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寒熱門

關燈
發熱 東垣雲。

    仲景論内外不足。

    發熱自汗之證。

    大禁發汗。

    若飲食勞倦。

    雜病發熱。

    自汗表虛之證。

    認作有餘。

    誤用表藥發之。

    汗大出而表益虛也。

    身盡熱。

    先太陽也。

    從外而之内者為外傷。

     手足不和。

    兩脅俱熱如火。

    先少陽也。

    從内而之外者為内傷。

    傷食令人頭痛。

    脈數發熱。

    但左手脈平和。

    身不疼痛是也。

    人迎氣口俱緊盛。

    或舉按皆實大。

    發熱而惡寒。

    腹不和而口液。

    此内外俱傷也。

    夏月火乘土位。

    濕熱相合。

    病多煩躁悶亂。

    四肢發熱。

    或身體沉重。

    走注疼痛。

    皆濕熱相搏。

    郁而不伸。

    故緻熱也。

    發熱身疼。

    而身如熏黃者。

    濕熱也。

    一身盡痛發熱。

    日晡所劇者。

     風濕也。

    汗出而身熱者。

    風熱也。

    身熱脈弦數。

    戰栗而不惡寒者。

    瘅瘧也。

    中脘有痰。

    令人憎寒發熱。

    惡風自汗。

    寸口脈浮。

    胸膈痞滿。

    有類傷寒。

    但頭不疼。

    項不強為異。

    虛煩與傷寒相似。

     身熱脈不浮緊。

    不惡寒。

    但熱而煩。

    頭不痛。

    腳氣為病。

    大便堅。

    腳膝兩胫腫痛。

    或枯細者。

    當其發時。

    亦發熱憎寒嘔惡。

    有似傷寒也。

    春夏之交。

    發熱而渴。

    或微惡寒。

    右手脈來數盛者。

    溫病也。

    身熱頭疼。

    自汗多眠。

    陽脈浮滑。

    陰脈濡弱者。

    風溫也。

    夏月大熱而渴。

    脈盛躁者。

    熱病也。

    夏月脈虛。

    身熱而喘乏者。

    傷暑也。

    四肢發熱。

    口舌咽幹。

    煩躁悶亂者。

    心與小腸之火。

     乘脾土之位。

    脾主四肢。

    為諸陽之本。

    脾熱故四肢發熱。

    每日晡時憎寒壯熱。

    脈數盛而有痛處者。

    癰毒之将發也。

     李士材治夏彜仲太夫人。

    年屆八十。

    因彜仲遠仕閩中。

    憂思成疾。

    忽發熱頭疼。

    醫以傷寒發散禁食。

    一劑而汗如浴。

    喘促神昏。

    其脈大無力。

    即令進食。

    而投參、、白術、橘紅、甘草、煨姜。

    一劑而喘汗差減。

    倍用參、術至一兩。

    證愈七八。

    惟食未強。

    此火衰不能生土。

    加熟附、幹姜。

    服二月而痊。

     卷三 寒熱門 熱 經雲。

    熱至則身熱。

    吐下霍亂。

    癰疽瘡瘍。

    瞀郁注下。

    螈腫脹。

    嘔。

    鼽衄頭痛。

    骨節變。

     肉痛。

    血溢血洩。

    淋閉之病生矣。

    病機雲。

    諸風掉眩。

    皆屬于肝。

    諸寒收引。

    皆屬于腎。

    諸氣郁。

     皆屬于肺。

    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諸痛癢瘡。

    皆屬于心。

    (五條分屬五髒證。

    )諸厥固洩。

    皆屬于下。

    (謂下焦肝腎之病。

    )諸痿喘嘔。

    皆屬于上。

    (謂上焦心肺之病。

    )諸熱瞀螈。

    皆屬于火。

     (手少陽三焦經。

    )諸禁鼓栗。

    如喪神守。

    皆屬于火。

    (手少陰心經。

    )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

     (足太陽膀胱經。

    )諸逆沖上。

    皆屬于火。

