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關燈
小
中
大
strong>食積痢
飲食過多。
脾胃不運。
生冷失調。
濕熱乃成。
痢下黃色。
或如魚腦。
腹痛脹滿。
不嗜飲食。
宜消導。
(彙補) 時疫痢 有一方一家之内。
上下傳染。
長幼相似。
是疫毒痢也。
當察運氣之相勝。
以發散疫邪。
(大全)不可用克導攻下之劑。
瘀血痢 凡飽食疾走。
極力叫号。
跌仆受傷。
郁怒不洩。
以及婦人經行産後。
誤吞生冷。
惡血不行。
凝滞于内。
侵入腸間而成痢疾。
純下紫黑惡血。
脈現芤細結促。
治當祛瘀。
(彙補) 噤口痢 痢而能食。
知胃未病。
有脾家濕熱。
熏蒸清道而成噤口者。
亦有脾胃素虛者。
亦有誤服利藥。
犯其胃氣者。
亦有服澀劑太早者。
如胃弱氣陷。
絕不思食。
則難治矣。
如大虛大熱者。
以人參同姜炒黃連煎湯。
時時呷之。
或單用石蓮肉炒香煎服。
外用田螺搗爛。
入麝一分。
納入臍中。
引熱下行。
(彙補) 休息痢 屢止屢發。
經年不愈。
名曰休息。
多因兜澀太早。
積熱未清所緻。
亦有調理失宜。
亦有過服寒涼。
亦有元氣下陷。
亦有腎虛不固。
均能患此。
(醫統) 虛滑痢 勞役過度。
中州衰損。
四肢困倦。
谷食難化。
下痢糟粕。
腹中微痛。
但有虛坐。
并無努責。
六脈沉伏。
或應指模糊。
治宜調補。
不可以常例治之。
亦有痢久不愈而變成者。
治法相同。
如再用寒涼行氣。
則惡寒厥逆自汗昏沉等症立見矣。
須大劑辛溫之品補之。
陰虛痢 有素患陰虛。
偶感寒邪。
腹痛下痢。
裡急後重。
赤白稠濁。
或見紅水。
發熱夜甚。
煩渴不甯。
胸中似饑。
得食則脹。
治以清解熱邪。
兼滋陰血。
庶可保全。
設用涼血攻積補氣破氣治之。
必死。
如白芍、生地、丹皮、山藥、甘、桔、阿膠、石蓮、赤苓、陳皮、風、米、澤瀉之類。
(寓意草) 蛲蟲痢 胃弱腸虛。
則蛲蟲下乘。
或痛或癢。
從谷道中出。
其形極細。
乃九蟲之一也。
宜清熱殺蟲。
(醫統) 蟲疰痢 痢下黑色。
形如雞肝。
口燥大渴。
五内切痛。
由服金石湯丸。
逼損真陰。
其血自百脈經絡而來。
難治。
(醫統) 痢分輕重 凡痢身不熱者輕。
身熱者重。
能食者輕。
不能食者重。
絕不食者死。
(彙補) 瘧痢前後 瘧痢二症。
同因暑邪飲食失宜。
緻有瘧後發痢者。
由汗多亡陽。
元氣下陷。
後重裡急。
似痢非痢也。
亦有痢後發瘧者。
因下多亡陰。
榮衛失調。
寒熱交争。
似瘧非瘧也。
俱不可純用攻劑。
若瘧痢兼發者。
内有積滞。
外受風寒。
可雙解之。
(醫統) 死症 下痢純血者死。
如塵腐色者死。
如屋漏水者死。
如魚腦如豬肝者。
半死半生。
氣短呃逆者死。
唇若塗朱者死。
大孔如竹筒者死。
身熱脈弦者。
半生半死。
脈細。
皮寒。
氣少。
洩痢前後。
飲食不入。
五虛者死。
直腸自下者死。
久痢。
忽大下結糞者死。
小兒出痘。
即發痢者死。
婦人新産。
即發痢者亦死。
(彙補) 脈法 腸癖下膿血脈沉小滑利者吉。
浮洪弦數者兇。
又洪弦者重。
浮大者未止。
微弱者自愈。
雖發熱不死。
惟弦急者難治。
(彙補) 治法 和血則便膿自愈。
行氣則後重自除。
(内經)後重則宜下。
腹痛則宜和。
身重則除濕。
脈弦則祛風。
(東垣)因于濕熱者。
去其濕熱。
因于積滞者。
去其積滞。
因于氣者調之。
因于血者和之。
新感而實者。
可以通因通用。
久病而虛者。
可以塞因塞用。
(必讀) 初痢忌澀 初痢之法。
化滞清熱。
直候積消毒散。
脾胃已和。
氣血将複。
方可調補。
不可遽用肉蔻、诃子、白術輩。
以補住濕熱。
不可妄投粟殼、龍骨、烏梅等。
以秘澀腸胃。
恐邪得補而愈甚。
腹痛欲死。
變症百出。
日久延遷而未已也。
(心法) 久痢忌攻 氣本下陷。
而再行其氣。
後重不益甚乎。
中本虛衰。
而複攻其積。
元氣不愈竭乎。
濕熱傷血者。
