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說卦傳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手觀之,拇,陽也;餘指,陰也。
指節三,陰中之陽;拇節二,陽中之陰。
指動而掌止,止者在上,動者在下。
止者,運動者止,艮也。
自臂觀之,手也,臂也,肱也,三也。
肱屬乎上而止,臂指用乎下而動。
止者役動,動者從之。
艮也。
肱臂奇而指數偶,亦艮也。
手之有肱,亦猶股之有腓,故股在上則二為腓,巽為股,随足巽也。
雷風相與也。
坎為耳,陽陷乎陰也。
輪偶者,陰也。
竅奇者,坎中之陽也。
精脫者瞆,水竭則槁。
耳目通竅者,水火相逮也。
離陰麗乎陽也。
實者,陽也。
陽中有陰,故 白。
虛者陰也,陰中有陽,故睛黑目白,其坎離之交乎?精竭者目盲,離火無所麗也。
離為日,寐者神栖于心,其日昃乎?寤者神見于目,其日出乎?故寐者形閉,坤之阖也。
寤者形開,乾之辟也。
一阖一辟,目瞑耳聽。
坎離相代,晝夜之道,唯善用者能達耳目于外,唯善養者能反耳目于内。
太玄以一六為耳,二七為目。
一六水也。
二七火也。
兌為口說也。
鄭康成曰:上開似口。
艮為??。
口??通氣,山澤通也。
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
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将說天地生萬物而言人者,天地之性,人為貴,萬物皆備于人也。
乾,天也,為陰之父。
坤,地也,為陽之母。
揲蓍者,一爻三揲,三爻而八卦具。
故捜于坤策,一索而得陽者,謂之長男;再索而得陽者,謂之中男;三索而得陽者,謂之少男。
捜于乾策,一索而得陰者,謂之長女;再索而得陰者,謂之中女;三索而得陰者,謂之少女。
萬物,分天地也;男女,分萬物也。
察乎此,則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同體。
是故聖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伐一草木,殺一禽獸,非其時謂之不孝。
納甲之說,乾納甲壬,始于子;坤納乙癸,始于未。
震納庚子,子代父也。
坎納戊寅,艮納丙辰,左行以順父,循父道也。
巽納辛醜,離納巳夘,兌納丁巳,右行以向母,從母教也。
三女配男,夫婦之義,天地之性,人之大倫,實告之矣。
太玄準之,以一摹、二摹、三摹,摹亦捜也。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駮馬,為木果 說重卦别象也。
六爻變化,其象豈能盡摹哉。
此九例也,智者觸類而長矣。
易言天者,皆乾也。
天位者,中正也。
又曰帝位。
天德者,剛也。
天道者,其行以正也。
天之神者,陰陽合一也。
天則者,不可過也。
天行者,終則有始也,反複其道也,消息盈虛也。
三者一也。
天文者,艮離也。
天命者,乾巽也。
天衢者,艮反震也。
天寵者,君澤加也。
天險者,坎在上也。
天佑者,天助也。
天下者,乾下也。
或乾爻降于下也。
曰在,曰統,曰禦,曰先後,曰奉,曰承,曰順,曰應,曰麗,各以其卦爻變化言之。
天或謂之帝,言工宰也。
推而上謂之上帝。
乾又為大人、聖人、賢人、君子。
大人者,盡天之體也。
誠者,天之道。
聖人至誠以盡天,誠則化,化則莫知其然,謂之神。
故觀之九五,天之神道,聖人以神道設教,同象君子,通言之也。
或問:天有形乎?曰:天,積陽也,氣也。
易曰:日月麗乎天,百榖草木麗乎土。
日月附麗乎天,亦若百榖草木之麗乎土。
天果有質欤?日月之行,或遲或速,奔星上下前後,或卑或高,不得自如。
莊周曰: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視下也,亦若是而已。
