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修真略儀
關燈
小
中
大
畢,鬼道三過,随文關氣握之,指節按十二辰,亦随其相生相克類例用之也。
諸步綱,起於三步九迹,是謂禹步,其來甚遠,而夏禹得之,因而傳世,非禹所作。
所以統三元九星、三極九宮,以應太陽大數。
其法:先舉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以亦象陰陽之會也。
踵小虛相,及勿使步闊狹失規矩。
當握固閉氣,實于太淵宮,□目,三臨目,叩齒存神,使四靈衛己,騎吏羅列,前後左右,五方五帝兵馬都本位。
北鬥覆頭,鬥杓在前,指其方常,背建擊破也。
步九迹竟,閉氣卻退,複本迹又進,是為三支,即左轉身,都遣神氣綱目,直如本意,攻患害除遣。
衆事行用訖,卻閉目存神,調氣歸息于太淵宮,當咽液九過。
其禁勑符水等,請五方五帝真氣,如常言真師曰:先習五氣一年,乃習三步九迹星綱,一年無差,然後行諸禁法随意,克中如神也。
能清慎守道,久久飛仙度世。
古人真仙聖王,皆得之以佐世治俗。
但世傳不真,妄生穿鑿,惟按此行之,乃見其驗。
先師雲:三步九迹,如既濟卦,得星綱真訣,又須修習五帝之氣,及握固掌訣,始合其宜,是以通徹真原也。
若但受持符圖寶箓,不得師傳修用之門,終不獲靈驗,一如箓文。
不爾,且謂尊奉供養而已。
為之善緣,用資來業者。
右已上五法,受氣、行氣訣、禹步、星綱,及掌訣。
真師曰:有道之士,得佩受修奉諸天内音、靈寶真文、赤書玉訣、八景天書,煉真秘道,修服老君六甲符、靈寶五符、五嶽真形圖、三皇内文、西嶽公禁山等符箓,一一依科,宜受持存修。
不怠者,便得煉形易骨,坐在立亡,位為洞玄上真之任也。
箓中行事訣,各具本文,并在師傳,付别有要妙。
修持洞玄部竟,神真感應,得參上清諸法心 上清箓二十四階 太極左真人曲素訣辭,一名九天鳳氣玄丘太真書箓,三天正法箓,上皇玉箓,龜山元箓,飛行三界箓,飛行羽章箓,三元玉檢箓,上元檢天大箓,下元檢地玉箓,中元檢仙真書箓,上清檢人仙箓,靈飛六甲箓,靈飛六甲内思箓,六甲素奏丹符箓,元始玉皇譜箓,太微黃書九天八箓,太微天帝君金虎真符箓,太上神虎玉籛,八威召龍箓,河圖寶箓,太上八景晨圖箓,豁落七元真符,一名帝君威靈箓,流金火鈴箓,攝山精圖箓。
上清洞真諸券 紫紋交帶,白絞交帶,回車畢道。
右已前上清部,是為洞真。
此略述師傳,以陳梗槩。
其受法諜經诰,具奉道科也。
夫三洞六科,總六十階。
及三洞真經,共計一十八萬億三千一百八十卷。
今此世綿曆劫運,兇災彌流,仙曹代遷,洞府收隐,存世者鮮。
又為世間傳寫,文篆錯謬,或僞加删定,随俗造作,以要名勢,資求财賄。
先師代代修定文儀,亦不能要其準的。
所以爾者,由其世教之疑,情僞之異也。
吾又安知三界内外,諸天世間,既有文字言教,亦因事迹而遷乎?今當随世所傳,以其天書靈文,信質于道。
但當平等一心,仁孝一切,斷情去欲,清虛無為,事付至公,理歸至當,洞達無礙,不滞有無,是為洞真之要旨也。
修寫經箓訣 真師雲:至誠感神,精誠必應。
世間受經箓,多不合儀,則又師傳鹵莽,而修奉懈怠,或謂道箓不靈,神仙無效,斯自咎矣。
先師寫經箓儀範,别有一卷,今且略述其要。
買紙素丹青、筆墨工用等物,皆當合道,貴其本之所來,不得與人乖争,言利宜之。
情必虛懷潤物,清靜護慎,精意修理,勿得穢雜雞犬異類,及婦人目視。
既齋沐經月餘,别處一靖室,東向開小總,常燒香於左右,施案敷本文,嚴整衣冠,心存玄師,密啟其意,調氣染筆,依儀篆寫丹青。
所用切忌牛皮膠,即靈氣不降也。
當用鹿角膠,和少乳頭香,即得不脫,以素以紙,其揆一也。
箓卷上下,長九寸,以法太陽之大數。
欄頭上下,朱郭,凡九分,上法九天,下法九地。
其上下朱郭,以法丹元之氣,謂赤書玉文,至陽之色象,以破邪陰也。
上下朱郭,各一分,以法一氣之周布也。
欄頭上下,皆雙界,不得隙絕不均,所以法四時也,上法春夏,下法秋冬。
其行,長七寸,以法七政也。
行闊五分,以法五行。
若楷隸字數,每行不過二十字,要令調而勻,不得懸生露死,謂死字不居行首,生字不在行下,當度其行間。
若弟子名号,宜甚謹細,亦勿使居行之首也。
此其法則,不可不審。
至符篆圖畫,務令均勻得所,以畫箓文,在其精詳,用意為之。
每階未近軸,留三行,署監度、保舉、度師等三師法位姓名。
其裝飾标軸,宜适豐儉,随力所辦,務在嚴潔,勿為分外,妄生憂慮。
其質信等物,及符闆緘囊,皆先備拟,一依科儀。
所說修寫都畢,随部入函盛之,封題如法。
晨夕焚香於靜室,勿使雜觸。
