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系舌本,複出于項。
足陽明之别上頭項。
足少陰之筋挾膂上至頂。
手太陽之筋,支者循頸,出太陽之前。
手陽明筋直者,從肩上頸。
中央之脈督脈也。
沖脈上者出于颃颡。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系後出于項中。
喻氏有言曰:不明十二經絡,動手便錯,況咽喉為關要之樞,故尤須明晰為要。
茲于《類經》所集,咽喉、齒、唇、項、頸、口、舌諸經絡附錄于上,以備參考,庶臨證不緻茫然而無所措也。
喉症白腐例言 一是論發前人之所未發,為喉科提綱挈領,專指屬虛傷燥立言,故證治在于肺腎,重以養陰清潤為主,緣因治驗良多,閱曆不爽,乃不揣固陋,互參而詳辨之,俾患是疾者,鹹登壽域焉。
一凡病無不感于六氣而是症亦然,緣六氣之中,惟燥之治最難,況乎燥金之發于喉,白為尤難,故集中專論傷燥之虛而不及諸候之實。
其餘五氣感發者,俱易于辨治,或表散辛溫,或寒涼清降,以及吐下等法,随治自愈,安用哓哓緻辯哉?一唯曉六淫之氣為患,殊不知六淫之外猶有七情憂郁,郁久而為熱,為内傷,值燥金之令而發者,或本質水虧,因嗜食辛辣炙之味以緻者。
然則此二者,宜表散乎,宜清降乎,宜辛溫吐下乎?抑又作為傷寒伏氣乎,乃不于證之屬虛、屬實、屬寒、屬熱、屬燥,詳察而确别之,徒執一症名為空談,何異風馬牛之不相涉也。
為人司命者,貴于臨證識治,權變活潑為要,不在紛紛,徒以名目炫惑也。
至于小兒,雖無七情憂郁,然每由先天不足,金水失養者,亦易于傷燥也。
一傷寒伏氣,考之諸書及《醫學心悟》,名為腎傷寒,謂其非時暴寒伏于少陰,寒氣抑郁,内格陽氣,始初不發,旬日乃發,上行于咽門經會之處,寒熱相搏而成,咽痛脈息微弱,後必下利,當以辛熱藥攻其本病,順其陰陽,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己。
按:此即少陰喉痹症也,非喉白之屬可知。
若謂伏氣,惟伏寒、伏暑、伏火、無容别辨,至于伏燥、伏風、伏濕,其義牽強矣。
即如喻氏、陳氏大辟驚風二字命名之謬,其理可推,又何必穿鑿命名,附會其說乎?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者,即此理也。
一羌活,乃足太陽膀胱經藥,直達肌表,于喉症非宜。
且十二經中,惟足太陽膀胱之脈,上額交巅,絡腦,下項,循肩膊,挾脊,抵腰,結于缺盆。
不循咽喉則喉患,非太陽膀胱之屬明且着。
況喉白之屬虛燥,尤非羌活所宜投也。
喻氏曰:不明十二經絡,動手便錯,乃有以羌活為能事者,不論虛實,一見發熱,動辄用之,隻皆因平日不肯詳細參審而随手寫慣耳。
殊不知其利害,以緻贻誤者多矣!一是症每誤于不辨虛實,忘用表散寒涼者多。
又因聽信旁言指引,專科高明,遂遭固執之方之害者,更多也。
一初起未服表散寒涼及升發攻下苦降藥者,易治。
雖屬燥金,而肺腎未傷,隻從本緩治當漸愈。
一有醫每遇症,無論虛實輕重,豫存自己地步,便雲此症極險,萬難着手,以為交代在先,如是任意妄施,動手亂挑亂刮輕則緻重,重則緻危,莫可挽救,此乃不因病死多因治死耳。
及至後患者,仍複如是療之,終不悔悟,以緻一家數口,皆遭是者,不可勝數。
因而清夜思之,無以塞責,乃聲言假白腐可療,其真白腐證,萬無一生,如此不學無術之輩,猶有為其所惑而深信不疑者,不亦謬乎!一因畏熟地如砒石,及庸醫诽謗之非,竟将功虧一篑之際,複為寒涼攻下,而突變舌黑如墨,氣喘音啞,目直口張,以成敗症者比比。
此本屬易治不死之症,乃遭庸醫而竟殺之,殊深痛恨耳!一《醫門法律》,首列醫之罪過二十有五條,夏卓溪鐵鏡着有九,恨讵醫道之難明,不特罪過日多而為恨,亦益增廣也。
