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諸氣門下
關燈
小
中
大
倩越婢湯。
嗽即稍可。
數日間堂事勞心。
複咳如前。
時元倩歸苕。
松陵諸醫。
治之罔效。
因求洞垣之鑒。
起我沉。
答曰。
公本東魯。
腎氣素強。
因水虧火旺。
陰火上爍肺金。
金燥不能生水。
所以至秋則咳。
咳劇則便燥有血。
肺移熱于大腸之明驗也。
合用千金麥門冬湯。
除去半夏、生姜之辛燥。
易以葳蕤、白蜜之甘潤。
藉麻黃以鼓舞麥冬、生地之力。
與越婢湯中麻黃、石膏分解互結之燥熱同一義也。
郭公曰。
松陵諸醫。
鹹诋麻黃為發汗之重劑。
不可輕試。
僅用杏仁、蘇子、甘、桔、前胡等藥。
服之其咳轉甚何也。
答言。
麻黃雖雲主表。
今在麥門冬湯中。
不過借以開發肺氣。
原非發汗之謂。
麻黃在大青龍湯、麻黃湯、麻杏甘石湯方。
其力便峻。
以其中皆有杏仁也。
杏仁雖舉世視為治嗽之通藥不。
問虛實渾用。
然辛溫走肺。
最不純良。
耗氣動血莫此為甚。
熬黑入大陷胸丸。
佐甘遂等搜逐結垢。
性味可知。
公首肯以為然。
連進二劑。
是夜便得安寝。
次早複診。
其脈之弦雖未退。
而按之稍。
氣口則虛濡乏力。
因與六味、生脈。
加葳蕤、白蜜作湯四服。
其嗽頓減。
郭公複雲。
向聞元倩有言。
六味、八味丸中。
不可雜用參、術。
而先生居之不疑。
用之辄應。
其義雲何。
答曰。
六味為填補真陰藥。
與人參同用。
原非正理。
此兼麥冬、五味。
緣合肺腎金水相生。
當無留中戀膈之慮。
善後之策。
即以此方制丸。
三時恒服不徹。
至秋庶無複嗽之虞。
先是公子柔痙。
予用桂枝湯。
及六味作湯。
鹹加蠍尾。
服之而瘥。
其後夫人素有敗痰失道。
左右兩脅俱有結塊。
大如覆杯。
發則咳嗽喘逆。
腹脅掣痛。
六脈止促而按之少力。
餘用六君子加膽星、枳實、香附、沉香二劑。
服之。
大吐稠痰結垢一二升。
因嘔勢太甚。
甲夜渡湖速往。
黎明至暑候之。
嘔止嗽甯。
脈息調勻。
不必更進他藥矣。
江右督學何涵齋媳。
内翰範秋濤女。
素常咳嗽不已。
痰中間有血點。
恒服童真丸不徹。
秋濤殁後。
哀痛迫切。
咳逆倍常。
而痰中雜見鮮血。
因與瑞金丹四服。
仍以童真丸、烏骨雞丸調補而安。
又治通政勞書紳太夫人。
年五十餘。
素禀氣虛多痰。
數日來患風熱咳逆。
咳甚則厄厄欲吐。
且宿有崩淋。
近幸向安。
法當先治其咳。
因以桔梗湯加葳蕤、白薇、丹皮、橘皮、蜜煎生姜四劑撤其标證。
次與六君子加葳蕤以安其胃氣。
繼進烏骨雞丸方療其固疾。
而夫人以久不茹腥。
不忍傷殘物命。
改用大溫經湯加麋茸、角作丸。
藥雖異而功則一也。
卷四 諸氣門下 肺痿(肺脹) 金匮雲。
問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
肺痿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
或從汗出。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曰。
寸口脈數。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
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隐隐痛。
脈反滑數。
此為肺癰。
咳唾膿血。
脈數虛者為肺痿。
數實者為肺癰。
兩手寸口。
原為手太陰肺脈。
此雲寸口脈數。
雲滑數。
雲數虛。
雲數實。
皆左右三部統言也。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頃之遍地者為肺痿。
言咳者口中不幹燥也。
若咳而口中辟辟燥。
則是肺已結癰。
火熱之毒出見于口。
咳聲上下觸動其癰。
胸中即隐隐而痛。
其脈必見滑數有力。
邪氣方盛之征也。
數虛數實之脈。
以之分别肺痿肺癰。
是則肺痿當補。
肺癰當瀉。
隐然言表。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遺尿。
小便數。
所以然者。
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幹姜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渴者。
屬消渴。
肺熱則膀胱之氣亦熱。
小便必赤澀而不能多。
若但吐涎沫而不咳。
複不渴。
反遺尿而小便數者。
明非熱在上焦之肺痿。
亦非重亡津液之所緻。
必系上焦虛冷。
不能制下。
以故小便無所收攝耳。
此為肺中冷。
陰氣上逆侮其陽氣故必眩。
陰寒之氣凝滞津液故多涎唾。
宜與甘草幹姜湯之甘辛以溫其脾肺也。
若始先不渴。
服溫藥即轉渴者。
明是消渴飲一溲二之證。
消渴又與癰疽同類。
更當消息之矣。
喻嘉言曰。
肺痿其積漸。
已非一日。
其熱不止一端。
總由胃中津液不輸于肺。
肺失所養。
轉枯轉燥。
然後成之。
于是肺火日熾。
肺熱日深。
肺中小管日窒。
咳聲以漸不揚。
胸中脂膜日幹。
咳痰艱于上出。
行動數武。
氣即喘鳴。
沖擊連聲。
痰始一應。
金匮治法非不彰明。
但混在肺癰一門。
況難解其精意。
大要緩而圖之。
生胃津。
潤肺燥。
下逆氣。
開積痰。
止濁唾。
補真氣。
以通肺之小管。
散火熱。
以複肺之清肅。
如半身痿廢。
及手足痿軟。
治之得法。
亦能複起。
雖雲肺病。
近在胸中。
呼吸所關。
可不置力乎。
然肺癰屬在有形之血。
血結宜驟攻。
肺痿屬在無形之氣。
氣傷宜徐理。
兼潤肺燥。
然肺雖燥而多不渴。
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熱之藥。
此辨證用藥之大法也。
肺痿涎唾多。
心中溫溫液液者。
炙甘草湯主之。
此外台法也。
肺痿虛寒。
羸瘦緩弱戰掉。
噓吸胸滿。
千金生姜溫中湯。
肺痿咳唾。
涎沫不止。
咽燥而渴。
千金生姜甘草湯。
肺痿咳嗽有痰。
午後熱。
并聲嘶者。
古法用人參養肺湯。
今改用紫菀散加丹皮、姜、棗。
心火克肺。
傳為肺痿。
咳嗽喘嘔。
痰涎壅盛。
胸膈痞滿。
咽喉不利者。
古法用人參平肺湯。
今改用紫菀散加葳蕤、橘紅、姜、棗。
肺痿咳嗽不已。
往來寒熱。
自汗煩渴者。
古法用知母茯苓湯。
今改用紫菀散加知母、銀州柴胡、姜、棗。
蓋咳嗽聲嘶。
咽喉不利。
皆是火郁痰滞。
必用生姜之辛以散之。
然須蜜制。
藉甘以潤之。
此标本兼該之義也。
劉默生言。
痿本虛燥。
總不離壯水清金。
滋補氣血津液。
消痰止嗽。
宜天冬、麥冬、生地、熟地、知母、人參、葳蕤。
紫菀為主。
痞結。
去天冬、生地。
加橘紅、蘇子。
洩瀉。
去天冬、生地、知母。
加山藥、茯苓。
并用固本丸。
不時噙化。
肺痿咳嗽。
痰中有紅絲。
盜汗發熱。
熱過即冷。
飲食減少者。
劫勞散。
虛勞肺痿失音。
咳唾腥血稀痰。
或面上生瘡。
