕窩菜、冰糖各四錢。

    同煮服之。

    連服五七日。

    永不複發。

    吐血脈以微細為順。

    洪大為逆。

    血若暴湧如潮。

    喉中不止。

    脈見虛大。

    此火勢未斂。

    不可便與湯藥。

    急以熱童便。

    或藕汁灌之。

    俟半日許。

    脈勢稍緩。

    可進調養之劑。

    倘寸關雖弱而尺中微弦。

    為陰虛。

    以防午後陰火上升。

    上午宜服獨參、保元以統其血。

    午後與六味丸加童便、牛膝以濟其陰。

    服後脈漸調和。

    飲食漸進。

    肢體輕捷。

    面色不赤。

    足膝不冷。

    身不灼熱。

    額無冷汗。

    溲便如常。

    雖有紫黑血塊。

    時欲咯出而無鮮血上行。

    方許可治。

    血雖止而脈大不減。

    或雖小而弦細數疾。

    或弦硬不和。

    慎勿輕許可治。

    亦有他部柔和而左手關尺弦強者。

    為陰虛火旺。

    最為危兆。

    其變有三。

    一則陰火引血複上而暴脫。

    一則虛陽發露而發熱。

    一則火上逼肺而喘咳。

    此終不救。

    脫血用大劑人參益氣以固血。

    惟血色鮮明或略兼紫塊者宜之。

    若見晦淡者為血寒而不得歸經。

    須兼炮黑幹姜。

    或大劑理中溫之。

    尺部脈弦。

    大劑生料六味加肉桂引之。

    亦有用肉桂為末。

    和獨參湯服者。

    若血色如朱。

    光亮如漆。

    吐出即幹。

    以指甲剔之成片而起者。

    雖能食不倦。

    後必暴脫而死。

    若血中見似肉似肺。

    如爛焦腸。

    此胃中脂膜為邪火所爍。

    凝結而成。

    方書鹹謂必死。

    然吐後凝結既去。

    而不發熱。

    能進飲食。

    令服小劑異功、保元。

     大劑六味、都氣。

    多有得生者。

    不可盡委之于無救也。

    此證宜與前虛損門參看。

     嘔血嘔血者。

    血從腹脅而上。

    大嘔而出。

    乃肝火内旺。

    鼓激胃中之血上湧。

    猶龍奮于澤而波濤為之沸騰也。

    嘔血證治有三。

    一屬暴怒火逆傷肝。

    其證胸脅痛甚則厥逆。

    柴胡疏肝散加酒大黃。

    一屬極勞奔馳傷肝。

    其證遍身疼痛。

    或時發熱。

    犀角地黃湯加當歸、肉桂、桃仁泥。

    一屬竭力房勞傷肝。

    其證面赤足冷。

    煩躁口渴。

    生脈散合加減八味丸。

    陽衰不能内守而嘔者。

    異功散研服八味丸。

    然不戒房室思慮勞役。

    終不救也。

    房室勞憊。

    氣竭傷肝而有幹血者。

    四烏骨一蘆茹丸。

    兼童便、藕汁之類。

     唾血平時津唾中有血如絲。

    或浮散者。

    此屬思慮傷脾。

    脾虛不能統血也。

    有兼心兼腎兼胃之不同。

    兼心。

    加味歸脾湯。

    兼腎。

    六味丸加五味子、肉桂。

    兼胃。

    四君子湯加黃山藥、粟米。

     名七珍散。

    食少痰清者。

    異功散加枇杷葉、白扁豆灰。

    胃中痰食不清吐血。

    加半複、生姜。

    即白扁豆散。

     咳血咳血者。

    因咳嗽而見血。

    或幹咳。

    或痰中見紅絲血點一兩口。

    氣急喘促。

    此雖肺體自燥。

    亦為火逆。

    咳傷血膜而血随痰出也。

    其脈微弱平緩易治。

    弦數急實。

    氣促聲嘶。

    咽痛者不治。

     得此證者。

    若能靜養。

    庶有生理。

    治宜六味丸加門冬、五味清金壯水為生。

    略兼阿膠、貝母、百合、款冬、紫菀潤肺止咳之劑。

    血止後胃虛少食。

    氣息不續者。

    劫勞散去半夏加紫菀茸。

    及瓊玉膏調理之。

    咳血久而成勞。

    或勞而咳血。

    肌肉消瘦。

    四肢倦怠。

    五心煩熱。

    咽幹頰赤。

    心沖潮熱。

     盜汗減食。

    異功散加阿膠。

    或四君子加黃、鼈甲、麥冬、五味。

    陰虛火動而咳血。

    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

    生料六味丸加茜根、烏賊骨、童便。

    咳血不止。