    (手厥陰心胞絡經。

    )諸脹腹大。

    皆屬于熱。

    (足太陰脾經。

    )諸躁狂越。

    皆屬于心。

    (足陽明胃經。

    )諸暴強直。

    皆屬于風。

    (足厥陰肝經。

    )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皆屬于熱。

    (手太陰肺經。

    )諸病腫。

    疼酸驚駭。

    皆屬于火。

    (手陽明大腸經。

    )諸轉反戾。

    水液混濁。

    皆屬于熱。

    (手太陽小腸經。

    )諸病水液。

    澄澈清冷。

    皆屬于寒。

     (足少陰腎經。

    )諸嘔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屬于熱。

    (足少陽膽經。

    ) 按病機十九條。

    邵元偉分屬經髒。

    前五條各屬五髒之病。

    次二條兼該上下之病。

    後十二條分隸十二經證。

    而河間原病式從未論及。

    皆偏言盛氣實邪。

    立言若此。

    虛者何堪。

    故樓氏指其治法之偏。

    誠非過也。

    觀十九條中。

    除五髒上下外。

    其間屬火者五。

    屬熱者四。

    其外惟風寒濕三氣而已。

    況五髒中之心髒。

    豈非亦屬火乎。

     今以全節類諸熱門。

    使學人比例而觀。

    庶寒熱熱盛之機。

    可了然無惑矣。

     盛啟東雲。

    治熱須辨真假。

    夫真熱則發熱惡寒。

    脈數有力。

    按之更實。

    煩躁口渴。

    大便燥。

     小便赤澀。

    或利臭積。

    發言壯厲。

    不欲近衣者是也。

    親乎表者宜發散。

    親乎裡者宜通洩。

    假熱亦發熱惡寒。

    而足必不熱。

    脈大而虛。

    按之微弱。

    身雖熾熱而不躁不渴。

    或見虛狂躁渴而不能引飲。

     發過頃之即止。

    終不及聲高詈罵者也。

    經曰。

    寒熱有真假。

    治法有逆從。

    此之謂也。

     雜病發熱。

    陰虛于下也。

    經雲。

    陰虛則發熱。

    夫陽在外。

    為陰之衛。

    陰在内。

    為陽之守。

    精神外馳。

    嗜欲無節。

    陰氣耗散。

    陽無所附。

    遂緻浮散于肌表間而發熱也。

    實非有熱。

    當作陰虛治。

     而用補養之法可也。

     丹溪論晝夜發熱。

    晝重夜輕。

    口中無味為陽虛。

    午後發熱。

    夜半則止。

    口中知味為陰虛。

    陽全陰半。

    陽得以兼陰。

    陰不得以兼陽也。

    至于或晝或夜。

    或作或止。

    不時而發者。

    此脾胃氣血俱虛。

    火氣不甯之證。

    不可拘于晝夜之候也。

    陽虛責在胃。

    陰虛責在腎。

    蓋饑飽傷胃。

    勞役則兼傷脾。

    陽氣虛矣。

    房勞傷腎。

    竭力則傷肝。

    陰血虧矣。

     腎虛火不歸源。

    遊行于外而發熱者。

    煩渴引飲。

    面目俱赤。

    遍舌生刺。

    兩唇黑裂。

    喉間如煙火上沖。

    兩足心似烙。

    痰涎壅盛。

    喘急氣促。

    脈洪大而數疾無倫。

    按之微弱者是也。

    法當導火歸源。

    誤用寒涼必殆。

    即或知其本虛而用補益。

    不辨陰虛陽虛。

    漫投參、術。

    則陽愈盛。

    而陰愈虛。

     壯熱轉增。

    八味、桂、附之屬愈不敢施。

    不得已用知、枯、芩、連折之。

    必至燥渴咽痛腹痛洩瀉而死。

     凡暴熱不止。

    脈滑數。

    或洪盛。

    皆為實熱。

    宜随表裡孰輕孰重而清理之。

    或脈雖沉而按之實堅者。

     為裡實。

    必用苦寒下奪之。

    若熱久不止。

    脈來虛數無力。

    服調補藥不應。

    飲食無味。