列禦寇曰:日月星辰,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郄萌曰:天了無質。
鄭康成曰:天清明無形。
或曰:星隕石,何也?曰:光耀既散,氣凝為石,如人之精神既散,形亦剛強矣。
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成形者皆地也,為圜者,渾淪無端,周而複始也。
曾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故得乎天者皆圜。
既濟之初九,未濟之九二,坎變乾為輪是也。
不特其形也,晝夜不窮,死生無際,非天道之行乎。
五者君之位,得位居中,發号令于天下曰大君。
在家人父母位曰嚴君,在歸妹帝女之位曰小君。
自娣言之則君也。
乾為六子,父乾爻往矣。
為考,考之上為祖,配為妣,異體别家,分而同焉。
為宗。
乾居九五之位,則為君,而父也,考也,祖也,宗也,通上下言之。
自天子至于庶人一也。
太玄孫,二曾孫,三仍孫,四子,五已身,六父,七祖,八曾祖父,九高祖父。
亦以世數言之。
乾剛之不變者為玉,變者為金。
益之三以上九為圭。
鼎之上以九三為玉,言其不變也。
蒙之金夫臨,初之上也,亦屯之初也。
訟之鞶帶,上九之三也。
噬嗑金矢,四之五也。
六五黃金,五之上也。
姤之金杘,二之初也。
鼎之金铉,五之二也。
言其變也。
乾艮同類,故石攻玉則解。
乾離同體,故金火守則流。
京房以乾兌配金兌,正秋。
亦九五爻也。
太玄以二八為金,為環佩,為重寶,為扣器,以一六為水。
為玉者,六即乾也。
玉有水,玉水得乾氣乎?為寒者,坤交乾也。
陰至亥成坤。
戌亥,乾位。
九月寒露,十月立冬小寒,十一月大寒。
露,坤氣也。
雲徂雨流而露,無所不至。
坤也。
黃帝書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此寒之驗也。
邵雍曰:月為寒。
二陰一陽。
陽不足也。
坎為水為月。
故水寒。
或曰。
井五月卦。
九五寒泉洌。
何也。
曰。
井之九五。
即泰乾初九甲子爻也。
子坎位也。
坎交泰坤也。
陽溫陰寒。
乾陽而寒者。
陰陽相薄。
十一月陽氣生于下。
以其陰不足也。
故井泉溫。
五月陰氣生于下。
以其陽不足也,故井泉寒。
又為冰者,坎交乾也。
乾,西北方之卦。
十月水始冰,地始凍,水不冰,則為陰負陽勝。
十月乾陽,宜不足也。
乾,剛金也,故水凝而堅,則陰勝。
坤初六一陰生,至上六,十月亥位,坎交乾。
邵雍曰:水遇寒則結,遇火則竭,從所勝也。
赤,陽色也。
陽始于子,坎中之陽。
故坎為赤。
極于巳,純乾也。
故乾為大赤。
乾者,日在嵎中。
月在望。
歲在四月時也。
困九二。
坎為赤。
二交巽五為赤绂。
又為朱者。
朱。
赤黃色。
詩。
朱芾斯皇。
毛公曰。
黃朱。
染绛者。
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赪,三入謂之??,四入謂之朱。
??。
黃赤也。
小爾雅曰。
彤騂赪韫赤也。
然則縓??朱皆赤。
而朱比赤為黃。
比縓??為異耳。
故困九五下交二坎離易巽為朱绂。
離坤黃也。
乾陽得位為良馬。
陰消陽為老馬。
為瘠馬。
鄭康成曰。
九骨為陽 為陰。
孔穎達曰。
骨多也。
駮馬玄黃也。
乾變離也。
駮食虎者。
兌變乾也。
郭璞筮遇乾之離曰:骅骝綠耳。
遂玄黃于坎離艮曰:其于木者,交巽木也。
于乾曰為木果者,巽艮之陽皆乾也。
艮為果者,木之陽止于果,果成則降,降而反生震者,艮之反震陽亦乾也。
秦漢之際,易亡說卦。
孝宣帝時,河内女子發老屋,得說卦古文老子。
至後漢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
按集解,坎為狐。
子夏傳曰:坎稱小狐。