為仁術者,當如是乎。
一臨證貴于望聞問切之際,審察周詳,機巧靈變,則一切自無贻誤。
經雲:望而知之者,上工也。
凡小兒傷燥發為白腐者,面色必白帶青,鼻聲粗塞,手尖必冷,右脈必數大于左,或兩脈俱數無力,其肺腎陰虛無疑。
先一望而消息已得再證之以脈,而虛實立判,殊不難于施治也。
何其忽略,而不審辨,概用清降瀉利法,執定刷闆呆方,安得使人不夭枉耶?是故夏卓溪曰:醫有十三不可學也,一下愚之人,必無慧思不可學,一固執之人,必難融通不可學,縱使熟讀《靈》、《素》,博覽群書,徒于稠人中談論,覺無人可及,一經臨證,則舊态複萌,仍系故套呆方而已,不啻于大涅經舊醫客醫之說。
夫舊醫之治病,不别風熱寒溫,悉令服乳藥,禁用客醫之厲藥。
由是觀之,雖谒大自在而求之,豈可得耶!一是證,或曰土凝霜鹵是也。
考之《素問》運氣篇五郁之發,論曰:金郁之發,天潔地明,氣清氣切,大涼乃舉,草樹浮煙,燥氣以行,霧數起,殺氣來至,草木蒼幹金乃有聲,山澤焦枯,土凝霜鹵,怫乃發也,其氣五。
又曰:燥勝則幹。
陽明所緻為收,為霧。
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陽明燥化,施于厥陰。
陽明所緻,為煙埃、為霜、為勁切、為鳴。
陽明所緻為燥生,終為涼(注雲)。
金位之下,火氣乘之,故陽明生涼,終為燥也。
又曰:火郁之發,有土浮霜鹵。
愚按:喉白形色如酒壇中傾酒時浮出白腐一般,此由熱郁于内,從濕生焉。
因壇中沸熱之氣閉悶不得洩,陰氣凝,則霧濃,即土浮霜鹵之義。
此熱郁之屬,而非燥生也。
夫燥為肺金之本象,值陽明之令,感發而燥益甚,是以土凝霜鹵,由燥氣行,故山澤焦枯,土面凝白,鹵結為霜。
其發也,在氣之五以土凝霜鹵較論近是,是亦緣本于燥也。
然則論治當養陰清潤乎,不當養陰清潤乎?乃有明知為土凝霜鹵,而臨證仍複,茫然用藥,尚習故套,是誠何心哉!若謂從俗易于近人并為行,道之法門,其如蒼生何籲?為人司命者,能無恻隐之心乎?一肺實可瀉,肺虛則斷不可瀉。
白腐發于燥者,實由肺虛而緻之也,故桑白皮、馬兜鈴之類,毫不可犯,用之速其殆矣。
皆因醫者,囿于所習,不肯于肺虛處考究,執定為蘊熱實症治之,以此每多緻誤。
虛實之辨,毫厘千裡,焉可忽諸。
一小兒陰虛,非謂血分之陰虛,乃真陰腎水之不足也。
真陰之不足,由于賦禀之故耳。
況今之禀受十有九虛,而所因實亦緣氣化之薄,故燥症多本于水虧,且燥為肺金之本象,若金水相生,得浚其源,而安其流何燥之有?縱值燥令,亦無所傷,是燥之襲虛皆由真陰不足而緻之也。
試思論治當如之何? 論白腐證 喉間白腐一證,俗名白菌,即白纏喉是也。
廿年以前,此症患者尚少,迩來染是疾者甚多,每為誤治而夭者,不知凡幾,深可憫也。
凡大人患此症,猶易施治,惟小兒為尤難。
蓋因其幼小體質薄弱,脾腎不足故也。
是以小兒之白腐證,多于大人,必且傳染,若治之不善,易于次第夭傷,甚至一家數口皆遭是。
按:此症由肺腎陰虛,因以感受天時,燥金之氣,即傷燥之候也。
或雲:傷寒伏氣者,非也。
有雲少陰慢喉者,亦非也。
又雲疫疠爛喉者,更非也。
但初起有發熱與不發熱之别,有熱者重不熱者輕,即起初發熱,亦切不可發表,若認作外感發熱,用羌獨活、秦艽、荊芥之類,一經表散,而燥當更盛,其白腐愈蔓,其熱亦愈熾,鼻孔必轉塞不通,甚至音啞,打嗆氣喘等症俱作,而不可救矣。
張會稽曰:火得升散而愈熾。
沈金鳌曰:凡喉風諸症,總不宜發表,何況白腐之屬燥乎?是以發表與寒涼之品,毫不可犯,執認肺胃蘊熱,又兼風邪,必先表散以為層次治法,定然贻誤不淺。
即如牛蒡子、射幹、山豆根,本草雖載其能清利咽喉,解喉痛,桑白皮、黃芩瀉肺熱,桔梗開提肺竅,僵蠶解喉痹痛,以上諸品,皆系療咽喉要藥,惟白腐一症,最不相宜,倘妄用之,必變音啞打嗆氣喘而不救若執而不悟,複認為肺熱閉塞,再投麻黃、枇杷葉、石膏、犀角、羚羊角、馬兜鈴等味,即變胃爛發而斃矣。