人參蛤蚧散。
丹方治肺痿。
每日用人參細末一錢。
入豬肺管内。
砂鍋中煮爛。
加蔥酒服效。
肺痿咳唾。
咽燥欲飲水者自愈。
張口短氣者危。
咳而口中自有津液。
舌白苔滑。
此為肺寒。
甘草幹姜湯。
肺痿屬熱。
如咳久肺KT。
喉啞聲嘶咯血。
此屬陰虛。
多不可治。
肺痿六脈沉澀而急。
或細數無神。
脈口皮膚枯幹。
而氣高息粗者死。
金匮雲。
上氣喘而躁者。
屬肺脹。
欲作風水。
發汗則愈。
肺脹而發其汗者。
即内經開鬼門之法。
一汗而令風邪外洩于肌表。
水無風戰。
白順趨而從下出也。
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
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肺脹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接二方分治肺脹。
皆以其脈浮。
當從汗解之例。
越婢方中有石膏無半夏。
小青龍方中有半夏無石膏。
觀二方所加之意。
全重在半夏、石膏二味協力建功。
石膏清熱。
藉辛溫亦能豁痰。
半夏豁痰。
藉辛涼亦能清熱也。
觀麥門冬湯方中。
下氣止逆。
全藉半夏入生津藥中。
此二方又藉半夏入清熱藥中。
仲景加減成方。
無非生心化裁。
後學所當神往矣。
上氣面浮腫。
肩息。
其脈浮大。
不治。
又加利。
尤甚。
上氣之候。
而至面目浮腫。
喘息動肩。
是肺氣壅逼。
上而不下。
加以脈浮大。
氣方外出。
無法可令内還而下趨。
故雲不治也。
加利則上下交争。
更何以堪。
肺脹而咳。
左右不得卧。
此痰挾瘀血礙氣而脹。
當歸、丹皮、赤芍、桃仁、枳殼、桔梗、半夏、甘草、竹瀝、姜汁、如外邪去後宜。
半夏、海石、香附、栝蒌、甘草為末。
姜汁蜜調噙之。
喻嘉言治施眉蒼。
肺痿喘嗽吐清痰。
肢體痿軟。
不能舉動。
脈來虛數。
以蛤蚧二十枚。
酒浸酥炙。
人參、黑參各十兩。
蜜丸。
時噙化。
不終劑而痊。
石頑治陸去非。
肺痿聲飒吐痰。
午後發熱自汗。
左脈細數。
右脈虛濡。
平昔勞心耽色所緻。
先與生脈散合保元湯。
次與異功散加黃。
并加姜、棗。
與都氣丸晨夕兼進。
調補半月而熱除痰止。
月餘方得聲清。
又治孫起柏肺脹。
服耗氣藥過多。
脈浮大而重按豁然。
飲食不入。
幸得溺清便堅。
與局方七氣。
每劑用人參三錢。
肉桂、半夏曲、炙甘草各一錢。
生姜四片。
四劑霍然。
蓋肺脹實證居多。
此脈虛大。
不當以尋常論也。
又治一尼肺脹。
喘鳴肩息。
服下氣止嗽藥不應。
漸至胸腹脹滿。
脈得氣口弦細而澀。
此必勞力氣上。
誤飲冷水傷肺。
肺氣不能收斂所緻也。
遂與越婢湯減麻黃。
加細辛、葶苈大瀉肺氣而安。
又治一酒客。
嚴冬醉卧。
渴飲冷茶。
肺脹喘嗽。
脈得氣口沉緊搏指。
與小青龍去芍藥。
加葶苈、半夏。
一劑而痊。
則知肺脹喘滿。
當以葶苈為向導也。
卷四 諸氣門下 肺癰 金匮雲。
問曰。
病咳逆。
脈之何以知為肺癰。
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
其脈何類。
師曰。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
風中于衛。
呼氣不入。
熱過于營。
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
熱傷血脈。
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血。
為之凝滞。
蓄結癰膿。
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
膿成則死。
肺癰之脈。
既雲滑數。
此複雲微數者。
非脈之有不同也。
滑數者已成之脈。
微數者初起之因也。
初起以左右三部脈微。
知衛中于風而自汗。
左右三部脈數。
為營吸其熱而畏寒。
然風入衛。
尚随呼氣而出。
不能深入。
所傷者不過在于皮毛。
以漸舍肺俞。
而咳唾振寒。
茲時從外入者。
從外出之易易也。
若夫熱過于營。
即随吸氣深入不出而傷其血脈矣。
衛中于風。
得營中之熱留戀。
固結于肺葉之間。
乃緻血為凝滞。
以漸結為癰膿。
是則有形之敗濁。
必從瀉肺之法而下驅之。
安在始萌不救。
聽其膿成。
而緻肺葉腐敗耶。
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坐不得眠。
皂莢丸主之。
火熱之毒。
結聚于肺。
表之裡之。
清之溫之。
曾不少應。
堅而不可攻。
惟此無堅不入。
聿成蕩滌之功。
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忽諸。
若因外感所觸而成。
當取用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最佳。
足可補仲景之未迨也。
咳而胸滿振寒。
脈數。
咽幹不渴。
時吐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為肺癰。
桔梗湯主之。
此上提之法也。
癰結肺中。
所以濁唾腥臭。
乘其新造未固。
提而出之。
如其勢已入裡。
又當引之從胃入腸。
此法殊不中用矣。
所以宋人附以十六味桔梗湯。
兼合葶苈瀉肺之意。
外内合邪之治也。
肺癰喘不得卧。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
肺中生癰不瀉其肺。
更欲何待。
然日久癰膿已成。
瀉之無益。
日久肺氣已索。
瀉之轉傷。
惟血結而膿未成。
當亟以瀉肺之法奪之。
若一身面目浮腫。
鼻塞清涕出。
為表證未罷。
當先與小青龍湯一劑。
後乃服之。
石頑曰。
肺癰危證。
乘初起時。
極力攻之。
庶可救療。
金匮特立二方。
各有主見。
如患人平昔善飲嗜啖。
痰濕漸漬于肺。
宜皂莢丸。
肥盛喘滿多痰。
宜葶苈大棗瀉肺湯。
千金補所不足。
複立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以治風寒客邪感觸發熱之證。
葦莖湯以治心脾過勞。
肺氣不化。
水道不利之疾。
功效最速。
宋人又有十六味桔梗湯。
雖未盡善。
亦可以備諸治之采用。
若畏其峻。
而守王道之方。
真養癰以待斃耳。
明眼者辨治宜早也。
凡咳嗽吐臭稠痰。
胸中隐痛。
鼻息不聞香臭。
項強不能轉側。
咳則遺尿。
自汗喘急。
呼吸不利。
飲食減少。
脈數盛而芤。
惡風毛聳。
便是肺癰之候。
蓋由感受風寒。
未經發越。
停留肺中。
蘊發為熱。
或挾濕熱痰涎垢膩。
蒸淫肺竅。
皆能緻此。
慎不可用溫補保肺藥。
尤忌發汗傷其肺氣。
往往不救。
金匮皂莢丸、葶苈大棗瀉肺湯、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葦莖湯。
宋人十六味桔梗湯。