    至夜發熱吐痰。

    或帶血絲者。

    六味丸加蛤粉、童便。

    臨卧服。

    肥盛酒客輩。

    痰中有血。

    滾痰丸搜滌之。

    咳唾膿血。

    咳即胸中隐隐痛。

    脈反滑數。

    或數實者。

    此為肺癰。

     更于本門求之。

     咯血咯血者。

    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塊或血點是也。

    其證最重。

    而勢甚微。

    常咯兩三口即止。

     蓋緣房勞傷腎。

    陰火載血而上。

    亦有兼痰而出者。

    腎虛水泛為痰也。

    陰虛多火。

    黑瘦之人。

    是忌犯此。

    初起宜紫菀、麥冬、茯苓、棗仁、山藥、白芍、丹皮、童便以清手足少陽厥陰諸經遊散之火。

    後以六味丸加牛膝。

    滋補腎陰。

    以安其血。

    慎不可用攻血藥也。

    滑伯仁曰。

    咯血為病是重。

     以肺為清肅之髒。

    金為陰火所制。

    水虧火旺。

    迫而上行。

    以為咯血。

    逆之甚矣。

    經謂上氣見血。

     下聞病音者。

    言喘出于腎。

    而咯出于肺也。

    餘嘗用生料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下靈砂丹治之。

    是得内經之旨也。

    然多有兼挾風寒飲食而發者。

    不可誤認本病而與前藥。

    若兼風寒。

    則人迎浮虛。

     或見弦緊。

    飲食則氣口短滑。

    或反伏澀。

    風寒則黃建中。

    飲食則枳實理中。

    不可妄用他藥。

     喻嘉言曰。

    夫血病有新久微甚。

    無不本之于火。

    然火有陰陽不同。

    治法因之迥異。

    經雲。

    暴病非陽。

    則其為火也。

    即非陽火甚明。

    陽火者五行之火。

    何暴之有。

    設其暴也。

    複可以五行之水折之。

    惟夫龍雷之火。

    潛伏陰中。

    方其未動。

    不知其為火也。

    及其一發。

    暴不可禦。

    以故載陰血而上溢。

    故凡用涼血清火之藥。

    未有不轉助其虐者。

    大法惟宜溫補其陽。

    以制陰火之僭。

    經謂咯血者屬腎。

    明乎陰火發于陰中。

    其血咯之成塊而出。

    不比咳嗽痰中帶血為陽火也。

    此義從前未有發明。

    惟仲景雲。

    誤發少陰汗。

    動其經血者。

    下厥上竭。

    為難治。

    後人随文讀去。

    總置不講。

    不知下厥者。

    陰氣逆于下也。

    上竭者。

    陰血竭于上也。

    蓋氣與血。

    兩相維附。

    氣不得血。

    則散而無統。

    血不得氣。

    則凝而不流。

    故陰火動而陰氣不得不上奔。

    陰氣上奔而陰血不得不從之上溢而竭矣。

    血既上溢。

    其随血之氣。

    散于胸中。

    不得複返于本位。

     則下厥矣。

    陰既逆于下。

    勢必龍雷之火應之。

    血不盡竭不止也。

    仲景所以斷為難治者。

    非直不治也。

    吾為大辟其扃。

    則以健脾中之陽氣為第一義。

    健脾之陽。

    一舉有三善。

    一者脾中之陽氣旺。

     而龍雷之火潛伏也。

    一者脾中之陽氣旺。

    而胸中窒塞。

    如太空不留纖翳也。

    一者脾中之陽氣旺。

     而飲食運化精微。

    複生其已竭之血也。

    今方書妄引久嗽成勞。

    痰中帶血之陽證。

    不敢用健脾增咳為例。

    不思咯血即有咳嗽。

    不過氣逆。

    氣下則不咳矣。

    況原無咳嗽者乎。

    古方治龍雷之火。

    每用桂、附引火歸元之法。

    然施之于暴血之證。

    可暫不可常。

    蓋已虧之血。

    恐不能制其悍。

    而未動之血。

    恐不可滋之擾耳。

    此以崇土為先。

    土濃則濁陰不升。

    而血患自息也。

     血溢原病式雲。

    血溢者。

    上出也。

    心主血。

    熱甚則血随火而妄行。

    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