至于喉科所論,攔定風熱,攻上不下之語,及用紫正散以角藥探吐,又有因未大解,遂用生大黃、玄明粉以下之,更速其死,是皆未探其源也。
凡症有寒熱虛實之别,惟有白腐一症,雖有寒熱屬實者絕少,而屬虛者多。
若初起見喉兩旁紅腫而後起白者屬實,中兼虛為易治,或誤用表散及吐下法,其症必淹纏日期,及至重用養陰而後得漸痊可。
若屬虛證,值陽明燥金之令而汗吐下三法及雄黃解毒丸、紫金錠等劫奪之劑,一經妄投,誠難救矣。
凡初起喉間不紅腫即有白腐,或濃或薄,或有如稠糊及發熱者,乃最重之候。
其源責在肺腎陰虛,其脈必浮數無力,手尖必冷,切不可投以表散及寒涼之品而治,法務須養陰清潤,始不緻誤。
總之,認定一燥字主治,乃活人心法也。
每見誤治者,必變音啞打嗆,鼻塞痰響,氣喘而殒,其為肺腎之屬可知。
知非肺胃風熱,外因之邪,益可知也。
或論既屬肺燥而緻,則喻嘉言之清燥救肺湯,與夫古方之瀉白散,最該對症,殊不知救肺湯中有石膏、枇杷葉、阿膠,乃清肺實之熱,其瀉白散系驅肺氣之逆而瀉氣之有餘,惟是白腐症,乃由肺虛感受燥氣而發,故此二方俱不相宜。
若果肺氣實者,無是患也。
且曆按是症,發于春秋二季,值天時亢陽之際居多,當炎暑夏令竟少而冬燥亦有之,總由燥金之為患。
然六氣之中,惟治燥最難,而況發于咽喉白腐之燥乎?當知此燥之為患,與他燥火諸症不同。
書雲:燥為六氣之一,肺金之本象也。
受熱則燥更從火化也。
燥在内則津少,煩渴在上則咽焦鼻幹,蓋金為生水之源,金被火爍,腎水失其源矣安得不五内炎蒸?髒腑燥烈,雖似有餘,實為不足。
經雲: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為痰厥。
可見上虛必虧于下,子母不能相生故也。
又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又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于燥。
馮楚瞻曰:涸者無水液也。
幹者,不滋潤也。
勁者,不和柔也。
皴者,皮膚啟裂也。
澀者如諸物濕,則滑澤,幹則澀滞,是皆爆金之化。
然燥之标由于風與火,而燥之本實根于脾與腎,蓋脾精不能轉輸,而陰精不能上奉,所以肺失化源,自見其象耳。
故幼稚本質,脾胃及腎不足,感燥氣而發是症也。
是以治宜生津養陰,滋潤為主,豈可妄施表散,而繼以寒涼者乎?稽之方書本無白腐之證,尚無是症論說,迩來患此者甚多,及至傳染難已。
猶之痘疹,漢建武以前,并無論到,至宋錢仲陽立說,相傳而今之白腐證,亦如痘疹,随時感召而發,此亦天氣懸殊之故也耶!惟是今時幼稚,禀受怯弱,嬌養柔脆,先天不足,腎陰未充者,恒居多數,錢氏獨具卓識,創論以六味,調治小兒,培陰以配陽,其義甚為深遠。
若小兒一患白腐,肺腎必然兩虛,生化之源遂失,水竭則腎涸,腎涸則下泉不鐘,而陽盛于上,其燥益熾,斯喉痹音啞痰結煩躁打嗆等證作矣。
書雲:肺為諸髒之華蓋,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咽主地氣,喉應天氣,屬幹金,為肺之系。
喉以納氣,故喉氣通于天,咽以納食,故咽氣通于地。
又肺開竅于鼻,肺氣通于鼻,鼻主天氣。
又精氣通于天,故值天時燥氣之令即從鼻入而肺先受之,輕則發咳不已,重則發為白腐之患也。
且肺為清肅之令,宜降而不宜升,況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凡肺氣充實者,故無是患也。
要知諸氣郁則肺氣必大虛,若泥于肺熱之說,投以升提及瀉利之劑,反從火化而燥愈熾亡,可立待耳。
是以桔梗一味,首在切忌,古人雖以甘桔湯治諸喉患,是取其宣肺之壅實,斷非指燥氣之喉症也。
