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噬嗑傳第三

關燈
為丘,而有果蓏丘園也。

    五尊位柔中,外資上九之賢,故曰贲于丘園。

    坤為帛,艮手束之,束帛五兩,坤數也。

    三玄二??,天地奇耦之文,上五相贲之象。

    戋戋,委積貌。

    坤為衆,束帛,其上,多而委積,用之以外聘,故曰束帛戋戋。

    夫五得尊位,當贲天下,六二不應,近比上九,吝道也。

    然柔中厚禮,上九自外贲之,始吝而終吉,正則吉也。

    陰陽得位曰喜。

    上來贲五,陽得位而正,喜豈僞為之哉?好賢樂善,有得于誠心,故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上九,白贲,無咎。

    象曰:白贲無咎,上得志也。

     上九贲之極,有不贲者焉。

    聖人因天地自然之文,立王制,為天下之大,隆是非之封界分職名,象之所起也。

    其志在于著誠去僞,使人各由其情,不失其本真矣。

    末流之弊,尚文勝質,而本真衰焉,豈贲飾之初志哉!志者,動于中之謂也。

    上九變動反三,三有伏巽而離體離者,乾再索而成巽之變也。

    巽為白,離為文,有色生于無色,故曰白贲。

    白,質也。

    贲,文也。

    五色本于素,五味本于淡,五聲本于虛。

    質者,文之本。

    上九變動而反本,則文何由勝,咎何由有我?志得矣,故曰:大禮必簡,至敬無文。

    然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夫是之謂大隆。

    故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黼黻文繡之美,疏布之尚;莞簟之安,而簿越藁稭之尚,丹漆雕幾之美,而素車之尚。

    荀子曰:禮始于脫,成于文,終于棁。

    夫終則有始,質者文之始,上九之白贲,文在其中矣。

    變而通之,三代損益之道,是以無咎而得志。

    不然,事生送死而無敬文,墨子之道,烏得為無咎?贲四至上,其變皆以巽。

    人文相贲,以禮讓為本。

    ?坤下,艮上。

    剝,不利有攸往。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順而止之,觀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剝本乾陰侵陽進而剝之,柔剝乎剛,下剝其上,回邪剝正道,小人剝君子,剛為柔變,故曰剝,剝也,柔變剛也。

    此以五陰剝陽言剝也。

    剝而不巳,一陽僅存,小人既長,君子道消,往亦無與,何所之哉?當巽言屈身避害而巳,故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此以上九言剝也。