     誤也。

    此非冷凝。

    由熱甚銷爍而為稠濁。

    熱甚則水化制之。

    故赤兼黑而為紫也。

    瀉心湯。

    蓋火性急速。

    故至溢脫。

    從未見有屬陰寒者耳。

    或偶觸破傷。

    血遂泉湧不止。

    惟用十全大補湯。

    頻頻多服。

    外用杏仁研細。

    拌白面水調塗之。

     九竅出血是證非中毒。

    即跌撲受傷。

    中毒者。

    用生羊血等法。

    受傷者。

    觀其人不發熱。

    尚能飲食者。

    頻灌熱童便。

    無故發熱。

    九竅出血者。

    肝腎疲極。

    五髒内崩也。

    多不可治。

    若見血水必死。

    若因勞傷者。

    補中益氣倍參、。

    或胎發灰、大薊汁。

    人參湯調服。

    或血餘灰。

    每服二錢。

     以茅根、車前草煎湯調下。

     氣有餘便是火。

    血随氣上。

    補水則火自降。

    順氣則血不逆。

    阿膠、牛膝、丹皮。

    補水之藥也。

     蘇子、橘紅、沉香。

    順氣之藥也。

    童便者。

    引血歸下竅。

    兼有行瘀之能。

    藕汁者。

    達血使無滞。

     而有止澀之力。

    脈來沉實。

    腹中滿痛。

    或吐血塊。

    或為瘀血蓄血。

    當歸、桃仁、赤芍、延胡索、蓬術、大黃之屬。

    怒傷肝木。

    則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沉香、木香、青皮、芍藥、丹皮之屬。

     勞心。

    蓮肉、棗仁、薯蓣、茯神、紫菀、柏仁、丹參之屬。

    房勞。

    熟地、枸杞、牛膝、杜仲、鹿茸、人參之屬。

    血熱。

    地骨、丹皮、犀角。

    血寒。

    桂心、附子。

    血熱不止。

    山栀灰、黃連灰。

    血瘀。

    發灰、大黃灰、幹漆灰。

    血寒。

    幹姜灰。

    血滑。

    棕榈灰、蓮房灰。

    血虛。

    地黃灰。

    三七、郁金行血中之氣。

    側柏涼血中之熱。

    大小薊行血中之滞。

    茅根導之使下行也。

     〔診〕經曰。

    安卧脈盛。

    謂之脫血。

    失血脈數大為陽盛。

    澀細為少血。

    細數為陰火郁于血中。

     芤為失血。

    血虛氣不歸附也。

    弦緊脅痛為瘀結。

    諸血皆屬于肝也。

    脈來寸口大。

    尺内微。

    為肺中伏火。

    尺中盛而寸口虛大。

    為腎虛陰火。

    尺滑而疾。

    為血虛有熱。

    右手虛大。

    為脾胃之火。

    左手數盛。

    為肝膽之火。

    大抵失血。

    脈微弱細小而和緩者易治。

    洪數實大弦急。

    或雖小。

    按之如引葛。

     如循刀。

    及衄血身熱。

    脈至而搏。

    嘔血胸滿引背。

    脈小而疾者。

    皆不治。

     汪石山治一中年人。

    面色蒼白。

    平素内外過勞。

    或為食傷。

    則咯硬痰而帶血絲。

    因服寒涼清肺消痰藥。

    至五十餘劑。

    聲漸不清。

    而至于啞。

    夜卧不寐醒來口苦舌幹。

    而常白苔。

    或時喉中梗痛。

    或胸膈痛。

    或嗳氣。

    夜食難化。

    或手靠物。

    久則麻木。

    常畏寒。

    不怕熱。

    前有疝。

    後有内痔。

    遇勞即發。

    初診。

    左脈沉弱而緩。

    右脈浮軟無力。

    續後三五日一診。

    或時心肺二部浮虛。

    按不應指。

    或時脾脈輕按格指。

    重按不足。

    又時或數或緩。

    或浮或沉。

    或大或小。

    變動無常。

    夫脈無常。

    血氣虛而随火用事也。

    譬之虛僞之人。

    朝更夕改。

    全無定準。

    以脈參證。

    其虛無疑。

    蓋勞則氣耗而傷肺。

    肺傷則聲啞。

    又勞則傷脾。

    脾傷則食易積。

    前疝後痔。

    遇勞則發者。

    皆因勞耗其氣。

    氣虛下陷。

    不能升降故也。

    且脾喜溫惡寒。

    而肺亦惡寒。

