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寒熱門
關燈
小
中
大
黃連、竹葉。
盛暑發者。
白虎湯。
虛者。
加人參。
秋涼後發者。
小柴胡湯。
此肺素有熱。
陰氣先絕。
陽氣獨發。
故但熱不寒也。
溫瘧。
由冬受非時之邪。
伏藏骨髓之中。
至春夏濕熱氣蒸而發。
發則先熱後寒。
或但熱不寒。
春用小柴胡。
夏用白虎加桂枝。
以邪熱勢盛。
故不惡寒而便發熱。
熱發于表之後。
正氣内虛。
反微似是寒之狀。
非惡寒也。
牝瘧。
邪伏于腎。
濕瘧。
則久受陰濕而邪伏太陰。
皆但寒不熱。
并宜蜀漆散。
邪伏血分而多寒少熱。
慘慘振振。
柴胡桂姜湯。
勞瘧大渴。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湯。
汗出澡浴。
身體重痛。
肢節煩疼。
寒熱而嘔逆者。
亦屬濕瘧。
胃苓湯加羌活、紫蘇。
食瘧。
因飲食不節。
中脘生痰。
加以風氣乘之。
故善饑而不能食。
食而支滿。
腹大善嘔。
實者二陳加枳殼、草果。
因饑飽勞役而發。
日久不止。
脈虛者理中湯加枳實、青皮。
素有陰虛勞嗽。
或因瘧成勞。
但于調理本藥中。
稍加桂枝、姜、棗可也。
不可純用祛風豁痰藥。
若表邪勢盛。
可用小建中、黃建中為主。
後與生料六味丸加桂枝、鼈甲。
凡瘧發于午前。
是陽分受病。
易愈。
發于午後。
陰分受病。
難愈。
瘧發日宴。
為邪氣下陷于陰分。
必用升、柴升發其邪。
仍從陽分而發。
補中益氣加桂枝。
瘧發日早。
為邪氣上越于陽分。
宜因勢利導之。
小柴胡加枳、桔。
夜瘧俗名鬼瘧。
此邪入血分。
宜升散血脈之邪。
千金内補建中加升、柴、生首烏。
脾胃素虛人。
補中益氣加首烏、桂枝、芍藥。
瘴瘧。
山岚溪澗之毒。
須用祛瘴滌痰之藥為主。
疫瘧。
夏秋之間。
沿門阖境皆是也。
其證壯熱多汗而渴。
宜達原飲。
煩熱大渴。
有表證。
桂枝白虎湯。
谵妄狂悶。
涼膈散加草果。
寒熱便秘。
大柴胡湯。
虛人發散後熱不止。
人參敗毒散。
有郁證似瘧者。
寒熱與瘧無異。
但口苦嘔吐清水。
或苦水。
面青脅痛。
耳鳴脈澀。
逍遙散倍柴胡加吳茱萸、川連。
痢後發瘧。
邪從少陽循經外洩也。
小柴胡去黃芩加桂枝。
或補中益氣倍升、柴。
升散則愈。
大抵瘧初起。
宜散邪消導。
日久宜養正調中。
所謂氣虛則惡寒。
血虛則發熱也。
日數雖多。
飲食未節者。
未可便斷為虛。
須禁食消導。
憑脈下手可也。
形盛氣虛人多濕痰。
發則多惡寒。
日久不已。
脈軟而沉帶滑。
用補中益氣加苓、半。
兼用熟附子二三分。
瘧後不喜食。
四肢倦怠。
面色痿黃。
六君子加山楂、黃連、枳實。
久瘧不止。
元氣虛盛者。
用人參、常山各五錢。
锉碎。
微火同炒。
去常山。
隻以人參煎湯。
未發前服。
屢驗。
瘧發四五遍後。
曾經發散者。
何首烏散。
壯實者。
可用七寶飲。
至夜熱不止而脈實邪盛者。
此邪幹血分也。
常山飲截之。
瘧發已久。
遍治無功。
度無外邪。
亦無内滞。
惟人參一兩。
生姜一兩。
加桂枝少許。
冬月無汗。
稍加麻黃。
發前五更時服。
溫覆取微汗必止。
甚者連進三日。
無不愈者。
愈後亦易康複。
如在貧家。
人參減半。
合白術五錢代之。
此方不特虛人久瘧。
治三日瘧更宜。
夜發則加當歸、首烏。
無不應手取效。
然發于嚴冬之時。
有屢用此方。
及補中益氣不效者。
必待仲春。
仍用前藥加桂枝汗之即愈。
丹溪雲。
瘧者。
三陰瘧也。
三日一發。
發于子午卯酉日者。
少陰瘧也。
發于寅申巳亥日者。
厥陰瘧也。
發于辰戌醜未日者。
太陰瘧也。
更須以脈證參之。
然後決其經而與法治。
按内經雲。
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而發者。
邪氣與衛氣客于六腑。
而有時相失。
不能相得。
故休數日乃作也。
李士材釋雲。
客。
猶會也。
邪在六腑。
則氣遠會稀。
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
觀此。
則丹溪辰戌醜未日為太陰瘧。
非矣。
子午雖曰少陰。
而卯酉則陽明矣。
巳亥雖曰厥陰。
而寅中則少陽矣。
醜未雖曰太陰。
而辰戌則太陽矣。
三日發者。
猶可以此為言。
數日發者。
又将何以辨之。
大抵三日瘧。
初起發于夏秋者。
宜用二陳去橘皮。
加生術、槟榔、常山。
逐去痰癖為先。
稍加穿山甲以透經絡。
至于暑結營分。
又當以香薷、鼈甲、茯苓、半夏、甘草、當歸、生姜、大棗祛暑為要。
而前藥為無益也。
若元氣大虛。
隻用補正。
宜六君加草果、烏梅。
名四獸飲。
兼本經引使藥。
若元氣下陷。
日發漸晏者。
補中益氣湯大劑參、術、姜、棗為治。
如常山、槟榔、山甲、草果。
皆為戈戟矣。
瘧母者。
頑痰挾血食而結為瘕。
鼈甲煎丸。
或小柴胡加鼈甲、蓬術、桃仁俱用醋制。
其鼈甲用栗灰湯煮糜爛入藥。
尤效。
此金匮法也。
病氣俱實者。
瘧母丸。
虛人久瘧。
時止時發。
芎歸鼈甲飲。
不應。
脾虛也。
急用補中益氣加鼈甲。
少食痞悶。
胃虛也。
四獸飲加鼈甲、當歸、蓬術、肉桂。
虛人瘧母。
必用補益。
蓋緣治之失宜。
邪伏肝經。
而脅下有塊。
仍寒熱時作。
不可以癖積治之。
每見急于攻塊者。
多緻不救。
久瘧不愈。
必有留滞。
須加鼈甲消之。
如無留滞。
隻宜補益。
凡寒熱有常期者。
瘧也。
無常期者。
雜證也。
瘧證諸經有邪。
總不離乎肝膽也。
石頑曰。
經言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瘧。
此論固是。
然其輕重之殊。
今昔迥異。
良由天運使然。
以北方風氣營運于南故也。