    或至夜煩渴。

     或反加幹咳者。

    此必陰血受傷。

    當以血藥調補其陰。

    則陽熱自化。

    陰陽虛盛之機。

    不可不審而急為轉關也。

     〔診〕脈數為熱。

    浮數表熱。

    沉數裡熱。

    無力虛熱。

    有力實熱。

    滑數心下結熱。

    緩而滑為熱中。

     牢為脾胃盛熱。

    若發熱而脈反沉細。

    或數疾無力者。

    病脈相反也死。

    病熱有火者生。

    心脈洪是也。

     浮而澀。

    澀而身有熱者死。

    熱而脈靜者難治。

    脈盛汗出不解者死。

    脈虛熱不止者死。

    脈弱四肢厥。

     不欲見人。

    食不入。

    利下不止者死。

     卷三 寒熱門 潮熱 潮熱有作有止。

    若潮水之來。

    不失其時。

    一日一發。

    若日三五發者。

    即是發熱。

    非潮熱也。

     有虛有實。

    惟傷寒日晡發熱。

    乃胃實。

    别無虛證。

    其餘有潮熱者。

    當審其虛實。

    若大便堅澀。

    喜冷畏熱。

    心下然。

    睡卧不着。

    此皆氣盛。

    所謂實而潮熱也。

    涼膈散、大柴胡輩下之。

    若胃氣消乏。

    精神憔悴。

    飲食減少。

    日漸羸。

    病雖暫去。

    而五心常有餘熱。

    此屬虛證。

    宜逍遙散、小柴胡等加減。

    有每遇夜身發微熱。

    病患不覺。

    早起動作無事。

    飲食如常。

    既無别證可疑。

    隻是血虛陰不濟陽。

    朝用加味逍遙散。

    暮用六味丸。

    不應。

    用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

    有潮熱似瘧。

    胸膈痞塞。

    背心疼痛。

    氣弱脈弦。

    服補藥不效者。

    此屬飲證。

    随氣而潮。

    故熱亦随飲而潮。

    于痰飲門求之。

    氣口脈滑。

    内有宿食。

    常暮發熱。

    明日複止者。

    于傷飲食門求之。

     卷三 寒熱門 惡寒(背惡寒) 經雲。

    陽虛則外寒。

    奈何。

    曰。

    陽受氣于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今寒氣在外。

    則上焦不通。

     而寒氣獨留于外。

    故寒栗。

    惡寒者。

    雖當夏月。

    若遇風霜。

    欲得重綿。

    時覺凜凜戰栗如喪神守。

     此熱伏于裡。

    而反覺自冷。

    實非寒也。

    或曰。

    往往見有服熱藥而愈者。

    何也。

    曰。

    病熱之人。

    其氣炎上。

    郁為痰飲。

    抑遏清道。

    陰氣不升。

    病熱尤甚。

    積痰得熱。

    亦為暫退。

    熱勢助邪。

    其病益深。

    或曰。

    寒勢如此。

    誰敢以寒涼藥與之。

    非殺而何。

    曰。

    古人遇戰栗之證。

    有以大承氣湯下燥屎而愈者。

    惡寒戰栗。

    明是熱證。

    但有虛實之分耳。

     有衛氣虛衰。

    不能實表分肉而惡寒者。

    有上焦之邪隔絕營衛。

    不能升發出表而惡寒者。

    有酒熱内郁。

    不得洩而惡寒者。

    背惡寒是痰飲。

    仲景雲。

    心下有留飲。

    其人背惡寒。

    冷如冰。

    指迷茯苓丸。

    身前寒屬胃。

    經雲。

    胃足陽明之脈。

    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栗。

    掌中寒者腹中寒。

    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

    胃中有寒。

    理中丸。

    表虛惡賊風。

    上焦不通。

    陽氣抑遏。

