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真戒律
關燈
小
中
大
崑陽子王常月著
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門。
不問道俗。
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
三洞戒文。
供養大道尊像。
表通都天糾察王天君。
請祈盟證受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
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
第二皈神。
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
第三皈命。
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天尊曰。
三皈依戒者。
天地之樞紐。
神仙之根基。
發行之初門。
建心之元兆。
運氣含靈。
冥真入理。
包羅有象。
朕形無外。
持之者。
天地神明慶快。
心智耳目開張。
萬物敬畏。
六腑和樂。
眾真衛護羣生。
父母長世不遺。
人身交泰。
三皈依竟。
乃受太上老君所命積功歸根五戒。
一者不得殺生。
二者不得葷酒。
三者不得口是心非。
四者不得偷盜。
五者不得邪淫。
凡能持此五戒。
精進無虞者。
益算延齡。
天神護佑。
永脫五刑之苦。
世世不失人身。
既受太上老君所命。
積功歸根五戒。
每日早晨焚香誦。
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護國佑民延生保命真經。
接念。
太上感應篇。
逐日演誦。
校正自己身心有無所犯。
每誦經篇一句。
則反思曰我能受得否。
我能不行否。
如此勇往精進。
言行不苟。
三皈不犯。
五戒無虞。
煆煉百日。
惡念盡消。
器皿已淨。
方許受虛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
第一戒者。
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
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第二戒者。
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已。
當行陰德廣濟羣生。
第三戒者。
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
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四戒者。
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炁。
當守真操使無缺犯。
第五戒者。
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
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
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
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
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
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八戒者。
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
當行節儉惠卹貧窮。
第九戒者。
不得交遊非賢居處雜穢。
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十戒者。
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
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既受初真十戒以證真人之果。
更猛勇精進持守。
言行毫無過犯。
方許再受太上老君所命中極三百大戒。
若隻口誦心違。
言清行濁。
或始勤終怠。
半途而廢。
名曰故知故犯。
其罪尤重。
愈不可悔。
永墮沉淪。
女青天律無情。
即太上復出亦不能救汝。
學道仙子思之慎之。
行持總說 出家在家。
入戒四眾人等。
領受戒法後。
各當定志凝神。
起大堅固。
如崑崙山一般不能搖動。
如金剛石一樣不能磨滅。
專緻一心。
勿生雜念。
夜半行持。
神明來合我身。
過中不昧。
鬼氣不能入竅。
行一善。
心定神安。
行十善。
精神健爽。
二十善。
不生疾病。
三十善。
所求如願。
四十善。
門戶興隆。
五十善。
子孫昌盛。
六十善。
化難成祥。
七十善。
神明擁護。
八十善。
地利人和。
九十善。
人中殊勝。
一百善。
三氣合身。
二百善。
德澤揚溢於天下。
三百善轉輪得大富身。
四百善。
轉輪得大貴身。
五六百善。
轉輪得大福壽身。
七百善。
轉輪得大忠身。
八百善。
轉輪得大孝身。
九百善。
轉輪得大慧身。
一千善。
轉輪得聖王神仙之報身。
倘若恣情縱慾。
有一惡。
魂夢不安。
有十惡。
人皆憎棄。
二十惡。
身多疾病。
三十惡。
所求不諧。
四十惡。
轗軻衰耗。
五十惡。
家口離散。
六十惡。
非禍橫生。
七十惡。
鬼魔來侵。
八十惡。
有水火災害。
九十惡。
來生短命。
一百惡。
天曹執戮。
果能運平等之心。
行精密妙行。
一戒不違。
一律不犯。
不肯為惡而生。
寧可守善而死。
此等戒子是名大道清信弟子。
萬魔拱衛。
諸天保度。
四天帝王領司邏十部。
皆駕飛雲綠軿浮空而下。
觀察戒子妙行。
雖功行未圓。
亦必逆注種名於靈圖仙籍也。
有等不畏天條。
不勤戒律者。
粧撰規模。
不修真際。
即有女青考律。
量罪輕重。
滅其祿算。
有餘未盡者。
殃及後世。
劫劫相仍不能解脫也。
入戒要規 一受天仙戒者。
稱妙道師。
中極戒者。
稱妙德師。
初真戒者稱妙行師。
同戒晚輩者稱同衣。
上座稱先覺師。
入臘領受天仙戒者。
持道德經一百日。
每於寅刻。
信禮十方。
共十拜。
子午二時靜坐。
內觀不關人事。
緻三業清靜。
中極戒者。
每日巳刻。
先禮足律師。
然後起拜朝天懺。
併靈寶大懺。
共一百日。
懺畢止靜。
初真戒者。
每日巳刻先禮足律師。
然後起拜宥罪法懺一百日。
懺畢止靜已。
上領戒入臘。
如違者女青以逆律緻罪。
又百日禁足不得出外。
應供不得出外。
誦經過百日。
不忌又與事物交接。
忍辱仁柔不得辯論是非。
舉止動靜小心精密。
每逢戊日與同戒者或先覺師。
進修德業。
或講論道德南華文始譚子黃庭等經。
並諸家道典。
熟讀一卷。
主吏計功十倍。
講明一卷。
主吏計功百倍。
凡入戒者。
以端重自持。
行上妙威儀行。
上妙觀相。
戒神自來擁護。
四眾自然起敬也。
故端形不招屈影。
而直影自見。
和聲不須追響。
而順響自至。
一繩床。
子午二時展規於床上盤膝靜坐。
手不指點。
足不伸縮。
口不多言。
目不神露。
頭不低身不屈。