孟喜曰:坎,穴也,狐穴居。
王肅曰:坎為水,為險,為隐伏。
物之在險穴居隐伏往來水間者,狐也。
子夏時,坎為狐。
孟喜、王肅止随傳解釋,不見全書。
蓋秦漢之際亡之矣。
今考之六十四卦,其說若印圈鑰合,非後儒所能增也。
故校證其誤而并釋之,以俟後之知者。
為龍,乾體坤,自震息之成乾,故乾為龍。
坤體乾,剝乾成坤,陰極生陽,為複震也。
故坤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坎為血,震為玄黃,為直,乾其動也直。
巽為繩,直者,亦乾之直也。
為衣,乾在上為衣,坤在下為裳。
太玄曰:垂绡為衣,襞幅為裳。
垂绡,奇也。
襞幅,偶也。
訟之帶,歸妹之袂,既濟之衣,袽皆乾也。
困之绂,既濟之??,皆坤也。
古者衣裳相連,乾坤相依,君臣上下同體也。
至秦始取女之衣裳。
離之為言者,震聲兌口,聲出于口也。
所以能言者,出于乾陽也。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釡,為吝啬,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衆,為柄,其于地也為黑。
易凡言地者,皆坤也。
乾坤皆言天地者,陰陽相根,動靜相資,形氣相應,有一則有二,有乾則有坤。
邵雍曰:天依形,地附氣。
其形有涯,其氣無涯。
張載曰:地在氣中。
黃帝書曰:地在太虛之中,大氣舉之,天地未始相離也。
明夷日在地中,則地在氣中可知。
或曰:師地中有水,而渤海之東有歸墟焉,其下無砥水,豈氣乎。
曰:黃帝書,天在地外,水在天外,表裡皆水,兩儀運轉,乘氣而浮,載水而行。
考之天西河中九星曰鈎星。
鈎星伸則地動者,以水動也。
辰星色黃而小,則地大動,土勝水也。
鈎钤者,天之管龠,鈎钤坼則地動者,天之管龠動也。
以此三者觀之,水土動則地動,地動則天動,地非乘氣載水乎?氣無涯,水亦無涯,水亦氣也。
坤又為邑,為邦國。
天子建邦,諸侯有國,大夫受邑,分土也。
邑,内也,故以下卦言之。
諸侯四也,下兼卿大夫士,邦對國,則邦為王國,五王位,諸侯承之。
通言之,邦國一也。
坤又為城,為墉牆,謂之墉。
城,墉之大者,震足艮手築之,巽繩縮之,掘地為澤,土自下升者,城也。
積土在内外之際,設險可入者,墉也。
又為泥、為甃,坎水坤土,汨之為泥,土水合而火之為甓。
以甓修井為甃。
乾為父,則坤為母。
乾為祖,則坤為妣。
坤得尊位,母也。
王動成乾,為王母。
王母,尊祖王妣也。
五尊位在家人,乾父居五,則坤母居四,尊無二上也。
麻舒葛曰布。
巽為草,以坤陰不變者為布。
巽離為絲,以坤陰變陽者為帛。
贲六五束帛戋戋。
上九變五,巽,離也,坤陰變陽也。
坤為帛,束帛五兩,天九地十之數,布帛兩兩相偶。
五尺謂之量,倍量謂之丈,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匹。
釡有範金者,有合土者。
其象有腹有耳無足,皆自坤變。
坤為土為腹。
家人者遁。
四之初變艮坤六二有坤腹坎耳。
坎水離火巽木以釡亨饪之象。
離為中女,故曰在中饋。
郭璞筮豫之解。
六二變坤,有坎離曰釡之象。
遇大有之旅。
初九、九二變乾成艮,坤兌為金為澤,有離火而無耳。
曰金之祥,非釡也。
或曰:鼎何以取于坤?曰:鼎自遁五之二巽變艮,坤,器之有腹者也,而又有足耳。
铉以木巽火坎水亨之,故曰鼎象也。
易言吝者十二卦十三爻,陽爻居三,鹹之九三從上六,故往吝。
恒之九三趨上六,故可貞而吝。
姤之上九居陰,故吝。
其餘可往而不往,可動而不動,可變而不變,坤陰也。
亦有知其不可以往為吝者,屯六三是也。
然則坤之吝啬,顧用之如何耳,故曰憂悔吝者存乎介。
乾獨陽也,坤陰均之寒均暑,夜均晝,君子而有小人,然後上下内外适得其平。
故小者亨,則曰既濟。
而小大相過,皆謂之過。
為子。
母牛者,坤交離也。