今人不思其法,徒執此方為治喉要藥,殊不知是症非喉病也,乃肺燥發現于喉也,若泥以喉風諸藥治之,安得不誤蒼生者乎?第此症不易冒昧從事,務于喻氏及張氏《醫通》與馮氏《錦囊》所論燥症門條中參究而領會焉,庶幾無舛誤耳。
或曰:盡系六淫之氣為患,本屬不治之症。
又雲:真白腐症亦不可治。
假白腐可療,此掩飾之,詞混入聽聞之語耳。
凡病兼外因無不感于六氣,非獨白腐一症也。
若謂六淫之氣皆蘊蓄于内而發,則無是症,亦無是理也。
盍專指一燥字施治,則得之矣。
至于真假之辨,尤屬荒唐,惟有詐病為假,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為假,除此及真頭痛之外,病何真假之有哉?或分虛實言之,未嘗不可以實症白腐為易治,而虛白腐為難治是或一道焉。
有雲:白腐一症,責在君相二火,必須以瀉心平肝兼治,此臆度牽強之語,烏足以言醫!夫二火或發于咽喉他症者,尚有之,若執此以論白腐,則大謬矣,即謂二火為患,亦由腎水之不足,腎水之不足,則由肺金失生化之源也。
張戴人曰:識中标隻治本,治千人無一損,斯言也,安可忽諸!嘗見師心自用者,泥于君相二火,每縱用燈心、川連、龍膽草、犀角、羚羊角等味緻使夭枉者比比,而猶自矜,獨得之妙,終不悔誤,良可悲夫。
即近來患諸喉症亦由感燥者多,非獨白腐為然也。
臨症若不審辨,泥用風劑治之,輕則緻重,重則緻危,而不誤者鮮矣。
餘經治以來,每用清潤養陰法,獲效甚廣,遇用風藥者,間或有之,而家傳之紫正湯、辛烏散等方,則未嘗用及,奈屬實症甚稀,而陰常不足者恒多也。
王太仆雲: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斯義誠深妙哉!或問曰:所論白腐,由傷于燥,兼值肺腎不足,當禁用寒涼及辛散攻下等法,第見有用羌活、桂枝而愈者,有用防風、牛蒡子、荊芥、桔梗而效者,或用大黃、玄明粉而應者,或用川連、石膏、犀角而平者,複有用附子、幹姜乃痊者,此亦皆治喉之法,何其相懸之若是耶,誠哉問也。
凡症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原不可執一而論,其用辛溫表散,攻下發汗,清涼而愈者,俱是屬實之症,乃喉内紅腫有形而後起白腐之類,斷非咽間無形之白蔓延纏喉可比,而六氣之中,凡感受風寒暑濕與火之邪而發喉患者亦所時有,非止白腐傷于燥也。
其感受風寒暑濕,與火發諸喉腫而起白腐者,此即妄言假白腐證,易治是也。
至于傷燥及腎陰不足而發白腐者即其稱真白腐證,萬無一治是也。
如果白腐有真假之别,則經治之間,即當分真假立方才是,何得概泥一方而統治之耶?其間豈無虛實寒熱之别辨乎!試問究屬風熱實症之真,白腐不能治乎?抑屬肺腎陰虧之真,白腐不能治乎。
何嘗分别而言焉?然肺腎陰虧之白腐,既不知治法,又恥下問,乃固執自是之呆方,照尋常諸喉患療治,安得不誤蒼生者乎!趙養葵曰: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予獨曰水生金。
夫肺出氣也,腎納氣也,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
毋徒從事于肺,或壯水之主,或益火之源,肺向水中生矣。
唐笠三曰:水生金,乃金生水之對面,曰世人但知其一面,而不知又有彼一面也。
由是類推,而白腐之傷于肺燥,不亦宜乎!善悟者,當更得其旨矣。
論治 一是證輕者,微發于咽旁;重者,其白蔓于喉及喉管;至極重者,其白纏滿肺系,以及肺内皆有,非僅現形于喉部也。
是以打嗆音喑,鼻塞氣喘齊作,皆由白腐粘塞于内之故,所謂有諸内必形諸外者也。
試思辛溫表散,攻下寒涼等法,可施否乎?一經妄投,其白在内,浸淫愈甚,肺氣益虧,更速其殆
