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天關三圖經

關燈
嶽巅,适意得所如,七祖免三塗,福慶有盈餘。

    畢,再拜,咽液二七過止。

     若能恒於三處明燈不滅,七玄九祖即得去離十苦,上升南仙,一身神明澄正,目視萬裡,耳聰遠聽,心智逆知未然,神真來降,夜光童子當教子求仙之道。

    九年如此,靈光自明,通於表裹也。

    五離首過於五帝,存五晨以度生,事畢於此也。

     帝君五願求仙上法 帝君常以九月九日、十月五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七月七日,此五願十會之時也,上登太極瓊台,高上玉殿金室之内,存五願於瓊宮,希玄真以自降,虛無啟以玉帝,金音暢於太空,召五帝以衛靈,萬慶會於丹房,故有感而緻真,真亦感發而降焉。

     是其日,常沐浴清齋,入室燒香,心拜四方,正束向平坐,東向者,是當陽始晖之方也。

    叩齒三十六通。

    第一上願我生自然之氣,氣中結成我身,身與三光齊倫,長享無極之根。

    二願我身常處太空之上,瓊宮玉房之裹,朝與玉帝同宴,夕與玄母同止,渴嗡浪井洪泉玉芝,饑納龍胎瓊腴绛樹赤子。

    三願我身生萬瑞七十二光,奇毛異骨,飛羽衣裳,乘雲駕空,出入帝宮,衆慶來臻,萬善無量。

    四願與無俱生,與無俱死,死而又生,生為真皇,封掌十天,總領群仙。

    五願一切衆生,已生未生,同保日月三光,有道之人,七玄之祖,上升南宮,天下之福,靡有不當。

    四方五願,并會玉堂。

     次上願九玄扶養我身,魂魄真神恒居我宮,上通天仙,下逮洞淵。

    願天、願地、願風、願神、願仙,五願一合,定籍長生,天降紫煙,地衛五靈,乘雲駕虛,飛辇綠軿,上造金阙,進登玉清,慶及七祖,更受胎生,五願五合,長享利貞。

     中願亦五,得道本根,願陰、願陽、願太空、願太無、願太玄,上宴玉房,與帝因緣,遊盼生阙,披朗九天,元父定籍,玄母記年,桃康結精,保固丹田,身騰金阙,名書玉篇,七祖解脫,福慶來臻。

     下願亦五,願太虛、願太有、願太上、願太真、願神仙,運身於五嶽之巅,飄飖九霄之際,出入開關之裹,移脫死戶之外。

    願天地為我父母,三光衛我萬年,神守九原之孔,靈降自然之氣,八方五願,與響而會。

    五願畢,叩齒二七通,咒曰: 大帝上元,帝一玄經,五雲散景,郁郁三清,玉童玉女,燒香侍靈,上願開陳,與我合形,使我神仙,上升帝庭,北帝落死,南關注生,東華金格,得上我名,無窮之願,與我齊并。

    祝畢,又叩齒三七遍,仰咽氣五過止。

     此帝君開陳上願,與靈合形之道也。

    常能爾者,則玉華侍衛,玉童散香,上徹九天,感應帝皇,五年如此,道自降矣。

     天下十方有道之願,道無不降子之情。

    口願之際,當令心意在一,不得他念外想,真神散越,則真不降也。

    履淹冒穢,真亦遠也。

    帝君上願五會之道,畢於此也。

    每至其日,若能精心願念如法,帝遣玉童衛子之身,招緻五方之願,神仙之道來降爾形。

    如此五年,克乘雲上升九天,列名來華,七祖父母,亦荷福慶,得去三塗,受仙南宮也。

     南極上元君曰:世人之學,唯知朝求而暮獲,一念而希降,吐咒而望應,而不知登栖岐之巅,起於山迹,千丈之木,出於毫末,道高而真妙,豈可發足而登於雲梯耶。

    帝君受氣而掌真,猶尚明燈以自通,五願以希慶,豈不能包於自然也。

    夫求仙之道,皆當先願而後求願,感而緻靈爾。

    五願之大也。

    願亦無所不包,福亦無所不覆,慶亦無所不流,可謂蠲願善矣。

    若能精心在願,亦無不響應,後來有情者,為複訪而意焉。

     上相青童君曰:吾往學經曆七百年,涉峻登巅,越東跨西,殊南經北,逍遙中原,經師三十二人,凡受三百餘事,未得上登金阙,詣聖君受靈書紫文,服日月黃華拘魂制魄之道,結璘郁儀九真八道,解形遁變紫度炎光,流金火鈴吐納飛霞,騰空步雲蹑行七元寶經。

    聖君以七星移度,太帝所寶,告盟見授,使斷落六宮死名,填塞東北鬼戶,上聞天關移度我身,然後可得上登三元奉行,遂得上相之司,總領群仙,七星煥落於天,回轉九元之精,上乘三元之氣,下統六天之名,生死離合,莫不由於七星。

    故人為鬥所加則死,鬥所移則生,故七星為天之相,開關為度生之府。

    夫學不知斷死戶於北鬥,度生目於南關,生不可保乎。

    上帝以此經移於六合之房,命西華玉女、金晨金童三百人,侍衛靈文,後傳衆真,乃出於名山。

    西城王君後於王屋石室之内,見有此文,王君方退齋三月,赍信詣山,奉受披省,是七星移度,修行其道,得成真人。

    自無玉名成仙之人,莫能聞見此道。

    有經之子,酆都之六宮便記子之名,移度南關,況複修行之耶。

    王君雲:此本有三卷,天關、天圖二卷,不行於世,南嶽夫人所受,正得一卷七星移度爾。

     上清天關三圖經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