    聖人患君子不往,人道将絕,故又發其義曰順而止之。

    坤順,艮止也。

    止小人之道,當順其理而止之,屍可以止。

    蓋以象觀之,剝極當止之時,五變陰陽,有可反之理,剝反晉,晉反大有,而乾體複矣。

    天道之行,消于巽,息于兌,盈于乾,虛于坤,消極則息,盈久則虛,君子尚之,與時偕行,能柔能剛,任理而巳矣。

    漢唐之季,小人道長,諸賢不能順而止之,悉力以抗小人,是以無成功。

    王弼謂強亢激拂,觸忤以隕身,身既傾焉,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尚也。

    故曰順而止之,觀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此以艮坤二體剝複升降,明處剝之道也。

    在卦氣為九月,故太玄準之以割。

    鄭康成以萬物零落謂之剝者,論卦氣也。

    彖言象者三,剝也,鼎也,小過也。

    剝,小過卦變之象也。

    卦變自辟卦言之,坤變複,六變而成乾。

    乾變姤,六變而成坤。

    自反對言之,複、姤變十二卦,遁、否、臨、泰變四十八卦,自下而變也。

    觀剝之象,則知之矣。

    自相生言之,複、姤五變成十卦,臨、遁五複五變成二十四卦,泰、否三複三變成十八卦,上下相變也。

    觀小過之象則知之矣。

    鼎,互體之象也。

    卦以陰陽、虛實、剛柔、奇耦、交錯,互變于六爻之中而象其物。

    宜觀鼎之象則知之矣。

    觀是三者,易之象舉積此矣。

     象曰:山附于地,剝,上以厚下。

    安宅。

     山剝而附于地,則其下厚矣。

    為人上者觀此,故裕民敦本,務厚其下,是乃安宅不傾之道。

    書曰:民為邦本,本固邦甯。

     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兇。

    象曰:剝床以足,以滅下也。

    劉牧讀剝床以足蔑,按:六四曰剝床以膚,則剝床以足當為句絕。

    坤變乾也。

    坤,西南方也。

    初動成巽,巽為木,設木于西南之奧,乾人借之,床之象也。

    剝以其足寝其上者,危矣。

    初有伏震,震為足,陰之剝陽,必自下始,蔑無之也,無君子之正則兇矣。

    象曰:滅者,滅盡也。

    無君子之正者,以滅盡之也。

    小人之害正如此。

     六二,剝床以辯,蔑貞兇。

    象曰:剝床以辯,未有與也。

    鄭康成曰:足上稱辯,近膝之下,屈則相近,申則相遠,故謂之辯。

    辯,分也。

    崔璟曰:辯當在第足之間。

    床,髀也。

    巽為木,為股,艮為指,在初為趾,二在股趾之間,近膝之下,股之象。

    髀即股也。

    陰浸長,次及于二,猶剝床至于股也。

    九二無應,未有與之者,是以小人無所忌憚,二當内不失正,以自守,斯可矣。

    若迫窮禍患,蔑所守之正則兇。

    蔑,無之也。

    曰蔑貞兇,戒六二也。

    剝之方長,君子而有與,猶可勝也。

    剝而自守其正,小人雖勝,猶未兇也。

     六三,剝之,無咎。

    象曰:剝之無咎,失上下也。

     上九以剛居一卦之外,六三在小人中,以柔應剛,獨有輔上救亂之志,易傳謂漢之呂強是也。

    然上九不當位,其勢微弱,不能相應而有為,失上也。

    衆陰并進,三獨為君子,初二既剝,安能免于衆陰之所剝乎?失下也。

    上下皆失,三雖不免于剝,而義則無咎,非特立不懼者能如是乎? 六四,剝床以膚,兇。

    象曰:剝床以膚,切近災也。

     艮為膚,柔而近革,六四之象。

    巽為床,剝床及膚,切近災也。

    五君位,剝陽至四而乾毀,其兇可知。

    象言災者,陰長剝陽,天也。

    剝道至此,三不能止,君子其如天何!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象曰:以宮人寵,終無尢也。

    巽為魚、為繩,艮為手,持繩下連衆陰,貫魚也。

    艮坤為宮,止于中也。

    乾為人,巽為進退,以宮人寵也。

    宮人,嫔婦禦女之屬。

    古之進禦于君者,望前先卑,望後先尊,尊卑疊為進退。

    五得尊位,其動也正,與上同德,下制衆陰,若貫魚然,鹹順于上,以宮人寵之,使尊卑有序。

    厚恩錫予,不及以政。

    寵均則勢分,不及以政則無權,小大相持,乃可為也,故無不利。

    六居五,宜有尢,而以正制小人者,盡道終無尢也。

    五有伏兌,為口尢之也。

    不然,魚脫于淵,其能制乎?或曰:先儒以巽為魚,何也?曰:以重卦離知之。

    包犠氏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離中有巽,巽複有離,巽為魚,以漁也,離為雉,以佃也。

    魚龍同氣,東方鱗蟲,龍為之長。

    震為龍,木之王氣;巽為魚,木之廢氣,故太玄以三八為木為鱗,兼震巽言之。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

    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坤陰剝乾四成巽為木,至五成艮為果,陽為大衆,陰不能剝之碩果也。

    兌為口,艮見兌伏,不食也。

    君子在外,不為小人剝喪之象。

    碩果不食,下而複生,剝反為複,必然之理。

    天地間未嘗一日無陽,亦未嘗一日無君子。

    剝終複始,間不容發也。

    坤為輿、為衆,極亂之後,五陰奉一陽,君子于是得衆而民載之,故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

    易傳曰:詩匪風下泉,所以居變風之終也。

    艮為舍,乾為天,天際在外,野也。

    舍在野廬之象。

    陽為君子,小人托庇于君子。

    上九剝而為六,小人用事,自徹其庇,至于無所容其軀,而在外之君子亦失其所,故曰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震下,坤上。