足陽明之别上頭項。
足少陰之筋挾膂上至頂。
手太陽之筋,支者循頸,出太陽之前。
手陽明筋直者,從肩上頸。
中央之脈督脈也。
沖脈上者出于颃颡。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系後出于項中。
喻氏有言曰:不明十二經絡,動手便錯,況咽喉為關要之樞,故尤須明晰為要。
茲于《類經》所集,咽喉、齒、唇、項、頸、口、舌諸經絡附錄于上,以備參考,庶臨證不緻茫然而無所措也。
喉症白腐例言 一是論發前人之所未發,為喉科提綱挈領,專指屬虛傷燥立言,故證治在于肺腎,重以養陰清潤為主,緣因治驗良多,閱曆不爽,乃不揣固陋,互參而詳辨之,俾患是疾者,鹹登壽域焉。
一凡病無不感于六氣而是症亦然,緣六氣之中,惟燥之治最難,況乎燥金之發于喉,白為尤難,故集中專論傷燥之虛而不及諸候之實。
其餘五氣感發者,俱易于辨治,或表散辛溫,或寒涼清降,以及吐下等法,随治自愈,安用哓哓緻辯哉?一唯曉六淫之氣為患,殊不知六淫之外猶有七情憂郁,郁久而為熱,為内傷,值燥金之令而發者,或本質水虧,因嗜食辛辣炙之味以緻者。
然則此二者,宜表散乎,宜清降乎,宜辛溫吐下乎?抑又作為傷寒伏氣乎,乃不于證之屬虛、屬實、屬寒、屬熱、屬燥,詳察而确别之,徒執一症名為空談,何異風馬牛之不相涉也。
為人司命者,貴于臨證識治,權變活潑為要,不在紛紛,徒以名目炫惑也。
至于小兒,雖無七情憂郁,然每由先天不足,金水失養者,亦易于傷燥也。
一傷寒伏氣,考之諸書及《醫學心悟》,名為腎傷寒,謂其非時暴寒伏于少陰,寒氣抑郁,内格陽氣,始初不發,旬日乃發,上行于咽門經會之處,寒熱相搏而成,咽痛脈息微弱,後必下利,當以辛熱藥攻其本病,順其陰陽,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己。
按:此即少陰喉痹症也,非喉白之屬可知。
若謂伏氣,惟伏寒、伏暑、伏火、無容别辨,至于伏燥、伏風、伏濕,其義牽強矣。
即如喻氏、陳氏大辟驚風二字命名之謬,其理可推,又何必穿鑿命名,附會其說乎?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者,即此理也。
一羌活,乃足太陽膀胱經藥,直達肌表,于喉症非宜。
且十二經中,惟足太陽膀胱之脈,上額交巅,絡腦,下項,循肩膊,挾脊,抵腰,結于缺盆。
不循咽喉則喉患,非太陽膀胱之屬明且着。
況喉白之屬虛燥,尤非羌活所宜投也。
喻氏曰:不明十二經絡,動手便錯,乃有以羌活為能事者,不論虛實,一見發熱,動辄用之,隻皆因平日不肯詳細參審而随手寫慣耳。
殊不知其利害,以緻贻誤者多矣!一是症每誤于不辨虛實,忘用表散寒涼者多。
又因聽信旁言指引,專科高明,遂遭固執之方之害者,更多也。
一初起未服表散寒涼及升發攻下苦降藥者,易治。
雖屬燥金,而肺腎未傷,隻從本緩治當漸愈。
一有醫每遇症,無論虛實輕重,豫存自己地步,便雲此症極險,萬難着手,以為交代在先,如是任意妄施,動手亂挑亂刮輕則緻重,重則緻危,莫可挽救,此乃不因病死多因治死耳。
及至後患者,仍複如是療之,終不悔悟,以緻一家數口,皆遭是者,不可勝數。
因而清夜思之,無以塞責,乃聲言假白腐可療,其真白腐證,萬無一生,如此不學無術之輩,猶有為其所惑而深信不疑者,不亦謬乎!一因畏熟地如砒石,及庸醫诽謗之非,竟将功虧一篑之際,複為寒涼攻下,而突變舌黑如墨,氣喘音啞,目直口張,以成敗症者比比。
此本屬易治不死之症,乃遭庸醫而竟殺之,殊深痛恨耳!一《醫門法律》,首列醫之罪過二十有五條,夏卓溪鐵鏡着有九,恨讵醫道之難明,不特罪過日多而為恨,亦益增廣也。
為仁術者,當如是乎。
一臨證貴于望聞問切之際,審察周詳,機巧靈變,則一切自無贻誤。
經雲:望而知之者,上工也。