坤為牛為腹,離為大腹。
京房既濟之初九變曰博牛,言以牸牛博犢也。
洞林明夷之既濟曰:當有牛生一子。
蓋坤變坎,坎為子。
三至五互有離四者。
坤之醜爻。
醜亦牛也。
離畜牝牛者。
母也。
大畜艮坤之初為童牛者。
子也。
太玄以上為犢。
地方而載輿也。
坎内陽外陰。
陽實而直。
陰虛而曲。
内實毂也。
外虛。
穿也。
内直。
輻也。
外曲。
牙也。
一實一虛。
周流無窮。
輪也。
有輿有輪而乘其上曰車。
贲初九是也。
自上視之,有輪有輿而居其中亦曰車。
睽上九視六三。
困九四視九二是也。
或曰乘。
解六三是也。
有輿無輪止曰輿。
大畜九二九三是也。
有輿有輪而爻當輿。
睽六三是也。
坤爻變乾陽為大,則曰大輿。
有輿有輪。
或爻在輪下。
或當輪止,曰輪既,濟初九、未濟九二是也。
曰輹者,坤震也。
震之陽爻在坤下,為輿下之橫木,大畜九二是也。
震之陽爻變坤之中爻,為大輿之輹。
中者,心之位。
輹在輿下,鈎心夾軸。
四往之五為坎,變輿成輪,大壯九四是也。
曰茀者,有輪輿矣。
震為竹,葦蔽之笰也。
一剛一柔,相錯成文,有天而後有地,一不獨立,二則為文,天一地二也。
季春之月,決九三爻也。
陽氣充塞,氣成虹霓,有剛然後文柔之也。
仲冬之月,坤六四爻也。
雖霁而日,虹霓伏藏,陽不足也。
以此見無一則無二矣。
離者,乾坤以中相易者也。
離為日,為火、為雉。
日五色,火煙随而變,雉五色具焉。
謂之文明者,以離言也。
或曰:極南之方,冬虹不藏,見則怒風發屋,雷動則風止,何也?曰:離南方,巽之再變也。
巽動于下,離變于上,巽極成震,是以風止中國,陽緩陰散,雖有虹霓,而非風候,又為章。
何也。
曰:文合而成章。
荀子曰。
文理成章。
詩聲變成文。
積句成章。
噬嗑初五相易。
震離合一。
故曰雷。
雷合而章。
坤六三姤九五。
動則成文。
不動則含章。
衆者,對寡之名。
師以一陽主五陰。
故曰用衆。
曰畜衆。
明夷以二陽臨四陰。
故曰莅衆。
解以初九之坤四。
故曰得衆。
民者有君之名也。
師曰衆。
又曰民。
何也。
曰。
複初九之二。
坤陰自下從之。
故曰民。
坤之陰即坎之二陰也。
坎之二與上坤之三陰合。
故又為衆。
坤又為醜者。
陽美陰醜也。
又為輿者。
通于車輿之輿。
專成于衆。
工始于輿。
邵雍曰。
君子以萬物為輿馬。
又曰:群者,通陰陽言之。
乾之九四以三陽為群,否之六二以三陰為群,聧之上九以六三坎坤兌三疑為群,巽為魚。
亦曰民者,巽之坤也,與坎水兌澤之坤為民同。
為柄者,巽之坤,順其鑿而入焉者也。
斧柯劍夾殳戈矛之柲,耜之來柄也。
旅九四得斧,巽上九喪斧,或得其柄,或失其柄。
黑者,坤之極也。
以日言之,日在虞淵也。
以月言之,晦也。
以歲言之,十月也。
故日冬則行黑道,月死成魄。
火之末,澤之污下,草木之圬腐,人之黧老極也。
坤極成乾,故明生于晦,陽兆于北,死為生之故。
而增肥之澤,黑墳之土,皆地之美者。
易言冥言晦,皆坤也。
坤為地,又曰其于地也者,坤為黑,其于地乃其一也。
坤變乾為牝馬,離變坤為牝牛,陰陽之中複有陰陽,此萬物所以無窮也。
姤初六,坤變,乾初九甲子,坎豕,不曰牝豕者,初陰未壯也。
為迷者,坤冥晦,待陽而後明,先陽而動,與遠于陽而不複,皆迷之道。
為方者,坤靜而德方,方不可易也。
為囊者,坤虛有容,與腹同,而囊手可括也。
為裳為黃者,黃地之中色,得乎陽之美,不偏于陰者也。
為帛為漿者,帛當在為布之下,坎震為酒,故作酒以曲。
蘖麥。
東方榖也。
而東風至則酒湧。
漿者酒之初。
故坤為漿。
不足于陽也。
震為雷。
為龍。
為玄黃。
為敷。
為大塗。
為長子。
為決躁。
為蒼筤竹。
為萑葦。
其于馬也。
為善鳴。
為馵足。
為作足。
為的颡。
其于稼也。
為反生。
其究為健。
為蕃鮮。
張載曰。
陰氣凝聚。
陽在内者不得出。
則奮擊而為雷霆。
陽在外者不得入。
則周旋不舍而為風。
其聚有遠近虛實。
故風雷有小大暴緩。
鄭康成讀龍為庬。