夫瘧疾一證。
向來淮泗以北最劇。
大江以南甚輕。
康熙壬子。
吾吳患此者。
比戶皆然。
自夏徂秋。
日盛一日。
其勢不減淮北。
證皆痞滿嘔逆。
甚則昏熱谵語。
脈多渾渾。
不顯弦象。
亦有關尺微弦者。
但其熱至晨必減。
不似熱病之晝夜不分也。
時醫不察。
混以傷寒目之。
因而誤藥緻斃者。
日以繼踵。
原其寒熱之機。
又與往歲不同。
有一日連發二三次者。
有晨昏寒熱再見者。
有連發數日。
中間二三日複發如前者。
有先熱後寒者。
有獨寒無熱者。
有獨熱無寒者。
有今日但寒明日但熱者。
證雖變易無常。
總不越和營散邪等法。
但須分虛實寒熱輕重治之。
曆觀用劫劑及祝由之法者十無一驗。
間有寒熱止而昏熱不休者。
又須随所禀形氣之偏勝。
病氣之盛衰而為調适。
全在機用靈活。
不可專守成則。
而舉世治瘧。
必先禁止飲食。
概用疏風發散。
兼消克痰食寬膈破氣之劑。
消克不已。
繼進硝黃。
胃氣愈傷。
濁邪愈逆。
正氣何由得行。
而振祛邪之力乎。
餘治久瘧壞證。
每令續進稠飲。
繼與稀糜。
使胃氣輸運。
可行藥力。
然後施治。
如此挽回者。
未遑枚舉。
更有愈而複發。
發而複愈。
愈而又發者。
又須推原所發之由而為清理。
若常山、草果、槟榔、濃樸、枳殼、青皮、石膏、知母等傷犯中州之藥。
鹹非所宜。
逮至仲秋以後。
不特白虎當禁。
縱不犯石膏、知母。
邪氣内陷而變腸者甚多。
有先瘧後痢者。
有瘧痢齊發者。
嘗遍考昔人治例。
惟補中益氣一方。
雖未能盡合肯綮。
然一隅之舉。
餘可類推。
庸師不審。
但守通因通用之法。
緻成夭紮者多矣。
〔診〕瘧脈自弦。
弦數者多熱。
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下之瘥。
弦遲者可溫之。
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
浮大者可吐之。
弦數者。
風發也。
以飲食消息止之。
丹溪治一少年。
冬月患瘧。
自卯足寒。
至酉方熱。
寅初乃休。
因思必為接内感寒所緻。
用人參大補加附子行經散寒以取汗。
數日不得汗。
以足跗道遠。
藥力難及。
再以蒼術、川芎、桃枝煎湯。
盛以高桶。
扶坐浸足至膝。
食頃。
以前藥服之。
汗出通身而愈。
汪石山治一少年。
六月因勞病瘧。
取涼夢遺。
遂覺惡寒。
連日慘慘不爽。
三日後頭痛躁悶。
家人診之。
驚曰。
脈絕矣。
議作陰證。
欲進附子湯未決。
汪曰。
陰證無頭痛。
今病如是。
恐風暑乘虛入于陰分。
故脈伏耳。
非絕也。
若進附子湯。
是以火濟火。
安能複生。
姑待以觀其變。
次晚果寒熱頭痛。
躁渴痞悶。
嘔食自汗。
脈皆濡小而數。
脾部兼弦。
遂用清暑益氣湯減蒼術、升麻。
二十餘劑而愈。
李士材治陳眉公三日瘧。
浃歲未瘥。
素畏藥餌。
尤不喜人參。
其脈浮之則濡。
沉之則弱。
營衛俱衰。
故延不已。
因固請曰。
素不服參者。
天畀之豐也。
今不可缺者。
病魔之久也。
先服人參錢許。
口有津生。
腹無煩滿。
遂以人參一兩。
何首烏一兩煎成。
入姜汁鐘許。
一劑勢減七八。
再劑而瘧遂截。
石頑治廣文張安期夫人。
先是其女及婿與婢。
數日連斃三人。
其仆尚傳染垂危。
安期夫人因送女殓。
歸亦病瘧。
雜治罔效。
遂成壞病。
勉與生姜瀉心湯救之。
故友李懷茲乃郎幼韓。
觸鄧氏疫瘧之氣。
染患月餘不止。
且左右乏人。
失于調理。
以緻愈而複發。
加以五液注下。
瘧痢兼并。
水谷不入者半月有餘。
當此雖有合劑。
亦難克應。
乃攜歸齋中。
日與補中益氣。
兼理中、六君、萸、桂之屬。
将養半月而康。
貳守金令友之室。
春榜蔣曠生之妹也。
曠生喬梓。
見其亢熱昏亂。
意謂傷寒。
同舟邀往。
及診視之。
是瘧非寒。
與柴胡桂枝湯四劑而安。
貳尹吳丹生。
濕盛體肥。
嘔逆痞脹。
寒熱昏眩。
與涼膈散加黃連下之。
五日而止。
越半月複發。
亦五日而止。
貳守湯子端。
惡寒發熱。
面赤足冷。
六脈弦細而數。
自言不謹後受寒。
以為傷寒陰證。
餘曰。
陰證無寒熱例。
與柴胡桂姜湯二服而痊。
文學顧若雨之女與甥女。
先後并瘧。
皆先熱後寒。
并與桂枝白虎湯而瘥。
太學鄭墨林夫人。
懷孕七月。
先瘧後痢。
而多鮮血。
與補中益氣加吳茱萸制川連而愈。
每見孕婦病瘧。
胎隕而緻不救者多矣。
鄉飲張怡泉。
恒服參、附、鹿角膠等陽藥而真陰向耗。
年七十五。
七月下浣病瘧。
時醫誤進常山止截藥一劑。
遂緻人事不省。
六脈止歇。
按之則二至一止。
舉指則三五至一止。
惟在寒熱之際診之則不止歇。
熱退則止歇如前。
此真氣衰微。
不能貫通于脈。
所以止歇不前。
在寒熱之時。
邪氣沖激經脈。
所以反得開通。
此虛中伏邪之象。
為制一方。
用常山一錢酒拌。
同人參五錢焙幹。
去常山但用人參。
以助胸中大氣而祛逐之。
當知因常山傷犯中氣而變劇。
故仍用常山為向導耳。
晝夜連進二服。
遂得安寝。
但寒熱不止。
脈止如前。
乃令日進人參一兩。
分二次進。
并與稀糜助其胃氣。
數日寒熱漸止。
脈微續而安。
玉峰春榜顧玉書。
瘧發即昏熱谵語。
痞脹嘔逆。
切其氣口。
獨見短滑。
乃有宿滞之象。
與涼膈散易人中黃。
加草果仁。
一劑霍然。
督學汪緘庵之女。
患前證。
以桂枝白虎湯易人中黃。
加蔥、豉。
四服而安。
中翰金淳還乃郎。
八月間患瘧。
發于辰戌醜未。
至春。
子午卯酉每增小寒熱。
直至初夏。
始延治于石頑。
診其六脈如絲。
面青唇白。
乃與六君子加桂、附。
四服不應。
每服加用人參至一兩。
桂、附各三錢。
又四服。
而辰戌醜未之寒熱頓止。
子午卯酉之寒熱更甚。
此中土有權而邪并至陰也。
仍與前藥四服。
而色榮食進。
寒熱悉除。
後與獨參湯送八味丸調理而安。
文學顧大來。
年逾八旬。
初秋患瘅瘧。