俱肺癰專藥。
初起用葦莖湯。
此方大疏肺氣。
服之使濕瘀悉趨溺孔而去。
一二服即應。
脈浮表熱。
加蔥白、香豉。
氣口脈盛。
加犀角、竹茹。
痰多。
加貝母、蒌仁。
蛤粉。
引痛。
加紫菀、白蜜。
初起咳逆不利。
二味桔梗湯加貝母、紫菀。
多汗。
加防己、黃。
潰後唾膿血不止。
葶苈薏苡瀉肺湯随證加減。
咳有微熱煩滿。
胸中塊壘甲錯者。
千金用合歡皮一味。
日取掌大一塊煎湯服。
平昔勞心思慮多郁火人。
唾臭痰鮮血。
此屬陰火。
但與生料六味丸加麥冬、紫菀之類。
若誤投參、補氣補火。
臭痰轉甚者。
急宜上法加童便。
服之自清。
初起疑似未真。
生大豆絞漿飲之。
不覺腥氣。
便為真候。
大抵聲音清朗。
膿痰稀澤。
或間有鮮血。
飲食知味。
胸脅不疼。
或咳則微痛。
痛在右畔肺之長葉。
而坐卧得甯。
形色如常。
便溺自調者可治。
若潰後大熱不止。
時時惡寒。
胸中隐痛。
痛在左畔肺之短葉。
此金氣淺薄。
潰後最難平複。
而喘汗面赤。
坐卧不安。
飲食無味。
膿痰腥穢不已者難治。
若喘鳴不休。
唇反。
咯吐膿血。
色如敗鹵。
臭異常。
正氣大敗。
而不知痛。
坐不得卧。
飲食難進。
爪甲紫而帶彎。
手掌如枯樹皮。
面豔顴紅。
聲啞鼻煽者不治。
肺癰初起。
脈不宜數大。
潰後最忌短澀。
脈緩滑面白者生。
脈弦急面赤者死。
肺癰已破。
入風者不治。
即濃煎蔥白香豉湯頻服之。
然多不救。
肺癰丹方。
初起唾臭痰沫。
用陳年芥齑汁。
溫服灌吐最妙。
一方。
用荷葉濃煎。
稍入白蜜。
不時服之。
不問已潰未潰皆效。
又方。
以豬肺去心。
竹刀剖去垢沫。
取接骨木二兩。
缶器中煮熟淡食。
日服無間。
五七日當效。
潰後排膿。
用金鯉湯。
以小活鯉魚去腸垢。
入貝母末三錢。
隔水童便煮。
和汁食之。
日服一枚。
皆屢驗。
然不若薏苡根搗汁。
炖熱服之。
其效最捷。
下咽其臭即解。
有蟲者蟲即死出。
薏苡為肺癰專藥。
然性燥氣滞。
服之未免上壅。
不及根汁之立能下奪。
已潰未潰。
皆可挽回。
諸方皆不及也。
肺癰潰後。
膿痰漸稀。
氣息漸減。
忽然臭痰複甚。
此餘毒未盡。
内氣複發。
必然之理。
不可歸咎于調理服食失宜也。
但雖屢發。
而勢漸輕可。
可許收功。
若屢發而痰穢轉甚。
脈形轉疾者。
終成不起也。
卷四 諸氣門下 喑 經雲。
邪入于陰則喑。
人卒然無音者。
寒氣客于厭。
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
至其開阖不緻。
故無音。
失音大都不越于肺。
然須以暴病得之。
為邪郁氣逆。
久病得之。
為津枯血槁。
蓋暴喑總是寒包熱邪或。
本内熱而後受寒。
或先外感而食寒物。
并宜辛涼和解。
稍兼辛溫散之。
消風散用姜汁調服。
緩緩進之。
或隻一味生姜汁亦可。
冷熱嗽後失音尤宜。
若咽破聲嘶而痛。
是火邪遏閉傷肺。
昔人所謂金實不鳴。
金破亦不鳴也。
古法用清咽甯肺湯。
今改用生脈散合六味丸作湯。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肥人痰濕壅滞。
氣道不通而聲喑者。
二陳導痰開滌之。
一切滋補。
皆為禁劑。
至若久病失音。
必是氣虛挾痰之故。
宜滋肺腎之化源。
非生脈散下都氣丸不可。
凡咽幹聲槁者。
潤肺為主。
生脈散合異功散。
若膈内作痛。
破瘀為先。
代抵當丸最妥。
更有舌喑不能言者。
亦當分别新久。
新病舌喑不能言。
必是風痰為患。
類中風例治之。
若肥人舌短不能言。
或舌根強硬。
導痰湯為主。
若久病後。
或大失血後。
舌萎不能言。
大虛挾寒例治之。
要在臨證審察病因無誤。
然中風暴病失音。
多緣少陰真氣久虛而得。
更兼遺尿五絕證見。
不可治矣。
若冬月咳嗽。
寒痰結于咽喉。
語聲不出者。
此寒氣客于會厭。
故卒然而喑也。
麻杏甘石湯。
或古今錄驗續命湯選用。
若失音不語。
已經發散潤肺而不應者。
生脈散。
并童真丸噙化之。
若咳喘氣促。
而胸中滿悶。
聲喑不出者。
肺胃氣燥。
不能祛散餘邪也。
紫菀散主之。
亦有叫罵聲嘶而喉破失音者。
十全大補湯。
若肺氣虛寒。
為厲風所傷。
喘咳聲嘶。
或先傷熱。
而寒郁熱邪聲喑不出者。
千金酥蜜膏。
又咽痛起于四五日間。
或因咳劇而得。
或多稠痰結痰而咽喉上腫痛。
其聲雖啞而尚有音破濁。
脈大緩而右寸尤甚。
此熱結于肺也。
宜用辛涼之劑。
如桔梗湯加蔥白、香豉、荊芥、薄荷。
兼有風寒客邪。
更須桂枝、芍藥、姜、棗、膠饴之類。
并以姜蜜制黃柏噙之。
慎不可驟用斂降之藥。
若暴啞聲不出。
咽痛異常。
卒然而起。
或欲咳而不能咳。
或無痰。
或清痰上溢。
脈多弦緊。
或數疾無倫。
此大寒犯腎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
并以蜜制附子噙之。
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
二證寒熱天淵。
不可不辨也。
胎前産後失音。
另詳本門。
石頑治西客王如嵩。
觸寒來蘇。
忽然喘逆聲喑。
咽喉疼腫。
察其形體豐盛而飲啖如常。
切其脈象浮軟而按之益勁。
此必寒包熱邪。
傷犯肺絡也。
遂以麻杏甘石湯。
加半夏、細辛。
大劑葳蕤。
二服喘止聲出。
但呼吸尚有微疼。
更與二陳、枳、桔、葳蕤之類。
調理而安。
王唯一數年前雖有血證。
而年壯力強。
四月間忽患咳嗽。
服發散藥後。
痰中見血數口。
繼服滋陰藥過多。
遂聲飒而啞。
時覺胸中氣塞。
遷延月餘。
乃兄勤中鼎中。
邀餘往診。
脈雖沉澀。
而按之益力。
舉之應指。
且體豐色澤。
絕非陰虛之候。
因論之曰台。
翁之聲啞。
是金實不鳴。
良非金破不鳴之比。
因疏導痰湯加人中黃、澤瀉方。
專一滌痰為務。
四劑後。
痰中見紫黑血數塊。
其聲漸出。
而飒未除。
更以秋石兼人中黃。
棗肉丸服。
經月而聲音清朗。
始終未嘗用清理肺氣。
調養營血藥也。
飛疇治郭代工。
午日少食角黍。
倦怠作瀉。
曾用消克不效。
因圊時跌仆。
即昏迷不省。
數日後邀予診視。
六脈虛微欲脫。
右臂不能轉動。
聲喑無聞。
時有用大黃消克之劑者。
予急止之。
此脾肺虛憊。
安能任此。
今縱有合劑。
恐胃氣告匮。
烏能行其藥力。
惟粥飲參湯。
庶為合宜。
所謂漿粥入胃。
則虛者活。
遂确遵予言以調之。
瀉止神甯。
聲音漸出而蘇。
能食後。
亦惟獨參湯調養。
不藥而愈。
卷四 諸氣門下 喘(短氣、少氣、逆氣、哮) 經曰。
諸病喘滿。
皆屬于熱。
(寒則息遲氣微。
熱則息數氣粗。
)咳嗽上氣。
厥在胸中。
過在手陽明太陰。
氣有餘則喘咳。
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肺氣虛。
則鼻塞不利。
少氣。
實則喘喝。
胸盈仰息。
秋脈不及。
則令人喘。
呼吸少氣。
勞則喘息汗出。
邪入六腑。
則身熱不得卧。
上為喘呼。
夜行則喘出于腎。
淫氣病肺。
有所堕恐。
喘出于肝。
