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出家傳度儀
關燈
小
中
大
跪。
汝既圓道相,初入法門,自今已後,語默動靜,常須念道、念經、念師,名曰三寶,作汝皈依處所。
夫念道寶者,能制滅一切惡相。
猶金剛刀,無所不斷;猶如猛火,無所不燒。
念有二種:一念道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人間天上,三界特尊,是我歸依覆護之處。
二念法身,猶如虛空,圓滿清靜,即是真道,亦名真身,亦名道性,常以正念,無間餘心,是名念道。
其次念經寶者,有三種:洞真、洞玄,及以洞神,系心受持,常生信慕,存想不移,審知是法,是出世道,無他雜念,是名念經。
若知諸法本無文字,正觀實相,達其旨趣,亦名念經,是名善解念經之相。
其次念師寶。
師寶者,父也。
我若無師,不能得道,是故應當遠近随逐,心眼觀想,常在目前,不替須臾,無諸雜想,是名念師。
三念既已,當上報四恩:一天地恩,二國王恩,三生身父母恩,四師長恩。
次當下資三有;一資天徒,二資地徒,三資水徒。
汝當發大善心,晨香暮燈,誦經行道,於諸大道前,旛花果實,禮拜供養。
上願皇帝萬歲,家國太平。
次願生身父母、九祖先亡,幽顯沾恩,己身得道。
次願師尊長壽,法屬興隆。
次願十方信施,常蒙道蔭。
次願江山朋友,學道知音,早遂初心,光榮門族。
次當誘化一切有情,令於三清諸聖,結大善緣,或建宮觀,或造經像,或度出家法身,此乃自利利他,功德無量。
常須柔弱,不得剛強。
經雲:柔勝剛,弱勝強者是也。
凡朝禮時節,開靜即起,入靜即息。
對諸大衆,不得高聲,舉步安庠,慎勿粗行。
苟非病患,不得飲酒茹葷。
每遇齋筵,慎勿語笑,疊足端坐,令人天敬仰。
接見賓客,先自和顔,貧富貴賤,各随其心,方便應對,不得輕於貧賤,而奉富貴。
裙褐冠簡,鞋履襯袖,務在潔淨,勿要鮮華。
又不得殺一切物命,每見人殺,當須勸誘。
他人有短,慎勿言之,縱有陰私,亦勿舉讦。
若違此戒,身謝之後,永堕惡趣,餓鬼畜生,受諸苦報。
良朋善友,常須親近,兇徒惡黨,辄勿交遊。
又不得奉事鬼神,學諸邪法,不惟浼黩清靜之教,抑亦自招陰譴。
或登靈壇,或預經席,秉簡端謹,如對君父。
晝夜便旋,不得向北,當解裙褐,以就掩隈,仍避神祠,及諸尊貴,事已淨手,方拈法服。
忽見師長,及尊宿暖帽,方巾逍遙,急須撒去,罄折問訊。
常懷慈憫,拯濟危急,勿貪名利,勿畜貨财,勿攻異端,勿習幻術,勿舍吾教,妄親别法,勿生健羨,以破道心,此為修行之要也。
一動一靜,當依十事威儀,即無違科背律之譴。
汝既出家,紹隆教法,将入衆妙,與道合真。
當須屏去三惡,灑落六情,勸人忠孝,勸人樂善,不得陰謀,不得是非,不得讪謗,不得色欲,不得輕慢,不得以強淩弱,不得以勢欺人,不得竊盜三寶常住及諸尊像、衣冠服色,竊之,即眉須堕落,足跛手攣,死入寒泉,受種種苦報。
常孝順師尊,及汝父母。
見男官、女冠法身,遞相供養,勿生彼我,當異骨成親。
服飾售用,及諸五谷、蔬茹等物,常宜愛惜。
見男弟子、女弟子,常須演經化誘,入我法門,令悟重玄,朝禮聖真,五體投地。
侍奉師長,旦夕問安,出送入迎,稽首珍重。
持守清淨,恬淡無為,不以富貴聲利辄動身心,宜行陰德,以作今世、來生因果,冀遇神仙,證無上道。
且九先超度,乃在於汝;九先沈堕,乃在於汝。
汝當洗心刻意,注念無差,一切聖賢,靡不昭鑒。
今先參禮三師,誓依教戒。
次引新戒,禮三師。
禮經師。
列真雅诰,上聖綸言,蘊三洞之琅函,禮九天之金格;青囊紫笈,寶閣雲房,掌八千之靈篇,傳四萬之大劫。
既為道士,先奉經師。
凡所誦持,勿令穢觸。
當運至誠,參禮經師,三拜。
禮籍師。
玉箓高真,金符上聖,主八景之龍章鳳篆,藏三清之寶策瑤圖,衆聖靈音,諸天隐語。
凡為道士,須奉籍師。
每當佩箓行符,切在施功布德,當運至誠,參禮籍師,三拜。
禮度師。
化導真師,拔俗至聖。
蒙度之者,星冠月帔。
荷指之者,大戒沖科。
漸抛塵土之蹤,得遂神仙之列。
幸為道士,切奉度師。
永荷真休,常當信禮,當運至誠,參禮度師,三拜。
次十二願。
次學仙頌。
次回向念善。
次引新戒,禮大道功德。
次禮度師等。