凡小兒傷燥發為白腐者,面色必白帶青,鼻聲粗塞,手尖必冷,右脈必數大于左,或兩脈俱數無力,其肺腎陰虛無疑。
先一望而消息已得再證之以脈,而虛實立判,殊不難于施治也。
何其忽略,而不審辨,概用清降瀉利法,執定刷闆呆方,安得使人不夭枉耶?是故夏卓溪曰:醫有十三不可學也,一下愚之人,必無慧思不可學,一固執之人,必難融通不可學,縱使熟讀《靈》、《素》,博覽群書,徒于稠人中談論,覺無人可及,一經臨證,則舊态複萌,仍系故套呆方而已,不啻于大涅經舊醫客醫之說。
夫舊醫之治病,不别風熱寒溫,悉令服乳藥,禁用客醫之厲藥。
由是觀之,雖谒大自在而求之,豈可得耶!一是證,或曰土凝霜鹵是也。
考之《素問》運氣篇五郁之發,論曰:金郁之發,天潔地明,氣清氣切,大涼乃舉,草樹浮煙,燥氣以行,霧數起,殺氣來至,草木蒼幹金乃有聲,山澤焦枯,土凝霜鹵,怫乃發也,其氣五。
又曰:燥勝則幹。
陽明所緻為收,為霧。
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陽明燥化,施于厥陰。
陽明所緻,為煙埃、為霜、為勁切、為鳴。
陽明所緻為燥生,終為涼(注雲)。
金位之下,火氣乘之,故陽明生涼,終為燥也。
又曰:火郁之發,有土浮霜鹵。
愚按:喉白形色如酒壇中傾酒時浮出白腐一般,此由熱郁于内,從濕生焉。
因壇中沸熱之氣閉悶不得洩,陰氣凝,則霧濃,即土浮霜鹵之義。
此熱郁之屬,而非燥生也。
夫燥為肺金之本象,值陽明之令,感發而燥益甚,是以土凝霜鹵,由燥氣行,故山澤焦枯,土面凝白,鹵結為霜。
其發也,在氣之五以土凝霜鹵較論近是,是亦緣本于燥也。
然則論治當養陰清潤乎,不當養陰清潤乎?乃有明知為土凝霜鹵,而臨證仍複,茫然用藥,尚習故套,是誠何心哉!若謂從俗易于近人并為行,道之法門,其如蒼生何籲?為人司命者,能無恻隐之心乎?一肺實可瀉,肺虛則斷不可瀉。
白腐發于燥者,實由肺虛而緻之也,故桑白皮、馬兜鈴之類,毫不可犯,用之速其殆矣。
皆因醫者,囿于所習,不肯于肺虛處考究,執定為蘊熱實症治之,以此每多緻誤。
虛實之辨,毫厘千裡,焉可忽諸。
一小兒陰虛,非謂血分之陰虛,乃真陰腎水之不足也。
真陰之不足,由于賦禀之故耳。
況今之禀受十有九虛,而所因實亦緣氣化之薄,故燥症多本于水虧,且燥為肺金之本象,若金水相生,得浚其源,而安其流何燥之有?縱值燥令,亦無所傷,是燥之襲虛皆由真陰不足而緻之也。
試思論治當如之何? 論白腐證 喉間白腐一證,俗名白菌,即白纏喉是也。
廿年以前,此症患者尚少,迩來染是疾者甚多,每為誤治而夭者,不知凡幾,深可憫也。
凡大人患此症,猶易施治,惟小兒為尤難。
蓋因其幼小體質薄弱,脾腎不足故也。
是以小兒之白腐證,多于大人,必且傳染,若治之不善,易于次第夭傷,甚至一家數口皆遭是。
按:此症由肺腎陰虛,因以感受天時,燥金之氣,即傷燥之候也。
或雲:傷寒伏氣者,非也。
有雲少陰慢喉者,亦非也。
又雲疫疠爛喉者,更非也。
但初起有發熱與不發熱之别,有熱者重不熱者輕,即起初發熱,亦切不可發表,若認作外感發熱,用羌獨活、秦艽、荊芥之類,一經表散,而燥當更盛,其白腐愈蔓,其熱亦愈熾,鼻孔必轉塞不通,甚至音啞,打嗆氣喘等症俱作,而不可救矣。
張會稽曰:火得升散而愈熾。
沈金鳌曰:凡喉風諸症,總不宜發表,何況白腐之屬燥乎?是以發表與寒涼之品,毫不可犯,執認肺胃蘊熱,又兼風邪,必先表散以為層次治法,定然贻誤不淺。
即如牛蒡子、射幹、山豆根,本草雖載其能清利咽喉,解喉痛,桑白皮、黃芩瀉肺熱,桔梗開提肺竅,僵蠶解喉痹痛,以上諸品,皆系療咽喉要藥,惟白腐一症,最不相宜,倘妄用之,必變音啞打嗆氣喘而不救若執而不悟,複認為肺熱閉塞,再投麻黃、枇杷葉、石膏、犀角、羚羊角、馬兜鈴等味,即變胃爛發而斃矣。