昏熱谵語。
喘乏遺尿。
或者以為傷寒谵語。
或者以為中風遺尿。
危疑莫定。
予曰無慮。
此三陽合病。
谵語遺尿。
口不仁而面垢。
仲景暑證中原有是例。
遂以白虎加人參。
三啜而安。
同時文學願次占夫人。
朔客祁連山。
皆患是證。
一者兼風。
用白虎加桂枝。
一者兼濕。
用白虎加蒼術。
俱随手而痊。
若以中風遺尿例治。
則失之矣。
是日坐間有同道問及今歲瘧脈不弦之故。
予謂之曰。
瘧屬少陽經證。
其脈當弦。
而反不弦如平人者。
以邪氣與正氣混合不分。
故絕不顯弦象。
金匮有雲。
溫瘧者。
其脈如平。
身無寒但熱。
骨節煩疼。
時嘔。
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曷知脈即不弦。
便非風木之邪。
即不當用柴胡等少陽經藥。
豈可以常法施治乎。
飛疇治沈子嘉。
平昔每至夏間。
臍一着扇風則腹痛。
且不時作瀉。
六脈但微數。
無他異。
此腎髒本寒。
閉藏不密。
易于招風也。
下寒則虛火上僭。
故脈數耳。
曾與六味去澤瀉。
加肉桂、肉果、五味、白蒺作丸服。
因是臍不畏風。
脾胃亦實。
明秋患瘧。
醫用白虎、竹葉石膏等。
瘧寒甚而不甚熱。
面青足冷。
六脈弦細而數。
用八味地黃三倍桂、附作湯。
更以四君合保元早暮間進。
二日瘧止。
調理而愈。
卷三 寒熱門 厥 經雲。
厥之為病也。
足暴清。
胸将若裂。
腸若以刀切之。
煩而不能食。
脈大小皆澀。
寒熱客于五髒。
厥逆上洩。
陰氣竭。
陽氣未入。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氣複反則生矣。
按厥論雲。
厥之寒熱者。
何也。
陽氣衰于下。
則為寒厥。
陰氣衰于下。
則為熱厥。
曰陽厥者。
因善怒而得也。
曰風厥者。
手足搐搦。
汗出而煩滿不解也。
曰痿厥者。
痿病與厥雜合。
而足弱痿無力也。
曰痹厥者。
痹病與厥病雜合。
而腳氣頑麻腫痛。
世謂腳氣沖心者是也。
曰厥痹者。
卧出而風吹之。
血凝于膚者為痹。
凝于脈者為泣。
凝于足者為厥是也。
今人又以忽然昏暈。
不省人事。
手足冷者為厥。
仲景論傷寒。
則以陽證傳陰。
手足寒者為熱厥。
主以四逆散。
陰證惡寒。
手足寒者為寒厥。
主以四逆湯。
内經厥論之義則不然。
蓋足之三陽。
起于足五指之表。
三陰起于足五指之裡。
故陽氣勝則足下熱。
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
其寒也不從外。
皆從内也。
論得寒厥之由。
以其人陽氣衰。
不能滲榮其經絡。
陽氣日損。
陰氣獨在。
故手足為之寒也。
附子理中湯。
論得熱厥之由。
則謂其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
氣聚于脾中。
腎氣日衰。
陽氣獨勝。
故手足為之熱也。
加減八味丸。
經雲。
陽氣者。
煩勞則張精絕。
(張主也。
煩勞則主精絕。
)辟積于夏。
使人煎厥。
(夏暑傷氣而煎厥。
氣逆也。
)目盲不可以視。
耳閉不可以聽。
清暑益氣湯。
陽氣者。
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血積胸中不散。
氣道阻礙不行。
故為暴逆。
)犀角地黃湯。
二陽一陰發病。
名曰風厥。
(肝木克胃。
風勝其濕。
不制腎水。
故令上逆。
)地黃飲子。
又骨痛爪枯為骨厥。
兩手指攣急。
屈伸不得。
爪甲枯厥為臂厥。
身立如椽為肝厥。
此皆内虛氣逆也。
并宜八味丸。
喘而。
狂走登高。
為陽明厥。
此為邪實。
承氣湯下之。
厥而腹滿不知人。
卒然悶亂者。
皆因邪氣亂。
陽氣逆。
是少陰腎脈不至也。
名曰屍厥。
卒中天地戾氣使然。
急以二氣丹二錢。
用陳酒煎。
如覺焰硝起。
傾放盆内蓋着溫服。
如人行五裡許。
又進一服。
不過三服即醒。
若膏粱本虛之人。
用附子一枚。
人參三兩。
酒煎分三次服。
并灸百會穴四十九壯。
氣海丹田三百壯。
身溫灸止。
艾炷止許綠豆大。
粗則傷人。
暴厥脈伏。
不省人事。
莫辨陰陽。
急用雞子三枚。
煮熟乘熱開豆大一孔。
襯粗紙一層。
亦開孔對當臍。
令熱氣透達于内即蘇。
然後按脈證療之。
如連換三枚不應。
不可救矣。
張介賓曰。
厥證之起于足者。
厥發之始也。
甚至卒倒暴厥。
忽不知人。
輕則漸蘇。
重則即死。
最為急候。
後世不能詳察。
但以手足寒熱為厥。
又有以腳氣為厥者。
謬之甚也。
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
亦以手足為言。
蓋彼自辨傷寒之寒熱耳。
實非内經之所謂厥也。
觀大奇論曰。
暴厥者。
不知與人言。
調經論曰。
血之與氣。
并走于上。
則為大厥。
厥則暴死。
氣複反則生。
不反則死。
缪刺論曰。
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
令人身體皆重。
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屍。
或曰屍厥。
若此者。
豈止于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
今人多不知厥證。
而皆指為中風也。
夫中風者。
病多經絡之受傷。
厥逆者。
直因精氣之内奪。
表裡虛實。
病情當辨。
名義不正。
無怪其以風治厥也。
醫中之害。
莫此為甚。
〔診〕脈沉微不數為寒厥。
沉伏而數為熱厥。
沉細為氣厥。
芤大為血虛。
浮滑為痰。
弦數為熱。
浮者外感。
脈至如喘。
名曰暴厥。
寸脈沉而滑。
沉為氣。
滑為實。
實氣相搏。
血氣入髒。