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
喘出于肺。
淫氣傷心。
渡水跌仆。
喘出于腎與骨。
肝脈若搏。
因血在脅下。
令人喘逆。
喘咳者。
是水氣并陽明也。
不得卧。
卧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也。
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此肺之絡脈逆也。
二陽之病發心脾。
其傳為息贲者。
死不治。
(二陽陽明也。
土不能生金。
而心火複刑之則肺傷。
故息上奔而喘。
)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者。
脈實大而緩則生。
急則死。
(乳子。
言産後以乳哺子時。
非嬰兒也。
)戴複庵雲。
有痰喘。
有氣急喘。
有胃氣虛喘。
有火炎上喘。
痰喘者。
凡喘便有痰聲。
氣急喘者。
呼吸急促而無痰聲。
胃氣虛喘者。
擡肩撷項。
喘而不休。
火炎上喘者。
乍進乍退。
得食則減。
食已則喘。
大概胃中有實火。
膈上有稠痰。
得食入咽。
墜下稠痰。
喘即暫止。
稍久食已入胃。
助其濕火。
痰再升上。
喘反大作。
俗不知此。
作胃虛治。
治以燥熱之藥者。
是以火濟火也。
趙養葵曰。
喘與短氣分。
則短氣是虛。
喘是實。
然喘多有不足者。
短氣間有有餘者。
新病亦有本虛者。
不可執論也。
如實喘者。
氣實脈盛。
呼吸不利。
肺竅壅塞。
右寸沉實。
宜瀉肺。
虛喘者。
先覺呼吸氣短。
兩脅脹滿。
右尺大而虛。
宜補腎。
此腎虛證。
非新病虛者乎。
邪喘者。
由寒邪伏于肺中。
關竅不通。
呼吸不利。
若寸沉而緊。
此外感也。
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
則身熱退而喘定脈出此郁證。
人所難知。
非短氣中之有餘者乎。
又一等似火非火。
似喘非喘者。
諸陽氣浮。
無所根據歸。
故上氣而喘也。
其人平日若無病。
但覺氣喘。
非氣喘也。
乃氣不歸源也。
不知者。
以其有火也誤以涼藥清之。
以其喘急難禁也又用四磨之類寬之。
下咽之後。
似覺稍寬。
少頃依然。
豈知寬一分。
更耗一分矣。
惟大劑參、補劑。
加補骨脂、阿膠等以鎮于下。
後以八味丸加五味、鹿茸。
不時服之。
又一等火郁之證。
六脈俱澀。
甚至沉伏。
四肢悉寒。
甚至厥逆。
拂拂氣促而喘。
卻似有餘。
而脈不緊數。
欲作陰虛。
而按尺鼓指。
此為蓄郁已久。
陽氣拂遏。
不能營運于表。
以緻身冷脈微。
而悶亂喘急。
當此之時。
不可以寒藥下之。
又不可以熱藥投之。
惟逍遙散合佐金丸之類宣通蓄熱。
得汗而愈。
後仍以六味丸養陰和陽可也。
喻嘉言曰。
喘病無不本于肺。
惟兼三陰者為最劇。
而三陰又以腎為最劇。
有此證者。
首重在節欲。
收攝腎氣。
不使上攻可也。
故喘病兼少陰腎者為最劇。
腎火動則水氣升。
其次則太陰脾。
脾火動則濕氣升。
又次則厥陰肝。
肝火動則風氣升。
是故治喘以治火為先也。
然濁氣既随火而升。
火降而氣不降者何耶。
以濁氣雖居于下。
而肺之窠囊。
可以僑寓其中。
轉使清氣逼處不安。
是雖以治火為先。
然治火而不治痰無益也。
治痰而不治窠囊之痰。
雖治與不治等也。
惟姜汁、竹瀝。
可以透窠囊耳。
李士材曰。
内經論喘。
其因衆多。
究不越于火逆上而氣不降也。
雖然。
火則一。
而虛實攸分。
每見世俗一遇喘家。
純行破氣。
于太過者當矣。
于不及者可乎。
餘嘗論證。
因虛而死者十九。
因實而死者十一。
治實者攻之即效。
無所難也。
治虛者補之。
未必即效。
須悠久成功。
其間轉折進退。
良非易也。
故辨證不可不急。
而辨喘證尤為急也。
巢氏嚴氏。
止言實喘。
獨王海藏雲。
肺氣果盛。
則清肅下行。
豈複為喘。
皆以火爍真氣。
氣衰則喘。
所謂盛者非肺氣也。
肺中之火也。
斯言高出前古。
惜乎但舉其端。
未能縷悉。
請得其詳而言之。
氣虛而火入于肺者。
補氣為先。
生脈散。
有痰。
六君子湯。
陰虛而火乘金不得卧者。
壯水為急。
六味丸。
虛則合生脈散。
風寒者解其邪。
華蓋散。
濕氣勝者利其水。
滲濕湯。
暑邪者滌其煩。
白虎湯。
痰壅者消其痰。
二陳湯。
氣郁者疏其郁。
四七湯。
肺脹者散其邪。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
脈浮者。
小青龍加石膏湯。
腎虛火不歸源。
八味丸。
腎虛水邪泛濫。
濟生腎氣丸。
此治喘之大法也。
喘嗽氣從臍下沖上。
而尺脈洪盛或數。
兼見盜汗潮熱。
屬陰虛。
六味丸作湯。
加補骨脂、五味子。
送下靈砂丹。
誤用四磨必死。
若作痰治亦危。
有因氣而喘者。
遇惱便發。
脈必沉弦。
此氣滞其痰也。
蘇子降氣湯。
若但喘不嗽。
不分遠近。
前湯吞靈砂丹。
秋冬感寒。
每夜連嗽不絕。
大喘至天明方緩。
脅動痞悶者。
麻黃蒼術湯。
肺虛受寒而喘。
參蘇溫肺湯。
寒郁熱邪。
而喘中有積痰。
遇冷即發。
麻黃定喘湯。
遠年咳逆上氣。
胸滿痞塞。
聲不出者。
人參定喘湯。
虛冷上氣。
勞嗽喘乏。
千金用半夏一升。
人參、生姜、桂心、甘草各一兩。
水煎。
分三次服。
喘咳上氣不得卧。
生姜、橘紅、人參、紫蘇各一錢。
五味數粒。
煎服。
腎與肺胃俱虛。
喘嗽乏力。
人參一錢。
核桃肉三枚連皮蜜炙。
煎服神驗。
腎氣上逆而喘。
用連皮核桃肉三枚。
生姜三片。
臨卧細嚼即安。
七情郁結。
上氣喘急。
四磨湯、四七湯選用。
肥盛多痰。
喘不得休。
不能卧。
人扶而坐數日者。
千缗湯一服即安。
或千缗湯合導痰湯尤妙。
然惟元氣未衰者宜之。
虛人未可輕試也。
喘而諸藥不效。
腹堅脈實者。
神保丸大。
便溏者勿用。
氣實人誤服參、而喘者。
三拗湯瀉之。
但伏不得卧。
咳逆上氣。
面目浮腫者。
古今錄驗續命湯。
氣盛有餘。
脈來滑實者勿用。
經年喘嗽。
遇寒更甚者。
九寶湯、甯嗽化痰湯選用。
一切喘證。
屬有餘者。
治之即愈。
若屬虛證。
誤與洩氣。
禍不旋踵。
即暴喘腹脹。
大便實者。
方可用藥。
加以溏洩。
必死勿治。
此陰火暴逆于手足太陰。
所以喘脹。
腎氣失守。
所以便溏。
其人雖強。
不久當嘔血而死。
〔診〕脈宜浮遲。
不宜急疾。
喘逆上氣。
脈數有熱。
不得卧者難治。
上氣面浮腫。
肩息脈浮大者危。
上氣喘息低昂。
脈滑手足溫者生。
脈澀手足寒者死。
右寸沉實而緊。
為肺感邪。
亦有六部俱伏者。
宜發散。
大抵喘屬肺中火盛。
脈浮滑者可治。
若沉滑為腎虛陰火上逆難治。
短氣短氣者。
一屬支飲。
脈必弦滑。
平人無寒熱。
冒眩。
短氣不足出息者。
實也。
金匮雲。
短氣有微飲。
當從小便去之。
苓桂術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仲景并出二方。
分呼吸之短而治。
妙義益彰。
呼氣之短。
用苓桂術甘湯以通其陽。