至于喉科所論,攔定風熱,攻上不下之語,及用紫正散以角藥探吐,又有因未大解,遂用生大黃、玄明粉以下之,更速其死,是皆未探其源也。
凡症有寒熱虛實之别,惟有白腐一症,雖有寒熱屬實者絕少,而屬虛者多。
若初起見喉兩旁紅腫而後起白者屬實,中兼虛為易治,或誤用表散及吐下法,其症必淹纏日期,及至重用養陰而後得漸痊可。
若屬虛證,值陽明燥金之令而汗吐下三法及雄黃解毒丸、紫金錠等劫奪之劑,一經妄投,誠難救矣。
凡初起喉間不紅腫即有白腐,或濃或薄,或有如稠糊及發熱者,乃最重之候。
其源責在肺腎陰虛,其脈必浮數無力,手尖必冷,切不可投以表散及寒涼之品而治,法務須養陰清潤,始不緻誤。
總之,認定一燥字主治,乃活人心法也。
每見誤治者,必變音啞打嗆,鼻塞痰響,氣喘而殒,其為肺腎之屬可知。
知非肺胃風熱,外因之邪,益可知也。
或論既屬肺燥而緻,則喻嘉言之清燥救肺湯,與夫古方之瀉白散,最該對症,殊不知救肺湯中有石膏、枇杷葉、阿膠,乃清肺實之熱,其瀉白散系驅肺氣之逆而瀉氣之有餘,惟是白腐症,乃由肺虛感受燥氣而發,故此二方俱不相宜。
若果肺氣實者,無是患也。
且曆按是症,發于春秋二季,值天時亢陽之際居多,當炎暑夏令竟少而冬燥亦有之,總由燥金之為患。
然六氣之中,惟治燥最難,而況發于咽喉白腐之燥乎?當知此燥之為患,與他燥火諸症不同。
書雲:燥為六氣之一,肺金之本象也。
受熱則燥更從火化也。
燥在内則津少,煩渴在上則咽焦鼻幹,蓋金為生水之源,金被火爍,腎水失其源矣安得不五内炎蒸?髒腑燥烈,雖似有餘,實為不足。
經雲: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為痰厥。
可見上虛必虧于下,子母不能相生故也。
又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又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于燥。
馮楚瞻曰:涸者無水液也。
幹者,不滋潤也。
勁者,不和柔也。
皴者,皮膚啟裂也。
澀者如諸物濕,則滑澤,幹則澀滞,是皆爆金之化。
然燥之标由于風與火,而燥之本實根于脾與腎,蓋脾精不能轉輸,而陰精不能上奉,所以肺失化源,自見其象耳。
故幼稚本質,脾胃及腎不足,感燥氣而發是症也。
是以治宜生津養陰,滋潤為主,豈可妄施表散,而繼以寒涼者乎?稽之方書本無白腐之證,尚無是症論說,迩來患此者甚多,及至傳染難已。
猶之痘疹,漢建武以前,并無論到,至宋錢仲陽立說,相傳而今之白腐證,亦如痘疹,随時感召而發,此亦天氣懸殊之故也耶!惟是今時幼稚,禀受怯弱,嬌養柔脆,先天不足,腎陰未充者,恒居多數,錢氏獨具卓識,創論以六味,調治小兒,培陰以配陽,其義甚為深遠。
若小兒一患白腐,肺腎必然兩虛,生化之源遂失,水竭則腎涸,腎涸則下泉不鐘,而陽盛于上,其燥益熾,斯喉痹音啞痰結煩躁打嗆等證作矣。
書雲:肺為諸髒之華蓋,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咽主地氣,喉應天氣,屬幹金,為肺之系。
喉以納氣,故喉氣通于天,咽以納食,故咽氣通于地。
又肺開竅于鼻,肺氣通于鼻,鼻主天氣。
又精氣通于天,故值天時燥氣之令即從鼻入而肺先受之,輕則發咳不已,重則發為白腐之患也。
且肺為清肅之令,宜降而不宜升,況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凡肺氣充實者,故無是患也。
要知諸氣郁則肺氣必大虛,若泥于肺熱之說,投以升提及瀉利之劑,反從火化而燥愈熾亡,可立待耳。
是以桔梗一味,首在切忌,古人雖以甘桔湯治諸喉患,是取其宣肺之壅實,斷非指燥氣之喉症也。