太上出家傳度儀竟
汝既圓道相,初入法門,自今已後,語默動靜,常須念道、念經、念師,名曰三寶,作汝皈依處所。
夫念道寶者,能制滅一切惡相。
猶金剛刀,無所不斷;猶如猛火,無所不燒。
念有二種:一念道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人間天上,三界特尊,是我歸依覆護之處。
二念法身,猶如虛空,圓滿清靜,即是真道,亦名真身,亦名道性,常以正念,無間餘心,是名念道。
其次念經寶者,有三種:洞真、洞玄,及以洞神,系心受持,常生信慕,存想不移,審知是法,是出世道,無他雜念,是名念經。
若知諸法本無文字,正觀實相,達其旨趣,亦名念經,是名善解念經之相。
其次念師寶。
師寶者,父也。
我若無師,不能得道,是故應當遠近随逐,心眼觀想,常在目前,不替須臾,無諸雜想,是名念師。
三念既已,當上報四恩:一天地恩,二國王恩,三生身父母恩,四師長恩。
次當下資三有;一資天徒,二資地徒,三資水徒。
汝當發大善心,晨香暮燈,誦經行道,於諸大道前,旛花果實,禮拜供養。
上願皇帝萬歲,家國太平。
次願生身父母、九祖先亡,幽顯沾恩,己身得道。
次願師尊長壽,法屬興隆。
次願十方信施,常蒙道蔭。
次願江山朋友,學道知音,早遂初心,光榮門族。
次當誘化一切有情,令於三清諸聖,結大善緣,或建宮觀,或造經像,或度出家法身,此乃自利利他,功德無量。
常須柔弱,不得剛強。
經雲:柔勝剛,弱勝強者是也。
凡朝禮時節,開靜即起,入靜即息。
對諸大衆,不得高聲,舉步安庠,慎勿粗行。
苟非病患,不得飲酒茹葷。
每遇齋筵,慎勿語笑,疊足端坐,令人天敬仰。
接見賓客,先自和顔,貧富貴賤,各随其心,方便應對,不得輕於貧賤,而奉富貴。
裙褐冠簡,鞋履襯袖,務在潔淨,勿要鮮華。
又不得殺一切物命,每見人殺,當須勸誘。
他人有短,慎勿言之,縱有陰私,亦勿舉讦。
若違此戒,身謝之後,永堕惡趣,餓鬼畜生,受諸苦報。
良朋善友,常須親近,兇徒惡黨,辄勿交遊。
又不得奉事鬼神,學諸邪法,不惟浼黩清靜之教,抑亦自招陰譴。
或登靈壇,或預經席,秉簡端謹,如對君父。
晝夜便旋,不得向北,當解裙褐,以就掩隈,仍避神祠,及諸尊貴,事已淨手,方拈法服。
忽見師長,及尊宿暖帽,方巾逍遙,急須撒去,罄折問訊。
常懷慈憫,拯濟危急,勿貪名利,勿畜貨财,勿攻異端,勿習幻術,勿舍吾教,妄親别法,勿生健羨,以破道心,此為修行之要也。
一動一靜,當依十事威儀,即無違科背律之譴。
汝既出家,紹隆教法,将入衆妙,與道合真。
當須屏去三惡,灑落六情,勸人忠孝,勸人樂善,不得陰謀,不得是非,不得讪謗,不得色欲,不得輕慢,不得以強淩弱,不得以勢欺人,不得竊盜三寶常住及諸尊像、衣冠服色,竊之,即眉須堕落,足跛手攣,死入寒泉,受種種苦報。
常孝順師尊,及汝父母。
見男官、女冠法身,遞相供養,勿生彼我,當異骨成親。
服飾售用,及諸五谷、蔬茹等物,常宜愛惜。
見男弟子、女弟子,常須演經化誘,入我法門,令悟重玄,朝禮聖真,五體投地。
侍奉師長,旦夕問安,出送入迎,稽首珍重。
持守清淨,恬淡無為,不以富貴聲利辄動身心,宜行陰德,以作今世、來生因果,冀遇神仙,證無上道。
且九先超度,乃在於汝;九先沈堕,乃在於汝。
汝當洗心刻意,注念無差,一切聖賢,靡不昭鑒。
今先參禮三師,誓依教戒。
次引新戒,禮三師。
禮經師。
列真雅诰,上聖綸言,蘊三洞之琅函,禮九天之金格;青囊紫笈,寶閣雲房,掌八千之靈篇,傳四萬之大劫。
既為道士,先奉經師。
凡所誦持,勿令穢觸。
當運至誠,參禮經師,三拜。
禮籍師。
玉箓高真,金符上聖,主八景之龍章鳳篆,藏三清之寶策瑤圖,衆聖靈音,諸天隐語。
凡為道士,須奉籍師。
每當佩箓行符,切在施功布德,當運至誠,參禮籍師,三拜。
禮度師。
化導真師,拔俗至聖。
蒙度之者,星冠月帔。
荷指之者,大戒沖科。
漸抛塵土之蹤,得遂神仙之列。
幸為道士,切奉度師。
永荷真休,常當信禮,當運至誠,參禮度師,三拜。
次十二願。
次學仙頌。
次回向念善。
次引新戒,禮大道功德。
次禮度師等。
太上出家傳度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