取日出時色雜也。
虞翻曰。
??。
蒼色。
震東方。
故為??。
舊作庬。
上
指節三,陰中之陽;拇節二,陽中之陰。
指動而掌止,止者在上,動者在下。
止者,運動者止,艮也。
自臂觀之,手也,臂也,肱也,三也。
肱屬乎上而止,臂指用乎下而動。
止者役動,動者從之。
艮也。
肱臂奇而指數偶,亦艮也。
手之有肱,亦猶股之有腓,故股在上則二為腓,巽為股,随足巽也。
雷風相與也。
坎為耳,陽陷乎陰也。
輪偶者,陰也。
竅奇者,坎中之陽也。
精脫者瞆,水竭則槁。
耳目通竅者,水火相逮也。
離陰麗乎陽也。
實者,陽也。
陽中有陰,故 白。
虛者陰也,陰中有陽,故睛黑目白,其坎離之交乎?精竭者目盲,離火無所麗也。
離為日,寐者神栖于心,其日昃乎?寤者神見于目,其日出乎?故寐者形閉,坤之阖也。
寤者形開,乾之辟也。
一阖一辟,目瞑耳聽。
坎離相代,晝夜之道,唯善用者能達耳目于外,唯善養者能反耳目于内。
太玄以一六為耳,二七為目。
一六水也。
二七火也。
兌為口說也。
鄭康成曰:上開似口。
艮為??。
口??通氣,山澤通也。
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
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将說天地生萬物而言人者,天地之性,人為貴,萬物皆備于人也。
乾,天也,為陰之父。
坤,地也,為陽之母。
揲蓍者,一爻三揲,三爻而八卦具。
故捜于坤策,一索而得陽者,謂之長男;再索而得陽者,謂之中男;三索而得陽者,謂之少男。
捜于乾策,一索而得陰者,謂之長女;再索而得陰者,謂之中女;三索而得陰者,謂之少女。
萬物,分天地也;男女,分萬物也。
察乎此,則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同體。
是故聖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伐一草木,殺一禽獸,非其時謂之不孝。
納甲之說,乾納甲壬,始于子;坤納乙癸,始于未。
震納庚子,子代父也。
坎納戊寅,艮納丙辰,左行以順父,循父道也。
巽納辛醜,離納巳夘,兌納丁巳,右行以向母,從母教也。
三女配男,夫婦之義,天地之性,人之大倫,實告之矣。
太玄準之,以一摹、二摹、三摹,摹亦捜也。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駮馬,為木果 說重卦别象也。
六爻變化,其象豈能盡摹哉。
此九例也,智者觸類而長矣。
易言天者,皆乾也。
天位者,中正也。
又曰帝位。
天德者,剛也。
天道者,其行以正也。
天之神者,陰陽合一也。
天則者,不可過也。
天行者,終則有始也,反複其道也,消息盈虛也。
三者一也。
天文者,艮離也。
天命者,乾巽也。
天衢者,艮反震也。
天寵者,君澤加也。
天險者,坎在上也。
天佑者,天助也。
天下者,乾下也。
或乾爻降于下也。
曰在,曰統,曰禦,曰先後,曰奉,曰承,曰順,曰應,曰麗,各以其卦爻變化言之。
天或謂之帝,言工宰也。
推而上謂之上帝。
乾又為大人、聖人、賢人、君子。
大人者,盡天之體也。
誠者,天之道。
聖人至誠以盡天,誠則化,化則莫知其然,謂之神。
故觀之九五,天之神道,聖人以神道設教,同象君子,通言之也。
或問:天有形乎?曰:天,積陽也,氣也。
易曰:日月麗乎天,百榖草木麗乎土。
日月附麗乎天,亦若百榖草木之麗乎土。
天果有質欤?日月之行,或遲或速,奔星上下前後,或卑或高,不得自如。
莊周曰: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視下也,亦若是而已。
列禦寇曰:日月星辰,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郄萌曰:天了無質。