    故曰。

    形寒飲冷則傷肺。

    以既傷之脾肺。

    複傷于藥之寒涼。

    則聲安得不啞。

    舌安得不苔。

    苔者。

    仲景謂之胃中有寒。

    丹田有熱也。

     夜不寐者。

    由子盜母氣。

    心虛而神不安也。

    痰中血絲者。

    由脾傷不能固血也。

     胸痛嗳氣者。

    氣虛不能健運。

    食郁于中而嗳氣。

    或滞于上則胸痛。

    遂以參、各四錢。

    麥冬、當歸、貝母各一錢。

    遠志、棗仁、丹皮、茯神各八分。

    菖蒲、甘草各五分。

    有食則加山楂、麥芽。

     随病出入。

    服年餘而漸愈。

    此病屬于燥熱。

    故白術尚不敢用。

    況他燥劑乎。

     又診一人。

    年二十餘。

    形瘦色脆。

    病咳血。

    醫用滋陰降火清燥之藥。

    延及三年不減。

    又一醫用參蘇飲去人參。

    服之病益劇。

    延汪診之。

    脈雖五至而細。

    其證皆逆不可治也。

    或曰。

    五至平和之脈。

    何不可治。

    汪曰。

    五髒已衰。

    六腑已竭。

    九候雖調。

    猶死也。

    視其形證。

    皆屬死候。

    經曰。

     肉脫熱甚死。

    嗽而下洩上喘者死。

    嗽而左不得眠肝脹。

    右不得眠肺脹。

    俱為死證。

    今皆犯之。

    雖能飲食。

    不為肌膚。

    去死近矣。

    越五日果死。

    凡患虛勞。

    犯前數證。

    又或嗽而聲啞。

    喉痛不能藥食。

    或嗽而肛門發者。

    皆在不救。

    醫者不可不知。

     喻嘉言治一人。

    素有失血病。

    晨起陡暴一口。

    傾血一盆。

    喉間氣壅。

    神思飄蕩。

    壯熱如蒸。

     頸筋粗勁。

    診其脈尺中甚亂。

    曰。

    此昨晚大犯房勞也。

    因出驗血色。

    如太陽之紅。

    再至寝所謂曰。

     少陰之脈系舌本。

    少陰者腎也。

    今腎家之血。

    洶湧而出。

    舌本已硬。

    無法可以救急。

    不得已用丸藥一服。

    鎮安元氣。

    若得氣轉丹田。

    尚可緩圖。

    因濃煎人參湯下黑錫丹三十粒。

    喉間有聲。

     漸入少腹。

    頃之舌柔能言。

    但聲不出。

    急用潤下之劑以繼前藥。

    遂與阿膠一兩溶化。

    分三次熱服。

     半日服盡。

    身熱漸退。

    頸筋漸消。

    進粥。

    與補腎藥。

    多加秋石。

    服之遂愈。

     石頑治刑部湯元洲。

    年八十二。

    而痰中見血。

    服諸甯嗽止血藥不應。

    脈得氣口芤大。

    兩尺微緊。

    面色槁白。

    屢咳痰不得出。

    咳甚方有黃色結痰。

    此精氣神三者并虧。

    兼傷于熱。

    耗其津液。

     而咳動肺胃之血也。

    因其平時多火。

    不受溫補。

    遂以六味丸合生脈散加葳蕤。

    煎膏服之。

    取金水相生。

    源流俱澤。

    而咳血自除。

    不必用痰血藥也。

     又治錢曙昭。

    久咳吐血。

    四五日不止。

    不時哄熱面赤。

    或時成盆成碗。

    或時吐粉紅色痰。

    至夜則發熱自汗。

    一夕吐出一團。

    與魚腸無異。

    雜于鮮血之中。

    薄暮驟湧不已。

    神氣昏昏欲脫。

    灌童子小便亦不止。

    同道相商無策。

    因思瘀結之物既去。

    正宜峻補之時。

    遂猛進獨參湯。

    稍定。

    緣脈數疾無力。

    略加肉桂、炮姜、童便少許。

    因勢利導。

    以斂虛陽之逆。

    一夜中盡參二兩。

    明晨其勢稍定。

    血亦不來。

    而糜粥漸進。

    脈息漸和。

    改用六味丸作湯。

    調補真陰。

    半月而安。

    同時有胡又曾。

    亦患虛勞吐血。

    一夕吐出如守宮狀者一條。

    頭足宛然。

    色如櫻桃。

    不崇朝而斃。

     陸晦庵曰。

    昔餘患吐血。

    暴湧如潮。

    七八日不已。