陽氣化。
則小便
嗽即稍可。
數日間堂事勞心。
複咳如前。
時元倩歸苕。
松陵諸醫。
治之罔效。
因求洞垣之鑒。
起我沉。
答曰。
公本東魯。
腎氣素強。
因水虧火旺。
陰火上爍肺金。
金燥不能生水。
所以至秋則咳。
咳劇則便燥有血。
肺移熱于大腸之明驗也。
合用千金麥門冬湯。
除去半夏、生姜之辛燥。
易以葳蕤、白蜜之甘潤。
藉麻黃以鼓舞麥冬、生地之力。
與越婢湯中麻黃、石膏分解互結之燥熱同一義也。
郭公曰。
松陵諸醫。
鹹诋麻黃為發汗之重劑。
不可輕試。
僅用杏仁、蘇子、甘、桔、前胡等藥。
服之其咳轉甚何也。
答言。
麻黃雖雲主表。
今在麥門冬湯中。
不過借以開發肺氣。
原非發汗之謂。
麻黃在大青龍湯、麻黃湯、麻杏甘石湯方。
其力便峻。
以其中皆有杏仁也。
杏仁雖舉世視為治嗽之通藥不。
問虛實渾用。
然辛溫走肺。
最不純良。
耗氣動血莫此為甚。
熬黑入大陷胸丸。
佐甘遂等搜逐結垢。
性味可知。
公首肯以為然。
連進二劑。
是夜便得安寝。
次早複診。
其脈之弦雖未退。
而按之稍。
氣口則虛濡乏力。
因與六味、生脈。
加葳蕤、白蜜作湯四服。
其嗽頓減。
郭公複雲。
向聞元倩有言。
六味、八味丸中。
不可雜用參、術。
而先生居之不疑。
用之辄應。
其義雲何。
答曰。
六味為填補真陰藥。
與人參同用。
原非正理。
此兼麥冬、五味。
緣合肺腎金水相生。
當無留中戀膈之慮。
善後之策。
即以此方制丸。
三時恒服不徹。
至秋庶無複嗽之虞。
先是公子柔痙。
予用桂枝湯。
及六味作湯。
鹹加蠍尾。
服之而瘥。
其後夫人素有敗痰失道。
左右兩脅俱有結塊。
大如覆杯。
發則咳嗽喘逆。
腹脅掣痛。
六脈止促而按之少力。
餘用六君子加膽星、枳實、香附、沉香二劑。
服之。
大吐稠痰結垢一二升。
因嘔勢太甚。
甲夜渡湖速往。
黎明至暑候之。
嘔止嗽甯。
脈息調勻。
不必更進他藥矣。
江右督學何涵齋媳。
内翰範秋濤女。
素常咳嗽不已。
痰中間有血點。
恒服童真丸不徹。
秋濤殁後。
哀痛迫切。
咳逆倍常。
而痰中雜見鮮血。
因與瑞金丹四服。
仍以童真丸、烏骨雞丸調補而安。
又治通政勞書紳太夫人。
年五十餘。
素禀氣虛多痰。
數日來患風熱咳逆。
咳甚則厄厄欲吐。
且宿有崩淋。
近幸向安。
法當先治其咳。
因以桔梗湯加葳蕤、白薇、丹皮、橘皮、蜜煎生姜四劑撤其标證。
次與六君子加葳蕤以安其胃氣。
繼進烏骨雞丸方療其固疾。
而夫人以久不茹腥。
不忍傷殘物命。
改用大溫經湯加麋茸、角作丸。
藥雖異而功則一也。
卷四 諸氣門下 肺痿(肺脹) 金匮雲。
問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
肺痿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
或從汗出。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曰。
寸口脈數。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
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隐隐痛。
脈反滑數。
此為肺癰。
咳唾膿血。
脈數虛者為肺痿。
數實者為肺癰。
兩手寸口。
原為手太陰肺脈。
此雲寸口脈數。
雲滑數。
雲數虛。
雲數實。
皆左右三部統言也。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頃之遍地者為肺痿。
言咳者口中不幹燥也。
若咳而口中辟辟燥。
則是肺已結癰。
火熱之毒出見于口。
咳聲上下觸動其癰。
胸中即隐隐而痛。
其脈必見滑數有力。
邪氣方盛之征也。
數虛數實之脈。
以之分别肺痿肺癰。
是則肺痿當補。
肺癰當瀉。
隐然言表。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遺尿。
小便數。
所以然者。
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幹姜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渴者。
屬消渴。
肺熱則膀胱之氣亦熱。
小便必赤澀而不能多。
若但吐涎沫而不咳。
複不渴。
反遺尿而小便數者。
明非熱在上焦之肺痿。
亦非重亡津液之所緻。
必系上焦虛冷。
不能制下。
以故小便無所收攝耳。
此為肺中冷。
陰氣上逆侮其陽氣故必眩。
陰寒之氣凝滞津液故多涎唾。
宜與甘草幹姜湯之甘辛以溫其脾肺也。
若始先不渴。
服溫藥即轉渴者。
明是消渴飲一溲二之證。
消渴又與癰疽同類。
更當消息之矣。
喻嘉言曰。
肺痿其積漸。
已非一日。
其熱不止一端。
總由胃中津液不輸于肺。
肺失所養。
轉枯轉燥。
然後成之。
于是肺火日熾。
肺熱日深。
肺中小管日窒。
咳聲以漸不揚。
胸中脂膜日幹。
咳痰艱于上出。
行動數武。
氣即喘鳴。
沖擊連聲。
痰始一應。
金匮治法非不彰明。
但混在肺癰一門。
況難解其精意。
大要緩而圖之。
生胃津。
潤肺燥。
下逆氣。
開積痰。
止濁唾。
補真氣。
以通肺之小管。
散火熱。
以複肺之清肅。
如半身痿廢。
及手足痿軟。
治之得法。
亦能複起。
雖雲肺病。
近在胸中。
呼吸所關。
可不置力乎。
然肺癰屬在有形之血。
血結宜驟攻。
肺痿屬在無形之氣。
氣傷宜徐理。
兼潤肺燥。
然肺雖燥而多不渴。
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熱之藥。
此辨證用藥之大法也。
肺痿涎唾多。
心中溫溫液液者。
炙甘草湯主之。
此外台法也。
肺痿虛寒。
羸瘦緩弱戰掉。
噓吸胸滿。
千金生姜溫中湯。
肺痿咳唾。
涎沫不止。
咽燥而渴。
千金生姜甘草湯。
肺痿咳嗽有痰。
午後熱。
并聲嘶者。
古法用人參養肺湯。
今改用紫菀散加丹皮、姜、棗。
心火克肺。
傳為肺痿。
咳嗽喘嘔。
痰涎壅盛。
胸膈痞滿。
咽喉不利者。
古法用人參平肺湯。
今改用紫菀散加葳蕤、橘紅、姜、棗。
肺痿咳嗽不已。
往來寒熱。
自汗煩渴者。
古法用知母茯苓湯。
今改用紫菀散加知母、銀州柴胡、姜、棗。
蓋咳嗽聲嘶。
咽喉不利。
皆是火郁痰滞。
必用生姜之辛以散之。
然須蜜制。
藉甘以潤之。
此标本兼該之義也。
劉默生言。
痿本虛燥。
總不離壯水清金。
滋補氣血津液。
消痰止嗽。
宜天冬、麥冬、生地、熟地、知母、人參、葳蕤。
紫菀為主。
痞結。
去天冬、生地。
加橘紅、蘇子。
洩瀉。
去天冬、生地、知母。
加山藥、茯苓。
并用固本丸。
不時噙化。
肺痿咳嗽。
痰中有紅絲。
盜汗發熱。
熱過即冷。
飲食減少者。
劫勞散。
虛勞肺痿失音。
咳唾腥血稀痰。
或面上生瘡。
人參蛤蚧散。
丹方治肺痿。
每日用人參細末一錢。
入豬肺管内。
砂鍋中煮爛。
加蔥酒服效。
肺痿咳唾。
咽燥欲飲水者自愈。