    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

    故寒栗。

    升陽益胃湯。

    開發上焦。

    以升陽明。

    出外溫之也。

    外感。

    内傷。

    傷食。

    濕痰。

    火郁。

    皆有惡寒。

     非獨陽虛也。

    若脈浮緊。

    頭痛拘急。

    身疼微惡寒熱起。

    是外感。

    審時令輕重發散之。

    脈緩弱。

    或氣口虛大。

    按之無力。

    兼見倦怠。

    手心熱。

    是内傷元氣證。

    補中益氣湯加桂、附二三分。

    以行參、之力。

    且益陽氣也。

    脈弦滑。

    惡心頭痛。

    飽悶溢酸。

    是内傷宿食。

    從傷食治。

    或脈來澀伏。

    腹滿煩熱喘促者。

    是冷食結滞于内也。

    當與溫消。

    枳實理中湯。

    審系肉食。

    加炮黑山楂一二錢。

    脈滑或沉。

    周身疼痛而惡寒者。

    屬濕痰。

    乃痰在上焦。

    遏絕陽氣而然。

    肥人多此。

    宜二陳加二術、羌、防。

    少佐桂枝。

    甚者先吐之。

    惡寒非寒。

    不戰而栗。

    從火郁治。

    火郁湯。

    若郁遏陽氣于脾土。

    令人惡寒者。

    東垣升陽散火湯。

    内虛裡急。

    惡寒少氣。

    手足厥冷。

    少腹攣急。

    足胫疼酸。

    此陽不足也。

     大建中湯。

    背惡寒。

    脈浮大而無力者。

    為氣虛。

    脈弦緊。

    寒熱兼作。

    乃瘡腫之候。

    須問身中有無腫處。

    大抵惡寒證。

    除陽虛外。

    屬表證者多。

    乃表中陽氣不得發越而然。

    須辛散之。

    惡寒家不可過覆近火。

    寒熱相搏。

    脈道沉伏。

    愈令病患寒不可遏。

    但去被撤火。

    兼以和營之藥。

    自然不惡寒矣。

    婦人惡寒。

    尤不可近火。

    寒氣入腹。

    血室結聚。

    針藥所不能治矣。

     祝仲甯治一貴婦病惡寒。

    日夜以重裘覆其首。

    起躍入沸湯中不覺。

    醫以為寒。

    祝持之曰。

    此痰火上騰。

    所謂陽極似陰也。

    非大下之則火不殺。

    下經宿而撤裘。

    呼水飲之。

    旬日氣平乃愈。

     李士材治吳文邃眩暈三載。

    雖戰栗惡寒而不喜飲熱湯。

    五月向火。

    數外家擁居帷幔。

    屢服姜、桂不效。

    脈浮之細小。

    沉之搏堅。

    是郁火内伏。

    不得宣越也。

    用金花湯加柴胡、甘草、生姜。

    乘熱飲之。

    移時而惡寒減。

    再劑而撤火爐。

    逾月而起。

    更以人參湯進六味丸。

    兩月全安。

     石頑曰。

    凡病但惡寒而不發熱者。

    多屬火郁之證。

    舉世一以陽虛為治。

    誤人多矣。

    如墅關謝君宣之病。

    七月間寒熱如瘧。

    因服芩、知、石膏輩。

    稍間數日。

    後因小便。

    精大洩。

    遂腦痛如破。

     惡寒振振欲擗地。

    醫用八味、六君。

    三倍參、附而寒不除。

    繼用大建中。

    每服人參五錢。

    熟附二錢。

    其寒益甚。

    春旺人日。

    始延治于餘。

    診之脈僅三至。

    弦小而兩寸俱伏。

    但舉指忽覺流利。

    審其證。

    雖五襲重裘。

    大畏隙風如箭而不喜近火。

    惡寒雖劇而忽重忽輕。

    口鼻氣息全冷而胸中時覺上沖。

    小腹堅滿而塊壘如石。

    大便堅硬而欲了不了。

    小便短數而時白時黃。

    陽道雖痿而緩縱不收。

     氣色雖憔悴而不晦暗。

    此證起先本屬陽虛。

    因加用參、附陽藥過多。

    壯火不能化陰。

    遂郁伏土中。

     反緻真陰耗竭。

    是以二便艱澀。