至受法齋辰,師當啟授如儀。
正一修真略儀竟
諸步綱,起於三步九迹,是謂禹步,其來甚遠,而夏禹得之,因而傳世,非禹所作。
所以統三元九星、三極九宮,以應太陽大數。
其法:先舉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以亦象陰陽之會也。
踵小虛相,及勿使步闊狹失規矩。
當握固閉氣,實于太淵宮,□目,三臨目,叩齒存神,使四靈衛己,騎吏羅列,前後左右,五方五帝兵馬都本位。
北鬥覆頭,鬥杓在前,指其方常,背建擊破也。
步九迹竟,閉氣卻退,複本迹又進,是為三支,即左轉身,都遣神氣綱目,直如本意,攻患害除遣。
衆事行用訖,卻閉目存神,調氣歸息于太淵宮,當咽液九過。
其禁勑符水等,請五方五帝真氣,如常言真師曰:先習五氣一年,乃習三步九迹星綱,一年無差,然後行諸禁法随意,克中如神也。
能清慎守道,久久飛仙度世。
古人真仙聖王,皆得之以佐世治俗。
但世傳不真,妄生穿鑿,惟按此行之,乃見其驗。
先師雲:三步九迹,如既濟卦,得星綱真訣,又須修習五帝之氣,及握固掌訣,始合其宜,是以通徹真原也。
若但受持符圖寶箓,不得師傳修用之門,終不獲靈驗,一如箓文。
不爾,且謂尊奉供養而已。
為之善緣,用資來業者。
右已上五法,受氣、行氣訣、禹步、星綱,及掌訣。
真師曰:有道之士,得佩受修奉諸天内音、靈寶真文、赤書玉訣、八景天書,煉真秘道,修服老君六甲符、靈寶五符、五嶽真形圖、三皇内文、西嶽公禁山等符箓,一一依科,宜受持存修。
不怠者,便得煉形易骨,坐在立亡,位為洞玄上真之任也。
箓中行事訣,各具本文,并在師傳,付别有要妙。
修持洞玄部竟,神真感應,得參上清諸法心 上清箓二十四階 太極左真人曲素訣辭,一名九天鳳氣玄丘太真書箓,三天正法箓,上皇玉箓,龜山元箓,飛行三界箓,飛行羽章箓,三元玉檢箓,上元檢天大箓,下元檢地玉箓,中元檢仙真書箓,上清檢人仙箓,靈飛六甲箓,靈飛六甲内思箓,六甲素奏丹符箓,元始玉皇譜箓,太微黃書九天八箓,太微天帝君金虎真符箓,太上神虎玉籛,八威召龍箓,河圖寶箓,太上八景晨圖箓,豁落七元真符,一名帝君威靈箓,流金火鈴箓,攝山精圖箓。
上清洞真諸券 紫紋交帶,白絞交帶,回車畢道。
右已前上清部,是為洞真。
此略述師傳,以陳梗槩。
其受法諜經诰,具奉道科也。
夫三洞六科,總六十階。
及三洞真經,共計一十八萬億三千一百八十卷。
今此世綿曆劫運,兇災彌流,仙曹代遷,洞府收隐,存世者鮮。
又為世間傳寫,文篆錯謬,或僞加删定,随俗造作,以要名勢,資求财賄。
先師代代修定文儀,亦不能要其準的。
所以爾者,由其世教之疑,情僞之異也。
吾又安知三界内外,諸天世間,既有文字言教,亦因事迹而遷乎?今當随世所傳,以其天書靈文,信質于道。
但當平等一心,仁孝一切,斷情去欲,清虛無為,事付至公,理歸至當,洞達無礙,不滞有無,是為洞真之要旨也。
修寫經箓訣 真師雲:至誠感神,精誠必應。
世間受經箓,多不合儀,則又師傳鹵莽,而修奉懈怠,或謂道箓不靈,神仙無效,斯自咎矣。
先師寫經箓儀範,别有一卷,今且略述其要。
買紙素丹青、筆墨工用等物,皆當合道,貴其本之所來,不得與人乖争,言利宜之。
情必虛懷潤物,清靜護慎,精意修理,勿得穢雜雞犬異類,及婦人目視。
既齋沐經月餘,别處一靖室,東向開小總,常燒香於左右,施案敷本文,嚴整衣冠,心存玄師,密啟其意,調氣染筆,依儀篆寫丹青。
所用切忌牛皮膠,即靈氣不降也。
當用鹿角膠,和少乳頭香,即得不脫,以素以紙,其揆一也。
箓卷上下,長九寸,以法太陽之大數。
欄頭上下,朱郭,凡九分,上法九天,下法九地。
其上下朱郭,以法丹元之氣,謂赤書玉文,至陽之色象,以破邪陰也。
上下朱郭,各一分,以法一氣之周布也。
欄頭上下,皆雙界,不得隙絕不均,所以法四時也,上法春夏,下法秋冬。
其行,長七寸,以法七政也。
行闊五分,以法五行。
若楷隸字數,每行不過二十字,要令調而勻,不得懸生露死,謂死字不居行首,生字不在行下,當度其行間。
若弟子名号,宜甚謹細,亦勿使居行之首也。
此其法則,不可不審。
至符篆圖畫,務令均勻得所,以畫箓文,在其精詳,用意為之。
每階未近軸,留三行,署監度、保舉、度師等三師法位姓名。
其裝飾标軸,宜适豐儉,随力所辦,務在嚴潔,勿為分外,妄生憂慮。
其質信等物,及符闆緘囊,皆先備拟,一依科儀。
所說修寫都畢,随部入函盛之,封題如法。
晨夕焚香於靜室,勿使雜觸。
至受法齋辰,師當啟授如儀。
正一修真略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