自宜調血。
若過行推蕩。
血不轉
脾胃不運。
生冷失調。
濕熱乃成。
痢下黃色。
或如魚腦。
腹痛脹滿。
不嗜飲食。
宜消導。
(彙補) 時疫痢 有一方一家之内。
上下傳染。
長幼相似。
是疫毒痢也。
當察運氣之相勝。
以發散疫邪。
(大全)不可用克導攻下之劑。
瘀血痢 凡飽食疾走。
極力叫号。
跌仆受傷。
郁怒不洩。
以及婦人經行産後。
誤吞生冷。
惡血不行。
凝滞于内。
侵入腸間而成痢疾。
純下紫黑惡血。
脈現芤細結促。
治當祛瘀。
(彙補) 噤口痢 痢而能食。
知胃未病。
有脾家濕熱。
熏蒸清道而成噤口者。
亦有脾胃素虛者。
亦有誤服利藥。
犯其胃氣者。
亦有服澀劑太早者。
如胃弱氣陷。
絕不思食。
則難治矣。
如大虛大熱者。
以人參同姜炒黃連煎湯。
時時呷之。
或單用石蓮肉炒香煎服。
外用田螺搗爛。
入麝一分。
納入臍中。
引熱下行。
(彙補) 休息痢 屢止屢發。
經年不愈。
名曰休息。
多因兜澀太早。
積熱未清所緻。
亦有調理失宜。
亦有過服寒涼。
亦有元氣下陷。
亦有腎虛不固。
均能患此。
(醫統) 虛滑痢 勞役過度。
中州衰損。
四肢困倦。
谷食難化。
下痢糟粕。
腹中微痛。
但有虛坐。
并無努責。
六脈沉伏。
或應指模糊。
治宜調補。
不可以常例治之。
亦有痢久不愈而變成者。
治法相同。
如再用寒涼行氣。
則惡寒厥逆自汗昏沉等症立見矣。
須大劑辛溫之品補之。
陰虛痢 有素患陰虛。
偶感寒邪。
腹痛下痢。
裡急後重。
赤白稠濁。
或見紅水。
發熱夜甚。
煩渴不甯。
胸中似饑。
得食則脹。
治以清解熱邪。
兼滋陰血。
庶可保全。
設用涼血攻積補氣破氣治之。
必死。
如白芍、生地、丹皮、山藥、甘、桔、阿膠、石蓮、赤苓、陳皮、風、米、澤瀉之類。
(寓意草) 蛲蟲痢 胃弱腸虛。
則蛲蟲下乘。
或痛或癢。
從谷道中出。
其形極細。
乃九蟲之一也。
宜清熱殺蟲。
(醫統) 蟲疰痢 痢下黑色。
形如雞肝。
口燥大渴。
五内切痛。
由服金石湯丸。
逼損真陰。
其血自百脈經絡而來。
難治。
(醫統) 痢分輕重 凡痢身不熱者輕。
身熱者重。
能食者輕。
不能食者重。
絕不食者死。
(彙補) 瘧痢前後 瘧痢二症。
同因暑邪飲食失宜。
緻有瘧後發痢者。
由汗多亡陽。
元氣下陷。
後重裡急。
似痢非痢也。
亦有痢後發瘧者。
因下多亡陰。
榮衛失調。
寒熱交争。
似瘧非瘧也。
俱不可純用攻劑。
若瘧痢兼發者。
内有積滞。
外受風寒。
可雙解之。
(醫統) 死症 下痢純血者死。
如塵腐色者死。
如屋漏水者死。
如魚腦如豬肝者。
半死半生。
氣短呃逆者死。
唇若塗朱者死。
大孔如竹筒者死。
身熱脈弦者。
半生半死。
脈細。
皮寒。
氣少。
洩痢前後。
飲食不入。
五虛者死。
直腸自下者死。
久痢。
忽大下結糞者死。
小兒出痘。
即發痢者死。
婦人新産。
即發痢者亦死。
(彙補) 脈法 腸癖下膿血脈沉小滑利者吉。
浮洪弦數者兇。
又洪弦者重。
浮大者未止。
微弱者自愈。
雖發熱不死。
惟弦急者難治。
(彙補) 治法 和血則便膿自愈。
行氣則後重自除。
(内經)後重則宜下。
腹痛則宜和。
身重則除濕。
脈弦則祛風。
(東垣)因于濕熱者。
去其濕熱。
因于積滞者。
去其積滞。
因于氣者調之。
因于血者和之。
新感而實者。
可以通因通用。
久病而虛者。
可以塞因塞用。
(必讀) 初痢忌澀 初痢之法。
化滞清熱。
直候積消毒散。
脾胃已和。
氣血将複。
方可調補。
不可遽用肉蔻、诃子、白術輩。
以補住濕熱。
不可妄投粟殼、龍骨、烏梅等。
以秘澀腸胃。
恐邪得補而愈甚。
腹痛欲死。
變症百出。
日久延遷而未已也。
(心法) 久痢忌攻 氣本下陷。
而再行其氣。
後重不益甚乎。
中本虛衰。
而複攻其積。
元氣不愈竭乎。
濕熱傷血者。
自宜調血。
若過行推蕩。
血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