鄭康成曰:天清明無形。
或曰:星隕石,何也?曰:光耀既散,氣凝為石,如人之精神既散,形亦剛強矣。
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成形者皆地也,為圜者,渾淪無端,周而複始也。
曾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故得乎天者皆圜。
既濟之初九,未濟之九二,坎變乾為輪是也。
不特其形也,晝夜不窮,死生無際,非天道之行乎。
五者君之位,得位居中,發号令于天下曰大君。
在家人父母位曰嚴君,在歸妹帝女之位曰小君。
自娣言之則君也。
乾為六子,父乾爻往矣。
為考,考之上為祖,配為妣,異體别家,分而同焉。
為宗。
乾居九五之位,則為君,而父也,考也,祖也,宗也,通上下言之。
自天子至于庶人一也。
太玄孫,二曾孫,三仍孫,四子,五已身,六父,七祖,八曾祖父,九高祖父。
亦以世數言之。
乾剛之不變者為玉,變者為金。
益之三以上九為圭。
鼎之上以九三為玉,言其不變也。
蒙之金夫臨,初之上也,亦屯之初也。
訟之鞶帶,上九之三也。
噬嗑金矢,四之五也。
六五黃金,五之上也。
姤之金杘,二之初也。
鼎之金铉,五之二也。
言其變也。
乾艮同類,故石攻玉則解。
乾離同體,故金火守則流。
京房以乾兌配金兌,正秋。
亦九五爻也。
太玄以二八為金,為環佩,為重寶,為扣器,以一六為水。
為玉者,六即乾也。
玉有水,玉水得乾氣乎?為寒者,坤交乾也。
陰至亥成坤。
戌亥,乾位。
九月寒露,十月立冬小寒,十一月大寒。
露,坤氣也。
雲徂雨流而露,無所不至。
坤也。
黃帝書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此寒之驗也。
邵雍曰:月為寒。
二陰一陽。
陽不足也。
坎為水為月。
故水寒。
或曰。
井五月卦。
九五寒泉洌。
何也。
曰。
井之九五。
即泰乾初九甲子爻也。
子坎位也。
坎交泰坤也。
陽溫陰寒。
乾陽而寒者。
陰陽相薄。
十一月陽氣生于下。
以其陰不足也。
故井泉溫。
五月陰氣生于下。
以其陽不足也,故井泉寒。
又為冰者,坎交乾也。
乾,西北方之卦。
十月水始冰,地始凍,水不冰,則為陰負陽勝。
十月乾陽,宜不足也。
乾,剛金也,故水凝而堅,則陰勝。
坤初六一陰生,至上六,十月亥位,坎交乾。
邵雍曰:水遇寒則結,遇火則竭,從所勝也。
赤,陽色也。
陽始于子,坎中之陽。
故坎為赤。
極于巳,純乾也。
故乾為大赤。
乾者,日在嵎中。
月在望。
歲在四月時也。
困九二。
坎為赤。
二交巽五為赤绂。
又為朱者。
朱。
赤黃色。
詩。
朱芾斯皇。
毛公曰。
黃朱。
染绛者。
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赪,三入謂之??,四入謂之朱。
??。
黃赤也。
小爾雅曰。
彤騂赪韫赤也。
然則縓??朱皆赤。
而朱比赤為黃。
比縓??為異耳。
故困九五下交二坎離易巽為朱绂。
離坤黃也。
乾陽得位為良馬。
陰消陽為老馬。
為瘠馬。
鄭康成曰。
九骨為陽 為陰。
孔穎達曰。
骨多也。
駮馬玄黃也。
乾變離也。
駮食虎者。
兌變乾也。
郭璞筮遇乾之離曰:骅骝綠耳。
遂玄黃于坎離艮曰:其于木者,交巽木也。
于乾曰為木果者,巽艮之陽皆乾也。
艮為果者,木之陽止于果,果成則降,降而反生震者,艮之反震陽亦乾也。
秦漢之際,易亡說卦。
孝宣帝時,河内女子發老屋,得說卦古文老子。
至後漢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
按集解,坎為狐。
子夏傳曰:坎稱小狐。
孟喜曰:坎,穴也,狐穴居。
王肅曰:坎為水,為險,為隐伏。
物之在險穴居隐伏往來水間者,狐也。
子夏時,坎為狐。
孟喜、王肅止随傳解釋,不見全書。
蓋秦漢之際亡之矣。