    複: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

    彖曰: 複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

    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複本坤而乾交之。

    陰陽之反,皆自内出,非由外來。

    而出入雲者,以剝複明消息之理也。

    剝極成坤,陽降而入。

    坤極而動,陽升而出。

    入,其反也。

    出,其動也。

    其出其入,群陰莫能害之。

    害之之謂疾,言剛反動而得位也。

    坤為順,剛反動而得位,以順道而上行,斯複所以亨。

    欤朋,陽之類也。

    一陽來複而得位無咎者,以正也。

    剛動則不累于物,以順行則不違其時,正則和而不同,斯朋來所以無咎也。

    夫複所以亨者,豈一君子之力哉?譬如舟車必相濟,達已先則拔之,彼先則推之,然後并心勰力,其道大行,故曰 複亨。

    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此合坤震兩體,初九之動,以言複亨也。

    天道之行,極則來反,往則必複。

    其複之數,自午至子,不過于七。

    陽生于子,陰生于午。

    剝複七變,陽涉六陰,極而反初,日也。

    月也,歲也,天地五行之數所不可違,而必曰七日者,明律曆之元也。

    故日月五星始于牽牛,氣始于夜半,曆始于冬至,律始于黃。

    鐘子雲得之,為八十一首,以盡一元六甲、三統、九會二百四十二章之數。

    邵雍得之,明日月星辰元會運世,以窮天地消長無極之數。

    而雍嘗謂子雲作太玄,其得天地之心乎。

    故曰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

    此推剝複之變,言複之數也。

    陽自複而往,為臨,為泰,為大壯,為決為乾,孰禦之哉?君子之道,剛進而長,莫或禦之,必至于盛。

    夫子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巳。

    三年有成。

    孟子曰:以齊王,猶反手也。

    荀卿曰:三年天下如一,諸侯為臣。

    非虛語也。

    故曰利有攸往,剛長也。

    此自複推之,至乾,以言複之成也。

    易以天地明聖人之心,以為無乎,不可也;以為有乎,不可也。

    觀諸天地,則見其心矣。

    天地以萬物為心,其消也,乃所以為息,其往也,乃所以為來。

    往極而來複,複則萬物生。

    生者,天地之大德也。

    以其所見,論其所不見,天地之心,其可知矣。

    故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此以初九剛動,言複之始也。

    始而亨,亨則有成矣。

    王弼謂天地以本為心,寂然至無,是其本矣。

    此雷在地中之象也。

    彖之取象,在于陽剛反動而巳,易無非象也。

    彖也,大象也,小象也。

    其象各有所宜,不可以一概論。

    在卦氣為冬至,故太玄準之以周象曰:雷在地中,複。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天下之至動莫如雷,雷在地中,動複于靜,複本之時也。

    複,冬至之卦,剝艮為門阙,反則閉關,閉關以止動者也。

    巽為近,利市三倍,風行地上,為觀民設教。

    複震見巽?,故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不行不省方,則動者靜。

    夏小正十一月,萬物不通,夫子贊易,兼用夏小正矣。

     初九,不遠複,無祗悔,元吉。

    象曰:不遠之複,以修身也。

    外為遠,内為近,剝初嘗失矣。

    變複九,自外來内,不遠也。

    反動而剛,複也。

    失而後有複,不失則無複矣。

    初者九之位,正其固有也。

    初正者善之端,修身之始,未有不正其心而能修身者。

    以天地言之,始于剛,反動而正,乃能遂萬物而成其德,故曰不遠複以修身也。

    坤為身,易傳曰:祗,抵也。

    馬融音之是反。

    初動不正,不正則抵于悔。

    知不正為不善之端,而複于正,則無袛悔。

    俟其悔至而後複之,複亦遠矣。

    無袛悔則元吉。

    元吉者,吉之至善,故曰無祗悔,元吉。

    夫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也。

    顔子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無祗悔也,故夫子贊之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六二,休複,吉。

    象曰:休複之吉,以下仁也。

     休,息也。

    初九剛複,克巳複禮,為仁者也。

    六二正中,在上,無應以分其親仁之意,近而相得,乃下之見。

    初九不遠複,其心休焉。

    中者,天下之大本,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中則正,正則大。

    大者仁之體。

    仁豈外求哉?在我而巳矣。

    初九知幾知至,至之者也。

    六二不動,即至于正中,動則失正,因是休矣。

    休則吉,所謂吉祥止止也。

    故曰休複之吉,以下仁也。

    荀卿曰:學莫便于近其仁,六二之謂乎! 六三,頻複,厲無咎。

    象曰:頻複之厲,義無咎也。

     頻,水崖也。

    說文曰:人所賓附,頻蹙不前而止。

    先儒作颦蹙訓之,其義亦通。

    三者,震動之極,極則反之,正成坎。

    坎在坤際,水崖也。

    水崖謂之頻。

    六三,厥初妄動,自崖而反,則頻複也。

    頻者危道,故曰頻複。

    厲頻而複,雖晚矣,不猶愈于迷而不複者乎?于義為得,故曰義無咎也。

    六三,困而學之者也。

    叔孫病不能相禮,退而學禮之爻乎。

     六四,中行獨複。

    象曰:中行獨複,以從道也。

     五陰冥行,去道日遠,适越而北首者也。

    六四行于五陰之中,獨反而複,下從于初道,言初九也。

    震為大途,亦道也。

    鄭康成曰:度中而行,四獨應初是也。

    不言吉無咎者,正則吉可知,獨複則無咎。

    頻複之厲,猶無咎也。

    四獨複,五敦複,不言吉者,不以利害言也。

    虞翻曰:四在外體,不在二五,何得稱中?夫中無一定之中,自初至三,以二為中,自四至上,以五為中。

    複卦五陰,自二至上,則四為中。

    康成謂爻處五陰之中。

     六五,敦複,無悔。

    象曰:敦複無悔,中以自考也。

     六五遠于初九,中而未正,非敦複則有咎。

    五,坤體厚也。

    五動而正成艮,艮為笃實,厚而笃實,敦也。

    成言乎艮,故