    所謂陰虛自緻泉竭也。

    法當升發其陽。

    先與火郁湯六服。

    繼進升陽散火、補中益氣。

    而惡寒微除。

    重裘漸解。

    肢體微汗。

    口鼻氣溫。

    脈複五至。

    二便調适。

    小便微和。

    陽亦漸舉。

    嗣後令服六味丸、生脈散。

    異功散。

    調理而康。

     背惡寒背為陽位。

    背上惡寒。

    陽受病而陰邪亢逆也。

    其病有七。

    一者暴中陰寒。

    四肢厥冷而背惡寒。

    脈必沉細。

    附子湯溫散之。

    一者素禀陽衰而背上常微畏寒。

    脈來微弱。

    八味丸溫補之。

     一者熱邪内伏。

    煩渴引飲而背惡寒。

    脈多沉滑。

    或伏匿。

    此火郁于内也。

    熱病初發多此。

    白虎湯解散之。

    一者中暑熱。

    亦多有背惡寒。

    人參白虎、清暑益氣。

    按證清解之。

    一者濕痰内郁。

    肢體疼重而痞悶頭汗。

    其人必肥盛。

    其脈或緩滑。

    或澀滞。

    滑則指迷茯苓加膽星。

    澀則苓桂術甘加半夏、廣皮分解之。

    一者瘀血内滞而頭汗目黃。

    小便清利。

    大便溏黑。

    小腹偏左或左脅中脘有疼處。

    脈必關尺弦緊。

    或帶芤狀。

    桃核承氣、犀角地黃。

    随上下虛實清理之。

    一者無故脈數。

    而背惡寒疼重寒熱者。

    為發癰疽之兆。

    膏粱多此。

    不可疑似而遲延難療也。

     卷三 寒熱門 振寒 經言虛邪之中人也。

    灑灑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

    微見于色。

    不知其身。

    又曰。

    陽明所謂灑灑振寒。

    陽明者。

    午也。

    五月盛陽之陰也。

    陽盛而陰氣加之。

    故灑灑振寒。

    當瀉陽者也。

    又雲。

    陽氣客于皮膚。

    陰氣盛。

    陽氣虛。

    故振振寒栗。

    當補陽者也。

    如六脈弦細而澀。

    按之空虛。

    此大寒證。

    亦傷精氣。

    當溫補者也。

    瀉陽。

    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

    補陽。

    黃建中湯。

    若夫真陽虛證。

    但寒栗耳。

    不作振也。

    或兼風寒則振。

    桂枝加附子湯。

     卷三 寒熱門 戰栗 經雲。

    腎之變動為栗。

    原病式曰。

    戰栗動搖。

    火之象也。

    陽動陰靜。

    而水火相反。

    故厥逆禁固。

    屈伸不便。

    為病寒也。

    栗者寒冷也。

    或言寒戰為脾寒者。

    未明變化之道也。

    此由心火熱甚。

     亢極而戰。

    反兼水化制之。

    故寒栗也。

    寒栗由火盛似水。

    實非兼有寒氣也。

    以大承氣下之。

    多有燥屎。

    下後熱退。

    則寒栗愈矣。

    若陽虛則但畏寒。

    陽郁則振寒戰栗。

    有火無火之分也。

    亦有暴感寒邪。

    惡寒脈伏而戰栗者。

    麻黃湯發散之。

     卷三 寒熱門 寒熱 經雲。

    因于露風。

    乃生寒熱。

    陽勝則熱。

    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

    重熱則寒。

    風氣客于皮膚之間。

    内不得通。

    外不得洩。

    風者善行而數變。

    腠理開則灑然寒。

    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飲食。

     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栗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