今考之六十四卦,其說若印圈鑰合,非後儒所能增也。
故校證其誤而并釋之,以俟後之知者。
為龍,乾體坤,自震息之成乾,故乾為龍。
坤體乾,剝乾成坤,陰極生陽,為複震也。
故坤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坎為血,震為玄黃,為直,乾其動也直。
巽為繩,直者,亦乾之直也。
為衣,乾在上為衣,坤在下為裳。
太玄曰:垂绡為衣,襞幅為裳。
垂绡,奇也。
襞幅,偶也。
訟之帶,歸妹之袂,既濟之衣,袽皆乾也。
困之绂,既濟之??,皆坤也。
古者衣裳相連,乾坤相依,君臣上下同體也。
至秦始取女之衣裳。
離之為言者,震聲兌口,聲出于口也。
所以能言者,出于乾陽也。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釡,為吝啬,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衆,為柄,其于地也為黑。
易凡言地者,皆坤也。
乾坤皆言天地者,陰陽相根,動靜相資,形氣相應,有一則有二,有乾則有坤。
邵雍曰:天依形,地附氣。
其形有涯,其氣無涯。
張載曰:地在氣中。
黃帝書曰:地在太虛之中,大氣舉之,天地未始相離也。
明夷日在地中,則地在氣中可知。
或曰:師地中有水,而渤海之東有歸墟焉,其下無砥水,豈氣乎。
曰:黃帝書,天在地外,水在天外,表裡皆水,兩儀運轉,乘氣而浮,載水而行。
考之天西河中九星曰鈎星。
鈎星伸則地動者,以水動也。
辰星色黃而小,則地大動,土勝水也。
鈎钤者,天之管龠,鈎钤坼則地動者,天之管龠動也。
以此三者觀之,水土動則地動,地動則天動,地非乘氣載水乎?氣無涯,水亦無涯,水亦氣也。
坤又為邑,為邦國。
天子建邦,諸侯有國,大夫受邑,分土也。
邑,内也,故以下卦言之。
諸侯四也,下兼卿大夫士,邦對國,則邦為王國,五王位,諸侯承之。
通言之,邦國一也。
坤又為城,為墉牆,謂之墉。
城,墉之大者,震足艮手築之,巽繩縮之,掘地為澤,土自下升者,城也。
積土在内外之際,設險可入者,墉也。
又為泥、為甃,坎水坤土,汨之為泥,土水合而火之為甓。
以甓修井為甃。
乾為父,則坤為母。
乾為祖,則坤為妣。
坤得尊位,母也。
王動成乾,為王母。
王母,尊祖王妣也。
五尊位在家人,乾父居五,則坤母居四,尊無二上也。
麻舒葛曰布。
巽為草,以坤陰不變者為布。
巽離為絲,以坤陰變陽者為帛。
贲六五束帛戋戋。
上九變五,巽,離也,坤陰變陽也。
坤為帛,束帛五兩,天九地十之數,布帛兩兩相偶。
五尺謂之量,倍量謂之丈,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匹。
釡有範金者,有合土者。
其象有腹有耳無足,皆自坤變。
坤為土為腹。
家人者遁。
四之初變艮坤六二有坤腹坎耳。
坎水離火巽木以釡亨饪之象。
離為中女,故曰在中饋。
郭璞筮豫之解。
六二變坤,有坎離曰釡之象。
遇大有之旅。
初九、九二變乾成艮,坤兌為金為澤,有離火而無耳。
曰金之祥,非釡也。
或曰:鼎何以取于坤?曰:鼎自遁五之二巽變艮,坤,器之有腹者也,而又有足耳。
铉以木巽火坎水亨之,故曰鼎象也。
易言吝者十二卦十三爻,陽爻居三,鹹之九三從上六,故往吝。
恒之九三趨上六,故可貞而吝。
姤之上九居陰,故吝。
其餘可往而不往,可動而不動,可變而不變,坤陰也。
亦有知其不可以往為吝者,屯六三是也。
然則坤之吝啬,顧用之如何耳,故曰憂悔吝者存乎介。
乾獨陽也,坤陰均之寒均暑,夜均晝,君子而有小人,然後上下内外适得其平。
故小者亨,則曰既濟。
而小大相過,皆謂之過。
為子。
母牛者,坤交離也。
坤為牛為腹,離為大腹。
京房既濟之初九變曰博牛,言以牸牛博犢也。
洞林明夷之既濟曰:當有牛生一子。
蓋坤變坎,坎為子。
三至五互有離四者。
坤之醜爻。
醜亦牛也。
離畜牝牛者。
母也。