張口短氣者危。
咳而口中自有津液。
舌白苔滑。
此為肺寒。
甘草幹姜湯。
肺痿屬熱。
如咳久肺KT。
喉啞聲嘶咯血。
此屬陰虛。
多不可治。
肺痿六脈沉澀而急。
或細數無神。
脈口皮膚枯幹。
而氣高息粗者死。
金匮雲。
上氣喘而躁者。
屬肺脹。
欲作風水。
發汗則愈。
肺脹而發其汗者。
即内經開鬼門之法。
一汗而令風邪外洩于肌表。
水無風戰。
白順趨而從下出也。
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
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肺脹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接二方分治肺脹。
皆以其脈浮。
當從汗解之例。
越婢方中有石膏無半夏。
小青龍方中有半夏無石膏。
觀二方所加之意。
全重在半夏、石膏二味協力建功。
石膏清熱。
藉辛溫亦能豁痰。
半夏豁痰。
藉辛涼亦能清熱也。
觀麥門冬湯方中。
下氣止逆。
全藉半夏入生津藥中。
此二方又藉半夏入清熱藥中。
仲景加減成方。
無非生心化裁。
後學所當神往矣。
上氣面浮腫。
肩息。
其脈浮大。
不治。
又加利。
尤甚。
上氣之候。
而至面目浮腫。
喘息動肩。
是肺氣壅逼。
上而不下。
加以脈浮大。
氣方外出。
無法可令内還而下趨。
故雲不治也。
加利則上下交争。
更何以堪。
肺脹而咳。
左右不得卧。
此痰挾瘀血礙氣而脹。
當歸、丹皮、赤芍、桃仁、枳殼、桔梗、半夏、甘草、竹瀝、姜汁、如外邪去後宜。
半夏、海石、香附、栝蒌、甘草為末。
姜汁蜜調噙之。
喻嘉言治施眉蒼。
肺痿喘嗽吐清痰。
肢體痿軟。
不能舉動。
脈來虛數。
以蛤蚧二十枚。
酒浸酥炙。
人參、黑參各十兩。
蜜丸。
時噙化。
不終劑而痊。
石頑治陸去非。
肺痿聲飒吐痰。
午後發熱自汗。
左脈細數。
右脈虛濡。
平昔勞心耽色所緻。
先與生脈散合保元湯。
次與異功散加黃。
并加姜、棗。
與都氣丸晨夕兼進。
調補半月而熱除痰止。
月餘方得聲清。
又治孫起柏肺脹。
服耗氣藥過多。
脈浮大而重按豁然。
飲食不入。
幸得溺清便堅。
與局方七氣。
每劑用人參三錢。
肉桂、半夏曲、炙甘草各一錢。
生姜四片。
四劑霍然。
蓋肺脹實證居多。
此脈虛大。
不當以尋常論也。
又治一尼肺脹。
喘鳴肩息。
服下氣止嗽藥不應。
漸至胸腹脹滿。
脈得氣口弦細而澀。
此必勞力氣上。
誤飲冷水傷肺。
肺氣不能收斂所緻也。
遂與越婢湯減麻黃。
加細辛、葶苈大瀉肺氣而安。
又治一酒客。
嚴冬醉卧。
渴飲冷茶。
肺脹喘嗽。
脈得氣口沉緊搏指。
與小青龍去芍藥。
加葶苈、半夏。
一劑而痊。
則知肺脹喘滿。
當以葶苈為向導也。
卷四 諸氣門下 肺癰 金匮雲。
問曰。
病咳逆。
脈之何以知為肺癰。
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
其脈何類。
師曰。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
風中于衛。
呼氣不入。
熱過于營。
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
熱傷血脈。
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血。
為之凝滞。
蓄結癰膿。
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
膿成則死。
肺癰之脈。
既雲滑數。
此複雲微數者。
非脈之有不同也。
滑數者已成之脈。
微數者初起之因也。
初起以左右三部脈微。
知衛中于風而自汗。
左右三部脈數。
為營吸其熱而畏寒。
然風入衛。
尚随呼氣而出。
不能深入。
所傷者不過在于皮毛。
以漸舍肺俞。
而咳唾振寒。
茲時從外入者。
從外出之易易也。
若夫熱過于營。
即随吸氣深入不出而傷其血脈矣。
衛中于風。
得營中之熱留戀。
固結于肺葉之間。
乃緻血為凝滞。
以漸結為癰膿。
是則有形之敗濁。
必從瀉肺之法而下驅之。
安在始萌不救。
聽其膿成。
而緻肺葉腐敗耶。
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坐不得眠。
皂莢丸主之。
火熱之毒。
結聚于肺。
表之裡之。
清之溫之。
曾不少應。
堅而不可攻。
惟此無堅不入。
聿成蕩滌之功。
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忽諸。
若因外感所觸而成。
當取用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最佳。
足可補仲景之未迨也。
咳而胸滿振寒。
脈數。
咽幹不渴。
時吐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為肺癰。
桔梗湯主之。
此上提之法也。
癰結肺中。
所以濁唾腥臭。
乘其新造未固。
提而出之。
如其勢已入裡。
又當引之從胃入腸。
此法殊不中用矣。
所以宋人附以十六味桔梗湯。
兼合葶苈瀉肺之意。
外内合邪之治也。
肺癰喘不得卧。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
肺中生癰不瀉其肺。
更欲何待。
然日久癰膿已成。
瀉之無益。
日久肺氣已索。
瀉之轉傷。
惟血結而膿未成。
當亟以瀉肺之法奪之。
若一身面目浮腫。
鼻塞清涕出。
為表證未罷。
當先與小青龍湯一劑。
後乃服之。
石頑曰。
肺癰危證。
乘初起時。
極力攻之。
庶可救療。
金匮特立二方。
各有主見。
如患人平昔善飲嗜啖。
痰濕漸漬于肺。
宜皂莢丸。
肥盛喘滿多痰。
宜葶苈大棗瀉肺湯。
千金補所不足。
複立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以治風寒客邪感觸發熱之證。
葦莖湯以治心脾過勞。
肺氣不化。
水道不利之疾。
功效最速。
宋人又有十六味桔梗湯。
雖未盡善。
亦可以備諸治之采用。
若畏其峻。
而守王道之方。
真養癰以待斃耳。
明眼者辨治宜早也。
凡咳嗽吐臭稠痰。
胸中隐痛。
鼻息不聞香臭。
項強不能轉側。
咳則遺尿。
自汗喘急。
呼吸不利。
飲食減少。
脈數盛而芤。
惡風毛聳。
便是肺癰之候。
蓋由感受風寒。
未經發越。
停留肺中。
蘊發為熱。
或挾濕熱痰涎垢膩。
蒸淫肺竅。
皆能緻此。
慎不可用溫補保肺藥。
尤忌發汗傷其肺氣。
往往不救。
金匮皂莢丸、葶苈大棗瀉肺湯、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葦莖湯。
宋人十六味桔梗湯。
俱肺癰專藥。
初起用葦莖湯。
此方大疏肺氣。
服之使濕瘀悉趨溺孔而去。
一二服即應。
脈浮表熱。
加蔥白、香豉。