     寒熱如瘧。

    表裡不和者。

    小柴胡為主藥。

    至夜轉甚者。

    加丹皮、山栀。

    日久虛勞。

    寒熱不除者。

    柴胡四物湯、加味逍遙散。

    脾病則血氣俱不甯。

    寒熱往來。

    無有休息。

    故脾病如瘧狀也。

    元氣虛人。

    遇勞即發寒熱。

    此元氣下陷之故。

    或勞力而發寒熱。

    腿縫中結核作痛。

    謂之勞發。

    俱宜補中益氣湯。

    病寒熱間作。

    腕後有斑三五點。

    鼻中微血。

    兩脈沉澀。

    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

    此脾胃氣虛而挾微邪。

    理中湯去人參。

    加茯苓、煨葛根。

    郁怒而發寒熱。

    逍遙散。

    内傷瘧疾寒熱。

    各具本門。

    傷寒寒熱。

    不在此例。

     外熱内寒外寒内熱皮寒而燥者。

    陽不足。

    皮熱而燥者。

    陰不足。

    皮寒而寒者。

    陰盛也。

     皮熱而熱者。

    陽盛也。

    仲景雲。

    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

    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黃建中湯汗之。

    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越婢湯發之。

    若雜證外熱内寒者。

    理中湯斂之。

    外寒内熱者。

    火郁湯散之。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熱發于上。

    陽中之陽邪也。

    熱發于下。

    陰中之陽邪也。

    寒起于上。

    陽中之陰邪也。

    寒起于下。

    陰中之陰邪也。

    脈經雲。

    陽乘陰者。

    腰以下至足熱。

    腰以上寒。

    栀子豉湯吐以升之。

    陰氣上争。

    心腹滿者死。

    陰乘陽者。

    腰以上至頭熱。

    腰以下寒。

    桂苓丸利以導之。

     陽氣上争。

    得汗者生。

    若雜證上熱下寒。

    既濟湯。

    兼大便秘。

    既濟解毒湯。

    火不歸源。

    八味丸。

     上寒下熱。

    五苓散送滋腎丸。

    虛陽下陷者。

    加減八味丸。

     卷三 寒熱門 瘧 經雲。

    瘧先寒而後熱者。

    夏傷于大暑。

    其汗大出。

    腠理開發。

    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

    藏于腠理皮膚之中。

    秋傷于風。

    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

    先傷于寒而後傷于風。

    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

    名曰寒瘧。

    先熱而後寒者。

    此先傷于風而後傷于寒。

    故先熱而後寒也。

    亦以時作。

    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

    陰氣先絕。

    陽氣獨發。

    則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瘅瘧。

    溫瘧者。

    得之冬中于風。

    寒氣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

     邪氣不能自出。

    因遇大暑。

    腦髓爍。

    肌肉消。

    腠理發洩。

    或有所用力。

    邪氣與汗皆出。

    此病藏于腎。

    其氣先從内出之于外也。

    如是者。

    陰虛而陽盛。

    陽盛則熱矣。

    衰則氣複反入。

    入則陽虛。

    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

    名曰溫瘧。

    瘅瘧者。

    肺素有熱。

    氣盛于身。

    厥逆上沖。

    中氣實而不外洩。

    因有所用力。

    腠理開。

    風寒舍于皮膚之内分肉之間而發。

    發則陽氣盛。

    陽氣盛而不衰。

    則病矣。

    其氣不及于陰。

    故但熱而不寒。

    氣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

    令人消爍肌肉。

    故命曰瘅瘧。

     足太陽之瘧。

    令人腰痛頭重。

    寒從背起。

    先寒後熱然。

    熱止汗出。

    足少陽之瘧。

    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

    熱不甚。

    惡見人。

    見人心惕惕然。

    熱多。

    汗出甚。

    足陽明之瘧。

    令人先寒灑淅。

     灑淅寒甚久乃熱。

    熱去汗出。

    喜見日月光火氣。

    乃快然。

    足太陰之瘧。

    令人不樂。

    好太息。

    不嗜食。

    多寒熱汗出。

    病至則善嘔。

    嘔已乃衰。

    足少陰之瘧。

    令人嘔吐甚。

    多寒熱。

    熱多寒少。

    欲閉戶牖而處。

    其病難已。

    足厥陰之瘧。

    令人腰痛。

    少腹滿。

    小便不利如癃狀。

    非癃也。

    數便。

    意恐懼。

    氣不足。