今人不思其法,徒執此方為治喉要藥,殊不知是症非喉病也,乃肺燥發現于喉也,若泥以喉風諸藥治之,安得不誤蒼生者乎?第此症不易冒昧從事,務于喻氏及張氏《醫通》與馮氏《錦囊》所論燥症門條中參究而領會焉,庶幾無舛誤耳。
或曰:盡系六淫之氣為患,本屬不治之症。
又雲:真白腐症亦不可治。
假白腐可療,此掩飾之,詞混入聽聞之語耳。
凡病兼外因無不感于六氣,非獨白腐一症也。
若謂六淫之氣皆蘊蓄于内而發,則無是症,亦無是理也。
盍專指一燥字施治,則得之矣。
至于真假之辨,尤屬荒唐,惟有詐病為假,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為假,除此及真頭痛之外,病何真假之有哉?或分虛實言之,未嘗不可以實症白腐為易治,而虛白腐為難治是或一道焉。
有雲:白腐一症,責在君相二火,必須以瀉心平肝兼治,此臆度牽強之語,烏足以言醫!夫二火或發于咽喉他症者,尚有之,若執此以論白腐,則大謬矣,即謂二火為患,亦由腎水之不足,腎水之不足,則由肺金失生化之源也。
張戴人曰:識中标隻治本,治千人無一損,斯言也,安可忽諸!嘗見師心自用者,泥于君相二火,每縱用燈心、川連、龍膽草、犀角、羚羊角等味緻使夭枉者比比,而猶自矜,獨得之妙,終不悔誤,良可悲夫。
即近來患諸喉症亦由感燥者多,非獨白腐為然也。
臨症若不審辨,泥用風劑治之,輕則緻重,重則緻危,而不誤者鮮矣。
餘經治以來,每用清潤養陰法,獲效甚廣,遇用風藥者,間或有之,而家傳之紫正湯、辛烏散等方,則未嘗用及,奈屬實症甚稀,而陰常不足者恒多也。
王太仆雲: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斯義誠深妙哉!或問曰:所論白腐,由傷于燥,兼值肺腎不足,當禁用寒涼及辛散攻下等法,第見有用羌活、桂枝而愈者,有用防風、牛蒡子、荊芥、桔梗而效者,或用大黃、玄明粉而應者,或用川連、石膏、犀角而平者,複有用附子、幹姜乃痊者,此亦皆治喉之法,何其相懸之若是耶,誠哉問也。
凡症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原不可執一而論,其用辛溫表散,攻下發汗,清涼而愈者,俱是屬實之症,乃喉内紅腫有形而後起白腐之類,斷非咽間無形之白蔓延纏喉可比,而六氣之中,凡感受風寒暑濕與火之邪而發喉患者亦所時有,非止白腐傷于燥也。
其感受風寒暑濕,與火發諸喉腫而起白腐者,此即妄言假白腐證,易治是也。
至于傷燥及腎陰不足而發白腐者即其稱真白腐證,萬無一治是也。
如果白腐有真假之别,則經治之間,即當分真假立方才是,何得概泥一方而統治之耶?其間豈無虛實寒熱之别辨乎!試問究屬風熱實症之真,白腐不能治乎?抑屬肺腎陰虧之真,白腐不能治乎。
何嘗分别而言焉?然肺腎陰虧之白腐,既不知治法,又恥下問,乃固執自是之呆方,照尋常諸喉患療治,安得不誤蒼生者乎!趙養葵曰: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予獨曰水生金。
夫肺出氣也,腎納氣也,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
毋徒從事于肺,或壯水之主,或益火之源,肺向水中生矣。
唐笠三曰:水生金,乃金生水之對面,曰世人但知其一面,而不知又有彼一面也。
由是類推,而白腐之傷于肺燥,不亦宜乎!善悟者,當更得其旨矣。
論治 一是證輕者,微發于咽旁;重者,其白蔓于喉及喉管;至極重者,其白纏滿肺系,以及肺内皆有,非僅現形于喉部也。
是以打嗆音喑,鼻塞氣喘齊作,皆由白腐粘塞于内之故,所謂有諸内必形諸外者也。
試思辛溫表散,攻下寒涼等法,可施否乎?一經妄投,其白在内,浸淫愈甚,肺氣益虧,更速其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