唇口身冷。
死。
如身和汗自出。
為入腑。
此為卒厥。
孫兆治一人。
自汗。
兩足逆冷至膝下。
腹痛不省人事。
六脈小弱而急。
問其所服之藥。
皆陽藥也。
此非受病重。
藥能重病耳。
遂以五苓散、白虎湯十餘劑而安。
凡陰厥胫冷則臂亦冷。
今胫冷臂不冷。
則非下厥上行。
所以知是陽厥也。
汪石山治一人卒厥。
暴死不知人。
先前因微寒數發熱。
面色痿黃。
六脈沉弦而細。
知為中氣久郁所緻。
與人參七氣湯一服。
藥未熟而暴絕。
汪令一人緊抱。
以口接其氣。
徐以熱姜湯灌之。
禁止喧鬧移動。
移動則氣絕不返矣。
有頃果蘇。
溫養半月而安。
不特此證為然。
凡中風。
中氣。
中暑。
中寒。
暴厥。
俱不得妄動以斷其氣。
内經明言氣複返則生。
若不谙而擾亂其氣。
不得複返。
緻夭枉者多矣。
卷三 諸氣門上 氣 沙篆曰。
經雲。
諸痛皆因于氣。
百病皆生于氣。
子和曰。
天地之氣。
常則安。
變則動。
人并天地之氣。
五運佚侵于外。
七情交戰于中。
是以聖人啬氣如持至寶。
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
此軒岐所謂諸痛皆因于氣。
百病皆生于氣。
遂有九氣不同之說。
氣本一也。
因所觸而為九。
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
蓋怒則氣上。
怒則氣逆。
甚則嘔血及餐洩。
故氣上矣。
喜則氣緩。
喜則氣和志達。
營衛通利。
故氣緩矣。
悲則氣消。
悲則心系急。
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
營衛不散。
熱氣在中。
故氣消矣。
恐則氣下。
恐則精卻。
卻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
還則下焦脹。
故氣不行矣。
寒則氣收。
寒則腠理閉。
氣不行。
故氣收矣。
炅則氣洩。
炅則腠理開。
營衛通。
汗大洩。
故氣洩矣。
驚則氣亂。
驚則心無所根據。
神無所歸。
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
勞則氣耗。
勞則喘息汗出。
外内皆越。
故氣耗矣。
思則氣結。
思則心有所存。
神有所歸。
正氣留而不行。
故氣結矣。
嘗考其為病之詳。
變化多端。
如怒氣所至為嘔血。
為餐洩。
為煎厥。
為薄厥。
為陽厥。
為胸滿脅痛。
怒則氣逆而不下。
為喘渴煩心。
為消瘅。
為肥氣。
為目暴盲。
耳暴閉。
筋緩。
發于外為癰疽。
喜氣所至。
為笑不休。
為毛革焦。
為内病。
為陽氣不收。
甚則為狂。
悲氣所至。
為陰縮。
氣并于肺而肝木受邪。
金太過則肺亦自病。
恐傷腎。
腎屬水。
恐則氣并于腎而心火受邪。
水太過則腎亦自病。
思傷脾。
脾屬土。
思則氣并于脾而腎水受邪。
土太過則脾亦自病。
寒傷形。
形屬陰。
寒勝熱則陽受病。
寒太過則陰亦自病。
熱傷氣。
氣屬陽。
熱勝寒則陰受病。
熱太過則陽亦自病。
凡此數者。
更相為治。
故悲可以治怒。
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娛之。
恐可以治喜。
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思可以治恐。
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凡此五者。
必詭詐谲怪。
然後可以動人耳目。
易人視聽。
若胸中無才識之人。
亦不能用此法耳。
丹溪雲。
冷氣滞氣逆氣。
皆是肺受火邪。
氣得炎上之化。
有升無降。
熏蒸清道。
甚則轉成劇病。
局方類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
咎将誰執。
氣無補法。
世俗之言也。
以其為病。
痞滿悶塞。
似難于補。
不思正氣虛者不能營運。
邪滞着而不出。
所以為病。
經雲。
壯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成病。
苟或氣怯。
不用補法。
氣何由行。
氣屬陽。
無寒之理。
上升之氣。
覺惡寒者。
亢則害。
承乃制也。
氣有餘。
便是火。
自覺冷氣從下而上者。
非真冷也。
蓋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
中挾相火。
自下而上。
腎熱為甚。
火極似水。
陽亢陰微也。
喻嘉言曰。
人之體中肌肉豐盛。
乃血之榮旺。
極為美事。
但血旺易緻氣衰。
久而彌覺其偏也。
夫氣與血。
兩相維附。
何以偏旺耶。
蓋氣為主則血流。
血為主則氣反不流。
非真氣之衰也。
氣不流有似乎衰耳。
所以一切補氣之藥。
皆不可用。
而耗氣之藥反有可施。
緣氣得補而愈锢。
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動之勢。
久之血仍歸其統握之中耳。
七氣所緻。
三因方論最詳。
喜怒憂思悲恐驚。
謂之七氣所傷。
有少痰在咽喉間。
如綿絮相似。
咯不出。
咽不下。
并宜四七湯為末。
煉蜜和姜汁為丸噙化。
及局方烏沉湯、諸七氣湯。
分虛實選用。
盛怒成疾。
面色青黃。
或兩脅脹滿。
沉香降氣散、木香調氣散。
或四七湯加枳殼、木香。
虛加人參、石菖蒲。
肥人氣滞。
必有痰。
以二陳、蒼術、香附。
燥以開之。
瘦人氣滞。
必有火且燥。
宜蘇子、山栀、當歸、芍藥、丹皮。
降以潤之。
老人胸膈氣滞。
痞滿不舒。
或作痛。
或不能食。
脈雖數實滑大。
當作虛治。
慎不可用耗氣藥。