    吾吳諸名家。

    莫能救止。

    有雲間沈四雅寓吳中。

    延請調治。

    慨然擔當。

    求其定方。

    用人參三兩。

    附子一兩。

    肉桂一錢。

    舉家惶惑。

    未敢輕用。

    越二日。

    其血益甚。

    更請診視。

    求其改用稍緩之方。

    彼雲。

    病勢較前更劇。

    前方正欲改定。

     始克有濟。

    更加人參至五兩。

    附子至二兩。

    親戚見之愈驚。

    彼曰。

    喘嘔脫血。

    數日不止。

    且頭面哄熱。

    下體厥冷。

    正陽欲脫亡之兆。

    命在呼吸。

    若今日不進。

    來日不可為矣。

    子侄輩懇其稍裁參、附。

    彼堅持不允。

    力谕放膽煎服。

    仆當坐候成功。

    親友見予勢急。

    且見其肯坐候進藥。

    料可無虞。

     遂根據方求服。

    彼欣出熟附二十餘塊授咀。

    面稱二兩。

    同人參五兩。

    煎成入童便、地黃汁一大碗。

     調肉桂末冷服。

    服後少頃。

    下體至足微汗。

    便得熟睡。

    睡覺血止喘定。

    周身柔和。

    漸可轉側。

    因饋十二金。

    求其收功。

    不受。

    加至二十金始受。

    愈後。

    盛見垣先生見其一劑而效。

    心甚疑駭。

    詢其居常無病時。

    恒服人參兩許無間。

    今雖五兩峻補。

    止煎數沸。

    其味未盡。

    猶可當之。

    至于血證。

     用附子二兩。

    從古未聞。

    因密贻其制藥者。

    雲慣用附子汁收入甘草。

    其附已經煎過十餘次。

    雖用二兩。

    不抵未煎者二三錢。

    始知方士之術如此。

     飛疇治蘇天若乃郎賓旭。

    新婚後。

    于五月中暴吐血數升。

    昏夜邀視。

    湯藥不及。

    命煎人參五錢。

    入童便與服。

    明晨諸醫鹹集。

    以為人參補截瘀血。

    難以輕用。

    議進生地、山栀、牛膝等味。

     予曰。

    六脈虛微而數。

    無瘀可知。

    血脫益氣。

    先聖成法。

    若謂人參補瘀。

    獨不思血得寒則凝。

    反無後患耶。

    今神魂莫主。

    轉側昏暈。

    非峻用人參。

    何以固其元氣之脫乎。

    遂進參一兩。

    二服頓安。

     次與四君、保元、六味等間服。

    後以烏骨雞丸調理而痊。

     卷五 諸血門 溲血 經雲。

    胞移熱于膀胱。

    則癃溺血。

    可知溺血之由。

    無不本諸熱者。

    多欲之人。

    腎陰虧損。

    下焦結熱。

    血随溺出。

    脈必洪數無力。

    治當壯水以制陽光。

    六味加生牛膝。

    溺血不止。

    牛膝一味煎膏。

    不時服之。

    有氣虛不能攝血者。

    玉屑膏最妙。

    方用人參、黃等分為末。

    以白萊菔切片蜜炙。

     不時蘸末食之。

    豈非虛火宜補宜緩之意欤。

    然痛屬火盛。

    則謂之血淋。

    不痛屬虛。

    謂之溲血。

    二者不可不辨。

    溲血。

    先與導赤散加桂、苓作湯。

    若服藥不效。

    此屬陰虛。

    五苓散加膠、艾。

    下四味鹿茸丸。

    小便自利後有血數點者。

    五苓散加桃仁、赤芍。

    暴病脈滑實者。

    加大黃、滑石、甘草、延胡索下之。

    溲血日久。

    元神大虛而挾虛熱。

    所下如砂石而色紅。

    有如石淋之痛。

    神砂妙香散加澤瀉、肉桂。

    病久滑脫者。

    去黃、山藥、桔梗、木香。

    加飛龍骨、益智仁。

    即王荊公妙香散。

     虛寒。

    以此湯吞四味鹿茸丸。

    老人溲血。

    多是陰虛。

    亦有過服助陽藥而緻者。

    多難治。

    惟大劑六味丸加紫菀茸作湯服之。

    咳而溲血脫形。

    脈小勁而搏。

    逆也。

    溲血日久。

    形枯六味加五味子作湯。

    另用肉桂末三錢。

    飛羅面糊。

    分三丸。

    用煎藥調下。

    甫入喉。

    其血頓止。

    少頃。