俗家床炕不得坐臥。
有人禮拜三不起身。
一打坐不起。
二看經不起。
三受齋不起。
當
不問道俗。
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
三洞戒文。
供養大道尊像。
表通都天糾察王天君。
請祈盟證受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
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
第二皈神。
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
第三皈命。
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天尊曰。
三皈依戒者。
天地之樞紐。
神仙之根基。
發行之初門。
建心之元兆。
運氣含靈。
冥真入理。
包羅有象。
朕形無外。
持之者。
天地神明慶快。
心智耳目開張。
萬物敬畏。
六腑和樂。
眾真衛護羣生。
父母長世不遺。
人身交泰。
三皈依竟。
乃受太上老君所命積功歸根五戒。
一者不得殺生。
二者不得葷酒。
三者不得口是心非。
四者不得偷盜。
五者不得邪淫。
凡能持此五戒。
精進無虞者。
益算延齡。
天神護佑。
永脫五刑之苦。
世世不失人身。
既受太上老君所命。
積功歸根五戒。
每日早晨焚香誦。
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護國佑民延生保命真經。
接念。
太上感應篇。
逐日演誦。
校正自己身心有無所犯。
每誦經篇一句。
則反思曰我能受得否。
我能不行否。
如此勇往精進。
言行不苟。
三皈不犯。
五戒無虞。
煆煉百日。
惡念盡消。
器皿已淨。
方許受虛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
第一戒者。
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
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第二戒者。
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已。
當行陰德廣濟羣生。
第三戒者。
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
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四戒者。
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炁。
當守真操使無缺犯。
第五戒者。
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
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
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
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
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
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八戒者。
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
當行節儉惠卹貧窮。
第九戒者。
不得交遊非賢居處雜穢。
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十戒者。
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
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既受初真十戒以證真人之果。
更猛勇精進持守。
言行毫無過犯。
方許再受太上老君所命中極三百大戒。
若隻口誦心違。
言清行濁。
或始勤終怠。
半途而廢。
名曰故知故犯。
其罪尤重。
愈不可悔。
永墮沉淪。
女青天律無情。
即太上復出亦不能救汝。
學道仙子思之慎之。
行持總說 出家在家。
入戒四眾人等。
領受戒法後。
各當定志凝神。
起大堅固。
如崑崙山一般不能搖動。
如金剛石一樣不能磨滅。
專緻一心。
勿生雜念。
夜半行持。
神明來合我身。
過中不昧。
鬼氣不能入竅。
行一善。
心定神安。
行十善。
精神健爽。
二十善。
不生疾病。
三十善。
所求如願。
四十善。
門戶興隆。
五十善。
子孫昌盛。
六十善。
化難成祥。
七十善。
神明擁護。
八十善。
地利人和。
九十善。
人中殊勝。
一百善。
三氣合身。
二百善。
德澤揚溢於天下。
三百善轉輪得大富身。
四百善。
轉輪得大貴身。
五六百善。
轉輪得大福壽身。
七百善。
轉輪得大忠身。
八百善。
轉輪得大孝身。
九百善。
轉輪得大慧身。
一千善。
轉輪得聖王神仙之報身。
倘若恣情縱慾。
有一惡。
魂夢不安。
有十惡。
人皆憎棄。
二十惡。
身多疾病。
三十惡。
所求不諧。
四十惡。
轗軻衰耗。
五十惡。
家口離散。
六十惡。
非禍橫生。
七十惡。
鬼魔來侵。
八十惡。
有水火災害。
九十惡。
來生短命。
一百惡。
天曹執戮。
果能運平等之心。
行精密妙行。
一戒不違。
一律不犯。
不肯為惡而生。
寧可守善而死。
此等戒子是名大道清信弟子。
萬魔拱衛。
諸天保度。
四天帝王領司邏十部。
皆駕飛雲綠軿浮空而下。
觀察戒子妙行。
雖功行未圓。
亦必逆注種名於靈圖仙籍也。
有等不畏天條。
不勤戒律者。
粧撰規模。
不修真際。
即有女青考律。
量罪輕重。
滅其祿算。
有餘未盡者。
殃及後世。
劫劫相仍不能解脫也。
入戒要規 一受天仙戒者。
稱妙道師。
中極戒者。
稱妙德師。
初真戒者稱妙行師。
同戒晚輩者稱同衣。
上座稱先覺師。
入臘領受天仙戒者。
持道德經一百日。
每於寅刻。
信禮十方。
共十拜。
子午二時靜坐。
內觀不關人事。
緻三業清靜。
中極戒者。
每日巳刻。
先禮足律師。
然後起拜朝天懺。
併靈寶大懺。
共一百日。
懺畢止靜。
初真戒者。
每日巳刻先禮足律師。
然後起拜宥罪法懺一百日。
懺畢止靜已。
上領戒入臘。
如違者女青以逆律緻罪。
又百日禁足不得出外。
應供不得出外。
誦經過百日。
不忌又與事物交接。
忍辱仁柔不得辯論是非。
舉止動靜小心精密。
每逢戊日與同戒者或先覺師。
進修德業。
或講論道德南華文始譚子黃庭等經。
並諸家道典。
熟讀一卷。
主吏計功十倍。
講明一卷。
主吏計功百倍。
凡入戒者。
以端重自持。
行上妙威儀行。
上妙觀相。
戒神自來擁護。
四眾自然起敬也。
故端形不招屈影。
而直影自見。
和聲不須追響。
而順響自至。
一繩床。
子午二時展規於床上盤膝靜坐。
手不指點。
足不伸縮。
口不多言。
目不神露。
頭不低身不屈。
俗家床炕不得坐臥。
有人禮拜三不起身。
一打坐不起。
二看經不起。
三受齋不起。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