宜理中丸。
或六君子加香、
盛暑發者。
白虎湯。
虛者。
加人參。
秋涼後發者。
小柴胡湯。
此肺素有熱。
陰氣先絕。
陽氣獨發。
故但熱不寒也。
溫瘧。
由冬受非時之邪。
伏藏骨髓之中。
至春夏濕熱氣蒸而發。
發則先熱後寒。
或但熱不寒。
春用小柴胡。
夏用白虎加桂枝。
以邪熱勢盛。
故不惡寒而便發熱。
熱發于表之後。
正氣内虛。
反微似是寒之狀。
非惡寒也。
牝瘧。
邪伏于腎。
濕瘧。
則久受陰濕而邪伏太陰。
皆但寒不熱。
并宜蜀漆散。
邪伏血分而多寒少熱。
慘慘振振。
柴胡桂姜湯。
勞瘧大渴。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湯。
汗出澡浴。
身體重痛。
肢節煩疼。
寒熱而嘔逆者。
亦屬濕瘧。
胃苓湯加羌活、紫蘇。
食瘧。
因飲食不節。
中脘生痰。
加以風氣乘之。
故善饑而不能食。
食而支滿。
腹大善嘔。
實者二陳加枳殼、草果。
因饑飽勞役而發。
日久不止。
脈虛者理中湯加枳實、青皮。
素有陰虛勞嗽。
或因瘧成勞。
但于調理本藥中。
稍加桂枝、姜、棗可也。
不可純用祛風豁痰藥。
若表邪勢盛。
可用小建中、黃建中為主。
後與生料六味丸加桂枝、鼈甲。
凡瘧發于午前。
是陽分受病。
易愈。
發于午後。
陰分受病。
難愈。
瘧發日宴。
為邪氣下陷于陰分。
必用升、柴升發其邪。
仍從陽分而發。
補中益氣加桂枝。
瘧發日早。
為邪氣上越于陽分。
宜因勢利導之。
小柴胡加枳、桔。
夜瘧俗名鬼瘧。
此邪入血分。
宜升散血脈之邪。
千金内補建中加升、柴、生首烏。
脾胃素虛人。
補中益氣加首烏、桂枝、芍藥。
瘴瘧。
山岚溪澗之毒。
須用祛瘴滌痰之藥為主。
疫瘧。
夏秋之間。
沿門阖境皆是也。
其證壯熱多汗而渴。
宜達原飲。
煩熱大渴。
有表證。
桂枝白虎湯。
谵妄狂悶。
涼膈散加草果。
寒熱便秘。
大柴胡湯。
虛人發散後熱不止。
人參敗毒散。
有郁證似瘧者。
寒熱與瘧無異。
但口苦嘔吐清水。
或苦水。
面青脅痛。
耳鳴脈澀。
逍遙散倍柴胡加吳茱萸、川連。
痢後發瘧。
邪從少陽循經外洩也。
小柴胡去黃芩加桂枝。
或補中益氣倍升、柴。
升散則愈。
大抵瘧初起。
宜散邪消導。
日久宜養正調中。
所謂氣虛則惡寒。
血虛則發熱也。
日數雖多。
飲食未節者。
未可便斷為虛。
須禁食消導。
憑脈下手可也。
形盛氣虛人多濕痰。
發則多惡寒。
日久不已。
脈軟而沉帶滑。
用補中益氣加苓、半。
兼用熟附子二三分。
瘧後不喜食。
四肢倦怠。
面色痿黃。
六君子加山楂、黃連、枳實。
久瘧不止。
元氣虛盛者。
用人參、常山各五錢。
锉碎。
微火同炒。
去常山。
隻以人參煎湯。
未發前服。
屢驗。
瘧發四五遍後。
曾經發散者。
何首烏散。
壯實者。
可用七寶飲。
至夜熱不止而脈實邪盛者。
此邪幹血分也。
常山飲截之。
瘧發已久。
遍治無功。
度無外邪。
亦無内滞。
惟人參一兩。
生姜一兩。
加桂枝少許。
冬月無汗。
稍加麻黃。
發前五更時服。
溫覆取微汗必止。
甚者連進三日。
無不愈者。
愈後亦易康複。
如在貧家。
人參減半。
合白術五錢代之。
此方不特虛人久瘧。
治三日瘧更宜。
夜發則加當歸、首烏。
無不應手取效。
然發于嚴冬之時。
有屢用此方。
及補中益氣不效者。
必待仲春。
仍用前藥加桂枝汗之即愈。
丹溪雲。
瘧者。
三陰瘧也。
三日一發。
發于子午卯酉日者。
少陰瘧也。
發于寅申巳亥日者。
厥陰瘧也。
發于辰戌醜未日者。
太陰瘧也。
更須以脈證參之。
然後決其經而與法治。
按内經雲。
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而發者。
邪氣與衛氣客于六腑。
而有時相失。
不能相得。
故休數日乃作也。
李士材釋雲。
客。
猶會也。
邪在六腑。
則氣遠會稀。
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
觀此。
則丹溪辰戌醜未日為太陰瘧。
非矣。
子午雖曰少陰。
而卯酉則陽明矣。
巳亥雖曰厥陰。
而寅中則少陽矣。
醜未雖曰太陰。
而辰戌則太陽矣。
三日發者。
猶可以此為言。
數日發者。
又将何以辨之。
大抵三日瘧。
初起發于夏秋者。
宜用二陳去橘皮。
加生術、槟榔、常山。
逐去痰癖為先。
稍加穿山甲以透經絡。
至于暑結營分。
又當以香薷、鼈甲、茯苓、半夏、甘草、當歸、生姜、大棗祛暑為要。
而前藥為無益也。
若元氣大虛。
隻用補正。
宜六君加草果、烏梅。
名四獸飲。
兼本經引使藥。
若元氣下陷。
日發漸晏者。
補中益氣湯大劑參、術、姜、棗為治。
如常山、槟榔、山甲、草果。
皆為戈戟矣。
瘧母者。
頑痰挾血食而結為瘕。
鼈甲煎丸。
或小柴胡加鼈甲、蓬術、桃仁俱用醋制。
其鼈甲用栗灰湯煮糜爛入藥。
尤效。
此金匮法也。
病氣俱實者。
瘧母丸。
虛人久瘧。
時止時發。
芎歸鼈甲飲。
不應。
脾虛也。
急用補中益氣加鼈甲。
少食痞悶。
胃虛也。
四獸飲加鼈甲、當歸、蓬術、肉桂。
虛人瘧母。
必用補益。
蓋緣治之失宜。
邪伏肝經。
而脅下有塊。
仍寒熱時作。
不可以癖積治之。
每見急于攻塊者。
多緻不救。
久瘧不愈。
必有留滞。
須加鼈甲消之。
如無留滞。
隻宜補益。
凡寒熱有常期者。
瘧也。
無常期者。
雜證也。
瘧證諸經有邪。
總不離乎肝膽也。
石頑曰。
經言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瘧。
此論固是。
然其輕重之殊。
今昔迥異。
良由天運使然。
以北方風氣營運于南故也。
夫瘧疾一證。
向來淮泗以北最劇。
大江以南甚輕。
康熙壬子。
吾吳患此者。
比戶皆然。
自夏徂秋。
日盛一日。
其勢不減淮北。