大畜艮坤之初為童牛者。
子也。
太玄以上為犢。
地方而載輿也。
坎内陽外陰。
陽實而直。
陰虛而曲。
内實毂也。
外虛。
穿也。
内直。
輻也。
外曲。
牙也。
一實一虛。
周流無窮。
輪也。
有輿有輪而乘其上曰車。
贲初九是也。
自上視之,有輪有輿而居其中亦曰車。
睽上九視六三。
困九四視九二是也。
或曰乘。
解六三是也。
有輿無輪止曰輿。
大畜九二九三是也。
有輿有輪而爻當輿。
睽六三是也。
坤爻變乾陽為大,則曰大輿。
有輿有輪。
或爻在輪下。
或當輪止,曰輪既,濟初九、未濟九二是也。
曰輹者,坤震也。
震之陽爻在坤下,為輿下之橫木,大畜九二是也。
震之陽爻變坤之中爻,為大輿之輹。
中者,心之位。
輹在輿下,鈎心夾軸。
四往之五為坎,變輿成輪,大壯九四是也。
曰茀者,有輪輿矣。
震為竹,葦蔽之笰也。
一剛一柔,相錯成文,有天而後有地,一不獨立,二則為文,天一地二也。
季春之月,決九三爻也。
陽氣充塞,氣成虹霓,有剛然後文柔之也。
仲冬之月,坤六四爻也。
雖霁而日,虹霓伏藏,陽不足也。
以此見無一則無二矣。
離者,乾坤以中相易者也。
離為日,為火、為雉。
日五色,火煙随而變,雉五色具焉。
謂之文明者,以離言也。
或曰:極南之方,冬虹不藏,見則怒風發屋,雷動則風止,何也?曰:離南方,巽之再變也。
巽動于下,離變于上,巽極成震,是以風止中國,陽緩陰散,雖有虹霓,而非風候,又為章。
何也。
曰:文合而成章。
荀子曰。
文理成章。
詩聲變成文。
積句成章。
噬嗑初五相易。
震離合一。
故曰雷。
雷合而章。
坤六三姤九五。
動則成文。
不動則含章。
衆者,對寡之名。
師以一陽主五陰。
故曰用衆。
曰畜衆。
明夷以二陽臨四陰。
故曰莅衆。
解以初九之坤四。
故曰得衆。
民者有君之名也。
師曰衆。
又曰民。
何也。
曰。
複初九之二。
坤陰自下從之。
故曰民。
坤之陰即坎之二陰也。
坎之二與上坤之三陰合。
故又為衆。
坤又為醜者。
陽美陰醜也。
又為輿者。
通于車輿之輿。
專成于衆。
工始于輿。
邵雍曰。
君子以萬物為輿馬。
又曰:群者,通陰陽言之。
乾之九四以三陽為群,否之六二以三陰為群,聧之上九以六三坎坤兌三疑為群,巽為魚。
亦曰民者,巽之坤也,與坎水兌澤之坤為民同。
為柄者,巽之坤,順其鑿而入焉者也。
斧柯劍夾殳戈矛之柲,耜之來柄也。
旅九四得斧,巽上九喪斧,或得其柄,或失其柄。
黑者,坤之極也。
以日言之,日在虞淵也。
以月言之,晦也。
以歲言之,十月也。
故日冬則行黑道,月死成魄。
火之末,澤之污下,草木之圬腐,人之黧老極也。
坤極成乾,故明生于晦,陽兆于北,死為生之故。
而增肥之澤,黑墳之土,皆地之美者。
易言冥言晦,皆坤也。
坤為地,又曰其于地也者,坤為黑,其于地乃其一也。
坤變乾為牝馬,離變坤為牝牛,陰陽之中複有陰陽,此萬物所以無窮也。
姤初六,坤變,乾初九甲子,坎豕,不曰牝豕者,初陰未壯也。
為迷者,坤冥晦,待陽而後明,先陽而動,與遠于陽而不複,皆迷之道。
為方者,坤靜而德方,方不可易也。
為囊者,坤虛有容,與腹同,而囊手可括也。
為裳為黃者,黃地之中色,得乎陽之美,不偏于陰者也。
為帛為漿者,帛當在為布之下,坎震為酒,故作酒以曲。
蘖麥。
東方榖也。
而東風至則酒湧。
漿者酒之初。
故坤為漿。
不足于陽也。
震為雷。
為龍。
為玄黃。
為敷。
為大塗。
為長子。
為決躁。
為蒼筤竹。
為萑葦。
其于馬也。
為善鳴。
為馵足。
為作足。
為的颡。
其于稼也。
為反生。
其究為健。
為蕃鮮。
張載曰。
陰氣凝聚。
陽在内者不得出。
則奮擊而為雷霆。
陽在外者不得入。
則周旋不舍而為風。
其聚有遠近虛實。
故風雷有小大暴緩。
鄭康成讀龍為庬。
取日出時色雜也。
虞翻曰。
??。
蒼色。
震東方。
故為??。
舊作庬。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