氣口脈盛。
加犀角、竹茹。
痰多。
加貝母、蒌仁。
蛤粉。
引痛。
加紫菀、白蜜。
初起咳逆不利。
二味桔梗湯加貝母、紫菀。
多汗。
加防己、黃。
潰後唾膿血不止。
葶苈薏苡瀉肺湯随證加減。
咳有微熱煩滿。
胸中塊壘甲錯者。
千金用合歡皮一味。
日取掌大一塊煎湯服。
平昔勞心思慮多郁火人。
唾臭痰鮮血。
此屬陰火。
但與生料六味丸加麥冬、紫菀之類。
若誤投參、補氣補火。
臭痰轉甚者。
急宜上法加童便。
服之自清。
初起疑似未真。
生大豆絞漿飲之。
不覺腥氣。
便為真候。
大抵聲音清朗。
膿痰稀澤。
或間有鮮血。
飲食知味。
胸脅不疼。
或咳則微痛。
痛在右畔肺之長葉。
而坐卧得甯。
形色如常。
便溺自調者可治。
若潰後大熱不止。
時時惡寒。
胸中隐痛。
痛在左畔肺之短葉。
此金氣淺薄。
潰後最難平複。
而喘汗面赤。
坐卧不安。
飲食無味。
膿痰腥穢不已者難治。
若喘鳴不休。
唇反。
咯吐膿血。
色如敗鹵。
臭異常。
正氣大敗。
而不知痛。
坐不得卧。
飲食難進。
爪甲紫而帶彎。
手掌如枯樹皮。
面豔顴紅。
聲啞鼻煽者不治。
肺癰初起。
脈不宜數大。
潰後最忌短澀。
脈緩滑面白者生。
脈弦急面赤者死。
肺癰已破。
入風者不治。
即濃煎蔥白香豉湯頻服之。
然多不救。
肺癰丹方。
初起唾臭痰沫。
用陳年芥齑汁。
溫服灌吐最妙。
一方。
用荷葉濃煎。
稍入白蜜。
不時服之。
不問已潰未潰皆效。
又方。
以豬肺去心。
竹刀剖去垢沫。
取接骨木二兩。
缶器中煮熟淡食。
日服無間。
五七日當效。
潰後排膿。
用金鯉湯。
以小活鯉魚去腸垢。
入貝母末三錢。
隔水童便煮。
和汁食之。
日服一枚。
皆屢驗。
然不若薏苡根搗汁。
炖熱服之。
其效最捷。
下咽其臭即解。
有蟲者蟲即死出。
薏苡為肺癰專藥。
然性燥氣滞。
服之未免上壅。
不及根汁之立能下奪。
已潰未潰。
皆可挽回。
諸方皆不及也。
肺癰潰後。
膿痰漸稀。
氣息漸減。
忽然臭痰複甚。
此餘毒未盡。
内氣複發。
必然之理。
不可歸咎于調理服食失宜也。
但雖屢發。
而勢漸輕可。
可許收功。
若屢發而痰穢轉甚。
脈形轉疾者。
終成不起也。
卷四 諸氣門下 喑 經雲。
邪入于陰則喑。
人卒然無音者。
寒氣客于厭。
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
至其開阖不緻。
故無音。
失音大都不越于肺。
然須以暴病得之。
為邪郁氣逆。
久病得之。
為津枯血槁。
蓋暴喑總是寒包熱邪或。
本内熱而後受寒。
或先外感而食寒物。
并宜辛涼和解。
稍兼辛溫散之。
消風散用姜汁調服。
緩緩進之。
或隻一味生姜汁亦可。
冷熱嗽後失音尤宜。
若咽破聲嘶而痛。
是火邪遏閉傷肺。
昔人所謂金實不鳴。
金破亦不鳴也。
古法用清咽甯肺湯。
今改用生脈散合六味丸作湯。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肥人痰濕壅滞。
氣道不通而聲喑者。
二陳導痰開滌之。
一切滋補。
皆為禁劑。
至若久病失音。
必是氣虛挾痰之故。
宜滋肺腎之化源。
非生脈散下都氣丸不可。
凡咽幹聲槁者。
潤肺為主。
生脈散合異功散。
若膈内作痛。
破瘀為先。
代抵當丸最妥。
更有舌喑不能言者。
亦當分别新久。
新病舌喑不能言。
必是風痰為患。
類中風例治之。
若肥人舌短不能言。
或舌根強硬。
導痰湯為主。
若久病後。
或大失血後。
舌萎不能言。
大虛挾寒例治之。
要在臨證審察病因無誤。
然中風暴病失音。
多緣少陰真氣久虛而得。
更兼遺尿五絕證見。
不可治矣。
若冬月咳嗽。
寒痰結于咽喉。
語聲不出者。
此寒氣客于會厭。
故卒然而喑也。
麻杏甘石湯。
或古今錄驗續命湯選用。
若失音不語。
已經發散潤肺而不應者。
生脈散。
并童真丸噙化之。
若咳喘氣促。
而胸中滿悶。
聲喑不出者。
肺胃氣燥。
不能祛散餘邪也。
紫菀散主之。
亦有叫罵聲嘶而喉破失音者。
十全大補湯。
若肺氣虛寒。
為厲風所傷。
喘咳聲嘶。
或先傷熱。
而寒郁熱邪聲喑不出者。
千金酥蜜膏。
又咽痛起于四五日間。
或因咳劇而得。
或多稠痰結痰而咽喉上腫痛。
其聲雖啞而尚有音破濁。
脈大緩而右寸尤甚。
此熱結于肺也。
宜用辛涼之劑。
如桔梗湯加蔥白、香豉、荊芥、薄荷。
兼有風寒客邪。
更須桂枝、芍藥、姜、棗、膠饴之類。
并以姜蜜制黃柏噙之。
慎不可驟用斂降之藥。
若暴啞聲不出。
咽痛異常。
卒然而起。
或欲咳而不能咳。
或無痰。
或清痰上溢。
脈多弦緊。
或數疾無倫。
此大寒犯腎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
并以蜜制附子噙之。
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
二證寒熱天淵。
不可不辨也。
胎前産後失音。
另詳本門。
石頑治西客王如嵩。
觸寒來蘇。
忽然喘逆聲喑。
咽喉疼腫。
察其形體豐盛而飲啖如常。
切其脈象浮軟而按之益勁。
此必寒包熱邪。
傷犯肺絡也。
遂以麻杏甘石湯。
加半夏、細辛。
大劑葳蕤。
二服喘止聲出。
但呼吸尚有微疼。
更與二陳、枳、桔、葳蕤之類。
調理而安。
王唯一數年前雖有血證。
而年壯力強。
四月間忽患咳嗽。
服發散藥後。
痰中見血數口。
繼服滋陰藥過多。
遂聲飒而啞。
時覺胸中氣塞。
遷延月餘。
乃兄勤中鼎中。
邀餘往診。
脈雖沉澀。
而按之益力。
舉之應指。
且體豐色澤。
絕非陰虛之候。
因論之曰台。
翁之聲啞。
是金實不鳴。
良非金破不鳴之比。
因疏導痰湯加人中黃、澤瀉方。
專一滌痰為務。
四劑後。
痰中見紫黑血數塊。
其聲漸出。
而飒未除。
更以秋石兼人中黃。
棗肉丸服。
經月而聲音清朗。
始終未嘗用清理肺氣。
調養營血藥也。
飛疇治郭代工。
午日少食角黍。
倦怠作瀉。
曾用消克不效。
因圊時跌仆。
即昏迷不省。
數日後邀予診視。
六脈虛微欲脫。
右臂不能轉動。
聲喑無聞。
時有用大黃消克之劑者。
予急止之。
此脾肺虛憊。
安能任此。
今縱有合劑。
恐胃氣告匮。
烏能行其藥力。
惟粥飲參湯。
庶為合宜。
所謂漿粥入胃。
則虛者活。
遂确遵予言以調之。
瀉止神甯。
聲音漸出而蘇。
能食後。
亦惟獨參湯調養。
不藥而愈。
卷四 諸氣門下 喘(短氣、少氣、逆氣、哮) 經曰。
諸病喘滿。
皆屬于熱。
(寒則息遲氣微。
熱則息數氣粗。
)咳嗽上氣。
厥在胸中。
過在手陽明太陰。
氣有餘則喘咳。
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肺氣虛。
則鼻塞不利。
少氣。
實則喘喝。
胸盈仰息。
秋脈不及。
則令人喘。
呼吸少氣。
勞則喘息汗出。
邪入六腑。
則身熱不得卧。
上為喘呼。
夜行則喘出于腎。
淫氣病肺。
有所堕恐。
喘出于肝。
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
喘出于肺。
淫氣傷心。