    腹中悒悒。

    凡治瘧先發時食頃。

    乃可以治。

    過之則失時也。

     金匮雲。

    師曰。

    陰氣孤絕。

    陽氣獨發。

    則熱而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瘅瘧。

    若但熱不寒者。

    邪氣内藏于心。

    外舍分肉之間。

    令人消爍肌肉。

     瘧之寒熱更作。

    因陰陽之氣互為争并。

    若陰衰離絕其陽。

    而陽亦不并之陰。

    故陽獨發。

    但熱而已。

    其少氣煩冤者。

    肺主氣。

    肺受火抑故也。

    手足熱者。

    陽主四肢。

    陽盛則四肢熱也。

    欲嘔者。

     火邪上沖。

    胃氣逆也。

    内藏于心者。

    陽盛則火氣内藏。

    而外舍分肉之間也。

    消爍肌肉者。

    火盛則肌肉爍也。

    此條合後條溫瘧觀之。

    亦可以白虎湯治瘅瘧也。

     白虎專于退熱。

    其分肉四肢。

    内屬脾胃。

    非切于所舍者乎。

    又瀉肺火。

    非救其少氣煩冤者乎。

    設其别有兼證。

    豈不可推加桂之例而加别藥乎。

     溫瘧者。

    其脈如平。

    身無寒。

    但熱。

    骨節煩疼。

    時嘔。

    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内經言溫瘧先熱後寒。

    仲景言溫瘧則但熱不寒。

    有似瘅瘧而實不同也。

    瘅瘧兩陽合邪。

    上熏心肺。

    所以少氣煩冤。

    消爍肌肉。

    溫瘧脈如平人。

    則邪未合而津未傷。

    陽受病而陰不病。

    以其人素有痹氣。

    營衛不通。

    故瘧發于陽不入于陰。

    所以骨節煩疼。

    時嘔。

    邪氣插格之狀有如此者。

    惟用白虎湯以治陽邪。

    而加桂枝以通營衛。

    斯陰陽和。

    血脈通。

    得汗而愈矣。

    至于傷寒前熱未除而複感風寒。

    脈陰陽俱盛之溫瘧。

    與其脈如平者。

    迥乎不同也。

     瘧多寒者。

    名曰牝瘧。

    蜀漆散主之。

     邪氣内藏于心。

    則但熱而不寒。

    是為瘅瘧。

    邪氣伏藏于腎。

    故多寒而少熱。

    則為牝瘧。

    以邪氣伏結。

    則陽氣不行于外。

    故外寒。

    積聚津液以成痰。

    是以多寒。

    與素問少陰經證之多熱少寒不同。

    方用蜀漆和漿水吐之以發越陽氣。

    龍骨以固斂陰津。

    雲母從至下而舉其陽。

    取山川雲霧開霁之意。

    蓋雲母即陽起石之根。

    性溫而升。

    最能祛濕運痰。

    稍加蜀漆。

    則可以治太陰之濕瘧。

    方後有雲。

    濕瘧。

    加蜀漆半分。

    而坊本誤作溫瘧。

    大謬。

    此條本以邪伏髓海。

    謂之牝瘧。

    趙以德不辨亥豕。

    注為邪在心而為牡。

    喻嘉言亦仍其誤而述之。

    非智者之一失欤。

     瘧病發渴者。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湯。

    亦治勞瘧。

     渴者陽明津竭。

    而所以緻陽明津竭者。

    本少陽木火之勢。

    劫奪胃津而然。

    故瘧邪進退于少陽。

     則以小柴胡進退而施治也。

    至于勞瘧之由。

    亦木火盛而津衰緻渴。

    故亦不外是方也。

     瘧寒多微有熱。

    或但寒不熱。

    柴胡桂姜湯。

    服一劑如神。

     是證雖與牝瘧相類。

    以方藥論之則殊。

    牝瘧邪伏少陰氣分。

    而此邪伏少陽營血之分。

    夫邪氣入營。

    既無外出之勢。

    而營中之邪。

    亦不出與陽争。

    所以多寒少熱。

    或但寒無熱也。

    小柴胡湯本陰陽兩停之方。

    可随瘧之進退。

    加桂枝、幹姜則進而從陽。

    若加栝蒌、石膏則退而從陰。

    可類推矣。

     丹溪治六經瘧。

    悉以二陳為主。

    各加引經藥。

    可見無痰不成瘧也。

    大法。

    先熱後寒者。

    柴胡桂枝湯。

    先寒後熱者。

    小柴胡湯。

    多熱但熱者。

    白虎加桂枝湯。

    多寒但寒者。

    柴胡桂姜湯。

    雖多寒但寒。

    脈洪實者。

    當作實治。

    不得便用桂、姜。

    雖多熱但熱。

    脈虛軟者。

    當作虛治。

    不得便用白虎。

    寒多熱少。

    或少食易饑。

    惡心吐痰。

    人參養胃湯。

    熱多寒少。

    口苦咽幹。

    小便赤澀。

    或傷食成瘧。

    清脾飲。

    勞役所傷。

    飲食失節成瘧。

    則虛弱自汗。

    補中益氣加半夏。

    瘧疾自汗日甚。

    不能止。

    此表虛不能衛護也。

    人參實衛加桂枝。

    風瘧。

    自感風而得。

    惡風自汗。

    煩躁頭痛。

    風。

    陽邪也。

    故先熱後寒。

    宜半夏、柴胡、羌活、紫蘇、細辛、生姜。

    寒瘧。

    暑月乘涼沐浴。

    自感寒而得。

    無汗惡寒。

    攣痛面慘。

    寒。

    陰邪也。

    故先寒後熱。

    宜羌活、紫蘇、桂枝、柴胡、草果、濃樸。

     暑瘧亦名瘅瘧。

    但熱不寒。

    裡實不洩。

    煩渴而嘔。

    肌肉消爍。

    小柴胡加香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