證皆痞滿嘔逆。
甚則昏熱谵語。
脈多渾渾。
不顯弦象。
亦有關尺微弦者。
但其熱至晨必減。
不似熱病之晝夜不分也。
時醫不察。
混以傷寒目之。
因而誤藥緻斃者。
日以繼踵。
原其寒熱之機。
又與往歲不同。
有一日連發二三次者。
有晨昏寒熱再見者。
有連發數日。
中間二三日複發如前者。
有先熱後寒者。
有獨寒無熱者。
有獨熱無寒者。
有今日但寒明日但熱者。
證雖變易無常。
總不越和營散邪等法。
但須分虛實寒熱輕重治之。
曆觀用劫劑及祝由之法者十無一驗。
間有寒熱止而昏熱不休者。
又須随所禀形氣之偏勝。
病氣之盛衰而為調适。
全在機用靈活。
不可專守成則。
而舉世治瘧。
必先禁止飲食。
概用疏風發散。
兼消克痰食寬膈破氣之劑。
消克不已。
繼進硝黃。
胃氣愈傷。
濁邪愈逆。
正氣何由得行。
而振祛邪之力乎。
餘治久瘧壞證。
每令續進稠飲。
繼與稀糜。
使胃氣輸運。
可行藥力。
然後施治。
如此挽回者。
未遑枚舉。
更有愈而複發。
發而複愈。
愈而又發者。
又須推原所發之由而為清理。
若常山、草果、槟榔、濃樸、枳殼、青皮、石膏、知母等傷犯中州之藥。
鹹非所宜。
逮至仲秋以後。
不特白虎當禁。
縱不犯石膏、知母。
邪氣内陷而變腸者甚多。
有先瘧後痢者。
有瘧痢齊發者。
嘗遍考昔人治例。
惟補中益氣一方。
雖未能盡合肯綮。
然一隅之舉。
餘可類推。
庸師不審。
但守通因通用之法。
緻成夭紮者多矣。
〔診〕瘧脈自弦。
弦數者多熱。
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下之瘥。
弦遲者可溫之。
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
浮大者可吐之。
弦數者。
風發也。
以飲食消息止之。
丹溪治一少年。
冬月患瘧。
自卯足寒。
至酉方熱。
寅初乃休。
因思必為接内感寒所緻。
用人參大補加附子行經散寒以取汗。
數日不得汗。
以足跗道遠。
藥力難及。
再以蒼術、川芎、桃枝煎湯。
盛以高桶。
扶坐浸足至膝。
食頃。
以前藥服之。
汗出通身而愈。
汪石山治一少年。
六月因勞病瘧。
取涼夢遺。
遂覺惡寒。
連日慘慘不爽。
三日後頭痛躁悶。
家人診之。
驚曰。
脈絕矣。
議作陰證。
欲進附子湯未決。
汪曰。
陰證無頭痛。
今病如是。
恐風暑乘虛入于陰分。
故脈伏耳。
非絕也。
若進附子湯。
是以火濟火。
安能複生。
姑待以觀其變。
次晚果寒熱頭痛。
躁渴痞悶。
嘔食自汗。
脈皆濡小而數。
脾部兼弦。
遂用清暑益氣湯減蒼術、升麻。
二十餘劑而愈。
李士材治陳眉公三日瘧。
浃歲未瘥。
素畏藥餌。
尤不喜人參。
其脈浮之則濡。
沉之則弱。
營衛俱衰。
故延不已。
因固請曰。
素不服參者。
天畀之豐也。
今不可缺者。
病魔之久也。
先服人參錢許。
口有津生。
腹無煩滿。
遂以人參一兩。
何首烏一兩煎成。
入姜汁鐘許。
一劑勢減七八。
再劑而瘧遂截。
石頑治廣文張安期夫人。
先是其女及婿與婢。
數日連斃三人。
其仆尚傳染垂危。
安期夫人因送女殓。
歸亦病瘧。
雜治罔效。
遂成壞病。
勉與生姜瀉心湯救之。
故友李懷茲乃郎幼韓。
觸鄧氏疫瘧之氣。
染患月餘不止。
且左右乏人。
失于調理。
以緻愈而複發。
加以五液注下。
瘧痢兼并。
水谷不入者半月有餘。
當此雖有合劑。
亦難克應。
乃攜歸齋中。
日與補中益氣。
兼理中、六君、萸、桂之屬。
将養半月而康。
貳守金令友之室。
春榜蔣曠生之妹也。
曠生喬梓。
見其亢熱昏亂。
意謂傷寒。
同舟邀往。
及診視之。
是瘧非寒。
與柴胡桂枝湯四劑而安。
貳尹吳丹生。
濕盛體肥。
嘔逆痞脹。
寒熱昏眩。
與涼膈散加黃連下之。
五日而止。
越半月複發。
亦五日而止。
貳守湯子端。
惡寒發熱。
面赤足冷。
六脈弦細而數。
自言不謹後受寒。
以為傷寒陰證。
餘曰。
陰證無寒熱例。
與柴胡桂姜湯二服而痊。
文學顧若雨之女與甥女。
先後并瘧。
皆先熱後寒。
并與桂枝白虎湯而瘥。
太學鄭墨林夫人。
懷孕七月。
先瘧後痢。
而多鮮血。
與補中益氣加吳茱萸制川連而愈。
每見孕婦病瘧。
胎隕而緻不救者多矣。
鄉飲張怡泉。
恒服參、附、鹿角膠等陽藥而真陰向耗。
年七十五。
七月下浣病瘧。
時醫誤進常山止截藥一劑。
遂緻人事不省。
六脈止歇。
按之則二至一止。
舉指則三五至一止。
惟在寒熱之際診之則不止歇。
熱退則止歇如前。
此真氣衰微。
不能貫通于脈。
所以止歇不前。
在寒熱之時。
邪氣沖激經脈。
所以反得開通。
此虛中伏邪之象。
為制一方。
用常山一錢酒拌。
同人參五錢焙幹。
去常山但用人參。
以助胸中大氣而祛逐之。
當知因常山傷犯中氣而變劇。
故仍用常山為向導耳。
晝夜連進二服。
遂得安寝。
但寒熱不止。
脈止如前。
乃令日進人參一兩。
分二次進。
并與稀糜助其胃氣。
數日寒熱漸止。
脈微續而安。
玉峰春榜顧玉書。
瘧發即昏熱谵語。
痞脹嘔逆。
切其氣口。
獨見短滑。
乃有宿滞之象。
與涼膈散易人中黃。
加草果仁。
一劑霍然。
督學汪緘庵之女。
患前證。
以桂枝白虎湯易人中黃。
加蔥、豉。
四服而安。
中翰金淳還乃郎。
八月間患瘧。
發于辰戌醜未。
至春。
子午卯酉每增小寒熱。
直至初夏。
始延治于石頑。
診其六脈如絲。
面青唇白。
乃與六君子加桂、附。
四服不應。
每服加用人參至一兩。
桂、附各三錢。
又四服。
而辰戌醜未之寒熱頓止。
子午卯酉之寒熱更甚。
此中土有權而邪并至陰也。
仍與前藥四服。
而色榮食進。
寒熱悉除。
後與獨參湯送八味丸調理而安。
文學顧大來。
年逾八旬。
初秋患瘅瘧。
昏熱谵語。
喘乏遺尿。
或者以為傷寒谵語。
或者以為中風遺尿。
危疑莫定。
予曰無慮。
此三陽合病。
谵語遺尿。