渡水跌仆。
喘出于腎與骨。
肝脈若搏。
因血在脅下。
令人喘逆。
喘咳者。
是水氣并陽明也。
不得卧。
卧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也。
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此肺之絡脈逆也。
二陽之病發心脾。
其傳為息贲者。
死不治。
(二陽陽明也。
土不能生金。
而心火複刑之則肺傷。
故息上奔而喘。
)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者。
脈實大而緩則生。
急則死。
(乳子。
言産後以乳哺子時。
非嬰兒也。
)戴複庵雲。
有痰喘。
有氣急喘。
有胃氣虛喘。
有火炎上喘。
痰喘者。
凡喘便有痰聲。
氣急喘者。
呼吸急促而無痰聲。
胃氣虛喘者。
擡肩撷項。
喘而不休。
火炎上喘者。
乍進乍退。
得食則減。
食已則喘。
大概胃中有實火。
膈上有稠痰。
得食入咽。
墜下稠痰。
喘即暫止。
稍久食已入胃。
助其濕火。
痰再升上。
喘反大作。
俗不知此。
作胃虛治。
治以燥熱之藥者。
是以火濟火也。
趙養葵曰。
喘與短氣分。
則短氣是虛。
喘是實。
然喘多有不足者。
短氣間有有餘者。
新病亦有本虛者。
不可執論也。
如實喘者。
氣實脈盛。
呼吸不利。
肺竅壅塞。
右寸沉實。
宜瀉肺。
虛喘者。
先覺呼吸氣短。
兩脅脹滿。
右尺大而虛。
宜補腎。
此腎虛證。
非新病虛者乎。
邪喘者。
由寒邪伏于肺中。
關竅不通。
呼吸不利。
若寸沉而緊。
此外感也。
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
則身熱退而喘定脈出此郁證。
人所難知。
非短氣中之有餘者乎。
又一等似火非火。
似喘非喘者。
諸陽氣浮。
無所根據歸。
故上氣而喘也。
其人平日若無病。
但覺氣喘。
非氣喘也。
乃氣不歸源也。
不知者。
以其有火也誤以涼藥清之。
以其喘急難禁也又用四磨之類寬之。
下咽之後。
似覺稍寬。
少頃依然。
豈知寬一分。
更耗一分矣。
惟大劑參、補劑。
加補骨脂、阿膠等以鎮于下。
後以八味丸加五味、鹿茸。
不時服之。
又一等火郁之證。
六脈俱澀。
甚至沉伏。
四肢悉寒。
甚至厥逆。
拂拂氣促而喘。
卻似有餘。
而脈不緊數。
欲作陰虛。
而按尺鼓指。
此為蓄郁已久。
陽氣拂遏。
不能營運于表。
以緻身冷脈微。
而悶亂喘急。
當此之時。
不可以寒藥下之。
又不可以熱藥投之。
惟逍遙散合佐金丸之類宣通蓄熱。
得汗而愈。
後仍以六味丸養陰和陽可也。
喻嘉言曰。
喘病無不本于肺。
惟兼三陰者為最劇。
而三陰又以腎為最劇。
有此證者。
首重在節欲。
收攝腎氣。
不使上攻可也。
故喘病兼少陰腎者為最劇。
腎火動則水氣升。
其次則太陰脾。
脾火動則濕氣升。
又次則厥陰肝。
肝火動則風氣升。
是故治喘以治火為先也。
然濁氣既随火而升。
火降而氣不降者何耶。
以濁氣雖居于下。
而肺之窠囊。
可以僑寓其中。
轉使清氣逼處不安。
是雖以治火為先。
然治火而不治痰無益也。
治痰而不治窠囊之痰。
雖治與不治等也。
惟姜汁、竹瀝。
可以透窠囊耳。
李士材曰。
内經論喘。
其因衆多。
究不越于火逆上而氣不降也。
雖然。
火則一。
而虛實攸分。
每見世俗一遇喘家。
純行破氣。
于太過者當矣。
于不及者可乎。
餘嘗論證。
因虛而死者十九。
因實而死者十一。
治實者攻之即效。
無所難也。
治虛者補之。
未必即效。
須悠久成功。
其間轉折進退。
良非易也。
故辨證不可不急。
而辨喘證尤為急也。
巢氏嚴氏。
止言實喘。
獨王海藏雲。
肺氣果盛。
則清肅下行。
豈複為喘。
皆以火爍真氣。
氣衰則喘。
所謂盛者非肺氣也。
肺中之火也。
斯言高出前古。
惜乎但舉其端。
未能縷悉。
請得其詳而言之。
氣虛而火入于肺者。
補氣為先。
生脈散。
有痰。
六君子湯。
陰虛而火乘金不得卧者。
壯水為急。
六味丸。
虛則合生脈散。
風寒者解其邪。
華蓋散。
濕氣勝者利其水。
滲濕湯。
暑邪者滌其煩。
白虎湯。
痰壅者消其痰。
二陳湯。
氣郁者疏其郁。
四七湯。
肺脹者散其邪。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
脈浮者。
小青龍加石膏湯。
腎虛火不歸源。
八味丸。
腎虛水邪泛濫。
濟生腎氣丸。
此治喘之大法也。
喘嗽氣從臍下沖上。
而尺脈洪盛或數。
兼見盜汗潮熱。
屬陰虛。
六味丸作湯。
加補骨脂、五味子。
送下靈砂丹。
誤用四磨必死。
若作痰治亦危。
有因氣而喘者。
遇惱便發。
脈必沉弦。
此氣滞其痰也。
蘇子降氣湯。
若但喘不嗽。
不分遠近。
前湯吞靈砂丹。
秋冬感寒。
每夜連嗽不絕。
大喘至天明方緩。
脅動痞悶者。
麻黃蒼術湯。
肺虛受寒而喘。
參蘇溫肺湯。
寒郁熱邪。
而喘中有積痰。
遇冷即發。
麻黃定喘湯。
遠年咳逆上氣。
胸滿痞塞。
聲不出者。
人參定喘湯。
虛冷上氣。
勞嗽喘乏。
千金用半夏一升。
人參、生姜、桂心、甘草各一兩。
水煎。
分三次服。
喘咳上氣不得卧。
生姜、橘紅、人參、紫蘇各一錢。
五味數粒。
煎服。
腎與肺胃俱虛。
喘嗽乏力。
人參一錢。
核桃肉三枚連皮蜜炙。
煎服神驗。
腎氣上逆而喘。
用連皮核桃肉三枚。
生姜三片。
臨卧細嚼即安。
七情郁結。
上氣喘急。
四磨湯、四七湯選用。
肥盛多痰。
喘不得休。
不能卧。
人扶而坐數日者。
千缗湯一服即安。
或千缗湯合導痰湯尤妙。
然惟元氣未衰者宜之。
虛人未可輕試也。
喘而諸藥不效。
腹堅脈實者。
神保丸大。
便溏者勿用。
氣實人誤服參、而喘者。
三拗湯瀉之。
但伏不得卧。
咳逆上氣。
面目浮腫者。
古今錄驗續命湯。
氣盛有餘。
脈來滑實者勿用。
經年喘嗽。
遇寒更甚者。
九寶湯、甯嗽化痰湯選用。
一切喘證。
屬有餘者。
治之即愈。
若屬虛證。
誤與洩氣。
禍不旋踵。
即暴喘腹脹。
大便實者。
方可用藥。
加以溏洩。
必死勿治。
此陰火暴逆于手足太陰。
所以喘脹。
腎氣失守。
所以便溏。
其人雖強。
不久當嘔血而死。
〔診〕脈宜浮遲。
不宜急疾。
喘逆上氣。
脈數有熱。
不得卧者難治。
上氣面浮腫。
肩息脈浮大者危。
上氣喘息低昂。
脈滑手足溫者生。
脈澀手足寒者死。
右寸沉實而緊。
為肺感邪。
亦有六部俱伏者。
宜發散。
大抵喘屬肺中火盛。
脈浮滑者可治。
若沉滑為腎虛陰火上逆難治。
短氣短氣者。
一屬支飲。
脈必弦滑。
平人無寒熱。
冒眩。
短氣不足出息者。
實也。
金匮雲。
短氣有微飲。
當從小便去之。
苓桂術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仲景并出二方。
分呼吸之短而治。
妙義益彰。
呼氣之短。
用苓桂術甘湯以通其陽。
陽氣化。
則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