    口鼻去血塊數枚而愈。

    自此數年之患。

    絕不再發。

     卷五 諸血門 吐血 (嘔血唾血咳血咯血血溢九竅出血) 缪仲淳曰。

    吐血有三訣。

    宜行血。

    不宜止血。

    血不循經絡者。

    氣逆上壅也。

    行血則循經絡。

     不止自止。

    止之則血凝。

    血凝則發熱惡食。

    病日痼矣。

    宜補肝。

    不宜伐肝。

    經曰。

    五髒者。

    藏精氣而不瀉者也。

    肝主藏血。

    吐血者。

    肝失其職也。

    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

    伐肝則肝虛不能藏血。

    血愈不止矣。

    宜降氣。

    不宜降火。

    氣有餘便是火。

    氣降則火降。

    火降則氣不上升。

    血随氣行。

     無溢出上竅之患矣。

    降火必用寒涼之劑。

    反傷胃氣。

    胃氣傷。

    則脾不能統血。

    血愈不能歸經矣。

     今之療吐血者。

    大患有二。

    一則專用寒涼之味。

    如芩、連、山栀、四物、知、柏之類。

    往往傷脾作瀉。

    以緻不救。

    一則專用人參。

    肺熱遠傷肺。

    咳嗽愈甚。

    亦有用參而愈者。

    此是氣虛喘嗽。

    氣屬陽。

    不由陰虛火熾所緻。

    然亦百中一二也。

    劉默生曰。

    吐血一證。

    人惟知氣逆血溢。

    火升血泛。

     不知血在髒腑。

    另有膈膜隔定。

    其血不能滲溢。

    夫膈膜者。

    極薄極脆。

    凡有所傷則破。

    破則血溢于上矣。

    故有陽絡傷則血上溢。

    陰絡傷則血下滲。

    已傷之膜。

    若有複傷。

    其吐必多。

    膈膜雖傷。

     傷處有瘀血凝定。

    血來則緩。

    若陰火驟沖破瘀積之血。

    血來如潮之上湧。

    自覺瀝瀝有聲。

    彼時喘息不定。

    面赤如醉。

    煩躁不甯。

    心神昏亂。

    一皆龍雷之勢。

    脈亦急疾難憑。

    少頃火退神清。

    面白氣平。

    血亦漸止。

    方可診切。

    用藥須乘此時。

    瘀積蕩盡。

    緩緩清理。

    徐徐調補。

    然不可驟壅。

    亦不可用耗氣之藥。

    悉知此義。

    治血有本矣。

    吐血者。

    一吐則傾血之在身。

    有陰有陽。

    陽者順氣而行。

    循流脈中。

    調和五髒。

    灑陳六腑。

    如是者謂之營血也。

    陰者居于絡脈。

    專守髒腑。

    滋養神氣。

    濡潤筋骨。

    若是髒感内外之邪傷。

    則循經之陽血。

    至其傷處。

     為邪氣所阻。

    漏洩經外。

    或居絡之陰血。

    因着留之邪擗裂而出。

    則皆滲入腸胃而洩矣。

    世俗每見下血。

    率以腸風名之。

    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

    或有風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

    或外淫風木之邪内乘于腸胃者。

    則可謂之腸風。

    若其他不因風邪。

    而腸胃受火熱二淫。

    與寒熱燥濕。

    怫郁其氣。

    及飲食不節。

    用力過度。

    傷其陰絡之血者。

    亦謂之腸風可乎。

    蓋腸風所下之血。

    清而色鮮。

    四射如濺。

    乃風性使然。

    素問所謂久風入中。

    則為腸風飧洩是也。

    先與瀉青丸一二劑。

    後與逍遙散。

    加酒煮黃連、羌、防、烏梅。

    虛人。

    人參胃風湯最捷。

    人所不知。

    若肛門射血如線。

    或點滴不已者。

     乃五痔之血。

    當詳本門治之。

    血濁而色黯者為髒毒。

    蘊積毒瓦斯。

    久而始見也。

    宜小烏沉湯下黑神散。

    脈實便秘勢盛者。

    髒連丸。

    腸風挾濕毒者。

    下如豆汁兼紫黑瘀血。

    此醇酒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