口不仁而面垢。
仲景暑證中原有是例。
遂以白虎加人參。
三啜而安。
同時文學願次占夫人。
朔客祁連山。
皆患是證。
一者兼風。
用白虎加桂枝。
一者兼濕。
用白虎加蒼術。
俱随手而痊。
若以中風遺尿例治。
則失之矣。
是日坐間有同道問及今歲瘧脈不弦之故。
予謂之曰。
瘧屬少陽經證。
其脈當弦。
而反不弦如平人者。
以邪氣與正氣混合不分。
故絕不顯弦象。
金匮有雲。
溫瘧者。
其脈如平。
身無寒但熱。
骨節煩疼。
時嘔。
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曷知脈即不弦。
便非風木之邪。
即不當用柴胡等少陽經藥。
豈可以常法施治乎。
飛疇治沈子嘉。
平昔每至夏間。
臍一着扇風則腹痛。
且不時作瀉。
六脈但微數。
無他異。
此腎髒本寒。
閉藏不密。
易于招風也。
下寒則虛火上僭。
故脈數耳。
曾與六味去澤瀉。
加肉桂、肉果、五味、白蒺作丸服。
因是臍不畏風。
脾胃亦實。
明秋患瘧。
醫用白虎、竹葉石膏等。
瘧寒甚而不甚熱。
面青足冷。
六脈弦細而數。
用八味地黃三倍桂、附作湯。
更以四君合保元早暮間進。
二日瘧止。
調理而愈。
卷三 寒熱門 厥 經雲。
厥之為病也。
足暴清。
胸将若裂。
腸若以刀切之。
煩而不能食。
脈大小皆澀。
寒熱客于五髒。
厥逆上洩。
陰氣竭。
陽氣未入。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氣複反則生矣。
按厥論雲。
厥之寒熱者。
何也。
陽氣衰于下。
則為寒厥。
陰氣衰于下。
則為熱厥。
曰陽厥者。
因善怒而得也。
曰風厥者。
手足搐搦。
汗出而煩滿不解也。
曰痿厥者。
痿病與厥雜合。
而足弱痿無力也。
曰痹厥者。
痹病與厥病雜合。
而腳氣頑麻腫痛。
世謂腳氣沖心者是也。
曰厥痹者。
卧出而風吹之。
血凝于膚者為痹。
凝于脈者為泣。
凝于足者為厥是也。
今人又以忽然昏暈。
不省人事。
手足冷者為厥。
仲景論傷寒。
則以陽證傳陰。
手足寒者為熱厥。
主以四逆散。
陰證惡寒。
手足寒者為寒厥。
主以四逆湯。
内經厥論之義則不然。
蓋足之三陽。
起于足五指之表。
三陰起于足五指之裡。
故陽氣勝則足下熱。
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
其寒也不從外。
皆從内也。
論得寒厥之由。
以其人陽氣衰。
不能滲榮其經絡。
陽氣日損。
陰氣獨在。
故手足為之寒也。
附子理中湯。
論得熱厥之由。
則謂其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
氣聚于脾中。
腎氣日衰。
陽氣獨勝。
故手足為之熱也。
加減八味丸。
經雲。
陽氣者。
煩勞則張精絕。
(張主也。
煩勞則主精絕。
)辟積于夏。
使人煎厥。
(夏暑傷氣而煎厥。
氣逆也。
)目盲不可以視。
耳閉不可以聽。
清暑益氣湯。
陽氣者。
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血積胸中不散。
氣道阻礙不行。
故為暴逆。
)犀角地黃湯。
二陽一陰發病。
名曰風厥。
(肝木克胃。
風勝其濕。
不制腎水。
故令上逆。
)地黃飲子。
又骨痛爪枯為骨厥。
兩手指攣急。
屈伸不得。
爪甲枯厥為臂厥。
身立如椽為肝厥。
此皆内虛氣逆也。
并宜八味丸。
喘而。
狂走登高。
為陽明厥。
此為邪實。
承氣湯下之。
厥而腹滿不知人。
卒然悶亂者。
皆因邪氣亂。
陽氣逆。
是少陰腎脈不至也。
名曰屍厥。
卒中天地戾氣使然。
急以二氣丹二錢。
用陳酒煎。
如覺焰硝起。
傾放盆内蓋着溫服。
如人行五裡許。
又進一服。
不過三服即醒。
若膏粱本虛之人。
用附子一枚。
人參三兩。
酒煎分三次服。
并灸百會穴四十九壯。
氣海丹田三百壯。
身溫灸止。
艾炷止許綠豆大。
粗則傷人。
暴厥脈伏。
不省人事。
莫辨陰陽。
急用雞子三枚。
煮熟乘熱開豆大一孔。
襯粗紙一層。
亦開孔對當臍。
令熱氣透達于内即蘇。
然後按脈證療之。
如連換三枚不應。
不可救矣。
張介賓曰。
厥證之起于足者。
厥發之始也。
甚至卒倒暴厥。
忽不知人。
輕則漸蘇。
重則即死。
最為急候。
後世不能詳察。
但以手足寒熱為厥。
又有以腳氣為厥者。
謬之甚也。
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
亦以手足為言。
蓋彼自辨傷寒之寒熱耳。
實非内經之所謂厥也。
觀大奇論曰。
暴厥者。
不知與人言。
調經論曰。
血之與氣。
并走于上。
則為大厥。
厥則暴死。
氣複反則生。
不反則死。
缪刺論曰。
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
令人身體皆重。
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屍。
或曰屍厥。
若此者。
豈止于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
今人多不知厥證。
而皆指為中風也。
夫中風者。
病多經絡之受傷。
厥逆者。
直因精氣之内奪。
表裡虛實。
病情當辨。
名義不正。
無怪其以風治厥也。
醫中之害。
莫此為甚。
〔診〕脈沉微不數為寒厥。
沉伏而數為熱厥。
沉細為氣厥。
芤大為血虛。
浮滑為痰。
弦數為熱。
浮者外感。
脈至如喘。
名曰暴厥。
寸脈沉而滑。
沉為氣。
滑為實。
實氣相搏。
血氣入髒。
唇口身冷。
死。
如身和汗自出。
為入腑。
此為卒厥。
孫兆治一人。
自汗。
兩足逆冷至膝下。
腹痛不省人事。
六脈小弱而急。
問其所服之藥。
皆陽藥也。
此非受病重。
藥能重病耳。
遂以五苓散、白虎湯十餘劑而安。
凡陰厥胫冷則臂亦冷。
今胫冷臂不冷。
則非下厥上行。
所以知是陽厥也。
汪石山治一人卒厥。
暴死不知人。
先前因微寒數發熱。
面色痿黃。
六脈沉弦而細。
知為中氣久郁所緻。
與人參七氣湯一服。
藥未熟而暴絕。
汪令一人緊抱。
以口接其氣。
徐以熱姜湯灌之。
禁止喧鬧移動。
移動則氣絕不返矣。
有頃果蘇。
溫養半月而安。
不特此證為然。
凡中風。
中氣。
中暑。
中寒。
暴厥。
俱不得妄動以斷其氣。
内經明言氣複返則生。
若不谙而擾亂其氣。
不得複返。
緻夭枉者多矣。
卷三 諸氣門上 氣 沙篆曰。
經雲。
諸痛皆因于氣。
百病皆生于氣。
子和曰。
天地之氣。
常則安。
變則動。
人并天地之氣。
五運佚侵于外。
七情交戰于中。
是以聖人啬氣如持至寶。
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
此軒岐所謂諸痛皆因于氣。
百病皆生于氣。
遂有九氣不同之說。
氣本一也。
因所觸而為九。
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
蓋怒則氣上。
怒則氣逆。
甚則嘔血及餐洩。
故氣上矣。
喜則氣緩。
喜則氣和志達。
營衛通利。
故氣緩矣。
悲則氣消。
悲則心系急。
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
營衛不散。
熱氣在中。
故氣消矣。
恐則氣下。
恐則精卻。
卻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
還則下焦脹。
故氣不行矣。
寒則氣收。
寒則腠理閉。
氣不行。
故氣收矣。
炅則氣洩。
炅則腠理開。
營衛通。
汗大洩。
故氣洩矣。
驚則氣亂。
驚則心無所根據。
神無所歸。
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
勞則氣耗。
勞則喘息汗出。
外内皆越。
故氣耗矣。
思則氣結。
思則心有所存。
神有所歸。
正氣留而不行。
故氣結矣。
嘗考其為病之詳。
變化多端。
如怒氣所至為嘔血。
為餐洩。
為煎厥。
為薄厥。
為陽厥。
為胸滿脅痛。
怒則氣逆而不下。
為喘渴煩心。
為消瘅。
為肥氣。
為目暴盲。
耳暴閉。
筋緩。
發于外為癰疽。
喜氣所至。
為笑不休。
為毛革焦。
為内病。
為陽氣不收。
甚則為狂。
悲氣所至。
為陰縮。
氣并于肺而肝木受邪。
金太過則肺亦自病。
恐傷腎。
腎屬水。
恐則氣并于腎而心火受邪。
水太過則腎亦自病。
思傷脾。
脾屬土。
思則氣并于脾而腎水受邪。
土太過則脾亦自病。
寒傷形。
形屬陰。
寒勝熱則陽受病。
寒太過則陰亦自病。
熱傷氣。
氣屬陽。
熱勝寒則陰受病。
熱太過則陽亦自病。
凡此數者。
更相為治。
故悲可以治怒。
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娛之。
恐可以治喜。
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思可以治恐。
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凡此五者。
必詭詐谲怪。
然後可以動人耳目。
易人視聽。
若胸中無才識之人。
亦不能用此法耳。
丹溪雲。
冷氣滞氣逆氣。
皆是肺受火邪。
氣得炎上之化。
有升無降。
熏蒸清道。
甚則轉成劇病。
局方類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
咎将誰執。
氣無補法。
世俗之言也。
以其為病。
痞滿悶塞。
似難于補。
不思正氣虛者不能營運。
邪滞着而不出。
所以為病。
經雲。
壯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成病。
苟或氣怯。
不用補法。
氣何由行。
氣屬陽。
無寒之理。
上升之氣。
覺惡寒者。
亢則害。
承乃制也。
氣有餘。
便是火。
自覺冷氣從下而上者。
非真冷也。
蓋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
中挾相火。
自下而上。
腎熱為甚。
火極似水。
陽亢陰微也。
喻嘉言曰。
人之體中肌肉豐盛。
乃血之榮旺。
極為美事。
但血旺易緻氣衰。
久而彌覺其偏也。
夫氣與血。
兩相維附。
何以偏旺耶。
蓋氣為主則血流。
血為主則氣反不流。
非真氣之衰也。
氣不流有似乎衰耳。
所以一切補氣之藥。
皆不可用。
而耗氣之藥反有可施。
緣氣得補而愈锢。
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動之勢。
久之血仍歸其統握之中耳。
七氣所緻。
三因方論最詳。
喜怒憂思悲恐驚。
謂之七氣所傷。
有少痰在咽喉間。
如綿絮相似。
咯不出。
咽不下。
并宜四七湯為末。
煉蜜和姜汁為丸噙化。
及局方烏沉湯、諸七氣湯。
分虛實選用。
盛怒成疾。
面色青黃。
或兩脅脹滿。
沉香降氣散、木香調氣散。
或四七湯加枳殼、木香。
虛加人參、石菖蒲。
肥人氣滞。
必有痰。
以二陳、蒼術、香附。
燥以開之。
瘦人氣滞。
必有火且燥。
宜蘇子、山栀、當歸、芍藥、丹皮。
降以潤之。
老人胸膈氣滞。
痞滿不舒。
或作痛。
或不能食。
脈雖數實滑大。
當作虛治。
慎不可用耗氣藥。
宜理中丸。
或六君子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